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新下的教学之我见

2024-05-02

读创新下的教学之我见(通用8篇)

篇1:读创新下的教学之我见

读“创新”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彭小玲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近几年,新课标的实施工作在全国开展的如火如荼。教师们也在围绕着新课标理念不断的学习、探索与总结,有时在力求完美中还显得有点踌躇莫展,甚至迷失方向。在一些公开教学或展示课上,我们不难看到,有的老师为了将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全面,有所创新,往往煞费苦心,将一节本再平实不过的课设计得五花八门,新颖独特,通过反复试讲,再加上学生配合默契,一堂课顺顺利利漂漂亮亮的总算完成了,这种创新精神和对待教学的态度的确令人佩服,但恰好忽略了教育的本身“人的发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是否真的学到了新的知识,能力是否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个性是否得到了张扬,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没有充分的得以体现,我认为这才是“新课标”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从育人来讲,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会学生先成人,后成才。从教学来讲,一个好的老师是在课堂上讲究求真务实,不摆花架子。应该说,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成长之路。在与新课标打交道的整整五年时间里,我也在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实践与反思中前进,感触颇深,也深切体会到了新课标的内涵,现在,在我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我比较欣赏和照顾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课前预习,指导学法

预习是一种铺垫,是了解课文的阶段。其实质在于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之上,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从而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因此,教学时我始终坚持每篇课文必须要有课前预习,做到不预习不讲课,有指导、有目的的进行预习。

一是先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掌握预习的基本步骤,如:事先收集和整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可先看课文,遇到生字词查字典,把它学懂;朗读或默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讲什么,练习用简练的语言叙述出来;联系课后作业中有关内容的问题,看看文中的重点,想想自己会不会回答;把内容初步弄清以后,然后看看有什么问题;最后再反复朗读课文。这样的学习步骤要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养成有步骤的阅读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必须坚持。

二是讲明预习的重要性,一般说来,它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预习要求进行自己练习的过程。这种自练,从近期目的看,是为学习具体课文作铺垫;从长远目的看,它是在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撷取、驾驶知识等能力。

因此,学生做好了预习工作,待到上课时,难题轻而易举就被攻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收到的教学效果显著,这样师生均能从中得到快乐,收获成就感。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汉语拼音《弯弯的月儿》一课时,教师告诉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看美丽的美丽夜色,再夜色里看到美丽的星星和蓝蓝的天空还有弯弯的月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回想美丽的夜色,学生们在这样的氛围中通过“想”“忆”“读”很快掌握了文章大意,怎能不高兴不乐学呢?。

在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多提供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的机会:如鼓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组织小组讨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讲的机会;创设争论情景,利用理解中的矛盾点、分歧点,鼓励学生在争辩中磨炼语言、磨砺思维。在作业方面,我们可以设计自主性选择作业、也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等。这样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有助于化解学生认知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更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以自主为前提,扩大学习面。

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在朗读欣赏完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的特点这二排比句式后,我进行引导、触类旁通,鼓励同学们想想在成长过程中所游览过的山水中能否以相同的句式和描写手法加以叙述,同学们跃跃欲试,多么漂亮的改头换面啊!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中句子的意思,还把句子请出课文,灵活自主地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真是自由收获呀。

2、以合作为手段,发挥小组作用。

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主体,学习的目标要明确,组织学生讨论要注重实际效果,低年级教学更应该多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掌握一定的合作要求和方法,为高年级的自主学习打好基础。如我在识字教学中,分小组学习讨论本课要学习的生字的识记方法,规定学生在交流时要求:①认真听取每个同学的讨论结果;②在思考的基础上对同学的学习进行修正和补充;③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④对讨论的结果要有汇报记录。当我宣布讨论开始时,学生叽叽喳喳,交流热情,互学互补,学生除了讨论出了用已有的识字方法来记外,还讨论出了一些新的识字方法,如熟字加一加、减一减、猜谜语、做动作、编顺口溜等识字方法。使学生的识字量和识字方法得到了提高。

