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混合制改革的好处

2024-05-04

国企混合制改革的好处(通用6篇)

篇1:国企混合制改革的好处

南方日报:怎样正确推进国企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呈现如火如荼的态势。我们既要看到举国上下的改革热情,予以鼓和呼;也要理解其中的急迫之情,提防忙中走偏差。总书记在去年底视察山东时,紧跟着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一再强调,要正确、准确、有序、协调地推进改革。

什么是正确的国企改革方向?

总书记在三中全会上做《决定》起草说明时,刻意强调了对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谈话的理解:‚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同志这一段关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高度概括,可以作为我们检视一切改革举措正确与否的标准。其中,坚持社会主义是原则,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是路径,改善人民生活是目的。发展经济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是相对于改善人民生活这一目的而言,它只能是路径。

以这样的原则和目的为基准,就不难发现什么是正确的国企改革方向,什么是原则性偏差,乃至‚颠覆性错误‛。

什么是正确的国企改革原则?

总书记说:‚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党中央已经反反复复强调很多次了,可还是有一些同志重视不够、领会不深,表现在国企改革问题上丧失原则、迷失方向。

比如:在对待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问题上,对发展公有制经济信心不足,不认同国有企业可以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因而表现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单方面的‚毫不动摇‛,明里暗里主张‚国退民进‛;在对待国有企业的作用问题上,忽略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差别,总是拿欧美个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数据来作比较,不仅要求‚不断地‛降低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要‚严格地‛控制国有企业经营领域和范围;在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内容问题上,不是从‚坚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一总纲出发,不按照‚坚持和发展党的十五大以来有关论述‛的要求,不是将工作重点和精力放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这两个完善上,而是不断地怀疑、批评乃至否定现有的国企改革与国资监管大格局,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倾向于另起炉灶、推倒重来。

什么是正确的国企改革目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明确:‚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除了满足于不同社会制度下国有企业一般意义上的‚弥补市场失灵‛和‚提供公共服务‛作用以外,最大的差别在于其‚全民所有‛的资本属性,通过相当占比的资本,确保相当占比的价值剩余归全民所有,抑制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遗憾的是,这一终极目的总是被忽略。

比如:为了完成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任务‛,只考虑国有资本引入私人资本的单向时间表,却没有给出国有资本进入私人资本的双向进度表。假以时日,一窝蜂之后,必然使得国有资本的‚量‛不足以支撑实现共同富裕之‚质‛;为了表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诚意‛,在并非扩张资本的前提下,将一些优质国有资本甚至国家垄断经营项目售卖给私人资本,这等同于将全民所有的账面赢利向少数人输送;为了片面地体现国有资本的‚公共性‛,将出售国有企业产权所得资金,投向本应由公共财政负担的基础设施建设,甚至用于填补政府地方债,将资本变成资金,将提供共同富裕可能的‚活钱‛,变成不再产生价值剩余的‚死钱‛。

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与改善人民生活目的,两者紧密关联且高度统一,既高屋建瓴,又具体而现实。偏离了这个原则和目的,就不能保证路径的正确方向,就很容易变成为改革而改革,为开放而开放,为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本文摘自国务院国资委网站,来源于《南方日报》)

人民政协报:混合所有制是国企改革的重要方式

‚在中国,改革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更加全面和深入,经济体制改革仍是核心,国企改革仍是重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诚通‛)董事长、党委书记马正武在谈及国资国企改革时说。中国诚通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大型企业集团,也是国资委首批中央企业建设规范董事会试点企业之一和首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试点企业。自2002年9月出任中国诚通董事长、党委书记以来,马正武一直执掌着中国诚通的大舵,对于国企改革,马正武是亲历者、是实践者,更是思想者。

‚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是唯一的国企改革方式,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其根本是通过不同资本的结合,在市场机制下促使企业所有制进行调整,增加企业活力。这不仅有利于国有资本的放大和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民间资本的持续和稳定发展。目前混合所有制的讨论很‘火’,但监管者怕国有资产流失;企业经营者怕改制有风险,承担责任;民间资本怕被套牢,怕资本不被控制,怕被担‘占便宜’的骂名……种种担心都是客观存在的,这就需要更加理智、更加协同的处理方式。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势必会影响混合所有制。在实际操作上,则要在混上起步,在合上着力。‛马正武这样分析。

资本形态“混起来”

任何事物的‚混‛,都不外乎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或不同来源的相同物质的混,国企改革中的‚混‛,就是要有不同的参与主体,不同的资本来源,也就是一直被定位的国有、民营、集体、外资等曾被认为是有区别,甚至是矛盾、不相融的各种资本方的‚混‛。

马正武认为:要‚混‛起来,就会涉及三个问题,谁来混、在哪混、怎么混。

首先,混合所有制要有一个参加主体,资本方成为混合主体,来决定怎么混。在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下,国资委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起主导作用。另外,参加资本混合的参与方,国有、集体、非公资本等要交叉相互融合,形成多元化的资本形态,淡化其资本属性,给国有、民营资本,甚至外资资本同样的待遇。

对于在哪混,无疑先从国企改革入手。国企哪些地方放开,在哪个层级、哪个领域混,都应该解决。有些人认为混合所有制是给国企解困,要在缺资金的地方,困难的地方进行开放,引入其他资本,马正武说,‚我认为这个不正确。在哪些地方开放,在哪些地方混,应该有一个整体设计,应该有一个负面清单管理,保留极少数的、不宜混合的,同时更多在资本层面上混,避免出现网络性、资源性的资产混散了,混乱了。‛

‚怎么混‛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这影响到是不是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民间资本进来以后,会不会被国有这套体制套住等诸多问题。马正武表示,在这点上,应该在规范性、提高透明度上发挥作用。特别是在投资者和价格发现上应该发挥功能,并通过资本市场、产权市场进行公开透明的交易。另外,要注重程序,包括资产评估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适当的评估方式。

混合所有制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职工问题和妥善解决国有企业历史包袱问题,也是顺利推进混合所有制的前提。这些都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制度安排。

公司治理“合起来”

混合所有制中‚混‛应该是基础,‚合‛才是关键。

针对有些民营资本担心混合后没有话语权的论述,马正武讲道:混合所有制推进过程中更多要在合上下工夫,而不是在‚谁说了算‛上下工夫。在合的基础上,应该遵循市场原则,淡化各种资本特殊性,更多地寻找资本共性,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股东的一些特殊要求可以通过合资合同、章程的特殊约定来实现。

