高油玉米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2024-04-30

高油玉米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精选9篇)

篇1:高油玉米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青贮高油玉米的研究利用及发展前景

简要地介绍了青贮高油玉米的.特征特性、研究进展及加工利用状况,并简明地指出了青贮高油玉米的发展前景,为今后青贮高油玉米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作 者:马延华 孙德全 李绥艳 林红 潘丽艳 MA Yan-hua SUN De-quan LI Sui-yan LIN Hong PAN Li-yan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刊 名:杂粮作物英文刊名:RAIN FED CROPS年,卷(期):200929(2)分类号:S513.09关键词:青贮高油玉米 研究进展 发展前景

篇2:高油玉米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玉米是平罗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平罗县玉米播种面积已突破30万亩,并且随着面积的逐年增加,玉米总产已占全县粮食总产的`50%以上.进一步稳定和增加玉米产量,促进玉米的流通和转化增值,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 者:李建如 刘福华 王洪福 夏自成 张庆华 作者单位:李建如,刘福华,张庆华(平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宁夏,平罗,753400)

王洪福(平罗县气象局)

夏自成(平罗县高庄乡农技站)

篇3:高油玉米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1 高油玉米值得推广的原因

1.1 油分含量高品质好

经过精炼加工而成的玉米油是一种用途广泛、味道纯正、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用油。普通玉米籽粒含油量为4%~5%,而高油玉米含油量在7%~10%,正在进行遗传改进中的高油玉米群体,含油量最高的超过20%。玉米油是一种优质食用油,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其中亚油酸占61.9%,油酸占24.1%。亚油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是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具有柔肌肤美容貌的作用。亚油酸在人体内还可以与胆固醇结合呈流动性正常代谢,有降低血管中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对高血压心脏病有一定疗效,是人类最理想的具有营养保健作用的食用油。

1.2 蛋白质赖氨酸和维生素A含量高

高油玉米一般具有较高的蛋白质、赖氨酸和色氨酸,除此之外,高油玉米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E也高于普通玉米。这些能量和各种营养成分,对人类和家禽具有重要价值。

1.3 是优质饲料原料

玉米是饲料成分的主体,但普通玉米籽粒蛋白质、赖氨酸含量较低,须添加较多的大豆粉或其他含蛋白质、赖氨酸较多的成分,才能达到要求,若改用高油玉米,可显著降低成本。例如,以7%含油量的高油玉米配制蜜含量为16%的猪饲料时,可以少加22%的大豆粉;配制蛋白质含量为13%的饲料时,可少加41%的大豆粉。试验还证明,高油玉米可降低猪日饲料消耗量,猪每增重1 kg所需玉米量减少5%~6%;用高油玉米配制鸡饲料,含油增加1%,单位饲料增重可提高1.6%,用高油玉米饲料喂蛋鸡其蛋饲比也有显著提高。因此,畜牧业和饲料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发展高油玉米。

1.4 是理想的青贮饲料原料

高油玉米不但籽粒含油量高,品质好,而且其秸秆的品质也很好。目前,生产中推广的高油玉米品种大多有绿叶成熟的特点,使高油玉米秸秆的品质有大的改善,如目前推广的高油115号秸秆粗蛋白含量达8.5%,比普通玉米秸秆(6.6%)高30%,甚至超过美国带穗青饲玉米(8.1%),是一种难得的优质青贮饲料。

1.5 经济价值高

经测算,高油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相当于普通玉米,但1 hm2高油玉米产值相当于1 hm2油料作物和1 hm2粮食作物之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 高油玉米栽培着重掌握的技术要点

2.1 选用适宜品种

生产上选用高油玉米品种,除要其籽粒含油量较高 (不低于6%) 外,选用生育期与当地无霜期相匹配的品种,而且其产量水平不低于当地主栽的普通玉米良种,农艺性状和抗病性与主栽普通品种保持同一水平。目前,适于山西种植的高油玉米品种有高油1号、高油2号、高油4号、高油6号、高油8号等。

2.2 适期早播

高油玉米可以与普通玉米相邻种植,不需隔离,高油玉米与普通玉米串粉,普通玉米可提高籽粒含油量,而高油玉米的高油基因偏母遗传效应,可保证其籽粒含油量不致显著下降。高油玉米生育期较长,籽粒灌浆结实脱水较慢,因此,适期早播是延长育期,实现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这在冬麦主产区麦收后复播或麦田套种更显重要。在热量资源较好,麦收后所余生育期可保证所选用高油玉米正常成熟的地方,也应边收麦、边整地,抢时播种;在热量稍欠缺的地方,应实行麦收前7~10 d麦田套种,最好是在麦收前15 d左右,于地头建苗床育苗,麦收后立即整地移苗,可以有效地保证玉米生长期,增加种植密度,促进增产。在春播区,可根据当地无霜期长短、热量条件的丰缺以及选用品种的生育期等来确定具体的播种期。

2.3 合理密植

目前,国内推广的高油玉米品种,一般植株都比较高大,适宜的种植密度应比紧凑型普通玉米杂交种低,植株为6.00万~6.75万株/hm2。为了减少空秆,提高群体整齐度,可实行宽窄行种植,大行距80 cm,小行距40 cm,株距28~25 cm,播种量和播种质量要确保出苗数达到适宜密度的2倍以上。

2.4 科学施肥

试验表明,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可使高油玉米根系发达,生长势强,对提高粒重、胚重,尤其对提高玉米籽粒含油量有直接和显著的作用。试验证明,增施磷肥可促进光合产物糖类转化为甘油和脂肪酸,加快油分积累。

2.5 控高防倒

高油玉米植株偏高,一般达2.8 m左右,控高防倒是种植高油玉米成败的关键之一。主要措施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喷施玉米健壮素。

