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湾中心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总结

2024-04-25

渠湾中心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总结(共10篇)

篇1:渠湾中心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总结

渠湾中心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总结

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实践教学和教育手段现代化重要的物资、技术保证。我校高度重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态度积极,措施得力。在教育技术装备的建、配、管、用等方面加强管理注重发挥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益。现就本学期的工作予以回顾。

一、采购装备,手续规范

我校采购教育技术装备,首先由使用人提出申请,经部门主管向校长室申报,由校长办公会审批。在采购过程中,按照规范的手续,先向镇政府申请,请求方案的论证,在得到批复后,再由镇政府通过招标竞价,进行购买。

二、日常维修,及时保障在日常维修方面,我校依托网上服务平台,在教师们的共同督促下,及时做好了日常检查和维修工作。

三、及时登记,正常使用

为加强使用中设施设备的完好,依托共创校产管理平台,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责任到人,管理制度上墙。专用教室每次使用必须登记,音乐美术教室采用纸质登记,科学教室纸质登记和电子登记相结合。体育设备专人现场保管,图书借阅制度化,按要求及时更新。

四、加强培训,落实到位

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只有加强对教师业务培训,才能使现代教育资源落实到学生中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现教育现代化,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的应用作用。

五、加大硬件设施投入,丰富师生活动空间

教育技术装备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我校十分重视现代教育设备与仪器设备的装备与使用,更新教育技术装备,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教学局限。同时,增加了学生对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了他们探索和研究新事物的兴趣。大量的常规仪器装备的使用,增加了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音、体、美、等专用教室以及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为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在县区领导正确指引下,我校技术装备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上级主管领导的多次好评,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还有很多的困难在等着我们。“雄关慢慢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相信在下一学期中,我们一定,做出更加出色的成绩来。

篇2:渠湾中心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总结

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实践教学和教育手段现代化重要的物资、技术保证。我校高度重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态度积极,措施得力。在教育技术装备的建、配、管、用等方面加强管理注重发挥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益。现对我校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和电教室进行自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民乐县南丰乡渠湾小学现有4个教学班,学生67人。现已经建成微机室、电教室、图书室、实验室、仪器室。

二、硬件设施

1.图书室建设情况

学校有图书室阅览室面积近80平方米,生均都能达到30册以上,订有各类报纸、期刊。图书室内图书分类清楚,图书室图书摆放规范,学校能组织学生集体借阅;有借阅记录,各项制度具体明确。

2.实验室装备情况

学校有实验室3间,面积60平方米,按照《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JY/T 0385-2006》基本要求达到了三类标准,实验教学仪器均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实验课程开齐率、完成率均达到100%。

3.信息技术装备情况。我校实现了网络信息班班通,网络接点配置到教师办公室和教室,四年级教室配置“希沃(seewo)一体机”,为信息技术与学科传统教学整合创造了条件。我校微机室共有计算机20台,按学校最大班额配备,教师用机9台,达到了师机比1:1,满足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需要。

4.音体美器材情况。我校有音体美器材室,器材配备均达到了相关要求的二类标准。有室外学生篮球场、乒乓球台,满足了音乐、美术,体育教学的需求。

三、软件建设

1.规章制度齐全。学校根据上级教育部门要求修订、完善了规章制度,明确职责、执行规范。所有规章制度均上墙,起到了提醒、督促作用。建立了图书室、实验室管理办法,有实验室及教学设备登记使用制度。

2.人员配备情况。都有兼职实验教师,能独立完成本科目的所有实验。有兼职音、体、美设施器材管理员,制订了《音、体、美器材管理制度》,并张贴上墙

3.提高器材使用率。我校三、四年级起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增加学生上机机会,锻炼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充分利用现有音、体、美器材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4.做好财物财产管理工作。我校制订了学校财物管理制度,对所有财物财产指定专人负责,学校每学年进行一次全面的教育装备盘点。财物购买手续齐全,渠道正规。同时,做好设备维护保养工作,落实防火、防盗、维修措施。

四、自查中存在的薄弱

1、实验教学规范管理:根据教材的不断更换,实验教学的能力水平有待于提高,实验教学教师借用教学仪器使用率较低;在自制教具方面,教师自制教具及使用次数过少;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音乐舞蹈室、美术教室的设施需要按照规定进一步完善。

3、在音、体、美学科教学上需要继续落实民乐县教体局及学区“SW+课堂”相关文件精神,落实课堂教学,相应任课教师还应加大相关培训,提高该学科教学的专业素养。

四、今后设想

进一步完善健全教育技术装备条件材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纵观我校的情况,在某些方面是实实在在开展了相关的活动,但是不注意及时搜集、整理相应的材料。为此,学校将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功能教室规范管理进行督促检查,学校积极协助解决在开展工作中的出现的问题、困难,并负责协调好相关班级、教师的教学活动。

篇3:渠湾中心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总结

一、围绕“三新”目标, 在提高素质上下功夫

一是在转变工作作风上实现新突破。近年来, 技术中心先后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 围绕转变干部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作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作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很多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触及、破题和解决, 深入推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任务还很重。党的群众路线活动开展以来, 技术中心开展党的信念和宗旨教育, 不断深化党员干部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服务广电意识, 力争使职工从被动松懈走向自律自治, 自觉把先进性体现到做好安全播出工作上来;推进干部作风防控机制建设, 落实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及时发现和纠正党员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落实群众监督制度, 通过民主评议, 党务、政务公开等形式, 推动作风转变取得新突破。

二是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围绕中心工作, 立足本职岗位, 完成工作任务, 是推进各项活动的最终目的。2013年以来, 技术中心紧紧围绕实际工作“创先进”, 立足本职岗位“争优秀”, 高质量、高标准按期完成重点工程建设, 定期对设备设施、备品备件等进行逐一排查, 微波、调频和电视发射系统全年停播率等技术指标均优于规定标准, 设备运行指标达到甲级标准。

