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村规划建设模式探析

2024-05-12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村规划建设模式探析(精选4篇)

篇1: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村规划建设模式探析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村规划建设模式探析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原本就落后于城市的农村地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为破解“三农”问题,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中农富通2010年完成的《海峡两岸(南平)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中五夫镇五夫村为案例,通过分析五夫概念规划方案,探讨多业态复合型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村规划建设模式,为未来农村产业融合和发展规划提供思路与借鉴。

五夫概念规划案例五夫镇位于武夷山市东南部,镇域面积175.75平方公里。五夫村位于五夫镇镇区南部,是位于镇区的三个村庄五夫、五

一、兴贤之一。联合五夫村周边10个村庄形成“五夫田园”的规划范围。2014年,五夫镇被评为“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乡镇”。在2016年8月公布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村名单中,武夷山市的五夫镇五夫村榜上有名。1规划思路与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一体化,围绕示范区总体主题定位,实施特色农业开发理念,抓住“养生文化”这个核心,按照“一心一轴五区”的产业空间结构,建设“养生型”新村社区,构建养生文化、茶产业和莲产业三大海峡两岸合作交流平台,以田园、茶莲、民居、文化等为载体,开发养生系列项目,拓展和丰富大武夷旅游产品,融入海峡旅游线路,打造与大武夷山水旅游相协调、相呼应的文化意蕴深厚的养生农园和深度游憩目的地,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休闲旅游、养生文化等多业态复合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型示范。

主题定位:打造朱子文化交流中心、台海茶莲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养生型新村改革试验示范区、海峡旅游观光的重要节点、大武夷养生游憩目的地。2空间布局产业空间结构:“一心一轴五区”。“一心”五夫文化养生中心,包括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和朱子文化合作中心。“一轴”生态田园景观轴,打造浦南高速沿线优美的五夫生态田园景观形象;利用浦南高速便利交通拉近大武夷距离,加速融入大武夷旅游、海峡旅游。“五区”以五夫村为中心,联合周边5个村域内的茶莲产业区,是颐养乐活养生活动的开展区,包括台海茶文化合作区、海西莲产业示范区、爱莲岛度假区、武夷古亭休养区,以及卜空运动养生区。主要包括7个重点项目:五夫养生文化中心;台海茶文化合作区;海西莲产业示范区;爱莲岛度假区;武夷古亭休养区;卜空运动养生区;生态田园景观轴。茶产业链示意图

莲产业链产品示意图3产业融合分析通过“一心一轴五区”的规划与建设,“五夫田园”的产业形态不仅具有传统的茶叶和白莲种植业以及简单的加工业,还逐渐发展出茶叶和莲产品的精深加工,以及与旅游业相关的休闲农业和养生农业,作为补充和连接大武夷旅游业的新亮点,同时结合生态循环、“互联网+”等理念,还具有生态农业、信息农业等业态。多种业态充分发挥和扩展了农业的生产和生态功能,同时培育了农业的景观、文化、美学、休闲游憩功能,体现了“农业资源集约利用程度高、产业链条完整、农业多功能性明显、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多业态复合型农村产业融合类型特点。结论与建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国家推动农业发展、实现乡村复兴的重要举措,但目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产业融合不是简单地将一二三产布局在一起,或者随意地开展加工或休闲旅游就能实现,而是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创新思路,才能避免走弯路,有序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五夫案例体现出了种植、加工、休闲多个方面相互交叉形成的多业态复合型产业融合模式,总结其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01以农产品加工为引领带动生产和流通环节在乡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产是基点,二产是重点,三产是亮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选择适宜融合、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在本地区有基础具优势、规模效益显著的重点产业,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拓展,加快资产融合、技术融合、要素融合、利益融合,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02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纽带促进生产和加工环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本身就是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复合型新型业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仅能够促进种养结合的农业内部融合,还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加工、物流、销售等农业相关产业间的融合,能够有助于企业和行业的集群、组合和整合,是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和多业态形式的有效途径。03注重各环节的创新与新要素的投入农村产业融合需要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上的创新来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创新更多地依靠科技水平的投入,通过科技的投入又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提升资源利用水平,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一方面要依靠制度创新,如建立产业融合监督管理部门、明确各方职责等,一方面还要依靠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自身的创新力量,推进产业融合。04以区域品牌建设推动地区产业融合品牌培育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带动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上具有重要作用。实施区域品牌战略是优化产业集群结构,实现产业集群转型发展的有效措施,是促进产业集群升级融合的关键举措。在乡村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将本地区的特有的农产品、自然风光、田园景观、历史文化资源等进行统一包装,打造区域品牌,使人们看到品牌,就能联想到一系列产品或服务,也从另外一种角度促进了区域三产之间的融合互动和共同提升。在进行区域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可通过制定品牌管理规则等方式,严格把控品牌准入,维护品牌形象。作者:张茜,白春明,王柟,胡晓立,张天柱

