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2024-04-23

襄城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共10篇)

篇1:襄城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襄城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中共襄城县委组织部

襄城县人口80.7万人,外出务工人数11.8万人,其中外出务工党员987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3.4%,如何加强对外出务工党员的管理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如何发挥外出务工党员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也成为刻不容缓需解决的问题。为此,近年来,襄城县始终把加强外出务工人员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我县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整体水平的着力点,围绕“明确责任、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搭建平台、发挥作用”的目标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外出务工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全县的外出务工党组织建设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县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明确责任,建立机制

一是摸清底子。针对我县外出党员流动数量多、流动地点散、从业分布广、驻外时间长等特点,我们采取发放调查表、走访座谈等形式,掌握全县外出务工党员的数量、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流向分布等情况,实行“一人一卡”,建立了管理台帐。二是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人劳局、农业局、计生委等相关单位组成的外出务工党组织建设协调指导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外出务工党组织建设和外出务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全县外出务工党组织开展工作。同时结合全县外出务工党员的特点和实际,研究制定了《襄城县关于在外出务工党员中加强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对在外出务工党员中建立党组织的指导思想、方式方法、目标任务、组织领导等方面予以明确。三是强化管理。建立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加强外出务工党员管理体系:即县委由组织部牵头,协调组织有关单位研究制定外出务工党组织建设和外出务工党员教育管理的相关措施和办法,对全县的外出务工党组织建设和外出务工党员教育管理进行宏观管理;各乡镇党委对外出务工党组织建设实行台帐管理,定期排查汇总本乡镇外出务工党员的具体流向,对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及时指导建立党组织;村党支部对外出务工党员实行明细卡管理,为每个外出务工党员建立一个档案,详细记录流动党员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流入(出)时间、流入(出)地党组织名称、联系电话等内容。并要求村级党组织适时组织开展流动党员调查摸底,及时更新流动党员的相关信息,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流动党员的信息真实、准确。与此同时,把外出务工党组织建设和外出务工党员教育管理纳入全县基层党建工作目标,与其它党建工作同布臵、同落实、同检查,并与表先评优相结合,调动了各级党组织抓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全县形成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乡村党组织积极参与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外出务工党组织建设和外出务工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格局,为有效提升全县外出务工党组织建设和外出务工党员教育管理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建管并重,规范运作

一是多策并举,建立组织。为提高外出务工党员接受教育管理的覆盖面,为每个外出务工党员建起一个温暖的“家”,我们按照“有利于党员自我发展、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原则,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建立外出务工党组织的新途径,逐步形成了单独建、依托建、联合建的新形式。单独建:即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50人以下的,由各输出地乡镇党委负责,选择工作和收入相对稳定、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单独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党支部或党小组关系隶属于输出地乡镇党委;联合建:即对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但党员人数较少,暂时不具备单独建立条件的,要本着就近方便的原则,采取区域联合或行业联合等方式,由输出地乡镇党委负责建立党支部;依托建:即依托襄城县籍外出务工人员创办经营的各类经济组织、驻外办事机构,根据党员人数和行业分布,由输出地乡镇党委负责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或由县委建立基层党总支。依托组建的党组织实行垂直管理,隶属于批准建立该组织的上级党委。在此基础上,县委在我县设有驻外办事处的北京、武汉、深圳三个城市,设立外出务工党员管理工作站,建立党建工作联席会制度,定期研究指导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的党组织建设工作。与此同时,我们还在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推行了党建工作联络员制度,由输出地乡镇党委选派1-2名熟悉党务工作、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党建工作联络员,积极做好在经营管理人员和优秀务工人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等方面的工作,为组建党组织积极创造条件。截至目前,襄城县已在外出务工党员集中地建立党支部8个,建立外出务工党员管理工作站3个,选派党建联络员23名,覆盖党员926名,占外出党员的93.8%。

二是完善制度,规范运作。为规范驻外党组织工作,县委组织部把流动党员教育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党的组织生活会制度、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制度、发展党员工作制度、党费收缴管理制度、驻外党组织定期汇报工作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涉及支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印制了《襄城县外出务工党支部制度汇编》,统一配发给每个驻外党支部,并要求他们用制度规范工作,保证驻外党组织的有序运转。同时,县委组织部还从县管党费中拿出一定的资金,为每个外建党支部订阅了《党的生活》、《党支部工作指导》、《共产党员》等党刊杂志,为各支部组织党员提供学习资料。建立了驻外党组织开展工作“一月一联、一季一报”的反馈机制,要求驻外党组织每月至少要与派出党委沟通联系一次,每季度初要向上级党委报送一次工作计划(上季度工作小结),乡镇党委汇总后向县委组织部汇报,县委组织部结合当前工作和外建党组织工作情况,定期发布《驻外党组织工作建议》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动态》,切实加强对驻外党组织工作的指导。

三是搞好服务,加强管理。为提高外出务工党员自觉接受党组织管理的自觉性,我们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完善相关制度,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转岗不转向、管理不断线。

1、建立了外出务工党员“两报告”制度。要求党员外出前和外出后分别要向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报告自己的情况,确保每个外出务工党员都能够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

2、建立了外出务工党员联系人制度。要求凡是有外出务工党员的党支部,支部委员每人都要联系一定数量的外出务工党员,定期与他们联系沟通,掌握他们的流动去向和思想状况,并及时向党组织汇报。

3、建立走访慰问制度。规定乡村两级党组织定期不定期采取召开家属座谈会、上门走访慰问等形式,帮助外出务工党员户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除后顾之忧,鼓励支持他们在外干事创业。

4、建立了外出务工党员培训制度。由县委组织部牵头,依托县委党校、县职教中心和县成人中专,利用外出务工党员集中返乡的节假日,采取集中讲授、发放资料、实地操作的形式,对他们进行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专业技能和政策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思想觉悟。近两年来,先后举办各类外出务工党员培训班6期,培训外出务工党员800余人次,走访慰问外出务工党员户460多户,帮助外出务工党员解决实际问题1200多件,92%以上的外出务工党员能够自觉地执行“两报告”制度。

