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2024-05-07

玉米病害的发生及防治(精选十篇)

玉米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篇1

1 空秆

1.1 症状

玉米空秆是指植株不结果穗或有果穗而无籽粒。目前玉米空秆率一般为5%~10%, 严重者高达15%以上, 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空秆株在苗期基部为圆形, 叶片发紫, 顶端浓绿发紫, 叶脉相间有白色透明的斑点或条痕, 拔节期植株细弱矮小, 叶片淡绿、窄长, 与茎的夹角小。

1.2 发生原因

1.2.1 内部因素, 即遗传因素的影响, 如品种抗逆性不强, 种子生活力弱, 种子发育不健全。

1.2.2 种植密度过大。

生产中不考虑品种特性、土壤地力和施肥水平, 留苗过多, 密度过高, 田间布局不合理, 造成玉米个体发育不良使空秆率增加。

1.2.3 植株之间生长不平衡。

由于种子大小不整齐、播种深浅不一、覆土厚薄不匀、施肥不均, 造成幼苗参差不齐, 长势强弱不一, 造成大苗欺小苗。苗大的根深叶茂, 生长旺盛, 争光夺肥;苗小的则缺乏营养, 生长细弱, 发育不良, 果穗的分化与发育受到抑制, 自然正常发育果穗少。

1.2.4 营养失调。

在玉米出苗后的雌穗分化阶段, 如果营养不良, 糖代谢缓慢, 有机物积累少, 植株瘦小叶黄, 光合面积较小, 不能满足果穗分化期对养分的需求, 雌穗发育不良, 空秆率提高。玉米旺长阶段, 矿质营养供应过多造成营养生长旺盛, 生殖生长减弱, 有机质向雌穗上分配的少, 从而形成空秆。

1.2.5 气候条件的影响。

不良气候条件会增加空秆率, 穗分化的关键阶段 (喇叭口至抽穗前) 是玉米需水量最多的时期, 如果这个时期干旱缺水, 根系瘦弱, 植株矮小, 光合作用受阻, 就会影响雄穗正常开花和雌穗花丝的抽出, 造成抽雄提前, 吐丝延迟, 花粉生活力弱, 花丝容易枯萎, 不能授粉受精。玉米抽雄散粉时期, 阴雨连绵, 光照不足, 花粉粒易吸水膨胀而破裂死亡或粘结成团, 丧失授粉能力, 而雌穗花丝未能及时受精, 造成有穗无籽。另外, 如果田间积水土壤缺氧, 根系呼吸困难, 吸收力减弱, 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空秆。

1.3 防治方法

1.3.1 确定合理密度。

合理密植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增加单位面积种植株数, 扩大绿色叶面积和根系的吸收面, 有效利用光、热、水、气、肥等要素, 生产出更多的干物质。生产中可根据土、肥、水及品种、种植方式、田间管理水平来确定单位面积种植的株数, 这样既可保证个体的正常发育, 又可促进群体的充分发展, 减少空秆的发生。

1.3.2 合理用好肥水。

拔节到开花, 是果穗分化形成和授粉受精的关键时期, 肥水必须及时供应, 以促进果穗的正常结实, 这对防治空秆有积极作用。

1.3.3 人工去雄。

据测定, 生产上采用的去雄技术能有效削弱顶端优势, 一般每株玉米雄穗有1.0万~1.5万个花药, 每个花药大约有250个花粉粒, 而每株玉米雌穗最多只要1000粒左右的花粉粒就可满足需要。当雄穗露尖时, 隔行或隔株将雄穗拔出, 切忌带掉功能叶。去雄后, 全田只剩一半雄穗。授粉结束后, 将剩余的一半雄穗再去掉, 植株去雄后, 植株变矮, 改善了中部叶层的通风透光条件, 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增加有机物质积累, 减少空秆。此外, 拔除部分雄穗, 可将原来用于开花、花粉发育及后期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转运到雌穗, 使本来无效的果穗变为有效, 从而降低空秆率。

2 缺粒与秃尖

2.1 症状

玉米缺粒表现为多种形式, 一是果穗一侧自基部到顶部整行没有籽粒, 穗形多向缺粒一侧弯曲;二是整个果穗结很少籽粒, 在果穗上呈散乱分布;三是果穗顶部籽粒细小, 呈白色或黄白色, 称为秃尖, 严重的秃尖可占整个果穗的一半以上, 秃尖是玉米缺粒的主要形式。

2.2 发生原因

玉米缺粒与秃尖除与遗传特性有关外, 主要受不良气候环境和不当栽培管理的影响, 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品种、土壤、营养与肥水、气候、栽培管理、病虫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2.2.1 气候因素。

以温度的影响最显著, 气温过高, 超过38℃, 雄穗就不能开放, 气温在32~35℃, 遇上干旱, 空气干燥, 可使花粉寿命变短或失去生活力, 同时, 花丝也易枯萎, 因而受精不良, 影响玉米雌雄穗的发育, 产生缺粒秃尖玉米散粉。玉米授粉时刮大风、无风或下大雨对开花受精也不利, 花粉在大气湿度过大的条件下, 会吸水结团引起死亡, 影响授粉结实, 刮大风或无风都可能授粉不良, 造成秃尖缺粒。

2.2.2 栽培管理不当。

首先, 如果密度过高, 玉米群体内光照条件差, 植株生长细弱窜高, 体内养分无法满足果穗形成的需要, 果穗发育迟缓, 吐丝时雄穗大量散粉的时期已过, 特别是果穗顶部抛丝较迟, 不易得到花粉而造成秃顶。其次, 土壤贫瘠, 肥水管理失调, 影响果穗的分化形成, 而雄穗的发育则较少受到影响, 导致果穗吐丝和雄穗开花不遇, 受精结实受阻。最后, 土壤缺磷, 导致玉米孕穗开花时糖代谢紊乱, 影响果穗发育。另外玉米各种叶斑病和玉米苗枯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的发生, 都可影响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 致使玉米生长不良, 尤其是玉米蚜虫在玉米抽雄时开始大量发生, 致使玉米不能正常地开花授粉, 造成缺粒秃尖。

2.3 防治方法

2.3.1 加强栽培管理。

一是要合理密植。根据品种、地力和栽培方式, 因地制宜地确定密度, 以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满足中上部叶片对光的要求, 促进雌雄穗的发育。二是要加强中耕除草、培土技术, 尤其是拔节后培土, 可增强土壤的透气性, 促进玉米根系发育。三是当遇到不良的气候条件而影响正常授粉时, 要采用人工辅助授粉技术。四是加强病虫害防治。

2.3.2 合理施用穗肥。

在拔节至开花期, 果穗的分化与形成对肥水反应敏感, 需要量大, 此时充足的肥水可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 能够收到穗大粒多的效果。穗肥要以氮肥为主, 在抽穗前10~15 d施入可以减少秃顶和缺粒。

参考文献

[1]赵仁贵.玉米栽培与加工[M].长春:吉林电子出版社, 2009.

