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05-23

基层社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共8篇)

篇1:基层社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现有44325个村委会,44.9万个村民小组。我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7年1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以下简称《村组法》)诞生。从那时起,贯彻实施《村组法》、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就提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议事日程。近20年来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湖南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1996年颁布、2000年修订)《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两部重要地方法规的颁布实施,结合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相关文件精神,我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全国人大内司委、民政部的充分肯定,许多工作如选举、村务公开等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同时也得到了全省农村居民的广泛认可和赞许。2004年12月,开福区在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介绍了经验,中央书记处书记何勇同志给予了高度评价。

基本成就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为上层建筑,涵盖了除农村经济建设之外的全部内容。我省在如下几个方面是很突出的。

(一)民主选举,村委会选举实现了由“指定”到“海选”的跨越。

选举制度是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建立什么样的选举制度,由什么人以何种方式选举领导人,决定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走向。我省1984年建立村委会。村委会选举自1990年到2005年,共进行了6次。这6次选举,一次比一次民主,一次比一次规范。1990年第一次选举,是由领导人和选举机构“指定’,候选人;1993年,第二次换届选举,采取由组织提名和村民联名提名候选人的方式;自1996年第三次换届选举起,我省村委会换届实现了由省政府统一部署,统一换届选举时间,大力推行直选(即海选),到2002年第五次和2005年第六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全面实现了“海选”,即由选民一人一票直接提名候选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并且,选举程序更加规范,如全面实行差额选举、严格控制流动票箱和委托投票、实行秘密划票、全面开展竞选等。民主选举在我省真正变成了现实。第六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后,全省村支两委干部共22.3万人,较上届减少了11万人。在22.3万名村干部中,50岁以下的占72;高中(中专)以上的占75%,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达5以上;书记、主任“一肩挑”的占62。通过民主选举,一大批事业心强、有经营致富能力、作风过硬的“能人”被选进了村级领导班子,队伍整体素质大为提升。在第六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我省有一突出的亮点,这就是2004年5月30日在开福区湘粤村进行了村委会换届选举的电视直播,在全国首开先河,得到了上至中央下至百姓的好评。

(二)民主决策,建立健全了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体的议事决策制度。

1995年,我省召开了全省村委会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建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此后几年,我们逐步总结推广各试点县的经验,对村民代表的推选和产生、需要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的程序等进行了规定,对村务决策提出了“四符合”的要求,即符合群众意愿、符合本村实际、符合政策法规、符合长远规划。农村费税改革后,我省着重以“一事一议”为重点,致力于规范村务重大事项决策程序;着力增强村务决策的民主性;着力增强村民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着力消除村委会工作中存在的行政化弊端,消除那些以村民觉悟低、文化水平低为借口,排斥群众参与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的做法。2004年7月份起,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指示,我厅在浏阳市、芙蓉区进行了深化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试点,试点历时1年,取得了圆满的成功。通过建立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村民代表联系农户制度、完善重大事项议事制度,对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村民自治作了有益的探索。目前,我省已有95以上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自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民主管理,建立健全了以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为主体的民主管理制度。

在推进村级民主管理过程中,我省致力于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增强农村千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学法、知法、守法,把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置于法律的保护和规范之中。从各地情况看,现行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的内容十分广泛,基本上囊括了村民自治和村务管理的各个方面。有些村民自治理章程还增加了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农业科技教育、国防教育、法律知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年来,我省各级民政部门在指导村民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的工作中,注重把好三关:一是法律关。必须符合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得有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内容;二是程序关。必须由全体村民参与制定,不得由少数人说了算。三是实用关。必须符合本村的实际,突出自己的特点,可操作性强。目前,全省99的村制定了

篇2:基层社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现将我院近年来基层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院基本概况

我院现有在编正式干警人,中央政法编制人,事业编制人。班子成员人(其中院长人,副院长人,纪检组长人,政治处主任人),干警中具有审判职称的人,30岁以下的人,31—40岁人,41—50岁人,51岁以上人,法律本科学历人,法律专科学历人,高中以下人。

法院内设机构个(含三个人民法庭),二、审判工作情况

近5年来,我院不断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各项人事制度改革,以“公正与效率”为主题,努力提高案件质量和办案效率。1999—2003年共受理各类案件件,审结件;1999年在职干警人,收案,审结件,人均结案件;2000年在职干警人,收案件,审结件,人均结存案件;2001年在职干警人,收案2件,审结件,人均结案件;2002年在职干警人,收案件,审结,人均结存案件;2003年在职干警人,收案件,审结件,人均结案40件。

三、物质装备情况。

我院现有审判法庭个,审判法庭面积平方米,办公用房面积平方米,计算机台,机动车辆,下设三个人民法庭,用房面积平方米,配备计算机台,机动车辆。2001年至2003年我院审判庭数量,审判法庭面积,办公用房面积,计算机配备、机动车数量逐年递增,审判法庭2001年为个,2002年个,2003年为个,审判法庭面积2001年平方米,2002年增加到平方米,2003年增加到平方米,办公用房面积,2001年平方米,2002年增加到平方米,2003年增加到平方米,计算机2001年台,2002增加到台,2003年增加到台,机动车2001年辆,2003年辆。

2001年诉讼费收入万元,实际返还万元,减、免、缓交诉讼费元,2002年诉讼费收入万元,实际返还万元,减、免、缓交诉讼费元,2003年诉讼费收入万元,实际返还万元,减、免、缓交诉讼费元。

四、队伍管理

我院深刻认识到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的关键,为此,我院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法官以及行政人员的交流和轮岗制度,增加了队伍活力,优化了人员结构,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我院工作实际的科学管理机制,主要做法是:

(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法官职化进程。为顺应司法改革的大潮,加强法官职业化、精英化建设,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我院积极组织人员到外地学习考察,汲取兄弟法院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院实际,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年月日,正式实施主审法官、法官助理制度,构建了主审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新型审判模式。新制度的实施,使我院队伍建设呈现了三个特点,一是通过法官遴选有位同志落选,有名业务素质高、年富力强的同志当选为主审法官,实现了法官队伍的精英化。二是审判资源配置更为合理,在遴选前经过认真调查、深入研究,根据各业务庭的案件数量、案件难易程度等各种因素,确定各部门的主审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名额,进行双向选择,使各部门均能选到合适的人才,案件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分类管理,建立科学管理机制

我院认真研究分析以往队伍管理机制中的经验与不足。根据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不同工作特点,确定了个人的工作职责,并为每个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建立了职责档案,职责档案涵盖了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每个干警的各项工作情况均在档案中详细记载,每月由政治处汇总考核并进行通报,职责档案的建立,使工作积极领先的同志得到鼓励,工作消极落后的同志受到鞭策,全院呈现人人争先,忘我工作的新景象。

(三)严格规范考核办法,推动全院各项工作。我院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千分制考评办法,打破了年终考核的传统模式,实行季度考核,由院考核领导小组组织政治处、办公室、审监庭、立案庭、监察室、服务中心对每个部门每季度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评结果以政工通报的形式下发到每个班子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年第一季度考评通报下发后,在全院引起强烈反响,各部门纷纷制定措施、自我加压,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四)积极开展“”活动,以点带面,推动队伍建设上水平。为推动争先创优活动深入开展,以树典型、激斗志、扬正气为目的,年月份我院开展了“月评十佳”活动,制定了严格的考评范围、评比条件、评比内容、评选方法、评选程序,将每月当选人员的照片在宣传栏张贴,通过此项活动,激发了全院干警奋发向上、敢为人先的工作积极性。

(五)开辟“法官论坛”园地,全面提高队伍素质。为实现“公正效率”这一世纪主题,全面提高队伍素质。我院于年月开辟了“法官论坛”。由班子成员、中层正副职和具有审判职称的人员就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以及本人对法律的理解进行交流,同时邀请市中院有关业务庭的领导进行授课,“法官论坛”的开辟,为干警创造了交流学习、探讨的机会,充实了干警的知识,提高了干警的业务素质。

五、取得的成绩

五年来,我院受到省级表彰次,先后有人次被评为省、市级先进个人,年被 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审判队伍老龄化现象已经显现

由于法院人员受地方编制制约,进人渠道不畅,审判队伍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再加上现有在编书记员,平时忙于繁重的工作,缺乏复习时间,导致在全国统一司法考试中通过率极低。目前只有一人通过。现在从事审判工作的人员,绝大多数是以前直接任命的审判员,年龄偏大。再过几年,我院审判队伍的状况将不堪设想。

(二)办公经费严重不足

在实行诉讼费管理“收支两条线”后,由于地方财政紧张。在诉讼费返还上,无法按时、按量返还,使得本已处于诉讼费收入水平较低的我院难以保障正常开支,外欠和内欠情况严重。

(三)案件数量与审判力量矛盾日益突出

1999年在职干警人,结案件。2003年在职干警人,结案件。案件数增多审判人员却在减少。我院审判一线仅有主审法官人。2004年预计收案将达到余件。人均结案在件以上,法官办案任务非常繁重。使法官的身体健康难以得到保障。现有名法官因病长期无法上班。

七、解决问题的办法

篇3:基层社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一)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全面推进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家、省、市、县的部署, 近年来, 旬邑县全面推进共享工程建设, 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县所有行政村建成了基层服务点。其做法是, 同党员远程教育基层点相结合, 利用党员远程教育终端设备接受和播放共享工程文化信息, 实现了二者的共建共享, 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随时点播收看精彩的文化类节目。如:仁安村投资30万元建成了文化广场、戏台, 添置了多媒体投影机, 每周星期六晚7点至9点定时播放“共享工程”内容;土桥镇胡同同村充分发挥服务点的功能, 向农民群众播放科普知识和文化类节目;张洪镇秦家村投资50余万元, 建设了占地500㎡的文化广场, 并在广场安置了大屏幕背投电视, 接通了共享工程节目信号, 每天晚上向村民开放;原底镇西头村共享工程与党员教育、文化科技信息服务、瓜菜销售“四位一体”, 成为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平台;苏村服务点配有3台微机, 有专门的管理员, 每天对村民开放。共享工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有力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 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有力保障了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建设, 初步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全县财政把文化事业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 首先保障文化事业投入法定增长。年初预算和超收收入分配均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2011一2012年, 全县财政共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8 924.47万元, 投入器材设备折合资金1 124万元, 其中省级投入1 016万元, 县级投入7 818.47万元。老区建设资金554万元, 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资金147万元, 非物质文化遗产补助资金45万元, 省级文物保护资金225万元, 文化设施维修改造资金15万元, 农村电影惠民放映投入90万元, 广电发射机用房及维修资金30万元,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资金504.85万元, 安排马栏红色旅游资金7 313.62万元, 乡镇综合文化站投入200多万元, 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投入550多万元, 农家书屋投入374万元。