三、启发想象,发散思维,激发写作灵感

人教版第八册《触摸春天》这篇抒情散文真切描写了一个盲童安静在花丛中用手拢住蝴蝶又放飞蝴蝶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我在教学本课时,用动情的语言,很快调动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又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从不同的教学点质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一开始我便围绕“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这个话题,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谈理解,当学生找出 “睁着眼睛的蝴蝶被安静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这处奇迹时,学生对“神奇的灵性”有点理解不透,我并让学生大胆设想,“假如你就是那只蝴蝶,你明明是睁着眼睛的,你为什么不飞呀,你在想什么?”这样换个角度来思考,学生竟说出了“被安静这种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所感动而故意不飞走”的想法,多么善良的举动啊,这样同学们很快理解了 “神奇的灵性”,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此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又如,当课文讲述到盲童安静放飞蝴蝶仰起头来张望这一段落时,待同学们理解了她是在用“心”张望后,我契机引导学生想象,安静用“心”会张望到什么呢?学生很快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想象,说出了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水、快乐的小鸟、郁郁葱葱的树林、五颜六色的花朵、形态各异的云朵„„这个板块的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也建构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创造;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情感、想象、思维和个性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在心境良好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情感才能真实,想象才能丰富,个性才能发展。于是,伴随着轻松愉悦的音乐,我又让学生在课堂上再写一写自己的所思所悟,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五、有效渗透德育,让思想的火花绽放到孩子的内心深处

去年,我在听取一位语文老师的讲授《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当老师指导朗读这样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对话部分时,发现有的学生不仅不感动,竟然还读得咯咯笑起来。这不得不引起了我的思考: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多么的重要!我们的学生也不是不知道感动为何物,这就在于我们语文教学在渗透德育时在教学观念、方法、手段上的合理运用。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对学生来讲,时代久远,很难理解和体会到特殊环境下那种父子情深的感人画面。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时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1、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资料,向学生介绍一些地震的背景知识,帮助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有了一定的基础,并能配合老师很快进入文本。

2、组织观看地震录像片或地震后的图片,随着悲情的乐曲,课堂中鸦雀无声,学生已进入情境,为后面的深入的理解感悟课文做好铺垫。

3、设计体验环节,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描述体验儿子落难和父子见面时的感受、再结合实际谈谈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情,抓住情感的共鸣点,感受父子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六、善激励性的语言,重合理的评价

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是学生成长的动力,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作中我注重语言的魅力,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运用精妙的语言为他们塑造着美好的未来。

1、口头评价。课堂中针对学情及时有效地给予学生口头评价,如“你真棒”、“好极了”“你越来越能干了”、“你观察得真仔细”、“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骄傲”等,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也会因此而充满生机和活力。

2、书面评价。工作中不时地在反馈内容或形式上(作业、试卷等),给出适当的评语,同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批改一个学生的作文时,她在写给妈妈的心里话里有这样一段“妈妈你知道吗?在学校,我没有一个朋友,同学们都不和我玩,我好孤独”我的心里猛然一阵酸楚,妈妈看了该多伤心啊!于是我在下面批注到:莹莹,你知道吗?其实你一点也不孤单,大家都愿意和你交朋友,你发现了吗?昨天你去参加舞蹈兴趣班时,你桌上的东西都是同学帮你整理放回抽屉的,你不仅长得漂亮,还拥有一副好身材,舞姿是那样的优美,同学们都羡慕你呢!还有,老师不也是你的好朋友吗?当你有困难时,我会随时出现在你身边,当你获得进步时,老师比你还要高兴,在这么好的学校学习,你是多么的幸福啊,现在,你还会觉得孤单吗?之后,我有意让她多参与一些校内外集体活动,课堂上多给她创造表现的机会,慢慢地,她的脸上变得生动起来,开始主动与同学们交流,学习上也有了很大进步。

以后,在平时的作业上,我更是注意对学生及时地给予一些客观性评价。如:“聪明的你,为什么将作业写得这么乱,我相信你一定能写好,对吗?”“好。有进步,再加把劲,加油!”

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自信与成就感、知识的容量,不仅仅是你对他的某种物质上的奖励。也许你对他及时的一句口头表扬,一句留言,或是一个抚慰的动作、甜蜜的微笑可以让他开心好几天,使他学习起来也更有热情,对你的学科也更感兴趣。

总之,以上是我在读《创新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和看法,我很感谢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感谢我这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是“新课标”理念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促我成长;是孩子们使我收获了快乐,体会了新课标落实所带来的成就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需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使“新课标”在课堂教学中走得更实更具魅力。

篇2:读创新下的教学之我见

作者:缪文姬

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07期

摘 要: “素读”教学虽由来已久,而在近年提上研究的日程,却是从华南师大附小陈琴老师的文章《“素读”经典》而始的,但她也仅仅是把“素读”作为经典阅读的范式来研究。那何谓“素读”,为何要“素读”,如何实施“素读”,正是笔者要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 素读 多元解读 诗意解读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状,一是特级教师王崧舟所进行的诗意语文研究,二是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深度语文教学研究,三是孙双金的情智语文研究和周一贯等老一辈的本色语文研究。而“素读”教学虽由来已久,在近年提上研究的日程,却是从华南师大附小陈琴老师的文章《“素读”经典》而始的,但也仅仅是把“素读”作为经典阅读的范式来研究。那何谓“素读”,为何要“素读”,如何实施“素读”,正是笔者要探究的的问题。

