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

2022-08-22

第一篇: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构建完善的区乡村一体化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体系,不断深化卫生改革,提高卫生管理、科学决策和综合服务水平,根据《浙江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民本卫生、和谐卫生、数字卫生”总体目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转变卫生信息管理理念,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卫生业务流程,实现以信息化推进规范化,加快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坚持统筹安排、合理布局,防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协调配合,分步推进,有序实施。

(二)立足应用、务求实效。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善于捕捉和挖掘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卫生信息化建设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和应用工作。做到先易后难、效益先导、务求实效。

(三)规范标准、强化管理。坚持“统一规范、统一代码、统一接口、统一软件”要求,加强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规范卫生信息化建设行为,统一采用数据格式和编码信息标准,建立和完善立项审批、验收制度。

(四)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以现有网络、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为基础,加强网络资源和数据资源整合,实现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在保证网络、信息系统先进性的同时,坚持采用成熟、安全、可靠的技术,建立备份、应急预案和灾难恢复系统,保障网络和信息系统使用安全。

三、创建目标

到2014年,基本建成网络畅通、应用全面、资源共享、标准统

一、系统安全可靠的“1127”卫生信息化体系。即,一个中心:区卫生信息管理中心;一个网站:卫生信息服务门户网站;二大系统:区域体检、检验系统,院前急救信息系统;七大平台:区域心电、放射信息网络平台、区域数据信息平台、居民医疗咨询公共服务平台、慢性病传染病监测管理平台、医疗卫生资源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区域双向转诊平台、区域药品流通管理信息平台。基本实现区内医院、社区和相关卫生机构与数据平台的互联互通,诊疗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共用,公共卫生信息与医疗信息的有效整合。

四、实施步骤

卫生信息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结合柯城实际,我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计划通过“一次规划、二期实施”的方式来进行,按照与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同步推进的要求,实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一家,信息化系统覆盖一家的创建目标。

(一)第一阶段主要工作(2012年)

1.成立柯城区信息管理中心。信息管理中心负责全区医疗

2卫生的信息开发、管理和利用,由专门科室、专人管理区信息平台业务,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质量,逐步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提升卫生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并实现精细化绩效考核管理。

2.建设卫生信息专网。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建设覆盖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区域卫生信息VPN专网,为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顺利实施提供安全、稳定、可靠、先进的网络保障。

3.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信息化软硬件,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0%。

4.建设区域心电、放射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区域范围内多家医疗机构联网组成的心电、放射信息系统,实现心电和放射检查数据的集中诊断和统一质控。

5.建设区域HIS。将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信息数据集中在区级平台上,对区域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统一管理。

6.建设区域数据信息平台。建设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含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资源库),并接入区域医疗机构,为区域卫生资源辅助决策分析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的原始数据。

7.建设区域体检、检验系统。通过条码化管理,实现区域范围内体检、检验信息的集中存储、管理和统一质控,供卫生管理部门、疾控、临床、病人方便调阅的网络信息系统,共享

3检验设备和人才资源。

(二)第二阶段主要工作(2013-2014年)

1.完善柯城区卫生信息平台。在医院HIS临床管理系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系统软件的基础上,完善“柯城区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医疗服务信息系统。

2.建设居民医疗咨询公共服务平台。以网站的形式向居民提供在线导医、网上挂号、专家门诊、网上医疗、居民个人信息查询、检验检查结果查询、医疗收费监督等医疗咨询服务。

3.建设慢性病传染病监测管理平台。通过与医院HIS系统、社区卫生管理系统(CMIS)紧密结合,从医院临床科室实时动态采集疾病诊断信息、慢性病、传染病信息到区域信息中心。

4.建设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支撑下的院前急救信息系统。让参与急救的现场救护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急救患者的历史健康资料和主要疾病问题,提高院前急救安全性,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5.建设医疗卫生资源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柯城区医疗卫生资源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方便管理者全面、实时掌握各类信息,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

6.建设健康一卡通。建设健康一卡通系统替代原医院就诊卡系统,实现全区医疗机构一卡通行或调阅信息。

7.建设区域双向转诊平台。规范双向转诊工作流程,使病人在柯城区各医院之间双向转诊时,病人的医疗健康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跟着病人流转,实现“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

