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艺术大师讲学班学习体会

2024-04-12

合唱艺术大师讲学班学习体会(共7篇)

篇1:合唱艺术大师讲学班学习体会

合唱艺术大师讲学班学习体会

十月中旬的15、16日两天,本人很荣幸和株洲的同行们一起参加了“湖南长沙合唱艺术国际大师讲座班”的学习。这次讲座班请来的三位可以说是在当今合唱界响当当的大师级人物,分别是国家优秀青年指挥家、钢琴演奏家赖元葵、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指挥安迪·艾 ·艾克恰和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客座教授娅伦·格日勒。

可以说每一场讲座都是一场精彩绝伦的盛宴,三位老师从合唱队的组建到合唱队伍心理素质和歌曲的训练上都将自己的好方法拿出来和现场的三百多位老师分享,给我们上了几堂生动的合唱艺术教学实践课。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赖元葵老师的讲座,他的讲座伴着他风趣、幽默语言,及丰富形象的肢体动作,让所有的老师被深深的吸引了。尤其是在合唱排练中,他的整个排练让孩子们轻松愉快。欢笑声不断。效果显著。我想这就是大师的魅力。回顾赖老师的讲座,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有很多:主要有(一)如何训练听觉:

(二)合唱队的组建:(三)挑选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四)童声合唱现场训练以及发声训练方法、歌曲作品的艺术处理等等。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心仍会涌起激动的浪花,这对于我们一线的音乐教师来讲可谓是久旱逢甘霖。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赖老师对待排练时的那种激情是我们应该去努力学习的!第二天娅伦老师带来的无伴奏合唱讲座,无论是在理论还是下午合唱排练的实践中,都给我们好好的上了一课,她独特的各种呼吸和发声练习也是我们平时没有接触到的。实用性很强。值得一试。

总之,两天的学习,大师们的学术高超、专业精深是大家的共同感受,从理论到实践,化抽象于形象,尽显大家风范。创造是艺术的生命,也是艺术教育的生命,大师们对于音乐学习、音乐教育、合唱艺术、合唱排练等一系列音乐实践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和理念。对于我们这些一线的音乐教师非常实用。值得一辈子的学习。可以说这次的学习对我们来说真是一次不小收获,也很感谢学校给我们音乐老师这样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想在以后的合唱排练中我们也会从大师们的学习中吸取精华,好好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或排练中去!希望能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教育的水准,这应是我最值得期待和欣慰的事了。

篇2:合唱艺术大师讲学班学习体会

笔者今年接任个高三艺术班的英语, 自学初分班以来, 该班与平行班相比, 学生心理变化较大, 学习积极性较差, 成绩与平行班的差距逐渐拉大。平行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艺术班学生心理落差较大, 相当部分学生的心态发生变化, 有放弃学习的心理和行动, 课堂上睡觉、小差、玩手机等违纪情况时有发生, 不认真学习。

二、成因调查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 并认真进行教学反思, 发现造成艺术班学生英语成绩快速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毅力, 对学生要求过高, 急于求成, 搞题海战术;学生缺乏成就感, 从而破罐子破摔。从心理上讲, 学生从平行班到艺术班, 产生“自卑与反抗自卑的矛盾”, 对大学生活向往, 而产生“希望上进与习惯惰性的矛盾”;对未来美好人生向往而产生“渴望成功与常受挫折的矛盾”。他们大多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的模式没有确立,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解决对策

艺术班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不是朝夕的事情, 这就要求教师要本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切的原则, 放下身段, 经常与学生谈心, 寻求“良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坚持以人为本, 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

师生之间的感情越深, 关系越融洽, 教学的有效性就越高。艺术班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 习惯于老师一味地灌输, 老师在上面讲, 他们在下边玩, 养成一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习惯,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个别积极的同学有时很想表现自己, 但班级缺乏整体的学习氛围, 时间久了就随大流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赏识和关爱学生, 充分体察学生的心理和情感, 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这是确保有效教学的重要一环, 也是帮助学生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关键。

