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及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报告

2024-05-24

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及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报告(精选8篇)

篇1: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及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报告

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及基层组织建设

情况报告

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及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报告

正当全乡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力推进全乡农业农村工作之际,刘副书记携各位领导莅临我乡检查指导工作,这是对我乡各族干部群众的关心和厚爱。在此,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及全乡1万2千多各族干部群众,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我全乡社会经济发展及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做简要汇报。

一、基本乡情

××乡位于××县南部,距县城17公里。由于受地理环境、自然历史和群众思想文化素质总体较低等诸多因素制

约,我乡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是典型的集边疆、贫困、山区、民族、宗教为一体的特困乡。

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州、县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目标,进一步为“三农”服务,狠抓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强化工作措施,通过全乡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确保了我乡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一是粮食生产得到恢复性增长。年末粮食播种面积达28605亩,其中完成大春农作物播种面积20730亩,小春总播种面积7875亩。粮食总产量万公斤,比上年增46633公斤,增幅为1%。人均有粮公斤。二是农业结构调整继续

推进。高效作物面积进一步扩大,蔬菜、油菜、草果、马铃薯、碗豆、蚕豆等经济作物呈现面积、单产、价格、效益四增的好形势。养殖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年内大中牲畜存栏18778头,出栏12971头。优势特色产业建设进一步扩大,继续推进“四个百万”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以黄莲、重楼为主的中草药基地建设,扩大草果、核桃、漆树、橘子等林果的种植面积,加快实施冬季玉米开发和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着力建设以黑山羊、独龙牛为主的特色养殖基地,积极推进以罗单9号、罗单3号、杂交水稻为主的良种推广。三是农业对农民增收作用明显。,全乡实现经济总收入1141万元,比上年增加117万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1048元,比上年增加117元,同比增长%。四是劳动力转移步伐得到进一步加快。,我乡现有劳动力6249人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有1268人,外出劳务收入达218万元。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近年,通过全乡

人民的研解努力和在国家政策扶持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全乡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村容村貌;加大农村水利化工程建设,使%的农民解决了饮水困难问题,改善农田灌溉沟渠,全力推进中低产农田建设进程;进一步推进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建设,我乡争取到了农网改造工程的立项建设,现已完成对架科村的农网改造,其它各村的农网改造工作正有条不紊的进行,有望在2010年实现户户通电。截止目前,我乡50%的自然村已通了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重要保障;通达工程项目的建成,有效解决了约4500人出行难的问题,有效减少因道路基础设施薄弱而存在的安全隐患,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乡农贸市场的建成对促进市场发展、满足当地群众的消费需求、促进农副产品流通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六是扶贫攻坚与社会保障成效明显。扶贫安

居工程项目建设和整村推进项目及易地搬迁项目的实施,解决了群众住房困难,居住不安全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民政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有效保障了因缺少劳力、低收入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因灾、因病及残疾致贫的家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及无法定抚养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人群的最低生活;实行惠农补贴资金“财政一折通”,有效解决了群众购买生产资料的实际困难。七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计生等社会事业得到全面进步。近年来,我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备,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使全乡的教育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夯实,办学条件与学校环境得到了改善,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我乡“两基”工作通过了省、州、县检查组的检查评估,“两基”工作顺利达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小考升学率和中考升学率达成协议

100%。年内共新建和扩建校舍850平方米;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助、社区卫生服务和防艾体系建设。乡村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乡共有村级医疗室6个,村医务人员14人。乡级卫生院1个,共有

本文由那一世范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版权归属原作者 医务人员11人。进一步扩大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群众参合率达97%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设,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不起病等问题;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果;强化领导,坚持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

育活动。有效控制早婚早育、计划外怀孕、计划外生育等问题,对流动人口得到有效的管理。八是工矿商贸、道路交通、消防等安全工作措施到位,有

效遏制特重大事故的发生,减少了一般事故,为全乡其它工作提供安全保障。九是残联、土地管理、共青团、妇女儿童、民兵预备役等各项工作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三、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基层党组织情况

1、党支部情况:全乡共有12个党支部,其中机关6个党支部,农村6个党支部;共有27个党小组,党员空白社有29个;

2、党员情况:全乡共236名党员,预备党员39人;其中机关党员90人,预备党员22人;农村党员146人,预备党员17人;

3、党员文化情况:全乡236名党员中,文盲党员13人;小学文化程度党员40人;初中文化程度党员75人;高中文化程度党员64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党员43人;

4、党员民族情况:全乡236名党员中,傈僳族161人,占全乡党员数的

68%;怒族20人,占全乡党员数的%;汉族6人,占全乡党员数的%;白族12人,占全乡党员数的%;纳西族2人,占全乡党员数的%;普米族1人,占全乡党员数的%;

5、党员年龄结构情况:全乡236名党员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75人,36—45岁的有71人,46—54岁的有35人,55—59岁的有15人,60岁以上的有40人。、党建工作情况

近年来,乡党委以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和建设边疆党建长廊工作为契机,围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五好五带头”的总体目标,认真调查研究,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工作措施,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总结新经验。一是以“五强”为入手,深化“五好”乡党委建设。

1、落实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为深入贯彻落实年初全乡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会议的精神,切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乡党委召开了专题会议及时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制定了全乡—党建工作思路方针,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根据《—××县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的要求,结合本乡党建工作实际,与各村签订了《—××乡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

2、健全党建工作机制。为及时查找、分析、解决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总结经验,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党建联络员党建工作汇报会制度和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建工作例会制度,全面掌握基层党建的“第一信号”,确保人员、责任落实到位,并强化督促检查工作机制,使党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扎实开展“科学发展创新业、为民办事树风范”主题实践活动。按照县委组织部有关要求,在乡领导班子成员中认真开展“科学发展创新业、为民办事树风范”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和“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行动。乡党委于11月20日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为组长,组织、宣传、纪委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对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一是乡党委对各村党支部和乡直各

支部签订的《—××县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二是乡党政班子成员带队进村入户开展活动,听民声、解民意、破难题,反映强烈的共性问题,列入—党建工作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开展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乡党委、政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了在群众当中的影响力。

4、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坚持完善党政班子和干部学制制度,充分利用各种载体,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班子发言与讨论、辅导与交流、观看党员电教片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每月集中学习1次以上,做到学习有计划、学前有准备、学中有讨论、学后有记录,把学习情况列入干部考核的内容,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在兴起干部学习理论的同时,学以致用,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5、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狠抓干部队伍建设。根据我乡党建工作实际,认真制订了《××乡—“五好”乡党委实施方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建工

作制度,理论学习和工作考核等各项制度,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建立和健全乡村两级干部素质的激励机制,使各项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为着眼点,抓好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

1、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全乡各党支部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共召开支委会、党员会、党小组会23场,上党课10场次,党员参训率达到90%。在活动开展中,各支部注重做到了四个结合:即把学习政策理论同进一步提高素质,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相结合;把学习农村实用科技知识同解决农村各类难点、热点问题相结合;把学习县委会议精神同落实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相结合;把学习省党代会精神同1 2 下一页

篇2: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及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报告

调研报告

根据洪山镇作风建设活动年安排,结合洪山镇工作实际,现将农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情况,通过座谈讨论、走访调查,在进行深入思考、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几点意见建议,由于理论水平有限,妥否,仅供参考。

一、经济社会发展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建设滞后。近年来,通过实施“村村通”工程,在农村基层干部多方筹资、广大农民群众付出巨额配套资金的情况下,农村道路建设得到较大改善,直接刺激了农村建房和机动车、农机的消费,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是,一些农村主干道由于道路长需要配套资金多,公共利益明显而具体到某一个村利益不明显,筹资工作难度较大,却迟迟得不到整修,严重滞约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建议对这样全镇主干道路,增加投资,降低群众配套资金的比例。另外,农村还存在一些危桥没有资金来源,无法修建,影响安全和经济发展,如洪山镇境内县道桑洪路黄

