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新农村政策

2024-04-13

国家最新农村政策(共6篇)

篇1:国家最新农村政策

2016年国家最新惠农政策大全(五)

41.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政策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农业机械和科技成果应用、绿色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引领功能。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必须从国情出发,要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能搞大跃进,不能强制推动。土地流转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要坚持规模适度,既注重提升土地经营规模,又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兼顾公平与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引导农户自愿互换承包地块实现连片耕种。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各地要依据自然经济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因素,研究确定本地区土地规模经营的适宜标准。防止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经营的倾向。现阶段,对土地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地面积10至15倍、务农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的,应当给予重点扶持。完善财税、信贷保险、用地用电、项目支持等政策,加快形成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42.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政策按照县域试点、省级统筹、行业指导、稳步推进的思路,选择部分具备条件的地区,针对公益性较强、覆盖面广、农民亟需、收益相对较低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粮食烘干、集中育秧、统一供种、动物防疫、畜禽粪便及废弃物处理等普惠性服务为重点,围绕购买服务内容、承接服务主体资质、购买服务程序、服务绩效评价和监督管理机制等,引入市场机制,开展试点试验,创新农业公益性服务供给机制和实现方式,着力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服务供给体系,提升社会化服务的整体水平和效率。在深入总结第一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启动实施第二批试点,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指导服务,进一步探索实践,为推动在全国面上实施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积累经验。4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政策2015年,中央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在山东、四川、安徽整省试点的基础上,又选择江苏、江西、湖北、湖南、甘肃、宁夏、吉林、贵州、河南等9个省(区)开展整省试点,其他省(区、市)根据本地情况,扩大开展以县为单位的整体试点。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2323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中央统一部署,2016年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再选择河北、黑龙江、内蒙古、山西、辽宁、云南、海南、浙江、陕西、广东等10省(区)进行整省(区)试点。健全相关制度,强化质量监管,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做细做实。44.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各地要根据不同资产类型和不同地区条件,分类施策,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对土地等资源性资产,重点是抓紧抓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行物权保护;对经营性资产,要坚持试点先行,由点及面,重点是将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更好地保障农民的集体收益分配权,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对非经营性资产,重点是探索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集体统一运行管护机制。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功能。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保障农村产权依法自愿公开公正有序交易。45.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政府对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进行奖励或补助的政策,财政奖补资金主要由中央和省级以及有条件的市、县财政安排。奖补范围主要包括,农民直接受益的村内小型水利设施、村内道路、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公益事业建设,优先解决群众最需要、见效最快的公益事业建设项目。财政奖补既可以是资金奖励,也可以是实物补助。46.农业保险支持政策目前,中央财政提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森林3大类,共15个品种,覆盖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以及棉花、糖料作物、畜产品等,承保的主要农作物突破14.5亿亩,占全国播种面积的59%,三大主粮作物平均承保覆盖率超过70%。各级财政对保费累计补贴达到75%以上,其中中央财政一般补贴35%-50%,地方财政还对部分特色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构建了“中央支持保基本,地方支持保特色”的多层次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体系。2015年,保监会、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保费补贴型农业保险产品条款拟定工作的通知》,推动中央财政保费补贴型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升级,在几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扩大保险范围。要求种植业保险主险责任要涵盖暴雨、洪水、冰雹、冻灾、旱灾等自然灾害,以及病虫草鼠害等。养殖业保险将疾病、疫病纳入保险范围,并规定发生高传染性疾病政府实施强制扑杀时,保险公司应对投保户进行赔偿(赔偿金额可扣除政府扑杀补贴)。二是提高保障水平。要求保险金额覆盖直接物化成本或饲养成本,鼓励开发满足新型经营主体的多层次、高保障产品。三是降低理赔门槛。要求种植业保险及能繁母猪、生猪、奶牛等按头(只)保险的大牲畜保险不得设置绝对免赔,投保农作物损失率在80%以上的视作全部损失,降低了赔偿门槛。四是降低保费费率。以农业大省为重点,下调保费费率,部分地区种植业保险费率降幅接近50%。2016年初,财政部出台《关于加大对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支持力度的通知》,规定省级财政对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高于25%的部分,中央财政承担高出部分的50%。政策实施后,中央财政对中西部、东部的补贴比例将由目前的40%、35%,逐步提高至47.5%、42.5%。47.财政支持建立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政策2015年,财政部、农业部、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指导意见》(财农[2015]121号),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覆盖全国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框架,为农业尤其是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切实解决农业发展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和市、县农业信贷担保机构。中央财政利用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资金对地方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提供资金支持,并在政策上给予指导。财政出资建立的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必须坚持政策性、专注性和独立性,应优先满足从事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需要,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农业信贷担保余额不得低于总担保规模的70%。在业务范围上,可以对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粮食生产经营的信贷提供担保服务,包括基础设施、扩大和改进生产、引进新技术、市场开拓与品牌建设、土地长期租赁、流动资金等方面,还可以逐步向农业其他领域拓展,并向与农业直接相关的二三产业延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48.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政策2016年,国家继续支持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发展农村合作金融,进一步扩大在农民合作社内部开展信用合作试点的范围,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以具备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为依托,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引导其向“生产经营合作+信用合作”延伸。进一步完善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管理监督机制,金融监管部门负责制定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业务经营规则和监管规则,地方政府切实承担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有效防范金融风险。49.农垦危房改造补助政策农垦危房改造于2008年先期在中央直属直供垦区启动实施,2011年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国农垦,以户籍在垦区且居住在垦区所辖区域内危房中的农垦职工家庭特别是低收入困难家庭为主要扶助对象。2011年,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做好农垦危房改造工作的意见》(农办垦〔2011〕2号),明确了改造原则、标准、实施程序、部门职责等政策内容。截至2015年底,国家累计下达农垦危房改造任务203.74万户,安排农垦危房改造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投资191.06亿元。2016年国家将继续实施农垦危房改造,拟在15个垦区改造危房17.6万户。中央财政资金按照东、中、西部垦区每户分别补助6500元、7500元、9000元,供暖、供水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每户补助1200元。50.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户籍政策国家鼓励各地区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加快制定公开透明的落户标准和切实可行的落户目标。除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外,其他城市不得采取要求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积分制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将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落户政策,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的落户问题。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保障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享有义务教育、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服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在居住地享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出入境证件、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机动车登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报名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申请授予职业资格以及其他便利。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以流入地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以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接受学前教育。允许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加快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制度。依法为无户口人员登记常住户口,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无户口人员,未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的无户口人员,未办理收养手续的事实收养无户口人员,被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后户口被注销人员,农村地区因婚嫁被注销原籍户口的人员,户口迁移证件遗失或者超过有效期限造成的无户口人员,我国公民与外国人、无国籍人非婚生育的无户口人员,以及其他无户口人员,都可提出申请,经公安机关会同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后,办理常住户口登记。51.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政策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2016年,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联席会议将继续推动各试验区深化改革探索,组织实施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方面的试验任务。深入贯彻中央“十三五”深化农村改革决策部署,落实2015年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交流汇报会精神,组织开展试验区中期评估和到期试验任务验收,加强经验总结、宣传推广;部署安排新增试验任务,拓展试验范围;健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规范试验区运行管理。52.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政策2016年继续加大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政策支持力度,着力将示范区打造成为现代农业排头兵、农业改革试验田、区域农业展示板。一是继续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对投入整合力度大、创新举措实、合作组织发展好、主导产业提升和农民增收明显的示范区安排10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引导示范区深化农业和农村改革。二是继续安排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支持示范区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每亩建设投资不低于1500元,其中中央定额补助1200元。三是探索金融资金支持示范区建设的有效办法,搞好27个示范区的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金试点,引导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示范区的贷款支持力度。四是开展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推动各类资源、各方要素向示范区集聚。(本文由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提供)

