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税成因的分析与对策

2024-04-23

欠税成因的分析与对策(精选5篇)

篇1:欠税成因的分析与对策

欠税现状调查、成因及措施分析

欠税现状调查、成因及措施分析

治理欠税一直是困扰税务机关的一大难题。欠税既影响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损害税法的严肃性,又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是税收管理中的难点和疑点问题。

一、欠税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长期以来我市各级税务机关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税收工作方针,为压缩欠税作了不懈的努力,制定实施了种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清欠措施,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欠税问题却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和根治,欠税底子不清、职责不明、管理不严、监控不力,欠税金额居高不下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

(一)欠税的现状及分析

从我市的欠税情况看,以2004年度欠税情况为例:

1、从欠税区域分布来看,经济发达县市比重较大。数据显示,柳林、孝义和离石、分别占44.78%、25.47%和9.4,三个县市合计占全市清欠总数的79.65%。

2、从欠税税种看,欠税主要集中在企业所得税上,占到欠税总额的73。从清理的结果来看,企业所得税、营业税、资源税和城维税分别占58.51%、8.89%、11.17和9.92%,四个税种合计占清欠总额的88.49%。

3、从欠税行业看,煤炭、洗煤、机焦的欠税数额较大,并且呈逐渐上升趋势。2004年统计数据表明:煤炭、洗煤、机焦三大行业的地税收入占全市收入的总额的40,而三大行业的欠税也占欠税总额的55。

4、从清欠比例来看,2004全市欠税清理收入占总收入的11.48,2005年按照年度1.7亿清欠指标计算,清欠数将占到工商税收收入的15以上。

5、从清理欠税的构成看,2004年共清欠入库8656万元,占年度全部税收收入的11.48%,其中清缴以前年度欠税5211万元,占欠税总额的23,本年欠税3445万元,占欠税总额的15。

总体来说,从欠税区域分布上看,经济发达地区,欠税总量较大;从税种上看,主要分布在大税种上,企业所得税占一半以上;从行业上看,主要是煤炭及其延伸产业。欠税对经济生活已造成极大的影响,导致了事实上的税负不公,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阻碍了市场机制的发挥,直接影响到税收宏观调控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清欠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清欠难,难清欠,清了陈欠添新欠,年年清欠年年欠”这句话形象的表明了清欠工作的现状,困难、问题主要集中于下列几方面。

1、随着税务部门管理手段的日益加强,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欠税也呈急速增长趋势,欠税总额越累越大,欠税构成日趋复杂,其中呆账、死欠与日俱增,清欠难度越来越大,往年陈欠的管理责任日趋淡化,呆账税金基本上成为一个账面数字,不再具有现实意义。

2、地方政府行政干预。有些乡镇政府不考虑税法的规定,借口发展地方经济,给税务机关定调子、画框框,用变相包税的办法要求税务机关变通税法。有了政府撑腰干预,许多企业把拖欠税款作为缓解资金不足、降低企业成本的“捷径”,致使企业认为欠税有理、欠税有利,加大了我们清欠难度。

3、依法清欠协调难。作为地税机关按规定有工作协调关系的工商、财政、银行、公检法等部门,由于没有太直接的利益、利害关系,协作观念淡薄。“工商收费不问税,财政问税不理税,公检法吃税不护税,银行压税不扣税”此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括我市在内的大部分地区地税机关清欠难、执法难的实际情况。

二、欠税成因分析

究其原因,欠税的产生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

(一)企业自身因素

1、从客观实际上看,资金短缺是造成企业欠税的直接原因,而造成企业资金短缺主要有如下情况:一是在新旧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部分企业因历史包袱沉重,竞争能力不强,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佳,造成欠税难以清缴;二是市场经济下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产品的换代周期急速缩短,企业不得不加大投入用于技术改造,造成虽有大量的资产却无法迅速变现,容易出现短期资金短缺,造成欠税;三是在销售产品后,因购货方拖欠货款致使纳税人资金出现困难造成欠税;四是企业技改投入资金大,短期内难以收回,造成了事实上的资金短缺。

2、从主观意识上看,纳税意识差是企业欠税的主要原因。从当前情况看,纳税人税收法制观念淡薄,纳税意识不强,造成部分企业对欠税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一是认为欠税不同于偷税、抗税,不属违法行为,于是把欠税当作国家无息或低息贷款长期占用;二是企业贷款的难度大,银行银根紧缩,企业贷款难,为了获得流转资金,宁可背负滞纳金罚款,利用欠税渡难关;三是由于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国一些地方的税收减免税过宽过滥,“欠→缓→免”成了一种通用公式,同时部分税务征收机关对欠税管理不严,导致部分企业企图通过长期欠税希求得到事实上的税收减免。

3、企业财务核算和管理

水平偏低,也是造成企业欠税的又一重要原因。私营企业账务不健全、不真实,采取账外账,本本账甚至不做账的办法,造成了企业财务核算严重失真,税务机关汇算或检查后税款不能及时调整并足额入库,形成欠税。同时一些企业办税人员知识老化,素质参差不齐,对税法的掌握或不全、或滞后,造成对纳税期限、纳税金额的认识与相关税法存在偏差,形成非主观故意上的欠税产生。

(二)税收管理原因

1、税收计划体制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税收计划的编制以“基数法”(基数*系数 /-特殊因素)为主,税收任务逐年递增,且均为指令性计划,以此来考核税收工作业绩。当核定的收入任务低于当年实际税源时,税务机关便怠于催缴旧欠,或有意压库形成新欠,以控制本年收入基数,为下一年度“储备”税源;当核定任务高于当年实际税源时,税务机关为完成任务,就会加大清欠力度,甚至寅吃卯粮,到下年初不得不给企业喘息之机,以各种变相形式默许企业欠税,从而埋下欠税的隐患。各基层征收单位,为了保证当年任务完成和或确保以后年度的任务不要大起大落,把欠税作为调节器,税收指令性计划是导致欠税的主要原因。

