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案件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

2024-04-25

金融案件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精选10篇)

篇1:金融案件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

近几年来,金融纠纷案件的执行不仅是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探索和分析金融纠纷案件的原因,寻求解决金融纠纷案件执行难的出路及执行方法,以树立法院权威,保证法律的严肃性,对维护金融信用,保护金融债权,建立一个有借有还、恪守信用的金融秩序,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对金融执行案件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进行系统的分析,以便为解决金融案件执行难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一、金融案件执行难的原因分析:从执行实践来看,金融纠纷案件的执行有三大特征,即生效判决的执结率低、实际执行效果差、执行的可挖潜余地小。金融纠纷案件不能得以及时执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原因:1.企业不景气无力清偿债务。从实践看,企业不景气无财产可供执行或可供执行的财产价值较底,这是造成金融纠纷案件“执行难”的主要原因。2.企业自觉履行债务观念淡薄,思想存在误区。他们认为企业负债是大环境造成的,企业长期拖欠银行等金融系统的款项是普遍现象,又不是他一家。3.被执行企业的财产产权不明确。有些企业在成立之初,就钻法律的空子,造成财产不清,权属不明。4.假借改制之名逃避债务。有的企业趁改制之机,采取各种手段,设立新公司,从而逃避债务。

(二)金融部门自身的原因1.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漏洞多,防范和化解措施不力,缺乏规范化、制度化、严格化,未能坚持“三查”制度。多年来的信贷政策多变,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银根或紧或松,时宽时严,信贷处于“一放就乱”、“一紧就死”的怪圈之中。2.风险意识淡薄,担保流于形式,影响法院执行。由于在信贷担保过程中,金融系统的工作人员没有对保证人以及担保物作深入的细致审查,造成虽有信贷担保存在,但起不到担保应有的作用,流于形式。3.金融部门拘泥于仅以现金的方式清偿债权,不愿用以物抵债等其他方式来清偿债权。

(三)执法大环境的影响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主义是目前案件“执行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有的企业以某一行政管理部门为主管单位或有的企业是本地的主要税源,对这些企业的执行往往会得到行政干预或者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涉,严重影响法院的执行。

二、分析解决金融纠纷案件执行难的对策造成金融纠纷案件“执行难”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原因,又有金融部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整个社会执法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法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大执行力度。1.营造良好的外部执法环境。首先倡导守信光荣、背信可耻的金融信用风尚,同时消除各种形式的地方、部门保护主义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根本要求。只有充分营造良好的外部执法环境,减少法院执行工作的阻力和困难,才能为彻底解决金融纠纷案件“执行难”提供保证。2.金融部门要加强管理,严格把关、控制源头。金融部门要规范金融秩序,加强对企业开户的监管力度,在信贷中要严格“三查”制度,确保信贷质量,只有从源头上控制住,才能为以后的执行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3.加强法院审判、执行延伸服务工作,帮助金融机构提高自我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及时把审理和执行金融纠纷案件过程中发现的涉及金融业务管理方面的疏漏和违规情况反馈给有关部门,帮助了金融机构规范管理。同时加强与地方党委人大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对涉及地方保护主义以及职工生活等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案件能够及时请示汇报,谨慎处理。4.法院自身要加强队伍建设和物质装备建设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审判和执行效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方加大执行力度,查找被执行企业的财产,采取多种方式的执行方式,确保案件的执行效果。商东雷

篇2:金融案件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

断强化,执行力度不断加大,一大批执行案件得到执结,确保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作为被执行人为农民的案件长期不能执结,越来越困扰法院执行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

一、自觉履行到期债务的法律观念淡薄

这类案件被执行人大多数文化程度低,法制观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思想觉悟不高。置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于不顾,置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于不顾,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能拖则拖,能避则避,以拖、赖、躲、逃等消极方式对抗执行,千方百计逃避法院的执行,给法院执行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被执行人无固定收入且流动性大

被执行人除农忙季节在家外,平时外出打工者居多,当事人难找,财产难寻。法院一旦将执行通知书送达后,被执行人就故意躲藏起来,与执行人员捉迷藏,债务人在哪里,财产状况怎样,不仅法院找不到,债权人自己也不清楚。还有相当一部分被执行人在诉讼期间预期要败诉时就开始挖空心思地隐藏、转移财产,把对申请人的对立情绪,转化成对执行人员的抵触情绪,让申请人合法权益得不到实现。

三、对裁判不服导致不愿履行

被执行人认为生效法律文书的裁判结果不公,自己的主张请求未得到法院的认可,从而认为法院裁判确定其履行的义务偏重,在执行过程中表现出对法院的怨恨而不履行义务。

四、被执行人的债权未得到实现而不愿履行义务

有的被执行人又是另案的申请执行人,自己的债权法院不能强制执行回来,得不到实现,那么我所欠的债务也不情愿履行,自以为等我的债权执行回来后再履行所欠的债务。

五、被执行人暂无履行能力

被执行人由于生产、经营不善,家庭生活困难,无可供执行的财产,导致无法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六、申请人风险意识淡薄

申请人自身缺乏风险意识,未能及时有效地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认为执行工作就是法院的事,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就必然能够实现,案件只要申请执行了就只等着到法院拿钱。

人民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确定被执行人履行义务,被执行人应当按期履行。被执行人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观上不想履行,另一种是客观上不能履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法制宣传,力求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

通过具体案件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以案释法,提高被执行人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意识。对那些采取拖、赖、躲、逃等手段消极抵抗执行的被执行人,多做说服教育工作,让其知道不自觉履行生效裁判的法律后果,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履行到期债务。对有部分履行能力或确定一时难以履行的,可坚持以实际情况出发,区别不同情况,可召开申请人、被执行人座谈会,在法院主持下达成执行和解,从而达到化解社会矛盾作用。

