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的诗歌

2024-04-19

初唐的诗歌(精选8篇)

篇1:初唐的诗歌

第九讲

初唐诗歌的发展历程

绪说

初唐诗坛从武德年间开始,直到玄宗开元初年,有九十多年的历程。华美风格的形成及臻于极致、律诗的成型、骨力的追求,是这一时期的主潮。

一、唐初诗风及其转变

唐初诗风,以王绩、魏徵、唐太宗等人为代表,个人特色鲜明。但太宗喜好南朝诗风,为之争取到了一席之地;武后、中宗、睿宗等君主对文华之士人给予优宠,并组织竞赛性质的诗歌唱和,使宫廷成为诗歌活动的中心,诗风也因此逐渐向华美转变。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这一诗风的极致。

唐初诗风

唐初的诗人及相关创作较少。相对来说,王绩的创作形成了稳定的风格,诗歌中透露出一种孤高和刻意的风流。魏徵意气慷慨,唐太宗气象壮大,都有一定骨力。整体而言,唐初的诗风呈现出较为鲜明的个性特征。王绩《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郊园》:月照山客,风吹俗人。琴声送冷,酒气迎春。闭门常乐,何须四邻?

《自答》:溪流无限水,树长自然枝。《赠程处士》: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魏徵《述怀》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唐太宗《帝京篇》其一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太宗对南朝诗风的支持与华美诗风的臻于极致

太宗对南朝诗风的支持确定了诗风的发展方向。高宗、武后、中宗、睿宗,都对文华之士人给予优宠,并经常组织宫廷诗歌唱和,推动华美文风的形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风的极致。

《旧唐书·音乐志》:太宗曰:“礼乐之作,盖圣人缘物设教,以为撙节,治之隆替,岂此之由?”御史大夫杜淹对曰:“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以是观之,盖乐之由也。”太宗曰:“不然,夫音声能感人,自然之道也。故欢者闻之则悦,忧者听之则悲,悲欢之情,在于人心,非由乐也。„„今《玉树》、《伴侣》之曲,其声具存,朕当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矣。”尚书右丞魏徵进曰:“古人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在人和,不由音调。”太宗然之。

《新唐书·虞世南传》: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

《旧唐书·文义传》:初,中宗景龙二年,始于修文馆置大学士四员、学士八员,直学士十二员,象四时、八节、十二月。于是李峤、宗楚客、赵彦昭、韦嗣立为大学士,适、刘宪、崔湜、郑愔、卢藏用、李乂、岑羲、刘子玄为学士,薛稷、马怀素、宋之问、武平

一、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为直学士,又召徐坚、韦元旦、徐彦伯、刘允济等满员。其后被选者不一。凡天子飨会游豫,唯宰相及学士得从。春幸梨园,并渭水祓除,则赐细柳圈辟疠;夏宴蒲萄园,1 赐朱樱;秋登慈恩浮图,献菊花酒称寿;冬幸新丰,历白鹿观,上骊山,赐浴汤池,给香粉兰泽,从行给翔麟马,品官黄衣各一。帝有所感即赋诗,学士皆属和。当时人所歆慕,然皆狎猥佻佞,忘君臣礼法,惟以文华取幸。

《唐诗纪事》:武后游龙门,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

《唐诗纪事》: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群臣应制百余篇。帐殿前结彩楼,命昭容选一首,为新翻御制曲。从臣悉集其下。须臾,纸落如飞,各认其名而怀之。既进,唯沈、宋二诗不下。又移时,一纸飞坠,竞取而观,乃沈诗也。及闻其评曰:“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盖词气已竭;宋诗„„犹涉健举。”沈乃伏,不敢复争。上官仪《早春桂林殿应诏》