玉米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篇2

关键词:玉米病害;症状特点;发病原因;玉米大斑病;玉米丝黑穗病

中图分类号:S435.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9-0008-02

沈阳是辽宁省玉米的主产区。玉米作为我国四大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玉米病害是限制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沈阳地区玉米的病害主要有玉米大斑病和丝黑穗病。这两种病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玉米的产量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1 玉米大斑病

1.1 症状特点

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下部叶片先发病。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温度高时,病斑在叶正反两面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能结合连片,使植株早期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

1.2 发病原因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田间传播发病的初次浸染菌源,主要来自玉米秸秆上越冬病组织重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温度20~25 ℃、相对湿度90%以上的条件有利于病害发展。当气温高于25 ℃或低于15 ℃,相对湿度小于60%,病害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

1.3 防治方法

1.3.1 种植抗病品种 注意防止其他小种的变化和扩散,选用不同抗性品种及兼抗品种。

1.3.2 加强田间管理和农业防治 适时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有机肥。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

1.3.3 化学药剂防治 对于价值较高的育种材料及丰产田玉米,可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 d防1次,连续防治2~3次。

2 玉米丝黑穗病

2.1 症状特点

玉米丝黑穗病是幼苗侵染的系统性病害,一经发病,首先破坏雌穗,发病率等于损失率。有些品种在幼苗长出6~7片叶时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病苗矮化,节间缩短,叶子密集,叶片发亮,颜色深,株型扭曲。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一旦发病,往往全株无收成。

2.2 发病原因

2.2.1 种植感病品种 感病品种的大量种植,是导致丝黑穗病严重发生的因素之一。长期连作致使土壤含菌量迅速增加,逐年积累,土壤带菌率较高,直接导致玉米丝黑穗病的频繁发生。

2.2.2 气候条件影响 如果部分玉米播种期偏早,从播种到出苗期间地温较低,地温上升慢,拉长了玉米出土和幼苗发育初期这个易感病阶段。而玉米抽穗后雨水偏多,给病原菌创造了更多的侵染机会,导致玉米丝黑穗病的严重发生。

2.2.3 对种子肥料处理不当 播前对可能带菌的玉米种子未拌种或拌种操作不当,是造成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使用未腐熟的厩肥也会导致该病的严重发生。

2.3 防治措施

2.3.1 根据生育期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品种 针对土壤带菌传病为主和幼苗侵染病害的特点,选育玉米丝黑穗病抗病品种。通过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杀灭病原菌的方法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2.3.2 加强田间管理 调整种植计划,合理轮作。通过深翻使病原菌深埋在地下减少与幼苗的接触,减少发病几率。轮作不仅能减少菌源的积累,而且能调节土壤的肥力结构,合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

2.3.3 生物药剂防治 用种衣剂包衣。玉米播前按药种1∶40进行种子包衣或用10%烯唆醇乳油20克湿拌玉米种100千克,堆闷24小时。该方法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优于三唑酮。未催芽的玉米种子用12.5%速保利0.4千克加水2~3倍拌种100千克,阴干后播种。玉米种子刚露白时,用2%立克秀0.6千克加水2~3倍,拌种100千克,在阴凉通风处阴干后使用。

参考文献

[1] 马长山.几种药剂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6):71-72.

[2] 杨琳娜,李俊龙,王文巧,等.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种子科技,2014(5):34-36.

[3] 黄剑秋.沈阳市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5(3):40.

[4] 暴海英.浅谈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原因与控制技术措施[J].现代农业,2012(6):40-41.

我国玉米病害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 篇3

关键词:玉米,病害,防治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 玉米品种的创新速度也在不断增长, 在玉米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玉米病害的发展速度也愈来愈快, 例如玉米部分发生严重的褐斑病、小斑病、青枯病、丝黑穗病、锈病、粗缩病等, 这样都使得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遭受严重的影响。所以, 把握好玉米病害的发生以及防治, 是增进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途径。本文结合目前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形势, 就这些病虫害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提出了有效预防措施。

1 简要分析目前玉米病害发生的形势

对于玉米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气象因素、耕作技术水平、播种的面积、栽培的方法、防治的技术和寄主植物抗性以及病原菌变异等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玉米病害发生的过程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

1.1 品种抗病性的丧失

病原菌侵染及遗传极易出现在抗病性差的品种或者抗病品种单一种植方面。现在, 被生产上广泛使用的单一抗病品种的遗传基础比较简单, 种植面积又十分大, 这样就会促进许多毒性小种子的繁殖, 使得病菌变异频率增大, 品种的抗病性丧失, 这就会使得玉米病害程度加大。

1.2 种植过程中的病害保护措施不得当

玉米苗的储存期出现病害主要是由于在贮存期湿度过大。玉米苗在收获期出现病害主要因为种植收获期赶上雨季, 播种过程中苗期发生病害主要是因为没有实施拌种或者包衣。对于玉米病害的防治意识不强或者是防治太晚, 使得病虫害发生严重, 因为玉米生长中期和后期气温会比较高、植株又很高大, 再加上拔节后田间会比较封闭, 这样就使得防治难度加大, 促进防治成本的增加。

1.3 耕作栽培制度的影响

种植密度的影响。传统的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比较小, 植株大多数是半平展型或者平展型, 但是现在的玉米品种种植密度比较大, 株型比较紧凑, 这样就促进了空气传病播病害的发生与传播机会的增加。因为施的氮肥比较多, 这样就会致使磷、钾肥的缺失, 导致植株只是单纯的增长, 抗病性却在降低。气候环境的影响, 还有反季节的生产, 这样为传毒和昆虫病毒的越冬和繁殖创造了条件,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 致使冬季温度增高, 这样为昆虫传毒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反季节蔬菜生产大都使用温室大棚, 为病毒和传毒昆虫的越冬和繁殖提供了一定保障。早春的气温比较低, 种子生命力比较弱, 在土壤中长势比较慢, 提前播种使得幼苗出土时间被延长, 为土壤传播病害以及病原菌侵染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2 对玉米病害防治的方案

2.1 促进田间管理, 实现精耕细作

对播种期要适时的调整, 采用科学合理的配方施肥, 要多使用腐熟的有机肥, 不要过分的使用氮肥, 要与磷、钾肥一起使用, 这样可以有效促进玉米对病虫害抵抗防御能力的提升。结合地块肥力情况, 要把握好栽植密度, 及时间苗、定苗, 假如发现有病株, 要及时拔除, 这样可促进毒菌源的减少;对于田间及其四周的杂草要及时的清除, 这样可减少灰飞虱、蚜虫等传毒介体的越冬寄生。

