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模具行业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2024-05-23

如何提高模具行业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精选8篇)

篇1:如何提高模具行业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如何提高模具行业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模具行业是制造业的基础,大至汽车、小至玩具,其制作均源于一系列大小模具。可以说,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大大小小的生活用品都离不开模具。从广州市劳动部门获悉,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模具产业规模约占全国1/3左右,但模具工缺口已经超过10万。模具工业是机械制造的主要产业之一,也是国家鼓励外商投资的一大产业。随着入世后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模具产业有望迎来30%的增长。制造企业已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而掌握数控技术的设计与加工人才奇缺,“月薪6000难聘数控技工”,“年薪16万招不到模具技工”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人员短缺200多万。数控人才与模具设计人才短缺已引起中央领导、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地方模具行业的背景优势为模具专业的设置提供了重要保证。2004 年,广东省模具业稳居全国模具行业的头把交椅,产值达 185 亿元,模具制造业产值和销售额约占全国的 40% 以上,广东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模具市场,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模具出口与进口省。

我国加入 WTO 后,各行业大批境外企业的涌入,使作为支持工业的模具行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我国塑料模具在未来几年里发展空间巨大。外资对模具行业投入量增大,工业发达国家将模具向我国转移的趋势进一步明朗化。由于模具行业是一个技术、资金、劳动力都相对密集的产业,我国的平均劳动力成本仅是美国的 1/40 到 1/30,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技术人才的水平也逐步提高,而工业发达国家模具发展逐渐萎缩的趋势,发达国家将制造业纷纷转移到我国,使我国模具工业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

目前仅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有 3000 家左右日资企业,随着日资模具加工制造业本地化趋势的日益增强,我国的模具加工企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目前广州周边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模具工业最为发达、科技含量最高的区域。据业内人士估计,今后几年,随着全球制造业重心加快向我国转移,这一地区可能在 10 年内发展成为世界模具生产中心。此外,国内浙江东部的余姚、宁海、黄岩、温州等地区的模具工业发展也非常快,从业人员达到 10 万余人,模具年产值 70 亿元,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这些地区的模具工业将会有

更大的发展。

根据行业对模具专业人才需求对专业进行定位。根据“十一五”模具行业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模具产品发展重点主要有如下几类:

(1)汽车覆盖件模具

冲压模具占模具总量的 40 %以上。目前汽车覆盖件模具水平不高,能力不足,生产周期长已成了汽车发展的瓶颈,极大地影响了车型开发。今后,中高档轿车所需覆盖件模具是重中之重。争取到 2010 年时中高档轿车及以下水平的汽车覆盖件模具做到可以完全自配,2020 年时除个别特别高档的轿车外,所有汽车覆盖件模具应基本立是国内配套。

(2)精密冲压模具

多工位级进模和精冲模代表了冲压模具的发展方向,精度要求和寿命要求极高,主要为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仪器仪表、电机电器等配套。

(3)大型及精密塑料模具

塑料模具占模具总量近40 %,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塑料模具中为汽车和家电配套的大型注塑模具,为集成电路配套的精密塑封模具,为电子信息和机械及包装配套的多层、多腔、多材质、多色精密注塑模,为新型建材及节水农业配套的塑料异型材挤出模及管路和喷头模具等,目前虽然已有相当技术基础并正在快速发展,但技术水平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总量也供不应求,每年进口几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应重点发展。

(4)主要模具标准件

目前国内已有较大产量的模具标准件主要是模架、导向件、推杆推管、弹性元件等,但质量较差,品种规模较少。这些产品不但国内配套大量需要,出口前景也很好,应继续大力发展。氮气缸和热流道元件国内至今无像样的专业厂生产,主要依靠进口,应在现有基础上提高水平,形成标准,并组织规模化生产。

(5)其他高技术含量的模具

占模具总量近8 %的压铸模具中,大型薄壁精密压铸模技术含量高,难度大。镁合金压铸模和真空压铸成形模目前虽然刚起步,但发展前景好,有代表性。子午线橡胶轮胎模具也是发展方向,其中活络模技术难度最大。与快速成型技术相结合的一些快速制模技术及相应的快速经济模具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这些高

