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中心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

2024-05-07

装备中心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通用9篇)

篇1:装备中心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

县教育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坚持以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县为目标,以“互联网+学科”为抓手,进一步推进教育质量的提升,现将2019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1.进一步加强对我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各校信息化项目建设指导工作,目前,教师发展中心信息化建设各项建设项目以初步完工,并开展了一系列培训;

2.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引领学校充分应用好**教育资源管理平台、韶教云、粤教祥云以及国家教育资源平台的资源,为教学服务、并教研室联合一起开展了一师一优课课和粤教祥云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推广活动,并在全县教学工作会议上,对校长以及有关人员开展学习培训,开展了数字资源全覆盖音乐美术现场推进会,开展了国家课程数字教材全覆盖培训,实现教师使用100%全覆盖。学生使用全覆盖70%。另外,积极引领各校开展“互联网+学科”有效融合的研究,充分发挥各功能场室的效益,提高教育教学品质。

3.依据县委、县政府提出智慧**建设要求,实现智慧校园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有机融合的要求,我们展开了调研,目前我县约8个考场的巡考监控系统、28间学校的阳光厨房系统、10间学校的教学巡堂系统及75间学校的校园安全监控系统,部分学校监控系统已经与县智慧平台对接,初步互联互通工作。

4.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危险化学药品安全排查和网络信息化安全检查,特别是国庆期间的安全检查,确保学校安全。

5.协助其他部门完成各项工作,如创文活动、质量监测工作、扶贫工作等等

二、存在困难

虽然,我们在教育装备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很远,离信息化校园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建设资金缺口特别大:一是往年创强、创强复评、创现所需付尾款压力大,二是新建第4小学教学设施设备和各校扩建增班增以及加功能场室所等需要所需资金将近5000万以上;

三是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实施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来年将是一年级就学人数的高峰期,各校各年级增班将变成常态化,目前各校学位严重不足,学校教室建设跟不上时代步伐,因增班没有教室,学校会临时征用部分功能场室(含音乐美术室)作为临时课室使用。同时,也因增班问题,届时学校将会出现功能场室数量与班级数量比达不到规定的标准,新建扩建学校迫在眉睫。

篇2:装备中心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

腾冲县新华乡中心小学 2015年4月8日

新华乡中心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及教育装备情况汇报材料

一、学校基本情况和信息化建设及教育装备情况

新华乡中心小学创办于1940年,目前校园占地总面积15600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2014—2015学年有教学班12个,学生532人(住校生385人,少数民族学生106人)。教职工26人,其中专任教师20人,炊事员4人,保安2人。

近几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学校信息化发展迅速,为响应“三通两平台”建设,开通了30兆光纤,12个教室中有十个教室接通网络端口,无线网络基本覆盖教学区和宿舍区;三分之二的教师参加过信息技术培训。

学校以“薄改”项目为契机,多方筹措资金,进行硬件建设。至今学校建有电子白板教室4个,多媒体会议室和科学实验室各一个,办公电脑3台,有图书室1个,图书6000多册,生均11册。建成音乐、美术、体育室各一个。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二、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1、领导重视,完善制度,专人管理

“配”好、“管”好教育技术装备的最终的目的在于“用”好。为切实把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装备工作臵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位臵,成立了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专人负责,加大管理力度,确保设备投入使用,发挥应有效益。

2、提高师资培训效率,拓宽教科研工作平台

教务处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开齐课程,上足课时的同时,利用现代教育装备培训师资,开展教研。近几年来,学校多次组织PPT课件制作和电子白板应用的师资培训,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校本研究和高效课堂探索,成功实施了省级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三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3、依托教育装备,组建兴趣小组,夯实素质教育 学校依托本土资源优势,秉承开放办学的宗旨,充分利用音体美等功能教室,创建了民族舞蹈、美工、电子琴、合唱、足球、篮球、乒乓球、阅读等多个兴趣小组,按计划开展活动,实现“生生有特长,人人有爱好”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促进了学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舞大赛、元旦、六一文艺晚会和读书征文比赛等活动的成功开展就是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装备效益体现的有力证明。

4、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技术,通过多样的教育教学手段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转变传统课堂模式一直是我校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抓手。目前,我校各项教育技术装备设施的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使用率较高。多媒体辅助教学蔚然成风,各科任教师都能积极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仅凭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及教育装备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由于学校资金紧缺的原因,导致学校在硬件投入上与高质量学校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如学生机房、教师备课电脑和校园电子监控系统、电子广播和学校局域网的创建等工作均未到位。

2、师资紧缺,学校各教育装备的管理人员均是兼职,都负担了较多的教育教学工作。管理人员时间有限,素质不高是制约学校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装备效益发挥的关键因素。

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平衡。年轻教师大多能结合学科特点,熟练制作课件,在教学中使用普遍,获得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年龄偏大的教师由于知识结构老化,学习能力削弱等原因,不能很好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一定程度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

4、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虽已成为常态,但是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还缺乏成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多数资源的利用还是“拿来主义”,缺乏教师个人的创新和创造。

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及教育装备的工作思路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我校虽是新华乡办学规模最大的中心完小,但校园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校园网络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电子监控系统尚未建立,优质资源班班通还没能全部实现;至今仍无电脑教室,信息技术教学无从落实;图书室藏书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学生课外阅读需求。种种困难,直接导致了学校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制约了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速度。

为适应现代教育需求,努力提高学校信息化工作水平,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发展,我校信息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放眼未来,超前部署,制定了信息技术工作计划。教育信息化及装备方面,主要是在3至5年内完成校园局域网、校园电子广播、电子监控和电子阅览室建设,需资金50万元;建设学生机房,配臵计算机36台,需资金16万元;教室多媒体设备已有4套,还需配臵2套,需资金4万元;建成教师电子备课室,配备计算机20台,需资金9万元;购臵图书5000册,需资金1万元。完成上述信息化设施设备建设共需资金80万元。