4回社区”的目标,提高区级医院住院病床周转率,有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8.建设区域药品流通管理信息平台。建立柯城区基本药品目录、柯城区药品集中采购管理系统、柯城区药品统一配送管理系统,把药品供应商、药品使用部门、药品监管部门等药品流通领域的各个环节通过软件系统连接在一起,实现药品信息的实时互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卫生信息化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各有关部门、医疗卫生单位要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切实加强对信息化组织领导的要求,贯彻落实“一把手”负总责的原则,全力抓好信息化工作,把卫生信息化建设摆上议事日程,纳入工作部署,落实专职人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本单位的信息化工作,落实规划建设内容。

(二)落实相关制度,强化政策引导。要建立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信息化工作考核、考评标准。实行信息化建设激励机制,对卫生信息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要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出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卫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保证卫生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要建立卫生信息化例会制度,研究讨论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思路、模式、体制、机制和法制及安全等问题,提高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与决策水平。

(三)加大经费投入,科学合理应用。资金保障是卫生信

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项目建设经费由区财政投入和卫生部门自筹向上争取多渠道解决。各有关部门、医疗机构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并明确一定比例的经费投入卫生信息化建设。卫生信息化经费的使用要按照省、市、区有关信息化建设规定执行,避免重复投资和浪费。

6

第二篇:基层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以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市卫生局推进全市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市正在实施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项目,为进一步推进全市基层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城市、农村居民提供统

一、科学、规范、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按照卫生部卫生信息化建设 “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在全市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1654”发展战略,即建立一个市级卫生信息资源管理及区域协同平台,六个县级数据中心,形成“一总六分”的信息化建设构架,开展五项业务应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服务网络覆盖市、县、乡、村四级,构建纵横连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效、快速、通畅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健康信息一次采集,多方利用,互联互通,区域共享,实现全市卫生信息资源集中规划和统一管理。

二、阶段目标

(一)2011年6月30日前,扩展完善市级卫生信息资源管理及区域协同平台,搭建6个县级数据中心,在全市范围启用区域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二)2011年6月30日前,全市居民健康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2011年底,城市居民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60%以上,农村居民达到50%以上。

(三)2011年底前,全市实现健康档案、老年人保健管理、糖尿病管理、高血压管理、健康教育、重型精神病管理、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管理、免疫规划九项服务为一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和应用。

(四)2012年6月30日前,扩展平台功能,开展双向转诊、在线培训、绩效考核、信息发布、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管理等试点建设。

(五)2012年底前,整合现有信息系统资源,通过多系统集成,功能扩展,接口开发,建立统一的集成交换标准和机制,实现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与新农合系统、集中式乡镇卫生院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管理系统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平台等现有数据资源的整合,形成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五项业务应用于一体的基层公共卫生管理信息平台。

三、实施范围

全市六县(市、区)。

四、近期工作任务及职责分工

(一)市卫生局

负责全市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设计规划、安排部署、培训、督导与考核;负责在省卫生厅的支持和指导下,联合省、市、县信息技术人员对各县(市、区)数据中心搭建、系统安装、调试、升级和维护进行协助和指导。

1、成立德阳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行政协调组和技术专家组,成员组成如下:

(1)行政协调组

组 长: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

副组长: 市卫生局纪委书记

市卫生局副局长

成 员:

行政协调小组主要负责制定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等指导性文件;组织专家对各县(市、区)、各市直单位上报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评审;依据国家统一数据标准和业务规范,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培训、指导、评估和考核。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

(2)技术专家组

组 长:xx市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

成 员:

特邀专家:

技术专家组主要负责对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进行审议;对各地各单位上报的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评审;参与全市重大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设计、研发、培训、指导和考核等。

办公室设在xx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

2.开展应用培训(2011年3至4月)

市卫生信息中心在省卫生信息中心的指导、支持下,组织开展对各县(市、区)系统应用培训,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到各县(市、区)开展现场指导;xx市卫生局负责承担具体培训任务和技术支持。

3.开展督导检查(2011年6至11月)

市卫生局组织开展对各县(市、区)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应用情况督导,确保系统使用的规范性、数据录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顺利完成今年医改目标规范化电子建档任务,推进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

4.完善市级管理平台(2011年12月底前)

在现有的德阳市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平台的基础上补充、完善搭建市级卫生信息资源管理和区域协同平台,逐步实现对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统一管理。