技术含量的模具在“十一五”期间也应重点发展。

通过对企业的走访和对市场的调研,目前模具行业最紧缺的几种人才:具备产品开发素质的3D造型工程师;具备产品加工工艺素质的CAE分析工程师;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模具钳工、技师;数控加工中心的高级编程师、高级技师;熟悉模具制造工艺的设计工程师;此外还有塑料模、冲压模、压铸模、挤出模等领域的专才。

当前我国中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机械设备操作工,往往不具备模具设计、编程的能力;而高校由于软硬件设施的限制,培养出的学员理论水平可以,但实际技能不够,不能满足模具企业的实际需要。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良好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具专业教学改革应突出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突出体现实践课程所占有的学时比例,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应结合实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实际需求。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向制造行业,从事模具设计、模具加工工艺编制、冲压和塑料成型加工、数控机床的操作以及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体现为制造方面达到模具制造的补师水平,设计方面达到助理设计师的水平。

正是模具人才的一路告急和良好的职业前景,为模具职业教育创造了相应的需求。通过对模具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培养模式的探索,更加明确模具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以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模具产业以塑料 40%、冲压 40%、压铸 8% 三类模具为主。广东作为中国最大的模具生产基地,高、中、低档各种类型模具应有尽有,但生产塑料、冲压、压铸模具的模具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尤其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塑料模具占模具总量的55%左右。因此,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主要是针对生产此三类模具的专业人才需求,尤其突出塑料模具的专业人才需求。

对于以上的数据,我想作为一个想成为模具人的你一定有说不出的喜悦留在心中,还有你那美好的憧憬。好了,那请你就暂且把它们留在心中吧!通过以上

振奋人心的资料,我们可以说,模具行业的发展前景是不可限量的,模具行业的良好发展势头为我们学模具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天时和地利,特别对于珠三角地区的大学生而言,更是有明显的优势。至于人和,这是我们自身要好好努力争取和把握的方面。为什么月薪6000难聘数控技工?为什么年薪16万招不到模具技工?而学模具的某些你却还在待业呢?这很能说明我们大学生在模具行业的就业能力还十分是有限的。以我个人的观点,我觉得我们学模具的大学生可从一下几方面提高我们在模具行业的就业能力。

一·众所周知,模具行业是一个要求动手能力非常强的行业,像金属材料的热处理;铸造;锻压成形;焊接成形等等,很多工序都需要人工操作。当然随着时代的推进,科技的发展,我们也不用再去打铁锻造了,但对于那些在模具行业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操作能力,我们是必须拥有的,而且是要求较好地掌握的基本技能。虽说动手能力要求逐渐弱化,但对机器的使用要求却逐渐增加。为什么很多技校出来的人,他们的工资比我们大学生还高?我们不能不服气,我们必须意识的我们的不足。虽然我们的理论能力比他们强很多,但我们的动手能力却是比他们差了不少,而模具行业是一定需要理论和动手能力相结合的行业。那我们如何提高这方面的不足呢?大学四年,学校为我们安排的实习是十分有限的,只能让我们对各种工种和十分有限的机器有一定的了解,而对实际的操作要求是不那么高的,这主要是学校的设备所限,这也是不能立刻就能解决的问题。那我们必须自己想办法去提高自己在操作方面的能力和经验,那寒,暑假实习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办法。我们大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工厂去实习,这样可很好地为我们解决我们大学生最欠缺的动手能力,这对我们毕业找工作是十分有利的,因为我们提高了自己在模具行业的就业能力。

