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实践

2024-05-06

合唱实践(精选十篇)

合唱实践 篇1

关键词:合唱指挥,《黄水谣》,排练方法

合唱作品《黄水谣》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于1939年3月创作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壮阔诗史, 是堪与世界声乐名作相媲美的永世辉煌的音乐名著。

《黄水谣》篇幅不大, 但非常精致, 民族化的音乐语言在发展上深入浅出, 音乐材料既简洁又集中, 音乐思维开阔且缜密。在《黄水谣》的排练中, 合唱的协调、均衡、谐和、色调等方面的处理是对指挥者和合唱队员的挑战。本文从合唱团的基础训练、歌曲的处理、指挥技法等方面论述《黄水谣》的合唱排练实践。

一、合唱队员的基础训练

基础训练是合唱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基础训练的好坏直接影响合唱效果。基础训练可分为两个方面:

1. 气息的训练

在歌唱时运用腹式呼吸才能有足够的气量支持声音的发出, 训练气息的常用方法有四种:

(1) 缓吸缓呼:这种呼吸方法常用在抒情歌曲的起音。例如, 《黄水谣》的第一个字是“黄”, 应充分吸气, 呼气时有控制的发音, 而不是一下冲出。

(2) 缓吸急呼:这种呼吸方法常用在着重音的演唱上。例如, 《黄水谣》副部将要结束时的“丢掉了爹娘”的“丢”字, 就应在缓吸之后, 用急呼的方式着重的唱出。

(3) 急吸缓呼:这种呼吸方法常用在抒情歌曲的气口换气时。例如, 《黄水谣》的开始“黄水奔流向东方, 河流万里长, 水又急, 浪又高…”两句的中间, 唱满4拍子的“长”字之后就要急吸, 之后有控制发“水”字。

(4) 急吸急呼:这种方法常用在激昂、斗争性强的旋律中。

2. 声音的训练

合唱的声音训练是为了整体合唱音响的“合与美”, 合唱排练时可以借鉴和吸收欧洲以“轻声、高位、直声、靠前”为要领的宗教合唱唱法来训练合唱队的声音。练习发声时, 一定要和呼吸相结合, 一般采用缓吸缓呼的方法与发声结合。

《黄水谣》作品对每个声部都有具体的音色要求:女高音声部要音色明亮, 但不闪闪发光, 柔美温润;女低音声部要音色温和、厚实、柔和;男高音声部要明亮而柔和;男低音声部要扎实、自然、深沉。练习时可先每个声部自行练习, 之后各个声部合在一起, 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合唱音色的统一, 达到声音和谐、均衡的效果[2]。

二、歌曲的咬字与吐字处理

合唱是一门“合”的艺术, 关键在于声音的统一。在影响声音统一的众多因素中, 咬字吐字是很重要也是难以统一的因素。

合唱的起声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激起声, 一种是舒起声。《黄水谣》的开始属于舒起声, 但起拍是在强拍上, 所以唱第一个字”黄”时, 口腔要充分打开, 气息支撑住。在唱“奔”字和后一句的“河”字的时候, 注意用鼻腔来找这个字的位置, 还可借助哼鸣的办法来唱这个字, 使得这个字的音色圆润而饱满。在这一句中“黄、向、方”韵母相同, 要保持统一。在唱“水”字时, 注意纠正学生“ei”母音位置, 这个位置容易偏, 所以要不断提醒队员抬起软鳄。“急”字不能挤住, 要咬到即放, 即咬清字头、唱好字腹。

紧接着的一句“奔腾叫啸如虎狼”, 在音节上呈一字二音的行进, 如果在每一个有韵无声的字之前全部加入声“h”, 做到以“h”带韵来统一合唱队员的发声状态, 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母音的和谐统一[2]。

谱例1:

随即进入到本段的高潮句:“麦苗肥啊、鲜花儿香”, 这里应指挥应提醒、示范队员先唱好”肥”字, 因为在唱这个字时如果软鳄塌陷会使该字情绪大打折扣。唱“香”字时首先要稳住气息, 想象气息能够直入地面, 上下贯通, 做渐强处理, 随情绪延伸完成最后一句。

经过间奏之后, 歌曲进入到B段副部, 情绪与主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段开始的“自”要咬清字头, 每个字应强调力度并充分打开, 唱出对侵略者的愤恨。“来”的咬字容易浅, 指挥应多次示范;其后的“烧杀”两个字, 应将重音表现出来, 气息不动、字头咬重、让两字相连;“一片凄凉”的“一”字, 口腔保持竖的状态, 使声音集中;“凉”字的拼读尽量分解开来 (l—i—a n g) , 要唱满4拍;唱到“丢”字时, 应一字一顿, 唱出坚定的愤恨感。

歌曲第三段, 为主部的变化再现, 情绪更为凄凉。应注意纠正队员的“人”字及“方”字的演唱, 其中唱“方”字口腔应充分打开, 注意字的归韵, 控制好气息, 声音逐渐飘逝, 给人留下一种痛苦的期盼与惋惜[3]。

三、歌曲的情感艺术处理

第一段:委婉、起伏的波状旋律, 展现了炎黄子孙世世代代辛勤劳动的和平生活的景象。演唱时, 带着惋惜、幸福的感情, 回忆敌人入侵前家乡美好的幸福生活。

第二段:低沉、悲愤的情绪, 描绘了由于敌寇的侵略, 黄河两岸人民妻离子散, 流离失所, 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惨景。因而在唱这一段时应该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仍然不能失去“呻吟的感情”, 所以, 应带着沉痛的、激愤的情绪, 以更加缓慢的低沉的旋律开始。从“奸淫烧杀, 一片凄凉”一直到本段最后, 情绪一直高涨, 形成全曲感情高潮。感情处理上一定要有递进的层次, 将听众的情绪完全带入歌曲意境中来。之后由一个较强烈的过门导入第三段。

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对比再现, 刻画出“物是人非”的凄惨景象。第一句回到主段开始的旋律, 但痛苦的呻吟更加明显。演唱时运用如泣如诉的歌腔, 充分地表现出无限痛苦、悲愤的情绪, 在人们心中激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黄水谣》用民歌的音乐语言, 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感情。歌词十分简练、朴素而富于形象性, 而旋律也与歌词生动地融合在了一起, 因此在演唱上也要用真实、质朴的手法, 做到毫不做作, 不能装腔作势, 一定要做到曲调与歌词结合起来表现歌曲的真实的形象[5]。

四、指挥技法的运用

常用的指挥动作共分五种:抹、拉、抡、弹、挑。[1]

“抹”常用于指挥柔美、抒情的旋律;“拉”常用于指挥饱满、内在、保持力度的旋律;“抡”常用于指挥雄壮有力、坚定果敢的旋律;“弹”常用于指挥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旋律;“挑”常用于指挥连续强调重音的旋律。

《黄水谣》是一首结合了这五种指挥动作的作品。

第一句“黄水奔流向东方, 河流万里长”采用“摸”的指挥技法, 展现了黄河水的奔流不息;“水又急, 浪又高”应采用“拉”的指挥技法;“奔腾叫啸如虎狼”采用“抡”的指挥技法, 表现了黄河呼啸奔腾的气势;开河渠的“开”字和筑堤防的“筑”字可以采用“弹”的指挥技法, 使人民劳动的场面更鲜活;“自从鬼子来”的“自”采用“挑”的动作, 暗示情绪上的转折;“丢掉了爹娘”采用了“抡”的指挥技法, 表现对日寇的愤恨。“回不了家乡”的“乡”字则采用“摸”的指挥技法, 细腻地表现背井离乡的黄河儿女的悲惨。结束段“黄水奔流日夜忙, 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则采用“摸”的指挥技法, 在未来虽渺茫但寄予希望的感情中结束全曲[1,4]。

结语

《黄水谣》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合唱作品, 虽然它的篇幅不大, 但非常精致。冼星海在音乐上的一些重要创作手法在该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民族化的音乐语言在发展上深入浅出, 音乐材料既简洁又集中, 音乐思维既开阔又缜密等等。该作品在合唱的协调、均衡、谐和、色调等方面对指挥者和合唱团都是挑战, 在排练中把上述几方面处理好, 指挥者和合唱团在合唱艺术的道路上也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6]。

参考文献

[1]陈家海.《合唱名曲指挥设计》.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0.

[2]陈立黎.《吴灵芬合唱指挥教学研究》.河南大学, 2004, 14-21.

[3]崔纬.《浅析歌曲<黄水谣>的艺术处理》.音乐天地, 2007, (8) :41-42.

[4]谢红芹.《合唱指挥技法在业余合唱团中的审美作用》.东北师范大学, 2005.

