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控股公司个人总结

2024-05-25

金融控股公司个人总结(共6篇)

篇1:金融控股公司个人总结

解读金融控股公司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12月10日 18:08 《经济导刊》杂志

本刊记者季红刘畅

金融业的世纪之争

久居京城的人都知道,北京的春天来得迟、去得快,但却总是那么得让人期盼。因为经历了漫长的寒冬,人们已经厌倦了大地的苍茫,渴望着枝头一抹绿色的出现。

2000年初春的北京,依旧春寒料峭。在北京城西的友谊宾馆,阳光透过窗户把整间会议室照得暖洋洋的,一群人围在会议桌旁谈兴正浓。与会者可能自己并没有想到,这个小型座谈会对两年后中国金融业的影响之大。会议的主题是金融控股公司,会议的主持人是时任中国人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司长夏斌。人们也许很难想象,在当时国内实行严格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下,会有这样一个由中国人民银行司长主持,就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以及在我国实现的可能性等问题为主题的座谈会。

夏斌,毕业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曾任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中国人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司长,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我国金融市场的主要构建者之一。近日在业内的一个研讨会上,记者有幸见到了夏斌。虽然他长期身居要职,但却没有丝毫的官气,让人感受到的只有他学者的儒雅之风。从与他的交谈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内心中忧国忧民的价值观,这也是那一代人的特性,即把个人的努力与国家、民族的富强联系在一起。前几年,信托业几家大公司接踵不断地倒闭关门。夏斌和司里其他人像救火队员一样到处“扑火”。由此引来信托业五次大的清理整顿。虽然整顿已接近尾声,但历史遗留问题及面对“入世”在即的现状却给监管者带来更多的难题。

综观我国金融机构的组织架构,五花八门,监管的盲区难以消除。尽管入世初期,国内和国外金融机构的竞争在地域和范围上是有限制的,但我国银行、证券、信托、保险是单一资本、单一业务范围,而国外金融机构的背景是综合性金融集团。由此,夏斌认为在我国组织对金融控股公司研究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信国际研究所也是那次座谈会的参与者之一。屈指算来,中信公司应该是国内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的先驱者。中信国际研究所所长皮声浩向记者讲述了当初中信公司提出搞金融公司的始末:“1996年6月,正值中信公司按照央行的要求制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改制方案时,王军董事长得知日本正在酝酿金融改革(日本版的“BIG BANG”)后,委派中信公司副董事长张肖组团去日本考察,了解日本金融改革的动向,我也是成员之一。当时日本正在步英、美等国之后尘,放开对本国金融机构的经营限制,允许所有金融机构均可以投资经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最后放开保险业,允许所有金融机构可投资经营保险公司。日本金融改革的结果是产生一批金融控股公司,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中信公司领导对日本考察后认为中信公司可参照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方向,设计自己的金融业的体制。随后中

信国际研究所从1997年开始着手研究与金融控股公司的相关问题。”

这次座谈会确定由央行非银司与中信国际研究所共同进行金融控股公司的课题研究。毕竟金融控股公司对我国还是个新鲜事物,这是我国金融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探索。夏斌也向记者透露,早在2000年,他就曾主动牵头起草过《金融控股公司管理办法》。由于当时的时机尚未成熟,未果。言谈中,难掩壮志未酬的遗憾。

“我认为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法规制订刻不容缓,主管部门应该拿出方案来。”夏斌说,“目前距离我国向世贸承诺的实现开放只有4年的时间,而我们准备好了吗?”

金融业:中国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

阿喀琉斯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他在特洛伊战争中杀死对方主将,使得希腊联军转败为胜。但他也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他的脚踵。传说在阿喀琉斯出生后,母亲捏住他的脚踵,把他倒浸在冥河中。因此他的身体除了没有浸水的踵部外,一概刀枪不入。后来太阳神阿波罗知道了他的弱点,用箭射中阿喀琉斯的踵部,把他杀死。因此后人有“阿喀琉斯之踵”的说法,形容致命的弱点。

朱镕基总理曾公开指出:金融业是中国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入世最担心的就是国外金融业的冲击。

按照协议,我国加入WTO两年后,外资银行可办理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5年后可办理居民个人人民币业务,不再有地域和客户限制,享受国民待遇,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对外放开。这将意味着外资银行从业务领域到空间范围将与我国商业银行展开全方位的竞争。外资银行大多实行混业经营,往往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保险于一身,与严格分业管理的中资银行相比,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商业银行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业务要求。如果你浏览过花旗公司的网页,一定会看到这样一行话:

“Welcome to CITIBANK.The one-stop solution for all your financial needs.”意思是欢迎来花旗银行,一站式的服务解决你所有的金融需求。这种一站式的服务方式为金融控股公司带来强大的实力。金融控股公司对我国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但是在国际上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它能够聚集巨大的金融资源,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

1968年,花旗银行为了逃避美国《格拉斯和斯蒂格尔法》关于金融分业经营的限制而耍了一个手段,它成立了一家单一银行控股公司——花旗公司,以其作为花旗银行的母公司,持有99%的花旗银行资产。花旗公司与花旗银行的董事会成员同一套人马、一个班子,只是挂了两块牌子。当时的花旗公司拥有13个子公司,能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1998年4月,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合并后总资产达7000亿美元,净收入为500亿美元,业务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花旗公司第一个真正做到了客户到任何一个花旗集团的营业网点都可以得到储蓄、信贷、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财务咨询、资产管理等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在1999年美国通过《金融现代化服务法》之后,以花旗集团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终于在法律上得到了认可。

法律的追认使违规成为合法。如今,当年美国金融业所遭遇的问题也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如何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下发展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满足市场各方的需求?监管者面对类似中信集团这样包含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不同类型的综合性金融集团如何监管?国内已有的金融控股公司或准备搞金融控股公司的企业集团如何面对法律的盲区?

