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

2024-05-06

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精选6篇)

篇1: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

新沂市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方案

为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根据《徐州市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方案(试行)》的精神,制定《新沂市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方案》。

一、目标任务

到2017年,将马陵山镇中心卫生院、棋盘镇中心卫生院、阿湖镇卫生院、港头镇卫生院建成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升,在农村卫生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服务水平较高、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有效辐射周边乡镇。其中,马陵山镇中心卫生院2016年底前建成,其他三个镇卫生院2017年底建成。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应满足不低于50%农村居民住院服务需求,协助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导一般乡镇卫生院开展工作。全市到2017年农村卫生机构门急诊量占当地门急诊总量的80%以上,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

二、设置原则

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形势为指向,承担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任务的医疗机构主要为现有达到或具备二级医院服务能力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或一般卫 生院。规划设置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中心与县级医院形成资源互补格局,发挥资源最大效益,辐射周边15—20万当地农村常住人口或3—4个乡镇,缓解群众就医负担和城区二级以上医院就诊压力。

三、建设标准

(一)功能定位。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同时承担所在乡镇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综合性卫生计生服务,协助市卫计委对区域范围内一般卫生院进行技术指导。市卫计委根据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功能定位和人员技术水平,在科室设置、诊疗范围等方面参照二级医疗机构管理,在部分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开放三级手术,鼓励提供更多优质服务,加强服务内涵建设,拓展医疗服务能力。

(二)建设规模。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一般设置病床100—150张,业务用房(不含职工生活用房)面积控制在每病床55-80平方米,各功能用房的面积应满足功能、业务及设备装备的需要,具体基础设施、设备配备参照二级医疗机构标准配置,市卫计委指导实施,符合条件的报徐州市卫计委组织评估验收。

(三)人员配置。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按每床1.3-1.5标准核定职工总数,其中卫技人员数不低于职工总数的80%,每床至少配备0.4名护士;卫技人员中至少有3人 具备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至少有2名中医师和1名中药药剂专业人员;所有临床岗位的新录用人员必须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完成建设目标。承担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任务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建设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切实保障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序时推进。各建设单位要统筹安排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费用,确保人员费用、业务经费等符合规定的各项支出。今后,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设备购置等建设项目,要优先考虑满足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需要。徐州市委、市政府已将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工作纳入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工作和为民办实事考核体系,我市卫计委将这项工作纳入2017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定期通报建设进展情况。

(二)突出重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基层人员编制管理,建立自主灵活的用人机制,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编制数额限制难以满足医疗卫生业务开展需要的,可争取采取政府购买岗位的办法保障工作开展。实行区域内备案人员的控制数额、人员招聘、岗位聘用统筹管理,重点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倾斜,促进形成卫生人才下移、双向流动机制。强化医疗卫生机构法人主体地位,落实用人自主权。强化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继续开展卫技人员“务实进修”活动,加强对在岗人员的适宜技术、适宜技能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培训,实施以全科医生为主的基层骨干遴选计划,建设基层卫生骨干队伍。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吸引人才留在基层,吸引群众在基层看病。推进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县级以上医院医师优先到基层医疗卫生中心多点执业。

(三)深化对口支援,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积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沉和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医联体向纵深发展,建立以技术、人才、管理为纽带的对口帮扶、精准帮扶和分工协作机制,实现“人员下沉、管理下沉、服务下沉”。加强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特色科室建设,每所中心结合自身特点确定2-3个特色科室,由医联体上级医院重点培育和建设。实施临床重点专科培育计划,不断拓展医疗业务范围,提高急危重症的诊断和抢救能力。积极完善人员、设备、设施等条件,提升开展三级手术的能力。

篇2: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

市委:

卫生事业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瑞金都市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局牢牢把握“一个突出、四个加快”的科学发展路径,积极推进“赣南东部和赣闽边际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现将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目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需要品牌医院优势、卫生资源优势、技术力量优势、地缘位置优势的综合作用。瑞金在具备非常明显的政治地位和地缘位置优势外,在卫生资源、技术力量等方面也已有一定优势基础。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多年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已具备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技术装备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市直三所医院新建业务大楼3.6万平方米,配齐配全服务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市直医疗单位服务环境,城区医疗卫生服务规模、服务档次正在朝着赣南东部赣闽边际区域医疗卫生中心迈进。近几年,开展核磁共振、四维彩超等新技术、新项目100余项,获国家、省、地(市)科技进步奖15项,县(市)级科技进步奖25项,国家专利1项。总体医疗技术居赣州市内中上水平。全市已形成骨科、烧伤科、康复科等一批特色科室,对瑞金周边地区形成一定的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吸引了大量周边县市群众前来看病就医,中心地位日益显现。2009年我市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农

