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在班级管理中的妙用

2024-05-10

《孙子兵法》在班级管理中的妙用(精选6篇)

篇1:《孙子兵法》在班级管理中的妙用

德育论文——《孙子兵法》在班级管理中的妙用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以及班级管理交流的频繁,班级管理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许多教育家和有着先进之明的班主任已经注意到《孙子兵法》中蕴涵着丰富的管理学思想。本文就《孙子兵法》在班级管理中的妙用作以下初探:知人善任 择人任势;合军聚众 化整为零;齐正之变 不可胜穷这三种方法在班级管理中的引用。

一个集体的管理只有在科学的思想观念指导、支配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班主任工作亦是如此。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战略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管理学著作。日常班级管理中,借鉴其丰富的管理思想,妙用《孙子兵法》将给工作在班级管理第一线的班主任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与收获。知人善任 择人任势

《孙子兵法·势篇》中说:“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意思说,善于打仗的将领,在指挥士兵同敌人打仗时,就像推转木头和石头一样。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态势,就像将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推下来一样,不可阻挡,这就是势。

班级管理需要造势。扬长避短,知人善任可以“造势”。“知人”是“善任”的前提。作为“班级之魂”的班主任应有识才之能,招贤之术。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以赏识的眼光发掘其闪光点,此之谓“知人”。同时,教师必须看到,德有大小,才分高低,要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安排其合适的岗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此之谓“善任”,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只要每个人的长处得到发挥,班级积极向上的势态也就形成了。

班上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最令人头疼的是不愿订正作业,但他待人热情。有一次,我发现他对老师交给的“管理”工作很负责,于是我决定让他担任补课小组的组长,专门负责收订正本。真没想到,他不但不厌其烦地督促别人把作业订正好,而且自己的订正作业也写得工工整整,从此我再也不需要为他不订正作业而烦恼了。

在依靠个人“造势”的同时,也需要依靠各类组织“造势”。其中,非正式组织的造势作用不容忽视。非正式组织是指班级中有共同爱好的数名学生的“集合”,它是个“民间”组织,但比“官方”组织更具有亲和力、战斗力。必须看到,这种非正式组织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班主任管理班级时,要注意,要承认,要引导它,使这发挥积极作用的一面。可见,利用非正式组织“造势”,同样需要扬长避短。合军聚众 化整为零

人的本质上存在群体心理,合军聚众就是将个体心理纳入某一整体并使之为某一共同目标而奋斗。

《孙子兵法·军事篇》中说:“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金鼓旌旗都是用来统一作战行动的。行动得到了统一,那么,勇敢的士卒就无法单独前进,怯懦的士卒也不会独自落后,这是指挥人数众多的军队的方法。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需要这种步调一致的氛围,即所谓的“班级凝聚力”。

活动是班级凝聚力产生、巩固的主要方式。教师要因势因时地开展一些活动,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首先,在班级内部开展活动。例如,前不久,我在班上开展了“我也能为集体争光添彩”古诗文诵读比赛,不仅增强诵读古试文的兴趣,而且使他们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同学都可以扬长避短,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其次,是将班级作为一个整体置身于学校大环境中,通过开展班级间的活动,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例如,开展班级间的跳绳比赛,全体学生齐心协力,为班级荣誉而共同努力。比赛胜利了,在阵阵欢呼声中班级凝聚力得以充分的展现;即使比赛失利,赛前的准备过程,赛时的拼搏过程,也是集体凝聚的过程。像这样,经常性地开展一些活动,集体观念在学生心中扎了根,那么,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强大战斗力也就形成了。

此外,凝聚力在学习上的巨大推动力也是不言而喻的,不再赘言。

正如《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所说:“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是恒山产的一种蛇。打它的头,尾来接应;打的尾,头来接应;打它的腰,头尾都来接应,这是班级管理的至境。

奇正之变 不可胜穷

“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出自《孙子兵法·势篇》,意思是说,一般作战用正兵交战,用奇兵保障战斗生利。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的战术变化无穷。这是因为用兵没有固定的态势,作战没有不变的方式。能根据敌情的变化而获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面临的事务各具特点,在解决问题时,同样需要方法的多样化。

借物寓意法 《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说:“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长短,月有死生。”这里,孙武把用兵之道比喻为相生相克的“五行”,依次更替的四季,有长有短的白日,有缺有圆的月亮,形象地强调避实击虚、因敌制胜这一虚实妙用的总诀,可视为一种借物寓意法。学生认识事物总是先从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事物开始的,凭着身体外部器官对具体的事物进行感受。在此基础上,如果凭借事物的这些特征进行寓意描述,学生就能从中理解到这个事物的象征意义,从而受到某种启迪和教育。一次,我给学生们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我们把一个健康的人看作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当他犯了错误,就好比苹果烂了一个小洞,如果不及时挖去,小洞就会烂成大洞,以至整个苹果都要扔了。所以有了缺点就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当然,使用借物寓意法时要注意准确把握所借之物的特征,喻意要紧扣借之物,要缘物生情,有感而发。另外,用来喻意的喻体最好是信手拈来,自然引入。

发问攻心法 班级管理活动是以了解学生为基本前提的,没有双方的相互了解,管理工作就不能得以顺利地开展,正如《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所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学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通过有针对性的发问,从学生的答话中去了解对方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手段,这就是发问攻心法。当学生犯了错误时,不要急于批评,而是耐心地倾听他们的陈述,在听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发问的准备,即问什么?何时问?怎么问?待学生陈述完了,再针对其认识不足的地方发问,攻其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错误,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改正缺点。当然,问话的方式还有一个措词的讲究,不同的措词会引起不同的反应。

先胜后战法 《孙子兵法·军形篇》中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这句话意思是说,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然后才去同敌人作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交战,而后企图借侥幸取胜。带班也是一样,不要急于要细心,还要有耐心、恒心,有备而战,为最终的成功创造条件。

此外,还有避逆取顺法、动作感人法、见微知著法、反复强调法、大智若愚法、换题引入法、以退为进法、直中要害法等。总之,在班级管理中,也是“奇正之变,不可胜穷”的。我相信在班级管理中巧妙地用《孙子兵法》中的方法,我们班级管理的工作会干得更加完美。

孙子兵法在德育中的运用

德育关注的是主体对德性问题的理解,所以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体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和个体的差异性,也体现德育自身的规律性和教师的指导性。《周易》上讲:“童蒙养正”,儿童在幼年时,知识经验少、天真纯朴,可塑性强,容易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在这个时候进行好的道德教育,就可以给他今后获得良好的命运打下基础,并对他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就主要探讨了中小学教师在日常学生德育教育行为的设计与实施,以及德育教育该如何具体践行“慢德育”。

一、当今德育工作呼唤“慢德育” 学生管理是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教师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采取了多种措施和手段,以期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但教师的各种极端做法时见报端:去年某小学为表现不好的学生佩戴绿领巾,今年有教师给不交作业的学生脸上盖章。这些做法都是教师急功近利的表现,从根本上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损害了教育管理者的形象,同时也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学生管理是体现教师教育智慧的重要载体。近年,学生管理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一方面,随着家长维权意识的增强和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原有的体罚、变相体罚等管理方式已成为学生管理中的禁区。在不能体罚的前提下,如何使学生遵守纪律及按照教育者预设的目标发展,成为一些教师面临的难题。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心智成熟度不同,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一部分学生很快就能对所学的德育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接受能力比较快。同时有些同学可能由于年龄小、心智不成熟、个性较为孤僻或叛逆等,短期内接受不了,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懂得这个道理,可是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认清这一点,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切忌不要急功近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其思维更敏锐,视野更开阔,更具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我表达的意愿,进而弱化了原有学生管理方式的功效。上述对学生区别管理,用不同标识区分不同学生的做法,源于管理者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束手无策、对学生自然天性的忽视及、对管理目标与方式的僵化理解。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其自我认知已开始呈现,“贴标签” 式的管理方式赤裸裸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导致其对教师、学校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对学习、德育教育以及学校管理产生逆反心理。因此,目前学生管理中德育工作急切呼唤“慢德育”,德育工作应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般,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心灵。