一、什么是“素读”

素读,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读书法,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的纯粹的读;指的是以一种原始的心态贴近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渠道,把握作者原初的内在的思想,并与作者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上达成共识,以此丰富阅读体验、丰厚知识内涵、丰盈精神世界的阅读方法。它是一种反璞归真的读书方法。用南怀瑾先生的话说:“所谓素读就是一种朴素纯粹的读,是一种不求甚解的读,是一种声音琅琅、抑扬顿挫的读,是一种像唱歌一样的读,一种来来往往地、反反复复地读。”

但这些还不够,在此我还想对其更深入解读一番,着重在“素”上。

第一,“素读”中的“素”,首先指的应该是阅读的心态。何为素,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它是“本色”的意思。所谓本色,就是指白色。在这里,它具有简单、清纯、朴素、原初的意思。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首先就要倡导平和的心态,不要搞得太复杂,更不要搞得太花哨,还是简单点、清纯点、朴素点、原初点好。有了这样一种心态,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与文本与作者的互拥、共鸣。

第二,“素读”中的“素”更多是指一种阅读的方式。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呢?简单地说,就是不带任何的阅读功利,不带任何个人情感好恶,简简单单、清清纯纯地去阅读,是一种直扑文本、直面文本的,为读而读、想读而读的读书方法。这里再次借用南怀瑾先生的话说,“这看似一种很笨的方法,却是培养天才的最好的方法”。据说,日本十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全部进行过素读的训练。所以,“素读”看上去是很笨的读书方法,却是很有用的。

龙源期刊网 http:// 第三,“素读”中的“素”还包含着阅读的功能和目标的意思。“素”的本意是本色,“素读”的目标也是指向本色的、简单的,只为了诵记而读,为了积累而读,或者是为了读而读。读中的人文感知、人文熏陶全融注在一个“读”字里面。所以,“素读”中的读,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既是过程,也是目标。正如近代学者梁实秋先生所说:“正是因为经过素读,我们认识了文法的要义,体会到了书词炼句的奥妙。”我们通常讲文以载道,也就是读以融道,读以渗道。

二、为什么要“素读”

我想,我们正处在一个复杂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代,也是一个因为多元很难说谁对谁错的时代。窦桂梅的深度阅读,有些深度也是作者“未必然”,读者也未必一定现在就能“然”,但我们的老师却拼命地使学生往上面靠拢。在这样的深度阅读中,肯定有一些背离了作者本义的,或者背离了教育本真规律的,也就是在文本意义圈之外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回归。我们为什么要提出“素读”,是因为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观念,包括实践的模式,有时候脱离了语文教学当中“尊重文本,尊重作者”的意象和轨迹,所以我们才提出一种向文本本真靠拢的观念。当然,我们也不是对别人的一种背叛或者是对别人的一种否定。“素读”,我们还是提倡与作者对话。有的时候,我们缺失的恰恰是静下心来与作者对话,作者的意图才是文本的核心价值,才是文本所负载的一种最重要的信息。我们需要把握住作者的命脉。当然,“为什么要进行素读”很可能还有其它的原因,比如包括培养学生的一种剥离假象、求真务实的精神。实在的东西才是具有唯一性的,三、怎样去实施“素读”

那么,素读如何在当今发挥它的价值和作用,让它焕发出时代应有的那种魅力?因为素读毕竟是古代的一种读书思想,它主要强调阅读的简单、质朴、单纯、直接,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重新寻找到这样一种原初的、古朴的教育思想,并且将它运用到现代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来,这里就必须要有一种转化,有一个继承与创新、继承与超越、继承与突破的问题。为此,我想着重谈谈如何在当代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这种思想。我想应该有这样的三个关系。

首先是“素读”与“趣读”之间的关系。古代的素读确实是强调古朴简单地读,但决不是机械、枯燥、乏味地读,我们一定要区别开来。如果是一味地机械、枯燥、乏味地读,这样的读对学生是绝对不可能有吸引力的。如果没有吸引力,就谈不上阅读的效果。尤其我们现在面临的是现代的学生,他们较之古代的学生,兴趣、好奇心更强,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在原来质朴简单的素读中加上兴趣或者趣味。在读的要求上可以是简单质朴的,但在读的形式上一定要注意趣味性,要能真正地吸引住学生,让他们真正地爱读、乐读、想读。

其次是“素读”与“美读”的关系。“素读”强调阅读的简单化,强调阅读当中的直面、质朴,乃至强调一种纯粹的读。但是,我们又不能仅停留在工具或者形式的层面上,我们应该更多地将“素读”附之以灵魂,附之以美感。也就是,这种读是简单的、质朴的,但同时又应该是美

