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2024-05-20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精选8篇)

篇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随着无为建设的加快,安徽省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因农民工外出务工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长期的隔代监护或单亲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等,造成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疏离,情感缺失,使得他们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障碍、学习焦虑、性格偏差等方面,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也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近年来,福建省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服务体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在各级政府的指导推动下,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体系(模式)。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完善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家庭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完善家庭教育模式,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关键。父母和监护人要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父母要多渠道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注重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委托老师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老师更容易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的需要。家长要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机制,构建学校监护网。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学校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信箱)或关爱电话,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让更多留守儿童在寄宿学校读书,使他们得到更多的照顾与关爱。

强化社会教育,拓展社区教育,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从政策层面上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学习,保证完善的家庭教育。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搭建一个由教育部门牵头,共青团、妇联等群众性组织参与的爱心教育平台,构建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关爱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扩大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农村社区要充分发挥优势,建立留守家庭与社区的互动机制,帮助留守家庭教育、关爱孩子。要发挥村两委和关心下一代协会、老年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共同搭建留守儿童关爱平台,如开展各种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设立“留守儿童之家”,建立留守儿童互助小组,加强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引导社会爱心人士自愿组成“代理爸爸”和“代理妈妈”,参与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道德引导和心理疏导等。

篇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关键词:关爱、帮助、责任

当今,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名词,如“留守儿童”就是其中一个。那么,何谓“留守儿童”呢?即父母在外务工,在外做生意或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这些孩子都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现在,“留守儿童”的人数比例已占到农村学校学生人数的50%――60%,其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而对他们的教育也成为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难题。

人们长说“寻其病根,治其顽症”。教学也是如此。我在此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问题

(一)管理难

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不在身边,而爷爷奶奶们只是抱着让他们吃饱穿暖、不出事的态度来管教他们。所以,这些孩子在家里处处受着宠溺,爷爷奶奶也都由着他们的性子而为。他们到了学校之后,受不了纪律的约束,大多数孩子便表现为纪律性差,自觉性差。如:上课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好贪玩……经常出现屡禁不止、屡教不改的现象。这给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家庭教育不力

现今,在经济利益的驱驶及生活的压力下,许多农民外出打工,这也是造成儿童留守的重要原因。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等老人抚养,而大多数老年人没有文化知识,对孩子进行不了学习上的辅导,加之近年来教材的变化也让部分有文化的老年人辅导起来感到吃力,因而对于家庭辅导他们也是力不从心。而教师又不能长期加班加点帮其辅导,这也就造成课后再辅导的难题。当然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一般认为的家庭课后辅导,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对孩子生活与做人常识的教育,同时,其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学习吃力

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主动性差,加之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因素,这些孩子均学习吃力。尽管在校期间老师的督促约束。可回到家,爷爷奶奶又督导不力,致使这些学生养成了一紧一松的习惯。学校与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收效甚微。我个人认为:要缓解这些“留守儿童”学习吃力的现状,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应用参与教学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形成互动,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使他们逐渐改掉以前的厌学情绪,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留守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他们有的还要面临生活的压力和同伴的奚落(父母离异留在农村的孩子),时间久了,就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和影响,更有甚者还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就至关重要,特别是家庭教育必须到位,让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既宽松又不失紧张,让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情趣。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及各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

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我发现留守儿童具有这样的个性特征:

(一)外强中干型

在坚强的外表下,他们有一颗脆弱的心,他们极易受到伤害,情绪不稳定。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呵护,渴望得到父母的教育,渴望自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与父母交流,但是没有。而老人们的教育方式,要么溺爱,要么无暇顾及。

所以,他们更多的对老师有一种心理依恋。平时生活中的解不开的疙瘩,同学中的小矛盾,都愿意告诉老师。下课时愿意到老师的办公室去坐坐。有时也会抱住老师的胳膊撒娇。

他们喜欢热闹,不喜欢独处,希望能从同学相处中得到快乐。而一旦看到别的父母来看望自己的孩子时,他们那颗脆弱、敏感、易碎的心,马上有了反应,伤心流泪、情绪低落、急躁易怒,甚至厌学、仇恨父母。这类孩子的学习大多不够稳定,时好时坏,受情绪影响很大。