二、加大执行力度,穷尽执行手段,维护法律的尊严

对被执行人要就案讲法阐明道理,讲清利害。促使其主动履行义务;对拒不履行法律文书,对被执行人的财产及时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拍卖等强制措施;对有能力而逃避履行的,可通过新闻媒体公开亮相,让其无存身之地,必要时应依法采取拘留,罚款等措施,强制其履行义务;对恶意逃避执行,抗拒执行或阻碍执行的,坚决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强化内部执行干警责任,正确树立“公正与效率”的执行工作理念

篇3:金融案件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

一、金融诈骗犯罪案件侦查的难点

现如今, 金融诈骗犯罪案件侦查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犯罪逐渐呈现国际化, 跨国作案越来越多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国际化、开放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与国外各方面的的接触增多, 使得一些境外犯罪集团流窜到我国境内作案, 作案次数增多, 涉案领域扩大, 犯罪手段花样百出。

(二) 犯罪分子专业性强, 犯罪手段智能化突出

金融诈骗犯罪分子对金融业务及人员情况相对了解且预谋性强。这类人员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相应的金融专业知识, 甚至对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社会关系等了如指掌。

(三) 犯罪分子团伙作案居多, 内外勾结现象严重

金融诈骗犯罪的作案人员已从原先的个人发展到内外勾结的团伙, 金融机构内部的工作人员参与犯罪的人数逐步增加, 这就使得在办案过程中存在相互庇佑的嫌疑, 办案的阻力加大。

二、金融诈骗犯罪案件侦查困难的原因

导致金融诈骗犯罪案件侦查困难的原因有很多, 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 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经济体制转换, 社会监控力度明显不够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供求矛盾长期存在, 各方面的短缺现象尤其是资金短缺现象相对突出。我国金融改革相对滞后且体制不健全, 金融市场缺乏公开性、规范性等一系列问题, 都使得经济体制上存在漏洞。

2.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影响了国民的心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先富带后富的情况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 相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就导致一部分人心态不平衡, 由于社会监控不力, 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 他们把罪恶之手就伸向了金融部门, 于是金融诈骗犯罪愈演愈烈。

(二) 思想道德因素

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 一小部分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对法律置若罔闻, 与不法分子相勾结, 里应外合进行金融诈骗。这些都表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成了产生金融诈骗犯罪的思想源头。

(三) 管理层面原因

1.金融系统内部监管不严

在我国, 金融系统的规章制度相对健全, 但管理上相对松懈, 这就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 今儿导致金融诈骗犯罪案件层出不穷。

2.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对金融机构人员需求量增多, 这其中有不少人的业务素质不高, 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薄弱, 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的对金融诈骗犯罪有很好的认识并起到防范作用。

三、金融诈骗犯罪案件侦查困难的对策

面对金融诈骗犯罪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 以确保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 加强道德与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 提高防范意识

以新闻媒体等大众传播方式为主要渠道, 积极开展金融知识宣传, 同时加强公民道德教育, 营造遵纪守法的社会氛围, 使得公民能自觉抵制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从而正确参加金融活动。

(二) 加快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换, 增强社会监控力度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我国金融犯罪活动日益增多的深层原因在于金融改革滞后, 金融体制陈旧。应当加强人民银行职能金融宏观调控监管职能;加强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造, 实现商业银行的灵活经营、规范运作;优化金融结构, 促进金融业有序、公平竞争。

2.强化监督制约机制

一是要加强金融系统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二是加强群众监督。采用奖励机制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三是新闻监督。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特点, 公开揭露金融诈骗犯罪行为, 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

(三) 加大司法打击力度, 严惩金融诈骗犯罪

1.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不断完善司法工作体制

各级人民法院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这一机制能够及时提供相关信息, 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控制。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将犯罪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控制在预备阶段, 从而保证社会的金融秩序。

2.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确保社会公共安全

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联动协作, 公、检、法三部门通力合作, 共谋齐划, 研究方案, 制定对策。不断加强各国的交流与联系, 合多国之力, 更好的打击金融诈骗犯罪, 维护国际金融业的良性发展。

总之, 金融诈骗犯罪案件必须要综合治理。只有这样, 才能给社会一个健康、有序的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祥民, 徐洪江, 丁金城.经济犯罪案件侦查 (修订版)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1.

[2]程小白.经济犯罪侦查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0.

[3]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经济犯罪案例选编 (四)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

[4]张明楷.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篇4:民事案件执行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关键词:民事案件;执行难;原因;解决对策

人民法院在处理民事案件中经常会碰到执行难的问题,民事案件的执行情况是人们对于法院工作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执行难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人们对于人们法院的信任。造成民事案件执行难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将会对造成民事案件执行难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执行工作提供相应的借鉴。

一、“执行难”的原因分析

1.立法滞后

造成“执行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社会原因,也有法制原因,笔者认为最关键是原因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一部专门、系统的民事强制执行法。但是我国在立法中一直遵循的是“宜粗不宜细”的原则,所以我国的很多法律条文不够清晰明确,而且原则性过强;同时我国的法律在制定过程缺乏严谨的逻辑性,经常会出现一些相互抵触的内容,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民事案件“执行难”的问题。

2.管理缺失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赋予了民事审判独立进行的权利,但是我国的司法体系所采用的是块状管理,即地方政府对于法院具有管理权,而上级法院对其的管理权就被弱化,因此法院在进行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经常受到所在区域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件审理的公正性。

3.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盛行

有的法院在接受执行委托后对执行工作并不积极,执行过程中会采取拖延战术,从而让被执行人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财产转移;还有的被委托法院则以无法寻找被执行人来应付委托法院及债权人。更为过分的是由的地方政府会以被执行人需偿还本地未立案债务为由将被执行人的财产、资金转移,这就造成了债权人的损失。此外,相当一部分受委托人民法院为了保护本地公民、法人组织的部门私利,随意裁定中止。由此可见,地方保护主义也是造成民事经济纠纷案件执行难的重要原因。