二、更好的学生管理方式——“慢德育” 德育不能急功近利,德育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耐下心来,慢下来,注重德育过程的一贯性和持续性,主张使学生在“洒扫应对”中接受道德教育。学生在自然的成长和生活过程中接受行为规范,就能避免他们产生抵触、厌恶、对立等消极情绪,从而乐于受教。“慢德育”必然是渐进的,正如《吕氏蒙童训》中所说“今日记一事,明日记一事,久则自然贯穿;今日辨一理,明日辨一理,久则自然浃洽;今日行一难事,明日行一难事,久则自然坚固。”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短时期内所能奏效的。品德修养最根本的办法是在日常生活中,从每一个细节、每一件事情做起,通过习惯性的反复陶冶和行为规范的多次重复,逐步将自己修养成仁人君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积小善成大德的持续培养过程。这种道德养成的方法,在当时对培养人们的道德行为和坚定道德信念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对我们今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慢德育”的实施方式和手段 寻求更好的学生管理方式是很多教育家毕生追求的目标,一些教育实践家也摸索出了许多学生管理的有效方式。归根结底,对学生的管理应在一下两方面体现“慢德育”的教育智慧。第一,“分层”而又“不分层”。“分层”是指教师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学生,对不同年龄、不同心理成熟度、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这种分层不是简单的粗略归类,而是有针对性的个性分层,其目的在于更好地拉近师生距离,在潜移默化中达成管理目标。“不分层”是指教师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急功近利,尤其不能对学习成绩落后和行为异常的学生“贴标签”,唯有如此,才能使其管理获得学生认可。第二,“管理”而又“不管理”。“管理”是指教师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特点,大胆使用积极鼓励、适当惩罚等各种管理手段。需要注意的是,应更多采用正面激励的方式而尽量少用或不用负面惩罚,努力激发学生内心的认同。“不管理”是指对学生的管理应有别于对成人的管理,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是非观念,因此需要教师不断耐心地进行讲解、教育,使得德育工作慢下来,而非简单、粗暴地予以制止。

四、“慢德育”要求我们班主任修炼耐心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的管理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慢德育要求我们班主任要修炼好自己的耐心,作为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是细致的、繁琐的,有时甚至是枯燥的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要学会控制情绪,耐心对待,有时冷处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强迫着学生向我们“既定”的方向前进,学生稍有“怠慢”,便会恨铁不成钢。而事实上,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扭曲了学生发展的自然规律,人为地加深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欲速则不达”不仅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剂药方!教师如果对德育工作缺乏耐心,就难以提高班级德育水平,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我们修炼自己的耐心,把常规工作做细、做实、做久、做新,修炼做好德育工作的耐心。教师必须运用教育智慧,慎用、妙用教育管理手段,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只有修炼耐心,才会创造出育人的奇迹,“慢养”才能育“大器”。

班级管理中的宽容与严格

宽容是我们这个以儒学为基础的、文化积淀厚重的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孔子早已有言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说: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样,就自然不会招致怨恨。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早就把“宽容”列为教师必须学会的一种教育方法。这启示我们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有严格要求,也不能忽视“宽容”所起的积极作用。《教育学》中指出:“学生往往透过师生关系这面窗户透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从中体会人世间的炎凉冷暖,学习与人处世的准则,从教师那里获得炽热情感的学生,可以在他们身上萌发出热爱人、热爱人生的积极态度,打下与人相处的良好行为基础。”基于此种认识,我将宽容教育的方法运用于班级管理之中,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因为班主任对学生实施宽容教育,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

宽容,其实也是一种严格,一种特殊的严格。当然,要使宽容这一教育方法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也得注意分寸,掌握尺度,灵活而辩证地使用它。

一、严格与宽容的辨证关系

严格与宽容的关系,作为班级管理以及后进生转化工作中的基本关系,包含于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方面。

1、从管理手段上看,严与宽的关系表现为制度化为制度化行为与非制度化行为的辨证统一。这种行为方式根据制度的标准进行,比较注重制度上的原则性和执行上的公平性,可以说它是一种典型的理性化行为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自觉完成班级所规定的各项目标。如果说制度化行为是对事不对人,强调对原则的遵守和坚持,那么,这种非制度化行为的准则是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非制度化行为崇尚的则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严与宽在管理手段上所显示出来的对立,又以双方内在的统一性和互补性为前提。只严不宽,就很难从根本上培养出学生健康健全的心理品格和良好的班风与学风;只宽不严,则不能及时而有效地制止各种不良行为和不良现象的发生。所以关键就在于做到两种手段的有机结合,既重视班级制度化建设,同时又要加强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双方才显出深刻的互补优势来;严在情感化方面的短为宽所弥补,宽在约束力方面的弱为严所克服。宽严结合使得双方优势和各自长处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和施展,既培养了学生坚持原则,明辩是非的能力,又加深了师生间的感情和相互关系,从而使得学生在达标过程中,将外力与内力化合成一种巨大的加速前进的动力。

2、从管理方式上看,严与宽的关系表现为班主任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的辨证统一。方式上,他必然表现为班主任的外在管理方式;班主任是管理的主体,学生是被管理的客体,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教育与被教育、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班主任通过运用班级管理权利,对学生的行为予以监督和调控,以此确保学生的发展符合既定方向。与班主任管理方式对应的学生自我管理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学生在管理活动中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人;既是被改造的对象,又是改造者;学生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一种自我培养,自我塑造的过程。这种管理方式意味着学生所受外在强制力的减弱和学生自由空间的增大。很明显,这种管理方式属于宽的范畴。

严与宽在管理方式上所表现出的这两种形式各有利弊,所以必须把班主任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坚持班主任把握方向的前提下,使学生逐步学会自我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在自我管理中调动管理的积极性,派样自治能力。也就是说班主任在严格管理方式中必须包含着对学生自我管理方式的承认和尊重。

3、从管理规范上看,严与宽的关系表现为强制性规范与非强制性规范的辨证统一。

管理规范是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具体行为的操作性规定和要求。按照规范的强制程度,又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之分。所谓强制性规范就是指那些必须履行,并且以强制手段做保证的行为规范和要求。非强制性规范则相反,是指那些在管理规范中靠学生自觉遵守,不作强制执行的方面和内容,它多半以提倡的形式出现。强制性规范与非强制性规范的这种差异和对立,正是严与宽的关系在管理规范上的具体表现。严的特点是强制性,宽的特点是宽容性。严要解决的问题是班级最基本或当前最主要的问题,为了保证所有力量都集中于此,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宽所针对的问题则是班级非根本性问题或不构成决定性影响的问题。因此,在解决过程中就可不作过高的要求,有一定的弹性。严与宽的这种差异,又决定了二者在管理规范上的另一个特点;强制性规范比较具体而明确,非强制性规范则相对抽象和含糊。

在管理规范上要做到严与宽的辨证统一,关键要善于区分班级每一时期内存在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从主次矛盾方面的严,又有反映次要矛盾的宽,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确保管理规范的科学与合理。

从严与宽三个方面的辨证关系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宽容,其实也是一种严格,一种特殊的严格。当然,要使宽容这一教育方法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也得注意分寸,掌握尺度,灵活而辨证地使用它。一般说来,如下几点很值得我们注意:

二、班级管理中宽容的灵活运用

1、宽容不是无目的的不理不问,而是有意图地沟通思想。有些学生,由于年幼无知说了错话或做了错事,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错在哪里?如果只是倾盆大雨式的批评甚至棍棒相加,学生吃尽了苦头也不会明白什么,留下的只能是不解和怨恨。遇到这种情况,无论是哪位老师,都应满怀激情的开导他们,摆事实,讲道理,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认识,一点一点地为他们营造改正的环境和时机。或者有目的有针对性指导他们去阅读有关画册和书报,让他们逐步感知到自己的不足或错误,逐步认识到家长或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这样,在他们的认识提高之后,不仅不会再犯同类的错误,而且对家长也会更加尊敬,对老师也会更加信赖。思想上沟通了,孩子们对我们有感情了,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2、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放任自流,而是有区别的教育鼓励。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场所。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应在孩子犯了错误或做了错事之后,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想一想,尽可能地从错误之中找正确的因素或合理的地方,在辨证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教育、帮助。(班级管理 )尤其是在教育之后,千万不能忘了鼓励,不能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绝不可事无巨细,唠唠叨叨,直弄得他们惶惶不可终日。比如学生上学之后,在他做值日生那天,锁了门之后才发现钥匙仍留在教室里,只好爬窗子取钥匙。对诸如此类的事儿,我们应既可顶他的责任心,又批评他的不细心;既希望他改正不细心,又鼓励他保持自己的责任心。