2.2 采用合理的化学防治

在多雨季节一定要早些喷施立克秀、多菌灵、粉锈宁等可以有效预防苗期苗枯病与纹枯病。对于周围的杂草要及时清除, 促进田间通风条件的改善, 使得玉米的抗逆能力得到提升。在降水比较少的干旱期要掌握蚜虫、灰飞虱等传毒介体的防治, 可以使用蚜虱净、吡虫啉等等喷防。7月份之后可以选择百菌清、多菌灵、代森锰锌等喷洒, 这样可以对玉米多种病害实施防治。对于锈病、纹枯病发病严重的区域, 可以选用禾果利、粉锈宁进行防治。对于粗缩病、矮花叶病等发病的最开始阶段, 可选用菌毒清、病毒A、赤霉素、植病灵等进行喷防。

2.3 合理选取抗病品种实施栽培, 要把握不同品种的搭配种植

为解决种植品种单一问题, 可以选择不同的品种进行搭配种植, 参照一定的比例, 在同一个区域种植不一样的抗病类型的玉米品种。综合各区域病害的发生状况, 科学合理的选择品种, 也可以栽培多抗性品种, 促进优良的抗病新品种的生成, 以实现玉米的高产、稳产。

总体来说, 对于防治方法的研究就要促进其多样化发展, 要综合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 本着生态系统调控与自然控制因素为主体进行综合防治方向发展, 把握好玉米病虫害的成因, 综合种植的地质条件、气候等因素, 掌握好玉米的储存期、播种期、收获期等环节的操作, 提高对农民科学栽培技术知识的普及与宣传, 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案, 以实现玉米生产的高质高产。

参考文献

[1]李宝英.玉米主要病害发生趋势及防治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 (6) :48-49.

玉米病害防治论文 篇4

1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主要发生在气候比较凉爽的地区,特别是北方,比如西北、东北等地方。发病时间主要是玉米抽穗开始,先从下部叶子开始,逐渐向上发展,当田间湿度变大时,就会产生黑色的霉素,分生孢子或者菌丝形式附于病残体上,通过气流进行传播。发病的条件是在气温20~25℃时,湿润度达到90%时,是易发阶段。主要的防治措施就是选择优良的品种进行种植,播前增加磷钾肥,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期间也可以进行人工的摘叶,把已经产生斑点的叶子摘除,达到防治传染的`目的;也可以用农药进行防治,适宜的防治药剂是弯孢菌叶斑病可用50%百菌清、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400~500倍液:大斑病可用50%多菌灵、75%代森锰锌等药剂500~800倍液,间隔5~7d喷1次。连续喷2~3次。

2黑穗病、黑粉病

黑穗病和黑粉病近年来有上涨的趋势,主要分布西北和西南丘陵地带。主要是种子产生胚芽后,遭到病原菌的侵染,并随着种子的生长而生长,知道抽穗期才显现。主要的表现就是穗变黑、短粗,外观为球形,没有花丝,当气温潮湿时,会产生粘稠的感觉。当果穗苞叶自行裂开,就会产生大量黑粉。有的则是过度生长,不结实,有的则是畸形生长。这种病一般都是幼苗时期侵染,除了在前期加强栽培管理和预防外,也可用2%立克秀或20%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2%拌种进行预防。

3空秆

我们经常见到的植株不结穗或者结穗却没有籽粒,一般的空秆在幼苗期基部为圆形,叶子发紫。订单浓绿发紫,叶脉相间有白色透明的斑点或者条痕。一般空秆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有秆没果相当于劳而无获。玉米产生空秆有多种诱因:一般都是发穗期间缺乏碳、糖等有机营养,如过度密植、播种过早、播种深浅不一及施肥不均等都会造成空秆。要解决玉米空秆,首先要在玉米品种选育或引种,选用适合当地的综合性状好的品种。如北京北部山区春玉米现以掖单13为主,平原地区春玉米以农大60、沈单7为主。平原地区夏玉米以唐抗5、90-1等综合性状好、丰产、稳产性品种为主。其它地区应因地制宜确定适合当地的品种;还可以平衡施肥,合理浇水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做到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并补施微肥。加强拔节孕穗期管理,遇高温干旱天气及时浇水,满足雌、雄穗对水分的需要,遇阴雨连绵天气要及时排涝,并进行人工授粉。

4玉米虫害

虫害是很多农作物病的来源,玉米也一样。玉米主要的虫害并有蛀茎夜蛾、旋心虫、切根虫、玉米螟、黏虫、棉铃虫、蚜虫、玉米叶螨等,我们就简要讲讲常见的蛀虫和粘虫。其中粘虫主要危害玉米收获后粘虫转移到玉米上,如果不及时防治,粘虫将会将玉米叶片全部吃光,要防治粘虫,最好在六月底七月初小麦收割前进行。而玉米蛀虫体长5~6m,主要吃食玉米植株,一般的成虫在白天取食,具有假死性,大部分在松散的玉米表地产卵。而幼虫一般在苗的基部取食,潜伏在根基周围,在玉米苗期幼虫能够对多株产生危害,使叶面产生排孔,形成花叶,造成萎蔫枯心或者枯心苗,甚至能够使玉米畸形,无法正常结果。主要的防治方法就是具体是通过合理轮作的方式使连茬种植的现象得以避免,将危害降低,也可通过适当的药剂进行防治。

5玉米全蚀病

家蚕真菌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篇5

1.家蚕发生真菌病害的原因

气象因素。在养蚕生产中,蚕室的温湿度对僵病的發生与蔓延有直接关系。蚕室低矮通风不良或靠近水源等造成多湿条件时容易发生僵病。从季节来看,多雨季节发病较多,干燥季节较少。有的蚕农在外部环境较差的情况下,不能有效地调节室内高温多湿的环境。

桑园害虫的交叉感染。家蚕真菌病的病原能广泛地侵染野外昆虫、桑园及其他作物的害虫。罹病昆虫的粪便、尸体将会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污染桑叶,随桑叶进入蚕室,成为蚕儿发生僵病的传染来源。部分蚕农放松桑园管理或不能及时有效消灭桑园害虫,给僵病的发生带来隐患。

养蚕前消毒不到位。有的蚕农养蚕前不消毒;有的蚕农对蚕具只洗晒不消毒或只消毒不洗晒;有的蚕农使用消毒药剂不规范。养蚕前消毒不彻底。

蚕期中消毒不规范。有的蚕农不能长期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科学方针。消毒意识淡薄,选择消毒药物不当,药剂的使用浓度掌握不准,还有的蚕农把不能混用的蚕座消毒药和添食药同时使用等等。

蚕沙及病死蚕处理不当。有的蚕农防病意识极差,蚕沙乱倒乱放,病死蚕甚至不进行处理,乱丢乱扔,造成污染环境,病原随空气和饲养人员进入蚕室。

2.家蚕真菌病的防治对策

调节好蚕室蚕座温湿度。蚕室内要加强通风换气,调节好蚕室、蚕座温湿度。大蚕期要做好通风排湿、多撒干燥材料、勤除沙,加强蚕座的卫生工作。

加强桑园管理。注重桑园管理,提高桑叶的质量,增强蚕的体质。一方面要施足肥料,并要多施有机肥,氮磷钾搭配施;另一方面要做好治虫工作,控制桑园虫害基数,防止交叉感染发病。

