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专制加强习题

2024-04-08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习题(共6篇)

篇1:明清君主专制加强习题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选择题

1.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

A.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B.加强中央集权

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D.巩固皇权

2.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措施评价,正确的是

()

A.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加强中央的权力

B.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划时代的变革

C.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新防御力量

D.政府各部门互相牵制,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 3.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l 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④是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的重要原因

A.①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

()A.军机处的设置

B.八股取士的实施

C.厂卫机构的设立

D.严酷的文字狱 5.伴随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

()①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皇权专制与相权制约的矛盾③皇位世袭与外戚、宦官干政的矛盾

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B.西汉初年分封王国,郡国并行

C.元朝废除州县制,实行行省制

D.明朝废除行省,地方设三司

7.明初撤销中书省及丞相官制,皇帝秘书班子内阁的地位上升,主要反映了

()

A.中央政府提高工作效率

B.文臣的地位开始提高

C.君主专制统治大大加强

D.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8.明初管理地方政权的机构是()

A.节度使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三司 9.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A.废除丞相 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以地方设“三司” 10.“票拟”是()

A、大臣的奏章

B、阁臣帮助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C、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D、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11.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封建统治日趋稳固

B、封建统治日趋衰弱 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封建国家日趋巩固 12.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A. 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B. 能接触国家的军政机要

C.始终是清朝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D.它的设立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13.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的两千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主要特征是:①皇()帝“家天下”制度

②中央集权制度

③官僚制度

④“多民族”与“大一统”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14.内阁制正式确立是在()

A.明太祖时期 B.明成祖时期 C.明宣宗时期 D.明宪宗时期 15.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根本上是()

A、因为宰相胡惟庸“谋危社稷”

B、地方上设三司后,宰相职权扩大

C、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D、宰相之职可以由六部替代 16.宋太祖和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上有相同之处()

A、极大地削弱相权

B、分化中央和地方事权

C、地方上高三司分权

D、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政务

17.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

A、说明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权力危机境地

C、明清皇帝重视文人敷衍文雅

D、都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18.秦朝以来,直至清朝前期,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最突出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激烈

B、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相交替

C、专制皇权的日益强化

D、专制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日益激化 19.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原因是()A.统治阶级的要求 B.法家思想的启示

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D.规定皇权的至高无上 20.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

()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政令统一的需要

21.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是因为它

()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D、提高了大臣的地位与权限

22.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办事效率

B、强化君主专制

C、让“群臣”监督皇帝

D、精简政府机构

23.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顺治年间)“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枢垣记略》

材料二: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赵翼《曝杂记》

(1)据材料一,说明顺治年间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它有何弊端?

答:特点: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较大,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满洲贵族(议政王大臣)权势大。弊端:皇权受到限制,不利于稳定朝政;满洲贵族权势大,不利于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雍正设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军机处设立及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直接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公务。

根本原因:加强专制皇权、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统治)的需要。(3)军机处有何特点?

答: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利于皇帝控制;军机大臣人数较多(六、七人),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参与处理机要政务,能够协助皇帝控制政权;军机处设在离皇帝办公近处,便于皇上随时召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目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

(明太祖语)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唐太宗认为处理政务时“稳便”的方法是什么? 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又是什么? 答:唐太宗:丞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取消丞相,中央各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直接管理。

(2)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的看法有何不同? 答:唐太宗认为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的根源,应废之,集权于皇帝一人。(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两位帝王观点的认识。

答: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参政辅佐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度对立看待,从制度上取消相权,虽然保证了君主的绝对权威,但却使中央集权制度走向了衰落,助长了官场上的唯上是从和因循守旧之风。

三.问答题

1.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加强,反映出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轨迹。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请回答:(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 核心: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本质:专制政治(或君主专制制度))(2)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怎样? 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发展趋势:相权逐步削弱并最终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 进步作用:在明清之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具有进步性,表现在: ①适应了农业社会发展的要求,(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救灾行动,)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与社会安定;

