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文教学之我见论文

2024-05-05

创新作文教学之我见论文(精选8篇)

篇1:创新作文教学之我见论文

论文:创新作文教学之我见

如果你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你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60%的学生会无奈地回答:“不会写作文,不想写作文”。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写作文甚至爱上写作文呢?

一、摒弃1专统1乍文教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兑:“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作文课也不例外。我们要主动给学生营造和谐而轻松的写作氛围,展开广阔而自由的写作空间,拨动写作动机的心弦,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隔周的作文课上,我主要训练学生从生活小事中感悟人生道理的`写作方法,变AB剧为连续剧,学生们思想的闸门被再次打开,学生们的习作生动而真实,细致而感人,这让我真正意识到:只有尊重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为他们提供充分展示自我并完善自我的机遇,把自我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尽兴地释放出来,才能改变被动写作的局面,创作出最真实最生动的作品。

二、打破常规日记写法,点燃学生写作激情

坚持写日记不但可以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也可以逐步提高写作水平。但常规日记让学生有心理负担,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应付心理,或抄写一篇,或胡写一气,这样的日记根本达不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我的做法是,学生自由组合四人一组,四人共用一个日记本,每天轮流写日记。周-A同学写,周二B同学写周三C同学写,周四D同学写。这样每周每人只写一篇日记,而且因为大家共用一个日记本,所以在书写和内容上都会格外认真.写日记时我要求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提倡原创,严禁抄袭,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关心身边人身边事,善于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在批改日记时,我从书写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评价,并评选出质量最好和进步最大的日记加以表扬,或推荐给大家欣赏。每学期还要评选出最有文采的小组、最有生活气息的小组、最有创意的小组、进步最大的小组等。这样学生们写日记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认真观察,反复斟酌,精心构思,把每周一次的日记看作是展示F{己才情的机会,努力写出自己的最好水平。

三、加强课堂练笔训练,夯实学生写作基础

在备课时,我会根据每节课的重难点给学生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练笔,有时写一段景物描写,有时写一篇寓言,有时写一段心理活动,有时写一封信……课堂练笔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写完后可以随机抽学生朗读,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也可以老师收回进行批改。这种方式简单易操作,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每学期我还带领学生从本册课本中评选出卜大“感动心灵”的人物(事物),并组织学生为这些人物(事物)编写颁奖词。如本学期我们评选出了鲁迅、丑小鸭、花木兰、邓稼先、贝多芬、斯科特、鲁滨逊、刘连满、斑羚、马等十个人、物,同学们写的颁奖词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情真意切,富有文采,一点也不亚于“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

通过写作文AB剧、小组日记和课堂练笔,学生对写作文不再是无从下手无话可说,而是充满一种热情,他们愿意“用我手写我心,用我心口1.真情”,希望我们的学生都能爱上写作,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篇2:创新作文教学之我见论文

摘要: 时代呼唤作文教学的创新,高考趋势要求作文的创新,因此笔者就作文创新教学进行了探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生活中和课外阅读方面为作文的创新打下基础,然后再在培养创新思维(立意新),题目新,选材新,文体新等方面实现作文的创新。关键词:课程标准 创新作文 开放课堂 阅读积淀 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中作文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科”。然而 ,目前中学作文教学却已被搞得“面目全非” ,使本来极具活力 ,最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作文课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教师只读范文的“范读课”。结果学生的作文思维狭窄、题材雷同、语言无味,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古今同腔,缺失了个性与真情。时代呼唤作文教学的创新,能不能从理论上、模式上建构一个框架,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呢?于是我结合平时对作文教学的观察、思考与实践,对创新作文教学作了一些探索。

笔者认为,要实现作文的创新,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在以下几方面打好基础:

一、开放课堂,激发兴趣。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谁也无法预料在倍感压抑的氛围中,学生能够灵思不断,感悟无穷。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是开放的。我的一些具体做法如下:

一)平时上课可利用前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演讲,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内容就以平时的生活经验,或观察所得,或读书心得为主,可以是当天新闻,道听途说,童年趣事,人物简介等等,每次两三个人,天天锻炼,日积月累,以养成会说话的习惯。

二)作文课堂上我的一些做法是:

1、活动作文:让学生学会观察。如片断训练:用150左右字描写同桌的肖像(可以写出其习惯表情),15分钟后上交,由老师选读,请大家猜猜写的谁。学生兴致高涨,边写边观察,非常认真。学生们为别人能从习作中猜出同桌而欣喜不已。

2、想象作文:通过教学情景的层层设置,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如播放多媒体音乐课件,请学生谈自己听乐曲所想到的;出示一句诗,请学生想象画面、场景;小说接龙,确定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后,教师先写一段序幕,然后让学生续写;设计想象擂台赛,如根据“雨天、网吧、羽毛”几个词语进行想象作文等。

3、妙语锻炼:借鉴广告语的创作,确定一个对象,然后要学生尝试以不同的角度、句式来表达,看看谁的语句最佳。此外,还有文章续写、改写、扩写等。

三)组织学生走出学校,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春游,野炊,扫墓,送温暖,献爱心,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以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这样以来,学生的作文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文章也有了真情实感和深刻思考。

二、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中学生贴近社会走进生活,有了丰厚的生活积淀,弄懂了人情世故,自然能写出好文章来。郭沫若也说过“多体验……活用感官,尊重口语,常写日记,除此之外别无善法。”因此,从一开始就应当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用日记来记录生活,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为创新作文积累素材。当然让学生写日记要进行适当引导:

1、关注自我与关注外部世界同步,提升人生境界。因为只关注自我日记涉及的内容便多是生活的肤之痛引起的苦闷、压抑、反叛等,涉及的情感又多是自视、自足、自怜、自赏、渴望、忧虑、欣赏、热爱、追求等,这样日记便成了单纯的自我表白,自我抚慰,极易落入个人狭小的圈子。多关注外部世界,有了思想与社会时事的碰撞,日记内容就不会没有思维内质,显得苍白无力;而是多了真切思考,真知灼见。

2、不要以小我而冷落了大我,注入些理性,充实精神。创新作文要特别注意注入理性,充实精神。如果能将单纯的自我表白提升到对平凡生活中的人和事的留意感悟,提升到对社会现象、媒体热点、新闻事件的议论品评,提升到对纷繁多彩的自然现象的深沉关注,这样的作文才有真正意义可言。比如:开窗户与改革开放,洗澡搓背与批评、自我批评,温室栽培与溺爱教育等。把自己的生活与社会紧紧联系起来,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精神境界就又高了一层。