2、税收征管因素。一是征管力度不足,控管力度不够。地税部门征收管理点多面广,而基层一线征收人员较少,征管力量明显不足,对企业、个体户和零散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不能做到跟踪监控,催缴、检查不及时,客观上形成欠税。二是外界环境差,执法难度大。公民的纳税意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干扰和制约,以及税务人员的亲情和人情关系,造成了税收环境差,执法难度大的现状,从而导致了欠税形成。三是税务人员的素质及执法意识也是造成欠税的原因之一,少数税务人员面对复杂的执法环境怕得罪人,或同情企业困难,不忍“逼税”,人为造成欠税。

3、现行税制因素。一是从税收征管制度来看,不可能把所有税种的税款都在支付环节预扣,只要不是预扣,缴纳税款的法定时间必然滞后于纳税义务的实际发生时间,在纳税人遇到自然灾害、可供纳税的现金、支票以及其他财产等遭遇偷盗等意外事故等问题时,必然会出现无力纳税的问题。二是税制中还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如资本溢价的部分应纳所得税;以留存利润增加个人股本需缴纳个人所得税等,纳税人实际没有得到现金收入,将来还可能存在损失。而我国一般要求在确认收入时缴纳,容易造成纳税人无现金纳税,形成欠税。三是滞纳金罚款加收难度大,给清欠工作带来很大阻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欠税的及时清理,导致了欠税基数的加大。

4、对纳税人知情权重视不够,导致企业对税法的认识不足,造成欠税。在传统计划经济影响下,税务机关形成“重权利、轻义务”的倾向,造成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知情权重视不够,税务机关自身义务履行不全面,如对纳税人的税法宣传不深入、纳税辅导不到位、欠税公告不及时,导致纳税人纳税意识不强、办税素质不高、清缴欠税压力不大。

(三)社会环境原因

1、有些职能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费挤税。在纳税人支付能力一定的情况下,纳税人对税款、贷款、规费、摊派的支付肯定存在此长彼消的比例关系。但是,有些职能部门却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利用部门的权力和地位,强行抢先划缴,造成不应有的欠税。

2、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干涉税务机关的清欠工作。“既要依法治税,又要放水养鱼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论’”宣传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依法治税的宣传效果。部分地方政府违规采取“核定基数,逐年递增”的办法,对超过基数的税款“以欠代免”,默许或者支持企业违法欠税;或者出于对社会管理、福利保障等方面的考虑,以政府行为干预企业的兼并、破产活动,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承诺,如允许对欠税实行挂账处理,或者对企业兼并后生产经营实现的税款准予缓缴等。企业往往以此为借口,对税务机关的欠税催缴置之不理,导致企业改制演变成为逃避清理欠税的脱壳行为。

3、相关法律规定的原因。一是破产企业按规定在支付清算费用后,先清偿拖欠的职工工资和安置费用,然后再清偿欠税。但“安置费用”的法律概念十分模糊,弹性很大,加上对破产清算费用又缺乏必要的监督,破产企业安置费用处理完毕之后,基本已无力清偿“破产企业所欠税款”;二是企业破产后,根据《破产法》规定,“破产程序终结后,未得到清偿的债权不再清偿”,这样,破产企业原有的欠税合法地变成“死欠”。对于此类“死欠”税款,按现行税收会计核算办法规定无权核销,只能反映在税务机关的欠税总数越累越大与实际可清欠比例越来越小,客观上影响了税务部门清欠的积极性。

三、治理欠税的具体措施分析

欠税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已引起多方重视,深入治理欠税已势在必行,针对欠税基本成因,我们认为,治理欠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和分工

1、欠税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涉及面广、法律和政策性强,因此,首先要切实加强对欠税管理的组织领导,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建立欠税管理长效机制。各级税务机关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欠税管理工作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依法行政、依法治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公平竞争,保障财政收入、防止税款流失的重要作用。要高度重视欠税管理工作,增强欠税管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对清欠任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建立欠税管理长效机制,针对岗位制定管理办法和措施,防止因纳税人改制、管理人员变动、人为减免欠税造成税款流失。针对目标制定处罚措施,对欠税底数不清、清欠措施不力、不能有效控制欠税增长的人员,依照执法责任制处理办法,追究责任。其次,要明确各部门在欠税管理中的职责:征管部门负责牵头对欠税的清理核实工作,直接负责对欠税的监控和管理,税政部门负责对欠税的分类和确认,以及对涉及欠税豁免问题上报工作;计财部门负责对欠税的核算反映工作;监察部门和法规部门负责对欠缴税金的违规处理和执法责任追究工作。

2、欠税的追缴应遵循谁经办谁负责追缴的原则,即基层征收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管征纳税户的欠税清缴上报工作;稽查部门负责查处案件的欠税清缴上报工作。对需要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由县级局局长批准,各税务所(分局)负责实施;涉及到偷、逃、抗税案件需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由县级局局长批准,稽查部门负责实施,监察、征管法规部门负责对欠税清理和制度落实的监督检查工作。

(二)完善欠税管理制度,改革税收计划管理方式

1、建立清理欠税报告制度。要改变目前欠税底子不清的现状,基层征收单位应对管辖的所有纳税户存在的旧欠税情况进行彻底的检查清理,逐户按税种、税目、欠税所属时间等建立完善征收单位欠税台帐,并将时间、税种、金额等欠税的基本信息录入征管系统,实现“人机结合”,夯实清理欠税的基础性工作。在此基础上,基层单位还应对欠税情况进行分类,提出处理意见上报县级局征管部门,县级局征管部门负责上报材料的审查、核实和建立县级局重点欠税企业欠税台帐,并提出处理意见提交欠税管理机构研究。对需要转呆帐税金确认和豁免的按照《欠缴税金核算管理办法》规定上报市级局职能部门审批。

2、建立欠税约谈和公告制度。一是建立欠税企业财务主管和企业负责人约谈制度。主管税务机关要组织对欠税企业的财务主管或法人代表进行约谈,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产生欠税的原因、提出清欠的具体要求以及告之拖欠税款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并形成约谈记录。二是对纳税人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经主管税务机关约谈和下发催缴税款通知书责令限期改正仍未缴纳的,实行催欠公告进行曝光。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舆论工具,公开曝光各典型欠税纳税人名单、企业法人代表、欠税原因和欠税金额等事项,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迫使其尽快缴清欠税。