篇2: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村规划建设模式探析

为加快推进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进一步改善提升搬迁群众的教育、医疗、文化、养老、交通等公共服务水平,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夯实全面小康基础,推动生态宜居搬迁工程高质量落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县委全力打造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基础支撑,全面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切实解决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工作目标

以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乡村振兴为引领,大力推进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一年时间,集中精力逐步配套完善学校、医院、客运中心、便民市场、文化广场、养老服务中心、生态公园、体育健身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努力构建“设施完备、环境优良、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产城融合、要素聚集、宜居宜业的县域副中心和区域增长极,切实改善搬迁群众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水平,努力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统筹推进园区“幼小初高”教育一体化发展,着力实施“一高两初三小四幼”学校建设工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全力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学校“两中心三基地”(义务教育中心、国防教育中心、学生实践技能培训基地、青少年户外运动基地、青少年研学旅行基地)教学格局,充分满足园区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上学问题。加大生态工业园区学校教学楼、校园室外给排水、暖气、电力及消防管网、学校绿化硬化建设力度,配齐学校实验仪器、课桌凳、饮水机、食堂灶具等设施设备,切实提高学校硬件水平。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完成学校理实一体楼工程,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进一步增强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致富水平。统筹调配城乡教师资源,进一步优化学校教师配置。大力落实国培、省培、市培和县级培训计划重点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政策,定期选派教师跟岗研修。定期开展“送培进校”“送教下乡”“名师讲堂”等活动,持续落实联片教研机制,加强城乡交流,有效推动园区学校管理、教师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牵头单位:教育局

责任单位:生态工业园区、发改局、财政局、科技局、民政局、住建局、自然资源局、农投(文旅投)、供电公司

目标任务:2020年底前完成XX生态工业园区学校教学楼、室外给排水、暖气、电力及消防管网、绿化硬化及教学设施配套工程,根据生态宜居搬迁进度和规划,动态满足现有居民学生上学需求和师资配备;2020年10月初XX县职业教育实训实习基地开工建设。

(二)加快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全力推进XX县第二人民医院建设,配套修建业务综合楼、感染病区、妇幼健康服务中心、职工周转宿舍及食堂等硬件设施,设立10个临床业务科室、8个医技保障科室,提供床位120张,满足10万人的公共卫生服务,打造集医疗、预防、保健、应急、科研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医疗服务中心。按照医务人员配备标准加强第二人民医院人员配备,多方筹措资金配套完善设备,并强化内部管理,规范运行,确保让生态工业园区居住群众真正享受到便捷、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根据全县生态宜居搬迁工程计划和远期规划,健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将金山卫生院过渡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鼓励各镇整体搬迁村或搬迁群众达80%以上的村卫生室,尽快搬迁到生态工业园区为群众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鼓励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非在职人员,在园区开办个体诊所,开展个性化、特色化的医疗健康服务。

牵头单位:卫健局

医保局

责任单位:生态工业园区、发改局、财政局、民政局、人社局、住建局、自然资源局、农投(文旅投)、供电公司

目标任务:2020年底前完成县第二人民医院业务综合楼主体工程建设;将金山卫生院过渡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加快推进XX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一院三馆”、文化片区展览馆、民俗文化广场建设,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现代文化,增强文化旅游享受,不断提升文化产业链。扎实推进生态宜居搬迁特色小镇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合一建设,整合资源要素,打造120平米左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阵地,搭建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大服务平台”,助推移风易俗、家风家训、文化惠民等工作的落实。规划建设XX县生态工业园区全民体育健身中心,设置室内健身房、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等,完善XXX社区体育健身中心健身广场体育器材的配备。规划建设XX县生态工业园区公共体育场标准田径跑道和足球场,新建400米标准田径跑道1条、400米标准半圆形运动场1座、中间标准足球场1个、半圆区设置排球场2个、羽毛球场2个,并配套完成运动场周围的给排水工程。积极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建设工作。加快实施XX县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公园项目,分为观景区和住宅区两部分建设,修建2.2公里健身步道,在公园内配套完善3座公共卫生间、垃圾桶、休闲椅等设施。加大群众文化活动倾斜力度,举办文化旅游节会活动,开展搬迁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

