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师培训合唱指挥的心得体会

2024-05-09

音乐教师培训合唱指挥的心得体会(通用9篇)

篇1:音乐教师培训合唱指挥的心得体会

音 乐 素 质 提 高 和 合 唱 指 挥 培 训 心 得

黄岛区博文中学

管震

联系电话:***

音乐素质提高和合唱指挥培训心得

4月28日,在青岛市城阳区第二实验中学举办了中小学音乐教师学科素养提升培训班讲座,由音乐课标制订组组长王安国教授和合唱指挥专家李存教授主讲,青岛市七区四市共300多位老师聆听了两位专家的讲座,我有幸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亲眼目睹了两位教授对合唱指挥和音乐学科素质提高的诠释,真是受益匪浅,进一步体会了佐尔坦所说的:“只为我们自己歌唱是没有价值的,两个人一起唱会更好,逐渐地越来越多,成千上百的人一起唱,直到我们成为一个伟大的和谐的音响,我们可以说:整个世界更美好了。”下面着重对合唱指挥培训谈一点我自己的心得体会。

李存教授不仅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指挥专家,还是一名有着特级称号的一线教师。在培训中专家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感染着现场每一个人,大家热情高涨,仿佛又回到了上学读书排练合唱的学生时代,如饥似渴的汲取着营养。李存教授讲授了合唱指挥的服装、手势、站姿,合唱队的组建,合唱作品的选择,介绍了合唱队中各个声部人员的配备,并结合具体的合唱作品教导我们怎么去训练、怎么去激发学生演唱的热情,还特别介绍了合唱训练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好多实际性的作法,使在场每一位有合唱经验的老师有了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现场时不时地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

作为一名合唱训练的一线教师,李存教授的讲座让我站在一名管理者的角度上来组建队伍,首先做一名好老师,让学生爱戴的、以情感人的老师,然后做一名好指挥。李存教授循循善诱,通过讲述一些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让每位听课的老师都受益良多。在合唱实践课的教学中,李老师再一次让我们领略了他指挥的魅力与风采。通过一天的培训课程,我体会到了合唱指挥不仅需要指挥,更需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合唱队伍,用教师的情感去带动队伍。对于合唱指挥我总结了一下几个方面:

一、指挥动作的基本原则是“省”、“准”、“美”。省是指挥动作要节省,根据作品的需要,设计指挥动作,动作大小要适度,既不能过分的夸张,又不能无表现力,要注意速度、力度的对比,注意作品的语气。“准”是指指挥的预示动作,即各种起拍、收拍的打法。要求干净、准确。“美”是指指挥在表演艺术上要美观大方。要做到内在与外在的统一。一切从音乐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出发,掌握准确的图式、设计好每个动作。

二、教学中,如何科学地指导学生的合唱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该做到的是:视唱能力的训练:加强单旋律的音准训练和节奏训练,为合唱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节奏训练:加强平稳节奏的训练,不同时值的符点音符节奏训练、切分音节奏训练、三连音节奏训练、变化节奏训练及两部交错节奏训练等,以提高学生节奏变化的反应灵敏性。歌唱技能的训练:良好的姿势是学习歌唱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歌唱技能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随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歌唱姿势,良好的歌唱状态:身体自然直立,全身保持松弛,双脚稍微分开(可一前一后),重心站稳,头部端正,双眼平视,上胸畅开,小腹微微收拢面部表情自然,积极的微笑状态等。

呼吸:正确的呼吸,清晰的咬字对唱好一首歌曲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呼吸训练时可进行一些纯呼吸练习,如闻花、抽泣、呵气、咳嗽、高音喊叫等,体会吸气、呼气的动作和位置。

发声: 少年儿童歌唱时的发声必须是高位置的头声发声,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在训练歌唱发声时,先要考虑的是少年儿童具有优美动听的音质,而不是音量。尤其是变声期的孩子一定轻声唱,训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可先用轻声带假声,再以假声找头声,逐渐扩大共鸣腔,去解决自然声的局限。在实际教学中应特别强调“微声唱法”,它有助于放松下巴,面部肌肉,建立正确的发声方法,调节发声器官处于松弛状态,克服紧张情绪。有助于集中精力培养听觉能力,形成相互配合,调节音量、音色的内在感觉。

和声训练:在歌唱技能技巧及歌唱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可对学生进行和声基本训练,坚持对学生进行三度、六度、四度、五度等听音训练,这种训练可以从旋律音程开始,逐渐到和声音程,从分声部默唱到视唱,从单声部训练到两个声部的合唱练习。随着和声训练的不断深化,就可以开始接触二、三声部和四部合唱歌曲了。

以上是我对合唱指挥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音乐教师不光要“一专”,还要“多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不断革新,人们对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要勤动手,勤拓展自己的业务,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停留在教学上,要在自己的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突破。最后,让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提高,为丰富孩子们的艺术活动,提高本地区的合唱艺术教育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2:音乐教师培训合唱指挥的心得体会

杨柳雪镇中心学校 李雷年

2015年5月28日,我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合唱指挥培训班》,听了况守信老师的精彩讲座,真是受益非浅,现简要谈谈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与众人分享。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况老师朴实的教学态度,他没有拿讲稿,而是就合唱训练中最实际的问题一一做以解答。

合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其中指挥的作用尤为重要,在指挥时,动作幅度要小,讲究吸呼接合,手势要明显,注意句子的呼吸,在讲解过程中,教授亲自带我们做示范,并让学员走上讲台进行指挥,纠正错误动作。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员提出怎样处理歌曲的呼吸问题,教授利用长呼、短呼这种训练,使此问题迎刃而解,博得全体学员的掌声。同时他因材施教,针对我们的教育对象,从小学教材出发,带领学员们从基本做起,从简单处入手,边唱边指挥,学员们激情高涨,都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营养’。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中小学合唱指挥在学校合唱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小学合唱指挥是学校合唱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导师。因为他直接参与并领导合唱队的选材———排练———演出的全部过程。因此,一个学校合唱队的素质和水平的高低与指挥者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系。可以说,合唱指挥是中小学合唱队的‚灵魂‛。中小学合唱指挥的任何一项任务,均是与合唱队员们共同完成的。了解个人的长处和短处,了解各位学生的艺术修养、趣味以至情绪,从中吸取工作中的灵感与热情。除在排练时进行各种技术方面的严格训练外,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发现与发扬校合唱队的潜在的艺术才能,调动合唱队员的艺术创作热情,培养表演能力,同时我也了解到指挥者良好的体态和手势是准确地诠释音乐的重要保证。很难想像一个处处令人发笑的指挥能让参与演奏或听众感受到美好的艺术之美。在这里所说的体态是指:排练时能使演奏员立即明确指挥意图的形体状态;演出时又能让观众欣赏到与音乐形象完全一致的表演。

1.站姿 — 站立时放松,挺胸、收腹,两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左脚可以微微向前,以保证行动自由。

2、坐姿 — 坐在椅子的前三分之一的位臵,身体直立;两脚分开;左腿可以微微向前。前臂微微弯曲,双手向前方伸出,与肩同宽。

3、手位 — 音乐开始信号手抬起时微微弯曲,上肢离开体侧大约30度,前臂与身体成垂直方向向前平伸,手掌一般保持握球的状态。

不论何种体态,最核心的部位是‚ 歌唱状态 ‛,即必须始终保持兴奋的面部表情,两眼时刻处于与合唱队员一起进行歌唱的心灵交流状态。指挥的面部表情十分重要,也就是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心灵集合,要在你的脸上;特别是你的眼神里体现出来。这样又可以节省手上的‚废话‛;而转向更多的‚气质指挥‛。合唱队员的乐器是他们的‚嗓子‛,这个特殊‚乐器‛质量的优劣,决定于演唱者的心理状态。而合唱指挥的体态、指挥时的歌唱意识,直接影响着歌者的情绪。他说:‚在我们练习上述所有的挥拍技术时,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 — 用你的面部表情,传递音乐;传递你的要求;帮助大家保持激情。‛