我们深知教育信息化时不可待,时间紧,任务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新华中心小学将志存高远,不懈追求,加大教育装备资金投入,不断提高教育装备水平,使教育装备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恳请各位领导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腾冲县新华乡中心小学

篇3:装备中心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

龙树基:广州教育信息化经过了“十五”“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期,目前已经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逐步显现出从粗放向精细、从规模向内涵、从速度向效益、从“支撑边缘”到“融入核心”的转型发展态势。据统计,到2011年年底,全市共有中小学校1 492所,其中农村及县镇学校703所;共有中小学生1 314 480人,其中农村及县镇学校中小学生526 522人。为依托教育信息化探索出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师资水平均衡发展、教育质量同步提升、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有效途径,2010年5月,广州市向教育部申请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2010年10月,该项目被国务院办公厅正式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并且是目前唯一一个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共投入资金124 654.69万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29 499.35万元,区、县级财政投入95 159.34万元,全市生机比达到8.6:1,师机比是1.05:1。从投入的整体情况来看,近三年我市教育信息化的投入相对前几年略有降低,但总体来说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已不再是突出问题;而如何摆脱传统教育观念与现行教育评价及管理体制的束缚,促进教育的创新发展,带动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不过我市各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还是有差距的,这必然会产生区域之间的“数字差异”,而该“数字差异”是制约区域间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产生这样一个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当前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依然存在着误区:将教育信息化看成是脱离于教育教学过程的一种技术设施建设和投资行为,没有把其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予以高度重视。

良好的网络环境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快速配送和高效共享的重要途径。2002年,我市建成了光纤总长度为1 488公里的广州市教育科研网。到2010年,广州市教育光纤总长度超过了20 000公里,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光纤城域网,通往城乡教育的各个角落,基本实现了“校校通”,成为具有现代远程教学、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教学远程协作交流以及教育教学管理信息交换等功能的城市教育信息化网络骨干平台。

广州市教育科研网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而合理、有效的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取得成效的关键,也是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在网络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我市更加注重基于教育科研网的内容建设,不断优化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环境。目前,市级教育信息资源总量已经超过80 TB,内容基本覆盖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并打造了一批彰显本地特色的应用项目,为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鉴于广州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贵中心在服务、保障广州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方面, 有哪些经验可与教育装备同仁分享?

龙树基: (1) 依托政府重视,进一步加大对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同时,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建立和完善多元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积极参与、多渠道筹措教育技术装备经费的体制,并归口集中管理使用。不断完善的教育技术装备经费管理模式,加快了我市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全市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2) 明确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职能。理顺管理体制,抓好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的规划、配备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分层次地合理配置各种常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我市编印了《广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规则、岗位职责、登记表格汇编 (试行) 》,进一步完善了中小学实验室、图书馆 (室) 以及各类功能教室管理的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3) 加强人员培训。通过举办实验室、图书管理等多种类型的业务培训班以及各种技能竞赛,不断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2009年组织了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专项检查,通过检查评比和表彰先进,破解当下信息技术设备管理的难题。

(4) 注重教育技术装备均衡发展。目前我市教育技术装备与实验教学不平衡问题较突出: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尽管区 (县) 教育装备与实验教学同时起步,但由于领导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不同,再加上经费制约,区 (县) 之间差异较明显;二是学校发展不平衡,城区学校教育技术装备较农村学校好得多,农村小学的教育技术装备基础仍然很薄弱;三是各类学校教育技术装备配备不平衡,近几年比较重视现代教育装备配备,常规实验仪器、体育器材等配备有被削弱的现象。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信息化装备条件还比较落后的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做到教育技术装备均衡发展,从而实现教育公平。

我们了解到, 广州市在实现自身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还将优秀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辐射。贵中心利用自身优势, 积极配合、响应市教育局的对口帮扶工作, 受到社会好评。能介绍下贵中心在这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吗?

龙树基:按照我市教育局的《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我中心配合市教育信息中心实施了农村教育技术装备达标工程,按照《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 (试行) 》和“农村新装备工程”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环境的建设;建设有效共享、按需服务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快速配送和高效共享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农村中小学校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系统,进一步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优质的教育资源及时输送到农村地区,让农村师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了农村中小学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能力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开展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信息化结对帮扶活动,加快了城乡教育信息技术一体化进程。通过“资源下乡”“送教下乡”“培训下乡”等活动,培训农村学校的校长、教师,帮助他们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意识。通过网络教学观摩、网络教研等多种形式,组织对口学校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及交流活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影响, 为贯彻落实该纲要的精神, 广东省相应出台了《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那么围绕中央和省级文件精神, 贵中心未来有什么样的工作规划和目标?

龙树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促进均衡、加快发展”的原则,以均衡发展为主线,以先行先试为契机,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办均衡、优质教学为目标,以应用促建设、以需求促发展为策略,狠抓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市教育技术装备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相适应,努力实现率先发展、优先发展、和谐发展、均衡发展、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一是加大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努力实现教育技术装备的经费占财政性教育投入的10%。逐步淘汰陈旧落后的仪器,引入新型教育技术装备,配备适合教育教学应用的教育技术装备;按照《中小学图书馆 (室) 规程》加强图书馆建设,加快中小学图书馆的标准化、数字化建设。二是加强实验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仪器设备研究。按照新课程标准 (2011版) 的要求,运用新技术、引进新手段、融入新理念,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核心,科学配置教育技术装备资源。三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装备管理的现代化,提升装备管理水平。建立并实施与我市现代化教育装备标准相适应的高效、畅通、便捷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实现对教育装备从申报、采购、使用到报废的全程动态管理。四是以统筹城乡教育技术装备为重点,切实推进教育技术装备均衡发展。坚持教育技术装备资源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差距。五是认真贯彻新的课程标准。制定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技术装备配备的指导性意见,并以新课程标准实验室建设为突破口,积极促进教育技术装备逐步升级。六是抓数字化校园建设、数字实验室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科技校园建设、校外活动实践基地建设。七是建立一支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队伍。以培训、科研为抓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验教师、计算机管理教师、图书馆 (室) 管理人员和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人员岗位培训。