我国现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国内金融业目前的体制、市场化程度、资产质量、从业人员素质以及监管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近10年来,我国金融资产快速膨胀,而其提供的服务较之经济发展需求明显滞后,集中表现为金融产品单一,金融资产结构分布不合理,服务手段落后,缺乏创新机制。面对国际竞争,我们出现了一个两难的局面:如果不能顺应混业经营的潮流,我国金融服务的水平难以提高,市场将会拱手相让给外资机构;如果实行混业经营,系统风险及道德风险也是难以抵御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具备多种运营方式,包括投资管理型与经营型控股等,为未来整个金融体系向混业经营、综合监管的体系转变奠定基础。

金融控股中信领跑

2002年年8月,一向低调的中信集团董事长王军成为时下一本流行财经杂志的封面人物。据说王军从来是低调面对媒体的,但这回却是“有问必答”。紧接着又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王军以清晰的思路描述了中信构筑金融控股的来龙去脉和正在经历的重大重组。

王军在回答记者关于成立中信控股的动因时说:“中信控股是中信公司在解决发展中遇到了问题时寻找到的解决办法,是中信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选择。”按照王军的设想,新近获准成立的中信控股将在未来整合中信集团所有的金融资产,包括中信实业银行、中信证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香港中信嘉华银行,成为一家金融控股公司,由此中信就形成了门类最齐全的一个金融类公司的组合。

中信国际研究所所长皮声浩对此的解释更加具体:“中信成立控股公司的本意就是为了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现在无论是中信旗下的证券、银行还是信托,若单独与国内的行业巨头比较,他们的实力还不够强大。那么中信按照国际上的通行的协同服务的方法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无非也是为了借此形成协同效应,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纵观中信的发展史,可以视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一面旗帜。其间许多重大的政策突破,均能在中信公司找到印迹。也正因此,中信控股的成立被业界看作是一个信号——中国金融业正由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过渡到“法人分业,集团融合”。在“金融控股”这一中国金融业的全新领域,中信再次领跑。

心仪“金融控股”的又何止中信一家。平安保险的老总马明哲在一次内部工作会议上就说过:“平安保险定位于国际一流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我们的远大目标是,把平安建成和美国花旗集团一样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集团。”光大集团总经理王明权在谈及集团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时说:“大力发展金融业,争取用3年时间,把光大集团建设成一个规范化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

各路人马加入竞赛

现实经济生活中资本增殖的本性驱使众多企业不断寻找机会,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跨行业投资。近来,人们的目光都凝聚在中信控股公司这一新的组织上。各路人马开始摩拳擦掌,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各种模式也开始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涉及数千亿、上万亿资产的资源整合正在“万业之本”的金融业涌动,哗哗作响的洗牌声都唱着同一首歌——金融控股公司,大家都喊着要搭上金融控股公司这列快车。

金融控股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人大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周新长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直言:“企业集团搞金融控股公司的最大动力就是想进入金融行业,进入金融行业的目的就是为本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拓宽投资渠道,可以通过杠杆作用撬起更大的石头。”

那么,我国目前金融控股公司的状况如何呢?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能投资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包括商业银行在海外投资注册的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因此国内由金融机构投资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主要是一些历史遗留的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基础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中信、光大、平安是这类机构中的典型;但是我国也没有任何一部法律禁止其它的一个实体同时持有保险、证券和银行的股份,这就导致了由产业资本投资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在国内发展较快。这类投资可分为二类:一是大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的发展,如山东电力集团、红塔集团;二是产业发展与金融服务在产业集团内的互动,如海尔集团。

除了上述的几家外,更有首创集团、中银国际、宝钢集团、招商局集团、希望集团、华能集团、华侨城集团、东方国际集团、深圳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等企业集团,都形成了至少在两个金融领域同时投资的控股结构。风险不能不谈的话题

金融控股公司热不能不让人们追忆起当年的信托热:“一哄而起,一哄而上,一哄而乱,最后再一哄而散。”

前车之鉴使我们需要面对金融控股公司热进行冷思考。清华大学宋逢明教授对记者说:“分业经营是在不同的风险下设置防火墙,使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之间的资金不能互相流转。金融控股公司把外面的防火墙制度变成内部的防火墙制度,而公司内部的防火墙体系被集中化的监管所替代了。”

新组建的中信控股公司筹备组的张翔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信控股公司在组织结构上风险部门是最庞大的,我们成立控股公司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集团的抗风险的能力。不管以后控股公司的经营是分业还是混业,但一定会有协同效益,会有交叉产品的销售,这是不可避免的。目前组建的中信控股,人员都是从银行、证券、保险抽上来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工商企业是不一样的。信托业的前车之鉴使我们更加看重‘规范’这个问题,中信也担心由于个别公司不规范的行为导致对整个行业的整顿,给规范发展的公司经营行为带来限制。”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刘萍处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现实的情况看,我们认为最大的风险出自产业资本控股的金融控股公司。因为产业集团不受任何部门的监管。我们曾对此进行专题调研,有些产业集团进入金融产业是看好金融的高盈利和回报快。较之,实业做

起来很艰难。但是产业集团进入金融行业具体做什么是不清楚的,这其中不良的关联交易的数量就会加大,同时产业集团是不受任何部门监管的,所以说最大的风险在此。”

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对于其自身以及公众都存在着风险。除了不良关联交易的风险以外,还有资本不充足的风险、高财务杠杆的风险,大量资金违规进入股市的风险。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博士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地方政府到股份制金融机构到制造业企业,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异乎寻常的热情,使得我们不能不考虑其给中国金融体系带来的冲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赵怀勇认为,金融控股公司蕴藏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非银行风险向银行转移。金融控股公司内的资金调拨非常便利,商业银行的管理者有一种将一部分存款资金投入到股票市场的本能倾向,这样不仅可以盘活沉淀资金,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如果缺乏一个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流入股票市场的居民存款资金过多,在金融控股公司没有能力控制投资风险的情况下,银行的资金可能遭受不测损失,剩余资金不足以应付居民的兑付,进而发生银行危机。另一方面,短期内银行资金进入股票市场过多,也容易迅速拉升股价,带来股市“泡沫”,“泡沫”膨胀破裂,引起股市暴跌,银行无法兑付,发生金融危机,这是历史上数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留下的惨痛教训,也是各国对金融控股公司加强监管的重要原因。

金融控股公司蕴藏的另一个风险是,金融控股公司内一个子公司经营不善或倒闭导致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前几年,光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支付危机,导致整个光大集团的负债累累、苦不堪言,教训非常深刻。

监管不能“真空”

一位拥有数家上市公司的集团老总曾在私下里说:“金融控股公司好!现在证监会监管得非常严,有了金融控股公司就好了,证监会管不了我了!”记者不知道这是开开玩笑还是肺腑之言,但此言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监管金融控股公司?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刘萍女士对记者说:“由于目前国内金融控股公司的种类很多,使得监管哪些,放开那些的问题复杂化。对于市场准入的问题,到底哪些公司可以搞金融控股公司,哪些不可以也很难把握。比如说企业集团搞金融控股公司,如果准入,那它可能是风险最大的发源地;如果不准入,它又已经办起来了,怎么办?这就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到现在为止,国内任何法律条文均未涉及“金融控股公司”这6个字。包括国务院批准中信控股的成立,也没带“金融”二字。金融控股公司在法律定义上的模糊使监管变得缺乏依据。在中国,什么性质的企业可以搞金融控股公司?谁来监管金融控股公司?什么样的投资要监管?如何监管?监管的依据是什么?凡此种种,都需要有法律。推动立法不仅是现今国内各类金融控股公司的需要,也是央行、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的需要。常言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行不果。我们步入了法制社会,强调依法行政,那么就要推动立法程序的开展。我国有许多的法律法规,而且不断在建立、在更新,但主要是在宏观上。具体