篇3:论合唱指挥应具备的音乐素养

一、敏锐的音乐听觉、乐感

敏锐的音乐听觉包括 (音质、音色、音量、音响效果) 。要求合唱指挥具有在音色、音质、音量、音响效果上有良好的反应及把握, 十分清晰的明白合唱团在上述四个方面如何调整、如何把握。我们判断一个合唱团或是一个演奏者演唱者的专业与否, 第一进入听觉的就是它所发出来的音色和音质, 这也是每个音乐工作者一直在努力追求的更好的音响效果。音量的大小、强弱在作品中可以随着旋律的发展而有所变换, 合唱指挥需要合理的把控音量。音响效果在合唱团及演奏者演唱者不同的演唱表演场地上表现有所差异, 在音乐厅表演、在空旷的广场演出、在教室中演唱, 即便是同一个合唱团因为演出场地的不同, 音响效果都会有相应不同的差异, 这也要求合唱指挥对其有敏锐的感知力。乐感指的是对音乐的感知、良好的音乐感觉及其对音乐美感的追求。因此, 敏锐的音乐听觉和乐感是一个合唱指挥在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不断追求的关键因素。

二、鲜明准确的节奏感

节奏感包括节奏、节拍、速度。在《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中这样对其进行解释:节奏, 从总的感觉来说, 此词涉及了音乐中有关“时间”方面的所有的因素, 以区别于音乐中有关音高的那一方面, 它包括了拍子、重音、小节、拍子中的音符组合、小节中的拍子组合、乐句中的小节组合灯诸多效果。当演奏者将这些因素合乎机宜地加以处理 (既合乎规范而又以艺术性为目的——一种向前行进的效果——并非仅是机械性的准确) , 我们就能体会到演奏者具有了“节奏感”, 节奏可以是自由的或严格的。而在合唱指挥的实际运用中, 鲜明准确的节奏感与乐感直接相关。

节拍、节奏、速度都包含在节奏感中, 指挥要严格的忠实于乐谱来把握作品的节奏、节拍、速度。例如, 同样的三连音, 在《怒吼吧, 黄河》中, 那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 发出战斗的警号”。这里三连音的作用, 使我们感受到它如同冲锋号一样在时刻激励着象征自由的人民。而同样这种三连音的节奏在贝多芬的贝五《命运》中, 我们则感受到了沉重的命运的敲门声。速度对于一个作品来说至关重要, 速度把握的不准确, 有可能婚礼的气氛会成为沉闷的葬礼。在速度方面, 指挥不仅要寻找出乐谱中每一段不同的速度, 更为关键困难的是还要寻找到速度之间的对比关系。

三、熟练的掌握、运用指挥动作

动作是指挥的语言, 更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指挥在舞台上通过动作传递音乐, 表达情感。成熟指挥家的动作本身就是一种美妙的音乐, 指挥动作也要具有鲜明的个性, 丰富的音乐感。例如, 20世纪最著名的奥地利指挥家卡拉扬沉思地出奇, 闭着眼指挥, 其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气势磅礴, 整个音乐都在他心中流淌, 并且非常准确客观。意大利指挥家阿巴多被誉为拥有“世上最美的左手”。合唱指挥必须要熟练的掌握、运用其指挥动作去准确的诠释音乐作品, 每个指挥都应该找到他所独有的造型表达音乐的方法, 并且这种方法是任何一个合唱团队都能理解的, 即便是语言不通的国家的合唱团, 指挥的手势就是其最好的诠释音乐的语言工具。

四、具有阅读总谱的能力

阅读总谱是指挥专业的基础必修课, 需要以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专业阅历为依托, 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 逐步形成内心听觉。指挥要训练将自己最理想、最美好的音响在头脑中进行设计的能力, 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环节。正确的阅读总谱, 可以帮助指挥正确的理解作品意图, 琢磨构思, 并能将这一意图成功的转化为音响, 这一能力也被称为对乐曲的诠释。指挥的工作需要在排练前事先地加以思考和想象, 这一过程在阅读总谱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实现。

五、要有较好的音乐记忆力

指挥要有较好的音乐记忆力, 尽可能的去背所有指挥过或是仔细正确阅读总谱后的音乐作品。指挥的记忆更多的应是记录和表达, 要力图做到“谱子装在脑袋里”不要把“脑袋埋在谱子里”。只有在排练和演出比赛中, 尽可能的把乐谱背在脑中, 音乐才会真正从心中流淌出。一定不能呆板的照本宣科的按谱面打拍子, 这样的音乐是不会使人感动的。

六、尽可能熟悉合唱各个声部的特点

作为合唱指挥, 要尽可能的熟悉合唱之间各个声部的特点, 具有一定的声乐教学经验, 更要具有演唱感, 明白用什么样的办法演唱, 可以最佳的调整好合唱团的音色。在合唱排练的过程中, 要适当的对作品的某一部分进行单独的音色上的调整, 使之与作品的原意表达更为贴切, 这就要求合唱指挥必须要懂得并且熟悉各个声部的音响关系。

七、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

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包括乐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等。只有具备了扎实的音乐理论功底, 在和声把握上, 才能够展现出合唱中和声的真实魅力。在曲式结构上, 合唱指挥才能在把握作品时正确的展现出作品的结构, 把握好作品各段落之间的关系, 不至于最后每一句都是高潮, 每一句都是主题。

八、具有广泛的文艺知识

文艺知识包括文学、诗歌、美术、古典诗词等等。人类社会的各类学科和知识都是相通的, 作为合唱指挥, 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广泛、越能够从更高、更广泛的角度上去更深的理解作品, 挖掘作品, 分析作品, 表现作品。例如瞿希贤老师改编的合唱曲《大江东去》, (苏轼词青主曲) 其中所蕴含的文学内涵, 古典诗词上下阕的关系, 三国中各个历史人物的关系,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苏轼本人的豪迈, 其自身人生经历的坎坷等等, 都需要指挥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

综上所述, 作为合唱指挥工作者, 其工作必然是艰苦、辛劳的。除了本文所写的这些基本音乐素养之外, 也需要合唱指挥者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更要善于了解人, 发挥调动人的积极性;并且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谦虚、谨慎、严谨的生活态度;更要善于体验生活。卡拉扬曾说过:“要成为一个指挥需要十年功夫, 要想成为一个好指挥, 还需要一个十年。”可见一个好指挥需要长时间的磨练才可以真正有所成就, 也希望所有的合唱指挥工作者都可以共勉, 共同将中国的合唱事业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郑小瑛.《怎样欣赏指挥艺术》.人民音乐, 1986.5.

[2]基里尔·彼得罗维奇·康的拉申 (苏) .《指挥家的境界》.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7.

[3]田玉斌.《将合唱进行到底——央视青歌赛合唱比赛后引发的思考》.人民音乐, 2008.6.