沟桥、古迹沟桥等。

2、为民服务工作需要加强。乡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虽然已实施几年,但是大多流于形式,距离上级要求、群众愿望差距很大,存在的问题是,一是缺少必须的房屋(大厅),二是抽调人员难,真正做到太办发„2007‟45号文件提出的八个服务窗口,镇大厅需抽调8名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的机关干部正常坐厅值班,目前乡镇很难做到。建议县增加此项投入,规范完善为民服务代理工作。同时,县高标准抓几个示范点,规范运转,以点带面,促进全县乡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

二、农村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

农村工作的热点、难点主要是计生、殡改工作,涉及每一位基层干部和每一个农村家庭。计划生育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财力,由于缺乏有效的措施,成效不明显,真正的效果还是靠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殡葬改革工作,群众不支持,火化收费高,一些五保户、困难户火化费还需要乡村垫付资金,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执行力度,降低甚至取消收费,促进殡改工作步入正轨。

三、基层组织建设方面

1、乡镇干部管理有待规范。农村机构改革后,乡

镇干部调动工作基本冻结,加之定岗的多为工龄长的干部,年龄大的多、有病的多,乡镇干部队伍缺乏活力,个别干部长期在一个乡镇工作,环境已不适宜正常开展工作。相比之下,乡镇干部工资水平低、工作环境差,没有星期天甚至节假日,进步机会少,缺乏工作积极性。建议县级主管部门加大干部管理力度、加大一般干部的交流力度。

篇3: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及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报告

目前, 丰县各镇财政所承担的工作大致相同, 主要是承担乡镇一般预算资金的收支管理, 部门综合预算管理, 非税收入的征管, 国有 (集体) 资产管理, 财政补贴资金发放与信息化管理, 执行财政监督, 参与农村综合改革, 协助税收征管等。

(一) 乡镇财政机构队伍建设情况

丰县有14个镇, 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 设置14个镇财政所, 属国家机关, 行政编制, 编制全部在乡镇政府。全县共有乡镇财政编制80人, 实有80人, 全部为公务员身份, 其中:本科以上学历43人, 大专37人;年龄30-45岁41人, 45岁以上39人。设置所长、结算会计、税收管理员、项目管理员、单位会计、出纳会计、档案管理员7个工作岗位。

(二) 乡镇财政业务开展情况

1、做好财政收支预算, 保障乡镇正常运转。

编制财政预算, 保障乡镇政府运转是乡镇财政所的基本职能。丰县乡镇财政所根据上级财政“要健全乡镇财政预算制度, 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 力求科学合理地编制乡镇年度财政收支预算, 切实保障乡镇党政机构行政和社会管理等基本运转的支出需要, 努力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严格按照财政预算制度和编制程序按时编制年度财政收支预算, 预算方案通过后, 镇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 严格控制预算追加, 切实增强预算的约束力。

2、做好涉农补贴和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

各乡镇财政所通过涉农财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 对各自辖区内的农户建立了详细的信息库, 内容包括:每户人口数, 主要劳动力, 种植土地面积等情况以及收入状况等。与镇农技中心等部门对涉农补贴对象的小麦种植面积补贴、良种补贴、养殖母猪补贴和购买大型农用机械补贴申报的情况, 认真做好认定、审核和公示等工作, 确保符合条件的补贴对象全部纳入政策保障范围内, 认真做好家电下乡工作, 最后通过“一折通”把补贴款发放到补贴对象本人手中。

3、参与专项资金监督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乡镇财政

所积极参与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 对于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专项资金, 建立了全项目库管理制度, 加强项目论证、立项、申报、实施等各环节的监督;对未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专项资金, 包括农林水专项、农业综合开发、环境保护、土地开发整理等也加强监督管理。根据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进度情况, 经过核实后, 给专项资金项目拨付资金, 既严防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行为发生, 又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管理, 确保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加强财务监督, 健全乡村理财机制。

各乡镇财政所严格执行党委政府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 对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 实行统一财务开支范围和标准, 严格规范财务收支行为, 并按月公开, 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严格国有资产管理, 对镇直属各部门使用的房屋认真做好建造日期及使用年限的登记建档, 对购买的车辆、空调和办公用品的购买日期、品牌、金额、使用年限分别一一登记造册, 制定台账, 做到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统一, 防止资产流失。严格村级经费管理, 对村级重大事项进行审批, 限定报刊费, 禁止招待费, 以便更好地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 使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5、搞好队伍建设, 提高乡镇财政管理水平。

各乡镇财政人员除积极参加县财政部门组织的培训外, 还参加各镇党委定期组织的学习国家方针政策的活动, 除此之外各乡镇财所人员每周再抽出2-4小时集中或分散学习法规政策或业务知识, 以增强财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使每个人员的财政管理水平都有突飞猛进的提高。

(三) 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情况

2005年, 丰县严格按照《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推进全省乡镇财政职能转变工作指导意见》 (苏财农税[2005]27号) 的要求, 结合灌南模式进行了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行了“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票据统管、债务审批”的管理方式, 撤销了镇级金库和镇财政总预算会计, 通过几年来“镇财县管”财政管理体制的运行, 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四) 乡镇财政基础建设情况

1、丰县14个乡镇财政所中, 8个所有独立的办公地点, 6个所仍与镇政府合署办公。

全县乡镇财政所共有办公用房4522平方米, 基础设施落后, 办公条件艰苦。

2、加强乡镇财政基础信息网络建设, 搭建了《中国农民补贴

网》、“一折通”和县镇财政网络平台, 乡镇财政申请资金、县级财政拨付资金、发放农民各项补贴等, 都可以通过点击鼠标的方式轻松快捷地实现, 方便了群众, 方便了基层, 提高了办事效率。

3、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使财政管理行为有章可循。

乡镇财政的管理, 必须依靠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操作可行的、规范的、合法的规章制度来保证。近年来, 丰县从实际出发, 相继制定了《乡镇财政所工作职责》、《乡镇财政所内部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责》、《乡镇财政所效能建设六项制度》、《乡镇财政所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乡镇财政所全程办事廉政勤政建设制度》、《乡镇财政所所务会议制度》、《乡镇财政所内部制约机制及联审互查制度》、《乡镇财政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制度, 并根据需要, 每年进行调整, 严格进行考核, 使财政所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 对号入座, 保证了乡镇财政工作的正常、有序、有效开展。

二、目前乡镇财政管理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 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

1、思想混乱的现象依然存在。

农业税取消后, 特别是这次“耕地占用税”、“契税”划转地税后, 乡镇财政所的主要职能是什么?乡镇综合改革后财政所到底会不会撤消?如不撤, 乡镇财政所的工作在哪里?该如何工作?这种认识上存在的盲点和误区, 对乡镇财政干部队伍的稳定和工作开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部分财政所存在管理松散、人心不稳、工作消极等现象。

2、年龄结构上不够合理。

全县财政所有人员年龄都在30岁以上, 35岁以下的年青干部仅为1人, 占全体乡镇财政干部的1.2%, 35岁至45岁的40人, 占50%, 45岁到50岁25人, 占31.2%, 50岁以上的14人, 占17.5%。从1998年至今从未招进过公务员, 乡镇财政干部老龄化不断发展的趋势, 难以在新的环境下打开新的局面。

3、待遇偏低、个人成长空间受到制约。

乡镇财政干部的工作热情是高的, 但是仍存在着一些负面情绪, 最为突出的是, 干部轮岗、提拔、正常的工作调动仅能在乡镇财政之间进行, 能力再强也调不进县财政局机关, 因为他们是公务员身份、编制在乡镇, 人事部门不给办调动手续, 严重挫伤了乡镇财政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二是经济待遇偏低。他们绝大部分家在县城, 工作在乡镇, 最远的40多公里, 坐公交车要一个多小时, 早出晚归, 家庭得不到照顾;待遇长期得不到提高, 与乡镇其它部门相比, 乡镇财政工作更繁重, 更难做, 年收入人均仅在2万多元, 其待遇与国税、地税、工商等条条部门相比差距较大。