②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③有利于民族融合。

消极作用: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后期)起,消极作作日益显著: ①助长了官场唯上是从、因循守旧之风和官僚作风 ②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加重了人民负担; ③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化之风;

④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妨碍了科学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⑤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在明清时期,我国社会发展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

(4)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各有何突出特点? 答: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分相权为三,互相牵制;宋太祖从兵权人手,削弱地方权力;明太祖废丞相,亲自掌管六部,君权极端加强。

(5)概括指出上述特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

答:唐朝:形成了严密的中央集权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宋朝: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但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明朝: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全面走向腐朽。

(6)上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 趋势:由盛而衰。

2.简述秦、唐、明、清(鸦片战争前)四朝所设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据此概括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演变的特点和趋势。参考答案: 中央行政机构:

秦:在中央设立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三公)和九卿。

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明: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后形成内阁制。清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保留明朝内阁制,后又设南书房及军机处。

特点和趋势:中央官僚机构日趋完善并形成严密的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君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3.试综述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是如何进行对各级行政机关的监察的。参考答案:

秦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西汉初亦设御史大夫行监察权。汉武帝时,将全国分为13个州,派刺史监察地方。

隋、唐时期设尚书、中书(隋时称“内史”)、门下三省,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监督。唐朝还将全国分为若干个(10或15个)道,作为监察区。

北宋设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等三衙统领禁军,同时设立管理军务的枢密院。三衙、枢密院互相牵制、监督。

北宋还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院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互相监督。北宋在地方派州通判到地方,与知州互相牵制、监督。明初在地方设直属中央的按察司,掌管地方监察事务。

篇2:明清君主专制加强习题

题 新人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李白的诗《远别离》中有这样的句子:“君失臣兮龙变鱼,权归臣兮鼠变虎。”为防止“鼠变虎”,明太祖()A.实行分封制

B.废丞相,权分六部 C.设内阁 D.设立军机处 答案:B 2.明朝内阁形成后逐渐拥有的最重要的权力是()A.协理奏章 B.决策权 C.最高行政权 D.票拟权

解析:明朝内阁没有决策权和最高行政权,这两项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明朝内阁后来拥有的重要权力是票拟权。答案:D 3.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内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的讲一件事,有的讲两三件事,共计3291件事情,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有效处理政务,明太祖的措施是()A.三省六部 B.设立内阁

C.设立殿阁大学士 D.设立军机处

解析: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本题重点考查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首先排除选项A、D。选项A是隋唐时期,选项D是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选项B是明成祖采取的措施,不是明太祖的措施,故选项B是错误的。答案:C 4.秦汉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封建社会中央官制演变的趋势及本质。古代中国中央机构的变革都是服务于皇权,以皇权的强化为中心,三公的相互牵制,三省的分化相权,直至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答案:B 5.“(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材料表明()A.大学士拥有很大的行政权力 B.大学士和原来的宰相没有区别 C.大学士限制了皇帝的行政权力 D.大学士凌驾于宰相的权力之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朝君主专制的理解。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但内阁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但又缺乏法定地位,它是皇权加强的表现,所以B、C、D三项错误。“没有宰相 1 名义的宰相”说明大学士的权力很大,A项正确。答案:A 6.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这些“雄略之主”加强专制集权的相似措施是()A.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C.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D.通过科举制和监察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解析: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等参与国事,宋太祖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明成祖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故三朝加强集权的相似措施是设立新的中枢机构,加强皇权。答案:B 7.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答案:A 8.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以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解析:A项与材料中利玛窦的观点“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相悖;C、D两项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也不符合史实。“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说明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故B项正确。答案:B 9.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明清的君主专制 C.浅议“焚书坑儒”

