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孙子兵法与台湾问题

2024-04-29

张磊孙子兵法与台湾问题(精选4篇)

篇1:张磊孙子兵法与台湾问题

2016年《军事理论》课程论文

《孙子兵法》与台湾问题

张磊(指院研二队2016级软件工程专业;学号:S201602009)摘 要:随着美国战略东移,台湾问题日趋激化和复杂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台工作的基本方针,一个中国原则是这个基本方针的核心,两制并存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合理安排,统一后的台湾享有高度的自治。反对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针对台湾分裂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本文借助《孙子兵法》,从战略的角度审视台湾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战略框架。

关键词:孙子兵法;台湾;战略;一个中国

一、“兵”与台湾问题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近400年来,外国用兵侵入占领台湾达6次之多。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最先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入台湾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从此沦为荷兰的殖民地。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次年近使荷兰总督签字投降,收复台湾。1874年4月,日本人入侵台湾。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中国军队重创,1885年6月《中法条约》签订,法军撤出台湾。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1895年4月,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直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经过八年抗战的中国人民终于收复台湾。次年,统治中国的国民党发动内战,1949年兵败退守台湾,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6月,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同时武装占领台湾,阻挠中国统一达50年之久。

中国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从实践上看,符合400年来中华民族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多次武装入侵占领台湾的历史经验教训。从理论上看,符合《孙子兵法》关于“兵”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的教义。

二、用《孙子兵法》观察台海战争的胜负

孙子曰:“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尝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道”与“台湾独立”。孙子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无畏危”。“台独”分裂势力本是一小撮,势单力薄,显然他们要设法争取“民意”。台湾第一任直选“总统”李登辉一上台,便忘乎所以,以为全岛2300万民众都是他的忠实子民,他说什么,老百姓就跟他干什么,几年时间内由明统暗独变为拒统明独,最后还公然抛出一个“两国论”,结果的把国民党弄分裂了,他自己也被愤怒的民众从国民党主席的位置上赶下来了。“台独”欲打“民意”牌,借种种手段,愚弄民众,但有一个死结,他们是无论如何是解不开的:那便是大陆13亿人民坚决反“台独”、要统一的意愿无法改变。“台独”分子又在国际上大造舆论,“愈闹大愈好”,妄图以世界民意来压中国的民意。但世界上绝大多国家都重申:只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民意,中国民意,世界民意都反对“台湾独立”。“台独”无“道”。

“天”与未来台湾战争。孙子曰,“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军事家历来重视“天”的因素,凭借天的力量,增强已方战斗力,削弱敌方战斗力。《三国演义》有诸葛亮借东风败敌一说。1661年郑成功顺利实现渡海登陆作战,就是充分利用季风、潮汐等天自然因素,保证了收复台湾战斗的胜利。现代军事科学更加重视“天”的作用:在制定战略计划时,掌握与战争全局有关的气候和天气情况在准备使用大兵团进行战略机动时,针对新环境的气候特点,训练部队和考虑各种勤务问题;在拟制战略核防护计划时,考虑全球性的和对核防护有关的气象问题;在制定战役计划时,考虑全球性的和对核防护有关气象问题;在制定战役计划时,掌握与战役全过程有关地区的天气预报,特别是关键时期和主要方向上的天气情况在组织实施战斗时,考虑气象条件对各军、兵种战斗行动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争取战争胜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仅可掌握利用天气情况,而且可以改变局部天气情况,制造“气象”。台海战争爆发,双方都会利用“天”的力量去争取胜利,问题是谁能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台独”分子心术不正,恐怕很难秉承“天”意。