龙源期刊网 http:// 的。它应该流淌着一种情怀,闪烁着一种艺术,要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真正地陶冶其中、熏染其中,这也是实现“素读”在现时代价值功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素的,但同时也应该是美的。

最后是“素读”与“活读”之间的关系。“素读”与多元解读的问题,其实也就是“素读”与“活读”之间的问题。“素读”强调的是一种阅读的原初心态,强调的主要是一种质朴的、直接地进入文本,走近作者,实现读者与作者的互拥共鸣,但我们又不能以此来压制和禁锢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如果是这样,我们在现时代倡导素读,又会走向另一个方面,即忽略学生的个性,忽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本来是针对个性化解读过渡的走偏,我们也不能让“素读”走偏。素读的本意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纯粹的读,但是,不追求并不是不要。对于这样的理解,也可以是多元的、多向的。尽管最终应该归一,但是作为过程来讲,它还是开放的。这才符合当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要求。

笔者曾尝试过一堂诗词素读教学课例,取得了一点收获。我在课堂上展示李煜的《相见欢》,要求学生静静看看,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赏析古诗的问题。我只问一个问题:你们在读以下词中,最感兴趣的一个字词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个词的探究结果。学生众说纷纭,有的关注到这个“独”字,说明诗人是一个人到楼上去,很孤独,很寂寞;有的关注到“月如钩”,说是感觉很是凄凉;有的关注到“寂寞梧桐”;有的关注到“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还有的关注到“锁”字,认为表面是指深院的大门紧锁,其实是暗示作者的处境……最后,我再进行补充并总结,我们读书,读诗词,就是要耐下性子来好好品字,品词,朴素地读,“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此堂课上,我指导学生素读古诗词,从字里行间来体会诗人之情。同时,也是让学生培养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细读,精读,静读,从文本文字中找寻感情的归依。

当然,我要强调,素读不是解读文本的唯一方法,这和深度解读、诗意解读并不是矛盾的、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或者说彼此之间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深度解读也需要“素读”,“素读”不是一种浅表层面的读,而是一种就果溯因的读。我们并不排斥别人的说法,也不是让全体语文教师都进行“素读”,而是要和其它风格的阅读方法进行互补。

参考文献:

篇3:读创新下的教学之我见

一、西“读”

吕叔湘先生曾经谈到这样一种情况, 一些读写能力强的学生无一不是“课外阅读”的有心人, 他们谈学习经验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课外看书, 说的就是阅读活动。吕叔湘先生强调, 学习语文需要大量阅读。他提出, “一学期读它80万到100万字不为多”。通过持续而广泛的阅读, 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就会越来越深厚, 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发展提高,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说的就是读和写的密切关系。鲁迅先生也鼓励青年学生多看书:“爱看书的青年, 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 即课外的书, 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因此, 我推行了一系列的阅读措施。

1.“文化快餐”。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当然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 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的需要, 广闻博采, 时时引进时代的“活水”。

选取一些时代色彩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增设“文化快餐”。每堂课必拿出五分钟, 开设“每课一成语”“每堂一首诗”“三分钟自由谈”等栏目, 合成一份内容丰富的“文化快餐”。老师可以上, 更要锻炼学生上。

2.“文化大餐”。

为学生订阅《读者》杂志和《21世纪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及《西游记》、《水浒传》等十大名著, 提供最基本的课外阅读材料。并组织召开读书交流会, 请本班读书多的同学或聘请高年级优秀同学来个“读书论坛”或称“百家讲坛”。

我深信, 中学生如能在学好功课的同时, 从小就养成终生阅读的好习惯, 一本本读, 积以时日, 以不变应万变, 厚积薄发, 不谈别的重大作用, 往具体上说———还怕写不出好文章来吗?

二、东“写”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激活了写作热情, 可自由命题, 进行写作练习。写作内容到形式都可以自由选择、确定, 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精神。

我坚持让我的学生每人每周写一篇“随笔”, “随笔”的范围、题材、文体不限, 只要是学生感兴趣, 想写的事、想说的话都可以写。随笔的形式一般有:

1. 阅读随笔。

阅读随笔即动笔墨读书, 包括对词语及文章的摘抄, 内容概括, 佳句警句抄录, 读后感, 书刊评论等。

不少名篇佳作、名言警句, 以及成语、歇后语等, 在阅读欣赏之后, 还必须反复吟诵, 琅琅上口, 达到熟练背诵, 到写作时, 就能整句整段引用、模仿或迁移, 成为锦上添花的写作材料, 这属于强记积累。中学生是记忆力发展最佳时期, 且能在理解基础上形成长时记忆。教师应提倡、鼓励和指导并严格要求学生强记部分经过选择的名家名篇, 让学生终生享用。此外, 名言警句、成语、歇后语均需尽量多地随时记录。