三、创新载体,发挥作用

为充分发挥外出务工党员分布范围广和他们自身的信息、技术和资金优势,近几年来,襄城县积极为外出务工党员发挥先进模范作用搭建平台,织组引导外出务工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结合县委确定的“招商引资年”活动,组织开展了“开放的襄城欢迎您”宣传活动。在活动中,各外出务工党组织组织党员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等休息时间,深入厂矿企业、中介组织,采取发放《襄城县招商工作指南》、展出宣传版面等形式,主动向外地客商介绍宣传我们的优惠政策和招商意向,有力的促进了“招商引资年”活动的深入开展。截至目前,共发放宣传资料8000余份,展出版面90多次,促成了12个外商来襄城考察项目,达成合作意向7个。二是为打造襄城外出务工品牌,展示襄城人良好的外部形象,组织开展了“树襄城形象,为党旗增辉”主题教育,号召全县外出务工党员立足本职岗位,积极主动为当地、为企业发展作贡献。在活动中,涌现出了优秀岗位标兵、东莞市大杰鞋厂范湖籍党员刘克战;诚信经营个体工商户、上海市中华路团圆拉面馆个体老板、十里铺籍党员赵国营;无偿救助受伤工友的浙江杭州公交公司麦岭镇党员王占锋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展示了襄城人的良好形象。三是经常性地开展以“介绍一个就业岗位、提供一条致富信息、帮扶一个贫困户、救助一名贫困学生”为主要内容的金桥活动。自去年7月份以来,全县外出务工党员无偿为家乡群众提供致富信息800多条次,介绍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1200人,结成帮扶对子300多个。四是组织开展了“回归”工程。各外出务工党组织积极动员外出务工人员中的成功人士,利用自己掌握的资金和技术,回乡创办、领办经济实体,不仅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进一步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生机。如襄城县外出务工者孙长记,利用在外出务工期间积累资金、信息及联系渠道,投资8000万元,建成了占地106亩,产值1.4亿元,利税12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200多个的超凡纺织有限公司。麦岭镇外出务工温州党支部多次联系动员在当地务工的方晓伟、方廷虎两人利用自己打工期间学到的技术和积累的资金回乡办企业,促成了投资70余万元、产值120余万元、利税21万元、就地安臵30多人的鞋厂落户该镇。据统计,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共回乡创办、领办各类经济实体80多个,实现产值4600万元,利税800多万元,安臵富余劳动力2300多人。同时,各外出务工党组织还结合自身的实际,利用联谊会、老乡会等形式,积极动员号召外出务工人员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受到了家乡党委、政府和群众的欢迎。

虽然我们在外出务工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问题与不足。一是外建党组织困难大,外出人员不固定、流动性大,党员与党员之间互不认识,党组织带头人难找。二是外出务工党员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如有的乡镇党委重建轻管,对外建党组织如何开展工作指导不到位,致使外建党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还有极少一部分外出务工党员党性观念淡薄,不能够很好地执行“两报告”制度,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造成外出务工党员教育管理上的“盲区”。三是有的外出务工党组织受客观条件限制,组织开展学习不及时,教育效果不明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健全机制、明确责任上狠下功夫,加大党员教育管理和工作指导力度,使我县的外出务工人员党组织制建设再上一个新台。

篇2:襄城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我社区严格按街党工委要求,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教育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在“管住、管好、管活”上下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摸清底数,做到流动党员情况“底子清”。我社区根据流动党员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教育管理,按照“街道社区区域化全覆盖”的要求,每月对辖区范围内的流党员进行登记,对一些商务楼宇、居民楼栋、产业链条等因地制宜建立党组织,努力把每名党员都纳入有效管理和服务之中。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将外地流入的党员编入党的基层组织,安排其参加组织生活。

二、注重教育,提高流动党员自身素质。

今年年初社区党支部制定了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的内容和形式。针对不同类型的流动党员,在学习内容和教育形式上大胆创新,充分利用“清明”“国庆”、“春节”等流动党员返乡时节,采取集中补课、上门辅导、分组学习、结对互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他们学党章、学法律、听取他们外出期间思想工作学习情况的汇报。全面开展流动党员“双联双管”工作,组织社区党员进行远程教育站点平台对党员进行“双育”教育,每周定期播放三次电教片;为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形式,在培训党员、发放党员学习材料等工作中,把流动党员考虑在内,进行党内表彰时,为流动党员分配适当的名额,同时积极为流动党员维护合法权益、参加就业培训、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提供帮助。社区服务QQ群,微博,定期向流动党员发送信息,及时向他们传递党的声音,通报党建动态,加强经常性教育,流动党员可以随时随地反映实际困难及意见建议,实现党组织与党员的良性互动。

三、加强管理,建章立制,规范操作。社区党支部在结合实际抓好制度建设的同时,探索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一是实行党员外出登记制度。制定下发了统一的外出党员登记表,规定党员外出前必须向支部提交书面申请,经支部同意后方能外出,支部负责将其外出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以及组织关系管理等情况进行登记造成册,建立流动党员档案。二是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对外出时间不足三个月的党员,除外出前要说明外出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外,返回时要及时向党组织汇报情况。对外出时间超过三个月的党员,以电话形式向党组织汇报联系,支部指定专人与外出党员联系,定期把支部活动情况、要求和有关学习资料寄送给他们,加强对他们的教育。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1、去向难掌握。由于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很大,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

2、管理难落实。在流动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则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社区,人却长期在外流动,难以管理。

三、下一步工作意见、建议

篇3:襄城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 工作任务重、难度大。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及其上级主管部门, 根据有关规定, 结合实际, 制定出台了一些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制度。但从总体上看, 教育管理工作还相对薄弱, 存在一些问题。

1. 思想不够重视。

一些高职院校的基层党组织对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不重视, 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工作习惯于老办法, 对新出现的情况缺乏必要的调查分析, 拿不出针对性强的新举措;存在畏难情绪, 认为流动学生党员情况复杂, 对管理工作缺乏信心, 放任自由。对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 没有看到党员流动在新形势下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必然性, 没有真正重视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

2. 用人单位对于学生流动党员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或管理机制。

高职院学生第三年参加顶岗实习, 实习去向多为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一些个体经济组织等中小经济组织。在这些就业组织中, 不少尚未建立党的基层组织, 自然无法对流动学生学员实施组织管理。大部分流动学生党员长期不与学校党组织联系, 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党组织对学生流动党员存在“两不管, 两头松”现象;而在一些建有党组织的用人单位, 也因学生流动党员系顶岗实习, 劳动关系尚未建立, 组织关系尚未转移, 基于各种利害关系的担心与忧虑, 通常亦不愿意将学生流动党员纳入本单位的组织管理。相当一部分预备党员, 因党组织关系转移不及时, 不仅影响到党组织对其在预备期的教育和管理, 而且无法在预备期一年后考察合格按时办理转正手续。

