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常用修辞

2024-04-30

中学语文常用修辞(精选6篇)

篇1:中学语文常用修辞

小学语文常用的拟人、比喻、排比、夸张句汇总 | 期末复习

一.拟人句

1.风翻开了书!

2.小狗伸了一个懒腰。3.真理它却不会弯腰。4.白杨树笔直地站在路边。

5.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6.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8.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9.巨浪伸出双臂把我猛地托起。

10.收音机天天说个不停,令邻居十分讨厌!1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

12.春尚浅,几处山顶上的梅花却挣扎着吐出红苞来。13.微风柔和地吹,柔和地爱抚我的面孔。14.荷塘里的荷花都羞涩地打着朵儿。15.落叶随风高低起舞。

16.秋天又迈着沉稳的脚步款款地向我们走来。17.秋便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18.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19.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

20.夜空中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在对你微笑。21.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22.骄阳下,小草无精打采地垂着手,低着头,无声地叹息着。23.风儿清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4.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25.翠绿欲滴的椰子从叶间探出了头。

26.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着欢乐的歌儿。27.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

28.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我们点头微笑。29.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正在窃窃私语。30.阳光透过窗子,射进了屋子,轻轻地对我说:“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好好加油吧!” 3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32.春天来了,小鸟放开歌喉,尽情歌唱。

33.调皮的雪娃娃飘到雪松爷爷的身上,雪松爷爷被逗得笑弯了腰。二.比喻句

1.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2.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3.像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4.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5.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6.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7.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8.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9.秋天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10.火红的枫叶像火花一样纷纷飘落下来。11.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般向终点跑去。12.北极星像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

13.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他,他已经跑远了。14.梦像一片雪花,在空中飘舞,想抓住他,他已经融化了。

15.栀子花可真漂亮,它的花瓣是一层层的,颜色是白色的,好像白白的雪花。16.这是地雷花,你看中间的花蕊像不像小地雷?

17.月季花最里面一层包住花心,好像小姑娘在房屋里躲来躲去。

18.绚丽多彩的菊花千姿百态,有的像蛟龙的爪子,张牙舞爪;有的像小姑娘的发髻,含苞欲放;有的像节日的礼花,竞相绽放;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含情脉脉……

19.向日葵开着一轮金色的大花,花瓣上含着亮晶晶的银色露珠。20.中秋夜,一轮明月宛如一个圆圆的大玉盘挂在夜空中。

21.这些小蝌蚪大头大尾巴,像小姑娘的辫子,黑油油的,真好看!22.这条公路很长很长,就像一条长长的飘带一直伸向天边。23.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一样高挂在雨后的天空上。

24.路旁的田野里、山坡上,野菊花金黄金黄的,像星星点缀蓝天一样,装饰着广阔的原野。

25.夏天的山也是绿色的,那绿色浓浓的,一片片树叶,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像被绿油彩涂过,连雨点落上去,都给染绿了。

26.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27.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28.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29.蓝蓝的天空,电线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日赞歌。

30.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31.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32.我们村子前面的小山包,远远看上去真像一个绿色的大绒团。33.天上的星星像宝石般晶莹。

34.天上的星星像小孩子的眼睛一样亮晶晶。

35.夜空中一闪一闪的星星就像钻石般镶嵌在这深蓝的夜空中。

36.星星璀璨耀眼,美丽动人,似白宝石般残留我心,令人无法忘怀。37.星星一闪一闪的,好像是一个水亮剔透的眼睛。

38.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真是喜煞人啊!

39.那稻子换上了富丽的金装,羞答答地低垂着头。微风吹拂,金涛滚滚。

40.这一路种的都是高粱,已经长得高过人头了,绿油油的像一堵没有止境的围墙。41.红红的高粱,像无数支火把,映红了天际。

42.那一片片火红的高粱穗子缀满了圆饱饱的珍珠一样的果实,在微风中向着勤劳的人们点头微笑。43.过了几天,仙人球上的花骨朵露出两瓣洁白的花瓣,像要挣开蛋壳的小鸟,十分惹人喜爱。44.仙人球花,像是一个长长的喇叭,正对着蓝天吹奏着欢快的乐曲。

45.仙人掌是黄沙中的碧玉,是枯海中的岛屿,是荒漠上的英雄;它们给炽热如焚的沙漠带来了生机,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神秘的希望的色彩。

46.芦苇开花了,芦花飘飘,白白的,软软的,像一簇簇轻盈的羽毛,在风中摇曳。

47.野花遍地都是:杂样儿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48.芦苇着花了,芦花飘飘,白白的,软软的,像一簇簇轻盈的羽毛,在风中摇荡。49.雨后的草田,野花竞放,像一块刚浸过水的花头巾,连露水都是五颜六色的了!50.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三.排比句

1.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2.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3.下课了,操场上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同学们有的拍皮球,有的跳绳,有的打篮球,玩得可开心啦!4.图书室里的书可多啦,有童话书,有科学书,有漫画书。