二·模具行业现在正不断地从人工化向智能化转变,高科技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但我觉得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有较高的就业能力的模具人才,就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能力,我们觉得我们大学期间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目前模具行业最紧缺的几种人才:具备产品开发素质的3D造型工程师;具备产品加工工艺素质的CAE分析工程师,模具CAD设计师,模具编程师等,而这方面应该是我们的强项,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大学四年,大部分时间是由我们自己支配的,假如我们把所有空闲时间都用来学模具软件,编程,那我们毕业之后一定是一个高级的模具人才。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假说,但只要我们用一定的时间在这方面学习,那我们也前途无限了。我们当中总有某些同学整天沉浸在游戏当中,而当毕业来临时,也就是他们的梦醒时分,留下的又是什么呢?我们要多学有关模具方面的软件,并熟练地掌握它们,然后我们可以通过多参加一下软件比赛,通过比赛和别人交流和向老师请教,不断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

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提高模具行业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那是因为能力从来不是一撮而就的,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过我们认为只要我们学模具的同学能做好以上两大方面,那我们毕业之后就肯定具备了一定的在模具行业就业的能力,而且我们的前途也将是不可限量的。

既然我们选择了模具,我们也选择了机遇和挑战,那我们何必不放手一搏呢?既然我们选择了模具,我们就不该有任何顾虑,当然也不能好大喜功,就让我们用自己有限的能力为模具行业作一份贡献,也为了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吧!

为了我们的美好明天而努力!

为了模具行业的无量前景而努力!

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篇2:如何提高模具行业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电商101班唐润娣1004020106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社会的外在因素以及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一个社会普遍关注并日益重视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当中的一部分,也不能独身置外,所以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学生,我深感未来的就业压力,但这是我必须面对的问题。我觉得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四个角色的共同参与,才能有望更好的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第一,作为国家,大学生的就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这其中包括: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方就业;

2.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兵役;

3.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

4.积极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5.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作为执政机关的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中的主渠道作用,建全社会公共职业训练平台,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实施职业训练,使其掌握职业搜索的能力,获得对职业领域的适当了解,提升就业与发张所需的相关能力。其次,政府要建立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的职业标准体系,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再次,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采用财政政策激励社会各界以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的建立,以扩大高校在就业能力方面的可利用资源。在社会上起良好模范带头作用。

第二,企业作为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角。积极参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也是应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同时,也可以为自身招纳人才提供有意的借鉴。如企业可以在毕业生大三的时候就提供就业岗位让学生在进行实操中能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的工作中,并在工作中又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积极参与高校的专业设计和课程设计。并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保持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需求衔接,提升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效益的人才。第三,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基地,更是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时该做到以下几点:

1.应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灵活务实地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为依据,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纠正只注重现有师资,忽视市场需要的倾向。同时,要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依据,对连续3年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就业

率的专业应中断或停止安排招生计划,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应予调整。要把重点放在专业建设上,转变过去那种把专业理解为固定化课程、规格统一、批量培养的观念,强化其作为课程组合或课程模块的概念,更多地体现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适性、灵活性、务实性等特点。

2.加强与企业合作办学,倡导“订单式”培养,大力推进弹性学制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要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和方式,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式”对口培养,加强针对性和适应性。要根据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适时修改教学计划,恰当安排教学、实习实训等活动,促进学校与企业和用人单位形成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此外,学校还应根据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以实际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标准,积极推行弹性学制,实行多种学制并举的教学管理制度。

3.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和特点改革教学。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要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强调以能力为本,以应用为目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通。教材建设、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注意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相关内容。

4.大力推行高职高专毕业生“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要采取特殊措施,加强就业所需要的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要在学生毕业前采取紧急措施及时调整、补充相关课程,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应急准备,促进学生就业。要培养学生的广适性能力,积极尝试开设“第二专业”、“辅修专业”或系列实用课程、考证课程等方式,鼓励学生选择相关职业领域或职业资格证书等课程组合模块进行自主学习,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要主动与劳动、人事部门联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高校也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根本上坚定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引导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增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敬业精神,倡导诚实守信。要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为他们的素质拓展提供服务,通过各种活动加强学生个人气质、能力、品格等各种要素的训练,提高人文素养。

2.加强就业心理素质教育。高职高专学生的求职心态正确与否决定着他们的就业机遇,就业心理素质对学生能否被录用和录用后的工作成败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依赖、焦虑、自卑、自傲和攀比等心理问题,学校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自信、耐挫等心理素质,将就业

