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智慧人生

2024-04-29

孙子兵法智慧人生(精选6篇)

篇1:孙子兵法智慧人生

孙子兵法与人生智慧 特色及评论

《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兵书。孙武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军事见解和战略战术思想。《孙子兵法》是一部优秀的军事理论著作,对后世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孙子兵法与人生智慧 内容简介

本书是探讨《孙子兵法》的运用问题,具体地说,是把拙著《孙子兵法新解》中提出的两百多个指导人生的观点,择其主要予以展开,佐以大量的事例、故事、辅以亲身的感受、体验,夹以随兴的议论、评说,阐述《孙子兵法》对人生的指导价值。但,其中依然有着我对《孙子兵法》对人生的指导价值。但,其中依然有着我对《孙子兵法》精髓要义的新表述。之所以这样,是力图得“雅俗之韵”。孙子兵法与人生智慧 本书目录 自序

孙子、兵法及其他 先胜的智慧

人生不败第一计――“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人生取胜清凉剂――“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人生立身败身分水岭――“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把握人生航向两要则――“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正。” 争取主动的要诀――“先佚后劳”

行动计划上争取主动的计策――“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活动规律上争取主动的计策――“作之而知动静之理” 利弊得失上争取主动的计策――“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虚实强弱上争取主动的计算――“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胜人一寿在先知――“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越赚越能赚――“胜敌而益强” 正胜的智慧

人生成功万事的正道――“五事七计” 人生治理百业的内功――“将帅五德” 管理教育的前提――“亲附”

管理教育的要旨――“含之以文,齐之以武” 管理教育的时机“素行”

做人做官的高胆识――“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做人做官的高境界――“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合于主” 做人做官的高风范――“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 协同配合的灵丹妙药――“同舟而济”

齐心群力的要则――“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性格情操修养的高标准――“静以幽,正以治。” 得福须修功――“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

先知靠人不靠神――“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获取真实情报的品格――“圣”、“仁”、“微妙” 全胜的智慧 迂胜的智慧 知胜的智慧 奇胜的智慧 慎胜的智慧 速胜的智慧 忌胜的智慧 因胜的智慧 致胜的智慧 后记

孙子兵法与人生智慧 作者介绍

施芝华,南京政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孙子兵法研究学者,出版有《孙子兵法新解》、《孙子兵法在当今世界的妙用》(与人合作)等著作;已发表孙子兵法研究论文几十篇。曾多次参加孙子兵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多家报刊开设孙子兵法与人生智慧系列专栏。研究成果被《解放军报》等报刊及上海电视台专文、专片报道。现为大校军衔。

曹操《孙子略解序》中所批评的关于《孙子兵法》的“训说况文烦富”,应包括《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中“十三篇”之外的各篇在内。杜牧《注孙子序》中说:“武所著书,凡数十万言,曹魏武帝削其繁剩,笔其精切,凡十三篇,成为一编,曹自为序,因注解之 據銀雀山出土的竹簡《孫子兵法》佚文,篇名尚有:

汉人重复 曹操删掉的 1.〈吳問〉

唐李问

2.〈四變〉(原無篇名,由竹簡整理者據文義補擬)伍子胥 3.〈黃帝伐赤帝〉

吴王伐楚

4.〈地形二〉(殘缺過甚。原篇名作「 刑二」,竹簡整理者認為闕字為「地」)军法司马法

5.〈見吳王〉(部分文字無法排比接續。原無篇名,由竹簡整理者據文義補擬)杀鸡吓猴 6.〈程兵〉(僅存5字)瞭子兵形勢家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是孙子兵法 汉·曹操,梁·孟氏,唐·杜佑、李筌、杜牧、陈皞、宋·王晳、贾林、梅尧臣、何氏、张预

一口是天子剑,一口是宰相剑,一口是元戎剑。天子剑是“白虹紫电”,宰相剑乃是“龙泉太阿”,元戎剑乃是“干将莫邪”。

持天子剑者,必有“仁、孝、聪、明、敬、刚、俭、学”天子八德,持宰相剑者必有“忠、正、明、辨、恕、容、宽、厚”宰相八德,持无戎剑者必有“廉、果、智、信、仁、勇、严、明”元戎八德 要冷静思考 不要想被洗脑了一样 做收藏 脑残

袒露心迹说:“认字,能够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剑术,只能对付一个敌人,不值得去学。我要学就学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

席信息官 维基百科

首席信息官 维基百科

《孙子兵法》的思想影响超越军事应用,实际上亦是博弈策略 的经典著作,如在棋艺对垒或运动竞技方面。《孙子兵法》不 仅在世界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对政治、经济、商业、人事管理和市场策略等与博弈有关的领域亦有指导意义。法国 谈论日常生活战略的 Michel de Certeau,在《日常生活的战 略》(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一书中,也提到应 读中国的经典《孙子兵法》与《易经》。