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花蝶来未已,山光暧将夕。

《新唐书·上官仪传》:仪工诗,其词绮错婉媚。及贵显,人多效之,谓为“上官体”。上官仪《奉和秋日即目应制》: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唐才子传》:希夷,字廷芝,颍川人。上元二年郑益榜进士,时年二十五,射策有文名。苦篇咏,特善闺帷之作,词情哀怨,多依古调,体势与时不合,遂不为所重。希夷美姿容,好谈笑,善弹琵琶,饮酒至数斗不醉,落魄不拘常检。尝作《白头吟》,一联云:“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叹曰:“此语谶也。石崇谓‘白首同所归’,复何以异。”乃除之。又吟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复叹曰:“死生有命,岂由此虚言乎!”遂并存之。舅宋之问苦爱后一联,知其未传于人,恳求之,许而竟不与。之问怒其诳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时未及三十,人悉怜之。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于是谈开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对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于是他又把自己的秘密倾吐给那缄默的对方:„„他分明听见她的叹喟¡¡他说自己很懊悔,这飘荡的生涯究竟到几时为止!„„他在怅惘中,忽然记起飘荡的许不只他一人,对此清景,大概旁人,也只得徒唤奈何罢?“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凡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 2 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二、律诗的定型

宫廷诗歌唱和的另外一大贡献,就是促成了律诗的定型。律诗的定型,主要是由初唐宫廷诗人完成的。沈宋并称是律诗定型的标志。

律诗的定型过程:永明体开始追求人为声律,主要是讲求四声。上官仪提出“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从一般的词性字音讲求扩展到联句整体意象的配置。“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时期,粘式律完成,大量诗歌已经合律。宋之问和沈佺期标志着律诗(五律、七律)的定型。律诗的定型,与宫廷诗人的唱和、竞赛分不开。

文章四友

《新唐书·杜审言传》: 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晋征南将军预远裔。擢进士,为隰城尉,恃才高,以傲世见疾。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谓人曰:味道必死。”人惊问故,答曰:“彼见吾判,且羞死。”又尝语人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其矜诞类此。„„初,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云。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被明代的胡应麟誉为“初唐五言律第一”

沈宋:律诗定型的关键人物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疏,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这是最早有关“律诗”定名的记载,也是律诗定型的标志。

宋之问《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疣不堪闻。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两地江山万馀里,何时重谒圣明君。被誉为初唐七律诗的样板。

三、骨力的追求

初唐君主对文学的重视,一方面使宫廷成为诗坛活动的中心,以致于促成了华美诗风的形成及律诗的定型;另一方面也激起了时代对于文学的热情。

一批寒士才华横溢,他们不能进入宫廷之中,其生活主题、抱负、志气表现在诗歌之中,促使诗歌出现了对骨力的追求。初唐四杰、陈子昂等人是这方面的代表。

初唐四杰

《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风格上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形式上王、杨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曹植《赠白马王彪》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茍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懃。忧思成疾疹,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

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卢照邻《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杜甫《戏为六绝句》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四、陈子昂与盛唐诗歌方向的提出

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蓟丘览古》、《登幽州台歌》等,充满着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划清了界限,成为盛唐之音行将到来的序曲。陈子昂并从理论上指出了盛唐诗歌的理想风貌,为盛唐诗歌指示了道路。

《旧唐书·陈子昂传》:陈子昂,梓州射洪人。家世富豪。子昂独苦节读书,尤善属文。初为《感遇诗》三十首,京兆司功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天下文宗矣!”由是知名。举进士。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度荆门望楚 》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五、张说对文坛的引渡

张说是盛唐诗歌高潮形成的直接导引者。表现为四个方面:参与、组织诗坛活动;引导宫廷诗歌高潮和京城诗歌高潮的到来;汲引寒士,为盛唐储备大量人才;为盛唐诗歌提出理想化的范式。

《新唐书·张九龄传》:九龄自才鉴,吏部试拔萃与举者,常与右拾遗赵冬曦考次,号称详平。改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宰相,亲重之,与通谱系,常曰:“后出词人之冠也。”

《新唐书·文艺传》:孙逖,博州武水人„„开元十年,又举贤良方正。玄宗御洛城门引见,命户部郎中苏晋等第其文异等,擢左拾遗。张说命子均、垍往拜之。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诗人以来,少有此句(王湾“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小结

初唐诗坛九十余年的发展大势,是活动中心由宫廷走向京城,诗歌风格由华美走向骨力,显示出盛唐诗歌到来的迹象。初唐诗坛的一大历史功绩,是促使了律诗的定型。初唐诗坛的历史功绩必须得到充分的肯定。