要形成与以‚管资本‛为主相适应的治理结构。成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进行持股管理,就是使持股人的法律地位法人化,出资人承担的只是资本的有限责任。同时,三中全会提到所有的产权都是被保护的,产权和资本都是平等的,对所有资本的约束都将更加公平。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法人财产权也将更多地受到保护。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治理结构,使公司治理成为主要的管理渠道。另外,建立中国特色的国家所有权政策体系框架也至关重要,使之成为治理的‚法律语言‛,明确国有资本的功能、目标和治理方式等。

要改变管理方式。对混合所有制来说,无论是国资管理体制还是国企管理方式都会发生巨大改变,所以混合所有制以后,会倒逼出资人行为的改变。要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体系。无论怎么混合,最终都要在公司治理上下工夫,实际上无论是国有控股企业,还是民营资本控股的企业,最终都要在公司治理上下工夫,实现在公司治理上融合,形成利益上一致。我们感觉包括大的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应该引入积极的民间资本进入董事会,进入监督体制,加强事后评估监督。

马正武认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应该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同时,混合所有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不要比谁放得开、谁混得快,谁干得猛,避免改革出现盲目性。建议在适当的领域可以有些尝试性探索。社会舆论也要对混合所有制有一个积极的引导,使不同阶层对改革的认识和预期能够趋同,形成社会最大的共识。(本文来源于国务院国资委网站,摘自5月6日《人民政协报》)

前线: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新思路。那么,什么是混合所有制?《决定》中提出的混合所有制具有什么新的涵义?中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义是什么?在此过程中需要坚持什么原则,从而使这一改革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和探讨。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深意

一般来说,混合所有制是指不同的所有者或性质不同的所有权相结合或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所有制形式。所有制的性质或形态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宏观上说,所有制指整个社会经济的所有制性质和结构。例如,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我国经济目前在总体上就是一种混合所有制经济。

从微观上说,所有制指微观经济组织即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和结构。从企业所有制的发展史来看,最初出现的是单一的个人或家庭所有制,这是一种典型的私有制。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在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大量出现股份公司,在所有制上它是一种典型的混合所有制。不同于私人资本和私人企业,股份资本是一种‚社会资本‛,股份公司是一种‚社会企业‛。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明确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股份公司作为改革目标。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绝大多数通过改制都采取了股份公司的形式,其中一批国有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同时,一大批私营企业也相继成为上市公司。因而从总体上来看,除一些中小企业和全部微小企业(严格来说个体户还不是企业)仍然是典型的私有制企业之外,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已经具有混合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那么,《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其特殊的涵义是什么呢?要正确理解这个问题,必须结合当前中国经济的实际状况来分析。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是由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来驱动的。所以,十八大报告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的原则。但是,众所周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得恶劣。其中,非公有制经济由于规模、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的制约,其发展变得尤为艰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人认为,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由于垄断而形成的挤压,只有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进而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中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才能获得发展。这种主张当然是错误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一方面,国有企业在某些方面确实还存在不应有的垄断现象,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从总体上来说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在新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是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如何真正进一步实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全新课题。正是在上述大背景下,《决定》提出了通过‚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以及‚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具体方式和思路。

可见,《决定》提出的混合所有制主要是指我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以及劳动者之间的融合,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混合所有制,并且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与以往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分开理解和对待的思路、与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绝对对立起来的观点相比,《决定》的这一改革思路无疑具有创新性,是一种改革的‚新思路‛。

同时,在我国近些年的经济实践中,事实上已经存在不少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合作与混合发展的成功案例,《决定》提出的改革新思路旨在使这些成功经验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与运用。

正如《决定》明确指出的那样,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目的和意义在于实现‚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和‚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具体而言,从国有企业角度看,通过适当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进一步实现股权多元化,使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从非公有制经济角度看,通过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实现非公有制企业的股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现代化,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个途径,非公有制企业可以进入过去无力或无法进入的某些经营领域,扩大企业经营和发展空间。总之,实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双赢,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目的和目标所在。

在实践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自《决定》公布以来,社会上流行着一些不正确的解读和错误观点。例如,有的人认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然导致国有资产大规模流失甚至导致国有企业的完全私有化,对发展混合所有制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有的人认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必须把所有国有企业最终都变成混合所有制企业;等等。出现这些错误解读说明,当下非常有必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决定》的精神实质上来。这是关系能否使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大问题。

其实,仔细研读《决定》,我们会发现,它不仅提出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本内容和方式,而且明确规定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即两个‚毫不动摇‛:一是‚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二是‚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因此,无论是通过混合所有制的形式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甚至国有经济萎缩和名存实亡,还是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过程中导致非公有制经济名不副实或者权益受损,都是错误的,不符合中央精神的。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如何使两个‚毫不动摇‛的原则在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践中真正得到贯彻和落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毕竟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形态,具有不同的目标函数。具体来说,国有企业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要承担更多的社会和政治职能;相对而言,非公有制企业则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在性质、职能、目标等各方面的天然差别,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彼此合作与股份融合发生一些分歧和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出现双损的结局,甚至国有企业的主体地位被颠覆。因此,为了使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和方向稳步推进,一方面,各级国资委必须按照《决定》精神,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和实施规则,使国有企业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过程中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避免出现各行其是、一哄而上的现象;另一方面,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避免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半途而废。

分类实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实践表明,根据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进行分类改革是一条十分有效的经验。因为国有企业以及各种行业本身存在巨大的差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分类实施,而不能搞一刀切。

人们常常把国有企业划分为竞争性国有企业和公益性国有企业两大类,这对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国有企业分布在很不相同的行业,分别具有各种不同的特点和地位,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根据行业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不同的改革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混合所有制经济沿着健康的轨道和方向发展。

其一,竞争性行业。竞争性行业又可以划分为一般性竞争行业和战略性竞争行业。一般性竞争行业提供的是一般性生活用品和生活服务,例如家电产品、纺织服装、普通商业服务等。一般性竞争行业的特点是行业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一般性竞争行业的波动和市场震荡一般不会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表明,总体上,在一般性竞争行业中,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具有市场竞争的优势。从长期的趋势看,国有企业应该尽可能减少在一般性竞争行业中的规模。存在于一般性竞争行业中的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方式,更多地让非国有资本和企业来经营。

