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

2024-05-08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精选6篇)

篇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

GB 6442-86

改进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本标准是劳动安全管理的基础标准,是对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含急性中毒事故)进行调查分析的依据。调查分析的目的是:掌握事故情况,查明事故原因,分清事故责任,拟定 名词、术语

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2 事故调查程序

死亡、重伤事故,应按如下要求进行调查。轻伤事故的调查,可参照执行。2.1 现场处理

2.1.1 事故发生后,应救护受伤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

2.1.2 认真保护事故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2.1.3 为抢救受伤害者需要移动现场某些物体时,必须做好现场标志。2.2 物证搜集

2.2.1 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位置等。

2.2.2 在现场搜集到的所有物件均应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2.2.3 所有物件应保持原样,不准冲洗擦拭。

2.2.4 对健康有危害的物品,应采取不损坏原始证据的安全防护措施。2.3 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

2.3.1 与事故签别、记录有关的材料:

a.发生事故的单位、地点、时间;

b.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技术等级、工龄、本工种工龄、支付工资的形式;

c.受害人和肇事者的技术状况、接受安全教育情况;

d.出事当天,受害人和肇事者什么时间开始工作、工作内容、工作量、作业程序、操作时的动作(或位置);

e.受害人和肇事者过去的事故记录。

2.3.2 事故发生的有关事实:

a.事故发生前设备、设施等的性能和质量状况;

b.使用的材料,必要时进行物理性能或化学性能实验与分析;

c.有关设计和工艺方面的技术文件、工作指令和规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及执行情况;

d.关于工作环境方面的状况;包括照明、湿度、温度、通风、声响、色彩度、道路工作面状况以及工作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取样分析记录;

e.个人防护措施状况:应注意它的有效性、质量、使用范围; f.出事前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健康状况;

g.其它可能与事故致因有关的细节或因素。2.4 证人材料搜集

要尽快被调查者搜集材料。对证人的口述材料,应认真考证其真实程度。

2.5 现场摄影

2.5.1 显示残骸和受害者原始存息地的所有照片。

2.5.2 可能被清除或被践踏的痕迹:如刹车痕迹、地面和建筑物的伤痕,火灾引起损害的照片、冒顶下落物的空间等。

2.5.3 事故现场全貌。

2.5.4 利用摄影或录相,以提供较完善的信息内容。

2.6 事故图

报告中的事故图,应包括了解事故情况所必需的信息。如:事故现场示意图、流程图、受害者位置图等。3 事故分析 3.1 事故分析步骤

3.1.1 整理和阅读调查材料。

3.1.2 按以下七项内容进行分析: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附录A。a.受伤部位; b.受伤性质; c.起因物; d.致害物; e.伤害方式; f.不安全状态; g.不安全行为。

3.1.3 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3.1.4 确定事故的间接原因。3.1.5 确定事故的责任者。3.2 事故原因分析

3.2.1 属于下列情况者为直接原因。

3.2.1.1 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附录A—A6不安全状态。3.2.1.2 人的不安全行为;

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附录A—A7不安全行为。

3.2.2 属下列情况者为间接原因。

3.2.2.1 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

3.2.2.2 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3.2.2.3 劳动组织不合理;

3.2.2.4 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3.2.2.5 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

3.2.2.6 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3.2.2.7 其它。

3.2.3 在分析事故时,应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全部原因。再分清主次,进行责任分析。

3.3 事故责任分析

3.3.1 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通过对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确定事故中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

3.3.2 在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者中,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 3.3.3 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4 事故结案归档材料

在事故处理结案后,应归档的事故资料如下: 4.1 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

4.2 职工死亡、重伤事故调查报告书及批复; 4.3 现场调查记录、图纸、照片; 4.4 技术鉴定和试验报告; 4.5 物证、人证材料;

4.6 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材料; 4.7 事故责任者的自述材料; 4.8 医疗部门对伤亡人员的诊断书;

4.9 发生事故时的工艺条件、操作情况和设计资料; 4.10 处分决定和受处分人员的检查材料; 4.11 有关事故的通报、简报及文件;

4.12 注明参加调查组的人员姓名、职务、单位。

附录:

事故分析的技术方法

A.1 事故树分析法(Fault Tree Analysis略语为FTA)又称事故逻辑分析,对事故进行分析和预测的一种方法。

事故树分析法是对既定的生产系统或作业中可能出现的事故条件及可能导致的灾害后果,按工艺流程,先后次序和因果关系绘成的程序方框图,即表示导致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以分析系统的安全问题或系统运行的功能问题,并为判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提供的一种表达形式。

A.2 事件树分析法(Event Tree Anatysis略语为ETA)。事件树分析是一种归纳逻辑图。是决策树(Decision Tree)在安全分析中的应用。它从事件的起始状态出发,按一定的顺序,逐项分析系统构成要素的状态(成功或失败)。并将要素的状态与系统的状态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以查明系统的最后输出状态,从而展示事故的原因和发生条件。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编制说明

为了便于了解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本文就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作如下说明: 制定本标准的重要性和过程

我们的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重视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指出:“安全生产是全国一切经济部门和生产企业的头等大事,是社会主义的神圣职责。”要求劳动部门、科研单位不断探求解决减少伤亡事故的途径,保证工人的安全健康。目前,职工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大批青年骨干走上了生产岗位。因此,加强职工安全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要加强劳动保护工作,采取科学管理措施,保证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免遭伤害。

建国30多年,我国还不曾有过关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的标准;也没有这方面详尽的条文指导我们去研究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在事故的报告处理上,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指导,执行中,各地区、各部门也不尽相同;对事故的调查、分析流于表面,不深不细,以致不能查明事故的真正原因;重复事故时有发生。制定劳动保护法规,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迫在眉睫。

为此,劳动人事部下达制订《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的任务。我所在1981年12月承担了这一工作。在此期间,收集了一些先进工业国家的有关资料,并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参加了

一些事故的调查处理,翻阅了大量的事故调查报告,为起草本标准,掌握了宝贵的素材。我们在总结国内经验的同时,参考并吸取了国外资料的精华,在1983年3月完成了标准初稿;并在全国各省、市劳动部门、中央各产业部以及重要工、矿企业、有关科研所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以后,劳动人事部有关领导又进行了2次审核。于1984年4月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再次分发全国进一步征求意见。同时在上海、山东、湖北等省市劳动厅(局)一些科研所和工厂召开了征求意见会,所有与会者对本标准(征求意见稿)都给予肯定,并提出了许多建筑性修改意见,我们对这些意见进行了汇总和整理,对标准稿又作了一些修改。最后形成本稿,并经评审会审定。在三年多的工作中,承蒙国内劳动、司法部门、各产业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支持。其中,劳动人事部劳动保护研究所、冶金部安全技术研究所、四川省劳动人事厅、青岛市劳动局等单位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在此致以谢意。编写本标准的指导思想