篇2:国家最新农村政策

学业及其他条件

1申请国家奖学金:须学业成绩优异,上一学年各科成绩的平均学分绩点在3.5以上,并且上一学年综合测评学业分,总分均排名专业前7%,无不及格科目,且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发面表现特别突出。

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须学业成绩优异,上一学年各科成绩的平均学分绩点在3.0以上,并且上一学年综合测评学业分,总分均排名专业前30%,无不及格科目,参与贫困生认定。

申请国家助学金:须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二年级以上学生上一学年综合测评应排在专业年级前90%且重修,重考科目合计不超过三门。不挂科优先。参与贫困生认定。

2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须持有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调查表或证明材料,生活简朴,并且参与贫困生认定。

评审内容及其权重

1国家奖学金:综合测评专业排名70%,学习成绩绩点10%,获奖情况10%,担任学生干部情况10%,无旷课优先

2国家励志奖学金:贫困状况40%,综合测评总分30%,学习成绩绩点20%,获奖情况5%,担任学生干部情况5%,无旷课优先

篇3:国家最新农村政策

一、农村教师流动被忽视的特点

1.农村教师流动是“先选职业,再选地点”的职业选择的结果

在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改革下,大学毕业生通过“特岗计划”“硕师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和农村编制考试等途径进入农村从教。新进入农村学校的教师大多是大专以上的学历, 且大部分毕业于师范院校。他们具备一定的学历资本,且其专业大都是师范专业,所以他们可以选择成为一名教师,而不必从事体力劳动工作。但是他们大都来自级别较低的院校,在与优秀师范生源的竞争中,他们难以进入城市学校工作。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不愿意放弃自身的人力资本的优势而从事体力劳动,也不愿放弃社会地位较高、较为稳定的教师职业。 他们选择进入农村学校从教,一方面可能从事教师行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城市教师招聘或申请调动而进入农村学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农村教师是先选择职业,然后再选择就业地点。在难以进入城市学校时,他们在地点上进行妥协,转而进入农村,然后再通过其他的渠道进入城市学校。因此,他们在农村从教后流入城市是他们进行职业选择时的必然结果。