战略性竞争行业的主要特点是体现国家的工业技术水平、行业进入门槛高、规模经济明显,如钢铁、汽车、化工、电子、造船等。在这类行业中的企业虽然以营利为主要目标,但也负有发展民族经济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任务。对于这个行业,我们必须维持国有资本和企业的支配性地位,同时大力引导和鼓励非公有经济成分参与,提高本行业的企业参与数量,加强市场竞争,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分布在战略性竞争行业中的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具有巨大空间。因为即使是这类战略性行业,由于其生产、研发、营销等业务内容繁多,完全可以将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进行分类,以确定哪些必须坚持国有企业控制、哪些可以通过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方式与非公有制企业共享。

其二,战略性资源产业。战略性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主要有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稀土、煤炭等。对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由国家通过国有企业来主导。但是,这类产业同样存在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的区别。在国家产业政策的规范下,可以充分利用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参与非核心业务的股份合作,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一方面大量引进各种社会资本,壮大资本规模;另一方面使非国有企业甚至外资企业在这类产业中获得一定的发展空间。必须注意的是,在这类产业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坚持和加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合理进行产业规划和布局。在引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和企业进入战略性资源产业的过程中,必须防止反客为主、国有企业的核心地位被蚕食的倾向。因为否定国有企业在这类产业中的控制地位,是根本错误的。

其三,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不同于一般性高技术产业,其主要特点是需要巨额的开发资本、技术和产品往往与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安全具有密切联系,例如航天航空工业、核工业、基础电子等。在这类产业中的企业一般不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而是抢占技术制高点,提高国家在战略性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毫无疑问,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国有企业必须发挥主体和主导作用。当然,这类产业的发展也可以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方式,在一些配套和非核心技术环节引进非国有企业参与,以提高整体的经营管理效率。

其四,管制性垄断产业。在我国,这类产业以电信行业最为典型。管制性垄断产业的形成,一般是由于国家管制造成的。管制性垄断的产生主要源于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等方面的客观需要。从我国实际看,在一定时期内实行管制性垄断具有必要性,但管制性垄断也存在一些弊端,最主要的是由于垄断而产生的价格高和服务差等方面的问题。这类产业的改革方向应该是,在保持国有资本在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前提下,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方式,在一些非核心业务环节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加强市场竞争,提高产业整体效率和服务质量。

其五,自然垄断产业。自然垄断产业的特点在于其业务具有必须严格统一的运营与管理的内在要求,而不可能分而治之、充分竞争,属于这类产业的有邮政、电网、铁路、港口、机场等。当然,自然垄断产业在许多环节上也不是不可以引入多家企业(包括非国有企业)进行竞争,真正必须由国有企业独家垄断的环节也应尽可能减少。一些并不具有自然垄断性的业务仍然可以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市场竞争提高行业的整体效率和效益。

其六,公用事业,以城市供水、供暖、供气最为典型。公用事业往往也具有自然垄断性,在这类行业中的企业不应以营利为首要目标,而要更多地承担社会公共义务,不能为追求利润而损害公共利益。在我国,目前公用事业也多由国有企业和单位经营,这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是,在政府管制的条件下,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形式,非国有资本和企业也可以进入公用事业的有关配套环节,以提高行业整体运营效率,同时使进入该行业的非国有资本和企业获得适度利润。其七,非营利行业、敏感性产业和高社会风险行业等。非营利行业以医疗、教育最为典型。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国有医疗和教育为主、民办医疗和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非营利行业必须坚持国有为主体和主导的基本原则,不能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之机,全面市场化和私有化。

敏感性行业以新闻和文化出版业较为典型。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新闻和文化出版业已经形成了国家管制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一些文化出版企业已经成功上市。在敏感性行业的非敏感性业务环节,可以进一步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行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高社会风险行业以金融业最为典型。此类行业不仅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而且个别企业的风险会迅速波及蔓延到行业,产生连锁性的社会风险。所以,必须坚持金融国有为主的原则,坚决抵制金融私有化的错误观点和主张,同时对这类行业实行严格的监管,不能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之机,使我国国有金融制度和体系被逐步瓦解。

以上分析表明,不同产业和行业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地位和特点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必须从各个产业和行业的实际出发,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原则下,在适合的领域和业务范围内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而在不适合的领域、行业和业务范围中,则必须坚持国有为主体和主导的原则。同时,即使是在适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领域,也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经济腐败的滋生。(本文来源于国务院国资委网站,摘自《前线》第四期,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篇2:国企混合制改革的好处

国企的工作虽然也是合同制,但是他却像公务员一样稳定,只要在工作中不犯原则性错误,几乎不会有失业的风险;在国企工作和在私企工作,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工作量和流程就有差别;私企内的工作,看重的是业绩和效益,要是无法给单位带来价值,随时都会有失业的风险;但在国企中,看重的是流程和态度,国企一般规模都比较大,为了单位能够正常运转,作为员工必须要遵守流程制度,只要按照制度来工作,工作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麻烦;凡是喜欢稳定工作的朋友,都会优先追求国企的工作。

二、国企的福利待遇好

国企的收入虽然没有公务员高,但是各方面的福利待遇保障还是比较全的,逢年过节都会有礼品,这也是国企的福利;在私企中,平时是没有任何福利的,毕竟私企看重的还是业绩;在私人单位中,社保和公积金一般只按照当地的最低水平缴纳,这也是劳动法规定的下限,但是在国企中会严格按照薪资的标准来缴纳五险一金;国企和体制内的缴纳制度是一样的,这是私人单位无法相比的;而且在国企中,也可以按照绩效来拿福利,一般年底都会拿到一笔不错的奖金,甚至比平时的薪资都要高。

三、国企上下班时间朝九晚五

在私企中虽然都有明确的上下班时间,但是多数情况都是需要加班的,能够做到按时上下班的私人单位少之又少;尤其是互联网大厂,早已经将加班制度发挥得出神入化了;但是在国企中,上下班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不会像私企那样无缘无故地加班,即便是有加班情况,也是有加班费的;在国企中上班,工作节奏十分的稳定,只要大家愿意接受八小时的工作制度,就能够胜任工作;现实的职场中,大部分国企的上下班时间,比事业单位还要规律,这是很多人喜欢国企工作的原因。

四、进入国企的门槛比较低

公务员和国企的工作,是出了名的轻松稳定;在过去进事业单位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国企需要有关系;今天的公务员考试竞争越来越大,但是国企也已经没有关系这道门槛了;现在的国企招聘制度是公开透明的,一般在招聘网站上都能够查到,只要大家拥有一定的能力和学历,进入国企一般不会太难;虽然有些国企的招聘需要考试,但是难度比公务员小很多;为了稳定又轻松的工作,很多年轻人大学毕业后都在积极地找国企的工作。

国企的优缺点

优点:国企薪资待遇好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加上各种补贴、福利,这些看得见得看不见的加起来一般比私企的高。铁饭碗,很多大型国企都是垄断性的,比如电网、烟草、中石化、三大运营商等,员工薪资高且稳定。

国企员工名声好。很多国企都掌握着国家的命脉,负担着国家的安全、经济、政治等的稳定,比如石油、矿产、军工、通讯,在这样的国企工作经常会冠以献身祖国“某某事业”的神圣使命。

缺点:人事关系复杂,需要的职场情商,懂得一些与领导的相处之道。工作比较单一,简单,对工作能力要求不高。比较看重工作资历,所以想要晋升需要的时间。

国企工作人员属于什么编制?