4.执行队伍较弱

在执行程序中,执行庭法官是不能以法官身份进行执行工作的,他们只能以法院工作人员的身份代表法院进行执行工作,他们的权利受到法院的控制,而法院的工作也受到地方政府的左右,这就导致执行庭法官在执行过程中不具备独立性。同时由于案件审理流程繁琐,案件的执行需要庭长、院长、审判委员会进行决策,执行情况并不会对执行法官造成影响,这就无法实施追责制。

5.当事人法制观念薄弱

一些当事人在经营活动中没有树立风险观念,对于合作对象的考察和审核不到位,没能准确掌握对方的财务能力以及信誉状况,为以后的经济纠纷埋下了隐患。被执行人的这些行为也是造成执行难的重要原因。

二、“执行难”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指出:“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等法律文书能否得到执行,直接关系到国家法律的尊严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

“执行难”主要有以下几种危害:首先是让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其次是对我国司法机关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不良影响,降低了民众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同时也妨碍了司法公正;再次是民众对司法机关的不良印象会转移到到党和政府,情節严重的还会引发群体暴力事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因此,“执行难”问题已不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而是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社会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好“执行难”问题,对于我国的和谐健康社会环境的建设以及国家的稳定发展都是不利的。

三、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几点对策

1.转变观念,强化执行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现有的执行理念和工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工作要求,人民法院必要转变执行观念,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机构的形象。对于执行人员来说,在执行中要转变现有的支付挂念,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在执行过程中做到依法执行、诚信执行。应做好执行队伍思想作风建设、职业道德建设等工作。职业道德建设是执行队伍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打造一支拥有良好职业规范和道德操守的执行队伍才能提高执行的效率,维护司法机关的形象,维护司法公正。

2.联合多方力量,加大执行力度

执行工作并不是依靠法院就能够完成,经常还会借助其他力量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在执行过程中可以联合审计部门对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进行评估,有效防止被执行人进行财产隐瞒,获得被执行人真实的资产状况,并以此作为采取强制措施的依据;对于在执行过程中采用暴力抗法的行为应联合公安部门对其进行严厉打击;同时还要努力争取被执行人所在地党委、政府、法院对执行工作的全方位支持,积极与被执行人的主管单位沟通、协调,并提出司法建议,对执行预案要向有关领导通报,有必要采取强制措施的应提前做好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和准备,争取多方支持和配合,营造一个良好的执行环境。

3.扩大诚信建设宣传

随着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经济纠纷也更多,这些经济纠纷的引起以及后期的处理都和企业的不诚信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建立建立社会诚信制度和财产登记制度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工作,把企业的基本情况、资产状况、交易记录、信贷记录等建成档案资料,并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但可以帮助企业进行风险控制,还有助于执行工作有效开展。目前法院在执行过程中进行评估被执行财产状况就存在很多的困难,但是如果建立了社会信用评估体系,在执行过程中进行被执行人的财产评估就变得更加容易,有利于执行工作的进行。解决好“执行难”问题,对于我国的和谐健康社会环境的建设以及国家的稳定发展都是不利的。

参考文献:

[1]民事诉讼法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民事法律法规汇编[M].中南政法学院出版社.

篇5:金融案件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

大量的精力,浪费大量执行资源还不一定执结。处理不当甚至有矛盾激化的可能。这种现象由诸多因素造成,究其原因,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类案件执行难的成因。

一、被执行人法制观念淡薄,思想觉悟低。

这类案件的被执行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文盲或半文盲,法律素质差,思想觉悟不高。具体表现是,把对申请人的对立情绪,转化为对执行人员的抵触情绪。对执行人员要么躲避,要么胡搅蛮缠,对送达的执行通知书及传票概不签收,置若罔闻,既不到庭又不履行义务,千方百计逃避执行。以上行为客观上给执行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被执行人争强好胜,爱面子。

这类案件的被执行人往往非常爱面子,总认为输官司是件丢人的事,面子上过不去,觉得在乡亲面前抬不起头。基于这种想法在行动上就表现为对抗执行,拒不履行义务,让申请人赢了官司赢不了钱。

三、被执行人无固定收入且流动性大。

被执行人除农忙季节在家外,平时外出打工者居多,当事人难找,财产难寻。法院一旦将执行通知书送达后,被执行人就故意躲藏起来,与执行人员捉迷藏,债务人在哪里,财产状况怎样,不仅法院找不到,债权人自己也不清楚。还有相当一部分被执行人在诉讼期间预期要败诉时就开始挖空心思地隐藏、转移财产,把对申请人的对立情绪,转化成对执行人员的抵触情绪,让申请人合法权益得不到实现。

四、受不明事理好事的人不负责任言论影响。

当前在农村还存在着这么一小部分人,他们对法律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自认为自己很有学识,好管闲事乱参谋。被执行人经这些人点拨后,往往会把诉讼、执行程序、实体问题混为一谈,千方百计挑程序上的毛病,找借口拒不履行义务。

五、倚仗权势,有恃无恐。

这类案件有些被执行人往往都有在当地比较有权势的亲戚支持。这些亲戚基于情面的考虑,不做正面工作,不是去劝被执行人履行义务,而是在背地里出主意想办法对抗执行。有的公开替被执行人讲情,干扰执行工作。这在客观上纵恿了被执行人,使其有恃无恐,造成执行难的又一重要因素。

六、有个别案件在审理环节存在一定的瑕疵,使被执行人自认为裁判不公,从而拒不履行义务。

审理上实施新的举证规则后,难免会对举证能力差的一方当事人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加之人身损害案件本来取证困难,这样以来难免会造成判决所认定的法律事实与客观事上有一定的出入。这种现象在法律上允许存在,但对败诉一方当事人来讲会认为法院裁判不公,从而不服判决拒不履行义务。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在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法制宣传,力求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