5.友谊像春风,徐徐吹来;友谊像炭火,雪中送来;友谊像雨水,旱中下来。

6.老师的教导,像阳光,洒向我们心的角落;像清风,吹散我们心底的阴霾;像钥匙,打开我们知识的大门。

7.天上的火烧云真美啊!有的像咆哮的狮子,有的像奔驰的骏马,有的像雪白的羊群……真是多彩多姿啊!8.爱心是一股甜甜的泉水,使不幸的人忘记生活的苦涩;爱心是一首动听的歌,使生活枯燥的人感到生活的乐趣;爱心是一汪潺潺的溪流,使饥渴的行人感受到生活旅途的甘甜。

9.宽容的朋友一定情同手足,宽容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满,宽容的民族一定强盛不衰,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丽。

10.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则是流转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则是婉转的美;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乡村则是淡雅的美。

11.生活是一杯酒,散发着迷人的醇香;生活是一支歌,奏着高低不一的音符;生活是一首诗,充满着“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

12.小溪永不止息、奔向大海是一种坚持;野草冲破乱石、钻土而出是一种坚持;梅花不畏严寒、迎风怒放也是一种坚持。

13.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14.微笑是大海上的一盏引航灯,给人希望,给人力量;微笑是一缕阳光,能够穿透乌云,温暖大地和生灵。15.友谊是你受伤时的一张创可贴,友谊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友谊是你摔倒时伸出的一只温暖的手,友谊更是雨天为你撑起的一把伞。

16.母爱是温暖心灵的太阳,母爱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母爱是灌溉心灵的沃土,母爱是美化心灵的彩虹。四.夸张句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3.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5.农民们说,看到绿油油的麦苗,就闻到了馒头的香味。6.广场上人山人海。7.他的歌声响彻云霄。

8.场上响起了排山倒海般(雷鸣般)的掌声。9.这座楼高耸入云。

10.教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11.学校的操场只有巴掌大。12.他的心痛如刀绞。

13.他的心眼儿只有针眼那么大。14.那个巷子里的酒香飘十里。15.看到这个蛋糕,我垂涎三尺。

16.我端起碗,觉得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17.他觉得度日如年。18.他的成绩一落千丈。

19.一眨眼,我们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20.他饿得可以吃下一头大象。21.风大得把大地都揭了一层皮。22.他太重了,摔倒在地上,两个人都拉不起来,要超重机才能吊起来。23.他家穷得揭不开锅了。

24.这个桔子把我的牙齿都酸倒了。25.他口渴得可以喝下一条江。26.他口渴得嗓子直冒烟。27.这辆车开得像蜗牛一样慢。28.礼堂里挤得连一根针也插不下。29.爸爸气得火冒三丈。

30.他一点胃口也没有,饭还没入口,就已经饱了。

篇2:中学语文常用修辞

1.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例:a.大河小河,纵横交错,好像渔网上的丝。b圆圆的池塘就好像一面大镜子。d.弟弟的脸蛋像苹果一样又圆又红。

作用: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使抽象化变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印象深刻。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8.夸张句: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如a.班里静悄悄的,连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b.他的声音难听极了,简直能震碎人的耳膜。C.他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2.拟人句: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a江面上一闪一闪的,那是萤火虫在寻找它丢失的梦。b小鸟在枝头快乐地唱起了歌谣。

作用:拟人句的好处是能增强语言的美感、表现力,使句子更生动、形象,还能强调对这一事物的喜爱之情。3.设问句: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就叫做设问句。如:a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b难道春天不美吗?不是的,春天是最美的季节。作用: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4.排比句: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叫做排比。如: a这里的山更绿了,这里的水更清了,这里的花更美了。b.信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信仰是火,点亮希望之灯;信仰是灯,照亮也行之路。

作用: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5.反问句:反问句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而且答案是唯一的,肯定的。相当于明知故问。反问句结尾时一般是标问号。另外,反问句分为肯定反问句和否定反问句。肯定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例:1.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怎能不叫人流连忘返?(否定反问句,表示肯定意思)2.年纪都这么大了,都成老头子了,还订这些东西干什么呀?(肯定反问句,表示否定意思)

作用: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这句话的思想、语气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6.对偶句: 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例:a.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b.亲贤臣,远小人。c.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作用: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7.对比句: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例:a妹妹很乖巧,不像弟弟那样顽皮。b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作用: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作用: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9.反复句: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强调语意的修辞手法。一般情况下,反复有两种,一是连续反复,二是间隔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

例:连续反复句:a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b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间接反复句,如:女老师斜着身子,用手指点着黑板上的字,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作用: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起到了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的作用。

10.顶针: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起头,顺序而下,一般由三项或更多项组成。有句句顶针、句中顶真和句间顶针: 句句顶针:即无论断句多少,联珠到最后一句,可称之“连环”。如:a“门外有条街,街内有个巷,巷内有个庙”。b公园看花,花开鲜艳,艳美喜人。