2. 观察随笔。

观察随笔也就是写观察片断, 观察日记。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 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 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因此, 中学生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 春花秋月, 夏雨冬雪……教室里, 要把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 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 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

古语说“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知音”, “千剑”、“千曲”皆靠积累。作文教学同样如此, 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 才能积累丰富的材料;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 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切实得到提高。

摘要:搞好作文教学, 最重要最基本的一条, 就是作文教学必须与大量的经典阅读与赏析结合起来。国家教育部也以教学大纲的形式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古今中外名著。特别是“语文新课标”, 对学生阅读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切实得到了提高。

篇4:美读教学之我见

一、注意通过美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美读是一种阅读的美好的享受。美读能够很好地激活学生的发展思维以及生活经验,可是语感和我们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在阅读时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有这样的体会,当读到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关的语言文字时,你就会浮想联翩,涌起感情的波澜,在内心深处很容易对这部分语言文字产生真切的感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脉脉相关、息息相通的,每当生活经验被激活时,学生一下子就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进而更加真切地感悟到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魅力。作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都是通过朗读文本来进行课堂阅读教学的,我以为这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它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走进快乐的语文课堂,真正感受到文章百转千回,气象万千,风情万种。

二、注意通过美读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效应

美读不仅仅是那么简简单单地读读罢了,更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的对话和交融。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否厚重,程度又如何,这往往直接取决于学生和作品,以及作者的心灵的沟通、理解程度。文章的风格也各有不同,我们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深入揣摩每一篇文章蕴含的味道:有的要读得热情奔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欢快甜美,有的慷慨激昂等。还有对作品的理解不同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读出文章的不同节奏来。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才能把文字作品的教学内容准确、形象、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还能通过声音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把爱憎充分表现出来。这样的美读能使学生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效果,给人难以忘怀的教学效应。

总之,美读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的语文教学环节,因为美读教学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审美情趣和语文学养。尤其是一些名篇名著,要求我们的学生能通过美读,来达到烂熟于心,铭记在心,感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魅力,对学生的人生观的形成打好知识金字塔的底座。

篇5:论文:创新作文教学之我见

如果你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你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60%的学生会无奈地回答:“不会写作文,不想写作文”。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写作文甚至爱上写作文呢?

一、摒弃1专统1乍文教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兑:“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作文课也不例外。我们要主动给学生营造和谐而轻松的写作氛围,展开广阔而自由的写作空间,拨动写作动机的心弦,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隔周的作文课上,我主要训练学生从生活小事中感悟人生道理的`写作方法,变AB剧为连续剧,学生们思想的闸门被再次打开,学生们的习作生动而真实,细致而感人,这让我真正意识到:只有尊重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为他们提供充分展示自我并完善自我的机遇,把自我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尽兴地释放出来,才能改变被动写作的局面,创作出最真实最生动的作品。

二、打破常规日记写法,点燃学生写作激情

坚持写日记不但可以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也可以逐步提高写作水平。但常规日记让学生有心理负担,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应付心理,或抄写一篇,或胡写一气,这样的日记根本达不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我的做法是,学生自由组合四人一组,四人共用一个日记本,每天轮流写日记。周-A同学写,周二B同学写周三C同学写,周四D同学写。这样每周每人只写一篇日记,而且因为大家共用一个日记本,所以在书写和内容上都会格外认真.写日记时我要求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提倡原创,严禁抄袭,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关心身边人身边事,善于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在批改日记时,我从书写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评价,并评选出质量最好和进步最大的日记加以表扬,或推荐给大家欣赏。每学期还要评选出最有文采的小组、最有生活气息的小组、最有创意的小组、进步最大的小组等。这样学生们写日记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认真观察,反复斟酌,精心构思,把每周一次的日记看作是展示F{己才情的机会,努力写出自己的最好水平。

三、加强课堂练笔训练,夯实学生写作基础

在备课时,我会根据每节课的重难点给学生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练笔,有时写一段景物描写,有时写一篇寓言,有时写一段心理活动,有时写一封信……课堂练笔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写完后可以随机抽学生朗读,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也可以老师收回进行批改。这种方式简单易操作,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每学期我还带领学生从本册课本中评选出卜大“感动心灵”的人物(事物),并组织学生为这些人物(事物)编写颁奖词。如本学期我们评选出了鲁迅、丑小鸭、花木兰、邓稼先、贝多芬、斯科特、鲁滨逊、刘连满、斑羚、马等十个人、物,同学们写的颁奖词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情真意切,富有文采,一点也不亚于“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

