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区域文化建设思考

2024-04-09

加强区域文化建设思考(通用6篇)

篇1:加强区域文化建设思考

基层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推进区域化党建的思考

虽然现在强调区域化党建工作要超越单纯的社区层面,上升到区的层面,但基层党组织作为推进区域化党建的重要主体和力量,要积极从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工作方式等方面,积极大胆创新。

从工作理念上,要突破单纯基层党建的束缚,树立区域化党建的理念,把本单位、本部门的党建工作自觉纳入到区域化大党建中进行思考和推进。突破纯党务的误区,把党建工作同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大力服务群众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群众能够切身感受到党建工作的开展,并从中得到实惠。

在工作机制上,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有效服务群众、凝聚民心的有效制度、机制,制定开展党建工作的议事规则,党建制度、机制、规则的制定、修订、完善不要闭门造车,要加强同社区驻区单位、相关社会组织等沟通协商。在方式方法上,应抛弃过去管制、命令做法,不能简单地要求“你听我的”。而应采取民主协商的方式,平等沟通的方式。多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的做法。当前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方法要摒去过去依靠权力的行政化模式,而应是主要依靠服务的非权力化的工作模式。

篇2:加强区域文化建设思考

作者:郑时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领域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形式也呈现出多样性,尤其是食品安全等问题全社会瞩目,其危害性无论在行政地域和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中都有不断扩大和渗透的趋势,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形势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工商所办小案,工商局办大案,办案各自为战的旧模式,要建立起在系统内各执法办案单位的横向紧密协作、纵向一体化的跨区域办案工作机制,把每一起违法案件的社会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一、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的有利因素

(一)有利于化繁为简,推进职能到位。目前,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办案涉及范围小、领域窄,有的部位存在不到位的地方,这固然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具有综合性的职能特点,执行的法律、法规数量较多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对各执法机构的职责界定不清或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造成的。如,有的地方,科所之间执法办案职责交叉重叠,对单个执法机构而言,小而全,各种类型的案都能办,对整体而言,则杂乱无章,好办的案,争着办,难办的案,没人办。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对工商部门执行的各项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梳理,按照性质相近的原则,归为几个大类,落实到相关办案机构,实行“菜单式”管理,实现分工精细化、职责具体化,谁的任务谁承担,谁的职责谁履行,可以有效解决部分领域监管执法不到位的现象。

(二)有利于扬长避短,提升执法办案水平。在“小而全”的执法模式下,一个执法机构的人员相对较少,但接触的面较宽,执法人员办案的随机性较大,战线太长,分散精力,对相关业务的钻研不够,浮在表面上,造成执法办案的深度和水平不高,大案不会办,小案办不好。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使执法人员办案的范围相对固定,能够坐下来,深进去,研究透,做到“术业有专攻”,提高办案能力和水平,培养出一批执法能手、办案标兵。

(三)有利于加大力度,树立执法办案权威。在以往的基层行政执法中,各执法机构各自为战,力量分散,各地外部执法环境不一,个别地方讲情之风盛行,外部干预较多,基层行政执法阻力较大,执法办案的力度不足。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一方面,提高了自身执法办案能力,案件的事实清、证据足、定性准、程序合法,能够让当事人无漏洞可钻,让讲情人无话可讲;另一方面,对一些影响面广、案情复杂的重大、疑难案件,可以集中起优势兵力,各方面的办案专家、能手进行研讨攻关、重点突破,做到大案办的了、难案办的好,树立工商机关公平公正的执法权威。

(四)有利于理顺机制,增强行政执法的统一性、协调性。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并不一味强调在职能上的“分”,同样注重在行为上的“合”,建立统分结合的执法机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目的。各执法机构在日常行政执法中负责履行好自身的分工职责,对该办的案要办好,该管的要管好,力求把各项职责履行到位,不出偏差。在开展重要、专项整治行动时,则要服从统一指挥,发挥专业优势,管好所负责的部位和环节,并搞好上下协调与左右衔接,形成强大的整治合力。

(五)有利于防范风险,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强调的是精细化管理。推进行政执法专业化,有利于把某一个环节、某一项领域的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降低可能存在的风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从而推动系统整体执法水平的不断提升,增强人民群众对工商工作的信任感,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六)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近年来,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为推进行政执法专业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两费”停征后,基层队伍素质、工作理念以及各方面工作条件的改善和提升,为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提供有利的环境和基础保障。