篇4:装备中心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

1、功能教室及设备的管理使用情况:学校有2个微机教室,2个语音教室,1个多媒体教室,1个电子备课室,1个网络中心,2个物理实验室,2个化学实验室,1个生物实验室,分别由5位专职教师和2位兼职教师管理,每一功能教室均按国家学科课时计划标准实施使用,不过由于微机教室、电子备课室,是建校时配备,使用7年之久,没有更新,电脑配置低,运行速度慢,已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2、学校2012年开学初新购进70台电脑,实现了全体一线教师每人一机。14台配备给学校管理人员,教导处、印刷室、校医室、人事室、档案室、财会室、等配备有专用电脑。学校真正的实现了网络化办公。学校22个教室、理、化、生实验室、舞蹈教室、美术教室、语音教室、音乐教室、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配备有专用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短焦投影仪等设备共38套。具体配备见技术装备统计表。

教育信息化:

1、信息化建设组织机构 组

长:李树河

副组长:王雪菲

陈永生

李晔光

成员:管仕东

王淑红

梁国庆

刘学华

王建军

李彦国

王明华

何家明

刘海燕 孟祥玉

纪秋楠

马军玲

胡昆仑

姜玉娣 李朝芳

2、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及开展情况:

(一)、信息化建设工作目标

1、提高我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2、不断积累数字化教育资源,并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

3、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

4、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学习效益得到提高。

(二)、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1、开展必要的培训和应用训练。

对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和系统维护人员开展必要的系统的培训;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应用培训和应用训练。

2、完善必要的管理制度。

根据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要求,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确保数字化校园的正常高效运转。

3、具体应用项目。

(1)安装录播教室,建立视频会议系统。(2)配置并升级相关硬件设备。(3)安装数字化校园软硬件系统。

(4)完善数字化资源建设,并搞好和省市教育资源库的对接。(5)建设学校题库系统。发挥题库优势,减轻课业负担,强化教学诊断、评价的功能。

(6)加强家校互动。利用信息化平台,加强家校沟通,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7)开展网络教研。通过数字化校园平台,建立教师和教师、教师和专家、教师和外校、外省市教师的互联互通,借助视频会议系统,开展远程实时视频教育科研,增强教研活力,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研实效。

(8)开展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教育信息化在提高教学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使我校信息化实力得到全面提升。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等方面。

(三)、预期效果

全面提升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初步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教学信息化,教育科研信息化,学生学习信息化,家校沟通信息化。使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达到我市乃至全省一流水平,使学生应用教育信息化资源学习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实现我校教师、学生、资源

和外界的互联互通,使数字校园成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

(四)、保障措施

校长是信息化建设第一责任人。要结合学校实际,认真研究并制定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的考核办法、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评估和管理力度,推动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建立激励和促进机制,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以评促“优”,促进学校信息化工作稳步发展,将全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升到更高水平。努力争取市教育局和市财政局的大力支持。

根据教育部、辽宁省教育厅、朝阳市教育局的相关要求,制定和落实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推进方案,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做好工作平台资料的上传工作,实施对学校参与项目工作人员的评价,做好项目阶段性总结和项目资料的归档整理。校长全面负责此项工作,副组长协助负责工作,成员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成员的工作分别为:组织协调、资料收集、信息统计、后勤保障、信息技术的专业指导。

校园网建设:

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文件精神,通讯线路通过光纤,并接入朝阳市教育局信息中心和其他兄弟学校实现互通,扩充服务器容量,提高服务器质量,实现资源共享。

基本实现学校各个部门的日常办公网络化、自动化,教职员工人均至少一台电脑。拓宽数字资源来源渠道,能基本满足教师课堂教学的需求,做好远程教育资源的收集整理再利用。逐步拓展校园网络,使用高配置高速度的高容量的服务器。并逐步与学生家庭联网。

完善学校现有的2个多媒体综合教室、2个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1个电子备课室与电子阅览室。利用学校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开展远程教育的探索。

光纤接入实施情况

学校通过光纤先后通过网通、电信的服务商连接入互联网,通过互联网访问教育局信息中心。目前是通过10M光纤与教育局信息中心连接,然后并入互联网。目前发现通过信息中心访问互联网偶尔出现问题,不能正常访问。目前学校的教师在教室大量应用多媒体教学,调用网络资源,一旦出现互联网阻断,教学不能正常进行。

教育资源领导小组成立情况

1、教育资源建设组织机构 组

长:李树河

副组长:王雪菲

陈永生

李晔光

成员:管仕东 王淑红 梁国庆 刘学华 王建军 李彦国

王明华 何家明 贺

齐 刘海燕 马军玲 胡昆仑 姜玉娣 李朝芳 王

健 马

静 刘

岩 崔云飞 张

宁 倪华芝 洪

丽 郝大伟 谭凤波 朱

莉 张

丽 孟祥玉 苏海燕 张金花 于静翃 丁士元

周丽红 赵

宏 王尚坤 孙炳红 张海涛 张晓红 路桂英 兰

静 张维涛

2、教育资源建设规划及开展情况

(一)、建设目标 1.教学课件

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科的各年级教学课件各一套(PPT格式或电子白板格式),优秀教学课件达50%以上。2.导学案

涵盖全学科的各年级电子教学导学案各一套(Word格式),优秀电子教学导学案达90%以上。3.教学素材

每学科教学案例、教学用图片达20GB以上,优秀案例、图片达

60%以上。

(二)、实施策略 1.教学课件制作及要求

由教研组牵头,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制作,校园网络中心负责技术指导,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完成的优秀课件上传至校园网络中心,具体要求如下。

(1)课件的选题要精彩,定位要准确。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中的难点、疑点、抽象的知识点可重点制作成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的课件。