1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市)。

按照建设“赣南东部和赣闽边际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要求,我局积极推进了支撑医疗卫生中心地位的项目建设。一是推进了卫生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将市卫生监督所业务大楼、医疗急救中心、救灾备灾中心、中心血站、卫生局机关办公楼和农医局办公楼整合在一起。目前,已经规划了建设用地,争取了建设经费400万元,工程设计等基础性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二是推进了市中医院整体搬迁工作,已通过发改委向上申报了2000万项目资金。三是积极做好了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已完成了厦门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民营三甲)、医疗卫生专家公寓、市妇幼保健院新业务大楼、传染病医院、康复医院、精神病医院等支撑医疗卫生中心地位的项目向上申报。

但要成功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我市尚有很多方面亟待完善和提高,很多关键性问题需要破解:一是事业发展经费不足。我市卫生事业经费投入占财政支持比例不足3%,与上级要求的8%以上相差甚远。目前根据我市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建设“赣南东部和赣闽边际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卫生项目规划中,预计应投入4.168亿元,资金筹措仍是难点问题。二是卫生用地规划仍需加快,目前,除卫生行政服务中心已批准建设用地外,其余卫生建设项目均未规划用地。三是卫生人员总量不足且结构不够合理,目前仅有卫技人员1846人,仅为服务人口数的2.84‰,与全国平均水平6.23‰相比,我市缺少卫技人员2203人。上述数据仅以静态和服务本市65万人口比较,差距尚且如此,若考虑

到各级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辐射至周边县市因素,差距就更大。学科带头人等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尤其不足。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及对策建议

1、积极规划卫生事业发展。按照建设“赣南东部和赣闽边际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战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形成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技术进步、体制创新的优势,构建技术领先、设施先进、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总体框架,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区域龙头地位的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区域化水平,初步建成覆盖赣南东部和赣闽边际区域近250万人口服务体系,建成集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保健服务于一体的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吸引周边地区群众前来瑞金就医治疗、保健疗养。到2015年,市民健康水平处于赣州市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和13‰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0∕十万以下。

2、积极策划支撑“中心”地位的卫生项目建设。坚持基础与高端并进,进一步规划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的合理布局,确定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不同卫生体系的定位,加强其间的功能互补、协调配合,提高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技术水平。目前我局已经策化了医疗卫生专家公寓、市妇幼保健院新业务大楼、市中医院新业务大楼、卫生行政服务中心、传染病医院、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院和精神病医院的项目实施。其中卫生行政服务中心和市中医院新业务大楼项目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厦门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招商引资三甲综合医院)项目仍需进一步策化实施。今后,我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组织安排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全面推进各卫生建设项目的实施。康复医院、精神病医院和厦门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拟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进行建设,形成多形式办医格局。其余项目靠向上争资或市财政投资完成项目建设。

3、积极争取政策保障,确保“中心”建设顺利推进。目前,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县市行政职能,不予以县市区域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审批。我局拟靠大靠强,加强与厦门大学的沟通对接,争取厦门大学的支持,在瑞金设立厦门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三甲综合性医院),项目资金通过招商引资解决。对于投入资本在我市兴办民营医院的投资商,建议我市给予政策帮扶,规划一定数量的土地让其进行商业开发,以提高投资商对社会事业投资的积极性。

4、完善体制机制,建立与区域性卫生中心相适应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人才稳定的机制。要给予市属三所医院充分的用人自主权,根据医院事业发展需要,自主招聘硕士以上学历、高级职称或学科带头人等高、精、尖人才,人社、编制、财政等部门对招聘人员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加快高级卫生技术人才的引进。

5、加大对《关于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实施意见》中卫生发展项目规划的落实力度,充分保证卫生项目用地提供,加快卫生建设项目推进步伐。

篇3:自贡构建区域医疗中心的对策研究

一、自贡构建区域医疗中心的发展基础和优势

1、发展基础

自贡作为老工业城市, 卫生事业发展基础较为雄厚, 具有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和较强的医疗服务能力, 在川南地区总体上处于领先水平。截止2009年末, 全市有卫生机构641个 (不含1495个村卫生室) ;床位9848张, 每千人口拥有床位3张, 高于全省2.59张的平均水平;卫生人员总数13434人, 其中卫技人员9327人。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825.63万人次, 医疗治愈好转率达97.26%;住院危重病人抢救12566人次, 抢救成功率91.52%;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为98.5%, 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住院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9.24%,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 去年全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290.02/10万,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比较优势

近年来, 自贡在着力建设川南区域中心城市的过程中, 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强劲发展, 在区域内的优势日益明显, 自贡作为川南区域医疗中心地位日趋凸显。

(1) 资源优势

城市优质卫生资源明显超过川南或全省平均水平。截至2009年, 自贡拥有20所二级乙等以上的医院, 平均每个县 (区) 拥有3.33所, 优质卫生资源在川南密度是最大的, 特别是在川南唯一拥有6所三级医院 (其中三甲4所、三乙2所) , 目前自贡拥有全省除成都外最多的三甲医院 (4所) 。