“地”——台海主战场。孙子曰:“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台独”把台湾变成了未来中国统一战争的主战场。台湾四面环海,面积3万5千余平方公里,高山与丘陵占三分之二以上,海岸线长达1600公里。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130公里,人口2300万。台湾地理资源状况无法与中国大陆相比。仅一个福建省,面积就有12万1千多平方里,是台湾的三倍多。人口3211万,多出台湾近1千万。台湾地域狭窄,东西宽为144公里,南北长约394公里,无战略纵深可言,战争一旦发生,攻守进退都不能展开,前后方无法定位,保障不能持续,战争不能持久,是孙子所说的“死地”。

主战场在台湾,国际反华势力或许会干涉,但他们阻止不了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中国政府和人民统一中国的决心。

“将”——“台独”当权人物。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先说智。“台独”当权人物中,高学历的人比比皆是。一般他们都很有知识,在某些方面还是专家。譬如李登辉就是农学方面的专家。但有一个方面,他们共同地显得无知:这门功课便是历史,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史,包括台湾的历史。无知到常常会闹出笑话:“台湾地位未定”,“台湾是主权国家”。更可笑的是,自己当了“中华民国总统”,大庭广众之下,他生来就知道自己是哪国人。一个智者,水平最下的底线,是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还有什么智可言?

接着说信。“台独”当权人物,是真的对中国历史、台湾历史一无所知吗?不尽然。他们要搞“台独”,就不能认同历史,因为历史的力量必定促成统一。他不实事求是,要从根本就没有的“历史”中,杜撰出一部“台独”历史,包括只属于“台独”的人文史,这样“台湾独立”就可以“名正言顺”了。新当选的这位“总统”,反复申明“要以最大的诚意和善意”对待中国,不是搞“一个中国”,而是要 “以柔克刚”,用他的“诚意和善意”来制止“中国的武力恐吓”,以便他好和平地实现“台湾独立”。中国政府和人民会上他的当吗?

其三说仁。仁者爱人,这是孙子同时代另一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孙子把它引用到兵书中,作为将帅五德的核心内容,可见孙子对将帅要求有多么高的标准。将帅不仁,不爱兵,不爱民,必败无疑。“台独”当权分子仁吗?为了竞选,当着选民开了许多“仁”的空头支票,一当上“总统”,犯难了,“国库”无钱。有钱,那是买神盾级导弹驱逐舰及其它先进武器对付大陆人民的,于是看来只好赖帐了,反正“总统”已当上了。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还有那一位唱黑脸的“副总统”,她也曾到福建老家认过宗,祭过祖,对谁亲对谁爱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她1995年4月在日本,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行为大唱赞歌,说《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是“台湾人的大幸”,你看她对谁仁,对谁狠?她的丑恶行为,只能激起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人民的刻骨仇恨,这种汉奸卖国贼,会有好下场吗?

其四说勇。古语云,知耻而后勇。“台独”当权人物厚颜无耻,哪有勇可言?胡搅蛮缠一阵,又十分心虚地求救于美国。怪不得美国人说得好,台湾的“烦麻制造者”,就像惹了祸的小孩,每每跑到大人(美国)的身后藏起来,以免挨揍。他们办事总是要先看大人(美国)的脸色,“首先要美国满意”,接着又依仗美国人的势力充横,跟中国大陆人民来“搓火”。依赖国际反华势力搞分裂的小人,中国人民怎么平等待你?

综上所述,在“台独”当权分子中,没有将帅之德和才的战略家和经过实战的军事指挥家,一旦台湾战争爆发,他们唯一的出路是求洋人来指挥。靠洋人指挥就能给“台独”一个出路?还是想想25年前南越吴庭艳“总统”的归宿吧!

