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现状与未来

2022-09-14

第一篇:中日关系现状与未来

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摘要:近日,中日关系日趋紧张,钓鱼岛问题,撞船事件,引起国内人民的高度关注。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应如何看待当前中日关系,理性抒发爱国热情,也成为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形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关键词:人民 关系 历史 合作 日本 发展 问题

中国,是五千年的泱泱大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国土面积大,与许多国家接壤,其中包括日本、朝鲜、泰国等。自古以来,我国与各国相处融洽,关系友好,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与日本的关系一直十分复杂。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1、中日关系面临的问题

第一,领土争议存在。东海油气资源开发纠纷牵扯到海洋界线划分、海洋资源分配等复杂间题中方已开发了属于大陆架延伸海底的油气资源,日方提出吸管效应并要求共同开发。双方领导人恢复互访和确立战略互惠关系后,日方在此问题上更是志在必得。共同开发问题涉及许多复杂敏感因素,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来运筹。

第二,台湾问题。日本把防守范围扩大至台湾,在美对台协防时将可能提供后勤保障,在台独问题上态度暖昧。福田访华时公开表明不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独”,不支持台湾加人联合国,不支持“人联公投”。这是迄今日本领导人对台的最鲜明态度,但同时福田又强调说是“不支持”而非“反对”,其原因在于日国内亲台势力的掣肘。

第三,历史问题仍未解决。参拜靖国神社,由于福田政权的运作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为缓和党内矛盾,福田虽不主张立即修改宪法、不赞成参拜靖国神社,但在自民党大会通过的《2008年自民党运动方针》里仍保留了“继续参拜靖国神社”和“制定新宪法”的内容。而自民党内部历来鼓动“参靖”和“修宪”的势力仍伺机而动,一些把缓和与中国关系当作权宜之计的战略派政治家也显示出故态复萌的苗头。同时日本国内出现反对在外国压力下停止参拜靖国神社的民族主义情绪。停止参拜靖国神社是权宜之计还是要彻底解决问题成为发展中日关系的潜在障碍。还有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的问题也阻碍着中日关系向良好方向发展,甚至会恶化!

2、为了缓解紧张的中日关系,增强两国之间的了解与合作,我们必须提高对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内涵的认识。

“战略互惠关系”是由日方提出、而为中方接受的提法。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日本的“融冰之旅”后,中日两国确认根据2006年10月安倍晋三访华时双方达成的一直,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胡锦涛主席在“暖春之旅”的第二天与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内容上主要包括:

一、强调长期和平友好合作是双方唯一选择;

二、在重申恪守中日关系三文件的同时,将此联合声明定位为“第四份政治文件”;

三、正如它的正式名称《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开创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新框架和新局面;

四、重申支持对方的和平发展,并在共同对应全球性课题上进行合作。按照联合声明里不仅会扩大双边合作关系,还会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构筑两国关系的新框架。

自此,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正式确立,中日关系也进入新的时期。“战略互惠”关系的主要着眼点在于:

第一,拓宽两国视野。“战略”一词强调整体和全局,构筑战略互惠关系。中日两国必须拓宽视野,依托亚洲、立足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的发展,中日两国亦是如此。我们这个世界还有很多难题需要我们加强合作共同解决。中日两国作为世界上有影响的国家,有责任和能力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深化相互合作。“战略互惠”关系突出强调的是两国在多领域、多层次“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在《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中日双方确定在以下领域开展合作:加强互利合作,在能源和环境领域开展合作,在贸易、投资、信息通讯技术、金融、食品及产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商务环境、农林水产业、交通运输及旅游、水、医疗等广泛领域开展互利合作,扩大共同利益。本着开放、透明和包容的原则,促进东亚区域合作,共同推动建设和平、繁荣、稳定和开放的亚洲;共同应对全球性课题,双方确认能源安全、环境保护、贫困、传染病等全球性问题是双方面临的共同挑战,双方将从战略高度开展有效合作,共同为推动解决上述问题作出应有贡献。

第三,加强两国交流。在共同发表的联合公报中明确写道中日两国增进政治互信,建立两国领导人定期互访机制,加强政府、议会、政党间的交流和战略对话机制,就双边关系和各自内外政策及国际形势加强沟通,努力提高政策透明度。加强安全保障领域的高层互访,促进多层次对话与交流,进一步加深相互理解和信任。为进一步理解和追求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和普遍价值进行紧密合作,不断加深对在长期交流中共同培育、共同拥有的文化的理解。

3、我们了解了中日关系的现状,为了我国将来的发展,为了中日之间关系走向正常化,我们必须提出可行的解决途径。.

第一,以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具战略性的视角寻求两国共同利益。不可否认,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中日力量对比的变化会产生一些利益冲突,但我们应看到,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并且出现了结构性变化趋势,两国经济地位逐渐趋于平等共同获益,这成为中日维护改善双边关系的国家利益需求底线。日本应理智面对中国的崛起,不应只看到对日本不利的一面,更不应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日本经营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其文章中批评希望中国经济发展减速的声音,“最可怕的事情是:中国遇到挫折,其经济出现危机。那些宣扬„中国威胁论‟的人们似乎期待着中国经济在北京奥运会后减速。但如果那样,出乱子的会是日本。究其原因,如今钢铁、造船、运输和工程机械等日本的传统产业有所复苏,这才好不容易维持了日本经济的增长,而其复苏的原因都是由于中国的需求。如果这些产业由于中国需求的结束转而面向国内,就会很快沦入过去的那种衰落中去。”

第二,承担大国责任,共同致力于实现地区稳定和繁荣。目前,在东亚的主要的合作机制“10+3”、“10+1”、东盟地区论坛中,可以看出一个奇特的现象:在东亚,似乎是小国引导着大国的合作脚步。在东盟主导的合作机制中,中国和日本在与东南亚国家的互动中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然而,中国与日本更多的把这些地区合作机制看作是追求自己更大权力和国家力量的平台。中国是区域政治大国,日本是区域经济大国,两国都没有单独主导区域合作的能力,因此东亚区域合作需以中日合作为基础。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告诉我们“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同时处于崛起背景下的中日两个大国间的战略竞争在短期内难以完全避免。但从长远看,中日两国实现战略和解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中日之间近两年的频繁互访也正

