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教学之我见

2024-04-08

略读教学之我见(精选8篇)

篇1:略读教学之我见

略读课文教学之我见

略读课文教学之我见

四年级上册的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以一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课文内容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本册课文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要求不同,略读课文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半独立地阅读文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学生从精读课文教学中初步习得阅读方法,要借助略读课文教学进一点熟练掌握,逐步形成独立阅读能力,为课外自读做好准备。略读课文一般文字较浅显,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与精读课文的教学相比,略读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理解的深度有所下降。略读课文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可见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所占的应有地位。

略读课文不等同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方式,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取信息的同时,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叶圣陶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那么,如何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呢? 我认为:

一、利用提示,自主阅读。精读课文是为略读课文服务的,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精读课文,只是在传授或引导学生习得一种阅读方法,形成一种能力,略读课文才是真正放手给学生施展阅读能力的广阔舞台。因此,这位老师如果要出效果,必须放手让学生去读,去体会,问题提得越多,学生学得越不自由,思维发展越受到限制。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能抓重点句、段引领学生学习。在我讲《电脑住宅》一文时,我只是列出一条提纲:(表格)

地方名称 特 点

门 外

大 门

会客厅

厨 房

卧 室

浴 室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完成。学生有了提示,就会按照平时的阅读方式方法进行对课文阅读,通过阅读完成内容,便找到自己的方法,达到预设的效果,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加强学生自学能力。

二、围绕要点,品味语言。任何一篇文章的阅读与思考,都离不开对语言的正确理解。,语言的品味是读懂文章最基础的一步。高尔基曾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可见,语文的课堂阅读教学,其实是主要就是语言的品味。品味,是指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振涛曾说过:“采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的妙处,形成语感。”朗读文章是了解文章的前提,多读也能增强语感。语感不是靠教师的讲授获得的,而是靠自己反复诵读、品味而习得。

诵读是一个初步感知语言的方法,品味是对语言的深刻领悟的一个过程。比如学生在学《飞船上的特殊乘客》,他们对“ 乘客”很羡慕,怀着这样的心情,学生很快就进入阅读状态,想更好的了解这些特殊乘客回到地球后生活会怎样?通过了解,是学生认识到“太空黄瓜”的维生素C大大提高;“太空水稻”、“太空番茄”、“太空辣椒”和我们平时的品种都有些不同;通过品味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语言的品味为的是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并在这过程中学习和吸收语言,形成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喜爱和无穷的乐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三、积累语言,拓展实践。略读教学是教师放手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略读,根据提纲自主解决问题,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中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学好课文,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老师只有放手,才能让学生的阅读技能得以发展和提高。在略读教学中,拓展实践很重要,老师要为学生提供课外的阅读材料,为学生训练阅读技能服务。如何拓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要通过量化的手段对学生的`略读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是检验工作的关键,教师长期、持之以恒地坚持评价是检验工作的核心。课外拓展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当然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也有差异,但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自己读懂,自己体会,学会学习,从而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总之,略读课文的教学并不是无关紧要的教学,教师只有掌握教材重、难点,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流程,才能使学生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有所提高,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不光学到自学的技巧,而且掌握了独立阅读的技能,形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篇2:略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略读课文教学之我见

