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税企业强制措施流程

2024-04-24

欠税企业强制措施流程(精选4篇)

篇1:欠税企业强制措施流程

今年上半年,我们对某皮革手套企业实施了查封扣押、拍卖变卖等一系列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变卖抵税货物成交金额228000元,减除拍卖费用后净入库税款214860元,解决了该企业长期拖欠查补税款难题。同时通过对该类企业强制执行的有益尝试,发现了不少问题,也为今后的强制执行工作积累了经验。

一、案件强制执行简介

该皮革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言情小说网 免费小说网手套企业查补欠税发生于2005年,已拖欠近三年。企业于2005年底关停。在税款执行中,采取了书面催缴、上门催缴、停供发票、停止出口退税等多种方法,收效甚微,企业拒不履行纳税义务,清欠计划得不到落实,累计欠税138万元。当清欠陷入困境时,又获悉企业有转移资产迹象。事不宜迟,报经上级批准,我们迅速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查封扣押企业库存商品货物手套、皮革、铝合金门窗200万元(账面价),依法拍卖变卖,实现抵税货物变现上缴国库,清缴欠税214860元。清欠阶段性完毕。

二、案件强制执行特点分析

由于我们是第一次处理此类案件,经验不足,虽然总体较成功,但尚不完美,有必要认真总结经验、找出不足。综观全过程,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程序是否合法、手续是否完备

整个执行过程要做到程序合法,手续完备,环环紧扣,方法得当。首先必须全面调查核实企业资产情况,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出租资产、出借资产、抵押资产,了解资产的来龙去脉,不遗漏可执行资产,亦不可将先于欠税已设立抵押权资产列入查封扣押清单,在此基础上,按照欠税额度,确定强制执行资产的品种、数量和金额,其金额应大于欠税额度;确定强制执行方式,选用冻结扣缴存款、查封、扣押货物中一种方式或数种并用;其次,经报批,下达税收保全措施决定书,对强制执行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填写查封扣押财产清单,并做询问(调查)笔录,做到内容全面,签字盖章齐全。特别注意的是当清查盘点因人手不够,工作量太大采取抽检时,因企业可能会以少报多,以次充好,蒙混过关,此时在询问(调查)笔录中一定要对货物数量和质量的保管责任进行明确,指令企业负责保管,承担保管责任。本案中,因企业原因,导致皮革和手套实物比清单短少4万元,在拍卖实物交割环节产生纠纷,企业当事人开始不承认短少这一事实,由于在询问(调查)笔录及查封清单中均已明确:如实物数量和质量与查封清单中数量和质量有差异,以实物数量和质量为准,且差异责任由企业承担,企业自知理亏,出具了承诺书,承担了全部责任。因此及时化解了一场纠纷。

在拍卖变卖环节,要严格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第12号《抵税财物拍卖、变卖试行办法》规定执行:第一,选择合法、信誉好、资质优的拍卖公司,签订委托拍卖合同,保证拍卖变卖公开、公平、公正进行,既要达到变现入库目的,又要尽量减少拍卖变卖费用,减轻纳税人负担。第二,确定抵税货物保留价,税务机关与被执行人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由税务机关参照市场价、出厂价或评估价确定。当参照评估价时,由于物价认证部门一般采用成本价作为评估标准,因此评估价比市场价、出厂价要低,这时应深入市场、同行调研,确立客观、合理的保留价,切实维护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第三,遵循二次拍卖二次变卖程序,不能从简。第一次流拍后,保留价降价三分之一,第二次流拍后变卖,保留价再降价三分之一,第一次变卖不成功,保留价再降价三分之一,经二次定价变卖仍未实现变卖的,以市场上可接受的价格进行变卖。

(二)货物贬值与办案周期问题

本案从案发,到检查、执行历时三年,周期长,税收保全未能提前介入,被执行人银行存款为零,库存大量滞销品、残次品,货物严重贬值。抵税货物原出厂价200万,成本价180万,价格认证中心鉴定价(评估价)687300元,货物贬值1112700元,不仅如此,经过二次拍卖仍流拍,最后变卖成交价为228000元,货物贬值的事实充分表明抵税货物滞销,存在严重瑕疵。其原因有三:

一、出厂价、评估价与市场可变现价差额较大,查封的成品、材料由于积压时间长,表面已开始泛色,出现斑点。

二、抵税货物不成批量。

三、抵税货物原是外销产品,手套上印有专用注册商标,只能局限于内销处置,也给变现带来困难。由此可以看出,介入越早,执行效率就高,效果就好。反之,时过境迁,企业逃税机会就多,处理就难,更有甚者,尚未执行,企业早就闻风而动,人走楼空,逃之夭夭了。

(三)欠税企业与关联企业税收连带责任问题

本案欠税企业资产已强制执行完毕,但欠税仍未全部清欠完毕。由于被执行人重新注册了一家公司,我们开始思考欠税企业与关联企业税收连带责任问题。但根据目前掌握的证据还无法适用《税收征管法》第四十八条追究其关联企业税收连带责任。

三、案件引发的思考

该案的有效处理,积累了欠税强制执行的经验,也反映

传奇小法师 绝世游戏 篮球,风云再起的岁月 高中篮球风云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出一些欠税强制执行的薄弱环节,我们建议:

1、认清强制执行工作对加强征管查、遏制偷税漏税的重大意义,创新、完善强制执行工作方法,努力使强制执行工作合法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有效规避执法风险。

2、明确《税收征管法》第四十八条关于合并、分立适用的具体内容,对欠税在前,恶意合并、分立借机逃税的纳税人,不论以何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言情小说网 免费小说网种形式,不论合并、分立后企业法人是何名义,只要查实企业产权属欠税人所有,或与他人共有,或企业名为他人,实为欠税人的,或欠税企业与关联企业有资金联系的,一律承担税收连带责任

3、注重税法宣传,提升纳税遵从度。税收强制执行只是执行手段之一,只针对少数纳税人,不可作为唯一方法使用。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征纳和谐出发,教育增强纳税人守法意识,促成纳税人自动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应成为广泛采用的工作方法。

传奇小法师 绝世游戏 篮球,风云再起的岁月 高中篮球风云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篇2:欠税企业强制措施流程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企业竞争更为激烈。部分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陈旧,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扩大经营规模,加快产品技改,投入了大量资金,使自有资金相对减少,难以及时缴纳税款。企业资金的匮乏是产生欠税的重要因素之一。

2、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形成的欠税转移。企业倒闭、破产、兼并、联营等经营行为极不规范,造成欠税责任不明。

3、一些纳税人税法观念淡薄,纳税意识较差,有意拖欠税款。一些企业误认为欠税不同偷税、抗税、骗税,不属违法行为,在概念上将欠税等同一般债务。

4、税收法规执行不到位,征管不力、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欠税的治理。清理和控制欠税的方法和建议

1、认真学习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欠税的清缴措施,是税务机关在欠税管理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进一步严格控制缓缴税款的审批权限,确定税款优先原则,还建立欠税清缴制度。清理欠税措施和欠税管理制度,不仅要严格执行《征管法》,同时还涉及《破产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

2、加大清缴欠~度,建立管理目标责任制。欠税顽症需要标本兼治,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新时期治税思想,“法治”是首位,依法治税是新时期税收工作的客观需要。种种欠税的存在,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税务机关通过税收计划把欠税列入任务、对欠税实行“以票管税”、税务内部欠税率考核、有转移逃避嫌疑可冻结帐户、扣押变卖货物,能从根本上杜绝欠税现象的发生。

3、明确征收、管理、稽查的职责,正确实施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的权力。税务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执法权,实施行政措施时享有优先权,在职务上有优先处置权,可以依法对欠税人进行处理,还可以获得社会协助权。强化滞纳金制度,对于纳税人新欠、旧欠、死欠,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实施行政预防、行政制止、行政执行“三位一体”体制,建立全天候预警系统。