指导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相互融合,为提升高职生的就业能力打下基础。为此,首先要加强全程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为高职生求职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准备。要尽早地、系统地进行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尽早树立良好就业心态、完美就业心理素质。及时辅导毕业生应聘、面试的心理技巧,提高其应聘和面试的成功率。其次要以人才质量作为提高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根本。实行就业心理素质教育的人本化,帮助其正确进行自我认识与评价(对所在学校、所学专业和自我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正确定位,进行自我设计,增加从容就业、竞争成功的机率,形成稳定良好的就业心理。

3.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社团是带动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它在配合学校实施能力本位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营造职业氛围、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要体现团组织在帮助大学生成才工作中的综合效益和完整价值,以培养优秀大学生作为工作的重点,从而带动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大学生群体茁壮成长。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要以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勤工助学活动为重点,深化学生课外活动,推动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发展,引导学生面向社会需要,完善知识、技能结构。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面向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克服困难、公关技巧等能力,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第四,作为置身求职者的高职院校学生。应该积极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以下几点我觉得是很必要的。

1.学生要转变观念,适应社会。学生就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己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学生应尽快适应形势的变化,转变观念,接受“自主择业”的挑战。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学习,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强求职的竞争能力和实际效果。

2.学生应面对现实,准确定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同普通老百姓找工作一样,不存在照顾、包统的问题。因此,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准确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正确对待高职高专学生就是要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客观现实,根据所处的择业环境,调整自己的期望值,进行切合实际的选择,从一些基础的工作做起,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特别是要把眼光放到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乡镇企业、社区。现在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它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市场。

3.学生要勇于竞争,自主择业。学生要懂得,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唯有通过双方的选择,优胜劣汰才能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养成风险、自信、自主、进取的良好意识,消除惰性心理和自我封闭、害怕风险等不良心态,克服依赖心理,掌握择业主动权,敢于和善于推销自己。

4.学生调整心态,正视挫折。由于我国正处在改革的关键阶段,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竞争中,遇到干扰和障碍,碰到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及容易产生急躁心理和心态失衡。因此,在平时我们就应该养成良好的求职心态,确立“是金子总会闪光”的观念,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

篇3: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1 从企业岗位要求角度来审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缺陷

1.1 基础能力欠缺

基础能力主要有综合协调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诚信品德、责任感等。大学校园有着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 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基础能力, 但是只有少部分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并得到很好的锻炼, 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能力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因此, 在实际中应届毕业生的平均基础能力相对较低。在人才市场上, 招聘企业对大学生的基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执行力, 但是从实践经验来看, 企业对应届生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水平满意度较低, 只有不到30%。

1.2 专业素养偏低

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技能基础, 也就是形成较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当前, 大多数大学生专业素质水平严重偏低。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引起的, 一方面, 高校教育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效果, 直接决定了大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但是从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现状来看, 其教育方法、配套设备以及教材内容已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 严重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 高校现有专业培养方案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教育知识体系不完善, 教学内容与社会岗位需要相脱节, 导致学生专业素质无法明显提升。

1.3 实践经验不足

对于企业而言, 招聘到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工作经验的人员不仅可以满足缩短大学生适应岗位时间的需要,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成本, 这对于企业获取利益具有极大帮助。因此, 企业在招聘时往往更青睐于那些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成手, 而非一个稚嫩而又青涩的新人。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 或者一些实习并未起到真正锻炼大学生能力的作用, 这使得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高。

2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2.1 强化就业心理培养, 提高适应能力

高校要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通过环境的感化作用促进学生培养积极的进取心态,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断提高综合心理素质。同时, 高校要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要为全校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咨询和指导服务, 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难题和困扰。此外, 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来缓解心理压力, 解决心理困惑, 找出症结并改正。