篇4:合唱指挥泰斗马革顺的音乐人生

合唱界的熊熊圣火

活跃在国内音乐舞台的合唱指挥家们可以说几乎都得到过马老的教诲和指点,因为中国第一本合唱经典著作《合唱学》即是由马老所著,他的影响甚至遍及东南亚、美国、澳大利亚等。

马革顺是陕西乾县人,从小在教会唱诗班唱歌,中学毕业后入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师从奥地利音乐博士史达士,193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音乐系。抗战胜利后,赴美国维斯铭士德合唱音乐学院专攻合唱指挥,获硕士学位,1950年毕业于美国西南音乐学院研究院。回国后,他先后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1981年2月,应美国合唱指挥家协会邀请,马革顺前往美国21所大学讲学和举行音乐会,并获维斯铭士德合唱音乐学院“荣誉院士”称号。多年来,马革顺还荣获宝钢高雅艺术特别荣誉奖、萧友梅音乐教育建设奖、中国文联“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以及美国威斯敏斯特合唱学院荣誉院士。

晚年时,马革顺除了带研究生、翻译著作外,还活跃于合唱指挥舞台,担任合唱比赛的评委,直到有一次晕倒在排练场,他才知道自己患了老年糖尿病,才意识到自己已是八十多岁高龄了。

马革顺的第一位夫人盛璐德女士是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许多人小时候读过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就是她创作的,马革顺还曾和夫人携手创作了不少幼儿歌曲。

马革顺常说,他最不喜欢的一个词就是发挥余热,这使人联想到将要燃尽的蜡烛,他最喜欢的是奥运会圣火,只要人活着,就应该像奥运会圣火一样熊熊燃烧。

中国合唱要向戏曲学习

当年,我要采访马老的弟子、那时还是研究生的王燕,王燕硬是拉上恩师一起参加采访,而马老也心甘情愿地当“陪练”。

走进马老的居室,物件不少,但是收拾得很整齐。记得那天彼此谈兴很浓,马老说:“很多人觉得合唱指挥容易,其实不然,合唱也像小提琴、钢琴那样是外来的艺术形式。解放初期,一个苏联专家把俄罗斯用的教学法带来了,俄罗斯合唱本身有自己的特色,中国多年来只知道俄罗斯的色调,甚至把西欧的作品也唱成东欧的形式,很沉重,这就不对了。所以,我一直想把在中国这么多年的这一误解搞清楚,唱俄罗斯歌曲就应该按照俄罗斯唱法,唱西欧的作品就应该像西欧唱法”。

马老接着说:“我觉得乐队指挥反而比较容易,为什么呢?因为在乐队里,如果说有10把小提琴,它的音色都是一样的,演奏的人起码学了5至6年,指挥只要一棍子下去,它们声音出来就很好了。但合唱不行,人的声音不同,有的声音厚一点,有的声音薄一点,有的声音高一点,有的声音低一点,指挥得先用心吸引,把他们的状态锻炼到统一,才能够指挥合唱。还有,合唱的音响线条多一点,合唱指挥线多于点,乐队指挥则点多于线,因为乐队演奏员不是直接看你,他只要在拍点看你就行了,反之,合唱就不行,指挥一定要吸引他们,因此,合唱指挥有合唱指挥的难处,很多人不懂,觉得合唱指挥容易,其实不是的。

“此外,合唱是外来文化,以前基本是在教会唱,团员基本是教会培养的那些会外语的学员,后来合唱进入到音乐高等学府成为一门学科,但因为缺少教材,采用拿来主义引用西欧的东西,所以在当时学习者并不多,用现在的说法就叫学院派。

“早年在延安,冼星海是法国留学生,因此他就把学到的法国合唱精华搞成了《黄河大合唱》。我以为国外的合唱艺术要去研究它、发扬它,就得先当传统的‘儿子’,然后才能当传统的‘叛徒’,先总结出为什么它能有如此的成就,再加以改造,形成我们自己的合唱艺术。

“中国的合唱从解放后甚至改革开放后才算真正开始发展,中国的合唱与西欧的合唱很类似,但是比西欧的更好学,中国的语言、歌唱有三个介母,就是i、u、ü,比如qi往上,是yi开始,要用牙齿,比如yang要靠前牙齿,wan靠前,所以中国唱法比西欧的位置还要靠前,这是我从戏曲方面找到的门路。”

说到向中国戏曲学习的时候,马老莞尔一笑,说:“这也是被逼出来的,那时我从美国回来,被认为是洋腔洋调,他们认为这是有关世界观的问题,非改不可。那我怎么改呢?我就看了很多关于中国戏曲的书,但是书只是老艺人的感受,没有系统的内容,我就把所有的合唱唱法每个字都用拼音归纳起来,然后找到它们互相之间的关联,这样我就掌握了如何演唱中国作品的方法。那个时期,我也在慢慢找合唱规律,在群众化、革命化、民族化的基础上,内心又加了艺术化,比方讲‘风在吼马在叫’,很多人都这么唱,就像队列歌曲一样,队列歌曲起到整齐的作用,但是这个东西不够,我要一层层上去,像绘画一样推到高点,然后慢慢下来,这个都是艺术规律,很多指挥没有找到,很多指挥是感性的,但不是理性的,感性很可贵,但是感性不可靠。”

源于西方宗教的合唱技术分两大学派——东正教的东罗马流派和天主教的西罗马流派。东正教的东罗马流派影响地域从希腊到东欧再到俄罗斯,按马革顺的比喻,其特征“犹如东正教教堂的洋葱头形圆顶,雄厚宏大,声音靠后”。天主教的西罗马流派影响范围主要在西欧,特点就像哥特式建筑的尖顶,声音靠前,明亮清晰,例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亨德尔等的合唱曲都是西罗马流派。

被圈内外戏称为“东罗马+西罗马=中国马”的说法,就是从学术上概括了马革顺的指挥成就,他因此被称为中国合唱指挥泰斗,1954年由他创作并指挥演出的《受膏者》也奠定了他在作曲界的地位。该曲首演于当年12月19日,钢琴伴奏是著名钢琴家顾圣婴,突破了上海历年圣诞节指挥声乐团献唱《弥赛亚》的传统。1956年,受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院长的委托,马革顺与杨嘉仁教授共同筹建上音指挥系,并任合唱指挥教研室主任,他撰写的《单声部视唱练耳》时至今日依然是音乐学院学生的必读课本。

nlc202309091106

百岁高龄还登台指挥

“何须马革裹尸还,以求顺天下。”这是挂在马革顺家里的一幅字,也显示出他的人生态度。他解释道:“不要陷入纷争去斗个你死我活,也不要以卵击石,我拿什么去顺呢?就是我对音乐艺术的追求。只要我一指挥,观众就会被我吸引,连声音也不一样了。”

马革顺说过他人生阶段的前三分之二挺苦。和他一起关过牛棚的朋友陈钢透露,马革顺当时被扣了两顶“帽子”,分别是“美帝特务”和“红衣主教”,前者的出处是他曾于1947年留学美国,后者的出处是他出身于牧师家庭。因此,他在家中的吊柜上挂着十几顶帽子,有巴拿马草帽款等各种样式。他自嘲道:“我就是要提醒自己长期是个摘帽右派,不要轻易翘尾巴……”

修马桶则是马革顺的那时实践出来的手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他和同事背着工具箱管理着200多个抽水马桶,不时去敲敲打打。时至今日,家里的马桶、日光灯等坏了,他还能自己修。

最绝的是,他还会修钢琴,这门手艺知道的人不多。1944年著名歌唱家郎毓秀要在四川乐山举办个人演唱会,可是寻遍当地,只有一架少了一根钢弦的钢琴可供伴奏。马革顺想起当工程师的弟弟马西拉曾经告诉他,英文里钢琴的钢弦与轮胎里的钢丝是同一个词。于是,他找来一个废旧轮胎,挖出里面的钢丝,竟然调成了所需音阶的钢弦。

前几年,我去音乐厅聆赏马老的两场指挥,马老因为对合唱要求十分严谨,硬生生地把一台原本为他庆生的音乐会演出改成排练表演。当时,百岁的他一上场说:“我糊里糊涂活到一百岁了。”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音乐会上有英国作曲家埃尔加的《雪花》曲目,看似容易,但是第一句歌词“雪花轻轻地飘”就被马老打断了10多次,他最后侧身面向观众说:“今天我们是用模拟排练的状态来开这场音乐会的。”如此,观众深入地感受到合唱艺术的精髓,并被马老的人格力量感召。

马革顺在事后解读《雪花》的合唱法时表示:“你看那雪花每一瓣都不一样,但是千千万万片雪花其实是有一个共性的——那就是都是六角形,它们在表现个性的时候,又保有共性,并最终飘向大地,保护冬苗。”