到一些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是在微观上,我国的法律法规还很欠缺。监管之难也正因此。

“为什么要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就是由于其对金融市场的社会责任,也就是最终要有的财务责任。目前我们的公司法规定的是非常严格的有限责任。如果是金融控股公司的话,那就意味着股东对金融资产的社会责任实际体现在危机处理上要有财务责任。”北京君则君律师事务所的周小明律师说:“我觉得监管肯定是必要的,这种必要是针对内部的关联交易带来的巨大的风险和外资进入后的金融安全而言的。面对金融控股公司这样的金融投资集团,央行、证监会、保监会谁也监管不了。假设交给其中任何一个监管部门单独监管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一定要用联合监管的方式。”

央行非银司的李招军处长在回答记者关于未来监管模式时表示,可能采取的方式有3种:

1.成立独立的监管机构;

2.现有的证监会、保监会、央行分治;

3.证监会、保监会、央行建立联席会议机制。

对于未来监管方向的选择,李处长认为主要是对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不良关联交易的监控。

金融控股公司在中国正如哲学家萨特所说的那样:“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从客户的角度来讲,他们需要综合性的金融服务,需要运用综合性的金融工具来满足这种需要。客户综合性的需要造就了金融控股公司这一金融业全新的经营方式,以此满足客户的要求。当然,金融控股公司这种方式所带来的风险以及对监管制度的突破也要求我们去完善目前的监管体制。

篇2:金融控股公司个人总结

美国国会19底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初,中国国内一些人士包括一些较高级别的领导干部,曾积极呼吁中国的金融机构应混业经营,针对此,本人204月、7月和8月间分别在《中国证券报》、《人民日报》和《财经》杂志几次撰文严肃指出:“从发展方向看,我同意并相信中国的金融业必然要走上混业经营、统一监管的道路。但是,至少在目前,我们实施的分业经营的原则不会变,也不应该变……在目前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框架下,有必要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研究,这不失为我国从分业经营逐步走向混业经营的一个现实选择”(见夏斌等著《金融控股公司研究》中“代序”)。即在坚持分业经营的原则下,通过母公司投资控股,设立具有独立法律实体资格的子公司从事不同的金融业务,以间接实现混业经营。

两年后的今天,尽管国内媒体又开始纷纷讨论金融控股公司问题,一些企业和金融机构正在运筹帷幄,研究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然而准确地说,迄今国内现行的任何一部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的规章,都从未提及“金融控股公司”、“金融集团”的字眼,也从未对“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集团”下过严格的定义。只是我国的《公司法》第12条在讲到一公司向其他公司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50%时提到,“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外”时用了控股公司字眼,但并未明确是指“金融性”控股公司。

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国际证券联合会、国际保险监管协会三大国际监管组织支持设立的金融集团联合论坛,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作,年发布了《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原则》。根据该“原则”定义,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

如果根据此定义来观察、研究国内目前未被正式承认、未直接注册、称谓金融控股公司或金融集团,但实际上已控股国内银行、证券、保险、信托、金融租赁、集团财务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七类金融机构中两个以上金融机构(未含城乡信用社)的控股企业,目前全国有多少,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就其公司组织形态分析,主要有两种:

一是事业型控股公司或称经营型控股公司,即控股公司作为母公司,其本身有其主营业务,同时控股两个以上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这类公司具体可分两种:(1)工商企业控股了金融机构,如首创集团、东方集团、海尔集团等企业。当然这类集团有的正在通过股权整合,将母公司逐渐演变成下属纯粹型控股公司。进一步说,如果包括工商企业已控股一个金融企业,正准备控股更多金融机构的这类集团公司,估计全国不下二三百个。(2)由金融企业控股其他金融机构而形成的控股公司。如一些信托公司控股、参股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利用我国现行法规和境内外法规的不同,中国银行通过香港的中银国际,工商银行通过香港的工商东亚分别控股了其他金融机构,建设银行在境内控股了中金公司等。

二是纯粹的控股公司,即母公司作为控股公司,其本身不从事任何具体业务的经营,公司主要业务是投资管理。这类控股机构从投资主体看目前有三类,一是政府的,如国家级的国家投资开发公司,地方性的如上海、深圳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他们分别参股、控股了不少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二是纯工商企业出资成立的或者通过对原有股权整合演变的,如山东电力集团对若干金融机构的控股已整合为山东电力集团下属的山东鑫源控股公司对金融机构实行控股。三是原金融企业根据分业经营原则通过对原有股权整合演变形成的,如平安保险集团等。

这里需特别指出的,因多方面的原因,中国还存在一种管理性控股公司,其基本特征是控股公司与被控股公司之间不存在严格的资本纽带,即母公司在投资设立金融控股公司这一子公司的同时,又投资设立了若干个金融机构,并把母公司对金融机构子公司的投资控股管理业务集中委托于金融性控股公司这一子公司进行管理,但金融性控股公司和下属若干个金融机构之间没有直接的股权关系,严格意义上它们都是母公司并列投资的两类公司。此种模式的典型如重组后的中信集团公司。由于国家对此没有明确的监管制度安排,出于公司运作中的现实方便,国内其他一些集团公司也有仿照之趋势。

二、控股公司设立可能性的法律认定

依据中国现行的《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以及国务院的法规、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章,尽管均不承认金融控股公司或金融集团,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按照国家和政府部门已颁布的法规,目前实际能够形成金融控股公司的企业集团其可能性如下表所示:

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可能性的法律认定?

