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产业调研一:红枣及其深加工的现状与趋势

2024-04-26

枣产业调研一:红枣及其深加工的现状与趋势(通用3篇)

篇1:枣产业调研一:红枣及其深加工的现状与趋势

枣产业调研一:红枣及其深加工的现状与趋势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红枣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年产量达460亿斤,居全球首位。从外贸角度看,我国是唯一出口红枣的国家;红枣企业多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自然晒干或烘干,进行简易包装后面市,或者出口给外商,都只能以很低的价格走货。这种现象极大地阻碍了红枣产业的发展。

今年,新疆阿克苏地区开始限制枣树面积,意图稳定产量,把生产的重点放在提高红枣质量和促进产品深加工上。有农户说,同样的红枣,深加工后的价格比一般的干枣高出几倍。红枣及其深加工产品具有温补人体、养血生津的作用,受到海内外华人的普遍欢迎,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一,红枣深加工产业

1,原料与品种

目前国内红枣的种类多达几十种,著名的有:金丝枣、灰枣、板枣、和田玉枣、若羌枣等。农户在选择品种时应挑选上等枣,好的品种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提升品质,为红枣深加工提供一流的原料。

拿山西板枣来说,它号称中国“四大名枣”之首,果实皮薄、肉厚、核小,肉甘甜,为扁圆形,制干后的好枣,皮无皱折,丰满有弹性,肉淡红色,即使压扁仍可复原,可拉出30-60厘米的金黄亮丝,含糖量31.33%,目前已开办工厂加工金丝蜜枣,大量提供外销。2,深加工设备

面对红枣加工耗损率高、品质徘徊不前等现状,企业纷纷加强科技和装备投入,改变目前干枣加工的单一局面,实现流程标准化、制干烘烤化、研发系列化。

红枣经过清洗、干燥处理后表面失去光泽,使商品价值明显下降。企业可以通过加工设备,适当采用生物技术,对枣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具有光洁鲜亮的外观,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商品价值。

对于制作红枣粉的企业来说,一般的粉碎技术生产的红枣粉不能很好地溶于水,饮料外观差,口感不佳。红枣超细粉碎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气流超细粉碎的红枣粉,颗粒直径宿小到5-8um,这样可以迅速溶于水,有效避免大量果肉沉积的问题。3,成本控制

如何做到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红枣的资源利用率,成为企业和农户都在考虑的问题。企业希望以优惠的价格收购上等原料,相应的,农户希望提高红枣的单位产出。

在红枣的干制过程中,很多地方沿用传统的自然晾晒方式,耗时长、霉烂率高、质量难保证,损失率在20%-30%左右,遇到阴雨天气,很多枣烂在树上,损失率达70%-80%。

传统的干制方法落后,没有保障,丰产不一定丰收的原因就在这里。要解决这一难题,只有采用微波烘干技术,以烘干取代传统的自然晾干。向精加工要效益,成为大枣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条件。

4,市场渠道

同样的新疆干枣,在郑州等地的农贸批发市场能卖16元/kg,到超市可以卖40元/kg,制成枣粉、枣酒等制成品,加上精美的包装,摆上超市专柜,价格比红枣又高出许多倍。所以说,市场渠道对于红枣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不论是初级产品还是深加工产品,只有找准市场渠道,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我国红枣的生产基地以北方为主,需求面遍及全国各地,以及国外的华人圈子;如何更好地安排分销渠道、发展各级经销和代理,成为大型红枣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另外,红枣深加工产品的市场应与初级产品形成有效区隔,重点面向高端人群展开营销,朝养生、保健等领域发展。

5,产业多重性

红枣加工作为支农产业,受到国家政策扶持。红枣产业是许多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也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推手;因此,红枣产业具有促进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多重作用。因此,红枣深加工产业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比如,某地大枣加工厂正式投产后,先后吸纳了本村及领村的100多名剩余劳动力就业。这些就业人员中,通过自学和培训,有20多人已成为出类拔萃的技术人员。他们在家门口就地就业,除了在厂里从事大枣加工,还百忙中抽空学习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当地,这样的企业受到政府和民间的广泛好评,具备长远发展的深厚土壤。6,需求多样化

红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份、胡萝卜素、维生素B、C、P及磷、钙、铁等,具有补虚益气、养血安神、健脾和胃等功效,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重要食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日趋多样化,人们对红枣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目前我国红枣大部分为传统加工品,如蜜枣、干枣、枣粉等,只是对果品进行初级加工,改善颜色、风味和形状,加工层次较低。有的企业找准问题所在,进行红枣酒、枣酱、红枣饮料、红枣休闲食品及功能食品的开发,做到有效对接市场需求,取得良好的效果。二,品牌高端化趋势