拥有3所在全省或川南具有领先优势的特色品牌专科医院。自贡在川南不仅拥有2所非常突出的三甲综合性医院 (即市一、四医院) , 还拥有3所在全省或川南具有领先优势的专科特色医院。其中: (1) 市精神卫生中心 (即市五医院) 是川南唯一的三甲精神病院, 居于全省精神病专科第一, 领先全省同类医院约10年的水平, 是省政府指定的四川省民事、刑事的精神医学司法鉴定医院, 是省卫生厅批准的自贡市老年病治疗中心和药物依赖 (戒毒) 治疗中心, 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远程会诊、教学定点医院及泸州医学院本科教学医院; (2) 市妇幼保健院已于2008年成功创建三甲, 创建时间仅次于成都和攀枝花, 是川南唯一的三甲妇幼保健; (3) 市中医院2004年被确定为四川省“精品中医院”建设单位, 2007年成为全国地市级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单位, 2008年被省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治未病中心和中西医结合支气管结核防治中心, 综合实力在川南名列前茅。

(2) 区位优势

自贡是抵达川南各市距离最近、时间最短的中心城市, 距内江、宜宾为40—60公里左右, 距乐山、泸州也仅100公里左右, 在川南地理经纬的中心点, 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自贡已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今后随着成自泸赤和乐自高速公路、乐自泸和绵遂内自宜城际客专等的建成, 加上已开通的内宜高速公路、省道305线、内昆铁路等重要交通线, 其区位优势更加突出, 其优质医疗资源的服务功能可辐射到周边5市39个县 (市、区) , 人口达2100多万。

(3) 人才优势

2009年全市公立医院拥有各类医疗卫生人才10212人, 其中老 (46岁及以上) :中 (36—45岁) :青 (35岁及以下) 的比例为2.02:2.61:5.37, 体现了老、中、青的优化配置。目前自贡卫技人才总量虽位居川南第三, 但自贡是川南地域面积和人口最少的地市, 人均拥有的卫技人才位居第二。2009年全市拥有医学博士、硕士 (不包括在读博士和硕士) 163人, 并享受在川南地区实行最早的硕博研究生津贴政策待遇。自贡卫校每年走出约1600名毕业生, 是自贡卫生人才的活水源头和资源宝藏, 因而自贡有较大可能成为川南人均拥有卫生人才最多的地区。

(4) 技术设备优势

自贡拥有在川南的特色医疗技术设备优势。 (1) 市一医院有多项技术在省或川南领先, 成为名动川南的肿瘤防治、微创技术诊疗中心;在川南地区成功实施首例冷刀尿道内切开手术;医院拥有美国GE螺旋CT等价值5000多万元的大批高精尖先进医疗设备。 (2) 市四医院的骨科是四川省卫生厅甲级重点专科;率先在动物身上成功进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实验, 成为川南首批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医院, 在全川曾引起较大轰动;医院拥有美国GE Signa Ovation EXCITE核磁共振成像系统 (MRI) 等高精尖医疗设备。 (3) 市五医院的医疗技术设备在省内同级医院中处于领先水平;精神科为省级甲级重点专科;医院拥有贝克曼全自动生化仪、现代ECT治疗仪等先进设备仪器。 (4) 市妇幼保健院的医疗技术设备在川南同级医院中居第一;试管婴儿的成功诞生, 填补了川南生殖医学的空白;医院拥有一批进口女王科聚焦超声诊断仪、彩色精子分析仪等先进专科设备。

(5) 幅射优势

2009年, 全市几所重点市级医院吸引了不少外地患者到自贡看病就医, 并开展对外医疗合作。 (1) 吸引市外病人情况:市一医院年出院病人达32312人, 吸引市外门诊住院病人占全院门诊住院的20%左右;市四医院年出院病人达27634人, 吸引市外仅住院病人就占2.61%;市精神卫生中心年出院病人达3830余人, 其中市外病人占40%左右, 仅省外病人就占15%左右;市妇幼保健院年出院病人达10766人, 其中市外病人占门诊住院的33.7%;市三医院年出院病人达18560人, 其中市外病人占5.21%;市中医院年出院病人近11439余人, 其中市外病人约占12%。 (2) 对外开展合作方面:2009年市一医院首次与市外医院——宜宾南溪县人民医院 (二甲) 展开医疗合作, 市一医院将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给予该院大力支援, 并建立健全双向转诊制, 实现资源共享。

(6) 政策优势

2007年省委、省政府将自贡确定为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之一, 这项先行先试的特殊优惠政策在川南仅此一家, 为自贡率先在川南地区探索构建区域医疗中心的工作体制机制, 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在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 也能为川南乃至全省其它地区提供示范和借鉴作用。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发展机遇