思考与练习

文学史包括文学活动的历史、文学创作的历史、文学理论的历史。请从这三个层面谈谈宋之问、沈佺期以及陈子昂、张说等人的历史贡献。

参考论文

闻一多《四杰》、《宫体诗的自赎》。

曾智安《论张说推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的曲折过程》。以上三文本次课程提供下载。

参考书目

(清)蒋清翊 注 《王子安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徐明霞校注《卢照邻集》《杨炯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徐鹏校《陈子昂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宇文所安《初唐诗》,三联出版社。

篇2:初唐的诗歌

初唐诗歌

一、初唐诗歌概况

初唐诗歌——唐诗繁荣的准备阶段

1.从时间上说,初唐诗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 前五十年,是延续齐梁诗风,宫廷诗占据主要地位的时期。

 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齐梁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

2.从风格上说,初唐诗歌逐步把北方文学质朴劲健之气与南方文学清新明媚之风相融合,使唐诗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

3.从形式上说,初唐诗歌完成了从“永明体”到格律诗的进程。

(一)隐逸诗人王绩

 王绩(585—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龙门)人。

 王绩是最早的唐代诗人。其诗多以田园的闲适情趣为内容,风格平淡自然,摆脱了南朝诗歌的雕饰华靡的习气。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王绩的诗歌是唐初诗坛清新朴素的别调,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构成了时代的一个不协调的异体。

 王绩上承陶渊明,下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是六朝山水田园诗到唐代山水田园诗之间的过渡诗人。

(二)宫廷“艳妇”上官仪

 上官仪(约608~664年),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人。上官仪是太宗朝后期和高宗朝初期重要的宫廷诗人,也是初唐宫廷作家,齐梁余风的代表诗人。

早春桂林殿应诏

上官仪

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花蝶来未已,山光暖将夕。这是上官仪应唐太宗之命而作的应诏诗。“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生动地勾画出初春灵动的美景,以动写静,远景与近景结合,天上与地下辉映,体现出诗人的杰出写景技巧,是本诗的警句。

 上官仪诗歌被称为“上官体”,其特点:“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绮错婉媚”是指词藻的典雅优美和花样翻新,诗风的委婉与柔媚。

“上官体”是唐代诗人第一个自成一体的风格称号,也是唐初宫廷诗的代称和标志。

 所谓“宫廷诗”,主要指长期以文学侍从或朝廷重臣身份,集于君主周围的诗歌活动和在宫廷范围内创作的诗歌,以及其他创作于宫廷之外却带有宫廷趣味的作品。

 宫廷诗的内容一般浮华空泛,多为应制、奉和、应诏之作,注重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 宫廷诗在形式上追求程式化,词藻华丽,绮错婉媚,讲究对偶,有形式主义倾向

 宫廷诗在风格上表现为绮靡、卑弱。

(三)走出“宫廷”的杜审言

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今湖北襄樊),实洛州巩县(今河南)人。

 杜审言与李峤、苏味道、崔融齐名,四人合称“文章四友”。

 “四友”皆为高宗、武后朝的宫廷诗人。

 “四友”皆以格律诗著称,对格律诗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 杜审言诗歌成就最高,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此诗大约作于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时。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虽写宦游思归题材,透露出气象不凡的新格局。

(四)刚健“风骨”初建的“四杰”

 “初唐四杰”指初唐高宗、武后时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合称。

《旧唐书 • 杨炯传》: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

他们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四人中三人死于非命)——因为行为浪漫,所以受尽了人间的唾骂,因为遭遇悲惨,所以也赢得不少同情。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送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霍松林评:“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体现其超拔流俗的高远志趣与开阔胸襟,格调高朗。

2.杨炯《从军行》

—— 边塞诗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一介书生愿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慷慨激昂。整首诗歌体现了唐诗的昂扬精神和壮大的审美追求。

3.卢照邻《长安古意》——七言歌行

内容上:把怀古、艳情、游侠等多种内容交织一体,使都城题材扩大化与复杂化。并以激情的抒发代替宫体诗的词藻堆砌。

 在形式上:篇章结构铺张扬厉,在句式声调,结构布局上突破了宫体诗的旧制。4.骆宾王《在狱咏蝉》—— 咏物诗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情感充沛,用典自然,语多双关,达到咏物诗物我统一的境界。