(2)课件的图形、图像、动画、影像等媒体元素能少则少,宜简不宜繁。

(3)课件的操作界面不能繁琐,应力求简洁明了、美观大方。(4)课件的设计制作切忌是课堂上“满堂灌”的翻版。课件中除了有引论、讲授、例题、练习、小结等教师主讲的内容外,还应留给学生积极参与的空间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其学习兴趣。(5)课件的交互性强大。缺乏交互性的课件不能称之为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运用计算机的高度智能性。

2.教学导学案设计及要求

由教研组牵头,以备课组为单位,以骨干教师为核心制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完成的优秀教学导学案设计上传至学校网络中心。教师全员参与,分工协助。教学导学案设计要重难点突出、步骤合理、讲究实用、注重实效。

3.教学素材及要求

由教研组牵头,以备课组为单位,教师全员参与,收集、整理教学案例、教学用图片。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优秀教学案例、教学用图片上传至学校网络中心。

(三)、使用及管理

1.各备课组完成的教学课件、教学导学案设计、教学素材存放于年级教学资源库中,供组内教师使用,并上传一份至教研组。2.以教研组为单位收集、汇总各备课组完成的教学课件、教学导学案设计、教学素材存放于教研组教学资源库中,供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并上传一份至学校网络中心。

3.由学校网络中心会同相关部门,每年度对各教研组完成的教学课件、教学导学案设计、教学素材组织评选,并将评选出的优秀作品上传至学校网站,供教师和学生使用。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学资源库。

篇5:装备中心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

——————

平定县张庄小学

张庄小学是一所双轨制中心小学,占地面积9116平方米,建筑面积1772平方米。有教学班12个,学生288名,教师23名。新学期以来,我校坚持“特色创新,育人铸魂”的办学宗旨,以“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为校训,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使用及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以“和谐发展,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一)校园环境建设

1.绿化美化工作:针对校园实际,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原则,以绿色植物、花坛花草为主,各班对所管理的花坛定期浇水、养护。适当设置景点,做到点面结合,使校园成为工作、学习的理想场所。

2.工作学习环境:对教室、办公室、功能教室、活动室内容设施进行全面的布置,对专用室责任到人,定期、不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查评比。

3.人文景观建设:充分利用教室内外墙壁的宣传作用,在校园设置体现特色校建设、课程改革目标、人文精神培养、综合发展需要等内容要求的名人名言、语录牌和匾牌。每月更换一次黑板报、宣传栏。

(二)文化氛围

1.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校园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校讯和宣传栏的主阵地作用,结合学校活动,把文明校园建设与学校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2.校园文化:本着“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宗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活动。体育艺术“2+1”落到实处,丰富校园文化。

(三)道德规范

1.文明举止:加强了礼仪教育、卫生教育、养成教育。2.道德行为:进行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了相关的主题教育。

(四)校内秩序

强化校园治安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公共秩序,落实责任制。实行分级管理,确保师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以上活动的实施,是学校工作的综合体,使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营造了一片良好的育人天地。二. 教育技术装备的整合和使用

新学期,随着教育技术装备的大量配备,使我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仪器、图书、音、体、美、卫各项器材足额到位,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1.加强管理:对下发的所有器材进行了全面清点、入柜、摆放、贴标签、上账等系列工作,按要求基本结束。

2.器材使用:我们组织教师对新实验器材熟悉、掌握,初步按教材实验要求开始实验。3.音、体、美、卫器材得到整合利用。

音、体、美教师在器材入库、上账后迅速转向课堂使用,丰富了音、体、美课堂教学。

三、卫生工作:

卫生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它不仅仅是校容校貌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环境育人的问题,而是事关办学方向、事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甚至事关学校整体形象、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明确责任。

我校新学期十分重视卫生工作,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班主任为成员的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学校卫生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使学校卫生工作顺利实施和确保目标的实现,保证学校卫生工作的细致化、持久化、制度化。我校制订了《学校卫生制度》、《传染病预防管理制度》、《学生常见病防治措施》、《传染病应急预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在工作中逐步加以完善,使学校环境卫生、疾病防控等工作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和制约。

(二)、开展健康教育创新,不断提高健教质量。

学校主要以健康教育课为教育的中心环节。通过不定期举办各类教育讲座、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社会实践等形式促进教育工作的开展。每学期期初,学校都及时制订切合当前形势和实际的《卫生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使卫生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我校在环境卫生方面是做到了整洁化,在校园环境的管理上,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分区域、分班级、分专用室包管卫生责任区,由校卫生组人员负责检查督促,结合少先队大队部的工作,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加强了管理,使环境卫生达到要求。要求做到责任区内无死角,无各类暴露性垃圾,无纸屑、无瓜皮果壳、无其它各种杂物。校园内无乱涂乱画现象,室内物品摆放整齐、窗明几净。

(四)、抓好个人卫生,提高师生健康水平。

各班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晨会、等各种阵地,开展卫生教育,号召广大学生自觉遵守卫生制度,自觉养成卫生习惯,人人争做文明学生。要求学生认真做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不破坏绿化及设施,不损坏公物”等规章守则。认真做好两操,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严格控制近视率。不定期组织卫生组成员进行学生个人卫生抽查,以促进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多次开展学生自我服务性劳动比赛,提高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以此促进健康行为的养成。长期的教育,使绝大多数同学有较好的卫生习惯。

篇6:装备中心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

xxxxx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多年来,上级高度重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加大各方面的投入,着力优化办学条件,尤其是在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更是给予了资金和设备上的大力支持,先后为我校累计投入经费190万余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我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教育标准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按照办学思路,坚持育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明确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建设开放、动态、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建设带动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工作目标,不断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创新重要作用,使得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成为深化教学改革和促进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下面,我就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一简要汇报:

xxxxx位于xx县城东5公里处的镇政府所在地,始建于1975年,2004-2008年在上级党委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撤并四个教学点组成现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彻底实现了全镇集中办学,教育资源共享的目标。目前,现有在校学生846人,教职工87人,教学班24个,其中中学12个,小学12个。