(二)各县(市、区)卫生局

负责本地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安排部署、组织协调和督导考核;建设县级数据中心及运行网络环境(网络带宽、服务器、交换机、安全设备),有条件的地方可配备移动数字处理机;在省、市技术人员指导下,负责对县级数据中心进行搭建、管理、维护和升级等;开展辖区内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

1.建立工作机构(2011年3月)

各县(市、区)成立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并落实分管负责人、具体负责科室和人员。按照省、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统一安排和要求,争取政策和经费保障,积极推进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工作。

2.制定工作规划和方案(2011年3月)

各县(市、区)卫生局在省、市推进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框架下,根据各地信息化建设现状,制定本地区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3.配备系统所需软硬件(2011年3至4月)

各县(市、区)卫生局对照新系统启用要求,着手配备完善相关设备、设施,保证区域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尽早启用。

4.组织开展培训(2011年3至4月)

各县(市、区)组织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有关人员参加区域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集中培训,并组织分级培训和指导。

5.安装调试系统上线(2011年4至6月)

各县(市、区)启用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尽快将原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纸质数据录入新系统,实现统一信息化管理。

第三篇:区域卫生信息化不是“面子工程”

作者:上海长宁区卫生局信息中心 郑涛

新医改方案出台后,区域卫生信息化成为卫生信息化建设者口中的一个热门词汇。对于区域卫生信息化,大家充满了憧憬和期待,但同时,在很多人心中也不免充满了困惑,区域卫生信息化到底价值几何?会不会建成之后就变成了一个花瓶?或者仅仅只是一个“面子工程”?

医改的有力支撑

作为一名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者,经过几年的实践,有如下一些具体体会:首先,必须肯定的是,如果没有医疗体制的改革,区域卫生信息化就没有太大的价值;其次,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区域卫生信息化必然成为医改的有力支撑;第三,区域卫生信息化正在逐步扩大其受益人群,最终有一天,大家会像离不开互联网一样离不开区域卫生信息化。

区域卫生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很难立竿见影地产生直接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但是区域卫生信息化对于医疗体制改革的支撑、对于提高诊疗质量、降低就诊费用的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从长宁区的实践来看,历经三年的耕耘也许还只是起步,但是已经收到了相当明显的效果。

长宁区有区属医疗机构16家,其中二级医院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长宁区没有三级医院,从医疗机构布局方面来讲,这是我们的缺憾;但是从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却提升了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效能。

在长宁区的医疗机构中,不分级别,医疗机构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相当均衡,HIS、LIS、RIS、PACS等等一应俱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与二级医院相比,还增加了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全科团队服务信息系统等,具备了很好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条件。从2006年起,我们开始进行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工作,2007年建成,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区县。区域卫生平台整合了居民在全区各医疗机构就诊或者享受公共卫生服务的记录,真正实现了居民个人的电子健康档案,并实现了在各个医生工作站上的有条件的调阅。

深化平台应用

建立平台不是目的,平台的应用才是我们的目标。平台的应用不仅要靠培养需求,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主动地根据需求去开发应用。根据我们近三年的探索来看,区域卫生数据中心的应用可以从医生、管理者和居民三个层面来深化。

1.区域卫生信息化能为医生带来什么?

(1)全面了解病人健康状况,提高诊治准确率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立了居民在区域内的完整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包括了既往所有的诊疗信息、检验报告、检查报告和个人的慢性病管理信息等。对医生全面掌握病人的健康状况,提供有效的诊治手段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同时,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来说,这个平台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知识库,学习到上级医院医生和专家的诊疗方法,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诊疗水平。

(2)全方位提供诊疗路径,减少诊疗缺陷

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医生不仅能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平台还能够主动为医生提供警示功能,如重复检验检查、近期同类用药提醒、诊疗规范提醒(根据患者的诊断信息、近期检验检查对应规则库,提醒应执行的检验检查和诊疗行为)等。通过实时提醒的手段来提高门诊服务质量、促进诊疗规范、减少医疗事故、减少患者就诊费用等。

(3)一站录入,多方共享,减少重复劳动

对于医生来说,目前最迫切需要的还是如何从大量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医院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大大解放了医生的重复劳动,但是,如果医院与管理机构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数据共享,那么仍旧存在很多的重复劳动,比如传染病直报、慢性病管理、孕产妇保健等,这些都涉及到医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疾控中心、疾控慢病管理机构、妇幼所等管理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有了区域卫生数据中心,所有这些曾经需要手工额外填报的信息都能通过平台自动采集和传送了。甚至医疗机构间的业务协同,比如双向转诊和二级医院出院病人的社区随访,只要轻点鼠标,所有的信息都能自动收集和发送。

2.区域卫生信息化能为管理者带来什么?