4、人员偏少, 资金监管薄弱。

个别乡镇财政人员不足, 造成干部兼职较多, 难以做到会计、出纳相分离, 管理、监督相分离, 账户、印鉴相分离, 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能有效建立, 形成财政资金安全的潜在风险。

(二) 双重管理模式对乡镇财政所形成制约

目前, 丰县乡镇财政所编制隶属乡镇政府, 乡镇间人员调配和业务指导隶属县财政局, 这种双重领导模式让乡镇财政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受乡镇政府干扰较多, 没有自主权。

双重管理体制决定了乡镇财政所既要服从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 也要按照县财政部门要求不打折扣, 既要接受县局的业务等综合考评, 又要接受乡镇的“公务员”考核, 乡镇财政所两个婆婆, 既要执行政策, 又要按照乡镇政府要求完成收支任务。乡镇领导只关心财政收入进度、排在全县的位次和支出数额, 对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各项政策要求过问不多, 认识不足, 加大了乡镇财政工作的难度。

2、乡镇财政所的业务量越来越大, 人员紧缺和装备落后已成为突出问题。

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越来越多, 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绝大多数都要落实到户、到人, 农户个人的基础数据要核实, 要全部录入计算机数据库, 有的补贴要张榜公示, 发放前要逐户审核无误, 加上“村级经费”管理, 有的所还代管着其他单位的账务, 乡镇财政所的工作量成倍甚至几倍、十几倍地增加, 工作强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 丰县乡镇财政所每个所只有3-5名工作人员, 承担的业务量很大, 仅各类涉农补贴就达40多项之多, 他们经常加班加点地工作。这些人, 大部分都是1990年前进入财政队伍的, 年龄偏大, 家庭负担重, 业务知识跟不上时代要求, 有点力不从心。再一方面, 随着财政所工作量的大幅度增长, 需要的办公经费开支也相应增长, 例如下乡所需的交通工具开支, 需要印刷大量的分户补贴清册, 网络费、电费, 计算机的纸张、墨粉消耗等, 而这些都是县镇财政正常经费预算难以保证的。

3、乡镇财政所职能交叉错位, 独立性不高。

大部分乡镇财政所干部既要做财政业务工作, 又要应付乡镇中心工作, 如计划生育突击月等, 缺乏一定的专一性, 导致乡镇财政所在工作管理上出现了“越位”和“缺位”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乡镇财政所干部担心因未做好乡镇工作而影响考核晋级或下岗, 往往把乡镇中心工作放在主要位置。

4、惠农资金监管难。

目前, 各级财政系统安排的支农项目资金, 乡镇财政已经参与监督管理, 但上级各部门安排的水利、道路、林业、农业等“条块”支农项目资金, 乡镇财政所很难参与监管, 往往是“看的见的管不着、管的着的看不见”, 导致很多涉农项目资金游离于镇财政监督之外, 使用效率不高。

(三) 现行镇财县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在乡镇债权债务不变的前提下, 经济落后的乡镇易于产生依赖上级财政的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增收的积极性。

在实行“镇财县管”后, 乡镇对这些债务偿还积极性不高, 同时对债权的清理不积极不主动, 尤其是县乡财政之间的债务, 如乡镇欠上级的往来款项, 农业开发有偿资金, 县级垫还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支农周转金等, 甚至有的有偿资金被乡镇收回后留作自用的乡有资金。长此以往, 县级财政将不堪重负。

2、与年终决算报表口径不一致的款项 (如扶贫资金、部门转

入的专项补助等) , 只能放在暂存款中直接收支, 导致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乡镇政府财务收支情况。

3、乡镇总预算会计撤掉后, 县国库科只设置一名总预算会计

代理乡镇记账, 只能准确记录县局与各乡镇的往来款, 未能对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进行管理和审查, 特别对一些暂存、暂付款项无法尽到监管责任, 远远不如原总预算会计记账准确、监管到位。

(四) 农业税的取消、“两税”的划转, 在收入功能弱化、收入结构变化的同时, 乡镇财政支出也在收缩, 支出功能也在弱化

前几年由于乡镇财政困难, 一大批乡镇财政入不敷出, 日益难以维持运转, 保证不了乡镇最基本的支出需要, 逐步影响到乡镇政府的运转和乡镇范围内社会事业的发展。为了保障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上级不得不把一项项的支出职能上收。近几年教育经费上收、乡镇干部工资支出上收, 一个个的事业站所逐步改为垂直管理。按照公共财政理论, 受益范围在乡镇的公共产品应由乡镇一级提供。乡镇支出职能的不断上收, 无疑弱化了乡镇财政功能, 影响了乡镇范围内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 也带来了运行成本的增加。改革后乡镇教育、卫生、计生等部门每调拨一笔资金, 就要派人往返于县乡之间, 一个星期要来回好几趟, 票据安全、差旅费用等问题开始凸显。单位每用一笔资金, 均要有人往返于县乡之间, 有时一天还办不成事, 有些不该配备车辆的单位如学校等, 还专门配置了车辆, 长此以往, 仅差旅费一项, 单位就不堪重负。

(五) 职能交叉错位

主要表现在乡镇财税机构不配套。现行的乡镇财政与税务机构设置与管理不同, 财政所按行政区划设置, 国、地税按经济区划设置, 财政实行横向管理, 国、地税实行垂直管理, 当地财政所既不管当地国、地税部门的人员, 又不管财、物, 却担负着地方财政收入组织协调任务, 责、权、利脱节, 加大了协调和组织收入的难度。

三、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一) 重新定位乡镇财政管理的职能、机构性质, 明确乡镇财政人员身份。

建议省财政厅协同省编办、人事劳动等有关部门向省委、省政府努力争取, 出台针对乡镇财政所管理职能、机构性质, 乡镇财政人员身份、待遇以及任用提拔的规范性文件。撤除乡镇财政与县财政的壁垒, 畅通县乡人才流动渠道。

1、明确乡镇财政所为行政单位性质, 可根据乡镇规模明确乡

镇财政所人员编制数额, 一般以6-8人为宜, 明确乡镇财政人员为公务员 (丰县现行乡镇财政人员均是公务员) , 享受行政单位、公务员所有的权益和待遇。

2、进一步明确乡镇财政职能。

只有顺利实现职能转变, 乡镇财政才能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乡镇财政干部才能履行职责, 更好地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从建设农村公共财政看, 今后乡镇财政的职能应可概括为服务、管理和监督三方面。服务即是贯彻落实中央支农惠农政策, 以农为本, 服务农民, 服务农村;管理和监督即是管好财政支农资金, 管好乡镇和村级财政财务, 确保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具体来看, 乡镇财政职能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二是负责支农资金的预算安排和监督管理使用;三是管理监督政府预算单位收支;四是负责涉农补贴资金的发放;五是负责村级财务管理;六是负责农村低保资金发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收取和管理;七是负责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资金、奖补资金的收取和管理;八是负责提供财税政策咨询服务, 及时向上级提供政策建议。认真履行上述职能, 乡镇财政不是要削弱而是必须加强。

在这里, 特别要建议一点, 由于乡镇财政处于最基础的地位, 其职能分工均未细化, 不可能与省、县财政业务部门形成业务对口。因此, 省、县财政的业务部门如预算、农业、经建、社保等主要涉农部门要主动加强协调, 搞好配合, 尤其要与同级基层财政管理部门多沟通交流, 整合内部资源, 减少内部损耗, 在涉及“三农”资金、政策、项目上, 严格做到“一个口子”对下, 这样既能提高乡镇财政工作效率, 更为重要是, 可以实现上下财政管理的统一, 避免财政职能人为分割, 促进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3、将乡镇财政所上划县财政局垂直管理, 也是2005年全省