一、加大硬件投入,做好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办学过程中,我校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技术装备。

(一)计算机配备工作

学校现已建成标准化计算机室2个,配备了75台计算机,使生机比达到12:1,为学生信息课的开设提供了保障。上级又先后为我校配备教师办公电脑76台,并全部接入互联网,师机比达到1.2:1,符合3:1的国家配备标准。2014年,学校争取上级的支持,建成了录播教室1个,并于2016年通过增设互动设备,提升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整个校园网络共有二百个信息点,其中40个信息点到办公室,50个信息点到教室。使教师办公、学生学习实现了网络化、数字化,满足了教师电子备课需要,实现了资源共享。

(二)班班通配备工作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自2012年开始,我校先后为各班配备了17台触摸式电教设备、7套多媒体教室,使多媒体教学覆盖了全校24个班级,同时实验室各功能室也配备了触控式电教设备,达到了每个教室1台,并接入网络宽带,实现了班班通、室室通。我校的班班通教学设备集成度高、智能化高,学校通过和石河子十中联盟学校手拉手活动,邀请联盟学校计算机老师和专业人员,依托学校的校本培训阵地,对我校全体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尤其是微课制作等软件的使用,使教师由原来的不会用、不敢用逐渐过度到现在均已能熟练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班班通,进行多媒体教学,拓宽了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直观,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班班通的使用率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近年来,我校在学生成绩抽查和中考中都处于乡镇前列的好成绩

(三)基本配齐了电教辅助设备

学校现配有复印机3台、速印一体机1台、打印机16台(已配备到个教研组))、数码照相机1架、数码摄像机1架、笔记本电脑7台,保证了日常办公的需要。

(四)其他信息化设备配备工作

学校还配有多媒体教室3个、多媒体会议室2间,以用于学校的学习、活动。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购置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软件,如计算机教室的xxx教学软件、xxx教学软件等,另外学校还建有校园网络服务器、校园广播系统、红外线监控系统、LED电子显示屏等,满足了学校的管理、宣传、信息化教学需求。

(五)做好信息化教学设备的维护

为此学校专门安排了一名兼职教师对各电教设备的使用进行监管,对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软硬件故障及时排查、检修维护,保证了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负责对各教师进行软硬件使用的培训和指导。

二、抓住信息化工作的关键,注重软件建设

1、成立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学校对信息化建设十分重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信息技术教师为成员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

2、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设。为确保我校信息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电子备课室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学生机房管理制度、“班班通”管理使用制度、“班班通”使用安全责任书、各功能室管理使用的规章制度、教师机使用制度等。

3、挖掘资源,充分利用好各类教育教学服务资源平台。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可以让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质资源,使教师有更好的途径快速成熟起来,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能极大地促进教育教学。我校的各科专业教师在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xx基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xx教师教研网络平台、xx县xxx教育平台上及时注册、学习、使用;各教师利用标准化双语教学平台客户端,整合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较好的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手段完成教育教学,提高了教育教学实效。师生们还在县级的电子资源库注册相应账号,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

4、夯实基础,上好信息技术课程。我校共有计算机专业教师2名,学校按照课程设置要求,4-9年级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每班每周1-2节。在落实信息技术教材的同时,每个年级补充相应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重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培训和应用。充分发挥信息化设备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提升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通过不同层次培训,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得到不断提高。目前,我校45岁以下的教师95%都取得了xxx级的计算机考试合格证,绝大部分教师可以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幻灯片,运用Flash软件制作课件。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教师们工作中的自觉行为及教师展现自身素质的重要载体。

深入课堂,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组织教师上好公开课、示范课和研讨课,鼓励教师搜集、整理、开发、制作教学课件,大胆使用现有的电教信息设备,参加网上晒课活动,把所选的公开课、优质课在国家、地区级的教育资源网上进行晒课,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晒课是对学校教研氛围、教师合作意识、学科研究成果的一次综合展示,也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学资源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有效运用的良好契机。2015年我校上传xxx、xxx、xxx、xxx等教师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等中小学科目的10节上课实录、教案、课件设计到xx基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晒课,取得了2节部级优秀课、3节区级优秀课的好成绩,在xx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我校的xxx、xxx、xxx三位教师分别获得xxx地区三等奖;同时学校将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情况作为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重要要素,使教师成为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学科整合的骨干,全面带动并推进了学校信息化建设。

6、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将喜欢计算机的学生吸收进来,于每周四下午三节课后定期开展活动,提升学生的打字、电脑绘画、网页制作、软件操作水平,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现在信息化建设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档案管理、学籍管理、财务管理的个个领域,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有效引领着学校的创新发展,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广大教职工的辛勤努力下,学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我们将继续按照学校原定的的信息化管理办法,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合和建设各类信息系统,构建信息化基础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业务整合。二是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和师生信息库建设,实现校园的信息化管理。三十创新信息化管理模式,按照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的管理化方式转变,全力推进学校信息化发展。

xxxxx

篇7:装备中心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

随着各地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信息化设备在学校的大量装备和日益普及, 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层次融合的应用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回顾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所走过的历程, 结合教育领域随着信息技术已发展到“云”计算和新一代“物联网”技术的大背景, 充分发挥区域政策优势, 遵循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律, 科学规划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 借力新技术、新媒体, 不断夯实教育信息化基础, 努力创优区域“教育云”高端应用基础, 突破信息应用中的“孤岛”现象, 实现区域内教育信息化的高品质应用, 是我们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的基本价值考量和追求。在此, 选取我们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几个粗浅认识与思考片段, 以资探讨。

一、把握政策支撑, 科学规划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 规范有序地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各类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的新突破