牵头单位: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城投、六坝镇、农投(文旅投)

责任单位:生态工业园区、发改局、财政局、科技局、卫健局、人社局、住建局、交通局、自然资源局、供电公司

目标任务:(1)2020年年底完成XX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一院三馆”中XX解放纪念馆和党史馆的装修布展工作,2021年6月前完成乡村振兴学院的装修布展工程;(2)2020年年底前完成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文化片区展览馆改建和新建工程主体,并完成展览馆装修布展工程;(3)2020年年底完成XX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民俗文化广场建设任务,并投入运营。(4)2020年底前完成XX县生态工业园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和XX县生态工业园区公共体育场标准田径跑道和足球场建设项目的土地审批手续办理工作,编制可研报告,完成规划编制工作,2021年9月底前完成项目其他准备工作;(5)2020年底前完成生态公园观景区及住宅区的规划、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2021年8月份完成观景区水体开挖及微地形整理等工作,10月份完成住宅区主体工程。

(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

以提高客运保障能力,方便群众出行为目标,按二级客运站标准,全力打造集客运中心、公交站、出租车停车场及汽配中心为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中心,投放出租车400辆,公交车50辆,推动实现公路、铁路与机场无缝衔接,提升工业园区交通基础建设档次、改善旅客候车环境、缓解交通运输压力、方便群众出行。全面改造升级园区道路硬化,配齐路灯、红绿灯、安全标识等道路设施,为群众出行创造良好条件。

牵头单位:交通运输局

责任单位:生态工业园区、发改局、财政局、科技局、公安局、住建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自然资源局、农投(文旅投)、供电公司

目标任务:2020年9月底完成客运中心主体工程和公交站、出租车停车场场地平整,11月底完成公交站、出租车停车场场地硬化工程,2021年6月前完成客运中心装饰装修工程,并投入运营。

(五)提升便民和物业服务水平。

加快配套建设便民综合市场,科学规划设置农产品超市、商业步行街、库房、设备用房、大型停车位、小型停车位,认真做好肉、禽、蛋、奶及水产品零售和批发,果品、蔬菜批发,纺织、服装及家庭用品的批发服务保障工作,打造商品种类繁多、价格实惠、规范经营的市场环境,全力提升便民市场的服务质量、服务功能和消费环境,更好地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提升生活品质,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丰富社区服务内容,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健全完善物业服务管理,尽早做好园区物业服务用房配套,物业服务人员配备及培训管理工作。探索社区监管和专业化物业企业服务的模式,规范物业服务行为,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和品质,营造良好的物业服务氛围。

牵头单位:生态工业园区

责任单位:发改局、财政局、科技局、人社局、公安局、住建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自然资源局、农投(文旅投)、供电公司

目标任务:2020年底前完成一期农产品超市主体工程施工,2021年7月前完成内外墙砌筑、装饰装修及室外工程,并投入运行。

(六)推进养老殡葬服务事业发展。

规划建设XX县养老服务中心,设置老年人生活用房73间,床位146张,保障特困供养搬迁群众集中照料服务,有效解决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失独等老人养老问题。加快与西部健康养老基地、县第二人民医院的业务联通,形成综合性医养融合发展基地,推动园区养老服务事业长足发展,不断提高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深入推进殡葬改革,推进实施XX县生态工业园区殡仪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修建吊唁大厅5个,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加强园区群众殡葬管理和服务,推动殡葬改革向纵深发展。

牵头单位:民政局

责任单位:生态工业园区、发改局、财政局、卫健局、人社局、住建局、医保局、自然资源局、农投(文旅投)、供电公司

目标任务:2020年10月初完成XX县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招投标工作,协调财政(国资)、发改、自然资源等部门,完成西部养老基地2号养老楼捐赠和资产过渡手续,并在9月底开工建设,年底建成投入使用;11月底前完成生态工业园区殡仪服务中心装饰装修和设施设备配套,年底前投入使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牵头抓总、责任单位协同落实、群众参与、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切实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确保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尽早惠及广大民众。成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专项小组,负责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每半月召开一次专项小组工作会议,协调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问题、难题。各牵头单位、责任单位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大局意识,在工作中主动作为、靠前服务,确保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顺利实施,真正成为一项惠民生、利发展的民心工程。

