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修辞手法中学语文论文

2022-04-23

【摘要】“互文”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种极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它的外延和内涵是什么、有何特性等,都需要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有一定的认识。然而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互文”被《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置之度外,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互文”,学生也搞不清楚什么是“互文”。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对文修辞手法中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文修辞手法中学语文论文 篇1:

对文修辞手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学习是发展语言能力、促进语言积累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修辞手法,无论是对教学的推进还是学生的学习都有重要的意义。中学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很多,其中对文是十分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对文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渗透,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增强学生学习汉语的能力和兴趣。

一、对文的含义

对文这个词起源于“相对为文,对是与之”,对应或相对称,而文是指文字。也就是指相同或相近的语法结构中,处在相同位置上的字或词相互对应,对文作为训诂时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从形式上来看对文分为单句对文和多句对文,单句对文是指一个句子中四字并列结构中出现的对文现象,而多句对文则是指上下两句或几句中出现的对列结构。对文在古代汉语中应用广泛,古人行文忌用语重出,特别是遇到上下文出现重复的词语时,都用近义词或相同的词义替换,古人将其称作为错综为文,这种修辞手法能够使语言更加凝练传神,生动赋予变化,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而利用对文的方式,能够推断相关词义,有时对于文言文不能够正确的理解,但可以理清词义的大致范围,这对学生学习古代汉语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关于对文的研究,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对文有两种记载,一是指同义词之间的相互转换,二是指利用同义词进行概念的解析,二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但在中学语文中并不明显。

对文这种修辞手法的应用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它能够避免语言的单调性,使语言更加活泼生动,也可以使语调赋予变化,对文能够帮助阅读者更好地理解语句的含义,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意义,给自己的写作积累素材,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應用对文这一修辞手法,能够有效地增添文章的文采,吸引读者的注意。

二、学习对文这一修辞手法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古代汉语

对文这一修辞手法的学习,对学生的语言积累大有裨益,特别是针对文言文学习,我们现阶段所接触到的文言文难度较低,对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触类旁通,推断文章的含义,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文言文晦涩难懂,但利用对文等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追求诗词词义,推断虚词的含义,有简单推断复杂的句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了解文言文的学习,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需要动脑筋,经过不断的积累,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给语言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减少授课难度

对于教师来说,利用对文这种修辞方式,能够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授课时所讲授的内容是相对固定的,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夸张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而语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了对文这种修辞方式后,可以增强学生对于修辞的研究和理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会留心一些特殊的修辞方式,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语文水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积累一些词义相近的词给学生讲解,让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注意积累,从而给自己语言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条件。

(三)提升语言运用的灵活性

语文的学习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交际往来提供语言训练。对文这一修辞手法的学习能够提升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对于别人已经重复过的话,可以选择相近的意思来表达同时也能够减少交流过程中重复对话的问题,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减少交流对话中的尴尬,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顺畅交流,而修辞手法的学习不仅能够提升语言的魅力,而且能够使学生的综合语言水平进一步提升,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提供更大的便利,从而满足他们发展的需求。

三、对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对文多用在结构的对应上,由此产生了上下之说,在句子当中处于相应位置上的词可以相互解释,掌握了一个词汇便可以推断另一个词的词义,一些近义词和词类意思在同一词当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文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例如李密的《陈情表》中提到:既无伯叔,钟鲜兄弟,鲜就是少的意思,但是由于上文中用到了无,鲜临时被赋予了无的意思。这样的例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文这一修辞手法。