2.农村教师流动是教师职业竞争力增强后的内在要求

教师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教师从培养到入职,从初级教师发展到专家型教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且随着入职年限的增加,教学经验愈加丰富,教学水平也不断提高,其职业竞争力则愈强。农村教师,无论是编制教师,还是“特岗教师”“农硕生”,他们签订的协议大都是在农村服务3年左右。在这3年中,他们具备了基本的教育教学知识,课堂应变技巧也不断增强。而入职3~4年后,他们对平日的工作逐渐厌倦,需要新的平台提升自己。同时,此时与大学应届毕业生相比,他们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管理技能,在城市教师招聘中拥有一定的竞争力。他们最初选择来农村从教,是为保存职业而在工作地点上进行妥协,而现在,在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增强的情况下, 他们大都不会选择留在农村,而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城市学校。因此,可以说,农村教师流动是其职业竞争力增强后,为促进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3.农村教师管理使农村教师在流动中“进可攻,退可守”

农村学校,绝大部分是公立学校,农村教师大都属于公立教师。在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改革下,除“特岗教师”“农硕生”等外,其他教师都是在编教师。在我国,由国家人事部门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事业编制是教师身份的象征与标识,是教师依法获取工资、绩效工资、津补贴、社会保险和福利等合理权宜与待遇的基本保障。身在编制系统中的农村教师,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犯重大过错而不得不辞退外,教师可以持续在岗位上工作到退休。这份稳定的工作使农村教师在参加城市教师招聘考试或申请调入城市时“有恃无恐”。他们在参加进城考试时,不必辞去工作全身心准备考试,可以边工作边参加考试。同时,即便他们进城失败了,他们仍旧会再接再厉。因为每年教师招聘考试的题目相差不远,且上次失败为其积累了经验,因此他们很有可能会不断参加考试,直到最终通过考试。 同时,“特岗教师”“农硕生”等农村教师在服务一定期限后,可以转为农村编制教师,也可以重新进行职业选择,其实际流动情况与编制教师并没有多大的不同。可以说,农村教师编制使农村教师在流动中“进可攻,退可守”。

二、农村教师“开源节流”政策

面对农村教师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必然要求,以及他们在流动中稳定的根基,在农村教师流动逐渐成为大趋势的情况下,国家制定了哪些政策来缓解这种趋势?这些政策是否起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这些政策又存在哪些问题?从近10年的教育政策来看,特别是关于农村教师的政策,具体集中在几个方面。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为例,这一计划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拓宽农村教师补充渠道。无论是扩大特岗计划的实施规模,还是为农村定向培养教师,或是推动城市教师向乡村流动,都是希望提供更多地去农村从教的机会,为农村师资“广开源流”。第二,增强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评定向农村倾斜、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都是通过给农村教师更多的物质或精神激励,一方面希望吸引更多人才去农村从教,另一方面希望留住在职的教师,减少农村教师流出,从而达到“节流”的目的。但这些“开源节流”的政策是否能起到所期望的效果呢?从农村教师流动的特点来看,这些政策要起到预期的效果,并非易事。

1.“先选职业,再选地点”的就业选择使他们会尽力完成职业选择的第二步,即就业地点的变化

虽然当下的这些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教师各方面之间的差距,但是在当前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流动的时候,一方面这些政策没有强大到让大学毕业生“逆流而上”,另一方面这些政策也难以招架城市的越来越大的向心力。因此,农村教师完成职业选择的第二步的决定难以动摇。

2.农村教师职业竞争力的增强让他们有一定能力完成职业选择的第二步

教育来源是青年教师进入教师行业是所持有的教育标签,也是学校对教师进行筛选和聘用的显性标识。农村教师大都来源于级别较低的院校,他们在首次就业竞争中,在与毕业于级别较高院校的大学生的竞争城市教师岗位时,他们处于劣势地位。而他们在农村学校锻炼几年后,教学与管理能力逐步增强,在再就业竞争中,他们与应届毕业生相比,竞争力显著增强。即便城乡教师统一待遇,而在城乡各方面差异仍显著的情况下,在综合比较中,城市教师岗位的吸引力仍旧大过农村教师岗位。竞争力逐渐增强的农村教师是固守阵地还是寻求新平台,这种选择结果则显而易见。

3.农村教师流动低风险使他们在进行职业选择的第二步中后顾无忧

人才资源流动可以当成一种投资看待,即劳动者为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内获得收益而在早些时候承担这种投资资本。如果与流动相关的收益超过了与之相联系的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劳动这要么会觉得更换工作,要么会决定进行地理上的迁移,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农村教师在准备流动期间,可以边工作边准备,这份工作为其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他们在合同期满后的流动,可以直接流动,无需承担任何费用。若他们在合同期内的流动,需缴纳一定的违约金,而且教龄和津贴等方面也会受影响。这使在合同期内的农村教师在流动选择有一定影响。但是当下即便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条件,但其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在短期内并不会有多大的改善,而直接进入城市学校,他们待遇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力度远远大于农村学校。而且即便需要支付违约金,这种费用的支付只是一次性的,而当他们获得城市教师编制,其获得的比农村高的收益则是终生的。同时,进入农村从教的教师大都来自原乡原土,他们流入的城市基本是其所在地的县城、市区或省会,这与其原来生活环境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并没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们流动时承担的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并不大,且有坚实的后方让其“进可攻,退可守”。这种风险低、回报高、有保障的农村教师流入城市的局面难以改变。