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时省厅的明确要求, 最好能够像国地税、工商等部门那样, 将县乡财政上划省厅垂直管理, 这样能更好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排除地方干扰, 杜绝虚收虚支现象, 确保财政收入、支出的真实性, 促使县乡财政良性循环, 确保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根据新时期乡镇财政建设的需求, 乡镇财政所一般应设置所长、总预算会计、支付服务中心会计、出纳会计、涉农补贴专管员、项目专管员、档案管理员等岗位。财政所下设乡镇财政支付服务中心, 主要负责乡镇各行政事业单位除工资外日常经费的支付与核算 (应包括乡镇政府、教育、卫生等所有单位) , 负责财政涉农补贴、村级三项资金、支农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财政涉农补贴“一折通”管理, 负责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工作;负责村干部、五保户人数的调查核实工作;负责项目支出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等工作。

(二) 将上收的乡镇教育、卫生、计生等部门除工资以外的日

常经费下放给乡镇财政, 既符合公共财政“受益范围在乡镇的公共产品应由乡镇一级提供”这一理论, 又节约了行政运行成本, 强化了乡镇财政的职能。

(三) 安排乡镇财政建设专项转移支付, 加大对基层财政所投入, 改善办公环境, 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四) 整合惠农政策, 降低惠农政策落实成本。

现行政策, 省级涉农补贴补助、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多达200余种, 具体到某一乡镇的项目也有数十近百, 而且项目数、金额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建议通过专家研究论证, 合并部分同类项, 减少乡镇财政所在落实过程中的工作量和难度, 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五) 加强基层财政人员培训学习。

各级预算要加大干部人事教育资金支持力度, 省级财政确保乡镇财政所长、县级财政确保乡镇一般财政干部每年至少集中培训一次以上。各级财政出台鼓励政策, 通过自学、参赛、参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业务能力。

乡镇财政是提供“三农”公共服务的终端, 是乡镇政府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最基层的组织保障。加强乡镇财政建设,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改革的思路处理改革中的矛盾, 坚持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上级与下级、政府与财政、工作与待遇、眼前与未来、可能与可行等各方情况, 合理确定近期与远景目标, 在理论论证与实际可操作之间探索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建议上级财政部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尊重基层财政人员合理需求, 以现代团队管理理念、公共财政管理理念重新构架基层财政人员管理体制、机制, 打造一支业务素质高、协作意识强、大局观念重的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基层财政队伍。

摘要:乡镇财政是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中最基层的一级财政, 是国家财政的基石, 是乡镇政府履行各项社会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基础。多年以来, 乡镇财政在管理基层财政、组织地方税收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乡镇财政的职能作用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乡镇财政职能的发挥, 直接影响着上级财政政策的落实。为此, 笔者对乡镇财政建设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

篇4: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及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报告

关键词: 乡镇基层;文化建设

一、对乡镇文化站建设的重要性

1、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转型是顺应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的,这个转型不仅表现在物质性的发达、而且要求社会文化进步。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原本不足,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更为贫乏。很多传统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走向消亡。而乡镇文化站是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其职责是对群众做好宣传、组织、示范、引导。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为新农村文化指引方向。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目标相统一,建设和谐社会,农村文化建设要符合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共产党员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乡镇文化站就要着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农民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接受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民主法制观念等方面教育。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抵制不良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弘扬时代主旋律。

二、当前农村基层文化现状

1、各级领导对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清醒认识。当前,各级领导尤其是乡镇基层领导对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清醒认识,主要表现在:农村节庆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农村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力度不断加强。原州区除每年组织10场左右全区性的节庆文化活动和长年不间断的集中“三下乡”活动外,各乡镇重要节庆日文体活动精彩纷呈。

2、农村文化消费逐年增长。这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二是文化品位逐步提高。民间传统的社戏、龙灯、庙会等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文化活动逐渐复苏并不断发扬光大。近几年来,卡拉OK、健身跳舞等非传统的都市文化活动在本区农村兴起,并渐成时尚。

三、基层文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1、宣传到位,群策群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先进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各宣传阵地的作用,加大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广泛争取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与配合,调动一起积极因素,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的文化建设网络。

同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城乡中的文化建设与整合,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实行必要的倾斜政策,认真落实各项文化建设项目,确保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

2、对年龄结构层次不合理的现状,要进行合理调配。也许由于机制体制和政治待遇、经济待遇过低的原因,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基层文化工作,这就需要我们重视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特别优秀的人才要用特殊的方式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只有广开门路,广纳贤才,输入新鲜血液,才能尽快、彻底地改变基层文化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

3、群众支持是方向。廉政文化建设效果如何,群众说了算,群众的支持、配合和参与决定着廉政文化建设的方向。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廉政文化活动,达到在娱乐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体现娱乐的目的。廉政文化既要体现时代特征、意义深远,又要结合实际、丰富多彩,更要群众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是廉政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四、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丰富群众文化的活动形式

文化形式多种多样,相应的文化活动的形式也要丰富多彩。可以在基层开展以下投入少、影响大、效果好的文化活动:读书征文活动,向广大群众推荐各种明理、致富的好书,通过征文比赛激發群众读书的热情与积极性,当然各基层负责人要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以免活动流于形式;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比赛,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生产项目作为比赛内容,举个实例某地就借鉴中央电视台“360行”栏目的做法,吸引了众多基层群众报名参加。

五、立足多予,以城带乡

经过多年建设,城市文化建设日新月异,有了较大的发展,加大财政性建建设性资金向农村的投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对农民群众的服务,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繁荣的局面。把“三下乡”活动制度化,特别是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城市文化队伍下到农村传经送宝,要坚持立足多予,加大投入,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倾斜;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机制,把文化建设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文化公共产品向农村倾斜、城市文明成果向农村辐射。

通过大力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我们深刻体会到基层文化站大有可为。我们认识到,基层文化站只要心系人民群众,围绕如何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问题,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全身入地投入,排除困难,争取主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党的文化惠民政策就一定能够落到实处,群众就一定能够切实得到实惠。

参考文献

[1] 赖先雄.浅谈抓好乡镇基层群众文化[J]. 大众文艺,2010(14)

[2]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京政发[2002]26号[J].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02(22)

[3] 蔡银芳.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J].理论学习,2004(01)

篇5: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及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报告

自查报告

2012年,是中央确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年”,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做好基层组织整改提高晋位升级工作”的目标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结合我镇实际,全面深入地开展了基层组织建设整改提高活动,制定整改方案措施,认真抓好基层党组织整改提高、晋位升级工作,现就工作情况自查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乡镇总面积***平方公里,下辖 **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全镇有**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11个,机关党支部10个,共有党员760名(新发展党员25名),占全镇人口的 3.6%。其中农民党员562名,女党116名。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以组织领导为抓手,夯实基层组织基础

1、抓落实,强化党委工作责任制。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委、政府的决定、决议、命令,做到令行禁止,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党委的主要职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了党委书记为基层党建工作“第一 责任人”的职责,并作为考核党委班子成员的主要依据。各支部也根据镇党委的工作要求,也建立了支部书记负总责的党 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本村、本单位党建工作计划,实施公开承诺制,细化任务,量化目标,在全镇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党建工作的氛围。

2、建立联系点制度。坚持包村与联户制度,建立了镇 党委委员和党员干部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每个党委委员 和党员干部联系一个党支部,联系1-2个农户,不定期进行指导,总结经验。

(二)以能力建设为重点,打造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队伍

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进 一步完善党委会议议事规则,严格制定各下属机关单位的党 风廉政建设规定,建立健全了信访值班制度,倾听群众呼声,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形成了一个公正廉洁、团结干事、科学决策、战斗力强的好班子。

(三)抓党员队伍建设,完善制度与阵地建设

1、严格标准,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按照《中共乡镇委员会 2012 年发展党员计划》,我们极力改善农村党员结构,注重从回乡青年、退伍军人、致富能人中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每村都保持 2-5名入党积极分子,并按一定比例发展党员。各党支部在保持稳步发展党员的基础上,对入党积极分子加强教育培训,坚定信念。同时,党支部确定的拟发展对象,向党内外群众公示,严把党员质量关,着力解决发展党员方面存在的问题。2012 年发展新党员25名,确定入 党积极分子 32人。