2001年,何炳棣提出“老子辩证思维源于孙子兵法”的说法。明朝军事家刘伯温的《百战奇略》包含孙子兵法。孙子:“知 己知彼,百战不殆”,“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 会战”。刘伯温:“凡兴兵伐敌,所战之地,必预知之。师至 之日,能使敌人如期而来,与敌则胜。……知战之地,知战之 日,则可千里而会战。”杜牧注孙子《用间篇》:“不知敌情,军不可动;知敌之情,非间不可”:刘伯温:“凡欲征战,先用间谍,觇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战无不胜。”.太极的思想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慎战的思想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全争的思想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胜兵先胜,而后求 战” 先胜的思想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国家生死存亡,不可不研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严格说是一个反战者。原因不是他爱好和平,而在于,战 争是资源消耗战(日费千金)。最棒的作战就是不战而胜(善 战者,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孙子最早在兵法上提出情报的重要性,他主张知彼知己,百战 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一方面要用各种方法(包括派间谍)获取、探取敌方军情、军 力、部署、动向、补给,同时将本身的军情严格保密,或发放 假军情,虚虚实实,诈骗敌方,令敌方信假为真。

孙子强调备战。“故用兵之法勿恃敌之不来,恃吾有以待之,勿恃敌之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若不得已开战,选在自己熟悉的地形,以逸代劳最佳,其次是 在平地一比一决战,最下是攻城。(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 次伐兵;其下伐城。)

孙子时常有譬喻式的描述,诸如他注重势与节(时机),形容 前者如湍急河水上的漂石,后者如飞鸟攻击猎物;其中最有名 者,乃后来被武田信玄所使用的风林火山之旗:“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孙子主张,战争的胜利在于敌方露出破绽,有可趁之机。孙子主张,用兵在于正奇相用(凡战者,以正合,用奇胜。):正可视之为按牌理出牌,奇可视为不按牌理出牌,这两者没 有一定规则,不需拘泥。后,在《李卫公问对》里面,唐太宗 特别问李靖正奇之间的比例,李靖回答没有一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孙子兵法。

谈到对败兵的处置,特别主张“网开一面”,以全面瓦解敌方 士气的观点。所以孙子主张:穷寇莫追,围师必阙。

战场局势,类似出奇兵原则,孙子也主张“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意味要考量部队特色,适时激励拼死一搏 的气势。这一点在后来韩信井陉之战背水一战大破赵国陈余时 使用。

孙子认为兵无常势,就好像水一样,形势不同,所以可以因敌 人的变化,而取得胜利,方能用兵如神。(故兵无常势,水无 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以下の13篇から成る。

計篇戦争準備計画について述べる。

謀攻篇攻撃と守備それぞれの態勢について述べる。

勢篇戦争においていかに主導性を発揮するかについて 述べる。

軍争篇戦局の変化に臨機応変に対応するための9つの手立 てについて述べる。

行軍篇地形によって戦術を変更することを説く。

九地篇火攻め戦術について述べる。

用間篇為政者と民とが一致団結するような政治や教化のあり 方

天地形

将軍の制度・軍規

の「五事」である。より具体的には以下の「七計」によって 判断する。

敵味方、どちらの君主が人心を把握しているか。将軍はどちらが優秀な人材であるか。天の利・地の利はどちらの軍に有利か。

軍規はどちらがより厳格に守られているか。軍隊はどちらが強力か。

兵卒の訓練は、どちらがよりなされているか。信賞必罰はどちらがより明確に守られているか。

篇2:孙子兵法智慧人生

一、《孙子兵法 》和现代军事与战争 《孙子兵法 》不仅是世界上既是兵力、兵器的对抗,更是心理谋略的角逐。心理战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作战样式走上战争舞台 ,其战争平台更加多样,内涵更加丰富 ,外延更加拓展 ,进程贯穿整个战争始终 ,直接影响战争成败。借鉴研究孙子关于 “攻心 ”作战的思想,对于实施高技术条件下心理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此 ,在战争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 “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最高境界是实施“攻心战”的关键;

二、抓住心理战的基本特点是探求“攻心战”的基本切入点 ,即: 1.进行攻心战,在战法上应坚持综合化 , 2.进行攻心战,在编程上应实现专业化 , 3.进行攻心战,在力量上应呈现多元化 , 4.进行攻心战,在目标上应攻击多面化 , 5.进行攻心战,在攻与防上体现全时化;

篇3:浅谈《孙子兵法》中的营销智慧

一、借势

《孙子兵法》认为“善战者, 求之于势, 不责于人”, 即战争的胜负是由双方对“势”的把握和运用所决定的。《孙子兵法》认为, 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 势是政治、经济、外交、天时、地理等诸因素。因此, “势者, 因利而制权也。”军事活动的本质是一个“知势”、“造势”、“任势”的过程, 既要不断地“以利取势”, 又要不断的“以权谋势”。