2.6 防治虫害

高油玉米对大小斑病有较强抗性,但玉米螟发生率较高,应加强防治。

2.7 贮藏

高油玉米胚大而重,含油量高,呼吸旺盛,既容易酸败,又易寄附微生物而发生霉变。因此,高油玉米更要加强贮藏管理。首先,高油玉米收获后,最好带穗干燥,使籽粒含水量降至13%以下再脱粒。在气候冷凉的地方,可实行田间站秆扒皮降水的办法,促进玉米早熟,加快降低水分。脱粒后的玉米含水量高且杂质较多,易在贮藏期发热霉变和遭受虫害,应及时用清选机清选或风车选,尽量降低杂质。在入库贮藏期要勤检查,及时翻仓、通风或晾晒,防霉变和虫害。

摘要:在综合分析高油玉米多种价值和用途的基础上, 根据山西省种植高油玉米的实践经验, 总结出高油玉米生产栽培技术。

篇4:高油玉米的发展概述

摘要:高油玉米是人工创造的一种新型玉米,本文通过对高油玉米发展现状、种植、利用价值及存在问题综合分析后认为,高油玉米完全可以代替普通玉米推广应用,且其发展前途十分光明。

关键词:高油玉米发展前景应用价值

1高油玉米(HOC)的概况

高油玉米(Hiqh oil corn,HOC)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育成的一种高附加值玉米新类型,它是把优质、高产、多用途和高效益结合起来的一种粮、油、饲兼用的多用途作物。高油玉米(HOC)的营养品质和经济价值居禾谷类作物之首。是高值特种玉米领域发展最快的一个类型,它因含油量高(含油8%~10%,最高含油17%~20.9%),可以为饲料提供更多的能量,已备受人们的重视。同时,高油玉米也含有较高粗蛋白质、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蛋氨酸和维生素A、E。21世纪将成为高油玉米世纪已为多数农业专家所共识。现从高油脂玉米的营养价值、饲用价值、经济价值、种植条件及产量等方面加以分析,以期为高油玉米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高油玉米(HOC)的种植

2.1高油玉米的植物学特征高油玉米须根系发达,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植株较高,平均为285cm,茎秆硬而粗壮;叶呈剑形,长而宽厚,叶色深绿,叶绿素含量高,光合效率高;青饲料产量高,可达37.5t/hm2;穗呈长筒形,籽粒深黄色半马齿形,胚大,千粒重310g。

2.2高油玉米的生物学特征高油玉米春播生育期为120天,属中晚熟类型,需肥较多,尤其对氨、磷、钾肥需要量大,对土壤气候要求不严。较高盐碱度的土壤和短暂恶劣的气候不影响高产。高油玉米有较高的抗病能力,对危害我国的大斑病、小斑病等具有突出的抵抗能力,对茎基腐病甚至达到了近免疫的程度。高油玉米适应性广,既可在北方春播玉米区种植,也适应在石家庄以南。黄河流域的夏播种植,在两广、云贵等南方各省区也生长良好。

3高油玉米(HOC)的利用价值

3.1高油玉米的营养价值普通玉米含油量为4%~5%,中国已推广的高油玉米含油量都在7%~9%之间,玉米油是一种优质食用油,其主要成分是脂肪酸,特别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油酸、亚油酸的含量较高,达到8%以上。玉米油还富含维生素E,维生素A,卵磷脂含量也较高,经常食用玉米油可减少人体胆固醇含量,增强肌肉和心血管的机能,增强人体肌肉代谢,提高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因此,人们还称之为健康食用油。另外,玉米油85%集中于胚部,所以高油玉米一般具有较大的胚,而玉米胚的蛋白质含量比胚乳高一倍,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比胚乳高2~3倍,所以高油玉米还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也较高。可见高油玉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见表1)

3.2高油玉米的饲用价值中国生产的玉米约有70%用作饲料,在畜牧业的配合饲料中60%是玉米,因此玉米被称为“饲料之王”,是中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当前生产上推广的高油玉米品种一般活秆成熟,收获后茎秆青绿多汁,蛋白质、维生素、总糖及总能量都比普通玉米的茎秆含量高,而粗纤维含量却低于普通玉米茎秆,所以还是优质的青贮饲料。经畜禽饲养试验证明,用高油玉米代替普通玉米配制日粮,能够有效地降低饲料用量,节约蛋白质补充物,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饲养成本,提高效益。

高油玉米是一种高能量饲料原料,与饲养业相结合更能体现高油玉米的附加效益,促进优质畜禽产品的生产。

4存在问题

4.1农民的认识和宣传力度不够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种植业面临巨大冲击,特别是种粮效益下降,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已经成为亿万农民的自觉行动,农民迫切需要新品种、信息和技术,而高油玉米是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农产品之一。因此,要积极广泛地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制定优质优价政策,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发展高油玉米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积极种植高油玉米。

4.2面向生产的育种力度不够虽然中国高油玉米育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选育出了多个高油玉米杂交种,如高油1号至高油9号,高油115,高油298,菜农97~7,春油1号、2号、3号,吉油1号,延油1号等,但与生产上对品种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加大育种力度,加强人才投入,资金投入,高度重视种质资源的广泛收集和研究工作,重视优异种质资源的大力挖掘和充分利用。在育种技术方面上,可借鉴国内外普通玉米育种经验,采用先进育种技术手段,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联合攻关,使高油玉米育种获得新的更大突破,培育出综合性状更好的高油玉米品种。

4.3高产栽培技术有待加强农业科研部门要加强科技攻关,重视研究高油玉米配套栽培技术,针对高油玉米对氨、磷、钾肥比较敏感,合理的配施对提高粒重,胚重尤其对提高籽粒含油量作用显著,而磷又是提高籽粒含油率的主导因素,在生产中要研究高油玉米不同品种的生育特点及高油玉米的肥料吸收利用特点,积极探索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做到良种良法一起推广,从而充分发挥高油玉米的优良种性。

5高油玉米(HOC)的发展前景

我国是玉米生产大国,种植面积在2300万hm2左右,总产11000万t左右。但多年来我国玉米一直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单产和总产连年提高,生产相对过剩,价格下滑,增产而不增收。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畜牧业的发展,国内对玉米的需求总量稳中有升。分析认为造成玉米销售难的主要原因是玉米籽粒品质达不到国家品质标准,品种类型单一,缺乏专用品种,今后必须优化品种结构,丰富品种类型,首先应以发展优质饲料玉米为主。高油玉米因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高,尤其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在玉米种植结构调整中占有重要地位。专家认为,高油玉米有可能成为未来玉米的主要栽培类型。高油玉米的市场也在形成。各地正在建立特色各异的龙头企业,带动高油玉米的发展。

高油玉米的产业化目前才刚刚开始,有些用途尚需进一步认识和开发。因此,积极探索高油玉米产业化模式以及新的应用领域,将对高油玉米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油玉米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油玉米有可能成为种植规模较大的高附加值玉米类型,甚至部分地取代普通玉米。目前研究工作的重点仍然是高油种质的扩增改良和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等方面。可以预料,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高油玉米将会大面积推广,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以高油玉米推动全国玉米优质化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洪,李育才,邢宝龙高油玉米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3):122—123.