自贡具有打造区域医疗中心的良好外部机遇。一是成渝及川南经济区建设的机遇。随着成渝及川南经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 客观上也会加快自贡优质医院的发展, 在人才储备、软硬件建设等方面较周边地市具有先发优势, 为卫生事业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二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机遇。新医改的实施为自贡解决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问题, 实现卫生事业跨越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契机;三是国家即将出台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政策的机遇。为贯彻新医改精神, 2009年卫生部发布了《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原则 (试行) 》 (征求意见稿) , 全国将被划分成七大医疗服务区域, 每个区域分别设置国家综合性、专科性医疗中心, 省级、地市级和县级也将分别设立区域内的医疗中心。这就为自贡争当川南区域医疗中心提供了政策机遇。四是川南地区目前尚无明确的区域医疗中心。自贡地处川南医疗腹地, 辐射范围远景开阔, 极具潜在打造价值。

2、面临的挑战

自贡构建区域医疗中心既有机遇又面临一些挑战。一是卫生投入不足的情况较突出。自贡财力较薄弱, 对卫生投入尚不足, 历史“欠帐”较多。根据省卫生厅公布的数据, 2007年和2008年财政对卫生投入均占财政支出的2.49%, 分别名列全省第十四位、十位, 低于全省3%的平均水平。2006—2009年财政对卫生投入占全市GDP的比重虽逐年有所提高, 但仍偏少, 仅1%左右。二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尽合理。虽目前全市医疗机构与床位设置已趋饱和, 但人员编制不足和编制不到位的情况较突出。2008年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卫技人员数为2.9、临床医生数为1.27, 均分别低于全省3、1.37的平均水平。三是缺少高等医学院校支撑。在医学教育方面, 泸州有川南唯一的泸州医学院, 而自贡现在还没有高等医学院校。目前全市虽有一所自贡卫校, 但属中职学校, 亟需“升格”。

三、自贡构建区域医疗中心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自贡构建川南区域医疗中心主要是为全市及川南区域内的居民提供代表本区域先进水平的疑难病症诊疗、综合性或专科性医疗服务, 并承担一定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和教学等任务, 同时还承担服务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和技术支持。

1、总体思路

以“一个突破口、三个医疗圈、四项基础、四个转变”的总体战略思路, 把自贡建成川南区域医疗中心。“一个突破口”, 即整合全市医疗卫生资源, 构建以三级医院为龙头, 由若干个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中心卫生院组成的区域性医疗卫生体系。“三个医疗圈”, 即在城区内形成15分钟医疗服务圈, 在全市形成半小时医疗服务圈, 在川南地区形成1小时医疗服务圈。“四项基础”, 即完善卫生资源布局, 理顺卫生管理体制, 改革医师培养体系, 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四个转变”, 即城市综合性大医院实现四个转变:向解决疑难病症和急危重病人转变, 向城市社区的主体地位转变, 向培养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人才转变, 向创新知识、提高医疗科研水平转变。

2、发展目标

到2015年左右, 建立起医疗卫生综合服务实力位居全省或川南前列, 并与自贡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川南区域医疗中心的工作体制机制。全市人均期望寿命接近80岁, 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15分钟卫生服务圈、安全食品、洁净饮水, 人群健康指标普遍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各项卫生指标处在全省或川南前列, 川南区域医疗中心基本建成。

四、对策与建议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化卫生体制机制改革

自贡构建区域医疗中心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通过深化卫生体制机制改革, 提高卫生服务供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一是深化卫生投入机制改革。不断创新卫生投入机制, 按照新医改要求实现两个“逐步提高”, 即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明显减轻;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 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二是深化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治理结构、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收支管理制度等都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改革。三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源, 通过新建、改制、收购或重组等形式兴办各类医疗机构, 努力形成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 其他所有制医疗机构为补充, 公平竞争, 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医格局。

2、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以规划为龙头, 优化布局全市卫生资源。一是科学编制卫生中长期发展规划。围绕自贡建设川南区域医疗中心的战略目标定位, 综合考虑城乡布局、人口布局、城市卫生资源空间合理布局等诸多因素进行统筹规划, 专门编制《自贡市构建区域医疗中心中长期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二是用规划引领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布局。在全市构建起四级医疗服务网络。第一层次, 按自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设置3-4所三级综合性医院;第二层次, 按不同人群需求, 设置若干所特色专科医院及民营综合性医院;第三层次, 按镇街行政区划设置中心卫生院, 为三级医疗保健网的枢纽, 每个乡镇 (街) 建立一所中心卫生院, 并根据实际需要发展特色专科;第四层次, 按社区、行政村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村卫生室, 为四级医疗服务的网底。其它社会医疗机构如私人诊所等作为补充。