3. 管理难度大, 学生流动党员无法管理。

在校那种集中上课、一起过组织生活的静态教育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流动党员, 党员教育管理在时间上、人员组织上都难以落实。学生流动党员学习与了解党的新理论、方针政策的渠道也变得狭窄, 完全变成纯粹的个人行为, 没有检查与监督, 也没有统一的要求。这些都加大了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同时个别组织观念淡薄的学生流动党员, 完全脱离党组织。特别是还处于预备考察期的预备党员, 他们的工作情况、汇报思想及表现都难以掌握, 进一步培养和考察工作难以落实, 转正手续难以履行。因此在一些高职院校出现了学生流动党员无法管理的局面。

二、做好高职院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建议

1. 全面提高认识, 增强做好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学生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对这部分流动党员管理做到流而不散, 流而不乱, 是新形势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客观要求, 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 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紧迫任务。要认真研究解决好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问题, 激发党组织的活力, 充分发挥学生流动党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推动党员队伍的全面发展。

2. 基层党组织要充分重视, 要建立健全制度和机构。

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要充分重视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规范工作, 保证工作有序开展;要增强基层各级党组织的责任意识, 层层落实责任;探索建立学生流动党员联系人制度, 由教师党员“一对一”联系流动党员, 落实责任到人, 全方位掌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动向;要完善机构人员设置, 实现专人管理, 为加强对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在管理人员安排方面, 可以选派组织能力较强、党性高的老师兼任流动党支部书记, 同时在流动党员中指定联络员, 使支部随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流动去向、外出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 并建立流动党员花名册, 对其入党时间、转正时间、流向、联系方式等情况进行详细登记。

3. 创新工作方式, 与实习单位建立共建机制, 在学生流动党员中建立基层党组织。

创新学生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模式, 建立学生流动党员党支部, 对流动党员进行集中教育和管理。在顶岗实习阶段, 组建“临时党小组”, 以便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党小组在实习阶段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要指定组织员或党员教师作为联系人,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同时也要加大与实习单位建立共建机制, 通过单位所在街区的党组织, 将学生流动党员纳入当地社区党组织党员的教育与管理, 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监督学生流动党员学习、工作及思想表现, 而且能让学生流动党员随时随地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 不断增强自身的理想信念, 充分发挥他们在工作岗位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4. 创新工作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学生流动党员搞好服务。

高职院校要从办学模式转变的需要出发, 不断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创新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要定期组织基层党组织领导, 到学生实习的企业, 与学生党员谈心、与企业沟通, 了解学生流动党员思想状况和存在的困难, 及时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5. 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教育。

当代社会, 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相互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 同时也是当前诸多高职院校学生相互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针对当前不少学生流动党员利用QQ等网络互动软件进行沟通交流较高的特点, 在实际工作中, 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应充分借助互联网这一现代交流工具, 因势利导, 在学习赴企业实习前可建立专门的流动党员党支部QQ群, 或学生流动党员论坛等网络平台。一方面党组织可随时通过网络平台将近期党组织学习的议题、内容、要求向学生流动党员公布, 并通过学习在线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向党组织汇报, 另一方面学生流动党员之间亦可通过网络平台自由展开讨论, 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 交流思想,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开展网上组织生活。此外, 学生流动党员如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 亦可通过党员信箱, 向党组织求助和反映, 以及时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帮助。网络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流动党员与党组织的无缝链接, 学生流动党员无论身处何地, 都能与党组织随时保持密切联系, 同时党组织也能随时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和思想表现, 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和引导进行网络化管理, 不失为高职院校党组织加强学生流动党员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

总之, 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能否做好这一工作关系关系到我们党先进性能否体现, 党组织凝聚力能否发挥。因此, 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形成完善的合理有效的学生流动党员管理体制, 积极探索高职院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新方法、新措施, 切实做好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何加强对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 增强他们的党员意识、理想信念, 针对一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薛泉祥.关于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喻怀礼, 杨海明.加强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6.

[3]刘丽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7.

[4]王辉.在“先教”活动中高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新途径的探索[J].新余高专学报, 2005.

篇4:襄城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关键词:流动党员;管理探索;教育管理

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加速了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之间的人员流动速度,其中有很多是党员。这些在两新中非常活跃的党员,对于国家发展壮大、社会安宁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基层社区党组织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缺陷和问题,大量的候鸟式、口袋和空挂党员依然存在,占据着我党重要的资源,但是又发挥不了实际作用,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流动党员管理体系。在新形势下,如何采取措施确保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完善,是基层党组织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当前流动党员状况分析

在目前的新形势下,我国流动党员存在的范围较广,数量较多,流动时间较长,生存状况存在很大差异,群体内部结构构成繁琐复杂。当前流动党员的具体状况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量越来越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流动党员的数量极速增长,以北京某市为例,数据显示,到2012年10月,该市流动党员共有1180人,占该市党员总数的3.5%左右;其中县域内流动的党员数量为588人,在本市其他县域流动的党员有578人,流动到外省市的党员有587人,共有505名党员从外省市流动到该市中,可见流动党员的数量较多;(2)流动范围越来越广,目前流动党员转移的主要方向是二三线产业,例如服装、建筑、餐饮和运输等,流动方向则是向外省市和全国范围流动,流动的主要方向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北上广深等;(3)流动时间越来越长,我国近年来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出台了诸多有利方针和政策,流动党员的流动时间逐渐增加,一些流动党员已经在某地区经商或者务工很多年,将近85%的流动党员选择只在春节等重要节假日回家,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4)流动党员结构内部愈加复杂,市场经济体制和用工体制的影响,流动党员在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就职收入较高,生活比较稳定,但是只占流动党员的小比例部分,大部分流动党员没有固定的职业或者工作岗位,收入低生活质量较差。

二、目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流动党员去向不固定。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很多流动党员都长时间在外流动,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和居住地,情况很不稳定,当地党组织很难掌握这些流动党员的去向,一些流动党员向其他地区转移前步步高党支部,离开所在地时间较长,并且不主动转移党组织关系,党组织对他们的学习工作和思想状况一无所知。数据显示,60%以上的流动党员在外出前都选择不上报党支部,在外地流动的党员不积极与所在地党组织保持联系,导致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非常大的困难。

2、流动党员管理不到位。一些基层党组织认识不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不清楚流动党员对国家、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对流动党员的当前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不甚了解,缺少管理流动党员的具体有效的措施,对于外出的党员的管理不积极、不认真;再加上一些流动党员长期在外地,很难管理,大部分党员都在非公企业工作,一些党员不对外表露党员身份,增加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

3、流动党员关系难转接。外出的流动党员返家时间不一致,一些是在春节等节假日回家,一些是在农忙时节返家,回家后或者忙于走亲访友,或者忙于帮助家里干农活等,不愿意也基本没有时间参加当组织的活动。大部分流动党员都是在非公企业就只,一些企业建立了党组织但是缺少活动经费,因此基本不组织活动,一些企业甚至没有建立党组织。流动党员的文化水平、素质水平和年龄等因素都存在很大差异,要做到协调存在极大的困难。因此大部分流动党员对于党组织的活动都是持应付的态度,很少主动参加或者组织活动。

