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的诗歌

2024-04-09

因果的诗歌(精选6篇)

篇1:因果的诗歌

关于因果的诗歌7篇

想唤醒曾经的繁华,跳跃指尖的梦,一叠一叠写满了的热忱……

想拉住那盏宽厚的笑,结满深秋的暖,眼光流溢的清婉,令芳心怦动……

纤细的微风,捆不紧膨胀了的情怀,满月如风,弯月如雨……

冷清了的却是这场缘分……

尘埃里低微了一身的桀骜,掌心握不住沉甸甸誓约,

我只是沾染了桃源的寂寞春色,才使得人面桃花两相映吧!

途经岁月的背影,为什么总是勾起我两目的酸楚,

是否这一别,纵天涯海角,尽挥泪也遥遥无期呢?

我记住了你的笑,如一朵不染泥沼的莲,

心只可停留在画屏中,翻阅那一夜阑珊,

举杯共饮时,看你的篝火,燃烧着半个月亮……

留一盏醉,轻扣禁锢的柴扉,

伸手不见,暖香的梦,留在指甲中的余温,

拆两阙心事,缝补长短不齐的思念。

待夜色涨满紫色的潮水,再对你倾述着大雨滂沱似的牵挂……

煨一炉旷久的声情,沾满两鬓的清霜,

提一壶离愁的老酒,苦沽无言的.苍白,

饮不尽,几碗落日余辉,

你的背影,渐行渐远,灼疼了我潮湿的眼睛……

不在对着远方,呼唤爱的离去,

不在剪一缕愁丝,系向走失的快乐,

不在苛求一种倾心对另一种清心的驿动,

不在一字一句的说着天荒地老的究竟……

清风和鸣,随夜入眠,

谁在吟哦那场花间的相遇,

一个故事从青春讲到垂暮,

所有的邂逅和诀别,都是必然的因果……

篇2:因果的诗歌

纠结的心,紧锁着,

如一口颓废的枯井,

沉沦多少年岁。

落寞影像,

承载一片荒凉。

亘古传说的角落里,

是谁遗失一抹芳踪,

若有若无。

跌倒在黑白混沌的剧目中,

飘零的雨成了未了的`愿。

幻像一度空洞,

有些藕断丝连。

蓦然回首,

天涯的路已经走远。

遁着音讯找寻,

搜索静逸天空的那一丝清明,

暗香涌动的夜晚,

独倚窗台,

听风铃作伴。

想去自由翱翔,

借泪的无助直抵天堂。

异域的阶梯,

刻满无名痛楚。

毫无韵律的音符,

妄想剪断梦的归宿。

繁华过后的苍穹,

蝶舞翩飞的残垣上,

篇3:因果的诗歌

关键词:因果律,刑法因果关系,立法用语,事态,法哲学

一、因果律

“科学的实际效用全靠它预知未来的能力。”在被告人向被害人的水杯中投下大剂量氰化钾的时候, 他早就预料到被害人将中毒死亡, 结果的确为其所预料。当今时代, 这类极其令人满意的结果让人对科学感到赞赏。毕竟, 最强有力的社会乃是科学水平最高的社会, 这样的社会无处不充斥着科学的力量, “科学的力量在于它对因果律的发现”。

罗素认为, “因果律”可以定义为一个普遍原理:“在已知关于某些时空领域的充分数据的条件下, 凭借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推论出关于某些时空领域的某种情况。”罗素承认因果律的盖然性, 不苛求因果律的必然性, “只有在概率超过一半的时候, 我们所谈的那个原理才能被人们认为称得上一个‘因果律’”。“如果定律只表示一种很大程度的盖然性, 那么这和它表示一种必然性几乎可以同样令人满意。”

但维特根斯坦并不象罗素那样认可因果律的地位与价值, 他说, 相信因果律是一种迷信。“因果律不是一个规律, 而是一个规律的形式。”