2、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村级工作、学习、考评、监督和议事等制度建立健全,并能够严格执行,认真落实 “三 会一课”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制度,并依托现有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开展农村党员干部集中教育,让他们能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政策。

3、推行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制定和完善工作流程图,并用于实际工作中,全面推行 党务、政务、村务和事物公开工作,“一事一议一公开” 实行。

4、健全村级活动场所档案,加大村级活动场所管理,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室内设施实现了“四有”(有办公桌椅、有村级档案资料、有学习宣传栏、有电教设备),并建有党务公开栏。

5、加强了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一年来,在县委组织部远程办的指导下,我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 育服务站紧紧围绕“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群众长期 得实惠”的服务宗旨,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是领导重视、组织健全、人员精干。镇党委高度重视,健全了组织,并设立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巡查队,队各站点进行一对一的巡查指导。二是紧紧围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这个中心和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这个大局,切实发挥好远程教育优势,提高农村党员干 部素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远程教育站点建设是基础,规范管理是关键,组织教学是手段,提高素质增 强实用性是目的。为此,镇党委把那些思想素质好、年富力强、有热情、熟悉设备管理维护、能够做好站点教学组织和信息收集反馈的人员组织起来,进行专门的培训学习,使其成为远教站点管理员的骨干力量。

6、做好困难党员的帮扶慰问工作。每年“七一”和春节前后,开展“三访三问”特殊群体党员活动。今年 “七一”前夕,镇党委成员分别赴5个村开展慰问,共慰问困难党员及离任村干部22人,并向他们发放了慰问金及慰问品。

(四)强化后进村整顿帮扶责任,确保整顿工作取得实效

1、镇党委按照培养一支队伍,找准一条路子,建立一套制度,解决一些问题的目标要求。通过进一步强化对后进村集中整顿转化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坚持把后进村整顿转化工作作为扎实推进“三级联创”的主要抓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通报情况,研究工作,协调力量,及时会诊和解决整顿转化中出现的重要问题,确保整顿提升工作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2、强化领导包村,建立了镇领导联系后进村制度,组织包点干部,每月到村调研指导工作不少于1次,每年为村解决实际问题不少于 4 个。积极调动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和 工作主动性、责任心,深入扎实地抓好后进村班子整顿转化,以工作班子建设、发展经济、建章立制为关键,着力解决无人领路、无钱办事、无章理事的问题,切实改善了后进面貌,全面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达到了“五好”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六)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争当务实型组织,永做群众贴心人

开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实行公开承诺制。镇党委把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巩固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 果结合,与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结合起来,与落实基层党 建的各项重点任务结合起来,与健全长效机制结合起来,与 调动党员干部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结合,努力使创先争优 活动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三、存在问题

今年以来,我镇基层党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 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

(一)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缺少发展后劲和可行的增收 思路,党支部带富能力需进一步增强。全镇11个村中集体经济没有收入。没钱办事,不能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直接导致村级党组织难以发挥作用。

(二)党建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效果。

(三)党员老龄化和党员干部素质不高问题还没能得到根本解决,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改进。

(四)流动党员管理难度加大。

五、对今后党建工作的打算

(一)加强领导,强化督查。继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活动的开展落实情况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进行考核,狠抓落实。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转变机关作风为切入点,继续完善机关工作制度和各项服务承诺制,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问题,以服务为人民群众为宗旨,以提 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服务水平为目标,创建“服务型”机关,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安排外出考察,开展各种主题教育等形式提高干部队伍的 素质。

(三)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加强党对支部书记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和文化业务素质。不断完善党员队伍的吸纳更新机制,着力解决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知识和能力结构问题。加强对广大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工作,继续完善“三会一课”、流动党员管理等制度,改进党员教育方式,丰富党员教育内容。按照“坚持标准、改善结构,注重质量、慎重发展”的工作方针,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注意在生产一线,工作一 线、新经济组织中发展年轻党员,使党建工作得到有效拓展,不断创新党员管理的新模式,提高党员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四)积极推进基层组织党建工作的新方式,以为民服 务中心为依拖,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及时总结经验,宣传优秀典型,通过引导,带动其他党员踊跃参与到为新农 村建设活动中来。

篇6: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及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报告

报告

乡镇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对共青团工作特别是农村基层团组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共青团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新走向、构筑新格局,保持农村团工作的发展势头,是我们必须探究和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近期我们通过分片召开座谈会、走访等形式,对当前我镇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镇现有35岁以下的青年3750人,其中团员280人。共有1个团总支,19个基层团支部。乡镇团委干部平均年龄31岁,全部为大中专以上学历;全镇20个行政村团支部,配备团干部64名,配备率100%,村团支部书记平均年龄28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3名,占65%,村级团支部书记兼职率100%。

近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和上级团委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各级团组织能顺应新形势,以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为中心,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青年群体的变化,基层团组织建设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1、农村基层团组织活动开展难。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农村青年、团员纷纷流向企业、自谋职业或外出经商打工,一方面使团组织开展工作联系不便,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兼职观念取向的变化,很多团员的意识逐渐淡薄,认为还是挣钱比较重要,忽视了自己的身份,疏远了团的组织,脱离了团组织的管理。

2、服务农村青年实际需求不够。在服务青年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农村团组织来讲,在满足青年的文化娱乐需求,满足当代青年在知识、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需求上,还存在差距,这当然与当地青年的就业特点也有直接的关系。在“五四”期间,部分团组织虽能组织一些简单的文体活动,但内容单一,加上青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出现了青年需要的,团组织做不了,团组织要求的,团员不愿做的问题。

3、团干部的政治和经济待遇难以落实。一是部分党组织对团支部书记的关心培养不够,政治上关心少、工作上指导少、方法教得少。目前,村团支部书记应享受的政治地位基本上是因人而异,因村而异,直接影响团的工作地位;二是由于绝大部分团支部书记是兼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团的工作和青年工作;三是在部分村,团支部书

记转岗很困难,部分团干部兼职过多,团支部书记从事团工作都是义务性质的,无相应的报酬和补贴。

4、农村团干部队伍素质亟需提升。一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我镇团支部书记的普遍为高中和初中文化,中专、大专的仅仅几个。二是年龄偏大,在村级团支部书记中30岁以上的有8名,占总数的40%。

5、团员教育管理工作困难大。调查发现,农村团员流失严重,发展团员困难等问题突出。我镇280名农村团员中90%以上名团员在企业或镇外工作。同时,由于团的组织生活不正常,再加上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变化,许多青年实际上又多在学校发展,使村级团的发展后劲不足,农村团员数量逐年减少。

二、原因分析

分析以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基层党组织对团工作的重视不够。共青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但随着经济和形势的发展,部分基层党组织追求经济效益,对团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精力投入不足,关心程度不够,本着“能维持、不指望、无任务”的态度来对待基层团的工作。在评价团干部工作时,只重视党政统一部署,忽视团的自身工作。从各地基层团干部兼职的情况也可以看出,基层党组织普遍认为团的工作是一种附带“产业”。个别村主要领导把村团支部书记当作可有可无的角色,很不重视,对团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了难度。这种现象,会导致整个村级干部队伍的老化和后继无人。

二是农村基层团组织发挥作用不够。在当前农村基层团组织中,还没有比较成型的符合农村发展要求、适应广大农村团员青年需要、紧密结合农村基层党政中心工作的团的工作体系。面对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一些基层团组织不能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工作方式陈旧、工作手段落后,面对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新的措施,影响团组织的助