二、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的建议

(一)建设一支业务精良、专长突出的行政执法队伍。针对当前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队伍整体执法水平、专业素质的实际,应把提高专业执法能力培训摆到突出位置:一要打牢基础,精通法理。法理是法的基石。法理掌握不好,再多的方法和技巧都是徒劳。加强法理知识学习,向书本系统地学、全面地学。如近年来陕西省工商局鼓励执法人员参加全国统一司法考试,选送优秀执法骨干到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系进修深造,聘请法律专家讲授专业知识,培养出了一批熟通法理的专业人才,再通过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有效增强了执法队伍的法律素养。二要注重实用,加强锻炼。在学好法理的基础上,以提高实战能力为重点,加强对各种类型执法办案技巧的学习。如安康市工商局在工商红盾内网中开辟《法制园地》栏目,把好的案例或最新法律法规上传到红盾网上,供大家学习。

(二)建立条块结合、网格监管、专业执法的监管执法模式。多年来,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着重强调和突出的是以工商所为主体的“属地监管”,实践证明,“属地监管”有效促进了各项监管执法责任落实,在维护市场秩序,确保一方平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有一点不可忽视,工商所的监管是“点”上的监管,受人力、物力和业务能力限制,对一些有一定难度或专业要求较高的案件,查办起来,难免捉襟见肘。如一味强调属地监管,下放执法权限,就会造成执法力度递减,执法效果很难保证。因此,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必须大力强化上级局尤其是县级局的条线专业执法,做到属地监管与专业执法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具体的运行模式上,强化“属地监管”要以工商所为主体,全面落实网格化监管,细化分解责任,确保不出问题;强化“专业执法”要变“小局大所”的改革思路为“精局强所”,大力强化县级局各专业执法机构的执法力量,提高指导基层开展工作和查办相关领域大要、疑难、复杂案件的专业执法能力。总体而言,就是要做到条块结合,“重兵防守、精兵突破”。其中关键的一点,是要明确职责,精细分工,合理划分县级局专业执法机构与工商所之间的执法办案权限,做到职责与能力相匹配,相互支持不推诿,相互衔接不脱节,严禁多头执法,争抢案源。

(三)要建立部门协作执法机制,建立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对治理商业贿赂、打击传销、打击虚假违法广告、查处取缔无照经营等涉及多个部门的整治行动,要在各级政府、纪委、政法委等上级机关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参与,超前谋划,上升行为,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建立健全部门联席会议、信息共享、案件移交等工作制度,提高执法办案效能,形成整治工作合力。要与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建立联动机制,定期沟通协调,通报案情,会商有关疑难复杂案件,移送案件线索,提高行政执法的准确性、权威性、统一性。

(四)加强对新领域、新行业监管执法的探索与实践。当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的监管对象、新的市场领域、新的营销手段以及新的经济违法行为不断出现,推进行政执法专业化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及时研究和掌握这类经济行为的规律和特点,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实现监管执法职能到位。如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网上市场监管队伍,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篇3:加强区域文化建设思考

一、河南省区域人才开发与合作发展的现状

开展区域人才合作, 整合区域人才资源, 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有利于人才资源优势互补、互惠共享;有利于人才实现自身价值, 使人才得到最大化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区域人才资源开发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 增强区域竞争力。近年来,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我省区域人才开发合作也日渐受到各级政府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高度重视, 全省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积极探索, 走出本地、本省, 努力拓展人才开发与合作空间, 建立多个合作机构, 在区域人才合作模式上不断创新, 促进了区域人才合作与交流, 提高了区域人才的聚集效应, 实现了人才资源的整合、异地人才信息的互通、人才资源共享和利用的人才合作开发协作新机制。据初步统计, 我省部分省辖市与邻近8个省市、17个中等城市建立了人才开发合作关系, 并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区域人才合作协议。合作内容主要涉及人才开发学术研究、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派遣、人事代理、网络招聘、大学生就业、人才工作经验交流等方面。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省内城市间合作逐步向省外邻近城市发展。