三.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由此可见,广泛的阅读,丰富的积累是创新作文的基础,所以在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进行包括文学作品,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报刊杂志等多种读物的广泛阅读,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曾玉芹说:“阅读是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过程,是书面文化的消化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所以阅读也是一种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方法。读理化书,不仅利于增进科学知识,而且利于培养科学思想;读史地书既扩展了人文知识,也丰富了人文思想;读音乐、美术书可以提高欣赏水平;报刊、名著更可以陶冶性灵,增厚文化底蕴。正如语文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于漪所说:“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不仅要阅读,还要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包括以下方面:

1、作摘记: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神话、典故和史实等分类摘抄在笔记本上。

2、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归纳缩写。

3、写心得:写出感想、收获或思考、评价。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作文上实现创新呢?具体地说,要指导学生在写作上实现以下方面的创新

一、立意的创新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和核心,因此立意的创新是作文创新的主要标志。立意的创新又源于思维的创新,因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善于捕捉生活、情感、理性等诸方面的瞬间感受,深入挖掘,从更多更新的角度表现自己的思想。那么,怎样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方法:

一)逆向思维法,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比如,“滥竽充数”有的学生批评齐宣王的“在其位不谋其政”,“主张吃大锅饭”。又如“班门弄斧”可逆向思维“弄斧到班门,下棋找高手”,不怕出丑,向行家学习,少走弯路,这是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要注意的是,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搜出“心灵上实际体会到的一个或几个强烈的印象”(陀斯妥耶夫斯基语)。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二)侧向思维法,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著名美术家齐百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比如有一次我出示一白一黑两围棋子,要求学生就此写篇作文,很多学生围绕“棋”说话,写棋人、棋事、棋艺、棋趣、棋德等等。但也有同学这样分析,从形状看,它如一个馒头,黑馒头象征贫困,白馒头象征富裕,我们要从黑馒头走向白馒头,建设富裕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立意就有独到之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三)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思维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比如一次我布置学生以“0”为题,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作文。“0”这一个简单符号,有的说它像一个黑洞洞的枪口;有的说它像一口深深的枯井;有的说它像一轮红日;有的说它像妈妈滴滴的眼泪……不同的同学对“0”有着不同的认识,这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题目要新。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近年高考作文中,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占有很大比重,拟题的意义更显得重要。要迅速拟出新颖、简洁、醒目、有文采的作文题可灵活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对偶、对比、反问、反复等修辞手法拟题,如:《快乐存折》、《网络是把双刃剑》、《标点家会》、《门锁的承诺》、《坐着读书站着做人》、《我自信 我美丽》等。此外还可对大家熟悉和喜爱的作品、歌曲、古诗句以及名言俗语广告词等适当点化,进行套装、借用、仿造之后作为文章的题目,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的天空星星都亮了》、《痛并快乐着》等。高考时拟一个亮丽的文题,一定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心中一动,从而有利于作文的得分。

三、选材的创新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则是文章的血肉,因此选材的创新也至关重要。那么,怎样实现选材上的创新呢?“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首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当今社会的新事物和新变化。当今社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新问题不断涌现。要引导学生注意去观察和描述这些新事物和新变化,才能写出新鲜的富有时代色彩的作文来。其次,还要引导学生去关注各种热门的话题。如:环境保护、缅甸热带风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经常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题,并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写作。再次,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翻旧出新,即在问题材中去寻找尚未被别人关注的新观点。例如,写老师的作文题:可指导学生抛开老师在班级里,讲台上的题材不写,而去写老师们在社会中,在家庭里的各种活动。

四、文体的创新

“文无定法”写文章灵活多变,应指导学生在常规写法的基础上去求异、求变。即指导学生突破文体的局限,实现文体的创新。让学生抛开常见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不用,而选用书信体、日记体、故事新编、童话、寓言的形式来表现主题。实现“精神的自由”和“笔墨的自由”。如写“奥运”为话题的作文,可以选用书信体,如让一个孩子向父母写一封信,恳求父母准许他去北京看奥运会;也可以写成故事新编,即让历史人物“复活”起来,走进奥运会;还可以写成散文诗,抒发一下由“申奥”成功所触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篇3:创新作文教学之我见

一、创新作文的思维特点

创新作文, 是指观点新颖、题材鲜活、表现独特的在同龄人习作中显示率先意识的学生作文。我们发现学生的这类作文中, 作者的思维活动有着鲜明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 无疑对引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积极的参考作用。这些特点是:

1. 思维的灵感性。

说起灵感, 总似乎有些神秘。其实所谓灵感, 是指在某一瞬间, 对生活、对事物突然有所感悟, 是一种灵性的表现。从时间上说, 它是突发的;从过程来说, 它是突变的;从价值上来说, 它是突破的。作文的创新意识常常来自灵感。就学生作文而言, 只要是在同龄人中有一种感悟具有率先意识, 就值得鼓励, 就可称之为“创新意识”。

2. 思维的求异性。

生活中的事物是复杂的, 它有正面, 有反面, 还有侧面。一般地说, 事物的正面为人注目, 因此说得多, 也写得多。而事物的侧面乃至反面就容易为人忽略。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能改变平常的思维方向, 换一个视角, 从侧面、从反面考察事物, 往往能想人之所未想, 发人之所未发, 给人以新鲜感。

3. 思维的想象性。

想象力对于激发创新意识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支配着整个世界。可以说, 没有想象力也就没有创新意识。

二、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具体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其意义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品质的一代新人。具体方法有:

1.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

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主要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 多角度立论, 深入发掘题目的含义, 从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也可以鼓励学生运用逆向思维, 即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 把问题作反向思考。

如, 指导学生写《爱》一文, 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 有爱才有温暖, 才有幸福的生活, 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 我多么希望得到爱,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 还是老师的, 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 我得到了爱, 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 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老师过分的爱, 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 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 希望父母不溺爱, 希望老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 显得新颖、独特, 高人一筹。