势, 在市场营销中, 体现为市场发展趋势和商机。这种“势”依旧是政治、经济、公关、天时、地理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取得竞争的胜利, 关键是要顺应市场的发展形势, 权宜应变。

如何把握势?通过对“五事”即“道、天、地、将、法”的分析, 即可通晓市场之势。具体说来, 即“道”——政治法律环境;天——社会经济环境;地——地理自然环境;将——经营管理体系;法——规章制度与文化建设。

二、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认为:“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 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 每战必殆。”而关于知彼知己的方法, 《孙子兵法》认为有“相敌”、“动敌”、“用间”这三种。

显然, 在这一思想中, 《孙子兵法》将其注意力由外部的“势”转移到内部, 试图通过增进对对方的了解来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从而扬长避短。

如何做到知己知彼?《孙子兵法》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分析方法:即“较之以七计”: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 兵众孰强, 士卒熟练, 赏罚孰明。对于营销人员来说, “七计”意味着比较和判断:企业高层决策者的战略素养与人格魅力, 企业中层管理者的能力与素养, 企业的物化资源, 企业的文化与规章制度, 企业的研发、制造、营销等经营因素, 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 以及企业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此七计, 经营者便可对自身与竞争对手的实力做出明确判断, 从而做出正确的市场决策。

三、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认为, 无论是战争还是企业竞争, 竞争双方都必须充分利用既有条件, 最大化投入产出比。每战必胜, 每攻必克, 并不是最好的战略, 即“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者也。”相反, 《孙子兵法》主张“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下政攻城。”也就是说, 无论是战略决策还是战术决断, 都要首先运用谋略, 通过谋略取胜方为上之上策。

这一点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自明的。事实上, 对于一个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从事生产经营的现代企业来说, 战略对于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战略所体现出来的洞察力、预见能力以及对于风险的事先防范能力, 是无论在战争还是企业的市场竞争中都必需的。

四、奇正相生

在战略的执行上, 《孙子兵法》主张奇正相结合的全局指导原则。“凡战者, 以正合, 以奇胜”。“三军之众, 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 奇正是也”。“战势不过奇正, 奇正之变, 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 如循环之无端, 孰能穷之?”在既有军事实力的基础上, 只有充分发挥将帅的指挥才能, 利用既有优势、出奇制胜,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就是说, 奇兵和正兵是辩证统一的, 只有方法出奇、变化多端, 才能使对方捉摸不透, 方能取胜。

在当今的买方市场环境之中, 竞争一方要立足和生存, 就必须在竞争方式与方法的运用上不断创新。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把自己和竞争对手区别开来, 并最终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在一定意义上说, 现在的市场也已经越来越不能接受平庸的竞争者了, 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更愿意企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五、避实而击虚

避实而击虚战术从一定意义上说, 是对奇正思想的具体运用, 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战术。《孙子兵法》认为:“兵之形, 避实而击虚。”在孙子看来, 对敌施行攻击, 应先避开敌方强点, 攻其弱点。这样既可以保存自己的实力, 又可以利用对方的不利方面, 达到自己的既定目标。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 其资源都是有限的, 因此, 如何有效率地利用企业的稀缺资源就显得相当重要。在这一点上, 企业完全可以吸收这一战术的基本思想, 扬长避短, 避实击虚。在不断消耗对方资源的同时, 同时保存自己的实力, 并使自己在最终的竞争中克服资源不足的劣势, 赢得主动。特别是当竞争对手处于优势, 自己处劣势时, 更应该避实而击虚, 由不被动变主动。

西方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曾有这样的名言:“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显然, 将这一名言应用市场竞争也是合理的, 因为商场如战场。《孙子兵法》已经清楚地告诉了企业经营者如何用不流血的方法来赢得市场战争的胜利。关键在于经营者们如何去领会、如何去把握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的不同的现实情况进行灵活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孙子兵法》新注[M].中华书局, 2005年1月第2版

[2]赵向明.孙子的谋势制胜论及其在营销战略中的运用[J].商业研究, 2001, (2)

[3]曾献存.《孙子兵法》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17卷第6期

[4]李泽民.《孙子兵法》与企业攻防谋略[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杂志, 2006年7月第3卷第7期

篇4:孙子兵法智慧人生

【关键词】武术;“柔”智慧;孙子兵法;太极拳

【Abstract】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Military Science of Sun Tzu and tai chi chuan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The thought of “soft” embodied in Military Science of Sun Tzu and gentle wisdom contained in taijiquan have the same effect.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lait purpose, the thought of keeping a reserve force in Military Science of Sun Tzu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form of exercise as the main function of the movement exercises in tai chi.From the view of attack and theory analysis, the defensiveness, avoiding its sharpness and positive attack under various forms of obedience in Military Science of Sun Tzu have produced certain effect on the thought of “soft” in tai chi chuan.