2002年, 郑州市、洛阳市、南阳市等10个省辖市人才交流中心签订了《区域人才合作协议》, 达成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意见, 通过一系列活动在人才市场建设、人才交流、毕业生就业和人事代理等方面开展合作。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跨省份、跨区域的人才开发合作机制也逐步建立起来, 有效促进了区域人才事业的融合与发展。2005年, 由十堰市发起, 襄樊市、神农架林区、安康市、商洛市、南阳市共同建立汉江中上游地区人才协作关系;2007年, 由邯郸市发起, 晋冀鲁豫四省十三市开展人才合作;2011年, 由运城市发起,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8城市开展人才合作;2012年, 由焦作市发起, 鄂晋冀鲁豫五省十三市开展人才合作。这些合作模式不仅建立了区域内联席会议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 而且有效促进了人才引进、人才招聘、人才流动手续互认等工作的开展, 为区域人才合作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2. 由单方面合作拓展到多方面合作。

各地城市间从刚开始的单方面人才交流合作, 逐步扩展到多方面、全方位合作, 主要包括网站建设、市场建设、劳务派遣、互派人员学习、互在对方建立人才引进窗口、高层人才引进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建立区域内合作论坛、开展人才理论研究与经验交流、促进人才与科技项目合作、推进人才与技术交流、加快实用型人才培养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等全方位合作, 有效地提升了区域人才合作的整体水平。

3. 由政府间合作向政府与企业合作延伸。

各地开展的人才开发与合作活动, 一般由政府及政府业务主管部门为主导, 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具体组织实施。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 政府与大型国有企业不断建立新的合作模式, 如濮阳市人社局与中原油田在促进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建立的合作关系。

4. 各地人才网站合作已成为区域人才交流合作的有效途径。

2012年以来, 洛阳市与湖南省、青海省及厦门市、金华市、温州市、洛阳市、焦作市、开封市、驻马店市等政府人才网合作, 先后举办三次区域人才交流合作活动, 并分别与17个省内外城市人才网站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互相发布本地中高级人才和紧缺人才需求信息, 为合作方网站建立友情链接, 共享合作方网站平台的信息库检索与查看密码, 在合作方网站发布对方提供的企业招聘信息和人才求职信息, 开展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和猎头服务等方面的合作, 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河南省区域人才开发与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探索区域人才合作的方式和途径, 并在资源整合、信息贯通、市场一体化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 从我省情况看, 目前的实际合作效果并不明显。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 企业参与度较低。

目前, 虽然国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方面有相应的政策措施, 但在区域人才开发合作方面还缺乏配套的政策措施, 尤其是传统的体制障碍使区域或跨区域人才合作缺乏政策支撑。为推进区域人才合作, 我省有的市地虽然制定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 但由于受传统的档案、户籍、保障制度等体制性矛盾的影响, 一体化政策从根本上看只有临时性而不具长久性, 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区域人才合作制度方面的问题。同时, 企业对政府组织的公益性服务还存有疑虑, 积极性不高, 有的企业即使被动参与也是流于应付, 一些私营、民营企业更是鲜有参与, 不利于政府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人才服务。

2. 组织机构不够健全, 信息沟通存在障碍。

在区域人才合作中, 缺乏全省统一的协调组织机构, 存在各自为政、部门单一的做法, 致使我省部分城市与周边城市还未真正建立人才开发、信息沟通、人才流动及磋商协调机制。最突出的表现是, 尽管各地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人才信息网络和人才信息库, 但由于人为或技术问题, 还没有建立各地共享的“人才资源信息库”, 这给进一步推进区域人才合作共享带来了沟通性障碍。

3. 注重合作形式, 缺乏内涵升华。

当前, 在我省区域人才合作中, 还存在重开局、轻后续, 重形式、轻内容, 重临时、轻升华。往往表现为合作会议开完、协议签完、热一阵子, 缺乏长期性、全面性、战略性后续合作规划、合作方案和应对措施等, 有的合作还仅停留在对话阶段, 缺乏实质性进展, 导致有的合作在时间上存在阶段性、合作内容上存在单一性, 缺乏深层次、宽领域的有效合作机制。

三、推进河南省区域人才开发与合作发展的建议

加强区域人才合作是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实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中原崛起的紧迫任务。我们必须认清形势, 抢抓机遇, 采取有力措施, 坚持优势互补、互惠共享的原则, 通过不断推进资源共享、政策协调、制度衔接和服务贯通, 促进形成区域人才资源开发效率更高、使用效率更好、人才结构更加优化、市场配置更加有效的良性发展道路, 使我省的区域人才合作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1. 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区域人才合作的意义和必要性。