第一, 我们推论到的知识领域未必迟于我们据以推论的领域。就象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A邴R (1) 中, 是先有A事件还是先有R事件?这个推论不是向后而是向前进行的, 但这并不是因果律的一个普遍特点。第二, 一个定律的产生, 往往是建立在一定的数据基础之上的, 那么, 我们在说明一个定律的时候能否刻画出该定律据以产生的数目的规则?这似乎不易于操作。有人认为, 在概率超过一半的时候, 可以说两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律。对于可以逐一列举的有限域, 我们还可以进行统计。但对于不可逐一列举的有限域 (2) 和无限域呢?有人认为, 只有通过抽样来统计, 可是问题在于如何保证所抽样的对象具有代表性呢?第三, 建立在归纳基础上的因果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事实上, 罗素也看到了因果律的不可靠性:“如果定律只表示一种很大程度的盖然性, 那么这和它表示一种必然性几乎可以同样令人满意。我所想到的并不是这个定律为真的盖然性;像我们的其它知识一样, 因果律也可能是错误的。”

不过, 在罗素看来, 因果律虽然带有很大的盖然性, 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但这依然不能阻却它在知识构建中的功能。“承认只带盖然性的定律的一个好处是这样做能使我们把一些作为常识基础的类似‘火烧伤人’、‘面包有营养’、‘狗吠’或‘狮子凶残’等粗略的概括包括到科学范围里去。”尽管这样的事实为大家所公认:刚刚出炉的烤红薯上的火星不会烧伤人, 霉变了的面包失去了营养, 有的狗太温顺见到入侵自家宅院的不速之客也不叫上几声, 马戏团被驯化的狮子温顺得象羔羊一样乖。上述例子都是或然性的因果律, 既是或然性的, 当然就暗示了偶然或例外的存在。 (3) 尽管例外是如此普遍地客观存在着, 但“火烧伤人”、“面包有营养”、“狗吠”、“狮子凶残”这类的规律性现象依然是我们行动的有效向导。客观世界中存在着不计其数的规律性现象, 因此人们试图对现象之间的因果律进行摸索。但我们早就意识到了对因果律的摸索绝非易事, 的确难以找到一种使现象之间不存在例外情形的形式。“但是如果把旧的比较简单的定律当作只是表示盖然性的东西, 那么它们就仍然是有效的。”

二、因果关系与日常事态

因果关系作为刑法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法律术语, 正如刑法中的许多其他术语一样, 也是源自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描述、解释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概念。正如弗莱彻教授所言:“如果我们想在日常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刑法的体系, 那么, 我们就必须注意这些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方式。”

那么, 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善于观察客观世界, 考察日常生活中一些概念是如何具体地使用的, 而且还要善于思考这些概念是如何影响过并且还在怎样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构建, 首先要求我们依据日常生活知识来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探究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境下的因果关系?

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普通现象是, 我们对事物通常或者持续状态一般不进行原因性的探究, 相反, 我们感兴趣的往往是非正常事态的原因。所以, 对非正常事态的原因如此感兴趣, 以至于在原因尚未揭晓之前我们对其达到妄加揣测的地步。特定时刻的事件倘若是非常态性的和出乎意料的, 那么, 这足以激起我们对该事件进行探究与尝试解释的兴致。当有人询问像为什么要吃饭的原因时, 我们对此问题的第一反应或许是惊讶, 进而认为此类问题无意义可谈, 因为探究此类问题的因果性的确有多此一举之虞。

对于在什么时候适宜进行探究原因性事态这个问题, “人们很难给出一个完整的说明”。笔者认为, 尽管对该问题不容易做出精确的回答, 但这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第一, 我们所追询的原因往往是非常态性事件的原因。至于如何界定非常态性的事件, 这是一个辩证的、历史的范畴, 必须将一个事态置于具体的时空来考察。同一个事态在一个时空下是常态的, 但时空一旦变迁, 那或许就是非常态的。第二, 事件的时空性决定了原因事件的流动性。同一个事件在一个时空下是原因事件, 但在另一个时空下未必是原因事件。

三、因果关系的立法语言

(一) 外国刑法典立法用语

就笔者所查阅的外国英文版刑法典而言, 一般用“cause”与“lead to”来表述因果关系。芬兰《刑法典》第六章第四条:“If the offence or the judgement has caused to the offender another consequence which……would lead to a result……”此外, 在西方刑法学理论界, 除了“cause”与“lead to”外, 最常见的也莫过于“produce” (产生) 、“bring about” (导致) 等动词短语。

(二) 中国刑法典立法用语

据笔者统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条文中, 立法者使用了如下表达因果关系的语言载体:

(1) “造成”

“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 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 ……不是犯罪。” (第16条)

(2) “发生”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是故意犯罪。” (第14条)

(3) “以致发生”

“应当预见……, 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是过失犯罪。” (第15条)

(4) “致”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17条第2款)

(5) “致使”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 (第406条)

(6) “导致”

“……严重不负责任, 导致传染病传播或者流行, 情节严重的……” (第409条)

四、刑法因果关系应是客观事件之间导致与被导致的关系

维特根斯坦曾写到:“在原子事实中, 对象如同一条锁链一样相互连接。”并且对象之间以“某种确定的方式相连”。刑法因果关系概莫能外, 它也应该是对象之间某种确定方式的联系。

首先, 刑法因果关系是客观事件之间的联系。客观事件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这是涉及到具体学科专门知识的技术判断问题。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是所有事实的总和, 而非事物的总和。”刑法因果关系之因只能是危害行为事实本身, 而非自然事件之类的其他事实, 更非事物。

其次, 事件之间可以存在或然联系亦可存在必然联系。所谓或然联系, 就是一个原子事件出现, 另一个原子事件可以出现, 亦可不出现的情形;所谓必然联系, 就是一个原子事件出现, 另一个原子事件亦随之出现的情形。那么, 在断定事件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的时候, 我们依据的是事件之间的或然联系还是必然联系?事实上, 任何一种先于损害结果存在, 并对该危害结果施以作用的诸多先在事件仅仅是危害结果得以发生的条件, 并非原因。这种先在事件是否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 笔者认为, 应该考虑如下内容: (1) 先在事态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抑或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2) 对结果发生虽然必要, 但极为通常的条件性先在事态不是原因; (3) 当导致结果发生的先在事态并非单一之时, 它们各自在导致结果发生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之重要程度; (4) 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 包括行为人自身的心理状态或意图。 (5)

传统刑法教义学普遍把刑法因果关系界定为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引起”一词, 固然受到哲学对“因果”一词之界定的影响。这里的“引起”一词, 更倾向于“引发”或“诱发”之意, 与“造成”、“成就”或“导致”, 不仅在字面上而且在实质内涵上还是存在相当的差距。“造成”、“成就”或“导致”最接近于“结果”的成就。一言以蔽之, 笔者认为刑法因果关系应该是非通常性条件的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中作为先在事态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符合因果律的导致与被导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英]罗素.人类的知识[M].北京:商务出版社, 1983.

[2][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王平复译.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7.

[3][美]乔治.弗莱彻.刑法的基本概念[M].蔡爱惠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4]芬兰刑法典.肖怡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成长的因果

打工很正常,打工心态很可怕。

虽然现实中有不少企业,在对待员工上也是“打工心理”,合适就用,不合适就开掉,对员工不负责任,但对于个人而言,仍然要在“打工心态”和“职业心态”间做出对自己负责的选择。因为“打工心态”的真正受害者不是企业,而是个人。

打工心态的本质是只对待遇负责,以待遇看工作;而职业心态则恰恰相反,是以工作谋待遇——以更好的工作质量和更好的业绩,获取更好的待遇。

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是由所做的事决定的——做了什么事,做成了什么事,成功到什么程度。只要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将工作当作自己成功的阶梯,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也许这家企业亏待了你,但更多识人的企业会给你更高的“补偿”。所以,要争取主动,你的工作必须优秀到能够让同行的企业认识你,做到这一点,自然有人赏识你。

这个认识确立了,职业成长上其他的事情就有方向了。

第一阶段,看钱找工作、干工作。我们需要解决收入问题,因为我们需要基本的生存条件。不过,在这个阶段,我们必须确定这样的认识:解决收入问题的过程,是工作经验积累的过程,直观地说,就是解决我们挣钱能力的过程。没有能力的提升,挣的钱越多、感觉越好,风险反而越大。

看钱找工作、干工作是不能逾越的阶段,但这个阶段越短越好。可叹的是,很多人一辈子也走不出这个阶段。

第二阶段,用业绩说话。能力只有在与业绩结合起来的时候,才是一个客观的因素。“用能力说话”是很多营销人会讲到的一句话,其实,没有业绩一切免谈,用能力说话,就是要用业绩说话。无论你是以什么方式获得的岗位,哪怕是被老板挖来的,只要没有业绩,承诺也会最终无效。对目标负责、用业绩说话,这是对人才的基本定义。达不到这个标准,也就谈不上什么人才。