三、农村教师流动政策的新思考

当下推行的“开源节流”的政策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所起的作用相当有限。要不断减少农村教师流动,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大部分研究者大都从教育均衡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教育政策制定者、对农村教师提出一系列要求。而实际上“以为能够首先为实际的社会科学提出‘一条原则’并证明他在科学上是有效的,然后便可从中明确地推出用于解决实际的个别问题的规范,纯属天真。”我们能够做的只有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个目标,反思在当下的条件中,我们能够做什么。

1.以农村教师理性思考为基础,对其流动方式进行合理干预

农村教师流动是教师根据个人处境做出的理性选择。在最初的职业选择中,从农村学校进入城市学校的就业地点的选择是其职业选择的第二步。在自身职业竞争力不断提高,进入城市可能性加大,且所付出代价较小的情况下,他们确定流动的目标并进行行动。教师的社会地位是吸引他们做出职业选择的第一步的重要原因,教师专业发展是他们进行职业选择第二步的动力,教师编制制度是其流动的坚实基础。这些条件是教师岗位自身的特点,难以改变。在城乡差异显著的情况下,农村教师仍会利用自身岗位的特点这一优越的流动条件而进行流动,“开源节流”政策并不会完全动摇他们流动的目标。人们总是依照一定的目标来选择适当的手段;人们对于目标选择的意识越明确,就越是趋向于选择适当的手段。因此, 他们要达到进入城市学校的目标,可以通过参加城市招聘或申请调入等方式。在难以动摇其目标时,他们流动的方式也难以改变。如果阻断其流动的渠道,一方面使现有农村教师无法完成职业选择的第二步,则很可能会使其离开;另一方面使农村教师岗位作为职业选择的吸引力大大减弱,则很可能进入农村从教的人才会越来越少。因此,这一渠道是不可取的。但若对城市招聘或申请调入等进行干预,且这种干预让其在理性思考后将流动时间往后推,而在农村服务期变长,从而减缓其流动的速度,这种方式是可取的。但是,这种干预必须以农村教师的理性思考为基础,在对其情况进行实际调研后,确定干预方面、干预方式和干预程度等,才能真正起到一定的效果。

2.立足社会发展实际水平,分阶段分层次减少流动规模

为正确的表述问题和找出可能的解决办法,我们必须考虑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而不仅仅是零星散布的个人处境和品行。农村教师流动从表面上看是教师在经济理性的条件下,做出的合理的行动。而实际上,这是由农村教师流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在社会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教育发展不均衡便是合理的存在。社会发展不均衡引起人才流动,农村教师流动只是人才流动的表现之一。在社会不均衡的背景下,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无异于逆水行舟,实现难度较大。同时,人力资源是在上层达到饱和后,逐渐流向较低一层,较低一层逐渐饱和后,再往下流动。教师流动亦是如此,优质教师在城市达到饱和后,才会逐渐选择进入乡村,最后随着城乡差距的减少而逐渐达到均衡。因此,教育均衡这一目标只有在社会发展较为均衡的背景下才能实现,而在当前的情况下,需要将这一目标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推动农村师资均衡作为城乡均衡发展的一部分,而这一目标同样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农村教师流入城市已呈常态化的背景下,流动趋势无法阻止,我们能做的是怎样减少流动的规模和提高服务农村教师的服务年限。

3.以推动城乡师资均衡发展为目的,权衡目的与代价后选择最佳路径

篇4:国家最新农村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前不久发布通知,从存款准备金管理、存贷款利率管理等八个方面明确了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四类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政策。

经批准吸收存款的机构,其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存款基准利率。四类机构的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利率下限为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具备条件的四类机构可以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加入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

截至今年3月末,全国正式开业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达38家,这些金融机构在支农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 李强)

我国确定在6个主产省

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粮食局以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储粮总公司前不久联合公布了《2008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水平,白小麦(标准品)每公斤1.54元,红小麦、混合麦每公斤1.44元;执行区域为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6个小麦主产省;适用时间为今年5月21日至9月30日。

在此期间,当小麦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格时,由中储粮总公司和有关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公司(或单位)按照最低收购价格,在上述小麦主产区挂牌收购农民交售的小麦。具体操作时间和实施区域由中储粮分公司根据市场情况商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省分行确定,并由中储粮总公司报国家粮食局备案。要求相关部门和公司严格执行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小麦国家标准。(北京 江国成)