区域经济一体化,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和关键性生产要素, 实现区域人才开发协作一体化, 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一是区域人才合作是区域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我们从经济学视角看, 产业布局的区域内调整, 会引起某些地区产业比重的上升和人才流动;二是区域人才合作是提高区域人才开发效益总体水平的必由之路。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从本质上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区域人才合作开发, 如搭建区域网络平台, 实现岗位需求、项目和技术需求与各类人员的有效对接;三是区域人才合作是人才服务机构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合作, 不仅有利于推动我省人才开发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更为各省辖市人才服务机构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 有利于推动我省各地人才服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2. 打破区域人才交流合作的体制机制束缚。

要健全区域人才开发合作机制, 就要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局着眼, 以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为落脚点, 以有效实现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并重点抓好以下几点:一要加强政府引导作用, 成立区域合作协调组织机构。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市场经济规律, 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 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共同体的目标, 突破行政区划限制, 制定区域人才合作的原则和目标, 构建相互衔接的政策体系、制度框架与公共服务平台, 形成平等互利的多边合作机制, 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 有效解决人才合作开发中各自为政、部门单一等方面的问题。二要制定人才合作的长远规划、原则和目标, 构建全省相互衔接的政策体系、制度框架与公共服务平台, 形成平等互利的多边合作机制, 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三要建立区域统一的人才政策与制度体系, 包括一体化的人才市场和人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人才智力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人才结构互补、人才培养合作共融、区域人才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四要建立区域间人才流动的资格互认体系。五要不断扩大合作领域, 努力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离、行业各行其是的束缚, 不能仅限于省内地区, 还要向区域周边、向全国各地拓展, 从而通过区域一体化推动全省统一、开放的人才合作体系的形成。

3. 尽快构建区域共享的人才信息平台。

一要建立区域人才合作信息网络交换和发布机制, 逐步打造集人才智力交流、人才信息分析发布、人才测评、人才培训、人才政策咨询等信息服务为一体, 智能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区域人才资源网上服务平台, 定期交流各地项目、技术、人才方面的需求信息;二要相互链接人才网站, 形成区域人才信息网, 构筑畅通、快捷的人才信息平台, 不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网上人才交流招聘活动;三要加强区域内各人才市场的联系, 强化人才市场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互相帮助推荐人才、引进人才, 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问题。

4. 加强区域人才开发合作的平台建设。

一是要在搭建平台、建立联盟关系上, 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扩大覆盖面, 增强服务功能, 实现人才招聘、信息咨询、人才就业等信息共享, 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开发利用, 让人才在更大空间寻求发展机会。如轮流或联合举办跨区域的人才交流和技术、项目洽谈等活动;二是在人才开发合作途径上, 要把握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的特点和规律, 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渠道和途径;三是在人才开发合作效果和内容上, 要注重实效性, 从浅度合作转向深度开发, 从单项交流向多项合作、从临时合作向长效合作转变;四是在区域人才市场建设的合作上, 要根据不同行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的供需情况, 做好人才需求的预测、发布工作;五是要把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成为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

5. 不断拓展区域人才开发合作的渠道和领域。

区域性人才资源开发与合作必须有效架通开发与合作的桥梁, 并在项目拓展上下工夫。一要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明确人才资源开发与合作的基础和条件。二要切实从现有人才资源的状况和优势出发, 以宣传开路, 以项目吸引, 走出去, 请进来, 重点洽商, 各个突破。三要加强多形式、多渠道、多领域的人才合作。如整合政策资源, 营造区域人才合理流动的环境。各地应加快区域间人才流动政策、引进政策和培训政策的梳理和对接, 在人才评价、户籍管理、资格认定、劳动报酬等人才政策上互通互容, 逐步消除城市之间的差异和壁垒, 为人才跨地区从事智力服务、科研合作、投资创业提供宽松环境。四要为区域人才合作政策研讨与学术研究提供固定平台。如通过课题合作、学术交流等形式, 广泛开展人才理论的综合性或专题性合作研讨, 推动理论创新, 实现科研成果共享, 逐步形成具有河南地区特色的区域人才合作政策、制度体系, 为中原崛起提供良好的决策咨询服务。

6. 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推动区域人才合作。

篇4:加强区域文化建设思考

[关键词]区域化党建;组织架构 ; 党建责任制;有效性和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9-0049

