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遭受“合规性”贸易壁垒的现状与对策

2024-04-07

试论我国遭受“合规性”贸易壁垒的现状与对策(共8篇)

篇1:试论我国遭受“合规性”贸易壁垒的现状与对策

试论我国遭受“合规性”贸易壁垒的现状与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关税水平的大幅降低和传统非关税壁垒日渐受到WTO规则的约束,新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多的使用更具隐蔽性的“合规性”贸易壁垒,以阻挡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我国当前正遭遇大量的“合规性”贸易壁垒,并已对我国的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影响。为此,我国应充分重视对“合规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多种途径规避“合规性”贸易壁垒,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合规性”贸易壁垒;影响;对策

近年来,我国的出口贸易持续高速增长,并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国。我国产品的大量出口对一些国家的企业及其相关产业产生了较大的竞争压力,使得越来越多国家对我国采取各种“合规性”贸易壁垒,以限制中国产品的准入,保护本国产品免受冲击。然而,由于频繁大量的遭遇 “合规性”贸易壁垒,已经使我国的出口贸易已经受到严重的影响与冲击,一些依赖出口的制造企业纷纷陷入经营危机,甚至停产倒闭。

一、“合规性”贸易壁垒概述

贸易壁垒,又称贸易障碍。对国外国间商品劳务交换所设置的人为限制,主要是指导一国对外国商品劳务进口所实行的各种限制措施。一般分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类。就广义而言,凡使正常贸易受到阻碍,市场竞争机制作用受到干扰的各种人为措施,均属贸易壁垒的范畴。如进口税或起同等作用的其他捐税;商品流通的各种数量限制;在生产者之间、购买者之间或使用者之间实行的各种歧视措施或做法;国家给予的各种补贴或强加的各种特殊负担;以及为划分市场范围或谋取额外利润而实行的各种限制性做法等等。

所谓“合规性”贸易壁垒,是指那些在名义上符合或不违背WTO的有关规则,以维护公平贸易、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及动植物健康为依据,但实质上保护了本国产业和市场的贸易壁垒,包括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等。“合规性”贸易壁垒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1)“合规性”贸易壁垒在名义上是合规的,也就是在WTO框架下所允许的;(2)“合规性”贸易壁垒必须要满足一定的实施条件:根据WTO的相关规定,在满足一定的实施条件的前提下,才可以实施;(3)“合规性”贸易壁垒本质上起到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的作用。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合规性”贸易壁垒本质是WTO赋予缔约国抵制不公平贸易行为、保护本国产业免受进口产品冲击、报护国家安全和环境的合法手段。但大量甚至过分使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等“合规性”贸易壁垒,则违背了贸易自由化的原则,这不仅会给贸易国带来沉重的经济打击,而且将会严重阻碍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遭受“合规性”贸易壁垒的现状

作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商品出口国,中国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并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中国目前也深受“合规性”贸易壁垒的攻击,并已成为全球贸易摩擦最大受害国。

(一)我国持续多年成为遭受“两反一保”数量最多的国家

“两反一保”是WTO规则项下的三大贸易救济措施,即倾销与反倾销、补贴与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它是世贸组织允许的由成员方为保护国内同类产品产业免遭进口产品造成损害而采取的限制进口的政府行为。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出口商品共遭受国外66起“两反一保”调查,涉案总金额为71.4亿美元。其中,反倾销案件43起、反补贴案件6起、保障措施案件16起、特保案件1起。尽管中国出口总量还不到全球的10%,但全球47%新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和82%已完成的案件都针对中国。截至20,中国已经连续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WTO成员国,连续5年成为反补贴调查最多的WTO成员国。

(二)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合规性”贸易壁垒激增

美国和欧盟作为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多年来始终存在较多贸易摩擦。然而近几年,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两反一保”等合规性贸易壁垒陆续登场,并在数量上大大超出了发达国家。以为例,20在我国所遭受的116起贸易救济调查,有78%是来自发展中国家。其中,在纺织品贸易的19起救济调查案件中,15起来自发展中国家;在20起涉华保障措施和7起特保措施中,除了一起特保措施是由美国发起外,其余全部是由印度(9起一般性保障措施,5起特保措施)、阿根廷(5起保障措施)、俄罗斯(1起)、菲律宾(1起)、土耳其(1起)等发展中国家发起。

(三)遭受“合规性”贸易壁垒的产品范围较为集中

从涉案产品来看,我国遭受“合规性”贸易壁垒的新产品范围越来越多的集中在部分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和冶金产品,例如SDH光传输设备、货物扫描系统、各种板材、管材等3而不再仅仅是鞋类、织物等传统产品。以年为例,2009年国外对华共启动的116起贸易救济案件,主要涉及纺织、轻工、冶金、机械、化工等11个行业。其中,涉及钢铁产品的案件数居首位,为22起,占比19.0%,与石化产品并列首位;居第三位的是纺织,为19起,占比16.4%;涉及上述3个行业的案件总数比例达到54.3%。

(四)遭受的技术性壁垒与绿色壁垒越来越多

随着国外有关健康、环保、节能等贸易壁垒的加强,中国企业遭受的遭受的技术性壁垒与绿色壁垒也越来越多。从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出口企业影响”调查结果来看,2010年有31.74%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582.41亿美元,占同期出口额的3.69%;企业新增成本243.91亿美元。影响我国工业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类型集中在技术标准要求、认证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包装及材料的要求、环保要求5个方面。影响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类型集中在食品中农兽药残留要求、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微生物指标要求、加工厂、仓库注册要求以及食品添加剂要求5个方面。

篇2:试论我国遭受“合规性”贸易壁垒的现状与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环保运动的高涨,国际贸易与环境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并由此催生出名为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实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壁垒手段的环境贸易措施绿色贸易壁垒。研究全球绿色贸易壁垒,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因应之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环保运动的高涨,国际贸易与环境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并由此催生出名为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实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壁垒手段的环境贸易措施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或地区以保护生态环境、有限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以保护本国市场和贸易为根本目的,通过制定、颁布、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以限制国外产品或服务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臭氧层被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世界性环境恶化问题,特别是涉及全球环境的臭氧层耗竭与生物多样性缺失,以及环境污染对食物链的危害等,使人类认识到环境污染、自然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由于环境所具有的外部性特点,使得某一地区的环境破坏产生的污染,可通过空气、河流、贸易以及人员的流动而造成地区性和全球性环境外部性问题。