三、改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

1、深化思想认识。各级党组织都要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要实现社会稳定健康的发展,关键在于党组织,充分认识当前形式下党员流动的必要性和客观性,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最为首要工作,建立完善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体制,责任落实到各个负责人和各级党组织上,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和奖罚体系,以此鼓励各级党组织和负责人提高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力度。

2、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力度,改善管理效果。可以根据各地流动党员的具体情况设立流动动员服务站或者联络中心,相关部门做好党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外出的流动党员应该登记,外来的流动党员同样要登记,建立完善的流动党员档案,与流动党员积极联络,了解他们的最新动向,针对具体情况恰当的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并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让党组织能够扩大管理范围,很多流动党员在非公企业就职,因此也要针对这个情况督促企业建立党组织,降低党员的流失率。

3、创新教育管理方法。根据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分为若干种类型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流动党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以此为基础才能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对于外出流动党员要针对其数量多、范围大、分散和职业较多的特点,结合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开展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外出的流动党员,在返乡前应该做好返乡培训,外出前则要与他们进行谈话,重点进行思想政治和党性教育工作。

综上,对于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断革新和完善,才能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高国舫.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J].长白学刊.2007,(09):20.

[2] 牟严鑫.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创新研究——以泰安市为例[J].山东大学.2014,(09):4.

[3] 董玉山.加强高校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0):62.

篇5: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XXX村党总支严格按照县委组织部和镇党委的要求,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教育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在“管住、管好、管活”上下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主要工作

1、建立组织,构筑组织机构。村党员总数达152名,其中常年在外的流动党员有32名,我们从健全组织着手,建立流动党员流而不散、流而不乱的管理体系,变“有党员无组织”为“有党员有组织”。推选组织协调、活动能力较强的党员为联络人,对流动党员进行直接管理,使流动党员管理有了最基层的组织,结构更趋科学,管理起来更加简便。

2、规范管理,构建管理机制。为加强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我们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方式,变“有组织无活动”为“有组织有活动”。一是建立制度,规范管理。先后制订出台《发展党员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实施办法》等制度,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作出具体规定。二是强化教育,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党支部、党小组作用,以信息交流、网络教育等为裁体,积极开展“三结合”学习实践活动。三是加强联系,跟踪服务。建立党员联络信息卡,及时掌握流动情况。

3、发挥优势,激发创业热情。流动党员大多在外闯荡,信息量非常大。党支部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春节期间,通过座谈会形式为党员们提供交流机会,让大家互相熟悉、互相交流、互相帮助,鼓励他们创业致富。

二、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我们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进行了一些积极而有益的探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了流动党员素质的提高。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出务工、个体经商的党员越来越多,党员流动会越来越频繁,流动党员管理面临的新问题也多了起来。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组织难运作、管理难到位、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

三、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几点措施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必须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积极创新思路,采取有效措施,突出流动党员管理的个性化。

1、创新组织设置,促进组织建设网络化。

2、创新管理制度,促进党员管理长效化。

3、创新活动举措,促进活动方式多元化。

4、创新考核机制,促进党员创业活力化。

篇6:襄城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镇党委严格按照县委组织部的要求,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教育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在“管住、管好、管活”上下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经验

1、建立组织,构筑流而不散的组织机构。按照流动党员工作单位(条)、居住地(块)之间“谁有利于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就由谁负责”的原则,使流动党员党组织设臵超越区域、所有制、行业等局限,形成组织健全、职责到位、工作有效的组织网络。一是建立基层组织。根据流动党员队伍的特点,争取上级党组织支持,建立健全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的三级管理网络。按照地域相邻、人员相知、工作相联、便于活动的原则,在党员相对固定集中的地方成立党支部;在相对集中地区有流动党员3人以上成立临时党支部。二是实行专人管理。流动党员的各基层党支部要确定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系,一人一挂钩。流动党员到达外地以后,必须及时地向原党支部和联系人提供电话和通讯地址。指定的联系人每季度至少同流动党员联系一次,及时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征求他们对支部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收缴党费等。通过健全各级组织,从而使得外出流动党员“离

乡不离党”,符合条件、表现突出的预备党员能按期转正“入党”。

2、规范管理,构建离乡不离党的管理机制。为加强流动党

员教育和管理,我们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方式,变“有组织无活动”为“有组织有活动”。一是建立制度,规范管理。先后制订出台《发展党员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实施办法》等制度,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作出具体规定。二是强化教育,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党支部、党小组作用,以流动党校、网络教育等为裁体,积极开展“三结合”学习实践活动。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鼓励个人自学,广览党员政策法规,广学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现场学习与网上学习相结合。组织观看电影《张思德》、电教片《任长霞》等,身临现场接受教育。传递学习资料,开展学习讨论,交流学习心得;重点学习与一般学习相结合。凡是党内重大文件、重要决定、重要会议精神等,发挥党小组作用,尽早组织流动党员学习讨论。一般性学习教育则采用发放、邮寄学习材料等形式进行。三是加强联系,跟踪管理。把流动党员管理和人事关系管理结合起来,在办理人事关系代理登记的同时,登记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联系渠道、工作状况,并建立党员联络信息卡,及时掌握流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3、发挥优势,激发流动党员创业致富的热情。流动党员大

多在外闯荡,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创业。有的是厂长、经理,有的是技术骨干,信息量非常大。党支部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经常为党员们提供交流机会,变“有活动无效果”为“有

活动有效果”。让大家互相熟悉、互相交流、互相帮助。鼓励他们创业致富。

二、存在的问题

1、去向难掌握。由于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很大,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外出党员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教育管理不严,制度不全,导致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

2、管理难落实。在流动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则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流动,难以管理。

3、作用难发挥。相当部分流动党员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发挥不了作用。

三、下步工作打算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必须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积极创新思路,采取有效措施,突出流动党员管理的个性化,着眼于破解“四难”,落实“四创新”,形成“四化”的良好局面。

1、着眼于破解“组织运作难”,创新组织设臵,促进组织建设网络化。针对流动党员分布广、成份复杂、流动松散这一实际情况,我们从健全组织着手,建立流动党员流而不散、流而不乱的管理体系,变“有党员无组织”为“有党员有组织”。一是按地域建立流动党员管理站。在外出流动党员人数较多,职业相对稳定,且有相对稳定活动区域的地点建立管理站;在外出流动党员人数少、外出时间短、流动相对较快的地方,建立临时管理站。管理站的设立,使每个地域的流动党员就近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家”。二是管理站内推选联络人。每个管理站中工作相对比较稳定,组织协调、活动能力较强的党员被确定为联络人,对流动党员进行直接管理。通过这种“划整为零”的方法,使流动党员管理有了最基层的组织,结构更趋科学,管理起来更加简便。