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以上,依孙子“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分析了“台独”势力的状况,下面再看看中国政府人民方面如何。

第一,中国有“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国际社会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和 13亿中国人民坚决捍卫祖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这是任何势力也阻挡不了的。为此,他们“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

第二,中国“将”有能。经过抗美援朝、援越抗美、西藏平叛及自卫反击作战和台海军事斗争洗礼的中国高级将领们,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制定了完备的军事战略。陆海空高级指挥官都有实战经验,特别是他们具有与强大敌人打“不对称战争”的光荣传统和必胜信心。

第三,中国尽占天时地利。中国大陆地域辽阔、人力物力资源丰富,军备供应自力更生,有持续能力,可打持久战。主战场在台海地域,距台湾近,攻守进退自如,有回旋余地。台海气象,潮汐尽在掌握之中,天机赐我则动。“台独”意欲“决战境外”,只是白日做梦。

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台独”分裂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是一股反动势力。中国政府人民在战略上藐视它们,在战术上十分重视它们。中国能和平统一,那是皆大欢喜。和平统一有个过程,但不能无限期拖下去而变成和平地“台独”,那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决对不允许的。

参考文献:

[1]孙子兵法与台湾问题第五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 [2]张向荣.孙子兵法解读.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张春英.海峡两岸关系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4]范希周.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杨亲华.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祖国”——中国政府对台政策历史之考察[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6

篇2:张磊孙子兵法与台湾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零民一初字第497号

民事裁定书

原告张磊,男。

委托代理人杨祝荣。

被告胡婷,女。

委托代理人黄明扬。

本院在审理原告张磊与被告胡婷离婚纠纷一案中,原告于2009年8月26日向本院提出撤诉申请。

本院认为,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因有男方不得提出离婚的法定情节,原告提出撤诉申请,其申请符合有关法律规定,应予准许。为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裁定如下:

准许原告张磊撤回起诉。

案件受理费300元,减半收取150元,由原告张磊负担。

审判员欧 志 凯

二O0九年八月二十六日

篇3:《孙子兵法》与档案鉴定

一、善守善攻, 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

档案鉴定中的第一对矛盾便是数量与质量的矛盾, 档案鉴定的直接目的是解决日益增多的档案数量与优质化档案需求间的矛盾。

1. 档案数量矫枉过正。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得以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加, 使档案数量急剧增长。新中国60多年的历史, 数量呈几十倍的增长, 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心理状态, 片面地从数量上理解丰富馆藏的概念, 导致了档案数量矫枉过正。1985年国家有关主管部门规定: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编制人数, 应随馆藏档案 (包括馆藏资料) 数量的增减而增减, 即档案人员的配置和档案经费的拨付, 要以馆藏档案、资料数量为依据[1]28。这些规定充分说明国家和有关部门对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 其正面效应不可否认。但也须承认, 矫枉过正的档案数量增长, 直接造成档案质量下降。一些档案部门为追求馆藏数量, 而对精炼馆藏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 档案质量积重难返。

早期的档案鉴定迫于库房压力, 大抵是时间早一点的销毁, 近一点的保存。这样虽然导致某些珍贵档案被销毁, 但是符合当时社会的认识发展;现在同样面临库房的压力, 又有各种鉴定方法、鉴定原则、保管期限表, 档案质量却依然无法保证, 档案鉴定似乎走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一些档案馆库藏中未经鉴定的历史档案达500余万卷, 其中无保存价值的档案至少10万卷;一些基层单位, 至今仍然是资料与档案不分, 一律作为档案保存, 多者竟占到库藏总量的三分之一。”[1]28周总理曾明确指出:“档案不要搞得太多, 不然是文牍主义, 后代要骂我们的。中国的文字几千年来未变, 书浩如瀚海, 读不完。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我们为后代留档案, 档案要精炼, 不要什么都作为档案保存起来, 有些给后代看了没有好处。”[2]

3. 善守善攻, 保证档案数量与质量的平衡。

数量急剧增长与质量明显不高的矛盾已经严重影响到档案事业的发展, 档案工作开展不顺利, 档案价值无法充分发挥, 档案形象也得不到提高。从辩证法的角度, 数量与质量应该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孙子兵法·形》篇[3]26:守则不足, 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故能自保而全胜。意思是:取守势是因为力量不足, 取攻势是因为力量有余, 善于防守, 善于进攻, 所以能保全自己而取得完整的胜利。一守一攻, 才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只守不攻, 或只攻不守都是无益的。