大豆新品种通过审定

济宁市农科院(邮编:272131,电话:0537-2032481)选育的早熟夏大豆新品种“山宁15号”,前不久通过了山东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全生育期95天,有限结荚习性。百粒重15.7克。白花,种皮淡黄色,籽粒椭圆形,脐褐色。花叶病毒病较轻。粗蛋白含量37.8%,粗脂肪含量18.3%。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193.4公斤。(山东 黄海涛)

花生新品种在福建问世

泉州市农科所(邮编:362212, 电话:0595-85989609)选育的花生新品种“泉花6号”,前不久通过了福建省品种认定。

该品种属珍珠豆型,饱果率81.6%,双仁果率70.5%,百果重187.8克,百仁重72.5克,出仁率68.9%。粗蛋白含量25.0%,粗脂肪含量53.5%,油酸含量41.0%,亚油酸含量36.3%。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荚果252.3公斤,产籽仁174.1公斤。(福建 余光明)

广东选育成功丝瓜新品种

广州市农科所(邮编:510308,电话:020-84202754)选育的丝瓜新品种“绿胜3号”,前不久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为杂交一代品种,瓜长棍棒形,深绿色。单瓜重362.9~385.3克,肉质脆,风味微甜,商品率91.3%~93.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4克/100克,粗蛋白含量0.68克/100克,维生素C含量184毫克/公斤,粗纤维0.8克/100克。抗白粉病、霜霉病和炭疽病;耐寒性强,耐热性、耐涝性及耐旱性较强。平均667平方米(1亩)总产量达1865.8公斤,前期产量达496.5公斤。(广东 吕立)

水稻新品种通过审定

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邮编:434020,电话:0716-4308487)选育的水稻新品种“荆两优10号”,前不久通过了江西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全生育期130.2天,结实率76.0%,千粒重26.7克。糙米率80.6%,精米率72.3%,整精米率61.2%,垩白粒率30%,垩白度2.4%,直链淀粉含量21.2%,胶稠度60毫米,粒长7.0毫米,粒型长宽比3.3。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534.3公斤。(江西 吴立新)

甘蔗新品种在四川问世

凉山彝族自治州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邮编:617201,电话:0812-8102001)选育的甘蔗新品“凉蔗2号”,前不久通过了四川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蔗芽萌芽好、萌芽快,出苗率高、出苗整齐,分蘖力强。宿根性极强,宿根发株多,产量高,在正常管理条件下可保留宿根5年以上。抗逆性强,抗旱、抗倒伏,抗黑穗病。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为8988.3公斤,产糖量1322.1公斤。(四川 马炳英)

广西选育成功蚕新品种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邮编:530007,电话:0771-3277840)选育的强健耐氟的夏秋用四元杂交蚕新品种“桂蚕F95”,前不久通过了广西品种审定。

该品种正交趋光性,反交逸散性。茧长椭圆,均匀,色白,缩皱中等。茧层率21%左右,单茧丝长900~1000米,解舒丝长700米左右,解舒率70%左右,鲜毛茧出丝率14%~15%,净度91~92分左右。平均单张产茧36.1公斤。(广西 杨松)

超甜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

江苏苏农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邮编:210014,电话:025-84390857)选育的中早熟半紧凑型超甜玉米新品种“绿领甜3号”,前不久通过了江苏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生育期88天左右。籽粒淡黄间白色,马齿型,千粒重288.0克左右。抗病抗倒性较强。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达到部颁鲜食甜玉米二级标准。水溶性糖含量19.7%,还原糖含量6.2%,达到甜玉米标准。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917.9公斤。(江苏 魏杰)

天津选育成功小麦新品种

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邮编:300112,电话:022-27327371)选育的春小麦新品种“津强5号”,前不久通过了天津市品种审定。

该品种全生育期85天左右,千粒重36.9克,抗病性、抗逆性较强,落黄佳。中抗白粉病。容重777克/升,粗蛋白质含量18.0%,湿面筋含量35.9%,沉降值56.0毫升,吸水率60.1%,形成时间13.2分钟,稳定时间19.8分钟,为强筋小麦品种。(天津 张丽新)

柑橘新品种在重庆问世

奉节县脐橙研究所(邮编:404600,电话:023-56559255)选育的柑橘新品种“奉园91脐橙”,前不久通过了重庆市品种审定。

篇5:最新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应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为引导农村土地(指承包耕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对于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精神,按照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和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的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典型示范引导,鼓励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又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能搞大跃进,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挥,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避免走弯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创新,支持基层先行先试,靠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以农民为主体,政府扶持引导,市场配置资源,土地经营权流转不得违背承包农户意愿、不得损害农民权益、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态环境。

——坚持经营规模适度,既要注重提升土地经营规模,又要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确保农地农用,重点支持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

二、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一)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建立健全承包合同取得权利、登记记载权利、证书证明权利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完善承包合同,健全登记簿,颁发权属证书,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保护,为开展土地流转、调处土地纠纷、完善补贴政策、进行征地补偿和抵押担保 提供重要依据。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方便群众查询,利于服务管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原则上确权到户到地,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也可以确权确股不确地。切实维护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益。