(二)放任自流型

这类孩子的父母大多以做生意为主。他们的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来说较富裕。因而这些孩子的零花钱大多比较充裕,这便使他们养成了好吃懒做、乱花钱的毛病。小卖部中的食品、玩具是他们的最爱。他们上半周当大款大吃大喝,下半周便节衣缩食,甚至连生病、买作业本的钱都没有,于是就靠借债过日子。

这些孩子胸无大志,学习更是一团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天高皇帝远”你想管也“鞭长莫及”。于是他们便更加肆无忌惮,反正老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打不得,骂不得,一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架势,指一指,转一转,一旦老师稍有放松,便当起了“坐家”,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养老院”,吃饱、喝足、混天黑。

(三)天天向上型

这类孩子的家境一般,父母大多出外打工时间较短,靠出卖苦力或做小生意为生。他们的父母用勤劳和汗水换来还不算错的收入,积攒着辛苦换来的每一分钱。为的是能让孩子上好的学校,不走自己没有文化的老路。

篇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入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经济建设的大潮席卷了中华大地, 无数人离开了家园外出经商、务工, 用勤劳和汗水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他们的孩子却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接近5800万, 这个数字仍在逐年增加, 已经形成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群体。据调查显示, 农村儿童心理障碍检出率高达19.8%, 差不多每5名孩子中就有一个存在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另一项调查显示有55.5%的留守儿童表现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 带来不稳定因素, 也会给和谐社会构建带来隐患, 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材料与方法

1、研究材料

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包括年龄、性别、抚养人、抚养人文化程度、养育方式等基本信息。心理健康调查问卷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调查量表, 量表表分为效度量表和8个焦虑倾向分量表两部分。该测验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构成, 测题量适中, 覆盖面广, 筛选率高, 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8个内容量表的总分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 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不好。8个分量表的标准分之和为全量表的总焦虑倾向的标准分, 其中65分以上者表示总体焦虑异常, 心理健康状况不好, 35分以下属低焦虑者, 35~65分属正常水平。

2、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临沂市运河区石家园小学的150名三至五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将问卷在课堂上发给学生进行不记名填答, 填答前详细说明如何使用问卷。完成后在教师协助下统一收回。剔除漏答题目较多或明显不符合实际的问卷, 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25份。其中留守儿童62人, 非留守儿童63人。

3、研究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各分量表检出异常者得分情况

总体心理健康水平。125名学生中, 35分以下﹑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有38人, 占总体的30.4%;65分以上﹑具有高焦虑的有10人, 占总体的8%;35-65分﹑正常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有77人, 占总体的61.6%。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过敏倾向﹑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和孤独倾向等四个方面, 然后依次是自责倾向﹑冲动倾向﹑冲动倾向﹑学习焦虑和身体症状。

2、非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测验分数分析

本次调查了非留守儿童63人, 留守儿童62人。调查显示, 非留守儿童得分低于留守儿童得分 (39.59±10.47/43.86±1031, t=8.82, P<0.01) , 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非常显著地好于留守儿童。可以清楚的看到,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过敏倾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和身体症状上有显著差异。

三、讨论

1、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比较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调查发现, 留守儿童有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 较突出地表现为过敏倾向、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和孤独倾向等心理健康问题。

(1) 自卑心理比较普遍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 因此, 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 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 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 反而会增加和泛化, 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越密切, 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 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自卑心理问题越明显。

(2) 存在孤僻心理与人际交往障碍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 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 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 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周宗奎等人研究发现, 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 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 不爱和别人交往, 变得自闭, 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3) 性格与行为出现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 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呵护, 极易产生认识上、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一方面, 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 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 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 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打骂教师和同学, 甚至是长辈。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 出现了违纪行为或犯罪现象。