在2015年11月15日闭幕的世界合唱博览会上,马革顺教授获得国际合唱联盟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上音指挥系主任、著名指挥家张国勇说:“马革顺的为人和艺术风格可以用宁静二字概括:首先,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我从没见他发过火,晚年多次去他家探访,家里从来没什么变化,非常简朴。其次,在艺术上,当人们追求音乐的刺激和震撼效果时,他最常指挥的那些曲子则是弥撒曲、安魂曲,都是最抚慰人心的音乐。”2013年12月16日晚,在马革顺先生虚岁百岁生日前,他曾在上海大剧院登台指挥,还在台上停下来为观众示范。张国勇补充说:“他站在那里就是音乐,就是一幅画。”

著名指挥家曹鹏的女儿曹小夏写道:“他年轻的时候失去了最好的时光,上帝让他长寿,补回来的光阴让他重放光彩。”

马革顺曾经在赠与我的文集里题词:“我喜欢雪花的品格。下雨声哗啦啦,大家都听得见,下雪则悄然无声,默默无闻,不张扬、不自夸。大雪无痕,飘飘洒洒覆盖大地,融化了自己,滋润了禾苗,这是一种奉献,不求回报的奉献。”

这何尝不是指挥泰斗马革顺的人生写照呢?

篇5:合唱指挥培训心得体会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专家们朴实的教学态度,他们没有班门弄斧的讲一些大道理,而是就合唱训练中最实际的问题一一做以解答。邱孝胥,国家一级指挥,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合唱协会常务理事,国际合唱联盟会员,福建省合唱协会会长,福建省歌舞剧院常任指挥,福州大学、福建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省音协室内合唱团团长兼首席指挥,省老干部合唱团艺术总监兼指挥。他给我们详细的讲解了合唱指挥的基本拍和变化拍子指挥方法,他风趣的讲课风格,让我们在紧张的培训中度过了非常轻松的2天多的时间。邱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那就是“合唱没有我,只有我们。”曹丁——著名指挥家、国家一级指挥,现任上海歌剧院首席指挥、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常任指挥、上海音乐学院兼职教授、浙江传媒学院客座教授。曹丁老师浑身散发着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光芒,他对艺术及教学的严谨态度,在当今充满浮躁之风的社会里尤为显得鳯毛麟角,我有幸能听到曹老师的讲课非常的高兴。这次的培训也让我受益匪浅。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童声合唱作为声乐艺术的一种,是小学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引导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获得美的熏陶,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现力,增强艺术修养。特别是让学生具有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买了一把好琴,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调试,那它流淌出来的音乐肯定是牵强而又不尽人意的。

同样,一个童声合唱队,如果没有指挥精心调试那几十种各具特色的童声,又怎么能获得优美而又和谐、统一的声音呢?而且,对于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合唱练习也同样需要一步步精心的调试过程,这样才能为一个优秀的童声合唱队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来调试合唱训练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从而最终达到明亮而又优美、统一的声音呢?

合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艺术,其统一性和整体性取决于各个合唱队员良好的素质,要调试好童声合唱队的声音,队员之间强烈的相互配合意识及集体的凝聚力是成败的关键。而做到这一点首要的前提是合唱队要有良好地纪律。我们知道,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思想也容易不集中。而合唱队的人数一般都要在60人左右,如果没有良好的纪律,训练时学生肯定心不齐,六十个人就有六十种声音,甚至于讲话声、打闹声都会出现;或者训练开始了,人却到不齐,这更是训练中的大忌。因此,新队员一加入,就要规范好队员的行为: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要请假。每个队员心中都要把团队精神放在第一位,杜绝自由散漫的坏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为以后合唱队员之间良好的协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作为老师,也应在各方面身先力行:认真备好课,上课语言表达清晰,不迟到、不请假,处处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而起到表率的作用。解决好了合唱队的纪律问题,训练一开始,同学们在发声练习中就能做到:心齐而气息平稳,讲授的发声方法领悟快而声音和谐。这样就提高了合唱训练的质量。

每个人的声音都各具特点,在训练中既要看到儿童发声方法与成人发声方法原则上的一致性,又要注意到儿童声带的生理特点:气息浅、声音稚嫩、对声音的强弱控制能力较差,这样就容易导致合唱中出现整体声音的不协调及音色的不统一。

如何调和不同音色之间的矛盾呢?

首先:气息的调和在合唱气息训练中,首先要求学生保持好正确的站立姿势。然后给学生作示范:用腹式呼吸闻远处飘来的花香,停顿一秒后,再缓缓地呼出;或用双手斜拿着歌纸,用控制的气息即腹式呼吸法对着纸角均匀的吹气,而且要使纸角的振动保持一致的频率,不能一会儿弯一会直。通过这种方法,训练学生控制气息的能力,然后逐渐使学生达到气流平稳的目的。然后再用“呜、噜”等容易使声音达到和谐统一的母音来练习歌曲。在这基础上再进行歌曲的各种力度变化的训练。

其次:真假声结合的训练,童声合唱训练,在练习气息的基础上更应着重于真假声结合的训练,这样的歌唱不但音色柔美丰满、音质清晰干净,而且发声动态轻快灵巧,强弱变化也运用自如,声音明亮而不喊叫,柔和而不虚弱,而且宜于协调统一。在训练中,运用以假声带头声的科学方法。先让学生尽量打开并放松牙关,然后找打哈欠的感觉进行多次练习。感觉找到后,就让学生在高位置上采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歌唱化方法朗读歌词,激发了学生模仿的兴趣。然后用气息深位置高的方法来发声练习,再引入歌曲教学,从而使歌唱的声音得到进一步提高。

作为一名合唱队指挥,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总结自己的排练实践,用生动、活泼、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要求的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前进,那么在不懈的努力中,合唱中所要达到的和谐而又柔美统一的声音,将离我们不再遥远!

篇6:音乐教师培训合唱指挥的心得体会

由望安作词、我国著名作曲家瞿希贤作曲的混声合唱歌曲《飞来的花瓣》犹如一首抒情小诗,以其至真至朴的语言、优美的旋律、语气化的节奏和浓淡相间交织的和声进行,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音像画卷,从中师生情得以自然流露,并深深刻画、充分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无比崇敬、深深思念和真挚谢意。

一、作品分析

该曲为单二部曲式。前奏:(1— 4)。A段 :(5—12),其中包含3个乐句 :a(5—6),b(7—9),c(10—12)。间奏:(12—13)。B段 :(14—26),其中包含 4个乐句 : d(14—15),d’(16—17),e(18—20),f(21—26)间奏:(27—28)。尾声:(30—36)。

二、排练提示

1.A段(5—12小节):当前奏结束后,由女声的齐唱开始,旋律以级进为主,较为亲切又富含深情。乐句中弱起的节奏、休止符的出现、女声中低音区非常朴实的音色带动着音乐的流动性,宛如“片片花瓣”在“春风中”轻轻飞扬。本段为女声合唱,重在对情和景的描绘与刻画,做到精雕细琢。女中音声部在保持头腔共鸣的同时,还要与胸腔共鸣相平衡,并与女高声部的音色相互协调。曲中的休止符处于重音休止,演唱时既要注意后半拍进入的整齐性,又要注意力度与语气的协调一致。“一片……一片”在休止符处不宜换气,在力度变化上要注意对意境的深入刻画,做到语气纯朴,起伏有度。8—12小节中“寄来赤诚的怀念”的“怀”字要保持吸气的状态然后慢慢渐强,而唱“念”字时再渐弱。同时,要特别注重唱与钢琴伴奏的浑然一体。2.B段(14—26小节):旋律的一开始即转入g和声小调。此处与A段的伴奏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间奏的柱式和声节奏刚好是B段主题的伴奏体。B段的旋律仍以级进为主,但旋律的第Ⅶ级音始终保持,它强烈突出了此段旋律的抒情性。第二乐句“片片花瓣在春风中倾吐芬芳”出现了两处四度和五度跳进,使音乐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将情感抒发推至高潮。B段的第三乐句是对A段的第二乐句和第三乐句的音乐进行了和声重组,以激情的抒发扩展了A段的音域,并拉宽了整部