在这种背景之下,许多国家的政府积极推动环境立法,实施绿色技术,倡导绿色消费,制定绿色贸易壁垒。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贸易、绿色消费、废物绿色回收处理的法律法规。其中环保措施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灵活性,容易受到公众和世界各国的认同,成为贸易保护最有影响力的措施。发达国家以环境保护和保障人身安全及健康为由,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成为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绿色贸易壁垒”。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类型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进口国以保护环境、资源以及维护人类健康的名义,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通过立法或制订严格的强制性、高标准的环境技术标准以及利用国际社会已制定的环境与经济、环境与贸易的国际性公约,对来自外国的产品或服务进行限制、制裁的手段和措施。绿色贸易壁垒本是协调环境与贸易两者关系的共生物,但其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却被某些发达国家所滥用,越来越发展成为取代关税壁垒而成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并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频频引发贸易纠纷与冲突。

目前,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中,主要呈现以下7种类型:

(一)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技术标准是各国根据本国经济技术发展的水平制定。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消费购买力强、市场容量大,其他国家都想把产品和服务打入发达国家市场,以谋求更多的贸易利益。

(二)绿色环境标志(标签)。绿色环境标志是依据有关的环境法律和标准,由政府部门及其指定的认证机构,按照严格的程序确认并颁发给厂商附印于产品及包装上的一种标志。这种标志向消费者证明该产品从研制、开发、生产、消费、回收处理的各个环节均符合环保要求,对环境或健康无害或危害极小。它是国际贸易中的“绿色通行证”。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在取得发达国家颁发的绿色环境标志的情况下,才能比较顺利地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主要有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ISO14000)认证、绿色标志认证等。

由于绿色环境标志是各国国内环境政策的产物,在国际贸易中容易构成潜在的贸易歧视和现实的贸易冲突。尤其当环境标志起到诱导消费者的选择,并影响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时,它就起到了贸易壁垒的作用。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实施了环境标志制度。

(三)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基于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确保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产品检疫、检验制度。2005年1月12日,欧委会发表了《食品安全白皮书》,推出了内含80多项具体措施的保证食品安全计划;2006年7月1日开始,欧盟对进口的茶叶实行新的农药最高允许残留标准,部分产品农药的最高允许残留量仅为原来的1/l00-1/200.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依据《食品、药品、化妆品法》、《公共卫生服务法》、《茶叶进口法》等对各种进口物品的认证、包装、标志及检测、检验方法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日本依据《食品卫生法》、《植物防疫法》、《家畜传染预防法》对入境的农产品、畜产品及食品实行近乎苛刻的检疫、防疫制度。

(四)绿色包装制度。指规范商品包装(物)、包装材料要符合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易于回收使用或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要求的有关包装方面的法律、规章。在发达国家,为推行绿色包装,各国纷纷制定相应的法律、规章,赋予“绿色包装”以强制约束力。美国规定了包装废弃物处理的减量、重复使用、再生、焚化、填埋5项优先顺序指标;丹麦要求所有进口的啤酒、矿泉水、软性饮料一律使用可再装的容器。一些国家为推行绿色包装,还利用税收优惠或处罚等经济手段鼓励回收使用再生包装材料。

(五)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绿色关税是指进口国以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为由,对其认定的污染环境、危害健康的进口产品,除了课征正常进口关税外,再另外加征环境进口附加税。市场准入是指进口国以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以及违反有关国际环境公约或国内环境法律、规章而采用的限制外国产品进口的措施。如2005年9月11日,美国农业部长签署了一项新法令,要求对所有来自中国的木质包装物采取严厉的检验规定。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的缺陷。出口商品中劳动、资本密集产品比重高,大多技术含量、档次不高。虽然近年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出口商品结构。但从具体出口产品类别分析,出口的机电产品大多是低附加值产品,供给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角多为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决定了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容易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和冲击。

(二)对出口市场的影响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2005年,位于我国外贸出口前5位的主要贸易伙伴依次为美国、香港、日本、欧盟和东盟,我们针对上述贸易伙伴的出口占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77%。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为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科技水平较高,在环境保护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设立了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标准。如欧盟就启动了ISO14000环境保护标准管理系统,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因 达不到这一标准而被拒之门外。发达国家环保标准是协调一致的,并相互承认,这对我国出口市场准入将形成极大的危险。而且,发达国家环保行动起步早,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强,环保技术先进,有条件的设置绿色贸易壁垒,使绿色保护主义日趋强化。

(三)对出口贸易增长速度的影响

2004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达1013.3亿美元,占总出口比重的83.7%,其中机电产品出口3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9%,高于总出口增长速度6%,2005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为438.6亿美元,比十年前增长25倍,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达到29.5%,成为我国第一大类的支柱性商品。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快机电产品出口是今后我国扩大对外贸易,跻身世界贸易强国之列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依托。但面临的困难之一就是发达国家制定的产品进口标准,例如防污标准、噪声标准、电磁辐射标准等,为我国机电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增加了难度。

四、我国外贸应对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首先,要认真组织对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的研究。建议由外经贸部牵头,全面搜集、整理、分析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特别是我国主要出口市场绿色贸易壁垒的资料。在对国际环保公约、国际贸易协议条款的研究中,要充分挖掘某些公约、协议条款内针对发展中国家国情而附加的免受发达国家贸易歧视的保障条款(如给予发展中国家达到标准的过渡期、非歧视原则、补偿原则等),建立绿色贸易壁垒资料库,并与各省市外经贸厅连网,细化主要出口国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具体出口商品影响,提出相应对策。

其次,积极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等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基础性工作。鼓励企业自觉向ISO14000和国际相关产品环境标志的认证要求靠拢,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上的必要支持。建议采取以下主要措施:一是重视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ISO14000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是本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二是积极采用国际环境标准。

第三,完善法规,绿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发展模式。以国际标准为标准,调整和修改我国某些不合时宜的外贸政策法规、环保政策法规,使其适应国际市场绿色贸易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并充分体现我国要履行的国际环保公约的义务,综合考量贸易活动中环境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等问题。外贸发展模式要从粗放型模式向集约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转变。

第四,鼓励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特别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跨国直接投资,不仅可以在发达国家当地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当地人才,紧跟国际消费潮流,而且可以利用当地资金、原材料,节约运输等多项成本。