“初唐四杰”的贡献

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从宫廷走到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四杰”为初唐柔弱委靡的诗风注入昂扬、壮大、浓烈的情调。

 四杰不足:新倾向与旧遗存并存。明•陆时雍《诗境总论》:“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五)格律诗的完成者“沈宋”

“沈宋”是初唐武后及中宗朝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

“沈宋”的出现,标志着律诗的全面成熟和定型。

宋之问(656 —712)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

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有归日,不敢恨长沙。

宋之问于公元705年(神龙元年)春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这首《度大庾岭》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真实生动地叙述了过岭的情景。

这首诗与宋之问前期的应制诗相比,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感情真挚,真正写出了其去国怀乡之痛与贬谪蛮荒之愁。整首诗含思凄婉,哀感动人,而表现上欲露还藏,笔意深曲。

沈佺期(约656~约714或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旧唐书•沈佺期传》说他“尤长于七言之作”,《独不见》是一首较早出现 的优秀七言律诗。

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首诗,虽取材于闺阁生活,语言也未脱尽齐梁以来的浮艳习气,却显得境界广远,气势飞动,读起来给人一种“顺流直下”(《诗薮·内编》卷五)之感。

(六)唐诗的革新者陈子昂

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以“复古”为革新与进步

陈子昂的诗歌: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与贤人失志的幽愤心态的结合。

1.《感遇》

 形式上——五言古体  思想上——广阔深刻  题材上——丰富多样

感遇(其二)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

诗歌用比兴手法,借兰若在林中“幽独”,悲叹自己虚度年华;借兰若在风中摇落、凋零,难以成就“芳意”,抒发了自己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

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

2.《蓟丘览古》七首及《登幽州台歌》

《蓟丘览古》七首分别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来表达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索;而《登幽州台歌》是最后一首、带有总结意味的诗歌。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以无限的时间和无穷的空间为背景,高耸起一个伟大而孤傲的自我,给人以崇高的美感。这正是唐代具有浪漫精神的理想人格的象征。

《登幽州台歌》表现了自然阔大浑厚之境界与纵览宇宙古今之博大胸襟的结合。形成苍茫辽阔,雄浑有力的艺术境界。罗宗强:

《登幽州台歌》一出,六朝绮靡的诗风的余迹便一扫而光了。诗人的眼光,已经完全从生活琐事中挣脱出来,投向宇宙与人生,浓烈壮大的感情基调,慷慨悲歌、苍凉浑茫,使作为盛唐风骨的序曲出现了。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纠正齐梁以来诗坛习气,完成了诗风改革的使命,使唐诗走上更为广阔的、健康的发展道路。

韩愈《荐士》:“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噪。搜春摘花卉,沿袭伤剽盗。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高棅《唐诗品汇》:“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决开元之正派。”

(七)唐诗情韵、意境的缔造者刘希夷、张若虚  刘希夷和张若虚以七言长篇歌行著名。

刘希夷(约651—?)唐代诗人。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汝州(今河南临汝)人。

《代悲白头翁》: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总结全篇意旨。在前后的过渡,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日。

一方面是韶华易逝,青春不永,另一方面是万物生生不息,衰而又新。所以在伤感之中,又透露出对大自然的永恒生命力的向往。诗中的情思,也并不限于女子的自叹自怜,而包含了更广泛的人生哲理。诗人用明快轻捷的七言歌行体来处理人世沧桑之感,笔调流丽,遂使全诗避免了沉重颓丧之感,而呈现为美丽动人的青春惆怅。

这种青春情调,到了张若虚笔下,又由惜春而一变为对春天的更为炽热的正面讴歌,并融合着对宇宙、对美好人生的热情礼赞。张若虚,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称为“吴中四士”。

从刘希夷到张若虚,诗歌从 “人”“花”联系,发展到“江”“月”映照,即从着重表现“情”发展到突出表现“境”。

 《春江花月夜》把过去同题的五言短制,变为长篇七言歌行。使诗歌的情韵第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 《春江花月夜》把优美的景色、动人的爱情和深邃的哲理有机融合。