注:表内∨表示现行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允许,实际经济生活中也存在;表内△表示现行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允许,但实际经济生活中确不常见。

按照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实际可能性,从制度限制由松到紧的程序进行分析:

(一)普通的工商企业、信托投资公司属于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明确允许运用自有资本可以向任何金融机构投资的法人机构。

(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从人民银行的有关规章看,在运用自有资本向其他金融机构投资方面几乎没有限制,但从中国证监会的规章看有些模糊不清。《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规定,申请设立基金,主要发起人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的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但《关于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又明确,基金管理公司的主要发起人应当是依法设立的证券公司或信托投资公司,其他市场信誉良好,运作规范的机构也可以作为发起人参与基金管理公司的设立。目前实际经济生活中尚未出现集团财务公司(据说正在筹划)、金融租赁公司特别是后者成为基金管理公司发起人的事例。

(三)按照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应是不可能成为金融控股公司。〖HT〗从法规上看,《证券公司管理办法》没有限制证券公司的股东为证券公司,但《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公司监管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证券公司不得相互参股。近日,媒体却又披露银河证券公司参股了亚洲证券公司。

这里还需补充三点:一是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是意味对下属子公司有实际控股的可能性,但由于我国目前的一些法规和规章对投资比例的限制,所以实际有的金融控股公司是参股而不是控股子公司。例如,证监会的有关规定明确,基金管理公司发起人最高持股限额为20%;证券公司的股东出资比例,除国有资产代表单位、综合类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之外,直接或间接的投资总金额不得超过该证券公司注册资本的20%。但尽管如此,在实际生活中又难以排除一些机构投资者在直接参股证券公司20%股份的同时,曲折注册一工商企业,通过工商企业参股证券公司而达到实际控股证券公司的目的。另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规定,企业集团外企业投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比例最高不得超过4

0%,意味企业集团外企业不管采取什么措施,实际是不可能控股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二是不排除得到有关监管部门的同意,如保险、证券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成为金融控股公司控股股东的可能性,即通过股权的调整,将对保险、证券公司的投资调整为投资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由金融控股公司投资保险、证券公司,同时又投资控股其他金融机构。平安保险公司拟重组、调整为平安保险集团是个典型案例。三是利用境内外法规的差异达到实际金融控股的目的,如中国银行的中银国际控股公司,工商银行的工商东亚控股公司等。

三、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动因分析

目前尽管中国的法律、法规或任何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部门规章未对金融控股公司作过严格的定义界定,为什么一些企业集团纷纷研究、抓紧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分析其动因,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种:

(一)明显地想获得稀缺的金融资源的利润。在中国目前金融机构的市场进入仍采取审批制,且国民经济进入产品相对过剩,经济结构大调整阶段,实体经济的投资收益增长缓慢,稀缺的金融资源的收益诱惑,引导有实力的工商企业集团纷纷寻求投资控股金融机构的机会。

(二)利用金融机构筹资功能,大量筹集资金,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具体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通过设立事业型金融控股公司,控制金融企业,尽可能地扩大筹资、融资功能,为其主营业务服务,扩大主营产品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当主营业务是生产、流通的领域。二是尽快地把集团母公司的整体经营规模做大,尽快地扩大集团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市场份额(这里不排除有的集团公司控股了某类金融机构,但不知某类金融机构为何物,如何经营,有盲目倾向)。

(三)贯彻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原则的需要。如原有的平安保险公司投资信托公司、招商银行投资招商证券等,这一切与现行法规相悖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解决。为此,通过股权调整,自然形成金融型控股公司。

(四)为了全面提升企业集团的管理水平和内部风险控制水平。当一个企业集团已分别控制着不同的工商企业领域和金融业领域,并且又分别控制着受不同监管当局监管、监管政策不一的金融机构时,为了有效防范集团内企业风险的传播,提高专业管理水平,有必要统一整合信息资源、电脑资源、内部审计稽核资源,构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五)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团协同效应,提高集团业务和产品的竞争力。协同效应即经济学意义上说的范围经济,包括集团内金融与非金融企业业务自身的协同、集团内各公司间人才的协同,产品研究和开发的协同,客户资源的协同服务等等。例如集团内生产企业生产某产品,利用集团内的金融机构同时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对客户服务得好,肥水不外流。集团内有保险、基金、证券、财务公司的情况下也同理,业务协同得好,可达到肥水尽可能不流外人田的目的。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金融控股公司股东投资的目的,是看好资本回报的予期,俟时机成熟,则择价出售。

总体上说,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健全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在分业经营的框架下,为了尽快提高整个企业集团竞争力,设立金融控股公司更凸现其必要性。

四、当今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分析

由于中国缺乏对金融控股公司相关的法律法规安排,银行、证券、保险三个监督部门对事实上已存在的金融控股公司又缺乏有针对性的监管制度安排,即对分别监管的机构当其母公司为同一资本控股情况下,监管信息的沟通和不正当内部交易防范措施的考虑欠周到,往往产生以下五大风险:

(一)资本不充足的风险

建立资本充足率制度是监管金融机构制度中一项基本又重要的内容。如果母公司资本投资一金融性子公司,子公司注册投资一个不受监管的.工商企业,该企业又持有母公司股份。母公司与子公司间的资本就有重复计算之嫌,如果母公司股份扩大后进而可进一步投资一子公司,子公司再注册另一工商企业,该企业又可持有母公司股份或者该企业又可持有母公司下属另一金融性子公司。这样同样一笔资金被同时用于两个或更多的法人实体投资,资本不断被重复计算。当前由于我国三个监管部门之间在机构市场准入时的股权资金监管上缺乏协调,有些母公司、子公司、孙子公司之间互相持股,股权结构混乱,因此在金融机构资本充足问题上隐藏着很大风险。

(二)高财务杠杆风险

例如从母公司层面看有三种形式:一是母公司通过举债等负债形式筹集资金,投资控股子公司;二是母公司以其优质资产向银行抵押套取现金,投资控股子公司;三是母公司为下属子公司(甲)作担保向银行套取资金,投资控股另一子公司(乙)等。上述一系列复杂的投资、借款、担保等资金链中,只要有一个子公司经营稍有不慎,其风险即刻传播到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

(三)不正当的内部交易或关联交易隐蔽着更大的风险

由于金融机构分业监管,监管部门间监管信息缺乏沟通,当母公司以其优质资产作抵押取得银行贷款后,贷款(法规不允许,实际生活中变相操作又何其多)给公司管理层中不守法者注册的私人公司,私人公司又投资控股与母公司毫无关系的证券公司。证券公司赚取利润,利润归个人,证券公司亏本,则银行贷款或母公司资产受损。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控股公司下股权和资金运作的复杂性(有些是故意复杂操作,反复转账,为避开监管者视线),往往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形成的风险,不仅仅是资金链中断引起的公司间财务风险的暴露,而且往往形成巨额国有资产损失的风险,形成大批国有资产流入个人的腰包。