摘 要:略读课文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略读有助于完成阅读任务。 关键词:小学;略读;备课;预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280-01 略读课文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略读有助于完成阅读任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样大的数量,要求学生做到篇篇精读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这一要求是否得到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略读”方法,具有略读能力。值得反思的是,当前,有些教师对“略读”课文不重视,并不强调略读的重要性,以至于学生对略读课文“视若无睹”,可读不可读。长此以往,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对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略读课文教学,使略读课文教学达到它应有的目标。那么,应如何有效地开展略读课文的教学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注重引导,扎实备课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前言》)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都各占半壁江山。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备略读一定要扎实,不能只停留在教参给的资料中,既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在备课设计问题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计有价值的问题。略读课要“略”就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和控制。因此教师应下功夫认真备好课。教师还应策划好课堂教学方法、程度,启发学生思考,评价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另外,略读课主旨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教师就要清楚的了解到略读教学是要“做什么”“不做什么”。 略读教学要做的包括:一是把握大意。把握大意涉及很多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这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训练。二是交流感受。根据课文内容,把握主要倾向,多角度地感受。三是重点赏读。可以选一个或几个角度,也可以选一个或几个点;最好是提一些能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比如说,在教学《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以“作者对哪些景致久久不能忘怀呢?”这个问题辐射整篇课文,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略读课文中的生字不做重点讲解,认识就行,词义大致理解即可。以默读为主,一般不需要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一般不做仿写的练习。略读课文固然不能如同精读课文那样精雕细刻,详说细分,讲究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找准重点所在,明确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同时感悟文意,培养自读能力,教学自能事半功倍。 二、学生注重预习,培养自主 在略读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更多地放到学生的预习中去。在学生预习前,教师应有所引导,不同的年级,预习课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就拿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般是安排课内预习,让学生认识字词,读通课文,然后再参照“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初步领会文章内容。四年级的预习则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等,但不要求过多。到了五六年级,教师则可放手让学生课外自主预习,可用审题、读文、划生词,质疑句段,查阅资料,摘抄等方法长期训练。因此,教师在课前即可布置自学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按如下顺序来自学: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明确写作顺序)──再读课文,品味赏析(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背诵积累,拓展延伸(选择积累优美片段,鼓励运用,阅读其他美文等)。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设定不同的课前预习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创新学习,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增强,还能缩减课堂读文时间,有利于略读教学的开展。 三、注重简化教学,略中显精 《语文课堂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巧妙组织课堂教学,简化教学过程,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加强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大多数略读课文内容浅显,适宜学生合作学习,在略读课中,有效而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这样既能简化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略读课文有着自身的教学任务和特点,不能够面面俱到。但是略读教学讲究“简”、“略”,并不是说就不需要有“精”、“细”的部分,最理想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做到点面结合,粗中有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精心选择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细”读的“感悟点”,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通过有层次、有取舍、有详略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熏陶、语言感悟与方法习得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笔者认为,略读课文中可以略中显精,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学习课文的方法。如比较法。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运用比较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略读课文。质疑法。质疑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师生通过质疑、思疑、辨疑的方法,拓展思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略读课中也值得一用。交流法。阅读的过程,就是鉴赏评价的过程,教师在略读教学中设计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让学生畅谈感受,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唤起他们的心理体验。迁移法。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伸部分,其教法与精读课文有相通之处,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精读课文的一些方法迁移到略读课文教学中去。 四、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加强课内外联系,有针对的拓展、延伸。“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向课外拓展、延伸。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前课后阅读相关文章、书籍,收集相关资料,加大学生的信息吸收量;利用课文的某些内容,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某些问题的兴趣等。

篇3:“问题教学”之我见

现行的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就是:以问题为线索,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说白了,就是教师就文本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以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诸多优势,它遵循教学的原则,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然而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就爱上了吗?课堂上,好多学生不去自己解决问题,而是坐等教师最后对问题做订正、做答复,甚至有的学生在抱头睡觉。如果说以前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学,那么现行的问题教学,我以为是“捉迷藏”教学,它就像教师跟学生展开的一场捉迷藏游戏,教师把教材的知识点藏起来,学生们就“众里寻它千百度”地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预设性太强,学生还是被教师用问题“牵着鼻子”在走,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没有被最大限度地激发起来。

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台湾的一次公开教学给了我们很多启示。魏老师执教的是《元曲二首》,上课伊始,魏老师问学生:台湾学生学古诗词曲都干点什么呢?学生答: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扫除字词障碍;熟读,好的诗词还要会背诵;会翻译;回答课后问题。魏老师把这些目标让学生一一写在黑板上,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结果学生最快的1分15秒就把两首元曲背下来了,最慢的也仅用了1分50秒,课堂气氛轻松有趣,就像做游戏一样,学生人人参与,没有一个“溜号”的,教学效果奇好。魏老师说,教师教学不能高高在上,而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想着什么,你就为学生做点什么。