1,产业延伸

随着市场对红枣需求的多样化,红枣的深加工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产业不断延伸,开启红枣的多维度、全利用时代,是红枣产业延伸的主要表现;如枣渣、枣皮、枣核等尾料,都有可供利用的空间。

枣渣中含有一些粗纤维,如纤维素、半纤维素,这些纤维质同时也是功能性食品基料,是组成膳食纤维的主要成分。研究表明,膳食纤维虽然在人体内不能被消化吸收,却有着多种特殊的功能和生理作用,如预防肠道疾病、降血糖、防癌等,是许多功能保健性食品的重要原料。

红枣皮富含红色素,且红枣色素水溶性较好,可作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和功能色素加以开发利用。此外,红枣核也是高品质活性炭的上等原料。

2,高端品牌

和其它行业一样,红枣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高端品牌来支撑。这样的红枣品牌不仅需要高端的品质,还需要系列化的深加工产品来支撑品牌,开拓市场。一个高端品牌的创立,必须有雄厚的研发团队,深厚的品牌积淀和稀缺的销售渠道。

企业研发团队应保证新品的开发时序,有效引导市场潮流,并长期保持优势。有的企业联合高校,成立枣产品实验室,同时对枣原汁、枣奶、枣粉、枣酒等新品进行研制。

新品的研发能促进销售网络的完善,提高品牌影响力。比如北京红日子果业有限公司开发出一系列新品:红枣胶原肽咖啡、红枣阿胶姜茶饮、红枣阿胶浓浆等。据销售部门预计,新产品的登场,将进一步完善产品体系,强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有力促进各加盟商、代理商的市场运营能力。

三,外销与内销相结合我国枣产业发达,枣树种植面积和产量占世界的98%以上,国际贸易的枣几乎100%来自中国。我国红枣品种多样,营养丰富,受到日本、港澳台、东南亚等国家的欢迎,外销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

然而,红枣的销售形式,包括出口,几十年来一成不变,鲜有创新,从而大大束缚了红枣市场的发展。各类高科技含量新品的出现,坚定地推动了红枣产品的深加工及销售方式的革新,为红枣企业树立高端品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方圆认为,大型枣企采用外销与内销相结合的方式,能有效提升红枣的品牌价值,获得更高的产品附加值和销售利润。

四,方圆李明利深度服务农业产业

李明利,北京方圆品牌营销机构董事长,中国农业龙头联盟主席,中国农业产业品牌营销第一人,中国著名实战派品牌营销专家,县域经济提升专家,中国农业品牌营销高峰论坛发起人,清华食品总裁研修班客座教授,专注实效品牌营销11年。

李明利先生在农业龙头、县域经济、白酒品牌、旅游营销等诸多领域有着精深的见解,尤其擅长针对客户现状,提供最具针对性的品牌营销实战方案,帮助客户稳步推升品牌知名度,实现利润快速提升。李明利先生开创的“产业链营销”、“品牌作局战略模型”、“聚点模型”、“本位营销”、“品牌扩张论”等,已成为当前中国企业界和营销界最为瞩目的热点,先后为中粮集团、中山水出、克明面业、金路易、北京市政府、安徽商务厅、莱芜农业局、本溪县政府等百多家客户提供过品牌营销服务。每年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著有农业龙头发展白皮书——《农业龙头》。与其他策划人不同,李明利先生奉行“说实话、办实事、出实招、见实效”的合作价值观。客户评价:见李明利越早,弯路走得越少!

篇2:枣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从国内看, 冀、鲁、晋、豫、陕五大传统产枣大省仍占据全国90%的栽培面积和产量, 而且普遍增势强劲;新疆更是异军突起, 正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打造中国和世界上最大的优质干枣生产基地;另外, 北方的贮藏加工和营销产业及南方的鲜食枣产业正在崛起。

从品种结构看, 干制品种一统天下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 鲜食品种迅速成为枣业发展的生力军。据估算, 目前我国制干、鲜食、兼用和蜜枣品种的品种数量和产量比分别为35∶35∶20∶10和60∶10∶20∶10左右。

在采后处理方面, 虽然总体发展缓慢, 水平仍然较低, 但从贮藏、分级包装到加工普遍有所进步, 各地也普遍高度重视, 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前夜”。在枣产品贸易方面, 国内仍然主产于华北、西北, 主销往南方和东北;在国外, 中国枣产品远销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95%以上仍在华人圈。