是这一趋势下的产物。

第三,正视历史问题,冷静处理领土争议。历史遗留问题包括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认识问题、台湾问题等。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目的,是要克服双边关系的脆弱性,稳定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集中力量解决互利合作的现实问题,维护和发展战略互惠的长远利益,实现中日两国永久和平友好合作的大目标。从战略层面看,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有利于双方的国家利益。就日本而言,历史认识问题关系到日本和平发展形象。如能够正确认识历史问题,遵守政教分离法规,禁止首相、阁员、议员等政要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制定相应法规禁止美化侵略战争言论、禁止编印歪曲侵略战争历史教科书等,将有利于日本得到国际社会赞许和认同,成为政治大国。

作为一个中国人,当然不会忘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当然希望中国打败日本。但,作为一个理智的中国人,我更希望中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希望与周边的国家能和睦相处,所以我希望我们国家和人民能与日本把关系处理好。当然,国际关系是无法预测,也是瞬息万变的。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应该果断抓住时机,积极面对,积极处理好复杂的中日关系,把这阻碍我国发展的制约因素转化为推动我过发展的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1.徐之先:《中日关系三十年(1972-2002)》,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

2. 王勇:《中日关系史料与研究》,书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 蒋立峰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 金熙德:《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展望--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的思考》,《世界经济评论》,2002年第5—6期

5. 王屏:《历史与回顾――中日相互认识的轨迹》,《》,2004年7月2日

第二篇:论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从历史记载以及当今国际政坛的风云变幻来看,中美关系在近几十年内的确

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总体来说,双边关系仍然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在这个前提下,

中美关系的现状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姿态。那么中美关系的现状究竟是什么

情况呢?我认为,中美双方始终是一种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的关系。

我国正处于经济相对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我们渴望拥有一个和平的,繁荣

的国际环境与经济环境,所以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够发展好中美关系,以展开更多

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上的合作,以便发展自己。相比之下,美国处于一个世

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其政府更关心维护国家利益和他的霸主地位,美国现阶段的

对华战略方针应该在大体上维持现状,尽量将中国融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轨

道,同时防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

事实上,美国从来也没有放松对中国的监视,震惊中外的中美撞机事件还令

我记忆犹新,但更令我吃惊的是,美国事实上已经多次秘密派遣侦察机侵入我国

领海上空进行间谍侦察,这些飞机利用先进的装备,在别国的阻截机达不到的高

空飞行,并偷窥我国的重大机密。那架EP-3军事侦察机上竟然安装有世界上最

先进的监听设备,能够根据监听到的人的声音判断说话人的身份。据说甚至能够

分辨出是谁打的喷嚏。

在台湾问题上,中美关系显得更加 扑朔迷离。台湾问题也是妨碍中美关系

进一步发展的最敏感的问题。美国政府重视台湾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台湾对于他

们的军事作用:“台湾是美国在西太平洋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更是牵制中国,

和中方讨价还价的筹码。当美国需要中国在某些重大问题上予以协作时,美官方

就着重强调“一个中国”原则;当中国有崛起之势时,为了牵制中国,美国人就

会拉拢台湾,向他们出售大量武器,以达到牵制中国,要挟中国的目的。美方近

几年对台出口的武器数量与杀伤力正在逐级增强。从内心深处,我觉得美国的确

希望台独,中美关系的现状似乎还跟一件事有关系——“911事件”。在911事

件之后,布什似乎略有收敛,因为他推行的“单边主义”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

甚至是盟国的不满。美国人也意识到:脱离整个世界,美国是无法生存与发展的。

因此,美国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好转,以利用中国加强他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并

帮助他进行反恐斗争。

美国在911事件之前是世界秩序的维持者,之后是世界秩序的改造者。我认

为这话是挺正确的。

对于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我们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尽量全面地看问题。也要对中美关系乃至世界和平充满信心。因为机会和机遇很多时候是人们自己创造的。我不对美国抱幻想,因为美方做了太多令人厌恶,甚至是唾弃的事情: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以及对南联盟人民进行非人道的摧残;引发中美撞机事件;支持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民的残杀„„尽管很多专家指出,克林顿时期和现在的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总体趋于缓和,克林顿仍对中国的人权问题指手画脚,布什到现在也没有撤消对中国的经济制裁,美国连自己的种族歧视都未能消除,凭什么对它国的人权横加干涉!

我对自己的国家是充满希望的。我们有很大的诚意想要搞好中美关系。我国努力与其他国家,譬如俄罗斯,日本,欧盟等国进一步建立友好邦交必然会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我国现在重视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军事的发展和交流,重视国际协作,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应用,这对我们综合国力的发展大有好处。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有自信让美国不敢小觑。这也是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加油,我为你的和平与繁荣祈祷,我为世界的和平祈祷,我为全人类的幸福祈祷。

导语: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就中美当前的关系来说,是处于一个蜜月期,但问题与冲突同样存在。因为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就中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在意识形态,政治影响,经贸摩擦等方面存在问题。在现代国家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质条件,是最核心,最现实也是最切实的国家利益,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地位与影响力。所以经贸是国家间关系的晴雨表。中美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很强的互利性和互补性。同时,在互相竞争中,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摩擦。中美在经贸中存在的摩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贸易差额,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

不断扩大的中美贸易逆差是中美关系动荡的一个决定因素。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顺差为1147。7亿美元。根据美方统计,2005年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24。5%,达2016亿美元。中美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贸易差额,一方面与中美双方采取的统计方法有关;另一方面又与美国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有关。中美又方的统计差异主要缘于中美贸易的特殊性和统计方法的不同。中国对美国出口的60%和自美国进口的30%,是经过以香港为主的第三方转口进行的。美国把中国出口至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后,这些国家再转口到美国的产品都算作从中国的进口。而美国在统计对中国