在档案数量不足的时候, 我们需要守好档案的数量, 做好档案的保管工作, 如1999年8月2日黑龙江省档案馆公布开放了一批数量与质量兼具的档案:侵华日军731部队进行“活体试验”所形成的“特殊输送”档案, 共计66件, 有力地揭示日军对中国的侵略与罪恶行径, 对于这样的档案可以说数量越多, 越具有证明力[4]5。一味追求档案数量而忽视了档案质量, 不对档案鉴别优劣, 使没有价值的档案果断销毁和让有价值的档案按等级分类, 档案即使保证了数量也是白搭。

善攻善守, 既守得住数量, 也攻得出质量, 保证两者之间的平衡。我国档案鉴定在丰富馆藏的贪多道路上没有兼顾质量的保证, 最终导致了“守得住、攻无力”的尴尬局面, 对档案数量与质量的矛盾解决越发显得不积极。只有销毁做好了, 档案工作才会生生不息。

二、知彼知己, 解客体与主体的矛盾

档案鉴定中的第二对矛盾是客体与主体的矛盾, 档案鉴定的主要内容是“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在意识中的反映, 是对价值的主观判断、情感体验和意志保证及其综合”[4]5。简单地说, 价值鉴定就是要在客体的客观属性与主体的主观性之间找到链接点。

1. 客体的客观性。

档案鉴定的客体是档案, 档案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一是档案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客观存在的储有特定信息的物质实体, 因而其表现出来的自身属性在实体与信息的两个层面上充分体现其有用性;二是档案是真实的历史记录, 它的原始记录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不论是档案载体还是档案所记录的信息, 都是第一手的, 可以作为客观凭证和参考为主体所需要[5]32。

2. 主体的主观性。

档案鉴定工作是一种主观性的认识, 而且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实践活动。档案鉴定中的主体有两个部分:一是直接参与鉴定的工作人员, 我国的鉴定工作采取档案工作人员、业务人员和有关领导的“三结合”, 他们是档案鉴定工作直接主体;二是间接参与鉴定的利用人员, 鉴定工作是为利用者所做的选择性工作, 用户才是档案鉴定的价值主体, 即间接主体。因而, 在档案价值鉴定中存在着双重分离:鉴定的直接主体与间接主体 (价值主体) 的分离, 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 (档案客体) 之间的分离。正是这样的双重分离, 使档案价值鉴定呈现出主体性、预测性和替代性 (即以直接主体对价值关系的认识代替了价值主体对价值关系的认识) , 这也足以说明档案价值鉴定困难和障碍的根源[4]6。

3. 知彼知己, 认清档案客体与主体的联系。

如何处理客体与主体的矛盾, 在于一个“知”字。《孙子兵法》中出现最多的一个字便是“知”, 有名词作“知识”解的知;有动词作“知道”解的知;还有通假作“智慧”解的知。《孙子兵法·谋攻》篇[3]23:知可以不可以战者胜, 识众寡之用者胜……故曰: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意思是:知道自己可以作战或不可以作战的一方胜, 懂得力量配置的一方胜……所以说:了解对手也了解自己, 才能常胜不败。价值鉴定犹如战争胜负是可以预知的, 只需有了充分的认知准备便可以赋予实际预测鉴定。

档案的价值鉴定取决于客体的属性与主体的需要,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体必须满足不断变化的主体需求, 才能真正实现档案的价值。正确对待档案保管期限表, 清楚它对档案保存和销毁的“楚河汉界”, 此为一;分清重点客体和要点主体, 此为二;成立科学的鉴定组织, 如“三结合”鉴定小组和网罗各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档案鉴定委员会, 此为三;赋予鉴定主体更多的权力, 允许适量的错销误销, 此为四;学会预测档案的未来价值, 此为五。