(一)文言文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困难很大,除了在课上迫不得已去学习文言文,在课下很少有阅读文言文书籍的兴趣,虽然极少数学生喜欢文言文,但是由于缺少文化氛围,特别是高中阶段各个学科的压力较大,他们的阅读文言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受到了限制,因此文言文的教学更应当全面有效。在古代汉语中对文应用较多,这种修辞手法给文学作品增添了很多的色彩。比如《庄子秋水》中曾说:“且夫我常闻小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这句话中的小解释为小看轻视的意思,而轻解释为轻视,其实这两种解释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由于古人讲究句式的完整和规律,避免出现重复字眼便用了这两个字进行了相互替代。《阿房宫赋》中,“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这句中的收藏经营和精英本非同义词也并不是近义词,但是受到上下文对文见义原则的影响,它们的含义大致相当。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文这一手法,在课前笔者布置了复习作业,让学生找到本文中有哪些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在课上学生找到了很多修辞方法,其中一位学生举出了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中的4个动词:取、举、割、收,这4个字在句中的位置相同,意义相近,符合对文这种修辞手法的原则。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补充,在第二节课上有几位同学进行了全面的回答,并且迅速掌握了对文这种技巧,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对出现的对文修辞进行了整理,给学生定期进行归纳总结,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注意对修辞方式的积累,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提升文章的分析能力和感知能力,从而促进自己写作文水平的提升。

(二)现代文

在现代文中,对文的修辞也是十分常见的,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其中魏巍说到: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骄傲和自豪是同义词,为了避免语义的重复,作者使用了骄傲和自豪兩个词,这也是写作中常见的对文现象。又如《我的空中楼阁》:山也虚无,林也飘渺。这句话中虚无和飘渺的意思相近,这也是典型的对文现象。现代文中运用对文修辞的手法的文章有很多,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发现对文这种修辞方式,也和教师进行了及时的交流和沟通,当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时,要给学生足够的鼓励,使他们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修辞手法的学习当中,除了对文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积累其它常见的修辞手法,定期组织阅读课带领学生在范文中寻找修辞手法,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方式和表达技巧,使其能够内化为学生的写作技巧。

无论是文言文的阅读,还是现代文的阅读,对文现象出现的频率较多。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通过小组沟通和交流,不断提升学生的积累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特别是针对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学生投入到修辞方法的积累过程中,高考中对对文的考察内容较为丰富,特别是成语考察和文言文考察,很多对文现象都是比较隐晦的,比如文过饰非,这个词是指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而这个词学生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很少见到,如果在高考中出现这类词,特别是学生平时没有接触到的词,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而利用对文这一修辞方法能够很好地解释这类词的意思,在积累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修辞方法,解释成语中单个词的意思,从而理解整体的含义。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修辞方法的教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对文这一修辞方法应用较广,影响深刻,教师要带领学生注意特殊修辞手法的运用和积累,在平时的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重视对文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积累和练习的方式提高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伟.“忽魂悸以魄动”句解——兼谈“对文”修辞[J].语文学习,2013(05):40-42.

[2]王明菊.谈谈“互文”修辞手法[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4):71-105.

徐贻春,湖南省汉寿县第一中学教师。

作者:徐贻春

对文修辞手法中学语文论文 篇2:

“互文”教学刍议

【摘要】“互文”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种极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它的外延和内涵是什么、有何特性等,都需要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有一定的认识。然而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互文”被《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置之度外,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互文”,学生也搞不清楚什么是“互文”。因此,本文探讨了互文的概念,揭示了互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探讨了“互文”的作用,并对“互文”教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互文;现状;作用;建议

“互文”是古诗文中极为常见的修辞现象。据统计,中学教材中运用互文手法的有几十处之多。其中,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木兰诗》运用互文有4处。高中教材中苏轼的《前赤壁赋》,运用互文至少有3处。互文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古诗文的意蕴,提高了古诗文的表现力和艺术性。然而,互文如此高的出镜率和效用,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识。因此,本人不揣   浅陋,在此对互文做些陈述和认识,就算是瓦釜作雷鸣,投石问问路吧。

一、互文手法概述

(一)互文的概念

所谓“互文”,就是互文见义。古人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是指两个处在相应位置上的词语、结构,其语法意义和语义形式上互相交错和呼应,意义上相互包蕴和补足,互为补充,互相渗透,从而使文句精练明快,结构整齐和谐,节奏工整优美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思是迢迢皎皎牵牛    星,迢迢皎皎河汉女。