加强技术培训。加强对蚕桑从业人员养蚕防病知识的培训,使其对蚕病有充分的认识。以便能及时杜绝或控制蚕病的发生和蔓延。

加强消毒防病。蚕期前十天要把准备养蚕的房屋及周围环境全面打扫一遍,清除墙壁上的浮丝、病死蚕的污迹、用过的旧草龙等所有垃圾,并用清水冲洗,擦亮门窗,促使养蚕环境清洁净化。在晴好天气的上午把养蚕用的蚕具拿到没有污染的河水中清洗或者用井水冲洗,洗好后放在清洁干净的水泥场上晒干备用。在全面打扫清洗结束后就可进行药剂消毒,用5%的新鲜石灰水泼洒蚕室的四周地面,墙壁用20%新鲜石灰浆粉刷。蚕室包括蚕具第一次用消特灵或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等广普型蚕药进行消毒。消毒时要不留死角,面面俱到,并保持半小时湿润状态。第二次用优氯净3克/立方米烟雾剂熏蒸,做到气体消毒与液体消毒相结合。漂白粉消毒要在养蚕前7天结束。

养蚕期间,要坚持做好常规消毒工作,减少真菌病原感染蚕儿的机会。一要做好卫生清洁工作,养蚕人员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洗手给桑,换鞋进蚕室,蚕室及周围环境用漂白粉液定期消毒。二要灵活使用“两把灰”(三七灰、新鲜石灰粉)在收蚁前用防病一号进行蚁体消毒后再喂叶。以后坚持在各龄起蚕、熟蚕易感染期用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小蚕期用三七灰隔沙,大蚕期常用新鲜石灰粉,促使蚕座清洁干燥。三是发病后要及时处理,发现病弱蚕、僵蚕及时拾出深埋,切忌到处乱丢,蚕座中每天需撒二次防僵粉,直至控制,还可在桑叶食尽后,用优氯净1.5克/立方米进行熏烟消毒30分钟,然后通风排烟,饲喂桑叶。

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篇6

1 玉米病害发生程度加重的原因

玉米病害的发生、发展受气象因素、耕作水平、播种面积、栽培方式、防治技术以及寄主植物抗性和病原菌变异等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制约, 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

1.1 耕作栽培制度

一是种植密度。传统的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小, 其植株多为半平展型或平展型;而目前的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大, 株型紧凑耐密, 增加了气传病害发生与流行的机会。同时由于偏施氮肥, 造成磷、钾肥缺乏, 使植株徒长, 抗病性减低。二是气候条件的改变和蔬菜反季节生产, 有利于传毒和昆虫病毒的越冬和繁殖, 全球气候变暖, 导致冬季温度增高, 有利于昆虫传毒。反季节蔬菜生产多采用温室大棚, 给病毒和传毒昆虫的越冬和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三是玉米连作。玉米大面积重茬连作特别是高产优质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恶化了玉米根系生长环境, 导致玉米病害日趋严重。特别是单一的连片连年种植以及玉米秸秆不经处理直接还田, 更有利于病虫源积累。四是玉米的播种期提前。由于早春气温低, 种子生命力较弱, 在土壤中萌动慢, 提早播种延长了幼苗出土时间, 给土传病害病原菌侵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

1.2 品种抗病性

抗病性差的品种和抗病品种单一种植, 都有利于病原菌侵染。目前, 生产上推广的单一抗病品种的遗传基础较单一, 种植面积大, 繁殖了大量毒性小种子, 加大了病菌变异频率, 品种丧失了抗病性, 易造成病害大发生。

1.3 种植保护措施

贮存期湿度大或种植收获期淋雨, 种子带有大量病菌, 播种时未拌种或包衣, 均能造成苗期发生病害;农民由于受文化程度限制, 对玉米病害不防治或防治偏晚, 致使其发生严重;由于玉米生长中后期气温偏高、植株高大, 拔节后田间郁闭性大, 加大了防治难度, 提高了防治成本[3]。

1.4 施肥比例

重视氮磷肥的使用, 忽视钾肥和微肥的使用, 导致施肥比例失调, 造成植株抗逆性差, 营养生长过旺。

2 防治对策

2.1 栽培抗病品种, 搭配种植不同品种

为避免种植品种单一, 应采用不同的品种搭配种植, 按一定比例在同一生态区种植不同抗病类型的玉米品种。根据各地病害的发生情况选择适宜的品种, 同时培育多抗性品种, 创造抗病性、农艺性状优良的抗病育种材料进而育成抗病新品种, 以促进玉米高产、稳产。

2.2 大力推广农业栽培防病措施

2.2.1 选用抗病品种, 适时播种。

要因地制宜, 根据当地气候、品种的抗病性变化及栽培制度灵活掌握, 做到不断更换新品种、淘汰感病品种, 适期播种。

2.2.2 对土传病害的防治, 使用药剂拌种、种衣剂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预防苗期病害, 可采用立克秀、多菌灵、玉米种衣剂、粉锈宁等进行种子包衣, 以杀灭种子携带的病原菌。

2.2.3 优化种植结构, 轮作倒茬。

为减少病原菌积累何侵染来源, 不要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如实行玉米—大豆、玉米—麦类轮作, 改变田间生态条件。

2.2.4 加强田间管理, 精耕细作。

调整播期, 适时播种, 合理配方施肥, 增施腐熟的有机肥, 避免偏施氮肥, 搭配使用磷、钾肥, 提高玉米对病虫害的抵抗防御能力。根据地块肥力状况, 确定适宜的栽植密度;及时间苗、定苗, 一旦发现病株, 要立即拔除, 以减少毒菌源;及时中耕, 保持田间水分适宜, 切忌渍水;为减少灰飞虱、蚜虫等传毒介体的越冬寄生, 须彻底清除田间及其周边的杂草。

2.2.5 化学防治。

多雨季节应及早喷施立克秀、多菌灵、粉锈宁防治苗期苗枯病、纹枯病;及时进行化学除草, 改善田间通风条件, 增强抗逆能力。偏旱年份防治蚜虫、灰飞虱等传毒介体, 可采用蚜虱净、吡虫啉等喷防;7月以后喷洒百菌清、多菌灵、代森锰锌等, 可兼治玉米多种病害, 10~15 d喷1次, 连喷2~3次。在锈病、纹枯病发病发生较重的地块, 可采用禾果利、粉锈宁防治。在粗缩病、矮花叶病等发病初期可采用菌毒清、病毒A、赤霉素、植病灵等喷防[4]。

2.2.6 清洁田间。

为降低田间空气湿度和减少毒源, 及时摘除底部病叶、老叶;为消灭菌源, 减轻病害, 收获后须将带病秸秆带出田外集中销毁深埋。

参考文献

[1]植保肥料[J].农村天地, 2002 (8) :11-12.