在高三教学过程中, 教师常常感受到艺术班学生焦急无奈和成绩难以提高的悲观情绪。这个时候, “记忆力不好”和“没有语天赋”常常会成为自我安慰的借口。 临近高考 , 学生心理压力很大, 对英语这门学科, 很难静下心来梳理总结,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语是无边无际的, 有时背会了三千个单词, 也不定能做好套试卷, 有时做了很多完形填空, 还是没有明显进步, 很难体验到成功。因而教师要经常与他们沟通, 多关心、鼓励他们, 让他们知道英语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有耐心, 要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 坚持才能成功。

2.适当降低难度, 帮助学生体验成功。

艺术班的学生大多是因为文化课成绩差才转学艺术的, 因此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比平行班学生多得多, 这在客观上影响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认为是高三就对学生的目标要求很高, 试想还不会走路的孩子就要求他跑步可能吗? 夯实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 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根据艺术班的实际情况, 扎扎实实地抓基础, 不一味地赶进度, 以免出现“夹生饭”的现象。在应用上求熟、求准, 做题也以中低档题为主。同时利用一切机会, 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可能,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特别注意发现他们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点进步, 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他们在练习中出现错误时, 也不简单地否定, 而以善意引导为主, 尽可能地由他们自己进行修改和补充, 改正错误之后, 仍然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许多后进生在短时间内克服了自卑心理, 体验到了成功感。他们在学习态度上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对英语学习也增强了积极性, 提高了自信心。

3.重视方法指导,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艺术班学生其实也渴望进步, 也很努力, 但是效果不明显,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会学习。对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尽量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表现”, 让他们从传统的听课、记笔记、背诵、考试的模式中解脱出来, 自觉地进行归纳总结, 找出重点、难点, 整理出词组和句型, 然后自己思考。教师也可以从预习、听课、复习、记忆、课外学习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比较、归纳、总结, 或从大量的实例中总结规律, 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指导时, 笔者先布置预习题, 请学生在初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对所碰到的疑难点作记号;然后再次阅读, 借助工具书、生词表, 初步解决疑难;后把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待听课时解决。

关于“听课”, 笔者明确告知学生并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守纪律、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更要充分调动切感官, 养成眼、耳、口、手、脑并用的听课习惯。课堂上要积极思考、理解课文、掌握方法、发展能力、提高技能, 从而强化课堂学习效果。首先, 学生在课堂上要有种良好的精神状态, 带着新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在课前自学中弄不懂的问题, 集中注意力, 有目的地认真听课。其次, 要将自己预习时对教材的理解和老师所讲的进行比较, 相同的加以巩固, 不同的进行思考, 提出质疑并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同时要认真、及时地做好笔记, 以便课后复习巩固。另外, 笔者还鼓励学生动脑筋, 主动提问, 积极回答问题, 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与同学密切合作, 不怕出错, 在大量的语实践中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

英语要背的东西很多, 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要认真掌握英语的记忆方法, 就非常有必要运用科学的复习方法战胜遗忘规律。心理学家认为:“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环节。”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 在识记的初期遗忘较快, 后来逐渐缓慢。根据这个规律, 笔者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当天和第二天及时复习两次, 三天后复习第三次, 周后复习第四次。如复习动词时, 让学生联想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名次、形容词、现在分词、过去式、过去分词的变化形式等。这样, 学生就容易记住, 并提高运用能力。在复习词组cut back时, 笔者让学生将学过的同cut搭配的词组进行归类, 如cut down, cut in, cut off, cut out, cut up, cut across等。每复习个教学内容, 笔者就要求学生自己先归纳, 然后作适当补充, 而不是归纳好后给学生背这种传统简单的处理。

课后复习是进步消化理解, 巩固记忆, 把所学内容进行条理化、系统化的过程, 也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 是搞好学习的个重要环节。为此笔者大力动员学生及时复习, 加强记忆, 要求学生抓住教材中心问题, 对照课本和听课笔记, 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 进行分析比较, 进步弄懂新课中的每个基本概念, 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加深与巩固所学语知识、语材料的理解和记忆。