的出口时,却对其通过香港等对华转口的商品忽略。这是造成统计不同的一个原因。在中国对美出口的商品中,很多是美国企业在华分公司的商品。中国赚取的只是很少的加工费,大量利润被美国在华企业取得。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一国应该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出口这种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没有比较优势或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在这种自由贸易的框架下,按照比较利益学说进行的国际贸易会使所有参与国得到贸易利益最大化。中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也符合比较利益学说。中美贸易会造成如此大的贸易差额,与美国对华采取的贸易限制有关。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是农产品,附加值低,满足了美国一般消费者的需要。而美国向中国的出口产品应该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但美国把经贸政治化,以安全为由拒绝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美国的高新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技术产品在美国对外出口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对技术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美国的这种经贸限制,严重影响了贸易的互补性,导致贸易差额进一步扩大。由中美贸易逆差这问题来看,中美缺失的是一种理解,信任。正是这种不理解,不信任,造成了贸易摩擦。中美双方只有静下心来,加强了解,信任,才是更好的解决方法,而不是直接对抗。

中美经贸的另一个结就是人民币的汇率问题。自1994年以来,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按照1美元兑8。277左右的汇率自由兑换。美元从2002年开始持续贬值。从2003年起,美国公开要求中国采取“灵活汇率”。在美国,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的汇率政策加重了美国国内失业问题。许多美国人把美中贸易赤字归咎于汇率过低。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美国企业和民众都希望看到人民币升值。目前,中国已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中国如调高人民币汇率而大量减持美国国债,美国的政府开支和个人消费可能都受到冲击。实行浮动汇率和开放资本市场会使中国金融业固有的困难加恶化,扰乱中国经济,甚至扰乱全球经济。事实上,中国已实行人民币汇率浮动的机制,只是这过程比较缓慢,但这是完全按照中国国情来发展的,适合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美国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而且要求升值的幅度大,要一步到位,这是不现实的。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正确或错误的汇率。只有在适当的是机,实现浮动汇率才会对中美两国的经济和贸易有利。美国在人民币升值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一方面又没有为人民币升值高定“时间表”。可见,中美双方都是利益相关者,谁也离不开谁的发展。只有双方更了解对方的国情与现实,才能找到双方平衡的支点。强势压迫并不是解决之道。知识产权保护,是夹在中美贸易中的一根刺。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美就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出现纠纷。美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美国十分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并将其视为事关美国核心竞争力和优势地位的重大问题。在知识产权保护这方面,我们中国确实做到不够好,但我们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方面都不断取得重大进步。我们加强了打击盗版和仿冒的稽查行动,并加强了对公众尊重知识产权的宣传工作。但是,保护知识产权也是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国际合作,并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中美双方只有在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导下,加强对话,加强监督与合作,才能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保证充分的自由竞争,最终解决知识产权纷争。

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摩擦是正常的,也是无法避免的,这并不可怕。中美经常性的经贸摩擦,反映两国经济关系的密切。中美经济对双方的重要性与俱增。贸易中产生的问题,双方只有理性面对,在经常性的协调和合作机制中,通过平等协商的办法加以妥善处理。从中美贸易摩擦来看,都是因为中美双方的意识形态不同,国情不同,

相互不了解,不信任等原因引起的。中美双方都应该摆正心态,采取合作,尊重的态度,才能更切实地找到两国利益的平衡点,才能达到双羸。

为了改善中美贸易关系,消除贸易摩擦,我们中国可以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使中国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在处理中美贸易逆差与具体的贸易摩擦中,中国有必要采取国际上常用的自动出口限制等贸易政策措施。这样既起到了安抚的作用,又减少了贸易摩擦的代价。积极筹划、组织、实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这样不仅可以避开贸易壁垒,大大减少贸易摩擦,而且通过投资设厂可以更有效地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中国企业的综合国际竞争能力。中国还应该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对美国进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中国必须学会站在美国人的角度认识与思考中美之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美贸易政策和运作技巧。通过这种了解的增进,以使对美贸易政策与对策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贸易战并不是出路,中美双方谁也打不起贸易战。只有双方妥善处理好贸易关系,才能更好地巩固双方的关系,才能更好使意识形态,政治问题得到解决。处理好一个地区发展大国与一个世界强国的关系,不但对两国有益,达到双羸;而且对世界的和平发展,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中美关系错综复杂,并不是一两天能全部解决的。但只要本着接触,了解,信任,尊重,合作的原则,就能把这些问题逐步理清,并逐步解决。

第三篇:当前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

中日关系是今天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洲和世界拥有重大影响的中日两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但是遗憾的是,2001年中日关系中再次发生了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李登辉访日问题等严重损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事件。同时,在经贸领域也发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在安全合作方面双方互不信任,彼此警惕。那么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呢?

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就指出,“要把帝国主义政府和这些国家的人民区别开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也明确地表示,“中日两国人民永远地友好下去,这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共同的,没有冲突”,“中日两国关系,从根本上说必须建立在两国人民友好的基础上”。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又指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代表了我们大家的理想。应该说,这个口号三十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不是今天提出来的,更不是某一个人提出来的,是中日双方提出来的。”[1](P.231)

2000年5月20日江泽民主席在会见日本“2000中日文化观光交流大会使节团”主要成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 解,推动两国友好合作不断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2](P.3)显然,江泽民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同党和国家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和见解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指导思想所作出的新发展。其中,特别是“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中日两国关系中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曲折和风波,甚至一时影响到两国人民之间的情绪,中日两国人民要求“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殷切愿望和发展趋势绝不会出现根本的改变;只要抓住了“两国人民的友好”这个根本,就可以相信任何企图破坏中日友好的力量,最终是不会得逞的。