区域卫生信息化能为管理者带来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首先管理者能通过平台及时掌控全区的医疗业务状况、区域内人群的健康状况分布情况等,及时掌控信息便于更合理地调配资源。

其次,区域卫生信息化带来了资源集约化管理,能有效地节约资金,提高信息化效能。

同时,区域卫生信息化使第三方的专业机构能更便捷地为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如临床检验实验室、远程会诊中心、临床影像专家会诊中心、药品物流配送系统等,这些都离不开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

另外,区域卫生数据中心作为一个二级平台也成为了区域内各医疗机构与市级三级医院、市级卫生专业管理机构(市疾控、市卫监、市妇幼所等)及国家专业管理机构(国家疾控、国家卫监等)信息交互的桥梁,许多不得不花费医生大量精力的报表和报告卡现在都是后台自动抽取、自动生成,非常有效地节约了医生的时间,并提高了报告的准确率。

高效的另一个直接好处是,可将有限的医疗资源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服务中去。如长宁区的慢性病业务协同管理系统上线之后,实现了慢性病患者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管理和干预,转向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医院的协同管理。仅仅半年的时间,慢性病的控制率提升了一倍,而慢性病的重点人群管理人数提升了三倍,效果是相当显著的。

3.区域卫生信息化能为老百姓带来什么?

区域卫生信息化除了要为医生和管理者提供方便外,更重要的是为居民带来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区域卫生信息化整合了居民在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卫生服务信息,建成了居民个人的电子健康档案,这个档案必须是能为居民所掌握的,这有助于居民全面了解自身健康记录和发展历程。同时居民能随时随地了解到自己的诊疗报告,避免往返奔波。提供多种直观感性的方式吸引居民更加关注自我健康,使居民对于健康的自我管理成为习惯。治病只是手段,关键是让居民掌握健康生活的方式

第四篇:商丘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分析

一、政策背景

1.1.信息化作为医改“四梁八柱”之一写入方案

国家发改委《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医改意见”)的推出,标志着新一轮医疗改革重新迈上征程。 《医改意见》第一次将信息化写入了方案中,成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八大保障体系之一,明确要求“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快信息标准和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1.2.河南省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

为加快新医改步伐,河南省卫生厅先后出台了《河南省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总体计划》等文件,有力地推动了河南省卫生系统各项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作为全国唯一的试点省,2011年12月13日,酝酿已久的居民健康卡项目在郑州正式启动。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河南省7000万新农合参保农民将可以方便地持用居民健康卡进行补偿结算及预约挂号等,城市居民同样可申请办理。

2012年3月1日,河南省率先发放居民健康卡, 河南成为卫生部唯一省级试点,发卡仪式上,卫生部陈竺部长说,居民健康卡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有重要意义。他表示,河南省率先发行居民健康卡,将为居民健康卡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应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 1

设尚存在较多的工作要做。

为进一步深化商丘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现就目前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如下分析:

2.1.已实现信息化的业务条线

目前,在基层医疗机构中,通过信息化方式开展基本业务的业务条线较为普遍的是医保结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业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居民的就诊结算和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但尚未实现单位内部相关职能部门间信息的互通互联,这样的现状是无法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的跨机构跨区域应用的,也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的。

在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信息化开展过程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据的采集不是基于基本医疗等健康服务业务的开展而搜集的,而是直接手工录入的,这样的现状很难保证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重复录入、数据造假”的情况极难避免;随着健康服务数据的逐渐增多,“无效数据”必将对商丘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工作造成灾难性影响。

在医保结算工作中,结算项目不是从诊疗科室自动带入,而是完全靠手工录入实现,这样的现状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收费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也很难保证结算项目的有效录入,同时,也必将使套保现象的发生成为可能。