[5]蒲涛.《简析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水谣>》.艺术探索, 2000, (1) :40-41.、

开展小学音乐班级合唱实践的研究 篇2

一、合唱教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集体精神,加强了凝聚力

现在的小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宠爱,已经养成了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他们不懂得怎样与同龄人交往,缺乏集体精神,不懂得合作的意义。而合唱正给这些孩子一个机会去改正这种不良习惯。

合唱不同于独唱,独唱只要唱自己的就好,但是合唱不仅要唱自己,还要倾听别人唱歌,将自己的声音与其他人的声音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声,这才是合唱应有的形式。因为家中的恃宠而骄,小学生常常大声喊叫,想用自己的声音压过别人,他们急于表现自己,希望得到夸奖。但是这样会使整个合唱听起来像吵架一般,这是在合唱中绝对不允许的。合唱是集体表现形式,并不是独秀,它需要每个同学的配合,所以要求每个学生要懂得与他人合作,互相迁就,相互信赖,渐渐的,他们就会形成一种默契,团队合作精神也就慢慢培养起来。

因为合唱缺一不可,需要每位学生按时参加排练,这也就培养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只有人全部到齐才会开始排练,逐渐,学生也就养成了遵守时间的习惯,不仅仅在合唱中,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是如此。

二、合唱教学的基础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身心素质

1.咬字吐字练习使学生口齿伶俐

正确的声音概念是歌唱的基础。它具体体现在咬字吐字及呼吸等的运用上,如有些歌唱者由于概念上的模糊,把正确的.声音本质误以为是错误的,而把错误的声音当成是正确的,以至造成发声器官损害。所以在合唱练习时,应纠正学生的咬字吐字方式。在演唱不同节奏的歌曲时,采用不同的咬字吐字方式,所以在逐渐的练习咬字吐字中,小学生的口齿也变得伶俐了。

2.可以增强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在合唱训练过程中,不免有的学生会出现走调和忘词的现象,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在出现这种情况时要随机应变,快速跟上其他同学的节奏,并且在训练过程中会对学生进行听觉训练,帮助他们找到音准,提高对乐曲的记忆力。只有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要唱的音部和接下来的音部,合唱才能顺利进行下去,也增强了学生的肺活量。

小学生的肺活量都很小,合唱训练正增强了他们的肺活量。在演唱的时候,学生可以用气息控制着歌唱,这样增强了他们的肺活量。

三、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品质

有的家长认为,合唱活动占用了学生的大量时间,耽误了学习,所以他们不支持开展合唱活动。大力开展合唱活动不但不会影响成绩,如果利用好了,还会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加力。有一句名言:“合唱是任何教育工作都不可以替代的重要形式”,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学校的合唱活动当成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团队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和意志品质

小学生在家娇生惯养,没有吃过什么苦。参加合唱一排练就是一两个小时,不仅锻炼了他们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还锻炼了他们的耐心。小学生之前以自我为中心,不为他人考虑,只想到自己,现在开始互相帮助,同学之间都成为很好的朋友,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他们在台上勇于表现自己,不惧困难和挑战,增加了自信心,在学习方面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当有学生出现不良情绪时,老师就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开导,了解他们有抵抗情绪的原因。小学生一般都是小孩子脾气,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可能就会与同学“绝交”,其实老师开导一下就化干戈为玉帛了。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多休息,多喝水保护嗓子,还要经常夸赞他们,夸奖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孩子坚持合唱,他们从中找到了乐趣,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学习合唱也是一个锻炼的过程,他们认真学习,坚持锻炼,这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是不错的表现,他们承担起了责任,学会了担当,他们懂得合唱团里的同学是一个集体,他们需要互相团结、相互理解、互帮互助。

浅谈合唱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3

【关键词】高中 合唱教学 改革与实践

合唱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而在音乐教育的众多教学活动中,合唱最能体现音乐教育的价值。在高中的音乐教育中,可以广泛地发展合唱教学,通过合唱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自身素质,合唱还可以创造集体荣誉感,使学生们积极性不断提升。

一、高中合唱课的发展现状

(一)合唱的课程标准和要求现状

高中学校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就要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方面,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为主;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生活态度方面,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和乐观态度为主。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就要求以达到上述目标为准。但目前的高中合唱课程现状在课程标准方面仍不明确,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高中主要以音乐鉴赏为主。

(二)合唱课程的授课模式及教学方法现状

在高中学生音乐教学中,其艺术欣赏教学主要是以围绕欣赏的内容而开展的,合唱的教学多以综合课中的体验为主,而且综合课教学只是一小部分,加之合唱课程的教学时间比较短,课时也不多,使得学生对合唱的艺术形式了解过于片面。因此,要从根本上提升美育教育的效果,改变原有的不合理授课方式。

(三)合唱教学的教学观念现状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一些家长、老师对于音乐课价值的理解比较片面,导致学生对基础音乐课程的位置没有正视,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没有关注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让我们的高中音乐课开展有困难。合唱教学比歌唱教学更难的是音准节奏的更准确性以及同学老师间的合作性,所以想要完成合格的合唱作品必须每个同学愿意配合与投入,这个就需要音乐老师做更多的功课——也就是我提到的课堂改革,来完成这个教学过程。

二、我的课堂我改革

在近几年的中小学音乐赛事中,合唱比赛占据了百分之九十的席地,说明从区到市教育局对合唱教学的重视。再就现况而言,高中学生时间紧张,课务繁重,能排练合唱的时间也不多,所以将合唱融入教学,开展合唱教学非常有必要。

(一)首先,调整课程内容顺序,强调合作意识

提到“合作”我不得不说,现在的学生主要以90后00后为主,以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都是众星捧月的公主少爷。他们已经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而缺乏了群体之间的团队合作性精神。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职责,教好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教导孩子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合唱教学,刚好能借用合唱得形式教会学生们“团结”“合作”“互让”。课堂中,我把他们分为四人小组,互帮互助,唱的准的同学对另外的同学多加辅导,效果非常好,有针对性,有专一性,学生间进步也比群体教学更快。而后我再按小组检查,更准确了解到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对教学过程及方式作出调整。当学生们齐心协力完成一个声部或者一个完整的合唱作品时,我发现他们比我还快乐,更多地陶醉在自己完成的作品给予的“美”中。这样的教学让他们对合唱有了新认识和进一步的了解,感受到合唱的美好,感受到同学间合作的力量,他们就更愿意携手并肩一起去完成更多的合唱作品。

(二)其次,歌唱方法训练可与通俗音乐、歌星结合,激发学生求知欲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平日都喜欢听歌、唱歌,也有追逐的歌星。传统的合唱教法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枯燥,偏向专业化,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兴趣。我的课堂里,都会以学生喜欢的当红歌星为例子,剖析他们的演唱特点,灌输正确的歌唱技巧。比如讲到最近当红的歌星邓紫棋时,学生兴趣浓厚,因邓紫棋的高音浑厚稳定震撼,很多同学都喜欢她的歌,在课堂中同学们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演唱一些歌曲时遇到的种种困难。这时候我再灌输正确的歌唱方法时,同学们都听得非常认真。在做歌唱训练时,同学们也都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三)再次,合唱内容选择是关键

高中课本的合唱曲目选择中,艺术歌曲居多,对于我校学生而言太过于专业化。有些曲目,对于学生来说,完成难度较大,这时候就需要老师进行调整和补充一些合唱曲目进行训练。

对于课本中的艺术歌曲,我保留经典而完成难度不太大的歌曲,比如《桑塔露琪亚》《摇篮曲》等。对于一些声部繁多的作品我也进行简化和改谱,让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合唱作品。

(四)高中的合唱教学形式要转变,增加新形式

在各大全国具有权威的歌唱性比赛中,合唱比赛也占有一席之地。而今的合唱表演里,我们不仅仅感受到了合唱中所体现的听觉美,视觉上也是美不胜收。队形的编排声音形式的处理让我们知道合唱也再蜕变,也在改革。既然合唱形式在改革,我们的合唱教学能不做改革吗?

在高中阶段,传统的合唱教学形式编排过于单一,在这种形式下,学生们都是目视前方,在合唱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这种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的情感表达,使得整个过程不具备感染力。所以在课堂中,我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让他们策划出合唱队形的变化以及简单的形式变化再加以指导,用这样的新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对现代合唱的积极性。这样的新教学模式下的合唱会让学生有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和眼神的交流,让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自由地表现自己,使得作品更具魅力。

结语

在高中阶段,合唱教学工作一直是学校关注的学科,这也说明学校对学生的情操的重视。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需要学习一些陶冶情操的课程,而合唱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之间多一些沟通与合作。为了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合唱氛围中学习,教师有责任做好高中合唱教学的工作,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和对艺术的欣赏。

【参考文献】

[1]陈梅珍.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合唱教学探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02).