通过具体案件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以案释法,提高被执行人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意识。对那些采取拖、赖、躲、逃等手段消极抵抗执行的被执行人,多做说服教育工作,让其知道不自觉履行生效裁判的法律后果,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履行到期债务。对有部分履行能力或确定一时难以履行的,可坚持以实际情况出发,区别不同情况,可召开申请人、被执行人座谈会,在法院主持下达成执行和解,从而达到化解社会矛盾作用。

二、坚持思想开导,说服教育,力求被执行人自觉履行。

执行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思想性很强的工作,被执行人拒不履行义务的原因很多。我们在执行中应当了解分析被执行人拒不履行义务的原因,特别是相似邻关系引起的纠纷,更应针对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做好思想工作。具体就是针对被执行人法制观念淡薄,思想觉悟低及争强好胜爱面子的问题,多做法制宣传工作和教育工作,讲明拒不履行生效裁判文书的后果。对那些依仗权势干扰执行的要坚决顶住压力,排除干扰、秉公执法,彻底打消被执行人的依赖心理。

另外可以利用说情人做正面工作,促使被执行人自觉履行义务。对于确无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多做执行和解工作,力争达成和解协议,分期分批履行。对怀疑裁判不公的被执行人,可告知其行使申诉的权利,缓解其对立情绪。

三、采取强制手段,促使履行,维护法律尊严。

篇6:金融案件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

付凤杰

2001年4月,修订的《婚姻法》第一次将离异父母对子女的探望上升为一种权利。该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2001年底,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婚姻法司法解释,规定当事人可就探望权提起单独之诉。探望权的规定,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华民族父母子女间亲情的传统道德,既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父母子女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感情联络,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以致于出现了“执行难、执行探望权更难”的现象。

一、探望权执行难的成因。

根据《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对拒不执行有关探望子女等判决和裁定的,人民法院只能对拒不履行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有关单位和个人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不能对子女的人身、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也就是说不能采取强行将子女交给享有探望权的当事人的做法。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执行法官会处于无所适从、进退两难的境地,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视子女为私有财产。因探望权发生纠纷的夫妻,大多是在离婚时就已矛盾重重,离婚后更是视为“仇”人,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将子女作为自己暂时的精神寄托,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她(他)们不想打乱自己暂时的平静,自己不愿见到对方,也不愿子女见到对方,更害怕子女“见异思迁”离其而去,所以,就想方设法淡化对方与子女的亲情,千方百计地阻止对方探望子女,给执行工作带来难度。

2、报复心理。离异的夫妻,在离婚时往往一方有重大过错,如因第三者插足等,无过错方对“忘恩负义”之人常常是恼恨有加,利用自己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有利条件,拒绝对方探望子女,以使其身体疲惫,心灵受到折磨,从而达到自己报复对方的目的,如:王某与妻子李某结婚三年,婚生一子,后王某外出经商,长期与当地一女子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对家中的妻子和儿子不管不问,致使李某起诉离婚。经法院判决,孩子由女方抚养。二年后,王某思子心切要求探望孩子,虽经法院判决准许,但女方出于报复心理,拒绝协助,致使执行工作受阻。

3、怕影响新的家庭。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一方,大多是要再婚的,他(她)们不想让未懂事的子女知道新家庭中的父或母不是其亲生,更不想让己离婚的对方到自己新组成的家庭中来,以免影响新的夫妻关系及重新开始的新生活,故千方百计地阻止对方探望子女。

4、子女拒绝探望。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他(她)们认为定期的由其他人员陪同的探望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而且会在同学或其他人中产生不必要的议论,因此孩子的自尊心决定他(她)们不愿配合工作,甚至拒绝、躲避探望。如:乔某申请探望权一案,在孩子年幼时,一直是在被申请人所在的村委会探望。后孩子入学外出住校,乔某每次到学校探望时均会引起孩子学校老师及学生的观看、议论,况且孩子对众人陪同探望十分反感,于是拒绝探望,虽经法官、教师多方做工作,仍无济于事。

5、立法方面的不足。根据《婚姻法》的规定,探望权人仅限于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其他人如未成年人的祖父母等则不享有探望权。这在实践中就遇到了一个难题,正在行使探望权的父或母突然死亡,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要求探望的如何办理?如张男诉李女行使探望权一案,李女同女儿共同生活且另嫁他人,张男三世单传且离异后一直未再组成新的家庭,法院判决每周一的上午由张男去女方所在的村委会探望孩子。由于女方家人曾以暴力相威胁,张男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经多方做工作,女方同意协助,但要求必有法院人员在场以防对方“使坏”,于是,每周六必有执行法官牺牲休息日陪同张男探望子女,后张男突然死亡,张男的父母要求行使探望权,对方以张男父母不享有对孩子的探望权为由拒绝,以致于张男父母多次到法院哭闹甚至上访。

二、克服探望权“执行难”的对策

探望权执行难,是人民法院执行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理论界和实践界均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探讨,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着重从执行工作的实际出发,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1、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做好疏导教育工作。深入宣传《婚姻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使当事人认识到子女和父母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子女只是随一方共同生活,并不是归其所有。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阻碍、拒绝对方行使探望的行为是违法的。况且,从孩子的利益考虑,探望权的实现也是保证子女身心健康的需要,孩子需要父爱也需要母爱,缺少父爱或母爱的子女均是不全面的,均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通过宣传教育,使当事人抛弃成人间的矛盾,从适宜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求同存异,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主动协助,从而使案件顺利解决。