[2]郝治安,季保平.高油玉米的栽培技术和发展前景甘肃农业.2007.(10):91—92

[3]滕文星,宋继娟.高油玉米及其加工效益.农业与技术.2006.(4):51—52.

[4]许忠柏高油玉米及其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广东饲料2006.15(5):13—14

[5]刘庆华,涅芙蓉,张宝英高油玉米应用价值分析家畜生态学报.2006.27(51):110—112

[6]马延华,于长会等.高油玉米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效果浅析.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2):67—69.

篇5:高油玉米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作者:崔艳君,袁德华,周云峰来源:《河北农业科技》2008[15]文章加入时间:2008-8-1

5摘要: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平泉县玉米产量及品质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农民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但生产中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为了确保玉米产业健康稳步发展,本文针对目前平泉县玉米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对策,以期实现玉米生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完整统一。

平泉县是个农业大县,地处燕山东端沉陷带,是冷凉山区玉米一年一作种植区,无霜期100 ~ 145 d,≥10℃积温2 560 ℃ ~ 3 350 ℃,种植区海拔450 ~ 800 m,降雨量平均为523 mm,形成了县北高寒冷凉、县中温和、县南温暖的三个不同生态类型气候区。全县年平均玉米播种面积2.67万 hm2左右,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5%,耕地大部分为丘陵旱地。十年九旱,气候冷凉,无霜期短,土壤瘠薄,是制约该县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面对玉米生产共性限产因素,经不断研究、探索实践,总结出了适合平泉玉米生产发展的组装配套栽培技术,促进了玉米生产的安全稳步发展。玉米生产的现状及特点

1.1 玉米生产的区划布局与主推技术。平泉县的玉米生产按气候类型可划分县北冷凉区,县中温和区和县南温暖区。北部气候冷凉,无霜期100 ~ 125 d,≥10℃积温2 650 ℃ ~ 2 850 ℃,同时受春旱的影响,使有限的热量不能充分利用,使近0.67 hm2玉米产量低而不稳,因此,在这一区域重点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早播促熟技术。中部气候温和,无霜期125 ~ 135 d,≥10 ℃积温2 850 ℃ ~ 3 200 ℃,土壤肥沃播种期大风干旱制约着玉米产量的提高,重点推广旱地玉米机械播种保苗技术。南部气候温暖,无霜期135 ~ 145 d,≥10 ℃积温3 200 ℃ ~ 3 350 ℃,地势平坦,热量充足,农田水利条件较好,重点推广玉米、小麦间作技术。针对以上三类不同生态类型气候区,不断建立试验示范区,采取试验、示范、推广滚动式前进的方式,抓好中心试验、广泛布点,点面结合,在试验、示范区中获得信息反馈,以不断完善组装配套栽培技术体系。

1.2 玉米种植规模、产量及效益。平泉县从1990年至今一直是河北省地膜玉米面积最大的县,年平均种植500 hm2,平均每667 m2(亩)增产285 kg,出现了万亩地膜玉米万亩超吨,十万亩玉米亩产超850 kg的典型,2003年创下了0.15 hm2地膜玉米产量达1150 kg/667

m2 的全省最高单产纪录。从2001年始玉米播种面积稳中有增,由2001年2.18万hm2增加到2007年2.82万 hm2,年平均玉米总产占粮食总产的75%。近年来,由于各种增产、增收、提质技术的普及推广与创新,玉米单产有了显著提高,平均单产突破540 kg,比90年代平均每667 m2增产130 kg,增幅32%,每667 m2增效益近200元。

1.3 推广组装配套实用技术。从70年代推广玉米杂交种开始,经历了5次品种的更新换代,单产稳步提高,总产不断提升,品质不断优化,平均单产由过去的200多kg提高到目前的540多kg,每667 m2 产量翻了一番多。从80年代起,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杂交种的普及推广,玉米地膜的覆盖(1986年北部冷凉区大面积推广地膜玉米,有效积温增加250 ℃ ~ 300 ℃,使作物的生育期普遍延长),单产和总产显著提高。到了20世纪90年代,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不断涌现与推广,针对县域三个类型气候区的不同生态立体条件,通过多年的研究,探索与实践,组装了适宜本地推广的五大生态类型区的玉米高产配套技术:一是冷凉区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配套方案为选用生育期128 ~ 130 d的紧凑型品种,播期4月15 ~ 20日,密度4 000 ~ 4 500株/667 m2;二是春旱区玉米机械化耕作综合栽培技术,采取以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深施肥为核心的综合增产技术,机械播种要在5 cm地温稳定在7℃ ~ 8 ℃时抢墒进行;三是水浇地玉米集约化栽培技术,技术措施概括为“一优二改三度”。一优:选用生育期130 ~ 140 d的紧凑型优良品种,二改:一改不合理施肥为配方施肥,二改大水漫灌为节水灌溉。三度:提高种植密度、提高整齐度和提高农机化作业程度;四是间(套)作玉米模式化栽培技术,栽培技术基本等同于井灌区玉米集约化栽培技术外,重点推广“玉米小麦1.5 ~ 1.8 m一带间作套种大豆”模式,充分利用行带、边行优势,提高产量;五是涝洼地玉米增温改土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在春玉米区分布着成方连片的洼地,地下水位深于2 m的地块可种植玉米应用秋耕冻垡,春耕晾墒,修小型台田,掺施沙子等技术改选,可提高产量300 ~ 500 kg。