2、着眼于破解“管理到位难”,创新管理制度,促进党员管理长效化。流动党员的频繁变动,往往使党支部对其现实表现及履行党员义务情况掌握不够全面,对他们的监督管理不够到位。针对这一情况,要进一步创新相关制度,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一是明确管理责任,做到基层组织一盘棋。明确各党支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职责,建立起一个以党总支为中心,党支部和党小组共同负责的责任体系,以保证人才中心流动党员流出流入都在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之下。二是健全管理制度,构建流动党员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党员外出流动报告制度、联系制度、学习活动制度、党员发展制度、《流动党员活动证》管理使用制度,以及党总支的组织协调、检查监督制度等,使流动党员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加强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管理。对流动党员外出时间6个月以

上,从业地点和单位比较固定,且从业单位已建立起党组织的,及时将其组织关系转入所去单位的党组织。对外出时间6个月以内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实行“持证”管理。四是开展“三常”活动。即“常回家看看”。每一位流动党员心中都要装有人才中心这个“家”,常回家看看,为党支部出谋划策,争光添彩。“常说说心里话”。每一位流动党员每半年向党支部汇报一次思想、学习、工作情况,说说心里话,真正把党支部变成自己的“贴心人”。“常通通电话”。单位变了、地方换了、号码改了、取得成绩或犯了错误等,都要经常与党支部保持最紧密、最稳定的联系。同时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措施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利,为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3.着眼于破解“活动开展难”,创新活动举措,促进活动方式多元化。把党组织活动同流动党员的本职工作联系起来,创新活动方式,有效解决流动党员“活动无场地、缺资金、时间无保证”等实际困难。主要是通过精心策划组织活动。要从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出发,改变以往简单的以开会传达、文件学习为主的单一活动模式,按照“时间短、内容精、方式活、效率高”的思路,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使流动党员“每次活动都能带点收获回去”。如每个季度布臵组织生活会的专题内容和提纲,提出活动要求,坚持“业余”、“小型”、“务实”的原则,开展富有吸引力的党组织活动。对不能及时参加组织活动的党员,要通过寄信函、发资料等形式,保证流动党员能定期过党的组织生活。

篇7: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措施

一是建立专门档案。对全县农村所有流动党员建立档案,达到“六个掌握”,即掌握党员基本情况,掌握外出时间,掌握所从事的个体经营项目,掌握新住址,掌握联系办法,掌握党费缴纳情况。

二是确定专人联系。支部在每名流动党员的:同一村民小组中指定一名党性强、责任;心强的党员与流动党员结成联系对子,定期联系。

三是利用流动证卡。全县22个乡镇党委都向流动党员发放了流动一员活动证或流动党员管理卡,要求他们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取得联系,把他们的从业表现和参加组织生活情况填入证卡,结束流动后上交原支部。

四是行业归口管理。县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9年初制定下发了<<**县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对流入县城的农民党员实行行业归口管理。

六是职能部门制约。针对前几年出现的个别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外出不打招呼,造成组织不掌握去向的问题,各乡镇党委把各支部党员名单印发给本乡镇各职能部厂,各职能部门办理党员外出事宜时进行“三年一沟通”,即看是否办理了流动党员活动证或管理卡,是否交纳了当年党费,是否和支部打了招呼,并与党支部沟通。公务员之家:http://

七是拓展新建组织。主要着力抓好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健全党的组织,使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同步。

八是目标要求管理。支部对每位流动党员都确定组织生活目标,以印发《流动党员须知》、《致流动党员的函》等形式发到流动党员手中。各乡镇党委要求流动党员做到“五个一”目标:即年初一次交齐党费,半年汇报一次思想。七一参加一次活动,每次回乡必须到支部汇报一次,每年至少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明确了流动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形式和内容。

九是开展多种活动。县委多次下发文件,认真规划和布置在流动党员中开展活动。

十是组织手段管理。对常年外出离家已搬迁的党员,动员迁出其组织关系。

关于城乡人口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 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各经济板块,有关单位: 为推动南岸区统筹城乡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城镇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技局自主创新应对金融危机工作措施 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制定以下措施。

一、争取50项以上国、省科技计划项目 准确把握国家扩大内需的历史……文教局领导先进性最新整顿措施 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通过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找出了文教局领导班子存在的突出问题,综合起来有十五条共六个方面,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一、存 在 的 突 出 问……县委干部作风建设整顿措施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干部作风整顿活动的布署,通过认真学习县委、县政府《关于》和深刻领会*在干部作风整顿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对照检查,我对个人进行了认真剖析,深刻感受到自身在学习、工作、……

篇8:襄城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性别差异,左庄

近年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各种调查中, 性别差异是一个不被十分注意但却无处不在的问题, 本文在对左庄105位外出务工人员的调查的基础上, 在性别分析的视角下分析外出务工劳动力在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就业趋向等方面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浪潮中, 笔者认为以一个村庄为个案分析, 来了解农村劳动力流动内部的细节问题, 对于加强劳动力流动的规范性管理、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和有序流动的有关政策, 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在此, 笔者仅就外出务工劳动力中的性别特征及差异进行分析研究。

1 左庄外出务工劳动力的现状及性别差异

1.1 调查区域现状、对象和方法

左庄是河南省商丘地区一个外出务工非常集中的村庄, 位于河南省柘城县城西郊约5km处, 地处平原, 但交通却不便利, 只有村外一条失修的柏油路通往县城, 最近的铁路线距村子也约50km。全村共277户, 耕地154hm2, 1064人, 其中男554人, 女510人, 户均人口4.1人, 人均耕地面积约480.24㎡, 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一直以来, 这里以农业为主, 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 也有棉花、绿豆、大豆、芝麻、高粱、花生等, 主要的间种套种方式是麦套棉。在非农产业方面左庄基本没有发展, 目前村内还没有任何工厂或者企业, 只有代销点三户, 营业额一般不超过30元/天。现有土地资源稀少、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非农产业发展滞后以及人口的增加, 使左庄劳动力明显剩余。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左庄开始出现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随着改革日益深化, 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 目前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大约在300人左右。

笔者于2006年2月在左庄走访调查了90多家农户, 主要对其家庭中的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调查和访问, 共用问卷110份, 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05份, 在105份问卷调查中, 其中男性问卷调查68份, 女性问卷37份, 选取时尽可能兼顾到了对象在年龄、性别、家庭收入状况、以及家庭成员的职业状况等方面的差异。