2.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 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丰富的想象, 能使文章生气盎然, 光彩夺目。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呢?一要结合有关课文内容, 进行再造想象。改写、续写、扩写等, 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训练。例如在学习《卖油翁》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大胆想象, 改写或扩写成一篇小说或一部短剧。二是可运用形象思维, 进行创造想象。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假如我是……”“我希望……”“三十年后的我”之类的作文, 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书籍,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 从而有所创造。

3. 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诱发捕捉写作灵感。

一般说来, 直觉思维表现为写作灵感。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 从而激发其创造欲望。

灵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其一是生活的积累。必须指导学生观察事物, 积累材料, 存储信息。这样, 学生在作文的时候, 头脑里积累存储的材料信息, 就会像电影一样, 一幕幕浮现于眼前。“长期积累, 偶然得之”, 这是培养灵感的基本条件。其二是知识的积累。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 会读书, 读好书, 开辟第二课堂, 拓宽阅读视野。

三、当前作文教学应克服的错误做法

在作文教学中, 存在着对创新的一些错误认识和做法,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对学生讲要创新, 老师教学的创新素质却值得怀疑。

在具体的教学中, 有的语文老师的做法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背道而驰。比如, 在布置好作文题后, 有的老师接着大讲特讲如何审题, 如何立意, 如何选材, 如何布局, 甚至讲如何开头, 如何结尾等等, 讲得滴水不漏。甚至有老师觉得这样讲还不够, 于是又找出优秀范文来念。作文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少而精的点拨, 有时是必要的, 但像这样的细心指导就给学生造成了思维定式, 就会按照老师的思维去写, 作文基本上是千篇一律了。可以想象, 这样本身没有创造力的老师, 却要求学生具有创造力, 无异于纸上谈兵, 缘木求鱼。

2. 重形式创新而轻内容。

创新在作文教学中, 很多老师重视结构和文体技巧, 企图用新颖的形式来掩盖内容上的缺陷,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要做到内容上的创新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 而需要日积月累, 需要深思熟虑。“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做到材料创新, 首先就要到生活中去, 到社会上去, 到大自然中去, 去听, 去看, 去体验, 去采集。多多接触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人、新事、新物、新风尚、新潮流、新经验、新问题, 多多关注社会焦点问题和百姓的热门话题, 多多采集紧扣时代脉搏的新鲜材料, 然后分析思索积累贮存。这样写成的作文才耐人寻味, 刻骨铭心。

3. 重华美语言而轻创造性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离不开语言。另一方面, 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作文要创新, 离不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在作文教学中, 老师们似乎只强调语言美, 而对看不见的思维却无意去培养。致使有的学生刻意追求辞藻华丽, 而整篇文章结构混乱, 选材失当, 立意模糊。其实, 一篇作文有无创新,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是否创新。因为作文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思维。

总之, 运用创新思维来写创新作文, 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而且能提高作文质量。当然, 作文创新还在一个“真”字上, 作文应与生活、社会、学生自我结合起来, 反映生活, 反映自我, 不可无病呻吟、刻意求新。新时代的学生们只要肯动脑筋, 又能做生活的有心人, 加上老师用心指导, 就一定能在创新作文上大有收获。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而作文创新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本文从创新作文的思维特点、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方法和作文教学应克服的错误做法等方面论述这一问题。

关键词:作文创新,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篇4:创新作文教学之我见

一、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创新作文的源泉

想象的基础首先它是来自对现实的感应。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发展学生的个性。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明确为谁写和写什么,其实简单地说我们写作就是为自己写,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既然是为自己写,那么学生就有了创作的欲望,教师尽量不要给学生设套,让学生有什么东西触动自己就写什么。教师尽量在开放的作文课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培养创造力。

想象不仅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乐趣,还会给我们的作文带来灵感和创造。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写作教学中,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的能力,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怎样培养想象和创造力呢?这是我们作文教学中的一道难题。

1.在生活中发现素材

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无话可说,其实很大程度上他们平时多留意身边的事,顺手可拿来素材。写作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外积累素材的习惯,为作文的创新打下基础。在学生周围,包括大量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等。教师都可拿来当课堂上的载体。读书、看电视剧时浮现的感触、随想、联想,哪怕它们似乎与正在看的书、剧集完全无关,越是这样,它们对学生的写作越有价值,使学生沉睡的宝藏被唤醒。例如,我们可利用多媒体课堂上播放的一场动画片《猫和老鼠》,看完后提出问题:假如你是老鼠,你会怎么救鼠妈妈呢?根据这个问题写一篇小短文。通过视觉上的刺激,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不同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个性想象出不同的结果。用视角碰撞出想象的灵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怎样通过仔细的观察来解决问题,达到了让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身边事物,从而丰富文章想象的目的,提高创造力。

2.在音乐中激发想象

有人可能会问,培养想象和创造力和音乐有关吗?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说过:音乐源于想象。其实想象和音乐是相辅相成的。贝多芬的月光曲灵感创造源于对生活的想象。相反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也可以通过音乐来激发想象。在作文课上,教师可放一些不同类型的乐曲:如《土耳其进行曲》《命运交响乐》《梁祝协奏曲》等节奏分明、感情强烈的音乐作品。这些乐曲有欢乐、有悲怆、有哀怨。学生在感受作品的时候会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在这种感情的强烈冲击下,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这些作品的基调写出自己看到的景象。学生可能会说看到一场舞会、想象到男女之间的美好爱情、看到一个失学的少年顽强地与生活搏斗,抵抗命运的不公等等。一个个经过加工的文学形象就跃然纸上,通过加工,用笔写出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一篇创新想象作品就形成了。这样的作文课既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创新力,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引导学生要用心体会生活,在作文中提高审美能力。

二、将发散思维应用到学生的写作当中

1.结合数、理及其他课程充分运用发散思维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各学科有自己的独立性,但同时各学科也是相互渗透的。作文教学不仅可以根据文科的特点编教材,还可以利用数理化学科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作文课上让学生闻一杯白开水,从化学的角度来思考,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但放在作文课上就大有文章可作了,学生会联想到做人要纯洁、有人会想到自己一位像水一样清纯的朋友,有人会想到纯真的友谊年代,更有学生会想到生活就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等等。就一杯白开水就让学生有了想象的空间,在脑海中创造出一个一个写作的新形象。再如,我们给出两条相交的直线,在数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说说看到这两条线,你想到了什么?