三是在解决难点问题上取得新成果。活动开展以来, 技术中心确定了“推进技术创新, 构建安全、快捷、高质量的现代传播保障体系”的主题, 并围绕主题, 重点研讨如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把广播电视技术工作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如何在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覆盖, 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如何摆脱发展中人才问题、管理问题、协调发展问题的困境, 构建安全、快捷、高质量的现代传播保障体系等一系列问题, 并形成了五篇调研报告, 使活动落在实处, 取得实效。

二、开展三项活动, 在创新载体上下功夫

一是组织开展“优秀示范岗”争创活动。围绕为民、务实、清廉的活动主题, 创设“月度优秀”“季度优秀”“年度优秀”示范岗, 把优秀党员的相关事迹在公告栏上亮出来, 引导和带动中心全体党员学习先进、赶超先进, 充分发挥了广大党员在各项工作和各个岗位上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是组织开展“业务标兵”竞赛活动。两年来, 技术中心以台站为单位, 共组织各类业务竞赛十余次, 竞赛以设备操作、检修、维护技能及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 对优胜者予以公开表彰, 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业务、提高为民服务素质的热情。

三是组织开展“战斗堡垒”创建活动。活动以深化党支部目标管理、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为目的, 建立完善支部述职、学习章程、考核、评议等制度, 在规范支部工作的同时, 使支部工作更好地融入中心各项工作之中, 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

三、实施“三创”工程, 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

一是安全创优工程。技术中心作为广播电视的后端保障, 主要职能就是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保障能力, 更好地为播出前端和受众服务。因此, 我们按照《数字化引领、结构化升级———河北省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技术保障体系规划》安排, 对陈旧设备、安全隐患进行有步骤、有计划地升级改造, 有效提高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系数;加强技术创新, 大力创新巡检、奖惩、事故报告等一系列制度建设, 大力创新安全播出管理机制, 变过去只注重传输和发射的结果管理为全过程管理, 不断提高安全优质播出管理水平;建成集技术监测、节目监管和安全指挥调度于一体的监管系统, 实现了对广播影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统一、科学、有效监管, 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二是服务创优工程。技术中心承担着中央和省级台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发射任务, 主要是通过微波向全省传输广播与电视信号, 通过卫星向全省、全国以及国外传送河北卫视和河北广播节目, 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收听收看。因此, 技术中心实施服务创优工程, 抓理念教育, 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服务广电、服务人民的民生广电理念, 自觉服务本职工作、服务广电发展;设立群众工作室 (行政调解室) 、便民热线和群众信箱, 建立党员服务承诺制度, 着力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以机房为单位, 开展安全播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 进行应急措施考核, 苦练内功, 着力提高服务广电的能力。

篇4:石家庄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建校以来,学校取得跨越式发展。2000年5月,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2年,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被评为首批国家示范性专业;2003年12月,又被教育部、财政部评定为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重点建设学校,同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被列入全国制造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中央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学校逐步建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计算机、商务管理四大专业群,形成16个专业方向。建校近16年来,已经为各行各业输送优秀毕业生15000余名,短期社会职业培训年均5000人次左右。

2004年以来,学校先后成为省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外派技工培训基地、雨露计划培训基地、适龄孤儿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学校以及石家庄市数控加工技术技师学院等。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指导先进学校、省级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园林式单位、卫生先进单位、安全文明校园、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校务公开示范学校、教学改革先进学校、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电化教育先进学校以及市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石家庄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电子信息专业群

石家庄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石家庄市信息管理学校)建校于1995年,占地面积100亩。学校依托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开设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学前教育四大专业群。在校生共计5000余名。教职工250余名。学校于1999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1年10月被评为国家级改革示范校。

电子信息专业群是学校四大专业群之一,主要开设电气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应用、楼宇智能化、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以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培养行业企业岗位适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和专业文化建设,努力提升师生专业技能水平。在“以赛促教、以赛促练”思想指导下,专业部师生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电工电子类专业技能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通过各级大赛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近五年来获奖统计如下:

2005年河北省电工电子专业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

2006年河北省电工电子专业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

2007年河北省电工电子专业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

2007年“亚龙杯”全国中职院校专业技能大赛(重庆)电工电子类比赛团体二等奖

2008年河北省电工电子专业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

2008年“亚龙杯”全国中职学校专业技能大赛(天津)电工电子类比赛团体二等奖。

篇5:渠湾中心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总结

各职业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最早诞生于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 大多由电化教育中心与本校的计算机管理中心合并后, 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从诞生到发展至今虽然已有十几年的历史, 但对其自身的基本职能和任务, 至今还没有统一规定, 其主要职能基本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参与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传播;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研究及其建设;配合学校的宣传工作, 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内公开课的评比;参与校园网的管理、维护与更新、数字化校园建设等。

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职能变革和延伸

不管经过怎样的发展变化,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始终是一个以技术研发与推广为主的服务型部门, 特别在现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实现教学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效果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其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因此, 立足于本岗位, 做好本职工作, 更好地为教学一线服务, 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所辖的校园调频广播、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的使用与管理等入手, 对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如何进行职能变革和延伸, 提出个人的一点建议和思路。

(一) 校园广播的使用

现阶段, 各职业院校校园广播大多承担校园新闻和通知的播放, 或者只是在课余时间播放一些流行音乐等, 但如果将它的功能稍加延伸和变化, 就会在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比如, 当前英语四、六级证的重要性已在各职业院校中逐步显现出来, 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读、说能力, 单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当今职业的要求。笔者认为,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可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 利用校园调频广播室, 每天在课余时间播放一些与英语听力有关的小短文或小故事, 或是英语听力磁带, 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有利的帮助。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 自愿购置无线接听设备。由于各院校的情况不同, 发射信号的频率也不同, 学校可根据自身的特点, 自行研制或购买简易的收听设备。我校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牵头, 由电子工程系电子技术专业负责购置散件器材, 由有爱好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 利用实习或课余时间来完成设备的制作, 然后再将成品以最低的购置价卖给需要的学生, 并保证日后的维修工作。这种方法既为学生提供了价格低廉、服务质量上乘的听力设备, 同时也提高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 形成了资源—产品—服务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 起到了良好的教学和实践效果。