解读魏老师的这堂课,我们不难发现,魏老师始终是在引导学生解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问题是学生自己设置的,也是学生自己解决的,老师好像没干什么,可教学效果却特好。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其实,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因学而教、以学定教。现行的问题教学模式依然是教师本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教学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教学的,难怪学生觉得乏味了。学问学问,“学”和“问”是紧密相关的,“学”须得“问”,而有所“问”,才能真正有所“学”,只是这“问”当由学生提出,而不应该出自教师。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教学旨在“启”和“发”,教师的启发是建立在“愤”“悱”的基础上的,而这“愤”“悱”实际上就是学生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韩愈也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传道、授业、解惑”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人曾做过一个简单而精彩的比喻:“传道”就是传给学生一条道路,指明一个方向;“授业”就是教给学生在这个方向、这条道路上行走的方法和技巧;“解惑”就是当学生在行走的实践过程中遇到疑问和困难时,教师给以点拨、提醒或是帮助。那么具体到课堂上,就是师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和技巧,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学之后,学生会的教师不必代劳,学生不会的那便是学生最想知道的,教师着重把学生疑问之处引导学生解决了,一堂课也就圆满完成任务了。

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组织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问题教学才是科学的、最有效的教学,也才体现了因材施教、因学而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也就愿意听、愿意上了。可能有的教师会顾虑学生提不出关键性的好问题,会使课堂混乱。其实只要教师帮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并加以适当引导,学生慢慢就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那么,怎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其一,首先要明确该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学习每篇文章时学生该掌握什么知识,学生必须心中有底。其实我们学习文章,不外乎就是掌握其写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写,怎样写。

其二,就是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如:《甜甜的泥土》一课,文字浅显,学生自学基本能自己拿下这篇文章。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却不大到位,在学生看来,文章就是歌颂亲妈对孩子的至爱,批评后妈的狠心的。这时候,教师可设置问题:小亮能吃到糖是谁的功劳?滋润小亮心田的爱来自哪里?这样学生就会探求出文章的深意。

其三,要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可以用古今中外学者爱好质疑提问的实例启发和开导学生,使他们懂得质疑提问不但是好学上进的表现,而且是取得学业进步的关键,要使他们懂得“提出问题意味着已经理解了问题的一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体味“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另外,教师在对待学生提问的处理上应该是多鼓励多引导,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而表现出厌烦的情绪。事实上,当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形成之初,提问质量不高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如: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细小和琐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无关等等,教师不要妄加指责,而是因势利导,及时指出毛病并恰当指导;对提问提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对凡是提问的学生,都给予记分鼓励,用打分的方法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学生提问质量不高,往往是学生对所学内容尚未仔细研读造成的,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对课文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从段到篇细细体察。从内容到主旨、到写法都要细细揣度,要求他们从这个熟读精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向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只要我们慢慢去着手培养,相信学生很快就会给我们以惊喜。

篇4:略读课文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课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78-01

纵观人教版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略读课文在整本书中的比例是很大的:三年级25%,四年级大概45%,五年级占了50%,六年级占50%以上。从这个比例上来看,新课程是很重视学生略读能力的培养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略读课文引起充分的重视。

那么如何上好略读课,发挥略读课的作用呢?通过近几年略读课文教学实践的探索,我发现略读课文教学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略读能力,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在教学略读课文时,教师除帮助学生解惑解疑外,主要是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当然引导学生把握读书方法,也要因课而宜,不能一概而论。

一、“提示语”引读法

略读课文前面都设置了“提示语”,提出了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对大多数略读课文来讲,教师根据提示语组织教学,均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学习略读课文时,要充分发挥提示语的作用,借助提示语开展教学。

例如《青山不老》一课的提示语: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课文前的提示语,说说我们可以讨论哪些问题;然后,围绕“奇迹”开展合作学习,深入了解山沟以前的样子和现在的样子,通过对比阅读来感悟文本,最后总结全文,升华情感。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心灵有了很大的触动,对课文主旨有很深的体会,从而感悟“青山不老”的内涵。