3、建立清欠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一是确定欠税清缴情况作为衡量税务机关征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欠税清缴工作进行考核和定期通报。考核指标及内容要在征管质量考核指标和绩效考评办法的基础上进行单列考核。具体指标包括欠税额、欠税率和清欠率等。二是认真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严格执行过错责任追究。各级税务机关、职能部门、相关人员,应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履行欠税管理的工作职责,对出现由于税收工作原因造成欠税的、向上级税务机关虚报、瞒报欠税情况的、没有认真执行欠税管理制度和落实清欠措施等情况,要严格按照《税收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实行过错责任追究。

4、改革税收计划管理方式。一是淡化税收计划刚性,逐步实现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转变,促使税收计划的制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推动税收职能由收入型转为服务型,努力培植新的税收增长点,增强税收收入发展后劲;二是改进现行税收计划基数分配法,逐步过渡为GDP税收负担比重法。对与GDP增长比例弱相关的部分税收收入,应单独测算;三是健全税收考核机制,改变单纯以税收收入完成情况论英雄的现况,逐步建立注重征管质量的考核机制,以完善的征管手段促进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

(三)强化税收征管,严格执法,全面落实清理欠税的各项有力措施。

1、加强税源监控,督促企业制定和兑现清欠计划。主管税务机关每月末要逐户对纳税人欠缴税款及滞纳金的数额增减变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及时掌握纳税人的经营情况和资金流向,力保不形成新欠的前提下,通过“以票管税”等行之有效的管征办法,督促欠税的纳税人制定和兑现清还旧欠计划:对小额欠税要实行一次性清缴;对大额欠税则要求企业在年初制定当年各月份还欠计划,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审批确定,并监督企业按计划缴清当月清欠税款;若企业因自然灾害等缘故确实无力还欠时,主管税务机关可对企业的还欠计划进行微调。

2、充分运用法律、法规的规定,抑制欠税的产生。如正确实施《税收征管法》赋予的税收强制保全和税收优先权力,并做好协调工作,制止某些职能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抢夺优先权,使欠税得不到优先偿还。又如《破产法》规定,对破产企业在破产宣告之前成立的有财产担保的债权,债权人享有就该担保物优先受偿的权利。应及时要求欠税人(特别是濒临破产的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等保全措施,减少企业欠税的可能。此外,税务机关职能部门应注意了解和掌握其他法律与欠税有关联的规定,多方面、多角度思考抑制欠税的各种可行办法,尽量将欠税控制在最低限度。

3、加大对欠税和逃避追缴欠税的处罚力度。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超过规定期限缴纳或解缴税款的,除经税务机关批准延期缴纳和由于税务机关责任造成未缴少缴税款的外,都要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规定加收滞纳金和罚款,对有能力清欠又屡催不缴的,要采取强制入库措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加强税法宣传,增强纳税人纳税意识。要广泛宣传税收法律、行政法规,普及纳税知识,无偿地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服务。除了不断加大税法宣传力度外,在税法宣传上还要注意做到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根据税收工作中存在的突出或重点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如偷逃欠税造成的恶果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问题,努力提高全社会纳税意识,增强纳税人的纳税观念和自觉性。

5、争取党政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做到合力清欠。一是及时向当地党政领导报告企业欠税的情况,争取当地党政部门的理解和支持,(目前,针对欠税问题吕梁市政府出台了吕政发[2005]37号文《吕梁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欠税管理的意见》,此项措施的出台必将为我市欠税治理工作起到巨大的作用),也可建议当地党政部门取消拖欠税款的纳税户及其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当年度评先评优的资格。二是要积极争取公检法、银行、工商、财政、海关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如离境清税等清欠协调制度,对欠税管理实施综合治理。三是要大力整顿税收秩序,清理地方政府违规自行制定的税款缓缴返还等优惠政策,清除有碍清欠的地方性规定,将清理欠税纳入法律轨道。

篇2:欠税成因的分析与对策

随着经济增长社会不断发展,税收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税收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欠税企业的增加逐渐也成为税务部门棘手解决的问题。欠税的大量存在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它影响了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企业欠税时间长,难以追缴,转变为陈欠、死欠,最终导致税款流失,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从干部队伍廉政建设角度看,它容易引发企业与税务干部间的不廉洁行为。《新征管法》以及《北京市地方税务局欠缴税款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对欠税的管理工作,巩固清欠成果,加快完善防欠长效机制。

一、延庆地税局欠税情况

目前延庆地税局共有欠税企业15户,总计欠税4723万元,其中建筑业企业4户共计欠税3880万元(北京市建雄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欠税3134万元,其他3户企业欠税746万元),其他行业企业11户共计欠税843万元。属于2003年6月30日前历史陈欠1436万元,2003年6月30日以后新欠3287万元。从以上数据可以清晰的看出,目前欠税主要集中在建筑业企业,而且主要集中在个别企业,欠税承逐年增长趋势。

二、欠税的形式

(一)从时间上看,既有当年新发生的欠税,又有税制改革后历年发生的欠税,更有税改前的欠税。总体来说既有新欠又有陈欠。

(二)从清理的难易程度看,这些企业大部分仍在经营,属于正常经营企业,这种企业的欠税比较容易清缴。但有些欠税企业已经破产、失踪、逃亡,清理难度非常大。有的企业是长期经营困难,历史陈欠税款未缴清,又形成新的欠税。一些是一时资金紧张,阶段性形成欠税,这段时期过后,资金到位后可以及时足额入库所欠税款。还有些企业则是占国家的便宜不想缴税,贷款还得还利息,侥幸心理导致欠缴国家税款,拖欠国家税款。

三、欠税成因分析

(一)税收管理工作还不够到位。

1、破产企业的欠税管理一直是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

税务机关对破产企业的了解不够深入,不能全面系统掌握破产企业在清算过程中全部资产的处理情况,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了税务机关有权参与破产清算领导小组,但执行中缺乏具体的操作办法,很难准确控制破产企业全部债权债务以及固定资产的处理,有时候连破产企业的信息都没有。这样对破产企业财产清算的处理缺乏主动性,不能做到破产企业所欠税款达到应收尽收,造成部分税款的流失。