第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应充分利用国际环保公约、国际贸易协议中,保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免遭发达国家歧视的保障条款,与发达国家进行磋商、谈判,争取应该享有的权利。如2007年4月,国家商检局邀请欧盟兽医代表团对我国进行考察,确认我国具备了向其出口鲜猪肉、鲜牛肉及肉制品的条件,使得欧盟对从我国进口的鲜猪肉、鲜牛肉解禁。对发达国家违反非歧视原则,滥用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贸易歧视的行为,我国可以提出抗辩或采取合理的相应的报复行动。同时,加强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交流合作,在国际性条约制订、修改谈判中,共同坚持发展中国家的合法合理的要求,阻止发达国家的一切滥用环境贸易协议条款乱设绿色贸易壁垒,进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企图,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技术性贸易壁垒下我国政府的行为选择》,李树著,2008年11月

[2]《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对策》,姜芳著,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7年4月

[3]《绿色贸易壁垒的特征及两重性》,杜强著,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6年5月

篇3:试论我国遭受“合规性”贸易壁垒的现状与对策

关键词:出口企业,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所谓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是在保护知识产权名义下, 对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 贴有合法商标的商品以及享有著作权的书籍、唱片、计算机软件等实行进口限制;或者凭借拥有知识产权优势实行“不公平贸易”。近年来, 我国出口企业频遭知识产权纠纷损失惨重, 其涉及食品、医药、汽车、纺织服装、光伏产品等20多个行业。目前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针对我国出口产品, 后金融危机时代, 我国产品遭受“双反”壁垒更加严重。对于我国出口企业, 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出现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问题, 这将是个亟需解决并有着深刻影响力的问题。

我国出口企业遭遇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现状

发达国家掌握了全世界90%以上的科技创新。我国许多出口企业就像是羔羊, 等公司逐步发展壮大, 由于产品缺乏知识产权, 发达国家通过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向企业索要高额侵权费, 许多企业正面临任人宰割而不知所措的局面。我国一些出口企业更多的像个加工厂, 中国制造的产品的确有很多存在技术短缺、专利缺陷的硬伤, 部分出口企业如汽车、MP3芯片、光伏产品、葡萄酒等行业都曾遭遇过知识产权纠纷损失惨重。近10年来我国出口企业遭遇反倾销、反补贴措施案已达700多起, 仅2012年我国光伏产业遭遇欧盟反倾销调查的涉案金额就超过200亿美元。2002年至2012年我国已连续10年成为遭遇美国“337调查”案件数量最多的国家。“337调查”把进口商品与知识产权相联系, 对进口商品的控制主要在技术方面, 其启动条件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侧重性, 涉及我国下游企业多达上万家, 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亿美元。在已判决的“337调查”相关案件中, 我国企业的败诉率高达60﹪, 远高于世界平均值26﹪。此外, 我国商标在他国被抢注事件也令人痛心疾首, 其中典型品牌如“大宝”、“青岛啤酒”、“英雄”、“王致和”、“海信”、“同仁堂”等都遭遇过国外抢注。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知名商标被海外抢注的达2000多起。知识产权贸易壁垒问题成为了许多企业挥之不去的心头痛。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一) 微观层面的影响

发达国家搭建起来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如同在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贸易活动中搭建了一个“半透膜”。我国部分出口产品由于知识产权方面的缺失, 导致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困难, 而发达国家的产品可不受限地流向我国。我国企业在海外遭遇知识产权诉讼案颇多, 因诉讼产生的巨额费用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各种成本, 由此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因企业支付巨额专利使用费及侵权费, 降低了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缩减了企业长期形成的市场份额并压缩了利润空间, 这是由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引发的短期效应。长期来看, 企业收益减少将会影响企业对技术研发的投入, 企业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难以得到改善, 在如今产品同质化的时代, 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

(二) 宏观层面的影响

后危机时代, 很多国家选择以出口替代进口来改善本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同时通过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贸易壁垒来削减我国出口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此外贸易壁垒易引起市场转移与连锁效应, 各国争先效仿他国对我国出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如2009年美国针对我国轮胎的调查引起了巴西、印度的效仿。由于出口额的减少整个相关产业将在短期内减少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数量, 由此引发出口市场的缩小将不可避免的导致相关产业萎缩, 尤其是对海外市场较依赖的企业, 因知识产权的缺乏, 企业将在全球化中处于被动地位, 也将无法改变自身处在价值链下游和产业链末端的被动状况。若此情况长期存在而未改善, 整个相关产业将在竞争中逐步消亡, 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与未来科技的世界地位。

我国出口企业遭遇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原因

(一) 外部原因

1.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由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贸易逐步实行零关税, 作为保护本国市场的关税壁垒其作用将不能继续发挥。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相对于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等非关税壁垒而言, 形式上更加隐蔽。这也成为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不公平贸易”的重要手段之一。发达国家为了维护本国政治经济的利益而采取这种手段来抑制进口, 从而保护本国产业, 作为出口大国的中国难免受到影响。

2. 海外竞争压力大,

市场准入门槛被提高。我国出口额逐年递增, 一直是贸易顺差, 而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不断升级, 加之我国出口产品在海外深受欢迎, 对发达国家的本土企业打击不小, 导致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发达国家从利益考虑, 加之也不愿我国发展过快, 故频繁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来抑制我国出口企业的发展速度, 进而起到抑制我国经济增速的作用。

3. 人民币升值,

外汇储备过大。1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价由2001年的8.27元下降到2013年6月的6.14元, 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状态, 其中不乏外部因素的作用。外汇储备也由2000年的1655.74亿美元激增到2012年的3.31万亿美元。我国成为美国最大债权国, 由外汇储备的激增引起货币发行量增加过快, 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被削弱, 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出口将会起到很大的抑制作用。

(二) 内部原因

1.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消极应诉。

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尚不健全, 国内大多数企业对知识产权价值认识不够, 对商标保护和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意识不够。此外, 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未聘请专门人才和设置专门部门来从事知识产权方面的工作, 他们更加重视有形资产的保护而轻视无形资产的保护, 若遭遇知识产权方面的诉讼, 多消极应对。高额的诉讼费让众多企业望而却步, 部分心存侥幸者寄希望于同行或行业商会应诉好自己搭便车, 更有甚者以无所谓的态度直接放弃该国市场。

2.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匮乏、仿制仿冒现象严重。

据悉, 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在研发经费上的投入比例分别为0.56%和5%, 我国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仅占1/4。许多企业碍于高额的研发经费, 降低了自主研发的积极性, 而国外企业却相当重视自主研发与创新。对比之下, 我国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显得十分薄弱。此外仿制、仿冒现象较严重, 如盗版光碟、书籍等屡禁不止。在我国的畅销品中, 假冒品往往是真品的十倍、百倍之多, 这也给外国制裁中国产品创造了机会。