2、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

(1) 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取舍失衡

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打工地入学的高昂费用及各地不同教材影响教育衔接, 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绝大多数农民没有熟悉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 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现实生活中, 父母的言行和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明显的。有些父母在外面挣钱后, 看到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 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念, 觉得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 和其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供孩子读书, 还不如让他们早些走向社会。于是, 留守儿童人格的发展缺少了学校的正常引导, 这在客观上也加剧了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的严重性。

(2) 家庭教育缺位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 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大多数儿童来说, 亲子关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 因此, 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 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 就会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的缺失, 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

(3) 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 学校教育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目前, 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 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 即使有, 一般条件都较差, 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 也很少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 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

四、结论和建议

1、本研究结论

留守儿童有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 较突出地表现为过敏倾向、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和孤独倾向等。

2、本研究建议

(1) 完善家庭教育, 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

家庭是儿童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 对儿童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它是融于日常生活之中的, 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 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首先,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形成的关键, 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当经常与孩子、监护人以及老师保持联系, 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 针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 积极寻找妥善的解决方法。其次, 监护人应该及时转变教育观念, 采纳启发教育方法, 通过生动的事例、故事来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家庭应该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 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荣誉意识, 使孩子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好习惯。

(2)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 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 应该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多作贡献。第一, 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 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第二, 建立家访制度与家长学校。对家长及监护人进行培训, 使其端正教育观念, 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探讨并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第三, 组建留守儿童朋辈辅导小组。在小组的交往与活动中, 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 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 交流和讨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虑。教师通过对辅导小组的关注和有计划的指导和参与, 可以使留守儿童的朋辈辅导小组成为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3) 整合社会力量, 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各级政府部门明确划分并担负责任, 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协调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首先, 社区居委会要调查留守儿童的人数、住址、年龄、家庭情况等, 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充监护;其次,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 如开展公益活动为其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环境, 开展体谅父母的辅导活动, 解决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等。

(4) 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

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烦恼, 其实都可以认为是缺乏对现实的正确的态度和内心不平衡所致。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 留守儿童应以健康的心态, 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 只能学会调整自己, 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作为留守儿童, 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 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 为自己树立目标, 培养各种兴趣, 端正学习态度, 把学习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多与老师、同学接触, 主动与父母沟通, 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临沂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我们在运河区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 共调查了125名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其中留守儿童62人, 对照组63人。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调查量表, 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非常显著地好于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教养方式不当、抚养人的文化素质低、社会缺乏监管机制等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金英良, 吴秀娟, 张训保, 等.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5) :472-473.

[2]林莉娜, 陈长香.监护人对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影响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9) :131-132.

[3]周林, 青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 (4) :123-129.

[4]范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8:95-97.

篇4: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含义与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少部分与自己的父母亲中的一人一起生活,多数与爷爷奶奶,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一起生活。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必然性结果,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留守儿童约有2300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其中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在“留守儿童”中,只有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读职业技术高中和中专,多达70%的孩子则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根据调查发现我市农村留守儿童七成以上是15岁以下的孩子。在调查中,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得不自信,60.2%的孩子觉得自己很一般,56.8%留守儿童在与人交往时表现为“不爱交往”和“从不交往”。 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成为社会的一大问题。

二、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1、与父母亲子关系的欠缺

由于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安慰和关怀。大多存在着焦虑和紧张等情绪,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由于父母探亲频率低,联系次数少,留守儿童在口语交际、人际交往、协作求助、提高成绩等诸多方面存在障碍,并且此比例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2、监护人监护不力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由孩子的祖父、祖母或外公、外婆监护教育,这些人绝大多数是文盲,这种状况被我们称为“隔代教育”,而这些祖辈作为特殊的监护人群体,年龄普遍高,体力差,文盲比例高,教育方法因循守旧,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在思想观念上与留守儿童也存在明显差异,造成了沟通障碍。这些祖辈们还是农村建设的“新”主力军,忙于田间劳作,根本上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关心孩子的学习教育。

3、现代传媒的诱惑

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以致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4、学校教育不适应