2、审判与执行相互兼顾。探望权执行难有的直接来源于审判。有的法官在审理探望权纠纷时,方法简单,思想工作不到位,对一方行使探望权的方式、时间没有让当事人充分协商,也没有提出适当的探望方案而是简单地下判,以致于其中的一方产生对抗情绪;有的判决则是含糊其词。如:只判决一方每月可以探望一次子女,而对探望的具体日期、地点和方式却没有写明,给拒不执行的一方提供了理论依据,给执行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有的判决不考虑孩子的意志,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而简单地下判,致使未成年子女拒绝配合探望。因此,法官在审理这类案件时,应先让当事人对探望问题充分协商,力争达成协议,确需判决的,也要尽量明确、具体,要充分考虑到以后判决的执行,努力不使对探望权的判决成为“自判”。

3、灵活使用强制措施。探望权的执行,应多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以疏导、教育的方法为主,争取当事人的配合,但思想工作不是万能的,对那些经常无故阻挠,刁难对方当事人行使探望权,甚至隐匿子女、暴力抗拒对方当事人探望的当事人,可以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以妨害民事诉讼为由予以拘留、罚款,情节严重的,以拒不执行法院生效判决文书罪予以刑事处罚,以达到维护法律严肃性,教育当事人的目的。但应注意的是对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采取强制措施时,应对未成年子女予以妥善安置。

4、区别对待子女拒绝探望。对子女拒绝探望的应根据子女的年龄和鉴别能力,正确判断拒绝探望的原因,看子女是否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表示,一般情况下,如果子女在10周岁以上,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意愿,能够对事物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如果其确是出于自己的真实意思拒绝探望,则应依法中止执行,或依据《婚姻法》“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父或母及其他对未成年子女负担抚养、教育的法定监护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中止探望权的请示”的规定,申请中止探望权;如果经查证

子女拒绝探望是受父或母的挑唆造成的,可视情节对其批评教育,甚至拘留罚款,勒令其改正错误,说服子女配合探望。

篇7:金融案件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

添加时间:[2012/2/27] 作者:[胡海鹏 胡清文] 点击数:428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受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执行案件主要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交通肇事等刑事犯罪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此类案件赔偿的数额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几十万。笔者对某法院近三年来53件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执行案件的执行情况调查,发现此类案件执行到位的仅5件,不足10%。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被害人或被害人家属)拿不到赔偿的问题,极易产生上访、缠诉,严重影响司法“定争止纷”功能的发挥,已严重损害了法律权威和司法公信力,甚至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此类案件已经成为人民法院执行难的难点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

一、造成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执行案件执行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被告人财产没有进行财产保全是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执行案件执行难最主要的原因。我国目前的刑事司法体系是以犯罪人为中心,司法机关及其相关人员多重视对罪犯的惩罚问题,对被害人的求偿权保护不够,即对被告人财产没有进行财产保全。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更注重刑事案件的侦破和有关犯罪构成要件的证据收集,对被告人所有的财产一般没有进行财产保全,不采取扣押、查封措施。人民法院多注重审理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和犯罪给被害人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忽视了对被告人财产状况和财产线索的查证,一般在执行过程中,才对被告人的财产采取扣押、查封措施。从刑事案件立案侦查、提起公诉、被害人及其家属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审判、到申请执行立案的几个月时间里,被告人家属或相关人员有足够的时间转移、隐藏、变卖被告人的财产,致使很多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能够得到执行的案件因司法机关未对被告人的财产进行财产保全而执行不能。在监狱服刑期间,监狱部门也没有将附带民事执行与否作为被执行人予以减刑、假释的一个条件,也使部分有偿还能力的被告人或者家属不去执行或者代为执行已经生效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判决书。

(二)公民法治观念差,被害者不知如何法律救济。重刑轻民思想影响严重,老百姓那种“罚得赔不得,或赔得罚不得”思想作怪,被执行人出狱后也认为自已被羁押服刑,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视生效判决为白纸一张,认为其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义务就该不了了之,对法院的执行传唤不理不睬,甚至到处逃避执行。不少群众法治观念差,在法院执行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过程中,非法干扰法院执行情况也不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一百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判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除适用刑法、刑事诉讼法外,还应当适用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多数被害者及其家属不知附带民事赔偿的审判规则、也没有向司法机关提供被告人可供执行财产的情况或线索,或者提出先予执行申请的,以致坐失一些执行良机。

(三)国家没有设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救济。

从现有的社会保障救助制度来看,没有设立一个专门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来救济那些遭遇犯罪分子伤害的受害者。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被告人流动作案多,实际赔偿能力差,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大多无职业、无固定收入,无能力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那些确实无偿还能力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执行案件大都陷入了无法执行或中止执行的状态,受害人的利益得不到法律救济,也是刑事附带民事赔偿难执行的原因之一。

二、改进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执行案件执行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宣传教育机制、增强公民法律意识。要利用多种途径,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执行法律宣教活动,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增强法治观念,提高公民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自觉性,帮助和支持被害人因犯罪而遭受的物质损害向人民法院附带民事诉讼,为人民法院执行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教育或者告知被害者及其家属向司法机关主动提供被告人可供执行财产的情况或线索,和提出先予执行申请,由司法机关对被告人的财产采取采取必要扣押、查封、冻结等措施,使被告人或者相关人员没有机会将被告人的财产转移、隐匿或者处分。法院也应当主动与普法、宣传部门加强联系与合作,组织基层相关人员举办各类法律知识培训班,利用电视等宣传媒体开展以案释法教育,扩大宣传效果。