1.4 政策扶持与技术创新,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推进玉米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的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再加上国家、省、市商品粮食基地建设、粮食丰收工程、沃土工程、旱作农业工程、坡改梯工程、植保工程、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和扩展,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使农业生产的外部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全县玉米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 298元,比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 931元增加367元,增幅12.5%。

1.5 龙头企业的壮大发展,带动了玉米产业的快速攀升。近几年,平泉县粮食商品率不断提高,由1990年的30%提高到2007年的85%。粮食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粮食生产形成了基地+公司+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平泉境内国有大型企业 —— 承德避暑山庄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由原来年生产酒精3万t,DDGS蛋白饲料1万t提高到年生产酒精10万t,DDGS蛋白饲料10万t,由年转化玉米10万t增加30余万t,再加上畜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县域及

周边地区专用玉米基地稳步扩大,品种的更新步伐大大加快,高淀粉和饲用专用玉米区域化种植已逐步形成,2008年县域播种高淀粉玉米达1.67万hm2,饲用玉米2 000 hm2,玉米调优面积达66.7%,通过龙头企业的拉动,为玉米吸纳先进技术创造了条件,从而大大加速了玉米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耕地面积减少,人口增加,人地关系日趋紧张。根据统计资料的详实数字显示,1995年末全县耕地面积为4.76万hm2,到2007年已减少到4.31万hm2,与此同时平泉县农业总人口由39.2万人增加到41.4万人。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导致人地关系紧张,全县人均耕地由1995年的0.12 hm2下降到2007年的0.104 hm2。今后随着人口增加,资源开发,经济基础发展的速度加快,以及农业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工矿、交通、水利、城乡建设等各类非农用地的需求不断增长,耕地面积将会持续减少。

2.2 农业科技含量低,生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投入产出比有待提高。

2.2.1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由于体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推广网络线断网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主要表现在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转行搞行政,农技队伍知识老化陈旧,继续再教育发展缓慢,服务手段严重滞后,缺乏必要的推广经费和试验、示范基地,工作效率低,无法应对现阶段各种农作物发生的疑难病症,影响了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2.2.2 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率不高,制约了玉米生产发展。县北冷凉区地膜覆盖,县中温和区机械化栽培,县南温暖区间种套作技术虽然增产增收效果明显,但还有大部分耕地属传统栽培模式,靠天吃饭现象严重;在施肥上还不能实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重无机、轻有机,重氮磷肥、轻钾锌肥,病虫害防治上该防时不防,重症才治的现象普遍存在。

2.3 种子市场多、乱、杂,骨干品种不突出。近几年来,由于种子行业的进一步改革,种子企业为了抢占各自的市场,纷纷打造自己的种子品牌,在市场上各自为战,甚至未审定品种进行公开宣传推广,导致品种多乱混杂。

2.4 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影响了玉米生产的再发展。由于平泉县的特殊自然条件,全县大部分为丘陵旱地,并且土壤瘠薄,十年九旱,气候冷凉,无霜期短,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差,对全县玉米生产极为不利,虽然平泉经过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河北省旱作农业、粮食自给工程的建设,使玉米生产能力有所改善,但资金少,投入不足,杯水车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5 机械化程度低,比较效益低下,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平泉县的绝大部分乡镇农民仍然处在手工劳作、畜力耕作或小型机械播种的传统方式中,劳动生产力低下,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方式难以形成,再加上农业生产资料等一系列农用物资价格的上涨,造成了农民投入增加,产出较低,种田积极性受到了影响。

2.6 粮食品质次,优质粮种植布局分散,生产不规范。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但由于农田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农民缺乏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重产量、轻质量,生产粗放,种植分散,播种、施肥、管理、收获不规范,优质粮种植混打混收,导致市场竞争力弱,难以发挥粮食优质优价增效的目的。对策

3.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玉米生产的综合能力。

3.1.1 要以提高农业抗旱能力为重点,突出解决农业用水问题,集中力量保护好原有水利配套设施,加强中小型水利工程后续建设,发展节水农业;以旱井集雨为主攻方向,抓好节水渗灌、滴灌、喷灌等重点工程。

3.1.2 抓好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工程,针对平泉县丘陵旱地地块小的特点,一方面要引进中小型的机械设备,用于耕地、耙耢、化肥深施、铺膜、播种等项作业;另一方面,要让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剩余的土地采取租赁承包的方式,把小地改造成大地,机械化作业,提高效率。同时,要利用大型机械强化坡改梯田地及涝洼地改土等项农田作业,为玉米生产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3.1.3 种养结合,组建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地力培肥体系,采取雨养地耕作,合理轮作,作物搭配间套作等种养结合方法,提高地力,达到增产、增收、增效、提质的目的。

3.2 强化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形成多元化种植格局。玉米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良,关键在于优良新品种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力度,在积极引进新品种加强试验、示范的同时,对筛选出适宜于当地种植的新品种要加大力度推广,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提高良种覆盖率。在加快新品种引进的同时,由目前单一种植普通玉米转变为高油、高蛋白、高淀粉及特用(专用)玉米齐头并进的多元化玉米种植格局。如鲜食甜玉米、糯玉米,食品原料及饲料用高油和高蛋白玉米、工业用高淀粉玉米,蔬菜食用笋玉米,爆裂食品玉米、青贮饮料的青贮玉米。

3.3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整体科技水平。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技术培训体系,病虫预测预报防治体系,农业气象体系等建设,完善科技成果通向农业生产的桥梁和纽带,在试验、示范工作中县、乡两级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落实专用土地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管理上由县乡村三级科技人员统一管理,同时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特定的品种生理特性及所需的生态、土壤条件,研究制定相应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做到良种和良法有机结合,降低玉米生产成本,提高种植的比较效益。

3.4 坚持依法行政,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要根据国家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制定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同时加强对土地开发项目的严格管理,禁止一切乱征滥用耕地行为,形成严格的政策体系,同时开展玉米“丰产杯”竞赛活动,对开展竞赛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进行奖励,带动产业及资源的合理利用。