(二) 多媒体教室的合理使用

2010年9月13日, 教育部在浙江杭州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指出,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如何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作为一个服务部门, 可以也应该合理地利用其人才和资源的优势, 与各系专业教师密切配合, 统筹安排, 更好地服务于一线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可选择合适、固定的时间, 在部分多媒体教室播放一些当今比较先进的专业教学视频教程, 具体播放的内容、时间安排与各教学系事先进行沟通, 征求各系、各专业任课教师的意见, 同时还可以以海报或校园广播的形式提前通知学生,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根据各系的实际情况与要求, 对计算机系的学生播放如网站设计的软件Dreamweaver、动画制作软件Flash、视频编辑软件adobe premiere等教学视频课程, 对经济系学生选择播放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如金蝶、用友等软件的使用及操作视频, 对工业工程系的部分学生则主要安排播放数控技术、焊接工艺、汽车保养与维护等教学视频。使用多媒体教室的过程中, 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与各系协商, 安排专职人员具体负责, 并做好问卷调查, 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远远超出预期, 特别是那些当今流行的专业教学视频, 如汽车保养与维护、adobe premiere的使用技巧等课程, 教师和学生都非常认可并喜欢。通过几年的探索, 我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多媒体教学在服务一线教学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 计算机机房的使用与管理

近几年来, 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的不断发展与普及, 各职业院校的校园网络也都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和发展起来了, 网络上的各种学习资源日趋丰富, 内容也各具特色。当今职业院校的在校生大多是个性很强的90后, 住校生占大多数, 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 空闲时间比较多。他们不喜欢“纯理论”的教学模式, 对新媒体和新技术的亲切感和熟练程度以及对实践的渴望度远远超过了前几届学生, 部分学生对网络的喜爱可以说已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因此, 各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可根据当今学生的这些特点, 因势利导, 合理地调配、利用自身的计算机资源, 延伸、拓展自身的服务职能, 利用周末或晚上的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机房, 既为学生的日常管理提供帮助, 又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1. 计算机机房的综合利用。

现阶段各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机房的主要任务, 一般是承担日常的专业课教学和一些短期的培训工作, 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都会被闲置, 利用率极低, 而计算机硬件的更新速度很快, 设备更新也快。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可以延伸资源管理分配的职能, 改进服务模式, 合理利用闲置设备, 对学生开放, 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又增加了设备的利用率。当然, 职业院校的机房不同于普通网吧, 应安排教师与各专业学生共同值班, 值班学生协助值班教师负责管理学生和机器的简单维护, 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解答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对他们自身的学习和提高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学校机房不能以营利为目的, 来机房学习的学生只通过校园卡支付极低的费用, 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外出上网的机会, 更便于管理学生, 也不会过多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 还能为机房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提供一部分资金来源。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 将播放过的一些专业的教学视频或自制的与本校设备相配套的教学视频上传到校园网络上, 方便学生下载或在线观看, 自主学习。同时, 在校园网上设置各专业、各课程的问题库和答疑平台, 还可以鼓励学生创建各专业贴吧和论坛, 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答疑、交流、学习和提高。这样, 学生既可以合理地安排和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学习、巩固专业知识, 也可以利用计算机自主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还可以通过网络来了解自己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可通过网络或中心设置的答疑平台自行解决, 还可将当时无法解决的问题留在网络或校园网的问题数据库中, 再由专业课教师或技术人员解答后回传到答疑平台, 供学生日后查询、学习、使用。

2. 学生参加机房管理, 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看重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知识型人才, 仅仅从课本和教师那里学到的知识已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我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让学生参与机房管理。值班学生不仅负责日常的管理,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机房中一些简单的软件维护、硬件维护和网络维护等工作。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局域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各院校的机房恰好可以为一部分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实践的平台, 在参与日常的机房管理中, 进入一个真实的局域网环境, 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逐步了解和掌握整个网络的设计、组建等知识, 甚至可以“参与”其中, 既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又对所学的课程有一个从实践中来, 又到实践中去的过程,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还可以在校园网络中添加E-mail、聊天室、论坛、QQ、贴吧等, 为广大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 对学生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进行汇总和反馈, 及时了解中心在职能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更好地改进和更新自己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同时与各专业教师进行交流探讨, 及时反馈学生所关心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并在教师的参与和帮助下制作出更多更好的教学作品, 服务于教学一线, 更好地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服务职能。

三、结语

教育信息化已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成为数字信息化发展的主角, 不断变革和延伸自身的职能, 才能无愧于时代所赋予自己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时晓玲, 朱振岳.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N].中国教育报, 2010-9-15.

篇6:解放军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

中心主要承担总装备部军师职领导干部轮训、师职领导干部前培训以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干部、科技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任务。作为全军第一家专门从事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学与研究单位,自1986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依托学院、面向总装、服务部队的办学思想,以科研试验部队为主体,以高中级专业技术干部和指挥管理干部为重点,主动适应武器装备科研试验和管理保障的需要,遵循继续教育规律,先后举办了专业技术、指挥管理、政工理论等各类各层次继续教育培训班,为改善部队干部队伍知识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部队科研试验能力做出了贡献。近年来。中心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中心优势,挖掘办学潜力,采取送教上门、联合办学、联合办班、高级研修等多种形式,为部队和地方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扩大了中心的影响,提高了中心的声誉。

中心具有一支实力雄厚、水平高超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多年来,中心充分依靠北京地区的科技、信息和人才优势,与清华大学、国防大学、中央党校、国防工业部门等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长期业务合作机制,先后聘请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近千名教授、专家,学者和外籍教师及国家部委、军队机关的领导同志前来授课,促进了培训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中心主办的《继续教育》杂志在国家部委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部队、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及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有着众多的读者群,在继续教育领域享有广泛影响和良好的声誉。

中心位于北京市怀柔区,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条件优越,学习生活环境舒适。拥有教职员工1100余人,其中博导37人和项导135人,年承训人数达8500余人。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基础研究和军队重点研究项目,建有国家级电子信息装备体系研究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及作战实验中心,航天研究中心,电子对抗实验室等高水平实验环境。建有各类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千兆校园网和国家数字图书分馆等先进教学环境,以及标准化运动场、足球场、网球场、游泳池和文体活动中心等文体活动设施。