3、实施“三大战略任务”

(1) 实施“强院名医”战略, 提升医疗服务品质

集中力量办好代表川南区域医疗高水平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 打造一批服务品牌好、专科门类全、医疗环境优、人员素质高、综合实力强, 能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特色医疗群, 培育一批具备一定规模的示范性民营医院, 培养和引进一批德技双馨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名医, 走“名院、名医、名科”之路, 进一步缓解群众找名院难、看名医难的问题。

(2) 实施“资源整合”战略, 做大做强医疗品牌

突出重点, 形成区域医疗的集聚效应。一是构建区域性医疗卫生联合体。整合全市医疗资源, 构建以三级综合性医院为龙头, 由若干三级和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中心卫生院组成的区域性医疗卫生联合体。二是探索实施市属医院集团化管理。根据功能布局和专业设置调整的要求, 适时整合全市优质医院组建自贡川南中心医院, 建成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在全省除成都外最大型的综合型优秀三甲医院。

(3) 实施“科教兴卫”战略, 促进卫生可持续发展

建立和完善卫生科技创新、科教管理和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一是重视和加强科研工作。制订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计划, 建立健全科研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加快自贡卫校升格。有两种可供选择方案:一种是走独立发展道路——建成川南医学院或自贡医学院;另一种是走资源整合道路——与四川理工学院进行合并。卫校升格后, 将市属优质医院作为其附属医院。三是强化信息化建设。实施“数字卫生”工程, 建立川南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四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 使全市高、中、初级卫生技术人才的比例力争达到1:3.5:5.5, 40岁以下临床医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0%。

4、构建和谐医疗环境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一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二是健全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依法严厉打击“医闹”。三是探索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由司法局或消费者协会牵头建立独立于医疗机构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由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进行工作指导, 引入医学专家、患者代表、法律专家、心理学专家、退休医生和法官、卫生管理者、医疗栏目新闻工作者等人员对医疗纠纷进行调解。加强部门配合, 明确责任, 为医院的生存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莉:《区域医疗信息化工程规划的思考》[期刊论文], 中国西部科技2008 (07) 。

[2]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 (编者) :《中国基层卫生服务研究: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专题研究报告1》,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2月1日) 。

[3]张宁、胡鞍钢、郑京海:《应用DEA方法评测中国各地区健康生产效率》, 经济研究, 2006第7期。

[4]卫生部2009年发布的《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原则 (试行) 》和《国家医疗中心评定和管理办法 (试行) (征求意见稿) 》。

篇4:广元:打造川北区域医疗中心

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广元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境内中药材和中药品种达2000余种,自然蕴藏量6万吨,杜仲、天麻、川明参等中药材量大质优;另外,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广元,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温和湿润,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这些都为广元健康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生态资源基础。

“广元丰富的医疗资源为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市有三甲医院四所,省内仅次于成都。”广元市健康服务业领导小组成员、市卫生和计划委员会副主任胡昌平在接受《当代县域经济》记者采访时说。据了解,广元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531个,实有床位15525张,每千人拥有床位5张。卫生技术人员14037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52人,其中乡镇卫生院258个,实有病床4336张,卫生技术人员3311人。

明显的区位优势、沉淀厚重的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以及优势突出的特色农业让广元健康服务业发展更具有了爆发力。

产业布局:“一核三极五带”

“为了充分激活广元市生态、农业等自然禀赋与独特人文旅游资源,区域间形成了特色突出又密切配合协作、相互依赖且对外开放度高的健康服务业有机共生整体。发展空间规划为由‘一核三极五带’构成的星形放射状布局形态。”胡昌平在谈到广元市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时说。

——一核:利州区。将利州区打造成为广元市健康服务业的首位经济区,川陕甘渝结合部的医疗服务中心和养生旅游重要集散地和目的地。成为推动广元市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动力核心。

2015年6月1日,在四川省深化医改领导干部培训班上,四川省副省长、省医改领导小组组长陈文华作主题报告时强调,四川将重点打造10个集双向转诊、对口支援和远程医疗等为一体的区域医疗中心,加快构建“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就医格局。

作为川北区域医疗中心的广元,利州区是该市的医疗中心,区内共有医疗机构481家,市中心医院已批准为四川省十大区域医疗中心之一,市中医院作为川陕甘渝结合部唯一一所三甲中医医院,针炙、康复科已建成国家级重点专科。以市中医院和市中心医院为中西医疗服务龙头,围绕龙头支持医疗服务集团化发展,多种形式提升县区及乡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创新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特色医疗服务机构。构建广元多层次、多体制的医疗服务体系,使医疗服务在充分满足公共健康产品需求的同时,成为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利州区是广元市的经济中心,科技水平和工业经济优势明显,在该区的盘龙医药园区已经形成了集中成药、中药饮片、原料药系列产品、医药器械等研发和生产的一批骨干企业。