作品的节奏,从而使心底的情感波澜壮阔,然后再以A段结束时的旋律进行再现,使两段音乐情绪既强烈对比,又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本段为混声合唱,男声部要有相当充分的头腔共鸣,而女高的音色要相对柔和,但高音区还要保持声音的穿透性。前两个乐句都是以强拍位置的后半拍起拍,把握好此处旋律的律动和流畅。第三个乐句中三个“回答老师”要做好不同的处理,第一个力度相对最强,并且富有激情,因为它递呈了第二乐句的高潮部分,第二个力度稍弱,第三个力度最弱,但一定要深情并连贯流畅地演唱,并且注意气息的控制。B段的结束处与A段相照应。尾声(30—36小节):重复了高潮句,三个“回答老师”与B 段的力度相比就相对较弱一点。“当年的祝愿”此处的伴奏又 回到了A段相互交织的节奏型,使全曲得到了统一,同时也增 强了结束感。最后也结束在起始调“降E”大调上。尾声处要用更加真挚的情感演唱,女高音声部在32—33 小节出现大跳时要用连音唱法使音乐更加连贯流畅,34小节 的女低音声部要加强中低音区的音色。

三、指挥提示

此曲的指挥为四拍图式,节拍为:强、弱、次强、弱。而本作品大部分乐句的起拍都在第一拍的弱部分,因此在指挥时一定要把后半拍进入的“点”指挥的清晰简洁。

本作品的前奏部分:伴奏的起拍,以第一拍的弱部分为预备拍,四个32分音符带出第二拍的强音mf,而后伴奏的每个连线的第一拍都应加强。指挥在1—3小节以跟为主。第4小节开始原速,在合唱进入后,伴奏在对应合唱中第5小节的强拍休止符、第7小节的休止符、第10小节的强拍休止符都应当稍强。以伴奏的强音带出合唱的第一拍弱部分的起音。A段 : 在指挥合唱时,第 5小节以伴奏的强音为主,给合唱的拍点要清晰,并以mf的力度指挥,指挥时除了起拍以点为主,在旋律指挥时要有连贯感,给人流畅的感觉。在第7小 节以mp的力度将“点”明确,连接的下一个乐句由弱渐强,左手由内向外显示出力度渐强,第二句“寄来赤诚的怀念”由强先渐弱,在“怀”字的旋律中再出现一个弱到渐强再到 渐弱的弧线。在A段和B段间的间奏:当合唱唱到A段的结尾处“念”字时,在这个小节的第三拍伴奏进入,此处要给伴奏一个明确的提示,紧接着还要给合唱部分一个此段结束手势。然后继续以f的力度带着伴奏由强渐弱进入B段。B段:此段的伴奏是以柱形和弦节奏为主。但第一拍和A段相比有明显的p的感觉。而第14小节开始,合唱部分的拍点 还是要很清晰,但力度却是pp,前两个乐句分别都出现了由弱pp、渐强到mf、再渐弱到pp的变化。18小节第一拍要先给男声声部一个起拍sf即突弱到p,第二拍左手给女高声部由mp开始,而第三拍用右手提示女低声部的进入。这一个小节在指挥时眼神对每个声部的提示十分重要。在19—20小节中,男高、男低、女低哼鸣的同时,要给女高声部一个弧线的指挥,然后慢慢渐强进入此曲的高潮部分。三个“回答老师”是此曲的情

篇7:合唱指挥课心得体会

在忻州师院的培训学习,所见、所闻、所学,都让我心有感触。真的是不学还觉得自己差不多,越学越觉得自身知识的贫乏,才了解到音乐知识的博大精深,每一节课都是那样的深奥。

这几天我在琢磨合唱指挥这门课,平常我们也合唱指挥,却不太了解合唱指挥还有这么大的学问,我知道了指挥要有正确的站姿,指挥法的基本原则是省、准、美,左右手要分工,还要注意手型,手位。还知道了合唱排练时应该注意什么?不要一个作品一遍一遍地唱,出了大问题,需要当场停下来说,如果一个人有问题不要停下来。有时候我们指挥当队员出现小失误,就会不冷静,这次学习我知道了作为指挥要全身心投入音乐,但要冷静。出现小失误,指挥一定要沉着、冷静,要保证作品的完整性。指挥老师讲课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讲课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学员们特别喜欢上合唱指挥课,老师很有耐心,虽然我们对这一块很陌生,但老师从最基本的入手,使我们在轻松地氛围中学习。以前排练合唱,也不考虑那么多,听了合唱指挥课,我知道了:一,合唱的和谐是指合唱中各声部的音准协调;二,合唱的均衡是指合唱中各声部间音量的平衡;三,合唱的统一是指合唱队演唱的音色速度,节奏和表情一致。合唱指挥的技巧:一,手、眼、口及身体姿势态的运用。二,指挥的图式。

总之,一个优秀的合唱指挥,他的工作既细致严谨,又是充满想象及创造性的,因此我要充实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从中不断提高工作的能力及业务水平。

篇8:音乐教师培训合唱指挥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香格里拉,指挥图式,音乐处理

香格里拉是1 9 3 3年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 (JamesHilton) 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 (“LostHorizon”) 中所描绘的一块永恒和平宁静的土地。“香格里拉”一词早在一千多年以前藏文献资料中就有记载, 为“心中的日月”之意。“香格里拉”这一词汇被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介绍引用后成为一个特有地名, 这一名词成了一种永恒、和平、宁静的象征, 也成了“伊甸园”“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它是藏族传说中的理想家园、在苦难的岁月里, 寄托着藏族人民的理想、向往和愿望, 是他们的精神慰籍, 这是藏族人民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中国的香格里拉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 位于西北部的滇、川、藏大三角区域, 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南段北端, “三江并流”之腹地, 形成独特的融雪山、峡谷、草原、高山湖泊、原始森林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景观。藏族许多地方把自己生活的地区认为是香格里拉和香巴拉。”

歌曲《香格里拉》是由黄志龙作词, 边诺作曲, 德西美朵首唱。创作于1981年, 是为西藏和平解放30周年而创作的。合唱《香格里拉》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首优秀四声部混声合唱曲, 由黄志龙作词, 边洛作曲, 田地编合唱配伴奏。由于《香格里拉》的曲风优美独特, 和声部分层次分明, 歌曲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 前后有较大对比, 整首合唱曲的难度较高, 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合唱曲, 因此, 在各项合唱比赛中, 《香格里拉》成为许多合唱队比赛的首选曲目。由于《香格里拉》是近年才创作出来的合唱作品, 关于这首作品的研究文献资料非常贫乏, 笔者试着对《香格里拉》的音乐内涵和指挥处理谈谈几点看法, 希望能引起更多指挥和合唱团对这首作品进行关注。