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很多的困惑,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的消极影响。但是,学校老师普遍感到不适应。一是心存顾忌,害怕惹麻烦,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太敢管,听之任之。二是缺乏信心,认为没有家庭教育的帮助和监督,仅靠教师的努力,很难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心中有意无意把留守儿童与“差生”联系在一起。三是师资和能力的缺失。有的老师也想帮助留守儿童,但由于没有受过相应的培训和训练,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政府应鼓励加强农业生产、加强城镇化

“留守儿童”的数量之所以不断的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这一现实问题。政府应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2、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3、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4、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公证,使“留守儿童”拥有与其他儿童同等对待的教育。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以免造成不良影响,遏止了校内的不良成员进行破坏,避免“留守儿童”结识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老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人格发展能够“弃恶扬善”。

5、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必要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能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自尊心,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他们心理素质的活动,做到政府、学校、家庭齐抓共管,使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孩子心理承受力和社会的适应力,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推行普查登记制 建立全省“留守儿童”档案.

[2]吴思娜.21世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M].科学出版社.

篇5: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性格内向,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为了更好地让那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我们提出了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进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效的做好工作。

2、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

篇6: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农村中的许多富余劳动者,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他们的孩子绝大多数只能留守在家庭,由老人或亲戚代养,这些学生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权威部门调查研究,我国目前有2000万左右留守儿童,其中近四份之一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我们校一所农村学校,现有教学班级18个,其中绝大多数学生为农村户口。据调查,我校现有留守儿童很多,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多数学生在校表现良好,成绩也处于中等水平,但性格略显孤僻、倔强,逆反心理较强,退缩冷漠,不善于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任性,过分淘气等。

我们思考如何针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进行教育对策研究,怎样从学校教育入手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尝试通过系列体验式德育主题活动和分层实施的心理干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指出: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

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纲要中还要求“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逐步在大中城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儿童心理咨询和矫正服务机构。”

2、教育理论。我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也常说:“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保证。”而留守儿童作为我们教师工作中特殊对象,他们既有一般学生心理特征中的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研究教育方法,改进教学。引导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加强我校教师教学科研意识,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主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成功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内容

1、对象:张维小学留守儿童

2、进行实验、观察本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进行比较找出差异,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

3、根据留守儿童心理的突出障碍,进行排除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4、各班建立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5、不同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在环境适应过程中不同表现,研究各自的对策。

6、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搜集国内外有关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资料,搜集相关课题研究的最新信息,为本课题的研究作借鉴和参考。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心理现状,为实施兴趣学习法作好准备。

3、个案研究法。通过若干个个案研究﹐进行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按方案做好阶段性总结,在总结中交流经验,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六、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2年9月)

2、实验研究阶段(2012年9月--2014年9月)

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课题组人员和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研究,通过课题研究课、课题研究会、成果汇报会等各种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和经验总结。在实施阶段里,要求要建立研究资料档案(调查分析材料、课题研究论文等)。在实施阶段里,还可以不断地修正方案,完善方案。

3、总结阶段

(1)撰写研究综合报告、研究论文、经验总结,形成最后成果。(2)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与交流。(3)接受课题组专家组的全面评估与验收。

七、研究经费

我校虽然资金有限,但要自筹经费,保证本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与按期结题。

张维小学

篇7: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霍城镇中心小学低年级课题研究组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共有教学班 15个,600多名在校学生。校园环境幽雅,布局合理,人文气息浓郁,是一所书法特色学校。我校实施精细化管理、开放式办学、全方位育人。学校优秀的教师群体、丰富的校园文化、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突出的教育教学业绩,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在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我们也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尝试。为进一步贯彻省、市、县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切实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课题现实背景及意义