2、滞纳金管理落实不到位。

滞纳金管理在欠税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实际工作中滞纳金管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有一些欠税企业可以做到陈欠没有全部清缴入库的情况下继续形成新欠,一部分原因是税务机关对该企业的欠税没有足额征收滞纳金,甚至没有征收滞纳金,这样就助长了欠税企业形成新欠。有些企业在实际经营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形成欠税,经过税务机关多次催缴,企业勉强将所欠缴税款入库,但滞纳金却不能按期足额入库。

3、征收管理中没有做到细致、全面。

有些欠税是申报未入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在申报后没有资金及时入库,或者是企业申报后忘记了入库税款。税务部门没有及时做到对申报未入库数据的处理,及时对申报未入库企业进行催缴,导致欠税的形成。

4、欠税公告在欠税追缴中的作用有待提高。

欠税公告是税务部门对欠税企业进行管理的重要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纳税重点大户在本区县的声誉和影响都很大,税务部门在对纳税大户进行欠税公告时,会遇到很多阻力。经过税

务部门的努力有些因素可以克服,但有些因素却无法保证及时进行欠税公告。

5、各部门间的衔接不够紧凑,也是欠税管理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税务机关内部各主管税务所、征管、统计、评估、稽查间的衔接不够紧凑,信息没有做到全部共享,在现实工作中出现各管一片现象,导致部分欠税数据真空或没有得到及时追缴。税务部门与国税、工商、银行间的信息不能作到及时共享,也成为欠税管理的重点、难点。

(二)企业经营资金的匮乏是产生欠税的重要因素

大部分企业资金实力很薄弱,而环环相扣的“三角债”更是锁住了企业捉襟见肘的资金运行,企业自身的资金不能满足正常的企业经营运转,又没有解决缺少资金的办法,大部分债权不能及时收回,企业有时只能以拖欠税款增加流动资金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产生大量欠税。目前建筑业企业欠税主要是以上原因,北京市建雄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县税收大户,是我局重点户,在全局税源户中属于收入较高企业,但由于建筑业企业的“三角债”问题,导致该企业欠缴税款不能及时入库,并且有欠税增长的趋势。当然,也有一些企业是由于自身经营不善造成欠税,更有个别企业纳税意识淡薄,故意拖欠国家税款。

(三)政策性因素也是产生欠税的原因之一

94年税制改革前,国家对部分企业实行投入产出总承包,由于政府实行新的税收政策,进行税收改革,有些企业的承包时间还没到,国家实行“一刀切”政策,政策性因素造成这些企业产生欠税。

税收任务一直是指导税务机关每年组织收入的尺度,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人为调节收入现象的存在,客观上也使欠税有了生存的土壤。在收入任务完成时,企业本身有资金缴税,为了“储备”部分税源,减少来年税收任务压力,便会通过让企业“欠税”的办法,减少当年应入库税款。由于企业原因第二年资金紧张,不能将应入库税款全部入库,造成了部分欠税。

(四)外界因素也是制约欠税管理的重要因素

目前税务机关还下属于各区县政府,各项经费、工资等都由区县财政拨付,税务所的部分经费来源于当地乡镇政府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无形中税务局在资金方面完全依赖于区县、镇政府。县里说话要听,镇里说话也要听,这种现状无形中对欠税追缴带来难度。

四、规范管理,依法行政,严格执行欠税管理制度。

(一)加强系统内外的宣传

要及时组织税务人员学习《欠税公告办法》,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其具体规定,不仅要懂得制定和实施《欠税公告办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要学会善于运用欠税公告这一武器,结合相关法定手段,大力清缴欠税,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与此同时,要向纳税人进行依法缴税的宣传,让他们明白欠税不仅侵害国家利益,造成不公平竞争,而且也有损自身诚信。把宣传《欠税公告办法》作为税法宣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广大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知晓欠税公告的意义和必要性,向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纳税人广泛宣传,了解欠税公告的规定,促进纳税人主动缴纳欠税,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二)实行欠税户责任到人制度

对欠税企业管理责任落实到人,税务机关将上有欠税的纳税人全部纳入重点监控对象,严格控制税款缓缴和欠税增长。保证税务机关能够及时准确掌握欠税企业信息,建立欠税核算制度,将欠税管理与税务人员的考评联系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清缴计划,对未完成欠税企业欠缴税款追缴任务的税务人员将追究责任,我国刑法有专门条款规定了税务人员渎职犯罪的表现形式及其处罚。其中:第402条规定了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第404条规定了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随时监控欠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要求欠税企业制定适当的还款计划;并且将欠税管理与纳税人信誉等级评定紧密结合,对有欠税企业严格纳税人信誉等级评定工作。对正常企业的延期缴纳税款进行严格审理,减少新欠的产生。在实行管理员制度的同时与欠税管理相结合,针对本人管户欠税率超过本局指标的,采取措施不到位的,应进行责任追究。税务总局以及市局对税务人员行政不作为进行强制措施,近几年在行政不作为方面全国倒下了数位局长,这更要求我们以此为鉴,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执行文件规定。

(三)要求欠税企业先补缴欠税后再办理退税等事宜

1、纳税清算问题。税务机关在为纳税人办理纳税清算手续时,检查该企业是否有欠缴税款,对有欠税企业不得办理纳税清算;应按照有关规定结清应纳税、费、罚款和滞纳金,补缴欠税后方可办理纳税清算事宜。同时办理税收票证的缴销工作时,应核查该企业是否存在欠税,如果发现有欠税的,不得进行缴销发票,不的进行纳税清算。

2、纳税人有应退未退税款,应查看该企业是否有欠缴税款,发现企业有欠缴税款的,要求该企业先补缴欠税后再办理退税事宜,或按有关规定进行退欠抵顶。

(四)认真落实企业欠税的确认、登记和统计等基础性管理工作

《欠税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对欠税企业做到及时确认、统计和登记工作。在管理过程中,做到逐户上门送达《关于纳税人欠缴税款(滞纳金)事项的告知书》,同时向纳税人宣传欠税要予以公告的法律规定和欠税人所要担负的法律责任。制定详细准确的欠税台账,及时进行登记、确认。夯实欠税统计数据;加强欠税调查分析,有效指导清欠工作。