【Key words】martial arts;“soft” wisdom; Military Science of Sun Tzu; Tai chi chuan

引言

《孙子兵法》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兵书,不仅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中拥有广泛的影响,并且在武术技击中也有着很高的运用效果。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武术文化中,武术的任何拳种在技击过程中都会使用一些战术,这些战术不可避免地会以兵法为理论依据,只是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作为武术拳种之一的注重内外兼修和以柔克刚的太极拳,其作战艺术难免也会蕴含着许多与兵法相通的技击理念。

《孙子兵法》追求以巧取胜的战斗而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的技击,两者之间有着相似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隐藏着什么样的智慧?意义何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论证,探索其内在的联系,为更好地理解太极拳、认识太极拳和研究太极拳提供参考。

1《孙子兵法》与太极拳的关系

“从陈王廷所造拳套看,陈王廷受戚继光影响很大,单是从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中,就吸取了二十九式之多,因此有人说太极拳的编造,是以《拳经》三十二式为基础的。”〔1〕戚继光在《纪效新书》自序中说道:愚尝读孙武书,叹曰:“兵法其武库乎,用兵者其取诸库之器乎;兵法其药肆乎,用兵者其取诸肆之材乎!”“犹禅家所谓上乘之教也。”〔2〕按照传承关系来看,《拳经》三十二式属于军事的一部分,按照戚继光所言《孙子兵法》是军事的最高理论,因此不可避免地被戚继光运用于《拳经》三十二式之中,陈王廷又以《拳经》三十二式为基础创编太极拳。那么,太极拳的诸多思想也应该来源于《孙子兵法》。

2《孙子兵法》中的“柔”思想

2.1《孙子兵法》中的“柔”思想释义

柔是软、使变软及温和〔3〕540。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而产生的结果,也指想法〔3〕601。《孙子兵法》中的很多理念,在看似柔弱温顺的表象下能够顺应、营造或利用等不同态势来通权达变,并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达到以巧胜拙的行为意识,这种行为意识可看做《孙子兵法》所表现出来的“柔”思想。例如,《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欲擒故纵等计谋都是其“柔”思想的完美体现。

2.2《孙子兵法》中的“柔”思想解析

《孙子兵法》中的“柔”思想,能够以巧胜拙,并能够正视规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柔”思想在《孙子兵法》中具体表现在:第一,事前的充分准备。《孙子兵法》讲究多方面观察、考虑问题,争取天时地利人和,而事前的准备工作也就是为战时的以巧胜拙做铺垫。第二,有取胜的把握再作战。有把握的作战可以省去许多无用功,同时还可以降低作战的风险。第三,作战时的诡诈。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通过诡诈的方法才能让敌人琢磨不透,从而尽量避免受到敌人的妨碍,轻易达到目的。第四,战斗时的审时度势。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智者往往追求随机应变,“变”的永恒法则是奇正、虚实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战斗。第五,逆境时懂得迂回之道。《孙子兵法》中的“柔”思想讲究的取胜方法之一就是以迂为直地化解逆境,只有这样才能巧妙作战。

3《孙子兵法》中“柔”思想的表现与太极拳的柔智慧

3.1守拙与演练的“柔”

军事战争的取胜必须谨慎,而谨慎的体现首要表现为外在。《孙子兵法》“柔”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外在的守拙。《孙子兵法》曰:“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4〕4其意思是讲在好的谋略已经被采纳的情况下,就该注重外部的表现形式,来辅佐其内部的谋略。《孙子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4〕4守拙是作为高级军事谋略的外在表现形式,守拙能让自大的敌人掉以轻心,也能让多疑的敌人琢磨不透,守拙更能静观敌人之缺点。

《孙子兵法》中守拙的“柔”思想与太极拳柔和的演练形式所展现的计谋原理相似。武谚曰:“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武禹襄有云:“内固精神,外示安逸。”〔5〕44武禹襄在《身法八要》中说:“含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5〕56外观下的太极拳虚灵顶劲,柔柔弱弱,似手无缚鸡之力,运动下的太极拳如抬手、下按、抱球、迈步、撤步、抬腿、转身,在眼随手走中不急不躁、连绵不断、轻灵圆活地展现自身独特的柔和演练艺术,偶有发力、跳跃,但在行云流水的动作演练中,与世无争安然地享受着最自然状态下天人合一的自我境界。然而,太极拳柔和的演练状态下易误导敌手错觉于技击性不强的养生运动,与《孙子兵法》中瞒天过海的计谋分外相似,更彰显太极拳守静而不妄动的品格。

3.2储力与自然的“柔”