这个阶段的关键是“自动自发”。如果一个人还需要别人管,那肯定挣不到像样的钱;相反,如果一个人不再需要别人管了,那么挣钱已经不再是个问题。

能够对目标负责,用业绩说话,并且不再需要人管,这是第二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阶段,将职业当事业。当挣钱已经不再是问题的时候,如果仍然把挣钱当作唯一目标,那么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基本就到了“天花板”。而如果想继续进步,个人境界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对于个人境界可以这样观察:你是不是开始考虑和关心老板所考虑、关心的问题了?你是不是经常考虑未来?是不是经常关心风险?是不是更多地关心下属?是不是开始关注并采取实际行动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不是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一句话,你是否真正关注自我实现了?

篇5:于因果的名言

1、种其因者须食其果。——德国

2、知其所以然,才能知其然。——(英)培根

3、掌权的人因权而亡,有钱的人因钱而亡,卑躬屈节的人因侍奉而亡,寻求乐趣的人因纵欲而亡,而荒原狼则因它的孤立而亡。——(瑞土)海塞

4、在罪恶中游泳的人,必将在悲哀中沉没。——英国

5、在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关联的,宇宙本身不过是一条原因和结果的无穷的锁链。——(法)霍尔巴赫

6、运动的规律就是因果的规律。——(印)辨喜

7、原因与结果、手段与目的、种子与果实是无法割裂开的。因为结果孕育在原因之中,目的事先存在于手段之中,果实隐含在种子之中。——(美)爱默生

8、原因是不显露的,但结果却大家知道。——意大利

9、原因明显地残存于原因所发生的结果中。——柏格森

10、有什么样的征兆,就有什么样的事端。——(古罗马)西塞罗

11、有什么样的前因就有什么样的后果。——(古罗马)马可奥勒利乌斯

12、因为原因是独特的,已形成结果的一部分,而且与结果同时形成,既决定结果,又为结果所决定。——柏格森

13、一个为什么,都有其所以然。——英国

14、幸福不是奖赏,而是结果;苦难不是惩罚,而是报应。——英格索尔

15、无风不起尘埃,无祸不起事端。——蒙古

16、虽然有了种子,庆祝丰收还是太早。——朝鲜

17、树叶沙沙响,必定有风来。——捷克斯洛伐克

18、事情一开始,就要想到它的结果。——日本

19、人人都承认,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所以存在的原因。——(英)休谟

20、你有一天将遭遇的灾祸是你某一段时间疏懒的报应。——法国

21、你既种下一颗恶的.种子,就休想获得善的果实。——伊朗

22、每一生成或被创造的事物必然是由于某种原因而造成的,因为没有原因,任何东西都创造不出来。——(古希腊)柏拉图

23、没有因就没有果。——(印)迦那陀

24、没有火星不起大火。——法国

25、没且件事是由一种原因引起的,而总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汉姆生

26、果与因之间的均衡极大,所以很难将原因视为结果的“生身父母”。——柏格森

27、凡你们为自己而行的善,将在真主那里发现其报酬。

28、恶行结不出善果,污水当不了镜子。——意大利

篇6:因果善恶的语录

1、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2、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3、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4、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5、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6、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7、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8、凡你们为自己而行的善,将在真主那里发现其报酬。

9、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10、一念善心起,天堂已诞生。一念恶心起,地狱已现前。

11、清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12、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13、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14、幸福不是奖赏,而是结果;苦难不是惩罚,而是报应。

15、一报还一报。

16、好心自有好报。

17、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18、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19、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20、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21、善恶到头终有报,高飞远走也难逃。

22、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23、在罪恶中游泳的人,必将在悲哀中沉没。

24、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25、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26、不要以为无人知晓,虚空中有注视你的眼睛,善恶临终总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

27、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28、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29、天知地知神知鬼知,何谓无知;善报恶报速报迟报,终须有报。

30、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31、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32、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33、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34、种其因者,须食其果。

35、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36、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37、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38、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39、多行不义必自毙。

上一篇: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下一篇:在签约大会上的欢迎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