地址:北京市怀区Z3380信箱17号

邮编:101416

电话:010—66364290(地)0201—364290

篇7:渠湾中心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总结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育,机制,教学联动

松江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自1989年成立以来,一直服务于松江区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工作,尤其是承担松江城区15所中学初高中学生的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服务工作。自2007年中心提出“课程时代化、教学数字化、服务开放化”的三化目标以后,中心开始逐年逐步向农村公办学校提供劳动技术教育服务,直至今日,中心已经每年向松江农村地区17所中学的初高中学生提供劳动技术教育服务,使农村学生也能够同享中心优质的时代化、数字化的劳动技术课程资源。

一、松江区现有劳技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

能够为全区这么多中学生提供丰富的劳技课程资源,使学生充分享受劳技课程带来的乐趣固然是好,但是在这样过饱和的服务中,也存在着一些负面作用和低效率。我们从多方了解到,主要有以下这些情况:

第一,学生方面:(1)有些学生并不能如愿选到自己喜欢的劳技项目;(2)有些学生被老师指派参加自己不喜欢的项目;(3)有些学生在自己的学校已经学过类似的项目;(4)有些学生觉得一年只来一次参加到一个项目,参与面太窄;(5)有些学生觉得乘坐那么长时间的车,来到中心学习一些不是很有特色的劳技项目,会有点浪费时间,效率低。

第二,学校方面:(1)有的学校在安排学生来中心学习时,每个班安排一个劳技项目学习,并未按学生的喜好参与项目选择;(2)有的学校本身的劳技课程也是按照上海市劳技课程标准执行,开展得不错,到中心来会有重复学习的可能性;(3)有的学校会因为有中心提供的劳技课程,而去除了自己学校劳技课程的教学时间,反而使得学生的劳技课程学习面更窄。

二、探索学校与中心联动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调查依据

为了更加清楚全面地了解松江区劳技教育的情况,中心对松江城区和农村共26所中学的所有八年级学生进行了关于劳技教育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中有些问题的结果,对于改进松江现有的劳技教育模式,探索学校与中心联动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新机制有很大的帮助。在此列举几个相关问题的重要数据。

第一,对于“你喜欢上劳技课吗”的问题,全区被调查学生“很喜欢”或“比较喜欢”上劳技课的比例达到89.9%以上,说明劳技课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很受欢迎的。

第二,对于“这学期你们学校每星期上几节劳技课”的问题,城区学校学生有91.04%的学生回答“劳技中心集中一星期课”,而“每星期2节课”或者“每星期1节课”的回答均不到2%,这说明城区学校主要依靠劳技中心开展学生的劳技教育;而在农村学校学生的回答中,“每星期2节课”或者“每星期1节课”的回答均达到30%以上,说明有大部分农村学校还是在有序开展校内的劳技教育的。

第三,对于劳技课喜欢在自己学校上还是劳技中心上的问题,城区学校学生82.59%“喜欢去劳技中心上”,3.07%“喜欢在自己学校上”,12.46%觉得“无所谓”;农村学校学生64.04%“喜欢去劳技中心上”,21.27%“喜欢在自己学校上”,12.93%觉得“无所谓”,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来劳技中心上劳技课的。

第四,对于“劳技学习每星期2节课分散进行与一星期内连续进行两种形式,喜欢哪一种”的问题,城区学校学生56.63%喜欢后者,24.45%喜欢前者,15.93觉得无所谓;而农村学校学生44.20%喜欢前者,41.38%喜欢后者,两者相当,11.71%觉得无所谓。

根据以上的数据以及实际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城区学校学生的劳技课主要依靠中心的集中学习,而且因为几十年来中心一直服务于城区学校,城区学校也习惯把劳技教育任务主要安排在中心完成;因为中心的课程项目选择面比较广,学生选课也比较有自主性,学生已经习惯在中心学习劳技。农村学校学生的劳技课主要分为两部分,即自己学校每周分散学习和中心集中一周学习相结合,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学校学生是近几年才有机会来中心学习,次数也较少,以体验为主,所以学校还是保留了自己的劳技课程;因为每次来中心学习,学生选课相对无自主性,所以学生喜欢来中心学习的程度不如城区学生。

三、学校与中心联动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新机制的探讨

为了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松江城区与农村学生的劳技学习,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劳技课程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也让学生体验到新时代、新技术、新手段带来的生活生产的变化,我们试着开始探索学校与中心联动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新机制。新机制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升中心的服务性能,在提供优质劳技课程教学服务的同时,更加突出指导引领全区劳技课程的作用。现在,中心共开设有15个劳技项目的18个教学班,供全区初高中学生选择,参与劳技课程学习与体验。中心的劳技课程教学一直走在全区的前列,起到了示范作用。如果能将这种优秀多样的课程带入到各基层学校,让基层学校学生也能全面学习丰富多样的劳技课程,这对于学生的劳技体验学习是极大的帮助。但是各基层学校的劳技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安排也是参差不齐,这需要中心及区劳技骨干教师的指导引领。

中心教师都是劳技学科的专职教师,具有较丰富的劳技教学经验,且具有区劳技首席教师、学科名师、教坛新秀及其他骨干教师等优秀师资。中心的指导引领也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经常性的开展区级教学公开课、研讨活动来互相促进提高,突出课堂教学的指导引领;二是通过开展平时培训、暑期培训、分阶段培训等教师培训活动来展现劳技课程内容的指导引领。通过区级范围的各种劳技课程项目的培训,基层学校能够自行开设一些本校也有条件开设的劳技课程。这样,基层学校的学生能够参与到更多项目的学习,体验更多的学习乐趣。

第二,对劳技课程的各个项目进行重新定位,有选择有重点地开放给学生。中心现有的校本课程的各个项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容与上海市统编的劳技教材中内容相同的项目,如初中的电工、布艺、工艺木工,高中的电子、金工、实体设计等劳技课程的必修项目,二类是随着社会电子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顺应时代潮流开设的项目,如微机技术、摄影、摄像、机电一体(机器人)、可编程控制、模拟驾驶、3D打印等地方特色项目,学生可以从中体验电子科技的乐趣。