在标准正文的前言中,明确了本标准是劳动安全管理的基础标准之一,是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包括急性中毒事故)进行调查分析的依据。作为国家标准《规则》主要是用于事故发生后的调查分析,并为易于重复发生的事故的预防提供指南。

在起草过程中,考虑和兼顾了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在总结三十多年劳动保护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管理科学化的要求,内容又有所突破,即考虑了当前和将来的需要,按我国劳动保护工作的现状、条件、手段、人员素质都存在问题。完全按标准要求去作,尚有困难。但是,正如有的省、市同志讲:“虽然目前执行起来还有一些困难,不能因为现在条件不行,就不这样订了。”作为一个标准,一经发布,就具有了制约效力。按着条文的要求,克服困难,通过学习、实践,标准的内容就会得以巩固,显示出它的作用。

我国目前仍在执行1956年发布的“国务院职工伤亡事故报告规程”。而新的“国务院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条例”尚未实施。“标准”是“条例”的补充和说明。“条例”作为一个法规,只能是原则性要求,而“规则”可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特别是把事故调查分析具体化了,对事故调查分析的方法步骤,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本规则和“条例”紧密相关,名词、术语和规定都是一致的。同时,为将来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事故资料的贮存、统计、分析、研究和处理创造了条件。关于名词、术语的说明

在名词、术语一章中原送审稿中还对“人身伤害”和“事故”作了解释。审定时根据代表的意见,从正文中删去了。只保留了“伤亡事故”。定义修改为:“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删去了原来的“生产区域”和“与本职生产、劳动有关”的提法。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地提出了许多具体问题。要求明确算不算伤亡?我们建议再搞一个关于“伤亡范围”案例说明,作为执行中的细则。关于事故调查程序的说明

在前言中明确了事故调查分析的目的,强调从认真分析事故原因作起,从中接受教训,采取相应措施,目的是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这是事故调查宗旨。需要申明:调查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发现某人的问题和责任给予惩治。

本章采用了历年来成功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作法,同时又提出了详尽的要求。

其中的“2.3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中,对有关的事故事实材料和涉及事故发生条件,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在事故调查时,尽可能多的搜集显示事故发生机理的各方面事实。材料的可靠性增加了,就会突出事故发生的背景。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找出事故的本质原因,克服人们的主观性。只有尽可能多的掌握事故发生的原始材料,才有利于事故分析,就有可能制订出切合实际的防护措施。

本章对死亡、重伤事故作了具体的要求,轻伤事故可参照执行。基本调查的目的,是为了防止

事故重复发生。因此,对于没有发生重大伤亡的恶性生产事故和轻伤事故,不可低估,掉以轻心。如不认真对待,将可能酿成严重后果。有可能的话,既便是没有造成重大伤亡,也应按本规则的要求进行调查分析。

事故现场摄影:用照片记载事故是理想的方法之一。在事故现场清理后或被破坏后,照片即成为事故的原始证据。

必要时,可利用录像设备,还有助于事故现场的描述。5 关于“事故分析”一章的说明(摘录)

事故是在时间的进程中显示出来的。可被认为:它是组成要素的一种连锁反应的结果。

要想防止伤亡事故,就要从生产现场排除第(3)项。因此,在实现操作条件安全化的同时,还要努力消除从事生产的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这是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失误)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或故障)两大因素作用的结果。即“人”和“物”两大系列运动轨迹的交叉接触而引起伤害。近十几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引用“事故致因模型”来阐述事故的成因、过程和后果,以便对事故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上一致的因果关系分析,从而揭示出引起事故的本质。

借助事故模型化,可以查明以往发生的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而找出背后的主要原因。用以预测类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可以作出危险性评价和安全决策。各类事故模型将安全原理图示化,是一种应用人机工程、系统工程等科学理论来进行事故分析的方法。我国一些部门和单位也正在学习和引用。相信定会在劳动保护科学上,特别是在劳动管理科学上结出硕果。

事故原因分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间接原因是指直接原因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3.2事故原因分析”一节,是根据国外现行的伤亡事故报告的规定,并参阅了一些国外资料而制定的。我国的事故统计和处理工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编制过程中,力求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为实现统计分析“电脑化”创造条件,事故原因分类均作了相应的编码。

为了适应事故统计和处理的需要,在事故原因分类方面,尽量采用了现在实行的10项内容,另外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又增添了“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共12项。即:

(1)安全防护装置--防护、保险、联锁、信号等装置缺少或有缺陷;

(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5)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6)劳动组织不合理;

(7)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8)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

(9)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知识;(10)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11)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

(12)其它。

标准中,每一大项又进行了细分类。以便于事故分析与制定安全措施。其中(1)、(2)、(3)、(4)项是属于“物”的直接原因--机械或物质、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方面的原因。至于人为的直接原因--不安全行为,规定了13个方面,可从中找出事故致因中具体的不安全行为。但在事故报告中可统一定为“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5)、(6)、(7)、(8)、(9)、(10)属于间接原因分类。

本标准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是姐妹篇,有着密切的联系,事故原因分类完全一致。为了避免重复,此节具体内容已从正文中删去,改写成:参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6441—86附录A.6和附录A.7。故在进行事故分析时,此部分具体规定可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中查找。

查明事故原因后,进行事故责任分析。事故责任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清责任,做出处理,使企业领导和职工从中吸取教训,改进工作。

本节内容是参照产业部门和劳动部门的有关规定而编写的。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挖掘出更科学的方法,以提高我国劳动安全管理工作的技术水平。关于事故归档材料的说明

在“4.事故结案归档材料”中,提出了应归档的事故资料。事故档案对于分析事故,掌握事故的发生规律,研究消除事故的具体措施,都具有重要意义。

事故资料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宝贵教材,它揭示了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和管理缺陷,对生产、设计、科研工作都有指导作用。同时,也是建立劳动保护法规的重要依据,建立必要的制度,认真保存好事故档案,发挥其应有作用,是搞好劳动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

标准内容涉及学科较多,属于边缘学科。尚待进一步探索。现在,虽形成一条思路,但也可能难以满足国内各行、各业的需求。为此,请多提宝贵意见。不妥之处请指正,以完善本标准。