 《春江花月夜》之“境”也从宫体诗的明丽流婉之境升华为晶莹澄澈之境。

初唐诗歌总结

上官仪、文章四友和沈宋等宫廷诗人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律、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 “四杰”及陈子昂打破了宫廷文人一统天下的局面,自觉地批判六朝文风,有意识地在开拓新的诗歌内容、开创新的诗歌风格上进行尝试,促进了唐诗诗风的转变。从“四杰”到陈子昂,才是唐诗的“始音”。

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初唐诗歌在题材范围的扩大、体物写景技巧的成熟、声律的完善、风骨的形成以及情调的营造、诗境创造等方面,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名词术语:

 上官体

 初唐四杰

 沈宋

 文章四友

近体诗

思考问题:

 “四杰”对初唐诗歌的改造。

 陈子昂诗歌主张及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 初唐宫廷诗人对格律诗的贡献。

 王绩田园诗的意义。

篇3:初唐四杰诗歌中的盛世先声

关键词:盛世先声,初唐四杰,诗歌创作

唐代的盛世, 无疑应该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的盛唐时期。盛唐诗人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乐观开朗的精神风貌, 积极进取的心态, 以及渴望功业的英雄气概, 皆为盛世之声的反映。然而, 盛世之先声却是最先从初唐诗人的诗歌中呐喊出来的。

四杰王、杨、卢、骆是初唐诗人中的佼佼者, 他们的诗歌创作唱响了盛世先声。四杰都是少年才子, 卢照邻十岁便能诵记《苍》《雅》及经史;骆宾王七岁作《咏鹅》;王勃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 写出《指瑕》十卷;杨炯十二岁举神童, 授校书郎。不过天才似乎总被天妒, 四杰的人生经历了诸多挫折磨难, 王勃渡海, 堕水而卒;卢照邻因不堪忍受病痛, 自投颍水而死;骆宾王随叛军叛乱, 兵败, 不知所终;惟有杨炯算是善终, 但亦终生不得志。然而, 生活的磨难并未磨平他们身上的棱角, 反而让他们锋芒毕露。

四杰才高文华, 冠绝一时, 但他们又有着恃才傲物、浮躁浅露的性格, 这样的性格加上蒸蒸日上的国力, 催生了强烈的功名心。在四杰的一些文章中, 屡屡急切的表达自己的求名求显之意。如骆宾王所作《自叙状》本是婉转推辞李元庆的垂青提携, 他自叙“进不能谈社稷之务, 立事寰中;退不能扫丞相之门, 买名天下”, 表面上是自谦, 实际上是不屑, 他本是要“立事买名”“谈社稷之务”“扫丞相之门”的, 而区区李元庆的提携怎能屈就? (1)

强烈的功名心, 表现在文学创作上, 则是推陈出新, 显才扬名。唐太宗作《帝京篇》十首, 骆宾王亦作同名诗一篇。且骆作在结构、立意上明显模拟太宗诗, 但又在篇幅、句式等方面刻意表现出不同。太宗作《帝京篇》, 因其帝王的身份, 此作蜚声内外。骆宾王作同题歌诗, 本身就比较引人注目。而他在刻意模拟之外, 又有所区别, 似乎有相较略胜一筹的私心。事实证明, 骆宾王用《帝京篇》扬名的目的确实达到了, 《旧唐书》本传载:“ (骆宾王) 尝作《帝京篇》, 当时以为绝唱。” (2)

卢照邻“放旷诗酒” (3) , 骆宾王“落魄无行” (4) , 王勃、杨炯“恃才傲物”, 一个杀人犯法, 一个执法苛酷。 (5) 张扬无行的背后是他们自信、自负的个性, 这样的自信是才华横溢难以抵挡的自信, 这样的自负是志向高远肩负理想的自负, 以这样的自信自负而创作的诗歌定然具有开阔的意境, 具有大丈夫的气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把离别说得如此风轻云淡, 不是不伤感, 而是小小的离别怎能堪比心中的理想, 离别后, 放眼前路, 那是更为豪迈的事业。杨炯的《从军行》,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为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不同以往的激情振奋的道路, 投笔从戎之后, 那就是轰轰烈烈的人生。这是多么高涨的热情, 多么崭新的面貌。