改革开放以来, 各地虽然研发了一大批大枣生产加工实用新技术, 创造了一批优质高产的典型, 但新技术大多局限在试点和示范区里, 全国平均每667平方米的大枣产量还只有200千克左右。目前, 我国枣品种结构严重不合理, 制干品种产量偏大, 专用加工品种严重缺乏, 鲜食品种少, 中晚熟品种一统天下, 严重缺乏优质中、早熟品种。枣品种老化严重, 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和高级化的要求。鲜枣周年供应的技术还不过关, 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落后。能突出枣果特色营养的高新技术产品很少, 产品附加值偏低。

篇3:中国红枣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1庞大的产业规模

目前,我国除黑龙江省外,各省、市、自治区均有枣树栽培,全国栽培面积已达133.3万公顷,年产量约25亿千克,年产值接近200亿元,枣树已成为我国第一大干果树种。

《2006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记载,我国枣总产量246.3087万吨,其中河北省90.9万吨、山西50.3万吨、山东37.0万吨、陕西16.0万吨、新疆15.3万吨、河南13.5万吨、甘肃7.0万吨、辽宁5.7万吨、宁夏2.2万吨、天津1.9万吨。

枣产业已发展成为一个事关全国贫困地区近千万人口的扶贫产业。在河北太行山区,河北、山东环渤海盐碱区,陕北黄土高原,山西吕梁山区,河南黄河故道风沙区以及新疆、宁夏、云南、广西等地的许多国家级贫困县、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枣树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50%以上,全国有800万~1000万人以枣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主要分布于山、沙、碱、旱等贫困地区。

枣产业还是一个滋补强壮13亿中国人的健康产业:一个有着巨大出口创汇潜力的民族产业: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一个在山、沙、碱、旱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产业。

2创造绿色财富的突破口

“绿色”与“财富”并不矛盾,搞好了二者完全可以相得益彰。笔者认为,发展枣树产业就是一个可以兼顾国家和农民利益、创造绿色财富的很好突破口。这是因为,枣树具有经济、生态、文化和政治四个方面的重要价值。

2.1经济方面

在枣树的各种价值中,经济价值是最早被开发和利用的。

7700年前:河南新郑出土的炭化枣核,标志着农耕文明尚未兴起之前,枣已被广泛利用。

3000年前:《诗经》中“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句子,暗示当时的枣树与水稻齐名。

2000年前:《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北有枣栗之利、其人与千户侯”等,枣已成为致富的摇钱树。

今天:枣产业已成为许多贫困县市的支柱產业。

河北沧县崔尔庄:靠枣树生产和流通,人均收入过万元。

山西临猗河东村:10年前就靠种植梨枣人均收入过5000元。

新疆阿克苏:5年内要发展枣树13.3万公顷,打造人均8000-10000元的支柱产业。

在全国各地都有667平方米产值3万。5万元的典型,如河北冬枣、山西梨枣、新疆引进的骏枣。

2.2生态方面

枣树的生态价值是最近几年才引起人们关注的。毫不夸张地说,枣树是经济林中生态价值最高的树种之一,它往往分布到最恶劣的环境,如河北、山东环渤海盐碱地区,太行山、吕梁山和陕北黄土高原干旱区,新疆绿洲边缘。

2007年9月,笔者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考察了几天,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两种树,一个是代表古老沙漠戈壁不屈精神的胡杨,一个是代表绿洲扩张和经济开发新希望的枣树。我曾问当地的科技人员和农民,你们为何不在绿洲和沙漠的交界地带大面积发展胡杨,那有多么壮观。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胡杨的经济效益远不如枣树,枣树不仅可以绿化,还可以增收,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据估算,目前全国有枣树林地133.3万多公顷(2万多平方千米),为我国森林覆盖率贡献了1个多百分点。在许多集中产枣区,枣树更是构成了森林的主体,对森林覆盖率的贡献率超过了50%。比如在河北省沧州80%的森林为枣树,太行山区的赞皇、阜平、行唐。吕梁山区的临县、石楼、柳林,陕北的清涧、佳县等50%的森林为枣树;在新疆阿克苏、哈密、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周边地区,枣树正在成为绿洲生态建设的主力军。