篇2:《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

附录 事故分析的技术方法

a.1 事故树分析法(fault treeanalysis略语为fta)又称事故逻辑分析,对事故进行分析和预测的一种方法。

事故树分析法是对既定的生产系统或作业中可能出现的事故条件及可能导致的灾害后果,按工艺流程,先后次序和因果关系绘成的程序方框图,即表示导致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以分析系统的安全问题或系统运行的功能问题,并为判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提供的一种表达形式。

a.2 事件树分析法(event treeanatysis略语为eta)。

事件树分析是一种归纳逻辑图。是决策树(decision tree)在安全分析中的应用。它从事件的起始状态出发,按一定的顺序,逐项分析系统构成要素的状态(成功或失败)。并将要素的状态与系统的状态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以查明系统的最后输出状态,从而展示事故的原因和发生条件。

附录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编制说明

为了便于了解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本文就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作如下说明:1 制定本标准的重要性和过程

我们的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重视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指出:“安全生产是全国一切经济部门和生产企业的头等大事,是社会主义的神圣职责。”要求劳动部门、科研单位不断探求解决减少伤亡事故的途径,保证工人的安全健康。目前,职工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大批青年骨干走上了生产岗位。因此,加强职工安全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要加强劳动保护工作,采取科学管理措施,保证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免遭伤害。

建国三十多年,我国还不曾有过关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的标准;也没有这方面详尽的条文指导我们去研究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在事故的报告处理上,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指导,执行中,各地区、各部门也不尽相同;对事故的调查、分析流于表面,不深不细,以致不能查明事故的真正原因;重复事故时有发生。制定劳动保护法规,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迫在眉睫。

为此,劳动人事部下达制订《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的任务。我所在一九八一年十二月承担了这一工作。在此期间,收集了一些先进工业国家的有关资料,并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参加了一些事故的调查处理,翻阅了大量的事故调查报告,为起草本标准,掌握了宝贵的素材。

我们在总结国内经验的同时,参考并吸取了国外资料的精华,在一九八三年三月完成了标准初稿;并在全国各省、市劳动部门、中央各产业部以及重要工、矿企业、有关科研所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以后,劳动人事部有关领导又进行了二次审核。于一九八四年四月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再次分发全国进一步征求意见。同时在上海、山东、湖北等省市劳动厅(局)一些科研所和工厂召开了征求意见会,所有与会者对本标准(征求意见稿)都给予肯定,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修改意见,我们对这些意见进行了汇总和整理,对标准稿又作了一些修改。最后形成本稿,并经评审会审定。

在三年多的工作中,承蒙国内劳动、司法部门、各产业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支持。其中,劳动人事部劳动保护研究所、冶金部安全技术研究所、四川省劳动人事厅、青岛市劳动局等单位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在此致以谢意。编写本标准的指导思想

在标准正文的前言中,明确了本标准是劳动安全管理的基础标准之一,是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包括急性中毒事故)进行调查分析的依据。作为国家标准《规则》主要是用于事故发生后的调查分析,并为易于重复发生的事故的预防提供指南。

在起草过程中,考虑和兼顾了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在总结三十多年劳动保护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管理科学化的要求,内容又有所突破,即考虑了当前和将来的需要。按我国劳动保护工作的现状、条件、手段、人员素质都存在问题。完全按标准要求去作,尚有困难。但是,正如有的省、市同志讲:“虽然目前执行起来还有一些困难,不能因为现在条件不行,就不这样订了。”作为一个标准,一经发布,就具有了制约效力。按着条文的要求,克服困难,通过学习、实践,标准的内容就会得以巩固,显示出它的作用。

我国目前仍在执行一九五六年发布的“国务院职工伤亡事故报告规程”。而新的“国务院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条例”尚未实施。“标准”是“条例”的补充和说明。“条例”作为一个法规,只能是原则性要求,而“规则”可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特别是把事故调查分析具体化了,对事故调查分析的方法步骤,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本规则和“条例”紧密相关,名词、术语和规定都是一致的。同时,为将来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事故资料的贮存、统计、分析、研究和处理创造了条件。关于名词、术语的说明

在名词、术语一章中原送审稿中还对“人身伤害”和“事故”作了解释。审定时根据代表的意见,从正文中删去了。只保留了“伤亡事故”。定义修改为:“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删去了原来的“生产区域”和“与本职生产、劳动有关”的提法。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地提出了许多具体问题。要求明确算不算伤亡?我们建议再搞一个关于“伤亡范围”案例说明,作为执行中的细则。关于事故调查程序的说明

在前言中明确了事故调查分析的目的,强调从认真分析事故原因作起,从中接受教训,采取相应措施,目的是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这是事故调查宗旨。需要申明:调查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发现某人的问题和责任给予惩治。

本章采用了历年来成功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作法,同时又提出了详尽的要求。

其中在“2.3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中,对有关的事故事实材料和涉及事故发生条件,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在事故调查时,尽可能多的搜集显示事故发生机理的各方面事实。材料的可靠性增加了,就会突出事故发生的背景。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找出事故的本质原因,克服人们的主观性。

只有尽可能多的掌握事故发生的原始材料,才有利于事故分析,就有可能制订出切合实际的防护措施。本章对死亡、重伤事故作了具体的要求,轻伤事故可参照执行。基本调查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事故重复发生。因此,对于没有发生重大伤亡的恶性生产事故和轻伤事故,不可低估,掉以轻心。如不认真对待,将可能酿成严重后果。有可能的话,既便是没有造成重大伤亡,也应按本规则的要求进行调查分析。事故现场摄影:用照片记载事故是理想的方法之一。在事故现场清理后或被破坏后,照片即成为事故的原始证据。

必要时,可利用录像设备,这有助于事故现场的描述。关于“事故分析”一章的说明(摘录)

事故是在时间的进程中显示出来的。可被认为:它是组成要素的一种连锁反应的结果。

要想防止伤亡事故,就要从生产现场排除第(3)项。因此,在实现操作条件安全化的同时,还要努力消除从事生产的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这是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失误)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或故障)两大因素作用的结果。即“人”和“物”两大系列运动轨迹的交叉接触而引起伤害。近十几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引用“事故致因模型”来阐述事故的成因、过程和后果,以便对事故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上一致的因果关系分析,从而揭示出引起事故的本质。

借助事故模型化,可以查明以往发生的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而找出背后的主要原因。用以预测类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可以作出危险性评价和安全决策。各类事故模型将安全原理图示化,是一种应用人机工程、系统工程等科学理论来进行事故分析的方法。我国一些部门和单位也正在学习和引用。相信定会在劳动保护科学上,特别是在劳动管理科学上结出硕果。

事故原因分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间接原因是指直接原因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3.2事故原因分析”一节,是根据国外现行的伤亡事故报告的规定,并参阅了一些国外资料而制定的。我国的事故统计和处理工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编制过程中,力求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为实现统计分析“电脑化”创造条件,事故原因分类均作了相应的编码。