二、直奔重点阅读法

这种阅读方法适合于重点内容比较明确的略读课文,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然后围绕重点内容合作学习,交流收获。例如《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详细地描述了一只松鼠跑进我们家后,在我们家里接二连三发生的一些趣事。松鼠虽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做着荒唐事,可在作者一家人的眼里,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是那么可爱。课文处处洋溢着作者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这同时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时我采取了以下步骤,第一步让学生自读自悟,了解松鼠在我家里做了哪些事;第二步引导学生充分读文,找出体现作者一家人对这只做尽坏事的小松鼠的情感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并在句子旁边写批注,第三步交流感受,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最后总结全文,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喜爱之情的方法。

三、自主选择阅读法

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的略读课文或若干内容属于并列关系的课文,我们可以采用自主选择式阅读法来进行学习。如《彩色的非洲》一课从植物、动物、生活、艺术多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非洲的风情文化,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真切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知道了非洲的彩色主要体现在植物、动物、生活、艺术四个方面。其次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方面进行阅读思考,喜欢哪个方面就读哪个方面的内容,从读中体会非洲的色彩斑斓。然后让学生交流学习收获,欣赏彩色的非洲画面。最后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四、迁移式阅读法

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想要永远有鱼吃,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略读课文是从学习转向运用的桥梁,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应引领学生迁移精读课文上学到的各种学法,去研读略读课文。

例如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一课中,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平时掌握了哪些读书方法,接着我让学生对课题质疑“别饿坏了那匹马”是谁说的,一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样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极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欲望,给课堂很大的生成空间。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文本,找出相关语句,借助讨论和反复朗读感悟人物的形象和品质。最后重点学习“有一天”发生的事,进一步且更丰富地体会了青年的美好心灵。整节课的感悟较为深刻,学生的语言提升也非常明显。

当然,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应该“光说不练”还要注意读写结合,在课堂上应该有小练笔环节。如《彩色的非洲》引导学生写一写非洲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跑进家来的松鼠》让学生想象如果松鼠跑到你的家里,你会做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让学生给这条意义非凡的铁路命名,并写清楚命名的原因等。这些符合学生实际的小练笔都不同程度地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和感悟,升华了情感体验。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三维目标,在有效的读写能力的训练中达到整合。

篇5:作文教学之我见

内容摘要:明确目的,知道什么是作文;激发兴趣,产生动力;积累材料;认真修改。关键词:目的、兴趣、积累、表达、修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因此,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就写作论写作,而应是既立足于大语文教育观,培养语文素养,又要遵循写作教学的规律,使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上作文课时,许多老师都倍感烦恼。因为现在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提起作文就像是“老鼠见了猫”,还有不少学生对作文“敬而远之”。学生长此下去,不仅影响到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且制约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呢?这是许多老师所关注的。下面谈谈我对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作文,从而获得材料。

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这就能够写文章了。”也就是说作文实际上就是写在纸上发自内心的话,一些学生常常把与写文章对立起来,他们在平时说话从未感到困难,非常自如,可是一到作文课就不同了,总有一种心理障碍。那么,我们何不从说话训练入手,调动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把说话训练作为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的突破口呢?

我在习作课中按照教材的编排,先阅读学习一组课文,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一次口语交际,然后利用媒体把学生所说的内容录下来,再播放学生听。最后因势利导,让学生根据录音整理自己的发言稿,一篇小文章就出炉了。这样,学生认识到“我也有能力写好作文”!