一、区域化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松散型的工作架构,难以发挥整体合力作用。目前,无论是区级层面还是街镇社区层面,都建立了区域化党建工联席会议,区域范围内各相关单位(主要是党政机关和国集企事业单位)也纳入为成员单位,成员单位的党组织也负有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责任和任务。但是这种基于联席会议的组织机构,仅是为了区域党建工作需要而赋予其一定的党建工作责任,协助所在地党组织帮助开展区域党建工作,缺乏组织机构的权威性和工作职能责任的法定属性,因此在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方面,就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发挥作用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附加给的工作职责,难以合乎成员单位的共同需求。一般而言,在一定的区域范围里,实施区域化党建工作,对于区域内的党政机关和国有集体性质的企事业单位,是有相关法律法规赋予的工作职能和必须承担的责任;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由于其所有制性质和职能责任乃至具体利益目标的各不相同,对于它们来说,实施区域化党建工作不是一种内生性的责任和义务,并非是利益共同体,缺乏开展党建工作的原动力,难以成为它们的内在需求和主动追求,往往被认为是给它们的附加,甚至被认为是负担。

(三)行政化的推进工作,难以实现有效性和针对性。当前,在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过程中,往往通过召开年度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大会,或者是走访调研部分成员单位、组织专题研讨交流、宣传报道区域化党建工作进展等途径方式展开,主要是依靠区域内党政机关和国集企事业的党组织和行政资源。这就难免造成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针对性不够强,实效性不够多。

二、区域化党建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的主要原因

(一)对区域化党建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愈加凸显,为个人价值目标的实现而奋斗、为小团体谋利益等大行其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经济领域工作或社会治理方面从事实务工作吃香,成效容易看得见,完成任务情况一目了然,而搞党务工作往往被看成是“空对空”、软任务,难以用硬指标来考核衡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难度就不难想象了,这是影响区域化党建工作有效性和针对性的一个前提条件。

(二)传统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难以适应新情况新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人口流动和就业变动的加速,以及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原有的城乡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而党建工作的体制机制却没有及时进行变革和创新,虽然各区县和街镇在创新区域化党建工作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就总体而言,仍然沿用传统的体制机制并且主要依托行政力量来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这是造成区域化党建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三)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资源相当有限。一是经济资源有限。当前,从区级层面来看,虽然各区县财政都已按照党员人数,每年核定下拨一定的专项资金,但是这些经费仅能提供部分日常的党务工作的基本开支,至于专门用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经费就很难说了。近年来,市和区两级财政对经济薄弱村进行了日常公共服务支出的托底政策,但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郊区新城和街镇,大量来沪人口的流入,导致其社会治理的综合成本大大增加,经济负担相当重。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多少经费可以用于区域化党建工作呢?更不用说探索和创新搞好区域化党建工作了。二是人才资源有限。长期以来,郊区的人才资源不断外流,有通过升学考研流出的,有通过国家招考公务员事业编制流出的,有通过外资公司招聘流出的,有通过参军当兵流出的,等等。面对这种现实,郊区各街镇只求各基层党组织能够正常运转,有专人做党务工作,有人负责区域化党建就算可以了,对于如何提高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这样的问题,心里也是想的,但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导致区域化党建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因素。

三、提高区域化党建工作有效性和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组织机构。从区县到街镇,通过整合党委组织部门内设机构的人员力量,面向全社会挑选在党建工作方面富有实践经验又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人员,充分利用已经退居二线的干部等途径和方法,组成区域化党建工作的专门机构,赋予其负责实施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统筹管理和指导服务等职能,从而使区域化党建工作能够做到统一年度计划、统一阶段性工作部署和推进、统一重大活动的实施和督查、统一重大课题的调研等。从区域化党建工作机构内部来讲,要紧密结合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内容和特点,合理设置相应的部室,确定工作职责和任务等。

(二)落实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责任制。作为区域化党建工作部门,首先要摸清本区域内所有单位组织的基本情况,梳理出基本具备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基础信息,并进行分门别类。其次,针对不同门类的单位组织,分别研究和协商制定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责任制,确定责任清单,组织签约活动等。

(三)供给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充足资源。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要从区域内各单位组织的生产经营和工作属性出发,充分调动区域范围内各单位组织的积极性,挖掘利用适合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各种资源;与此同时,作为上级党组织尤其是区域化党建工作专门机构,尤其是街镇社区党建服务中心,要拓展功能,想方设法提供基层单位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相应资源。