为了适应事故统计和处理的需要,在事故原因分类方面,尽量采用了现在实行的十项内容,另外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又增添了“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共十二项。即:

(1)安全防护装置——防护、保险、联锁、信号等装置缺少或有缺陷;

(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

(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5)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

(6)劳动组织不合理;

(7)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8)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

(9)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知识;

(10)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11)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

(12)其它。

标准中,每一大项又进行了细分类。以便于事故分析与制定安全措施。其中(1)、(2)、(3)、(4)项是属于“物”的直接原因——机械或物质、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方面的原因。至于人为的直接原因——不安全行为,规定了13个方面,可从中找出事故致因中具体的不安全行为。但在事故报告中可统一定为“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5)、(6)、(7)、(8)、(9)、(10)属于间接原因分类。

本标准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是姐妹篇,有着密切的联系,事故原因分类完全一致。为了避免重复,此节具体内容已从正文中删去,改写成:参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附录a.6和附录a.7.故在进行事故分析时,此部分具体规定可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中查找。

查明事故原因后,进行事故责任分析。事故责任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清责任,做出处理,使企业领导和职工从中吸取教训,改进工作。

本节内容是参照产业部门和劳动部门的有关规定而编写的。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挖掘出更科学的方法,以提高我国劳动安全管理工作的技术水平。关于事故归档材料的说明

在“4.事故结案归档材料”中,提出了应归档的事故资料。事故档案对于分析事故,掌握事故的发生规律,研究消除事故的具体措施,都具有重要意义。

事故资料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宝贵教材。它揭示了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和管理缺陷,对生产、设计、科研工作都有指导作用。同时,也是建立劳动保护法规的重要依据。建立必要的制度,认真保存好事故档案,发挥其应有作用,是搞好劳动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

篇3:企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调查分析

1.1 困难职工基本情况概述

我公司现有职工20920人, 困难职工2158人, 占职工总数的10.32%。按不同标准分类, 困难职工中, 特困职工178人, 重困职工642人, 一般困难职工1338人;在岗困难职工959人, 其中工人563人, 占在岗困难职工的58.71%;45岁以上困难职工923人, 占困难职工总数的42.77%;大专以下学历的困难职工2038人, 占困难职工总数的94.44%。

1.2 导致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的原因分析

(1) 致困首因——职工本人或家庭成员患病。

最近几年, 我公司职工中患病特别是患重大疾病的人数有所增加。调查显示, 2158名困难职工中, 有40.08% (865人) 的职工或其家属患有慢性或重大疾病, 需要长期支付医药费。这部分困难职工中75%的属于特别困难或重大困难者。虽然职工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或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后, 可以报销一部分医疗费用, 但由于重大疾病派生出的附加负担和相关费用特别大, 当职工家庭成员中有不幸罹患癌症、尿毒症、肝坏死等重大疾病时, 就可能倾尽家财或陷入重困, 对昂贵的医疗费用无能为力。疾病是导致我公司职工生活困难, 尤其是特别困难和重大困难的首要原因。

(2) 致困次因——家庭供养负担过重。

调查发现, 因收入低无法维持生活和因家庭人口多、供养负担过重而发生贫困的有867人, 占困难职工总数的40.18%。我公司是大型基建施工企业, 属劳动密集型企业, 年龄偏大的职工多数来自农村, 家庭成员中无业或务农者较多, 家庭总体收入偏低, 经济底子薄。一些从农村换工来到企业工作的青壮年职工, 学历较低、技能较单一, 目前正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爬坡阶段, 且家属多无固定经济来源, 个人收入要供养一家多口人生活, 经济负担较大。另有部分年轻职工出生于困难、单亲、农村家庭, 参加工作以前家庭已欠下债务, 工作后较低的工资收入既要赡养父母, 又要用于还清债务等。

(3) 自然灾害也是致困原因之一。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 我公司大多数职工家庭地处四川、重庆、贵州境内, 2007年川渝地区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 2008年震撼世界的“5.12”汶川特大地震, 给许多职工家庭带来了重大损失。2007年的特大洪涝灾害中, 有98户职工和离退休职工家庭遭受较为严重的灾害, 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万元。“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我公司职工造成很大财产损失, 受灾职工1305人。职工个人住房损毁严重, 倒塌271户, 危房462户, 其他损失672户, 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意外灾害造成一些职工家庭固定财产完全损失, 从而导致经济困难。

(4) 下待岗致困现象不容忽视。

近年来,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资产的重新整合、现代企业改制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主业辅业的深度分离等, 下待岗人员数量有所增加。一些职工由于年龄偏大、技能单一, 只能承担简单劳动。当遇到企业劳动力资源调整与施工工序、工期变化等情况, 便容易成为下待岗人员, 经济收入减少的几率也随之增大。由于这部分人员职业竞争能力偏低, 本来经济基础就较差, 一旦下待岗失业, 家庭经济的运转就出现困难。如果职工家庭成员中有长期生病或患大病的, 就可能成为新的特、重困职工。目前, 因下待岗失业导致困难的职工有259人, 占困难职工总数的12%。

2 困难职工群体帮扶工作的现状分析

我公司现有的职工帮扶体系主要是从医疗救助、困难补助、“金秋助学”等三个方面开展的, 除继续坚持抓好“两节”慰问和送温暖工作、领导干部与困难职工结对的干群“心连心”活动、困难职工临时补助等传统帮扶项目外, 从2006年起, 我们将把以职工互助补充保险为载体的“互助机制”、以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为基本途径的“扶持机制”, 以“两节”送温暖为基本渠道的“帮困机制”归并到“三不让”承诺的“救助机制”, 在全集团范围内实施“三不让” (即不让一名职工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让一名职工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一名职工看不起病) 承诺工作。

2.1 针对患病职工开展的医疗救助制度

我公司职工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工作始于1994年成立“互助补充保险基金会”, 主要对患重大疾病、伤残、死亡的职工和离退休职工开展互助救助工作。自该工作开展以来至2008年底, 已为10935名会员办理赔付589.62万元。作为职工大病医疗的补充, 我们组织女职工积极参加四川省总工会开展的女职工大病互助保险, 从2001年到2008年底累计参保6736份, 已为15名患病女职工办理赔付21万元。从2006的6月起, 我公司全面开展“三不让”承诺医疗救助工作, 救助对象是公司的在职职工。职工所在单位工会将对职工住院时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 按50%的比例给予资助, 对患重大疾病的职工还将给予一次性1万元的大额救助。至2008年底, 已对1421人支付医疗救助金177.9万元, 其中2008年度对858人支付医疗救助金84万元。