(二)靠实工作责任。

各责任单位要牢固树立“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的鲜明导向,积极主动作为、靠实工作责任,以攻坚的姿态、攻坚的决心、攻坚的手段,加大力度、突破难点,强势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各项工作。建立“一个项目、一项工作、一名领导、一个牵头部门”的跟踪服务推进机制,做到领导在项目一线指挥,干部在项目一线工作,情况在项目一线了解,问题在项目一线解决,全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落地见效。

(三)加强督查考核。

县上将围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跟进各项工作落实进度,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周报告、月调度、半年督查、年终考核”办法,建立督办问责机制,每季度对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对工作进度缓慢、成效不大或不作为、慢作为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附件1:XX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专项小组

篇3: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村规划建设模式探析

一直以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都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进行的,忽略了买方市场,着重数量的多少而非质量的优劣。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环境下,积极研究农村产业融合,因势利导,实现优势的资源配置,助推农村经济实现新的腾飞,将是一重大的经济和社会课题。

一、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的问题

从农村发展总体上看,存在着农田水利设施匮乏,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农业资金和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支撑和社会化服务能力覆盖区域不完整,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和城乡统筹发展障碍难以突破等等问题。而在农业产业融合和结构调整问题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粮食产量与结构问题

我国对粮食需求不断增加,有的农产品国内市场缺口巨大(例如大豆、植物油等进口量大),出现结构性短缺的问题。粮食生产区域性特征也日益突显,明清以来的粮食主产区在长江以南,但历史上的“南粮北运”已变成现在的“北粮南运”的格局。相对于小麦而言,玉米和水稻这两种谷物耗水更高,而北方地区水资源的分布格局难以满足这样高耗水的种植业重心北移,违背了自然规律。可见,无论是对国内环境还是对国外来说,粮食问题都是非常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

2、土地流转制度问题

在我国,讨论农村土地制度问题,不能脱离具体国情,不能脱离发展阶段,坚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是一项重要的国策。在产业融合发展中,加快建立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体系,要避免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农民离开土地,必须是充分自愿的。

3、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问题

推进城镇化最为紧要的任务就是落实好农民工问题,保证符合条件有需求的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是实现乡镇与农村之间人才、资金、技术、资源再分配的根本性问题,也事关农村产业发展的根源。

二、“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分析

1、商业运作融合模式分析

(1)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化。在农业经济发展较快较好的地域,普及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网络化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可普及RFID技术在养殖业中的应用,GPS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应用、遥感监测技术在草原、渔业领域的应用等。在大宗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区域,构建物联网测控体系,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和精准化作业。

(2)提升互联网应用水平。互联网扁平化、透明化通过IT技术突破时空界线,可解决传统农业产业的产业链长、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随时随地相互联通,从而可推进农业技术知识、农业资源、农业教育、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等农业信息快速便捷的传递,解决信息不对称及信息难获取的问题。同时,互联网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业各环节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配送系统,展开对农产品的销售,解决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所关心的实际问题,把生鲜食品等农产品推广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3)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推广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原产地准出与新市场准入衔接的规范标准机制。鼓励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条形码、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等通信技术,对生产经营流通销售各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控制,加强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农副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监控可追溯,保障食品安全。

2、产业链配套融合模式分析

根据产业链基本原理将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相关产业在经营主体内或者不同主体之间建立起上下游之间的有机关联,形成循环利用产业链,提高资源转化率和综合利用率。这一产业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完整的农业生物产业链。如第一产业内种植与养殖相结合,可使得种植和养殖资源循环利用;也包括一、二、三产业间的纵向循环整合,如综合利用第一产业的副产品和废弃物,来作为第二、三产业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及深加工品等。

3、产业升级融合模式分析

(1)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目前,高新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环节中,传统产业依靠高新技术快速发展,而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优化,实现加速了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通过高新技术可更新传统产业现代化装备,提升传统产业的高附加值化,加快传统产业推出新品种和新的产业的周期。

(2)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产业间的延伸和互补,实现产业间的交织融合,这样既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竞争力,又可形成融合型的新型产业体系。第三产业中相关服务业已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延伸和渗透,已对第二产业的生产前期研究、生产中期设计和生产后期的信息反馈过程展开全方位的渗透,并日趋加大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和作用。

(3)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重组融合是在联系紧密或者同一产业下原本独立的产品或者服务在同一标准下通过重组形成新型体系的整合过程。产业内部重组融合往往挖掘了产业内的潜在价值,提炼出新的价值形态。

三、“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产业部门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需要系统推进方能成效。