2.2.未实现信息化的业务条线

目前,商丘市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业务大部

- 3

高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业务监管、业务指导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目前,商丘市各级卫生主管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下辖机构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业务领域,极少涉及基本医疗服务、基本药物管理及财务核算等相关领域;然而仅限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业务的监管职能也由于终端数据的真实性较难保证而使无法持续推进,基于此,商丘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及时完善化、规范化;尤其在相关的绩效考核功能实现方面,必须实现基于国标要求下的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机制的自定义或本地化设置,方可真正意义上的业务监管。

2012-04-18

第五篇:以区域卫生信息化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 来自“走转改”一线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01日 09:00

来源:《求是》期号:2012/13作者:本刊记者 那非丁

医药卫生信息化是对传统看病就医模式的深刻变革,是我国深化医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诸多深层次问题的重要技术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目前,医药卫生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美英等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致力于通过卫生信息化改革医药卫生体系。阳春三月,正值全国新闻宣传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我随求是杂志社科教编辑部调研组来到厦门,带着问题,带着期许,就厦门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一、多方受益的基础工程

走进厦门,蓝天、碧海的海滨城市风光让人流连忘返,但更打动人的是它先行先试的特区精神和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我们之所以将“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确定为调研主题,是因为这既是厦门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生动写照和可喜成果,也是我国医改试验区一抹明媚的春色。以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首次在我国一个城市范围内建立了覆盖全体市民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城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以及政府对全体市民的健康管理和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集中规划和管理,推动了患者就医模式、医院服务模式和政府监管模式的深刻变化,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厦门模式”,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以及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等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厦门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一路走来,我们深切感受到这里的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看病也越来越方便了。

近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敏锐地认识到卫生信息化建设对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战略意义,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和推广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实现医药卫生信息资源的快速、有效和准确共享。该系统2005年开始建设。幸运的是,厦门的战略构想与解放军总医院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

划”重要课题“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一拍即合,实现了项目融合,大大加快了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建设步伐,2007年即投入运行,连续几年都被列为厦门市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目前,该系统已覆盖占全市95%以上医疗资源的医疗卫生机构,在充分保证市民隐私权的前提下,免费为全市60%的人口建立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为患者、市民、医疗卫生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了全方位、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信息服务。该系统通过信息的互联互通,打破了体制壁垒,实现了多方受益。

首先,全体市民享受到了一系列便民利民服务。市民首次拥有了自己可以自由查阅、管理和使用的个人健康档案,可以通过互联网或手机等预约挂号、调阅检查报告等,可以手持“健康卡(社保卡)”在全市不同医疗保健机构就诊,医生在得到授权后可以对以往健康信息快速调阅和参考,进而实现合理检查,准确诊断,科学治疗。这一“省钱、省时、省心”的举措仿佛一阵轻柔的海风,吹进了厦门市民的心里。市民詹女士就深有体会地说:“信息系统真是好处多多!免除了很多不必要的医药费、检查费等,病人不用来回折腾挂号、缴费,可以随时随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档案,可以提前预防很多疾病。”

其次,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业务的协同运作。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打破了区域和部门条块分割的格局,为双向转诊、病历调阅、代理检验(检查)、远程会诊等提供了平台,可以满足疾控、医疗保健、临床科研、行政管理等各方面需求。全市所有医院(包括解放军第174医院等部队医院、厦门眼科医院等主要民营医院、厦门长庚医院等中外合作医疗机构、所有的卫生院和部分村卫生所)的医疗资源、患者医疗信息、市民健康信息高度共享,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系统中的区域临床路径系统和区域绩效考核系统在辖区内形成标准化的、科学有效的疾病诊疗常规体系和考核体系,有效地改善了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对于信息化的巨大威力,我们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有了真切的体会。在这里,患者可以凭借“健康卡”,在门诊大厅的自助服务机上轻松完成注册信息、预约挂号、购买病历本、存入诊疗押金、打印诊断结果、办理取药手续等一系列操作。就诊时,医生只要插入患者的健康卡,轻轻一点鼠标,以往的健康档案跃然荧屏,为诊断病情提供了重要参考。离开第一医院,我们又来到海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9年8月,厦门市建成基层医疗卫生机

构托管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市级各医院联网,可以便捷地为辖区内居民就诊、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实施健康管理。在社区医务人员的演示下,我们欣喜地看到,居民在这里就医,检验标本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传送到大医院检查,享受大医院诊疗的便利,各种检查数据实时上传至信息系统,居民可在网上查阅检查结果或在社区插卡打印报告;遇有疑难杂症或危重病人,可以通过远程会诊享受大医院(包括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的医疗服务。信息系统的有效运用,大大提高了社区医院的诊疗水平,辖区居民真正实现了就近就医。