1.2 左庄外出务工劳动力的现状及性别差异

1.2.1 农民工数量、年龄、分布现状及差异。

左庄外出务工劳动力在数量分布上的明显差异就是男多女少, 在走访的90多家农户中, 男性外出务工人员共73人, 女性40人。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主要原因是年龄较大的男性依然进行着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 而年龄较大或者初婚或已怀孕女性则没有选择外出, 而是留守家庭。笔者在村中也多次看到家中留守者只有女性和孩子的家庭, 一般是父亲、儿子或者儿媳均外出打工, 而把母亲和孩子及老人留在家中。图1给出了不同性别外出务工人员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状况。显然, 外出务工的男性劳动力在各个年龄段分布较女性更为均匀, 其分布情况基本与年龄呈现反比例关系。外出务工女性劳动力的年龄较男性来说则更年轻且集中, 主要集中在16~25岁之间, 这一年龄段占外出女性总人数的77.1%。出现这种状况与女性在家庭中充当的角色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左庄女性结婚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 女性一旦结婚就必须承担抚育后代、赡养老人和家务劳动的重担, 所以, 女性外出务工一般都是在结婚之前或婚后尚未生育之前。

1.2.2 文化程度现状及差异。

调查资料显示, 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存在着显著差异, 从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到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都占一定比例, 但大多集中在初中文化程度, 小学文化程度的也占较大比例, 而高中、中专及以上的人员则很少, 性别之间的文化程度差异并不十分显著, 二者之间有着共同的分布状况, 区别主要表现在女性劳动力教育水平略低一些, 主要原因是左庄在子女教育上仍然有重男轻女的倾向, 据笔者调查, 目前左庄现有的在校高中生共有12人, 其中却没有一个女生。

1.2.3 外出务工地区和选择地区原因的现状及差异。

通过调查得知, 左庄劳动力在外出务工地区的选择上, 务工者不论男女他们首选的顺序依次为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这样的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 但是女性显然要比男性更集中, 在进行问卷调查的105人中, 有近2/3的女性聚集在广东省, 如果加上上海、北京、江苏和浙江, 占了出省务工的农村女性的90%以上;男劳力选择区域则相对比较分散, 虽然在广东的数量也最多, 但仅占出省男劳力的16%, 加上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和浙江, 也不到24%。而在女性数量很少的河北、湖北、新疆、山西等内地一些地区, 则分布着相对数量的男性。

在选择流入地的原因上, 多种多样, 但主要原因是认为那里工资较其他地方要高和有老乡或亲人,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 就是男性中约有1/4的人是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在现有的条件下, 他们在其他地方找不到工作, 所以只能选择在那里工作 (图3) 。在访谈过程中笔者了解到,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左庄男性劳动力中有一部分由于年龄较大, 而且有没有技术, 所以只能选择去那些单纯靠劳力挣钱的地方, 比如上文提到的河北, 便是这样一个地方, 男性劳动力去河北主要从事的是砖窑工作, 不需要什么技术, 只要有气力便可。

1.2.4 工作性质及从事职业的现状及差异。

从工作性质方面可以看出, 左庄外出从业人员的90%左右从事打工工作, 在所调查的105人当中仅有7人从事个体, 1人办过公司, 男女人员在工作性质及分布方面没有显著区别。在职业的选择上, 105人中共有5位 (4.76%) 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第一产业。在第二产业上, 男性、女性都非常集中, 女性中约有近80%左右选择在沿海企业打工, 这里有一个隐含特点, 即女性从事的第二产业均为沿海地区的一些轻工企业, 她们主要从事一些电子、玩具厂的流水线作业;在调查人员中, 男性有29.41%选择去沿海那些轻工企业工作, 但据笔者调查他们多为25岁以下的未婚男性,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见世面, 还有一部分是为了寻找婚姻对象, 而对于左庄的已婚男性来说他们大多选择从事运输建筑或转窑场的工作, 在访谈中问到原因的时候他们一致的回答是, 沿海那些企业一般不招收男性, 即使招工, 工资也很低, 虽然表面上月工资还可以, 但由于当地花销较大, 很可能年终根本没有节余, 所以还是选择去河北、上海、天津等地去干体力活, 一是工资较高, 二是平时很忙很累也没时间花钱, 因此可以节省。在第三产业方面, 男性中只有8人从事这一领域的工作, 在调查的37位女性中也仅有3位从事服务工作, 当问及为什么没有人愿意从事家政服务行业时, 都回答说主要是因为从事家政行业一是工资低, 二是不自由, 而且让人瞧不起, 尤其是女性, 如果从事这一行业会让人觉得她是在从事不正当行业。

由此可以看出, 左庄外出务工劳动力基本不含技术指数, 他们大多从事一些简单的手工操作, 或纯粹的体力活, 而且传统的一些不良观念在外出从业人员中还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1.2.5 工资报酬的现状及差异。

图4给出的是左庄外出务工人员的大致月工资水平,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目前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总体偏低, 女性工资水平又低于男性工资水平, 主要表现在女性的工资有一半以上集中在500~700元之间, 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 而低于500元和高于1000元的则非常少, 而男性的工资水平主要集中在500~700和700~1000元两个档次, 但男性中超过1000元以上和500元以下的人员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从事行业劳动强度的原因, 男性工资水平之所以比女性略高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从事的工作劳动强度相对女性要较高, 前文已近叙述了, 左庄外出的女性主要选择到广州上海沿海地带的以下小型企业, 从事的都是服装、电子等一类的流水线作业, 除了工作时间较长外, 劳动强度并不大。而外出男性人员大部分从事的都是高劳动强度的工作, 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用命去赚钱, 所以工资理应相对高一些。二是性别群体的同质性程度不同, 左庄男性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年龄跨度较大, 以及个体文化水平不同, 所以使男性外出务工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 表现在收入方面就是收入水平明显的内部差异性, 而外出女性务工人员由于在年龄以及其他一些方面则存在很大的同质性, 在加上女性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工作地点极大相似性, 表现在女性的收入方面就是收入水平的内部相对集中性。

2 结论

通过上述可知, 无论是在劳动者的数量、年龄、文化水平、外出务工地区、转移途径、方式和行业以及工资报酬等, 左庄外出务工劳动力性别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几个个方面, 第一, 女性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充分, 尤其是已婚女性, 年龄分布集中, 转移途径和方式单一, 从事工种技术含量低, 工资报酬偏低;第二, 男性劳动力转移年龄段过于集中在中青年身上;第三, 女性劳动力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处于弱势, 需要在整体上提高教育水平的同时, 加强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受教育权实现的监督;第四, 左庄劳动力在从事行业方面明显偏向于第二产业中的体力劳动工种, 这在未来的竞争中势必是一个日益夕阳化的趋势, 政府部门应大力鼓励左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提高文化水平的基础上提升技能水平;第五, 外出务工劳动力工资偏低, 由上文可以看出, 左庄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工资报酬集中在500~1000元之间, 这与目前城镇职工工资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因此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第六, 农村劳动力与流入地的交流不足, 男性比女性较好。基于外出务工人在两性之间的众多差异, 政府应该从性别之间的差异着手做好劳动力转移的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费孝通,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36-37.