谚语有云:饱带干粮晴带伞。同理,在军事中或技击中保存实力是兵家战争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孙子兵法“柔”思想的表现之一就是储力。《作战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4〕28《形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4〕61《谋攻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4〕42以上分别讲述储备力量可以从三方面下手:第一,善于用兵的人会节省一切能源,而合理地安排能量消耗也就是储力的一方面。第二,战争时相对不用力的防守就是储备力量,为更好地进攻做准备。第三,战斗过程的巧妙技击也就是省力。这种巧妙技击是指懂得利用天时地利人和或以非凡智慧来战胜敌人等。

以“柔”思想看太极拳会发现其独特技击方法正是兵法中储力的再现。太极拳的储力是以自然的“柔”为指导思想。自然也就是平常的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常态的姿势储力。在世界上众多博大精深的对抗项目中,同样是技击,太极拳在准备迎战的状态下采用非动员全身力量的做法,用柔软的常态姿态迎战对手。技击比赛中最担心体能的消耗,而柔和运动状态的太极拳在最自然的情况下保存了交战前的准备用力,省下体能以备后战。其二,以防为守来储力。在交战时太极拳主张“后发制人”。在比赛开始时,任敌方在我方面前耀武扬威,出击各种招法,我方不卑不亢。以防为主自然柔和的运动形式较之以非自然状态下刚猛的运动形式是省力的。省力也就意味着储力。其三,柔化冲击力以储力。《太极拳论》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5〕25作为一种技击术,太极拳采取以软化硬的省力技击谋略,拒绝“双重”,与兵家“柔”思想的高深作战计谋来取胜有着相仿之处。也就是以圆活不滞的画圆的方式柔化敌人汹涌澎湃的冲击力,在耗力较少的柔和拨画下敌人的拙力被转移,从而达到其保存实力的兵家思想。

3.3防守与顺从的“柔”

《孙子兵法》是一种缜密的军事作战计谋。作战前的思想缜密为日后的省力做铺垫,作战时的慎重防守也属于其以巧胜拙的“柔”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形篇》:“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4〕62《谋攻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4〕47《九地篇》:“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4〕193大意是说军事作战,在于假装顺从敌军,瞄准机会可把全部兵力直指敌军某一(薄弱)环节,从而可以千里杀将,这就是巧妙取胜的方法。归纳起来,兵法中的防守除了有前面提到的储力作用外,还隐藏着以下几个谋略:第一,慎重的防守是战时增加取胜的把握之一。第二,防守的过程可以知己知彼。第三,顺从的防守是为更好的技击做准备。总之,也就是在看似被动的防守情况下,隐藏着《孙子兵法》中“柔”思想以迂为直的逆境计谋。

从《孙子兵法》的“柔”思想看太极拳“粘黏连随”形式的防守,再一次印证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内涵。“粘黏连随”在太极拳谱上是这样解释的:粘,在太极拳中是提上拔高之意;黏,留恋缱绻之意;连,舍己无离之意;随,彼走此应之意。

太极拳的“粘黏连随”意味着是顺从敌人地长久接触。在“粘黏连随”的动作下蕴含着太极拳的柔智慧。这个智慧有三个递进目标:一避盲目,保自身。《打手歌》有云:“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引进落空合即出,粘黏连随不丢顶。”〔5〕37在与敌人搭手的那刻起,由于不清楚敌人实力,所以就要用“连”“随”,以顺从的柔弱来避免盲目的行动从而保护自己。二知敌手,想计谋。武禹襄云:“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5〕45如军事技击一样,技击贵在知己知彼,知己知彼才能避敌方之所长,攻敌方之所短。而太极拳的技击从搭手的那一刻到“连”“随”过程,再到有感而悟,在柔和顺从的搭手下谨慎地获悉敌手之能力,从而周密地思考解决途径。三借人力,达主动。武禹襄在《太极拳解》有云:“机由己发,力从人借。”“能黏依,然后能灵活。”“粘黏连随”是指在跟随、粘连的基础上会审时度势地捧架或困住敌手。毛泽东说过:“军队行动的自由权,是用以区别于被迫处于不自由状态的。行动自由是军队的命脉,失了这种自由,军队就接近于被打败或被消灭。”〔6〕在伪装的柔和顺从的动作下,巧妙借助敌人之力从而为己所用达到反客为主是“粘黏连随”的终极目标。世间万物的竞争中,凡是掌握了主动权也就拿到了胜利的金钥匙。

综上所述,以防守的角度来讲,太极拳的柔智慧是指在柔和的“粘黏连随”的状态下,顺从是假意,知己知彼是真意,反客为主是目的,与孙子兵法中的防守手段和目的如出一辙。

3.4避锋与转移的“柔”