3.5 强化质量监测体系,加快玉米无公害生产进程。完善和实施优质无公害玉米地方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立玉米无公害生产监测中心,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公正、权威的质量标准。选择一些条件好的乡镇率先进入无公害生产试点,逐步建立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动全县玉米无公害生产的发展。2008年平泉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0.67万hm2,建设国家级玉米高产示范区66.7 hm2,以此带动了全县玉米产业的发展。

3.6 健全玉米产销信息网络,促进订单生产发展。建立健全玉米产销信息网络,加强玉米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避免产业盲目无序发展。逐步实现各品牌营销对路网络链条,有效解决农民“卖粮难”和“优质不优价”的销售问题,促进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3.7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业大县,农民收入相当一部分来自种粮收入,因此各级政府要把粮食生产作为重点支持的产业来抓。目前,虽然粮食价格有所提升,但我们应清醒认识到中国9亿农民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上所做的贡献,政府应在粮食生产上继续加大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直补”、“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出台一些激励优质专用玉米生产的相应政策,如设立农业新技术,专、优、特玉米生产基地建设专项基金等,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发展。

篇6:玉米淀粉行业现状及发展

1、国家对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使玉米淀粉产业的增速开始放缓。国内玉米淀粉产业的发展,自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8年,三十年间,发展速度一直维持在20%-25%的速度增长。2006年对玉米淀粉行业的投资热情更是达到了顶峰时期。2006年玉米淀粉专业委员会对国内玉米淀粉行业开展了规模最大的一次调研。在走访十个国内主要玉米深加工省份的企业中,60%左右的企业都在以各自不同的优势加快自身的发展建设。也就在06年底和07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

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2008年玉米淀粉比2007年只增长了10.8%,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12%。玉米淀粉加工业出现增速放缓、平稳发展态势。

2、2010年玉米淀粉行业已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呈现生产、销售旺盛状态。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行业规模企业保持了较高的开工率,为行业渡过金融危机阶段的困难时期和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得08年玉米淀粉产量比07年仍有10%以上的增长。09年下半年,行业开始恢复性增长。

进入2010年以来,在玉米涨价的形势下,玉米淀粉加工业不仅迅速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生产和销售都处于比较旺盛的状态,利润和税收有了恢复性的增长。

3、未来玉米淀粉行业发展总体趋势,应该保持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这是玉米淀粉加工业发展形势的主流。

篇7:浅谈奉节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1 生产现状

1.1 面积、品种和产量

奉节县辖30个乡镇,有旱地面积32460 hm2,常年种植玉米面积23500 hm2,杂交玉米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全面普及了玉米营养坨盖膜育苗提前移栽和增窝增株新技术。海拔500 m以下玉米生产面积5334 hm2,中山区8660 hm2,高山区93340 hm2。低山区人平玉米生产面积167 m2,中山区534 m2,高山区800 m2以上;低、中、高三个区域玉米近年每667 m2产量分别为350 kg, 390 kg、440 kg。

目前玉米推广的主要品种:低山区主要是临奥1号、成单19号、渝单5号、渝单8号、璐玉13号;中山区是绵单1号、奥玉17号、三北6号、东单60、万单14号,万单11号;高山区是湘玉10号、绵单1号、三北2号、万单14号等品种。

1.2 种植制度与栽培技术

低山区以麦-玉-苕三熟套作为主,多数采用1.5 m开厢,种4~5行小麦,预留空行0.5~0.53 m,播1行玉米,窝距0.33~0.4 m,每窝双株,少数1.67 m开厢,采用2:3种植,即0.67 m,种3行小麦,预留空行1 m,栽2行玉米,窝距0.27~0.33 m;中山区以麦-玉-苕和薯(马铃薯)-玉-苕套作为主,采用1.67 m开厢,对半种植,预留空行0.83 m,栽2行玉米,窝距0.27~0.3 m;高山区为马铃薯套玉米,1 m开厢,对半种植1行马铃薯,1行玉米,玉米窝距0.2~0.27 m。栽培技术上全面推广玉米营养坨盖膜育苗提前移栽。种植密度低山区平均种植密度每667 m2为2600~2800株、中山区为2800~3000株、高山区为3000~3200株。

1.3 施肥管理

采用“一底二追”的施肥管理方法;一是施足底肥,在玉米营养坨移栽前5天内,667 m2用磷肥30~50 kg,碳铵10~15 kg(或尿素5~10 kg)作底肥,施于要栽的玉米的窝里,进行覆盖;在玉米营养坨栽好后,667 m2用人畜粪水15~20担灌窝,施好定根肥,并用细土覆盖;在玉米长到7~8叶时,667 m2用尿素15~20 kg施好壮苗肥(即第一次追肥),第二次在玉米长到15~16叶(即剑叶出现时),667 m2用尿素25 kg施好壮穗肥;在田间管理中看苗补施弱苗肥,促进全田苗架平衡生长,确保稳产高产。

1.4 玉米生产成本

通过实际调查,近年农民每种667 m2玉米(从整地播种到收获),共需投入18~20个工日,肥料全部按尿素价格计算,667 m2用尿素按50 kg,每kg按2.00元计,肥料投入共计100.00元;如按每个工日20.00元计,667 m2用工投入360~400元,667 m2用种1 kg, 计币16.00元, 667m2投入共476~516元;按667 m2400 kg、每kg市场价格1.70元计算,农民种植667 m2的玉米,若作为商品出售,可收入680.00元,减去成本后可赢利164.00~204.00元;若作为饮料投入,不失为发展畜牧业增收致富的好门路。

1.5 用途及供求情况

全县低中山区农民种玉米,现主要是搬嫩玉米作菜用玉米,嫩玉米是人们可喜的菜用食品,搬嫩玉米上市销售价格高、效益好,667 m2纯收入均在1000.00元以上;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山农民现在不直接食用玉米,用玉米兑换大米、面条食用,同样减少了现金支出;三是农民用玉米换白酒销售,获取现金收入;四是工业用玉米量大、面广,农民上市场销售效益好。玉米作饲料,全县常年生猪出栏72万头,产值7.5亿元,畜牧业收入是我县农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出栏的72万头生猪中,按36万头计,农户直接用玉米作饲料,出栏生猪每头按用150 kg玉米作饲料,年需用玉米6400吨;食品加工需要大量的玉米。因此,应大力发展玉米生产。