2.2 针对困难职工开展的困难补助制度

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是企业联系职工群众、帮助困难职工解决燃眉之急的有效途径, 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我公司“两节”慰问和送温暖工作以困难、退休、劳模、一线职工以及农民工等为对象, 每年在企业行政、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筹集“两节”慰问和送温暖活动资金, 2006 -2008年共筹集资金2198.23 万元, 保证了“两节”慰问和送温暖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开展干群“心连心”结对帮扶活动中, 每年对特困、重困职工进行一次清查, 根据情况变化, 按照每一个特困、重困职工家庭都必须安排领导干部联系的原则, 确定各级领导干部及工会常委的联系对象。2008年, 集团公司17名局职领导和8名工会常委联系特困、重困职工38户, 各子 (分) 公司258名领导及工会常委联系292户困难户。2006年6月起开展“三不让”承诺困难救助工作, 在建立健全困难职工档案的基础上, 对在册的特困、重困职工进行定期补助, 对有其他困难的职工进行一次性补助。至2008年底, 已对4155人次特困、重困职工发放困难救助金215.9万元, 以为他们分担生活负重, 减轻其经济压力。

2.3 针对困难职工子女开展的金秋助学制度

子女的健康成长是困难职工家庭的希望, 我公司历来重视资助困难职工子女上学, 坚持不懈地开展各种形式的金秋助学活动。2001 年——2005年, 对568名困难职工子女资助学费32.18万元。2006年起实施“不让一名职工子女上不起学”的“三不让”承诺助学工作以来, 更是扩大助学范围、加大助学力度, 着力建设困难职工子女就学的“希望工程”, 为困难职工分忧解难。至2008年底, 已对676人次支付助学救助金68.74万元, 其中2008年共资助221名困难职工子女, 发放助学款31万元, 助学范围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大专以上等教育阶段。

2.4 针对受灾职工开展的临时救助制度

小到职工家庭失火、被盗, 大到水灾、旱灾、地震等, 我们坚持对临时受灾、受困职工开展救助。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对我公司居住在灾区的职工、离退职工家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部分人身伤亡。“5.12”地震后, 我们迅速开展职工受灾情况的调查与救助工作, 除对受灾职工进行经济救助外, 各单位工会还对房屋受损的职工进行妥善安置, 对1305名职工、离退休职工和家属进行经济救助近160万元, 妥善安置近300户, 发生安置费用100多万元。除此, 还对地震期间坚守在施工一线的268户职工家属进行了慰问, 发放慰问金16.8万元。

3 进一步深入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策略

3.1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保证帮扶资金来源

我们用于慰问、送温暖、“三不让”承诺工作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企业行政的专项拨付和按职工工资总额1%计提的福利费, 以及工会经费。占保障工作经费很大一部分的“三不让”资金, 是各独立纳税单位按有关财务规定自行筹集和使用。由此看出, 保障资金的筹集与企业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 只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得到正常开展, 经济效益达到良性发展, 才能使职工福利经费的筹集得到保障。一方面,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加强对企业职工福利工作的检查督促, 是企业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 支持企业改革发展, 维护和谐稳定的生产环境, 也是企业工会责无旁贷的义务。“两个维护”的工作职责, 决定了企业工会在关怀关注职工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的同时, 必须以企业生存发展的大局为重。目前, 我公司对困难职工群体的帮扶机制整体运转良好, 也是得益于企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在保证现有资金来源的同时, 企业工会要多方探索资金筹措途径, 拓宽帮扶资金来源渠道, 寻求政策支持和政府部门、企业行政的支持, 多方为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筹备资金。要在企业内部构建“一人有难全体帮扶”的文化氛围, 成立专门的基金会, 接受社会各界和企业内部爱心人士的专项捐赠, 严格进行管理与使用。对由于人祸、天灾和疾病等造成的极其困难职工, 更要动员全公司职工进行援助, 合众人之力解少数人、少数家庭之难。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单位人员福利费用计提额度有限, 一旦职工患重病、发生重大困难, 就会出现“三不让”资金包不住的情况, 对此, 在要求该类单位按职工全年工资总额计提费用, 拉长时间周期的同时, 要积极与财务管理部门沟通, 研究探索既符合国家财务管理制度又方便企业工会筹措帮扶资金的解决方案。同时, 集团公司工会还应设立专项资金, 用于补助困难企业帮扶资金的不足, 使身处困难企业的职工与全集团其他单位的职工享有同样的帮扶策略。

3.2 甄别不同困难程度, 拉开困难职工救助级差

要建立、健全和建实困难职工档案, 注意划分困难等级, 对不同困难层次的职工要“区别对待”, 不能“一视同仁”。对患重大疾病的职工可以在给予一次性大额救助的同时, 提高医疗费用的救助比例。目前我们给予所有住院治疗职工的医疗资助都是自付医疗费用的50%, 对于患一般疾病的职工, 特别是家庭经济较好的职工, 生病住院并不会增加太大的生活负担, 但重大疾病因治疗时间长、医疗费用高, 依然可能会成为多数职工沉重的经济负担。“三不让”医疗救助虽然是一项全体职工的福利, 但其宗旨是“不让一名职工生不起病”, 从这个角度来说仍然是帮困性质的福利, 应该向因患重大疾病而导致重大困难的职工倾斜。因此, 对于患重大疾病的困难职工医疗费用救助比例可以提高到60%到70%, 并提高补助上限。为了保证该项工作的公平、公正, 各单位在建立困难职工档案时要特别注意真实性, 要加大调研力度, 从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切实做到有根有据, 保证我们的帮扶对象确实是亟需帮扶的特、重困职工, 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此外, 对特困、重困职工档案要实行动态管理, 以基层工会为单元指定专门的基层工会干部分户负责, 即时了解他们的家庭、经济变化情况和思想动态, 以便各级工会和党政组织采取更为合理的帮扶策略, 及时给予帮扶。

3.3 加大培训帮扶力度, 提升困难职工职业竞争能力加大培训帮扶力度, 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符