手和后备军作用的发挥。

三是部分团干部工作热情不高。由于大部分团干部是兼职,所以主要精力集中在乡镇党政布置的中心工作上,没有足够精力来思考和开展团的工作,有的团干部对团工作缺乏热情,责任感不强,被动应付,甚至不予理睬。还有部分团干部认为新形势下团的工作开展难度很大,存在一种畏难情绪,不能充分认识到“有为才有位”。另外部分团干部的政治和经济待遇难以落实,也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四是多数团员青年组织观念淡薄。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团员青年自我价值实现方式的多元化,带来了团员意识的淡薄,出现了“团员不爱团,青年不想团,团干不管团”的现象。

三、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1、以“党建带团建”为抓手,创新基层团的工作环境。“党建带团建”一直是我们抓好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一个成功

经验。新形势下,基层团组织应紧密结合党政中心工作部署,主动向同级党组织汇报工作,使党组织了解团组织,及时给团组织指路子、压担子,促使党组织将团建纳入议事日程,从人员、组织、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同时将团干部的选拔、培训、使用以及待遇等问题纳入党的基层建设的总体规划,使党建和团建紧密结合。基层团组织要号召和带领农村团员青年围绕本级党组织的工作中心,努力成为突击队,充分发挥助手和后备军作用,以作为求地位,以此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

2、以适应发展为目标,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创新团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青年群体结构和社会分布变化相适应,努力做到“哪里有团员青年,哪里就有团组织,哪里就有团的工作”。第一,强镇强团,重点突破。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社区、行政村、企业、学校齐头并进的工作思路,探索组织设置科

学化,工作载体职能化,阵地建设多样化,实现对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模式的创新。第二,互联共建、优势互补。就是按照区域相联原则,把人数少、活动难开展的团组织与相邻人数多、活动开展正常的团组织联合,共同开展团组织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增强团工作的活力。实现村村联建、村校联建、村企联建,加大农村非公经济组织建团力度,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覆盖面,从而促进农村基层团组织的整体建设。

3、以服务青年需求为中心,创新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活动内容和方式。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加强与各类协会的合作,把工作做到具体的人和事上,真正赢得青年信赖。根据农村生产实际、青年发展需求,在活动时间、活动方式、活动内容上灵活考虑,依靠活动内在的吸引力来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避免为活动而活动。从调研情况看,农村青年的第一愿望是创业致富,为此,要重点

做好青年创业致富工程的服务工作,加大青年科技培训力度,为他们尽可能地提供政策和市场信息,从而为农村青年的增收成才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4、以吸纳优秀青年为重点,创新团的队伍建设。

一是优化团干部选拔机制。在农村大力开展以选配“带头创业致富能力强、带领青年创业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团干部,对年龄偏大、工作力度不大的团支部,积极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新的团支部书记和团干部,同时,大力推进乡镇团组织按期换届。建立健全以工作实绩为重点、以团员青年认可度为重要尺度的考核评价体系。同时联合组织部门加大对基层团干部的协管力度,制定详细的协管制度,从而充分调动基层团干部从事团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强化团干部的培训。要大力加强基层团干部的业务培训,每年至少要对村团委书记进行一次岗位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工作能力。在搞好团的业务

知识培训的同时,还应适当增加理论知识、科学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方面的内容,使基层团干部成为复合型人才,从而不断提高团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篇7: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及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报告

根据自治区纪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加强乡镇纪检组织建设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镇纪委结合本镇及周边乡镇纪委建设实际情况,感到乡镇纪检监察组织自身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对基层纪检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一、乡镇纪检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研,结合我镇纪委实际情况,觉得乡镇纪检监察组织自身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镇纪检组织力量单薄。在人力方面,我镇辖16个村委、14个居委,人口19.6万人,但整个纪委班子只有6人,纪委书记1名,纪委副书记1人,委员3人,其中专职纪检干部只有镇纪委书记1人,其余人员都是兼职。纪委书记在分管工作方面,与党政班子其他成员一样,主要精力被动放在做好乡镇中心工作上。乡镇纪委委员全部是大学生村官、办公室人员、综治干部及下队工作组长,工作任务繁杂,在遇到纪检工作与其他工作相冲突时,他们不可能抽出很多的精力去搞纪检工作,同时又要按其它分管领导的要求去下乡驻村或做一些应急性事务。长此以往,纪委书记和纪委委员都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纪检工作上,基础力量薄弱成为乡镇纪委工作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直接导致乡镇纪委工作缺乏主动性,完全处于应付状态。二是乡镇纪检组织开展工作缺少主动性、积极性。乡镇纪委是由乡镇一级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与党委、政府完全融为一体,人和 1

事都与乡镇党委、政府分不开。由于缺乏独立性,纪检工作的开展,与乡镇中心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村干部的协助,纪检干部一方面要查处违规违纪的镇、村干部,另一方面又害怕得罪他们,完不成中心工作任务。加上乡镇纪委所处的工作圈子小,人事基本不流动,遗留人际关系多,致使纪检干部患得患失,不能主动开展工作。上级纪委对乡镇纪委工作考核与干部提拔任免、评先树优不直接挂钩,也是乡镇纪委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纪检工作干得好与不好,乡镇党委基本不作参考,在干部任免奖惩中还是依据中心工作、应急性工作的完成情况。这些问题和现象,致使纪检干部失去信心,不安心本职工作,工作缺少主动性、积极性。

三是乡镇纪委干部纪检监察业务还不够熟悉。纪检监察工作业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但目前很大一部分乡镇纪检监察干部是其他工作岗位上的兼职,未曾从事过纪检监察工作,对纪检监检查工作的严谨性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绝大部分纪委书记还要分管信访、综治及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等,接待应酬较多, ,导致工作主次难分、办信办案有心无力。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推进,反腐倡廉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违纪案件涉及范围越来越广,违纪人员作案手段越来越诡秘,呈现出高智能化、高科技化的趋势,反调查能力在不断增强。而纪检监察干部长期在同一地域、同一岗位工作,知识结构单一,办案手段传统,懂财会、懂法律、懂电脑的专业人才为数不多,执纪能力相对落后。加之平时业务培训相对较少、从事业务工作的时间、精力也不多,因此,乡镇纪委干部存在业务知识不足,办案能力不

高等问题,乡镇纪委干部的业务素质急待加强。

四是业务经费没有,办案设备缺乏。在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任务的增加,以及纪检监察机关工作量增大,地方财政压力较大,严重缺少业务经费及办案设备,没有办案经费,没有办案交通车辆。相比较,其他部门上级都有资金或是车辆等实物支持,而纪检监察机关没有下拨专门的经费或相关办案设施。

二、乡镇纪检组织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一方面部分领导思想认识有误区。当前我们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重经济发展,轻党员干部教育管理,认为惩处了其管理和使用的党员干部,就等于给其脸上抹黑,对纪委工作不够重视、不够支持,有的甚至错误地把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同阻碍经济发展划等号。另一方面有的纪检干部思想认识有误区。乡镇纪检干部兼职较多,片面认为纪检工作干得如何无所谓,做好其它工作才是实的、硬的、有用的;有的被单位领导“敬而远之”,履行不到监督职能;有时事务缠身,兼顾本职工作少,发挥作用不到位;有的认为纪检干部队伍交流“换血”缓慢,“老化”趋势明显,形成了大部分纪检监察干部的“终身制”,导致在干部中出现了做纪检监察工作“没奔头”的思想情绪,一定程度造成不能形成奋力争先的竞争氛围。二是考核制度存在缺陷。按照现行管理体制,乡镇纪检监察组织实行上级机关和乡镇党委双重领导。但是在实际运作上,乡镇党委政府对纪检监察组织享有绝对支配权(乡镇纪检监察组织的编制、年终考核、津贴补助发放等都在乡镇,并接受乡镇党委的领导),而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对乡镇纪检监察组织的领导则仅局限于业务指导层面。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导致上下级纪检监察干部之间在工作上特别是在案件查处以及量纪定性等方面,仍存在意见不一致、协作不到位的现象。同时,现行体制下,乡镇纪委书记,监督同级党委的职责也显得力不从心。三是干部交流存在弊端。干部交流是永葆干部干事创业激情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但作为纪检监察干部,因为专业性较强,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还需要实践,一名纪检监察干部需要日积月累的参与案件调查,不断提升自己的办信办案能力,方能胜任此项工作。乡镇纪委书记的大面积交流,一批对纪检检查工作不熟悉的同志走上纪检监察工作岗位,需要很长一段熟练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纪检监察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对乡镇纪检组织建设的建议