老师将本来抽象的思维形象化了,这是学生会想到人与人之间就象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人会想到语文和数学是相辅相成的,有人会想到勤奋和聪明是一起并进的等等。在如教师可出这么一道作文题:1+1=?,让学生围绕此公式写一篇文章。在数学中很多人会说等于2,但出在语老师的作文题中,很多同学就有了想象的空间了。写出来的作文五花八门,有人说当父母结合组成一个家庭时,它的答案等于1;有人说在父母结合后生下自己这时一加一变成了3;有人说老师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对自己都不生效时答案变成了0。简简单单的数学题就给了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这样的作文课堂不仅符合了新课程的学科整合,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力

人生追求快乐,小孩更是,而青少年追求快乐的途径往往是通过游戏。尼采说:“一切的快乐都要求永恒。”而写作是留住快乐的一种方式。将游戏搬进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热爱写作、乐于写作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开设:幻想家大比拼、耳语接力赛、拼图写作、拼词作文、猫捉老鼠等游戏。如:教师先让学生做一个打开门的游戏,思考:你用什么方式打开这扇门呢?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根据这个情景写一段文字。很明显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会选择不同的开门方式,对“开门”也有了不同的想象。但他们很多都会想到“合作、沟通”这些话题,通过这个“开门游戏”教师就可以成功地将学生的思维散发,提炼写作的素材,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诸如此类的游戏都可激发写作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让学生在愉快中写作。

归根结底,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会学生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心去感受周围的事物,处处留心生活,就会有新的发现。开放而有活力的作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场所。我们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让学生在不同的领域中感受想象和创造的妙处,达到作文教学的最好效果。

三、写作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多交流

以往写作教学的流程就是命题、指导、讲评,全由语文老师一人包,真可谓专权独裁。“众人拾柴火焰高”,老师根据教材要求,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及社会动态,拟定切合实际的话题,让同学间先交流看法,并查找有关资料,拟定草稿,再以小组为单位,修改后定稿,并进行自我评价,方能集体联评,找出不足并及时反馈。写作时间,不局限于课堂两节,另外还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写作时间。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和处理信息,在各种材料和观点的相互碰撞中,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交流心得,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

在整个语文教学工作中始终贯穿以讲促读,以读促写的原则。写作的外在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具有通过语言表达自己,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内在价值是通过写作滋养德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其内在价值是主要的,所以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倡导个性化的写作,使文如其面,文如其人。

参考文献:

[1]李爱新.《新课程·教师》.《创设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2010.02.

[2]冯湘玉.《新课程·教师》.《语文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2010.02.

[3]张瑾琳.《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2010.06.

篇5:开放式创新作文教学之我见

【摘要】作文教学中,常会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无病呻吟,那么,如何让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本文中,笔者提出开放式作文训练的一些独到见解,以及多样训练、提倡创新、展示作品,形成竞争、留心生活、积累素材等方法。并且提出了开放式作文的批改、讲评应当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开放作文 作文创新

作文教学中,常会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无病呻吟,夸大其辞,内容失真荒诞,生活积累少,思想深度不够,阅读面偏窄,缺乏技巧等问题。导致一提到作文,往往学生怕写,老师怕改。针对这种现状,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规律,我进行开放式作文教学尝试,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1.开放式的作文训练

(1)多样训练,提倡创新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所以,平时的作文训练要形式多样,使学生如同游戏,兴趣盎然。作文题目不必固定,可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布置作文题。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分析讨论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时,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赛“我眼中的菲利普夫妇”,让学生多角度思考,组织学生进行正反方辩论赛,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思考问题,从而训练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这样的训练既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拓展思维,又能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再如,临近中考,离别在即,很多学生偷偷利用上课时间写纪念册留言。显然,严厉禁止不可行,于是,作文课上我请同学们推出几本文采颇佳的留言册,请留言的同学谈谈留言的初衷和感想,引导学生回顾了初中三年自己难忘的人和事,课后写成文章。因为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学生有话可说,课上发言积极踊跃,课后习作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可感。

(2)展示作品,形成竞争

习作发表,最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学生体验到了成就感,愉悦感,会更加热爱写作,乐于写作,这符合“从动机走向目的”的心理学教育规律。为此,我特别在黑板报设置了“佳作欣赏”,展示周记或作文训练中的优秀作品,每周更新一次。同时,鼓励学生向校刊《白沙》投稿。看到自己的习作荣登每月一期的《白沙》校刊,学生们引以为豪。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涨,写作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3)留心生活,积累素材

“留心生活处处有学问”.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因此,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留心周围事物,收集积累语言材料,思考人生,然后用文字记录下思想的火花,这就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只要胸中有物,源头有活水,学生就有了写作的自信,自然不会再将写作文视为一件苦差事。

2.开放式的作文批改

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传统的作文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学生处于被批评的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意识。如能引导和指导学生参与作文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立意能力和鉴赏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组织学生批改作文,教师要切实加以引导,不能放任自流,教师首先要做好做足示范,切切实实地指导学生掌握作文批改的要求:一看思想内容。如中心是否明确,所选材料是否能为中心服务,详略是否得当,观点是否正确鲜明等。二看表达形式。如遣词造句,标点符号是否恰当,语言是否简洁流畅生动等。有了明确的标准,评分就不会随意了。

为调动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组织学生批改的方法宜多样化:①作文水平较好的学生独立自改,教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学生自改,力求悟出为文之道,有所提高;最后综合学生自评和教师评语。②分组互改,按照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水平高的搭配水平低的,四人一组,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③组织学生集体改,即抽样批改,挑选一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好差兼有)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批改。学生在批改过程中,教师可在各组间巡回辅导,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批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指导推选范文和拟写评语,另一方面,可随时发现并解决学生批改中出现的问题。

3.开放式的作文讲评

开放式的作文讲评的目标是及时仔细审阅整理,总结经验得失。作文训练的最后一环也是非常容易忽视的一环,就是对学生作文进行评讲。作文讲评是作文批改的延续和发展。作文讲评就是要让学生及时明了自己作文和全班作文的情况,确实知道“不该怎样写”,从而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它既是本次作文的终结,又是下次作文的开启,它能增强学生写作信心,巩固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积极性,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大有帮助。