(三) 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积极开展

在上世纪90年代前, 各乡镇都有电影放映队, 对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和电影业的逐渐萎缩, 到目前乡镇电影放映队已经所剩无几。旬邑县原有的放映队伍已经全部解散, 现在主要依靠电影公司给予提供放映服务。在财政的大力支持下, 他们努力开拓市场, 通过各种方式, 由企业出资组织放映, 老百姓免费享受电影服务。这样, 既解决了资金问题, 提供了电影服务, 又宣传了企业, 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2010-2013年全县共放映8 500场次。

(四) 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全面展开

根据国家关于农家书屋建设的相关政策, 各镇村在原有图书室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措施, 充实藏书, 已建成具有农家书屋雏形的各类图书室、阅览室等共计187个, 总投入书籍设备折合资金374万元。其中, 有电子阅览室的共有30个, 占16%。到2013年全县所有行政村建成“农家书屋”和农民自助读书组织。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 未能实现均衡发展

一方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受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明显。从公共文化设施看, 镇区明显好于社区。另一方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受服务范围影响明显, “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很难真正实现。

(二) 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不足, 不能有效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公共文化产品的新形式、新内容不多, 服务设施、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较为单一, 缺乏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从公共图书馆藏书来看, 全县公共图书馆藏书33万册, 全县人均藏书1.1册, 藏书量低;从电视和广播覆盖率来看, 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较低;从欣赏演出来看, 全县每村每年只能看半场戏。

(三) 缺乏专业稳定的企业队伍

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数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 专业素质偏低。基层文化单位缺乏稳定的专业队伍, 人员年龄偏大, 观念相对落后, 知识结构陈旧, 能力和素质难以适应新时期基层文化工作的需要。

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 建设全国一流的公共文化设施

按照“网络健全、覆盖城乡”的要求,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公共文化单位免费开放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机会, 进一步完善市、县、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继续加快重大文化设施建设, 切实加快后续项目建设。

(二) 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

国家要求:“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加大投入力度, 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各级财政预算, 确保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积极探索建立以乡镇为主、市县适当补助的政府投入保障体制, 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 专门用于扶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是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文化设施的建设, 由县财政局负责监督资金利用情况;县级财政根据市里的补助, 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其他资金由乡镇财政资金解决。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 进一步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服务实体, 建设公共文化设施,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三) 强化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考核

加强对县、乡镇文化建设工作考核, 是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在继续加强对县级社会文化先进乡镇进行动态管理的基础上, 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任务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与经济发展的任务目标一起考核, 促使县和乡镇政府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协调发展。考核内容应该包括领导重视、经费投入、基础设施、业务工作等, 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篇4:基层社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县级种子管理部门基本情况

绥化市所辖3市6县1区共10个基层种子行政管理机构,所有种子管理机构都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没有参公管理单位。全市人员编制为229人,总从业人数207人,其中编制内实际从业191人,编制外人员16个;学历结构情况: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51人,大专学历135人,中专以下学历21人;年龄结构情况:55岁以上10人,50-55岁49人,45-50岁58人,45岁以下90人。

二、县级种子管理部门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一)加大宣传力度,指导农民科学选购种子。在品种未审先推、套牌侵权问题突出的区域,加大品种清理整顿力度,同时,在购种季节加强宣传引导,主要通过领导电视讲话、专家讲座、电视台制作宣传片、滚动字幕、打公告、走村进屯入户发放《致农民一封信》、印发《种子安全常识宣传单》、在种子市场醒目位置悬挂过街宣传横幅等方式,结合当地种植实际情况制定主要粮食作物优质高产品种区域布局规划,引导农民科学选种,理性购种。

(二)严格种子市场监管。一是市场检查中我们根据审定品种目录,对所有种子市场和门店以及市场上销售的所有品种进行清查,以未审先推、套牌侵权为重点检查对象,并对其涉及品种进行立案调查并严肃处理。二是设立举报电话,及时受理群众举报和投诉,及时发现邻省越区销售及外购劣质种子等违法案件;三是重点检查企业和门店的经营资质、品种审定及授权情况、种子标签、经营档案、销售凭证、进货凭证、相关合同或委托书等,对种子直销入户比例较高的地区,我们组织进村入户倒查,寻找问题种子线索,查清种子来源,对来源不清品种要抽样检测品种真实性;四是进村入屯调查无证经营行为和农户购种渠道。同时对农户指导宣传如何正确选购种子;五是健全种子监管长效机制。采取多部门、全方位联动手段,把打假与维权、督办与问责相结合,大力查处影响恶劣的重点案件并公开曝光,從而有效地震慑违法行为,由市政府牵头,农业局、公安、工商、质监、种子管理站、电视台等多家单位联合行动,对农资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将联合执法与日常检查相结合,使之形成种子及农资市场检查的一种常态,从而达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最终达到健全和完善种子监管长效机制的目的。

(三)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确保种子质量安全。

我市各级种子管理部门应组织执法人员和种子质量检验人员,对种子生产、经营单位经营的所有品种的种子进行扦样,加强种子质量监管,杜绝假劣种子下地。对省外非正常渠道流入的种子,加大了监管力度并依法进行抽样、封样、鉴定。

(四)加强新品种展示、示范。在良种的推广过程中必须坚持先区域试验、示范,后推广的原则,以区域试验、展示观摩、示范引导的严格流程推广优良新品种。能够让群众在众多审定品种中选择最适合的品种,能够让种子管理部门发挥技术指导职能,推进种子管理部门看禾推介品种、农民看禾选用品种、种子企业看禾营销品种的重要工作。逐步建立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展示基地,让农民通过观摩去选择种子,种植放心的优良品种,降低种植风险系数,提高良种覆盖率,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三、县级种子管理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职能方面:由于上下种子管理职能不一致,给种整个行业管理带来很多弊端,由于种子管理站缺少了约束种子经营企业和业户的权力,使得种子管理站的各项工作开展起来举步维艰。