二、激发兴趣,产生动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六年级语文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描写居里夫人为了找到0.1克镭,她花掉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没日没夜地在烟熏火燎中做实验,最终获得成功,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有效的动力。同样,学生如果对作文产生兴趣,他们就会脚踏实地,孜孜以求。要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就必须注重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教学,丰富作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三、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1、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阅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作文能力的提高才会有保证。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写作能力。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词语的基础上,才能写出自己要说的话来。所以,教师就要加强词语教学,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学会将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进行字词句的教学,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积累词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用。

2、从日常生活中进行积累。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里所不曾经验过的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人固然不必为这些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起人的责任,就的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如“第一次做饭”这一作文题目,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自己动手所做,自然会很了解做饭的过程,要他们把这一过程写下来,他们会写得条理,真实。如果一直以来没有去做过饭的学生,你要求他们去写,他们一定写不出来。所以是失败的。

四、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增强效果。

写一篇文章,当然期望它能收到最大的效果。什么是最大的效果呢?就是能使读者看了之后明白到十分,感动到十分。如果仅能使读者明白到三四分,感动到五六分,那就没有收到最大的效果。作者现于实际生活的经验,限于写作技能的素养,也许无论如何都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可是一个认真写作的人总不肯放弃这个目标,总要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表达的方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但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却不知怎么做。究其原因,就是没推敲。其实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一组课文,它都十分注重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学习,然后把这些修辞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例如: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一组课文,编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细心观察自然,知道作者运用“反问、比喻、拟人、排比„„修辞去表达。”让读者也好像置身于作者所叙述的环境中。学生学了这一组课文,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认真体会理解,并且要求学生一定要选择一种修辞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表达能力才会稳步提高。

五、重视作文的修改

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一定要改变以往评改作文时间过长,教师单方面参与的状况。

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必须放手让学生来修改自己的作文。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是属于作文的本人,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改革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表现。”在修改作文时,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①自主修改;②交互评改。①自主修改:我主张让学生自己高声朗读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因为只有经过自己的朗读,才知道句子的通与不通。其次,学生写完作文后的第一读者应是自己,习作初稿一般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他们在习作时尚未考虑到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但通过推敲,自己还是可以修改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主评改的意义,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②交互修改:因为苏轼诗句提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往往学生自己不能找到的问题,但在小组中通过合作相互评改,很容易发现他人的不足,进而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的面红耳赤。他人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以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过程中尝到了“自改成果”,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就愿去钻,乐去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活”起来。

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让学生对作文由“厌”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使学生能快乐作文,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论语》中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3、俗语: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

4、苏轼诗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篇6:课改教学“走秀”之我见

笔者参加了贺州地区第一届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并参与课改,转眼间课改已实施十年了,新课程实施十年来,笔者除了主持学校全面工作外,还兼管了五年全乡小学教学业务辅导工作,深入教学第一线,教学改革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和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走秀”的现象,这些现象如果不引起重视,将影响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列举课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种种“走秀”现象,分析问题的严重性,以引起广大教育者的注意,力求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这些不正确的作风。就笔者观察,课改教学“走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备课写教案“走秀”

备课是教师为上好课而做的各种准备,包括教师自己和学生而做的准备。在备课中准确把握本单元、本节课内容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了解本册、本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的地位及作用。同时,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从整体上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备课这一环节的检查。检查中发现,目前教师在备课中存在“走秀”现象:

一是分析学生流于形式。许多教师在备课时,考虑最多的是教师怎样教,把学生的学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尽管也知道备课要备学生,但在具体操作时,却忽视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的分析。由于对学生的现实基础、状态不够了解,常常会出现过高估计学生认知起点或是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进行教学的现象。

二是制定的教学目标缺乏整体性,不便于观察和测量。进入新课改以来,有一部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尽管也考虑到要体现“三维”,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仍过分重视认知目标而忽视发展性目标。

三是把备课看成是教案的“克隆”。(教学管理论文 )有的教师由于备课的目的不纯,缺乏对备课目的性的正确认识,把备课看成是例行公事、应付领导的检查。备课时,找来现成的教案一抄了事。就这样,年年教,年年抄,在教案中除了写一些细节和过程,整体基本没有变化。还有一部分教师从网上下载与自己备课内容相关的教案,不加取舍地复制、粘贴,把别人的教案变成自己的教案,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一次教学“五认真”工作检查中,听一节教师的课,他上得很糟糕,怀疑没有备课,课后叫上课教师拿教案来看,教案设计得非常好,但上课与教案并不一样。一问才知该教案是抄的。