2.3文化方面

枣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结婚,枣、栗子;节日,粽子。

文学:在历代戏曲、小说、诗歌、散文中。关于枣的故事不胜枚举。“牡丹花好空人目,枣花虽小能结实”。

中华国粹中药: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中列为上品,60%的中药方剂中用到枣。

北梦琐言:“枣林坪滨黄河西,有一张氏女,煮枣数日始熟,香飘千里,闻之。死者生,病者起”。

民间则有“一日吃仨枣,长寿不显老”;“男人不可一日无生姜、女人不可一日无红枣”的说法。

近期研究表明,枣有预防和治疗癌症、失眠多梦以及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作用。

2.4政治方面

历史上的民谣:“枣柿半年粮、不怕闹饥荒”。枣树曾是古代中国生活安定、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

抗日战争期间:陕北八路军,一把炒面,一把红枣,冬吃不冷,夏吃不热,携带方便,健身解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枣树成为许多山、沙、碱、旱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摇钱树,成为党和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工作。枣产业如果出了问题,几百万人口可能会返贫:枣产业如果抓不上去。许多正在大力发展枣树的贫困地区的农民将失去脱贫和致富的希望。

可见。发展枣树效益多多,事关重大。

3空前的发展机遇

枣树具有风土适应性强、果实营养丰富、用途多样,便于管理,经济寿命长和适于长期间作、不与粮棉争地等5大独特优点。能同时满足国家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双重需求,成为近年来最受农民欢迎的经济林树种之一,

在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的历史背景下,作为我国特殊优势的枣树正在进入一个栽培面积和市场需求同步快速增加的大发展时期,目前仍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在高速发展。

如果能够一方面充分利用枣的营养丰富优势,打优质绿色牌,争创高档果品典范;同时利用其适应性强、耐贮藏的优势。打生态经济牌。扩大生产,争创大宗果品新局面。那么,枣产业的未来将是十分光明的。

只要充分发掘其内在潜力,枣产业有望成为年产值500亿甚至上千亿元的大产业,并一定能成为令国人骄傲与自豪的代表性民族产业。

4严峻的现实危机

尽管我国枣产业前途光明、潜力巨大,但同时面临着不可回避的严重危机。

4.1高速发展隐藏重大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枣树栽培面积和产量增长了6倍以上,为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总体

看属于规模扩张型,盲目发展现象比较普遍。一些老产区迷信自己的品种最好。无限制地扩大规模,忽视市场调研和开拓,导致单位面积效益大幅下滑。新产区则缺乏整体规划和论证,盲目跟风外地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常常出现因引种不当和栽培技术跟不上,致使栽后多年形不成经济产量,甚至导致毁灭性传染病害——枣疯病进一步蔓延成灾,农民损失惨重。有的地方则一味追求产量,滥用化肥、农药和激素问题严重。品质迅速下降,使整个枣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鲜食枣是市场空间最大最具发展前途的一类枣品种。但由于长期贮藏、设施栽培和不同成熟期品种搭配等方面技术没有跟上,鲜枣的周年供应甚至亚周年供应都无法实现,目前供应期只有3个月左右,严重制约了鲜枣产业的发展。另外,枣的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增殖严重落后,带动性强的大型龙头企业队伍尚未建立起来。采后增值尚不到30%,这又反过来制约了农民的进一步增收。

一个蓬勃发展潜力巨大的民族产业需要政府科学的宏观指导和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这样的宏观指导和科技支撑显然是不够的。

4.2市场开拓滞后产业发展

枣产业发展的根本希望和制约点都在于市场,其中包括国内外枣产品当前的市场容量和对未来市场的开拓水平。这些年,我国枣产业的发展总体上看发展数量大有成效。但发展质量急需提高,市场开拓严重滞后。具体表现为:

(1)枣产品的国际市场仅局限于华人圈,在有50亿人口的非华人世界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是因为出口的干枣、蜜枣等传统产品不符合非华人消费习惯,而以营养见长具有巨大市场需求的鲜枣和功能性枣食品还没有真正打出去,目前枣产品出口量还不到总产量的1%;2006年全国红枣出口10717万美元(而早在1996年就达到过12468万美元)。

(2)枣的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偏小,市场开拓和竞争能力不足,消费者对枣产品及其食疗保健价值的了解也远未到位,没有充分调动起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

(3)品种更新速度慢、品种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4)鲜枣周年供应和功能性枣食品等方面的技术开发滞后于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发展。

4.3病害猖獗危及产业生存

枣产业的生存正面临枣疯病的毁灭性威胁。枣疯病俗称枣树的癌症。具有高致死、高传染特点。近年来,枣疯病每年导致3%~5%的枣树死亡,全国每年因之死树上千万株,许多枣园甚至著名枣区已因之被毁,经济和生态损失惨重。若不采取有效措施,20年后很多枣区将不复存在或失去其经济和生态功能。能否及时有效的控制枣疯病,已成为枣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头号威胁。可喜的是。河北农业大学已培育出高抗枣疯病新品种,并研制出高效治疗药剂,但新技术推广任务艰巨。难度很大。