一、总体风格的定位

《香格里拉》的曲式结构为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曲式为引子﹢‖:A:‖﹢B﹢尾声。整首作品以云南美丽的风景区香格里拉和人们心目中的香格里拉为题材, 词曲作者用简洁、细腻的手法, 描绘出美丽、神秘、宛如人间天堂般的香格里拉的形象, 香格里拉是一个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和纯净空气的荟萃地, 是美丽、明朗、安然、闲逸、悠远、知足、宁静、和谐等一切人类美好理想的归宿, 是藏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环境和至高至上的境界。因为整个香格里拉的景色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 巍峨的雪峰峡谷、金碧辉煌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庙宇、被森林环绕着的宁静湖泊和成群的牛羊及生活在那里的藏族牧民为主, 因此, 我首先决定下这首合唱曲的风格必然像藏族的山歌一样高亢悠扬, 节拍自由, 旋律音区宽广, 起伏跌宕, 优美而爽朗, 具有高原乡土特色, 藏族的山歌能把人们的想象带向神秘而壮丽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由于藏传佛教在藏族地区有着深刻的影响, 藏族的音乐充满对宗教的信仰和圣洁的情感, 另外, 藏族地区长久以来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解放前西藏是奴隶社会, , 残暴的奴隶主无情地剥削着广大的农奴, 广大人民都是在奴隶主的沉重压迫下, 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 所以他们的歌曲总会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压抑和超脱世俗的情感, 结合整首合唱旋律的风格, 指挥在进行艺术处理时确定作品应带有凝重沧桑、虔诚的情绪, 在指挥的各种图式中加入一定的力度和沉重感, 合唱队的声音应高吭浑厚, 古朴粗犷, 音质纯净无暇, 气息悠长, A段合唱曲的节奏应处理得悠长致远, 而B段尽管是A段的对比性乐段, 也应处理得粗犷厚实、铿锵有力, 只能在个别适当的乐段加上对比性强的弹跳乐句, 这些乐句只能作为点缀之用, 给整首合唱曲增加些新的音乐元素与色彩, 不能作为主旋律使用。有些指挥把整首合唱曲都处理为轻快活泼, 加入大量断句与弹跳乐段的乐曲, 整首作品显得轻浮直白, 破坏了整首合唱曲的意境。

二、引子部分

1—19小节为引子, 引子段落音乐悠远绵长, 速度自由写意。音乐维持在mp——f之间, 调性较不稳定, 有时倾向于A宫调 (1—10小节) , 有时倾向于E宫调 (11—19小节) , 女低音与男低音、女高音与男高音互为八度演唱。前奏由左手在钢琴低音区连续弹奏的震音带出优美的合唱旋律, 男低音和女低音声部以一个上行五度的大跳唱出第一句歌词“啊香格里拉”, 唱出人们对香格里拉的崇敬和赞美, 和声轻轻地出来, 给人们展现出一幅朦朦胧胧的香格里拉的晨景, 钢琴伴奏的音型由琶音、分解和弦和震音交错进行, 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温暖的色彩。此段主要调式为E羽调, 且透出了浓厚的E宫调式气息, 最终通过两小节的固定音型把调性稳定在E羽调上。调性的游移更好地衬托出人们梦想中的伊甸园——香格里拉的神秘, 前5小节出现的大2度叠置和弦体现了五声调式的特点, 第六小节钢琴伴奏出现的升G音是借用了同名大小调的主和弦, 体现了平均律24个大小调体系的和声技术。音响听觉方面在人声声部主要以纯4、纯5度叠置的音响效果体现出中国特有的音响韵味、即一种空泛的意境。这一段落复调技法运用主要为2声部上、下5度卡农。男女高音从下属到主音进行卡农式模仿, 女高音和男高音声部在高音区唱出另一句“香格里拉”, 进行呼应时, 四个声部的合唱声音越来越强, 当高声部强调性地唱出第二句“啊香格里拉”低声部进行应和的时候, 仿佛太阳冲破云层, 美丽的香格里拉随着合唱队的歌声一下子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段音乐创作的手法类似16世纪尼德兰乐派最重要的作曲家拉索创作的无伴奏合唱《回声》。《回声》这首合唱曲采用了当时意大利民间歌曲体裁, 音乐语言简洁生动。作者巧妙地以两组四声部合唱形式、运用模拟复调手法, 形象地描绘了一群青年在山谷中与回声互相问答的情景, 不仅收到了回声的效果, 而且表达出明朗乐观的情绪, 这首世俗性的无伴奏合唱曲既是主调和声与复调手法的完美结合, 又体现了自然界回声与人的生命力的完美结合。《香格里拉》的引子部分也采用了同样的创作手法, 作者巧妙的运用了卡农轮唱形式, 通过力度强弱的对比, 生动地表现出人们对香格里拉的热切呼唤在空旷的山谷中时隐时现, 时强时弱地回响, 和谐而又富有色彩变化的和声更令人置身于群山幽谷中, 这一乐段的最后停在了E羽调的属和弦上, 造成了不完满, 期待解决的倾向。钢琴的伴奏织体为缓急不定, 柱式和弦要么以装饰音, 要么以滚奏的形式演奏, 模仿一种具有筝琴演奏时音型特点的感觉。 (注:筝琴意为古筝或古琴) 音乐随后辅以级进下行的片段, 下行级进至属音后二度模进再一次五度跳进后下行级进至属音, 两次下行级进都经过偏音变徵, 清晰地勾勒人们梦想中的伊甸园——香格里拉。

谱例1:

指挥在排练的过程中要用丰富的语言引导合唱队员对美丽的香格里拉充满向往, 用准确的左右手互相配合的指挥图式完成引子部分的歌曲表现, 特别是由低声部演唱的弱声部分在进行时, 指挥右手的动作要轻柔, 力度控制在mp—p之间, 而到高声部的声音加进来时, 指挥左手的动作要轻, 动作幅度不明显, 目的是让高声部的声音贴着低声部的和声不着痕迹的进来, 加进来的声音一定不能打破低声部创设的宁静、悠远的意境, 而到了引子的后半段, 结合歌曲的意境, 这段音乐的力度是f, 因此, 两只手的图式和力度要加大, 最后用由大到小的指挥图式让声音渐弱下来保持一个长音至七拍, 由于这段音乐的力度是ppp, 合唱队需用头声轻轻唱出和声, 每一位合唱队员都要小心翼翼地控制好自己的声音, 如果有哪位合唱队员的气息控制不稳, 声音发抖, 那么将会打破合唱队创设的柔美宁静的意境, 另外在处理长音时合唱队常用的循环呼吸方法在这个乐段不能使用, 无论合唱队员多么小心, 重新吸气之后加进来的声音都会有痕迹, 突兀的声音将会破坏音色的美感。指挥要把握住音乐由mp—p—f—P--ppp的感情线条, 用清晰准确的指挥图式带领人们走进神秘而美丽的香格里拉世界。

三、主部音乐内涵与指挥处理

24—125小节为主部A段。这一段主要是描写香格里拉的美。美丽的香格里拉有着人间最美的景色, 草原、雪山、森林、峡谷, 在那里, 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最高境界, 那就是安然、悠远、宁静、美丽、明朗和谐, 香格里拉正成为人类一切美好理想的化身。在男声哼鸣和声的烘托和钢琴沉稳的分解音型伴奏中, 女高音和女低音声部流动性地唱出优美动听富有鲜明藏族音乐的旋律, 优美的女声如一冽清澈的甘泉缓缓流出, 清澈美妙的歌声一下子把人们带到了美丽的香格里拉, 唱词为:“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人们都把它向往, 啊, 那里四季常青, 那里鸟语花香, 那里没有痛苦, 那里没有忧伤, 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唱词都运用了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语言生动、简练、鲜明、准确, 富有诗意, 可以说是生活中最美的语言, 运用了有很多形象化的比喻, 有极大的感染力量。在这里所使用的和声是E羽调的主和弦, 更显五声调式的古朴醇厚的音响特点, 钢琴伴奏织体稳定、朴实坚定。

谱例2:

指挥的图式用4/4拍子, 速度为中慢速, 动作要流动连贯, 由于换气多整个乐句显得零碎, 应要求合唱队员全部唱完第一句后才能换气, 气口在两句之间, 中间不能换气, 到了31小节, 由男高音唱出主旋律“啊, 那里四季常青, 那里鸟语花香, 那里没有痛苦, 那里没有忧伤。”这四句歌词时要求音色一定要坚实、明亮、优美, 这是全曲男高音的亮点, 肯定地告诉人们香格里拉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地方, 女声要给主旋律让位, 用头腔弱声轻轻唱出和声飘在上面加上給整段和声增添一些优美的色彩。钢琴伴奏由一开始出现的分解音型转为连续下行的六连音琵琶音型, 快速密集的音型描绘出香格里拉雪山上终年覆盖着皑皑的白雪, 清澈的山泉穿过密密丛林和连绵不绝的山谷, 溅起无数晶莹透亮的水花, 波光粼粼的泉水欢闹着、奔腾着流向远方……