3.出口未集群化、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

出口企业之间信息不愿共享, 不愿通过合作来促进竞争, 相反而是在出口活动中以低价进行自相残杀, 不能形成集群。同时我国出口较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 产品附加值偏低, 真正有技术含量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过少, 即使是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 也过于依赖劳动与资本的投入, 技术的投入比例较低, 很多企业还在贴牌销售, 因而容易遭受国外知识产权方面的壁垒。

4. 对现有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及运用能力低。

知识产权的核心是运用, 运用不仅是指产品开发, 而是指所有可以使知识产权变成经济利益的手段和能力。我国出口企业普遍存在转化能力弱, 运用能力差的情况, 而且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重不足, 一方面源于知识产权高端人才的缺乏, 另一方面源于从上至下重视度不够。

我国出口企业应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对策

面对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壁垒, 我国出口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制定和实施应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策略。

(一)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应深入到骨子里。近年来许多企业都在喊“狼来了”, 但都只是口号式的宣传, 并未落实。各出口企业需多学习WTO以及TRIPS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对知识产权的规定及主要出口国有关知识产权法的法律法规, 而不是闭门造车, 更应强化对于商标和技术专利的保护, 因为专利是企业知识产权的核心。应清晰的认识到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及我们所面临的困难, 尽快运用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自主研发。同时企业要学会合理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知识产权, 对诉讼案积极应诉, 而不是消极等待。

(二)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国企业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应促进技术创新, 自主研发, 掌握自主专利技术, 提高产品附加值, 摆脱初级制成品的行列, 企业应成为制定技术标准的主体;二是尽可能增加技术研发投资并有效利用知识产权, 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可将发明创造纳入薪酬绩效考核范畴来鼓励自主创新;三是学会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已有的专利基础上二次创新, 用已有专利出新专利。此外也需制定一套与企业整体发展相一致的知识产权创新、管理、保护战略。

(三) 转变企业的经营与营销策略

企业应多关注无形资产的管理, 出口企业应转变自身的经营战略, 适时调整产品的出口战略方针。面对高额的专利费, 要么将技术公布于众, 让别人也不能申请专利, 或与同行形成战略联盟, 学会用一个声音说话, 形成产业集群, 同行业内可交叉许可使用知识产权, 小企业也可以依托大企业申请专利。现今区域化集团贸易已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通过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可以避开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限制, 出口企业应加以借鉴。

(四) 建立预警和监管机制

行业协会或组织需对出口企业的知识产权方面问题提供指导和监督, 并聘请专业人才对知识产权进行全方位的跟踪与管理, 确保企业在知识产权运营过程中合理合法, 对出现问题的企业提供可参考的解决方案。此外还需投入较多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打假维权, 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以确保企业无形资产不受损失。

(五) 培养知识产权人才

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 企业加强自主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的创新, 企业要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的学习。学习部分出口企业在遭遇知识产权贸易壁垒案中胜诉的案例和先进的经验, 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间的合作, 将一批懂技术、法律、管理且熟悉国际规则的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用到实处。以联合开发、联合投入、联合保护等方式来实现对知识产权的共享, 此外加快高校、科研所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商品化。

参考文献

[1] .荆林波.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现状、成因、趋势与对策[J].财贸经济, 2010 (12) :74-81.

[2] .宋玉春.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 2011.

[3] .刘楠, 王丽, 向梦.知识产权壁垒的产生原因和应对策略[J].中国市场, 2013 (9) :32-34.

篇4:试论我国遭受“合规性”贸易壁垒的现状与对策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传统的关税壁垒和其他形式的非关税壁垒的作用不断减少,然而各种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检疫制度和合格评定程序等更加灵活、更加隐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开始兴起和发展,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造成深远影响。我国茶叶出口贸易之所以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国际上新形势、新规则造成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也有我国茶叶产业与出口贸易自身不足的原因。下面我们从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原因进行剖析。

1、外部原因

第一,国外消费者意识的成熟

新的技术革命以来,科学技术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也得到了丰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同类产品在质量和安全上的差异,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绿色、健康已经变成国际上产品消费的热点,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一系列食品污染事件使人们对茶叶安全的警觉性和挑剔型越来越高,高营养、低残留无公害茶叶产品虽然价格较高,却一直受到各国消费者的青睐。

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认识,从“符合性”和“适用性”向着“满足性”转变,即人们宁愿花更高的价钱来购买技术含量高、品质优秀和创意新型产品,以满足自身较高的物质欲望。“重品牌、重式样、重使用”已经成为人们对产品品质消费的主要观念。

根据物质世界发展的规律,人们现有的生活水平越高,对物质的要求必然越高。诸如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技术水平先进,消费者的生活质量高,因此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其消费者对茶叶产品的食用性、安全性、保健性、经济性、美观性的要求以及对品牌和技术含量的追求显得非常之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安全高要求和高追求是发达国家地区制定茶叶产品质量标准重要依据。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者生活水平高,消费意识成熟,产品质量标准也因此远远高于国际上发展中国家标准的一般水平。

第二,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中免受外来商品的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

茶叶是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产品,随着WTO相关法规对茶叶出口经营权的开放和出口配额管理的取消,我国茶叶产品对国外市场的输出显著提高,从2005年开始,我国有大量没有经营过茶叶出口的内销生产、流通企业相继进入国际市场,以价格优势在日本、欧盟等主要茶叶国际市场“低价抢市”,对其国内或区域内生产的茶叶产品利益造成了巨大威胁。为了保护自身产品的利益和商场均衡,进口国家和地区抓住了我国茶叶产品的弱点,相继制定出严格苛刻的质量标准体系,以阻碍我国茶叶产品进口。贸易保护主义,是在国际上普遍存在的,是世界各国、各地区为了保护自身产品贸易和市场的必然手段,也是国际贸易壁垒的基础。

第三,WTO法规的漏洞

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以及知识产权等内容的,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边贸易体系,以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份额和利益。

《WTO》协定中存在许多例外条文和漏洞,如《贸易技术壁垒协议》中规定:“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范围内可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环境,只要这些措施 不致认为在具有同等条件的国家之间造成任何不合理的歧视,或成为对国际贸易产生隐蔽限制的一种手段”。这意味着以保护环境和生命健康安全为由的措施在国际上具有合法性,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创造了良机,导致了国际贸易壁垒向着以严格苛刻的质量标准和检疫认证程序为主体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转型。