(五)发挥欠税公告的重要作用

根据《欠税公告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定期对欠税企业进行公告。充分发挥欠税公告在欠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把欠税公告作为清缴欠税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配合其他税收征管措施的运用,切实加强欠税管理。在地税网站和办税服务场所发布欠税公告,扩大影响力和约束力。深入企业了解资产和资金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清欠计划,加大欠税管理和催缴工作力度。向纳税人宣传欠税要予以公告的法律规定和欠税人所要担负的法律责任,采取切实可行的清欠办法,按照计划逐步清理企业所欠税款,严格执行欠税公告制度,压缩陈欠,控制新欠,降低欠税率,努力将新增欠税控制在全年税收收入的1%以内。

(六)认真落实《滞纳金管理办法》

税务机关作到严格执法,按照《税收征管法》及《滞纳金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执行滞纳金制度,加大欠税的处罚力度,让欠税者无利可图。杜绝人际关系在滞纳金管理中的不利影响,深入了解欠税企业的实际资金资产情况,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对于滞纳金的追缴落实到人。

(七)对破产企业措施

认真学习落实《破产法》,制定对破产、关闭企业的税收管理办法,把法律、法规涉及到的破产、关闭企业税收规定进行细化,建立一整套破产企业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机制。参加市政府国企改革联合办公会。加强了与国资委等部门的联系,主动了解有关破产企业的信息,为相关部门提供有效数据。从国资委获取到已批准列入破产计划的企业名单。到国资委改组指导处了解有关情况。从法院发出的《企业破产裁定书》开始,至完成结案资料归档工作结束, 地税机关将相关业务工作的程序、责任人、期限及工作职责进行规范,作到对破产企业的全程跟踪。在整个工作流程中,主管税务所负责完成破产企业纳税清算、欠税管理工作,保证欠缴税款能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足额入库。

(八)加强部门间的资源共享,信息沟通,提高欠税管理效率。

在税务机关内部通过定期召开欠税管理办公会,作到全面掌握全局数据,从清理角度出发,强化部门协调,实现以征管为核心的全程清欠管理。在税务机关外部,定期与国税、工商、银行等部门进行沟通,了解欠税企业的经营、资金等情况,作到欠税的应收尽收。

(九)税务部门加强纳税申报审核,降低欠税率

通过信息化从技术上保证及时掌握纳税人缴纳、入库整个流程的信息情况,随时跟踪纳税人申报、缴库情况,对于没有及时到库的税款,要立即催缴、追查,有效防止新欠的产生。税务部门通过加强纳税申报审核、推行欠税催缴制度、加大清缴欠税力度、强化强制执行等措施,严格控制新欠,积极清理陈欠,切实加强欠税管理。

(十)经费垂直管理是解决外界因素的直接方法

实行经费垂直管理,作到税务机关脱离当地政府的资金依赖,可以有效降低税务机关欠税管理难度。税务机关在进行欠税追缴过程中,减少外界因素对税务执法的干扰因素,有利于税务机关有效、准确执行欠税追缴。

(十一)淡化税收任务指标,避免形成欠税。

税务机关按照税法的规定,作到应收尽收,没有税收任务指标的束缚,杜绝人为调节税收收入现象的发生,有利于税务机关正常征收 税款,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作到公平竞争。并且杜绝了储存税款导致形成欠税现象的发生,使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造福人民。

篇3:农村闲置土地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土地闲置加剧了土地市场混乱无序和耕地非农化趋势,严重威胁子孙后代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和加剧人地矛盾,而且会使农田基础设施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农业投入浪费,耕地质量和生态经济功能衰退,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给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闲置土地的概念和研究目的

(一)闲置土地的概念和内涵

根据国内外关于闲置土地利用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目前对闲置土地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国土资源部在《闲置土地处置办法》(1999年4月28日国土资源部令第5号发布)的第二条明确指出:闲置土地,是指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同意,超过规定的期限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建设用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可以认定为闲置土地:(1)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建设用地批准书未规定动工开发建设日期,自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生效或者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设用地批准书颁发之日起满1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2)已动工开发建设但开发建设的面积占应动工开发建设总面积不足三分之一或者已投资额占总投资额不足25%且未经批准中止开发建设连续满1年的;(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而有的专家学者认为所谓“闲置土地”,是指空闲搁置而未得到利用的土地。通俗地说,闲置即抛荒。农村闲置土地又可分为农业闲置土地和非农建设闲置土地。衡量农地闲置与否,一般以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为准。假若某块农田已抛荒半年以上,则就可称其为闲置土地。

(二)闲置土地研究的目的

开展闲置土地利用研究,在分析研究区域闲置土地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和利用现状的情况下,为闲置土地科学利用与管理提供可靠的资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社会稳定、保护农民利益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和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手段;也是做好土地调查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土地闲置的危害

土地资源的闲置使人均耕地更少,加剧人地矛盾,影响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粗放经营和投入的减少造成农产品减少、农民减收,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水平上不去,农业生产总值下降,严重地影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位置。

同时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加剧了人地矛盾。与此同时也会导致耕地的质量下降。因为一旦农业生产停止后,裸露的田土抗蚀能力减弱,土壤物理性质变差。一旦自然灾害发生,不仅使闲置土地的生产功能衰退甚至损失,同时对周边非闲置土地资源也产生严重的影响,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不可避免地使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少,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山区尤为严重。由于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减少,从而严重影响乡村集体公益事业,使生产条件无法改善,间接加重农民的负担,严重挫伤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土地闲置使农产品收入减少,土地闲置多的村,基本口粮都得不到保障,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也受到潜在的威胁。

三、池州市土地闲置现状及原因分析

池州市下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以及省级池州经济开发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总人口156万。调查中发现,池州市农村土地闲置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政府层面的原因

1.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开展,建设规划调整,原来的土地性质改变,规划控制指标紧缩,农村开发建设投资不合算,项目被搁置下来;在农村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中,项目土地被占用,没有及时得到补偿用地,或者补偿用地不宜及时开发,从而造成土地闲置。

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差。农业受自然制约程度大,当前池州市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用于农村灌溉的山塘水坝年久失修,有的排灌机械缺乏必要的维护,难以抵抗旱、涝等自然灾害。农业投入成本高、风险大、收入没保障,农户就干脆不种,任其荒芜。