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解析:“康雍乾”“军机处”“文字狱”都是清朝时期所独有的,后两者都极大加强了君主的专制统治。答案:D 10.“机构精简,行政效率提高;遇事不互相推诿,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机构设置的作用()A.军机处 B.理藩院 C.清初内阁 D.清初六部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是“机构精简”“迅速处理军国大事”,这符合军机处的特点。答案:A 2 11.清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往往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经驿马传递直达地方督抚。这种做法()A.加强了内阁的权力 B.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C.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

解析:清朝通过军机处的设立,皇帝不经内阁通过军机处直接下达诏令,军国大事直接控制在皇帝手中,并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B 1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①②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积极影响,④是其消极影响。③与明清时期的史实不符,明清时期我国已逐渐落后于世界,已失去了领先世界的地位。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三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1)材料一中明太祖对自秦至宋的丞相的相关评述是否正确?并阐述理由。明太祖“罢相”的实质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两代中枢机构的两次大循环,并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3)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观点是否正确?请阐述理由。

答案:(1)不正确。理由:①秦朝设置丞相等三公官职,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②秦亡于暴政,而非中央集权制度;③汉、唐、宋的宰相制度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质: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2)明清制度:①明朝废除丞相,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形成内阁制,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②清代增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官员充任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本质问题:专制皇权逐步加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3(3)正确。理由: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腐朽和衰落。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1明代政府构架(改制前)

图2明代政府构架(改制后)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史稿》

(1)据材料一分析图中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及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时间及其影响,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的评价?为什么?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

解析:第(1)问,要仔细分析图1到图2的变化,图1中皇帝下面有丞相,而图2中则无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所致;原因要从废丞相的目的入手解答。第(2)问“时间”及“影响”要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关于评价,首先要理解观点,该观点认为军机处实际就是政府,此观点自然错误,“原因”要从军机处的职能去分析。第(3)问,由废丞相到设军机处,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即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1)明太祖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2)清朝雍正帝时。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不同意,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篇3:明清君主专制加强习题

一、重视课堂导入,方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如何设计本课的课堂导入让笔者煞费苦心。

最初,笔者海选了与明清历史有关电视剧十几部,用其片头剧照制成胶片状,并拟定导入语:当下,古装电视剧充斥荧屏,“正说”“戏说”大行其道,历史在编剧们的笔下被随意安排。这些就是以明清历史作为背景的电视剧,它们塑造了很多古代帝王和政治家的鲜明形象。其实,历史上的朱元璋没这么正气岸然,雍正没这么帅。经过试上就发现问题了,除了《步步惊心》外其他电视剧学生都未看过甚至未听说过,结果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兴奋而是茫然。而且导入语太过冗长,学生不知所云,于是笔者决定用吴奇隆的雍正扮相和雍正帝的同龄肖像画对比,并将导入语改为:吴奇隆版雍正的颜值很高,现实版的雍正与之相比反差太大,现在编剧们为了收视率,从人物的外形到相关故事情节,随意安排历史,所以我们要用一双慧眼去探寻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历史真相。这样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时尚偶像剧与历史真相间的差距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史料选取考虑学情,让学生更好理解与掌握历史

运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充分体现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人教版教材提供了很多的历史结论。为此,笔者阅读了相关的部分研究成果和高考题、模拟题,围绕本课教学重难点去寻找有效的史料,进行教学设计。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阁制,笔者认真挑选史料。最初找到的史料有:“张居正对神宗教育十分严格,神宗把张居正当作严师看待,既尊敬又惧怕。再加上太后和宦官冯保的支持,朝政大事几乎全部由张居正做主。”后来觉得这段材料来自通俗历史读物《上下五千年》,虽浅显易懂但历史感和严谨性不足,于是转而从二十四史之一《明史》中摘录一段史料。但在三个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试读后笔者又发现了新问题:文字太多,信息量太大,文言文晦涩难懂。最后,经删减、注释后形成这段史料:“太后以帝冲年(幼年),尊礼居正甚至……时帝顾(看)居正益重……待以师礼。……帝甚惮(畏惧)居正……”