(二)加强对被告人财产采取财产保全工作。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是被告人犯罪情节从轻的量刑情节之一。我国1979年颁布的《刑事诉讼法》就有规定刑事受害人赔偿的问题,但那时属于计划经济时代,很少有受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罪犯进行经济赔偿。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大大提高了刑事被害人的诉讼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规定:“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查封或者扣押被告人的财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在许多刑事案件,如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以及侵犯财产罪的许多案件中,被告人的行为是否造成物质损害以及造成物质损害的程度,是对被告人定罪量刑的决定性因素。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是被告人犯罪情节从轻的量刑情节之一。《最高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中有关常见量刑情节的适用(9)项规定:“对于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综合考虑犯罪性质、赔偿数额、赔偿能力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可以理解法律规定了司法机关及其相关人员在重视对罪犯的惩罚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对被害人的求偿权。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在注重刑事案件的侦破和有关犯罪构成要件的证据收集,还要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要对被告人所有的存款、车子、股票、房产等财产进行依法查询,了解并掌控被告人的财产状况,作为被告人是否有赔偿能力的证据,来衡量是否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一个从轻量刑情节去考虑,从而加强对被告人所有的财产采取财产保全工作,对被告人所有的存款、车子、股票、房产等财产采取必要的扣押、查封、冻结等措施。在审判阶段,对于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提出先予执行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裁定先予执行。依职权对被告人的财产状况和财产线索的查证,对被告人所有的存款、车子、股票、房产等财产采取扣押、查封、冻结等措施,有效地防止被告人家属或相关人员转移、隐藏、变卖被告人的财产。

(三)加强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调解的工作。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要加强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调解的工作,多做被告人及其家属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调解的工作,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中有关常见量刑情节的适用(9)项规定:“对于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综合考虑犯罪性质、赔偿数额、赔偿能力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的规定,争取刑事被告人的家属代为赔偿,把代为赔偿的数额作为酌定从轻判处被告人刑罚的一个情节,对那些有悔罪表现并积极赔偿的被告人,可以在量刑时可以适当考虑。这样可以激励被告人积极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也鼓励被告人的家属积极帮助被告人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可以使得很多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能够得到执行的案件而执行到位,最大限度地满足被害人利益,努力实现案结事了,化解社会矛盾。

(四)加强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被执行人的减刑、假释管理工作。在监狱服刑期间,监狱部门要将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的附带民事执行与否作为被执行人予以减刑、假释的一个条件,多做被告人及其家属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调解的工作,努力争取刑事被告人的家属代为赔偿,使得部分有履行能力的刑事被告人或者刑事被告人的家属代为赔偿而执行已经生效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判决书,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篇8: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与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主要有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两种方式, 其中内源性融资分为企业自筹资金、企业固定资产变现和留存收益三种形式, 它的好处在于降低了交易和融资的成本, 但受企业规模和实力的限制, 可获取的资金量十分有限。外源性融资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形式, 直接融资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从社会募集资金, 间接融资则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各种短期或中长期的贷款来筹集资金, 它的优点在于可以获取足够数量的资金, 但门槛以及融资成本较高, 企业负担重。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资金需求量大

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 企业为了扩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以及增加科技力量, 急需投入更多的资金来保证其顺利实施。同时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受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 资金刚性需求大、资金周转时间延长, 这些都使得当前众多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

(二) 地区间严重失衡

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领航者, 中小企业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都很强, 并已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因此当地政府和银行对本地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较大, 政策相对宽松, 同时民间借贷体系也较为发达和成熟, 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尚可, 但是东北、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就远没有那么好的条件, 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制约着这些地区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 正规渠道融资难

2011年起, 随着人民币升值、欧债危机、美国持续量化宽松政策和我国紧缩的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 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门槛提高, 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与此同时, 受企业规模和实力限制, 中小企业也很难进入股票和债券市场募集资金, 造成众多中小企业很难通过正规融资渠道获取资金。

(四) 融资成本高

无论是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资金, 还是通过民间进行借贷, 中小企业在融资上所付出的代价都是十分高昂的。银行对中小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 使广大中小企业得不到信贷优惠, 民间借贷年利率超过本金50%的状况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中小企业在融资上的成本压力巨大。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分析

(一) 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诚信度低下

由于中小企业大多都是个人创业或家族产业, 在管理上往往是企业家一个人说了算, 缺乏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的缺失和混乱, 令银行与企业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企业为了获取贷款, 往往瞒报财务数据, 银行不能准确、及时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 很难让银行放手给企业贷款, 同时企业管理者素质的良莠不齐, 为规避债务而跑路的现象时有发生, 更是令银行为了降低信贷风险而审慎的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

(二) 受规模和实力限制

中小企业在规模和实力上都有限, 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贷款上往往又偏重于固定资产抵押;同时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性企业, 市场竞争力不强,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下, 存在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在既缺乏可抵押物又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状况下, 银行自然不愿意给这些企业发放贷款。

(三) 我国的金融体系尚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建设与中小企业的现实发展还远不相符, 国有大型银行在融资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它们往往把融资重点放在了大型企业上, 缺乏相当数量的旨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专门性的银行或融资机构, 金融体系的不健全是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四) 法律法规缺失、经济体制滞后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为本国中小企业提供的众多融资优惠政策比较, 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紧缩政策都不利于中小企业顺利地获取所需的资金。同时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存在缺失的问题, 虽然国家也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等, 但在具体执行时很难被真正有效贯彻和落实, 法律和体制上的缺失和滞后都使得中小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应对策略

(一) 实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诚信度

中小企业融资难虽然在全世界范围都具有普遍性, 但我国中小企业也有发展时间短、起点低、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低等自身的特点, 这些都导致了众多的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下, 财务制度混乱和不透明, 企业市场竞争力不足, 缺乏诚信, 自然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认可。因此要解决融资难题, 首先广大的中小企业要从改变自身的缺点做起, 企业管理者应提升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 在企业内实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规范并公开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通过产品的畅销获取尽可能多的资金积累, 从而减少企业发展的资金缺口, 减轻资金压力。同时企业诚信的建立也很重要, 按时还款和企业信息公开透明, 才能够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 获取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