2 主要限制因素

2.1 播种面积减少,制约总产提高

一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农村建房,道路、乡村集镇建设等占用了部分农田;二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减少了部分耕地;三是农民外出务工,一些地方出现土地撂荒,种植面积比2002年减少2260 hm2,其中玉米减少播种面积1700 hm2,减少0.56%。由于播种面积的减少,总产仅与2002年持平。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工业食品结构的调整,对玉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在稳定玉米播种面积的同时,大力提高玉米单产,是增加玉米总产的主要途径。

2.2 气候对玉米产量的的影响

全县低山早春气温回升早而快,有利于玉米早播。但气温稳定通过10℃的时间,分别为:低山为3月上中旬,中山3月中下旬,高山4月上旬,为大力提高玉米产量,玉米播种实行育苗移栽,在以上时间可提前10~15天进行盖膜增温育苗移栽。我县常有春旱发生,且强度大、时间长、严重影响早玉米“三苗”(苗全、苗齐、苗壮)的生长。入夏后,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常有连阴雨天气,雨、雾日多,湿度大,光照少,造成低、中山区玉米果穗发育不良,授粉结实差、缺粒,果穗秃尖长,同时纹枯病、小斑病发生重;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的高温、伏旱、雨量少,使低中山区玉米籽粒灌浆时间缩短,高温逼熟,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入秋以后,高山区气温下降快,秋雨多,导致玉米不能正常灌浆成熟,秕粒多,产量低;这是我县玉米产量低而不稳的重要原因之一。

2.3 品种更新速度慢

全县玉米生产推广的品种,80年代推广的品种是中单2号、丹玉6号,成单4号、七三单交、南三单交、南七单交,90年代推广的品种是丹玉13号、掖单13号,2000年后推广的品种是临奥1号、成单19号、渝单5号、渝单8号、璐玉13号、东单60、绵单1号、奥玉17号、万单14号、三北2号、三北6号等。根据品种更新推广的情况看,每进行一次品种更新,玉米生产增产10%左右。因此,在大力推广新技术的同时,应积极进行品种更新,大力提高玉米单产,增加总产。

2.4 土壤贫瘠,保水保肥力差

全县的土壤主要是石灰岩黄壤和沙壤土,有少量黄砂、白砂土。低山区以紫色土和砂土为主,中高山区以石灰岩黄壤为主,砂土和黄壤表现为严重缺磷、缺钾。低山区的旱地主要分布在一江三河边属缓坡和陡坡地,土块小,零碎,土层瘠薄,土质较差,保水保肥力弱,中高山区的旱地主要分布在中高山台地,面积大,较成片,土层深厚,保水保肥能力较强,但土质较差,易板结,还缺乏玉米生长发育所必须的一些微量元素,如硼、锌、锰、铜等,不利于玉米生长发育。

2.5 耕作制度不规范,密度不合理

整个低山区和部分中山区,原虽然实施了开厢带状种植模式,但相当一部分农户小春作物播时开厢预留空行过窄,小春作物播种面积大,这不利于玉米的栽培管理和玉米幼苗健壮生长。由于未做到合理密植,就难以提高玉米增产潜力。根据实际调查,现玉米种植密度低山区域大部分田块每667 m2在2000~2200株,少数田块在1800株以下;中山667 m2在2200~2400株,高山区域种植的密度在2600~2800株,接近适宜的种植密度,产量高。

2.6 整齐度差

玉米大面积生产存在群体整齐度差的问题。单从穗粒数看,株间变异系数最大的达到38.7%,最小的也在14%左右,一般在20%左右,即有1/4左右的弱株,这部分弱株形成小穗或空秆,直接影响到玉米高产。

3 发展玉米生产的对策

3.1 稳定面积,提高单产

奉节县玉米生产面积与90年代相比减少12.5%。全县人平玉米面积266 m2,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建设的需要,玉米面积将有继续减少的趋势。对此,我们应在稳定现有玉米生产面积的同时,积极更新品种,科学种植,大力提高单产,一是采取政策措施,将农村现有摞荒土地复耕,恢复玉米生产面积;二是大力发展田坎玉米、秋玉米;三是增加密度,增加投入,科学管理。

3.2 加速品种更新,合理布局

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推广普及杂交玉米种,对提高我县玉米产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广的品种主要是丹玉13、掖单13、七三单交,南七单交等。2000年后主要是临奥1号、成单19号、渝单5号、渝单8号、璐玉13号、东单60、绵单1号、奥玉17号、万单14号、三北2号、三北6号等品种。在品种布局上:低山区以推广璐玉13号、临奥1号、成单19号、渝单5号、渝单8号等品种为主;中山区以推广绵单1号、奥玉17号、三北6号、东单60、万单14号、万单11号等品种为主,高山区以推广湘玉10号、绵单1号、三北2号、万单14号等品种为主。在推广新品种的同时,应开展新品种的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不同海拔区域的新品种。

3.3 规范耕作制度,合理密植

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最重要因素,实现合理密植,可充分发挥个体与群体平衡增产的作用。低山区不论采用1.33 m开厢, 还是1.67 m开厢,都应适当缩小小麦(大麦)、马铃薯、胡豆等小春作物播幅, 留足0.5 m或1.0 m预留行,这就有利玉米育苗早栽和幼苗生长。具体讲,1.33m开厢模式,只能播栽1行玉米且缩小窝距,不能超过0.4 m,每窝留双株;1.67 m开厢模式,必须播栽2行玉米,窝距不得超过0.3 m,以确保群体密度。目前,低中山区平均密度667 m2为2500株,最低密度还不到1800株。因此,在现有密度基础上,每667 m2至少还可增加500~800株左右,可提高产量80 kg以上。