(二)人员方面: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严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还很缺乏,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受指数的限制得不到聘任。

(三)经费方面:受地方财政财力不足限制,种子管理经费严重不足,种子办案、种子检验经费得不到保证,严重制约种子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执法方面:执法力量弱(由于执法单位组织结构、人员配备、执法独立性、法力辐射范围等方面所决定),法律效率不强,没有独立的强制手段,对种子企业、经营业户的规范、管理、监管只能达到乡镇级水平,对经营活动频繁的村、屯就显得鞭长莫及,致使村、屯农资产品经营混乱,种子事件发生频繁。这种现象应在执法力度,法律效力,执法体系建设和法律受权强制手段上加以解决。

四、几点建议

(一)基层种业执法机构权责不清,需要明确种子管理机构在执法中的职责地位。建议国家给予种子管理机构授权执法。以便更好的发挥种子管理部门市场监管的职能。在即将开展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职能定位国家授权执法,负责种子市场管理,打击无证经营和假劣种子,规范种子市场秩序等。建议上级主管理部门在种子管理机构参公管理中以文件形式下发统一口径。

(二)种子市场监管工作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源头、打假冒,重视种子生产基地的规范建议。恳请国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行为上要注重源头治理,对种子生产环节要严格清理整顿,对私繁乱制、抢购套购行为要严厉打击,把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抓企业、打套牌,重视种子侵权行为的规范建议。恳请国家及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有独立品种权企业的品种在销售之前进行认真核查其真实性,属套牌行为的要坚决给予严厉处罚,保护品种权人的合法利益,也是规范市场品种的根本环节。

3、抓域外、打越区,重视种子经营环节规范建议。恳请国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吉林等邻省农业主管部门对其域内的种子企业进行严肃治理,从源头上杜绝越区销售行为和销售越区品种,这是我省省界市县种子市场秩序根本性好转的源头所在。

篇5:基层社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县政协、县农发局联合调研组

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精神,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政协和县农发局组成专题调研组,对全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深入调查、实地考察和召开座谈会,调研组认为,我县主动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农技服务体制,全面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基本构建了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改革前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自2001年的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站实行县、乡“双重管理”;2004年撤消乡镇农业“四站”,乡镇事业人员实行人员重组,成立6个农技服务片站,县级农业部门仅负责业务指导。虽历经几次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但在实际运作中并没有执行到位,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定位仍然不明确,存在政策规定和实际管理脱节的现象。

2、推广经费不足。以前由于县级财政困难,长期以来安排推广工作经费不足,县、乡农技推广经费每年都存在一定缺口。同时,多年来各级财政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基础建设投入有限,“撤乡并镇”调整并没有使乡镇农技站基础设施建设有什么变化。

3、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脱节。主要是农技推广主体与受体的目标不一致。推广部门主要围绕政府意图做项目,对农民和市场需求缺乏了解,实行由上而下的推广方式,农民急需的是高产、优质、节本、省力、高效的新技术,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不完全对称。

4、农技人员的综合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农业技术干部很少有参加在岗系统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参与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工作的技术员虽然均来自县级农口部门,但以前仅从事某项单一的业务工作,业务素质和推广能力并不十分理想,工作进程不平衡,工作水平有差距,对区域站整体工作的开展也有一定影响。

5、服务手段落后,基础设施条件差。以前由于经费困难等原因,基层农业服务站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培训条件落后、一些技术服务和农产品监测等仪器设施不健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没有在农业推广领域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应用,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不是很理想。

6、人浮于事和在编不在岗的问题突出。以前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很少录用专业技术人员,而非专业人员却不断调入,导致懂推广的人越来越少,不干推广的人越来越多。在福利分配上存在有平均主义现象,干多干少都一样,制约着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些人员受社会利益驱动,存在“应付搞推广,专心搞经营”现象,上班时缺岗,工作时无心,却私下下海经商或办实体搞经营,这种现象严重影响着在岗人员的工作情绪。

7、农技推广与农业科研、教育系统严重脱节。对于农技

推广部门而言,推广人员通常并不了解农业科研的进展情况,而对实际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往往又未能通过正规途径列入到科研计划之中。同时,农民的需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难以反馈到科研开发部门,服务方式不适合农民的特点,也影响了农民对技术的吸纳效果。

二、目前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情况 2009年,成都市正式启动了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与改革工作,新津、双流、郫县、邛崃、大邑被列为全市试点,按照全市统一规划,率先启动了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硬件建设。今年3月,全县金华、新平、方兴、兴义、永商、花桥6个公益性农业综合服务站全部俊工并交付使用。按照“人员下移、工作下移、服务下移”的原则,3月19日,我县6个农业综合服务站70余人正式入驻,使我县成为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力度最大的区县。

与以前改革不同的是,各服务站人员由县农发局进行直接管理,其编制不变、身份不变、工资渠道不变。同时,县农发局对每个服务站人员的专业进行合理配置,以保证服务站对全县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的全覆盖。服务站农技人员全面实行专职技术服务,一律不参与乡镇行政工作和经营性服务。按照岗位职责和专业要求,各服务站设立农技、多经、植保、农机、农产品质量、畜禽、动防等岗位,全职做好农业技术推广、技术辅导、示范引导和咨询服务。在此基础上,还建立健全了农业服务考核制度,做到业务工作有承诺、有时间、有地点、有人员、有技术、有效果。目前,各服务站主要按照农发局分解的目标任务,积极开展

农业生产情况的摸底调查、实用技术的宣传培训、园区建设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等工作。