讲评中我力求典型讲评和学生讲评相结合。典型讲评用以指导全班,以优秀带动一般,对典型作文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引导学生明优劣,明得失。学生讲评则可以让学生自我教育,互相启发,共同进步。优秀习作的作者现身说法,汇报自己的写作经过和心得体会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得失,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对于佳作交流的学生,每次要轮换,以此激发更多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篇6:初中古文创新教学之我见

铜山县柳泉镇中心中学 张帮永

内容摘要:初中古文教学现状让人担忧。如何让古文教学呈现勃勃生机?这是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一个话题。完成教师角色转换,使教师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营造特殊的语言环境,努力培养文言的语感;鼓励质疑,培养兴趣,启迪深思,组织争论,开展竞赛,在古文教学中努力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关键词:古文 创新 教学

古文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为通常所说的文言。古文乘载着璀璨的华厦文明,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7—9年级的学生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古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因此,新课程选用了占课文总量近20%的文质兼美的融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人文性于一体的浅易古言文供中学生阅读,以培养他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然而古文教学的现状的确又让人担忧:

1、轻视古文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人认为,古文是中国封建文化,许多作品宣扬了落后的思想,束缚了人的个性,和现代社会的人格独立、与个性解放背道而弛,惟恐对学生发展不利;还有人认为,现代社会已步入网络时代,生活节奏加快,时空距离缩小,与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古文,倒不如去多背几个外语单词。再加上古文的字词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认为古文“深不可测,枯燥无味”,因此许多学生对古文不感兴趣。

2、在当前的古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误区: ⑴“简单化”、“繁难化”并存

一些教师认为,古文教学,就是“读读、背背、译译”,没有什么难教难学的。致使有的学生也认为:学习古文只要背会课文,背会译文就行了,没什么学头。因此,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盲目的诵读上,效率极低;还有的教师的教学,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几篇古文,很少补充课外阅读;只停留语句的字面意思的解释,很少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如此种种定会降低学习质量。一些古文学知识渊博的教师,在古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学懂古文,于是大讲特讲语法修辞,旁征博引,俨然一副“老学究”模样,使古文教学变得繁难化,这样,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反而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的甚至因学不懂、学不会而放弃学习,这样也难达到满意的效果。

⑵“一言堂”、“满堂灌”盛行

在现代文阅读中,教师大都能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而在古文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一直被一些教师奉为准则。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味的死输硬灌,于是一字字的讲,一句句的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的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学生成了接受的容器,失去了学习古文的兴趣。可是为了应试,只好硬装。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

如何使古文教学呈现勃勃生机?

一、建构宽松的心理环境,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

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因为压力、束缚和顺从盛行的地方必然缺少自由的心理气氛,缺少获得表达感受、思维的自由。对于学习者来说,也只有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中,才能使其产生积极愉快的心理体验,唤起内在的智力潜能,产生强烈的认知需要,增强创新的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1、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不能高高在上,目空一切,让学生“敬畏”。学生避之唯恐不及,哪还愿“亲其师,信其道”。“一位好的教师必须要注重个人修养,力争做到温文而雅。”[2]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向教师敞开心灵,善学乐学。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教学角色的转变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自由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首先应尊重学生的理解所得,多商榷、少武断。其次应多采用激励机制,多表扬、少批评。给学生多一些期望,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关爱,不要让人才在我们的手中泯灭。

二 重诵读更重理解,营造特殊的语言环境

学过几年英语的人,来到一个讲英语的国家,很快就会掌握这门语言,可见学习外语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到那种语言环境中去,天天听天天说,就能很容易地学会。虽然古文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很远很远了,后来学文言的人已经找不到那种语言环境了。但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古人的文章,在一个小的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学文言的语言环境。有人认为,现代人生活在现代社会,使用的是现代汉语,没有必要再去花时间去学习古代人使用的语言,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其实学习文言有助于现代汉语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语文修养的提高。因为毕竟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今汉语之间存在着继承的关系。古文中某些有生命的词语常被现代汉语吸收。在现代优秀作品中,经常可以发现某些用得极为确切的文言词语,要深刻理解这些作品的内容,就必须掌握这些词语,如“庞然大物”、“一鼓作气”、“醉翁之意不在酒”等。

诵读,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能培养文言的语感,诵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如果读一篇文言作品对其中词语意义,句式的特点,没有逐字逐句弄懂,当这些词语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现时还是不懂。这样的读法,对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也就没有多大帮助,只有在“一字一句,分晓真切”(朱熹语)的前提下,让学生反复诵读一篇篇文言作品,才能对古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一直熟到什么程度,一般说来,一篇课文,提出其中的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

三、在古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以解决科学或艺术研究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的心理过程。”[3]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古文的学习中应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出新的、活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来。

(一)鼓励质疑

“疑”即怀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古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不唯书,不唯上。在教学《幼时记趣》一文第四段时,鞭打蛤蟆,教学参考书上认为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而课堂上学生则敢于质疑,认为鞭打蛤蟆的原因一是自己受到惊吓;二是破坏了自己的雅兴,从“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便可看出。我充分肯定了该同学思路正确,有独到见解。

有疑就要问。“质”正是问,即对所怀疑的内容、问题进行发问,通过提问,可以解决疑惑,探求真知,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善于提问,增强“提问意识”。在古文教学中可提问范围很多,可就字词句意思提问,这是浅层次的;还可以就作者观点、思想认识、人物言行、做法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的异同等诸方面提问。教师通过引导,诱发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当然让学生提问,特别是提出高质量、有价值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以问带问,以问导问,由扶到放,学生“带着问号学习”就会由自发变为自觉,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无需刻意强求。“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古文教学中,教师只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就一定能点燃学生心灵中熊熊燃烧的创新之火。

(二)培养兴趣

要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比如,教初一的《宋定伯捉鬼》、《狼》这一类情节较明显的课文时,我把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有时,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己讲或复述,给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对讲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教《扁鹊见蔡桓公》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上“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极大地吸引了学生。选择一些适于表演的浅易古文,让有表演天赋的同学进行表演,如《郑人买履》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还可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感。课本选用的古文,好多被制成动画,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直接感受故事情节,这样教学效果也不错,如《狼》、《黔之驴》等。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桃花源不仅景美,而且人们的心灵也美,我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并熟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老师的启发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文中领略了意境美的艺术享受,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启迪深思