2.2 学校优化教学, 增强能力培养

高校的专业应当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 教学中注重综合化应用能力的渗透, 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实践设计更贴合生产实际, 更具设计性、创造性、综合性。加强各类学科竞赛的组织、指导, 特别是使得基础学科在竞赛作品中具体化, 同时很好地锻炼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计划设置不断根据行业需求做出调整, 要与时俱进, 使学生尽量接触先进的技术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专业应变能力。

2.3 增强实践培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 是评价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手段。实践对教育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是加强学生对知识经验认识和理解的主要途径和工具。通过参与实践活动, 学生可以不断提升个人工作技能水平。在实践过程中, 大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 可以用到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 能够提高他们的社会交际和专业操作能力, 为以后参加工作做好充足的素质准备。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提高大学生对实践能力的正确认识, 增强其培养适应能力、群体效果等就业能力的意识。二是加强实践性教学, 从教学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对于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就业能力的体验。

2.4 脚踏实地的心态, 从基层做起

由于大学生心里面存在着一定的优越感, 且从小受到家人过多的宠爱, 因此, 目前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往往既不能吃苦也不能耐劳。虽然大学生的眼光很高, 但却并不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实际能力, 因此, 对于一名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而言, 应调整心态, 放低姿态, 不畏实习条件的艰苦, 踊跃到艰苦环境中去磨炼, 脚踏实地地做事, 日后才能成为社会需要、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

3 结语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 高校要与政府、企业、社会和家庭紧密合作, 共同努力, 为大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总之, 高校要充当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主导者和推进者, 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 做好个人职业规划, 处理好个人成才与社会就业之间的矛盾关系, 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应对社会竞争, 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摘要: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来看, 主要与人才市场上结构性供求矛盾有关, 即招聘企业需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严重不匹配问题。在高校扩招、教育体制改革不彻底的前提下, 大学生工作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 另外,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招聘企业又不得不提高招聘门槛, 这就导致大学生难以适应招聘企业的岗位要求。因此, 在分析企业岗位需求基础上, 深入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和素质, 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整改措施和对策,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措施

参考文献

[1]邓文好.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 2009, (5) :35-38.

[2]张魏颖, 刘建平.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J].现代经济, 2009, (6) :116-121.

篇4:如何提高模具行业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坚持能力本位,推进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适应能力为核心,是职业高中改革的重点。推行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是改革的方向,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项目化、模块化教学改革在各地已经广泛推行,特别是技能教学阶段普遍采用模块化教学。但是,绝大部分学校采用的是课程内部的项目教学和阶段性模块,很少有学校采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教学项目为主线,对所有课程进行整合的教改模式。这种模式是以项目为载体,理论教学是把和该项目相关的各科文化、理论知识整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实施分为三个时段:实习时段、理论时段、文化理论强化和兴趣发展时段。车工项目可安排为:第一组上午6:00~12:00实习,下午进行理论和体育活动等教学,晚上进行文化和专业理论强化学习以及个人兴趣发展方面的培训。第二组上午正常上课进行理论和体育活动等教学,下午12:15~18:15实习,晚上进行文化和专业理论强化学习以及个人兴趣发展方面的培训。晚上时段采取选修模式,文化和专业理论强化学习是为了满足想参加对口高考学生的需要:个人兴趣发展方面的培训,可以选择练习感兴趣的技能,也可以选择艺术、人文方面的学科。这种改革以能力为本位,回归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必然会提高技能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加强道德教育,促进素质提高

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还体现在道德层面。技能训练时学生所处的环境,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与工作环境最接近的环节,学生对该工种的职业道德要求是最容易理解的。企业反映职业学校毕业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知识,职业纪律较差:缺乏职业意识;劳动不够诚实;不肯吃苦耐劳,生产实习时频繁“跳槽”。因此,教师在技能教学中要捕捉合适的时机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现代企业注重企业文化的塑造。现代工人不仅仅需要技能和纪律,还需要懂文明、讲礼貌、会生活、有情趣。学校需要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明白真、善、美,懂得学习,懂得生活,懂得与人相处。加强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人文素质教育,既是职业学校专业技能训练的需要,也是缩小学校和企业之间距离,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讲道德、有素养、会技能、能发展的有竞争力的工人。