(二)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地方全面负责的要求,在稳步扩大试点的基础上,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在工作中,各地要保持承包关系稳定,以现有承包台账、合同、证书为依据确认承包地归属;坚持依法规范操作,严格执行政策,按照规定内容和程序开展工作;充分调动

农民群众积极性,依靠村民民主协商,自主解决矛盾纠纷;从实际出发,以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为基础,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为 依据,采用符合标准规范、农民群众认可的技术方法;坚持分级负责,强化县乡两级的责任,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协作、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工作质量。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操作性政策建议和具体工作指导意见。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中央财政给予补助。

三、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一)鼓励创新土地流转形式。

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定扶持政策,引导农户长期流转承包地并促进其转移就业。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采取互换并地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土地流转优先权。以转让方式流转承包地的,原则上应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进行,且需经发包方同意。以其他形式流转的,应当依法报发包方备案。抓紧研究探索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在土地流转中的相互权利关系和具体实现形式。按照全国统一安排,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研究制定统一规范的实施办法,探索建立抵押资产处置机制。

(二)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农民家庭,土地是否流转、价格如何确定、形式如何选择,应由承包农户自主决定,流转收益应归承包农户所有。流转期限应由流转双方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协商确定。没有农户的书面委托,农村基层组织无权以任何方式决定流转农户的承包地,更不能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名义,将整村整组农户承包地集中对外招商经营。防止少数基层干部私相授受,谋取私利。严禁通过定任务、下指标或将流转面积、流转比例纳入绩效考核等方式推动土地流转。

(三)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

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流转市场运行规范,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依托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建立土地流转监测制度,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等服务。土地流转服务主体可以开展信息沟通、委托流转等服务,但禁止层层转包从中牟利。土地流转给非本村(组)集体成员或村(组)集体受农户委托统一组织流转并利用集体资金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可向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流入方收取基础设施使用费和 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费,用于农田基本建设或其他公益性支出。引导承包农户与流入方签订书面流转合同,并使用统一的省级合同示范文本。依法保护流入方的土地经营权益,流转合同到期后流入方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续约。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健全纠纷调处机制,妥善化解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纠纷。

(四)合理确定土地经营规模。

各地要依据自然经济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因素,研究确定本地区土地规模经营的适宜标准。防止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经营的倾向。现阶段,对土地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地面积10至15倍、务农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的,应当给予重点扶持。创新规模经营方式,在引导土地资源适度集聚的同时,通过农民的合作与联合、开展社会化服务等多种形式,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

(五)扶持粮食规模化生产。

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原有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归属由承包农户与流入方协商确定,新增部分应向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按照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补贴试点。对从事粮食规模化生产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符合申报农机购置补贴条件的,要优先安排。探索选择运行规范的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开展目标价格保险试点。抓紧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允许用粮食作物、生产及配套辅助设施进行抵押融资。粮食品种保险要逐步实现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愿保尽保,并适当提高对产粮大县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相应配套办法,更好地为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提供支持服务。

(六)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管制。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严禁借土地流转之名违规搞非农建设。严禁在流转农地上建设或变相建设旅游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别墅、私人会所 等。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挖塘栽树及其他毁坏种植条件的行为。严禁破坏、污染、圈占闲置耕地和损毁农田基础设施。坚决查处通过“以租代征”违法违规进行非农建设的行为,坚决禁止擅自将耕地“非农化”。利用规划和标准引导设施农业发展,强化设施农用地的用途监管。采取措施保证流转土地用于农业生产,可以通过停发 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办法遏制撂荒耕地的行为。在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区,不符合产业规划的经营行为不再享受相关农业生产扶持政策。合理引导粮田流转价格,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四、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发挥家庭经营的基础作用。

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普通农户仍占大多数,要继续重视和扶持其发展农业生产。重点培育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使之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分级建立示范家庭农场名录,健全管理服务制度,加强示范引导。鼓励各地整合涉农资金建设连片高标准农田,并优先流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规模经营农户。

(二)探索新的集体经营方式。

集体经济组织要积极为承包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服务,通过统一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农民意愿,可以统一连片整理耕地,将土地折股量化、确权到户,经营所得收益按股分配,也可以引导农民以承包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组织,通过自营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各地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和丰富集体经营的实现形式。

(三)加快发展农户间的合作经营。

鼓励承包农户通过共同使用农业机械、开展联合营销等方式发展联户经营。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活动,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在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农社对接。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建立农户入股土地生产性能评价制度,按照耕地数量质量、参照当地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格计价折股。

(四)鼓励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

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涉农企业重点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规模经营。引导工商资本发展良种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发展多种经营。支持农业企业与农户、农民合作社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合理分 工、互利共赢。支持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农业示范园区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共同出资、相互持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混合所有制经济。

(五)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鼓励地方扩大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资金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承担涉农项目,新增农业 补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加快建立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的管理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 市)根据实际情况,在建设用地指标中可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并按规定减免相关税费。综合运用货币和财税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保险支持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分散规模经营风险。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设立融资担保专项资金、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等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和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