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是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的学习越是善于思考就越是易于把自己的学习推向更高的阶段。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提出一系列能启发学生深思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篇寓言共写了几个人?老愚公多大年纪了?怎么知道的?那个遗男有几岁了,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这次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这篇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寓言中的人物对待移山这件事的态度有无不同?文章中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都是谁?比较这两个人的话,看看他们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愚公究竟笨不笨?不笨,为什么又称他为愚公?智叟究竟聪明不聪明?为什么叫他智叟?„„这些问题紧扣原文,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词和课文内容。同时,通过不同的回答和讨论,很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倍感轻松,教学目的很容易就达到了。

(四)组织争论

常规的教学往往重视求同思维,从众多的问题中确定一个正确答案,“万众一心”,长期训练的结果,必然造成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丧失。因此,必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多种答案。鼓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开动脑筋,发散思维,这样就可能使思维更加细密、灵活,从而产生创造性的独特见解。如:教学《伤仲永》一文时,可设计问题: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就会出现好多答案。有的说,责任在其父,理由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有的说,责任在自己,理由是:他天资聪颖,父不使学,自己应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自己为什么不学;有的说,责任在邑人,理由是: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毁灭了一代天才;有的说,责任在社会,理由是:当时社会追求功名利禄之风盛行,腐化了方仲永的灵魂等等。通过学生的发散求异思维,问题回答则更全面,理解问题则更深刻。虽然有些答案有悖于已成定论,但毕竟打破了单一僵化的思路。

逆向思维是与正向思维相对应的思维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人们沿着事物的相反方向,用反向探索的思维对现有问题进行逆向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打破常规的思维顺序,敢于向问题反方向求索,从而创造出新颖独到的结论,如教学《卖油翁》,其寓意在于揭示“熟能生巧”这一道理,在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争论的话题,即做事是否一定要熟能生巧?正方认为正确,如打字、打球、织毛衣„„而反方认为不一定正确,“卖油翁”一“翁”字可见年长,一生之技艺仅在于“(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太无意义。完全可以开动脑筋想办法,如用漏斗,既省时又方便,折纸倒油也可以(给摩托车加油常用此法)。通过争论,各执一端,谁胜谁负无法也无须定论,反而这样却能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再如《愚公移山》一文,“愚公愚不愚”?也可组织学生争辩。一方认为愚公不愚,理由是: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不怕困难,“人心齐,泰山移”;另一方则认为愚公就是愚,理由有:顽固不化,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省事方便,当时其他村民哪去了,大概搬走了;封建专制,自己搬山耗尽余力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子子孙孙搬山,做意义不大的事,影响后代的幸福;破坏生态,“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一定有很多生物栖息生衍,山搬掉了,这些依山而居的动物可能灭绝;“投诸渤海之尾”会使渤海水域减少,也会破坏生态平衡„„学生通过逆向思维,敢于向书本、权威挑战,无疑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敢于否定旧知,寻找新知,使古代文化另含新意,重放光彩。

(五)开展竞赛

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古文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把全班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开展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教师可将古诗文中的名句分类。如描写季节(春、夏、秋、冬)的;描写自然风光(山、水、日、月、风、花、雨、雪、草、树等)的;描写风土人情、离愁别绪(亲情、乡情、友情、爱情等)的。这些可提前布置给学生,给他们充分的准备空间,实际上也是给他们一个记忆的过程,然后分组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

竞赛后计算团体总分,优胜组给予加分鼓励。通过竞赛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和求成的动机,从而主动地细读课文,获取知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四、课外阅读是古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课堂是古文创新教学的主阵地,它能较系统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但由于课堂时空具有封闭性,使得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作品被拒之堂外。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课外阅读,但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许多学生课外基本上没有看什么课外书,不是忙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把精力放在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或上网上去了。即使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往往也只把注意力放在现代文的阅读上,或几本名著上,而忽视古文的课外阅读。因此,有必要加强古文的课外阅读,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古文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如一些短小的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或者一些浅显的小说。教师可于关键的地方给予点拨,使学生能把课堂上学过的古文词语和句子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运用中巩固加深。

手段总是为目的服务,只要把古文阅读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才能愿学、乐学,才真正掌握积累一定的古文知识,也才能使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李妙红《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实践与研究》,2001年第7期28-30页

[2]董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管见》、《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1期18-19页

篇7:美术教学方法创新之我见

《I have seen of art teaching method innovation 》

摘要:美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师范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尊重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造力,探寻可行性的教学方法对于美术教学来说已势在必行。直观法、体验法、通感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实践成就法在教学实践中效果良好,可以为美术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教学方法 直观 体验 通感 问题 自主学习实践

教学方法是贯彻教学观念,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技能与技术的手段或方式。教学法的创新基于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因此,谈教学方法的创新,无法绕过隐藏在教学方法背后的教学观的转变。我在本文中将围绕我的教学观,探究相应的美术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从“心”开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能够引导推动学生学习,却无法替代学生学习,真正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只能源于学生的内心意愿。因此,教育教学的切入点乃至支点都在学生的“心”上。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一切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必须摸准学生的心脉,调动学生的感官、思维、想象力,从学生心底诱发出学习的动力。

1、直观教学法

直观形象性是美术学科独有的特征。在美术教学中,直观教学法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直观教学法的主要手段包括:多媒体课件、范画、挂图

等。其中,多媒体教学最适合于美术鉴赏。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法相比,多媒体凭借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直观形象的资料,能具体、生动、形象地诠释艺术理念、艺术风格,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我讲《有意味的形式》时,利用photoshop软件对蒙克的作品《呐喊》做了如下改动:对角线构图改成水平线,血红色的天空变成静谧的天蓝色。学生惊呼:不能再改了!一条线、一块颜色的改变严重削弱了呐喊者内心的焦虑、惊恐、声嘶力竭等情感的表达。形式的重要性,学生不言而喻,并在自己创作时也会注意选择恰当的形式表达情感。

运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意味着排斥传统的教学法。如教师在课堂上做出优秀的范画,能强烈地震撼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绘画的欲望和兴趣。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教师只有成为学业上的权威,才能真正统率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的才华以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将会深深地感染并打动学生。

2、体验法

为促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为使学生感性地理解知识,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体验法。