第三,政府机关有了日常监控、疾病预警、决策支持的信息平台。信息系统为提升政府对全体市民的健康管理水平、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宏观规划和管理水平,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速度、处置能力提供了有力手段。

为保持系统领先性,厦门市卫生局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最新成果,率先引入“云计算”技术建设“医疗云”,不断提升区域卫生信息化水平。实践证明,厦门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民生为导向,破除旧体制的弊端和束缚, 得到了市民的高度拥护和支持, 为全国的医改提供了借鉴。

二、效益显著的创新实践

作为多方受益的民生工程,区域卫生信息化对于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就医流程,和谐医患关系,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意义重大。

第一,从经济效益上看,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总投资6000多万元,仅2009年以来,就为市民节约重复检查、拍片、冲洗、打印等费用共计7000多万元,极大地节约了社会医疗成本,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第二,从社会效益上看,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率先落实了国务院新医改方案中关于“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居民健康档案”的重大民生举措,打破了多年来形成的区域和部门条块分割的格局,扫除了由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造成的业务壁垒和信息障碍,实现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就诊无障碍对接,形成了在一个城市内相对完整的区域协同服务模式,解决了由于无法及时、系统地收集数据造成的政府监管不到位的缺憾,形成了科学有效的政府监管体系。

第三,从医疗服务及管理理念上看,区域卫生信息化实现了从“以医疗保健机构为中心”走向“以居民为中心”,从“一院一病历”走向“全市一卡通”,从“城市为重点”走向“城乡一体化”,从“解决看病问题”走向“服务一生健康”的重大转变,实现了从过去的“以治疗为主,以营利为目标”的服务和管理模式向“以预防为主,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的服务和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医疗卫生行业“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具体落实。可以说,区域卫生信息化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的创新,更是一种服务和管理理念的创新。

三、深化医改的样板工程

当前我国新医改已步入深水区,一些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改革任务十分艰巨。面对攻坚克难的关口,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顽疾”?厦门市政府“对症下药”,找到了深化医改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即以区域卫生信息化破解人民群众看病贵、就医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看病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合理。优质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全国各地的患者,尤其是疑难重症患者蜂拥而至,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专家门诊“一号难求”。有的患者为求专家门诊,全家总动员,轮流彻夜排队挂号。一人治病,全家受累,不但加重了医院的负担,也加重了百姓的不满情绪。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少人问津。令人欣慰的是,这一现象在厦门得到极大改观。信息化手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实现了医疗需求的合理疏导和分流,“有病乱投医”的现象大为减少,就医新秩序逐渐形成。

看病贵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体制下政府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整体运营成本偏高,加之医疗服务行业的高度专业性和信息严重不对称造成监管乏力、防治脱节,以致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在厦门,区域内医疗机构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互通互享,为患者和管理者提供了信息服务平台,便于患者就医、评价及监管者进行监管。不断健全完善的医保机构利用方便快捷的信息系统,实现对医疗行为和医疗费用的有效监督,将控制费用和保证质量结

合起来。卫生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跟踪居民健康状况和治病历史,根据情况集中规划和管理卫生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更科学、更有针对性、更公平可及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让群众少生病、不生病,切实降低医疗费用。如今,每个在厦门就诊过的患者都能切身感受到方便实惠,感受到医院及政府的关爱,病痛随之减少,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深入一线,感受愈真,思考愈深。任何一项开创性事业,必然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才能成功。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推动力,区域卫生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但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目前,国内许多医院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开发的系统数据结构和格式不统一,无法互联互通,不仅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而且无法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和体制机制的变革。另外,受到传统医疗模式、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等现实问题制约,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深化推广,需要进一步调整和规范。一是强化政府责任,以政府为主导,抓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建立国家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建立覆盖面广、安全、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区域内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信息互联互通互享;二是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目前要重点解决医生电子签名、协同医疗的规范等相关法律和政策问题;三是必须把社会效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的信息化素养及全社会共识;四是提升国家科技创新水平,大力推进信息化硬件和软件的国产化水平,保证国家信息系统的安全。

上一篇:企业股权转让协议书下一篇:企业竞聘上岗演讲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