对单词的释义和用法, 笔者不是讲到底, 而是有目的地留下部分,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释、造句, 语法规则是让学生反复阅读理解有关的语材料, 由他们自己归纳或者进行小组讨论总结, 这样学生就不是被动地背诵老师直接给出的语法规则, 而是主动地探索、获得新的知识, 从而逐步构筑自主学习的模式。

总之, 普通高中学生在从平行班转到艺术班后, 在英语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些心理波动, 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求, 尽量帮助他们发挥积极的心理作用, 克服消极的心理作用, 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者、指导者和帮助者。要利用英语自身的魅力, 着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着眼于指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强化英语学习效果。

摘要:为提高高考升学率, 各地普通高中纷纷开设了艺术班, 以帮助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走上升学“捷径”。艺术班学生往往很重视专业课的学习, 但对文化课的学习却力不从心, 如何引导艺术班学生正确学习, 是本文探讨的重点问题。

篇3:合唱艺术大师讲学班学习体会

本次大师班将由我国著名合唱指挥家、作曲家担任主讲人。本次大师班将与第十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相结合,期间安排观摩第十届中国国际合唱节重要比赛及演出等活动。

主办:中国合唱协会、中国国际合唱节组委会

时间:2010年7月28日—8月2日

地点:北京

授课专家

萧 白中国合唱协会顾问 作曲家 指挥家

吴灵芬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 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 指挥家

桑叶松总政歌舞团交响乐团指挥 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指挥家

陈国权武汉音乐学院教授湖北省合唱协会副会长 作曲家 指挥家

授课内容与课题

一、指挥作品研究的三个阶段

合唱可以将人类的声音发挥到极致,将人类的想象力扩展到无限。

形式美——形象美——艺术美

1.形式解剖——认识音乐横向· 纵向· 色差

2.形象思维——感受音乐语言· 联想· 形象

3.感情升华——创造音乐精神· 设计· 升华

二、指挥技艺

指挥是合唱团灵魂,如何做到文雅简洁、如诗如画的指挥艺术

指挥的技巧与艺术表现内涵

1.基本技术——图、起、线、点、分、合、变、跟

2.艺术表现内涵

A.对音乐外部构架形态的提示

B.对音乐流动中韵律与张力的引导

C.对音乐情感与演唱者热情的激发

D.对音乐整体布局在动态中的掌握

三、中外经典合唱作品分析

四、柯达伊教学的实用价值

1.入门:认识有趣的节奏变化与中国丰富的节奏艺术;

2.返璞归真:用歌唱的音响学习、体验和实践乐理知识(音程、和弦、稳定与不稳定、协和与不协和等);

3.柯达伊教学法在合唱教学应用中的价值

⑴科学的程序

⑵全球的实践

⑶两种读谱体系的灵活运用

4.五线谱学习是中国合唱发展的关键

专家将根据以上课题和内容授课,其中还将通过排练合唱团演唱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以达到教学目的。

参加人员

欢迎全国、海外职业、非职业合唱指挥,基层合唱团合唱指挥报名参加。

招收名额: 300名(报满为止)

相关费用:学费:600元(含资料费)

学员食宿、往返交通费用自理

食宿及市内交通:7月28日—8月2日1000元/人

以上费用含:住宿、一日三餐(自28日晚餐起—8月2日早餐止)及集体活动交通

报到时间:2010年7月28日全天

报名时间:自接到通知至2010年6月25日止

报名地点:中国合唱协会

地址:北京朝阳区和平街十一区一号

电话:010-64276240

传真:010-64289973

邮箱:cca135@sina.com

网址:www.cca135.com

联系人:夏婉娴马伟营刘燕

中国国际合唱节组委会

地点:北京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5号215室

电话:010-84038225 010-84038236

010-84038234

传真:010-84038226

邮箱:cicfbj@163.com

网址:www.cicfbj.cn

联系人:汪林李振奎张怡

汇款指定账户:

单位名称:中国文化国际旅行社

开 户 行:工商银行北京市东城支行营业室

帐号:0200080709004606256

行号:807

中国合唱协会

中国国际合唱节组委会

篇4:合唱艺术大师讲学班学习体会

作为国粹的中国戏曲, 是我们民族文化长期孕育的瑰宝,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它那数百个异彩纷呈的剧种, 浩如烟海的成千上万种剧目, 传承贯通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和血脉——自周秦、汉唐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学、歌舞、音乐、历史熔铸其中, 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活情感、道德情操等深层人文凝聚精义凝聚于内, 真可谓集中华文化之大成者, 其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没有哪一种民族艺术种类能望其项背。高校作为国家培养具有最高文化层次人群的摇篮, 对于传承和保护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生肩负着民族文化复兴重任, 应该也必须熟悉这一传统文化结晶。然而今天的民族戏曲在高校教育和群众文化活动中, 也受到了空前的冷落。在广大音乐听众对所欣赏音乐类型的选择上, 在专业音乐教育和国民音乐教育的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教育观念方面, 在大众传媒的音乐导向上等等, 多存在着“西盛中衰”、“古虚今亢”的失衡倾向。笔者试从当前高校戏曲教育现状入手, 浅析一下让戏曲艺术之花开在大学校园的重要性和对策。

一、当前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现状

1、传统戏曲在边缘中守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生活节奏的加快, 特别是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 传统戏曲逐渐失去了城乡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 并呈急剧消失和边缘化的状态。影视、流行歌曲、卡通动漫、网络游戏等文化快餐在广大青少年中迅速流行, 而他们对传统戏曲越来越隔膜, 戏曲文化意识越来越淡薄。对他们来说, 戏曲艺术是遥远而陌生的“古董”, 是个不折不扣的盲点。

笔者对此做了调查:不少大学生对港台歌星崇拜得五体投地, 对民族戏曲却不屑一顾。有的大学生不喜欢戏曲则是处于一种特殊心理, 他们认为戏曲太落后, 是属于老年人的专利。有的大学生说:“我对戏曲其实并不反感, 只是感觉它太过时, 如果喜欢会被同学笑为老土。”还有的大学生说:“我不是老头、老太太, 所以我不喜欢。”大学生的这一心理虽然反映出他们爱慕虚荣, 盲目追求时尚的不良倾向, 却也折射出我们的教育对民族戏曲艺术宣传的薄弱。青少年基本上是在校学生, 如果教育方面的工作做不好, 戏曲的“断代”问题也就很难解决了。

2、戏曲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成了“弱势”艺术

在高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但现实生活中, 别说中小学, 即便在大学校园里, 应试教育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就业形势的严峻, 现实生活的压力, 使得学生们忙着考研考博, 忙着考这个证那个证, 忙着找工作求生存, 不说时间, 哪有心情去听戏学戏, 提高文化素养呢!这种状况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 要打破这一僵局, 必须做出极大的努力。

3、戏曲普及存在“断代”的危险, 举步维艰

纵观当前的高校艺术教育, 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 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 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 诸如戏曲、曲艺等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卓有兴趣, 对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较多, 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知之不多, 尤其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 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如关汉卿、汤显祖、田汉、夏衍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如《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等缺乏了解。

当前戏曲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观众的老化, 即戏曲失去了一代青年观众。虽说话剧、歌剧、舞剧等剧场艺术都不太景气, 但不存在观众老化的问题, 可以从容对待, 慢慢发展, 而戏曲失去了青年观众, 也就意味着存在“断代”的危险, 意味着失去发展, 失去未来。

二、原因分析

1、普及工作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不爱看戏, 主要是由于他们对戏曲艺术很少接触, 缺乏真切的了解。曾经, 有关部门提出了“1000场民族戏曲进校园”的宏大工程, 这本来是个好事, 但是由于演出团体、经费、教育部门的协调难度太大, 这一工程迄今为止还停留在纸面上, 实施遥遥无期。