(二) 健全和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

首先是应大力发展股权融资, 企业通过出让股份来获得更多资金的注入;其次是建立更多的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地方性的中小型金融机构, 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相比, 各级地方政府出于扶持本地中小企业发展的目的, 会给这些地方性的银行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和帮助。同时地区性中小金融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 它们的经营方式更为灵活, 通过积极的市场竞争追寻利益的最大化, 在自有资金和实力上考虑, 也更愿意与中小企业开展业务, 积极推出各种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产品。

(三) 政府的积极干预

要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没有政府的有效参与是不行的, 但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所出台的各种针对中小企业的帮扶政策和法律法规, 同中小企业为国民经济所做的贡献和地位是远远不相符的, 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也是不利的。因此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想方设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为它们保驾护航。首先是设立各种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基金, 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或企业缴纳一定资金的形式, 对创业、技术更新改造、风险投资等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或信用担保。其次是在法律法规层面帮扶中小企业, 通过完善法律体系来保护中小企业在法制的轨道上顺利前进, 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通过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来执行, 依靠法律的手段将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三方的责任、义务、融资方法和保障措施进行规范。最后就是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中小企业相当的优惠, 国家税务部门可以通过放宽和简化办税程序、对企业的部分经营行为给予税收优惠, 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以及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等方式, 最大限度地给中小企业减负, 使它们在发展中能够积累到更多的资金。

(四) 积极建设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我国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特点, 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成立能够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要的信用担保机构, 要着力建设一批以盈利为辅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要目的的中介机构, 在银企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在为抵押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同时, 与银行分担风险, 一同评估和监督中小企业, 追索贷款, 这样既解决了众多中小企业信用不足的问题, 又可以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同时将我国的信用担保制度和社会服务体系相结合, 全方位的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政府应积极引导和帮扶这些信用担保机构, 使这些机构能够顺利地从社会募集资金, 增强资本实力, 通过资源整合进行多元化的投资, 确保这些机构可延续性的发展下去。

最近国务院出台多项措施, 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对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三年内免征印花税;将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将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延长至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150亿元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主要支持初创小微企业;建立和完善4 000个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和支持3 000家小企业创业基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就“应对今年的经济困难”提出了“一是支持实体经济, 特别是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二是放活民间资本,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两条重要途径。这些表明政府不仅要从融资上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 也将从制度建设和发展环境上给予帮助。相信随着这一系列政策的贯彻落实, 实施到位, 困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定会得到破解。

参考文献

[1].何雯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治理对策[J].商业研究, 2003, (20) .

[2].黄文.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8, (12) .

[3].王颖, 孟康.浅谈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及其对策[J].时代报告, 2011, (8) .

[4].唐新贵, 冯宇.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创新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06, (8) .

[5].尹晓冰, 冯景雯.中小企业困难:根本原因和现实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 2003, (3) .

篇9:民事诉讼执行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43-01

摘要:

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通过司法程序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多年来,民事、经济案件中“执行难”严重困扰着人民法院。为此,本文通过在对目前执行难的表现、原因的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破解执行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执行程序;执行主体;执行难

1民事执行的概念和执行难的表现

1.1民事执行的概念。

民事执行是指当债务人拒不履行生效文书确定的民事义务,人民法院运用公权力,依法采取民事执行措施,迫使债务人履行义务,实现债权人权利的法律活动。民事执行既是实现私权的一种法律活动,也是一种法律程序或法律制度。

1.2民事执行难的表现。

最高人民法院给中共中央的《关于解决“执行难”问题的的报告》中,将执行难概括为(1)被执行人难找,(2)被执行财产难寻,(3)协助执行难求,(4)被执行财产难动。这四点可以说很精炼,但依据基层法院的实际经验来看,执行难还表现在(1)申请执行人举证不力,导致执行不畅,(2)执行财产的权属状况不明无法执行,(3)地方保护主义作祟,使法院执行工作难在展开,(4)委托执行法院或协助执行法院不配合、不协助,使这两类执行案件执结率极低,(5)法院执行人员素质低下,态度消极、官僚主義、利益驱动等,(6)执行力量薄弱,(7)裁决书制作简单,说理不明,依据不足,证据认定达不到“优势感”造成无法执行,(8)地方行政干预司法独立现象严重,执行活动难以展开,(9)法院片面追求执结率造成执行敷衍,(10)执行法律依据可操作性差等。

2我国民事执行程序的不完善

2.1执行主体。执行主体又称为强制执行的主体,是指在执行程序中,能够引起执行法律关系生产、变更和消灭的主体,包括执行法院和执行当事人。在我国,有强制执行权的国家机关是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是能够独立行使执行权。执行结构是人民法院内部专门设立的负责执行工作的部门。从各国立法和实践来看,实行审执分离有利于审判人员和执行人员分工负责,从而有利于实现执行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便于提高执行质量和效率,这样做从而也可以使审判人员专心审判业务。但我国属于审执合一的立法模式,民事诉讼法的第三编“执行程序”是主要的民事执行立法,该编只有30条,规定的比较概括、简单、缺乏操作性,难以满足民事执行工作的需要。实践中,往往要结合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民事执行的司法解释才能适用这些法律规范。笔者认为,民事执行程序是民事诉讼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程序。而我国民事执行程序立法过于粗疏,应该加以完善,可以考虑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制定独立的强化执行法,具体规范执行措施和执行程序,以保障执行任务的实现,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的问题。

2.2关于参与分配问题。参与分配是指在民事执行程序中,申请执行人以外的其他债权人,因作为公民或其他组织的债务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各债权人的全部债权,申请加入已开始的执行程序,并将执行所得对各债权人公平清偿的一种执行制度。参与分配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并无规定,它是由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确立的,但其规定比较概括,对其怎样理解和执行尚值得探讨分析。