句中顶真:即在句中结奏点(断读处)传递文字,古人称之为联绵。如:c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句间顶真:即在各断句间传递文字。如下面一副戏台联堪称顶真联中的佳品.。如: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作用:前后连贯,语义贯通,读起来朗朗上口 转述句方法:

一、改变人称;

二、去掉说后面的冒号和双引号,改为逗号;

三、看句子前面是谁对谁说话。直述句改转述句顺口溜:说话的“我”改“他”,作者的“你”改“我”,其它的“你”改“第三”

a如:小红说:“我很累。”改为:小红说,她很累。b涉及了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还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如: 姐姐说:“你说的对,我就这样做。”改为: 姐姐说,我说的对,她就这样做。

d引述内容改为转述句中,引述内容中如果有“这”,务必在改为转述句中把“这”改为“那”。如: 小李对小何说:“我今天要看这些文件。”

改:小李对小何说,他今天要看那些文件。

篇3:中学语文常用修辞

关键词:中学语文,修辞教学,关系,策略

吕叔湘先生1980 年就曾指出:“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就要走上修辞学、风格学的道路, 也就是文学语言的研究, 这是语言学与文学交界处的学科。”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修辞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提高语文工具的使用水平。

一、修辞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修辞教学能使学生在阅读中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写作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清楚、确切、生动、有力的表达出来;在交际和鉴赏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修辞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修辞语言与学生言语积累关系密切

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写作时, 都希望把话说得漂亮一些, 表达效果好一些;即使阅读和听话, 也希望能学习别人话语或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性。

课文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 里面的语言形式丰富多彩, 语言现象数不胜数, 语言风格多种多样:那生动、贴切的比喻, 那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排比, 那形象、巧妙的拟人, 那充满音韵美的工整的对仗, 那画龙点睛般的神来之笔, 那精炼的一语道破, 可以说, 各种语言现象、各种语言形式、各种语言风格应有尽有。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同时, 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言的形式, 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的, 体会这些语言文字的准确之处、鲜明之处、生动之处。

2、修辞语言对学生写作提高功不可没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中学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 有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 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语言世界。如果依据他们的认识能力, 而不是有意或无意去拔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再加上得力的、足够的语言训练, 加上他们对语言现象和语言形式有了较多的了解和积累, 甚至对一个意思可以选择更加准确乃至带有一点生动的语言来表达, 他们对习作也许就不会感到太困难, 起码文通字顺是不难做到的。

3、修辞语言对学生审美发展大有益处

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任务。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 修辞手段十分丰富。教师运用修辞知识引导学生欣赏课文, 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教育,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爱美情操, 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审美是一种评价, 修辞关注的正是语言表达效果好不好的问题。好不好在多数情况下是没有明确的标准。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真切地了解, 准确地把握。这时我们就可以应用我们修辞教学中的比较原则来解决。

二、指导学生运用修辞的策略

1、发挥中学语文教师对修辞学的作用

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要发挥教师对修辞教学的积极作用, 教师要提高对修辞学的重视程度, 要认识修辞学的重要性, 对修辞教学进行深入的讲解, 并将修辞学与语言训练结合在一起;教师要对修辞学进行积极的研究与创新, 修辞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对修辞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保证将修辞学的精髓传递给学生, 进而提高修辞学在中学语文中的地位。

2、将修辞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来进行

“修辞以语法、逻辑为基础。有人说, 语法是管通不通, 逻辑是管对不对, 修辞是管好不好。”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 要使学生养成多读、多背诵、多积累。多听多写多说的语文学习习惯, 使学生在阅读别人的文章的过程中鉴别学习修辞, 可利用作者的初稿、定稿, 初刊文字、再版文字, 原文、编者的改动文字的对照比较, 体悟修辞的真谛窍到。

其次, 在范文讲解时, 教师要强化语言修辞教学, 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悟性和语感, 就会从大量的范文佳作中亲悟出许多修辞方面的烦恼广发和窍道, 从而借鉴和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 这样就会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深广。在进行修辞教学时, 要通过修辞教学, 使学生了解语言准确、生动、有力的美感来源, 学会鉴赏, 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追求语言艺术化的自觉性。

经典作品的语言之所以准确、生动、有力, 这和他们恰当地运用了一些修辞技巧是分不开的。教师在课文教学中, 要通过对经典作品修辞范例的分析, 来使学生了解经典语言美感的来源, 增强他们对语言美的欣赏能力, 使学生知道别人的文章好在什么地方。在中学修辞教学中, 我们要时时注意分析经典作家作品语言美感的来源, 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良好语言习惯, 提高他们随时对别人的语言进行细心揣摩、分析、比较的自觉性和他们在语言交际中细心地选词斟句的自觉性就会由教师教到自学自用, 在读听说写中自觉地修辞。