三、目前全县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今年,全县经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行,农技推广体系自身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通过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机制创新,农技推广工作效率明显提高;通过创新推广方式,自身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也调动起来了,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县农发局虽然挤出办公经费,临时解决了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交通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购置交通工具势在必行,若不能及时解决交通工具问题,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将造成农技推广工作的“短腿”现象。二是基层农技人员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现有农技人员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还不完全适应,特别是水果、蔬菜等专业技术人员尤为缺乏,同时培训工作也相对滞后。三是对基层农技人员的监督考核机制还要进一步完善。我县虽然已制定出台了农技推广责任制的实施意见,但还需要在工作目标和考核细化上下功夫。四是为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我县有关部门应在职称评定方面出台激励政策,如:一线基层农技人员职称评定免试英语、计算机等。

四、加强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

1、提高认识,继续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认真研究和妥善解决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的要求,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

化布局、精简人员、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逐步构建起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充分调动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走出一条符合我县实际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推广服务的新路子。

2、明确公益性职能,理顺管理体制,促进农技推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县一级要突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乡镇基层站要重点突出试验示范的推广,发挥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作用。进一步合理设置县、乡镇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落实交通工具,切实解决基层农技队伍“缺腿”问题。要根据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3、加强技术培训,多形式、多渠道提高农技推广队伍及农民素质

要建立农技推广人员定期培训制度,鼓励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并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成果作为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通过财政支持、制度保证、定期考核等措施,促进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更新。同时,人事部门应在职称评定出台激励政策,对按省、市职称评定的相关要求,对县局下派到一线基层的农技人员职称评定免试英语、计算机。

4、进一步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强化科技人员职责

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的管理,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考

核评价制度。要根据农业生产实际、农业技术推广岗位职责,制定更加细化的考核办法,明确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职责、任务和要求。改革完善用人制度和收入分配机制,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形成科学设岗、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良性机制,建立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新机制,将其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把农民群众对农技人员的评价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按照工作业绩考核,形成长效的管理制度,确保基层农技人员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农技推广工作。

篇6:关于全市基层文化建设情况的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我市把基层文化建设摆上了重要位置,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基层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对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增强。各级文化部门努力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做出了积极贡献。下面就我市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基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就。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我市也加大了对基础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基层文化活动的条件和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按照《文化部文化厅关于开展全国第三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及《县级文化馆等级必备条件评估标准》的工作要求,我们对市文化馆、图书馆进行升级改造。该工程上级拨款71万元,市财政拿出了50万元专项配套资金。目前,该工程正在积极推进,已完成工程的90%,即将投入使用。

(二)文化建设工程取得新进展。截止目前,我市共有 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其中有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列入了国家建设项目。其它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正在积极改建扩建当中。投资规模达 50万元。一批符合国家建设标准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即将投入使用。

2010年,我市共有131个农家书屋纳入全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计划。目前,这131个农家书屋已全部启动。农家书屋直接建在行政村,出版物丰富实用,群众借阅方便,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成为方便农民读书学习、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为全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文化队伍建设取得新进步。市文广新局共设办公室、人事财务科、文化科、体育科、广播影视科、政策法规科6个行政科室。局下属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公司、人民公园、剧团、业余体校、稽查队、书画院等9个事业单位。目前,全市文化系统共有在职人员 21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 2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65人,中专以上学历149人。市文化馆、图书馆共有各类人员30多人,业务人员占80 %,已初步形成了层次合理、门类齐全、布局均衡的人才队伍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遍布城乡的业余文艺团队37个,从业人数820 余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近年来,我市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基层文化馆(站)干部职工的在职岗位培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和业务素质。全市基层文化工作者积极进行文艺创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年,市文化馆创作编排的歌曲《枣儿红了》和老年舞蹈《敲起渔鼓迎船归》等两个文艺精品在第九届燕赵群星奖角逐中分获一、二等奖的成绩;09年我市老年舞蹈《渤海渔鼓》,通过省文化厅组织的专家组评审,分别在全省上报国家音乐类、舞蹈类各六个名额中脱颖而出,歌曲《枣儿红了》排名第一,老年舞蹈《渤海渔鼓》(敲起渔鼓迎船归)排名第三,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的角逐;今年春节期间,我市高殿华、李淑华夫妇雕刻的30件花模作品代表河北省,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庆澳门回归展演活动,受到了澳门同胞的热捧。另

外,为进一步加大两个非遗项目的宣传推介力度,我们积极联络接洽,邀请中央七套农广天地栏目组来骅拍摄了时长30分钟的黄骅面花模子雕刻技艺专题片,今年6月份将在央视七套播出。

(四)积极支持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发展。一是深入挖掘并大力扶持了黄骅市麒麟舞艺术表演队,通过我们的大力扶持积极推介,黄骅麒麟舞艺术表演队也获得了优异的成果。2003年参加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广场舞比赛获银奖;应邀参加了庆澳门回归大型表演活动并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在河北香河县参加广场舞邀请赛并取得了一等奖。二是大力扶持我市羊三木乡嘉禾文体社的发展,通过在文学创作、体育健身活动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使文学社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极大的活跃了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三是积极组织市戏曲家协会、市京韵社等有关文艺团体定期在市政府广场、南湖广场、公园广场举办戏迷演唱会,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观看,极大的活跃了我市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五)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多年来,我市业余群众文化队伍十分活跃。如黄骅麒麟舞艺术表演队、黄骅市文广新局老年艺术团、老干部局夕阳红艺术团等。这些团队一方面积极参加全市各类节庆庆典、广场演出等文化活动,为丰富活跃广大群众文化生活、传播我市优秀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一批业余歌舞、戏剧、表演团体活跃在农村集市、庙会、乡村,以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排练演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传统戏剧等,深受群众欢迎。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展现了我市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又为经济建设搭建了重要平台,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二是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成为当地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传播的主阵地,发挥着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作用。三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广场的兴