留守儿童一走进我们的视野,就带有巨大的冲击力。2005年5月23日,首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公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是近2000万人。近几年随着农民工外出打工人数不断增加,留守儿童数量剧增,并且年龄越来越小。其次是极端个案的群体亮相。监护人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许多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得到医治,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许多留守儿童还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目标,绑架、拐卖、强奸、诱奸案件时有发生。再次是暴露的问题触目惊心。大量的留守儿童与父母处在一种天各一方的极不人道的亲子关系模式里,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家庭教育和监管,许多儿童过早地承受着成人社会的各种压力,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曾有权威媒体在公开的消息中说,全国的刑事犯罪中,有20%的青少年犯罪来自留守家庭。可以说,无数农村留守儿童正有意无意地成为一个家庭、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牺牲品。为此,关注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关注祖国的前途未来。切实关注和解决中国农村留守孩子问题,既关系到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更关系到我们这个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霍城镇是一个偏远山乡。经过几年的合班并校,将十四所小学合并成一所中心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寄宿上学,一至三年级学生校车接送。全镇有近1万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农村留守儿童(含学龄前儿童)总数达500多人。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队伍在不断扩大,这些打工族的子女留守在家乡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捷。尤其对低年级留守儿童要特别给与关爱,针对其我们将进行策略研究。全力营造全社会关爱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关爱力度,深入开展以扶贫、扶智、扶情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促进他们健康成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2004年5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研讨会。在此前后,中央教科所、江苏、河南等地的一些专家学者,对农村留守学生的一般问题进行了研究。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组织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研讨会,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学生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我们欣喜地看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团体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活动日渐升温,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进而引起学术界、文艺界及媒体对农村留守孩子问题的高度关注。2006年春晚农民工孩子一句“同是祖国花,同是中国娃!”唱出了多少留守孩子含泪的梦想与企盼!一部以 1

关爱留守孩子为题材的公益影片《留守孩子》公开上映,感动了亿万观众,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影片中出现的“留守孩子之家”的感人场面也很快得以从影片中走下来,来到全国许多农村留守孩子的现实生活中。长篇报告文学《农村留守孩子,中国跨世纪之痛》、《伤村: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忧思录》、《世纪之痛:直击农村留守儿童生存难题》以及长篇小说《空巢》、《守望》、《当着落叶纷飞》等相继出版,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正在向我们走来„„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通过实验,探索出霍城镇中学小学对低年级留守学生教育的方法、途径,不断强化教师的教育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不断深化学校的教育工作。

——通过实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贴心教育使幼小的心灵充满自主、自信、自尊、自强。在教师的关爱下使他们附有创造能力、生存能力,为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实验,切实减轻家长负担,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办让人民满意、家长放心的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力量。

——通过实验,在学校、教师的关心中让幼小的心灵感受到家庭感、亲情感,完善我校的德育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对我校低年级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了解当前我校教师对留守学生教育的认识和方法;了解留守学生家长对留守学生当前教育现状的评价及期待。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

2、原因分析研究

(1)分析低年级留守学生发呆、厌学、贪玩等不良现象形成的原因。

(2)分析一部分留守学生良好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

(3)分析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影响的若干因素。

(4)分析当前我校教师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的认识及所采用的方法。

(5)分析教师自身师德及业务水平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

(6)分析家长及监护人自身文化素养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

(7)分析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

3、个案研究

(1)对想念父母,凡事厌烦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2)对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3)通过对比以上两种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4、对策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指出当前我校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记录实验中的各种情况及数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不断总结,为今后的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方案的形成提供参考。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操作措施:

(一)研究的对象

这次调查共选取了我校四个低年级教学班进行,共有在校生170人,其中留守儿童12

2人,留守儿童占的比例为72%。留守儿童中男生人数为71人,女生为51人,(二)研究操作措施:

研究初期

1、调查四个班留守儿童学习现状。为了更真实的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掌握第一手原始材料,我们通过家访、个别座谈、课堂观察、作业检查、学科成绩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这四个班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

2、调查霍城中心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家庭对教育的认识。

3、抽样调查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

(1)查找课题研究典型,选取研究样本。

我们对留守儿童分性别、学习状况(校内、校外)、家庭监护状况等因素,选取学习状况优秀、中等和较差的留守儿童(抽样50名)进行深入调查。

(2)编制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调查问卷。

根据我们在调查中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参考课题的调查问卷资料和我们在调查中掌握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分别从临时监护人文化程度及对教育的意识、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期望(包括生活期望、学习期望和心理期望三方面)三个板块来设计调查问卷的题目,以选择和判断题型为主,适合所有留守儿童的调查。