二、教学用具“走秀”

使用教具是每个老师在教学中经常应用到的教学手段之一,它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起步阶段,适当应用教具不仅能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性,还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也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但在课堂听课中发现教师使用教具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走秀”现象:

一是没有处理好教材、教学与教具的关系。教师在使用教具时没有分析它能否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能否鲜明突出某一既定的特征,能否解决学生急欲了解的共性问题。仅在常规教学模式和教材中的插图内画圈圈或线而已。

二是在使用教具过程中存在问题,不敢于改进正规教具。在教学中常见的教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国家教学仪器装备公司统一安排生产的正规教具;另一类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自行设计、制作的简易教具。正规教具性能可靠,能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传授科学知识过程中的问题。但与简易教具比,缺乏“因人制宜、因地制宜”性,不易解决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强化某一知识点。因此,教师在使用正规教具时一定要分析教具的可行性,能否面向全体学生,解决教学中的疑难点,突出、强化某一知识点。必要时,能结合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敢于对正规教具进行改进、完善,使教具使用效果达到最优化。

三、课堂教学形式“走秀”

[NextPage]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但强调教师要教得艺术,而且要求学生学得主动。课改十年来,我们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形式上难免有“走秀”现象:

一是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课堂却表现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被真正激活。这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只赋“权”却不增“能”。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前提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上缺乏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二是教学层次的低下。我们把教学分为两个层次: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只有高层次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从具体一节课来说,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现有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可以通过独立学习掌握的,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需要同伴互助和教师帮助才能掌握的。现在的课堂教学往往层次不分明,教师常常花很长时间来解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形成。无效教学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解读思维活动与学生同在一个层次上,教师要讲的不用讲学生就已经明了,即便这个时候教师明智地采用提问式,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讲,这仍然是浪费教学资源,因为这对学生来说并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教师讲授的只是对文本信息的重复性归结,是学生已经懂得的“真理”。学生不能从教师那里摄入任何有效的、能够生成思维能力的成分。现在的教学缺乏这种动态的变化,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提升,所以,教学层次也就始终上不去。

三是预设和生成的冲突。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表现之一,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的表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生成过多。一方面,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过多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教学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背离生成目的。

以上是本文对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走秀”现象的粗浅分析,希望能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共鸣,并最终达到促进教育教学的目的。就笔者的观点,希望课改能达到以下目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促进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金玉。高效课堂八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A Discussion on the Curriculum Innovation Teaching of “Catwalk”

PAN Dai-xing

(Huashan Yao Tow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Hezhou 542613,China)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innovation implements for ten years,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also appeared in the form of “show” phenomenon. This holds the curriculum innovation, and influence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In order to change these inefficient teaching, teachers need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d understand the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determine the good classroom teaching target, design the main approach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chers need to actively create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enthusiasm,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Teachers must make great efforts to do fine and good guide in classroom teaching, try to teach students the way of learning i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also ensure to obtain actual effect.

篇7:识字教学之我见

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汉语言教学的基础工程,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要求一、二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识字量明显大了,要完成这样大的识字任务必须提高识字效率,根据教材内容特点,教给学生科学的识字方法,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为学生提早阅读,获取更多信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愉快的学习,让学生“乐于”写字

1.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识字。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教学要抓住孩子们爱玩的天性,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练习转为主动练习,从而积极参加活动,自主识字。

2.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语言环境,用生字组词、造句,通过字词句说写同步训练,加强对生字的理解、认记和运用。

3.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识字,多渠道、多种方法鼓励孩子在生活中识字既是识字方法的积累,更是识字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引导学生出去游玩时,认识车站牌、广告牌等,让学生互认学生证上的姓名,收集商标、小食品袋等认字。买东西认字,电视字幕中认字,阅读课外读物时认字„„让学生留心生活中的汉字主动去识字,不断增加自己的识字量,并使自己自主识字的能力得到提高。