男声唱到“忧伤”这两个字时, 要快速弱下来, 接着女声用极弱力度轻巧、弹跳地唱出呼应歌词“忧伤”, 之后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句, 由女声用流畅、深沉而富有感情的音色唱出“它的名字叫香巴拉, 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这句歌词。钢琴伴奏由快速密集型的琶音转为沉稳的由分解和弦与柱式和弦交替出现的伴奏音型。

46小节出现了一个对比性乐段, 由三个四小节乐句构成。四个声部以mf的力度, 齐声唱出“噢……香巴拉并不遥远。”这句歌词, 表达了人们对香格里拉深切的盼望之情, 这个对比段中的3个乐句和第一部分的乐句在创作手法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一, 旋律对原先紧凑的节奏动机进行了拉伸处理, 旋律线更为舒展;其二, 和声上产生了向E宫调式倾向的游离感, 使这个乐段充满了向前解决的倾向, 联系之处在于这两个乐句的句尾第一部分切分的动机作为乐句的结尾, 应用了“异头同尾”的旋律发展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意义在于作曲家“欲扬先抑”的创作意图, 真正的对比作曲家安排在即将出现的变奏部分。在对比性强的第二部分结束后, 作曲家又运用复调对位的手法将其进行变奏, 在这部分里, 音乐含有两条旋律线, 两条旋律线一前一后、一高一低, 交织着盘旋而上;钢琴伴奏改为弹奏急促的柱式和弦, 音乐描绘出香格里拉境内高山耸立, 起伏绵延, 林木葱葱, 岭峭景秀。湍急的河水, 在峡谷中奔腾而过, 宛如一条巨龙, 穿行在陡峭的峡谷之中。两岸群峰林立, 原始森林密布……音乐带有强烈激情、动荡的情绪, 合唱声部由四个声部拓展为六个声部, 把全曲推上一个小高潮, 为了增强力度, 指挥图式改为2/4拍, 指挥用大幅度的指挥图式带动各个声部的声音用ff的力度唱出来, 男高音和女高音分解为四个声部的声音应尽量开阔, 无拘无束, 仿佛站在美丽的香格里拉与蓝天白云对话, 美妙的歌声让人们对香格里拉充满热切的向往。指挥在这一段要充分利用左右手不同的指挥功能, 右手的位置下放, 指挥图式沉稳有力, 给低声部明确的提示, 左手的位置上摆, 飘逸、流动、开阔, 带动主旋律无拘无束地进行。

男高音和女高音声部作为主旋律时, 男低音和女低音要进行和声的铺垫与默契的应和, 男低音和女低音作为主旋律时, 男高音和女高音要控制声部的声量进行让位。这段男低音整段的音都非常低, 最低音到大字组的A音, 是整首作品的难点之一, 其他三个声部很强, 往往会把男低音的声音淹没, 男低音必须要经过扎实的训练, 让低声自如地唱出来与其他几个声部形成和声共鸣, 像低音大提琴一样发出浑厚深沉的低音, 使整段和声具备坚实的基础, 才能把开阔嘹亮的主旋律衬托出来。到了由男低音与女低音作为主旋律的乐段, 由于真正具备女中音、女低音音色的合唱队员很少, 多数女低音唱这段低音的音色效果不理想, 全靠男低音浑厚、深沉的音色进行掩饰。

72—125小节为A段的反复。旋律一样只是歌词有所变化, 所不同的是结尾, 从第二房子开始, 合唱队的声音渐弱下来, 乐段停留在A宫调式的一级和弦上, 然后由女声轻柔地唱出“我们的家乡”这句结束词, ﹟C音的出现为副部的转调做好了铺垫。指挥需用手势准确地把握住这句由p——ppp的过程, 这句是整首合唱曲女声最难的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 女声需使用循环呼吸, 极弱的声音也要用技巧控制住不能发抖, 保持女声清澈透亮的特点, 优美的女子和声描绘出从香格里拉雪山上下来的涓涓细流, 清澈透明, 晶莹亮丽。指挥的手势要非常细腻、平稳, 手势往回收时速度要均衡, 动作收到最小停住, 然后收拍。

四、副部的音乐分析与指挥处理

126—157小节为全曲的副部, B段。这一段没有多余的歌词, 整段的歌词只有三个字“香巴拉”。“香巴拉”就是香格里拉的简称, 音响效果别出心裁的以纯四度为主, 而并非五声音阶的纯五度音响。听觉效果上给人一种精神抖擞、奋发向上的感觉。作曲家对副部进行了非常精致的设计, 并且通过整个副部体现以四度为主这一设计。前段由男声高低声部进行主题的演唱, 女声附和, 两句都停在D羽调主和弦上。后段则由女声高低声部演唱, 男声附和, 正好与前段相反, 营造出男女对唱的效果, 这段采用离调的手法, 女声为主旋律时调性从D羽调直接转到G羽调上, 进行与前段的模仿对比。整个和声色彩因为作曲家胆大采用了离调的手法使得音乐更加清新而富有变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只是简单的转调与模仿, D音到G音正好是一个纯四度, 正好呼应了副部以四度为主的核心思想。合唱队在这一段将由之前主部的E羽调直接转为副部的D羽调。这个转调难度比较大, 没有间奏, 钢琴和唱队都是在指挥挥拍后一起出来, 这要求合唱队员具备扎实的调性转换的音准概念。在副部第一拍中, 作曲家把钢琴伴奏的右手设计为空拍, 但在实际的排练演出过程中, 为了保证合唱效果, 可以给右手加上D羽调主和弦, 左右手一起用慢速沉稳的节奏、“forte”的音量弹奏, 这个和弦务必要弹得坚实有力, 和声丰满, 让和声以最大声量表现, 帮助合唱队员稳固调性, 也更能增强和声的效果。随着后段音乐的逐渐加快到急板, 钢琴伴奏的音型以轻快活泼的八分音型和跳音为主。

谱例3:

副部的音乐风格要处理得与主部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一首合唱曲中, 指挥把音乐处理得有特色, 有对比将会大大增强合唱曲的表现力, 对比存在于节奏、音质、调性、和声等各个方面。既然主部以抒情、优美、中慢速为主, 那么副部就应处理成粗犷、厚实、铿锵有力、快速的乐段, 另外, 副部的调式也从主部的E羽调转到了D羽调再转到G羽调, 形成调性上的对比。副部的节奏为慢起渐快到急板, 拍号为2/4拍, 前段的最大特点是重音落在第二拍, 男高音和男低音浑厚粗犷的声音随着钢琴的和声一起进来, 重点强调第二拍, 打破了2/4拍子强弱的关系, 整个节奏新颖独特、对比性强, 民族风格浓郁。副部第134—141小节, 这小段音乐轻快活泼、对比性强、立意新颖, 打破了整首合唱作品以优美抒情、凝重粗犷为整体风格的布局, 就像小提琴协奏曲里的华彩乐段, 给整首合唱作品增添了鲜活的一笔。指挥要注意起拍动作的准确提示, 运用指挥技法里的弹跳手势来处理, 合唱队在进声时, 应注意整齐而准确地进入, 并采用轻巧、短促、快速而有弹性的“半跳”的演唱方法来表现该乐段, 使前后乐段的情绪形成鲜明的对比。除此之外, 还应注意142—157小节是急板节奏, 指挥的动作要小, 放在胸前, 打出急板拍点, 拍点要清楚明晰, 要求唱队的咬字颗粒性要强, 咬字与吐字的清晰, 归韵要迅速, 整个副部乐段由慢到渐快到急板, 指挥一定要把握住节奏, 不要让唱队带着指挥跑, 音乐越唱越快, 合唱队员很容易越来越激动, 如果这时指挥失去对音乐的控制, 那么到急板的地方合唱队员很容易咬字不清, 整个音乐节奏也会发生混乱, 后面的音乐将无法进行。