校园大合唱作品处理实践 篇4

关键词:校园,大合唱,作品,处理

校园大合唱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每年我们学校都会在五月左右举行“五四歌会”大合唱比赛, 这些年比赛中也发现合唱作品处理上存在一些问题, 结合实践中一些解决的新举措, 具体分析如下:

一、本校大合唱比赛现状

1. 班级准备情况差异较大

学校组织大合唱比赛一般都面向高一和高二, 以往分教学部直接决赛, 每个班级两首歌曲, 准备时间和周期都很长。今年调整赛制, 每班必须参加预赛, 仅唱一首必选歌曲, 进入决赛班级可以自选校园歌曲。大部分班主任都积极准备, 懂合唱艺术的班主任很少, 会唱歌的班主任也不太多, 这样基本看学生的音乐天赋和班主任的重视程度。有的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参赛, 有的很积极组织并邀请专业老师指导, 有的班主任也很有想法, 但是技术方面确实不会, 导致比赛前准备充分程度差异非常大。

2. 伴奏音乐音调不太合适

一般班级比赛的伴奏音乐都是直接从网络上下载, 同一首歌曲伴奏也会有很多不同的版本, 不太懂音乐的班主任就只要能够唱的伴奏就行。由于伴奏的音调不合理, 有的太高, 有的太低, 加上男女生的音准程度与人数比例不同相互影响非常大, 导致合唱音准出现偏差是常见的现象。有的伴奏音乐的速度太快或太慢, 有的唱完之后还有一大段尾声音乐没有去掉, 这些都是因为没有音乐专业技术支持的缘故。

3、合唱变成齐唱水平较低

合唱本身应该至少是两个声部以上的音乐作品, 但是我们学校的比赛基本都是大齐唱比赛, 只要拿一首大家都比较熟悉还可以唱的歌曲, 背出歌词, 大家能够唱起来, 声音洪亮就感觉很好。参加比赛的都是非音乐专业学生, 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和指导, 要把多声部音乐唱准, 声部间配合默契是很难的。就算大齐唱比赛总体水平也不太理想, 就发声方法都不科学, 音色不够优美, 气息控制能力较弱, 音乐的强弱处理, 歌曲的情感表达水平相对较低。

4、指挥不能带动合唱队员

我们学校的大合唱比赛指挥耳朵能够听音乐节拍和速度, 动作与音乐配合默契、合唱队合好伴奏唱的就算很好的指挥。大多动作机械, 至始至终都是重复相同的动作, 何时开始演唱交代不清楚、音乐的强弱在指挥动作的幅度方面没有明显的体现, 大多是合唱队带着指挥走, 或者指挥基本是一个摆设。指挥对于合唱的切分、附点、弱起等节奏都没有合适的动作表现, 对于抒情或激昂的音乐风格表现不够明显, 对于跳跃或连贯的音乐也没法到位, 没起到合唱队灵魂的作用。

二、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

1. 合唱作品选择的要素

选择适合参加比赛的合唱作品很重要, 操作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如下几个: (1) 班级学生的男女生比例, 男生为主的班级唱音太高的抒情歌曲很难, 女生班级唱过低的激烈的歌曲不容易; (2) 学生实际的演唱能力, 人数多不一定都能够唱, 有的有好几个男生但基本都不愿意唱的也有, 以能力比较突出的群体为主; (3) 合唱作品的风格, 所选的歌曲可以先搜原唱, 多听听看是否适合学生演唱, 在难度、音域方面能否胜任。

2. 合唱演唱形式的选择

合唱演唱形式可以充分利用音色和音量的对比, 主要手法有领唱、对唱、齐唱、轮唱、交错演唱。如果班级中有歌唱水平较好的同学可以考虑领唱, 男女生比例相对平衡可以男女声对唱, 实在没办法也可以合唱队伍部分之间的对唱, 轮唱是同一音乐的多次错时重复。大型合唱作品会有正规的合唱乐谱, 对声部的旋律和歌词都有科学的安排。我们学校的大合唱基本都是在齐唱基础上的有效变化处理, 形式适当变化有助于合唱的艺术处理。

3. 合唱服装道具的应用

一个精神面貌很好的班级会在合唱服装方面结合歌曲的风格和内容进行进行准备, 有的会完全统一, 有的会根据构图需要而组织不同色彩和图案, 尽量避免色彩太多太杂, 衣不合体等情况。道具是为合唱添彩的手段, 用的巧妙会起到烘托气氛作用, 但处理不当也会弄巧成拙。把歌曲唱好的基础上才能精细化处理服装道具, 否则会华而不实, 反而影响基本的演唱。

4. 合唱队形律动的妙用

一个合唱队在表演中一直保持一种姿势是非常僵化的, 对合唱队形的设计、合唱队员的站位进行适当地运用变化都很必要。具体的处理要根据音乐的表现需要, 有的在前奏和间奏中动作较大, 而演出中更加专注, 有的可以随着演唱的音乐进行一些交错与分合运动。合唱队员的手势, 基本位置有前置、体侧和后背方式, 运动路线有上下高低变化、方向转动变化、配合身体的小幅度舞蹈动作等。

三、合唱组织的有效合作

1. 合唱组织培训要细化

在合唱比赛方案中给予班级一些可行性建议, 对适合男生、女生和男女对唱的歌曲进行基本的分类, 把好作品选择关。特别对指挥的培训一定要结合所选作品进行针对性培训, 时间不能少于3次, 有效监管排练的阶段性成效。初赛挑选出有潜力的班级, 在决赛之前把初赛班级与相关音乐专业老师进行分组结对, 在实际指导排练中提高学生的演唱与合作能力。

2. 合唱作品分析要深刻

合唱是多人一同借助音乐表现情感的方式, 首先要组织学生理解歌词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内涵和意境, 对歌曲要表达的情感有深刻的认识。对于音乐各乐句旋律的起伏、节奏、呼吸都非常准确, 指挥对伴奏音乐的速度和节拍非常清晰, 对于那个地方指挥哪些部分人用何种音色和音量歌唱都有比较完整的设计。合唱形式为内容服务, 作品分析到位为更好的歌唱做准备。

3. 合唱音乐处理要艺术

首先对于合唱的音乐进行专业的处理, 运用音频处理软件对速度、音调进行处理, 对伴奏的长度也可根据需要来进行编辑。音乐老师要熟练操作Cool Edit、格式工厂等软件, 为伴奏音乐处理提供支持。对于合唱组织形式要根据需要来进行处理。比如《送别》这首歌曲, 有三个班级都选择了这首, 可以在前奏或者间奏方面队形变化, 有的运用领唱与齐唱, 有的男女声对唱, 有的加入领诵与齐诵, 有的运用哼鸣带入前奏音乐等处理, 让各个班级都各有所长, 利用好相关要素, 并尽量把歌曲内容表现的更加到位。

4. 合唱比赛资源要巧用

首先学校历年优秀合唱比赛的视频资源要保存好、利用好;再则利用网络搜看一些优秀合唱比赛视频, 借鉴一些艺术处理手

浅论清代美术教育嬗变

苏檀丰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清代美术教育的新变化, 突出表现在西洋画法传入中国以后在宫廷绘画教育中产生影响。其中, 郎世宁是重要人物。相应的变化在民间亦有所反映。文人绘画教育思想演为“师古”与“创新”两路, 各有创见, 但“师古”正脉在美术教育史上的主导地位没有动摇, 并在文人绘画教育的大众化推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观《芥子园画传》可知。

关键词:美术教育;西洋画法;新变化;文人画会

清代西洋画法传入中国以后, 在宫廷绘画教育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美术教育发生了新的变化, 同时民间美术也相应的发生了一些变化, 文人绘画教育思想也开始发生了演变, 即演变为“师古”与“创新”两条路线。在美术教育史上, “师古”作为正宗的传承教育思想, 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一、画院处、如意馆美术教育及西洋画法传教

清代是封建社会的成熟期, 也是衰弱期, 美术教育有了新的发展, 突破变现为西洋绘画的传入。宫廷设立专门的绘画机构, 制度严格。公元1644年, 清朝建立。《养心殿造办各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 雍正朝养心殿造办处下设有“画画处”。在宫内供奉御用画家有郎世宁、丁观鹏、陈枚、金昆、贾全、唐岱等人。清朝画院机构的完备则在乾隆朝以后。乾隆元年, 设“画院处”, 员外郎陈枚进行管理之职, 管理其中二十余位画家。同时在圆明园设内廷作坊“如意馆”, 管辖若干名最优秀的院画家及个别玉、象犀名工, 冬季则由圆明园迁回紫禁城启祥宫。另外, 还设有“中正殿”, 掌管皇家宗教美术工程。乾隆二十七年画院处归并珐琅处, 宫廷院画事务则主要有如意馆负责, 直至清末。

众多画家胡风流派多种多样, 人物、山水、花鸟等门类齐备, 且各有名家为砥柱。如康熙朝中, 有王原祁、蒋廷锡、宋骏业、唐岱等, 师出宗正, 属正统派。焦秉贞、冷枚属参用“海西法”的新画派。雍正、乾隆两朝, 王原祁山水嫡传弟子有唐岱、张宗苍、董邦达、张雨森。焦、冷继承人有姚文瀚、陈枚、丁观鹏、金廷标、余省、余穉等, 于人物、仕女、山水、界画、花鸟诸门, 俱为一时主将, 构成了清代院画的基本面目。尤为突出的变化, 是雍正朝开始有郎世宁损益西洋油画方法, 创立以西法为主的新画风, 并于御容、肖像、人物、鞍马乃至树石、界画诸门竭力表现, 成为乾隆朝最富生气和影响力的宫廷画派。西人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等, 亦为该画派主要画家。