笔者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史料运用不能过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能力。史料字数过长,信息量太多,学生难以抓住有效信息,且会占用过多课堂教学时间,因此我们应该精简史料,大胆删减与主题、要旨无关的文字。如果史料过于晦涩难懂,不利于学生解读史料,会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尤其是作为古代史教学不可回避的文言文史料,我们应该增加注释,尽可能减少学生的阅读障碍,进而减少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解释史料的时间。

三、重视抓好问题设置质量,以便于拓展学生思维

“晒课”的准备和实践中,如何设置问题来突破重、难点,并引领学生拓展思维,始终是笔者思考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之一是内阁制的特点。为了很好地突破这一难点,笔者在史料搜集的基础上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最初设置了一个常见问题:比较宰相制和内阁制的异同。学生由于历史知识有限,要准确回答这一问题还需老师助其回忆宰相制的相关内容,教学效果很差。思考之后,改为一组多层次问题,其“晒课”片段如下:

首先通过PPT呈现一段史料:“大柄悉以委居正,吏部左侍郎……恂恂(小心谨慎)若属吏,不敢以僚(同僚)自处。”并提出第一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居正的权势堪比之前的胡惟庸,那能不能就此说明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呢?”由此引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导他们阅读两段史料(略)。

笔者还设计了两个问题:“张居正大权独揽的原因有哪些?”“内阁制具有哪些特点?”在学生讨论后笔者做出总结:从制度上看内阁首辅不可能有较重的权势,即使有也是非法的。张居正之所以权势堪比宰相,是因为年幼皇帝对老师的信任和支持,如果信任不在了,会怎样呢?学生思考片刻后笔者进一步讲述张居正去世后的结局:封号、谥号被剥夺,被抄家,长子自杀,次子充军。通过对比张居正前后天堂与地狱般差别待遇,得出“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制约皇权,内阁首辅并不是宰相”这样的结论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在具体“晒课”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探究历史,突出展现数字教育资源的课堂应用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应得以充分体现。

摘要:如何更好地展示学生,“晒”出他们的精彩和成长,是笔者“晒课”的重点,而学生的健康成长背后蕴藏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素养。

篇4:教案设计——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关键词]明代 清代 中央集权

导入: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宰相”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名称,在秦汉叫做丞相、唐宋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位置相当于“宰相”……尽管“宰相”不是某种正式官职的称呼,但用这个词来形容最高行政长官是很贴切的,“宰”的本义是“主宰”,“相”的本义是“辅佐”。这个词对最高行政长官——“宰相”的特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辅佐皇帝、统领百官。在封建社会宰相的存在有两方面的作用:①积极: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②消极:相权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在明朝初年,明太祖对于宰相的存在一开始就存戒心,后来(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6页,看一下开头的介绍“明太祖与胡惟庸之间矛盾”的内容),由于宰相胡惟庸的所作所为,导致了皇帝与宰相的矛盾增大,于是明太祖就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

[板书]: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人物:明太祖

目的: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

时间:1380年

事件:①处死胡惟庸。②废除中书省、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结果: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讲解]:现在我们全面总结一下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弥补教科书上只讲述明太祖在中央采取的措施的不足,可以使学生对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这些措施,总体上可概括为两个字:“分权”。具体说来:

[幻灯片]:

①将中央权力集于皇帝。(废除宰相,权分六部)

②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废除元朝行省制度,地方上设置“三司”),目的在于分割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

加强中央集权“三司”的内容包括:

①布政司,全国设13个,每个布政司有两个官员——左右布政使(省一级的行政长官)。行政权力和财政权力分开,两个“三司”官员级别相等,一个主要处理行政事务,另一个主要处理财政事务,相互牵制。

②提刑按察使司,沿用元代制度。(按察使为省一级司法长官)

③都指挥使司,沿用元代制度。(都指挥使为省一级军事长官)

[板书]:

二、内阁的出现:

1.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相关内容总结一下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的目的,以及殿阁大学士本身的职权?