[2]李宝英.玉米主要病害发生趋势及防治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4 (6) :48-49.

[3]臧兴旺, 郑艳明.浅析玉米病虫害趋重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9 (8) :41.

玉米常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方法研究 篇7

1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

1.1 症状识别

玉米之所以会出现大斑病是由于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没有对其进行细心的管理, 导致其出现这种病害。大斑病一般出现在玉米的叶片、苞叶、叶鞘等部位, 一般而言, 会先从玉米的下部位的叶片开始出现, 然后逐渐蔓延到叶梢。玉米大斑病的表现形式是一种青灰色的斑点, 在玉米植株中呈菱形, 而且后期会逐渐变成褐色。这种病害的长度一般在10cm以内, 宽度在1cm以内, 有的会更大一些。随着病害的严重程度, 后期会导致玉米的叶子整个枯萎, 如果再碰到潮湿的天气, 难么其表面会生出一种黑色的霉层, 这种霉层严重抑制了玉米植株的生长。大斑病发病的时间一般是在每年7、8月份, 也就是正值盛夏之时, 在这段时间里, 温度高, 空气中的湿度大, 病菌极易传播。大斑病由于其面积小, 而且是顺着叶脉生长的, 所以其个别的病症很像是坏死斑的形态。

1.2 玉米大斑病防治方法

首先, 为了从根本上防治大斑病, 应该对玉米种子的品种进行慎重的选择, 尽量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其次, 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 农民要对其进行细心的呵护, 适时的在玉米田中喷洒一些防治大斑病的药剂, 而且要定时定量的进行喷洒工作, 以防止玉米患有大斑病。最后, 可采取一系列的农业手段, 例如在玉米收割之后, 可以将带有病害的落叶和带有病害的玉米集中进行处理, 然后在田中撒上各种防治肥料, 以避免田间病害的生长, 防止下一茬的玉米作物的生长。

2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又称玉米斑点病, 是一种真菌病害。其对玉米的产量的影响是致命的, 其严重程度可以导致玉米的产量下降50%, 或者是根本就没有产量。

2.1 症状识别

玉米小斑病一般会先从玉米的叶片上出现, 是一种半透明状态的小斑点, 然后逐渐的扩大, 形成纺锤形。小斑病先从叶片开始然后逐渐对玉米的籽和茎进行侵害。在该病害发生的时候, 通常中部会呈现出褐色, 周边为赤褐色。加入没有在初期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 那么这种小斑病就会逐渐发展, 其颜色也会由褐色转变为暗褐色。玉米小斑病的病菌会寄身在玉米的残株中, 但是其存货率很低。一旦温度升高, 达到29摄氏度, 那么其就会迅速增长。在种植玉米时, 在对上一茬的玉米遗株没有进行有效的小斑病防治措施时, 就进行下一茬的种植, 或者是无节制的连茬种植, 那么不仅不会提高玉米的产量, 相反的会更加提高玉米发生病害的几率, 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

2.2 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方法

首先, 再选种的时候, 要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在进行玉米种植的时候, 不能够连茬的种植, 要在一茬结束之后种一些别的作物, 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因为连茬种植使得土壤中的养分流失严重, 从而导致病害的发生。在种植完一茬玉米和在种下一茬玉米时, 要对田间遗留的玉米杆进行清理, 防止寄身在其中的病菌传播到其它的玉米植株上。在种植的过程中, 如果发现玉米下部的叶片也被病害侵蚀, 那么要迅速的将其摘除。在防止小斑病时, 也可以采取有效的农业手段, 定期定量的对植株进行农药的喷洒, 以防止病害的发生。

3 玉米丝黑穗病

该病害对于玉米的天花以及果穗的影响极大, 同时这两个部分也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关键中, 玉米生长期间出现了颗粒无收的状态。所以, 这一病症出现之后, 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极为严重。但是个别地区由于缺乏专业的农业知识教育, 将这玉米黑粉和黑穗病混为一谈, 将这两种不同的病症直接统一成为灰包或者乌包, 但是从本质上来说, 这两种病症所带来的后果完全不一样, 必须针对这一现象加以仔细分辨。

3.1 症状识别

这一症状出现之后, 其病源是从玉米还在苗期阶段就已经对玉米芽鞘进行了全面的侵害, 而病症能够从外观发现的阶段则要等到抽雄之后才能发现。其出现病症的果穗在这一过程中, 会呈现穿远比普通果穗要小的状态, 并且其基部的两个端部较尖, 果穗的顶部在这一遇中没有任何花丝抽出的现象。而个别这列现象的果穗苞叶破裂之后, 能够明显的发现其中所存在的大量呈现出黑色的粉末, 并且中间所存在的病穗已经完全转变成为了黑色的孢子堆, 并且孢子在这一过程中并不容易出现飞散的状态, 并且还能够在黑色粉末之中发现大量的玉米的植株维管束所产生的残留物质在其中。并且玉米的天花在出现发病的症状之后, 通常情况先下, 其病害玉米上所抽出的顶端病害就会呈现出一小搓黑色你孢子。并且还有个小花在出现畸变现象之后。

3.2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优良的具有强力抗病害的品种对本病的抵抗力也较强。 (2) 实行轮作、深耕:实行3年以上轮作, 基本上可消灭土壤中病的为害。另外, 深翻土壤, 将病菌孢子压倒播种层以下, 再减少菌源, 减轻发病。 (3) 早期拔出病株:在病穗白膜未破裂之前拔除病株, 并把病株拿出地外深埋或烧毁, 以免病菌落入土中。

4 结论

综上所述, 玉米在进行种植的过程中, 最为常见的病害便是玉米大斑病玉、米穗粒腐病、玉米丝黑穗病等三个主要的病害, 这三种不同的灾害对于玉米植物的收成来说, 有着极为严重的损害, 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种植户的种植热情下降。所以, 在玉米种植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使得所有病害出现的可能性降低, 让整个玉米地能够获得更为良好的收成, 这对于我国玉米种植发展来说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利治.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方法[M].北京:农业教育出版社, 2010.

[2]王尚志.如何防治玉米病虫害[M].湖南:湖南农业技术出版社, 2010.