4.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识字鼓励学生自己编顺口溜,猜字谜分析字的结构。如学习“雷”字时,学生会编“一场大雨下在稻田上”;学习“告”字时,有个学生编写谜语“一口咬掉牛尾巴”。尽管学生的识字方法还不成熟,有些甚至还幼稚可笑,但学生自己动脑识字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对汉字的再造想像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识字教学的方法很多,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和创造劳动的快乐,要让学生通过练习真正掌握运用识字法和汉字知识的技能,从而形成自学汉字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习的能力。

二、规范训练,培养习惯,让学生“会”写字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规范训练,养成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比写字本身更为重要”。在写字教学中,教师应先讲清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的姿势,让学生熟记“三个一”(眼睛离本子一尺,手指离笔尖一寸,胸离课桌一拳),并加以督促强化,使之形成定势。这不只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其他任课教师也都要做到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真正使“头正、肩平、背直、足稳”八个字与“三个一”要求落实到学生写字的每一时、每一处。

2.利用课外活动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学会写字,能写好字不是一日之功,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因此,应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学校可以利用每天活动课组织学生强化练字,15分钟即可,由写字教师亲临指导,低年级以铅笔字为主,中高年级以钢笔字、毛笔字为主,并将此举形成制度,以确保学生能够规范、正确、美观地书写。

三、落实“一个主渠道、二个结合”,让学生“能”写字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写字教学中的主阵地作用。在教学中,可采用“读字、范写、评议、试写、修改” 的教学法。“读字” 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比例,做到脑中有字样,解决“写这个字时哪一笔最关键”、“写这个字哪一笔最容易写错”等问题,整体把握写字的规律。然后教师进行范写,在教师进行范写之后,让学生评议教师的范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握写字的要领,最后让学生进行试写,同桌、小组、全班针对书写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的笔画是否突出,运笔是否到位,字面是否整洁等方面进行自评与他评,评议后再及时进行修改,一个字一个字,一笔一画地改进。可以说评改是整个写字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写字指导的延续和提高。学生一旦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就会终身受益。

2.学生写字不应仅仅局限在校内和课堂上,应把校内外结合和课内外结合起来。学生的书写作业一部分是在家里完成的。由于在家里完成,老师就无法了解学生的写字情况,更是无法进行指导与纠正。小学生自制力差,这正给一部分学生写字提供了偷懒的机会,这就得依靠家长的督促与检查了。教师可以采取开家会、教师家访,下发写字调查问卷等形式,督促学生写好字。

四、建立科学性评价体系,让学生“好”写字

学生的写字基础不一样,对他们的评价也不是一个标准。对小学低年级的写字评价,特别关注认真书写态度和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注意学生对基本笔画、汉字基本结构的把握,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对高年级学生的书写评价,既关注其书写规范和流畅程度,也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化审美趣味。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重在看学生的发展性。只要学生在书写姿势、书写美观上有进步就给予肯定。对书写进步较慢的,接受能力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应多给以鼓励、称赞。当他们的写字作业认真或进步了,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本子上打上相应的红星。至少是三星,多的则有六星、七星,写得好的字,优秀作业除了多打红星外,还写上“认真”、“进步”、“好”等激励性批语,激发其书写的积极性。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是施教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地位。“自主教育”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结构为目标,强调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思想,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讨论协作学习而展开,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求学习者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使自身思想、情操受到陶冶,并逐步具备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要充分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把儿童作为教育资源来整合教学过程。重视发挥每个儿童在优化整体中的作用,把儿童之间的差异看作宝贵的资源,看作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阶梯,把差异的产生和解决都视为推进儿童发展的契机。

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思维活跃的年龄特征,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让孩子们通过积极参与,深切感受到有趣游戏的快乐,思维创新的快乐,互相帮助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力争让学生能在短期内识记大量生字,扫清认读障碍,提前阅读写作,力争营造出一种自主、协作、创新的新型课堂教学情境,寓教于乐。