2、内部原因

我国茶叶出口贸易之所以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大影响,除了国际上的外部原因之外,与我国内部关于茶叶产业贸易的的不足是分不开的。我国内部的不足具体如下:

第一,技术水平的限制

近年来,由于产品质量不合格,我国茶叶产品的出口频频受阻。质我国茶叶产品的质量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茶产业自身的技术水平不足引起的。我国茶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应的技术水平是十分有限的,具体表现在生产加工技术有限和检疫技术的有限。

1、生产、加工技术有限。在世界主要产茶大国之中,我国茶产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是最低的。印度的茶园规模巨大,卫生条件优异,每班都有先进的蒸汽清洁机进行杀菌工作,绝大多数茶叶加工厂都配备有精密的测试仪器的计算机系统,生产效率高。我国茶园产业链短,管理模式落后,以手工生产模式为主,相对落后。

第二,检测技术的限制

我国现有的大部分产品质检中心是在科研、生产和旧期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的,面积狭小,缺乏功能性用房、配套样品库和前期处理条件;相比发达国家或地区,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高,限制了检验能力的提高和检验范围的拓宽;检验仪器的配套设施不安全,精密度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检测仪器无法相比。

第三,茶叶行业标准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的茶叶行业标准建设已经逐渐形成体系,包括品质要求、生产规范、检验放大和产品标准等,同时也加快了茶叶产品有害物质残量的标准和检验发放的制定的步伐,但是相比欧盟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我国的茶叶行业标准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1、 标准少。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农残标准200余项,限量指标近3000种,然而欧盟市场已经将农残标准更新为227项,限量指标超过3000种,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所规定的农药中,有10余种在我国制定的全部茶叶行业标准中尚未涉及到。

2、 标准低。我国的主要茶叶出口国家或地区的一些限量指标比我国严格许多,欧盟2007年更新的标准中有207项农残限量是我国目前检测精度的底线,我国大多数农残限量指标达不到欧盟质量标准的要求,某些物质的限量甚至相差欧盟标准达200倍以上。

第四, 经营主体竞争意识不佳

茶叶产品的质量优劣,除了技术水平的因素外,还取决于其经营主体的意识问题。然而我国茶叶产业的经营主体整体实力较落,缺乏良好的竞争意识和价值观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落后的竞争观念。我国环境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使得我国的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极大的数量和价格优势,长期以来让我国的茶叶出口企业尝尽了甜头。然而在當今世界,国际市场上的消费者开始更加注重茶产品的品质安全和技术含量。在市场中的竞争点没有完全把握好。

2、 错误的价值观念和淡薄的环保意识。我国的一些茶叶出口企业为了在茶叶产品上牟取更高的利润,常常使用错误的手段降低生产成本,简化生产过程。在茶叶的加工工艺上偷工减料,掺假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行为都对茶叶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3、 行业的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我国茶叶生产存在明显的区域化特征,跨区域推广少,各区域企业之间交流与合作少。各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采用低价格极力打压同行企业的市场,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陷入混乱的局面。

4、淡薄的品牌意识。我国茶叶产品名贵品种多,知名品牌却非常少,这和我国茶叶企业淡薄的品牌意识有着很大的关系。

第五, 出口市场过度集中

篇5:试论我国遭受“合规性”贸易壁垒的现状与对策

关键词:食品,贸易壁垒,对策

1. 前言

随着全球食品贸易的发展, 仅仅依靠单个国家国内法的规定无法从根本上保证食品安全, 只有在世界范围内, 在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之间形成一种共同协调的机制, 才能维护个人类的食品安全。世界贸易组织作为调整国家间贸易关系的最重要的国际组织, 其在制定国际食品贸易规则并解决相关争端方向履行着重要职能。

2. 食品的贸易壁垒

贸易壁垒又称贸易障碍。对国外国间商品劳务交换所设置的人为限制, 主要是指导一国对外国商品劳务进口所实行的各种限制措施。一般分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类。所谓关税壁垒, 是指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 由政府所设置海关向进出口商征收关税所形成的一种贸易障碍。非关税壁垒, 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措施所形成的贸易障碍, 又可分为直接限制和间接限制两类。食品的贸易壁垒变现在以下方面:

(1) 反倾销措施不断增强;

(2) 贸易技术壁垒 (TBT) 迅速发展;

(3) 数量保障实施使用频繁;

(4) 绿色壁垒名目激增;

(5) 灰色区域措施的使用;

(6) 劳工标准和动物福利的兴起;

(7) 违反该国 (或地区) 与我国共同参加的多边贸易条约或与我国签订的双边贸易协定;

(8) 对我国产品或服务进入该国 (或地区) 市场或第三国 (或地区) 市场构成或可能构成不合理的阻碍或限制;

(9) 对我国产品或服务在该国 (或地区) 市场或第三国 (或地区) 市场的竞争力造成或可能造成不合理的损害。

3. 针对食品贸易壁垒采取的对策

此类研究主要针对发达国家日益严重的食品贸易壁垒, 基于食品贸易发展, 从明确主体、完善体系、健全标准、联运机构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如黄福高 (2009) 提出针对日本农产品贸易壁垒, 我国应从宏观、中观、微观, 即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三个层面加强应对。岳宁 (2010) 认为我国必须积极追踪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科技发展动态;优先发展食源性危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进一步发展更加可靠、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加快发展食品中主要污染物残留控制技术, 发展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与运输过程中安全性控制技术。孙本芝 (2009) 建议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规体系,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标准体系。加强食品各环节监管, 实行全过程控制。建立食品安全壁垒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注重食品技术研发。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提高自身的绿色食品技术, 积极参与国际食品贸易竞争和市场规则的制定。

3.1 建立非关税壁垒预警体系

(1) 政府要促使外贸企业系统收集各国 (地区) 关于进口、外国投资及其他与外经贸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及时了解所在市场对某种商品采取什么措施和政策, 以及当地制定的各种标准, 和这些标准在实施中所遇到的问题等。

(2) 选择可信赖的国外产品代理公司, 它们不仅对当地市场了如指掌, 对所在行业的最新动态以及消费者的最新需求也应充分把握。

(3) 应把信息及时的向政府部门、行业和企业进行扩散, 从而确保在每一起非关税壁垒案件发生之前, 都能事先得到消息, 为及时调整出口策略, 减少被非关税壁垒影响的概率和迅速组织企业应对创造重要条件。