2007年以前, 由于受当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 龙泉驿区教育信息化装备一直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 据当年的装备数据统计显示:全系统生机比不足25:1, 师机比不足10:1, 多媒体班套比不足11:1, 区域内不仅没有教学所必需的教育骨干城域网, 就连建有比较标准校园网的学校也寥若晨星, 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极差。

正因为如此, 我们更不敢懈怠, 于2007年借龙泉驿区区委、区政府出台“富民兴教”十大政策的东风, 通过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规划的顶层设计, 科学规划并制定了我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各阶段工作目标, 按“先开主渠后放支流”的网络建设规划思想, 明确了以教育城域网络建设为突破口, 以学校有线、无线校园网络“双覆盖”建设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通过努力, 至2012年, 我区先后完成了龙泉教育城域网、龙泉驿区所有独立建制中小学校标准的有线和无线校园网络建设工程, 实现了教育城域网基础平台下的区域双网“满覆盖”。通过厚积薄发, 结束了我区长期无校园网络的落后局面, 使一直制约区域教育信息化水平难以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得以打破, 形成了以城域网为“主动脉”骨干, 以区域“满覆盖”的双校园网为“毛细血管”末梢的完善的网络拓扑结构体系, 突破了信息“孤岛”现象, 为下一步实现“教育云”和“物联网”技术应用条件下的“泛在学习”空间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网络链路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完善的网络系统仅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前提, 大量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和装备则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关键所在, 更是教育信息化向高品质方向发展的基石。从2008年起, 我们紧紧抓住国家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和相关转移支付项目, 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满覆盖”工程、教育技术装备提升工程以及区域高中教育技术装备提升工程等一系列项目支撑和区域政策的优势, 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条件建设工作力度。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了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环境和条件, 使我区教育信息化装备建设工作发生了质的蜕变。据2012年最新教育信息化装备统计数据显示:区域内生机比达9:1, 师机比基本达1:1, 多媒体班套比基本达3:1, 较2007年分别翻了几番, 整个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不仅完成了历史欠账, 且在装备发展态势上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 既夯实和创优了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 更使我区有了向“教育云”和“物联网”条件下高端应用的硬件基础。

二、创新工作机制, 积极、规范、稳妥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重大建设工程项目, 提升了城乡教育信息化装备高位均衡发展水平, 创优了区域借力新技术、新媒体的高端应用基础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往往由于涉及面广, 免不了会有一系列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为积极、规范、稳妥地推进这些重大建设工程项目, 在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流程基础上, 我们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四个定位”和“一个方法”相结合的建设管理原则和机制:“四个定位”即工程建设应用的功能定位、工程监督的工作定位、系统集成技术与工艺的标准定位和系统测试的方法定位;“一个方法”即以论证、试验或现场会等方法对工程前期的规划设计、工程中期系统集成过程的管理和工程后期使用、培训以及维护的指导等关键环节进行切实把控。在这个工作机制下, 用“三个统一” (统一装备建设、统一技术标准和统一集成工艺) 来实现城乡教育信息化装备高位均衡发展的总要求, 以项目负责制为基础, 依靠区域技术骨干所组成“中心组”来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使近年来区域教育信息化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均积极、规范、稳妥地推进, 创优了下一步借力以“教育云”和“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媒体落地区域后的高端应用基础。

梳理历年我区重大项目建设工程, 主要有以下几个片段值得一提: (1) 在教育城域网建设过程中, 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 以“资源”换“资本”的工作机制, 按适用、够用、适当超前、分阶段实施的建设原则, 以租赁方式完成了项目建设。这不仅大大减轻了当时的资金压力, 同时使工程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2) 在2011年进行的无线校园网建设工程中, 我们尤其重视了技术方案的设计和试验, 多次邀请区域学校技术骨干进行反复论证, 并将技术论证试验部署在了一些学校, 最终形成了科学的区域无线校园网技术组网建设方案, 确保了建设工程质量和后期的应用效果。 (3) 在2012年全区中小学有线校园网建设工程中, 由于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编制了《龙泉驿区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工作手册》, 理清了工程建设管理的方式和思路, 并在实际工作中由工程监理人员严格执行, 既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压力, 更从制度上规范了商家的建设行为, 使校园网建设工程的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三、以活动项目为载体, 以教育技术科研课题为先导, 通过示范引领, 不断提升区域内教育信息化高端应用品质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实和终极目的都是各种教育信息化手段在师生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广泛和深度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信息化划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发展阶段, 其中后三个阶段都在着力描述应用的层次问题。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全面进入融合、创新阶段, 而我国还处于初步应用阶段。因此教育信息化重中之重的工作在应用, 而应用的关键在于理清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的基本思路。就我区在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中的粗浅实践来看, 我们的思路是:以用促建, 边建边用, 以教育技术科研课题研究为催化剂, 在活动项目中探索学科与教育信息化手段融合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充分发挥区域教育信息化优质资源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推广并转化具有实践操作性质的各种应用成果, 借力新技术、新媒体, 努力提升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信息化高端应用品质。

正如内容一定需要相应的形式去表达一样, 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实体必须落实到有师生共同参与的各种项目活动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和效益。因此, 在我们着力提升师生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层次的工作中, 借力了所有可能的教育信息化项目活动和可供辐射示范的教育信息化优质资源。归纳起来有三类: (1) 常规工作中的各级项目活动, 如学生电脑制作大赛、现代教育技术成果评选活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全员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代教育技术研讨会等。 (2) 具有实验性质的专题项目活动, 如戴尔“青少年互联创未来”项目和区县教育信息化互动联盟等。 (3) 具有整体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的创建项目活动, 如省、市、区三级的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和数字校园、书香校园等创建项目。截至2012年, 我区已创省、市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共6所。