企业职工收到《劳动法》的保护,因此,在当前的国企内部,并不存在编制一说。

其次,对于国有企业职工来说,虽然没有编制,但是其工作也会因为聘用方式不同,想成交大的差距。

一般来说,国有企业因为公司的大小不同,聘用职工的方式也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小型国企来说,大部分职工都属于企业自招,这个时候差距并不会太明显。

而对于大型的集团国企而言,企业职工会因为职务、主管机构不同,之间的待遇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差距,甚至会比体制内编制和非编制的差别更大,可以说“没有编制胜似编制”。

篇3:国企混合制改革的好处

1 国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法

从所有权角度对国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分析,混合所有制改革包括联合投资、增资扩股、公开上市、股票流转或资产转让、员工持股等方法。

一是通过国有企业兼并重组,鼓励非公有资本控股。国有企业可改制重组,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证券市场、引入非公有投资主体,也可联合重组,以战略联盟、合资合作的方式引入各类投资主体,以此实现混合所有制。以东风汽车公司为例,作为一家国企,引入丰田、日产、沃尔沃等汽车品牌,通过战略联盟成立合资公司,就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种应用。用兼并重组的方式,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本较低。而对于非公有资本来说,不仅能以货币资本、实物资本出资,知识产权资产、土地所有权等也可出资。

二是国有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革后,公开上市交易。对于已具备上市条件或某些核心业务已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要加快在资本市场的上市步伐。鼓励非公有资本通过股权交易市场买入股票,以此发展混合所有制。与兼并重组比较,公开上市对企业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要求,国有企业上市后,需要向投资者出具真实、有效的经营数据,接受投资者监督。

三是在国有企业内部实行股权激励计划,探索员工持股,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即对于国企内的管理团队、技术骨干等,可通过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实施股权激励。国企实行股权激励,优点在于可以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但激发的同时,还需要必要可行的约束机制相配合。

我们还应看到,确定了实施路径,要实现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其他领域的改革配合支撑也必须跟上。一是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包括减少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的行政干预、企业架构按照现代治理体系规范管理、充分发挥董事会及监事会管理层的职责分工、建立以价值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等;二是拓展民营资本发展空间,接纳民营资本在国有企业中参股或控股,将优质资源与民营企业共享,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民营资本开放等;三是完善产权交易机制,资本市场必须具备公开、开放、流动的属性,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改革需推进,各类产权需能够自由流动。

2 混合所有制改革需注意的风险点

一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范围问题。从时间上来看,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上,不能一窝蜂,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推进。正如前述国有企业公开上市这一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如果企业不具备上市条件而先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会造成企业管理混乱,反而不能达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从领域来看,对于国民经济重要领域,例如重要公共服务、国防军工产业等国企,不同于竞争性国企,这些领域更适宜国有方式运作。

二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持股比例问题。一方面,国有资本和其他非公有资本比例的问题,国有比例是否越多越好,国有资本要实现多少控制权,非公有资本持股多少才有利于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这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员工持股这一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员工与企业、员工与员工、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要素、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都会影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效果。

三是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由于通过股份转让、公司上市等方式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资产的交易不可避免。如何保证交易的公平性,保证国有资产在交易中不流失,是需要避免的一大风险。我国历史上的数次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是一个较大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加以避免。这包括规范混合所有制改革审批手续,加快建设相关法律,充分发展资本市场,通过程序透明保证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的竞争性、加强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监管等。

四是监管问题。目前,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在我国经济体制管理中,既是国企的投资人,又是国企的主要监管机构,这种管理模式使监管存在矛盾。因此,让投资和监管相分离,以更好行使监管职责,将更有利于国有资本的运营和监督的分离和制衡。

3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推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有重要意义。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民营资本可以投资于国有企业的经营和业务领域,繁荣了民营资本市场,促进了投资。

第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增强国民经济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由于国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的融合,企业整体的运行效率得以提高,企业在各项经营决策上都更加科学与民主,市场的繁荣也能有效分散风险,企业的经营更加稳健,整个市场的抗风险能力也增强。

第三,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夯实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微观基础有重要意义。通过完善各类规范、加强监管手段、充分市场竞争,确保国有资产优化配置,以此实现保值增值,这一过程,对国有资本有放大的功效。

第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完善公平的市场环境有重要意义。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往行政垄断的企业,引入了新的投资者,向市场开放,使民营经济进入了更多领域,促进各类所有制形式的机会、规则均等化,实现了公平竞争。同时由于改革中行政干预被进一步降低,使得企业、投资者的控制权和自主权加强,让市场充分发挥了资源配置的作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轮国企改革是在政策、经济发展、国企自身改革问题等背景下提出,对于国民经济繁荣发展、提高经济稳定性等都有重要意义。通过引入投资者、兼并重组、企业上市、员工持股等方式,能够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但需要完善的市场机制、法律体系、监管制度等的配合,同时我们还需注意监管不到位、国有资产流失等风险,只有这样,国资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效才会最大化。

摘要: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新一轮改革的重点。文章首先从政策、经济等外部环境因素和国企内部因素两方面,讨论了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论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法与途径。在此基础上,对改革过程中的重点问题与风险点进行了提示。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国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崇献.混合所有制的内涵及实施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14(7).

[2]何立胜,孙中叶.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路径及选择[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4(6).

[3]和军,季玉龙.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红利与实施路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5).

[4]李跃平.回归企业本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选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1).

[5]杨克智,索玲玲.新一轮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思路、现状与路径展望[J].财务与会计,2015(6).