3.2 加快制定和完善技术标注和法规

应对技术壁垒, 我国应亟待完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体系。一是要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和标准认证体系, 要根据WTO有关协议, 大力推动原产地标记认证制度, 积极实施ISO19000、ISO14000标志和SA8000标准的认证, 加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的步伐;二是加大企业的技术与标准化法制意识, 适应国际贸易对技术标准方面的特殊要求。通过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及时掌握国际生产信息和生产技术水平, 吸收先进成果, 组织力量进行技术攻关,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增强我国产品的竞争力。

3.3 进行技术创新, 提高产品质量

企业要以应对非关税壁垒为契机, 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 促使产业升级, 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加工层次。一是加强技术研发特别是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 不断开发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配方、新方法, 推出新产品, 从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促使产品结构向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转型;二是通过提高产品的深加工程度, 把中间体生产为成品, 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 同时还可以避开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

综上所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深入发展, 贸易壁垒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提出解决贸易壁垒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本芝;食品安全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的影响、原因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 2009年第6期.

[2]艾淑芳;绿色贸易壁垒对食品贸易影响及对策[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

[3]王进喜;《食品安全法》责任框架下建立进出口食品安全责任体系的思考[J];中国检验检疫, 2009年第7期.

[4]岳宁;基于食品贸易发展的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3.

篇6:试论我国遭受“合规性”贸易壁垒的现状与对策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国外技术壁垒的现状

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实行农业保护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从农产品出口的情况来看,由于农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隐蔽性,出口农产品受到较为严重的限制和约束,损失巨大,其扩散效应造成的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计,其领域主要集中于加工食品和饮料、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传统农产品领域。近两年来,日欧美纷纷加快食品安全立法,抬高进口门槛,技术壁垒有从微观、技术层面向宏观、法律层面发展的趋势,我国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国外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二、我国农产品遭遇国外技术壁垒的原因

我国农产品出口越来越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应该说既有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也有自身存在的质量、标准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

首先,发达国家设置贸易技术壁垒,主要是为了保护本土农业的的发展和本国的利益。发达国家严格控制病虫害、有害生物,并对有毒有害残留物设置严格底线,之所以设置近乎苛刻的“门槛”,主要出于保护本土产业的考虑。国际农产品贸易相对其他货物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严重滞后。近年来,在世贸组织的推动下,各国农产品的关税壁垒已有大幅降低。但仍有很多国家利用各种手段来保护国内农业,在享受全球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和效益时,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其次,我国农业发展自身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及销售等环节存在安全隐患。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都滥用或不当使用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致使农产品药物残留及有害物质超标,这些过量使用的农药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2、我国农产品自身出口系列技术标准建设的落后性。我国农产品领域目前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检疫标准与国际标准和进口国标准还有差距,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内在优势。尤其是我国农药残留限量指标远远不能适应产品出口需要。3、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我国食品的监督管理上形成多部门管理格局,而且不同部门仅负责食品链的不同环节。职责不清、政出多门、相互矛盾、管理重叠和管理缺位现象突出。国家虽然成立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只能交叉和管理活动缺乏一致性的问题。

三、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若干对策

1、加快农产品技术改造和创新

目前,要使我国农产品在欧盟市场、日本市场获取高的利润,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面对日趋制度化的技术壁垒,技术创新显得至关重要。①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储存技术还不过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出口,每年都造成大量损失。因此,要加快绿色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包装等方面的技术创新。②尽快改变农产品技术落后和科技含量低的现状,不断提升中国农产品的档次。因此,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技术储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注重有关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③引进国外最新的环保技术及绿色食品加工技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重点加强现代生物技术、生态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育种技术、病虫害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在绿色农产品生产应用方面的技术创新。

2、实施标准化战略

技术壁垒是建立在技术创新能力基础上的,其实质就是国家间技术实力的较量。这种较量在很多领域里体现为技术标准的竞争。技术标准是技术创新链条中重要的一环,是技术成果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一方面,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改和协调工作,充分反映我国的意见和合理要求;另一方面,使我国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并密切关注全球标准化新动向,及时制定和调整国家标准,使我国出口农产品避免陷入技术壁垒的陷阱。有了标准,还需要企业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这就要求标准化的基地建设,标准化的生产过程,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标准化的检测体系。

3、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

①要注重农产品的深加工。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加工链短,附加值低,以生鲜为主,很容易遭受国外的技术壁垒。发展深加工产品的出口,即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又可以规避国外的技术壁垒,一举两得。②要引进和培育出口专用品种。譬如洋蓟,原产于地中海沿岸,是欧美人喜食的高档花卉蔬菜,被誉为“蔬菜之皇”,有稳定的国际市场。我国最适宜种植的地方是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地区,目前昆明正在建设国内最有实力的洋蓟研发中心,以形成亞洲最具规模的洋蓟种植和出口基地。③要改进农产品出口策略,减少贸易摩擦和争端从长期来看,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应主动改变过于集中在东亚地区的格局,分散农产品出口流向。同时,我们还应实施农产品出口的品种多元化和时间均衡化,避免因产品品种少和出口时间集中给进口国带来市场压力这样有利于减少与进口国的农产品贸易摩擦和争端,也会减少中国遭遇进口国实施技术壁垒的可能性。④实施跨国经营,绕开技术壁垒。为绕开国外复杂繁琐的技术壁垒,可以采取直接投资、间接投资等方式进行跨国经营。通过合资、独资、收购、兼并、投资等手段,发展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规模,并带动相关产业跨越贸易壁垒。

4、大力发展行业协会

通过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拓展专业合作协会的服务领域,发生贸易争端时,利用协会协调、协商,尽可能减少损失。行业协会在促进对外贸易中大有作为。主要包括切实加强对行业的指导和约束统一对外宣传整个行业的状况,营造良好的出口环境;②国际市场发生变化时,组织企业认真分析,沉着应对,统一行动,强化整体的抗风险能力;③政府部门与外国谈判时,提供信息,做好参谋,增加谈判的力度和实力。

参考文献:

[1]孙同瑜,赵银德.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3)

篇7:试论我国遭受“合规性”贸易壁垒的现状与对策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受阻的现状