篇6: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胡贵军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整理提供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 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中位数与众数》一课时,老师设计了“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在招聘公告上写作(课件出示):“某公司招收工作人员若干名,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请与本公司联系。”有一位青年去应聘,工作一个月后,工资发下来,一数,怎么,才600元,他就去找公司领导,公司经理拿出了公司工作人员的工作表。

他一算,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是1000元没错呀,可他还是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由于经理和副经理工资很高,所以平均数不能真实反映大多数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是60元,应用这个数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员工工资水平有高有低,可以取其中一个中等收入作为员工的工资水平”„„这时,教师顺水推舟提出“中位数与众数”新知识,指出,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例如,这个公司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是60元,60元就是该公司员工月工资数据的众数。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据称为中位数。例如该公司员工月工资从小到大排列,650元正好是中间的数,这个数就是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二、以活动为主线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形式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构建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领悟数学、理解数学。为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实际教学中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需要强调的是,教学中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欢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这里提出以“四无”为衡量、判断是否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育环境标准,即童言无忌—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意见;童心无畏-—良好的氛围给学生一种安全感;童真无邪学生发表自己真情实感,不必人云亦云;童爱无限一一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美好,分享着学习成功的喜悦。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2、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思考的学问。思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实现“三个借助,三个转化”。

借助表象,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四、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24页《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了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碰面了开始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创设民主、和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外国从不分好坏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体会或遗憾?”“今天的课,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师和教科书的质疑。

篇7:创新作文教学之我见(本站推荐)

摘要: 时代呼唤作文教学的创新,高考趋势要求作文的创新,因此笔者就作文创新教学进行了探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生活中和课外阅读方面为作文的创新打下基础,然后再在培养创新思维(立意新),题目新,选材新,文体新等方面实现作文的创新。关键词:课程标准 创新作文 开放课堂 阅读积淀 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中作文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科”。然而 ,目前中学作文教学却已被搞得“面目全非” ,使本来极具活力 ,最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作文课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教师只读范文的“范读课”。结果学生的作文思维狭窄、题材雷同、语言无味,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古今同腔,缺失了个性与真情。时代呼唤作文教学的创新,能不能从理论上、模式上建构一个框架,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呢?于是我结合平时对作文教学的观察、思考与实践,对创新作文教学作了一些探索。

笔者认为,要实现作文的创新,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在以下几方面打好基础:

一、开放课堂,激发兴趣。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谁也无法预料在倍感压抑的氛围中,学生能够灵思不断,感悟无穷。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是开放的。我的一些具体做法如下:

一)平时上课可利用前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演讲,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内容就以平时的生活经验,或观察所得,或读书心得为主,可以是当天新闻,道听途说,童年趣事,人物简介等等,每次两三个人,天天锻炼,日积月累,以养成会说话的习惯。

二)作文课堂上我的一些做法是:

1、活动作文:让学生学会观察。如片断训练:用150左右字描写同桌的肖像(可以写出其习惯表情),15分钟后上交,由老师选读,请大家猜猜写的谁。学生兴致高涨,边写边观察,非常认真。学生们为别人能从习作中猜出同桌而欣喜不已。

2、想象作文:通过教学情景的层层设置,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如播放多媒体音乐课件,请学生谈自己听乐曲所想到的;出示一句诗,请学生想象画面、场景;小说接龙,确定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后,教师先写一段序幕,然后让学生续写;设计想象擂台赛,如根据“雨天、网吧、羽毛”几个词语进行想象作文等。

3、妙语锻炼:借鉴广告语的创作,确定一个对象,然后要学生尝试以不同的角度、句式来表达,看看谁的语句最佳。此外,还有文章续写、改写、扩写等。

三)组织学生走出学校,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春游,野炊,扫墓,送温暖,献爱心,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以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这样以来,学生的作文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文章也有了真情实感和深刻思考。

二、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中学生贴近社会走进生活,有了丰厚的生活积淀,弄懂了人情世故,自然能写出好文章来。郭沫若也说过“多体验……活用感官,尊重口语,常写日记,除此之外别无善法。”因此,从一开始就应当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用日记来记录生活,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为创新作文积累素材。当然让学生写日记要进行适当引导:

1、关注自我与关注外部世界同步,提升人生境界。因为只关注自我日记涉及的内容便多是生活的肤之痛引起的苦闷、压抑、反叛等,涉及的情感又多是自视、自足、自怜、自赏、渴望、忧虑、欣赏、热爱、追求等,这样日记便成了单纯的自我表白,自我抚慰,极易落入个人狭小的圈子。多关注外部世界,有了思想与社会时事的碰撞,日记内容就不会没有思维内质,显得苍白无力;而是多了真切思考,真知灼见。