篇4:混合制改革下国企如何定位?

2013年年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相继落地。但对于混合所有制的各种辩论还在持续升温。其中尤以股权问题最受关注。国企管理者担心,国企不能控股,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民营老板则认为,如果自己的企业不能控股,就没了话语权。这成了混合制改革过程中的一大困扰,也造成了混合制实质层面的落地难。

面对《国企》记者提出的这一话题,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才让表示,《决定》对此已经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他认为:“市场化就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向。只要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的事情,都可以去尝试。对于中国钢研这样的科技央企而言,股权比例并不重要。各种所有制资本应当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总之,一切改革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企业经营得更好,能发展得更好。”

改革再出发

《国企》:从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中被推向市场至今,中国钢研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市场化道路。现在回过头去看,中国钢研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改革历程?

才让:说老实话,最初中国钢研从事业单位转换成企业非常艰难,几十年形成的工作模式很难一夜切换。中国钢研就是做科研的,她的员工,特别是骨干员工,就是一门心思想着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就想发表文章,获取专利,报奖评级,最后要当教授、做院士。钢铁研究总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任务都是由原来的国家部委协调分配的。所以,以前根本就没有要扩张的想法,没有为钱发过愁。但是变成企业后,一切都要改变。不发展企业就没有前景,不赚钱企业就难以生存。

1985年,国家对中国钢研断奶断粮,减拨中国钢研的事业经费,要一帮不懂市场的知识分子自己赚钱养活自己,一下子我们就变成盲人摸象了。这对我们冲击非常大,当时管这叫“逼良为娼”。1985年改革开始到2009年真正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国钢研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例如,在管理模式上,当时的最高决策机构叫党政联席会,就是院长、书记等班子成员在一起议事。会议不定期,有事就开,没事就不开。党政联席会就是党委参与管理,行政负责指挥,并没有严格完整的议事规则。今天的中国钢研建立了自己的董事会。董事会议事是有规则的,严格按照董事会发表独立意见,各个董事拥有独立的一票。会议有严格的时间界限,该开的就必须开。董事会提出要求和方向,执行则有公司管理层。管理层有总经理办公会制度,也有议案的提出、事情的决定等一套程序。

把大事和小情分开以后,中国钢研做到大事不糊涂、方向不出错、战略有部署。同时,生产经营中需要及时解决的事情,迅即应对,快速解决。

中国钢研从一家传统的科研机构,逐渐转变为目前能够在市场海洋中自由游泳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可以说,正是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国家市场、社会市场、企业需求,以及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中国钢研改革自身,走向市场。

《国企》:在新一轮国企改革大背景下,作为科技型央企的中国钢研将如何重新定位?

才让: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很多新的提法、新的举措、新的概念,其中发展混合所有制是大家高度关注的一个热词。中国钢研是百分之百国有,多少年来是在体制内生存发展并发挥作用的,所以这个提法本身对我们就有较大刺激。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指出,企业要真正作为市场的主体,以市场为主要的资源调配手段,企业就要像企业。企业是为股东谋利的,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为老百姓提供产品的,或者为特定对象包括国家提供专业服务。

企业必须有社会责任感。它不光是赚钱的机器,养活员工,吸纳就业,还有很多的社会责任需要承担。国务院国资委历任主任,包括李荣融和王勇以及新上任的张毅等领导,一再强调央企的特殊属性、国家使命和政治使命。同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殊途同归的,都是要为股东创造价值,为社会提供产品,都是要善待员工,和员工一起成长。

因为历史的原因,国企和民企发展的路径不同,成长的背景不同,一些社会责任、政治责任的承担上也各有各的特点。国有企业有很强大的资源背景,政治责任、社会责任要求较高。民营企业的体制比较新,机制比较灵活,市场化意识强,获取资源的能力不同于一般企业,特点也很明显。

中国钢研对改革定位的态度积极务实,也很开放。我认为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增强市场化、规范化的程度,要向真正独立自主的竞争主体发展,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并不是说一定要机械混合,国有企业必须有民营资本才能发展,或者民营企业必须有国有企业背景才能生存。大家都要借助各自的优势,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让中国企业能够加入世界俱乐部,能够自如地在国际舞台上应对竞争和挑战。

国企要能够自由游泳

《国企》:您指出国企市场化是混合制的方向。那么,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才算市场化?

才让:国有企业在这些年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天的国企与过去的国企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在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是政府的附属品。这些年来,尤其是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后,中央企业做了一系列的改革调整,数量上从196家缩减到了今天的113家,同时进行了考核、管理、运营、风险管控、干部制度等重大的改革调整,国有企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2006年以后,逐渐推行董事会试点,对国有企业的决策和运营体系带来了新的生机。过去都是领导说了算,按红头文件办。现在国有企业建立了新的管理构架,有了自己的公司章程、董事会议事规则、总经理办公会规则,与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渐接轨。

如果国企在市场上能够自由游泳,能够不断在发展中体现价值,我觉得就是市场化的表现。非市场化的行为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国企》:这一轮国企改革,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国企在走向深度市场化?

才让:这个观点我同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市场化等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让国有企业兼收并蓄、自我改造,真正地走向市场,变成市场竞争的主体,更能市场化地配置资源。通过这种调整和配置,国有企业固有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能够得到改善、调整和提升。换言之,就是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更高,使用效率更高。这就是改善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实践。

不跨界会被圈死

《国企》:您此前曾说过“传统领域不跨界会被圈死”,这个跨界是指什么?

才让:我很同意时下的一句流行语:要么跨界发展,要么等着被打劫。跨界有三层意思。首先,跨界不是让一个搞科研的改行去卖醋、办餐厅、办洗澡堂,而是要让他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接受新技术,接受新商业模式。我们常讲有过时的产品,但不会有过时的行业。比如第一产业,农业过时不过时?绝对不过时。但是工作路径、生产方式要做出重大调整,否则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中国钢研的确有技术优势,在许多传统领域里属于权威。但是,事物在不断发生变化,技术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比如3D打印,它就是一种以数字模型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材料,通过快速扫描、逐层熔焊(打印)的方式来构造产品的技术。中国钢研如果仅仅满足于传统的粉末冶金加工方式,就会被淘汰。因此,要不断调整、更新,要去关注新技术、新领域。