(二)经济方面的原因

1. 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镇打工、经商或举迁到城镇生活的居民,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房产而无人居住,造成宅基地的闲置。部分地区在旧村改造过程中,村民搬进了新住宅,而旧宅基地依旧存在,形成宅基地闲置。还有些农村地区在靠近主要公路、街道搞开发区建设,所处地段村民可以以很低的价格得到一块土地盖房经商。其新房产一般是既作商业用房,同时兼作生活用房,使原来的房产闲置。这样,村民名正言顺地避开了政策规定而占有更多的宅基地。

2. 种粮效益低,农村劳动力短缺。由于近年来农民工工资上涨,一般人员每个工作日为50元,技术工80元,而水稻生产效益则相对较低,加之农资价格上涨,农民普遍认为“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宁可抛荒,也不耕种生产。

(三)制度方面的原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在最初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产权主体不明,新时期农村的生产方式仍处于小农状态,分散经营,生产效率低下,农民的收入不高,很快农业生产就陷于缓慢发展状态。土地流转不畅导致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太低,土地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管理失控。加之小农经济最本质的缺陷,造成农村土地闲置的机制上的弊端。还有一些土地因权属纠纷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而未耕种。

(四)农村土地闲置的文化心理因素分析

农村传统意识难改,轻农弃耕严重。农民既不愿意种地,又不想轻易放弃土地,部分转移了的农民把承包的责任田留作后路,把土地作为养老保障。家庭传统的分家方式也使得一部分宅基地荒废。许多农村子女考入大、中专院校,学业有成之后大部分都留在城市里安家落户,他们将父母接到城市里,使原来家里的土地没有人耕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土地的闲置。有些村民受所谓“风水先生”的蛊惑,把某些地块说成是“凶宅”,长时期无人盖房居住而使得少部分宅基地废弃。

四、闲置土地的处理

(一)适时征收土地增值税

土地闲置的根本性动机之一在于企业进行土地投机,试图获得自然增值,而税收手段可以剥夺企业这种不劳而获的收益,从根本上消除土地闲置的动力。实际上,采用税收手段抑制土地投机、处置闲置土地已经是国际惯例,税收手段处置闲置土地不但能够有效抑制土地闲置,而且对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也可大大降低。

(二)依法征收土地闲置费

2008年1月《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这样开发企业将不得不考虑闲置土地成本,如果土地超过一年不开发,开发企业就必须为此支付一笔数额不小的土地闲置费。这将迫使开发企业因巨额的土地闲置费而放弃囤地。

(三)鼓励优先开发闲置土地

各项建设项目要优先开发利用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努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而不是盲目扩大城市用地范围,任意出让土地。

五、闲置土地问题的预防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土地调控的重大决策,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的通知》(皖政[2006]111号)等文件精神,现就加强全市土地调控、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针对池州市提出如下实施建议。

(一)统筹安排城乡用地

1. 合理安排城乡用地布局。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城乡居民点布局、产业布局以及功能分区、基础设施配置等,科学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按照控制增量、挖掘存量、合理布局、集约利用、保护耕地的原则,推进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村居民点向小城镇集中。单独选址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论证,优化方案,科学选址,节约用地。

2. 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建新拆旧挂钩、建设用地置换。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与搬迁,引导农民新建住宅向规划的农村居民点集中,对废弃的“空心村”和闲置的宅基地等进行整理、复垦。农村村民经依法批准新建住宅前,要按照“一户一宅”的要求,采取签订合同等措施,确保按期拆除旧房,交出旧宅基地。加大对“城中村”的改造力度,鼓励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民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集中兴建住宅小区。腾出的土地除用于现有村民安置外,其余可用于城市建设用地。按“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定期考核、到期归还”的要求,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用好用活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通过建设用地置换,将零星分散等不宜利用的建设用地调整合并为适宜利用的建设用地。加大原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的力度,通过整理折抵增加建设用地指标,重点解决公建用地需求。各县、区(含九华山风景区、开发区,下同)应积极编报挂钩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实施力度,每年通过土地整理、建新拆旧挂钩、建设用地置换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应达到500亩以上,石台县、开发区应达到200亩以上。市级财政将根据项目投入和实施情况,实行以奖代补。

3. 进一步明确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的责任。

县、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土地违法违规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有关县、区人民政府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二)强化合同管理

严格项目竣工验收和审查土地出让合同,严格约定建设项目投资额、开竣工时间、规划条件、价款、违约责任等内容。同时出让方出让土地时应该同时强调相关的土地政策,使开发企业了解相关政策,积极开发建设。对非经营性用地改变为经营性用地的,应当约定或明确政府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依法出让。对于项目竣工验收,严格审查是否符合土地出让合同和土地政策,没有国土资源部门的检查核验意见,或者检查核验不合格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

(三)加强项目用地批后管理,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建立建设项目监管信息系统,做到专人专机负责制,及时输入有关信息,强化建设项目用地开发利用全过程的监督检查。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一些开发企业擅自改变土地利用条件、建设用地批而不用和低效利用、甚至闲置浪费等现象,进而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六、结语

当前土地闲置问题已发展为亟须解决的一个世界级资源课题,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努力研究如何能够更好地解决闲置土地利用问题在一些实际工作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当前研究重点主要偏重于解决闲置土地利用实际工作中现存问题的方法论,研究的视角与体系相对分散和零碎,且多为实践工作与经验总结性质的研究,研究的深度和详细程度也还很不够,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作为一名土地执法人员,我们必须认真结合理论要求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尽可能地避免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的流失。

高效、高速、高质发展是池州人追逐的一个梦,但是目前土地的大量闲置现状,让我们一次又一次辗转无眠,已成为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瓶颈。因而应借助努力打造一级旅游城市的契机,走资源节约的路子。充分合理利用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不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鹿存礼.农村土地闲置原因浅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

[2]刘冬梅,冯芝军.关于农民弃耕情况的调查[J].江西农业经济,2001,(3).

[3]孟祥仲,辛宝海.明晰使用产权:解决农村宅基地荒废问题的途径选择[J].农村经济,2006,(10).

[4]程世云,徐黎明,吴成国.让闲置地活起来[J].中国土地,2005,(10).

[5]郑文武.闲置土地收回中的法律问题[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3,(9).

[6]丁斌.管紧用活闲置土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J].河南国土资源,2005(,1).