(四)探索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方式方法,要掌握运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既要有面上的普遍性、又要有切合实际的个性化,要充分利用工作例会、辅导报告、专题研讨、主题论坛、活动竞赛、难点会诊、成果展示、创先争优评比等活动,切实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和指导服务。

(五)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队伍建设。一是要切实加强培训轮训,通过市和区两级党校,对现有的区和街镇专职区域化党建工作者,每三年进行至少一次为期1-2周的培训;选择部分基层单位和村居社区代表,参加区委党校每年一次的为期3-5天的专题培训。二是公开招聘区域化党建工作者,经区组织人事部门协商,在每年度公开招录的公务员中,挑选部分人员安排到街镇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实习党务工作,经过年度考核合格并且适合的作为专职区域化党建工作者正式录用;或者由区级组织人事部门联合制定实施办法,面向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人员,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公开招考党务工作者,录取后经过一定年限的党务工作实践并通过组织考核为合格的可以列为事业编制,或者实行长期聘用合同制。三是面向党政机关和国集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公开招募区域化党建工作志愿者。

(六)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考评机制。提高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要有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和激励机制。一是区级层面负责制定街镇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要注重宏观性、全局性、前瞻性,要区分类型,要有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要有“规定动作”,以利于推开面上的工作,也要有从实际出发的“自选动作”,以利于各自探索创新,富有特色。二是探索实施驻区单位要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情况制度,以及在职党员向单位党组织报告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情况制度;三是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先进党委和党支部的达标创优评比活动;三是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优秀党务干部和先进工作者的评比表彰活动。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党校副校长

篇5:加强区域文化建设思考

近年来,**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履行工作职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各类人才作用,大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认真履行工作职能,全面落实人才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树立“三种观念”。**建区晚,规模小,属传统农业区,经济基础薄弱。近几年来,**人才匮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人才瓶颈已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分析和掌握区人才工作实际基础上,我局一班人重点树立了“三种观念”:一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二是人才培养的投入是最具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三是人才工作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

(二)高度重视,把好“三道关口”。一是把好“学习宣传”关,营造良好环境。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后,组织全体机关干部传达了会议精神,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人才强区”专题调研活动;组织区管优秀人才深入到辖区机关、乡镇巡回宣讲了人才创业事迹。在《湖北日报》、《宜昌日报》等报刊媒体上,对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进行了积极的宣传报道,在全区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二是把好“政策研究”关,营造人才工作的制度环境。在深入调研、摸清现状、找出差距的基础上,提请区委、区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若干意见》、《区管优秀人才选拔管理办法》、《2005-2010年人才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办法。为了加强对区管优秀人才的管理和服务,还制定了目标管理制度、人才联系制度等,为开展全区人才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区直其它部门也分别制定了相关人才工作制度,如教育局制定了《中小学骨干教师选拔管理办法》。三是把好“组织保障”关,建立了较科学的工作机制。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形成了区委抓总,组织部牵头,人事部门强化职责,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相互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为了确保人才工作健康发展,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建立了20万元的人才强区专项资金,用于区管优秀人才的表彰等工作。

(三)联系实际,着力“三个创新”。一是创新人才工作理念,将各类人才引向经济建设第一线。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到基层工作;引导企事业单位转变用人观念,不拘一格选人才。不定期地到企业了解人才需求状况,将企事业单位急需的人才与区人才交流中心相对接,建立了“订单式”培养选拔模式,开发盘活本土人才资源。二是创新人才选用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加大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力度,配合组织部门近两年分5批公开招考和选拔了26名领导干部和紧缺专业干部,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了3名城建、旅游、水利紧缺专业的副局长。区政法系统、教育系统和各乡镇(街办)普遍推行了全员竞争上岗。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在教育系统进行改革试点,推行事业单位聘任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制度,促进了管人与管事的有机结合。三是创新人才管理办法,人才工作取得新突破。建立了人才工作联络员制度,确保了全区人才工作信息畅通。启动了人才工作项目创新制度,制定了《区人才工作创新成果评选奖励办法》,每年初各人才成员单位申报1-2个人才工作创新项目,年终进行考核评比表彰。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一)整合资源,加强培训,提高人才整体素质。一是长远规划,明确目标培训。在认真调查研究、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订了《区2005-2010年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到2010年,党政人才本科以上的比重达到70%以上,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比重达到90%以上;人才结构比例进一步趋向合理,高、中、初级职称梯次搭配明显优化,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40以上。各部门依据本系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相应的培养计划和实施办法。二是就地育才,有的放矢开展培训。立足本地人才资源,根据各类人才不同的特点,实施分类指导,开展了政治理论、知识更新、继续教育、业务知识等各类培训。近两来,举办党政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65期,培训6000人次;举办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12期,培训1700人次;举办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班30余期,培训农村劳动力12000多人次。三是巧借外力,拓宽渠道培训。除党政人才大量选送到省市党校、行政学院学习培训和外出考察学习外,专业人才大量采用社会化培训办法。区教育局与区外院校“联姻”,每年选派一批校长和教师到知名学校挂职培训,区卫生局与外地医院、院校“联姻”,选派了部分医务专业技术人员到医院、院校进修学习。