3、宽容也不是没办法的不即不离,而是有技巧的热情处理。班上有个女生,平时生活散漫,学习成绩很差,挨批评被处理成了她的“家常便饭”。老师和家长,都感到这孩子无药可救。后来,我把她请到宿舍,让她坐下,给她倒茶,„„不等我开口,她在接茶杯时就感动得哭了起来。从她的哭诉中我才知道,原来,仅仅因为成绩差,同学就瞧不起她,小学老师说她不是读书的“料儿”,家长也说她至多是个“锈才”。这样,她也就想破罐子破摔了。但是这一次,仅仅一个让坐,一个倒茶,她就感到毕竟还有人关心她,爱护她,相信她,理解她,因此,她深切感觉到世上毕竟还有温暖在!此后,她认真改正缺点,认真学习,各方面都慢慢地好了起来。

4、宽容更不是无限期的撒手不管,而是有时效的积极感化。有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小皇帝”,几乎天天挨批评,隔三差五地被送到办公室来。我教育他时,也曾“严格”多次,但效果很差。后来,我换了一手,采取欲擒故纵的方法,以极为宽容的尺度,允许他在下半学期中再被送来5次。想不到这一宽松的允诺却收到了奇妙的效果;他没有再被送到年段室了,而且,在考试中还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呢?

因此,我深深的感受到班级管理真的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其中的严与宽要共进交融。我们应该恰当的运用宽容的手段对学生多关心一点,严格要求学生也要看学生的承受能力,师生之间如果“破脸”了,教育效果也就没有了。对宽容和严格尺度的把握,可以体现出一名教师的教育水平。

《孙子兵法》的矛盾范畴及其在战略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孙子兵法》中的“形”与“势”、“虚”与“实”、“刚”与“柔”、“奇”与“正”、“攻”与“守”这五对矛盾范畴包含着丰富的战略管理思想。据此,着重探讨每对范畴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其在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

《孙子兵法》(简称《孙子》)中有着极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将其系统整理,并探讨其与现代战略管理的结合点,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孙子》中先后出现辨证矛盾概念85对。其中“形”与“势”、“虚”与“实”、“刚”与“柔”、“奇”与“正”、“攻”与“守”五对主要的矛盾范畴出现次数最多,内容丰满,体现了对“胜战”规律的高度概括,对于现代战略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着重探讨每对范畴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其在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

1.形与势

1.1 形的涵义及运用

形的涵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作为事物状态的“形”,二是指“形”的运用。前者作为客观现实的表现和形态,是一切战略活动所必须首先把握的,是制定战略的基础和前提,后者作为客观物质条件的运用方式,本身即是一种深刻的战略思想。

《孙子》在论及“形”的运用方面,提出多种运用方式,较典型的有:形人(察明敌情),如“形人而我无形”(《虚实篇》);形敌(用假象迷惑敌人),如“故善动敌者,形之”(《势篇》);形圆(灵活布阵),如“形圆而不可败也”(《势篇》);应形(适应敌情),如“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虚实篇》)。

归纳起来“形”的运用无非三类,一是要善于明察敌方的“形”,二是要善于隐藏我方的“形”,三是要灵活多变地布“形”、用“形”以适应随时变化的敌“形”。现代市场竞争较之古代军争,似有更多、更复杂的“形”及“形”变,但在用形方面无非是这三类。

1.2 势的涵义

《孙子》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势篇》)。其意为,冲击而出的水非常迅猛,以至于能把大石头冲走,这是由于水“势”的强大。所以“势”就是由一定的“形”(如“激水”)所造成的能量特征。“势”如物理学中的势能,它可以由重量或弹簧压缩(所谓“形”)产生,但重量、弹簧压缩本身却不是“势”。自由落体运动中势能转变成动能,军争、商战中对立各方的势同样能转换成竞争的“动能”。所以,研究“势”是为了提高和驾驭竞争的“力”。在战略管理领域,“势”有如下表现:

第一,市场地位之“势”。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对有利地位所构成的巨大优势的极为形象的描述。有些中型企业开发大企业不屑经营而小企业又经营不了的“缝隙”产品,造“独家经营”之势,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企业实力之“势”。企业实力之“势”是企业多种力量之“形”所构成的“合势”。这些“形”有规模的大小、财力的厚薄、人员的数量众寡和质量优差,以及装备技术水平的高低等因素。

第三,组织士气之“势”。企业的士气和斗志是一种精神力量,日本企业成功秘密之一就是重视企业全体员工的“团队精神”之“势”。组织士气之“势”是由企业整体组织管理水平能力决定的,领导者的主观智慧和精神状态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第四,公关形象之“势”。做广告、造声势、通过各种公关活动宣传企业及产品形象来造声势、扩大知名度,就是为了增强这种“势”。

2.虚与实

2.1 虚实的涵义

通常人们理解“虚”就是“弱”,“实”就是“强”。这种认识容易把虚实对立起来,造成虚就是虚、实就是实的孤立、静止的认识,看不到虚实的相互依赖性、动态变易性和内涵的多样复杂性,从而不能灵活运用虚实以取胜。虚实的涵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虚实既是对立双方力量对比的结果,也是与竞争者自身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的。虚实来源于竞争双方各种力量因素的比较对照,它们总是相对而存在:对方的“虚”处,必对应有我方的“实”处,而我方的“虚”处,也必有对方的“实”处相对,因而没有绝对的实与虚。此外,虚实不是孤立地由对立双方自身所决定,它还要受到时空环境和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个企业自身强,可谓“实”,但由于它所处的产业是日渐衰败的产业,所以又具有了一种“虚”的特征,这种虚无疑也会影响其发展。联系到“利”和“不利”,可以认为,一切对我有利的条件都是“实”,一切对我不利的方面都是“虚”。

第二,虚实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是多样性的统一。《孙子》中出现过众多的虚实对子:力量上的虚实状态,如,劳逸、强弱,可以用来识其势;变化上的虚实状态,如,真假、有无,可以用来识其谋;数量上的虚实状态,如,众寡、有余不足,可以用来识其行止;质量上的虚实状态,如,智愚、备不备、虞不虞,可以用来识其将能。这些都说明,竞争双方有多少种差别,就有多少虚实表现。深入认识差别、把握虚实是“胜战”的前提。

第三,虚实永远处于不断变化、互相转化之中。在客观条件引起虚实变化方面,《孙子·军争篇》说,“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这说明士气的虚实变化有其客观依据,人的主观意志是不能对抗的。而对敌人,就要“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其它虚实转化也是同样道理。主观努力造成虚实转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认识了自己的虚弱方面后,就要产生由虚向实的转化动机,这样就可能促成转化。另一种是有目的的“佯转化”,即为了伪装自己、迷惑对方而进行的所谓主动转化。

2.2 虚实的运用

第一,避实击虚。《孙子·虚实篇》说:“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这是说,只有从攻击对方薄弱环节做起,才能有效地逐步战胜敌人。避实击虚不仅有避敌之实和击敌之虚两种运用方式,还有削敌之实和造敌之虚这两种主动运用的方式,没有主动的“削实”、“造虚”,就容易陷入被动。另外,对我方而言,还有一个造我之实、防我之虚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防御对手的避实击虚手法。

第二,兵不厌诈。《孙子》说:“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势篇》)。这里的“形之”就是以虚假的行动来引诱敌人,使之上当,这便是所谓“兵不厌诈”之法。用“诈”的目的在于掩我之“虚”,谋我之“实”,或化敌之“实”为敌之“虚”,以此实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兵不厌诈之法常见于商贸谈判,谈判桌前往往双方都要靠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来迂回达到自己的目的。