2、教材与教师队伍的不健全。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直接依据, 教师本身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高低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虽然有的大学也开设了有关戏曲方面的课程, 但很少有专门而全面的戏曲教材。课程也大多由音乐系或中文系教师担任, 专业教师严重缺乏。

3、戏曲自身发展的问题。

“有市场才能求生存, 有未来才能谋发展。”在生活节奏日渐加快的今天, 如何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如何开发“青年市场”, 让青少年容易接受和喜欢;如何既保留传统韵味有适应时代的潮流等等, 将是戏曲艺术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如何让戏曲艺术之花竞开大学校园

1、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目前, 教育部已经在全国部分中小学试点推行了“戏曲进课堂”, 笔者认为, 这一举措更应该进入高校, 因为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分辨能力, 开始学会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自然也能读懂戏曲所蕴含的无限文化。这点, 在北方、南方校园都有了好多的尝试, 并且比较成功。北大百年讲堂经常有戏曲演员、昆曲、京剧、越剧、甬剧、黄梅戏, 而且演出状况也是非常好, 也培养出了许多80后, 甚至90后的戏迷。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说:一个不懂得本民族历史的人, 永远都长不大。高校需要戏曲传统文化积淀, 戏曲艺术也需要高校的文化引领;高校人才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戏曲艺术也需要高校学子去传承和发扬。“戏曲进校园不仅需要文化部门支持, 更需要教育部门支持。”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委员表示, 不论是以培养观众为目的, 还是以培养传承人为目的的戏曲进校园, 都应该由文化、教育等部门通力合作。

2、学校开设戏曲欣赏选修课程。

要使戏曲艺术在高校持续、深入、有序地发展, 最大限度地扩大受教育面, 就要纳入本校人文课程的选修课, 加强学分的管理, 即由校方规定, 理工医管各专业的学生选修“人文课程”不得少于10个学分, 获得此学分方能取得毕业资格。使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压力下, 首先在理性上认知戏曲、了解戏曲, 然后在感性上熟悉戏曲、亲近戏曲, 进而喜欢戏曲、痴迷戏曲。由于中国戏曲艺术内容丰富, 剧种繁多, 风格迥异, 帮派纷呈, 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 应当进行精心选择。可以从学生们有所了解、比较熟悉的地方戏入手, 如河南豫剧、安徽黄梅戏、浙江越剧等, 待同学们渐渐萌生兴趣之后, 再慢慢拓展范围, 丰富课堂。

京剧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国粹, 更应该纳入大学教育体系。它有别于其他剧种的地方在于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的遗产, 在国破家亡的年代, 京剧成为人们寄托希望的精神家园, 远远超出了戏剧的范畴, 而具有多重的社会价值。京剧由此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贯穿使劲, 奠定了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比肩的国粹地位。

复旦大学从1995年正式把《京剧艺术欣赏和唱腔实践》列为全校公共选修课, 京剧走进青年, 走进课堂, 走进高校。

华中农业大学讲课的内容有京剧的历史、现状、前景、特征、行当、流派、声腔、板式、身段等等, 学习的唱腔大都是脍炙人口的流行唱段, 例如《女起解》、《红灯记》和《挂帅》等等。

江西师范大学成立了由学院领导为社长的京剧学社, 同时开设《京剧的学习与欣赏》的公修课程, 由教务处和大学团委提出:“组建学生京剧团要列入文体专项技能训练的公选课模块, 被批准参加学生京剧团活动的学生增记一个学分。每年要排练几个折子戏, 作为学校的文化活动与对外交流的品牌和窗口, 并要在重大节日作公开演。”通过几年的努力,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许多同学从拒绝京剧, 到迷恋京剧, 他们通过学习感受到京剧中蕴含着传统的民族精神, 体现着真善美的伦理道德, 所以他们认识到, 作为一个中国人, 可以不懂芭蕾舞, 但是不能不懂京剧。