(

良好的中日关系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日本起着很大作用,既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又是引进资金技术的重要来源。同时要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稳定周边,也必须搞好中日关系。因此,中国早就把发展同日本的友好合作关系定为基本国策,并一直坚持力行。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日本在谋求政治大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中日关系。首先在外交上,日本需要借助中国。在对美外交中要借助中国的影响。每当日美关系紧张时,日本只要加强对华关系,日美关系便缓解,日中关系是日本对付美国压力的一张“王牌”。在谋求大国地位方面,日本将中国视为其推行联合国外交的关键因素。日本联合国外交的重点放在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上,如果得不到中国的理解和支持,将难以如愿。日本的亚洲外交也需要借用中国的支柱作用,日本无论是在朝鲜半岛还是在东南亚问题上要发挥作用,没有中国的支持与合作都将是困难的。其次,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是日本发展战略的需要。中日经济在亚洲占有重要的位置。中日两国GDP之和占亚洲GDP总和的3/4。21世纪合作的焦点是经济安全,在维护亚洲的稳定与繁荣上中日两国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同时,日本也需要中国的巨大市场和某些资源。再次,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日本同样需借助日中关系。目前,美国谋求单极世界,日本虽怕触怒美国不敢明确支持多极世界,但面对中俄

法等国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日本有失落感。冷战结束初期,日本主张建立“日美欧”三极世界,但海湾战争后,美谋求独霸世界和欧洲主张建立欧洲人的欧洲,使日本感到日中关系的 上海APEC前夕,小泉首相匆忙来访,即要在两周内两访中国,也充分说明他对中日关系的重视。中日关系目前处在困难时期,而导致这一结果的最直接原因,是小泉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执意参拜供有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破坏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中日关系的恶化已成为日本严重的外交问题。“9·11”恐怖事件后,冷却的日中关系严重阻碍了日本大国外交的开展,于是,为了日本的根本利益,修复日中关系成为小泉政权的当务之急。

(一)中日政治关系将在继续调整中得到发展,但围绕历史、台湾、防卫、领土问题的摩擦还可能出现波折

中日两国对共同战略利益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对要从大局着眼的必要性认识越发清楚,因为孰轻孰重还是明确的。这一切驱使着两国关系朝着良好方向发展。中国需要为自身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并在多极世界形成过程中确立自己的坐标,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努力。而日本尽管近年民族主义势力有所抬头,但绝大多数在和平主义宪法成长起来的日本国民对极端民族主义还是有一定免疫力的。由于双方正在逐渐摈弃零和博弈的陈旧观点,中国和日本的未来政治关系将在继续调整中得到发展,因为在没有零和效果的今天,争取双赢避免两败俱伤是唯一理智的选择。

同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困扰中日关系的四大问题,即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防卫问题、领土问题,一个都没解决,也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围绕这些问题的摩擦,中日政治关系还会出现波折。在历史问题上,日本尚未形成足以承认侵略罪行的政治气氛和道德价值观。日本政界还有相当一些人认为否定历史就是否定自民党政治,否定战争就是否定他们自己。在台湾问题上,因日本政局动荡,国内亲台政治势力膨胀。战后出生的一代外务省官僚中的傲气与民族情绪等因素使其遇到矛盾时对华态度较为强硬。他们强调从维护日本海上运输线的安全看,台湾的位置意义重大。于是,欲以台湾长期牵制中国大陆,维持台湾的现状,不愿中国实现统一。在防卫问题上,日美修订防卫合作指针实际上已将台湾纳入其合作范围。日本实际已将中国作为其防范对象。而钓鱼岛(日本称尖阁列岛)问题及东海大陆架问题作为中日两国间悬而未决的领土主权争议问题也有可 能长期存在,不时引起中日之间的一些摩擦。

(二)中日经济关系可望持续、快速发展,但日本将进一步调整对华经济政策

中日经贸关系互补性强,竞争性弱,近10年来,中日双边贸易额不断上升。尤其是2000年中日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更是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两国不仅贸易额有大幅度增长,日本企业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也改变了连续几年下降的势头,出现恢复性增长。2001年虽然出现了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但两国贸易额仍可望达到人们所预计的1000亿美元左右,再创历史新纪录。日本企业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也将有较大增长。仅从去年1-6月份的统计来看,中日贸易额已近425亿美元,比2000年同期增长11.8%,日本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则高达近30亿美元,而2000年全年才36.8亿美元。[4]今后中日两国经贸合作的前景更加宽广,发展趋势方兴未艾,两国的相互依存关系会不断提高。中国即将加入WTO,这意味着中国的市场会更加开放,更加充满生机;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又为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到有些因素不利于中日经济关系的顺利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应是经贸合作的政治因素增大,日本在进一步调整其经援政策。冷战后,由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而日本经济持续滑坡,日本一些人大肆宣扬“21世纪是中国的时代”,担心中国成为日本经济上的对手,安全上的威胁,于是不愿意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希望中日经贸关系顺利进行,并企图在对华经济合作中附加政治条件,干扰两国经贸合作的正常发展。以对华ODA为例,今后日本将继续把“支援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为对华ODA的基本理念,但现阶段特别把“支援中国的市场经济化和民主化”作为重点。其调整趋向势必对中日关系的政治氛围和两国间经济合作前景产生重要影响。[5](P.30-31)

(三)文化传统的相近性将继续成为促进中日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但相互理解不深的负面影响也将突显出来

中日间的文化交流与人民往来历史悠久,两国文化又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进行文化合作有较好的基础,比其他领域的合作也可能更容易一些。事实上,这个因素在1972年中日复交时显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此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在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进程中,中日文化传统的相近性,将继续成为促进中日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然而,中日之间相互了解不深的负面影响也突出地暴露出来。例如,在中日关系中,中国方面往往提出几项原则,而日本人则不这样,即使提出也大都是附和中国的提议。正如中根千技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提出某种原则是处理多民族的复杂关系的有效方式,但往往使日本人为难,感到难以接受。日本人也并不是不能提出原则性的东西,但在极为单一的民族关系中,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直接接触的关系,没有再提出什么原则的必要,但这在中国人看来往往容易视为没有原则。[6](P.200)另外,受各自的文化观的影响,日本人比较富于变化,中国人则不太富于变化。这样,日本人在中国人眼里的形象往往是实用主义、机会主义的,而中国人在日本人眼里的形象则往往是顽固不化的。事实上,中日两国虽号称“同文同种”,但毕竟有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思维方法及行为模式各不相同。而且,如果说中日两国与欧美国家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话,同为东方民族的中日之间的差别往往似是而非,且潜在的差别多于显见的差别,这种微妙的差别反倒增加了了解辩明的难度。