——三极:朝天、剑阁、昭化。三极是一核的直接带动发展区域,也是一核的补充和配套产业功能区,是广元健康服务业梯次。在广元健康服务业的大格局中,三极之间具有差异化的相互协调发展,并逐步实现与一核的一体化发展。

被中国医师协会授予“中国西部养生基地”的朝天区,在曾家山的石鹰村、吊天河等地新建以养生理疗、食疗、药疗、休闲娱乐及观光一体的康养服务中心。

拥有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的剑阁县,利用天然温泉,通过中药添加,发展多种汤色和养生功能的功能泉,打造以温泉文化为主的休闲度假基地,配套建设现代一流医院、健康检测分析区、疾病鉴定诊断区、产后母婴调养区、保健养生康复区等健康服务业核心产业区。

昭化,古称葭萌,迄今为止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一座三国古城。新建昭化古镇生态休闲旅游养老示范基地项目,建设老年公寓、门诊部、康复中心、老年温泉度假中心等集温泉度假、康复医疗、休闲疗养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休闲旅游康养示范基地。

篇5: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

根据《中共漳州市委、市政府关于2003年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的通知》精神,建设医疗垃圾处置中心是我市2003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市政府决定在今年底完成建设医疗垃圾处理中心,对全市医疗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为此,市建设局与市计委、市物价局、市环保局、市卫生局等有关部门组成工作小组,根据该项目的要求,开展了项目的可研、立项、设备选型、投资业主招投标、资金申请等一系列工作。招投标工作通过邀请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了10家在医疗垃圾处置方面有一定规模和资质的企业进行第一轮的技术标评定。评标小组对10家单位所采用的技术和设备从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系统完整性、自动化水平、环保性能和经济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比较。根据综合评分评选出了厦门厦工集团有限公司、厦门泽阜进出口有限公司、北京通威远睿科贸有限公司以及厦门荣佳实业有限公司等4家单位入围下一轮商务标评选,最后北京通威远睿科贸有限公司以最低的投标报价成为本项目的中标企业。

为明确政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漳州市医疗垃圾处置中心的顺利建成及有效运营,招标单位与中标单位签订协议书,具体包括处置范围及要求、双方权利和义务、监督管理、担保条款、违约条款、免责条款、合同期限及其它未尽事项等,从而有序地开展一系列后续工作。

漳州市医疗垃圾处置中心的建设与运营采用BOT模式,打破了以往政府统包统建包运营的建设管理体制,使政府和企业之间只建立调控、契约关系,这种“民办官督”的形式使政府的职能转变为对企业的运作进行有力监控。做好医疗垃圾处置必须依靠机制,依靠政策,依靠科技,依靠管理。因此,政府要建立起产生单位主动依法安全转移医疗垃圾,处理单位按规定收费、集中处理的市场机制运作的专业化医疗垃圾集中处理体系,就必须建立起由卫生、环保部门对医疗垃圾处置单位进行监管,物价部门核准收费标准,建设部门代表政府管理和监督医疗垃圾处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活动的严密的管理体系构架,制定相关政策,创造和维护正常的市场运行秩序,调节市场关系,建立健全医疗垃圾收集、装运和运输程序及有效的监督机制。

一、领导层(市政府):

医疗垃圾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涉及的有建设、卫生、环保、物价等诸多部门,需要在市政府的统一调度、统一领导下建立协调管理机制,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形成管理合力,从而形成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有利局面。政府要出台文件授权委托中标企业专营运作处理漳州市各医疗单位产生的医疗垃圾,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同时授权市建设局、市环卫处代表政府与企业签订合同,监督处置中心的建设及今后的运营,对处置中心的无害化处置工作实行全程监控,协助中标企业申请关于医疗垃圾处置的各项优惠政策及补助款项,以扶持企业的健康运行,并承担起医疗垃圾处置费的收缴任务,协同有关部门做好收费工作,确保处置费能及时到位、足额交付。

二、监督管理层:

1、物价部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医疗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落实垃圾处理投资有偿制。为确保企业的顺利运行,获得合理的经济回报,物价部门要按照闽价[2003]商425号《福建省物价局关于危险废物处置收费标准问题的批复》中规定的医疗废物收费标准执行,结合漳州实际情况着手制定有效的收费渠道,使医疗垃圾处理走向良性循环,保证医疗垃圾集中处理工作真正走上市场化运作的道路。