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 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 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档案价值是可以被认识的, 在时代条件的认知下, 认清档案鉴定客体与主体之间的联系, 知彼知己, 可以使档案鉴定有效发展。

三、兵贵神速, 解成本与效益的矛盾

档案鉴定中的第三对矛盾是成本与效益的矛盾。档案鉴定一直有意无意地忽视着这个矛盾。

1. 广义的档案鉴定成本。

不论是对一个单位还是对整个社会, 在档案工作上的花费都需计入管理成本。作为整个档案生命周期中决定命运的环节, 档案鉴定的结果决定了要为此付出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永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成本投入, 这就是广义的档案鉴定成本。美国的梅纳德·布里奇弗德在《档案与手稿的鉴定和接收》一书中写道:“在充分了解了文件的形成原因、本质特性以及对行政管理者和研究者的潜在用途之后, 档案工作者就要决定是否把有限的财力用到该文件的保管上面。”有资料显示:某档案馆的国拨业务经费中, 每年有三分之一被无价值档案无效占用[1]29。档案成本无端被消耗。

2.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在档案鉴定中树立成本意识, 就是“要力争以最小的社会投入, 收藏最有价值的档案, 使馆藏档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尽最大努力把所得到的社会投入变成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6]28。传统的档案工作关注的是社会效益, 即档案事业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 档案馆等机构是文化事业机构, 在国家和单位的财政预算之内, 与图书馆、博物馆一样, 在为社会和人民的服务中体现出效益, 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 人们发现档案还可以产生经济效益, 这主要来源于一些企业利用档案产生了巨额的经济利润, 这是大多数比较成功的企业家承认的事实。在档案鉴定中, 只有当档案的“最低利用价值”大大超过人们为保存这些档案要付出的“最高费用”, 这些档案才应该被保存。

3. 兵贵神速, 到达成本与效益最佳点。

档案鉴定的工作以最小的成本发挥最大的效益, 与《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不谋而合。全胜中有一个重要因素———速度。《孙子·作战》篇[3]12:兵闻作速, 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 未之有也。故兵贵胜, 不贵久。意思是:作战只听说过简单的速决, 没有见过巧妙地持久, 用兵持久而对国家有利, 是从来没有的。所以军事上只重取胜, 而不重持久。档案鉴定工作决定了档案管理的成本投入和效益含量, 拖泥带水的鉴定不仅增长成本投入, 降低效益, 而且会打击鉴定工作的积极性。如河南省濮阳县在2004年初, 有7594卷期满短期文书档案, 经基层单位和县档案局两级鉴定后, 移交县档案馆搁置待销。直到2010年7月, 时隔6年之后, 又经再次鉴定, 最后, 销毁档案3340卷, 延期保存档案3230卷, 仍有1024卷档案处于待鉴待定状态, 工作极为不顺利[7]49。简单快速比起冗长拖沓的鉴定, 更能达到成本与效益的均衡。

兵贵神速, 快速而实用的成本核算是例行鉴定工作的必要条件。讲究鉴定工作的速度并不意味着简单粗暴, 而是以效率当先的工作态度。不论是档案室鉴定, 还是档案馆鉴定, 鉴定的持久意味着档案利用的推后, 档案价值说不定就在这蹉跎中消失无影。因此, 只有高效率的档案鉴定能够发挥档案的利用价值, 实现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档案鉴定工作中的处理矛盾的思维与《孙子兵法》应该是相通的。通过《孙子兵法》的战略思维, 结合档案鉴定策略, 旨在提出一种方法观点, 能够促进档案鉴定工作的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结合兵书中的核心战略思维:善守善攻、知己知彼、兵贵神速来分析档案鉴定中数量与质量、客体与主体、成本与效益三大矛盾, 试图从理念和途径上探索一些有利于鉴定理论与实践的只言片语。

关键词:档案鉴定,孙子兵法,矛盾

参考文献

[1]王传宇.关于档案价值鉴定的理论与实践 (一) [J].档案学通讯, 2001 (1) .