(四)中日之间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将继续发生变化,新的方式将在长期相互“磨合”中逐渐形成,直至相对稳定

今后中国的经济力量将持续增强,日本的国际作用也将不断得到加强。在这种双向同步变化中,中日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将得到调整。当前日本的对外政治影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的牵制、侵略历史形象的影响、国内法律框架的约束。日本正积极争取获得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对外政治影响能力,力图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在全球及亚太多边框架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日本需要得到中国的支持,但其对华姿态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将进一步务实化和“普通化”。[7](P.227)现任日本外相田中真纪子2000年在接受记者关于对华外交问题采访时直截了当地说:“对中国该说什么就坚决说什么”,“日本对中国贷款也贷了,对过去也作了道歉”,“中国问题如果成为日本的威胁,日本应向中国表示出坚决的态度”,“日中建交已近30年,如还建立不起不看对方眼色,直言不讳的人际关系就太成问题了”。联系到冷战结束以来日本在历史、台湾及与美防卫合作问题上不顾中国的意见和批评,否定中日关系的特殊性,执意推行所谓“普通国家”路线,表明未来的中日关系在形态上将与过去有所不同。

[8](P.129)

另外,中日之间以老一辈友好人土的渠道推 动官方政治关系的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中日交往渠道将在年轻化和多元化变化中得到更新,交往方式也将呈现出“普通”化的倾向。新的交往方式将在长期相互“磨合”中逐渐形成,直至相对稳定。

(一)中美日之间的相互关系,仍将会对中日关系产生强烈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当前,特别是在亚太地区,中美日相互关系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并对本地区有着重要影响。中美日三国近些年来也在不断协调相互关系,在亚太地区发挥了一些建设性的作用。在新世纪,人们更加期望中日关系能受到美国的积极影响。然而,当前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仍在以雄厚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为后盾,在国际上采取强权主义。美国的强权政策不仅对全球,也给中日关系带来直接影响。中日双方均受到美国的制约,以致影响到双方的相互关系。在可预见的未来,日本仍将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的外交路线和安全政策,其对华政策仍将受到美国政策的制约,“中美关系感冒,中日关系发烧”的结构将依然存在。能否尽可能排除或减少美国因素对中日关系的消极影响,将是能否保证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东盟的崛起和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将起到相对降低中日关系的突出地位的作用

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正式加入东盟。东盟成为由10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东盟的崛起对于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格局的走向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中日两国来说,同东盟的三角关系在今后的时期内将是仅次于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多边因素。经过东亚金融危机,东盟活力虽然受到影响,但正在恢复并有所发展。特别是2000年7月底东盟主办的东盟外长、地区论坛、对话国会议等十分成功。这不仅为中日提供了参与多边外交的机遇,也为中日相互沟通协调提供了方便,应该说是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但同时不能不承认中日关系在亚洲地区的突出地位也相对降低了。

朝鲜半岛是东北亚矛盾最集中与最突出的地区。1999年,美国部分解除对朝制裁,金大中总统采取“阳光政策”,促使朝韩双方自主实行民族和解,实现南北首脑会谈,从而使朝鲜半岛形势走向缓和。这一形势的变化,不仅给朝韩双方带来实际利益,也使整个东北亚出现了和平稳定的希望,削弱了美国在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的强权势头,更使中日友好与合作关系出现新的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但是,如果朝 鲜北南双方关系实现突破性进展,以先经济文化,后政治军事的次序向民族统一顺利过渡的话,则将使朝鲜半岛大大增强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届时中国、日本与统一后的朝鲜半岛将形成又一个三角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讲,中日双边关系的突出地位也会相对降低。

(三)亚太多边合作的发展将使中日共同利益从封闭型体系走向开放型体系

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诸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但这些共同利益也将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除了上面提到的美国、东盟和朝鲜半岛因素之外,亚太多边合作的发展,将把中日双边关系逐步融入多边关系网络之中,使中日共同利益从封闭型体系走向开放型体系。今后,亚太多边政治、安全、经济合作势必日益发展,其对中日夫系的影响势必不断增大。中日关系将日益超出单纯的双边关系的范围,而向多边合作关系发展。尤其是地区多边政治与安全合作的发展,将使中日两国不断面临新的课题。在协调国家间关系方面,中日两国

将面临如何对待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如何对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等问题。在建立国际秩序方面,中日两国将面临如何对待已有的国际规则和如何制定新规则的问题。在具体合作领域方面,中日两国将在地区政治与安全机制的发展过程中不断面临如何加强沟通和协调的新问题。

亚太经济合作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首先,美欧日对东亚及中国市场的日益重视,将对中日关系产生很大影响。据估计,到2020年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实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后,贸易量将立即增长20%~30%,加之亚洲国家经济将以8%的年平均增长率持续发展10~15年,届时区域内贸易和投资量将出现惊人的扩大。[9](P.151)其中,中国作为蓬勃向上的市场将倍受发达国家的重视,美欧日在东亚及中国的经济利益不断增大,中日关系将在多边经济关系结构中重新定位。其次,受西欧和北美经济区域集团化动向的影响,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也呈现出不可逆转的发展势头。但由于亚太地区在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同于西欧和北美的多样性,缺乏欧盟那种经济一体化经验,所以今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将在不少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而分属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又同属于亚洲国家的中日两国之间,即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又有着不同的利害关系。中日关系将不得不在这种双重性的考验中,不断相互协调对亚太经合组织的立场。再次,亚太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也将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中日两国能否在亚太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问题上不断扩大共识,也将对双方合作关系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四篇:中俄关系现状及中俄关系未来发展规划

附件1:

中俄关系现状及中俄关系未来发展规划

外交部欧亚司大使 赵希迪

中俄关系现状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当今世界,和我国之间实质上是这种的关系的国家没有几个,但是俄罗斯很主动和我建立这种关系,什么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呢?够什么标准才是这种关系呢?大体上应达到以下两方面的要求,首先两国之间确实是协作伙伴,国家间在政治、经济、人文、国际社会等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深入的协作。其次是这种协作确实是高层次的,具有战略眼光的,不仅对两国自身发展有重要意义,更对国际关系、国际形势、国际政治乃至世界格局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样的大国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那就是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在此基础上形成较强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具有较强的综合国力,所以对国际事务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就大。中国和俄罗斯当之无愧的成为这样的国家。从人口上说,俄罗斯的人口超过1.42亿,在世界上超过1亿人口国家为数不多;从领土面积上说,它的面积是1700万平方公里,世界最大;从资源上说,俄各种资源齐备,储量丰富;从经济实力上来说,现在俄罗斯是1.35万亿GDP(国民生产总值),世界排名第7,中国是3.61万亿,排名第四,所以我们两国战略协作那是门当户对;从军事实力上来说,只有俄罗斯敢和美国抗衡。这个国家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是做出过贡献的,1812年法国拿破仑亲帅大军侵犯俄罗斯,占领了莫斯科,可是结果拿破仑被打的丢盔卸甲,最后以失败告终;二战时希特勒围攻莫斯科,久攻不下;围攻列宁格勒,鏖战900天,最后仍没有攻破列宁格勒,此役对扭转二战战局,取得最后的胜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不可小视俄罗斯,俄罗斯非常有资格和我们搞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那么这样的关系是怎样建立的呢,它是分为几个阶段的。89年5月份,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邓小平同志与其会见并宣布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后苏联解体,成为俄罗斯联邦,在首任总统叶利钦的执政期内,中俄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三步走,92年叶利钦访华,建立了“互视对方为友好国家”这种关系,94建立了”建设性伙伴关系”,96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6年叶利钦在来华的飞机上亲笔写下中俄要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到普京执政时,2001年10月中俄签订了《中俄穆林友好合作条约》,还是谈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就是要将这种关系以条约、法定的形式确定下来。

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前提下,我想谈一谈中俄之间政治、经济、社会人文、对外关系在国际舞台上方方面面合作的简要情况。

从政治关系来说,最根本的一条是两国现在是平等、信任的关系,平等很重要,多少年来苏联是对我们实行大国沙文主义,关系不平等,所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戈尔巴乔夫时就说“那段历史令我们感到屈辱,你们把中国摆错了位臵”。现在的俄罗斯不敢小视中国,更不敢把我们摆错位臵,随着中国的强大它也没有资格把我们摆错位臵。现在俄罗斯的心里非常的重视我们,比如说俄罗斯的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上任后刚刚两个星期第一次出访的国家就是中国,向世人表明俄中关系非同一般。在政治方面其它重大问题上相互都能相互协作,能相互提携。比如说中国的台湾问题和俄罗斯的车臣问题,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我们相互支持。俄罗斯支持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在98年做出4不承诺,“那就是反对台独,反对一中一台,反对台湾加入联合国和其它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加入的国际组织”,其它和中国建交的国家在台湾问题上也持此立场,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俄罗斯承诺不向台湾出售武器。2000年,在普京但任总统时又加了第5不,那就是“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干涉中国解决台湾问题”。这个“第5不”说的有很大的回旋余地,有很大的模糊性,如果某一天台海局势风云突变,台海爆发冲突,美国插手干涉,那么俄罗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不台许”,虽说现在不能预测,但是这个话的分量是很重的,它表明了俄罗斯在台湾问题上的一个态度。就是在中苏交恶的时期,苏方也一直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在西藏问题上,俄罗斯谴责**集因策划的3.14拉萨恐怖暴力事件,在8国峰会上有些西方国家要讨论西藏问题,俄罗斯仗义有言,出面组织了对此问题的讨论。在新疆问题俄罗斯的立场也是坚定的,在上海合作组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上海合作组织”正式形成之前的“上海五国(中俄哈吉塔)”时期,五国首脑就提出了一个联合声明,“在这五国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提供本国领土来从事、反对其它国家、破坏其它国家的政治稳定”,清楚的指明要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势力。在人权问题上俄罗斯也坚决的支持中国,99年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举行会晤,当谈到人权问题时,五国元首群情激奋,因为西方一直用“人权问题”对其国政府指指点点,甚至强加欺辱,于是亲自起草“五国宣言”的补充部分,那就是“我们尊重人权的普通原则,但是在执行这一原则的时候,应考虑到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反对以维护人权为借口干预其国内政”。