再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意思是当窗、对镜理  云鬓,贴花黄。

这些诗句都运用了互文,两句处在对等位置上的词语可以互换,意思相互渗透补充,这就形成了互文之效。

(二)互文的类型

互文的分类不止一种,为简单、明了起见,这里就以数量的多寡来分。

1.单句互文

就是一个句子内部形成的互文或叫单句互文。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这个句子内部有两个短语,“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两个结构的主语和动宾短语部分,表意相互渗透补充、交错呼应,应该理解为:主人和客人下马,在船。

2.偶句互文

也就是前后有两个句子构成的互文。这种类型的互文较  为常见。例如,“桃红复含夜雨,柳绿更带春烟”(王维《田园乐》),需要这样翻译:桃红绿柳都含带着夜雨春烟。前后两句须联合起来领会,两句之间存在补充和呼应的关系。

3.多句互文

这种相对复杂些,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构成的互文。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意思是到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买骏马、鞍鞯、辔头、长鞭。

(三)互文的特点

互文一定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结构,这些结构必须呈现对称的关系,这是互文的普遍特征。这里说的结构,其含义比较广泛,包括词组、单句、复句乃至句群。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两个短语构成的互文;“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是两个单句构成的互文;“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是两个复句构成的互文。

互文要求具有两个结构同互文的统一意义是分不开的,互文在意义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语言现象,只有至少两个结构的语言形式才能达到这种表述效果,两个结构也是互文最显著的特点,也是以“互”命名这一事实的明证。

(四)互文的误读

第一种是过分偏重形式,意义方面考虑不周,结果不是“互文”的也当成互文了。例如,“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楚辞·渔父》),可能会被误认为其中“沐”和“浴”有互文关系。从形式上看,“沐”和“浴”位置相应,所处结构对称,形成互文完全是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是不是互文,主要就在于意义了。“沐”和“浴”有相同的一面,可以模糊认为是同义,但仔细推究两字却有差别,两字本义是不同的。 《说文》云:“沐,濯发也。”“浴,洒身也。”可见,“沐”仅指洗发;“浴”仅指洗身子。“沐”“浴”有别,在这里不是互文。

第二种是与其他修辞手法的混淆。最容易发生的是互文与对偶的混淆。两者主要区别在于,互文结构的内容是相合的关系,需要将两个结构结合起来才能完整理解其意义;而对偶结构的内容则是相同相近、相对相反、相关相承的关系。

二、互文在教学中的现状

互文是一种十分常见且修辞效果较为独特的手法,但在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亩三分地里却没有一席之地。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互文都不是教学重点。比如在上海市《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基础知识及其运用”部分的第五点是修辞方法的识别,罗列了12种修辞方法的表现形式及主要作用。要求训练及必考的12种修辞分别是比喻、比拟、夸张、引用、排比、设问、反问、对偶、反语、反复、对比、借代,而“互文”不见踪影。

这样容易形成教师在教学中的忽视,那么在教学中遇到“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怎么办?绝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无疑是含糊过去,而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影响学生对文意、句意的准确把握和理解,当然也影响了对古典文学的艺术鉴赏。

三、学习“互文”的作用

(二)有助于理解古诗文的完整含义

运用互文往往为了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可以使上下文的意义互相包蕴补足。学习互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涉及互文的語句的完整意义。例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一句既是互文又是排比,并不是句子表面呈现出来的意思,十三岁学会了织布,十四岁学会了做衣服,十五岁学弹琴,十六岁背诗书,而是刘兰芝在十三岁至十五岁这个年龄段,学会了织布、裁衣、弹琴、背诗书等技能和本领。这样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更加突出了刘兰芝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知书达理的女子。这样的理解才合乎逻辑,同时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事实上不可能在东西两方只种植松树和柏树,在左边和右边只种植梧桐树。学习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学生就可以非常容易理解这个句子的意义是要表达出在东面、西面、左边、右边都种植了松树、柏树和梧桐树。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也是一样,学生了解作者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就更容易理解这句的完整含义是枝枝叶叶相互覆盖、交错连接,更容易想象出树木丛生、枝繁叶茂的环境,更容易理解文章关于焦仲卿和刘兰芝对爱情至死不渝的精神,对美好爱情向往的暗示。