2、不要以小我而冷落了大我,注入些理性,充实精神。创新作文要特别注意注入理性,充实精神。如果能将单纯的自我表白提升到对平凡生活中的人和事的留意感悟,提升到对社会现象、媒体热点、新闻事件的议论品评,提升到对纷繁多彩的自然现象的深沉关注,这样的作文才有真正意义可言。比如:开窗户与改革开放,洗澡搓背与批评、自我批评,温室栽培与溺爱教育等。把自己的生活与社会紧紧联系起来,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精神境界就又高了一层。

三.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由此可见,广泛的阅读,丰富的积累是创新作文的基础,所以在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进行包括文学作品,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报刊杂志等多种读物的广泛阅读,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曾玉芹说:“阅读是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过程,是书面文化的消化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所以阅读也是一种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方法。读理化书,不仅利于增进科学知识,而且利于培养科学思想;读史地书既扩展了人文知识,也丰富了人文思想;读音乐、美术书可以提高欣赏水平;报刊、名著更可以陶冶性灵,增厚文化底蕴。正如语文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于漪所说:“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不仅要阅读,还要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包括以下方面:

1、作摘记: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神话、典故和史实等分类摘抄在笔记本上。

2、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归纳缩写。

3、写心得:写出感想、收获或思考、评价。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作文上实现创新呢?具体地说,要指导学生在写作上实现以下方面的创新

一、立意的创新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和核心,因此立意的创新是作文创新的主要标志。立意的创新又源于思维的创新,因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善于捕捉生活、情感、理性等诸方面的瞬间感受,深入挖掘,从更多更新的角度表现自己的思想。那么,怎样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方法:

一)逆向思维法,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比如,“滥竽充数”有的学生批评齐宣王的“在其位不谋其政”,“主张吃大锅饭”。又如“班门弄斧”可逆向思维“弄斧到班门,下棋找高手”,不怕出丑,向行家学习,少走弯路,这是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要注意的是,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搜出“心灵上实际体会到的一个或几个强烈的印象”(陀斯妥耶夫斯基语)。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二)侧向思维法,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著名美术家齐百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比如有一次我出示一白一黑两围棋子,要求学生就此写篇作文,很多学生围绕“棋”说话,写棋人、棋事、棋艺、棋趣、棋德等等。但也有同学这样分析,从形状看,它如一个馒头,黑馒头象征贫困,白馒头象征富裕,我们要从黑馒头走向白馒头,建设富裕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立意就有独到之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三)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思维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比如一次我布置学生以“0”为题,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作文。“0”这一个简单符号,有的说它像一个黑洞洞的枪口;有的说它像一口深深的枯井;有的说它像一轮红日;有的说它像妈妈滴滴的眼泪……不同的同学对“0”有着不同的认识,这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题目要新。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近年高考作文中,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占有很大比重,拟题的意义更显得重要。要迅速拟出新颖、简洁、醒目、有文采的作文题可灵活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对偶、对比、反问、反复等修辞手法拟题,如:《快乐存折》、《网络是把双刃剑》、《标点家会》、《门锁的承诺》、《坐着读书站着做人》、《我自信 我美丽》等。此外还可对大家熟悉和喜爱的作品、歌曲、古诗句以及名言俗语广告词等适当点化,进行套装、借用、仿造之后作为文章的题目,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的天空星星都亮了》、《痛并快乐着》等。高考时拟一个亮丽的文题,一定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心中一动,从而有利于作文的得分。

三、选材的创新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则是文章的血肉,因此选材的创新也至关重要。那么,怎样实现选材上的创新呢?“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首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当今社会的新事物和新变化。当今社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新问题不断涌现。要引导学生注意去观察和描述这些新事物和新变化,才能写出新鲜的富有时代色彩的作文来。其次,还要引导学生去关注各种热门的话题。如:环境保护、缅甸热带风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经常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题,并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写作。再次,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翻旧出新,即在问题材中去寻找尚未被别人关注的新观点。例如,写老师的作文题:可指导学生抛开老师在班级里,讲台上的题材不写,而去写老师们在社会中,在家庭里的各种活动。