(四)金融控股公司“掌门人”的管理风险

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尚未有正式的法律地位,进而也未列入监管当局的视野,其负责人又往往是下属被控股金融子公司的实际掌门人,掌握了资金的调度权和日常经营决策权,但监管部门对其缺乏任职资格的监管。这些“掌门人”或许由于金融知识的缺乏,或许由于故意违规操作、恶意经营,往往会产生重大的经营风险。而且可怕的是,这些风险不到危机爆发之时往往不易被人察觉,但一旦暴露已难以收拾。

(五)大量资金违规进入股市的风险

由于对金融控股公司缺乏正式监管,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三个监管部门在对金融控股集团以上列举的四大风险防范,缺乏监管制度的默契,因此,我国经济生活中实际已存在的不少金融控股公司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以负债资金进行投资子公司,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以被银行审查合格的公司为载体从银行融通大量的资金,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以金融性公司和非金融性公司炒作股票,最终极易引发股市泡沫风险。此种风险当从微观主体的具体经营操作的每个环节上看,往往都是合法合规,分别符合三个监管部门制定的游戏规则。但其实质后果往往是产生不堪设想的、宏观意义上的风险。这也许又是大量违规资金入股市屡查不禁的主要原因。

五、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的安排已刻不容缓

篇3: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研究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政府金融监管,事先问题预防机制,资金防火墙,公司治理

一、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中的弊端

金融控股公司财务的完备、稳定和安全, 主要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的自律管理、政府的金融监管、金融市场的监督制裁这三个方面的机制制衡来实现。金融控股公司的自律管理包括内部控制、内部稽核、风险管理;政府的金融监管包括主管机关的监督检查、会计师的核实审计;金融市场的监督制裁则包括金融业同业分会的自律管理, 以及存款人、投资人、贷款人的监督制裁。相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自律管理和金融市场的监督制裁, 政府的金融监管虽然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而且能立即施行, 但是也不乏弊端:第一, 事实上我国金融机构长期都是政府的政策工具。一方面要按照政府的要求控制逾放比, 另一方面又要担负起“社会责任”, 不能对一些政商关系良好但营运出现问题的企业或财团紧缩银根, 而要给予降低利息或利息挂账展延的优惠, 甚至要为其解困。第二, 如果将政府金融监管视为万灵丹, 有可能会对市场造成过度干预, 妨碍金融创新, 导致法规遵循成本过高、市场机制遭破坏等负面效应。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主席Greenspan就曾指出, 政府干预常常造成资源浪费和后遗症。第三, 我国政府金融主管机关处理问题金融机构的速度迟缓, 方式可议。究竟能否单靠政府金融监管机关达到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妥善控制还值得怀疑。

过去我国法制改革多偏向政府监管, 金融主管机关往往看重事后问题的解决方案, 却忽略了事前问题的预防机制。然而, 问题事后解决方案往往要耗费更大的人力、时间与经济成本, 且仍难以挽回社会对于金融体系已然动摇的信心和已经对金融秩序造成的伤害。事实上政府金融监管成效的好坏仍最先取决于事前问题预防机制的落实程度, 即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公司治理与防火墙是否落实和发挥功能;金融控股公司的信息是否透明, 财务报告及其他报告文件是否实时、正确、完整, 能否充分反映金融控股公司的实际业务和财务状况, 能否使金融主管机关、投资大众、存款户得以有效监督。

二、金融控股公司与一般公司公司治理的差异分析

一般公司的公司治理原则追求股东权益的最大化, 金融控股公司属于一般公司范畴, 适用一般公司治理原则。但由于有政府机关的高度介入监理, 金融控股公司又属于特许行业, 其公司治理与一般公司治理原则又有所区别:第一, 金融机构吸收社会资金创造信用和流动性, 对社会公共利益影响巨大, 所以金融业的公司治理应比一般公司治理更注重公益性。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除了考虑股东利益之外, 更需要考虑储户和保户的利益。第二, 金融机构资本净值仅占金融机构的极小部分, 金融机构控股股东在金融机构整体资产中所占比例甚低, 有时不到百分之二, 但却能够控制整个董事会。而广大存款户、投资者、投保人等广大资金提供者, 却没有监督制衡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权力, 在投票权和现金流量权严重偏离的情况下将更有可能发生损害银行价值的行为。第三, 金融机构往往存在多重代理问题, 除了公司所有人与经营层间的代理问题, 还有存款户、保户、投资人等资金提供者与经营层的代理问题。因此, 金融控股公司公司治理的制订更着重公益性, 更保障存款户、保户、投资人的利益。

三、制定事前问题预防机制, 加强金融控股公司监管

针对政府金融监管的弊端及金融控股公司作为特许行业在公司治理上的特殊性,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管理应看重事前问题预防机制的制定。所谓事前问题预防机制主要有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防火墙与公司治理两大方面。下文就我国现行法制和金融控股公司公司治理实务, 对资金防火墙的构建以及公司治理的强化提出建议。

(一) 资金防火墙的构建

在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资金防火墙时, 金融控股公司应遵循资本适足性比率、财务比率规范、投资其他事业的限制、禁止交叉持股、利害关系人授信与其他交易的限制等相关规范, 这些环节也正是过去造成我国众多金融机构发生财务作弊案件的主要原因。众多基层金融机构均存在有普遍的未达资本适足、交叉持股、利害关系人授信或其他交易等问题, 因此构建严格的资金防火墙就成了当务之急。

1、资本适足性比率。

金融控股公司下属各行业子公司的合格资本、法令资本需求与资本适足性, 应分别符合各行业不同的资本适足相关规范;集团资本适足率也应符合新版巴赛尔协议和美国对金融控股公司资本适足性比率相关规范的国际趋势。金融监管机关应加大监管力度, 在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适足率未达标准时给予相应的制裁, 从而使金融控股公司更加谨慎地进行财务管理。同时, 董事会、监察人也能充分尽到监督的责任。

2、投资其他事业的限制。

可以在时机成熟时制订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法》, 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金融控股公司在得到主管机关核准后可以投资金融业以外的其他事业, 但是不得参加该事业的经营。还可以规定投资金额的限制。这样一方面可以使金融控股公司得以更加有效和弹性地运用资金进行投资, 另一方面也可获得主管机关核准、单纯投资而不涉业务经营和金额限制等三重保护。

3、交叉持股的禁止。

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控股性持股, 可以像美国银行控股公司法第二条a项规定的一样, 采取实质控制观点, 使行政机关有解释、补充的空间。并规定其计算上应该包含金融控股公司 (控制公司) 以及旗下子公司 (从属公司) 直接的或者持有的股份, 从而有效避免金融控股公司为炒作股票、巩固经营权而进行交叉持股。