(二)扩展视野,拓宽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一是

面向社会招。随着区域扩展、招商引资步伐的加快,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的弊端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实际,将一些专业性较强和紧缺的专业技术职位拿出来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和公开选拔。近两年,通过公开招考、公开选拔的形式,从本区域外招选进了一批急需的人才,其中包括4名法律专业公务员、12名紧缺学科教师、8名经济管理、法律、金融、工民建、文秘专业的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干部,公开选聘了2名中小学校校长,进一步改善了人才队伍结构。二是走进高校选。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每年从高等院校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引进一定数量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区人才队伍输送了新鲜的血液,提高了我区人才层次。三是依靠项目引。针对**实际,制定了“以优惠政策引项目,以重大项目引人才,以优秀人才兴**”的人才工作思路,使人才工作和区域发展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在招商引资中注重引进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地位的、对我区的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企业和大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引进建设,形成人才的集聚效应。如长江铝业、凯普松电子、精密钢管等一批大中型招商企业落户**后,引进了曾超林、宋艳、林元瑜等一批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企业经营管理高级人才,弥补了我区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的状况。四是搭建舞台借。在吸引和招揽人才的过程中,为了缓解由于受经济基础等条件的限制,某些急需人才一时不能引进的实际,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得”的引才观念,建立“搭建舞台,巧借智力”的柔性引才机制,实行区域人才资源共享。通过多种形式把高层次人才请进来,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借用他们的智慧,促进我区经济发展。

三、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提供舞台,发挥经济人才在区域发展中的骨干作用。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我们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发挥好人才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中的作用。如艾家镇七里村陈文贵办柑橘打腊厂,发家致富,成为了农村致富带头人,通过进一步培养,使他发挥出敢拼、敢闯、思维活跃的优势,通过建市场、办加工厂等一系列举措,带领群众一起奔小康。以前在乌克兰合资企业、市电视机厂等单位工作过,具有较强的企业经营管理才能的王爱民,我们用其所长,让他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为地方经济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认可。

(二)引导示范,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在科技进步中的推动作用。注重发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旅游、交通等各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在科技进步中的先导、示范作用,组织他们开展各类培训和咨询服务活动,推动各行业的科技进步,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为促进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信息、技术和智力服务,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和农村使用科技知识的意识。在“科普之春”活动中,先后组织辖区科技人才91人次,市级有关专家12人到乡镇街办举办柑橘、蔬菜、配料等培训班80场次。通过专业技术人才宣传科普知识,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了全民科技素质。

(三)创造条件,发挥乡土拔尖人才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农村是乡土人才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我们积极为乡土拔尖人才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才强区”、“科技兴农”中的示范作用、在勤劳致富中的带头作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模范作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参谋作用,产生了“培育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地经济”的人才效应。联棚乡泉水村的乡土拔尖人才闵泽贵,潜心钻研蜜柚种植技术,其品种被命名为“鄂柚一号”,被农业部授予“优质果品”证书,填补了宜昌、湖北省无优质柚的空白,该项目先后被认定为“宜昌市科学技术成果”和“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他在种柚致富的同时,还热心为周围农民组织柚苗,带动周围农户一同发展蜜柚,无偿地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并组成流动技术服务队,对辖区蜜柚种植户及外地(如枝江、长阳、五峰、远安、秭归等县市)种植户进行无偿地技术指导。优秀乡土人才姜少华曾是一名下岗职工,但下岗不失志的他,兴办农家乐,搞根雕绿化树种植,一跃成为该村的致富能手、全市百名重点农村文化中心户之一。“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数”,在他的带领下,发展了38家种植、根雕户,带出了14名苗木种植能手,无偿给他们提供技术、苗木,自己还成立了公司,解决了当地20多名富余劳动力就业。