3、改善教学方法

修辞学的教学效果主要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实现的,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修辞学的教学要结合实际, 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教学, 学生在掌握修辞学后要对修辞学进行运用,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口头交流等方式进行应用, 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 在保持写作主旨的前提下, 通过对文中内容修辞的运用, 来丰富写作内容, 使作文更加生动、具体;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修辞学的灵活运用, 使其语句更加通畅、简洁;同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的修辞贴近生活, 使其更具现实意义。修辞学的教学要生动,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教学, 来认识修辞、学习修辞、掌握修辞。

4、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学生对修辞学的学习有一个适应的心理过程,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 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 并进行分层教学, 让学生逐渐掌握修辞学, 适应修辞学, 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修辞学的过程中, 不断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同时,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交流, 使学生减少对修辞学的心理压力, 实现对修辞学的深入研究与创新, 进而实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篇4:浅谈中学语文中的修辞

我们通常讲的修辞往往指运用修辞格,比如比喻、夸张、比拟等,目的是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广义修辞不仅包括修辞格,还包括炼字、炼句。从语言层面来看,修辞可分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和语句修辞。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两段文字中,前一段,只有190多个字,描写了“荷塘”“叶子”“白花”“流水”,大量运用了古语词,如“袅娜”“凝碧”“渺茫”“宛然”“风致”等;大量运用了重叠词,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缕缕”“层层”“脉脉”等,这就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增添了诗的情调。

后一段只有146个字,也是用了六个比喻:月光——如流水一般;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黑影——如鬼一般;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也有“参差”“倩影”等古语词,也有“薄薄”“淡淡”“弯弯”等重叠词。

以上片段所表现出来的选择语言材料和修辞方式方面的特点,充分表现了语言层面的语音修辞和词语修辞。

现在许多同学写作文都像进入了一种模式,十几岁的孩子装深沉,一写作文动不动就回到古代,动不动就复述经典。特别中考、高考时,古代名人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跳汨罗江,项羽不停地自杀,韩信干脆赖在别人的胯下不起来……几乎篇篇都有古人事例、古人名言,这样就出现了作文“撞车”。实际上,任何一种修辞手段,必须受到上下文的约束,如果与上下文所设定的语境不符,即使辞藻再华美,使用再巧妙也只能成为败笔。

下面,我们看看叶圣陶的《黄山三天》的一个片段。“云古寺没有寺了,只留寺基,台阶前有一棵异萝松,说是树上长着两种不同形状的叶子。……所有的山全没在云底下,只有几座高峰露顶,作暗绿色,暗到几乎黑,那自然可以想象作海上的小岛。”表面上看,是信笔写来,平淡无奇,其实作者是反复推敲的——孤立地看其中的每一个句子,一个词,还没有什么,但从整体来看,却是完美的,值得玩味的。这里着重于词语的选择与搭配,着重于句子的选择,达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第一段共五句,一环套一环,形成了一个整体。第二句中有一个“说是”,第三句中有一个“我们仔细察看,只见”,这不仅把两个句子串联了起来,也突出了“异萝松”的“异”字。第二段写悬崖时,并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只说“站在那儿不免要心慌。如果风力猛,恐怕也不容易站稳。”具体形象,使人如临其境,比用上一大堆形容词更有说服力。读着这样的句子,读者感到和作者的心是相通的。第三段把“云海”写得有声有色,比起前两段来,要华丽一些。但是依然是在老老实实地叙述和描写,宁可说“可以想象作海上的小岛”,而不说“就像海上的小岛”,也不说“就是海上的小岛”。

王易说:“文章最难以平淡见长,而平淡又非平庸及无味之谓。昔人云:绚丽之极归于平淡。此境诚不易到。大抵作者既不矜才使气,又不取巧求工,惟于平淡无奇中生出至味,所以为难也。”

有一篇江苏某考生的高考考场作文《怀想天空》,第一位老师给了36分,第二位老师给了42分,第三位老师给了38分,电脑判定37分一到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南师大何永康教授手中一下变成53分!这篇农村孩子写的《怀想天空》,以陪父亲割麦为主线,为何得分相差如此之大?何永康教授说:“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素地记述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修辞的学习更多地停留在辞格学习的狭小圈子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实,无论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我们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都是在进行修辞活动,可以说“修辞”无处不在。

篇5:浅谈修辞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中学语文要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的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而修辞教学恰巧体现了这些能力,修辞教学能使学生在阅读中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写作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清楚、确切、生动、有力的表达出来;在交际和鉴赏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修辞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

一、修辞语言与学生言语积累关系密切

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写作时,都希望把话说得漂亮一些,表达效果好一些;即使阅读和听话,也希望能学习别人话语或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性。