在政治上有一件特别突出的事情,就是中俄两国不久前解决了中俄之间剩余的边境问题,如黑瞎子岛问题。中俄之间4300多公里边境线全线勘定。在40多年的中苏(俄)谈判中,过程坎坷曲折。1964年第一次边境谈判,我国外交部副部长曾勇全负责此次谈判;1969年10月第二次谈判。在69年中苏之间发生了很激烈的事情,三月份的珍宝岛战斗和8月份的新疆铁列克提事件,新疆铁列克提事件使我军38人牺牲。当年9月份,周围来总理和苏联总理柯西金在首都机场会晤,商讨边界问题,于是10月份又开始了谈判。中方团长是我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那时谈判的火药味是非常浓的,言辞激烈,结果是谈了九年,结果是双方都寸土不让,虽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成功,但是却阻止了边境冲突的发生。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海参百发出善意后,中方积极响应,促成了87年2月份的第三次边界谈判,谈判代表团的团长是钱其琛,谈判时双方交换边界地图(一式5份),在双方标注边界一致的地方则不需要谈判,在标注不一致时边界地带,各摆论据,争论激烈。在珍宝岛问题上,苏方承认珍宝岛为我国领土,和我方标注一致。因为谈判的原则是按照主航道中心线划定边境,所以有时在1天里几百公里就可划定。1991年时双方签署《中苏国界东段协定》,就是现在的《中俄国界东段协定》。在此协定中,留有2块未解决归属的领土,一块是黑龙江抚远县的黑瞎子岛,一块是格尔古纳河附近60平方公里左右的一个岛。黑瞎子岛的面积是335平方公里,由几十个单岛组成,为什么黑瞎子岛的问题这么多年都没有解决呢,原因之一是按照中俄界约,应该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以黑乌两江为界,理应属于我们,但是条约的附图又有一条红线,按照这条红线的划分,黑瞎子岛又属于俄方,所以双方又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从1929年起苏联就实际占领了黑瞎子岛。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给张学良发密电,要求张学良封闭苏联领事馆,因为南京政府发现经常有共产党员出入苏联领馆。张学良接到电报后,迅速封闭使馆,并逮捕使馆30多名工作人员。苏联提出交涉,但张学良继续强硬,为回击张学良的这一行为,苏联军队跨过黑龙江,占领黑瞎子岛。在之后的70多年里,苏联上在黑瞎子岛上建了很多设施,基于这种情况,两国之间想单独要回全部黑瞎子岛领土已经变得不现实,于是两国领导高层决断,最后中国得到171平方公里,俄罗斯得到164平方公里。在岛上有俄方两处哨所,每个营房可以住50人,另外还有4套军官住宅。在谈判时俄方提出中方如果想要这些设施,应付一定的费用,如不想购买,则我们将这些设施全部拆除,几经讨价还价,最后以低于3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那么大家会想俄强占了我国的那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怎么办?到底要了多少回来?国家政权的更失对以前的条约是否承认?一些条约可以承认,也可以不承认,但是涉及划分边界的条约,按照国际法的规定,边界条约应予承认。在毛主席和周总理见在的时候,1969年5月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郑重发表声明“尽管那些条约是不平等的,但我们愿意以此条约为基础来解决两国边界问题”,我们承认此条约,所以150万平方公里就不再是我国领土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景涛都持此立场。

随着边界问题的解决,双方在其他领域开展了互信合作交流。

在军事合作方面,双方建立互信机制,不进行针对对方的、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如进行军事演习,互邀代表参观军演。并在边境地区相互载减军事力量,在距离边境100公里纵深内对武器装备种类、数量和军事人员规模都有一定的限制,并相互派出由外交和军事专家组成的检查小组检查对方对此规定的执行情况。黑河军分区三团现在和俄方在文体方面经常交流,促进了两军之间的友谊,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现在边境地区的交流氛围是非常好的。

在经济合作方面,我们和俄方签定了《共同经济利用协定》。因为在双方边界问题解决之后,双方界河上的岛屿互有进出,但是双方都有边民这些岛上从事生产劳动,故签订此协定,此协定的有效期为(过渡期)为5年,有效期满后,又续约5年,继续使用。这10年来俄方并没有在岛上从事生产劳动,名义上是双方共同经济利用,实际上事中方单方面在利用。例如黑河市孙吴县沿江满族达吴尔自治乡胜利屯村有150户边民在俄属岛屿上从事农业生产,而且不用向俄方交税。现在即将到期,我方提出要求,要求继续延长使用5年,现在双方正在交恰这个问题,对此问题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俄方将于今年秋天在北京明确表态。 中俄2007年经贸额为481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44%,2000年时双方的经贸额只有80亿美元,可见这几年双方经济交往日益频繁,数量逐年加大。现在中国为俄罗斯的第3大贸易伙伴,俄罗斯是中国的第8大贸易伙伴。俄罗斯去年向我国出口1453万吨石油,目前正加紧计划铺设石油管道,一旦成功,将解决我国3000万吨的石油进口问题,为此我们也付出了大量的石油美元。另外,天然气也是我们与俄方谈的一个重要问题。木材现在是中国紧缺的自然资源,黑龙江省的绥芬河为中俄之间重要的木材集散地。一些中国人在俄罗斯租赁大面积森林,搞木材贸易。俄方现在想在“木材深加工”领域与中方开展合作,在其境内进行生产,中方欣然接受,并在其境内建立了10处木材深加工基地,总价值6.7亿美元。在人力资源方面,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劳动力输出,一方面缓解了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在俄罗斯,生活日用品的供应不是非常充足,供应的40%靠进口,进口中的70%来源于中国,故在俄罗斯日用品中,有28%来源于中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双方的边贸额逐年增长,交流步伐逐步加快,截止2007年底,双方当年边贸额为83亿美元,其中23亿美元来自于黑河市。从事边境贸易的中国人很多,其中一些中国人自己当老板,雇佣俄罗斯人,从这点可以看出中国人在边贸中地位的提升。

在军事技术合作方面,在陆、海、空、天所有领域都开展了与俄罗斯的合作,他们帮助我们改进武器装备,完成装备的升级换代,提升我军战斗力。在对台斗争中,不少来自俄罗斯的武器装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合作和学习,提高了我国自主研发先进装备的能力,为我军的现代化、信息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社会人文领域方面,前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了我们几代人,使一代一代人愿意为社会主义,为国家,为民族舍生取义。俄作家托尔斯泰、普希金和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近2年国家年的举办,2006年中国—俄罗斯年,2007年俄罗斯—中国年。在两次国家年中,我们共举办500多次活动,内容丰富,大大加深了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为两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基础之上,双方继续加深在此领域的合作交流,并已达成意愿,2009年为中国俄语年,2010年为俄罗斯汉语年。黑河已成为对俄开展合作交流的前沿阵地,在黑河每年的3.8节,6.1节双方互派团队,开展活动,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每年的6.1节时,中俄小朋友共同举办联欢会,此项活动已经坚持了14年之久。两国间的这种交往大大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曾经在两国的民众中有一份问卷调查,调查题目为“你是否赞成积极发展中俄关系”,分别有73%的中国人和74%俄罗斯人赞同。在俄罗斯进行的“你认为那些国家为友好国家”的问卷调查中,中国名列榜首,第2位为自俄罗斯。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在此次四川地震中,俄罗斯是第一批派出救援队的国家,派出21架次伊尔—76大型运输机将大量的救援物资迅速的运抵灾区,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援。俄罗斯救援队还救出了一位被废墟掩埋了127小时的幸存者,这是在所有外国救援队中唯一发现幸存者的救援队;俄罗斯医疗队共救助伤员1516人;最近,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亲自发出邀请,邀请地震灾区1570名中小学生赴俄康复疗养,并在克林母林会见50名儿童代表,国人对俄罗斯此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在国际事物合作方面,我国与俄罗斯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俄罗斯开展与我国的全方位合作,但是美国只在贸易领域开展与我方的合作,美国一直把我当作一个潜在的对手,其千方百计限制中国掘起。在人权问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美不断制造事端,并不断拉拢俄罗斯周围国家加入北约,使北约范围东扩,在其周围国家布臵反导系统,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生存空间。