合职工实际的培训机制, 借助岗位培训、工地夜校、职工书屋等载体, 在施工空闲期和工序转换期有针对性、有区别地加强对困难职工的培训, 结合日常实践加强他们对技术的认知和熟练程度, 不断提升岗位晋升的资本。同时, 鼓励和支持困难职工参与各种技术技能和职业资格培训, 让他们有能力取得更高的技术职称和工作职位;另一方面要调查困难职工职业培训意向, 获得有关部门的支持, 向他们倾斜培训机会, 设立专门基金, 用于对青年困难职工的培训与自我提高, 为青年职工的自我培训提供资金支持, 可以用无息借款等方式, 为困难职工开展提升技术技能的相关学习提供经济支持, 为他们创造自我改变困难境况的条件。在支持企业生产发展, 教育职工自觉维护企业和职工共同利益的前提下, 积极与行政相关管理部门探索保证职工工作岗位, 维护职工合法劳动权力的有效途径, 最大限度地减少非职工个人原因造成的下待岗, 保证工者有其岗, 劳者有其酬。要促进就业与再就业,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推动建立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4 协助政府社保工作,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经过近20年的艰苦探索, 一个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已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 各级工会要在社会保障工作中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 协助政府和企业有关部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提高统筹层次、实现应保尽保, 着力营造一个全社会人人了解、关心、支持社保工作的良好氛围。调研中我们发现, 大多数困难职工来自农村, 其家庭及其他成员基本没有加入当地的社保体系, 生病住院等费用都由职工一人承担, 这是导致职工经济和精神压力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 企业工会要在帮助指导职工加入社会保险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首先, 要提高工会干部社会保险业务知识, 对各级工会干部进行有关社会保障政策法规方面的业务培训, 使他们熟悉掌握相关政策, 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有能力动员、引导、帮助职工和其家属全面参加社会保险, 督促企业为职工购买法定的保险, 指导职工充分、高效、高质用好现有社会保险资源;其次, 针对部分职工和职工家属参保意识淡薄, 自我保护能力弱的问题, 要发挥好工会宣传阵地的作用, 对职工群众进行系统的社保知识教育与培训。通过开展社会保障政策法规宣传, 让广大职工群众了解、熟悉有关政策, 增强他们的保障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正确运用有关政策、法规和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总之, 在企业职工保障工作中既要保证现有工作机制继续发挥作用, 又要大胆探索, 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途径。在具体工作中要深入调查研究, 重视机制建设, 坚持群众监督, 注重科学管理, 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 以增强保障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群众性、实效性, 努力实现保障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运转高效化, 为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摘要:通过两级工会摸底调查与对重新建立的困难职工档案进行重点调研和统计分析, 在概述职工基本情况的基础上, 引出了导致公司一些职工生活困难的原因与四种不同类型困难职工帮扶制度的实施现状。最后, 提出了四种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策略。

篇4:《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

(1.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上海 201306;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 200003)

0 引言

船舶交通是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重要交通方式,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然而船舶交通事故屡见不鲜.[1]对船舶交通事故进行分析,挖掘事故潜在的致因关系,对预防和控制船舶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事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张晓辉[2]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水上交通基础数据进行全因素挖掘实验.刘正江等[3]利用数据挖掘对人为失误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挖掘,初步确定船舶避碰过程中人为失误与引发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牟军敏等[4]通过对重特大恶性碰撞事故的数据挖掘,量化提取事故特征,并利用广义线性模型对船舶碰桥事故建立概率预测模型.KOKOTOS等[5]用分类树方法对航运事故进行数据挖掘,认为引入国际安全管理(International Safety Management,ISM)规则以后,人的因素导致的事故减少.梁第等[6]结合基于属性频度的约简算法和改进的值约简算法对水上交通事故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加入相关的支持度和置信度.贾爱鹏等[7]对80份船舶碰撞事故报告进行分析,提取导致事故的人的因素,用STATISTICA统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然而,上述研究中较少涉及对船舶交通事故致因关系的研究,尤其是事故致因与事故属性的关联关系研究,同时缺少对基于数据挖掘结果的事故应对策略研究.本文在分析关联规则及Apriori算法的基础上,提出船舶交通事故关联规则挖掘基本流程.以某海事局辖区范围内连续10年的船舶交通事故数据为样本,按照船舶交通事故关联规则挖掘流程,运用Apriori算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挖掘.深入分析所挖掘数据的强关联规则,探讨事故致因间的潜在关系,并提出防范船舶交通事故的应对策略.

1 关联规则及Apriori算法

给定一个含有m个事务的数据库D={t1,t2,…,tm},有n个属性,这n个属性组成的项集为I={i1,i2,…,in},那么其中的每个事务 t都是一个项集,且t⊆I.设A是一个项集,当A⊆t时称“事务t包含 A”.

关联规则是形如X⇒Y的蕴含式,其中X和Y是项集,且 X⊂I,Y⊂I,X∩Y=φ,X 称为规则前项(或前件,antecedent),Y称为规则后项(或后件,consequent).

关联规则X⇒Y的支持度s是数据库中包含support(X⇒Y)的事务占全部事务的百分比,它是概率 P(X∪Y),记作 support(X⇒Y)=P(X∪Y).

关联规则X⇒Y的置信度c是包含X∪Y的事务数与包含 X的事务数的比值,它是条件概率P(Y/X),记作 confidence(X⇒Y)=P(Y/X).[8]

提升是用规则的置信度除以规则后项的支持度所得的比值;部署能力是指支持规则前项但不支持规则后项的事务占全部事务的比例.[8]

在进行关联规则挖掘前,用户预定义最小支持度阈值min_sup和最小置信度阈值min_conf.如果某个项集的s≥min_sup,则称这个项集为“频繁项”(也称“大项集”,LargeItemsets),所有的“频繁 k-项集”组成的集合通常记作 Lk.[9-10]

关联规则挖掘过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数据集中找出所有的频繁项集,均满足s≥min_sup;第二阶段由这些频繁项集产生关联规则,计算这些关联规则的置信度c,然后保留那些满足c≥min_conf的关联规则.[11]

Apriori算法是一种挖掘关联规则频繁项集的的经典算法.该算法使用逐层搜索的迭代方法,频繁k-项集用于探索频繁(k+1)-项集.首先,找出频繁1-项集的集合,记作L1;然后利用L1找频繁2-项集的集合L2,利用L2找L3,如此下去,直到不能找到频繁k-项集为止.找每个Lk需要进行一次数据库扫描.Apriori具有一个重要性质:频繁项集的所有非空子集都必须是频繁的.Apriori算法主要由连接步和剪枝步组成,在这两步中采用Apriori的性质可以提高该算法的效率.

2 船舶交通事故关联规则挖掘流程

船舶交通事故关联规则挖掘流程包括准备数据,清理数据,建立模型,产生频繁项集,产生强关联规则,分析强关联规则等,见图1.

图1 船舶交通事故关联规则挖掘流程

2.1 数据准备

选择海事事故数据库中M海事局(简称)6个辖区内的894起船舶交通事故作为关联规则挖掘的原始数据信息.

随着我国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生活环境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居住环境干净整洁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需要。现如今我国园林绿化还比较简单,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所以,我国必须要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来开展园林绿化活动。

2.2 数据清理

海事事故数据库中数据量较大,为方便关联规则的挖掘,可去除船名、事故具体位置等信息,并修正带有缺省值的项,最终得到进行海事事故关联规则挖掘的样本数据.