3.刚与柔

3.1 刚柔的涵义

“刚”和“柔”作为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内容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柔中有刚。《孙子》以水作比喻,论述了柔中有刚。《虚实篇》说:“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这是在说“兵形象水”的“柔”的方面。而《势篇》所说的‘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中的“激水之疾”则是其“刚”性。

第二,刚中有柔。“刚”常被理解为强,但“刚强”中却有其“柔弱”之处,这是刚中有柔。如《孙子·九变篇》说,“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悔,廉洁可辱,爱民可烦”。这里除了“必生”是说怕死之外,“必死”、“忿速”、“廉洁”等不能不说是将帅的刚强的方面,但这些刚中却内在地包含着导致失败的方面。

3.2 以柔胜刚

老子所言“柔弱胜刚强”是最早的以柔胜刚的论述。以柔胜刚的实质是“善战不斗”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达到“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孙子·谋攻篇》)的效果。这种策略消耗小、效果好,用于治本非此法不可。但运用以柔胜刚策略不可绝对化,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以柔胜刚不能等同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要在自己一方柔中有刚的前提下进行。所谓柔中有刚是在有强大实力的前提下实施柔胜战术。刚柔相济、棉里藏针。至于如何做到刚柔相济,古人做了很好的说明:“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列子·黄帝》),即所谓“柔能制刚,弱能制强”。这就是说,不能事事求刚,只有善于在一些方面守柔,才能在另一些方面生刚。

第二,在以柔克刚的奇胜策略的运用中,仍不能忽视以刚克柔的作用。刚这种攻击的必要素质在先发制人的竞争中,是制胜的重要手段。所谓“威加于敌,其城可拔”(《孙子·九地篇》),“后如脱免,敌不及拒”(同上)都是在论用刚的作用。

第三,强调以柔克刚,但不能把它绝对化。如果一味轻信所谓“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老子·七十六章》),被动等待,寄希望于敌人的放松戒备、骄傲轻敌、自我衰亡,就是纯粹的书生之见了。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依靠在己方的一定物质条件(刚的方面)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去以柔克刚、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4.奇与正

4.1 奇正的涵义

对“奇正”的完整、辩证的阐述,后人尚无盖孙子者。《势篇》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这是说,战争(战斗)都要用“正”来配合,用“奇”来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者,其战法就像天地一样变化无穷无尽,像江河那样奔流不竭。《势篇》还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其意思是:基本战法不外乎是使用“奇”和“正”,而奇正配合变化,就无穷无尽了,奇可以生正,正可以生奇,奇正的互相转化,周而复始,无始无终,哪里能穷尽它呢?从《孙子》的阐述来看,把握“正”和“奇”及其关系至少要深刻理会以下几点:

第一,“奇正”的动态性。《孙子》论“奇正”,不断强调“变”,“变”是“奇正”的灵魂。“奇”可以生“正”,“正”可以生“奇”,“正”中有“奇”,“奇”中有“正”;我设为“奇”,而敌视之为“正”;我设为“正”,而敌视之为“奇”等等。所以不能僵化地理解“奇正”,误认为“奇”就是“奇”,“正”就是“正”。诸葛亮唱空城计嘘退了敌人,是因为敌方素知诸葛亮向来谨慎,因而视此为“正”,而诸葛亮却是在用“奇”。在经营中许多绝招初被人用时,众以为“奇”;后大家争相仿之,则“奇”变“不奇”,“奇”生为“正”。

第二,“奇正”变易的无限性。《孙子》说“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又说“奇正之变,不可穷胜也。”说的是这种变易的无限性。历史上没有两次完全相同的战争、战例。说明有多少种各不相同的制约战争的因素,就有多少种“奇正”运用。所以变化的无限性也说明了“奇正”运用的无限性。在企业竞争中,各种制约因素的层次与类别几乎是无限的,其变化方式也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运用“奇正”无成法,贵在悟。

第三,“奇正”的主客观统一性。成功地运用“奇正”,往往要造成一种“我用正,敌以为奇”的效果,或反之。这说明“奇正”运用不仅要从客观现实条件出发,更需要战略家的主观创造性,所以“奇正”运用的主客观统一性是理解“奇正”思想的关键。这种统一性既要求分析的、系统的思维,又要求直觉、创造的思维。

4.2 奇正的运用

用“奇”从来是“制胜”的关键。出“奇”之所以能够制胜,在于“奇”达到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效果。“奇”的行动击中了敌人的虚弱和要害之处。所以,古人说“善为兵者,攻其所必应,击其所不备而取胜者,皆出于奇。”我们可以认为“无奇不胜”、“以奇克敌制胜”是基本的竞争规律。然而《孙子》言:“以正合,以奇胜”。这又说明无“正”的配合,就无“奇”的制胜。用“正”和用“奇”要结合,即所谓“正合奇胜”之法。

运用“正合奇胜”要把握好三个方面:

第一,从“正”和“奇”的特征理解“正奇”相倚的必要性。古人说“有正无奇,虽整不烈,无以致胜也,有奇无正,虽锐无恃,难以控御也”。这说明,用“正”往往是常规的,它尽管比连常规方法都不会正确运用要强、要“整”,但它却没有“锐”气,没有“烈”性,另一方面,仅仅用“奇”也是难以控制整个局势的。

第二,理解“奇”和“正”在竞争中的相对作用。“正”是常规的,符合普通人常识与习惯的作战方法,用这种一般性的战略战术,可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或虽败犹有退路。而对“正”的变通性运用就是“奇”。“奇”法不循常理,不合常法,难以遇料,无迹可寻,防不胜防。“正”常用来挡敌方之“实”,“奇”则常常击敌方之“虚”。所以,通常人们也把“正”理解为“守”的方法,“奇”则是“胜战”的方法。军争之中,用“正”是用兵的基础,用“奇”是用兵的关键。

第三,“奇正”是维系组织战斗力的保障。组织与个人一样,其生命力都有周期性的盈与缩。出击与休整、动与静、劳与逸要相互转换,出击部分与后备部分要交替使用。要想使出击时有力地用“奇”、“举势”,平时就要有效地用“正”,即用正常之法积蓄力量,用奇招一举求成。

5.攻与守

5.1 攻守的涵义

攻,即进攻。对企业整体来说,挤进市场、争夺市场,以至占领市场,其行为特征、行为目的都是“攻”。总的“攻”是由对各个关键环节和要素的“分攻”而合成的。“攻”的行为是一种主动的运动状态。《孙子·谋攻篇》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说明“攻”的打击是多种多样,有不同层次的。首先“攻”的目标有精神上的攻击和物质上力量上的攻击两类,并以精神上的打击为高明的“攻”。其次,在精神攻击方面,上等高明的攻击是用我方的智谋来攻击敌方,使其谋不成,谋不胜谋。再次,在力量进攻方面也是有层次的,要避实击虚,以攻击其要害力量为目的,不可贪多求全。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形势”变幻莫测,灵活运用精神攻击,以声“势”征服竞争者、顾客,有着特殊的意义。

守,即防守、防御。是与“攻”相对的另一种基本竞争行为,是以驻止状态抵御敌方的进攻行为,并在这种驻止状态或驻止状态中求得竞争的优势和主动地位,进而达到保存自己实力,保卫自己的生存空间的目的。“守”不是单纯被动的守。“守”是被动行为和主动行为的统一。守在形式上是攻击的承受者,是被动的。但守是为了迎攻,攻守双方一旦接触,守方就不再是被动的攻击承受者,守方的还击,同样具有攻击的性质,是主动的。所以,守的目的往在于攻,在于等待或创造攻的条件和时机。

5.2 攻守关系

第一,攻以取胜,守以待胜。《孙子》说,“攻而必取”(《虚实篇》),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因为竞争的目的就在于战胜又夺取对方所占领的空间(包括地理空间、心理空间和客户空间等)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进攻有着绝对性,防守只是相对的。但防守不等于被动。