课前,我把自己当学生,为学生设计的问题我先回答。比如面对一个圆形,你可以联想到哪些物象?我会想像一番。为学生设计的教学任务,我先完成。让学生发挥想像创作新作品,我也要先自我创作体验。上课时,我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留意学生的回答、分析学生的作品、寻找学生的创新点。课后,我思索甄别我与学生之间的学习心理的契合点与差异,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教学任务,使之更切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06级8班的崔佳杰同学喜欢做手工,我利用课间十分钟跟她学折纸玫瑰。我实实在在地做了学生的学生,佳杰俨然一个“老师”。周围的同学有的和我一起学,有的在围观。我们体验着不同的角色。我真切地体验着学习的心理——兴奋中夹杂着紧张,没掌握知识要领时的困惑,完成学习任务时的喜悦、激动。此时此刻,我体会到:学生真正需要的是宽容、鼓励、期待、赞许。我没有细问佳杰的感受,但我发现以后的她更痴迷于手工,利用休息时间上网自学纸艺。班上悄然兴起“手工热”。我想这一切都归功于“体验”。师生间需要经常地换位体验,通过不断地换位思考,学生能更明白教师“教”的苦心,更尊重教师;教师也能更贴近学生的心理,找出更好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法。

除了换位体验,我还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领悟知识。如讲五官的刻画对表现人物表情的重要性时,我让学生做笑状,但不允许动五官,结果学生笑不出来。五官刻画的重要性学生心知肚明,我无须赘言。再如,讲线的情感特征时,我让学生举起胳膊,做成一条水平线;再让学

生的胳膊倾斜45度,做成对角线。学生的胳膊由静到动,由稳定变不稳定。水平线的稳定、静谧,对角线的运动、不稳定的情感特征,同学们感同身受。

3、通感教学法:

通感是人特有的感觉方式,它借助一种感觉沟通或启发另一种感觉,或由对一种艺术门类的感觉和理解转移为对另一种艺术门类的感受。在美术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通感”,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灵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教师生动、形象地讲授美术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引音乐入美术课

音乐中的画面和绘画中的音乐感,是艺术家们经常谈论的问题。音乐具有直接使人产生律动的作用,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情感。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例如在设计绘画《小熊》时,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三只熊》、《小熊跳舞》,使学生对熊的憨态、可爱有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兴趣,学生在创造中就会渗入自己的情感,画出形象生动的作品。再如,我引导学生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时,边呈现作品边播放《西班牙斗牛士》、《再见,卡门》等音乐,学生在音乐、绘画双重刺激下,一下子被毕加索喷涌而出的创造力所震撼。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在一幅幅画作中找寻艺术家思想的痕迹。中国画以抽象的线条造型,追求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的意境与韵律,与中国古典音乐有天然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国画课上播放中国古典乐曲,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线的律动感、飘逸感。

(2)以诗入画,营造意境。

宋,张舜民有诗句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诗画融合使两者都能兼诗情画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诗中的画境——绘画美,给我们以美的意境,美的思想,美的启迪、美的熏陶。在美术课上,我常以诗词命题,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语言表现出诗的意境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广阔,长河悠远,使人既感到胸襟开阔,又惊异于宇宙之广袤和深长。“孤烟直”、“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美和律动感。“孤烟直”既写出人烟稀少,又暗示出一种独立苍穹的英雄气;“落日圆”增添了画面的色彩,用夕阳暮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的壮阔意境。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富有绘画的形式美感,学生用简练的线条和色彩迅速捕捉到诗的意境:宽广的大漠拥抱着悠悠的长河,浑圆的落日映衬着直逼霄汉的一束孤烟。

此外,触觉感受有助于我们表现物体的质感。如画老树,我引领学生触摸树皮获得粗糙苍老的触觉感受,有了粗糙的感觉,学生就不会用纤细、光滑的线表现老树干,而是用顿挫、粗犷带有飞白的笔触表现树的质感。

二、授之以“渔”

从当今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看,各国教育出现三大转变;

1、学习观念的转变——从单一的学校学习走向终身学习;

2、学习方式的转变——从“学会”转向“会学”;

3、学习手段的转变——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这三大转变殊途同归地集中于一点: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正如人类心理学家赫伯特〃格乔依所说:“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因此,教师要授学生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1、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师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途径,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问题与创新紧密联系,创新在问题解决中发展,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利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动手操作来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美术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问题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如,我在教会学生折四边形纸盒后,启发学生:我们可以折出四边形纸盒,那六边形呢?学生纷纷尝试折六边形纸盒,结果遇到挫折,折出来的盒底中间有个窟窿。问题出在哪儿?学生猜测、分析、讨论。盒底中间有窟窿,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用来折盒底的纸短了。学生再次尝试,把用来做盒底的纸由正方形改成长方形。结果很有意思,有的同学成功了,有的盒底中间仍有窟窿,有的做完盒底后,纸翘起来了。这是为什么?——“比例”!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的确,用来做盒底的长方形应该有合适的比例。如何确定长方形的比例呢?学生们边思索边实验,最终找到了确定长方形比例的方法。学生兴奋不已,一连串的问题涌出来:六边形纸盒可以折出来,那五边形、七边形、八边形……呢?如何搭配盒盖与盒身的颜色?如何装饰这些纸盒?……学生不断地提问、探索,并从中体会着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需要,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不再把学生看成是张口待哺的“填鸭”,而是与学生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如讲头像简笔画时,我只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单的头像,我称它为模板。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使头像“变脸”的因素,学生总结归纳出四点——脸型、发型、五官、表情。我不给学生提供范画以免约束学生的想象力,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从脸型、发型、五官、表情入手“变脸”。教学效果令人惊喜,学生变出了独一无二的“脸”,超出我的想像。另外,在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教师定位课堂内容,学生围绕主题内容从网上搜集资料图片、筛选优秀视频。利用网络,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片,学习符合自己个性的知识技能,大大拓展了教学内容,强化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学以致“用”

当今世界注重知识技能、实用。时代的思想潮流影响着学生,“有用”成为学生选择知识的主要标准之一。然而,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长期处于 “边缘”状态,在很多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眼中,美术课绝对是副科中的副科,开与不开、学与不学无所谓。在重视不够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得到一些真正适用且实用的东西,这是师范美术教学值得探讨的一项课题。