同时, 我们在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实践过程中也深刻地感受到, 应用层次的深入和突破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科研课题的引领和指导。因为这类课题不仅与学科结合紧密, 还因其有认识、操作和资源三类研究成果的特质而具备相当的可实践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和可推广性。如果研究过程能紧紧把握师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科为载体, 以教育信息化为手段, 并围绕与学科融合这一根本目的而群策群力来实施, 则其应用价值的取得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对一个学校的主研人员而言, 课题本身的研究过程可能会是迷惘的、艰辛的, 甚至是痛苦的, 但只有通过这种凤凰涅槃式的痛苦蜕变, 才能使学校整体教育信息化应用氛围营造起来、意识提升起来、水平和能力锻炼起来。

基于此, 我区很早就开展了各级别的以学校为主体独立承担的教育技术科研课题研究工作。通过不断的引导和示范效益的辐射, “十二五”我区教育信息化科研课题已立项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主研课题1个、参研1个, 省级主研3个, 市级主研2个, 实现了学校和主要学科类别的全覆盖。

四、引入新技术、新媒体, 抓管理促应用, 加强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修为, 为教育信息化的高品质应用提供强有力的物力和人力资源保障

按“创教育强区, 建读书之城”的总要求, 我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由龙泉驿区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 遵循“加强教育信息化,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以“三建” (建机制、建装备、建队伍) 为手段, 以“三个应用满覆盖” (校校应用满覆盖、班班应用满覆盖、学科应用满覆盖) 为工作目标, 坚持工程建设管理的“四个定位”和“一个方法”相结合的原则和机制, 解放思想, 借力新技术、新媒体, 以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修为提升为核心增长极, 为教育信息化的高品质应用提供强有力的物力和人力资源保障, 不断加强制度与应用、管理建设, 保障区域信息化装备正常、高效、常态运行, 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装备效益。

总结过去, 提炼经验, 我们紧紧围绕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两大主题, 以“创教育强区, 建读书之城”为区域总目标, 遵循“加强教育信息化,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律, 全面贯彻执行区域“四精”“四抓”的管理理念, 以“整体创一流, 单项争第一”工作思路为指导, 创新工作机制, 夯实基础、历练内功, 助推了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展望未来, 冷静思考, 按“加强教育信息化,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要求和遵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律, 我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尚处于初步应用阶段。过去的道路虽然略有亮色, 但今后的任务却是更加招人。2013年, 首先, 我们将持续加大投入, 进一步创优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基础:2013年区域生机比将达8:1, 师机比将达1:1, 交互式多媒体班套比将达1:1。其次, 引入“云”计算技术, 不断扮靓区域信息化高品质应用的教育“云”彩。在充分利用公有“教育云”资源的基础上, 适时落地区域自建私有“教育云”, 以满足泛在学习理念下的多网“学习空间”建设。第三, 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 在信息、网络和传感技术条件下着力打造“智慧型”学科功能室和能满足区域教学所需的“全仿真”学科数字实验室, 使学科功能室 (或实验室) 的应用和管理逐步具备“智慧”特征。

五、结束语

篇8:装备中心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

汇报材料

(2009年)

各位领导:

张畈中心小学小学是一所村级小学,隶属于洛阳镇中心学校。学校兴建于1968年9月6日。学校规划占地面积6675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操场面积400平方米,绿化面积4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师16人,学生近200人。

学校秉着“让健康快乐与我们同行”的办学理念,坚持打好基础、整合资源、适度超前、发展个性的原则;奉行规范严谨的管理理念。学校拥有一支敬业爱岗、具有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是令人放心的学园。现代化装备的实验室、个性化的图书馆、覆盖校园的现代化网络平台等则以浓郁热烈的现代文明撞击着人们的心扉,形成了和谐具有本校特点的校园文化。现就我校的装备情况汇报如下:

一、装备建设配置

实验室——建有符合标准的实验室1个,实验教学仪器基本符合标准,仪器入橱。制度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相关人员都经过培训。图书室——建有符合标准的图书室一个,图书全部上架,藏书量每生均10册。年生均图书增加量1册/生。面积、藏书、设备等均达标。制度、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相关人员都经过培训。

电教室——网管中心光缆接入,软硬件齐全,网点分布到位,配备合理,配备了2台学生机的网络,网上提供和链接教学资源,学校在此基础上自主建设的有一定数量的自有资源,90%以上教师能熟练运用,学科教师可独立使用省编教材配套的音像、电子教材。

有专用的体育器材室,可以达到学校体育器材入室要求。面积宽敞,通风采光良好,器材摆放整洁有序,专用器材室橱柜配置科学合理的为优秀。相配套的器材室的、有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专用仪器

根据学校情况建立综合了实践活动基地,学校有专用劳技实验室,并配有符合教学要求的工具。校本特色课程有一定影响,相应配备齐全。学校有固定的科技活动场所。

二、学校装备管理

1、领导机构。

学校专门成立了教育装备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长负责,各成员互相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学校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各汇报,研究部署阶段工作,从而确保了学校装备管理工作扎实、有效。

2、人员配备。

我校现规模为6个班教学班,根据本校实际配备了专门的实验员、图书管理员、计算机教师.我校实验员、图书管理员、计算机教师、配备合理,都具备教师资格,实验员为易高波老师、图书管理员为刘云老师,计算机教师为易高波老师。艺体都是兼职教师,分别是:王世春。张敏波。张世贵老师。

实验室器材管理账物相符,帐卡相符,摆放整齐实用,管理平台使用情况良好。图书室管理账物相符,摆放整齐合理,管理平台使用情况良好。电教室有防病毒软件,管理软件安装良好,机器完好。艺体室有专人管理、仪器、设备账册分类管理,器材摆放整齐美观。

3、管理制度。

实验室、图书馆、音乐室、广播系统、、教室多媒体设备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和教学软件的使用管理制度齐全,落实到位。

三、学校装备使用

相关实验室和多媒体设备使用效率高,并做了相关的登记记录。实验室——。全校教师经常使用各类设备设施,各学科实验平均开出率达到95%,演示、分组实验有记录,帐目清楚,帐帐相符,仪器入橱,完好率达98%。