第二,守为攻之权,攻为守之因。这里要说明的是,守是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攻的一种权宜之计,守是为了更好地进攻,为了打败对手。这实际上在强调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恩格斯说,“最有效的防御仍然是以攻势来进行的积极防御”。这是对守的高度评价。

第三,攻中有守。如果在进攻中不能自觉地运用防守,就容易暴露自己的弱势,并因此陷入被动挨打之“势”中,从而攻势变成被动的守势。攻中有守,方不失手,守中有攻,终不被动。所以,攻中有守,才能有效掩盖、防护自己的弱点,做到攻其必胜。

第四,攻守相杂。前面谈到攻中要有守,要守其弱点。其实也不尽然,竞争集团作为一个整体,它要进攻的目标很多,对这些目标,不仅要按强弱势来布署,也要考虑到目标的主次。即使有强势,但非主要方面,也没有必要去攻。另外战略上的攻守和战术上的攻守也同样是不同的。所以攻守又具有多样性混杂于一体的特征。

篇2:《孙子兵法》在班级管理中的妙用

“二套班子”轮岗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妙用

深圳市宝安中学:曾国贤

班主任只有从繁重而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才能腾出时间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创设怎样的班级文化,开展怎样的班级活动,怎样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好的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等等。我一直在努力寻找能够轻松而又高效地管理班级的方法,一年来我在高一(3)班推行了“二套班子”轮岗制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结果发现很有成效。

一、组建:

高一是起始年级,上学期新生入学,下学期重新分班,学生之间都不够熟悉,民主选举意义不大,开学初,我让学生每人写一篇自我介绍,要求写上自己的爱好、特长、曾经担任过什么职位的班干部、现在是否愿意担任班干部、愿意担任何种职位的班干部、觉得班上有哪位同学担任何种职位的班干部合适等等,我认为这种方式进行自荐和推荐既避免了学生不好意思直接找老师自荐,又能防止某些学生不愿意担任班干部而误选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我从学生的自我介绍中将愿意担任班干部的同学挑选出来,不知道是否是我的动员太成功了还是什么其它原因,结果发现愿意担任班干部的同学有二十六个,就算每个部门都安排二位委员也还有多,怎么做既能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安排恰当呢?要知道学生的积极性一旦受到了打击,可能会影响一辈子,也许他(她)今后再也不会有自荐的勇气了。

以前我在任用班干部时,由于担心伤害到学生的自尊,所以总是不忍心将不够负责的班干部撤换掉,时间久了许多班干部管理的积极性就会慢慢消退,到最后就只剩二三位得力班干部了。我一直都想着怎样才能合理地把竞争的机制引入班干部队伍中来,既不伤害到学生,同时又能进行良性的竞争?

偶然,纯粹是偶然,我想到了如果组建二套班干部队伍,轮流值岗,每套班子值一周,既减轻每位班干部的负担,又能引入竞争机制,何乐而不为呢?就这样“二套班子”轮岗制诞生了。

二、培训

庞大的班干部队伍,如何培训?是个大问题!我采用了分批分层进行培训。

第一步是对我选中的两位班长(我称为值周班长)进行培训。首先是使值周班长明白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和责任,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委以重任,自己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其次是让他们明白两位班长之间的关系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关系,并让他们将选出的班干部分成 两套人马,每人名下统管一套人马,确定职务,又让他的携手将我初定的班级德育量化考核方案进行修改完善;使他们初步体验班级的管理制度在他们的手中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感受合作的乐趣。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活动,两位班长已充分确立了自己是班级管理的主人,而不是老师手中的木偶,在今后的班级管理就会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二步是对全体选出的班干部进行通识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两套班干部队伍的意义、值周班长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责任、班干部要树立为同学们服务的意识、担任班干部的意义、班干部岗位的作用和重要性、如何做才算是优秀的班干部、自己所担任的班干部的责任是什么等等,再列举一些前几届学生中班干部工作的正例和反例以供同学们借鉴。

第三步是分别对刚上任前两周的两批值日班长进行值日职责培训。内容包括:值日班长的重要性、每天必须重点管理的各环节、如何记录班长值日登记表、如何写值日班长感言、写值日感言的意义等等。

通过上述培训,新上任的班干部工作的积极性高涨,责任感很强,各个部位都认真及时地做好了一个学期的工作计划,如学习委员策划了学习小组的活动安排;劳动委员做好了班级卫生值日安排和检查评比方案;宣传委员做好了班级室内文化建设规划;文艺委员做好了利用恰当的时间提供同学们展示才艺的合理方案;劳动委员。。体育委员。。每个部门都很认真,但学生毕竟是学生,特别是以前从未做过班干部的学生,计划可能做得不如意,这时,我再耐心地辅导他(她)和鼓励他(她)。

三、扶持

新上任的班干部在同学心中还未形成威信,这个时候老师必须扶持一段时间,但又不能在同学面前流露得过于明显。

第一步要在全班形成共识:一:班规的推行过程。我是利用班会课让全体学生学习《班级德育量化考核方案》的试行稿,再在全班征集修改意见后在下一次的班会上经全体同学通过后方能执行。二:公开值日班长工作记录表的内容。让同学们知道值日班长的职责和对班级的责任,了解值日班长管理的程序。三:优良的班级文化给每位同学带来的利益。让同学理解值日班长工作公平公正对班风形成的重大意义,消除学生对值日班长有抵触情绪,进而积极配合值日班长的工作。

第二步要全方位跟踪值日过程:二套班子轮岗的前几周,作为班主任,一定要跟踪各个环节,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导值周班长,让值周班长及时指导值日班长进行整改。另外,每天必须认真批阅值日班长的值日记录及值日感言,发现违纪同学视情节严重程度要及时找来谈话批评指正,并及时反馈给值日班长看老师批语,使值日班长感到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老师的 肯定和鼓励,值日工作做得有价值,这样原本单调的值日工作才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续性。

第三步要及时总结交流:每周的班会课,都用前十分钟让值周班长根据值日记录,小结班内一周情况,通报每位学生的德育量化加扣分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表扬做得好的地方。而我则在总结时先要肯定班干部的工作成绩,常常会读几段值日班长的感言,在同学心目中树立班干部一心为公的好形象,批评某些不良现象,指出下周的主抓方向。每四周再总结一次每个学生的德育总得分,并比较两套班子值周的情况,对在值周轮岗中做得好的给予充分肯定和一定的德育加分;对德育考核成绩前几名学生给予表彰。

通过一段时间的跟踪指导、扶持鼓励,两位值周班长都能独当一面了,值日班长的工作也逐步进入了正常轨道,同学们也能支持和配合每位值日班长和班干部的工作了。

四、放手

几周后,我开始逐渐放手让班干部进行自主管理。

两套班子分单、双周值周。轮值的值周班长在周日晚修前选出六位本周的轮值班长,并辅导他们如何管理每天的日常工作,然后“二套班子”自行进行简单的交接仪式,由上一套班子的值周班长向下一套班子值周班长及轮值的值日班长传授经验,指出上周班里存在的问题和值日时应该注意的事项。这样做下周的周日工作就会更有目标、更见成效。充分展示了两套班子之间并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也是亲密的合作关系。

由于班干部人数众多,具体到每个人的工作量就很少,轮值的频率较低,频率最大的是两周轮值一天,频率小的可能二、三个月才一次,这样既大大减轻了班干部的负担,更提高了他们的重视度,每个轮值学生都非常珍惜这个锻炼的机会。

“二套班子”轮岗制由于引入了竞争激励机制,无形中提高了对值周班长的要求,轮值的值周班长都非常认真,特别重视值日班长的挑选,每周对值日班长人选都进行重新调整,使同学们都感觉到参加轮岗值日是一种荣誉,大大的调动了班干部的积极性。“二套班子”轮岗制后没有出现过原来担心的班干部不愿意值岗的现象,许多没选上轮值的班干部都主动向班长申请要求参加值日,后来甚至有一些普通同学也向班长申请参加值日,体验担任值日班长管理班级的过程。

不仅是每日常规管理,班级的各项活动也由两套班子负责组织和主持,且鼓励两套班子合作,班上的主题班会、合唱训练、各种比赛、学习小组活动、晚修前的几分钟演讲等等搞得有声有色。