篇6:加强区域文化建设思考

进区域协调发展

2015年03月10日 09:30 经济日报 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一带一路”放飞新梦想——代表委员热议区域协调发展

本报记者 王 晋 张 双 陈发明 吴佳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一带一路”战略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一带一路”战略将极大优化发展空间,催生区域经济新格局,对此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连辑代表:东西部要合力形成国内小循环,缩小差距,再加入到国际大循环中。

李令红代表:加强沿线、沿带港口合作与发展,促进相关区域经济共同繁荣和贸易便利化。

赵广发委员: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高铁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带一路”战略再次成为讨论热点,代表团开放日里、新闻发布会上,中外记者的提问聚焦这一战略;大会发言、小组讨论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这一焦点话题。

形成合力,缩小东西部差距

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升级,带动改变西部基础设施、产业发育及现代农业、对外贸易、信息化、教育等领域的落后局面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说,建议中央有关部委在研究这一战略任务推动落实过程中,考虑到西部省份的实际情况,形成两个循环,“一个是国家层面的大循环,包括国内的资本、技术在国际上的大循环,如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都是面向国际社会共同的机遇;同时,还要有一个国内的小循环,把更多投资放到西部落后地区。首先打造形成国内的梯度发展格局,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在西部设立国家倡导的区域经济支撑带。比如说,甘肃过去是老能源基地,现在是新能源基地,应该考虑怎么把西部的基础产业、能源产业、新兴战略产业借助„一带一路‟率先扶持发展起来,让东西部形成合力再加入到国际大循环中。”他认为,在这一战略实施过程中,如果不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升级,不带动改变西部基础设施、产业发育及现代农业、对外贸易、信息化、教育等领域的落后局面,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东西部差距还会加大。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副省长王莉霞表示,“„一带一路‟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布局,涉及国内众多省份的改革、开放与发展问题,还涉及我国与丝路沿线几十个国家如何打造利益共同体的重大战略构想,建议在2015年工作中强化这一战略的实施。”

由近及远,构建战略合作新高地

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以点带线、由线到面,扎实开展经贸合作,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广西区委主任委员彭钊说,在推进这一战略时,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以点带线、由线到面,扎实开展经贸合作,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彭钊委员认为,构建面向东盟的战略合作新高地,是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东盟各国与中国关系尤为密切,山水相连,息息相关,资源禀赋各具优势,在国际社会事务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语言和共同利益,而且近20年来中国和东盟各国合作紧密。”他建议,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一是建立面向东盟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以钦州保税港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级合作平台为基础,建立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二是加快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沿边地区重点开放开发试验区建设。建设中越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和东兴—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同时,打造以岛国风光、异域风情、民族特色、海洋开发等为主体的中国—东盟旅游圈,构筑“两圈三通道”空间格局,即以“小圈—东海旅游圈、大圈—泛北部湾旅(30.350, 0.65, 2.19%)游圈”为核心,以“跨国、国内东西和西南三大通道”为轴线,形成跨国联动、海陆联动、内外联动的整体格局。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港(5.140,-0.02,-0.39%)集团有限公司原总裁李令红说,宁波市的定位是“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支点城市。目前,宁波港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开通了200多条航线。他建议,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沿带港口(无水港)合作与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共同繁荣和贸易便利化,设立“丝路国际港口合作服务组织”,推动港口间投资、管理、业务和技术合作,加快中国港口“走出去”步伐,提升港口服务水平,促进丝路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强港口及城市间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对外辐射力。

提速“五通”,扎实推进重大战略

解决好“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五通”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要解决好“五通”问题,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这些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国家行动。代表委员们纷纷在执行层面建言献策。

“„一带一路‟涉及五六十个国家,需要研究、规划,与相关国家协调协商。”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旅游局原局长邵琪伟告诉记者,国家旅游局正在根据“一带一路”整体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旅游规划。“一带一路”有利于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交往,将对中国及周边相关国家旅游产生很大促进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铁建总裁赵广发提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高铁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发改委主任方玮峰说,“„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使陕西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今年,陕西将在继续提升交通枢纽功能、重点推进贸易便利化和企业走出去、不断完善合作平台、加强智库建设等方面发力,真正把陕西的„一带一路‟建设做实。”

上一篇:优秀作文----人间真情下一篇:游巴蜀映巷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