2.3 建立关联规则模型

基于船舶交通事故的致因分析,建立船舶交通事故致因关系模型,其中事故致因主要包括意外原因、自然原因、航道码头原因、交通原因、船舶货物原因、船员原因及其他人员原因等.基于事故特征分析,建立船舶交通事故属性关系模型.

以船舶交通事故后果为后项,以事故致因、事故属性为前项,建立船舶交通事故关联规则分析模型,见图2.

图2 船舶交通事故关联规则分析模型

2.4 产生频繁项集

首先产生候选集Ck,所谓候选集就是可能成为频繁项集的项目集合.然后,基于候选集Ck计算支持度并确定频繁项集Lk.

2.5 产生强关联规则

从由频繁项集产生的所有的简单关联规则中选择置信度大于用户指定最小置信度阈值的关联规则,组成强关联规则集合.

2.6 强关联规则分析

对挖掘出来的强关联规则进行分析,解释其与海事事故之间的内在联系,剖析事故致因的关联关系.

3 船舶交通事故关联规则挖掘

3.1 船舶交通事故因素网络图

以船舶事故为导向生成的船舶交通事故与事故致因、事故属性的关系的网络图见图3,考虑到节点、链接较多以及图形尺寸的限制,链接显示阈值设置为50.以船舶交通事故后果为导向生成的事故后果程度与事故致因、事故属性的关系的网络图见图4,链接显示阈值设置为30.导向网络图可直观地表达因素之间关系的强弱程度.从图3和4可知:事故原因中的船员原因和自然原因与事故关联度大,尤其是船员原因与事故关联度大;其次是货船(船舶分类1)、乡镇个体船(船舶分类2)、雾季(季节特征)与事故关联度也较大.

图3 船舶交通事故因素网络(事故为导向)

图4 船舶交通事故因素网络(事故后果为导向)

3.2 船舶交通事故强关联规则挖掘

按照船舶交通事故关联规则挖掘流程,依次完成数据准备和数据清理后,产生频繁项集和强关联规则(见表1).在本次实验中,最小支持度取10%, 最小置信度取70%.

表1 船舶交通事故强关联规则

3.3 船舶交通事故强关联规则分析

应用关联规则方法对船舶交通事故统计数据进行挖掘,不仅可以对事故致因和事故属性进行其单一因素的定量分析,还可以解决常规数理分析方法难以实现的任务,即多因素关联关系挖掘.对强关联规则挖掘的结果如下:

(1)从事故后果统计可知,轻微事故在Q辖区内发生的船舶交通事故中占主要部分.

(2)港口泊位附近水域是事故的高发水域,该水域中货船发生的事故以及由船员原因导致的事故与轻微事故关联度高.

(3)雾季是Q辖区内船舶交通事故的高发期.

(4)Q辖区的进口船、货船、乡镇个体船与轻微事故关联度高,Q辖区货船中的乡镇个体船、航行中的货船、航行中的乡镇个体船与轻微事故关联度高.Q辖区涉及船员原因的轻微事故与货船、乡镇个体船关联度高.

4 船舶交通事故防范对策

船舶交通事故关联规则挖掘以客观事故统计资料为基础,可以科学、准确地挖掘事故致因与事故属性的关联关系.基于船舶交通事故强关联规则分析的结果,客观制定针对性的防范对策.

(1)加强对Q辖区船舶交通事故的防范,针对重点水域采取针对性安全管理措施,遏制特定水域的事故多发态势.

(2)雾季是全年中的事故多发期,需重点加强防范.督促航运公司在安全管理体系中建立有效可行的雾航制度,在雾季来临前做好雾航理论知识学习、设备检查和保养;督促船舶加强雾区瞭望和值班人员配备,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采用安全航速;提高值班人员安全意识,保证雾航安全.

(3)加强管理力度,督促港航企业及个体从业者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经营;禁止不合格的航运公司和低标准船舶进入航运市场,并加快对老旧船舶的淘汰步伐,通过实施严格的船舶检验提高船检质量.重点加强对乡镇个体船的监管,从船舶管理、船检、现场检查等方面,全面提升对乡镇个体船的安全管理,尤其是对Q辖区的乡镇个体船的管理.

(4)完善水上交通安全隐患举报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提高群众参与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对执法人员的监管.

(5)加强对港航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完善培训网络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普及水上交通安全法规及常识,提高水上交通安全意识.加强对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重视船员管理和教育,加强对船员的安全技能培训,提高船员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尤其注重针对乡镇个体船船员的培训,重点提升乡镇个体船船员的职业技能和安全意识,尽可能地防止人的因素导致的船舶交通事故的发生.

5 结束语

船舶交通事故案例数据是对船舶交通事故进行致因分析的重要资料.对船舶交通事故统计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事故致因的潜在关系,是预防船舶交通事故、促进船舶交通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运用关联规则方法对船舶交通事故统计数据进行挖掘,构建船舶交通事故关联规则分析模型.对多因素关联关系挖掘的实现可弥补传统数理统计方法重在对单一因素致因程度进行分析的缺陷.

采用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在影响船舶交通安全的海量信息中,挖掘与船舶交通事故关联度高的因素,迅速发现船舶交通安全隐患问题并及时预警,避免或减少船舶交通事故的发生.对强关联规则进行剖析,提出防范船舶交通事故的应对策略,对船舶交通主管机关、航运公司、船舶值班人员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在后期研究中,可以通过增加事故属性、设立属性权值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实验,提高所挖掘出的规则的准确度.

[1]胡甚平,黄常海,张浩.基于云模型的海上交通系统风险蒙特卡罗仿真[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22(4):20-26.

[2]张晓辉.云理论和数据挖掘在水上安全分析中的应用[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1.

[3]刘正江,吴兆麟.基于船舶碰撞事故调查报告的人的因素数据挖掘[J].中国航海,2004(2):3-8,16.

[4]牟军敏,邹早建,黄立文,等.水上交通事故模式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5,29(3):489-492.

[5]KOKOTOS D X,LINARDATOS D S.An application of data mining tools for the study of shipping safety in restricted waters[J].Safety Sci,2011,49(2):192-197.

[6]梁第,张铭丽.Rough Set理论研究及其在水上交通事故分析的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9(13):3916-3919.

[7]贾爱鹏,王胜利.基于STATISTICA的人为失误与船舶碰撞之间关系的研究[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4):6-8.

[8]刘红,吴四.多维关联规则数据挖掘在船舶价格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13,34(4):31-37.

[9]宓为建,徐子奇,刘园.大型港机结构应力峰值与小车位置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6,27(3):42-46.

[10]袁建中,蔡存强,胡志武.港口国监督(PSC)决策支持算法[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13,34(2):30-34.