《虚实篇》:“夫兵行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行,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4〕100《军争篇》:“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4〕118“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4〕114孙子兵法中的“柔”思想展现之一就是避锋。避锋是一种承认客观规律懂得进退之度的坦然,是处于劣势时暂时的隐忍,同时更是一种深知以迂为直的取胜之道。

从避锋的角度看,《孙子兵法》中的“柔”思想在太极拳中的展现不仅体现在避免“双重”上,此外还与“化劲”的柔智慧之间存在着极大的雷同性。太极拳是种聪明的技击,也就是宠辱不惊地面对敌人。说太极拳是“养生拳”也好,或说其“主防不主攻”也好,更或者说“老人拳”也好,这些都是对它片面的理解,太极拳的真正含义是“用意不用力”,也就是一种懂得在避锋的情况下用意念引导动作从而消解敌方劲力,以期达到保全自身的目的。

前文提到太极拳在技击中避免“双重”不仅有储力的作用,更有躲避敌人冲击力和化解敌人冲击力的作用,与孙子兵法中的避其锋芒的思想相同。而太极拳的“化劲”笼统来讲,指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以顺从柔和的动作在不知不觉中转移敌人刚力,最后使其化为乌有。李亦畲认为“化劲”重在“意”:“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5〕65详细来说太极拳的“化劲”是在意的引导下,同时具备“听劲”和“懂劲”的基础上,通过与敌人“粘黏连随”的动作中以圆活不滞的画圆方式来分解敌人劲力。值得一提的是太极拳中的“听劲”和“懂劲”是耗时的过程,需年久才可练就,与《孙子兵法》内涵之一的事前充足的准备理念相吻合。

太极拳“化劲”的柔智慧与《孙子兵法》的“柔”思想相似有二:第一,遵循规律,才可以避免失利。太极拳深知冲劲的威力,所以顺从地触挨敌人之力,不予抵抗,不用拙力,以转移的柔来巧避锋芒。第二,把劣势转化为一种优势。《孙子兵法》把以迂为直的“柔”思想变成一种取胜之道,而太极拳在“粘黏连随”的基础上,以意引导地转化敌方劲力,最终以柔和的态势把它消磨掉,这也就是其以迂为直的柔智慧之一。

3.5技击与克刚的“柔”

巧妙的技击也是《孙子兵法》的“柔”思想表现形式之一。《势篇》:“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4〕81“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4〕77《九地篇》:“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4〕185《孙子兵法》中“柔”思想之所以能够以巧取胜地战斗,其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分清敌方虚实的情况下营造或是利用一种圆石从高山滚落的汹涌之势,并能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攻。

从《孙子兵法》中的“柔”思想看太极拳的以柔克刚的技击,会发现其计谋原理如此相似。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四两拨千斤地技击,其柔智慧的方法有二:避实击虚和借力打力。太极拳的以柔克刚是在掌握规律的情况下,如庖丁解牛般动作缓慢柔和却刀刀切于牛的筋骨缝隙之中一样。以此类推,太极拳的“柔”技击关键在于摸清敌人虚实,省去许多无用功。《十三势说略》曰:“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太极拳通过自身营造或利用态势来摸清敌人的虚实从而进攻,典型的如“引进落空”或“舍己从人”。“引进落空”的技击法则是用柔和的劲力把敌方的力架空,然后采用“曲中求直,蓄而后发”的方法攻其薄弱。“舍己从人”的技击法则是在与敌人搭手的过程中顺随对方的动作而动,从而更敏锐地察觉和利用敌人的态势来见机行事地采用攻其无备的技击。

太极拳的另一种“柔”技击也就是“借力打力”下蕴藏的柔智慧。李亦畲曰:“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这种看准事态,借其向前的冲力并配之自身的同方向作用点的力使敌人跌倒,达到以柔克刚。太极拳的“捋”就是一例,对手冲拳,太极拳者顺势抓其臂向冲劲的方向继续拉之,在增大其冲力后敌人因重心不稳而因惯性朝前方跌出,从而达到以最柔和的力量攻击敌人最凶猛的力量之完美技击。

4《孙子兵法》中的“柔”思想和太极拳柔智慧辨析

陈王廷遗下的长短句《续怀》中说道:“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说道: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证明太极拳的创编目的是以健身为主,技击为辅。因此上文中说到的演练的“柔”和自然的“柔”与兵法中蕴含的守拙和储力思想无关。

但是,凡是武术必有技击的功能,太极拳只不过在社会等背景下为了健身、传播等多种原因弱化了技击的地位,但其技击思想不会改变。就像《中国武术思想概论》中说道:“中国武术技击思想是一门来自古代军事战争实践的产物,虽然民间武术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从社会生活,民间武技、杂耍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但是最基本的属性还是由于古代丰富的兵法思想及军事实践为冷兵器时代的武术技能、技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民间武术有别于军事武技,它结合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了新的内容,拓宽了在体用、艺用等方面的思想的外延。”作为技击方法的太极拳在顺从的“柔”、转移的“柔”和克刚的“柔”中体现的智慧与《孙子兵法》中“柔”思想的相同绝非巧合,而是太极拳创编人陈王廷在大量军事理念和实践当中升华为技击智谋的结晶。