对于第一类项目,中心与基层学校在课程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复性,但又不完全相同。中心的一个劳技项目的教学时间为27课时(1350分钟),项目内容较为系统,而基层学校劳技课中各个内容的教学较为分散,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度不够。然而学生来中心参加学习的次数有限,每次只学习一个项目,接受的知识面较窄。只有把这些项目内容分散到各学校的日常劳技课程中,学生才能全面学习这类知识。这类项目的设备准备相对简单、设备投资费用也较低,各学校可以为学生创造这样的学习环境。对于这类项目,教师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基层学校如果有相关专业的教师,则可以直接进行这类项目教学;如果无此相关专业的教师,中心教师可以对基层学校老师进行专门的培训,通过培训后,各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点,有选择地开设一些较为系统全面的劳技项目。

对于第二类项目,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课程的设备资源配置和环境建设要求较高。如果各校自行建设此类项目,花费昂贵,使用率低。为了节省资源,提高设备的管理和利用率,这类项目不适宜各校自行建设,而比较适宜中心进行周而复始的教学运行。在鼓励基层学校自行开设前一类项目的基础上,中心可以主要向全区学生开放此类项目的教学服务,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感受信息技术新科技的力量。同时,随着技术发展趋势,中心逐年逐步增加这类项目的投入和建设,以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

对于中心来说,需要不断改进现有课程,体现课程的专业性和深度,以不同于学生在各自学校所学,避免中心课程与基层学校课程的重复。中心还要毫无保留地把各项课程资源提供给全区学校分享,根据各学校不同的需要做好服务和培训工作,同时要有重点地向全区学生推出优秀的技术先进的课程,并逐步增开一些受学生普遍欢迎的、与时俱进的、与日常生活更紧密的课程,让学生在劳技学习中体验技术的力量、生活的乐趣。

第三,提高中心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增强服务全区的能力。近几年,中心教师呈现新老交替逐渐加快的趋势,这对于中心的发展是一个机遇。对于招聘年轻教师,专业化程度要求逐步提高,而且因为年轻教师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劳技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将逐步地提高,以保证劳技课程的专业化水平。同时,中心教师除了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外,还需要有能力去指导、培训全区其他学校的劳技老师,这个过程是需要中心和其他学校的老师共同提高和完善的。中心只有培养了一支专业化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劳技骨干队伍,才能服务、指导和引领全区的劳技教育。

第四,建立交流互动学习平台,促进师师、师生、生生交流。(1)开展阶段性的大规模的学习交流活动。结合“松江区劳技节”之春播季———劳技竞赛、夏耕季———暑期开放活动、秋收季———劳技成果展评与冬藏季——水仙造型雕刻比赛等大型区级活动,促进中心与各基层学校的教师间、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动,也通过各学校在活动期间的互相比武相互促进提高。(2)建立网络交流互动平台。为了方便各学校与中心的教学联系与互动,建立专门的劳技交流学习网站、QQ群和微信公众平台。中心对基层学校的教学指导引领,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完成,对于劳技教师,可以在互动平台上发布不同的劳技项目拓展内容,供学生参考,在网络上进行学习探讨交流;学生可以将自己制作的精美作品,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发布网络平台上,与其他学生交流讨论。

四、学校与中心联动实施劳技教育新机制的优势

篇8:渠湾中心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总结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和教学现代化的发展形势下,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传统职能遭遇分化或削弱的挑战。本文以云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由来和发展历程为例,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涵义及研究内容,并分析了云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下一步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职能定位;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G521.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7-0027-03

引言

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应用广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管理等领域,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现在学生和普通人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已离不开信息技术,随着手持电脑、智能手机和无数电子产品的普及,不论专业人士还是普通百姓都走进信息时代。从调查资料来看,全国很多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随着信息技术全民化,从过去高校很热门的部门,到现在开始逐渐走入低谷,甚至有的高校已撤销了原有的部门,这就再次给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提出了一个痛苦而不得不直面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的明天在哪里?

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立的历史沿革

云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由网络中心、电教中心与计算中心三个原有职能部门演变而来。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计算机的应用还未普及,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云南省,对教学的推动作用也不是很大,高校中的网络中心、电教中心与计算中心只是作为一种教育现代化的象征性机构,仅仅是现代教育的点缀,充其量也只是“教学辅助”。即使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网络应用与教学已经如火如荼地在各高校展开实践,网络中心、电教中心与计算中心也适时地合并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但由于教育的社会滞后性,加上云南大学处于西部地区,教学中仍是以“教师、书本、黑板”为中心的“三中心”传统课堂授课模式,教师仍偏爱于他们长期用惯了的粉笔和黑板。加上很多教师对计算机的应用还处在萌芽状态,计算机、投影、幻灯等一些现代教学媒体仍摆脱不了“装饰品”的地位,仍然不能成为教学与教改中的“必需品”。所以,当时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要想在高校的教改中发挥作用确实是勉为其难了。

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现状

(1)建设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加速我校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从2000年开始,云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就开始加速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常规的电教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为实现学校制定的“国际知名、国内领先,西部一流,辐射东南亚”的办学理念,近几年来,以呈贡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云南大学开始大规模建设先进、高效、实用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力求达到现代教育技术硬件环境省内一流的水平。在2002年校本部文渊楼建成了26间多媒体综合教室、8间语言实验室,为了更好地保障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正常运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还建设了连通两校区所有多媒体教室、机房、办公区域的高速局域网络,目前连同呈贡新校区共建成230多间多媒体综合教室,其中本部校区36间、精品课程3间、多功能语音教室10间,建成6个公共教学机房共计1356台计算机,完善了代表云南高校最先进的网络远程控制系统。