实践成就法

为拉近美术与生活的距离,启发学生将艺术渗透于生活,在生活中拓展艺术领域,“实践成就法”不失为一种既能尽快让学生接受又具有实际意义的好的教学法。

在“实践成就法”教学中, 我拟订教学计划:第一阶段,要学生布臵寝室;第二阶段,让学生装饰教室;第三阶段,请学生为晚会作美术设计,包括舞台美术、海报招贴、邀请柬、入场券等;第四阶段,学生设计制作贺卡或包装小礼品。以上四个阶段的实践计划,以创造美为宗旨,要求美观、大方、简洁。其内容覆盖构图、装饰艺术、装臵艺术、色彩搭配、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知识,较全面地让学生涉及多种实用型美术。此外,我针对不同班级的特点,布臵相应地实践任务:让英语班学生为英语对话配插图;把含有动作、情感意味的单词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小教专业学生的实践任务侧重于手工创意,如制作花瓶并配上花束。

实施“实践成就法”,我有以下四个教学步骤:

1、布臵任务:不讲授美术知识,先把相应的任务布臵给学生。习惯了满堂灌的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能硬着头皮、顺着性子实践。

2、观察分析: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我仔细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默默关注任务的完成情况,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所在,掌握他们在完成任务时遭遇的困难。

3、雪中送炭:当学生对当前的知识掌握不够,对正在进行的实践训练举步维艰、无法深入时,我针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进行适时的穿插讲解、耐心的辅导。

4、及时评价:当学生对当前的知识有所掌握并在现行的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绩时,要不失时机地表扬学生,并就学生的作品从理论上进行相关的指导,鼓励其继续深入,使理论进一步的在训练中得到实践,让两者的结合更广泛、密切。学生因自己创作的结果得到肯定而信心倍增,因而乐此不疲,随之形成学习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实践成就法” 增强了学生追求“美”的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

力。学生获得最真实、最直接的成就感,在享受成就感带来的愉悦的同时,更能体会到“美”的深层含义。

创新教学方法,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教学法。方法自身的新旧无任何实质性的意义,真正有意义的是恰当、有效地运用教学法,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孤立地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法而排斥其他教学法都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不仅需要创新,更需要整合。在学习书本知识、借鉴前人经验、接受新理念的同时,教师若认真总结自身教学中的得失、利弊,不难发现,一些看似平常、老套的教学法,只要加以变通,进行思索性的延展,在教学中运用得当,不必要刻意地雕饰,教师的劳动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387页。

篇8:作文教学——创新写作之我见

一、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写作的主体。作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确定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 首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每堂课上都应采取多种方法, 创设各种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 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 为写作奠基搭石。

其次, 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 往往是凭兴趣学习的。感兴趣的就会乐意学, 好好学, 不感兴趣的就会觉得是负担, 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教师要循循善诱, 降低要求, 让学生在每一次的写作练习中都有所得, 都有得到老师认可的地方。这样, 就会逐渐喜欢, 产生兴趣。

最后, 要赏识学生, 帮其树立成功信念。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 是一个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在平时的创新写作练习中应满足学生对成功的需求, 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成功品质, 学生的写作兴趣才不会衰减, 学生作文的主体性才可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重视教师有效的方法指导

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 生活的海洋有多宽广, 作文教学的课堂就有多宽广。生活本来是丰富多彩的, 但呈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却是枯燥乏味的。之所以存在这么大的反差, 是因为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怎么把生活和写作联系起来, 教师应少讲字句道理, 像“文章要贴进生活, 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之类的话学生都懂, 不必多讲, 应多进行一些具体有效的方法指导。

首先, 以下水作文引路。每一次的作文练习题目, 教师先写下水作文, 写完后当堂朗读并引导学生从立意、构思等方面评点, 比如设计几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 围绕这个题目, 老师写了什么内容?2.通过这个内容反映什么思想?3.关于该题目还可写哪些内容?4.反映哪些思想?学生思考交流后从其他任一方面去写, 有了老师作文的引导, 相信效果不会太差。

其次, 理论联系实际, 讲练结合。一篇成功的作文从题目、开头到结尾都自有它骄人之处, 所以就如何拟题、开头、结尾这几个主要部位应加强指导和练习。比如拟题的方法有:明旨法、仿套法、修辞法、符号法、线索法、添加法等, 把这些方法讲完后, 当堂出示话题让学生练习, 可只出一个话题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拟题, 也可出示几个话题让学生选方法拟题。

开头的方法有:题记法、烘托法、设悬念法、开篇点题法、引用法等。

结尾的方法有呼应开头法、结尾点题法、直抒胸臆法等, 都可按上面的方法进行练习。

最后, 语言的表达也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指导学生平时多积累优美语句以外, 教师更应注意平时每一节课上甚至课下师生双方的表达, 力求简洁、准确, 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三、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于漪老师说:“阅读是吸收, 吸收越丰富, 下笔才会越有神。”诗圣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平时应多给时间让学生阅读美文佳作, 经典名著, 读不同文体的文章,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并写出读后感。比如:记叙文、小说等可围绕这样的问题:1. 文章的主人公是谁?2.文中写了什么事?3.反映怎样的思想?4.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5.你对人物有怎样的评价?6.读完文章的启示。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以随笔的形式写出阅读感受, 并择优展示。这样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提高了阅读能力, 又训练了写作。

四、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

我们提倡作文要创新, 要求学生立意新、构思新、材料新等, 其实学生的个性体验就是“新”。

平时一写作文, 教师就强调文章要有积极意义, 要歌颂什么品质。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 却主观地扼杀了学生用心灵感悟生活的主观性、独特性, 逼着孩子说大人话、说假话, 无形之中剥夺了学生对生活的个性体验的权利, 使学生在心理上一下子被管制起来, 只能人云亦云。所以要想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应该提倡的还是“我手写我心”, 注重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总之, 作文的功夫在平时, 语文教师的每一节课都应该是一节作文教学课, 我们应抓住每一个45 分钟, 去开掘学生的创造灵泉, 引来学生的思维活水, 真正点燃学生创新写作的火把。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创新能力, 就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重视教师有效的方法指导;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拓宽写作思路, 激发其写作热情。

上一篇:古老的文化在哭泣800字作文下一篇:辩论赛活动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