[11]张云涛,于治楼,张化祥.关联规则中频繁项集高效挖掘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47(3):139-141.

篇5: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

1.企业详细名称:

地址:

电话:

2.经济类型

国民经济行业:

隶属关系到

直接主管部门:

3.事故发生时间:

****年**月**日

分 4.事故地点:

5.事故类别:

6.事故原因:

其中直接原因:

7.事故严重级别:

8:伤亡人员情况:死亡

人、重伤

人、轻伤

人 姓名 性别 年龄 文化?程度 用工 形式 工种 级别 本工种 工龄 安全教育?情况

伤害部位 伤 害 程 度 损失工作日 死 亡 者 死 亡 原 因 备 注

9.本次事故损失工作日总数:

10.本次事故经济损失(元):

其中直接经济损失(元):

11.事故详细经过:(第页至第页)

12.事故原因分析:(1.直接原因

2.间接原因

3.主要原因)

(见第页至第页)13.预防事故重复发生的措施:(见第页至第页)14.事故责任分析和对责任者处理的意见:(见第页至第页)15.附件(事故现场照片、伤亡者照片、现场示意图、技术鉴定资料、死者死亡证、有关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有关人员调查笔录与资料)

(见第页至第页)

16.参加调查人员:

单位、职称及职务:

长:

位:

副组长:

位:

员:

位:

负责人:

制表人:

填表日期:

****年**月**日

篇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

(京经安监字2000年第987号)

一、事故报告企业发生重伤、死亡、重大死亡、急性中毒和特别重大事故后,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要立即将事故的基本情况用电话快速向劳动部门报告,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报告后如有新情况可随时续报。

(一)凡属市劳动局直接监察的(市建工集团、市城建集团、市住宅建设开发集团、中建一局、市市政工程总公司、市城乡建设(集团)总公司、北京铁路分局、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市房地产管理局、首钢总公司、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和北京矿务局)十二个局、总公司所属企业发生重伤、死亡、急性中毒、重大死亡、特别重大事故,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直接向市劳动局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处(以下简称职安处)报告,并于3日内将《企业职工重伤、死亡事故快报表》报至市劳动局职安处。

(二)市劳动局直接监察以外的企业发生重伤、死亡、急性中毒、重大死亡、特别重大事故的,企业或企业的主管部门应立即向事故发生所在地的区、县劳动局职业安全卫生监察科(以下简称职安科)报告;对于重、特大事故,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在向区、县劳动局职安科报告的同时向市劳动局职安处报告;区、县劳动局职安科接到死亡、重大死亡或特别重大事故后,应立即向市劳动局职安处报告。

(三)区、县劳动局职安科在接到重伤、死亡、重大死亡急性中毒、特别重大事故后,5日内将《企业职工重伤、死亡事故快报表》报至市劳动局职安处。

(四)公休日、节假日或下班以后发生的事故,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应直接向劳动局值班室报告(市、区、县劳动局值班室电话见附件),值班室接到报告立即通知局内有关人员。

二、事故调查市、区、县劳动局职安处、科接到因工伤亡事故报告后,应立即派人赶赴事故现场进行调查(时限不超过4小时)。

(一)调查人员必须对事故现场进行勘察、测绘、拍照,收集伤亡事故目击者和现场人员的陈述和证言,索取有关生产、设备、工艺的资料和医疗部门对伤亡者诊断情况等资料。

(二)在确认事故的直接原因时涉及技术性较强的情况,事故单位应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对事故的直接原因在技术方面进行技术鉴定,所聘人员应征得劳动部门同意(向聘请单位或专家发出委托调查书)。根据鉴定结果及综合分析判定事故的直接原因。

(三)劳动局在调查事故时,应至少委派2人进行调查取证。重伤、死亡事故调查应在20日内结束,3人以上死亡事故应在25日内结束,特殊情况不能按时结束调查时,应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调查人员要督促企业或主管部门及时召开事故分析会,并参加事故分析会。

(四)事故分析会后,企业依据事故分析会所确定的事故原因填报《企业职工因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并在5日内将《企业职工因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及因工伤亡事故结案请示报至劳动局。

涉及两个以上单位的交叉事故,市、区县劳动局应责成有关单位组织事故联合调查组,并依据事故原因及责任责成事故的主要责任单位在规定的时限内上报《企业职工因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及因工伤亡事故结案请求,与事故有关的其他单位上报《企业职工因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的副本。

三、事故处理

(一)市、区县劳动局根据事故现场勘察的情况,可下达局部中止作业和限期整改的指令,以防止再次发生事故。对典型的事故应保留现场,组织召开适当范围的事故现场会,以促使企业从事故中吸取教训。

(二)劳动局调查人员在参加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组织召开的事故分析会时,首先确认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是否正确,对有关责任者的处理意见是否妥当,检查企业是否制定了防止同类事故发生的措施,对事故原因分析及责任者处理意见有权提出结论性的意见。

(三)企业及企业主管部门应在30日内将《企业职工因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和《申请结案的请示》报至劳动局。市、区、县劳动保护监察机关接到重伤事故、死亡的报告书后,应在30日内批复。

对于3人以上重、特大死亡事故,市劳动局接到重、特大死亡事故报告书后,90日内向市政府上报事故结案的请示,报请市政府批复结案。

(四)依据《北京市职工因工伤亡事故处理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案件承办人提出经济处罚意见,并严格履行行政处罚程序,及时核实交款情况。企业经济确有困难,不能一次性缴纳罚款的,可提出分期缴纳的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分期缴纳。

四、事故统计及归档

(一)市、区县劳动保护监察机关对因工伤亡事故资料应按有关规定及时进行归档,归档的主要内容及顺序:

1.卷内目录;

2.行政处罚决定书(制作式,由市、区、县劳动保护监察部门自行编号);

3.送达回证(填写式两名承办人签字,受送达人不是法人的应说明收件人与法人的关系及姓名);

4.执法案件立案审批表(填写式、类别填:劳动保护安全监察,两名承办人签字,局长或委托正处长、科长审查后签字);

5.调查、现场、勘验、阅卷笔录(每起事故使用应适情而定,笔录应两名承办人签字);

6.告知笔录(填写式,凡欲处罚的必须作告知,处以3万以上的罚款必须制作听证告知通知书);

7.企业职工因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包含事故照片、伤亡者的诊断证明);

8.结案批复文件(含原稿和正式批文);

9.调查报告(填写式,承办人需签字,审核人需填写审批意见后签字);

10.罚没款收据(原始收据和复印件);

11.执法案件结案审批表(局长或委托正处长、科长签字)。

(二)负责统计的人员必须及时报送有关统计报表。

上一篇:加拿大高中留学优势及申请条件下一篇:学校狂犬病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