答:目的是“解决废除宰相后自身负担加重的问题,同时又要避免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大学士“帮助收读奏章,批发文稿,协助皇帝,但是很少参与决断机务。”

[板书]:目的:解决废除宰相后自身负担加重的问题,同时又要避免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时间:1382年

事件: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临时),帮助收读奏章、批发文稿,协助皇帝。

职权特点:①官位低:正五品。②很少参与决断机务,决策权掌握在皇帝。

作用:为后来的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

[板书]:2.明成祖设内阁:

时间:永乐初年

事件:选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文渊阁,随从皇帝参与机务。

职权特点:①内阁大臣还是正五品,官位低。②没有专门办公的地点也没有下属人员。(文渊阁只是皇帝的私人书房,不是政府办公机构。)③不能干预六部和其他部门的事务。

结果:内阁出现,明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幻灯片]:图片内容:文渊阁照片

文字解释:文渊阁是明代皇帝的私人书房,并不是专门的政府办公机构。除此之外,还是明代宫内的藏书阁,藏有中国古代著名的百科全书——《四库全书》。明太祖时,定都南京,文渊阁在南京城的奉天门东。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文渊阁被迁到北京皇宫东庑南。之后,在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后,文渊阁就成为殿阁大学士的“入值之所”。到了1537年(明代嘉靖十六年),经过整修,正式成为“阁臣办事之所。”

(幻灯片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文渊阁作用的解说能使学生们明白内阁大臣的职权特点。)

[板书]:3.内阁地位提高:

表现:①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同时,请学生们打开书17页,看图片之下的小字,了解一下“票拟”和“批红”的内容。)

②内阁地位也日益提高,逐渐高于六部。

[幻灯片]:标题:内阁地位的提高

文字:①明宣宗时,内阁大臣官位变为“从一品”,超过了六部尚书的“正二品”官位,从根本上改变了明初殿阁大学士官位低下的情况。同时,内阁大臣得到了对内外大臣的奏章草拟供皇帝参考的处理意见的票拟权。但是,在宣宗时,上朝的时候,内阁大臣仍要排在六部尚书之后。而且,当时拥有票拟权的还有吏部尚书、户部尚书。②到了明英宗时,票拟成了内阁大臣的专职,六部必须按内阁的票拟办理公务。③到嘉靖皇帝以后,上朝时,内阁大臣已经排在六部尚书之前。到此,在明中期以后,内阁已经位居六部之上。内阁首辅更是权势显赫。

[思考题]:现在,请大家看书第17页“历史纵横”,上面写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时的情况,看完以后,大家思考一下:“有的学者以张居正为例,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宰相,那么,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使同学们明白“相权”与“阁权”的区别,增强对“内阁”职权特点的认识,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相权”与“阁权”的区别。

答案:①权力上:从历史上看,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对皇权有制约作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内阁大臣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不能对皇权起到真正的制约作用。②制度上:在制度上,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拥有法定的地位,其最高行政长官的地位十分稳固。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服务的临时咨询机构,本身没有决策权,内阁中的大臣也不是拥有法定地位的最高行政长官。内阁大臣的升降由皇帝本人决定,职权大小也依照皇帝旨意而定,内阁大臣虽然拥有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得决定于皇帝的批红,内阁大臣地位总体而言不稳定。③总结:所以,虽有内阁大学士(例如:张居正)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制度及法定的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去信任,地位就会一落千丈。(比如,张居正死后被抄家,革职。)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实际上,首辅的权利与前代宰相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板书]:4、内阁权力与宰相权力的区别:

[讲解]:请大家打开书第17页,把最后一段黑色大字划下来。(通过划书,使同学们更加熟悉教材,加深对刚才讲过的例题的印象。)

过渡:我们现在已经讲完了君主专制体制在明代不断加强的过程,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种体制在清代是怎样继续发展并最终走向极致的。我们都知道,清朝是由满族——一个东北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所以,一方面它和明朝一样,继续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另一方面,在加强这种制度的过程中,它又显示出独特的民族特色。下面我就来讲述相关的内容,请大家打开书第18页。

[板书]:三、军机处的设立:

1、[提问]:

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内容归纳一下清代初期中央决策机构的特点和导致的结果?