课文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里面的语言形式丰富多彩,语言现象数不胜数,语言风格多种多样:那生动、贴切的比喻,那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排比,那形象、巧妙的拟人,那充满音韵美的工整的对仗,那画龙点睛般的神来之笔,那精炼的一语道破,那含蓄深刻的哲理意味,那雅俗共赏的诙谐与幽默……或庄重、谐谑,或朴实、典雅,或粗犷、细腻,可以说,各种语言现象、各种语言形式、各种语言风格应有尽有。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言的形式,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的,体会这些语言文字的准确之处、鲜明之处、生动之处。这样,学生才会对语言的意义和内容有比较完整的理解,才有可能吸收消化,才能谈得上运用,进而熟练地、得心应手地运用。

二、修辞语言对学生写作提高功不可没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中学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有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语言世界。如果依据他们的认识能力,而不是有意或无意去拔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再加上得力的、足够的语言训练,加上他们对语言现象和语言形式有了较多的了解和积累,甚至对一个意思可以选择更加准确乃至带有一点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习作也许就不会感到太困难,起码文通字顺是不难做到的。

在进行写作教学和训练时就应该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的形式,并融人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立意、选材、安排层次结构和遣词造句的。将理解课文的内容与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及语言形式适当地紧密结合起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清楚、确切、生动、有力的表达出来。

三、修辞语言对学生审美发展大有益处

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任务。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修辞手段十分丰富。教师运用修辞知识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爱美情操,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审美是一种评价,修辞关注的正是语言表达效果好不好的问题。好不好在多数情况下是没有明确的标准。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真切地了解,准确地把握。这时我们就可以应用我们修辞教学中的比较原则来解决。比如,要讲出欧阳修《醉翁亭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为什么妙,只有通过同寻常表达的“泉冽而酒香”进行比较。比较原则说明,“好”都相对的,修辞的努力是永无止境的。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道出了修辞教学中比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通过不断地比较,揣摩分出好坏,这也是对审美能力的一种培养和提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必要的修辞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读得更懂、说的更妙、写得更美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与修辞学的关系非常密切,目前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都有教授和穿插修辞学的知识。但是,修辞教学的现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导致修辞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效果很不尽人意。因而,目前的修辞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对修辞教学的目的缺乏足够的认识。

1、学习修辞的作用

修辞是研究语言运用的艺术,是一门重要且有价值的学科。修辞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有助于我们提高

说话和写作能力、阅读和欣赏能力。在以往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找出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的老一套课文分析模式之所以招致广大师生的批评,一是它千篇一律,不知变化;二是没有揭示语言表达本身的精彩奥妙之处。修辞学是研究语言运用的,对语言表达的研究可以说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在语文教学中借鉴修辞学的分析手段,不仅可以丰富

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进入微观,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分析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第二,有助于我们提高语言修养和语言美的水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所遇到的篇目形形色色,修辞各具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它们的特点有选择地重点分析。例如:鲁迅的《药》写康大叔递给老栓馒头时一连串动词选用得就比较突出;刘鹗《明湖居听书》中的比喻相当有特色;孙犁《荷花淀》中人物对话的口语句式选用得好。在教学中时时注意对这些修辞现象和修辞特点进行分析,就能提高我们的语言修养和欣赏语言美的水平。

2、学习修辞的目的

修辞的作用决定了我们学习修辞的目的,主要体现在:

第一,学习修辞可以提高我们的而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转 襄公二十五年》)其中的“文”就是文采、文饰,也就是语言的艺术性。好的内容如果没有好的形式来表达,也不容易流传开来,这说明了信访室对内容的重要影响。学习修辞,熟悉并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就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效果,圆满地完成交流思想的任务。

第二,学习修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别人的文章,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水平。修辞研究的是语言的表达形式,语言的表达形式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我饿美女使用语言的原则就是做到形式和内容要完美和谐的统一,而修辞的使用恰恰是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和原则的最好途径和方法。修辞讲究表达的效果,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别人通过你的文字能够很准确贴切的理解你的思想感情。写作需要修辞,说话也需要修辞,修辞现象到处都在。

其次,教师教学目标设置不清,对修辞教学的指向仅停留在对概念识别上

我们很多教师认为修辞教学就是给学生教一些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或是一些词语、句式的选择,语言的清晰、简明、连贯、得体这几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给学生讲解此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要求学生能够辨别简单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不能明白此手法的好处,也不能理解作者的意图,更谈不上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和表达之中。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实际中,教学就比较偏重于概念识别。比如:A.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B.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仅要求学生判断出A是拟人,B是借代。除此之外,缺乏引导学生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后认真体会其表达的效果。比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玉立的舞女的裙。我们不仅要知道此处用了比喻还要知道它用比喻的好处和目的---形象的写出了叶子的形态美,是表达更准确、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我们的目标设置不清,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概念判别而不能学以致用。我们应该先交给学生对修辞手法定义的理解和判别,然后举实例说明它的好处和意图,进而反复揣摩练习,使学生自觉达到有意识地运用修辞手法造句、作文。