学生的管理能力是在不断的工作中锻炼出来的,只有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班级管理的主人,这样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 起来,学生的管理水平才能不断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也会越来越显著。

五、成效

高一(3)班上学期学生入学前的常规习惯不够好,纪律散漫的学生不少,与其它几个平行班相比显得尤其突出。从以下几个方面可见一斑:

一、入学时的军训,最能反映学生的原有素质,军训的评比中,六个平行班中有五个班都被评为文明班,只有(3)班没评上。

二、上学期开学初晚自习下班老师都反映(3)班比较吵,在周围都很安静的衬托下显得较为突出。

三、班级初期卫生经常被年级纪检扣分。本学期重新分班后,第一周,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男生头发都不合要求,报到的第一天有十六个学生迟到,教室的讲台上总是乱乱脏脏的。。

经过一个学期的管理,情景已经大有改观了。走进(3)的教室就能感受到浓厚的班级文化,讲台干净整洁,四周墙壁张贴着班训、标语、班务栏、学习园地、心灵寄语等等。。在学校的文明班创建活动中,上学期五个月有四个月都被为评上文明班,且德育量化得分在年级中的排名不断上升,十二月终于排为全年级第一名!这个学期新(3)班的“二套班子”轮岗制又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也提升了,几个月的文明班评比中,(3)班稳居第一!我们办公室的几位老师都经常感慨,(3)班的晚修纪律真是好,真正做到了无声晚修!下面是一个值日班长在值日感言中写下的一段话:“不总结不知道,一总结吓一跳,我们班在几个月内的进步是惊人的,纪律、考勤、卫生、学习等各方面无一不是从零做起,一步步踏上正轨后再一步步迈向优秀。而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班级氛围和班干部的工作态度了,同学们在一起很开心,班干部工作严谨、认真,真心地为班级付出......”而我在这则感言后的批语是这样的:“世界上没有最优秀的人,但一定有最优秀的团队,我为有高一(3)班这样优秀的团队和这样优秀的班干部队伍感到骄傲,我作为班主任,感谢你们的付出,也欣慰地看到了你们的付出获得了回报!”。

记得有一位教育界前辈说过:凡是学生能做的事情,老师就不要去做,凡是学生能管好的事情,老师就不要去管!这也是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努力追求的方向。“二套班子”轮岗制让我尝到了不少甜头,既让我从繁重而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让我感受到了轻松高效地工作带来的乐趣。

篇3:班主任随笔在班级管理中的妙用

语文教育如此, 班主任工作亦是如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推进, 作为班主任, 更应该明白要以文启智, 以文培德, 以文启美, 更应该努力完成由“纯读者”到“兼职作者”的转变。

何为班主任随笔?笔者认为就是用心去观察班级中的人和事, 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 抒发自己对人或事物的真性情, 形式活泼、不拘一格, 叙事为主, 结合自己的反思和感悟, 最后和全班学生一起欣赏, 一起进步, 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美好德性做出贡献。

一、班主任随笔与语文“下水作文”的异同点

班主任随笔和语文教师的“下水作文”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语文教师在“下水”的时候, 更侧重于搭建“讲读教学”的发展平台, 然后通过“读写结合”“以写促读”迁移转换, 使读与写相辅相成, 协作共进, 为“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成绩的提升开设一个平台。而班主任的“班主任随笔”, 除了拥有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功能外,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心灵品质的完善和德性的培养。

班主任的班主任随笔素材的选择与班级动态有关, 按照自身的经验, 一般都是选择发生在班级和校外, 但都和本班学生行为习惯、思想动态、人际交往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关的事。班主任通过仔细观察和深入研究, 在班主任随笔中以同龄人的身份或教育者的身份来形象记述, 拉近师生的距离, 进行一种“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润物无声的教育。例如笔者学校有晚自修, 但是七年级学生没有参加晚自修的经历, 所以一到晚上8 点放学的时候, 七年级的住宿生都异常兴奋。笔者作为班主任要送住宿生回宿舍, 好几次走到三楼楼梯拐角处的时候, 楼道灯总是被调皮的学生忽然熄灭, 导致推搡事件发生, 虽然学校多次在晨会上提到此事并教育学生, 但是学生还是屡犯不止。

于是, 笔者以此为素材, 在全班举行了一次以“安全伴我行”为主题的“安全教育”征文活动。笔者以班中某一住宿生的身份写了一篇“安全”方面的随笔, 题目为“晚自修风波”。文中, 笔者化身为学生中的一员, 用生动形象的文字还原了每天学生晚自修路过楼梯拐角处的真实原形, 同时也运用了语文作文中夸张、描写的手法加以渲染, 让学生在听读随笔中深受感触。学生一会儿哄堂大笑, 一会儿肃然安静。他们称赞文章构思的巧妙性和形象性, 纷纷表示今后在“安全”这个方面要努力做到遵规守纪, 保护自己的同时又要保护他人和帮助他人。其实到这里, 笔者的《晚自修风波》 这一篇随笔也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 让学生知道了安全的重要性, 知道了如何保护自己和帮助他人, 既有安全教育性又有德育性, 非常有助于学生德性的生成和发展。

二、班主任随笔有利于生成班主任的独特人格魅力

古人曰:“以身教者从, 以言教者讼。”“身无道德, 虽吐辞为经, 不可以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全体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因此, 班主任要不断提高和发挥身教的价值, 加强学习, 加强修养, 不断完善自己。

通过班主任随笔, 班主任可以逐步养成泛读、深读、精读、细读的良好习惯;通过班主任随笔, 班主任可以明确在教学时注意避免用语枯燥乏味、干瘪寡淡, 做到准确生动, 鲜活流畅。同时, 班主任随笔能增加词汇量, 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此外, 班主任随笔能激活班主任的思维, 开阔眼界, 教案设计更加生动, 上课流程更加紧凑, 上课资料更加丰富。且班主任随笔往往会让班主任置学生于平等的地位, 不再做“高空俯视”, 不再依赖灌输教条的“买空卖空”, 而是以温和的、平等的目光来关注学生, 以亲切的姿态善待学生, 并且以身示范, 平等对话, 体现教学论中的兴趣原则、情感原则、身教原则和教学相长原则, 有利于形成良性的教学互动, 有利于营造“亲其师, 信其道”的良好心态。

班主任随笔还有利于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彼此认同是沟通得以顺利开展的情感基础。班主任随笔的成功, 往往会使教师成为班级学生崇拜的对象, 甚至会产生独特的班级“名人效应”, 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 使学生信任教师, 接受教师的教育。

在班主任随笔的影响下, 学生还能开拓写作视野, 增强阅读的兴趣和写作的信心。同时, 班主任通过动笔, 写真人真事, 抒真情实意, 可以带领学生打开一扇班主任心灵的“天窗”, 带动学生和班主任自身产生“共情”, 向善向美, 文道和谐统一, 为培养学生的德性发展以及自我完善和创设班级文化提供一条独特的道路。

三、班主任随笔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美好德性的生成

21 世纪的人类生活, 面对的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 海潮般的信息一波一波地涌入人类的生活, 时代瞬息万变, 新奇迷离, 网络生活开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微博、微信、QQ等聊天工具遍地开花, 众多的学生开始投身虚拟世界, 可正是因为网络虚拟空间的存在, 使得现实中的真实人际情感交流越来越少,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孤僻和不合群, 其实这些天真单纯, 心智尚未成熟的“90 后”“00 后”学生更需要得到心灵的慰藉和疏导, 因此通过写发生在特定环境特定时间的他们身上的文章, 就成了代替教师每天都唠叨不止的“说教”的最好“武器”, 因为时代的浮躁, 势必更会让人对情感和精神有种强烈的渴求, 而文字正好能实现, 因为文字是一门深藏在人类灵魂深处的艺术。