3.4 加强田间管理,推广平衡施肥

玉米田间管理的关键,一是幼苗期注意防虫保苗,二是及时施肥。在施肥管理上实行“一底两追”,在施足底肥和苗肥的基础上,要重施攻穗肥,并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摘要:立足国内食品工业、畜牧业快速发展对玉米需求逐年增大的趋势, 根据奉节县玉米生产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现状, 从产业布局、稳定面积、规范耕制、品种更新、合理密植、加强田管等方面, 提出了奉节县玉米生产发展的对策, 以期达到提高玉米产量, 提升玉米品质, 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

篇8:坦桑尼亚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坦桑尼亚是一个农业国, 目前玉米是坦桑尼亚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大多数地区均以玉米为主食。根据在坦桑尼亚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从事了两年中国杂交玉米技术试验和推广, 现将坦桑尼亚玉米生产发展现状予以介绍, 并将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及对策分享如下, 以供同仁参考。

1坦桑尼亚玉米生产现状

1.1气候状况

1.1.1温度变化情况。坦桑临近赤道, 年平均气温在21~26℃之间, 只有旱季和雨季, 或热季和凉季之分, 而无四季的区别, 84.1%的国土面积为热带气候条件, 9%的面积为温带气候。按气候情况可以把大陆区分为四个区域:1) 沿海区, 热带气候, 十月至次年的三月是最热的时期, 日均温30℃左右。六月至九月最为凉爽, 日均温25°C左右;2) 中部高原区, 为热带半干旱气候区, 以多多马为中心, 辛给达与伊林加的一部分区域, 气候炎热干燥。3) 高湿的湖滨区, 坦噶尼喀湖和维多利亚湖区周边, 季节变化小。4) 北部和西南部山区的温带气候区, 主要分布于阿鲁沙、姆贝亚和乞力马扎罗区, 十二月至次年三月日均温22℃, 五月至八月日均温15℃, 月平均最低温度至8℃。

1.1.2降水情况。全国平均年降雨量1 071mm, 但雨量不均, 降雨类型分为双峰态分布和单峰态公布。具有双蜂态分布降雨的区域包括维多利亚湖盆地周边省份, 东北部高地, 沿海及内陆的东北部, 双峰态分布降雨区域的特点是有长短两个雨季, 短雨季出现于9月至12月, 总降雨量可达200~500mm, 长雨季出现于3月至5月, 降雨量达300~600mm;双蜂态分布降雨区域之外的区域均属单蜂态分布降雨区域, 降雨时间从11月至4月, 降雨量达500~1000mm。尽管整体上降雨不少, 但由于多数地区降雨集中, 缺少水利设施, 雨水多直接经由地表直接排出流失。

1.2地形及土壤情况

坦桑尼亚全境地形西北高, 东南低, 呈阶梯状。东部沿海为低地, 西部内陆高原面积占内陆总面积一半以上, 东非大裂谷从马拉维湖分东西两支纵贯南北。东北部的乞力马扎罗山的基博峰海拔5895m, 是非洲最高峰。根据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 (WRB) 的分类, 坦桑尼亚的土壤分为19种类型。雏形土分布最广泛, 其它主要土壤类型包括强淋溶土、薄层土, 淋溶土等。可耕作面积4 400万hm2, 其中已耕作面积1 020万hm2。

1.3生产状况

1.3.1种植面积及产量。坦桑尼亚玉米种植面积290万hm2左右, 总产400万t上下, 平均单产1.6t/hm2。

1.3.2种植品种少。坦桑尼亚居民有消费白玉米习惯, 因此生产上几乎均为白籽玉米类型。并且, 大部分农民种植的玉米为常规品种, 植株高大, 生长周期长, 易受干旱危害。近年来, 本地的种子公司在杂交育种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 培育出了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 但品种还很少。

1.3.3种植管理技术粗放。一般不施用化肥, 防治病虫害也较少;加上播种种子少 (每窝只播种2粒) , 缺窝少苗严重, 即使补窝也是生长不整齐;生产上一般也不进行开厢种植, 不利于排灌。1.3.4加工技术落后。目前, 坦桑尼亚的玉米加工技术很落后, 一般的加工方法仅限于脱皮并加工成粉供食用, 或者配合成鸡饲料, 深加工方式几乎没有。

1.4坦桑尼亚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玉米生产情况

1.4.1试验的中国杂交玉米新品种增产效果显著。几年来, 中心先后引进中国玉米新品种71个 (其中雨季23个, 旱季48个) , 当地品种作对照, 绝大多数试验品种产量均超过当地对照品种, 试验品种产量最高达到529.1kg/667m2, 比当季对照359.65kg/667m2增产47.1%。

1.4.2试验和推广中国技术, 均取得成功。针对当地农民种植技术低下等情况, 示范中心采取提高播种量、推行宽窄行栽培等综合配套技术, 实现玉米成苗率达到了100%, 生长整齐度100%。

1.4.3了解了品种认证程序, 渴望中国杂交玉米品种得到认证。中心专家在坦桑尼亚品种认证机构 (TOSCI) 了解了国外品种在坦桑尼亚的认证程序, 坦桑尼亚对于示范中心几年来在坦品种试验和坦方试验的结果比较满意, 认证机构官员明确表示, 非常希望看到中国品种在坦通过认证。

1.4.4黄玉米走进了饲料加工业, 逐渐被坦桑饲料所接受。中心采取价格与坦本地玉米同价, 将试验示范生产的大量黄玉米卖给了坦桑尼亚莫罗戈罗Tanfeed的饲料加工厂全部加工成了饲料, 打破了当地饲料仅用白玉米的生产习惯, 也逐步影响了坦桑尼亚人民的饲料消费习惯。

2发展对策

坦桑尼亚目前玉米生产虽然存在许多问题, 但是温光条件特别适宜玉米生产, 根据我们在坦桑尼亚的试验和示范推广经验, 综合考虑玉米生长的各个因素, 扬长避短, 玉米生产必将给坦桑尼亚带来可观的收入。

2.1加快优良种子研发, 是实现玉米高产的关键

杂交种子具有生长势好和抗逆性强外, 还具有高产, 抗病等特点;应加快早熟食用型、早熟加工型玉米种子的研发, 缩短玉米生育期, 减轻因干旱对玉米产量的损失程度, 就能明显提高玉米种植的产量。