[回答]:特点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机要”,导致“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板书]:中央决策机构特点:军国机要由满族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高于内阁、六部。

结果: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讲解]:(通过讲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发展经过,让同学们对清初中央决策机构的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可以更清楚地明白清朝在中央制度发展上的民族特色)

现在我向大家说明“清朝初年为什么会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我们刚才说过,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满族原来居住在东北,在进入山海关、取代明朝以前,虽然已经建立国家(后金),但他们的社会发展程度比汉族要低很多。政治上虽然建立了封建国家,但是由于他们是在短时间内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因此,在政治制度中,就留有奴隶制或早期封建制的贵族军事民主制的色彩,直到入关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这样的传统仍然在中央决策系统中起着一定作用。在清朝刚建立时,由于满族自身的落后,所以君主专制政体很不完善,君臣之间没有明确的、制度化的权力界限,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实际上的最高决策机关。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初满族权贵大臣们商讨、决定军国大事的一种重要形式。除了决策大事外,“议政王大臣会议”还往往兼有参与政务的职能,但是它不是具体的执行机构,不是制度化、法定的设置。它的产生,除了与满族在入关前社会发展程度比较低有关,还与满族在东北刚刚兴起并建立国家时,政事简单,军政不分有重要关系,后来,清朝建立后,受汉族影响并继承明朝政治制度,加强君主专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不断削弱,到乾隆时撤销。因此,我们从议政王大臣会议自身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第一,满族在入关建立清朝以后,“汉化”程度不断提高,自身不断进步。第二,清朝的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讲解]:为了解决议政王大臣会议对于皇权的牵制,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分别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措施来加强皇权。

[板书]:2、康熙亲政后:

事件:设立南书房(故宫乾清宫西南角),让翰林院学士参与机务,起草谕旨。

结果: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加强了皇权。

3、雍正年间:

事件:在宫内设立军机处

原因:西北用兵,内阁(故宫西南,文华殿对面的红墙院内)在太和门外,容易导致军机泄露。

[板书]:军机处的特点是:①简、速、密。②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亲自选定,加以临时性头衔才能进入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跪受笔录,传达旨意,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加强了君主专制。

[讲解]:军机处办事人员少,不过三、四十人,有官无吏,办公场所面积小。办事效率高,一切由皇帝决策,大臣办理,皇帝的旨意要随时办理,而且规定当天的事当天完成。军机处为了迅速执行公务,创立了“廷寄”制度,公文在批示后直接交相关部门办理,手续简单;或者直接由快马送到地方官员的处所办理,(而内阁有“票拟”和“批红”,手续繁杂),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办事速度。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来往人员较少,外朝大臣不能随意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太监也必须退出,保密性好。

[讲解]: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8页,将倒数第一句话用笔勾画下来。这句话,讲的是军机处的作用。下面我来归纳一下军机处的作用。

[板书]:军机处的作用: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极致。

[讲解]:下面我们从中国自身短时间的发展和整个世界长时段的发展趋势来评价一下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作用。

[板书]:四、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作用:

1、积极:

(短时间)(在中国自己的范围内——小范围)

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也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2、消极:

(长时间)(在世界范围内——大范围)