1、充分发挥政府的决定性、引导性作用

政府调控和监控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得以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通过政府支持保护和市场配置资源来有效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方向,采取市场化经济刺激方式执行产业政策等手段,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政府职能,完善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网络环境及物流基础环境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互联网+农业”创新的政策扶植和资源倾斜力度,落实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情况,力争互联网进村入户,营造“互联网+农业”的环境氛围。

2、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供给侧改革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和推动力,加大对科研人员的培养力度,重视对科技成果的转化,优化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将是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科技创新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影响着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出效率,进而推动农村产业进行结构性转变。从需求方面看,借助于需求结构的变动,通过影响生产技术的投资、消费需求以及出口情况来实现对产业升级优化的间接影响;从供给方面看,通过提高从业人员能量和素质,改善物质技术基础条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途径来实现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直接性影响。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往往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3、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经由原来的吃饱穿暖到现在要求吃的安全和健康转变,农产品市场已由过去的卖方市场主导向买方市场需求转变。劣质农产品已难以在市场上流通,库存量增加,而优质农产品需求持续增加,因此,要适应市场规律,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和质量,种植有机农产品、发展绿色食品,增加销路好、效益高的农产品已成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方向。

4、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人才战略

在未来的数年内,可预期会有大量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将流向乡镇企业和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当地政府机构应当建立推动经济发展的人才战略,通过人才、技术、资源、项目、渠道的引进,与当地社会和资源融合,助推农村产业经济的融合发展。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互联网经济不停地催生新的业态,在给各行业带来巨大的挑战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机遇。中国农村——这块有着巨大潜力的市场,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实现产业融合,振兴我国基础产业,提升数亿人的生活品质,将是无数有志之士努力拼搏的新战场。

农业是是国家经济的根本。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面对“互联网+”背景下的经济潮流,要做好农村产业融合的顶层设计,因势利导,引流人才、技术、渠道,融合当地的社会、资源和平台,引领农村经济的新变革。

摘要:“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社会各范畴深度融合,提升组织变革和创新能力和生产率,以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形成更加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本文对“互联网+”与农业产业融合模式进行分析,以期在农业产业融合的发展过程中,能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产业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兴旺,"互联网+"催促农业发展四项创新[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5(44):25-27.

[2]孟晓哲.现代农业产业融合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06):318-321

[3]严奇春,和金生.知识创新视角下的产业融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3):55-59

篇4: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村规划建设模式探析

2012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成立评审专家组,对各地上报的企业材料进行了评审。经过材料审核、专家审议、最终审定和网上公示等环节,最终确定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等25家印刷企业、北京保利星数据光盘有限公司等4家光盘复制企业为首批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

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是指资质合格、遵纪守法、管理规范、技术先进、产品优质、业绩突出、创新节能、人才聚集、诚信经营,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骨干印刷复制企业或者企业集团。

通过对具有示范作用的骨干印刷复制企业或者企业集团的认定、挂牌、扶持和宣传,能够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企业,加快整个行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同时也能起到鼓励节能减排,倡导绿色印刷,引导整个产业实现转型和升级的目的。

据了解,从2012年开始,到“十二五”期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00家左右“国家印刷示范企业”和10家左右“国家光盘复制示范企业”,以使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的引导作用和辐射效应明显显现,骨干印刷复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产业分工合理,区域协调发展,并形成相对完善的现代化印刷复制产业体系。

2012年11月27~28日,为推进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的建设和绿色印刷的实施,进一步做好印刷复制管理工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了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和绿色印刷培训班。会议为首批25家国家印刷示范企业和4家国家光盘复制示范企业颁发了牌匾和证书。

会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印刷复制行业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总结和分析了2011年印刷复制行业的发展情况,指出行业发展中应重点克服的问题,并对下一步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他指出,“我国印刷复制业占了新闻出版业的半壁江山,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如果要继续拉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必须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并再次强调“到‘十二五’期末,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00家左右国家印刷示范企业和10家左右国家光盘复制企业。”

经过认定的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将享有项目资金、管理措施、产业政策等多方面的扶持和奖励。其中,被认定成为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出版物印刷企业、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或者只读类光盘复制企业,外方可以控股或者占主导地位,但中方比例或者权益不得低于30%。国家对建立印刷复制示范企业工作的规划意味着在未来3年内,还会有80多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已经把印刷复制示范企业建设列为2013年的工作重点,并将从落实政策资金、实施项目带动、简化管理程序等方面予以推进。

上一篇:民族团结个人先进材料下一篇:影像学个人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