4、调查父母外出情况对留守儿童习惯状况的影响。

统计父母双方都外出的留守儿童的习惯状况和父母只有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的习惯状况做比较。

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兴趣与态度比较。

6、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比较。

7、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际关系比较。

8、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情绪情感比较。

9、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比较。

研究中期

1、重新建立家庭教育模式和习惯培养模式。

(1)重新确立研究对象

在抽样的50名留守儿童中按年级、年龄、性别及调查的现实状况。其中,男、女生各25名,(男、女生学习情况较好和欠佳两种情况选典型)。在班级中建立完善“实验留守儿童”帮扶制和伙伴制,并对他们进行长期结对帮扶。

(2)建立典型留守儿童档案。

将研究典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习惯的原始信息制表编册,建立留守儿童个案档案,便于跟踪研究。

具体做法及结果如下:

(1)对“实验留守儿童”进行测试,取分值最高的20名留守儿童(男女各10名)作为优生个案,测量分值最低的20名(智力正常、男女各10名)作为后进生个案,并建立“实验留守儿童”个案档案。

(2)收集优生个案的评价材料(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同学的评价)、实物材料、档案材料。

(3)对优生个体进行访谈、观察,整理出每个优生个案的家庭教育和习惯培养模式。

(4)对所有优生的模式进行归纳综合,找出其共同特征,运用抽象方法,建构理想的适合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习惯培养模型。

(5)用同样的方法建立典型后进生的家庭教育模式和习惯培养模式。

(6)通过理想模型与后进生的对比,提出后进生的家庭教育和习惯矫正模型假设,制定培

养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良好家庭教育方式和良好习惯培养的方法。、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配对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优秀教师成为“代理家长”。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衡、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五、课题研究步骤及人员分工

研究周期:2012—2013年

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2012年2月-2012年4月 拟定方案,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2012年6月-2012年8月 课题前期准备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2月 完成初期实验报告。

第四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 完成中期实验报告,论文和总结。

第五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2月 完成研究报告团研究工作总结,撰写论文,整理资料,申请结题。

人员分工:

杨森——课题研究的负责人,负责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各阶段计划、总结等材料;

赵德华——课题的联络工作,人员的协调,研究活动的组织;课题研究的保障、组织与执行工作;

何玉福——协助负责全面工作,做学生、家长调查,信息、材料的搜集与整理。

何红-----协助负责全面工作,负责课题研究问卷的设计,信息、材料的搜集与整理。

周彩霞---协助负责全面工作,负责状况调查,建立档案,反馈信息。

六、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条件: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均为小学高级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现在都担任一、二年级各科教学。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皆有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培养有丰厚的感性认识,理论研究也有较深的积淀。

2、学校条件: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这项课题的研究,将课题研究视为提升学校教育工作质态的重要抓手,为此次课题实验与研究提供一切所需。

参考文献与资料:

《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形成根源与解决机制》

《留守儿童界定标准探讨》

篇8: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在劳务输出较大的城市选取2所农村小学和1所中学共1 03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年龄7~17岁,其中小学生384名,初中生650名;留守儿童762名,非留守儿童272名。“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或经商至少4个月以上,孩子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外出务工父母:本文是指每年在外务工至少0.5 a以上,且务工期间很少在家居住的外出打工父母。根据父母外出情况分为4个组:父亲外出组、母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和无外出务工组。男生平均年龄(12.40±2.20)岁,女生平均年龄(12.66±2.18)岁。