春季小麦常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篇8

1 小麦纹枯病

1.1 症状

小麦纹枯病是近年来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 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 主要危害叶鞘和茎秆;发病初期, 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淡黄色小斑点, 随后发展成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 重则造成茎蘖死亡;小麦生长中后期, 叶鞘上的病斑相互连结, 形成云纹状花纹, 重则侵入茎秆, 导致烂茎, 形成枯白穗;由于纹枯病造成小麦茎基部受害, 遇风雨极易引起倒伏。

1.2 发生条件

病菌以菌核、菌丝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夏、越冬, 播种后开始侵染危害, 春天继续危害蔓延。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0℃左右, 春夏雨水多、土壤湿度大、氮肥多、密植、通风透光不良条件下发病较重。

1.3 防治措施

春季小麦返青后, 应及时中耕除草, 使麦田通风透气透光, 连阴雨后麦田如有积水要及时排水降低湿度, 干旱时也要避免大水漫灌, 以预防和减轻病害的发生。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 当病株率达15%~20%时, 可选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0g/hm2, 或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600g/hm2, 或20%纹枯净可湿性粉剂450~600g/hm2, 对水600~750kg, 对准小麦基部进行喷雾, 使植株中下部充分着药, 以确保防治效果。选择上午有露水时喷药效果最好, 连喷2次, 每次间隔7~10d。

2 小麦赤霉病

2.1 症状

小麦赤霉病从苗期至穗期都会发病。造成苗枯、秆腐和穗腐, 以穗腐危害最大。穗腐在小麦开花或开花后发生, 发病初期在颖壳上呈现淡褐色水浸状病斑, 以后整个小穗变成黄褐色。当雨水多、田间湿度大时, 在颖壳合缝处生出1层粉红色霉状物, 麦穗成熟后病部出现紫黑色小粒。受害轻的麦穗仅个别小穗发病, 受害重的则全穗发病, 造成籽粒皱缩、空秕。

2.2 发生条件

发病最关键的因素是小麦扬花期间的温、湿度。在小麦扬花期至乳熟期如遇持续阴雨天气, 且气温保持在15℃以上, 麦田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 将有利于囊孢子的释放和侵染;同时, 还会导致赤霉病菌田间侵染时间延长, 传播速度加快, 发生程度加重。

2.3 防治措施

遇持续阴雨天气时, 要及时开沟排水, 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 做到雨后田干, 沟内无积水, 以预防和减轻其病害浸染。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治主要采用多菌灵类杀菌剂, 要求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喷雾预防。轻发病年份用1次药即可, 大流行年份必须至少防治2次。第1次在小麦齐穗初花期, 第2次在第1次防治后的7d内进行, 超过10d以上, 防治时间偏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 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kg/hm2, 或36%粉霉灵悬浮剂1.5kg/hm2, 对水750kg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施, 能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如果使用含三唑类药剂防治, 则不能在小麦盛花期喷药, 以免影响结实。

3 小麦白粉病

3.1 症状

小麦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茎秆和麦穗, 最初在叶面形成分散的白色丝状霉斑, 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 上面产生白色绒状霉层, 以叶片正面较多, 后期霉层增厚变为灰白色, 至褐灰色。受害叶面早期变黄、发枯, 病株矮小, 重者不能成穗。

3.2 发生条件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 通常以闭囊壳在残体上越夏, 以菌丝体在冬麦苗上越冬。对温度、湿度较为敏感。翌年初春, 温度回升至12℃时, 病苗即发生分生孢子, 进行初次侵染。当麦田温度15~20℃、湿度70%以上时, 极易造成病害流行。

3.3 防治措施

合理排灌, 及时中耕除草都有利于植株健壮生长、增加抗病性, 以减轻其病害的发生。当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病株率达20%以上时, 及时选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0g/hm2, 或16%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125kg/hm2, 或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750g/hm2, 对水750kg喷雾, 视病情发展连喷2~3次, 每次间隔7d左右, 防治效果很好。

4 小麦锈病

4.1 症状

小麦感染锈病后, 初期在麦叶或麦秆表面出现褪绿斑点, 后长出黄色或红褐色的粉疱, 叫做夏孢子堆。后期又长出黑色的疱斑 (条锈、叶锈) 或粉疱 (秆锈) , 叫做冬孢子堆。3种锈病的通常症状是“条锈成行叶锈乱, 秆锈是个大红斑”。

4.2 发病条件

锈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要求叶面有水滴或空气中湿度饱和, 因此结露、降雾、下雨都有利于锈病发生。适于发病的温度条锈为9~16℃、秆锈18~25℃、叶锈15~22℃。所以病害流行的高峰期在春季, 条锈发生最早, 叶锈次之, 秆锈最晚。

4.3 防治措施

春季多雨年份要做好清沟排水, 以降低田间湿度, 减少侵染, 减轻其病害。锈病发生初期用药防治效果最好, 在春季麦田发病普遍率达3%时, 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900~1 200g/hm2, 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125~1.500kg/hm2, 对水750kg喷雾。穗期可结合“一喷多防”, 防病、防虫, 兼防干热风。

摘要:介绍了春季小麦常见病害的症状、发生条件及防治措施, 以期为预防和控制春季小麦病害的发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春季小麦病害,症状,发病条件,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志顺, 陈桥生, 张道荣, 等.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9) :158-160.

[2]陶广文.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3) :89-90.

[3]陈修饕.春季如何防治小麦纹枯病[J].现代农业科技, 1996 (3) :26.

加工番茄常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篇9

关键词:加工番茄,常见病害,症状,发病特点,防治方法

1 茎基腐病

1.1 症状

主要危害茎基、根茎部, 移栽地发病率多于直播, 发病初期茎基、根茎部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 病部迅速扩展绕茎基一周, 潮湿时病斑缓慢蔓延、凹陷, 皮层腐烂缢缩, 病区3~6cm不等, 维管束变色。植株感病后叶片为淡黄色, 逐渐变成黄褐色, 病株易从病斑处折倒于地面, 由于导管输送水分仍能维持生命, 病害逐渐加重, 最后全株萎缩枯死。

1.2 发病特点

番茄立枯病和茎基腐病由真菌立枯丝核菌侵染所致, 病菌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中越冬, 腐生性强, 可在土中生存2~3年;在翌年春季条件适宜, 病菌发育适温24℃, 最高为40~42℃, 最低为13~15℃, 春季低温天气过程如霜冻或冷害造成叶片损伤, 再遇高温会加快发病, 导致暴发流行, 造成大量死苗, 一般田块死株率达30%~40%, 发病重的可达80%, 造成毁灭性损失。经观察, 在棉花前茬地发病较重, 番茄重茬地发病就更重。另外, 番茄定植过早、施用未腐熟粪肥、氮肥过量、浇水量过大、土壤板结通透性差、种植密度过大、管理不当、基肥不足等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蔓延。

1.3 防治方法

轮作倒茬, 适期适法播种, 合理密植, 科学施肥与灌水,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整枝, 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同时要加强田间调查, 及时发现点片病株, 对发病程度较轻的田块, 全田喷施立克菌8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 (甲基托布津) 500倍液, 视病情每隔5~7d喷1次, 连喷2~3次。为提高防效, 可在药液中加入少量洗衣粉。对发病较重的植株群体, 要及时用药防治, 可选用40%拌种双粉剂悬浮液800倍液, 或20%的甲基立枯磷1 200倍液, 或5%井冈霉素水剂1 500倍液, 或绿亨恶霉灵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 或80%乙蒜素1 500倍液, 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茎基部, 交替使用, 每隔7d用药1次, 连续用3~4次。对重病田及重病株, 可用80%乙蒜素1 000倍液或蓝怪 (25%腐萎一灌灵) 600倍液灌根或涂抹病部。或在病部涂五氯硝基苯粉剂2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00倍液, 或为了增加粘着性, 可配成五氯硝基苯福美双油剂或加入0.1%青油, 效果更好。还可在茎基部施用拌种双或绿亨恶霉灵药土, 1m2表土施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9g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g, 充分混匀后, 在病株基部覆堆, 把病部埋上, 促其在病斑上方茎段长出新的不定根, 可延缓寿命, 获得一定的产量。