思考与建议

篇8:略读教学之我见

一、多表扬多鼓励, 激发学生的潜能

我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 如果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学生寄以期望, 对方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 如老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 不妨对学生说:“我相信你们一定有办法解决学习过程的难题”“、只要你们相信自己, 用心去钻研”、“我想早点听到你们成功的消息”等等。这样, 学生就会在潜意识中朝你期望的方向发展, 人才也就在期待中得以产生。只要老师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并坚信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都能有新的突破, 那么不自信的学生就会变得自信, 没目标的学生就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未来, 开朗的面对学习生活, 课堂也就会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二、变“满堂灌”为“群言堂”

通过课堂教学这种形式, 教师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固定的场合, 对学生施予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 学生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探索一些问题。然而, 以往我们的课堂, 却更多地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 而学生便成了支撑这舞台的忠实听众。倘若教材编得好些、教师讲得生动些, 学生还可以忍受;反之, 那就不敢恭维了, 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有时反而败坏了教师的名声, 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不少学生睡觉、看课外书) , 而且在学生思想深处产生了信任和信仰危机。

三、更新观念, 正确对待课堂"活"起来的问题

观念的转变决定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现在我们的老师主要有两类思想:一是“怕”的思想, “怕”什么?一是怕学生活起来了不知怎样控制;二是怕自己费劲, 多少年来课堂教学都是“一只粉笔一张嘴, 从头讲到尾”, 轻车熟路, 改起来太麻烦。第二种思想是想改但不知道从何处下手, 怎样改才能收到成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首先我们老师在认识上要提高;其次, 教学管理者要充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要为广大教师创造好的环境, 要允许课堂先“乱”起来, 先“活”起来, 既然是改革, 就应该允许尝试, 允许失败;再次, 广大教师要注重新知识、新理念的学习, 可以先向"新课程"理念学习, 然后再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进行尝试。

四、革新教学方法, 真正营造课堂"活"起来的氛围

同样的一节课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效果。这里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知识量以及人格魅力。懂知识而不懂教育方法和技巧的教师是很难吸引学生的。目前, 比较适合中职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1)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如何创设好的情境呢?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抓住时机, 设疑导学, 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和求知欲望。问题的设置应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思绪, 并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是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教学, 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创设激励情境。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以信任的目光, 常用鼓励性的语言“你能行”。四是创设民主情境。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态度和蔼、亲切, 师生关系平等融洽, 教学效果则佳。五是创设探究情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应鼓励学生勤思多问, 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旨在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 去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他甚至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答案, 他真正重视的, 是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

(3) 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扎根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 他力图帮助个人了解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群体共同致力于分析社会情境, 分析人际关系, 并形成处理这些情况的恰当而民主的方法。我曾在《会计模拟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尝试过, 让学生分别扮演出纳、会计、审核, 财务主管等职务,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课堂气氛很热烈。

五、有效控制, 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

“活而不乱”是对传统的课堂中“活泼不足, 严肃有余”的否定, 体现了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的一种尊重。如何界定“活”与“乱”?放开后乱了 (收不住) 怎么办?这是许多教师关心的问题。我认为, 如果绝大部分学生的活动都是围绕学习内容展开的, 就是“活”, 当然要注意分析这里的个别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原因, 是已经会了, 还是跟不上, 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把他们吸引到学习活动中来, 这样做实际就是学习指导。如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活动脱离学习内容, 并且影响其他学生学习, 那就是“乱”, 教师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学了。至于第二个问题, 我想, 首先, 放开课堂是教学改革的要求, 不管你敢放还是不敢放或者是愿意放还是不愿意放。其次, 不放开就不会面对收不住的问题, 只有针对问题, 才能解决问题, 所以我认为, 应该先放活, 再止乱。

另外, 在课堂管理时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在探索和研究中, 学生难免会出现错误, 教师应当宽容待之, 要有爱心、有热心、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 并设身处地地去帮助学生, 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畅所欲言,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对高技术人才要求的增加, 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竞争也日趋激烈。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对中职毕业生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 当前的中职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以及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中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是通过总结这些年的课堂教学感受, 谈谈如何让中职学校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中职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活起来

参考文献

[1]、《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改初探》作者:诸荟倩

上一篇:大天使之剑攻略心得下一篇:样式春节特别节目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