5结论

研究发现:太极拳在后发制人的基础上,通过与敌人的柔和搭手来了解情况,在不利的条件下用自身独特的方式以迂为直地化解,并在合适的时机用积淀的柔劲来攻其薄弱或借力打力,达到省力而事半功倍的以柔克刚的目的,折射出《孙子兵法》中以巧取胜的“柔”思想。从而得出:从创编目的的角度分析,《孙子兵法》中守拙和储备力量的思想与太极拳以健身为主要功能的动作演练形式无关。从技击理论的角度分析,《孙子兵法》中防守为主、避其锋芒和正面技击等各种形式下蕴藏的“柔”思想对太极拳的顺从、转移、克刚的“柔”技击法则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133.

〔2〕戚继光.戚继光兵法〔M〕范中义注释.北京:时事出版社,1997(12):1.

〔3〕张建国.新编学生现代汉语词典〔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0.

〔4〕孙武.孙子兵法〔M〕.鲁建荣注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5〕沈寿.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7-488.

篇5:从孙子兵法中浅谈兵家之智慧

摘要:兵家是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兵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兵家的鼻祖是孙武,兵家的思想主要是指孙武的著作《孙子兵家》中体现的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是现存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兵书。该书内容博大精深,理论高度概括,逻辑缜密严谨,实践层出不穷,是我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对我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家谈兵之祖”。

关键词:以智取胜,出其不意,励士,仁爱

一、引言

《孙子兵家》无论是在军事上,还在从其中体现出的管理哲学上,都堪称经典璀璨之作。在我国古时不单军事上被应用,在生产经营上也被广泛应用。被称为镇国之宝当之无愧。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军事策略---以智取胜

兵家,其宗旨是取胜,而取胜有很多方法,其中以智取胜为大多数兵家接纳并运用,各种战例在军事史上勾勒绚丽的篇章,以智取胜在不同的情形有不同的宗旨和作用。在顺势时应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切军事行动不能只停留在当时;其次是相持,实力相当难分高下的时候智谋决定一切,一个有效的计策可能就会赢得整场战争;最后是逆势,在逆势的时候应步步为营、小心谨慎,在战胜的概率很小的时候应尽量降低损失,保存有生力量,伺机爆发。以下以出其不意之招说明以智取胜之绚丽。

有时候,看似安静的事物,他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活动。看似一棵茁壮的参天大树,粗壮的枝干撑起一片天。也许在看似坚强无比的躯干里面已经被蝼蚁驻空。蝼蚁一直相持着,从不给外界任何信息,等到时机成熟,大树的躯干将被爆发的蝼蚁折断,甚至被吞噬。对毫不知情的外界来说,这出其不意的爆发可能是致命的。古今中外出其不意的战法最后导致不太可能的情况一下子倾覆了。原来相对平衡的天平被打破。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而就是这令人意想不到的举措致使项羽最终乌江自刎。而这场胜利的主角是韩信。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于是派出几百名士兵,去修复栈道,这时,守着关中西部地区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自己断绝了出路,现在又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只派几百个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得完成?“因此,章邯对于刘邦和韩信的这一行动,根本没有引起重视。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紧急报告。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被占,守将被杀,章邯起初不信,以为是谣言,等到证实的时候,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章邯被逼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各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于是一下子被刘邦全部占领了,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暗度陈仓传达的意思是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也就是在表面上迷惑对方,表面上和对方相持,让对方放松警惕,在背地里悄悄准备,在合适的时机突然发动攻击,往往让对方不知所措甚至是惊恐。其战略效果不容小觑。这又是以智取胜的典型战例。

二、管理学智慧---励士之道

《孙子兵法》在开篇便写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者,在古而言,既是战争;于今而言,便是管理。在诸侯争霸、战争不断的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就是生死存亡之事。所以,无论是哪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军队的建设,重视国家得管理。

《孙膑兵法》说:“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军争谋人励士是最值得注意的,这是因为得人者兴,先人者崩。战争中与之死、与之生的主体是士卒,故士卒是根本。得“仁爱士卒”,其中包含了三个思想:士卒重要,仁爱重要,仁爱士卒重要。士卒是军队战斗力的所在,爱士卒就是爱战斗力,要提高军队战斗力,就必须重视士卒因素。

何谓“爱”?古汉子的爱字写法是用双手托着一个心,意思是抚摸着心才是真爱。这就是说,仁爱,就是要关怀人,尊重人,体贴额人,教育人,帮助人,激励人,就是要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爱他人之所爱。