2 细菌性斑疹病

2.1 症状

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 并自下而上蔓延, 也侵染叶柄、花萼、果实。病菌初侵染时, 病斑为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 呈圆形或近圆形, 然后变成深褐色斑块, 病部稍凹陷, 果实感病仅危害果皮及皮下组织, 不危害果肉组织, 后期病斑硬化不再扩展。

2.2 发病特点

一般先由叶片染病开始, 产生深褐色至黑色不规则斑点, 直径2~4mm, 斑点周围有或无黄色晕圈。叶柄和茎杆症状与叶部症状相似, 产生黑色斑点, 但病斑周围无黄色晕圈。病斑易连成斑块, 严重时可使一段茎部变黑。危害花蕾时, 在萼片上形成许多黑点, 连片时, 使萼片干枯, 不能正常开花。幼嫩果实初期的小斑点稍隆起, 果实近成熟时病斑周围往往仍保持较长时间的绿色。病斑附近果肉略凹陷。病斑周围黑色, 中间色浅并有轻微凹陷。值得注意的是导致该病的病菌可在番茄植株、种子、病残体、土壤和杂草上越冬, 在干燥的种子上可存活20年, 可随种子远距离传播。播种带菌的种子, 在幼苗期即可发病。幼苗发病后传入大田, 可通过雨水、昆虫、农事操作传播, 造成流行。在温度25℃以下和相对湿度80%以上的条件有利发病, 因此春季多低温多雨天气往往容易发病。植株叶片因遭受冷害造成叶部损伤后, 易染病。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症状与番茄细菌性疮痂的症状相似, 应注意区分。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病特点:一是发病时期从苗期开始就有表现, 同一植株叶片先感病, 茎和花后感病。二是发病部位叶片、茎、花均感病, 发现一株感病后蔓延速度快。三是不同部位的表现叶片有黑褐色小圆点, 周围有黄色晕圈, 病斑基本不扩大, 但蔓延速度很快。茎上有黑褐色不规则条斑, 病斑只侵染表层, 不向里发展。花萼、花瓣上均感病, 病斑黑褐色近圆形小点, 花颜色不鲜艳, 发锈, 坐不住果。

2.3 防治方法

适期适法播种, 促进正常、快速出苗, 促进幼苗茁壮生长, 增强幼苗自身的抗病性。减免幼叶受低温损害而出现伤口, 减少被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侵染的机会。苗期用铜制剂进行全株保护性喷雾, 预防番茄细菌性叶斑病发生。发病始期, 可对叶片喷可杀得1 000~2 000倍液, 或链霉素3 000~4 000倍液。在定植、缓苗后进行第2次防治, 间隔7~10d进行第3次, 防止发生和蔓延。由于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的适应性很强、个体微小、繁殖速度快, 而药剂的渗透力和抑制力有限, 因此为提高药效可在配药时添加某些增加药剂粘着、展布或渗透的物质, 起着增效的作用。进入花期或结果初期的植株发病, 首选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 其次为链霉素3 000~4 000倍液, 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 或0.3%~0.5%氢氧化铜或新植霉素3 000倍液进行防治, 3d喷1次, 连喷3次, 观察5~10d后再酌情确定下一个喷药周期。还可用18%菌克星 (二氯异氰脲酸钠) 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灌根或1 000倍液喷雾。为提高药效、预防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在喷药时要有周期性节奏、轮换用药、混合用药, 在无风无雨天气和温度降低、蒸发量小的时间段喷药, 可增强药效。在雨后要及时补喷。喷药时应该先对无病株群体和发病轻的群体进行预防性喷雾, 再对发病重的植株和群体进行重点喷雾, 对叶片正面和背面都要均匀喷雾。

3 脐腐病

3.1 症状

多在幼果和青果脐部形成水渍状暗绿色病斑, 逐渐变成暗褐色, 严重时病斑扩展至半个果面, 病部果肉组织腐烂, 失水收缩, 稍凹陷, 病果健全部分提早变红。在潮湿条件下, 因腐生菌寄生, 而形成黑色或红色霉状物。多雨以后突然干旱或较长时间灌水后缺水, 氮肥过量, 盐碱含量较大, 影响根系吸水, 植株徒长, 土层浅根系发育不良, 均可促使发病。

3.2 发病特点

发病时间在7月底至8月上旬, 发病主导因素是灌水时间过长, 接着阴雨连天就会大发生。可使80%叶片枯死, 是番茄8月早衰的主要原因。

3.3 防治方法

砂糖橘常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篇10

摘 要 砂糖橘口感细腻且鲜美,一经上市就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因此,砂糖橘也给种植户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益,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然而,随着砂糖橘种植范围以及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旦出现病害,不仅会对砂糖橘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还会给种植农户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对砂糖橘病害进行有效防治已经成为种植户以及相关部门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砂糖橘病害出现以及有效防治措施进行分析探究,希望能够给种植户在防治砂糖橘病害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砂糖橘;病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666.6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02

随着近几年砂糖橘种植面积的增加,不仅有效提升了农户的经济收入,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受到病害的影响,使砂糖橘产量和质量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制约了农民经济收益的提升,加之我国对农产品自身安全性要求的逐渐提升,因此对砂糖橘病害进行良好的防治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而对砂糖橘病害进的处理,不但可以提升水果自身质量,保证良好的种植环境,还能推动砂糖橘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砂糖橘病害发生特点

现阶段,主要对砂糖橘构成威胁的病害有以下几种,如疮痂病、炭疽病及黄龙病等,所以一旦发生病害必将会对砂糖橘的质量以及果实质量造成影响,因此要加强对其病症特点的研究,进而更好地为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1.1 疮痂病发病特征

这种病害一旦发生,不仅会对砂糖橘的春梢、晚秋梢以及冬梢嫩叶造成影响,还会对其花蕾以及幼果造成破坏。并且,疮痂病的病菌会在砂糖橘的病部组织中进行过冬,而当达到16~23 ℃时是病菌的最佳发育温度,在春季阴雨天气且温度高于15 ℃时,病菌就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分生孢子,然后通过风、雨水以及昆虫等载体进行传播。如果在春梢和晚秋梢进行抽吐时期出现阴雨或者早晨雾重的天气,并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时,就会加重这种病害的流行;而在夏梢抽吐时,由于温度较高此种病害的发生几率就会下降[1]。