中国作为一个农产品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 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法规和市场准入制度也最为严格, 对进口食品的要求也最高。中国农产品及食品出口频繁遭遇来自美、日、欧等国家环保贸易壁垒的影响。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2004年各口岸卫生检疫所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资料统计, 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及食品被检出不合格并被扣留批次最多, 全年统计477次, 占日本扣留总数1105批次的43%。2004年上半年, 根据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通报情况统计, 欧盟总计通报批次为1264件, 涉及83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中国食品出口被通报次数为62件, 在被通报国家中位居第二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扣留我国的产品主要涉及食品、药品、化妆品、电器、日用品和医疗器械等六大类, 而农产品及食品的扣留批次占据榜首, 为816次, 占被扣留总数的43%。

中国农产品出口日本受阻的原因多来自于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限制, 具体包括:不符合加工标准要求及规定、食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含有不安全成分、食品加工中使用未经批准的添加剂及不符合生产规定、没有提交卫生安全证明书等, 其中毒死蝉和黄曲霉素超标情况较多, 二氧化硫、大肠杆菌、甜蜜素的检出率也较高。出口美国受阻的原因既有技术性壁垒的限制, 也有卫生检疫措施的限制, 主要原因包括:包装、标签和说明不符合规定, 食品中含有不安全物质和不符合卫生要求, 不符合生产规定等。包装、标签和说明不符合规定属于技术性措施, 而食品中含有不安全物质和不符合卫生要求属于卫生检疫措施。出口欧盟受阻的原因是来自卫生检疫措施的影响, 这些限制以农药残留超标为主, 如花生类产品中的黄曲霉毒素超标, 蜂产品中氯霉素超标等, 另外还有亚硫酸盐超标、砷超标、芥酸超标。

二、环保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影响

近年来, 由于发达国家不断出台各种苛刻的环保贸易壁垒, 农产品出口的门槛越来越高, 这些环保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短期来看是弊大于利, 但是从长远来看必定是利大于弊。

1. 环保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积极影响

(1)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环保措施的实施, 通常是以已有的先进环保技术为基础, 通过实施环保措施, 促进我国加快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产品质量的步伐, 加快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2) 有利于加快我国农业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环保措施的实施, 促进我国发挥生产和技术优势, 根据比较利益原则, 合理配置和利用农业资源, 维护生态平衡, 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3) 有利于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和健康。通过制定实施绿色保护法规和技术标准, 客观上要求农产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便于人类享受更健康、放心的食品。

2. 环保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消极影响

(1) 环保贸易壁垒增加了农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难度。实施环保措施的发达国家和地区, 不仅出台各种各样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绿色技术标准, 而且实行严格、繁琐的进口检疫制度, 名义上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所谓的“有机食品”, 以及类似的“生态食品”、“自然食品”、“健康食品”的需求, 而实际上是为了有效限制别国商品的进入, 保护本国进口竞争产业。 (2) 环保贸易壁垒导致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减少, 国际竞争力下降。加入WTO前, 根据人们的普遍预期, 在我国, 作为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应具有较大的国际比较优势, 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出口将会大幅增长。然而, 从加入WTO后第一年 (2002年) 的实际数据来看, 中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因农药残留, 化肥污染和重金属含量超标而遭拒收、扣留、停止进口的事件大大超过了历史同期, 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前景。 (3) 环保贸易壁垒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 经济效益下降。要想增加农产品的出口, 就必须达到发达国家环保措施的要求, 必须将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 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在此过程中, 农产品生产者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 必须增加有关环境的检测、测试、认证等手续, 从而带来一些额外支出, 使生产成本大大增加。

三、应对环保贸易壁垒的对策与建议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也是我们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 消除环保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积极措施。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看我国的农产品贸易, 加快推广新的工农业生产方式, 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出口农产品的环境竞争优势。

1. 政府应高度重视环保贸易壁垒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加强宏观指导

(1) 我国政府应积极参加国际社会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讨论和谈判, 运用WTO规则应对环保贸易壁垒。我国应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活动, 特别是在新一轮的WTO谈判中, 表明我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原则立场, 阐明我国在环保问题上一贯坚持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遵循“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即解决环境问题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的责任, 但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义务, 它们应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额外资金支持, 以优惠的条件转让环保技术, 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自身环境和参与全球环境保护。发达国家应积极消除TBT/SPS措施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建立新的、基于相互理解基础上的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 从而改变原有不合理的资源分配格局,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2) 加强信息搜集, 建立绿色壁垒预警系统。鉴于绿色壁垒影响大, 涉及面广、隐蔽性强, 以及容易造成全球性的扩散和连锁效应, 一旦国外采取措施将会对某些商品的出口造成重大损失, 甚至使其退出市场。因此, 中国政府应在其主要的出口市场, 有效地收集和发布有关新环保措施的相关信息, 特别是一些正在进行暗箱操作的, 应该做到早预测、早辨别、早分析、早评估、早报警、早公布、早采取应对措施。这样做不仅可以在那些针对国外市场进行的法规、标志制定前的意见征询会上施加有利影响;而且有利于本国在企业和宏观经济层面上进行调整;同时, 还可以通过双边或多边形式获得技术援助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做到这一点需要通过TBT协定、商业渠道 (例如在自愿性标准、买方要求和准则的情况下) , 或者近年来成为新的咨询工具的网上咨询 (例如欧盟草拟的化学品法规的网上意见咨询) 以达到有效获取信息的目的。

(3) 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环境技术合作, 签署有关环境标准及协议。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 无论是环境技术还是环境管理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要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严格的环境标准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应在加强环境管理的同时, 促进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环境技术合作, 结合我国现有的环境技术、管理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通过与主要贸易伙伴进行双边谈判, 争取签署相互承认的协议, 减少因为环境标准的不同而形成的贸易壁垒。

2. 我国政府要积极争取国际组织的环保技术与资金支持, 发展“绿色产业”

世界各国如美国、日本、德国等都纷纷制定各种政策, 促进本国绿色产业发展, 中国政府也要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绿色产业。首先, 要利用我国已加入WTO和目前国际上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和义务帮助、支持发展中国家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利时机, 多领域、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和合作交流, 积极争取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其次, 重点发展与我国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绿色技术项目, 如生物灾害控制技术, 集约化养殖技术, 无公害优质清洁农业技术开发, 动植物品种、品质改良技术, 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酶工程技术, 生物降解技术, 与保持天然资源高效利用有关的环境保护技术等, 通过必要的政策扶持, 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以发展有特色和特定优势的绿色技术产业为保障, 尽快克服形形色色的“绿色壁垒”, 提高我国产品和相关技术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 完善我国法律, 构建绿色贸易壁垒的管理体系