2.2推广玉米机械化种植, 适时抢种早播, 是实现高产的决定性因素

坦桑尼亚由于地平, 土大, 适宜机械化种植;气候导致土壤的宜耕期时间有限, 因此选择一些能耕地, 开沟、施肥、播种等的一体化机械。采取大中小型机械配合使用, 提高玉米整体播种面积, 实现全国的总产量大幅度上升。

2.3改进玉米种植管理技术, 是高产的基础

一是加大播种量, 每窝播种4粒种子;二是加强苗期管理, 防止虫害;三是实现开沟种植, 减少因大雨对玉米的涝害。减少干旱或者虫害造成的缺窝少苗现象, 全面实现种植成苗率99%以上, 为玉米高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引进玉米加工企业, 提高玉米产品附加值

玉米加工产品很多, 比如玉米胚芽油、玉米淀粉和生产酒精等, 引进一些大型玉米加工企业, 消化多余玉米, 解决更多人就业, 还可增加税收收入, 也可创汇。

综上所述, 坦桑尼亚玉米生产目前生产基础条件差, 产量低, 生产尚处于初级状态,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 生产必将向更高的层级发展, 即种子良种化, 种植机械化, 用途多样化和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摩西.坦桑尼亚农业发展状况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0, (8) :17-18.

篇9:高油玉米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针对这一现状, 依据玉米生长规律及区域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条件, 笔者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提出了当前忻州市玉米产业化发展的大体思路:科学规划, 加大科技投入;运用先进的玉米栽培技术, 推广优质高产品种, 挖拥发展潜力;建立纽带、统一管理, 加大科技示范园 (基地) 建设力度;培育加工龙头企业, 发展玉米产业。

1 忻州市自然条件

忻州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四季分明, 年平均降水量463.4 mm, 年平均蒸发量1 848.5 mm, 年平均≥10℃有效积温2 887℃, 无霜期150 d左右, 年日照时数达2 764.21 h, 日照率为63%, 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多发生在春季。气候特点适宜北方各种农作物生长和养分积累。

忻州市地处华北黄土高原, 土地广阔, 地形气候复杂, 在自然和人为的综合因素作用下, 形成了土壤的多样性。忻州市现有耕地8.04万hm2, 其中旱地5.22万hm2, 占64.9%。其地理条件适宜玉米同作套种和轮作。5月上旬至中旬是玉米种植的最佳时期, 8月下旬至9月上旬收获。

玉米全生育期约120 d。在玉米生长季节, 春季干旱、倒春寒及后期冰雹是需要提早预防的主要灾害。

2 玉米生产、加工及市场需求现状

玉米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营养价值, 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我国的玉米加工转化率较低, 而欧美发达国家生产的玉米约有80%用于加工。

玉米不仅有良好的营养价值, 还可以从玉米中提取出异麦芽低聚糖, 可以提供益生菌为人体吸收, 保持肠道健康。除食用外, 玉米也是工业酒精和酿酒的主要原料。植株的其他部分用途也相当广泛:玉米秆用于造纸和制墙板;苞叶可作填充材料和草艺编织;玉米穗轴可作燃料, 也用来制工业溶剂;茎叶除用作牲畜饲料外, 还是沼气很好的原料。

3 忻州市目前采用的生产技术

忻州市近郊一带采用塑料薄膜覆盖种植玉米, 不仅可以使玉米提前成熟早上市, 增加效益, 还能增加产量, 一般可增产20%~70%。玉米盖膜种植, 适合在土地少、劳力多、种植面积又不是太大的地方推行。

忻州市顿村、奇村等地利用玉米早熟、喜热等特点, 广泛地采用间作。玉米可与低棵作物搭配, 用光互补;还可与其他结实作物搭配, 它们相互不争营养面积和空间。忻州市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这一规律, 在充分利用土地、增加复种面积、提高产量和产值、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 起了很大作用。

4 玉米加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玉米加工业虽然起步较晚, 但从20世纪80年代几十万吨消费量起, 到90年代后以每年10%的速度快速增长, 2005年工业消费达1 100万t, 所占玉米总消费比例从0.5%增长到了13.4%。虽然玉米深加工产品众多, 但主要集中于乙醇、淀粉及化工醇等相关领域。

变性淀粉在国内迄今最大的用户是造纸行业, 每年约用8万t。1997年中国纸及纸板年产量已达2 700万t, 但变性淀粉用量只及纸和纸板的3‰。

近几年, 国家重点组织了多项玉米变性淀粉技术产业化开发, 实现了关键设备国产化, 部分产品已可替代国外同类产品。

中国各行业对于变性淀粉的需求量, 年平均递增速度达到27%, 远远高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玉米变性淀粉加工产业化示范项目使玉米生产变性淀粉产品的附加值显著提高, 是玉米原值的几十倍, 发展变性淀粉产业潜力巨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创新, 变性淀粉是淀粉深加工的必然趋势。

5 忻州市玉米产业发展思路

发展玉米产业的总体思路是, 加强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协调和服务作用, 应市场需求, 发挥资源优势, 以高新技术为支撑, 以增加效益为核心, 以质量求发展, 以规模占领市场, 合理调整品种结构, 适度扩大种植规模, 积极发展“绿色”玉米, 大力发展加工业。通过引进与选育玉米新品种, 不断建立和完善玉米繁育体系与质量监督体系、加工和营销体系、多元投资体系, 全面推进玉米产业化的发展。

加大优质玉米推广力度, 加大科技投入、扶持基础建设, 培养专门从事玉米产业的技术人员, 提高其业务水平, 把忻州市的玉米研究工作搞上去。通过“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把全市玉米产业统一管理起来, 培育加工龙头企业, 加大科技示范园 (基地) 建设力度。

摘要:分析了忻州市玉米生产的现状, 根据发展趋势, 提出了该市玉米产业化发展的大体思路。

上一篇:雅诗兰黛:当品牌是一种艺术下一篇:社会管理工作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