(二)有助于感受诗文的对称美

互文中对称结构的双方,其语义、语法意义必须互相包蕴、互相补足、互相解释、互相印证。这是互文在意义上最主要的特征,同时也形成了语言的对称美。学生只有熟悉互文这一修辞手法,才更能领会这种对称结构的美感。

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形式上看多了一个“不以”,“不以物喜悲”足以表达不要因为外物而影响了自己的情绪或喜或悲。然而,分为两个“不以”的句子则在形式上形成了对称美,这种美感也有助于表情达意,使人更加感受到外界环境和作者心境的关联,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出下面又一组互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既表达了不论自身处于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会担忧百姓和君主的思想,也使文章回环婉转,意味深长。

(三)有助于领会诗文的语言美

互文的对称结构形成了回环,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美;同时有相应的词语铺排,显得错落有致,起伏跌宕,意义上前后呼应,包蕴补足。学习了互文,才能够领略到这种语言美。

例如元杂剧《窦娥冤》的“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窦娥无法战胜现实的黑暗,面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无能为力,又不愿屈从。临终前指责天地——天地,你不分好歹错堪贤愚,枉为天地。通过互文结构上的对称,形成了意义上的相互补充,增强了主人公情感的激越程度,突出了中国古典戏曲千般情致、万缕柔肠的韵律之美。

(四)有助于准确理解文意句意

互文一定要有相应的词语。在有互文的结构中,互文的意义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结构中的某些词语上,这些词语的位置总是大体相应的,认清互文,有助于准确理解文意。

例如《木兰诗》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有人以为是在描述雄兔和雌兔不同的跑跳姿势和眼睛神态。既然雄兔和雌兔这样不同,那么只要看它们的脚和眼就可分辨出来,为什么说分不出雌雄呢?其实“脚扑朔”“眼迷离”共属于雄兔雌兔,只是运用了易位互文的方式分置于两个对称的结构罢了。雄兔雌兔的脚步和眼神没有二致,接下来读到“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知道了这是互文手法,学生才不会感到不可理解。

(五)有利于推测陌生字词的含义

由于互文的表情达意在结构上有着固有特点,因此学生抓住“语法互文”的实质,深入探讨其规律,势必有助于揭示一些语言现象,进而利用位置相应的结构关系来推导某些词语表达的意义,有助于理解文意,提升答题技巧。

例如课文贾谊的《过秦论》中的“度长絜大,比权量力”,运用了互文的修辞,就是“度絜长大,比量权力”,由此陌生 的“絜”解释为“衡量”就不难理解了。

又如在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杨浦区二模卷中,文言文一的实词解释:“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解释加点字“捐”的意思。这个词在平时的高中书本学习中并没有接触过,非常陌生,解释该字意思就给学生带来较大困扰,导致得分率很低。但如果学生对互文手法很熟悉,会发现“弃礼仪,捐廉耻”是互文的修辞手法,就是“捐弃礼义廉耻”的意思,于是“捐”和“弃”从结构上来讲是对称的,可以推断出这两个字为同义词,“捐”就是“弃”,由已知推未知,“捐”就是“丢弃、抛弃”的意思。可见,认知并掌握互文对应考是有益的。

四、教学建议

“互文”的修辞手法,无论是从继承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文学鉴赏水平的角度,还是从提升学生应试古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角度,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应该在古诗词、文言文教学中对互文修辞手法进行必要的讲解。

(一)不要刻意回避,要适当讲解

互文虽然没有被列入《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需要讲解,更不需刻意回避。既然古典诗文大量出现,课文上又常有这样的修辞现象,况且影响着我们对文意句意的领会和理解,那么我们为何不能讲一讲呢?