五、结论

综上面所述,以智取胜的军事思想的独特战果决定了他的可发展性,自古就有此思想,他并不像血战,拼死一搏胜利后以惨重的代价取胜,其实毫无价值。以智取胜的宗旨就是以最低损耗获得最高收益。励士之道的仁爱士卒的管理哲学不仅在古时战争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现今的商争,企业管理中同样也需要强化对员工的思想工作及更加善待为其工作的员工,这样才能笑到最后。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含三家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篇6:孙子兵法智慧人生

兵圣孙武所著《孙子兵法》被誉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学圣典”。这部生于本土、源于本土,高度浓缩和体现我国人民大智、大学的传世杰作,其思想和影响已经超出军事领域,深入到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势”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中国文化整体性宏观思维的一种体现。《孙子兵法》从军事的学的角度,较早提出且颇为系统的阐述了“势”的各种类型及其特点。“势”是将力量构成和运用放在有利时空范围内和有利条件下认识和把握的一个概念。力量能否以最大的能量和从最佳的方向作用于目标,这与它的时空范围和态势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周围的各种制约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孙子兵法》中的“势”在今天仍然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意义。

一、理论价值 1.四项基本军事原则

《孙子兵法·势篇》讲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瑕投卵者,虚实是也。分解开来,可以理解为:(1分数以治众:在军队基本编制方面,只有编制合理,组织严密,各级长官职责分明,有职有权,全体将士才能尽心尽力,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形名以斗众:在军事指挥方面,指挥要灵活自如,得心应手,更重要的是旌旗鲜明,口令统一严束。

(3奇正以受敌:军队在灵活指挥的基础上要选择战法,用旁出、袭击、反常规的方法出奇制胜,以不变应万变,乱中求胜,乱中取胜,更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运用奇正之术,才能使全体将士应强敌而不败。

(4虚实以加兵:用兵作战要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用最硬的东西去攻击敌人最空虚软弱的地方,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

贯彻落实好这四项基本的军事原则是造就克敌制胜的战争局势的基本保证,在今天依然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意义。

2.择人而任势

孙子在《势篇》中讲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善于指挥打仗的将帅,他的主导思想应放在依靠、应运、把握和创造有利于自己取胜的形式上,而不是去苛求手下的将吏,因此他能从全局事态的发展变化出发。选择适于担当重任的人才,从而使自己取得决定胜利的主动权,这是孙子对领导艺术所做的一个高度精辟的概括和论述。择人任势不仅本质体现了成事在人、人可以创造时势的治业思想,同时也本质的体现了不同人才的能级只有当其价值得到充分的尊重,并处于最适合于对人才善于因势而用、量能而使、大胆委任,放手使用,因而能够依势造势、保证战略意图的贯彻实施,以奇胜取势,牢牢把握决胜权。

二、“势”的应用 1.造势

《势篇》中说:“激水之疾,至于票石者,势也”。咆哮的洪水滚滚奔腾,迅猛有力,必然能够把石头漂浮起来冲向远方,那是因为水流迅猛的磅礴之水所造成的结果。这句话充分地说说明了“势”在全局把握中的重要性,管理者在实施管理中如果在宏观上把握住了水流的速度和方向,就会带动全局中的细节。宏观的“势”具有非凡的掌控能力,使水的动能因高度而转化为势能,从而左右全局,兼备从容之气魄。另外“造势”的关键是就是要实施机动,调动敌人,因为造势的目的是在于创造和利用敌人的过失和弱点以便取得主动,形成优势地位。

2.取势和识势

在企业的经营中,谋划某一重大的经营战略行动决策或在市场竞争中展示某种竞争势态,由此会使经营者面临各种“商势”,都是一种“求之于势”的问题。按孙子的思想,求势的根本出发点是“取势”即在充分把握事态的发展变化中以势酿势,实现克敌制胜的战略目的。“取势”必先“识势”,所谓“识势”一方面是对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要有超前认识的目光和谋断能力;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是否具有取势的条件和实力要有清醒的认识。因此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识势”和“取势”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把握住决胜权。3.用势

(1孙子讲到:“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所以杰出的将帅部队打仗利用和创造有利的局势,就像将巨大的圆石从几千尺高的山顶上往下飞滚那样势不可挡,这就是军事上所要追求的“势态”(即巨大的冲击波、势不可挡的杀伤力。也就是说,只有借助的过程充满了“顺应”和“惯性”的动感,力量在这种动感中得到猛增——这就是“势”的最好应用。

(2“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体现的是“势”在应用过程中的灵活性,因此管理者不能思想僵化,死抠固有理念,要根据局势的变化调整决策,要懂得随机应变。水无形,却能适应任何环境,应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水的核心理念是流淌,管理者应把握住自己的核心理念,依据环境的变化而灵活运用方法。

上一篇:打扑克日记100字下一篇:计划局工作人员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