篇4: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13-02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指那些需要连续不断地与他人互动的人际服务业者在经历长期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它由情感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低个人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三个成分组成”。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教师职业是一个压力来源较多、压力强度较大的职业,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工作倦怠现象。

它是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景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在情绪、认识、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耗神和紧张状态。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典型的职业病直接导致了教师工作效率下降、缺勤、离职,对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并对学生产生直接、消极的影响,甚至波及整个社会,必须高度重视。

一、教师职业倦怠症的形成原因

1.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偏低

教师工资待遇的长期偏低、社会地位不高,从而导致许多教师感觉自卑、无奈和无助。虽然近年来教师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有关提高教师待遇的一系列规定并未得到很好落实,教师的地位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多数教师的生活并不富裕,还要承受一定的经济压力,生活重压之下,有门路的教师纷纷改行,没门路的无奈之下只好从教。教师是社会上普通而又平凡的一员,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其待遇是成正比关系的。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与其他职业相比,其职业劳动付出与回报形成较大反差,容易产生矛盾、失衡心态。

2.职业压力日增

激烈的社会竞争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鲜明特征,教师职业也不例外。目前,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受到严重冲击。素质教育的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知识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职称评审的指标稀缺,a致学术地位得不到承认。社会、家长对教师的企盼、独生子女教育的困难、班级人数的膨胀,过多的考试与授课时数的增加,升学率的攀比,生源的紧张、绩效工资、末位淘汰都使教师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当前社会对于教师行业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个别教师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在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下被无限度放大,进而上升为影响到教师行业社会形象的因素,以至在有的人眼里教师不像是崇高的灵魂工程师,倒像是一个被监视的过失者,这对教师来说无疑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3.工作环境单调

教师职业特征是一种“无阶梯”的生涯,独自一人承担着从备课、授课到批改作业、教学检验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内心难免产生与社会的隔离感。教师整天埋头于学校,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生活圈子狭小,工作内容单一,因为工作方式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师涉及的社会交际范围较小和社会事务较少,容易产生极度的心理疲劳,形成孤僻、内向等非人格特征。

二、“职业倦怠症”的严重危害

1.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倦怠症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它能致人的机体功能减退,以至出现容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全身疼痛、内分泌紊乱的亚健康,严重的时候,导致烦躁、易怒、紧张、焦虑、苦闷等消极情绪,甚至对外界持敌视、抱怨的态度,影响了工作生活,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

2.严重阻碍教师的发展与进步

教师工作的特性决定了教师应自强不息,不断的学习和进取。观念落后、知识老化、缺乏新的教学技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是教师的不幸。但是教师一旦产生了职业倦怠,便会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只想远离一切L工作有关的东西,阻碍了教师的进步与发展。

3.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天天和学生打交道,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消极心理也自然会直接影响学生。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时候,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往往会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态度对待学生,对部分后进生歧视、排斥并采用强制手段管理班集体,这将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对其个性发展带来伤害,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

三、教师职业倦怠症的预防及缓解对策

1.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

教师是人不是神,教师不是万能的,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教师要客观地对待自己,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作为教师应该从心底接纳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这一事实,不要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远而产生理想的幻灭。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不可过高,许多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若学生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失望。学生是成长中的受教育者,自然有缺点。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这样不但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也有益于师生的心理健康。

2.学会放松自己

教师要学会自我调适,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情绪疏导,选择适宜的场合进行情绪宣泄,提高自身的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当感到有持续的压力时,要学会放松自己,分散压力。除日常的游泳、散步、做操、洗热水澡、听音乐和家人或朋友聊聊天等松弛方法外,也可以休息几天,外出旅游,亲近自然。

3.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手段。克拉克认为专业的不足是教师职业的主要压力源。社会、学校应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条件。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的自我培养、提高体系,通过各种方式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为提高教师专业权威提供保障。教师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练就过硬的教育教学本领,促进自己持续发展,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减轻社会、工作竞争给自己带来的各种压力。

4.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减轻个体的压力,缓解职业倦怠的产生。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首要的任务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良好的社会信任氛围,会鼓励教师信心与干劲,从而产生高度的自尊感;其次是要对教师持有合理的期望。社会各界应该对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学校管理者应该为教师提供宽松、愉快的工作、生活环境,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对于出现了严重职业倦怠的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干预,使教师能够及时舒缓精神压力,降低职业倦怠。

篇5:财务危机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财务危机

1. 财务危机的内涵

财务危机是指企业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也可将其定义为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无力支付到期债务的一系列状态, 其发生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宣告破产的方式。它的发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连续的过程, 并非跳跃式完成的。但是在实证研究中往往将财务危机等价为破产, 因为企业是否发生了财务危机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发生危机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难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加以度量。国外预警模型在实证研究中主要以破产公司作为样本, 国内目前对财务危机与财务预警系统的实证研究主要以主要将上市公司里的ST (Special Treatment) 企业为对象。

2. 财务危机的界定

财务危机的发生难以用统一的标准度量, 企业规模的不同造成同一现象的出现对不同的企业而言导致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也不相同, 但是下列现象的出现应该引起管理者对财务危机发生的高度注意:

(1) 资不抵债。资不抵债指的是企业的资产总额小于负债总额,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为负值, 它仅从数量方面考虑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关系而并没有考虑企业清偿债务时的信用和能力等因素的作用。资不抵债并不意味着企业一定会发生财务危机, 发生资不抵债的企业仍有可能通过自身的信用和能力清偿债务。然而, 发生财务危机的企业大多出现了资不抵债的现象, 资不抵债也成了评判危机发生的一项重要指标。

(2) 现金流量持续低于安全水平。现金流量是企业清偿债务的主要来源, 持续性的现金流量低于安全水平将给企业清偿债务带来困难, 同时债权人有权以申请破产的方式请求债权的实现。

(3) 企业发生亏损。一般而言, 亏损不意味着发生财务危机, 盈利也不表示没有危机。财务危机的发生与否主要取于企业清偿到期债务的能力, 亏损企业可能有比较好的现金流量也就有清偿到期债务的能力, 相反有的企业虽然账面利润较多但大多以应收账款的形式存在, 难以在短期变现或者存在无法收回的风险, 无形中也就加剧了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的风险, 引致财务危机的发生。但是亏损本身已经说明企业在经营运作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而经营中任何问题都有可能造成财务危机的发生, 也就应该引起管理者的警惕。