3、大力发展学生戏曲社团。

戏曲在高校中如何成长?南京师大的光裕戏曲社是一个包括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评剧、评弹等艺术门类的、管理完备、活动丰富、在校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社团。多年来, 他们每周日晚上为戏曲欣赏课, 播放一些经典戏曲V CD, 例如各个剧种的《西厢记》, 然后请专家来进行深入的阐述。每周还聘请表演艺术家来学校讲课, 教戏或辅导排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很多同学都成为了疯狂的戏迷。

另外也可以举办校园戏曲卡拉O K比赛、戏曲表演和巡回演出等活动, 激发大家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剧场看戏;邀请当地优秀剧团来学校演出;开办戏曲兴趣班, 鼓励学生登台体验演员表演的感受, 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实现大学生与戏曲艺术的零距离接触。

4、戏曲艺术教育要少而精。

把民族优秀戏曲文化送进大学校园, 必须遵循“少而精”、“宁缺勿滥”的原则。要认真研究青年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怎样才能吸引大学生, 赢得青年观众。在这方面, 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走在了前面, 他们直接把目标锁定在大学校园。《牡丹亭》在全国巡演一年,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等, 每场必火, 在浙江大学甚至还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从首演至今, 青春版《牡丹亭》共演出了50余场, 观众达7万人次, 其中百分之七十是年轻人。

“‘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归根结底, 中华戏曲文化未来的命运掌握在未来观众的手里。我们对当代青年学子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的特别关注、着意培养, 实际上是在为我们的民族文化争取未来、守护未来。同时, 也是为我们民族艺术在全球化浪潮和迅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争取自信和尊严。”

摘要:戏曲作为中国的国粹, 是我们民族文化长期孕育的瑰宝和中华文化之集大乘者。高校作为国家培养具有最高文化层次人群的摇篮, 对于传承和保护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生肩负着民族文化复兴重任, 应该也必须熟悉这一传统文化结晶。然而今天的民族戏曲在大学校园却受到了空前的冷落, 笔者试从当前高校戏曲教育现状入手, 浅析一下让戏曲艺术之花开在大学校园的重要性和对策。

关键词:虎美玲,戏曲艺术,大学校园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

(2) 许可臻校园掀起戏曲“青春风”新闻晚报2005, 05, 25

(3) 姚金成让精品戏曲走进校园中国艺术报

(4) 田玲让戏曲走进大学校园时代文学2008, 11

(5) 谭兴芳戏曲走进大学校园的若干思考科学咨询2008, 5

篇5:国际合唱指挥大师班开进汇文中学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金帆合唱艺术指导中心策划,北京市教委体美处及学生活动管理中心主办,北京市汇文中学承办,这也是北京市教委第一次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合唱培训活动。

在大师课现场记者见到,本次大师课采取国际上流行的“workshop(工作坊)”,即教师在现场对合唱队及听课教师进行训练和授课。配合授课的合唱队来自北京汇文中学、北京四中和北京171中学这三所代表北京市学生合唱较高水准的学校。

桂乃舜长期以来从事合唱指挥工作,经常在各种国际合唱比赛中担当评委。本次来北京讲学,桂乃舜表示,这次是和北京同行的一次交流机会,主要是介绍一下外国的合唱作品,包括欧洲、亚洲的许多作品,着重介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合唱歌曲以及20世纪以后的先锋派作品。另外还包括童声及女声合唱的训练曲目及方法,比如英国和印尼的许多歌曲。

对于国内合唱的发展状况,桂乃舜表示,国内的许多合唱团在技术上都很棒,只是和新加坡相比,不如新加坡接触西方的机会多,因此在曲目上相对比较欠缺一些,如果能够积累更多的外国曲目的话,国内的合唱团水平会发展很快。