美国追求的是单极世界,就是它一家独大,一家独霸。现中俄主张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基于这样共同的主张,也为了相互便于协调和配合,中俄两国元首就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先后发表了3个声明。97年叶利钦当政时发表《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2005年普京当政时发表《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2008年5月俄罗斯新总统梅德韦杰夫访问中国时发表《关于对若干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俄前总统叶利钦非常反对美国搞单极世界,99年底叶利钦访问中国时,他对江泽民主席说“美国要搞什么单极世界,这是美国人的一相情愿,是自我满足,自我陶醉”。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对美国要搞单极世界是非常不满的,同时也显示出有决心让其美梦一场空。不久前中俄还进行了一次小的战略配合,2008年7月14日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提出制裁津巴布韦,在最后投票中,中俄两国联手投出否决票,提议没有通过。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我国有一票否决权否决,但是我们轻易不用。从1971年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以来,37年间我们才使用了6次否决权。我们使用否决权自然有我们自己的用意,这是和我国的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津巴布韦这个国家内部有很大的问题,政府总统选举暗箱操作,经济通货膨胀非常严重,当地货币7000万才能买一个鸡蛋,弄得民不聊生。对这样一个国家我们为什么还使用我们轻易不用的否决权呢,那是因为我们国家对外交往的原则是不干涉一个国家内部事务,如果此例一开,那么美国会在我周边国家制造事端,进行“颜色革命”,将会后患无穷。

一位俄罗斯的老外交家曾说过,他曾是俄罗斯的外交部长和总理,他说“我们俄罗斯的力量比不上美国,你们中国的力量也比不上美国,甚至我们两家力量之和也比不上美国,但是如果我们两个国家能够加强战略协作,那么我们就是一支巨大的力量”,意思是说有时1+1可以大于2。

但是中俄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那就是两国应继续加强互信,是否以平常的心态看待对方的强大,是否在另一方力量壮大之后就会抛弃另一方。对这些问题我们不用担心,因为我们的综合国力在不断的增强。

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俄罗斯对我们也有不信任之处。例如我们有很多人在远东从事劳务,俄有人担心将来远东地区成为中国人的地方。担心我们在“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对中亚地区的影响力超过俄罗斯,这就要求我们在同中亚国家发展关系时要充分考虑俄罗斯在此区域利益,从中亚国家来说,欢迎中俄双方都在中亚发展事业。

另一个问题是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国与俄罗斯2007年481亿美元的贸易额只占我对外贸易总额的2.2%,只占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8.7%。

再有就是要在合作中充分考虑双方的利益,比如说跨界水城的保护和利用。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确实为两个国家带来了实际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单极世界”的形成,有助于在国际上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但是,我们应当清楚的看到,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只有一个准则,那就是“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内应广交朋友,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最后我想说引用小平同志的一句话,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谢谢大家!

第五篇:大学生活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如果说,中小学阶段的价值是人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全面学习和积累,那么大学阶段则是人们根据自身的条件有选择地进行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准备的阶段。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以往学习阶段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它的实践性,。在这个阶段里,强调的是主动地学习,有选择地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

大学是个人才聚集、知识密集、精神营养丰富的地方,这个阶段是每个大学生人生中承前启后的重要转折阶段,是人生获取能量、积累资源最重要的时期。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兼收并蓄,广泛寻求与老师、同学、校友之间的互动交流机会,从而既获得一面面立体的镜子,清晰地认清自己;又获得各类精神营养的滋润;更为自己今后的人生奠定一个极富价值的关系网络基础。有些大学生的大学四年,连本班的同学的熟悉程度都很不足,更不要说与本年级、本校其他专业同学之间的相识与相知了。这种状况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茫茫人海之中,能够彼此在一个大学、一个专业、一个年级共同学习生活了四年,这是多么难得的缘分啊。毕业之后大家各奔东西、志在四方,彼此又有着怎样的互补互助的资源关系可以相互借助啊。

大学生活对人生的价值,还非常鲜明地体现在它为我们赋予了可以终生受用的再学习能力。以往曾经简单的以为,大学是通常教育的最高阶段了,上了大学在教育的问题上似乎就到顶了。后来慢慢地才知道了这样一个其实很简单的道理:因为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因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学习将贯穿人整个生命的始终。大学生活是人在进入社会职场前的最后一个准备阶段,学习更多地是靠自我把握,没有人看着你、强迫你。尤其是当你将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社会实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样的学习更体现为一种自觉地学习,一种对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学习规律的掌握与感悟。

作为高等教育的神圣殿堂,在大学的特定环境中,有着太多的学习机会可供你选择。如果你今后的职业目标不够明确,仅凭一时的兴趣或被动地随和别人,那些富有很大价值的图书馆、讲座等学习机会,都会大为贬值。因此,面对大学这样一个五彩斑斓的万花筒,只有自己心中的定位清晰,你才可能有效作出正确的个性化选择,大学阶段在专业学习和职业准备的价值才会得以充分实现。

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明确未来方向,珍惜今天大学生活

上一篇: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下一篇:镇人大评议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