明万历年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进贡明神宗的方物中, 有图画《天主像》《天主母像》, 这是近代西洋绘画开始传入中国的较早记录。明崇祯二年 (1629年) , 意大利传教士毕方济撰写了一篇向中国人讲解西洋绘画技法的著作, 名为《画答》, 但影响不大。西洋绘画在中国开始逐步受到重视, 是在清代康熙以后, 并与郎世宁在内廷受清帝尤其是乾隆皇帝的赏识器重, 有直接关系。

据《清档》记载, 郎世宁初入内廷时即奉康熙之命, 向中国

段;利用好班级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和音乐潜力较好的学生发挥骨干作用;利用好学校音乐教师资源, 合理分配辅导任务, 音乐专业组也可以把合唱指导作为教研组研训项目, 群策群力提高学校合唱水平。

合唱是一项非常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文艺活动, 也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窗口, 班级活动搞得好也会推动班级管理水平的上升,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也会受到更好的锻炼。把大合唱比赛搞出特色、提高演唱水平、成为班级之间交流的一个媒介, 也可成为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线。作为音乐老师确实需要更加细致地研画家张维邦、林朝楷以及佛延、查什巴、傅弘、王文志、全保、富拉他、三达里、班达里沙、八十、孙威风、王玠、葛曙、永泰等十多位“柏唐阿”传授西洋油画基本技法和透视法。后有学习“线画法”。在郎世宁半个世纪的内廷供奉作画活动中, 先后与他作合笔画的画家, 除了他收认的弟子外, 计有唐岱、高其佩、陈枚、沈源、姚文瀚、金昆、程志道、李慧林、周鲲、余省、艾启蒙、方琮、金廷标、张廷彦等重要画院画家。在这种合作之间, 中西画法画风相互影响, 促进了以郎世宁为代表的、融合中西画法的新体绘画在清代的重要发展。与此同时, 内廷画家焦秉贞、冷枚、陈枚等人, 则以中法为主, 参以西法, 亦形成了一类画风。由此, 构成了清代画院内中西绘画相互交流和学习的特殊教育机制。

郎世宁及其助手、学生王幼学等宫廷画家们的绘画活动, 对“线法”的教习传授, 起着示范作用。“数层千里染深穴隙而成, 彝鼎图书推重影阴而现”, 即西洋明暗画法。“总不出外宽内窄之形, 争横竖于一线”, 即西洋定点线画之法。反映了清代美术教育的新内容。

二、文人绘画教育漫衍与流变

清代文人绘画教育, 禀承宋元明以来形成的基本教育思想, 在仕、隐两种身份的广泛文人阶层, 全面漫衍, 于内涵上和形态上都有新的发展, 集中体现在四王、四僧、八怪、海派诸家及其传派的思想和师承之中。

明末清初人物画家陈洪绶 (1598年-1652年) 字章侯, 号老莲, 初学蓝瑛, 后取法李公麟、赵孟頫, 中年变法, 突破前人程式, 创为自家面目。明清两代, 大处着眼言绘画师法者认为:“画家初以古人为师, 后以造物为师。”

清代中叶, 扬州画派兴起, 其中体现的文人画教育形态, 随时代风尚的变化而有新内容。隋唐以降, 乘大运河开通之便, 扬州成为东南名镇, 经济文化有丰厚基础。清代两淮盐运使衙门设于扬州, 豪资巨富聚集此地, 至乾嘉年间, 一时繁侈甲于天下。其中徽商贾而好儒, 或刊书兴学, 扶持教育, 或设馆辟园, 招集名流, 嘉庆、道光之际, 扬州文化随盐商垄断的破产而迅速衰落。同时, 上海商业经济崛起, “海派”随之成为清朝后期最有影响的画派, 书画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内容。其中最具代表性者, 一是民间文人书画会组织的出现。

明代地域画派得到发展以后, 文人画家雅集愈见频繁, 为形成有组织的画会活动, 奠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参见杨伯达《清代画院观》, 《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3期.

2.参见杨伯达《郎世宁在清内廷的创作活动及其艺术成就》, 载杨著《清代院画》, 紫禁城出版社, 1993年, 第131页.

3.参见许志浩《中国美术社团漫录》,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4年.4.康熙十八年刊《芥子园画传》李渔序.

究合唱作品处理艺术, 为校园合唱能力和水平提高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强.合唱作品艺术处理的原则及重点[J].大舞台, 2011, 08期.

[2]莫阳.论智慧业余合唱团体时的声音处理[J].商业文化, 201110期.

[3]孙本付.合唱作品中的常见节拍律动变化及其指挥的艺术处理[J].大众文艺, 2010, 12期.

[4]秦露.浅谈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 11期.

合唱实践 篇5

摘要:

在如今这个提倡素质教育的社会中,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音乐课中的合唱教学也开始受到了教育者们的重视。但是合唱教学的整体水平始终是不均衡的。例如城区和郊区的教学水平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郊区中学校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制约,也存在着差异。例如我所任教的学校在门头沟的山区,且不说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学生的认知水平与门头沟城区的学生就差了一大截。这些都是因为我校的生源多半是外来务工子女,因此流动性非常大。加之父母本身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关心的又不够,导致学生的认知水平整体也偏低。因此在上合唱课时,许多合唱方面的知识,对其他地方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常识性的东西,而对我的学生来说就是难点。特别是在识读乐谱这方面。但是柯达伊教学法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观点,它让我感觉到学习合唱不再是困难的事情。无论是城市的孩子还是乡村的孩子,音乐对他们都是一样的。

关键词:柯达伊 山区音乐 实践

一、课程说明

中国的合唱发展相对于西方合唱艺术的发展是滞后的。而我校由于地处山区,学生的认知范围受到了一定限制。因此合唱教学在山区开展更加困难。因此,开展合唱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合唱歌曲,对音乐艺术有更深一层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合唱艺术有了兴趣,他们才能自觉、认真地唱好每一个音符,充分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注意各声部的协和,努力体现合唱作品的艺术魅力。音乐不单是横向的旋律线条,更需要纵向的和声及织体的表现,才能形成音乐的美感。

二、柯达伊教学法的实践与应用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识谱能帮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音乐课的学习,《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指出:乐谱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这样有利于参与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等实践活动。而合唱更是要求学生具有识谱、唱谱的能力。所以从一年级开始,我就要教学生认歌谱。而这学期开始新教材的进入,将原来的简谱变为了五线谱,这对本来就音乐知识匮乏的山里孩子来说简直就像听天书一样。而死记硬背的方法我觉得并不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因此在学习五线谱时我绞尽了脑汁,尝试了多种方式,但是效果甚微。

在陆续通过一些合唱课程培训后,我认识并了解了许多国外热门的教学法。这其中包括达尔克洛兹的“体态律动学”、奥尔夫及儿童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教学法和铃木教学等。这些教学法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像是奥尔夫教学法是针对学前教育设计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就是要学生“动”起来,“综合式、即兴式”学习音乐,这是奥尔夫特别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奥尔夫教学法对于一些节奏的练习,我个人是非常的欣赏,也曾应用到教学中来,但是奥尔夫教学法毕竟针对的是学前教育,在课堂中对低年级学生还比较适用,像是用肢体表现节奏、用指、手、腿、脚的组合为歌曲伴奏等,或是用打击乐器进行简单创编、小组合作等。可是对与中高年级段的学生来说,这些教学法就显得很小儿科,因此还要再不断的去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同样,铃木教学法也与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被公认为世界著名的音乐教学法。铃木教学法主要也是以幼儿为对象,通过孩子们的直觉与听觉以及每天的反复练习形成习惯,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所进行的一种训练。铃木认为才能是人们在后天通过教育环境所刺激、培养而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今天我主要想要谈一谈柯达伊教学法中的柯达伊教学法对山区合唱教学的一些影响。

1.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

柯达伊是一位著名作曲家、哲学家和音乐教育家。他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匈牙利的音乐教育。他所创造的柯达伊教学体系包括首调唱名法、节奏读法、字母谱和手势。其中节奏的读法和字母谱在现在的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已经普遍的广泛应用起来。而我个人比较欣赏柯达伊的手势教学法。

柯达伊手势教学法的原创其实是英国人,约翰·柯尔文,柯达伊只是把它借鉴到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中来。并发扬光大。在音乐教学法中采用柯达伊的手势法,即教师用不同的手势及高度代表唱名,让学生跟随教师手势的变化直接唱出唱名的准确高度。其直观的演示效果对音乐教学很有帮助。它最大的优势是帮助孩子对音高的掌握。柯达伊手势是柯达伊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不同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把所唱的高低关系具体表现出来。七种不同的柯尔文手势所代表的七个不同的音高,使听觉转为视觉,对学生进行音准的训练。