五、尾声

这段的歌词也只有“香巴拉”三个字, 节奏是热烈欢腾的急板, 连贯的主旋律由女低音和男低音以浑厚深沉的音色唱出, 女高音和男高音则用热烈欢快的和声进行声部的复调对位与和声填空, 158小节开始至结束为尾声的部分, 由166小节开始声部分为8个, 进行和声性的长音持续演唱, 将全曲推向最高潮。调性由G羽调回归主调D羽调, 曲式结构由之前的两句缩减变为带扩充的一句式乐段。在171小节最后的句子扩充中出人意料的把降B音还原为B音, 把整个调性转到D羽调的下属调G羽调上, 并且借用了下属G羽调的同名大调G主和弦来对音乐进行强有力而震撼人心的终止。别出心裁的调性设计使得结尾部极有新意而非形式主义。钢琴伴奏在这终段中显得更为饱满和激动, 左手为八分音符的八度上下翻飞, 右手跟随低音声部的复调旋律, 使得音乐氛围异常活跃与饱满。

谱例4:

指挥的右手加上力度, 用流动连贯的指挥图式把整个乐段推向最后的高潮, 左手则用重音的弹跳手势指挥女高音和男高音唱出对比性强的, 具有弹性和推动性的乐段短句, 最后全曲到达最高潮的部分, 第一女高音和第一男高音最高音到达小字二组的A音, 高音要求技巧要高, 男高音和女高音在高音区的声音融合需要长期的磨合。当四个声部分解为气势宏伟的八个声部时, 指挥用大幅度的指挥图式, 双手指挥幅度打开到最大, 力量用到最大, 最后在三个强有力的重音结束。

六、结束语

《香格里拉》是一首让人回味无穷的合唱曲, 是作曲家、作词家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合唱佳作, 在合唱的结构、合唱风格的定位、和声的设置以及合唱声部和钢琴伴奏的编配等方面都创作得非常成功, 这首合唱作品近年来出现后, 很快成为许多专业与业余合唱团必排的一首合唱曲, 在各种合唱大赛中经常能聆听到这首作品。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合唱指挥教师把自己对《香格里拉》所做的艺术处理整理出来, 希望与同行共同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由黄志龙词.边洛曲.田地编合唱配伴奏的五线谱版混声合唱《香格里拉》.出自阎宝林主编的《合唱与指挥》.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香格里拉文化地图》.高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合唱学新编》.马革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篇9:音乐教师培训合唱指挥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合唱指挥 教学形式 角色体验 综合能力

J60-4

一、 高职音乐专业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音乐专业学生现状分析

近些年音乐专业考生数量逐年下降,本科院校不断扩招,使得大部分音乐专业的学生被本科学校录取,高职学校所招收的音乐专业学生生源较差,学生底子薄、专业水平较低。

(二)部分高职院校合唱指挥课程课时量不足

《合唱指挥》 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学生很难在短时间掌握其中的知识和要领,因此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足够的课时量做保证。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虽然都开设了 “合唱指挥” 课程,可是不可否认很多院校对该课程不够重视,大部分师生也觉得与声乐、 器乐等课程相比,合唱指挥没有什么实质的专业内容,虽然是一门必修课,但也是“可有可无”。以至于相当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安排的相应课时量不够, 普遍存在只开设一年课程的现象,学生对于合唱的学习只是浅尝辄止,根本不能真正掌握指挥技能技巧。[1]

(三)课堂教学信息量少,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合唱指挥”课程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独立授课, 即教学过程中“合唱学” 和 “合唱指挥学” 两门课程分开,互不交叉,合唱课只排合唱,指挥课只练指挥,这种模式忽视了两门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一种是交叉授课,将两门课程合为“合唱与指挥” 课,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涉及信息量较少,往往只侧重以排练合唱为主,对指挥知识根本不做深入系统的讲授。此外,两种模式在教学形式上都很单一,大都还是采用集体授课形式,这不仅造成学生不可能有很大的进步,而且教师的水平也是“原地踏步”,实现不了教学相长。

(四)忽略实践的教学环节,学生缺乏对指挥角色的体验

目前高职院校合唱指挥课的教学大多以合唱团排练的模式来进行,为方便教学,学生在合唱队中的身份一般都是固定的, 教师作为组织者对学生进行专业性合唱排练,致使学生缺乏组织者和指挥者的角色体验,更没有对合唱作品进行案头分析及二度创作的经验。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对 “合唱指挥” 教学法的系统掌握,毕业后面对课堂教学与合唱排练及演出任务,其教学及排练、演出质量都缺乏专业水准。

要解决上述矛盾,高职音乐专业合唱指挥课程的教学就必须要改革。笔者以为,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深入改革课程教法,消除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病,创新教学方法。[2]

二、高职音乐专业合唱指挥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

在合唱指挥教学改革过程中,不仅要有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实现个别方面的改革,而且要有周密的实施计划,实现课程的全面改革。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整理出契合高职音乐专业合唱指挥教学改革要求的整体思路:

(一)第一学期,将学生引导到指挥的角色中来

合唱指挥是大合唱的灵魂,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合唱指挥,就要有深厚的专业修养。第一学期的任务就是将学生引导到指挥的角色中来,感受指挥在合唱中的作用、地位,这一阶段以掌握合唱中的基本要素为主, 着力提升学生的复调节奏、和声以及声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配合作品掌握基本的指挥图式,然后再循序渐进地把握指挥的技能技巧。上课的形式以班级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练习合唱作品。上课的时间以两节课为准,其中第一节课划分为三个小节:第一小节,讲授基本知识点,准确示范;第二小节,带领学生进行练习;第三小节,挑选不同层次的学生给大家表演,让大家进行点评。第二节课首先分组练习所学内容,每组 10至 12 人,形成一个小演出单位,注意学生在其中的角色要不断互换。在一个学期当中,小组中每名学生都应该上台展示,都要得到锻炼。课堂结束时,教师要对每一个小组进行点评,表扬进步,纠正错误。这种方式利于学生将每堂课所学知识点及时消化,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学相长,形成良性循环。

(二)第二学期,以合唱教学为中心将指挥教学引向深入

第二学期将合唱的理论及合唱排练的知识进行系统教学,要求学生较熟练地组织排练 2 到3 声部的合唱作品,较熟练地运用指挥动作指挥作品。同时,要求学生尽量多的接触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积累合唱过程中的乐感,配合练习总谱读法及合唱指挥的案头工作。第一节课首先讲解理论知识,再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合唱的声音训练、声部训练,咬字吐字、分析作品、指挥动作的设计和运用等,最后再将各声部合成一首完整的合唱作品。第二节课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要求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真正领会理论要点。此外,在这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精心挑选有独特的艺术美,能体现不同风格和不同时代特点的作品,切忌一味追求高难度作品,使学生望而却步。?

(三)第三学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学期,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住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学会分析合唱作品中的音乐织体,能够为作品进行指挥图示的设计。经过前两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住基本知识和技能,所以这一阶段要将重点放在分析作品中的合唱创遍方法及思路,要给学生布置一些小作品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分小组演唱、指挥。要求基本做到指挥图式正确、拍点准确、线条流畅,基本能够打出风格、打出情感。从本质上说,这就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合唱指挥课程的各方面知识点,从文化和情感层面理解作品,会创编,会组织,会排练,会指挥,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合唱指挥者。

总之,合唱指挥的教学改革,是方式、理念、内容等所有教学环节的改革,这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具体的问题。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我们要在充分尊重合唱指挥的学科特点及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合唱指挥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合唱指挥人才。

参考文献:

[1]沈君陽.高师音乐专业合唱指挥教学探微.艺术研究.2004(2).

上一篇:家风家训格言免费下一篇:世界名牌精彩英文广告词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