(2)中心在学校的坚强领导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云南大学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形成和应用,及学校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入开展,云南大学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培训。为此,学校成立了主管校长为组长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教师培训网络课程,开展了校本、院本及师本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贯穿于教师教学过程的全天候一站式面向应用的师本培训,紧密结合教师个体需求,按需培训,使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现场化、实效化,立竿见影,培训融入到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日常工作中。通过培训向广大教师推广了云计算的网络在线协作工具Web-Office、思维导图软件、Google个人知识管理、Web2.0新媒体工具、红蜘蛛网络教室、音频处理软件、PPT课件制作、科研文献管理软件等信息技术工具,建立现代教学思想,努力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3)从2003年开始,云南大学全面开展了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改革,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自主开发了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了新型的网络自主学习环境,通过云南大学自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教学平台,经过10年的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历经三代系统的改进和更新,已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效,大学外语网络教学平台已成为教学体系最完善、应用面最广泛、与本科教学联系最紧密、资源建设最完备、网络教学实效最显著的学科教学平台。以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根据学校教学实际情况和具体教学要求进行了自主设计与开发,实现了大学外语教学从入学分级测试开始,贯穿学生本科学习各个阶段的自主网络化学习全过程,建立了教学、管理、考试、资源库、教师培训五大网络教学功能模块,使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学习、教师监督、网络授课、教务管理、形成性考试与终结性考试、教师培训等都能通过网络平台高效率完成。同时提高了全校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

(4)随着学校现代教学环境硬件设施的初具规模,加速了学校现代化教学水平的进程。但中心人员的现状则让人担忧,就云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26名工作人员而言,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人员寥寥无几,岗位教师高、中、初级职称比例没有大的改变,部分人员业务素质较低,管理和运维水平处于低层次,只能满足保运行的基本工作,还不能真正支撑起云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5)就云南高校而言,基本上各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都已撤销及合并,原有工作人员中一部分搞科研的人员分流给信息学院,一部分管理教学设施设备人员分配给后勤和教务处,甚至有的高校把教学设备设施外包给社会,形成社会化服务。然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任务是支持发展教学,且重在发展教学。它的任务在于帮助教师和学生运用现代技术媒体,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同时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一份关于上海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发展的调查报告则显示,凡是注重发展教学与科研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反之则严重滞后。[1]这就给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提醒,要注重发展的方向才能走出困境,迎接更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观念。endprint

三、云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面临的挑战

(1)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的深入应用,校园网络的建设与应用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面是伴随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一批既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又具有过硬技术应用水平的高素质教师承担教育技术的推广工作,而中心现有教师职工大部分的业务素质还停留在基础保障运行任务上,没有真正地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在云南大学教学中的瓶颈,没有把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业务领域的工作推到前台,让学校师生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价值。同时随着多媒体教室普及,中心若只能承担硬件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必然导致其部门逐渐走向一条越来越窄的道路,涉及面窄,每天只是局限于保障设备完好、确保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和机房上好课,长此以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就面临裁员和合并的危机。

(2)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高校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先头部队,虽是一支“老兵新队伍”,但其作用的发挥决定了教改的进程。面向学生的学习,开创教学新模式,构建数字化的学习资源环境,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责无旁贷的职责。同时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集中教学形式发展为班级教学、远程教学、个别化教学和计算机网络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教学模式。目前,虽然班级教学仍然是组织教学的主要形式,随着幻灯、录音、影视、计算机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师──学生”教学模式逐渐发展为“课堂多媒体”的教学模式。由于历史的原因,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对于职能的转变无法很快适应,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众多的传统职能中有相当一部分职能与其他职能机构出现重叠。[2]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信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教学方式与管理方式改变。当计算机、网络和数码技术不断应用于许多现代教育的传统职能领域中时,新技术实现方法替代了原有的专业技术和器材的使用,原本专业的领域逐步被计算机和数码产品的使用技术替代,于是出现了相关职能部门也可以胜任部分原来只有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才能完成的工作。

四、面对挑战应该做出的积极变化和应对

(1)继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做好多媒体教室设备系统硬件的管理与维护工作,确保教室设备和系统全天候对教学支撑功能的实现。

(2)积极扩大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目前的业务范围,积极培训教师用好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件环境,发挥部门在高校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①多媒体教室及计算机房的建设与管理、云大教育调频广播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积极和学校有关部门联合开办调频广播电台节目(如同团委、宣传处联合办好校园新闻、英语讲座、娱乐等节目的制作和开发)。②精品课程的延续,加大对名师、名教的课程录制,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应用,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特别是对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培训要常态化,如教育技术理论的普及、先进教学模式的倡导等。

(3)积极和学校教务处和各学院、各专业教师联合研究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在各专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提高学科教师信息技术的素养。逐渐淘汰不能适应发展的工作人员,加大引进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形成渐进式换血,添加新鲜血液。教育技术中心教师必须要有紧迫感,认清当前现代教育技术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必须慎重选定自己的业务发展目标和业务拓展方向,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技术理念和思想,不断超越自己,奋发图强,为云南大学提出创建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综合性大学、挺进全国50强的目标做好一名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柯和平,郭向勇.高校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教育技术中心的生存和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5(9):27-32.

[2]陈文,李庆华,施芝元.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新型职能定位[J].现代教育技术,2013(6):47-51.

篇9:渠湾中心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总结

作为教育装备专业人员,我们也常会面对一项又一项改造工程,不能简单应付,只有负责任地植入专业、规范、创新的技术语汇,才能建构好具有丰富内涵的项目,我们对项目建设投入多深,项目给我们的回报就有多厚。

例如我单位网络数据中心 (以下简称“网络中心”) 形成升级计划之初,主任就提出是否能一举两得,在完善服务全市装备数据中心的基础上,也为中小学提供一间可以充分借鉴的示范网络中心 (如图1所示) 。示范的潜台词就是规范。我们实施小组反复思考,大型网络中心为了保证高可靠性,有很多成熟的规范,之所以普教学校常常简单为之,不是不想学习,而是不能承担如此昂贵的建设成本。其实如何抽取网络中心的核心元素,用更平实的手段去实现,让技术规范接地气,用适量的经费提高学校网络设备的稳定性。于是我们将本次升级的核心理念定义为建立中小学易于实现的数据中心装备规范。