本次活动的主要策划人之一,中国广播少儿合唱团指挥孟大鹏介绍,中国合唱发展的势头很好,但相对比较封闭,对于许多西方经典作品几乎没有接触。此次的讲座内容是他和桂乃舜在新加坡就商量好的,主要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曲目、20世纪以后的现代作品以及拉丁语三部分。

篇6:合唱艺术大师讲学班学习体会

关键词:音乐,小学低段,合唱教学

合唱教学是当今小学音乐教学值得探讨的教学难题。如果在小学阶段将合唱教学普及到所有的学生群体之中, 对学生将来的音乐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的提高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认为在小学低段音乐课应适时进行合唱教学的铺垫, 逐步培养学生的合唱素质和能力。那么, 在小学低段音乐课中应怎样渗透合唱意识呢?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 逐步形成和声意识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这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在小学低段合唱虽没有介入学生的学唱范围, 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欣赏教学的时候做了充分的准备, 让学生对合唱有深刻的了解, 并且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第三册中《歌声与微笑》这首歌, 学生基本上都会唱,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演唱单声部的旋律, 然后再把这首歌的合唱曲让学生欣赏, 通过合唱与齐唱音响的比较, 让学生先说说这两种演唱形式有什么不同, 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合唱中的和声以及多声部的音响效果, 觉得这样的演唱显得更丰满、更亲切、更具表现力。通过学生自己演唱与合唱音响效果的比较, 激发了他们对合唱的兴趣, 从而也让学生对合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在教学中运用音高、节奏等游戏培养学生对多声部的听觉感受

要唱好合唱, 音准、节奏是最基本的条件, 但是如果让学生单独地进行节奏和唱音阶, 会觉得比较枯燥乏味, 从而失去兴趣。因此, 教师不宜单独地让学生练唱音阶, 而应该结合歌唱游戏、律动等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音高、音准、节奏感的培养, 让学生从最简单的训练开始, 从“低起点”开始, 逐步达到“高起点”。

比如在课堂中教学发声练习的时候进行了趣味“送音游戏”。教师做了两张卡片, 卡片上分别写着mi和sol, 并且把全部同学分成两部分, 先把卡片 (mi) 用左手送给第一部分的学生, 学生轻唱mi这个长音, 然后再把卡片 (sol) 用右手送给第二部分的学生, 让他们轻唱sol这个长音, 接下来把这两张卡片上下叠加在一起 (mi在下面, sol在上面) 让学生一起轻声唱这两个音, 如果学生唱得不是很和谐, 就让学生停下来, 仔细听用钢琴弹出这个音程, 让学生去找自己的音, 然后再轻声地唱自己的唱名。这时美妙的和声就在教室里响起, 慢慢地从一个音程到多个音程, 训练了学生丰富的和声感受。这样的游戏, 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建立了音高、音准的概念, 还让学生对基本的和声有了一定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得到了和谐均衡的和声之后的那份愉悦、满足及成就感。

为了培养学生对多声部的听觉感受, 在平时节奏训练的时候可经常引用一些成语或诗歌, 让学生自己创编节奏, 教师组合来进行多声部的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即兴的创造能力, 又让学生对多声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如先给学生出示了三条诗歌短句 (分别给三组同学创编节奏) 。

离离原上草。

春回大地万物新。

百花盛开。

先给学生自己创编的空间, 然后多叫几个学生来念念他创编出来的节奏, 再选择几条适合的节奏 (最好这三条节奏是互补的) 分配给三组学生来进行多声部的节奏练习。

如:甲组:X X X XX︳X X X XX‖

离离原上草离离原上草

乙组:X.XX XX XX︳X.XX XX XX‖

春回大地万物新春回大地万物新丙组:X X 0 X X0︳X X 0 X X 0‖

百花盛开百花盛开‖

接下来把全班分成两组, 先进行甲组和乙组两个声部的合说, 再交换声部练习。等学生两个声部已经很和谐了, 再把全班分成三个声部, 一个一个声部进入, 三声部合说, 再交换声部反复练习。