其次,有些相关的交叉学科,发展速度很快,必须关注甚至介入。如果我们仅仅把自己定位在传统金属材料狭隘的范围内,就做不出新花样来。必须和其他材料、其他方向相结合,探讨交叉学科。比如金属材料在很多领域可以有替代品,如碳纤维、金属陶瓷和其他复合材料,不关注就不行。因此,纯粹的金属材料要向复合材料、多功能材料转变。这也叫跨界。

最后是商业模式的跨界转化,过去中国钢研是坐堂的知名“郎中”,坐在家里替人“把脉下方”。全国的冶金企业和相关行业,大到“上天入地”,小到衣食住行,需要的特殊金属材料都来找我们。不需要走出去找市场,去问企业需要什么。那是在资讯相对隔离封闭的状态下,现在这个世界是完全信息化、透明化,有价值资讯的传递和获取方式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中国钢研必须通过横向联合和纵向整合,与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结成利益综合体,探索新的合作与商业模式,这样才能既有利于中国钢研的发展,又有利于民族工业的进步。

混合制比例不设底线

《国企》:这一轮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上世纪90年代初被质疑为国企私有化的改革有什么不同?我们应该从私有化中借鉴什么?

才让:当年的这个情况,县、市级国企可能存在,省级和国家级的并不多见。上一轮改革在当时对中小企业还是起到了一些作用,但也不全是私有化,是转制、改制。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管理者收购、职工持股等方式,由于没有建立起改制规范,存在个别国企将改制的资产低价出售的现象。

过去的国有企业负担比较重,下岗、分流压力很大,通过转制解决一批主辅分离,比如把企业的学校、医院都分离出去,这个改革确实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

不过,在本轮国企改革中,国家和政府早就有所布置和防范。今年初,国务委员王勇在央企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混合所有制中员工持股一定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防止重蹈历史覆辙。国企市场化和发展混合所有制是方向,但在改革过程中,不管是混合所有制还是员工持股,一定要按规范行事。首先要合理合法,其次国有资产不能流失,再次要实现企业间优势互补,最后要能够解放生产力。

《国企》:混合制改革过程中,国企有没有设置股权底线?比如国企和民企混合,由谁来控股?中国钢研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没有一个控股比例?

才让:这要因事而异。总体没有底线。从个例来说,如果某些领域主要依靠民企的资源那就交给民企。但是有些关键领域,必须控制在手就只能国企控股。因此股权底线不是没有,而是要看是什么业务、什么产品来具体分析。

如果产品与技术是国企的强项,民企入股只是作为财务投资人,那国企就得控股。但如果说资源、市场都在合作的民营企业一方,其生产组织能力还非常强,那控股权就给民企。要个案处理、实事求是,没有说多少股比就行,多少股比就不行。

发展混合制不是为了混合而混合,而是应该看这种混合到底能不能真正让混合制下的企业发展起来,成为世界级的一流企业。因此也就没必要设定一个股权比例标准,谁在混合制企业中能够真正带领企业发展,就让谁去控股。

当然,对中国钢研集团国有控股占多少比例,那不是我说了算。这要看国家把我们划在哪一类,采用什么方式来管理。如果中国钢研划在充分竞争类,那照样可以国务院国资委占51%股权或者50%以下的股权,都有可能。如果划到特殊功能类,划到工业类,那基本就是国有控股了。中国钢研下属的公司还是从实际出发,不去设限。我们作用明显,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企业发展,就我们控股经营。如果民营企业能经营得更好,能发展得更好,那中国钢研可以技术和资金入股,不僵化追求控股权。

篇5:国企混合制改革的好处

革有望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提升经济效率、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对资本市场来说将有助于提升相关行业与公司业绩与估值,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 从“国有资产管理”到“国有资本管理”。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紧紧围绕“市场化”

这一核心展开,更加注重“国有资本”运营和管理,特别提出要建立国资运营公司与国资投资公司,更加适应“市场化”的经济环境,未来国资流动和整合有望加速。新加坡“淡马锡”模式采取相对独立的运营模式与先进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市场化”的跨国配置和多行业配置实现了国资有效保值增值,成立以来股东年回报率高达16%,为优化国资运营提供了有效参考。

 国资分类有效管理,国资运营有抓有放。新一轮改革强调国有资本运营和配置的优

化。国资运营是一盘大棋,分类管理是前提,其中竞争型行业国资“市场化改革”有望先行。在竞争型行业更加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鼓励股权多元化,国有资本可以有序流动,甚至逐步退出;对于部分国有垄断领域,放开竞争型业务,鼓励引入民营资本;把更多的国有资本投向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战略性新兴领域。

 股权多元化与股权激励助力国企效率提升。新一轮改革注重以“市场化”的方式提

升国有企业内部经营效率:通过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促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善股权结构,进一步改善国企治理结构;通过“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方式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改善企业治理机制。经验表明,股权多元化和实行股权激励等措施将有效提升国有企业经验效率,从而带来业绩释放与估值提升。

篇6:论文:国企改革的出路

吴志远班级:04040104学号:201004040116

1【内容摘要】30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值得反思的问题很多。产权改革不能回避,认准改革方向后就不要迟疑拖延,改革要加快再加快;中小型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建立内部职工持股为主的股份合作制;大中型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少独资、少控股、多元化、规范化。

【关键词】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激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

(一)国企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对国内几家知名企业的质疑,在张维迎率先开口回应之后,终于在国内经济学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一番热烈的争论。唇枪舌剑的焦点,是中国的国有企业要不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怎样推进改革。由此看来,这场争锋已从单个企业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微观问题,上升到整个国企改革方向是否正确的宏观问题上来。

静观这场争论,我认为,要回答如此重大的问题,既不能就事论事,更不能不顾中国国情。做到这一点,一是不能脱离中国国企发展的历史,二是不能脱离中国国企改革的实践,三是不能脱离中国正处在转轨期这个特性,而这些恰恰决定了中国国企改革的方向和路径的选择。

国企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企改革,是公认的全球性难题,而国企产权改革更是最难啃的骨头。

当前,国企改革在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国有资产在产权转让中流失严重,有些人甚至借改革之名,行侵吞国资之实。

2004年八九月间,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质疑某些企业经营者侵吞国资,并提出目前一些地方上推行的“国退民进”式的国企产权改革已步入误区。他认为,“目前应当停止盛行的管理层收购行为,停止以民营化为导向的产权改革。”这一言论在社会上掀起了激烈的讨论,经济学界中更是争论不断,波澜迭起。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等专家表示,国企不改制,国资流失更严重,只有改制彻底,攫取国资活动才会失去土壤。