4、对利害关系人授信与其他交易的限制。

金融控股公司对利害关系人授信时, 应有足够的担保, 并且其授信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同类授信对象, 授信金额应该达到中央主管机关所规定的金额以上并应经董事三分之二以上出席, 出席董事四分之三以上同意。

金融控股公司或其他子公司与利害关系人从事授信以外的交易时, 除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同类对象外, 也需经董事三分之二以上出席, 出席董事四分之三以上同意。如果是金融控股公司的银行子公司与利害关系人从事交易时, 其与单一关系人交易的金额不得超过银行子公司净值的百分之十, 与所有利害关系人的交易总额则不得超过子公司净值的百分之二十。另外, 金融控股公司所有子公司对于同一人、同一关系人或同一关系企业为授信、背书或其他交易行为的合计总额或比率, 应在每营业年度第二季及第四季终了一个月内, 向主管机关申报并以公告、因特网或主管机关指定的方式予以揭露。另外依靠提升信息透明度的方式使投资大众得以监督金融控股公司的关系人授信或为其他关系人交易的方式, 也值得肯定。

(二) 金融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

资金防火墙属于静态制度, 金融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通过公司治理构成中的机关所获得的信息, 不断进行实时的自我调整, 可以避免风险的发生, 进而促进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效率。然而, 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实务往往仅着重静态的制度, 而非动态的机制。下文就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 提出如下建议:

1、强化董事、监察人的独立性、专业性与监督责任。

应强化董事、监察人的独立性、专业性与监督责任, 禁止董事长与总经理由同一人担任, 董事长及总经理由互为配偶或直系亲属担任的情形也应禁止。另外应提升子公司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使其独立董事在金融控股公司经营管理有重大缺失或违法事件, 且管理阶层不采纳改进意见而导致金融控股公司重大损失时, 能够及时通报主管机关, 让行政监督得于问题的前阶段提早介入。还应该落实董事的问责制度, 使董事不敢松懈, 充分尽到监督的责任。

2、落实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及稽核制度。

应尽快制订《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及稽核制度实施办法》, 规定金融控股公司的总稽核和其他稽核人员的操守规范, 使内部稽核人员能客观、超然独立地执行职务。总稽核人员更应认真谨慎地进行查核工作, 及时准确为主管机关提供相关数据, 充分尽到实时通报和诚实、完整公开揭露的责任。稽核人员和执行主管对内部控制重大缺失或违法违规的情况, 不仅具有向主管机关进行通报的通报权, 而且有惩处建议权。在内部稽核报告中充分揭露银行管理单位、营业单位对于重大缺失或弊端应负责的失职人员的权限, 以及稽核人员早期发现弊端而使银行免于损失时, 应给予的奖励。应在《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及稽核制度实施办法》中明文规定内部稽核人员超然独立、谨慎执行职务的问责制度, 使总稽核、内部稽核人员能恪守行为准则, 彻底杜绝内部控制不佳, 内部稽核制度、执行主管制度不落实或稽核单位对查核结果隐匿不报的情况发生。

3、提高信息揭露的完整度和实时性。

应加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信息披露的完整度和实时性。我国企业信息透明度普遍很低, 金融机构更甚, 再加上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纵横复杂的公司关系与交易, 信息揭露尤其需要相关处罚规定的配合, 使金融控股公司信息揭露的完整度与实时性得到提升。

4、规范地位的提高与具体处罚规定。

美国有沙班氏法案、功能性监理下的多项联邦法律规范, 还有由NYSE、NASD等自律组织制订的严格规章。美国SEC行政规则指示自律组织禁止任何不遵守沙氏法案关于审计委员会新标准的公司从事股票交易。我国应制订《金融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规范》, 针对违反规定的金融控股公司建立具体监督、制裁的机制, 使金融控股公司能彻底落实《金融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规范》。

鉴于我国金融产业的不太规范的现象, 过去一连串的金融弊端以及金融控股公司一旦发生弊端对整体经济秩序所造成的影响难以估算。本文建议修正金融控股公司法, 提升金融控股公司治理机制的规范地位, 对违规的金融控股公司落实处罚规范, 以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

参考文献

[1]、杨超.关于组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若干问题的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8 (5) .

[2]、金季.浅议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问题[J].金融会计, 2008 (4) .

[3]、孔立平.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风险及控制对策[J].海南金融, 2008 (5) .

[4]、侯雅丽.金融控股公司内部风险传递研究综述[J].金融发展研究, 2008 (4) .

[5]、吉水.金融创新与金融控股公司发展[J].银行家, 2008 (4) .

[6]、袁天昂.组建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的路径选择[J].广西金融研究, 2008 (5) .

篇4: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研究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金融创新;协同发展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金融业综合经营已是不可遏制的潮流,这也是我国金融业今后发展的方向。金融控股公司作为综合经营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无论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协同效应以及分散风险等方面,都具有其他金融组织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

金融控股公司不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偶然出现的,而是在市场和经济主体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与改革的过程中产生的,有着浓厚的经济背景和金融背景。

目前,我国所设立的金融控股公司是为了将其作为分业经营与综合经营之间的桥梁,用来实现集团公司整体框架下的综合经营。我国学者普遍认为金融控股公司是对一家或者多家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完全拥有或者控制性持股,并且至少要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中的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经营活动。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从事不同业务金融机构隶属于同一控股主体,并在金融控股公司之下开展各自业务;二是完全或主要从事金融业务,即公司的主业是金融业;三是在综合经营格局下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各子公司在法律和经营上是相对独立的公司。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势和风险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势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组织形式,其产生与发展对金融业甚至整个社会的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单一的金融组织形式无法企及的。

1.联合经营、集约资本

金融控股公司与其他专业的金融机构相比,集团内部可以共享很多资源,如客户资源、品牌声誉和销售网络等,各种需求能够在内部十分便利地得到满足,可以大大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扩大经济效益。集团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为客户提供各种形式的金融产品,实现“一站式”的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可以降低企业的产品的信息及销售成本。

2.法人分业、规避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法人分业,具体是指金融控股公司的各子公司具有自己的法律人格,独立地经营金融业务。金融控股公司的不同子公司一般经营着不同的金融业务,而不同的业务带来的风险也是不同的,这样的经营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防止风险在集团内部相互传递,并可以对内部交易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3.各负盈亏,合理避税