实用性规范不是一个宏大的概念,不是一系列空洞的参数,但也许就是这些设计中微不足道的环节,却是最贴近中小学教学实际的技术规范。作为市级专业部门,对学校服务应该是既给标准又提供技术实施示范路径。这次网络中心升级也是此层面的一次很好的实践探索。经过数次论证和两个月的实施,我们在建设中力求每一步都规范创新,但并不苛求其视觉美感。当全新规范的网络中心初步展示在大家面前时,凡观者无一不被其散发的规范之美所动,连我们这些参与者也常在在伏案后站在其玻璃外伫立观之。

一、无处不在的精准标识

走进一些学校的网络中心,从线路标识层面会发现以下现象:有的只标识部分关键的线路、有的线缆标识或配线架标识脱落褪色、有的新加的跳路不标识 (如图2所示) ,遇到线路故障往往只能依赖当初参与建设的教师或公司重新测试,其他信息技术教师束手无策。这类不重视标签标识的现象,将给学校带来更高的网络管理成本。

完善线标的基础工作其实是线路规划,好的规划可以预估每个设备或使机柜间发生最大链路连接,从而较为充沛地将各类跳线一次放装,减少临时加线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开始制作线标规则编号就水到渠成了。线标制作中的原则是所有线缆标识全覆盖,切不可因为是备用线缆而暂时不做,否则以后启用此线时就很被动了。

单纯做好弱电线缆标识是片面的,完整的标识系统包括配线架标识、强弱电标识、面板标识、设备管理标识、功能界定标识、重点警示标识等。如:双电源设备要标明插头便于接入不同供电模式的PDU,每个设备都要标明应用名和调试IP地址,每个开关及接口均需标明类型等。考虑到线标字符的附着性和褪色周期,我们采用了专业标签打印机,既可以灵活定义,也可以确保长久不褪色 (如图3所示) 。优秀的信息标注就是一种科学的知识管理,就像家庭中的抽屉整理、证件票据归类一样,建构好知识管理框架和完善设备信息识别系统才能实现后续规范化的良性循环。

二、经济可靠的空调系统

空调配备在网络中心是必配的项目,但动辄十万以上的恒温恒湿精密空调确实超出一般学校承受力,不少学校选择了普通分体式空调,这是不安全的。机房空调必须具备掉电记忆自动重启,否则夏季学校停电后空调不能自动启动,会引发网络各类设备过热的后果,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空调确定前需要进行空间和设备负载计算,本项目经测算以5匹为佳。但我们并未如此简单地配置,按照安全性原理采用了双机备份机制,购置2台3匹具备自动重启功能的风管式空调,假定单台发生故障,还可使全室基础制冷系统不受影响,留出了充裕的维修时间,同时考虑到铺设静电地板的房间层高是稀缺资源,风管空调只需局部吊顶,不影响整体层高,出风口可由装修一体设计,将之隐蔽,以更美观 (如图4所示) 。本方案实现了十分经济的空调双机热备,温度控制方面具备极高安全性。

三、清新怡人的空气质量

网络中心为了安全和制冷一般会门窗紧闭,里面的空气质量往往很差,专业标准配置中,通常情况下都包括新风系统。由于该系统预算过万,同时对协同的外围装备也有较高的要求,中小学是极少使用的。这样,专业教师和工程人员在室内长时间工作只得常常开门窗透气,这样一来精密设备的故障率也会随之升高,如果离开时窗户忘关,则隐患更大。

我们思考建立一套适合普通中小学使用的平实化的网络中心空气环境改良系统,这次升级中,首次尝试使用了松下带滤网优质排风扇进行内外空气交换;远大空气净化器负责过滤吸附硬件设备排出的刺激性气体、静电吸附粉尘微粒、除菌;自动除湿机负责在湿度超过预设值之后启动除湿。三件常规家电在自动定时开关管理下分段工作,现在随时走进我们数据中心,空气都清新怡人 (如图5所示) 。

高品质空气净化器 (过滤微尘、甲醛吸附、除菌) +高品质含滤网换气扇+自动除湿机=优质山寨版新风环境系统,这是我们的朴实型设计的典范。关注设备环境下工作人员的健康也是人本社会不应忽视的。

四、赏心悦目的内部走线

在很多学校的网管中心,走线凌乱是个普遍现象,既不美观也不利于设备管理。究其原因是网管教师马虎所致。大部分网管中心在静电地板下部走线,加根线就要掀开数块地板,这么复杂的操作确实太为难网管教师了。

建立有效走线路径才能根本解决此类问题,我们将走线原则确定为“强电下走线、弱电上走线,强电需求相对准确,地板下穿管一次即可布到位,弱电线路的需求容易发生改变,我们采用机柜顶部加载顶走线模块 (如图6所示) ,所有跨机柜走线均上顶后进另一柜体,实现了数据中心目测没有任何线缆、简洁美观的目的。加之我们预先线路规划时的前瞻性,未来线路不会做大幅度调整。

网络中心的配线柜和交换机柜一般都是平行放置、左右相邻,相互之间没有横向隔板,配线架和交换机均为24口配置。我们突破常规,将配线24个信息点横向直连给右边24口交换机 (如图7所示) ,大幅减少了机柜间纵向走线,排查故障时直观快速,还大大节约了跳线成本。

五、未雨绸缪的配电规划

不少学校的网络中心为了方便而就近取电,随着设备增多,负荷不断加大,楼层的电容量不足会影响全校网络的稳定性。我单位网络中心在改造前常有跳闸断电现象出现,我们发现也是主干端容量不足、线径不够的原因 (如图8所示) 。强电系统因为不是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专长,很多学校并没有充分设计,一般仅装备UPS不间断电源系统,这其实还是不够的。

在做了用电负荷测算后,我们按照目前设备电容量的一倍的预期负荷,将阻燃型全塑铠装电缆一直拉至全楼总闸,使得网络中心的配电和全楼同级。按常规应该配置一台20KVA在线式UPS,按照我们一贯安全性的原则,本次购置了两台11KVA机架式在线式UPS,实现最关键的设备两路UPS供电,非关键设备一路市电一路UPS,具有极高的可靠性。从性价比层面,两台11KVA也比一台20KVA更好。