2、卫生、环保部门:在医疗垃圾统一集中处置前,环保、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要联合出台医疗垃圾管理规定,强制各医疗单位遵守执行,规范各医疗单位的医疗垃圾的源头管理,建立医疗垃圾集中处理运行机制并进行监督管理,配合处置中心做好医疗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同时,环保、卫生部门要会同医疗卫生机构及处置单位,对从事医疗垃圾收集、运输、处置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医疗垃圾分类知识、相关法规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情况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今后的运行过程中,环保部门负责监督处置中心的无害化处置过程,同时,要通过医疗垃圾转移联单,对医疗垃圾从产生至处置整个过程进行监控,有效防止跑冒洒漏现象;对于各医疗卫生单位不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擅自处理、处置医疗垃圾的单位及个人要严格执法,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卫生部门应严格监督各医疗卫生单位管理好医疗垃圾的源头,分类、收集、贮存、交接均应指定专人负责。要规范建立医疗废物、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管理制度(即黑色袋用于生活垃圾、黄色袋用于医疗废弃物),做到定时、定点、定单位、定凭据(登记备查)。交处置中心集中处置的医疗垃圾要统一使用牢固、不渗漏、不易燃的一次性的材料包装,不得污染环境。各医疗卫生单位应指定有关科室、专人负责此项工作,采用全市统一的医疗废物回收袋进行回收,按指定地点存放,加强管理,严防流失。不得将医疗固体废物交由未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收集处置。同时要联合环保部门督促各医院处置费用的落实,通过校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审核执业资格,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监督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业务量和缴交费用情况,发现虚报、瞒报和不缴交医疗垃圾处理费者,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确实保证企业能有足够的运营经费保持长期、正常地完成处置任务。

各县(市、区)卫生局、环保局应加大执法力度,负责监督辖区内各医疗卫生单位将产生的医疗垃圾交由医疗垃圾处置中心集中处置,对不执行规定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3、环卫部门:鉴于今后的医疗垃圾处置需利用九龙岭垃圾处理厂的部分设备共同完成,为实现规范管理,提高处置效率,由市环卫处作为“医疗垃圾处置中心”的主管部门,负责其施工建设及今后的运行管理。

(1)运行阶段管理:处置中心建设完成后负责今后的运营管理,处置中心须在收到中标通知后10日内申报成立漳州市医疗垃圾处置机构。市环卫处有权监督处置中心的运作,并可根据有关技术要求及违约条款对医疗垃圾处置的检查结果定期、不定期检查,以书面方式通知处置中心,如果检查结果不合格,处置中心应在七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若未能按有关处理技术要求处置医疗垃圾,经市环卫处催告后在七个工作日内仍未整改,市环卫处有权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罚,直至无偿收回处置中心投建的医疗垃圾处理中心的处理决定。

(2)建立合理收费制度:为保证医疗垃圾处置中心今后的正常运行费用,降低企业风险,实现政府承诺,市环卫处与各委托处置单位签订协议,确保能将处置费足额交付处置中心。为此市环卫处要配合物价部门建立一套合理的收费渠道,对拒不履行或逃避履行缴费任务的医疗机构,如超过时限20天,市环卫处有权要求处置中心停止对该医疗机构的服务,且联合卫生、环保部门按照《办法》的规定给予处罚。同时市环卫处还将配合卫生、环保部门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垃圾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对处置单位进行指导、督促实施,以保证处理技术符合要求,处理结果达标,规范、安全、高效地完成处置任务。环卫部门应保证从每床位的收费中支付部分的经费用于医疗废物回收袋、培训、管理等费用的开支。

三、处置单位:

在2003年12月30日前中标企业必须投资建设完成医疗垃圾处置中心,并于2004年元月1日起投入运行。中标企业负责医疗垃圾处置中心的全部建设投资费用,并负责建成后的运营管理,运营期限为10年,10年后该医疗垃圾处置中心由政府无偿收回。

中标企业中标后,依据与环卫部门签订的合同规定按时按质完成建设场地平整、环境影响评价书编写、地质勘探、项目规划、施工设计、审批、厂房建设、设备安装试车等工作,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建设处置中心,通过环保监测验收后开始营运,自负盈亏,并进行相应的人员配备以及运输车队、设施等的配套,制定处置中心收运制度、进厂制度、消毒制度、处置制度等管理规章和工作责任制,使处置中心的运作有章可循、规范化、程序化。中标企业应认真履行收集处置职责,制定严谨的收运、处置工作程序,安排科学合理的运输路线,对委托单位产生的医疗垃圾实行定期上门收集服务,并加强对收集、储存、消毒、密闭运输和无害化处理等各环节的密闭化管理,防止二次污染,医疗固体废物处置产生的废气、废渣及污水等均须要严格执行环保和卫生相关排放标准,即:1《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水污染防治法》3《传染病防治法》、4《医疗废物管理条例》、5《医疗废弃物焚烧设备技术要求》(CJ/T3083-1999)、6《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7《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8《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9《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88)、1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1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并随时接受环保、卫生等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同时要做好公司职工的个人防护工作,防止交叉感染。中标企业应向委托处理的医疗单位提供统一的医疗垃圾专用包装容器及包装袋,并配合卫生等部门对各医疗单位的相关人员培训普及医疗垃圾分类知识,做好医疗垃圾分类、分装、储存工作。