我国目前通过司法解释确立的民事执行程序中的参与分配制度。还不够完善,这主要表现在:对于申请参与分配的其他债权人限制过严,且没有相应的程序来保障。如要求申请人必须已经取得执行依据或者已经起诉。对于其他没有取得执行依据且没有起诉的到期债权人,则不得申请,这对于保护债权人的债权是不利的。另外,对于其他没有取得执行依据的债权人申请参与分配,应当设置异议之诉程序,使其他已取得执行依据的债权人和债务人如果对没有取得执行依据的债权人的申请有异议,可以通过异议之诉程序,进行处理。而现在是全凭法院的决定。此外,缺少对参与分配表提出异议的程序。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执行工作实践,进一步完善参与分配制度。

3完善民事执行程序,全方位着手克服“执行难”问题

通过以上论述可见“执行难”的确存在着许多原因,对于解决这一问题,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3.1完善执行立法,健全具体执行制度。完善强制执行立法,是解决“执行难”的直接有效的手段。我国民事诉讼法学家常怡教授认为:“要解决执行难问题,其根本途径之一,就是要改变强制执行立法滞后的现状,尽快制定出适合实际需要的,独立的强制执行法。”在我国制定独立的强制执行法,可以完善、设置具体执行制度,为执行工作提供具体、充分的法律依据。当然,这要求立法者充分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强制执行法。

3.2加强执行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执行能力和执法水平。执行工作政策法律性强,涉及面广,难度大,对执行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协调能力要求很高。因此,现阶段要把执行队伍建设作为搞好执行工作,克服执行难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常抓不懈。一是要强化政治和业务理论的学习,努力提高执行人员自身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二是要引入竞争机制,要将那些政治责任心强、业务精、作风好的中层干部充实到执行局,使之成为一支专业过硬,人民信得过的队伍。三是要规范执行案件的流程管理,实行阳光执行。一方面,要实行“阳光执行”,将案件执行的全程公开,即实行案件执行主体公开、执行进度公开、执行标的物处理公开、中止案件的情况公开等“四公开”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执行人员的有效制约和监督,实行执行裁判合议制,完善执行裁判权、实施权的监督制约机制,促使执行人员依法执行、文明执行。

总之,解决“执行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行之有效的当前措施,也应当研究设计长远的改革方案;既要从体制、司法、立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也要从法院和执行人员本身来合力突破。

参考文献

[1]田径:对民事诉讼执行难的理论和实务分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 第23卷第5期;

[2]胡家强、宿宝华: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对策建议.《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篇10:浅议刑事案件阅卷难的成因及对策

一、阅卷是律师行使辩护权的途径、手段,更是律师行使辩护权的前提和基础。《律师法》第28条规定:“律师担任刑事辩护人的,应当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新、老《刑事诉讼法》均规定: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在刑事诉讼中控方负有举证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有罪的证据的法定义务,而辩护律师则不负有举证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无罪的证据的义务。应该说,针对控方而言,举证不举证证明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无罪的证据是辩护律师的权利。换言之,只要控方拿不出被告人有罪的证据,被告人便无罪,法庭不会因为辩护律师没有举证被告人无罪的证据便判决其有罪。所以,辩护律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以挑剔的专业眼光,“审查”、“核实”控方的证据能否成立,能否从法律上支持其控诉主张。《刑事诉讼法》第43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并且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根据该项法律规定,辩护律师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审查”、“核实”控方有无全面、真实、客观地收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的证据,并及时向侦查、检察机关提出相应的法律意见。说辩护律师无举证的义务是针对控方而言的,针对辩护律师的委托人而言,便有义务调查收集、举证犯罪嫌疑人无罪、罪轻的证据。辩护律师的这项工作,能促进前两项“审查”、“核实”工作,与前两项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是同等重要的。根据前述的“审查”、“核实”工作的需要,向侦查与检察机关提出相应法律意见之后,如果不被采纳,辩护律师则主动举证被告人无罪、罪轻以及减轻和免除处罚的证据。从这个角度上说,辩护律师有点类似建设工程中的监理工程师,代表业主监督施工单位。有一点不同的是,监理工程师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准亲自“施工”,而辩护律师则可。辩护律师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一条重要的途径、手段便是阅卷,因为与其委托方相关的大部分信息全在卷里。即便是律师自己调查取证的一部分工作也与阅卷息息相关,或靠阅卷发现线索提供信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阅卷是辩护律师行使辩护权履行辩护职责的前提和基础,无此则无它。

二、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使本来不难的阅卷变得困难。1996年修改以前的《刑事诉讼法》,对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在第108条做了这样的规定:“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包括此条在内的所有老的《刑事诉讼法》条文,并没有哪一条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在将刑事案件移送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时,要将公安机关及检察机关的侦查卷宗全部移送人民法院,但实践中确是这么做的。公安机关侦查完毕后将侦查卷宗全部移送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完毕后,将检察卷宗,至少是公安机关的侦查卷宗一并移送人民法院。辩护律师在人民法院查阅、摘抄、复制上述卷宗,几乎不存在阅卷难,至少不存在阅卷的法律障碍和制度障碍。1996年修改后的新的《刑事诉讼法》对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在第150条做了这样的规定:“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如果把新、老《刑事诉讼法》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新《刑事诉讼法》悄然做了重大修改:只要求检查机关向人民法院移送“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所以检察机关不再向以前那样向人民法院移送公安机关的侦察卷宗和自己的检察卷宗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指出的是,即便是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移送的证据也可以不是全部的,只移送“主要证据“就可以了。检察机关不移送侦察卷、检察卷,辩护律师自然就难以阅到卷了。因此说,辩护律师的阅卷难是现行法律和现行的刑事诉讼体制造成的,而这一切又概源于1996年那次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上一篇:崔学选事迹学习心得下一篇:碧桂园集团实习报告(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