在强电暗线铺设中我们苛守规范,每路电均独立用阻燃电缆并穿在镀锌钢管中 (如图9所示) ,为了避免南京市易见的夏天雷击,我们安装了供电系统的多级防雷并完善了所有设备的接地。如遇突发电力故障,配置的动力环境监控将以室内鸣笛、发送短信邮件等方式通知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本项目配电工程比较费时费工,但能换来强电系统的高枕无忧。

六、小题大做的细节设计

很多工作后续的隐患都是前期忽略细节引发的,网络中心设计更是如此。我们在整体规划升级项目中,用在细节设计方面的时间超过很多大型设备的选型。下面仅就玻璃隔断处理和运营商设备处理两点,浅谈我们的技术处理策略。

我单位网络中心面积为24 m2,作为示范性网络中心,室内参观面积是不够的,同时设备密集区域也不适合大量人员带尘进入。在规划时确定将非承重墙设计为玻璃隔断,但必须考虑其一为隔音,其二为节能,其三安全。经过大量的检索筛选,我们选定防火夹胶玻璃与密闭不锈钢门组合,这样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降噪、隔热、防爆防火等指标,同时美观大方 (如图10所示) 。

随着学校外网应用的增多,运营商常常将大对数电话电缆、光纤收发设备等安装在学校网络中心,从管理和调试的便捷性上看无可厚非。但各家运营商的线路安装人员技术良莠不齐,一拨又一拨的人员调试完毕后,网络中心一片狼藉,确实给网络管理教师出了一大难题。我们将运营商调试反向设计在机柜后方,交换机柜背后一般有足够深的空间,我们将运营商设备规范的移至此处,并预留充沛线路在此,独立强电设置,无需运营商自行拉线。就大量电话接入问题,我们已经将我端改造为模块化接口了,运营商仅需做好水晶头接入即可,避免其随意性,利人利己。而且即使稍有局部跳线,藏在机柜反面也不会影响整体。

篇10:渠湾中心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总结

关键词:高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发展目标

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教育信息化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机遇。本文结合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教育中心的实际情况,探讨了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

1 发展现状

(1)硬件建设

学院建有百兆主干的校园局域网,网通100M光纤接入国际互联网。学院基本实现电话网络和互联网的部门“室室通”,校园监控系统成熟完善。目前学院拥有办公用计算机600多台,拥有多媒体教室52个,多媒体报告厅1个;拥有2个网络教室,共150台能正常使用的计算机,承担了学院多项教学及其它相关任务;拥有教学摄录编制作系统一套,包括sony摄像机2台,sony线性编辑器2台,国产非线性编辑器1台,佳能单反数码相机1台。

(2)软件建设

学院积极推行电子校务,已初步搭建能够体现学院特色的网站平台。

(3)软硬件管理和维护

建立了具有丰富的软硬件维护、维修经验的技术团队,维护工作及时到位。制定了多项管理维护制度。

(4)信息资源建设

多媒体影视制作一直是我学院现代教育中心的优势,拍摄专题片和记录片几十部,其中多部在全国和省内发行,达到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2 存在的问题

硬件建设初具规模,但还没有完善到位——部分教室、实验室里尚未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大量陈旧设备急需更换。软件建设初具规模,但还没能与时俱进,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缺乏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学院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建成,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信息资源的统筹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学院各信息系统开发缺少科学、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3 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提高学院师生信息素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为根本目的,深层次推进学院信息技术应用,形成与学院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新局面,为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特色的高职强院贡献力量。

4 发展的具体目标

(1)硬件建设方面

完善硬件基础设施,让所有职能处室、教研室均可高速、稳定、安全地接入校园网,让部分学生公寓实现上网,所有教室与实训室实现联网,让学院的电话网、有线电视网、监控网统一接入校园网,实现学院多网合一,全面建成覆盖全院的共享网络基础环境。同时,增加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全面实现可基于校园网环境下的资源共享多媒体教学创新模式。

(2)软件建设方面

加强以学院政务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平台。①优化学院网站设计、加强信息管理。以学院常规管理和学院宣传为主要功能,优化学院网站模块设计,逐步添加学生学习支持、师生互动、设备报修等模块,加强信息管理力度,敦促学院各部门及时动态更新,提高信息共享数量与质量,加强信息安全审核、提高信息安全审核效率,转变教职工和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方式,全面搭建校务公开网站平台。②学习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发展方向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充分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智能信息终端等现代技术,大力加强学院的数字化环境建设,全面提高学院管理、教学应用、学生实训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

(3)软硬件管理和维护方面

提高中心技术人员管理和维护效率。建立完善的符合我学院的管理和维护制度,凡事做到按章办理。制定学院现代教育中心技术人员的培训、参观交流学习计划。

(4)加强信息化培训工作,实施学院信息化素养提升计划

建立开放的、多层次的、可更新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培训体系,提升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实施和应用能力,促进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能;促进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在我院打造一大批能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教学能手;利用多种形式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在信息环境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教育信息化应用评价体系。

(5)信息资源建设方面

从全院专业结构与就业需求出发,以服务专业整体教学和实训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主体,兼顾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需求,建设一批具有较强针对性、适用性和普惠性的优质资源,建成我院学科齐备、富有我院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库,促进教学资源的可持续更新。硬件上学院大多数课程已具备多媒体教学,但相关教学软件资源配备跟不上,各教研室自主开发的电子课件、电子教案、习题集等教学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有待提高,“共建共享”意识不强,学院可以以网络与教育技术管理中心资源服务器为统一管理平台,以学科教研室为单位收集与“共建”所有优质课与精品课程资源,开展室内教研活动观摩学习,并“共享”到日常教育教学中,提高精品资源利用效率,开拓教师信息化应用视野,提高信息技术整合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信息化素养。加强网络与教育技术管理中心与各个教研室的合作,拍摄实训教学片。

参考文献

[1]陶祥亚.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科学合理的定位是关键[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 (7):194.

[2]胡华进.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与教学改革[J].高教论坛,2005,3:405.

[3]尤伟光.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当前工作之思考[J].中国教育与教学,2005,4:545.

上一篇:乡镇卫生院年工作计划安排下一篇:七宝中心幼儿园家长工作三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