1.2 方法 采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3]中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小学生)、情绪-社交孤独量表(初中生)、自我意识量表及社会期望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由课题负责人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并予以考核;现场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由调查员统一进行讲解,并由各班教师协助完成。(1)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的10个条目涉及社交焦虑所伴发的情感、认知及行为,条目使用3级评分制(0:从不这样;1:有时这样;2:一直这样),量表的得分从0(可能性最低)到20分(可能性最高)。(2)儿童孤独量表(小学生):回答分5级记录,从“0:始终如此”到“5:一点都没有”,总分范围为16~79分,得分越高提示孤独感愈强;情绪-社交孤独量表:陈述分4级评分,从3(通常如此)到0(很少如此),得分越高提示孤独感愈强。(3)自我意识量表反映儿童对自己在环境和社会中所处地位的认识,也反映评价自身的价值观念,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方面,规定了答“是”或“否”的标准答案,受试者选“是”记1分,选“否”不计分,本量表为正性计分,总分高表明儿童自我意识水平高。该量表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信度与效度较好。(4)社会期望量表用于评定儿童的认可需要,可能的得分范围是0~48分,高分表明对不认可的惧怕。

1.3 统计学分析 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双重录入并检错,用SPSS 11.0软件进行资料统计和分析。数值变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分类变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均数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为73.7%,父母是否外出务工各组间儿童的年龄、性别构成及其父母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32,P>0.05;χ2=5.96,P>0.05),见表1。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2 父母有无外出务工对小学生心理发育的影响

表2所示,小学生父母无外出打工组的社交焦虑、孤独感及社会期望值均低于其他3组,自我意识水平高于其他3组,其中在社交焦虑和孤独评分方面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小学生父母无外出打工组社交焦虑评分均低于母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父母无外出打工组孤独评分均低于父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自我意识水平、社会期望值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父母有无外出务工对初中生心理发育的影响

表3所示,初中生父母无外出打工组的社交焦虑、孤独评分均低于其他3组,自我意识水平及社会期望值高于其他3组,其中在社交焦虑、孤独评分、自我意识方面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中生父母无外出打工组社交焦虑评分低于父母亲都外出组,父母无外出打工组孤独评分均低于父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父母无外出打工组自我意识水平均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注:*与父母无外出打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父母无外出打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调查发现,有73.7%的调查对象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达62.5%。父母一方外出务工而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的仅占37.5%,这其中与父亲在一起的比例又远低于与母亲一起生活的比例,只占5.8%,与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接近[4]。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父母无外出打工组社交焦虑评分分别低于母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父母无外出打工组孤独评分分别低于父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生除了在社会期望评分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差些。农村留守儿童焦虑、孤独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均在外打工,他们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早期经验对今后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5]。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也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6]。其次,由于在外打工的父母深感自己文化水平太低,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孩子学习方面的期望较高,结果给学生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其对学习问题产生焦虑。第三,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一截”,认为父母外出辛苦打工都是为了自己能生活得好一点,一旦自己的表现不如他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就容易缺乏自信,进而回避一些活动,使自己孤立起来。Santrock研究发现:缺乏父亲教养的家庭中的孩子比正常家庭的孩子孤独感强,而父母均外出对儿童带来的孤独感就更突出[7]。

调查结果还显示,留守初中生的社交焦虑评分明显高于留守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4,P<0.01)。提示年龄越大,心理问题越突出。吴霓等[8]认为,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影响很复杂,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的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9],中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兴趣的增加以及交往范围的扩大,他们会不断面对新的矛盾以及为解决矛盾对自我进行相应的调整,人际关系也会变得较为复杂和多变。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面对来自学校、家长的压力更大,缺乏父母的悉心指导,使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发展问题非常担忧,情绪上表现出紧张、焦虑的状况,不如他人的自卑感会使他们产生逃避的倾向,恐惧和他人交往,出现对人焦虑现象。

参考文献

[1]POSIG M,KICKUL J.Extend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burnout test of an integrated model in nonservice occupations.J Occup Health Psy-chol,2003,8(1):3.

[2]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24(1):102-104.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44-398.

[4]段成容,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8,32(3):13.

[5]陈章银,何永梅.试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怀化学院学报,2008,27(7):35-37.

[6]钟继灿,王健.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1):69-70.

[7]SANTROCK JW.Father absence,perceived maternal behavior,and moral development in boys.Child Dev,1975,46(3):753-757.

[8]吴霓.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简报.教育发展研究部网[EB/OL].[2004-01-08].http://www.cnier.ac.cn.

上一篇:十佳创新创业之星下一篇:暖心对一个人的思念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