最后,教学方法存三偏问题。

一是偏重知识介绍,忽视能力培养。中学将修辞,往往习惯于把它当做一种知识来讲授,要求学生好好领会,而没有真正把它当做是表达上的一种技巧,要求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自觉地体会运用。“要文章的表现方法好,就得学会修辞的技巧。学习修辞,就是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把我们的正确思想和健康的感情清楚、确切、生动、有力地表达出来。”而我们的教学却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我们说如果仅仅把修辞当做是一种知识来讲,那就失去了教学真正的意义;只有把它看做是一种技巧,并且通过教学变成学生在表达上的一种能力,那才是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学生对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很熟悉,但在他们的作文中却很少用到这些,有的用的,但用的不妥帖,反而显得很做作。

二是偏重静态说明,忽视动态分析。修辞是一种语言活动。我们讲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也好,讲长句、短句等句式也好,固然需要通过实例来说明其形式特点及表达功用,但任何修辞方式或表达手段,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显示效果、发挥功用。因此,在教学中,对于修辞实例不能只做一种孤立的静态讲解,而应该从动态的角度,把它放到特定的语境里去分析它的语用价值,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获得有益的启示。可我们中学的修辞教学,就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其结果是,学生虽然理解了什么是比喻或什么是夸张等等之类的概念,但难以领悟到他们的价值所在。

三是偏重单项训练,忽视综合运用。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对一种修辞手法或者句式,是可以也需要通过单项训练来达到让学生掌握的目的。但从获得修辞能力的角度来说,只注重单项训练师不够的。因为,我们选作教学用例的材料往往是比较单纯的,如比喻就只是比喻;夸张就只是夸张;而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不同的修辞手段往往是综合运用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需要在单项训练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不同修辞手段的能力。可中学的修辞教学却没有体现这一思路,还是惯于单项训练,以致达不到很理想的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在充分认识修辞教学对中学有很大作用的基础之上,认真看清目前修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效率,采取相应有效的教学对策。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修辞观。

1、全面认识修辞。由于教学的偏误,造成了学生对于修辞的一种片面的认识。在很多学生的意识里,修辞就是辞格。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师所做的一项问卷调查就反应了这一点。下面是对“学生是怎么看待修辞的?”这一问题的几种回答:

(1)学生对修辞的理解比较狭隘,认为修辞就是修辞手法。一般在作文中,学生比较喜欢刻意去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学生对修辞的理解比较片面,只限于修辞格,学生在作文中刻意使用,如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

(3)学生大概就认为修辞等于比喻、拟人、夸张、借代……。有时也会很自然的使用。例如,排比和比喻这两种辞格因为我们经常强调,所以他们在作文中也会主动运用。比如,很多同学在写议论文时,喜欢用反问句来加强语气。

这些认识在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我们的修辞教学,就应该改变学生的这种片面看法,使学生认识到:修辞不等于辞格;修辞除了辞格外,选词用句、谋篇布局以及语体风格的选择等等,都属于修辞的内容;只要是开口说话、动笔写作,都存在修辞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够对修辞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2、明确修辞的实质。我们的修辞教学应该让学生明确修辞的实质。修辞实质上是一个选择过程,即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张志公先生指出:“什么是修辞?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的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吕叔湘先生也认为:“修辞学,照我的看法,应该是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语言手段之间---各个词语之间,各种句式之间,各种篇章结构之间,各种风格(或叫做‘文体’、‘语体’)之间---进行选择,选择那最适应需要的,以达到当前特定的目的。”可见,“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是从现有的语言中精心的选择而已。”[5]明确了修辞的实质,懂得、学会了选择,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说每一句话或每写一句话,都存在“修辞”的问题。

要在使用修辞中以“立诚”为基本原则。

修辞教学还应该让学生明确:修辞固然是要讲究语言表达技巧,但又不能是纯技巧,修辞还要“立诚”,应该把孔子提出的修辞立其诚”是为修辞的一个基本原则。

关于“立诚”的原则,叶圣陶先生曾做过很好的阐释。叶先生认为:修辞不是纯技巧的事,“不是陡然的修饰”。“一个普通人,写一张便条,作一份报告,要‘立诚’;一个著作家或文学家,撰一部论著,写一篇作品,也离不开‘立诚’”。“要求诚与不苟”,要“诚中外形”。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还说:“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烦”;特别强调:要使学生认识到修辞推敲以“立诚”为贵。叶先生的这些阐述对中学的修辞教学是很有启示性的。

第三,要从修辞语言的三要素入手,灵活运用修辞。

修辞语言以语言三要素为材料,是在具体的语境条件下对语言三要素选择加工的活动。语音方面如音节相调、同韵相协、平仄相间、叠音相配;词汇方面如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位词的选用,方言词、古语词、外来词、新语词、行业词的运用,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的运用;语法方面如词类的活用,词组的变换,句式的选择和变换。对这些现象,教师都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加以讲授分析。例如,从语音修辞角度来看《天山景物记》中“而且已经有人计划在沟里建立酿酒厂,把野苹果酿造成大量芬芳的美酒,让这大自然的珍品化成人们的营养,增进人们的健康”一段,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押韵的手法,使句子韵脚和谐,朗朗上口。再如《孔乙己》中的一段对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从词汇修辞角度分析,“窃”这个文言词的使用,生动描写出孔乙己偷书被捉还要咬文嚼字,强词夺理,自命清高的窘态。又如从语法角度分析朱自清《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两个原本是修饰语的形容词独立出来成为分句,避免了语句的拖沓,突出了小草的嫩绿。修辞分析中的语言三要素是动态的、运用中的,这不仅复习巩固了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而且把这些知识变成了活的知识,让他们真正学会如何运用。