[2]邹步英.关于档案鉴定工作的几个问题[J].档案学通讯, 1982 (2-3) .

[3]李零.孙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4]丁华东.关于档案价值鉴定的几点思考[J].浙江档案, 2004 (4) .

[5]刘东斌.论档案价值的可知与不可知[J].档案管理, 2005 (2) .

[6]姜之茂.关于档案价值鉴定的理论与实践 (二) [J].档案学通讯, 2002 (2) .

篇4:巧用“孙子兵法”转化问题学生

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

《孙子兵法》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将帅应爱兵如子,教师应爱生如子。尤其是对那些长期受同学冷落、家长训斥的问题学生,教师更应用爱心去关心他们,用爱心去帮助他们。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教师要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战争的指挥者必须对战争各方面的因素了解清楚、合理利用才能“百战不殆”。问题学生的教育也应如此。“彼”者学生,“己”者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就得先了解学生。小欣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现在与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这样的家庭环境令她性格孤僻、自卑怯懦,不仅学业成绩一塌糊涂,而且经常蓬头垢面,衣不蔽体。尽管班主任李老师十分关爱她,用多种方法尝试走进小女孩的内心,打开她封闭的心扉,但效果不明显。后来李老师在小欣的一篇习作中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母亲对她的抛弃使她难以释怀,她渴望得到母爱。李老师想方设法联系上小欣的母亲,与她沟通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小欣母亲每周打电话给小欣,每月母女相聚一次。渐渐的,小欣有了可喜的变化。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孙子兵法》曰:“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是孙子兵法的核心,也是一切学生工作的核心。攻心,就是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小康是班里的小霸王,他经常扰乱课堂秩序,唯恐天下不乱。尤其是当老师批评其他同学时,他会显得格外兴奋,大笑并敲打桌椅。老师们常常被他气得束手无策,唯有狠狠地批评他,甚至还向家长投诉此事,但小康一点也没有改变,反而变本加厉。班主任陈老师意识到,小康扰乱课堂的行为,带有很大程度的故意性,目的就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由于内心深处的自卑与自尊的矛盾交织,当老师批评其他同学时,他会感到极大的心理满足,所以才会失控。陈老师不露声色,悄悄地与科任老师沟通,课堂上尽量不批评学生,而且多创设机会给小康参与学习,不让他有捣乱的时间和空间,只要他有一点进步,马上表扬鼓励。慢慢地,小康变了,不仅没有扰乱课堂,有时还能举手发言了。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孙子兵法》曰:“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战争没有固定的态势,流水没有不变的形态;能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夺取胜利的,才叫用兵如神。同理,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既无常势也无常形,教育方法要因人制宜。首先,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塑性强的成长中的人。他们的今天比他们的昨天要好,即使不然,他们的明天也一定会比今天好,要给他们留有改错的时间和余地。其次,要因材施教。对自卑感强的问题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使其取得成功,获得自信;对唯我独尊、对世界充满“仇恨”的学生,教师要与他们交朋友,使他们感受到爱的温暖;对任性、倔脾气的学生,要用冷处理解决他们所犯的错误,使他们的“倔劲”无用武之地。

上下同欲者胜

《孙子兵法》曰:“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上下同欲者胜”是指上下有共同的愿望,齐心协力,才能取得胜利。班主任在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不能孤军作战,要立足于班集体,充分发挥其他学生对问题学生的帮扶作用。通过培养团结友爱、正直向上的班集体,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来感染引导问题学生。良好的班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制约着全班学生的思想,问题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班集体良好风气的熏陶。另外,班主任要与家长形成合力。家庭环境是人生受教育的起点,是影响学生思想、行为、身心、学业的重要因素。班主任在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要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以形成对学生的教育合力。

上一篇:全科医师年度考核表下一篇:礼教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