三、重视校企合作,让就业零距离

校企合作的方式不仅仅体现在企业见习和项岗实习,还体现在订单式培养,以及把企业生产环境、管理制度引入到校内实习中。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到企业以观察为主,了解机械设备的工作情况。第二阶段,学生通过校内~定时间的项目教学训练,下厂后在师傅指导下,进行一些相应零件的粗加工,或者让企业派师傅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指导、管理学生,让校内实习车间在一段时间里成为企业的厂外车间,这样既可使学生实现专业理论、技能的提高和巩固,又让企业有一定的回报,使校企合作具有持续性。第三阶段,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

四、引入市场机制,培养质量意识

篇5:大学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

近年来,在我们大学生身边经常发生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马家爵一怒之下砍死自己的室友,起因竟是打牌这样的小事,几句争执、一场误解便上演了一出震惊全国的恶性杀人案件;大学生自杀、虐待动物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升学的压力和父母的期望,无数学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却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因此才有了“马家爵”,“涌现”出为数众多的高分低能者。大学生不仅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素质体现着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当代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直到达到胜利的彼岸。

篇6:大学毕业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社会各方面也都在为破解这一难题而出谋划策,根据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指导经验,我认为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能力是大学生就业、从业的支点。当今社会已经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职业再生能力将会一直伴随大学生就业、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调查发现,就业率高的专业毕业生和易于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都很强。

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转变就业观念,二是学会收集就业信息,三是做好求职前的各项准备,四是掌握求职技巧,注意求职细节。

一、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作为一个享受高等教育经历的群体,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所拥有的学识、能力以及回报要求,决定了他们具有较高的人生期待和完整的职业规划,使得大学生就业择业时有较高的职业期待,而且,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大学生也不能等同于普通劳动者。但是从目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现状来看,大学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也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喜高攀厌低就,盲目从众,不会量体裁衣,期望值过高,生存尚未解决,一心关注发展,凭兴趣找工作,视跳槽为时髦,视自主为自由,想自由有余思自立不足等。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是毕业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里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的、发展的、全面地看待。大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应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就业观,处理好就业、择业、创业、事业之间的关系。科学的就业观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是实事求是,二是系统思考,三是辩证分析,四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就是要认清客观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大量涌入就业市场,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如果不能降格以求,结果就会让人失望。“系统思考”就是对自己的知识能力、自身素质、职业取向、职业适应性等,进行全面思考和定位,找准个人和工作岗位之间的锲入点。“辩证分析”就是面对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不要悲观失望,就业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并存。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为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提供了潜在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实行的持续稳定的改革措施,使人们逐步接受并开始适应改革带来的变化,劳动合同制,社会养老,医疗及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使社会成员的自主意识和风险意识较过去都有了较大转变。暂时未签约的人未必素质就差。“与时俱进”就是就业观念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而变化,高等教育到今天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我们的观念不能再停留在大学生仍是天之骄子的阶段。在社会转型时期,今后的工作已经没有了铁饭碗,终身学习、终身就业应是我们接受的新观念。

二、注意收集就业信息

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要做到“早、快、实、准”。“早”就是收集信息要及时,要早做好准备,不能事到临头抱佛脚。“广”就是要广泛收集各方面、不同层次的就业信息。“实”是收集信息要具体,用人单位的地点、环境、人员构成、生活待遇、发展前途、对人员的基本要求、联系方式等各方面的信息掌握越具体越好。“准”就是准确无误。一方面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什么层次,什么专业的人才?在生源、性别、相貌、外语水平等方面有什么特殊要求,都要搞准。另一方面,用人信息和商品信息一样,有很强的时效性。你所了解的信息是不是过时了的信息,单位是否已经物色到了合适的人选?这些情况都要搞准确,不能似是而非。