建,一支支有着较高艺术水准的群众文化艺术团队,常年活跃在全市各主要街道、广场,丰富了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成为我市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他们在省、市各类社区文艺调演、舞蹈大赛上都获得过优异成绩。四是素质教育的普及,促进了少儿文艺和校园文化的繁荣。市文化馆专业老师经常深入到我市渤海路小学、骅西小学、春蕾幼儿园等学校,一方面,利用课外辅导的时间对学生们进行文艺方面的辅导。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文化馆排练厅、舞蹈厅在舞蹈、声乐、器乐、绘画等方面进行专业的辅导培训。在丰富少儿校外文化生活的同时,少儿艺术素质也得到了较好的提高,并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有潜力可挖的文艺苗子。由市文化馆辅导培养的多个少儿艺术团体已成为我市各类大、中、小型文化活动的生力军。五是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给广大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注入了强大活力,对基层文化的普及与提高起着示范、导向作用。除此之外,市政府要求市文化部门在每年元旦、春节期间,组织专业文艺团体和文化单位下乡进村开展声势浩大的送戏、送图书、送电影、送春联下乡活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文化活动难的问题。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全市各级政府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工作原则,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将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不断加大投入。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申报工作。按照普查工作要求,众多文化工作者走乡串户、实地调查,不漏线索、不漏种类、不漏地区,对各种类别民间艺术的形式和

内容、现场活动、表演过程、口承资料进行细致的文字记录和现场拍摄。对黄骅渔鼓传承人杨宝山声像等有关资料。对黄骅麒麟舞传承人杨印海复制了麒麟舞的制作图纸及有关资料,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照片档案、音像档案。切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保留下来。二是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全社会重视,市政府遵循保护为主、抢救、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下拨专项资金,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演、展览活动。积极开展了黄骅渔鼓传唱走进学校和乡村推广普及,渤海渔村剪纸进校园活动。同时,利用暑期文化广场系列演出活动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项目在市政府广场、南湖广场多次进行展演,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加大了宣传力度,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知名度。三是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力度。为使我市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长期有效保护,我们对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骅麒麟舞和黄骅渔鼓两个非遗技艺组织了专门的授徒仪式,其中黄骅渔鼓收徒4名,黄骅麒麟舞收徒3名。另外,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人等12人定期慰问、定期组织体检,同时经常与他们沟通并征询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意见建议。并请他们多带学生,真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发扬传承下去。截止目前,我市共普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16类37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个即:黄骅麒麟舞;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个。即:黄骅麒麟舞、黄骅渔鼓、黄骅面花模子雕刻技艺、黄骅面花制作技艺、黄骅人工制盐、渤海渔村剪纸技艺、贾氏青萍剑、黄骅五虎棍、吊炉烧饼制作技艺。

四是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费投入。自08年开始我们积极争取财政非物质文化保护经费2万元,09年又增加到了5万元,为加强保护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保障。

二、当前基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我市基层文化建设在稳步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

(一)基层文化设施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由于我市经济基础薄弱,历史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不能同步进行,公共文化设施日益显示出总量不足的弱点,同时文化设施分布不够合理。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数量和品种不够丰富。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发展文化事业,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了很大努力。但就目前而言,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仍然不足,基层文化设施设建设滞后。如各级文化馆、图书馆现有规模及藏书数量与文化部颁布的两馆要求相差较大等。

(三)投资主体单一,依靠政府投入居多,吸纳民间资本较少。目前,我市基层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主要是依靠政府的有限投入,还没有建立起向社会购买文化产品的体制机制,因而不能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基层文化建设。

(四)文化干部队伍力量薄弱。由于现行人事体制机制的制约,基层文化干部队伍不能补充新鲜血液,缺乏活力。如现有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大都不是专职,一人多用、身兼数 6

职,造成基层文化干部更迭频繁,稳定性差、专业性不强、整体素质不高等。

(五)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有待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是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在开展书报刊借阅、时政法制科普教育、文艺演出、数字文化信息服务、体育健身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市乡镇文化站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模式还有待摸索,一些管理问题日益显现。如工作经费有限、没有专人进行管理、不能按规定对民众开放等,对有效发挥基层文化设施的作用、服务于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影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加大投入,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推动基层文化繁荣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把基层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确保基层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先进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将文化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

(二)加快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

见》等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法规和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和居民小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工作,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范畴,纳入地方社会文化发展规划,从资金、政策、制度上推动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三)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馆(站)、图书馆等公益文化单位的经费保障力度,加大对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的财政补助,保证重大群众活动的经费投入。同时根据实际安排一定数量的经费,用于开展有导向性、示范性的重大带动基层文化活动的发展和繁荣。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基层文化工程建设。落实对文化事业捐赠实行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建立筹资渠道多元化、投入主体多元化的基层文化建设投入机制,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文化建设投入格局,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四)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加强对乡镇文化站人员的业务培训,促使乡镇文化站人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技能。各级政府在机构改革中确保图书馆、文化馆等基层文化机构的人员编制,明确乡镇文化站的公益性质。在人员配备上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逐步形成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基层文化工作,大力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切实加强对基层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