郎咸平进而提出,“国有资产绝非无主,国企效率不比民企差,现在要做的是行政行为退出国有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而不应该是国企产权退出市场。”不少学者对此表示赞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文魁等专家则认为,“回避掉产权问题,仅在经营权上做文章,这是靠不住的。”

这场讨论折射出的是当前推行国企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如不改制,国企效率低下,亏损包袱越背越重;但盲目产权改革,由于缺乏完善制度支撑和经验,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改不改,怎么改?这成为当前国企改革必须直面的核心问题。到底有多少国资流失记者也问不到一个权威数字参与各方都不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一些地方国企经营者和个体老板通过种种手法侵吞国资,是国企产权改革中暴露出的不容回避的问题。“国有产权转让被很多人认为是最后一次廉价而丰盛的宴席。不少人动用一切手段、关系试图加入这场盛宴。”黑龙江省国资委主任胡祥鼎说。究竟国有资产在产权转让中流失的真实状况如何?记者了解到不少人所运用的种种典型手法:——虚假评估。山西运城市焦化煤气厂、运城市船窝煤矿两厂“离谱”改制,有关部门仅卖两厂的资产却不管债务,未依法评估和招标,结果首次拍卖只以6000多万元卖给一家民营企业,经省纪委严查后,重新拍卖卖了2.3亿元。———自卖自买。有1000多名职工的河南长葛市发电厂,改制评估机构由企业参与委托,产权转让没有进入产权交易市场。3000多万元的国有资产缩水一半,最终购买方仅以1500多万元的底价买到。公司董事长就是原发电厂的厂长。

这些年来,到底有多少国资流失,规模多大,记者问遍有关部门,没有一个权威的、系统的计算,业内说法也不一。不过,专家们公认,国资流失的一大原因正是国企改制不规范所导致。大量国资流失到私人腰包,成了一部分人财富膨胀的“源泉”。

十几年前就呼吁人们警惕国企产权改革中的不公正性,提出“掌勺者私占大锅饭”等问题的清华大学教授秦晖今天仍然强调,任何改革,起点公平是保证效率的前提,否则必然会导致不公和社会不满。在国

企产权改革各种形式中,最具争议的是管理层收购。这种行为可解释为公司的管理人员通过购买本公司的股份,改变公司的股权结构,成为公司所有者的一种收购行为。2002年前后,管理层收购被引入国企改革,进而被一些地方视为“改革至宝”,认为这是国企股权多元化的有效途径,不仅可解决企业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也可解决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问题。不过,在改革实践中一些管理层收购却走了样。某些国企管理层利用各个环节为自己攫取利益,利用压低经营利润、操纵资产评估,非法融资等手法,使大量国有资产流进自己的腰包。

2003年前后,黑龙江乳业集团改制过程中,审计为资不抵债1.45亿元,集团管理层在评估国有资产时不把多年形成的知名品牌进行评估,意图进行“零价”收购。后幸被省国资委发觉,果断废止了这个收购方案,评估出无形资产后,以竞价7900万元的价格将这个连年亏损的企业出让给了哈工大集团。

“内外勾结,利用银行的钱来购买国企产权,这是我坚决反对通过管理层收购行为进行民营化进程的主要原因。”郎咸平说。

在2004年11月8日发表的一篇分析文章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左大培称,国企管理者的一夜暴富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他们无需支付公司的债务。左在文章中分析,通常,国企收购价中并不包含该企业亏欠银行的债务以及以工人权益形式存在的“隐性”债务。两者在国企总债务中所占份额大抵为70-80%和20%。这些债务加起来远远高于国企的总资产。在工人尚未领到的权益(不包括国企给予员工的基本福利)中,未支付的工资占了绝大部分。所有这些未履行的债务,都构成了对公司债权人权利的侵犯和对国有资产的损害。

(二)大中型企业改革方案:少独资、少控股、多元化、规范化。

我国有l万家左右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除了少数要依法破产之外,大部分必须按照十六大精神加快改革步伐,任务并不轻。目前的现状是,大部分大中型企业似乎都已“完成”改制任务,而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前文所述中小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大中型企业也存在,有的甚至更严重,比如独资、一股独大、绝对控股、法人交叉持股、行业垄断、翻牌公司、政企不分等等。由于相当一批大中型企业至今仍然是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因此政企不分、政企难分就成了这些国有企业的顽症。按照十六大的要求,除“极少数”和“重要”的企业采取独资或控股方式外,大多数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应该是:“推进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改革的具体操作层面上,则要坚持“少独资、少控股、多元化、规范化”的改革方案。

“少独资”就是指除极少数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大中型企业外,应通过企业产权改革,尽量减少国有独资企业的数量。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国有独资企业当它处于竞争性领域时,较之其他类型的企业往往是竞争力最差的企业。正因为如此,自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来,全国许多省市都相继表示了告别“国有独资”的决心,宣布今后不再搞国有独资企业,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发挥国有资本引导与调控能力上,通过投入国有资本鼓励与引导非国有资本与其一同构建混合所有制经济。“少控股”就是指除重要企业之外,今后国有资本在混合经济体中能不控股的尽量不控股。近几年深圳加大了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步伐,尽量减少国有控股企业数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少控股、不控股,有效地削弱了政府对企业的控制权,实现多年来改革的目标——政企分开,不仅增添了企业活力,也大大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多元化”指的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对于老企业,要通过股权转让,引进外资或民间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对于新办企业,从投资建项目之日开始,就要引进多种经济成分投资主体,使新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建立新的机制。近几年,我国改制了相当一批国有企业,然而通过国家新的投资,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国有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仍然是国有独资或国有交叉持股企业,这些新企业如果仍然走“国有独资”老路,将来势必又会成为改革的对象。“规范化”指的是大中型国有企业通过改制,少数有条件的改造成为上市公司,大多数应建立规范化的股份有限公司,改革的重点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对于相当一批至今仍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也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有条件的应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20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始终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国企改革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国有企业要实现在局部领域的“激进式”快速改革,无疑必须依靠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两个重要领域的“激进式”快速改革的配合,没有国企外部环境快速改革的配合,仅仅依靠国有企业单兵独进,改革还是难以成功的。