三、做好求职前的各种准备

毕业生在就业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这是决定大学生选择职业类型的决定性因素,求职择业的一切都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树立市场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要懂得市场规律,懂得经济规律,具备市场竞争意识,做好参与竞争的思想准备。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要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对社会负责。能团结协作,能公平竞争。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树立敬业精神是准备进入社会的思想成熟的标志之一。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经发生重大变革的形势下,具有敬业精神已成为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素质的新要求。大学生要把良好的敬业精神作为准备就业的必要条件。要树立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求职择业,还必须面向基层,做好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冷静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与趋势,我们会发现,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培养和补充,现在大城市和各大型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才已相对饱和,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才系统。而另一方面,广大的乡镇企业、很多非国有企业还缺乏大量的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去开拓,去创业。可以说大学生建功立业的机会在基层,在第一线。

在就业求职前毕业生还要做好心理准备,面对择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一方面为自己即将走向社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奉献给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另一方面也常常表现出矛盾的心理。所以在求职前要避免理想主义,从众心理,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不怕挫折,积极参与竞争,勇敢地迎接挑战。

四、掌握求职面试技巧,注意求职细节

做一份个性化、有特色的求职简历,个性化简历需要量体裁衣,针对不同单位、职位撰写简历,对症下药,投其所好。每一份简历只适用于一个单位或者一个职位,根据职位的要求取舍素材,确定重点。针对职位突出自己的优势,淡化不足,突出你与别的竞争者的不同。

篇7:如何提高模具行业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在人才市场上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据国际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达到600万,加之往年未就业的待就业人数将突波700万。在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就业难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提早做好就业的准备,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更好的就业。

我是在2010年8月开始带现在的学生,那时他们正好大三。在配合学校进行日常管理的同时,也逐渐向他们渗透了就业方面的一些知识,如开学之初的全体班会“新学期寄语”,就告诉学生三年级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冲刺期,在加强专业学习、寻找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同时,把目标锁定在与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关的各种信息上;在大三下期时进行了初步的就业意向调查,让他们尽早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有道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自己要做的或是将要做的事没有任何准备就是在为失败做准备!让学生在大三暑假实践时尽量找一些和自己就业方向相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社会适应能力,为大四成功就业做准备。在班会时以“求职第一步”为主题,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做自我介绍,其中有一个班还策划了一场模拟《非你莫属》求职班会,有的同学扮演求职者,有的扮演面试官,每人带了一盏台灯,各个环节都非常精彩,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此外,在2011年6月时,让每名同学上交一份简历并给他们逐一进行修改,利用班会期间对每个班轮流进行了《如何制作一份给力的简历》的讲解。以上就是我对大三学生所进行一些就业知识渗透,谈不上什么经验,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有不当之处还请给位老师批评指正。

下面,主要就如何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谈几点,主要有

首先,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

就业是一条需要长期准备的道路。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应该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之努力奋斗。进取心是优秀大学生理想的积极心态,踏实是其基本的素质,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功底就是其成功就业必备的条件。而一技之长就可能是大学毕业生应聘中重要的附加值。我院08级应届毕业生吴珊然在进入大学时就确立了明确的职业目标,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假期不断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练就了丰富的实践经历,获得了上学期的校模拟招聘大赛第一名,在就业时非常成功与麦格纳

其次,提高自身规划学习的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会学”,所以学生只有懂得“会学”才能实现“学会”,才能不断提高学习能

力。这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大学生必须懂得自己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在什么地方学,不仅要学习宽泛博学的知识,还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学习也是一种生存能力的表现,通过不断的学习,专业能力需要不断提升技能组合以及刺激学习能力相配合,所以不论处于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都不应该停止学习。因为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需要胜任工作的能力和能够迅速取得新能力的方法。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每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而为取得新的生存技术就必须不断学习。如果停止学习,必定会落后于人,而在当今社会里,落后就会被淘汰。

第三,提高社会适应能,提高就业能力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获得是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渠道,而且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使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共享。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验证、巩固、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促使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具备的能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速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最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就业能力

大学生们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人生旅途的重大转折,每个人在兴奋、欣喜、激动的同时,又会产生几分不安、疑惑和忧虑,既有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面对“一门进,多门出”而产生的危机感,也有面临“买房市场”严格挑选的紧迫感。在求职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艰难的选择和难以预料的挫折,选择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是不能以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去应对它们!