结合一两个班级故事, 借助叙事的方式手段进行班主任随笔教育,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由班主任随笔的特质决定的。叙事性的班主任随笔具有情节性、感动性和感悟性的特点, 它的实质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通过情感感动来唤醒学生的道德认知。它是比很多传统的德育方式方法都要有效的教育智慧和艺术。传统的德育方式以说教和灌输为主, 主要是讲“大道理”, 主要是一种语言信息的传授, 基本上不需要经过人们的心灵, 即没有经过情感上的感动、体验和感悟。因此, 品德行为往往是知行脱节的。

学生思想道德课考试可以拿一百分, 但行为表现却可能很差。为什么呢?根本的原因, 在于我们的德育过程, 没有途径和走进心灵———经过情感体验环节, 入脑入心, 因而效果偏低。有人说, 中国缺少“感动的教育和教育的感动”。其实, 不是我们的教育缺乏感动, 只是我们没有找到让人感动的途径和方式。而班主任随笔, 就是一种让人感动的教育艺术。

有学者说, 要进行教育对话, 班主任必须学会叙事, 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因此笔者认为通过班主任随笔, 记述学生发生在特定时间、特定场景中的特定事件, 通过形象而非纯思辨的语言加以描述和记录, 去追寻参与者的足迹, 倾听参与者的声音, 并且适当阐发当事人的思想和观念, 关注学生的德性成长, 并通过和倾听者的共同沟通和交流, 使学生的个体道德潜能得以激发, 使之和传统的德育相结合, 使德育回归生活, 使学生的德性在交流和感悟中成长, 从而形成一种“从下到上”的研究, 从而让班主任和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沟通者。

虽然班主任工作如何开展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事, 但是初衷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在我们的教育和培养下, 亲自实践, 细心观察, 寻找方法, 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走入学生的内心, 树立自己的威信, 以便更好地展开工作。正如列宁指出:“一个管理者, 不是靠权力, 而是靠威信、毅力、丰富的经验、多方面的工作以及卓越的才能。”

篇4:唯物辩证法在班级管理中的妙用

众所周知,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一群朝气蓬勃、性格各异的学生,班主任每天都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与学生谈话是班主任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使谈话更有实效?作为班主任,同时又担任政治课教学的我,便不失时机地把一些哲学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去,使学生从中既获得了知识,又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班级管理也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不谋全局者, 不足谋一域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部分和整体构成,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因此,班主任要在一切活动中有全局观念。在班级管理中,我发现部分学生的集体观念淡薄,一些同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些同学值日工作马虎了事,缺乏责任心;一些同学息课、晚就寝不能很好地遵守纪律,影响他人学习和休息等。针对这些情况,我想仅靠批评、惩罚可能不一定奏效,于是我充分应用哲学教学中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让他们明白“不谋全局者, 不足谋一域”的道理,同时告诉他们不搞好局部也搞不好整体。在这样的正面教育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也提高了。

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每个班级都会有这样的学生,做事情缺乏恒心和毅力,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一旦自己的付出近期内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就偃旗息鼓,失去了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我班上也有这样的学生,一次我在与一名女生的交流中,我发现这位女生英语成绩一直不理想,我便问她原因。从与她在谈话中我得知她的想法,她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刻苦,发誓一定要提高英语成绩,当她满怀期待下一次考虑英语成绩会有大幅提高时,谁知等来的仍是英语成绩不理想,于是她便认为自己不是学英语的料,打算放弃英语这门课。我得知后,不失时机地运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和她交流,我先让她给我讲一讲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她如数家珍。然后我启发她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经过耐心开导,最后,她对我说:“老师,我懂了,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的英语成绩现在之所以不理想,除了学习方法有问题外,我的努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我要重视量的积累,我不会放弃英语的学习了。”从此以后她以顽强的毅力去攻克学习中的道道难关。我想这样顽强的毅力会给她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在个人成长中要学会正确对待内外因。而我们有一些学生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不能正确分析内外因,导致思考问题比较片面。比如,有的同学学习成绩下降或受到批评时,往往不是首先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怨天尤人,殊不知,离开了自己的主观努力,条件再好也无济于事。古语说得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学习了内外因关系原理之后,我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个人成长道路写心得体会。好多学生都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客观分析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不足,又一分为二地分析了自己的外部条件。

四、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正面接触和侧面了解,我发现班上有一位女生非常悲观,遇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整天不见笑脸,一开始周围同学还能体谅她,后来只要有她在,大家都躲着她,这使她更消极。有一次因为考试不太理想,产生了辍学念头,于是我找到她,我没有正面直接指出她身上存在的问题,而是给她讲我自己的人生经历,讲一些她熟悉的一些名人的坎坷经历。我还指导她认真阅读哲学课本中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耐心开导她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让她明白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世界上没有直路可走,艱难曲折是难免的,成功时要居安思危,准备走曲折的路,在挫折面前,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不悲观,不动摇,满怀信心地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人生目标迈进。

篇5:孙子兵法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孙子兵法》作为揭示竞争规律的顶尖之作,展现出引导人们走出现代竞争迷宫的“理性之光”。这种“理性之光”,通过一系列“以智克力”、“以柔克刚”、“不战而胜”等深刻的战略理念展示出来,通过蕴涵在其中的“以德服人”、“天人合一”等深刻的哲学理念展示出来。

这部名著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门,让许许多多著名的国外战略家陶醉沉迷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之中。

这部名著不仅跨越了国界,而且超越了时空。正如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

这部名著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而成为政治、经济、外交各个领域领导者的必读书。孙子的思想不仅在现代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种广泛的应用中,人们不仅在古人的深邃的思想中获取启迪,同时又为孙子兵法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一、孙子兵法的应用现状

孙子兵法的应用现状首先表现在它的极高的普及率上。据有关媒体报道:《孙子兵法》在西方被译作《战争的艺术》(The Art of War),在世界最大的“亚马逊”网上书店里,目前有多达102种与“孙子”相关的书目,其中由萨谬尔·格里菲斯翻译、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的平装本《孙子兵法》最受欢迎(见图),常年位居该书店科学类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几位。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9.11”事件后,这个版本《孙子兵法》在一个月内就卖出了1.6万册。经常出国的朋友会发现,许多机场的书店柜台上摆满了《孙子兵法》,在候机或候车的场所也能够看到许多人在翻阅《孙子兵法》。

一位著名的美藉华人作家谈道:“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国商界人士对中国千年的《孙子兵法》愈来愈好奇,如何利用孙子兵法,成了西方人探讨商场必胜的另一秘诀。走进美国各大图店的商业书籍栏目下,作者不同,内容各异的《孙子兵法》解释与感悟俯拾即是,就连给美国商学院学生讲演时,《孙子兵法》刚被我提起,一个微型《孙子兵法》的小语录已经被美国学生高高举起。”

(一)孙子兵法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世界许多著名的军事分析家认为,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去世将近2500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战场。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国防部官员和美军军官中举办了上千次《孙子兵法》讲座。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他将该书列为部队的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

最近,有一位名叫马克·麦克尼利的专家写了一部《孙子与现代战争兵法》。他谈到:“《孙子兵法》是高层军校学生必读的一本书,已经融会在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军事学说之中。”这部书的出版商在向西方读者介绍此书时,称《孙子兵法》是军事理论上的一把“瑞士军刀”,足以应对任何局面。

有一位翻译过《孙子兵法》的美国人詹姆斯·克拉维尔说:“如果我是最高统帅,或被选为总统或当上总理,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军官,特别是将军,每年都要参加两次《孙子十三篇》的考试,一次口试,一次笔试,及格分数为95分。考试不及格的将官立即自动罢免,并不准上诉,其他军衔的军官则自动降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家再一次发现孙子兵法的重大价值,运用其中的战略原理思考现实疑难的战略问题,均获得满意的答案和结果。例如,有的专家依据孙子战略威慑理论制定了国家核战略。尼克松在其《真正的战争》一书中,直接运用孙子兵法的思想,批判美国当时的“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

许多出台的现代军事理论都是依据孙子兵法创立的。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美国国防大学校长理查德·劳伦斯中将在阐述《空地一体战——纵深进攻》时,认为这一作战原则所根据的原理是《孙子兵法》的“奇正之变”和“避实击虚”。美国1982年新版《作战纲要》,直接引用了大量孙子兵法的名言。这部《作战纲要》编写组的成员对孙子兵法进行了长时间的认真研究。1983年美国出版的《军事战略》,第二章的标题是《军事战略的演变——孙子的智慧》。