第四,将修辞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来进行。

“修辞以语法、逻辑为基础。有人说,语法是管通不通,逻辑是管对不对,修辞是管好不好。”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要使学生养成多读(除课外,可推荐各种优秀问题佳作名篇、报刊时文)、多背诵、多积累。多听多写多说的语文学习习惯,使学生在阅读别人的文章的过程中鉴别学习修辞,可利用作者的初稿、定稿,初刊文字、再版文字,原文、编者的改动文字的对照比较,体悟修辞的真谛窍到。其次,在范文讲解时,教师要强化语言修辞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悟性和语感,就会从大量的范文佳作中亲悟出许多修辞方面的烦恼广发和窍道,从而借鉴和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这样就会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深广。在进行修辞教学时,要通过修辞教学,使学生了解语言准确、生动、有力的美感来源,学会鉴赏,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追求语言艺术化的自觉性。经典作品的语言之所以准确、生动、有力,这和他们恰当地运用了一些修辞技巧是分不开的。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通过对经典作品修辞范例的分析,来使学生了解经典语言美感的来源,增强他们对语言美的欣赏能力,使学生知道别人的文章好在什么地方,而不是人云亦云地叫好,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在中学修辞教学中,我们要时时注意分析经典作家作品语言美感的来源,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良好语言习惯,提高他们随时对别人的语言进行细心揣摩、分析、比较的自觉性和他们在语言交际中细心地选词斟句的自觉性就会由教师教到自学自用,在读听说写中自觉地修辞,逐步养成良好的语言能力,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方式大概就是语言。古人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言志,大概也言情。孔子还说过:“情欲信,辞欲巧”。修辞不采用概念化、抽象化的表达方式,采用的是具体的、体验的、情感的方式。有人说情为修辞之本,这话有道理。因为许多修辞方式已经融入了太多的情感,因此,在体会这些修辞语言的表达效果时,要引导学生捕捉言语的情感信息,感受言语所表达的感情,并对言语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反响和共鸣。

言语在表达情感时,有时是直抒胸臆,有时却曲意含蓄,文中无一情字,却是一堆说不完,道不尽的情。如: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忍看朋辈成新鬼”的“忍”与原稿中的“眼”相比较,“忍”的前提是必须看到、听到或者感受到事情本身之后能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而“眼”字,单单只能说明见到的事实,并不能充分表达作者内心的一种感受。用“忍”换去“眼”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就明显了很多。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的鲜明、生动。从发这个角度讲,修辞在语言表达中无处不在。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也无处不在。

篇6: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概念: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扩大夸张)

③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

“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

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二、练习:指出下面各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柳树姑娘在微风中点着头;杨树爷爷哈哈地笑着。

2、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3、赶超,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4、为什么人们称猫头鹰是捕鼠能手呢?因为一只猫头鹰在一个夏季竟能消灭上千只田鼠。()

5、梧桐树的枝丫像鹿角一般向外伸展着。()

6、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向党汇报呢?()

7、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8、小草悄悄地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人间。()

9、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简直可以拿来做小孩的摇篮。()

10、董存瑞像钢铁巨人一般挺立着。()

11、有个蜘蛛慢慢爬起来,想把苍蝇当一顿美餐。()

12、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疼。()

13、遵守交通法规,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

14、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耸入蓝天。()

15、月亮不好意思似的躲进云朵里。()

16、小兴安岭像一座巨大的宝库。()

17、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一片金光。()

18、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他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不住地往下落。()

19、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20、太阳还没有起床,天空一片昏暗。()

21、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

22、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23、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24、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25、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6、有人破坏草坪,我们怎能不管呢?()

27、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28、太阳一出来,地上像下了火。()

29、旌旗十万斩阎罗。()

30、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地向外走。()

三、补充讲解:

1、几种容易混淆的修辞:

①比喻与比较

1)比喻一般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喻体和比喻词在句中至少有其中一项。

比较仅是双方在程度、范围等方面的对比或类比。

例:妹妹的脸像苹果一样红。(比喻)

例:他比他爸爸还高。(比较)

2)比喻有明喻(比喻词通常如“像”等)、暗喻(比喻词通常如“成了”、“是”等)借喻(比喻词通常不出现)之分。

②比喻与借代

比喻一般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喻体和比喻词在句中至少有其中一项。

借代通常直接以相似体替代本体。

例:她像圆规直立在我的面前,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比喻)