其时, 流行于诗坛的是宫体诗和上官体, 宫体诗和上官体的雕琢精致, 细腻典雅, 无疑熟练了诗歌的技巧, 但是, 仅仅有这样的技巧还远不能迎接一个盛世诗歌高潮的到来, 盛世之音还需要风骨和气势。四杰的诗歌粗犷豪迈, 充满了对人生和理想的自信, 极具个性色彩, 而这才是盛世诗歌的灵魂和精髓。

由于过着“承平日久”的生活, 盛唐诗人已把盛世情怀融入骨子里, 因此其诗歌自然流淌着盛唐之音。而初唐诗人在不期然间就要迎接一个盛世的到来, 欣喜中亦有疑惧, 所以他们所受到的冲击显得更猛烈些。

唐太宗励精图治, 施展雄才大略, 抵外患, 治国家, 当时的社会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 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 帝王贵族在生活上日益奢侈, 修池苑, 盖宫殿, 歌舞畋猎, 祭祀求仙。这种繁盛是否只是昙花一现, 怎样才能让这样的繁荣持久, 经历其中的初唐诗人们不得不去思索, 带着这种思索他们在诗歌创作中表达了“盛中忧衰”的情感。“盛中忧衰”情感在初唐长篇诗歌中最为突出, 如王勃的《临高台》《采莲曲》、骆宾王的《帝京篇》《畴昔篇》《从军中行路难》、卢照邻的《行路难》《长安古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峤的《汾阴行》等。其中, 四杰创作的长篇诗歌数量是最多的。长篇诗歌多描写帝京壮丽、皇室豪奢, 多方铺叙, 尽数描摹, 清人毛先舒《诗辨坻》云:“初唐如《帝京》、《畴昔》、《长安》、《汾阴》等作, 非巨匠不办。非徒博丽, 即气概充硕, 无纪省之养者, 一鸣即走。唐人无赋, 此词可以上敌班、张。” (6) 简直把初唐长篇诗歌视作汉赋的替代品。汉武帝建立了一个政治空前统一、国力空前强盛的封建大帝国, 但在一片升平中又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这种“盛中含衰”的社会现实, 既为赋家提供了铺陈描写对象, 也触发赋家形成“既美且刺”的主题思想。初唐长篇诗歌与汉赋的相似, 表面上看来是篇幅, 实则是其背后的产生原因。

如果仅具备阔大的题材, 即使敷衍成篇, 尚难震撼人心。初唐长篇诗歌, 相应于其阔大的题材, 增加了沉重的历史感和浓重的生命意识。如卢照邻作《行路难》, 首句“君不见, 长安城北渭桥边”, 把视角投向长安城, 后继之以全诗近半篇幅铺叙长安城的繁华壮丽。而以“一朝零落无人问, 万古摧残君讵知”一句陡转直下, 用今昔对比发出“人生贵贱无终始, 倏忽须臾难久恃”的感叹。如王勃的《临高台》, 与卢作《行路难》篇幅相当, 亦以大半笔墨描绘长安城的壮丽豪奢, 以及城内享乐放荡的生活, 篇终以“君看旧日高台处, 柏梁铜雀生黄尘”收结, 似在告诫人们, 繁华终将逝去, 一切皆成沧桑, 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历史感。

与沧桑沉重的历史感相对应, 又表达了空前的生命意识。可以说, 生命意识一直贯穿于古代诗歌发展的始终, 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陆机《驾言出北阙行》:“人生何所促, 忽如朝露凝。辛苦百年间, 戚戚如履冰。”而对生命意识的表达在初唐长篇诗歌中格外密集, 卢照邻《行路难》中“一朝零落无人问, 万古摧残君讵知。人生贵贱无始终, 倏忽须臾难久持。”骆宾王《帝京篇》中“桂枝芳气已销亡, 柏梁高宴今何在。春去春来苦自驰, 争名争利徒尔为。”李峤《汾阴行》中“昔时青楼对歌舞, 今日黄埃聚荆棘。山川满目泪沾衣, 富贵荣华能几时。”诗人们通过对生命、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 感叹生命的短暂, 功名富贵的转换。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一文评论卢照邻和骆宾王时总结道:“从五言四句的《自君之出矣》, 扩充到卢骆二人洋洋洒洒的巨篇, 这也是宫体诗的一个剧变。仅仅篇幅大, 没有什么, 要紧的是背面有厚积的力量撑持着。这力量, 前人谓之‘气势’, 其实就是情感。” (7) 这里的情感, 更确切的说, 是真情, 是激情。只有势不可挡的激情才能支撑起洋洋千言的长篇钜制, 激情使得诗歌有了延展的冲力, 激情使得诗歌浑融完整。四杰的人生中最不缺少的就是激情, 他们用激情撑起千百言篇幅诗歌。一扫宫体诗纠缠于男女之间的柔情, 把玩于女人器物的矫情, 以及上官体用精致典雅掩盖的虚情, 高歌着盛世先声, 静候着一个诗歌高潮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七, 第1995页, 中华书局1983年版.