通过字词的朗诵节奏训练, 再发展让学生进行打击乐的合奏, 让学生进一步进行多声部的训练, 培养学生对多声部的听觉感受。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一脑多用, 通过学习与别人合作, 培养和锻炼对自己的控制能力与把握能力,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进行多声部训练的教学方式。

三、在歌曲教学中进行简单的二声部训练, 逐步培养学生演唱多声部的能力

小学低段的歌曲基本上比较简单, 教师应利用简单的教材进行创作, 化简为繁, 对歌曲进行简单的合唱处理, 带学生走进多声部, 感受多声部和声音的丰富表现力和饱满的美感。

如在教学第二册《小星星》这首歌曲时, 针对学生比较熟悉这首歌曲, 也特别喜欢唱, 对旋律把握也很好, 于是采用了轮唱的方式, 让学生对原本熟悉的歌曲有了新的认识, 也更愿意用新的方式来演唱。这样, 学生不仅觉得自己进步了, 还培养了他们进行轮唱的能力。

其实在小学低段的歌曲中, 有很多歌曲都可以进行适当的改变, 只要我们音乐老师做个有心人, 平时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的合唱素养, 学习和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合唱教学理论和实践, 就能让合唱走进每个孩子的心中。

总之, 合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唱就像大自然中的音响, 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在这门丰富多彩的艺术中, 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善于发现, 在小学低段的音乐课中尽早有效地进行合唱教学, 就能让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演唱形式在校园不断闪出夺目的光辉, 让孩子们尽早地走进合唱艺术的春天。

篇7:用合唱艺术点亮儿童心灵

首先, 开展合唱艺术教育对推进艺术教育和塑造儿童心灵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对物质丰富、精神贫乏的当代少年儿童来说, 从小参与合唱, 能提高相互沟通、排除孤独的能力。因此, 童声合唱团被当作孩子们的一方“心灵净土”。在欣赏合唱作品时, 让学生能深切的感受的合唱艺术的神韵。在了解合唱, 学唱合唱的过程中, 有助于青少年美化心灵、扩大知识视野、陶冶情操和身心健康发展。在慢慢完成一部合唱作品的过程中, 它有益于学生的自身修养的提高, 能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 更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德。焕发青少年的自豪感、责任感。

其次, 团队合作, 彼此感应是实现和谐美的保障。合唱艺术需要歌手们在演唱时相互倾听, 彼此感应, 合唱艺术是集体共同创造的艺术, 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协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在训练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有的人认为已经会唱自己的声部, 就不按时参加排练, 或者在排练中不认真积极地与指挥配合, 结果在演出中跟不上集体甚至出现“放炮”现象。合唱演唱者要想完美地通过声音来提示作品的内容和含义, 传达给听众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就必须熟悉、了解和掌握产生美好的声音及音响的规律和要求, 从而懂得在合唱集体里所发挥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运用自己的嗓音在集体的合唱队中能协调和控制并达到统一的共性。总之, 合唱是一个整体。大到突出的声音、表情、姿态, 小到衣服穿戴、纽扣, 都有可能极大地影响整体。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 艺术创造的热情与主动精神, 是每个人都应重视的问题。只有当合唱团成为一个有严密纪律的、团结而和谐的整体, 才有可能表现出真正的艺术。

再次, 合唱训练和欣赏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艺术及文化修养。合唱训练包括了和声、复调、音色、音量、音准、气吸、吐字、声音共鸣、强弱的控制、动与静、纵与横、连与跳、松与紧、刚与柔、快与慢、起与收的统一训练。它是一种高度的艺术创造和综合艺术修养培训。因此, 合唱队员的声音训练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对独唱演员要求更高。在训练演唱一些中外经典作品中, 我们不但能了解和掌握音乐创作的风格, 也能从中了解到音乐的文化特点、风土人情及音乐创作的艺术手段。作品所表达的丰富的潜在艺术造型, 往往会给人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和潜移默化对音乐修养的提高。

上一篇:为什么进行产前检查下一篇:短道速滑比赛规则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