(三)中小企业改革方案:建立以内部职工持股为主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19万家国有中小企业当中,一小部分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应该按《破产法》规定,加快破产进程,趁着国有资产还没有全部流失之前,尽量变现用于安置职工,特别困难的企业,破产之后无力安置职工的,应由政府负责给职工提供法定的社会保障。至于剩下的大部分尚未破产的中小企业,必须坚定地、全面地、快速地推行股份制改革。目前在股份制改革中,中小企业遇到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国有股权转让多少?二是转让给谁?对于“国有股权转让多少”问题,目前主要争议集中在资产怎么评估上。只要资产评估比较科学,转让又是以公开拍卖、有偿转让方式进行,大部分人还是赞同多多益善,能转让多少就转让多少的。那种认为国有股权转让是“国有资产流失”的观点至今已经没有多少市场了。于是“国有股权转让给谁”的问题,就成了推进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关键。目前各地比较热衷的做法是:对外转让出售国有股份,引进外资或个私资金入股。但全国20万家国有企,20叭年国有资产总计l0.9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7.3万亿元,国有中小企业经营性资产约占30%,合计2.2万亿元。而我国每年引进外资400亿美元,400亿美元中大部分为外商独资形式,真正可用于收购国有股份的资金为以lO%计算,仅40亿美元,而且外资看好的主要还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这样能用于购买中小企业股权的外资相当有限。个私企业资金总量倒比较可观,但由于私营企业数量大(全国达202万户),真正有实力购买国有中小企业股权的也不是很多。因此,“国有股权转让给谁”的问题,仅仅依靠对外出售,相对于庞大的2万多亿资产,无异于杯水车薪,实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量大面广,遍布全国各个角落十几万家国企的股份制改革问题。这也正是目前国有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革进展不大的主要原因。实际上,要解决“国有股权转让给谁”的问题,关键在于企业自身,企业必须眼睛向内,必须把国有企业职工(包括企业管理层)作为国有股转让的主体。建立以职工内部持股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应成为绝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主攻方向。

国有股转让给企业职工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有偿转让”。这种办法很难行得通,一来国企职工普遍工资较低,无力出资:二来职工也不愿出资,怕辛苦劳动积下的钱打了水,业吞蚀。另一种方式是“无偿转让”。但这种办法又遇到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被人指责为“私有化”。两种方式都难以实行,左右为难,但改革总不能就此搁浅,怎么办呢?于是许多企业想出了一个“打擦边球”的办法,从转变职工身份入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买断身份”,后来因为受到批评,便改称为“置换身份”,但实质并没有改变。企业一般按一年工龄抵一个月工资的办法,一次性付给职工“置换身份”补偿费,再将补偿费转为股份,职工于是便成为企业的股东。这种做法,由于避开了国有股权“有偿”与“无偿”转让的争论,在许多地方颇受欢迎,也易于推广,一度还救活了一些企业。但由于此类改革仍属“打擦边球”性质,“买断身份”或“置换身份”的做法至今未获中央文件首肯,因此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一旦企业改制后经营失败,职工断了生计,到头来还是要来找政府求助。但“置换身份”的改革却含有合理成份。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由国家正式制定《国有中小企业内部职工持股改革法》,明确肯定职工转换身份后获得补偿赞的合法性,并批准职工可以以补偿费购买职工所在企业的股份,而且职工股可以转让、可以继承。改制后,企业资产超过职工总股本部分,作为国有股与职工股同股同价、同股同酬。国有股如果要出售,应优先售给企业职工和企业领导层。经过这样的改革之后,国家和职工形成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从此,企业职工将具有劳动者与出资者双重身份,既享受按劳分配,又享受按资分配的待遇,党的十五大所倡导的“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将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建立。这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者有其股”的新型企业。“工者有其股”与“耕者有其田”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两块主要基石。可以预测,目前相当一批没有亏损或者有赢利前景的、效益较好的国有中小企业,一旦建立起内部职工持股机制,活力将会大大增强。对于那些目前仍然亏损严重的中小企业,为了救活这些企业,在实行内部职工持股改革时,国家可以适当放宽政策,比如可以将职工持股后剩余的国有股拿出一部分或以优惠价或无偿地奖励给为企业扭亏做出贡献的企业经营者或职工,以此激励企业管理层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

(四)把握好推进改制速度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平衡度

国企改革赢得良好社会效应的过程,类似于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过程。“纳什均衡”由美国经济

学家约翰·纳什提出,它是指在给定对手的选择以后,每个参与人都做出了最优选择,即指这样一个协议,协议中利益相关的每个人都认为违背协议并不比按协议行事更好。然而,现在的情形是,在社会各界对国企改革寄予信任与厚望时,许多改制者却迷恋于盘打自己的“小九九”,而没有做出一个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最优选择。

重塑国企改革的社会效应,就必须从透明化、独立性和福利取向三个方面入手。透明化要求摒弃“闭门改制”和“先改后奏”的陋习,规范每一方参与主体的每一个操作细节;独立性要求改革过程不为某强势利益群体的言论所左右;而福利取向则要求国企改革具有“社会普渡”意识,增进百姓福利,改善社会环境。然而,国资委近期出台文件,以“影响企业发展壮大”为由,将企业员工持股给“边缘化”了(5月14日《中国经营报》)。国资委尚不能“身先士卒,”这说明优化国企改制的社会福利效应,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如果说先前的国企改革更多注重的是“内部机理”的话,新国资时代的改革思路正在向良性的“外部效应”倾斜。但由于我国的国有企业实行的是分级管理模式,当地政府部门的操作方式各有千秋,而社会效应的显现又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不会像注资或重组效果一样“来的快”。所以,虽然国资委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实行进来也许是步履维艰的,笔者认为,可考虑在不违背市场规律和社会公平的前提下,制定一套制衡、惩治与激励机制,从正反两方面来推动这驾“马车”,促进国企改革参与者之间的“互信”和与社会各界之间的“共信”,从而逐步实现改革速度与社会稳定、改革模式和社会效应之间多重的“纳什均衡”。

相信在数代中国人的努力下,国企改革必将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的!

参考文献

1吴树青 顾问,逢锦聚、洪银兴、林 岗、刘 伟 主编,《政治经济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5次○

印刷http://finance.sina.com.cn2004年09月21日○

3张华 期待国企改革社会效应的“纳什均衡” ○

4周放生 《产权制度改革是不可改变的方向》经济观察报2004年09月19日 ○

5时代人物周报 http://finance.sina.com.cn2005年05月10日○

62004年10月21日 ○

7樊纲 《关于当前企业产权关系的改革》 1995年一月 ○

上一篇:教学质量培训发言稿下一篇:六年级作文:童年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