许多战略决策者直接依据孙子兵法来思考现实的战争问题。有资料说,在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时,美国总统布什的桌子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是《凯撒传》,一本是《孙子兵法》。据媒体报道,在这次战争中,有90页之厚的《孙子兵法》英译本运往沙特阿拉伯沙漠,供参战人员阅读。美国记者从战云密布的海湾战场发回的消息称:“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着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多年前的孙子。”

在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司令就称自己的作战理论是根据《孙子兵法》提出的。媒体报道说:在伊拉克战争中,担任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的弗兰克斯是个熟读《孙子兵法》的人。美军在这场战争中采用的许多战法都与孙子的思想相合,其中,孙子的“用间”思想不战而下巴格达之役堪称一绝。有一篇题目为“孙子出现在伊拉克战场”的法新社的文章说:“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去世将近2500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在伊拉克战场上英美战地指挥官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孙子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贯穿在攻克巴格达的整体战略构想之中”。

篇6:《孙子兵法》在班级管理中的妙用

最近耗时半个多月,一直在读孙子兵法,反反复复读了四遍,因为是文言文有的还读不懂,哈,读完之后联想了一下关于项目管理中《孙子兵法》的应用。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军事论著的杰出代表,被列为世界十大军事理论著作之首。自其面世以来,对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与此同时,《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与思维方法,还渗透到军事以外的社会生活领域,在商业经营、企业管理、体育竞赛、外交角逐等活动中得到非常广泛的重视与应用,在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孙子兵法》也是企业家们学习、研究及应用现实工作中的热点,而且被奉为商场、职场管理学上的“《葵花宝典》”。

从《孙子兵法》立论的全篇可以看出,孙武写这部兵法时,是为了向吴王夫差展现自己的军事才能,以求得到重用,进而又可以验证自己的军事理论,虽然书中也阐述了军事与政治、经济的密切关系,但主要是针对一次战争的胜败,而非就治国的全部方针策略来论述的,具有很强的“一次性”的特点。就这一点而言,孙子兵法当对项目管理有现实指导与借鉴意义。《孙子兵法》博大精深,个人实在是只能见其一斑,在这篇文字里(确切地说,可以叫读后感),只是想表达一点自己对此的肤浅认识以及发表一些个人见解。

第一,战略、策略与执行贯穿项目管理始终

第一篇《 计篇》 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强调在战争之前,君主应与群臣进行战争的预测和筹划,即制定指导战争的战略。第二篇《作战篇》 通篇论述战争之前应当进行的准备工作;第三篇《 谋攻篇》讲“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强调通过战略谋划使敌人不战而屈,为“善之善者”,更进一步强调了战略谋划的重要性。其后《形篇》《势篇》以至于《火攻篇》《用间篇》分别从策略和执行的不同角度、层面进行了论述,强调通过战术的奇正变化、攻守的虚实以及灵活运用火攻、间谍等战术,来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可见,孙子是既是一个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实践家,他为吴王夫差攻击强楚的战争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我们从项目管理的实践来看,我国建筑行业推行的是“法人管项目”,正是在市场经营及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重视战略谋划与宏观管理的体现。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对于项目管理与经营项目的战略谋划与管理策划尚显欠缺,要想做一个好的项目,必须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前期的筹划工作,知道项目大体情况后,就应该开始规划、设计。确定项目管理目标、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从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项目中标后,往往没有较多时间进行详细的策划,一般只能边干边谋划。但我们丝毫不能忽视其重要性,一定要把工作做细做精。重要的项目,大型的项目,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施工技术复杂、难点多的项目,需要企业尽可能的组织内部专家,在较短的时间内,客观评估项目所具备的资源条件,分析项目面临的潜在风险,做好技术上的指导工作,对项目管理与经营的目标、战略、策略、计划、措施以及重要的实施细节进行规划,并形成书面的文件,以指导项目经理部实施的过程,此项工作也一定要做细。具体来说,就是我们现在必须加强项目运作前期阶段,企业的高层和中层对于战略和策略谋划的重视程度以及确定项目的管理目标、盈利目标等等一些指标,这些内容一定要让项目所有员工知道并了解,促进他们有一种更强大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项目实施和管理阶段加强中层和基层的执行力度,找到合理的好的管理方法,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就是管理办法,每个人都知道项目目标,又都会管理,又有人指导如何管理,如何实现项目目标,这个项目一定能做好。

第二,对项目经理以及各个职能部门人员的选择和培养

《计篇》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提出了为将者应具备的五项基本素质:有智谋、讲信誉、有爱心、有魄力、有纪律。这五项基本素质的提法与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提法具有显著的不同。孙子把“智”放在了第一位,而不是“仁”,因而具有显著的实战意义。因此“智、信、仁、勇、严”也就成为历代君主选拔和培养军事将领的基本标尺。

从项目管理的实践来看,对于项目经理的选择也是项目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而且项目经理本人也应当把自身基本素质的不断修炼和改进作为一件重要事情来抓。现在谈一谈本人对“智”的理解。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显然,“智”不仅仅是拥有文化知识的多少,而是智慧,即综合运用文化知识的能力、洞察分析客观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趋势并拟订相应对策的能力。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改革开放的日新月异,我们会承接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工程项目或者外资项目,其管理模式与以往大不相同。在本质上则体现中西文化传统与思维模式的不同。例如在证明“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的过程中,中国法律往往需要“犯罪嫌疑人”自己证明自己没有作案动机、案发时间不在现场等等;而西方法律往往需要控方来证明“犯罪嫌疑人”确实有罪,因而需要收集大量的直接和间接证据。

在项目管理实践中,如果施工方向业主索赔,业主方往往会提供证据证明施工方索赔不当或者数额不当;而国际工程或外资项目的业主往往根据合同要求施工方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索赔合理且数额合理。哪怕是实际发生而且尽人皆知的损失,如果没有足够的书面资料作证据,也会使自己成为冤大头。因此,我们在项目管理工程中就必须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和创新施工工程中各种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工作。适应这种市场模式,首当其冲的是对项目经理的选择和培养。

第三,二次经营的指导思想

《势篇》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意思是讲行军打仗,应当以正面军队迎战,以正常战术指挥部署,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但更要出奇制胜,通过奇正、虚实等变化来攻其不备,才能取得战争胜利。孙子提出这种思想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在春秋之前,战争双方一般是约定时间、地点,分别布好阵势,互下战书甚至通告天下,而后正面作战。这种做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因此孙子提出“兵者诡道”“兵以诈立”的思想。中国建筑工程行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工程造价管理一直沿用定额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承接到工程项目的时候,施工企业和项目经理部基本上可以预测到项目的盈亏情况,并且可以按部就班地组织施工生产(这种情况下的施工企业基本上属于生产型企业,项目管理基本内容是生产管理为中心)。这种情况与春秋之前的战争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首先是根据定额取费的费率下浮,然后是清单制的推行,工程项目管理面临着日益恶化的经营风险,甚至有不少项目在承接到的时候就是亏损的。这就给项目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施工企业必须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项目经营必须要有效益,同时企业又必须不断地扩大规模,才能在市场中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参照《孙子兵法》,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施工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要从生产型转向商务型,加强中标后的二次经营工作,并且在项目二次经营过程中,贯彻“以正合,以奇胜”的指导思想。在二次经营中,“以正合”就是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科学管理、精心施工,使项目管理达到精细化、规范化的运作要求,做好四大控制、四项管理和两个协调,特别是控制好项目的成本支出,这样才能使项目管理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开展二次经营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出奇制胜,项目应当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的努力开展经营工作,例如深挖合同漏洞、做好签证索赔:树立共赢理念、策划设计变更;尝试风险分包、购买工程保险、转移潜在风险;并努力承接后期机电、精装等利润相对丰厚的施工内容,以尽可能的实现效益最大化。因此,“以正合”是基础,“以奇胜”是关键,二者绝不可只重其一。

上一篇:考研英语阅读六大题型下一篇:汉字书写要正确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