二、由财务风险引致的财务危机的因素分析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导致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因素的多样性。从企业自身与所处的环境的角度分类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是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所处的环境, 内部因素指由企业自身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导致危机发生的因素, 主要指企业的财务风险。内部因素在危机的发生中居于主导地位, 而在内部因素中财务风险又是造成财务危机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概括起来, 由财务风险导致的财务危机发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资产负债率过高

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 是衡量负债水平的重要指标, 其比值越大反映了企业的负债水平越高, 特别的, 当其比值大于100%时表示企业已经资不抵债, 此时所有者权益为负值。通过举债经营虽然可以起到“借鸡生蛋”的作用, 但同时也加大了企业不能偿还的风险。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举债越多债务利息也就越高, 造成财务杠杆系数变大。财务杠杆本身是一个“双头鹰”, 在带来高额效益的同时又带来了加大了风险, 随着财务杠杆系数的变大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也相应变大。

2. 应收账款回收率过低

目前很多企业的收入以应收账款的形式存在, 这种情况造成在财务账面企业虽然赢利甚至是高额赢利, 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现金流量支持从而缺乏清偿债务的能力, 企业的账款能否回收取决于债务企业的经营情况。当众多企业的之间相互欠款形成了一条债务链的时候, 链上一个企业的经营出现问题时将波及整条链上的所有企业, 尤其当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平降低的时候企业账款不能回收的风险就更大, 进而为财务危机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 资本成本过高

资本成本是企业使用借入资本需要付出的代价, 又称为最低可接受的收益率, 主要包括债务成本和留存收益成本。资本成本在数量上等于各项资本来源的成本按其在公司资本结构中的重要性加权计算的平均数。资本成本是比较投资项目可行性的首要指标, 当投资项目的内涵报酬率低于资本成本时该项目应该被放弃。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盲目扩张, 进行多元化战略, 在进行扩张的过程中对项目的评价不足, 造成实际收益率低于资本成本, 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财务负担, 导致了危机的发生。

三、预防财务危机发生的对策

财务危机的发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因此对财务危机的预防也应该采取全程监控的策略。

1. 牢固树立财务危机意识

企业生存的环境异常复杂, 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又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 市场需求的变化等因素都会给企业带来影响, 因此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财务危机意识, 善于利用财务数据, 具备发现危机的能力。

2. 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因为财务危机陷入困境进而宣告破产, 通过财务分析的方法建立一套能够对财务危机进行预警的方法也就成了一种必需。财务预警系统指的是通过对公司的财务报表 (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分析, 评价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大小, 以事先通知利益各方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国外对财务预警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早, 技术也相对成熟, 很多企业已经将财务预警系统投入实际运用。最早的财务预警系统是由Fitzpatrick于1932年建立的单变量预测模型, 其后相继出现了多变量判定模型和神经网络分析模型, 尤其是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由于其分布式信息存储和良好的容错能力以及自学习能力, 具有根据不同的企业环境进行自发调节的能力而备受人们的关注, 也成为了近年来进行财务预警的主流技术, 国内众多学者将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国内对财务预警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 也鲜有企业将财务预警系统投入实际运用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有的企业并没有树立危机意识, 没有对财务危机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有的企业虽然意识到了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重要性但是受自身技术水平所限难以开发出适合企业自身的预警系统。另外尽管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会计核算已经实现了电算化, 财务软件和ERP系统的应用已经普及, 但是财务预警系统并没有作为一个子系统集成到财务系统中, 用户的财务系统中没有包含财务预警的功能, 因此很有必要将财务预警系统以子系统的形式集成到企业的财务系统中, 它通过对财务系统中数据的访问利用自身的预测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 并将预测的结果反馈给用户, 以此达到预警的目的。

3. 加强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

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 它的编制原则是收付实现制而不是权责发生制, 主要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现金的流入和流出, 表明企业获得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这里的现金是广义上的现金, 包括现金和现金等价物, 具体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和现金等价物。企业的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均会引起企业现金流量的变化。

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的在于向企业提供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现金的流出和流入情况。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现金流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原料的采购到债务的清偿都需要足够的现金流量的支持。企业应该及时编制现金流量表, 对现金流量的变动进行分析。当现金流量低于安全需求量时应采取措施增加现金流量, 尤其当企业接近清偿期限的债务时更应该密切关注现金流量的情况, 保证在债务到期时有足够的现金清偿债务。

4. 利用债务重组缓解清偿压力

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来自清偿债务的压力。据统计, 上市公司中发生财务危机 (ST公司) 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约为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的2倍, 如何成功的解决清偿债务的问题成了企业能否安渡财务危机的关键。当清偿到期债务发生困难的时候, 企业应积极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缓解清偿压力。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3]。债务重组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债务的清偿, 另外债务重组的显著特征是清偿方式、清偿金额以及清偿时间的修改。对债务企业而言, 债务重组往往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 无疑也对清偿压力的缓解起了极大的缓冲作用。因此, 当清偿到期债务发生困难的时候, 债务企业应积极与债权企业协商进行债务重组。

四、结语

目前, 财务危机已经成为造成我国大多数企业破产的主要原因, 财务风险又是导致财务危机发生的主要内部因素。通过分析财务风险导致财务危机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防止危机的发生是当前函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在财务危机的预测技术没有成熟的情况下, 企业难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财务预警。在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企业自身需要加强对财务危机发生的监控力度, 另一方面迫切需要研制出移植性更强的财务预警算法, 将财务预警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集成到企业的ERP系统中, 为用户提供预警的功能, 这也是本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摘要:在介绍国内外学者对财务危机认识的基础上, 分析了财务风险是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主要内部因素, 认为资产负债率过高、应收账款回收率过低和资本成本过高是造成企业财务危机的财务风险方面的主要因素, 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财务危机,财务风险,财务预警

参考文献

[1]比尔.维特:风险管理与危机解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35~37

[2]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1 (6)

[3]许芳:如何进行危机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94~130

上一篇:因报酬少辞职信下一篇:堆码试验作业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