四、产生单位:

各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本单位产生医疗垃圾的分类、收集、消毒、贮存等工作,根据集中处置的原则及时将医疗垃圾交由医疗垃圾处置单位处理,并及时交纳处置费。

篇6: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申报书

第一部分 基本情况

一、聊城市概况

聊城地处鲁西平原,是山东省的西大门,毗邻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界处。辖6县1市1区和2个经济开发区、1个旅游度假区,辖区内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总人口604万人。聊城浸染齐鲁文化、黄河文明、运河文明等多元文化,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聊城市是山东省交通发达的城市之一,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馆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目前全市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5500所,其中三级甲等医院2所、三级乙等医院1所、三级专科医院1所、参照三级管理综合医院1所、二级甲等医院17所,开放床位26000张。

二、聊城市人民医院概况

(一)综合实力:聊城市人民医院始建于1949年,经过50余年的努力和积淀,目前已跻身于全国地市级医院先进行列。医院于2013年高分通过卫生部三级甲等医院医院评审。2014年,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在山东省首家挂牌成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2016年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医院竞争力〃地级城市医院排行榜上,500家地级城市医院中,我院以683.39分的总成绩跻身前十强。2013年5月,山东省卫生厅批准以聊城市人民医院儿科为基础成立聊城市儿童医院。同年,聊城市儿童医院凭借自身综合实力成功跻身北京儿童医院集团,成为全国首批八家成员之一,也是唯一一家加入集团的地市级医院。医院技术水平不断创新,在北京儿童集团2014年度综合考核中,医院名列15家医院第二名,仅次于北京儿童医院,成为晋冀鲁豫边区儿童疾病诊治中心。

(二)服务能力:医院地处市中心位置,编制床位2600张,实际开放床位3200张。2015年完成门、急诊诊疗301万人次,出院病人14.2万人次,年手术量6万余台次。医院诊疗科目齐全,设有66个临床、医技科室,132个护理单位。医院服务范围涵盖聊城市,德州、菏泽部分县市,河南、河北省周边县市(区),服务覆盖人口2000 万。近三年,市外出院患者占出院总人数的36%左右。下设聊城市儿童医院、聊城市脑科医院、聊城市眼耳鼻喉医院、聊城市人民医院社区服务站、聊城市卫生中等专业学校5个分支机构。

(三)人才队伍:在职员工500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00余人,博士、硕士1500余人。近年来从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引进外籍专家学者8人,全职从事科研与临床工作。先后选派425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外进修、培训,攻读学位,与山东大学、武汉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生156名。外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中青年专家21人,外专“千人计划” 专家1人。近年来从美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等国家引进外籍专家学者8名,全职从事科研与临床工作。先后选派327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外进修、培训,攻读学位。与山东大学、武汉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生112名。

(四)医疗设备:配置影像、手术、肿瘤治疗、急救生命支持类、内镜、实验室等设备1.1万余台件,总价值11亿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5328台件。包括PCT-CT、256层螺旋CT、3.0T磁共振、大型平板血管造影机、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系统等大型医疗科研设备。全院层流洁净手术42间,其中百级层流10间,万级层流31间,建设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集数字平板、内窥镜、腔镜联合手术室功能于一体的复合手术室1间,开展复合手术448例。

(五)学科建设:医院设有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机构5个,医院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卫生部肝脏移植准入单位、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颈动脉内膜剥脱技术培训基地”、卫生部“心血管外科微创技术培训基地”、卫生部“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试点医院”、病理科被卫生部批准为“远程会诊专家成员单位”、口腔颌面外科整形专业为卫生部国家A级专业、口腔修复正畸专业为卫生部首批卫生行业职业技术培训基地。目前拥有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临床重点专科、重点专业35个。其中: 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临床重点专科1个,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18个,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专业10个,山东省医药卫生特色专科2个,山东省中医药重点学科1个,山东省中医药重点专科2个。

(六)科研学术: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英国剑桥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美国布朗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美国杜克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荷兰乌得勒支大学、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卡尔加里大学、韩国延世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将国内外优秀科研平台转化为我院学科资源。现有3个省级医学研究机构:山东省口腔颌面-头颈医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儿科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心脑血管微创治疗工程研究中心,1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中心实验室,4个联合实验室和一个生物样本库,2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12个市级研究所和10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近三年,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86项,市级科技奖励171项。省级以上科研课题立项112项,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00余篇,其中SCI收录 篇,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33项,其中发明专利57项,编辑大学和高职教材12部、出版专著113部。

上一篇:大学生开学第一课教案下一篇:关于春训活动心得体会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