[2]蔡防 (主编) , 2002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城乡就业问题与对策[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3]林毅夫, 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民http://www.aweb.com.cn2006年8月29日.长沙晚报.

[4]罗美雪,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探析——以云霄县为例,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2.

篇9:襄城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关键词: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

中图分类号:G6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14-01

引言

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流动生党员管理问题,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程度相差很大,因此流动生党员管理工作开展起来,也有很多困难,全面分析存在于学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制定合理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对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所谓的流动性党员就是指因为一些原因从而导致的学生党组织没有随着学生一同转移,而这些党组织会被暂时保存在学校学生党员群体中,那么针对一部分特殊的党关系,如何进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明确学生流动党员是如何形成的。

1、顶岗实习或者是单位实习

目前,很多高校都会有顶岗实习的计划,因此,一部分的党员学生会在毕业之间,进入工厂或者企业进行实习工作,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党员就变成了流动党员,但是因为还没有正式毕业,因此,其党员关系,还需要被暂时保留在学校。

2、待就业学生党员

一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在正式毕业后,无法马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党员关系也不能及时被接收,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这些毕业生的党员关系可以暂时被保管在学校一段时间。

3、已经毕业但组织关系还没有转出

有些高职学生虽已毕业,但因选择了非公有制企业或自主创业等,就业单位或是党的组织建设不完善或是根本就无党组织,因此,毕业生党员就无法把组织关系转移。只能依靠在学校的党组织。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具有年龄偏低,整体素质较高,但是党员意识薄弱,可塑性强等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得其管理工作难度更大。

二、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处于实习阶段的学生党员管理不到位

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来看,实习时期一般在大三阶段,这个时候,学生会陆续进入各个企业进行实习工作,企业种类多,地区分散,因此,党员管理工作落实起来,比较困难,一些细节容易被忽视。

2、受到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

毕业生党员的流动性比较大,由于他们的工作变动频繁,不稳定,所面临的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因此,对于一些党组织活动,也很难积极的参与,这样一来,流动党员的管理,就会越来越缺少组织性,学校管理困难大,但是不管也不行的局面非常普遍,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流动管理困难的现象。

3、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

在我国,还有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一部分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管理问题非常严重。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中,还存在很多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切实得到解决,必然会导致流动党员党组织混乱或者丢失的现象,这不利于我国党员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全面分析这些问题,掌握基本情况,是目前党员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1、要严把学生党员“质量关”

强化申请入党人员的筛选,提供学生素质,建立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从实际的经验来看,综合素质高,在校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的学生,在其成为流动党员之后,也能够积极与党组保持联系,管理起来较为容易,能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2、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教育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要健全相关教育管理制度,建立专门负责流动学生党员的机构,规范党员教育工作,保证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学校要增强高职院校党组织的责任意识,实行学校与学生党员联系制度,重视对学生流动党员的信息收集工作,掌握流动学生党员的情况,对他们面临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3、创新模式在流动毕业生党员中成立基层党组织

在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要创新流动学生党员的党组织设置模式,通过多渠道、多载体、多途径开展教育管理活动;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和网络平台将流动学生党员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结束语:

强化对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工作责任心,是维护流动党员利益,推进我国党组织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有效措施,从目前存在于我国高职院校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新模式,保证流动党员的党员本色。

参考文献:

[1] 虞剑英.创新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报.2011:26.

篇10: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形成系统、科学、有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流动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组部《关于加强党员流动中组织关系管理的暂行规定》和XX党委组织部《关于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规定,结合[-http:///]我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流动党员是指经常离开本地、本单位党组织或者连续离开时间超过3个月不足6个月,或者连续离开时间虽然超过6个月但外出地点或工作单位变化频繁的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它正当职业的党员。

第三条党员外出应向所在党组织报告。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外出理由、外出地点、外出时间以及外出后与党组织联系的方式等。

第四条党员外出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基层党组织应予同意并及时为其转移组织关系、出具党员证明信或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

第五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六条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都应担负起管理流动党员的职责。坚持条块结合,实行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双向配合共同管理的方式。

第七条流出地党组织要掌握流动党员去向,采取有效办法加强教育管理,向所去地方、单位党组织通报并及时掌握外出党员的表现情况;流入地党组织要经常与流出地党组织主动联系、及时沟通、密切配合,切实承担起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主要责任。

第三章管理方式

第八条根据流动党员的就业形式和居住状况,合理确定党员的管理方式。就业比较稳定、工作单位建立党组织的由单位党组织管理;工作单位未建立党组织而有行业协会的,可由行业协会党组织或行业主管部门党组织统一管理;暂时未落实工作单位,人事档案挂靠在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或劳动力流动服务机构的,可由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或劳动力流动服务机构党组织管理;就业单位不够稳定但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可由居住地党组织管理;居住地经常变动的,可由原所在地党组织管理。

第四章组织机构

第九条市委组织部设立XX市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负责跨区域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接转工作。实行《流动党员活动证》管理制度,并将外出党员的姓名、所在支部、发证时间、外出原因、外出地点、外出时间等情况登记造册。各基层党组织每年须对《流动党员活动证》查验1次,3年期满后换发新证。对流入我市的流动党员持有的《流动党员活动证》的相关内容要认真填写。

第十条市直属机关党委、街道党工委、苏木党委及相关党委(党工委)也应设立基层党组织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市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将《流动党员活动证》统一发至各基层党委(党工委)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由其发放或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各基层党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把流入我市的流动党员编入一个党支部(或党小组),或单独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

各基层党委(党工委)要指派专人负责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农牧区、街道社区、企业等党组织要设立流动党员登记工作站,对本地区、本单位的流动党员进行登记造册,掌握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市人才、劳动力交流服务机构应成立党组织,负责管理进入人才、劳动力交流服务机构,尚未落实工作单位又未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

第十二条集体外出、地点相对固定,时间在6个月以上,属同一基层党委的3名以上正式党员,应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或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属不同基层党委的,上一级党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或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隶属有关基层党委;条件具备的,可以建立流动党员党总支或基层党委。