例:圆规尖叫着跑到我的面前,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借代)

③一般疑问、反问和设问

一般疑问通常是提出问题,别人解答。

反问质问他人,答案却在问题中。

设问通常是自问自答。

④排比与反复

排比通常由三句或以上的意义相近的语句组成。

反复通常由两句或以上字同义同的语句组成。

例:《周恩来年谱(1949——1976)》详细记述了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期间的重要业绩、主要思想和作出的重大贡献;反映了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进行的艰辛探索;表现了周恩来为党、国家和人民利益殚精竭虑,无私奉献,顾全大局,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再现了周恩来日理万机,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日夜操劳的感人情景和非凡的管理国家的才能。(排比)

例:无耻啊,无耻,这是特务们的无耻,恰是我们的光荣。(反复)

2、几种非比喻“像”字句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但不少同学一看到“像”“好像”“仿佛”“似的”,或可以加上类似词的句子,就确定是比喻句。但也有非比喻的“像”字句,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十种情况。

1)、形容、特别是同类事物的形容不是比喻

(鲁迅和内山老板)有时忽然一阵大笑,像孩子一样天真。(《一面》)

2)、相仿不是比喻

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苦涩得使人难受。(《草地晚餐》)

3)、猜测不是比喻

嘴张着,好像在那里喊“啊”!(《古代英雄的石像》)

4)、比较不是比喻

从这一天起,大家心里都有这位英雄……做什么事都像比以前特别有力气!(《古代英雄的石像》)

(闰土)眼圈也像父亲一样红肿着。(《故乡》)

5)、举例不是比喻

……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带香味的书……等等。(《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

6)、想像不是比喻

(醒了的波浪)……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听潮》)

1.选出与例句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组()

例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

1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2重庆的夜,微波荡漾在江面上,倒映着万家灯火,盏盏点点,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3纺车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4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呢!

A.14B.23C.13D.12

2.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能站住几天!(运用反问,强调反动派的失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B.(清国留学生)……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运用比喻、夸张,抓住人物性,辛辣地嘲讽了日本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C.老天杀人不眨眼,黄家就是鬼门关!(运用拟人、比喻,写出了贫苦老农杨白劳的觉醒,表现了他要推翻旧世界的决心。)

D.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运用比喻、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歌颂志愿军战士。)

3.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香港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世界的东方。

B.昨夜我在梦中好像看到大家都在庆贺香港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

C.香港和祖国大陆之间的壁障很快就要彻底拆除了。

D.香港真是祖国的一块璀璨宝石!

4.对下面的比喻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一次,北京某礼堂,首都师范大学李燕杰教授给台下特殊听众——下岗女工作报告。他用了两个比喻句作开场白,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不少女工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两个比喻句是“没下岗的如秧田里的苗,下岗的如同石缝里的草。”

A.这两个比喻句概括了下岗女工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

B.前一比喻意在告诉我们:在岗的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应努力创造条件,争取上岗。

C.“石缝里的草”即使在“石缝”里,也可以凭着自己的坚韧,为生活添上一株新绿。

D.“石缝里的草”是说尽管生存环境艰难,但并没有失掉生存的希望。

5.将下列8句组成对联,选出组合正确的一项()

①停车坐爱枫林晚②白铁无辜铸佞臣③竹直心虚乃吾友④霜叶红于二月花

⑤青山有幸埋忠骨⑥水淡性泊是我师⑦柳絮池塘淡淡风⑧带水芙蓉点点雨

A.⑦⑧/⑤②B.①④/⑥③

C.⑤②/⑥③D.⑥③/⑦⑧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我在街上遇到一个老乞丐,伸着手哀求施舍。(我伸手搜索自己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糖,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甲。)我不安地紧紧握了握他的手:“请原谅,兄弟!”乞丐凝视着我,笑了笑:“哪儿的话,兄弟!这已经很感谢了,这也是恩惠呵,兄弟。”我也从(我的兄弟乙)那儿得到了恩惠。

(1)甲处使用了繁笔,它比用“我掏了掏口袋,里面什么也没”的简笔,表达效果要好得多。请简述好在哪里?

(2)若将乙处“我的兄弟”改为“乞丐”为什么不好?

答案:1.C

2.A

3.B

4.B

5.C

6.答案:(1)用了排比作铺陈,写尽当时的窘迫,为下文作好了铺垫。(2)用借代,含义更为深刻。

答案:1.C

2.A

3.B

4.B

5.C

6.答案:(1)用了排比作铺陈,写尽当时的窘迫,为下文作好了铺垫。(2)用借代,含义更为深刻。

答案:1.C

2.A

3.B

4.B

5.C

6.答案:(1)用了排比作铺陈,写尽当时的窘迫,为下文作好了铺垫。(2)用借代,含义更为深刻。

答案:1.C

2.A

3.B

4.B

5.C

上一篇:十岁生日儿童致辞简短下一篇:减税、免税申请书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