2.柯达伊教学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其实在义务课程改革实验班的教材中已经出现过柯达伊手势,它在三年级第五册中出现过这种与音阶相对应的手势。但是我在一年级的音乐课上就已经开始教学生认识柯达伊手势: 因为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一个形象思维的阶段,单单靠死记硬背让学生记住7个唱名着实是比较困难的,对学生来说也是比较乏味的。但是用了柯达伊手势就不一样了,学生对这些手势有很浓厚的兴趣,我在教授的过程中也不仅是让学生去模仿手势记唱名,而是将手势更形象化的让学生记住。比如re的形状像小房子,si像小犄角等。这些都是学生比较常见的东西,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就很有兴趣。也很容易记住。柯达伊手势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唱名,在合唱教学中它也是一位好帮手。

合唱教学是我校音乐教学中的另一大难点,因为学生本身整体的音乐素养就偏低,虽然从三年级开始教材中就出现了二声部合唱歌曲,但是由于我校学生的认知领域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在校外接受音乐文化教育的学生比较少。因此对合唱的概念并不明确。所以我校的音乐课一直停留在齐唱水平。但是这其中有许多学生自身的嗓音条件非常好,学校也非常重视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因此成立了校级合唱队,我在合唱队中担任主要的排练任务。这个任务也是非常艰巨的,合唱队初组建,生源大都是1—4年级的学生,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还没有变声,属于童声,音色比较好统一,也比较好塑造。但是缺点就是学生年龄太小,加之学生本身存在着音准问题,因此根本无法体验和声效果,所以在训练过程中,每次我都会让学生先用柯达伊的手势练习去唱歌谱,帮助学生形象记忆。特别是和声音程训练时,我就会用到柯达伊手势。例如一个声部唱do,一个声部唱mi,这种三度音程的和声训练,学生可以通过看手势,比对出音的高低,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音准。由于这些手势也是学生熟悉的手势,因此在训练时还可以让学生来代替我指挥,再训练的同时还让学生也巩固掌握了柯达伊手势。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想不到这个看似简单的柯达伊手势却能在音乐教学中带给我这么多的收获,让我不仅感叹国外这些教育家是多么的有智慧,他们为音乐教学做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正是值得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我也开始在我的音乐课堂中钻研各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无穷魅力。

柯达伊教学法在山区合唱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大台中心小学

幼师学生合唱指挥教学与实践之我见 篇6

关键词:学生教学合唱指挥

0.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艺术体验。合唱作为一门常见的音乐艺术,发展迅速,参与和学习合唱的学生逐年增多。目前,很多幼师院校都开设有合唱指挥课程,但是就教学效果而言,并不理想,急需由“量”向“质”转变。

1.合唱指挥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1.1职业道德

合唱指挥者作为合唱的领头者,需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和感染合唱队员以及观众。因此,他必须具备饱满的工作热情、责任心以及敬业精神。[1]

1.2音乐能力

合唱指挥者不仅要熟知理论知识、作品的创作背景,还要具备敏锐的听音能力、对节奏的把握能力以及熟读乐谱的能力。此外,在对演奏作品进行艺术处理和挑选合唱曲目的过程中,需要合唱指挥者表现出前卫的艺术思想。

1.3工作能力

当代学生个性鲜明,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在演奏中,合唱指挥者需要充分调动合唱队员的演唱激情,使得合唱更加有默契,各种声音和谐一致。因此,合唱指挥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组织能力。

1.4创新能力

为了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有时需要在前人的指挥方法的基础上,融入合唱指挥者的个人技艺。这就需要合唱指挥者在平时的训练和表演中积累经验,不断创新,以提升作品的艺术表达效果。

2.合唱指挥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合唱指挥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优秀的合唱指挥者不仅要懂得如何指挥,还要通过指挥将音乐中的艺术、情感表现出来。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只重视向学生传授一些合唱指挥的技巧,而忽略了指挥的艺术效果。[2]再加上,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以前没有过合唱指挥的经验,这导致学生演唱的歌曲没有朝气,缺乏情感。

2.2教材内容陈旧

尽管目前关于合唱指挥的教材有不少,但是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能跟上音乐教育发展的教材却非常少。就教材内容而言,基本上都沿用了几年前的学习内容,没有新意,难以适应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另外,部分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存有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表现为:理论知识过多,具有鲜明的学术色彩,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针对性 , 介绍的合唱指挥方式往往都是针对成人合唱的,少有符合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合唱指挥内容。

2.3教学方法落后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将合唱指挥教学分为合唱和指挥教学两个部分。即机械、笼统地传授指挥方式,使得学生脱离合唱,而被动地接受指挥知识。这将导致参与指挥的学生不能站在合唱者的角度去思考指挥方式,在实际表演中,很容易出现步调不一致,演奏脱节的现象,无法达到预定的演奏效果。

3.提高合唱指挥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3.1改进教材的内容

首先删减掉一些不符合当代中职学生审美要求的合唱作品以及学术色彩过浓的理论知识,适当地增加一些新的音乐作品以及图画、乐谱等形象的教学材料,使得教材更加实用、富有新意。另外,就教材语言而言,要由浅到深,通俗易懂,特别是讲解指挥方法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即使在脱离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理解和领悟其中的含义。

3.2提高学生的基本指挥能力

为加深学生对指挥的认识,了解基本的指挥动作,课堂上老师不仅要耐心地为学生讲解和示范不同的节拍对应的指挥动作,还要细心地讲解在合唱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并要求学生模仿和记录每一个指挥动作,并一遍遍地练习动作要领,以加深理解和记忆。针对教材上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老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其转化为形象的图片或者视频加以讲解和阐述。此外,老师还可以为学生录制一些学生自己合唱指挥的视频,并且播放一些由著名指挥家指挥的同曲目合唱视频,让学生通过观赏和比较指挥家的指挥动作来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指挥水平。[3]

3.3为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对未来从事合唱指挥工作的学生来说,在以后的工作中势必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因此,老师在教学中,不能采取一层不变的教学方法,而应对一些教学曲目进行改编,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探索出新的指挥手法,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样一来,合唱指挥者可以在掌握合唱队员演唱水平的基础上,使用不同的练声方法, 不同的声部组合等,以得到不同的艺术效果。

3.4提高师资的数量和质量

当前,一方面,专门从事合唱指挥教学的老师很少,另一方面,幼师合唱指挥课程的讲课内容和培养目标对老师的要求很高。首先,从事合唱指挥教学的老师要有深厚的音乐功底,才能为学生讲解合唱作品的内涵、表演方法等。其次,老师要懂得声乐,才能找出在学生合唱的过程,帮助学生找出声音的不足之处。[4]此外,老师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因为学生的指挥手法受到老师示范动作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虽然合唱艺术在我国发展了很多年,但是整体来看,从事合唱指挥教学的老师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每年派出1~2名优秀的老师前往音乐院校深造,并以这批老师为教学骨干,带动更多的青年教师。

4.增加学生的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

4.1开展形式多种多样的校内合唱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师专业学生的合唱指挥能力,巩固和检验音乐教学的效果,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学校可以在校内组织开展合唱比赛,并由老师们担任评审委员,对学生的合唱表演进行考核。老师可以通过观察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学生的合唱指挥能力作出评价:①歌曲的声音、节奏是否协调,参与演奏的合唱队员是否有默契。②是否准确掌握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所演奏的歌曲是否达到了相应的艺术效果。③演唱所使用的方法与技巧是否恰当。④动作、表情是否美观。

4.2让学生到校外演出

学校可以在各大社区成立合唱表演基地,并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组织学生到这些地方表演。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合唱指挥能力和胆量,还能促进合唱艺术的发展和普及、培养群众的欣赏习惯。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与各个音乐表演中心的联系,在一些特定的节日,如春节、国庆节等派出合唱团队参加表演。在参加表演活动的过程中势必会接触各地各个学校的合唱团,这便于合唱指挥者相互切磋技艺和

学习。此外,学校还可以派遣一些优秀的合唱指挥者去一些音乐培训机构担任兼职指挥,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组织能力,不断积累经验。

5.结语

总之,精彩的合唱表演与优秀的合唱指挥是密不可分的, 要提升整个合唱团的表演水平,就必须要让合唱指挥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对此,学校要为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打造出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能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李金波.合唱指挥的素质要求及教学技巧初探[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3,03.

[2]闫春雷.合唱指挥技法对激发合唱团员情感的有效性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10.

[3]刘捷,秋如.艺术生——谨以此献给所有心中有梦的孩子以及培养他们的人[J].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3,04.