(五)进一步提高文化服务社会的能力。首先,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

发掘、整理和保护。加强传统特色文化建设,充分挖掘乡土、历史、人文资源,努力塑造地域色彩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巩固培育好现有的特色文化团队,不断挖掘、培植新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民间基础的文化资源。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等称号。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面花模子雕刻、面花制作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渔鼓、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街道和文化名村、名人、名品。其次,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县、乡文化机构将进一步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明确服务规范,改进服务方式。将乡镇文化站建成集图书阅览、文艺活动、广播影视、宣传教育、休闲娱乐、科学普及为一体的综合文化站,提高其服务农民、服务农村能力。加强对农村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积极扶持农民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室。第三,大力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各县市区基层文化中心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戏剧、音乐、图书等文化艺术资源,通过互联网、卫星传输等现代科技形式,为城乡群众提供快捷、丰富的精神文化服务。积极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共建方式发展基层服务点。进一步提高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第四,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功能。市政府将按照文化部新颁布并于200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要求,从规划、人员、经费、设施设备等方面切实加强

篇7: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报告

关于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情况报告

省残联:

根据省残联关于深入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和“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工作,落实“一个中心、三大保障”,按照•全国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切实加强了全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从根本上提升了我市残疾人组织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残疾人事业更好更快发展,2012年10月,我会对全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残联机构建设情况:截止2012年10月,**市、区县残联机关共有在编在职人员45个,其中市级11个,区县34个,残疾人干部6人,市级1人,区县5人。另外还有市、区县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站)、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等事业编制11人,其中残疾人2人,另有聘用人员一批,其中有部分残疾人。

2.残联组织建设情况:截止2012年5月,**市共有1个市级残联,规范化建设达标数为1个;有7个区县残联,均已单列,是中国残联第一批和第二批基层组织建设达标单位。142个乡镇(街道)都成立了残联,理事长由政府任命,一般是由社会事务办主任兼理事长,社会事务办工作人员兼副理事长或专职委员,负责全乡镇残疾人工作。其中,纳溪区14个乡镇(街道)均配齐残疾人专职委员,经费由各乡镇(街道)负担,残疾人专职委员待遇与社会事务办工作人员一致。1665个村(社区)早在2006、2007年就成立残协,为更好地开展工作一般是由村支书或村主任任残协主席,聘请该村残疾人、或残疾人亲属兼任专职委员。

3.制定出台本地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文件情况:几年来,我市将中、省残联相关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文件一一转发,按中、省残联安排部署开展工作,要求各区县贯彻落实,各区县残联也因地制宜,努力开拓创新,积极开创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新局面。2011年纳溪区政府第55次常务会通过了全区每个乡镇配1名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决定,采取定点定向的方式为招聘各镇、街道配备了1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各镇、街道为残疾人专职委员提供必要的办公经费和场所,解决专职委员的工资待遇。区财政一次性补助各镇、街道残联5000 元,用于购买必要的办公设备,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4.残疾人专(兼)职委员业务培训情况:每年市、区县两级残联都开展至少1期基层残疾人干部培训,随着“量服”工作的开展,2近两年参培率达到或超过100%,同时,按要求选送干部参加省上培训。

5.残疾人专职委员发挥作用情况:全市配备残疾人专(兼)职委员的乡镇、村(社区)数达到100%,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较好地配合了市、区县、乡镇(街道)残联的工作,较全面地掌握残疾人情况,能积极、及时地反映残疾人的心声和愿望,能协助市、区县、乡镇(街)开展各项残疾人工作,在为残疾人提供优质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龙马潭区红星街道红星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胡远彬工作热情高,相关残疾人政策掌握较好,他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反映残疾人困难,努力解决残疾人困难;有些专职委员在身兼多职的情况下,能不折不扣地担负起残联日常的业务工作,使残联工作正常运转。

二、存在的问题和未完成任务情况说明

近年来,我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残疾人在残疾人组织中更加活跃,残疾人组织在基层更加活跃,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在社会更加活跃”的预定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组织建设还有很多待完成的任务,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本地残疾人组织建设文件出台少。由于本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涉及面广,导致残疾人组织建设文件的出台相对滞后。

2.聘任残疾人专职委员比重相对小,村(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流动性较大等。乡镇(街)残联理事长仍由社会事务办主任兼任,由乡镇党委或政府人民,大多专职委员由工作人员兼任,虽然工作效率、工作能力都能达到要求,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达标的残疾人工作者。村(社区)残协专职委员由于在村(社区)中的威信不够、学历较低、能力不够、外出打工、生病、年龄、收入不稳定等原因流动性很大,很多工作实际落在村(社区)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身上,造成目前残疾人专职委员所占比重较低。

3.资金和经费的紧缺,严重制约了残疾人组织建设。由于专项资金、经费、补助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直接影响了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和残疾人工作者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三、下一步改进措施和工作建议

“十二五”期间,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面临大好发展机遇,我们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中心谋发展,服务大局抢发展,不断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残疾人组织体系,切实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加强领导,为残疾人组织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和残联要始终将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和基层残疾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将残疾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坚持持之以恒,出实招,出新招,不断加强和巩固区县、乡镇(街)和村(社区)残疾人组织建设,使残疾人组织的功能不断得到健全和提高。目前,市残联已经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并将向市委专题汇报,力争解决乡镇(街)残联和村(社区)残协组织建设的组织保障和经费落实问题。

二是吃透政策内涵,科学制定残疾人组织建设政策规章。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全国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19号),抓住残疾人工作日益完善的政策优势,深刻领会政策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行性和覆盖面的政策规章。

三是以农村为重点,健全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健全和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特别要解决好乡镇残联理事长专职和专职委员问题,从乡镇社会事务办与残联是一家的现状中探索工作思路,选准理事长,聘齐专职委员。