(六)加强对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

各地对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要有明确的上限控制,建立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对租地条件、经营范围和违规处罚等作出规定。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要按面积实行分级备案,严格准入门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防止浪费农地资源、损害农民土地权益,防范承包农户因流入方违约或经营不善遭受损失。定期对租赁土地企业的农业经营能力、土地用途和风险防范能力等开展监督检查,查验土地利用、合同履行等情况,及时查处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对符合要求的可给予政策扶持。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并加强对各地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五、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培育多元社会化服务组织。

巩固乡镇涉农公共服务机构基础条件建设成果。鼓励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围绕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拓展服务范围。大力培育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积极发展良种种苗繁育、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粪污集中处理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服务业,支持建设粮食烘干、农机场库棚和仓储物流等配套基础设施。农产品初加工和农业灌溉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鼓励以县为单位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创建活动。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鼓励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易监管、可量化的公益性服务。研究制定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的指导性目录,建立健全购买服务的标准合同、规范程序和监督机制。积极推广既不改变农户承包关系,又保证地有人种的托管服务模式,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开展全程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实现统一耕作,规模化生产。

(二)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

制定专门规划和政策,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改善农业职业学校和其他学校涉农专业办学条件,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远程教育。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农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培养培训,扩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养培训规模,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 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返乡农民工的培养培训力度,把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努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认定、扶持体系,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探索建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制度。

(三)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优势和作用。

扎实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要求,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利用供销合作社农资经营渠道,深化行业合作,推进技物结合,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服务。推动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流通企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网络终端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鼓励基层供销合作社针对农业生产重要环节,与农民签订服务协议,开展合作式、订单式服务,提高服务规模化水平。

土地问题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全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按照中央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办事,及时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调查研究,搞好分类指导,充分利用农村改革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开展试点试验,认真总结基层和农民群众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牢固树立政策观念,准确把握政策要求,营造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明确相应机构承担农村经管工作职责,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工作指导和检查监督制度,健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六、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方案

1、国有化方案

对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改革而言,集体土地国有化能够得到中国政治体制的支持,有利于国土综合整治,有利于土地管理和国家对农村经济的宏观调节,且符合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

但是农民的心里能否接受的问题。在1956年,中国实际农业合作化的时候,就曾提出过国有化方案,之所以没有采纳,主要拍引起农民的误解。“如果说,在当时 党风、政风

相当廉政,各级政府在农民心中享有很高威信、社会十分稳定的情况下,尚且有这样的顾虑,那么在今天我们受到腐败现象和其他种种社会不稳定因素严重困扰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就更应该加以慎重的对待。

总之,国有化方案如果无法克服上述种种困难,而“匆忙的采用政治手段强行推之,将导致另一个‘合作化运动’的悲剧,确须慎之又慎”。

2、私有化方案

这种方案首先不为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所接受。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集体所有利的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土地公有制(土地是集体财产的主要部分)。因此,实行土地私有化的改革必然遭到基础政治制度的强烈反对。

其次,私有化后的土地兼并问题,“土地兼并是中国历史上困扰中国土地制度并影响中国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一大问题”。在当代,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其结果不仅仅是扩大农村贫富差距,而且可能导致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这给城市的就业、居住、治安等问题增加压力。

3、多种所有权并存的方案

这种方案是部分取消集体土地所有权,实行农村土地混合所有的方式,即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并存的局面它在于调和前两种方案。

4、回避集体土地所有权,强调以利用为中心的土地制度改革思路

这种观点主张以物的“利用”为中心代替物的“所有”为中心,通过改革用益物权制度解决农村土地制度问题。2002年8月29日,通过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就是这种思路的直接反映、整部法律仅有一个条文间接提到有关集体土地所有权的问题,但这种观点和立法思路也是不现实的。

首先,这种思路无法克服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中最严重的顽症——所有权主体虚位。

由于所有权主体虚位,那么,实际掌握土地支配权的少数乡村干部便可以随意侵害和干涉土地使用人,使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如果不通过一定的法律机制来控制发包方滥用所有权限,那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由债权性变为物权性的成效也就要大打折扣。因为无论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债权抑或是物权,对发包方都是有法律的拘束力和不可侵犯性,至于承包方是以违约还是以违法作为请求发包方承担民事责任的 依据,在后果上是微不足道的。可见,这种改革方案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绝非釜底抽薪之策。

其次,用益物权的种种理论与规则皆是围绕所有问题而顺利展开。对所有权的尊重仍是建立用益物权的必要前提,对财产归属的强调仍然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而,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立法还是不能忽视有关所有权的规定。

七、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流转模式

1.互换

互换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为方便耕种和各自的需要,对各自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进行的简单交换,是促进农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的必由之路。30年前,中国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分到了土地。但由于土地肥瘦不一,大块的土地被分割成条条块块。划分土地时留下的种种弊病,严重制约 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如何让土地集中连片,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于是互换这种最为原始的交易方式,进入农民视野。