关键:与同期世界政治制度发展的潮流对比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讲解]:请大家看教材131页,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英国形成了君主立宪制度,以议会来分散君权;美国独立以后,发布了宪法,建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在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严重扼杀了中国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中国社会进入近代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宏观的视野,让学生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思考中国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将中国与西方国家对比,可以培养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除此之外,还有利于从长时段的角度,从社会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君权极度膨胀阻碍中国近代化”的方面,可以引出近代史上中国落后而被西方侵略的事实,这样有利于往后对于近代史的学习。)

[讲解]: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过程,为了加强同学们的知识掌握程度,我将课文涉及的内容按照主要的线索总结成了两个表格:

[板书]标题: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篇5:明清君主专制加强习题

张付国

一、教材认知

1.教材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

2.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过程与方法: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学情: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学法: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教法

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2、3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2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3.课堂小结

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5.布置作业

篇6: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

历史文化学院 2009111482 张筱平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政治)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最后一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但这一制度的确立并不是一蹴而就。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都是古代中国政治的主要矛盾。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峰。

本课内容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形成之初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使之在中国持续了二千年,到了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但是这也是中国大大落后于世界的开始。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落后与先进,专制与民主,在世界的东西方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就为学生以后学习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根据课标要求,本课内容的设置应该落足于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措施、这些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第三个方面,“君主专制的加强”不仅仅只是明清时期,秦汉以来历朝都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君权,虽有反复,但总的来说君权都是在不断扩大的。因此,“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对本单元内容的总结,而不仅仅是本课内容。

3、教材内容

在教材内容编排上,课本设置了三个子目:“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其中,“宰相制度的废除”导致了“内阁的出现”,清代特殊的政治背景又导致了内阁地位的下降,“军机处设立”。显然,课本将重心放到了“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措施”、“这些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两个方面,对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课本主要放在辅助课文系统,也即“历史纵横”中,这可能导致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不重视。同时,在课本中,君主专制的影响只表现其积极一面,而这也可能是学生产生疑惑:既然如此,清末我们为什么又要推翻封建帝制呢?因此,在课本之外,我们还需呈现更多的材料,说明君主专制加强在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宰相制度在明朝废除的原因;

(2)对比内阁制与宰相制,了解明代内阁的实质;

1(3)知道军机处设置的背景,通过比较军机处与明代内阁的职能,理解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过程与方法:

(1)列表对比内阁制与宰相制、军机处与明代内阁的职能;

(2)阅读材料并讨论,能从材料分析中得出结论,辩证地分析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君主专制制度有其优越性,故而能在中国持续二千余年;但其弊端最终导致封建帝制的瓦解。

5、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难点:

宰相制度为什么最终在明朝废除; 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3)重、难点突破:

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我设置了五个问题逐层递进,废除宰相导致内阁的出现,清代特殊的政治情况有导致内阁地位下降,军机处成为中央主要办事机构。同时对宰相与内阁、军机处与明代内阁比较,发现这些机构的职权不断下降,而这意味着皇权的不断扩大。

“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主要是给出材料,同时设置问题“君主专制为什么能在中国持续二千年,最后为什么又被推翻?”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讨论,辩证地分析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至于宰相制度为什么最终在明朝废除,而不是其他朝代?我是要求学生回顾之前所学习的君权与相权之争,认识到宰相的废除是一千多年君权相权之争的必然结果,而胡惟庸案只是导致其最终实现的契机。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教学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本课主要使用的是问题研讨教学法。宰相制的废除的原因,内阁、军机处出现的背景及其职能,它们对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学生通过阅读课本都可以获得,无需老师过多讲解。因此,本课我设置了六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部分问题上要求学生合作讨论,并能从材料分析中得出结论,培养其合作能力及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三幅历代重臣面君图(汉唐时代重臣坐着面君、宋代站着面君、明清时代跪着面君),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①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

②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史大纲》曾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然后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比如张居正当时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张居正死后的下场可以证明这点。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课堂小结

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5、布置作业

上一篇:表达思念的爱情短信祝福语下一篇:无住房情况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