有的学生往往在经历了一次面试之后,就进入了一个漫长而焦虑的等待的过程。尤其是看到周围的同学拿到了通知时,自己更是心急如焚,如坐针毡,这时应该让学生冷静分析,清醒想想这件事情是否是消极的。如果不是消极的,那就是无病呻吟,对自己太过苛刻。如果是消极的,则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发生的事

篇8: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1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现状产生的原因

自从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 大学毕业生逐年迅速增加, 社会不能够提供足够的岗位, 大学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 尤其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极其严峻的问题。并且由于各行各业集约化生产的出现, 不管是农业还是部分工业, 都产生了大量富余劳动力, 这些人和高职大学毕业生一起, 参与到了工作岗位的竞争当中, 就更加大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再者, 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 在择业时只把目标锁定在社会知名度高、经济待遇高的就业岗位, 在地域上也总是选择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 他们不愿从自身优势出发, 不考虑自己的专长, 陈旧的择业观念使许多毕业生把铁饭碗置于择业首位, 不愿到占国民生产总值一半以上的私人企业, 三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就业, 因此很难就业, 甚至无法就业。

由于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迅速, 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学校数量不断增加, 许多院校软硬件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有的院校培养目标不明确, 专业设置不合理, 办学特色不明显, 教学管理不规范, 从而导致学生质量不高及“职业迷茫”的状态。很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不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兴趣爱好、核心职业优势以及职业发展目标和途径, 在职业生涯的选择和决策中,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工作, 能做什么工作、自己的职业优势又在何处。作为高职院校, 在学生就业择业中也担负着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正确的对待择业, 切实做好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之一。

2 职业生涯规划简介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的职业经历,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 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 结合时代特点, 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 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 在全面认识自身的前提下, 在认真分析当前环境形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 对未来从事的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计划安排及行动措施以期实现良好的人职匹配, 为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就业教育, 把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定位在就业目标导向上, 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宗旨。

3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和必要性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是学校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和素质提高的必要途径, 也是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有利于大学生明确方向, 完善自我;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对自己并不了解, 尤其是不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对未来职业发展没有明确方向。因此, 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选择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个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 评估自己的能力, 评价自己的智慧, 确认自己的性格, 评判自己的情绪, 找出自己的特点, 发挥自己的兴趣, 明确自己的优势, 衡量自己的差距。通过这些分析, 在校高职学生可以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职业生涯路线, 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发展目标, 从而规划自己的学习方向与实践内容, 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使自己得到恰当发展, 以实现职业发展目标。如果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高职学生将很难明确日后职业发展的方向, 学习存在盲目性, 缺乏动力, 涉猎知识的结构失衡, 适应社会的能力减弱。

4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途径

首先, 高职院校应该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学校可以多组织专场报告会和咨询会, 通过“比较法”、“他评法”“自评法”、“心理测验法”等方法使学生发现真实的自我, 进而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并考虑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学校还可以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确立可行的职业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征文、演讲比赛, 使自己树立职业理想。通过专题讲座、就业指导课等团体辅导的形式形成强烈的职业意识。在企业家和成功校友的现身说法中激励自己树立确定的职业信念, 挖掘自身潜力的内驱力, 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信心。

其次, 高职院校学生应该在课程学习中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设计一份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目标确定、实施策略和反馈评估等五个环节。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应做到:各项分析要简洁、客观;各项目标要有明确、有导向性;各项计划要具体, 有可操作性。

最后, 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在实践活动中认识职业环境。在校内应积极参加文艺表演和体育竞技活动, 以及板报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创业大赛等来培养自身的团队、诚信、创新、敬业等职业精神;在提前上岗实习过程中, 应能切实感受企业文化、工作环境;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该行业的发展前景等。企业实习为高职生的能力提高及弥补不足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并有助于辅助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邵晓红.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周炳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辅导[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梦游天姥吟留别感情下一篇:廉政准则新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