2.交租

在市场利益驱动和政府引导下,农民将其承包土地经营权出租给大户、业主或企业法人等承租方,出租的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由双方自行约定,承租方获得一定期限的土地经营权,出租方按以实物或货币的形式获得土地经营权租金。其中,有大户承租型、公司租赁型、反租倒包型等。

3.入股

入股,亦称“股田制”或股份合作经营,是指在坚持承包户自愿的基础上,将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建立股份公司。在土地入股过程中,实行农村土地经营的双向 选择(农民将土地入股给公司后,既可继续参与土地经营,也可不参与土地经营),农民凭借土地承包权可拥有公司股份,并可按股分红。该形式的最大优点在于产 权清晰、利益直接,以价值形态形式把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确定下来,农民既是公司经营的参与者,也是利益的所有者,是当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新 突破。

4.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

以重庆为例,去年被国家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在土地改革领域率先进行大胆探索,创造了土地流转的九龙坡模式即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也就是说,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宅基地被置换为城市发展用地,农民在城里获得一套住房。农民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城市社保,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5.股份+合作

篇6:国家最新农村政策

2015-04-05 11:26:00 来源:互联网 作者:匿名 访问次数:17738 我要投稿 我要纠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即将进入试点阶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即将进入试点阶段。

国土资源部负责人介绍,《意见》在农村土地征收改革方面提出了要探索缩小土地征收范围;规范制定征收目录,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全面公开土地征收信息;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等。

1、为什么要开展改革试点?

改革涉及重要法律修改等内容

姜大明(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明确任务。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土地制度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随着实践发展和改革深入,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显现,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破解。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有利于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有利于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我部开展了以土地征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各地也结合实际进行了积极探索,为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积累了经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重要法律修改,涉及重大利益调整,涉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村民自治制度等重要制度的完善,必须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平稳推进。

2、改革试点指导思想是什么?

确保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

姜大明: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兼顾效率与公平,围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目标,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方向,以夯实农村集体土地权能为基础,以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为关键,以维护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为目的,发挥法律引领和推动作用,着力政策和制度创新,为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提供实践经验。

要通过改革试点,探索健全程序规范、补偿合理、保障多元的土地征收制度,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宅基地制度。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为科学立法、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支撑。

关于改革试点的基本原则,一是把握正确方向,紧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任务;二是坚守改革底线,坚持试点先行,确保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是维护农民权益,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土地权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坚持循序渐进,既要有条件、按程序、分步骤审慎稳妥推进,又要鼓励试点地区结合实际,大胆探索;五是注重改革协调,形成改革合力。

3、改革试点主要任务有哪些?

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姜大明:一是完善土地征收制度。针对征地范围过大、程序不够规范、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要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制定土地征收目录,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范围;规范土地征收程序,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全面公开土地征收信息;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二是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针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权能不完整,不能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和交易规则亟待健全等问题,要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制度,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权能;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和途径;建立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监管制度。

三是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针对农户宅基地取得困难、利用粗放、退出不畅等问题,要完善宅基地权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农民住房保障在不同区域户有所居的多种实现形式;对因历史原因形成超标准占用宅基地和一户多宅等情况,探索实行有偿使用;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自愿有偿退出或转让宅基地;改革宅基地审批制度,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民主管理作用。

四是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针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利益不够等问题,要建立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在国家与集体之间、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办法和相关制度安排。

4、对试点的选择有什么要求?

兼顾不同发展阶段和模式

姜大明:改革试点的要求,一是坚持小范围试点。统筹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兼顾不同发展阶段和模式,主要在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农村改革试验区中安排,选择若干有基础、有条件的县或县级市开展。

二是坚持依法改革。试点涉及突破相关法律条款,需要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允许试点地区在试点期间暂停执行相关法律条款。

三是坚持封闭运行。试点严格限制在经法律授权的县(市)开展,非试点地区不要盲目攀比,擅自行动,确保试点封闭运行,风险可控。试点工作在2017年底完成。综合新华社央视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2、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3、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4、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

5、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昨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会议指出,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这3项改革涉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村民自治制度等一系列重要制度,关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要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关系密切,可以作统一部署和要求,但试点工作中要分类实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是试点的大前提,决不能逾越。对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试点条件和范围要严格把关,不能侵犯农民利益,同时不得以退出宅基地使用权作为进城落户的条件,这是关系社会安定的重要举措。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社会舆论对土地问题反应非常强烈,有些人以为可以到农村买地买房子,农地可以随便转为建设用地。对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明确予以否认。据他介绍,总书记曾在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不能”和“三条底线”,即土地制度改革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给改垮了,不能把耕地给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给改滑坡了,不能把农民的利益损害了;土地制度改革不能改变土地所有制即农民集体所有,不能改变土地的用途即农地必须农用,不能损害农民的基本权益。

会议强调,进行改革试点,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改革试点的实施条件差异较大,要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探索。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尊重基层群众实践,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务必使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都能更好满足群众诉求,做到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

上一篇: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下一篇:芥菜饭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