图书馆——图书馆实行专人管理;学生借书阅览每周2天,每天不少于1小时;每学期生均借书册数5册以上;每学期开展2次左右读书、报展、书评、征文、演讲等活动,“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建设有力。师生借还有记录,图书购置、破损有记录。

电教室——广泛应用,有50%以上教师能熟练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和教学课件开展教学、1/2教师能熟练制作符合教学需要的网上教育资源和教学课件。

艺体等——各类学科开足开齐,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无挤占现象,如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等,艺术活动项目丰富,活动开展有序。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活动时间并有本校的体育特色。

学校能积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学校实施方案和每学期课程实施计划。同时课程与学校政教处工作有机结合,开展了丰富的活动。根据学校特色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目前基地活动制度明确、场地保证、师资确保、学生欢迎。同时学校还配备了专用劳技实验室,有专职教师负责管理和活动指导。

成绩代表着过去,也映射着未来。我校决心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开拓创新的精神,励精图治,团结进取,为把张畈小学打造得更辉煌,奋力拼搏!

篇9:装备中心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

——王召中心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情况汇报 信息化,催生了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 信息化,拉近了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距离; 信息化,推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信息化,实现了中心小学辖区一体化均衡发展。信息化,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生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显著特征。

我校位于沁阳市王召乡前庄村,目前六个年级全部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班班通设备配备率100%,实现了互联网100MB光纤接入,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学校建有360云盘校级资源库,拥有微课程、ppt课件、白板课件、电子教案等各类资源7022个,创建有学校微信平台,学校、班级管理QQ群和教师网络空间,实现了学科优质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平台。

我校还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由校长孙国营任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具体指导辖区学校信息化应用工作。同时制定了信息技术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落实到人;确保了每个教室信息化设施有人维护,正常使用。下面从三个方面对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情况进行总结。

一、课堂信息化

1、打造信息化应用常态课。教学中,授课教师将班班通设备、PPT课件和微课程视频与“四个一教学模式”进行深度融合,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走上台来使用信息化设施展示学习成果,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我校还坚持校长巡课制度,将是否使用信息化设备辅助教学作为巡课一项重要内容,发现问题随时反馈、督促整改。

2、开展精品课赛课活动。每学期至少开展两轮“精品课”赛课活动,将信息化应用水平作为赛课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赛课前提前一周向辖区学校公布赛课日程和具体要求,赛课时邀请辖区各校同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听评课,赛课后进行集中反馈和点评。通过赛课,教师对精品课堂从尝试到钻研,从细磨到精品,逐步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本学期我校的评估互动教室建设到位后,我校积极利用这一平台,通过“沁教云教学评估系统”与辖区学校开展线上听评课,极大地提高了听评课效率。

3、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评比。通过优质课评比从辖区学校选树一批信息化应用骨干,同时开展“送教到校”活动,组织信息化应用骨干到辖区各校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示范课,加强榜样示范,带领全体教师主动探索信息化应用。

二、教研信息化

1、加强信息化应用培训。每周坚持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校本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电子白板课件制作、微课程录制、班级空间使用、“沁教云”各平台的使用等内容。定期组织辖区各校教师信息化考核,考核成绩不合格者补考,再不合格,本评优评先一票否决。

2、建立教育信息化应用校本资源库。资源库资源按照类型、年级、科目进行归纳整理,方便教师查询、下载。本学期,我校的班级资源库建设全面启动,老师们根据课时教学计划将一节课的所需到的教案、课件、微课、日清题等教学资源整合到一个文件夹中。目前,我校各班的班级资源库随着教学进度在不断充实之中。

3、开展信息化应用校本教科研。建立“王召中心小学教师论坛”教研群,使教师在无线网全覆盖的校园内,随时与其他教师进行教研沟通,固定每周四晚7点至8点组织教师进行网络在线集体教研讨论。同时成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题组,建立校本课题,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并开展校本教研。

4、利用网络空间实现无纸化集体备课。教师将电子教案上传到网络空间并进行二次复备,同时访问其他教师网络空间,查看教案、跟帖回复备课建议。每周末教师根据集体备课建议和授课情况撰写日志和教学反思。

三、管理信息化

1、创立“王召乡前庄小学”微信订阅号。坚持向教师、家长推送正能量信息,内容涵盖校园新闻、家教指导、智慧启发等。目前我校微信平台关注率达90%以上。

2、统一建立班级QQ群,建立家校沟通平台。邀请家长及学生加群,教师及时将学生在校的精彩瞬间、优秀作品以图片的形式在群相册和QQ空间中进行展示,学生和家长可以随时访问QQ群和空间。同时,每天晚上明确一名教师在本班QQ群内值岗,利用群讨论、视频对话、语音聊天等功能与家长、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答疑解惑、培优补差。

3、利用信息化促进辖区学校一体化发展。我中心小学辖区学校分布较散,为了更好地实现辖区学校一体化管理,我校利用信息化手段先后建立了多个一体化发展平台。

1、学校管理平台。中心小学每天早上将当日工作任务向辖区学校予以公示,辖区学校将开展工作的进度即时予以反馈,每天下午中心小学将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反馈在学校管理平台中。

2、教研集备平台。中心小学结合年级和学科特点成立11个教研集备平台,每个平台明确一名组长,组长组织同级同学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研讨单元、章节重难点,教学实际中的困惑和日清、周清试题的拟定,实现辖区各校同学科教学工作的一体化管理。

3、艺术教学管理平台,加强辖区各校全体艺术教师的沟通和教研,用以师带徒的方式实现艺术师资的自给自足。

4、关爱留守儿童管理平台。要求辖区各校留守儿童辅导教师和远在外地的留守儿童家长加入,每周组织留守儿童通过网络手段与亲人进行视频通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然我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过努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先进学校相比仍有差距,下一步我校将主动拉高标杆,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努力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再上新台阶!

上一篇:工会换届工作报告(vinecent)下一篇:2018年雅思备考计划:备考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