当前,应从加强队伍建设、健全考核制度、减轻工作压力、强化教育培训等方面入手,使乡镇纪检组织高标准履职尽责、高效开展各项工作。

一是人财物上充实基层纪检监察力量。人力方面进一步加强,每个乡镇纪委除了纪委书记,还应至少配备一名纪检监察干事,确保纪检检查工作顺利开展;物力方面进一步充实,为乡镇纪检组织更新配齐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必要的办公设备,方便乡镇纪委办信办案;经费方面进一步加大,上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匹配一定专项办案资金,上级应当将乡镇纪委办案经费纳入财政拔付,确保办案经费到位,弥

补地方财力有限导致纪检监察业务经费不足影响正常工作开展的缺陷。配置专用办案车辆,确保办案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考核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机制。乡镇纪委要负责监督乡镇党委,又要接受乡镇党委的领导,钱、财、物、年终考核都在乡镇,乡镇纪委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极其不科学。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考核机制,消除乡镇纪委工作的顾虑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有的地方将乡镇纪委的人、财、物、年终考核等收归纪委,这样乡镇纪委就不怕“得罪人”,可以大胆开开展工作。激励方面:要提高政治经济待遇。在政治上,要疏通纪检监察干部输出渠道,建立交流和选拔任用机制,使纪检监察干部进的来,出得去,盘活人力资源,激发热情,推进工作。如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应优先考虑,交流到其他部门领导岗位,要与纪委机关规格相一致,高看一等,厚爱一层。在经济上,要统一设定纪检监察干部的补贴津贴和办案奖励机制,提高办案补贴标准,如纪检津贴现在还是60元一个月,与现行经济状况极不相宜,必须根据现在物价及工资收入现状给予合理提高,想方设法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福利待遇,提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减轻乡镇纪检监察干部重负。作为基层纪检组织,其本职工作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而将乡镇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悉数压在纪委书记头上,必然导致他们对本职工作有所忽视,作为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市县纪委必须与各乡镇党委沟通减轻乡镇纪委的工作负担,将工作重心放在纪检监察业务

中。

篇8: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及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报告

一、日本、韩国农村、农业发展基本情况和特点

日本现有1.25亿人口, 国土面积36万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是338人每平方公里。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了近三倍。农地总面积7215万亩, 人均耕地0.58亩, 农业人口335万, 占人口总量的2.7%, 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约22亩。在现代化进程中, 日本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 目前农业产值只占国内GDP总量1.1%。农业总产值约8.5兆日元 (约合6071亿人民币) 。农业内部结构是畜产品占30%, 稻米占23%, 蔬菜占24%, 其它由花卉、果类、豆、麦等产品占23%。农业人口在过去40年内从1454万人, 降低到目前的335万人。经过战后60年的发展, 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4万多美元, 农民的收入水平基本与城市居民相当。日本农村已基本上实现了城镇化, 居民户籍、社会保障、公用服务实现了城乡一体化。日本农村现代化过程的最大特点是战后的日本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吸引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向城市集中, 使农村人口迅速减少。日本农业几十年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农户的分化。全国农业经营正朝着农户向“事实上的非农家” (兼营农业户) 和“企业型农家” (专业化的大农户) 两个方向分化。日本农业的现状可概括为农产品自给率低, 只有40%。农业后继乏人, 农业人口老化 (65岁以上农业人口占58%) 。目前, 日本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正在新的农业基本法的指导下, 强调农业的多方面功能, 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包括资本对农业的渗透) , 提高农产品的自给率和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

韩国现在有4685万人口, 国土面积9.9万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是473人每平方公里。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了4倍多。农地总面积3100多万亩, 人均耕地约0.66亩, 农业人口353万, 占人口总量的7.5%, 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约9.3亩。平均每个农户18.9亩。以前, 农户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 稻米生产上世纪90年代已实现自给有余。现在一产业结构逐渐向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及畜牧业调整。韩国经济和社会都比较发达, 目前全国GDP总量为9000多亿美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2万美元, 农业产值只占国内GDP总量5%。城市化、现代化程度都很高。韩国农村基础设施均较为完善, 农产品价格基本相当于我国价格的10倍。国家对粮食实行严格的价格保护, 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 农民可以从国家获得价格补贴, 农民收入得到有效保证。在政府的支持下, 部分发展较好的农村, 农民收入水平还超过城市居民收入。村庄环境清洁美丽, 城市与农村之间基本没有差距。韩国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政府主导的“新乡村运动”推动了全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新乡村运动”, 农村面貌和农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农民素质明显提升。在1970年以前, 农民人均人均收入不足100美元, 80%农民住的是茅草屋, 点的是煤油灯。通过“新乡村运动”, 农民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 家庭现代化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农民也基本普及了高等教育。村里有保健所、农民会所、敬老堂 (老年人活动中心) 等活动设施。

二、日韩两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几个特点

我国今天农业和农村发展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日韩两国基本已经得到较好的解决, 两国在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确实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1. 农民合作组织是分散生产和大市场联系的重要纽带

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是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在日本和韩国, 把农户连起来的组织就是农业协同组织。协同组织是日韩农业经营体制的一大特色和骨干, 在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业、农村及农民地位, 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日本为例, 全国农业仍是以分散的家庭经营为主的个体小生产, 不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 也不便于政府指导和管理。为了支持分散农户发展农业生产, 提高农户的市场竞争能力及经济和社会地位, 二战后, 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 日本农村建立了以“农业协同组合” (简称“农协”) 为代表的一批农业经济组织。农协自下而上, 层层建立, 机构设置分为基层农协、农协联合会和农协中央会三级, 覆盖了全国农村和农业各个领域, 成为集农业、农村、农户三类组织为一体的综合社区组织。日本的农协涉及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组织协调、农业产供销、社会化服务等诸多领域, 功能齐全, 网络非常庞大, 触角深入农村各地, 几乎所有的农户都加入了当地农协。农协的主要职能有:一是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 为他们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每年农协根据农民对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的需要, 制定采购计划, 统一向生产厂家定价, 防止厂家擅自提价或以伪劣商品坑农;为农产品寻找市场和销路、代为洽谈价格、甚至代为销售等。二是农协作为政府和农民之间的中介组织, 行使“政府的助手”作用, 政府依靠农协推行其农业政策并实现对农业的间接调控。三是农协积极参与并影响政府农业政策的制定, 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目前, 日本有各类农协820个。

韩国的农协是1961年成立的。它是由农民出资、代表农民利益的合作经济组织, 主要从事供销、信用、保险、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合作经营活动。据统计, 全国基层农协1359个。另外日韩两国还有农村管理的自治组织、民间互助团体和农作班组织。农村管理的自治组织有农村建设委员会, 是由村民代表组成的自治组织, 负责议决本区域内的重大事项, 检查村务管理和决议执行情况等;日本农村存在大量民间互助团体, 一个600多人的村庄中各种社团多达30余个, 平均约20人就有一个组织;韩国农作班组织是由40~80户农民联合起来的生产销售组合。政府对农作班组合建立温室大棚等基础设施给予资金扶持, 农协派出技术人员对种植品种、技术和生产销售给予支持。