1.2 炭疽病发病特征

此种病症属于真菌而引起的,一旦发病就会对砂糖橘的叶片、枝梢以及花果等造成一定的危害。并且,砂糖橘在受寒冻、干旱以及虫害等影响而导致树体长势不好且较弱时,就会导致炭疽病的加重。由于此病菌属于弱寄生菌,因此在植物长势不好、较为衰弱等情况下,就会被感染。这种病菌也会潜伏在树体发病部位越冬,到了第2年春末夏初的阶段内,受到高温多雨天气的影响,这种病菌会借助雨水、风、昆虫等媒介进行扩散和传播,进而对砂糖橘嫩梢、叶片和幼果等进行浸染,对砂糖橘长势以及果实质量造成影响。此种病症的最佳发病温度在21~28 ℃,所以在砂糖橘整个生长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

1.3 溃疡病发病特征

砂糖橘溃疡病是一种细菌性的病害,一旦感染此病其病菌就会在其嫩叶、枝梢以及发生病变的果实处进行越冬,等到第2年春天较为适宜的条件下蔓延,然后通过大风、降雨、昆虫以及两树间接触的枝叶进行传播,然后病菌通过树体气孔以及伤口处侵入,并且在夏季高温时节达到病菌传播高峰。一旦植株感染此病,其长势就会逐渐衰退,使其产量急剧减少,并且果实品质十分不佳。

2 砂糖橘病害防治措施

2.1 疮痂病的防治方法

首先,要在新建成的砂糖橘果园中栽植不带有病害的苗木,不要在发病区域内选择幼苗,也不要在病区内取接穗。

其次,要在秋冬季节时对果园内的苗木进行相应修剪,将病枝剪除后同植株落叶一起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还要,修剪密度过大的枝条,增加树冠内部的通风以及光照水平,降低树冠中心的空气湿度。

最后,要在适当的时间内对植物进行喷药防治,避疮痂病对植株幼嫩组织造成浸染,进而提升砂糖橘的长势。在进行第一次喷药时,要选择植株的春芽长到2 mm左右时进行。第2次喷药要在谢花期或者是晚秋梢期进行,同时喷药时还要充分考虑天气的因素,尽可能避开阴雨天气,一般会在天气良好且傍晚时分进行药物喷洒[2]。在对砂糖橘进行喷药防止疮痂病时要喷施3次药物,才能有效起到防止病害的成效,第1次喷施药物就可以将大生M-45稀释成600倍液,与含量是70%的甲基托布津800倍液一同使用,在进行第2、第3次药物喷施时,就可以使用含量为50%的多菌灵,将其配制成800倍液进行喷施即可。

2.2 炭疽病防治方法

首先,因为这种病菌属于弱寄生菌,因此只有在砂糖橘长势较弱的情况下,才可能被浸染,所以一定要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保证肥水供应充足;同时,还要提升树势,进而提升砂糖橘自身对炭疽病害的实际抗性。

其次,要及时对病枝、病叶以及病果等进行修剪,并且要将其进行集中式无害化处理,进而有效减少病源的存在。

最后,一般情况下,炭疽病会在夏季雨后的晴天较为容易发病,一旦发现病情,就要及时喷洒药物进行治疗,并且喷洒次数要在2~3次,同时间隔周期在7~10 d最佳[3]。而对于成年树来说,在对其新梢进行修剪以后,幼果时期以及果实膨大时期要在每个阶段各喷洒1次药物。并且,还要在每年5月和6月中旬、8月和9月对砂糖橘进行喷药防治,这是可以使用含量是70%的甲基托布津的可湿性粉剂将其稀释成1 000液进行喷洒,同时还要与80%的代森锰锌的800配液进行交替使用,进而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2.3 黄龙病的防治方式

第一,在砂糖橘进行栽植时,一定做好苗木的检疫工作,预防新建果园内种植有疫区运过来的苗木[4]。

第二,要在没有发生病害的区域内建立新的苗圃,进而培育出长势良好且没有病害的苗木。

第三,在砂糖橘成长期内要做好昆虫防治的工作,因为部分不仅是溃疡病的传播媒介和载体,还会对植株的嫩芽以及嫩梢等部位造成危害,所以要在植物萌发前使用喷洒药物的方式来进行保护。可以将波尔多液稀释成1 000倍溶液进行喷洒;或者是将50%的黄金甲;还可以使用翠生M-80配置成400~600倍液以喷雾的方式来进行喷洒防治。分别在落花后10~30 d各喷洒1次,进而达到防治目的[5]。

3 常见虫害的防治措施

砂糖橘在成长过程中,不仅会受到病害的影响,还会受到虫害的影响。对砂糖橘产生危害的重要虫害有很多种,如蚜虫,潜叶蛾,白粉虱,红蜘蛛及螨虫等,一旦在成长期发生虫害,就会对植物长势以及果实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一定要做好虫病的预防工作,进而为砂糖橘质量以及产量的提升奠定基础。例如,对于虱类虫害的防治就可以使用三唑锡、哒螨灵、甲醚乳油混合液进行喷施,还可以在夏天干旱时节进行灌水,也能够有效减轻虫害;而潜叶蛾这一虫害通常发生在6-9月这一时间段内,因此就可以在抽梢长度在5~6 cm的时候使用氰戊菊酯、蚜虱净混合溶液进行喷洒,然后间隔7 d进行再次喷药,连续喷洒2~3次即可。同时,还要定期对果实进行检查,摘除有虫害的果实,做好处理以及通风、日照等方面的工作,在进入冬季以后对果园进行清理,翻耕土壤,使土壤内部暴露在空气内,进而对虫害生活场所进行破坏。此外,还可以使用物理方式、引入天敌以及化学防治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除虫,进而保证砂糖橘良好的长势,增加农民自身的经济收入。

4 结语

随着砂糖橘种植规模以及种植面积的增加,有效提高了种植农户收益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加之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升,因此保证砂糖橘质量就变得非常重要了。然而,在其生长过程中还会受到部分病害的影响,因此加强探究砂糖橘病害发生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希望能够促进砂糖橘质量以及品质的提升,进而推动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门友均,全金成,唐明丽,等.广西柑橘藻类为害调查[J].中国南方果树,2015,44(1):31-33.

[2]徐长宝,杜育映,邓文胜,等.柑橘根系接触与黄龙病传播关系的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2015,44(4):1-4.

[3]罗磊,张波,章彦宏,等.为害陕南柑橘的新病害——柑橘轮斑病[J].中国果业信息,2015,32(7):55-56.

[4]黄巧生.柑橘木虱的危害及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热带农业,2015(1):65-66,72.

[5]付雯,高永祥,刘伟伟,等.12种中草药提取物对采后柑橘青绿霉菌的抑菌作用[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9):170-173.

上一篇:生物识别技术方法研究下一篇:柑桔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