国际会计准则通行的做法是控股公司对绝对控股(控股比率在51%以上)的子公司合并会计报表进行核算。合并报表可以防止重复计算各子公司的资本金和财务损益,有效避免较高的财务杠杆。此外,各子公司在控股公司构架下具有独立法律人格,各子公司和控股公司彼此之间责任仅限于出资额而非集团层面统负盈亏,从而可以很好地避免高风险子公司危及其他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维护金融行业的稳定。另外,很多实行合并报表的国家对金融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可以通过合并报表合理避税,即各子公司在合并报表时可以相互抵销成本与营收,可以在最优利润规模下纳税。营业性质不同的各子公司单独纳税时面临的税制也不同,采取合并报表、统一纳税可以减少纳税额,降低纳税成本。

4.有利于资本实现混业经营

金融控股公司持有证券、银行、保险以及其他类型的金融资产的股权,是资本的运作平台,因此可以更加方便地展开其他金融类业务或新设子公司,构建功能更全的金融服务集团。尤其是金融行业自身的高风险特征迫使金融控股公司进行多元化的经营来分散风险。因为单一的金融业务选择组合余地小,收益狭窄,抗风险能力自然较弱,各类风险更大。而功能健全的金融控股公司假如面临风险,也可以选择对不同的资产重新组合以分散风险,降低其对收益的影响。甚至当某金融子公司出现亏损时,控股公司可以利用其他发展较好的子公司的盈利来弥补亏损。与之相应,金融控股公司旗下的各子公司之间设立的防火墙可以在某一子公司发生无法挽回的损失时阻断风险冲击其他金融业务,从集团层面上来说,增强其整体抵御风险的能力。

5.监管上具有灵活性

目前我国的监管方式还是机构监管,单一金融机构如果开展其他业务就要接受来自不同部门的监管,自然会新增监管压力。而控股公司的各子公司拥有各自的金融业务牌照,分别经营,接受来自各自监管部门的监管,不用做出特别的调整使得公司治理结构等满足监管机构的监管。金融控股公司因其以上的优势,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倍受青睐,蓬勃发展。金融控股公司能最大限度地维持金融的安全与效率的平衡,因此我国应当加大对其的支持和鼓励力度,强化对其的监管,使之得以健康有序发展。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

1.资本金重复使用与多重杠杆问题

金融控股公司资本金重复使用也意味着杠杆被放大。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其内部是控股关系或者有相互持股的关系,这种框架下使得资本金重复计算的可能性加强,从而会产生资本金的叠加计算风险。通常情况下,金融控股公司会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母子公司之间动用同一笔资金,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资本金方面的叠加计算。而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名义资本就会高于其净资本,产生该公司的实际偿债能力降低,在资本充足性方面面临较大风险。

2.关联交易传播风险问题

综合经营的最大优势在于发挥协同效应,最大风险是如何防范不正当的关联交易引发的风险传递。金融控股公司其内部各子公司之间虽然都是从事金融业务,但其经营方式及带给客户的风险程度并不一样。证券交易则是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而银行储蓄则是风险较低收益较少的。很多客户选择储蓄是要图资金的安稳,但金融控股公司由于其内部的便利可能会很容易地将储蓄资金去投资证券而获益,同时也使客户的风险加大。也有的控股公司选择投资时并不会全面正确地分析股票市场,而为了其公司的利益选择购买自己控股公司的股票来换取集团利益,这些都会使得各自利益相互冲突、产生风险。

3.内部监管存在问题

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母子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之间存在较多的业务关联,这样便造成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交易过多产生利益冲突的风险。集团内部业务的关联可以使相互抵押或者利润转移等。而其公司内部产生冲突时可能会有内部操作来解决,从而使得消费者或者投资者的相关利益受到影响。这样就会给整个金融控股公司带来负面影响,也会使公司内部的监管面临很大问题。

三、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已出现一些不同类型的金融控股公司。按照投资主体的不同可分为:

1.非银行金融机构控股模式

集团的控股公司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其全资或控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或附属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等。子公司或附属机构的重大决策和最高管理层的任免受控股公司董事会的影响或由其决定。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有平安集团、光大集团等。

2.产业资本控股模式

集团的控股公司为非金融机构的经济实体,其全资或控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或附属机构,包括证券、银行、保险、非金融性质的经济实体等。子公司或附属机构的重大决策和最高管理层的任免受控股公司董事会的影响或由其决定。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有山东电力集团、招商局集团、海尔集团。

3.商业银行控股模式

集团的控股公司是商业银行,其全资或控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或附属机构,包括证券、银行、保险、非金融性质的经济实体等。子公司或附属机构的重大决策和最高管理层的任免受控股公司董事会的影响或由其决定。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有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

(二)存在问题

1.金融控股公司的核心企业缺位,使其“平台效应”难以发挥

在我国,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比较有能力担当金融控股公司的核心企业。而监管机构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允许对某些金融企业控股,无形中导致了集团的核心企业缺位。而金融控股公司作为金融集团化的一种模式,在其发展中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企业。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金融控股公司均以控股信托、期货公司为主。核心企业的缺位或能力不足,致使控股公司的“平台效应”难以充分发挥。

2.金融控股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风险较大

作为有效的金融企业组织形式,金融控股公司应具有完善的治理结构和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而我国大多数金融控股公司仍达不到上述要求,致使其潜伏较大风险。

3.金融业监管主体缺位,存在着“监管真空”

在我国,针对金融控股公司还未制定统一的监管法规,致使风险远较一般金融机构要高。因此,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着“监管真空”的尴尬境地,不利于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控制。

四、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创新发展的策略建议

发达国家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历程有力表明通过协同与创新来实现国际化、全方位、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金融行业、金融机构保持和提高整体实力以及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一)优化组织结构,加强管理与协同

在经营上,金融控股集团和各子公司统一使用控股公司的商誉并冠以控股公司的品牌,各个金融子公司不再各自为营、缺少协调,而是以金融集团的形式处于市场竞争的较高层次。在管理上,实质性的管理形式为对各个金融子公司实行矩阵式管理。纵向设置公司的各个部门,实行垂直管理。管理人员均以纵向管理职能为主,拥有经营决策权。横向上,仅在形式上保留各金融子公司的法律地位。管理人员通常是兼任,负责遵规等无经营实权的事物。通过以上管理组织结构可提高集团内部各金融子公司的协同效应,强化垂直管理的水平,促使各子公司以整个集团的大局为重而避免单个的本位主义。