四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解决残疾人组织建设瓶颈问题。积极争取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争取各级残联经费统一安排,列入财政预算。残疾人专职委员补助要明确标准,除了保障金外,加大财政支出,能增则增,充分调动广大残疾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

残疾人组织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上级残联和本级残联的中心工作,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的原则,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发挥残工委成员单位的作用,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努力建设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残疾人组织体系。

篇8:基层社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现状,基层,体制,建议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农业推广工作直接联系的部门和人员构成的整体, 是实施科教兴农的战略基础, 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增加农民收入, 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支撑力量, 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逐步实现农村生产力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有力保障。基层农技体系同样在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着关键性的纽带作用。

1 现状

达县属典型丘陵农业大县, 于上世纪80、90年代每年向国家、省争取大量资金投入乡镇农技站条件建设, 逐步建立起上联县业务主管部门、下服务农民群众的较为完善的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全县共有64个乡镇农技站, 自2001年7月先后经历了三次机构改革, 将乡镇农技站由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改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 管理体制仍以乡镇管理为主。但由于种种原因, 管理体制仍没理顺。据统计, 达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有人数505人 (含有农技、农机, 其中农技259人) 。编制人数349人, 编内大专及以上学历的117人, 中专学历的210人, 中专以下学历2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2人, 中级职称184人, 初级职称90人;50岁以上66人, 36~49岁的215人, 35岁以下68人。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 达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管理体制不顺, 技术推广缺位

2001年机构改革后, 乡镇农技人员工作服从乡镇政府统一安排, 乡镇农技站工作重点随着政府的中心工作而转移, 主要时间和精力从事乡镇中心工作。县级农业部门虽然负责业务指导, 但难以实行更多的行政管理职能, 造成乡镇农技站管理脱节, 县乡很多业务工作难以协调, 有的乡镇农技推广工作无人管, 农技推广体系出现断层, 新品种、新技术、新物资、新机具、新模式推广缓慢, 难以落实到位。

2.2 工作条件艰苦, 经费严重不足

乡镇农技、农机站人员主要集中在乡镇服务大厅集体办公, 仅有1-2个位置。乡镇农技推广全凭农技人员一张嘴宣传讲解, 一双手试验示范, , 推广手段十分落后。虽然部分乡镇农技站有办公室, 但办公条件差, 缺乏检测设备、电脑和交通工具等。调查乡镇普遍反映工作经费缺乏, 每年县财政预算工作经费为3000元/人, 但由于工作经费拨付给了乡镇府, 由乡镇府统一开支, 主要用于农技人员的基保、医保、住房公积金及在乡镇政府办公日常开支等。农技人员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极大地影响了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 业务本末倒置, 农技推广弱化

乡镇政府在管理过程中管理错位, 政事不分, 过多抽调农技人员从事政府政务工作, 造成农技服务功能弱化。据调查, 该县乡镇农技人员主要从事乡镇政府安排的工作任务, 从事农技试验、示范和推广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大多数乡镇农技人员平均每个月开展农技服务在10个工作日以内, 有三成以上的乡镇农技人员对工作时间保障不满意或很不满意。与此同时由于不能保证农技推广正常的业务经费,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乡镇农技站存在靠经营谋生存, 轻公益性技术服务的现象。

2.4 知识更新不足, 素质有侍提高

农技站划归乡镇政府管理后, 乡镇农技人员普遍反映参加业务培训的机会明显减少, 尽管近几年来达县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示范建设项目, 每年都江堰市要组织100名农技人员参加知识更新培训, 但由于在岗在册的农技人员较多, 参加培训的多是农技站长或参与项目实施的农技人员, 大多数基层农技人员没有机会参加知识更新培训。同时, 由于乡镇管理, 业务部门想管也管不上, 想管也无权管, 造成业务主管部门与农技站的联系逐渐减少, 对农技人员的业务培训相应减少直接影响了他们业务素质的提高。

3 建议

3.1 抓机构建设, 理顺管理体制

乡镇应整合农技、农机资源综合建成乡镇农技推广机构, 科学设置农技推广岗位和落实人员编制, 强化岗位管理, 将公益性职能细化成工作职责, 实行定岗、定员、定责, 解决基层农技推广职责不清等问题。理顺管理体制, 规范到“县乡共管、以县管为主”的管理体制上, 重点是“人、财、物、事”管理移交。

3.2 抓队伍建设, 提高人员素质

在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改革设置落实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农业有害生物防控、农机管理与技术推广岗位, 保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数的比例不低于80%。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和竞聘上岗, 实行人员资格准入和合同管理制度, 推行岗位聘用人员实名制管理, 解决人员被挪用等问题。同时, 建立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制度, 制定中长期培训规划, 使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规范化和制度化。鼓励农技人员参加革命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 并把参加继续学习的成果作为农技人员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

3.3 抓条件建设, 改进服务手段

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的要求, 国家将加大条件建设投入力度, 要及早做好规划, 积极争取项目和建设资金, 按照县域内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要求, 切实抓好项目建设。出台免除用地、建设环节相关费用等支持政策, 落实项目建设条件下, 足额落实配套资金, 改善办公条件和服务手段, 提高服务能力。

3.4 抓紧制度建设, 确保工作落实

强化制度建设, 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建立健全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岗位管理制度、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建立健全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制度, 实行服务对象、县级农业部门和所在乡镇政府三方考核, 把考核结果与岗位绩效工资等待遇挂钩, 充分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确保农技推广工作落到实处。

3.5 抓支持保障, 提升服务能力

上一篇:上学期二年级英语寒假作业答案下一篇:《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