我国政府虽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进出口商品标准化管理办法等一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但至今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具有完善的专项法规、绿色技术标准、评定程序, 以及各地区和各行业协调统一的市场, 且数量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状况不利于保护本国市场, 使政府和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都很低, 因此我国政府必须清理有关贸易的落后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 取消过时的法规和技术标准, 建立全国统一的法律框架。在突破绿色壁垒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应对来自他国的绿色壁垒, 还要设置我们自己的绿色壁垒, 所以政府应构建一个绿色壁垒的管理体系, 做好企业的服务者和市场的监督者、协调者。

4. 外贸企业要加强环保意识, 积极进行产品认证

目前我国贸易中的环境管理与发达国家相比, 存在较大的差距, 而且外贸企业的环境意识比较薄弱, 对外贸易中违反环保法规、破坏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的现象不断发生, 例如:20多年来兴起的一波又一波的进口洋垃圾;一些土特产的出口导致环境的严重退化等。因此, 一方面, 企业应加强对主要贸易对象国有关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方面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研究, 对于可能影响企业产品出口的有关信息要及时反馈到企业的决策中, 并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措施。积极实施ISO9000、ISO14000、SA8000和环境标志认证, 加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的步伐。目前全球已有近万家企业获得了ISO14000认证, 而我国只有200多家。国内企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就必须实施ISO14000管理。标准化组织规定, 只要企业获得ISO14000认证, 就可以直接进入国际市场, 不受任何非关税的阻拦, 因而采取ISO14000系列标准, 可以有效抵制发达国家所建立的环境贸易壁垒, 同时可以获得本国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要研究借鉴发达国家多年来治理污染、发展经济的经验教训, 研究其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 以争取在较高的起点上建立健全我国的外贸企业和出口产品的环境管理体系, 如推行绿色管理, 大力开发绿色产品等。

5. 外贸企业要积极推行绿色营销

篇8:试论我国遭受“合规性”贸易壁垒的现状与对策

关键词:出口企业;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

一、我国出口企业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

目前,全球经济已出现复苏的迹象,受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和新兴行业尚未形成规模投资影响,投资需求自主增长动力不足。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显著上升的难度很大,因此贸易保护主义呈现上升的趋势。反倾销、反补贴等非关税壁垒增加的同时,针对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也在迅速增加。

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看,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后我国所面临的最多和最隐蔽的贸易壁垒。2009年上半年,美国发生的召回案中约六成针对中国商品,涉及宠物食品、玩具、轮胎等多个领域。欧盟针对产品安全环保标准的“欧盟非食品快速预警系统”共发布消费者警告599起,其中针对中国产品的达292次,占总量的近一半。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这对我国出口企业既形成挑战也创造了机遇。

我国目前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商品,不仅包括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也越来越多,涵盖了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和知识产权等各个领域。受阻产品几乎涉及所有产业,其中主要集中在食品、农产品、轻纺、玩具、机电仪器和化工行业。从生产过程来看,涵盖了从研发、生产、加工、包装与标签、运输与销售以及消费整个产品供应链。

2009年我国出口欧盟、美国、韩国、日本和加拿大的食品受阻总计2298批次,非食品受阻2824批次。从受阻批次来看,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的主要是食品类、轻纺、玩具、机械制造业和化工行业。不仅传统的农业、纺织业等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受到较大影响,制造业及部分高新技术产业也遭遇了技术性贸易壁垒,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其中,食品类中水产制品受阻最多,共计394批次,占总受阻批次的17.5%;非食品类中轻纺类受阻最多,共计954批次,占总受阻批次的33.8%。医药、计算机等知识密集型行业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呈上升趋势。

二、我国出口企业受阻原因分析

目前,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主要是:人类受到危害、限量超标、化学物质污染、证书材料不合格、未注册审批、不符合包装、标签和说明的规定等。这说明我国目前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绿色贸易壁垒占了很大比重。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绿色壁垒日益增加。2009年6月通过的“碳关税”,即对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产品征收的惩罚性关税,是一种新型的绿色贸易壁垒。“碳关税”是发达国家凭借其在低碳技术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而实施的贸易壁垒,将降低我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2009年,在食品方面,受阻原因最多的是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共计622批次,占总受阻批次的27.1%;其次是微生物污染,共计441批次,占总受阻批次的19.2%;接下来是非法贸易、未注册审批、不符合检疫规定等。在非食品方面,受阻原因最多的是人类受到危害,共计818批次,占总受阻批次的28.9%;其次是证书不合格、未注册批准,共计524批次,占总受阻批次的18.6%;接下来是化学物质污染,品质、标签、包装不合格等。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快速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从外因来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欧盟强调自身利益,对外采取强硬态度。由于发达国家拥有技术优势,在标准制定上拥有更多话语权,因而技术性贸易措施成为其重要贸易壁垒。从内因来看,我国出口企业对外贸易依存度大,缺乏自主品牌,对发达国家的夕阳产业造成一定冲击;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类似,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存在激烈竞争。去年对我国发动技术性贸易壁垒最多的地区依次是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东盟。

三、我国企业应对TBT的政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的调控作用

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策略应结合产业技术竞争与发展态势,积极开展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和研究。行业协会要为企业提供能够及时应对的工作程序,可申诉的渠道,解决TBT/SPS问题的咨询和服务。在国际互认的进程中,协调企业利益,增加国际贸易谈判中的定价权、话语权。了解和协调解决贸易摩擦前期的问题、国际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技术预警问题。同时,积极调整产业技术政策,研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新产品的研发创新和更新换代。

(二)重视科研机构技术支持作用

在科研方面,要对一些产品技术指标或检测方法等方面的技术难题,组织力量攻关,加大科研投入,特别是涉及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的项目,政府要给予重点支持。当前我国一些企业在产品出口时遇到国外新技术法规壁垒,原因在于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产品生产过程和检验检测过程的技术能力不符合新要求的规定。因此,需要有关方面集中人力财力,解决技术性贸易措施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我国出口产的技术水平。

(三)提高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出口企业应创造出适合自身的质量管理、绿色管理和安全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效能和质量。其次要加大研发投入,吸引优秀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对传统产品的技术改造,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粤,韩新毅.后危机时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应对[J].国际经济合作,2010,(2).

[2]赵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8).

[3]夏先良.面对外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国的战略措施[J].中国经贸,2007,(7).

上一篇:护村队综治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5则范文下一篇:法眼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