(二)加强业务协同创新,实现资源共享

在目前分业经营的金融业大背景下,国内各企业进行综合金融业务经营的原因如下:一是国内金融市场需求要求组合产品理财服务以及多渠道融资服务等综合金融服务的普及;二是国际先进的金融控股集团的涌入,与国内的金融企业展开激烈竞争,促进国内金融企业将产品和服务端的整合作为改革的焦点。国内的金融企业应以客户的需求为首要导向来整合产品线,打破传统的以行业为界限的金融产品的归属和分类。金融控股公司应对集团内各子公司现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整合和包装,并积极研发和创新互补型的金融交叉产品。在管理上,应积极学习国外金融控股集团优秀的管理经验,加强公司金融业务、消费者金融业务和资产受托管理业务的协同与创新,对集团内各个金融子公司实行矩阵式管理。此外,传统金融业务模式的影响使我国融资结构比例失衡,间接融资比例高而直接融资比例很低。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后,应利用各子公司的资本纽带关系及法律制度上的组合运用打通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通道,积极发展直接融资业务,从而有效防范金融体系风险,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

(三)建设信息系统平台,提高运营效率

传统的金融行业,金融资源共享性差,金融产品品种单一,很难提供综合化、个性化、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因此,建设统一的金融信息系统平台显得尤为迫切。该平台本着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提供专业化、特色化、多元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为金融资源在集团内各子公司间的优化配置、有效共享及各子公司发挥协同效应提供了有力支撑。统一信息系统包含前端渠道服务平台和后端渠道服务平台。前端渠道服务平台由网上金融服务系统、网上客服中心、移动金融服务平台、自助设备系统等组成。而后端渠道服务平台由核心业务生产系统、数据仓库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智能分析工具系统等组成。

(四)协同销售平台,创新营销渠道

金融控股公司的销售渠道可分为物理渠道和非物理渠道。物理渠道是指以银行为主的面对面的金融服务方式;非物理渠道是指以电话客服中心、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为主的金融服务方式。两者的协同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便捷金融超市服务。对于物理销售渠道的协同和创新,随着金融控股公司治理公司水平的提高,内部控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风险控制体系的逐步健全,将银行与金融控股公司中其他子公司的营业网点进行合并,业务进行整合,使产品、客户、信息、人力等资源得到共享与优化配置。该做法可降低其他子公司的经营成本,丰富银行的金融产品,提高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营运效率。对于非物理销售渠道的协同和创新,金融控股公司应在集团内部建立统一的电话客户服务中心和统一的综合金融服务网站。该做法在实现了不同渠道客户信息的共享的同时满足了客户多渠道的金融服务需求,使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业务水平得到提升。

(五)统筹营销策略,统一品牌建设

金融控股公司应鼓励各子公司积极进行自主营销,在此基础上制定统一的市场营销计划与策略,借助子集团物理的和非物理的金融服务渠道,开展有组织的、整体的市场营销活动。该做法不仅发挥了各个金融子公司的主观能动性,还在较低成本的情况下推动了集团的统一品牌建设,提高整个金融控股集团的知名度和综合竞争能力,增强了客户的忠诚度,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集团的品牌效应。

金融控股公司势必成为现代金融市场的主导力量,这不仅是国外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阶段发展经济金融的客观需要。我们应当把握时机,以开拓进取的精神、谦虚谨慎的态度、创新求异的做法,选择适合的金融控股公司经营模式,努力实现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不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学旭,杨晓龙.国内外金融控股集团风险管理模式比较及我国企业的选择[J].浙江金融,2015,(4).

[2]傅章彦,杨晓龙.我国金融控股集团风险管理模式选择探讨[J].新金融,2015,(2).

[3]唐双宁.探索光大特色金融控股集团之路[J].中国金融,2014,(24).

篇5:金融控股公司存在哪些风险?

1、金融控股公司由于占有金融资源过大,其系统风险的危害比较大。在金融控股公司

中,无论将部门的风险分散化到怎样的程度,即使系统内部不发生风险,但是由于系统外的风险,也会波及到系统内。在金融控股公司或全能银行体系中,这种不能分散的风险可能导致系统风险。这是因为,首先,金融控股公司或全能银行控制的金融资源占据着金融和经济活动的绝大部分,可能使整体经济暴露在风险之中;其次,金融控股公司或全能银行使银行与产业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这样就可能使震荡更容易传播。

2、2、内幕交易和利益冲突

金融控股公司的各子公司之间进行关联交易,使得集团内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相互影响,这就增大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内幕交易和利益冲突的风险。由于集团内子公司的利益相互影响,所以就可能出现子公司之间进行内幕交易、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

3、财务杠杆比率过高

篇6:金融控股公司投资流程(共)

Giltz金融控股公司是一家由世界17富商组成的私人银行(Private Banking),不做广告,也没有网页,只是通过个人之间介绍的方式,参与政府项目以及收益率好的各种项目的投资。

第一步:通过个人介绍收益率好的项目,开发商和投资方建立合作意向;

第二步:由开发商向投资方发送英文邮件,用英文简单介绍公司名称、法人代表,并介绍公司的发展状况、项目开发计划、融资计划、融资期间、管理运作方式、以及收益率等;

第三步: Giltz金融控股公司的合法性,并提供有关合法的证明文件以及在世界各地的投资业绩;

第四步:根据Giltz金融控股公司介绍,开发商法人代表签发融资承诺函并邀请Giltz金融控股公司投资;

第五步:根据开发商的融资承诺函Giltz金融控股公司提供相关的文件样本和所需要的文件目录;

第六步:Giltz金融控股公司根据开发商的事业可行性报告书判断事业的可行性和适当性,确认投资承诺书(投资确认书LOC),并英文邮件发送给开发商;

第七步:Giltz金融控股公司根据投资确认书LOC的可行性,Giltz金融控股公司与开发商签约投资合同书MOA;

第八步:根据投资合同书MOA,开发商若完全能够满足Giltz金融控股公司的投资合同书MOA的条件,开发商可办理银行信贷信用证明给Giltz金融控股公司;

第九步:Giltz金融控股公司按SPC的名义,与开发商设立银行共同帐户;

第十步:开发商方面通过银行SWIFT间提供正式的银行信用证明,投资商根据投资协议日期,给开发商提供资金。银行信贷证明一年到期,即使超过一年不必要从新提供银行信贷信用证明;

第十一步:提供银行信贷信用证明30日开始投资公司给开发商汇款提供资金,并一年内全部汇款到账;

附:需提供相关文件

(1)商业证书和各项许可证

(2)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总体规划

(3)适当的政府机关的批准文件

(4)土地使用证明文件,以确保土地

(5)基本体系结构设计和规划。

(6)护照复印件的Signee

上一篇:商铺出租协议书下一篇:砌体工程施工实训日记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