初中生合唱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7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声带发育的重要时期,其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点明显有别于其他阶段的学生。在初中的音乐教育中,合唱教学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中学生能充分感受音乐的美感,并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因此各校都把加强合唱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二、教学对象分析

1. 生理特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好在13~16岁之间,他们的咽喉、声带亦在生长发育阶段,因此出现了声音嘶哑、音域狭窄、发音疲劳、分泌物增多等现象,这个时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变声期。儿童时期,男女生的声音差别并不大,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的声带渐渐变得粗大,女生的声带则相对细小,声带发生了变化,声音也就会发生变化。在变声期间,如果不好好保护嗓子,过了变声期后,嗓音可能就会变得沙哑难听。在整个变声期阶段,声带非常敏感,容易受到损伤。

2. 初中生合唱教学的重点。

初中生合唱主要是同声合唱(其中绝大部分是女声)。声部的协调是合唱教学的重点。这种协调的音响效果必须是音量、音色和音准三种因素的协调。这三种因素在合唱协调的要求中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合唱教学中应注意如下问题。

1. 合理利用变声期生理特点实施音乐教学训练。

处于变声期的初中学生,要保护好声带,不能大喊大叫。如果这个时候要学好声乐,掌握一些歌唱方面的技巧,那么就要注意学习方法,科学合理地利用嗓子,对一些音调较高的歌曲不能只凭真嗓子喊。平时说话或者练声时注意时间不能太长,可适当增加气息控制练习。注意在饮食、睡眠、休息等方面的养护。避免吃带有刺激性的食物。在干燥的环境中要多喝水,保持嗓子湿润。特别是在学习间隙,要给嗓子补充水分。

2. 掌握共鸣的技巧。

发声离不开呼吸器官的正确运用。歌唱的共鸣很重要。没用共鸣,光靠声带发出的声音是很单薄的,音量很小。共鸣可以把声音美化和扩大。而且共鸣是音色好坏的决定因素。严格地说,在歌唱中,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要起作用。吸气的时候要吸得深,而且放松,那这时候共鸣腔体就自然形成一个共鸣的通道。在合唱中的共鸣是群体性的。合唱是多声部的,所以合唱训练中听觉很重要,不能只顾自己的声部。

四、教学训练实践

1. 呼吸的技巧训练。

克服变声期的影响,扬长补短,增加呼吸训练频度。呼吸是唱歌的原动力,是形成歌唱的基础。我在呼吸训练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吸得很浅,在唱歌过程中就常显得气短。有的一说到吸气就猛吸,使整个腔体紧张僵硬,没法演唱。歌唱中的吸气应该用鼻子和嘴巴一起吸,这样的气息就可以吸得深。练习时可以体会下“闻花”和“打哈欠”的感觉。闻花的时候,气息的吸入非常深,而且自然。“打哈欠”整个口腔是放松的,它可以使头腔的整个腔体打开吸气的通道。在做这两个吸气训练时双手分别撑住两肋,这时会感觉两肋有明显的向外扩张的感觉,保持这种吸气的状态,然后收小腹,让气缓缓地呼出。这种训练要反复进行。要记住一句话,唱歌的时候始终要保持吸气的状态来唱。

合唱的呼吸分整体呼吸、声部呼吸和循环呼吸。整体呼吸是指合唱队员同时吸气,同时换气,它是合唱中最常用的呼吸方式。声部呼吸是指以声部为单位进行的吸气与换气。循环呼吸要求合唱队员不同时换气,以保证合唱的整体音响连续不断。这是合唱中特有的一种呼吸方式。但要求较高,有一定的难度。它要求每个队员要学会在“非正常换气”的地方换气。可以通过练习长的乐句或长音来掌握这种呼吸方法。

2. 发声的技巧训练。

(1)发声的训练。正确的发声方法应该是真假声的合作。从低音到高音,低音以真声为主,中音区真假声比例相当,到了高音区就逐渐发展成以假声为主。真声演唱大家都会,假声有些学生不懂怎么找。在训练中,我让学生模仿小猫的叫声,体会发音的位置,那就是假声的发音位置。实践后发觉这是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2)起声的训练。吸气之后形成声音的一瞬就是起声。合唱训练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整齐、准确、和谐。“整齐”首先表现在“起声”上。起声可分为激起和舒起两种:激起指突然而坚定的起声。这种起声的要求是:起声积极,发声前要保持吸气的状态,演唱的声音有弹性,突出字头。舒起指柔和的起声。舒起的要求是:保持吸气的气息状态,在发声前控制气息和音量,让声音缓缓发出,先有气后有声,不突出字头。(3)共鸣的训练。歌唱的共鸣主要包括胸腔、口腔和头腔的共鸣。胸腔和头腔的共鸣一开始对初中生来说比较困难。所以在初中合唱训练中,我主要强调口腔、咽腔、鼻腔这三个腔体,要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而灵活运用,这样发出的声音才是明亮的圆润的。训练时让学生打开牙关,成打哈欠的状态,下颚放松,舌头自然放松,喉头稳定,软腭往上抬,这就形成了一个共鸣腔体,这样用基础声发声唱歌,声音就比较柔和圆润,不会有那种“白”、“扁”的声音。(4)唱法的训练。要对不同的作品用不同的情感色彩表达,还要掌握不同的演唱技巧。连音唱法指连贯地发音。速度要平稳,音量要均匀,注意旋律线的起伏要唱出来,要使气息和声音保持连贯流畅。跳音唱法是指发音短促而有弹性的发音。弹性唱法指强而有弹性的唱法。

3. 初中合唱队音准的训练。

在合唱队中音准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合唱是音色、音准、节奏要求协调统一的一门声乐艺术。在合唱队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跑调,声部互相干扰,特别是中低音声部经常被旋律声部带走,在训练时要及时纠正。加强音准的训练在练声过程可使用音程、和弦等练声曲,让学生在唱自己声部的同时兼听整体的和声效果,进而逐步解决学生合唱中的音准的问题。

五、教研组讨论

对于合唱队的声音训练问题,教研组讨论认为:初中学生正值变声期,嗓音不能过度使用,要合理安排各声部的训练时间和方法。实际的训练中,我要求学生多用轻声唱法,在合唱过程中控制基本力在mf,乐谱中需要cresc或ff音时可以适当减轻前面的声音让其与后面强的声音形成对比,并且在演唱过程中通过气息量的控制,实现音量的变化,而不是通过使劲喊来增加音量。对于合唱队的呼吸训练问题,教研组讨论认为:初中合唱队在演唱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呼吸的障碍,以至于不能很好地表现歌曲内容。所以在合唱队训练中,呼吸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是每次排练必须进行的。对于合唱队唱歌时的姿势问题,教研组讨论认为:正确的歌唱姿势是唱歌和发声的基础。实际训练中,我要求学生演唱姿势是站立时挺拔而不僵硬,放松肩部,双肩稍稍向后;同样,背部挺直向上,但不能僵硬;双眼平视,面部表情自然。

六、结语

正值变声期的初中学生,过度发音会使嗓音变得沙哑,他们主观上更加愿意参加合唱练习。一是容易在合唱中找到准确的音区,二是可以相对放松地随着团队附和,增加自信感。针对变声期的孩子,训练中应强调用轻声唱法,防止破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把握音准、节奏、旋律的同时控制好气息是学生们较难掌握的技巧。通过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学生与指挥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提高了学生对歌曲作品的协调掌握。

参考文献

[1]刘晓峰.浅谈小学低年级音乐课趣味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

[2]何蜜静.职业学校音乐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

[3]王况清.对小学生歌唱表现力的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

广西少数民族合唱创作与实践研究 篇8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合唱,创作与实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同胞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创作了大量民间音乐瑰宝。如何利用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是当代音乐工作者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尤其是合唱艺术的民族化创作, 更是作曲家们孜孜不倦的创作方向之一。近年来, 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在族群文化的认同和自觉上有了长足发展。体现在少数民族合唱艺术创作方面, 就是利用合唱的现代技法, 充分摄取各民族的独特音调进行编配和创作。广西作为多个少数民族聚居、民间音乐资源丰富的西南省区, 合唱艺术的发展历程相对短缺, 但经过几代作曲家的不断探索、发展和创新已经有了显著成绩, 创作出一批批富有影响的合唱作品。如瞿希贤根据广西壮族民歌创作改编的《云飞天不动》, 黄有异、孙宝林根据彝族风格创作的《赶圩归来阿哩哩》, 以及近年来广西本土作曲家创作或改编的《山歌好比春江水》、《黑衣壮的酒》、《三月三, 九月九》等等也为大家慢慢所熟知。

1 广西少数民族合唱的发展概况

广西是民歌的海洋, 这里聚居着汉、壮、瑶、苗、京、侗、毛南、仫佬、彝、回、水、仡佬族等十多个兄弟民族。受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民族交往等多方面影响, 他们在生活、劳动中集体创作与歌唱的传统绵延至今, 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虽然广西的各个少数民族都热爱唱歌, 善于唱歌, 但他们多通过“口传心授”方法将祖辈留下的音乐文化代代相传。因此广西少数民族合唱创作的前提必须建立在深入的田野采风的基础上, 对民间歌曲进行充分发掘、整理和研究。