(二)引导学生理解领会,不须指导运用

作为古典诗文中常见的修辞现象,我们只需知道并理解就可以了。教师在讲解时,抓住互文的对称结构,对等位置词语互换包含的特性,学生就能很快明白。如此这般就行了,不需要指导学生模仿运用。

综上所述,互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较为常见,这种修辞手法对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古诗词,更好地領略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不可或缺,因此,中学语文老师不应忽视它,不要为《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所局限,深入了解,对学生适当讲解,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提升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水平和语文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编辑:龙贤东)

作者:伍春红

对文修辞手法中学语文论文 篇3:

中学语文新教材中的“互文”修辞手法浅探

摘要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师生会经常碰到。掌握其句式特点,把握其词语、句子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准确理解古文句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 互文 修辞手法 古文

入教版新课标教材的古代诗文中,有很多运用了“互文”修辞的句子。由于中学教材对这种修辞格未作系统的介绍,教学参考书对部分互文句的注释也语焉不详,因而在教学中经常发生误注、误译、误解的现象。虽然互文修辞手法并不属于中学语文教材规定的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八种常见修辞手法之一。但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较多。正确地掌握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形式、作用和正确的翻译方法,对于我们正确地摇握古汉语所表达的意义,完整地理解古典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是非常必要的。

现结合教学中常见古典作品中的例句,对教学中的“互文”句子进行归纳研究,以期让更多师生对这种修辞手法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一、互文的定义

互文,也叫互辞或互文见义,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为:“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指的是古代作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采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将本应在上下文中都出现的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各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二者各举一边以省文”。因此互文就是把本应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理解时又必须合在一起的修辞方法。通俗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互相阐发,互相补充。

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在文字上它只交代一方,但在意义上却彼此互见。我们理解它时,要把上下文的意思联系起来考虑,不能把它割裂开来,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偏执一端。

二、互文的特征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有人仅按字面意义,于是理解为:“将军经历了干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这就会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经历千百次残酷战斗死去的都是“将军”,而从军十年胜利归来的却都是“壮士”呢?其实,“将军”和叫士士”,“百战死”和“十年归”在这里是“互文”,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叫士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互相说明。所以此文的意思应是“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干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在疆场,有的胜利归来。”

2 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按古人习惯,镜子一般置于窗户前。木兰对着窗户,本身就已对着镜子了。“理”和“帖”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对镜”,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当窗”,两个词句式上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补充,就构成了互文。这两句诗应译为“面向窗户,对着镜子,梳理像云一样的秀发,把黄花帖在脸上。”

三、互文的类型

按语言形式来划分,互文可分为短语(含成语)互文、同(单)句互文、偶(邻、对)句互文、多句互文、隔句互文及重章互文等六种形式,其中短语互文、同(单)句互文、偶句互文比较常见。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 短语互文。就是一个短语中前后两部分的词语构成互文,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部分词语拼合起来。例如:

(1)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

(2)泉香而酒冽。(欧阳修《醉翁亭记》)

例1“去国怀乡”是“去国去乡,怀国怀乡”的浓缩形式,可译为“离开国都家乡,思念国都家乡”;例2“泉香而酒冽”是“泉香冽,酒冽香”的浓缩形式,可译为“泉水和酒都很清香”。

2 同句互文。也叫做单句互文。即一个句子前后两部分构成互文。例如:

(3)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4)姻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5)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例(3)从字面理解,这句诗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但是,这样就不免使人心生疑窦:难道秦朝没有关塞,汉朝没有明月吗?其实,在这里“秦月”和“汉关”都不能独立作解释。此句由“秦时明月”和“汉时关”两部分组成,前者省“汉”和“关”,后者省“秦”和“明月”。正如《唐诗别裁》中说:“备胡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互文也。”这是互文见义的修辞法。这句的诗意应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关塞”。

例(4)“烟笼”“月笼”不能解释为“烟”(水上雾气)只笼寒水而不笼沙,“月”只笼沙而不笼寒水。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照原句词序译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那就大镨而特错了。

例(5)这个句子,照字面来讲,“主人下马”就是白居易送客到江边下了马,“客在船”即被送的客人上了船。那么,当是客人在船上,主人在岸上;而接下来的“举酒欲饮无管弦”等一系列行为,显然都是在船上发生的。这就很不合情理。仔细考究,“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应解释为“主人、客人下了马,上了船”,这样,就合乎情理了:主人、客人都是骑了马来的,到了江边,大家都下了马。又都上了船。在船上举酒对饮。

这里顺便提及并纠正教材的一个注释错误:

归有光《项脊轩志》里面有这样一个句子:“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课文把“东犬西吠”一句注释为“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对着西家叫”,不妥。“东犬西吠”应按“互文见义”来理解,准确的理解应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西家的狗对着东家咬。从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分家后兄弟之间矛盾迭出的那种境况。

3 偶句互文,也叫邻句互文,双句互文。指前后两个句子构成的互文,其特点是前后两个句子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彼此隐含,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个句子拼合起来。例如:

(6)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例(6)也只能从“互文见义”的角度来理解。“迢迢”言远,“皎皎”言亮;各举一边省文,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旬省去了“迢迢”。意思是迢迢牵牛星也“皎皎”,皎皎河汉女也“迢迢”。

又如:

(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其中“扑朔”与“迷离”互补为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难以区分雄雌。并非有些教参上所说的“扑朔者为雄,迷离者为雌”,否则,“扑朔迷离”这一成语将是泾渭分明,而不是错综复杂了。

4 多句互文。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例如:

(8)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

例(8)中的“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组成互文,

可理解为“(到)东西南北的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鞯、嚼子、缰绳和长鞭”。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

5 隔句互文。所谓隔句互文,就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例如:

(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6 重章互文

重章互文,指写作时把完整的意思拆开,分别放在各章,阅读时把几章内容相互参照,互相补足。例如:

(10)坎坎伐檀兮,……坎坎伐辐兮,……坎坎伐轮兮,……(《诗经·伐檀》)

四、互文的作用

1 运用互文,使语言精练,形式整齐如:

(1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

例(11)是三句参互见义。这旬是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的君主所经营、收藏、积累起来的珠宝珍奇。如果不用互文,那就显得非常拖沓累赘了。

2 运用互文,使形式对称,含义隽永

如:

(12)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例(12)的意思是“不因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这里的“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不仅指“己”,也指“物”。这就大大地扩大了语句表达情感和思想意义的容量。

3 运用互文,使音调明快,音韵和谐,

如:

(13)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

例(13)中,对于提及的技艺,刘兰芝并非一年学会一种。因为多种技艺特别是知识的学习,并非刚好一年的时间,就能够学好、纯熟。可理解为“(兰芝)在十三到十六岁之间掌握了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等技能”,这里主要是表现兰芝的多才多艺和知书达礼。

总之,互文把一个意思分置在一句诗的两个结构中,或者把一个意思分置在几个句子中,使有关的词语互相辉映、补充,使文章有情趣,既适应了诗歌、骈文的语言形式,使诗文的语言凝练、含蓄,又造成了一种错综的语言美。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五、互文手法的翻译

1 把互相包含、彼此渗透的词语相加,合而见义

如:

(14)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而是“使深林与层巅都战栗而震惊”。这样去翻译,才不至于遗漏信息。

(1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例(15)中,完整的意思应是:“将军、都护角弓不得控,将军、都护铁衣冷难着”。

2 对两事各举一边的互文,使用概括整合法加以翻译

(16)羌管弄睛,菱歌泛夜。(柳永《望海潮》)

例(16)中,“晴”和“夜”,互文见义,译作:不论是晴朗的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飘荡着优美的羌笛的乐声和采菱曲的歌声。

再如:

(1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受任”和“奉命”,参互成文;“败军之际”和“危难之间”,意义相似,可以概括翻译为:“在战败的危难时刻,我接受了使命”。

只要对互文这种修辞特点掌握了,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就能准确的把握住古诗文的意思,不至于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错误。

作者简介:祝宇,湖南省岳阳市岳化一中教师;李朝霞,湖南省岳阳市岳化一中教师。

作者:祝 宇 李朝霞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对文修辞手法中学语文论文】相关文章:

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04-28

修辞手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04-16

诗歌的修辞手法04-09

小学课本修辞手法04-21

借代的修辞手法04-27

修辞手法全范文05-21

常见修辞手法范文05-24

其他修辞手法范文05-30

修辞手法作用范文06-02

上一篇:纺织环境污染应对措施论文下一篇:保险投资机制建立研究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