此外,枣树上的另外两种病害近年来也愈演愈烈,常导致大面积有产无收。一种是裂果,表现为成熟期遇雨后果实开裂、浆烂,严重时失去经济利用价值;另一种是缩果病,表现为成熟期果实发生皱缩、凹陷、发苦,提前落果,因苦涩不堪食用,也无加工利用价值。目前,我国现有的枣树主栽品种大多不抗裂果和缩果病。近年来。这两种病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受灾面积越来越大,受害程度越来越高,常导致整个产区甚至多个产区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年经济损失高达数亿至数十亿元。同时,还会造成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大幅波动。

5化险为夷的建议

针对枣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国内外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枣产业要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历史性的大跨越,开拓市场是出路,做强企业是动力。改造农民是基础,完善政策是保障,先行科技是关键。今后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5.1优化区域布局

大力提倡枣树生产向其优生区集中。其中:鲜食品种北上、南下即一方面向目前枣的分布北缘——冷凉地区(河北、北京、遼宁交界地带)进军,另一方面向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挺进(调节早晚供应期);制干品种向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西部山区和北方的滨海盐碱区和河流故道沙荒区集中:加工、营销和研发向枣产业规模大且经济、技术和信息相对发达的东部省份集中。

5.2优化品种和产业布局

因地制宜地适当控制发展速度和规模,加快品种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做大做强鲜食枣产业,扩大中、早熟品种的种植面积,尽快实现周年、亚周年供应;适度控制制干品种规模,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大力开展传统枣产品改造升级和功能性食品开发。实现产业深层增值:着力培植区域性和国际性龙头企业(包括营销企业和中介机构),全力开拓国际市场。

5.3强化技术创新

(1)枣新品种选育(抗裂、抗病优良制干品种:中、早熟优良抗裂、抗病优良鲜食品种)选育和区域化试验,为品种更新换代和适地适栽奠定基础。

(2)优质鲜枣周年(亚周年)供应技术体系开发,为建设大规模的外向型鲜枣基地提供技术支撑。

(3)绿色简化标准化技术体系研发。确保外向型优质、安全枣产品基地建设。

(4)毁灭性重大病害高效治理新技术攻关(枣疯病、铁皮病、裂果),确保枣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5)枣果营养评价与功能性食品开发,推进枣产业深层增值。

(6)智能化枣产业技术和信息服务平台研究与建设,大幅度提高技术推广效率和普及范围。

5.4强化技术推广

树上品种调优。加快推广新选育优良品种,特别是利用新品种规模化高接改造传统品种。

树下生草养殖。推行树下生草(百脉根、扁径黄芪等)制度,提倡树下生态养殖(鸡、鸭、蚯蚓等)。

矮壮透光防病。推广矮化、控冠、透光技术(幼树矮化密植,成龄树落头、开心、拉枝、控冠改造),推行树干涂抹促花王、树上喷肥、树下有机肥等以替代传统的开甲和喷激素技术。

生物物理治虫。性诱集、黏虫胶、杀虫灯等物理杀虫新技术推广。枣疯病等综合治理技术(抗病品种、复合药品、专用药械)推广。

设施保鲜增值。示范推广可提前和延后成熟的鲜食品种设施栽培新技术,集科学采摘、长期贮藏、冷链运输和货架期保鲜于一体的鲜枣供应技术体系。

干制分级提质。人工干制、分级、免洗干枣生产技术。

精细加工增效。适口性好、优质、中低档、大宗新产品加工,营养、功能性高档产品。

智能信息务农。推广多媒体技术服务系统(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和VCD),建立村村(重点村)通的网络智能专家服务系统。

内外开拓市场,提质增效富民。

5.5大幅度提高组织化程度

1建议国家林业局成立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贫困地区近千万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正在蓬勃发展的千亿元大产业)。

2健全行业协会,包括整合(联合)全国性相关行业协会,在集中产枣区建立集生产、营销、科技于一体的农民合作组织,

3在政府、企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之间建立起共同发展枣产业的新机制。在技术层面上:

科技人员:研究真正解决问题的技术(实用、高效、简化、模块化、傻瓜化)。

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鼓励研究开发并积极推广适合自己的技术。

企业:用好的技术增加经济效益,并担当起支持科技、帮助农民的职责。

上一篇:消防监督执法工作规范下一篇:商务提成薪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