为了发掘更多的合唱艺术素材, 广西本土音乐工作者加大对境内各少数民族音乐的调查, 相继公开发表了系列成果, 受到业界的关注。1995年8月, 第六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南宁召开, 会议设“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研究”、“少数民族宗教、祭祀音乐研究”、“壮、侗族诸民族音乐研究”等论题。广西越来越重视民族民间音乐的开发、挖掘与发扬, 同时也给广西少数民族合唱的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

近十年来, 广西的合唱团在国内外各项合唱比赛中演唱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 获得优异成绩, 夺得各类奖项。在这些团队中体现广西合唱发展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 他们在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以及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各项比赛中演唱了《黑衣壮的酒》、《北部湾的风》、《花帽了沙沙》等作品, 均获得优异的成绩, 把广西民族音乐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2008年, 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还应国家大剧院的邀请参加“2008年国际民歌博览音乐周”等演出。除此之外, 广西很多地方代表团队也在世界合唱比赛、南宁国际民歌节、全国老年合唱比赛、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等舞台上具有突出表现。如广西广播少儿合唱团、广西老三届合唱团、南宁青秀区合唱团等等。广西民族音乐合唱的形式日益丰富多样, 影响日渐增大。

2 广西少数民族合唱的创作

由于广西在合唱领域起步较晚, 理念与创作手法相对落后, 当前广西民族合唱音乐发展的矛盾在于日益提高的合唱演唱水平与民族合唱作品不能满足合唱团需求状况之间的矛盾。创作是音乐事业发展的核心, 广西现有的民族合唱作品各方面都还比较单一, 精品不够, 比起声乐独唱作品, 器乐作品还有不及。由此看来, 目前摆在合唱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就在于要把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素材与先进的作曲技法与演唱实践结合起来, 将广西民族音乐精华、时代精神与作品的创作、实践融为一体。

基于以上, 近五年来, 广西艺术学院作曲系老师与广西音协作曲家共同深入广西各地区、各民族内部进行实地采风, 收获了大量的民族音乐素材, 并根据收集的音乐素材创作和改编了一批具有浓郁广西民族特色的合唱作品。笔者在此简单分析其中两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分别是《老友》与《嫁给山歌》, 这两首均为无伴奏合唱, 无伴奏合唱被公认为合唱中的高级形式。自从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在现代媒体的广为传播下, 大家开始发现并惊叹无伴奏的美。

2.1《老友》

由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黄道伟作词, 广西艺术学院作曲系丁铃副教授作曲的《老友》是一首以壮族音乐中的一个音调片段为切入点, 以民族五声调式中“宫商角徵”四音为主, 结合西洋先进作曲技法新创作的一首混声无伴奏合唱。《老友》的歌词是:

老友啊老友, 请你多停留;老友啊老友, 请你多吃一碗老友粉, 记住我, 老友;壮乡米, 邕江水, 南国笋, 美食可口酸溜溜。老友啊老友, 生活不容易;老友啊老友, 酸甜苦辣都会有;常作南国客, 看看我的老朋友;老友啊老友。

这两段歌词是借广西南宁当地著名小吃老友粉抒发广西人民热忱好客, 广交好友的淳朴情怀。

丁铃老师在创作时打破传统大反复, 而是采用如下曲式结构:引子 (1—13小节) A段 (14—35小节) B段 (36—51小节) A1段 (52—72小节) C段 (73—84小节) 尾声 (85—93小节) 。

引子 (见谱例1) 歌词中加入状语“尼 (国际音标[ndei]) 呀尼”为衬词, 意为“好”。在音调上, 采用了壮族音调素材为主题材料, 每个“老”的音符上都加有一个二度倚音, 具有双关的意义, 由于“老友”两个字音调都是第三声, 加上这个倚音不仅使读音、平仄关系上扬, 也是突出了二度音程在壮族音乐中的重要性。主题用三种声部表现形式递进陈述了三次, 最后三小节用“ⅠⅡⅢ”级进和声渐慢拉宽推进, 直奔主旨“老友好”。

谱例1:

A段 (见谱例2) 速度加快一倍, 主题由引子变化而来, 休止符与衬词的灵活运用, 节奏变化多样, 声部交错补充, 使得音乐轻松愉快, 将现代节奏元素与壮族的二度长音叠加起来, 既亲切又新颖, 让大家置身于“玩”的音乐状态之中。第一句与第二句主旋律分别在男高和女高声部出现, 运用不同声部音色的特点, 把声部进出安排的别有趣味。

谱例2:

B段 (见谱例3) 直接进入A段的下属模进转调, 转到bB大调。壮族的山歌副旋律与主旋律同时大二度模进, 对置节奏和衬词的使用更加多样, 和声上连续下行离调, 色彩丰富, 让音乐情绪软下来, 为表现“美食”的“酸溜溜”做铺垫, 音乐在句末强拍上做fp, 形象体现出“酸溜溜”的味觉效果, 让听众不禁垂涎三尺。

谱例3:

A1段进入第二段词, 这一段是A段的变奏, 男女声部之间互换。依旧用欢快的音调希望人们在歌词“生活不容易, 酸甜苦辣都会有”的人生百味中常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C段 (见谱例4) 再次转入bB大调, 男高与女高;男低与女低相继采用复调手法, 区别于之前跳跃性的节奏, 歌唱性的旋律, 欢迎并期待大家都来南国做客会友。

谱例4:

尾声部分风趣地回到引子主题, 进行紧缩变化, 首尾呼应, 再次强调“老友尼呀尼”的主旨, 在F大调主和弦中渐弱结束。

整个作品的创作不拘泥于民族音乐思维, 是将民族音乐元素提炼发展与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法大胆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塑造出的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有趣, 令听者过耳难忘。

2.2《嫁给山歌》

《嫁给山歌》是由郭庆宣作词, 音协驻会副主席黄朝瑞作曲, 歌舞剧院青年作曲曾令荣改编合唱的女声无伴奏合唱。这首歌取材于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壮族聚居地的音乐素材《切切溜》以及桂北的曲调, 类似于“欢”或“比”类的山歌。曲式结构简洁精练:引子 (1—3小节) A段 (4—15小节) 连接 (16—19小节) B段 (20—36小节) 。

引子 (见谱例5) , 直接切入主题嫁给山歌, 旋律是明朗的宫商角徵四声音调, 丰满的四部和声突出壮族人们把山歌当作自己的恋人, 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切切溜”直接作为衬词在其中仿佛是一种坚定的感叹。

谱例5:

作品主体部分把《切切溜》的山歌主题由女低音声部作为背景节奏衬词融贯始末, 给人的直观感受像是壮族姑娘们跳起欢愉的舞蹈, 也为自然而易记的旋律填充简单干净的和声。A段结束后的四小节连接把“切切溜”填满四个声部 (见谱例6) , 在和声中体现出壮族独特的大二度音程, 冲击听觉带给人清新之感。B段采用复调手法, 两条旋律不分主次, 将音乐推向高潮, “嫁给山歌”呼之欲出, 与引子相对应, 在反复中加入女高音领唱, 再一次突出《切切溜》山歌主题, 全曲最后两小节 (见谱例7) 终止式中为领唱再一次补充《切切溜》和声, 与作品前后呼应, 让人不仅在听觉上得到享受, 更让人联想到壮家姑娘对山歌的爱恋。

谱例6:

谱例7:

3 广西少数民族合唱实践

在此次项目中, 除上述分析的两首作品之外还创作有《唱着山歌等你来》梁绍武词、莫军生曲、丁铃编合唱;《天琴女》梁绍武词、吴远雄曲;《妹唱情歌念阿哥》根据民族音乐剧《白莲》中的选段由曾令荣改编的合唱;《赶歌圩》孙红莺词、曾令荣曲;《春到壮乡》李娜词曲;《和谐之春》梁绍武词、陆建业曲;《歌海家乡》若舟词、黄志豪曲、华山、曾令荣编合唱;《北部湾的风》曾宪瑞词、丁铃曲;《腾飞北部湾》梁邵武词、林贵雄曲;《今夜竹楼静悄悄》卫保群词、吴丽云曲。这批作品的演唱均由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完成。自2010年起, 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就在不同的舞台上展现此批作品, 并在演出过程中对作品进行再度修改。在他们的创作中, 我们感受到民族性与时代性、艺术性的相辅相成, 在这些作品创作中不难看出作者使用了鲜明民族旋律、和声、复调以及声部织体等传统手段与现代先进的作曲手法进一步整合, 在调式、体裁以及演唱语言上也都有所体现。

在2014年5月27日中国东盟东盟音乐周中, 成功地举办了广西民族音乐合唱作品专场音乐会, 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并在5月28日进行了第三届东盟音乐周合唱创作座谈会。参会的人员有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黄安伦, 著名指挥家曹丁,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陆培, 云南艺术学院作曲教授刘晓耕, 广西音协驻会副主席黄朝瑞,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侯道辉, 作曲系丁铃副教授、华山教授、李娜教授以及广西合唱协会名誉会长苏以淑。

在此次座谈会中, 他们认为, 在我国像广西这样召集本土多名作曲专家学者进行这么大范围的民族合唱作品创作, 同时还以整场音乐会的形式搬上舞台展示给中外专家及听众是不可多得的, 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 大概整理如下:

指挥家曹丁认为, 就广西的现状来看, 虽然有了这一批合唱作品, 但是还是表现出极为匮乏的状态, 本土的文化仍需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写乐队作品, 因为乐队的材料多, 而合唱只有四个声部, 受音域的限制, 在和声、复调、编配、曲式等因素上需要有更强的能力;一首作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修改和再演唱才能越来越好。

刘晓耕教授认为这样的民族合唱作品创作非常优秀, 但是, 在作品建议上表示作曲的手法还比较单一, 导致作品也比较单一, 合唱团在演唱上也就受到阻碍;作曲家们需要更多的研究民族音乐文化,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 十里不同俗”, 要走进民族音乐的更深处, 同时更大程度的完善自己的作曲技法, 做到深进入——走出去——再回来;提出合唱器乐化、节奏化、音色化、行为化、音响化、角色化与戏剧化为创作突破口, 不能浪费丰富的资源, 应充分利用到位, 然后跳出常规套路与框架, 使得风格更多样化;合理使用本民族的语言, 每个民族的语言也是不容忽视的文化艺术, 在此次创作的作品中语言还不够精彩, 只是部分运用到了当地方言, 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和使用;合唱不只是写出来的更是唱出来的, 有广西艺术学院这么棒的合唱团是非常好的基础。

陆培教授认为, 人声作品更能打动人, 把人声器乐化就要下很大功夫进行创新, 创作还是比较单薄, 在器乐化的基础上音乐还需要有表情, 也就是角色化, 从作品到指挥再到合唱团都需要有表情, 做到提炼感觉, 体验主题;最后还提出一首好的作品需要接地气, 不能孤芳自赏。

4 结束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音乐民族化创作更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应努力通过合唱这一雅俗共赏又广泛贴合人民大众的音乐形式继续保护、发扬和传承广西的民族民间音乐。2014年7月7日, 笔者指挥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圆满完成“广西少数民族合唱创作与实践研究”项目结题音乐会。

通过本次立项与实践证明:在当前形势下合唱工作者应该在对广西的民族音乐抢救、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 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来发展和繁荣广西民族民间音乐多声部合唱的创作和实践, 把握未来民歌多声部合唱音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要把这一氛围带入校园, 不仅是音乐专业院校, 也包括各级中小学, 让所有人都来关注、热爱、学习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另外对非音乐专业人士的普及教育需越来越重视, 每一个环节都对促进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 少数民族音乐不能成为“曲高和寡”的音乐形式, 需要更多的新理念, 多层融合, 需要有政府和企业等大众的支持, 与时俱进, 整合发展, 这样才能让广西民族音乐在全国乃至世界的音乐舞台上展示其璀璨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君.合唱艺术民族化的回顾与启示——以广西少数民族合唱发展状况为例[J].人民音乐, 2011, (2) :10-12

[2]伍国栋.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拓展 (上) [J].黄钟, 2005, (2) :54-59.

合唱实践 篇9

关键词:声乐表演专业,合唱实践,音准,合作能力

一、声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就业去向和社会需求

(一)对培养目标的介绍

据笔者了解,国内各音乐学院的声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同小异,其基本可概括为: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 机构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从培养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不仅仅要会表演,而且也应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

(二)对教学现状的调查

我院的教学管理和要求与培养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如声乐系的专业课基本上采取一对一的授课形式,效果也很好。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虽然在本科低年级中开设了合唱必修课,但是一部分同学并不重视。经过对部分老师和同学的调查、走访,我们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参加合唱实践持不赞成的态度。如受调查的刘同学认为参加合唱影响了他唱独唱的声音,并且大量占用了独唱的学习时间, 他对参加合唱的态度比较消极。对此笔者也曾经有过疑惑, 但是当我观看了国家合唱团的演出,听到了由一个个独唱演员所唱出的美妙和声后,我发现合唱与独唱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演唱形式,只要将二者关系处理恰当,其不仅不会互相冲突,反而还会相互促进。

(三)对就业去向的调查

根据调查近三年来我院声乐表演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现他们大多数去了学校、培训机构、部队,少数去了文艺团体。声乐表演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基本都进入各高校担任声乐教师了。在所有毕业生面对的工作中,合唱表演是大家经常会遇到的一个工作内容。

二、合唱实践对声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习的帮助

(一)合唱实践对学生的音准训练和听辨力有帮助

1.从单个音的音准和旋律中音程的音准来分析

在合唱中,特别细微地强调音准,倘若某个成员发出的一个音不准,就会导致整体音准出现偏离。在合唱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各音之间的倾向关系。根据音程的不同性质将旋律中的个别音进行偏高或偏低处理,能够更加准确地表现音乐的伸缩性与起伏性。正如合唱中音准和谐基本法:“大音程单面扩展;小音程单面收缩。增音程双面扩展; 减音程双面收缩。”[1]这也是独唱中旋律处理可以借鉴的。 例如大音程单向扩大指的是根音保持平稳,冠音做稍微的偏高处理。反过来,它告诫了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独唱中一定要做到大音程单向扩大。

2.从二部合唱的音准来分析

“旋律音准的处理原则也适用于二部合唱的纵向音准。 音准的主要矛盾有时会表现在纵的方面,有时又会表现在横的方面,但总的原则还是以横的音准为基础。平行四度、五度保持平稳、协调,保证音准没有偏移和音色的纯净。平行三度、六度或其他各种音程,既要考虑横的音准,同时也要根据所暗示的和弦性质与和声进行的倾向来处理。纵向大音程扩展,小音程收缩,纯音程平稳。”[2]在合唱中,体会独唱中所没有的纵向音程的扩张变化,可以使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独唱的横向旋律中更加准确地唱出相应的音高。

(二)合唱实践能提高声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唱要求更多的是配合,需要一切听从指挥,对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要求较高。据笔者了解,目前,较多的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只是跟自己的导师学习,而同学之间的沟通方面就稍显不足。如果能够参加合唱实践,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就能在一个集体中相互交流和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因而可以更好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学习。

三、结语

合唱实践 篇10

一、高校开展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从教学实践情况来看, 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在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方面能够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

(一) 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在全面素质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下,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成为高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合唱与指挥课程不同于独唱, 它融合了多声部的唱法, 对整体合唱团声音的和谐统一具有较高要求, 属于一门群体性艺术, 注重声音之间的共性[1]。这意味着在实际教学、实际训练过程中, 每个学生既要注意自己的发声, 更要注重与其他人之间的协调性, 并尽力使自己与其他人的声音相一致、相接近, 尽可能保证整体合唱团的协调性。基于这一训练要求, 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训练, 其团队合作精神必定会得到有效提高。

(二) 培养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掌握一种或几种专业技能, 更要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 所以培养学生协调组织能力与指挥能力至关重要。在高校开展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过程中, 合唱指挥人员是整个合唱团队的领导者, 其指挥水平与团体合唱水平密切相关[2]。为了合唱成功, 为了不让教师与同学们失望, 合唱指挥人员会特别注重协调各方来保持整体的平衡与动作的一致性, 进而加强指挥训练, 努力提高自身协调组织能力。由此可见, 高校开展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

二、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

合唱与指挥课程既是一门团体性活动, 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3]。笔者认为在开展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时,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 并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引导, 在课下组织分组排练是一种较为有效的, 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并且该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首先, 为节约课堂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前对下节课内容进行预习, 并借助网络技术与设备将新课提纲、辅助教学材料上传至合唱与指挥课程所在网站, 为学生提供预习资料与平台。有了课前的预习,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合唱与指挥课程相关知识重点内容, 并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同时, 为切实提高学生音乐技能, 还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开展声音训练、多声部训练和指挥基本功训练, 并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辅助[4]。鉴于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合唱能力,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一具体音乐作品来反复进行合唱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经过上述一系列训练, 可以有效减少团体合唱时出现的吐字、起声、发声等常见问题。

其次, 开展课下分组排练。课下分组排练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和提升。由于合唱与指挥课时有限, 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合唱与指挥技能[5]。因此, 合理规划与利用学生课余时间, 开展分组式合唱与指挥训练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自由选择音乐作品, 独立自主排练合唱细节, 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音乐潜能, 提高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

实践表明, 通过上述实践教学方式, 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学生合唱水平、指挥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能力也都有了显著的增强。

三、结语

总之, 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可否认。高校教师应充分重视起该门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来提高学生合唱、合作、实践等多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淼.高校音乐学 (师范) 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与基础音乐教育的适应性研究[D].西南大学, 2014.

[2]张宏伟.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理论及教学实践实验研究报告[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4:115-119.

[3]王袁.高校合唱指挥课程理论与实践训练研究——评《合唱指挥与训练教程》[J].中国教育学刊, 2015, 10:138.

[4]何宁波.高校合唱指挥课程中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运用[J].艺术研究, 2014, 02:168-169.

上一篇:船用液压设备下一篇:景观红色文化设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