四、文体的创新

“文无定法”写文章灵活多变,应指导学生在常规写法的基础上去求异、求变。即指导学生突破文体的局限,实现文体的创新。让学生抛开常见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不用,而选用书信体、日记体、故事新编、童话、寓言的形式来表现主题。实现“精神的自由”和“笔墨的自由”。如写“奥运”为话题的作文,可以选用书信体,如让一个孩子向父母写一封信,恳求父母准许他去北京看奥运会;也可以写成故事新编,即让历史人物“复活”起来,走进奥运会;还可以写成散文诗,抒发一下由“申奥”成功所触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篇8:读创新下的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学生的写作过程也是一个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 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写作来锻炼学生的写作功夫, 在初中学习中更是一个积累知识的阶段, 写作过程就是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 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使学生在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作文训练, 运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一、通过听来奠定写作起点

我们常说的是语文能力, 其实就是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的能力。一般来说在当前的语文学习过程中, 一个成绩好, 会学习的人大都是一个会倾听, 也懂得倾听的人。这里说的“听”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用我们的耳朵去获取一定信息的能力以及途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一定形式的听话训练, 培养他们自身的听话能力, 进而实现将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将他们所感受到的一些语言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其转化成为自己的形象思维以及抽象思维, 并做好信息的吸收和消化功能, 另外在“听”的过程还应做到我们常说的融会贯通, 将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 所以我们才说在现阶段的作文教学过程中, 听奠定了我们进行创作的起点。

二、说, 不断的去开拓学生自身的思路

“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依据当前我们所吸收和接受的信息, 再通过一定思维加工之后, 将其用口述的形式叙述出来的一种方式和能力。如果说在现阶段的作文练习过程中, “听”是学生们对所需语言的一种吸收, 那么相应的“说”则是对语言的一种输出和运用, 锻炼学生自身“说”的能力, 其实也是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一种口头语言上升成为书面语言的一个关键点, 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说”时, 应做到在内容叙述上需要尊重其自身的完整性以及条理性;而在语言的实际描绘上, 则需要做到生动形象;在口头的表达上, 则力求流畅清晰。要记住在当前的练习过程中, 说话以及写话是相互关联且又互为促进的一种关系。只有说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 才能使得写的能力能够实现切实有效的提高。因此这就要求在现阶段作文练习中, 教师应首先要让学生将自己所要写作的思路大体的说说, 然后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而教师在作文进行讲解时, 也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说”的机会, 让学生试着将自己心里所构思的立意以及选材还有成文等能够简单的叙述一遍。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所经常犯的一些错误, 同时也在增强自身能力的同时, 也能去领悟到别人写作时的一些优点。此外通过这种方法还能够有效的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三、读, 作为现阶段的一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地点发挥着重要作用

“读”应该说是现阶段做好相关课程教学的必要教学手段, 我们经常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就是这个意思, “读”在语文写作过程中, 其实就是“听”之外所接收外在一些消息的能力以及途径, 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 去阅读书本知识以及观察一些周围事物来获得一定信息的能力以及途径;读, 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多去阅读一下他人的作品, 多去读一下自己的作品。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其首要的任务就是不断的去培养和锻炼学生其自身的语感能力”。而这里说的语感能力其实就是指学生对语言文字所存在的一些感悟能力。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说, 一定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注意自己的语速以及自己的语调, 还要读懂文中感情的起伏变化,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朗读, 通过朗读以及背诵等诸多方式, 来增强学生的语感, 并提升他们自身的整体感悟, 多去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 同时增加学生自身的一些文化底蕴, 进而实现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去提升自己的阅读兴趣。另外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在学生阅读过程中, 一定要让学生多去思考以及揣摩一下作者的思路, 从而理清层次, 领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思想。

四、写, 提高其自身的写作能力

“写”, 其实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将自己吸收和学习到的表达方式以及表述内容, 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 将自己所感悟到的一些信息转化成为一种内部语言, 并将所获得的一些素材, 通过自身的一些逻辑转化, 将其在读过程过所获取的相关信息, 利用口头表达的方式将其表述出来, 以切实提高学生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 然后再在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 去启发和锻炼学生将自己所说的一些内容, 通过整理和归纳以及润饰加工完之后, 形成书面语言, 进而帮助学生形成“下笔成文”的能力。不管怎样,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听”或者“读”等能力来作为培养和引导的切入点, 争取实现以“听”促“说”, 以“说”促“写”, 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 也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应该说在当前的写作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学生进行“听、读、写、说”一些具有综合性质的练习, 能够切实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并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 也有效的实现了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效率的提高。

五、总结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仅在提升学生语文成绩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应基于新课标理念之下, 通过采取各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措施, 从“读、说、听、写”这几个方面, 切实做好学生的作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丁晓华.论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整合[J].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版) , 2008 (06) .

[2]龙仲勤.浅谈如何进行初中作文教学[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10 (06) .

上一篇:以日行一善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在档案管理应用中缩微与光盘技术的对比分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