[2]《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上, 第5006页, 中华书局1975年版.

[3]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六, 第141页, 中华书局1979年版.

[4]见《旧唐书·文苑传》卷一百九十上, 中华书局1975年版.

[5]见《旧唐书·文苑传》卷一百九十上, 中华书局1975年版;《唐才子传》卷一, 中华书局1987年版.

[6]清毛先舒《诗辨坻》卷四, 郭绍虞编《清诗话续编》, 第87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篇4:初唐诗歌的发展

关键词:初唐诗歌;陈子昂;初唐四杰

唐朝作为一个强盛的王朝,在文学上最显眼的表现就是诗歌的兴盛。中国诗歌的滥觞是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在汉代又发展出两汉乐府和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发展到魏晋,文人们在诗歌方面更是重视。这一千年的积淀和发展为唐朝诗歌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个文化新纪元的开始,初唐诗歌虽然没有盛唐时期的成熟,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首先,相比较于后世的诗歌,这一时期的文人们没有太多的束缚和先例,感情表达得更为自然;其次,初唐时期的诗歌有了很明显的改变,多充满了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最后,初唐时期诗歌发展日趋完善,初步规范了近体诗在格式和音韵的要求。

陈子昂的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就表现了那种不拘泥于格式后的洒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是武后时期的诗人,在那个诗歌格律相对已经完备的时代,它具有明显的复古倾向。他并没有拘泥于任何一种形式,而是吸取各家的特点,独成一家。他的这首《登幽州台歌》让人读罢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慷慨悲怆,行云流水般的行文却写出反差强烈的跌宕起伏;天地悠悠却人生苦短;胸中氤氲一腔抱负却只能空留遗憾。这种孤独,好像是你茕茕独立于群山中最高的那座山峰的顶端去环顾四周的苍茫。虽是孤独,却平添几分悲壮与男儿气概。正是这种格式间的变化,这份随性、自由的豪迈,使得后世的文人无以超越,也使得这首诗傲然立于诗坛。

复古的倾向在盛唐以后已不多见,正是在初唐这个变革的时代里才有可能出现这种形式的多变和自由。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才更容易写出触及灵魂的心动。

在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是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强调诗风的改革其实正是针对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让诗歌在题材上从狭窄的宫廷诗转向更为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在艺术风格上从绮错婉媚转向刚健雄杰。因为四人均是才高而位卑,使他们比较接近社会现实、边塞生活,他们都志存高远、甚至是有立功边塞的志向。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杨炯的这首诗一改上官仪的那种纤丽绮靡的诗风,风格雄浑,慷慨激昂。抒发作者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希望投笔从戎、保边卫国的理想,充满了壮志豪情。

初唐四杰的另一成就就是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

其实五言律诗在其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作品并不多,只能算是尝试。而四杰将这一形式充分的发挥,并在他们的作品中逐渐固定下来。如杨炯的《从军行》,完全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而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

在七言古诗方面,更是在四杰之后才兴盛起来的。虽然他们在结构句式上受到诗歌赋化较大的影响,部分七古以五七言相杂成文,呈现出一种效法汉大赋的做法和学习建安风骨的倾向。但是“四杰”的七古气势雄浑,境界阔大,不同于梁陈宫体诗的浮靡。盛唐七古以其气势取胜,以雄壮阔大的境界见长,正是从“四杰”七古继承发展、提高升华而来。