2. 突出农民主体地位, 激发农民勤勉、自立、合作、艰苦创业

韩国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新乡村运动”是典型的新农村建设运动, 它的主体始终是农民, 新村运动的实质和精髓是农民自发的“致富运动”, 中央和各级政府通过培训和选派乡村指导员等方式, 组织农民、激发农民的自发、自助、协同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政府帮助农村制定乡村建设规划, 对农业、农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资金和物质补助。政府投资投物, 因势利导, 农民投工投劳, 上下互动。遵循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特点、规律, 并与世界农业发展相衔接。比如发展农村民主、农民组织、妇女参与、农村教育、农村卫生、技术推广、农业贸易、农村旅游、有机农业等。韩国是资本主义制度, 不可能搞政治运动, 却引用了政府主导而计划色彩浓厚的新乡村建设运动, 实际上是优势互补, 扬长避短。新乡村运动克服了韩国在引进西方文明时的盲目西化倾向, 很好地保留了传统文化, 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及国民伦理道德。

3. 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

由于日韩两国土地实行私有制, 两国对公私事务界定十分清楚, 责任和义务也非常明确。日本的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和保护程度是所有发达国家中最高的。日本对农村公共事业基本由政府出资建设, 对私人发展农业设施政府给予投资总额50%的补助。若将地方政府预算支出计入, 日本财政支农资金超过农业GDP总额。收集到的2003年日本用于农业的预算资料显示, 全年国家用于农业的补助投资约为23667亿日元, 约折合人民币1690.5亿元。而当年日本耕地面积为476万公顷, 农户298万户, 若预算折摊到耕地和农户, 则每亩达2368元 (人民币) , 每户达56728元 (人民币) 。日本农业政策本身的含金量高, 国家每推行一项政策必然配备一定量的资金, 这也是农业政策兑现率较高的主要原因。韩国推进“新乡村运动”时国家财政状况较差, 对农业的投入以物质为主。1971年初政府实施的第一个实验性项目是向每个村提供335包水泥, 由各村自行决定如何使用。第一年有一半的村效果显著, 政府又加拨500袋水泥和1吨钢筋。4年间, 村民们换房顶、修院墙、绿化荒山、修整村中小巷、建公共澡堂、公共洗衣处和公共饮水设施等, 修建了上万座桥梁, 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有了改善。在工业化进程中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政府倡导种植经济作物, 为农村工业发展提供财力和技术支持, 帮助农民增加收入。韩国中央政府对农业公共设施建设基本上全额承担, 对农村公益事业也主要由各级财政分级承担。例如村议事所 (村委会) 修建办公场所费用中央政府承担30%、道政府承担30%、市政府 (旗县政府) 承担20%、当地农民出资20%。对于农民或企业发展农业设施区分不同情况, 给予补助, 标准都很高。对农户发展大棚等财政补助60%的费用、对公司发展温室设施补助50%。除正常建设补助外, 道 (省) 政府还对评选出的道级优秀村每村给予5亿韩币 (约为人民币500万元) 的奖励。据资料介绍, 韩国各级财政用于农村方面的支出是中央财政最大支出。

4. 农业生产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注重农产品质量提高和重视农民技术培训

日韩两国国土面积狭小, 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以农业人口的逐步转移而逐步实现的。尽管目前中、小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也不大, 但由于农业人口比重很低, 农户户均经营的面积相对扩大。日本农业劳动力种植业人均占有农地达22亩, 养殖规模以奶牛为例, 户均在50头以上, 日本山梨县宝牧场养殖规模达到1200多头。韩国巧合里 (村) 位于城郊, 农户有700多户, 户均耕地面积也在15亩以上。两国农村人口还继续流向城市, 当地的孩子受过高等教育后只有10%回到农村从事农业, 其余的都留在城市发展就业, 当地农户的户均经营规模也随着人口的逐步减少, 越来越大。

日韩两国种植业以水稻为主, 单产水平400千克/亩左右, 低于我国目前 (600千克/亩) 的单产水平, 但市场上出售的大米质量非常好。在日本, 农业技术更加倾向有机化。日本大阪府农业综合研究所以“创造大阪现代农业技术、创造丰富食品生活技术、创造丰富绿化生活技术”为目标, 农产品无菌生产技术、生物杀虫技术、提高农产品口感和营养、循环农业、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等成为该所的研究重点。大阪府还规定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50%的农产品, 政府给予环保认定, 发放标志, 在市场上出售的价格远高于一般农产品, 实现了优质优价。

日本和韩国的农业科技机构都承担了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的职能。大阪府农业综合研究所内设了农民大学校, 对高中毕业后想从事农业生产的学生进行两年的专门培训, 为大阪府培养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韩国的农业科研机构也定期和不定期的应农协会的要求, 对农户进行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新品种种养殖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 加快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

三、几点启示

1. 建设新农村, 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建设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 首要的是解决生产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目前, 我国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不足4000元, 制约着农民进一步发展生产的能力。各级政府要必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重点在发展农村经济、转移农村劳动力上下功夫, 继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大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着力培养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 形成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牧区草牧场承包经营权依法合理流转, 使农业由多数人的主业转变为少数人的主业, 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同时, 加快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重点在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的基础上, 大力推进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将传统的以血缘和地缘为主的社区集体经济转化成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社区合作经济, 拓展集体经济内涵, 吸引多种资源要素流向农村, 提高集体经济实力;鼓励各村打破行政区划界限,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实行跨地域合作和发展, 使得农村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日韩两国发展经验表明, 农业、农村的发展需要政府财力的大量投入。我国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虽然对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投入逐年增长, 但平均到每亩耕地、每户农民还是很少。应当尽快建立“城乡统筹”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高于”的要求, 不断增加财政支农的比重。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应完全由各级财政承担, 农村公益性事业建设农牧民自筹部分不应过高, 生产经营性的农业设施建设财政补助大体上应达到50%, 进一步体现公共财政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性质。

3. 必须坚持城乡一体, 突出科学、和谐、协调发展

日韩两国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 经历了从工业化、城市化推动农村现代化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如韩国, 上个世纪中叶, 主要力量还集中在工业基础和城镇建设上, 城乡之间处于失衡的非良性状态。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 政府将农村发展列入国家战略, 在政策取向、资源配置、舆论导向上倾向农村, 并从行政的角度建立了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 促进了农村发展, 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工业化进程, 增加了国家的整体实力。日韩两国农村发展经验告诉我们, 城乡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最佳方式, 城乡融合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的更高境界。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因此, 建立城乡统筹的发展政策, 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十一五”期间, 要加强农业发展规划, 推动农业人口集中转移, 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的步伐,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协调发展。

4. 在新农村建设中, 要进一步培养农民自发、自立与自强的信心和决心

韩国新农村运动中“我们做就成”“我们一定要成功”成为每个农民的信念, 农民在农村建设中真正发挥了主体作用。今天的日韩农民没有丝毫自卑, 相反充满了作为一名农民的荣耀, 处处彰显出创业热情和发展活力;正是这种力量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 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当前, 尽管我国广大农民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但农民的主体意识还较淡薄, 等靠要思想严重, 消极被动、等待观望的现象仍然突出。因此,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任务, 要依靠宣传、机制、政策的力量唤醒农民、启发农民、激励农民, 大力培育农民自力更生的精神, 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的主观能动性, 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

5. 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突出创新经营体制

农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日韩两国农民应对市场的成功经验是组建农协, 通过壮大经营实力来提升农民进入市场能力。日本农协不仅负责会员的产品销售和农资统购, 而且将功能拓展到报刊杂志、旅游观光代理, 保险、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 为每个会员创造财富、提供服务, 农协的作用在会员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的作用强有力的显现出来。我国农村受传统观念影响, 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根深蒂固, 农民在市场竞争中显得乏弱无力,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刚刚起步, 处于弱势地位。目前, 我国不少地区出现了农牧业规模化经营的趋势, 要因势利导, 支持各种类型经济合作组织加快发展,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组织化程度, 分产业把农民集结起来, 凝成一个整体, 增强农民在生产、经营、联合进入市场和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摘要:日本、韩国农业及农村与我国基本情况相近, 人均耕地面积小、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分析总结日本、韩国农业及农村的发展, 特别是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 对我国当前正在开展的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殡葬流程管理下一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基地考核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