第十三条切实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领域的党建工作,提高党组织的组建率,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保证流动党员能够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

第五章组织关系

第十四条党员外出地点或工作单位相对固定,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一般应当开具中国共产党组织关系介绍信;外出时间6个月及以内的,一般应当开具中国共产党党员证明信。外出地点、时间不确定的,一般应当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短期外出开会、参观、学习、实习、考察、借调工作、办理公务、休假探亲等,时间在3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的党员,一般开具党员证明信;时间在3个

月及3个月以内,无需证明党员身份的,可不开具党员组织关系凭证。

第十五条凡党员所去单位已建立党组织的,应当将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到单位党组织;单位未建立党组织的,应当将组织关系转移到单位所在的乡镇、街道党组织,或党员所居住的村、社区党组织。以上单位或地方接收确有困难的,也可以转移到行业主管部门或有关服务机构党组织。

第十六条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党员,流向比较集中的,原所在企业党组织应当与其所去单位或地方党组织做好衔接工作,帮助党员及时落实组织关系。党员流向不确定的,一般先将其组织关系转移到其居住地所在的乡镇或街道党组织。

第十七条对根据国家政策有关规定,已纳入社区管理的退休干部、职工党员,其所居住社区具备接收条件的应当将组织关系转移到党员居住的社区党支部;离退休干部、职工党员在外长期定居的,应将其组织关系转移至现居住地党组织;对异地居住、受聘到新的单位工作或外出务工经商的,应当根据时间长短及工作单位等具体情况转移组织关系;被原单位返聘的,应当继续将其党员组织关系留在原单位党组织。

第十八条对于待安置的复转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中的党员,由军转办、安置办、人才交流中心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党组织教育管理;6个月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应将其组织关系转移至本人、父母或配偶所居住社区党支部或市人才交流中心党组织教育管理。

第十九条在本市范围内流动的党员,能经常返回所在党组织参加组织活动的,其组织关系一般维持不变。

第二十条在职党员擅自离职、下岗职工党员和农牧区无职党员擅自外出,所在党组织应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本人坚持不改的,可区别不同情况作出必要的处理。涉及党籍处理的,应慎重对待。

第六章信息网络

第二十一条市直属机关党委和街道社区、苏木嘎查、科技园区、驻市单位党组织要建立《外出党员登记簿》和《外来党员登记簿》,记录流动党员详细情况。

市委组织部要利用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管理系统专门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录入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实行动态管理。

第二十二条建立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定期报送制度,党支部每季度要将有关情况上报基层党委(党工委),基层党委(党工委)每半年要将有关情况上报市委组织部。

第二十三条建立全市党内基本信息管理网络,逐步延伸到每个基层党组织,实现流动党员基本情况的信息化管理。

第二十四条大力发展流动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充分利用党建网站或网页、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手段,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与服务。

第七章教育培训

第二十五条要根据流动党员人多、面广、分散、职业杂等特点,结合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在流动党员流动前、流动期间和流动后均要加强教育,做到教育不脱节,管理不断线。

第二十六条党员外出前,党组织要进行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告知联系方式;党员外出期间,党组织应通过适当方式与党员继续保持联系,了解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工作情况,及时向外出党员通报党组织重要情况;党员返回后,党组织应及时派人与流动党员谈心,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记载内容,详细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七条接收流动党员的党组织要严格党的组织生活,搞好经常性的党内活动。结合流动党员的学习需求,抓住时机开展集中培训、专题教育和组织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经济、法律、现代科学技术等与之从业密切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使流动党员真正从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发。

第二十八条对流动性较大,且无固定地点,但可以随时返回原所在地区(单位)的流动党员,由原所在地区(单位)党组织负责对其进行管理。

第二十九条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利用外出党员活动范围广、经营门路多、获取信息灵的优势,发动外出党员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牵线搭桥,传送科技和市场信息,引进发展经济项目,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根据外来党员素质相对较高、在外来人员中有一定号召力的特点,引导外来党员带头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充分发挥他们在外来人员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外来人员共同为第二故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服务。

第三十条重视对流动党员中优秀分子的培养和使用,及时把政治素质好、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有开拓进取精神、事业心强、群众拥护的流动党员,选拔到农牧区、街道社区党组织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班子,充实基层党的工作力量。

第八章权利保障

第三十一条办理正式党员组织关系转移手续的流动党员,如果其所在的党组织由流入地管理,在流入地参加党内选举,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如果其所在的党组织由流出地管理,在流出地参加党内选举,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三十二条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和党员证明信外出的流动党员,在流出地参加党内选举,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九章民主评议

第三十三条未办理正式党员组织关系转移的流动党员,原则上回原单位党组织参加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如果流动期间适逢外出所在地或单位党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可以参加学习,接受教育,但不能以此代替回原单位党组织参加民主评议。

第三十四条流动党员确因特殊原因不能回原单位党组织参加民主评议的,可交回本人自评材料进行评议。

第三十五条党组织要通过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听取流动党员思想、工作情况汇报以及向所去地方、单位党组织了解情况等方式,掌握流动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严格执行评议标准,按规定评定等次。

第十章党费收缴

第三十六条每年年初,流动党员应向党组织如实申报上一外出后的实际收入,党组织根据党员收入情况,按照中组部规定的比例和标准,确定交纳党费的基数,核定月交纳党费数额。

第三十七条流动党员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邮汇、委托代交等方式,至少每季度交纳一次党费。

第十一章组织领导

第三十八条各基层党委(党工委)要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作为考核党委(党工委)领导班子及有关领导成员工作实绩的内容。逐级建立责任制,明确相应职责。

第三十九条市委组织部要加强对流动党员工作的具体指导和协调。工商、民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和各行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第四十条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制度。凡有流动党员的党支部,应确定党支部书记或支部委员作为他们的联络员,每人联系1至5名流动党员。联络员负责与流动党员进行联络与沟通,协助党组织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了解他们外出表现并如实向党组织报告。

第四十一条建立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基层党组织应根据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流动党员流动期间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遵纪守法,特别是发挥党员作用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制定操作性强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于表现突出的,要给予表彰。

第四十二条建立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制度。党员外出期间,党组织要定期、不定期地走访其家属,必要时可派人员去看望流动党员本人,了解情况,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第四十三条对在转出和接收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等工作中推诿扯皮的党组织和党员,上级党组织要及时指正,对拒不纠正的,以及在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中违反党的纪律和规定的,对主要责任者要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

第十二章附则

第四十四条本暂行办法由中共xx市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上一篇:描写过年那些事作文下一篇:xx杯电玩竞技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