初唐四杰可谓是唐诗之肇始,到诗歌鼎盛,格律完备的盛唐之间还有不可缺少的承渡者,一般认为是沈佺期和宋之问。李维在《诗史》中曾这样评价沈宋:“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多未成体,沈则间有佳者。所谓裁成六律,彰施五采,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沈、宋之功也。”而查洪德则称赞沈佺期《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运用七律形式圆熟”,“它无一处堆砌辞藻,无一处用典,自然畅达而不造作,有真实之景,真实之情”。杜甫也对宋之问的诗特别喜爱,不仅所写风景相似,诗语和表现方法都有模仿。

初唐诗歌作为唐诗由受齐梁遗风的影响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出现了贞观诗坛、初唐四杰、“文章四友”、“沈宋”等诗人。他们共同创造了初唐詩坛。在这个时代里诗歌或许不如盛唐那样有那么多的精品佳作,但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后人。初唐就好像是一片奇妙的土地,或许贫瘠,但始终有那一群人在那土地上不停耕耘;或许有时歉收,但是收获的却又是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美:那种或许并不完美的完美,那种改革才特有的可塑性和积极进取的风尚,氤氲着初唐的灵魂。

参考文献:

[1]杜晓勤.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篇5:初唐四杰的经典名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

3.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亭夜月送别》

4.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序》

5.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蜀中九日》

6.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滕王阁序》

7.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滕王阁序》

8.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

9.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

10.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篇6:初唐四杰的经典名句

――《长安古意》

2.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长安古意》

3.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

――《关山月》

4.曲复曲兮烟庄邃,行复行兮天路长。

――《怀仙引》

5.陇阪高无极,征人一望乡。

――《陇头水》

★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初唐四杰

★ 多情的诗坛翘楚余光中

★ 王勃是初唐的吗

★ 孟佩杰

★ 王杰名言

★ 明杰心得

★ 孟佩杰读后感

★ 你好杰伦散文随笔

★ 石秋杰精神

篇7:初唐诗人王勃的古诗词赏析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篇8:初唐诗歌创作成就例谈

首先, 初唐诗歌扩大了表现的领域, 王绩的隐逸诗, 继承了陶渊明的归隐自娱的内容, 而又多寄寓之情。如其代表作《野望》在歌咏田园风光之后, 怅然低吟“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实则不甘隐居, 却出于无奈而为之。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把诗歌从宫廷台阁推延到市井塞漠, 江山川原。他们的边塞诗描绘边地苦寒, 战事军情;

抒发爱国情怀, 征夫思怨。如“冰水寒伤马, 悲风愁杀人”

(杨炯《战城南》) , “二庭归望短, 万里客心愁” (骆宾王《夕次浦类津》) , “宁作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羁旅送别诗抒发别情乡恋, 真挚感人。如“故人故情怀故宴, 相望相思不相见” (王勃《寒夜怀古》) ,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言志诗抒怀报国, 慷慨激昂。如“不学燕丹客, 空歌易水寒” (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 。咏物诗抒情言志尤为动人, 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哲理诗慨叹人生世事, 深邃婉曲, 刘希虚的《代悲的头翁》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其次, 初唐诗歌扭转了诗风, 在这方面成就突出的是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四杰都反对南朝以来的浮靡华艳诗风, 追求刚健务实的骨风, 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的悲壮激昂,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如比邻”开朗洒脱, 骆宾王的“无人信可发, 谁为表予心”的真挚感人。四杰虽未脱尽南朝诗风, 但对南朝诗风的转变起了先导作用。后起的陈子昂以其较系统的诗歌主张和较少的诗作成就扭转了诗风。陈子昂主张发扬《诗经》的“兴、寄”传统和建安伊始的“汉魏风骨”, 要求诗作内容充实健康, 风格刚健遒劲。他的《感遇》三十八首多感叹身世, 抒怀泄愤, 针砭时弊, 气骨凛然。《登幽州台歌》追古感今, 寄慨遥深, 遂成千古绝唱。其诗风刚劲质朴, 廓清了六朝余风。刘希虚、张若虚在南朝余风之外别开清丽婉转一格。

上一篇:学校德育领导小组下一篇:读毕飞宇《玉米》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