4、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欠税公告机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工具,通过互联网,创建税收网站网页,对欠税人的情况公开曝光;一方面有利于公开曝光和各种欠税违法现象,宣传税法,弘扬纳税光荣正气;另一方面有利于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忠于职守,廉洁高效,提高工作效率。《征管法》对欠税实行定期公告制度,既是税务机关的职权,又是税务机关职责,采取定期公告制度,是税务机关对欠税的纳税人采取法律措施的前提。通过定期公告,税务机关拓宽与工商、公安、银行、司法机关等部门的信息情况交流渠道,为共同制定护税协税措施和办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5、建立健全内部目标责任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设置专门管理欠税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办理延缓税款、清理欠税工作。对欠税管理,长期是税务机关征管中最薄弱环节,由于受税收任务型的影响,在缓缴审批和欠税清缴上,管理不严,措施不力,责任不明。应以新《征管法》为契机,建立健全各项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对欠税管理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检查、事后有监督”的规范程序和方法,实行个人过错追究。如在缓缴申请审批中,是否对缓缴后的纳税人应税能力的预测、调查;是否对不符合条件予以上报审批;欠税率过高是否管理造成;清欠措施不当或侵权,造成侵权赔偿是否是行政管理不善造成;在追究领导责任的同时也应当追究当事人的过错责任。

6、实行综合治理、饱和式监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与各级政府息息相关,不仅要取得政府支持,还应当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参与下,制定由各职能部门参加的相关办法措施,使欠税清缴工作有根本性的改观,如用人、用地、资金信贷、商务考查、投资环境优惠上,从严把关,督促纳税人清缴税款,同时税务征、管、查各部门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及时掌握欠税动态,全方位的对欠税采取“票上管、网上查、下户摸、上门催”的态势,使欠税人意识到欠税对企业带来不是政策的优惠,而会带来负面影响。长期以来,企业欠税一直是税收工作的一大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小型国有、集体、私人企业因经营不善,破产、倒闭,一旦造成欠税,往往转变为陈欠,死欠,使税款流失,难以追缴。影响了税法的严肃性,造成税务行政执法操作难,不利于税务部门依法治税和提高征管质量。企业欠税的特点和原因主要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企业竞争更为激烈。部分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陈旧,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扩大经营规模,加快产品技改,投入了大量资金,使自有资金相对减少,难以及时缴纳税款。企业资金的匮乏是产生欠税的重要因素之一。

2、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形成的欠税转移。企业倒闭、破产、兼并、联营等经营行为极不规范,造成欠税责任不明。

3、一些纳税人税法观念淡薄,纳税意识较差,有意拖欠税款。一些企业误认为欠税不同偷税、抗税、骗税,不属违法行为,在概念上将欠税等同一般债务。

4、税收法规执行不到位,征管不力、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欠税的治理。清理和控制欠税的方法和建议

1、认真学习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欠税的清缴措施,是税务机关在欠税管理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进一步严格控制缓缴税款的审批权限,确定税款优先原则,还建立欠税清缴制度。清理欠税措施和欠税管理制度,不仅要严格执行《征管法》,同时还涉及《破产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

2、加大清缴欠~度,建立管理目标责任制。欠税顽症需要标本兼治,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新时期治税思想,“法治”是首位,依法治税是新时期税收工作的客观需要。种种欠税的存在,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税务机关通过税收计划把欠税列入任务、对欠税实行“以票管税”、税务内部欠税率考核、有转移逃避嫌疑可冻结帐户、扣押变卖货物,能从根本上杜绝欠税现象的发生。

3、明确征收、管理、稽查的职责,正确实施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的权力。税务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执法权,实施行政措施时享有优先权,在职务上有优先处置权,可以依法对欠税人进行处理,还可以获得社会协助权。强化滞纳金制度,对于纳税人新欠、旧欠、死欠,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实施行政预防、行政制止、行政执行“三位一体”体制,建立全天候预警系统。

4、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欠税公告机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工具,通过互联网,创建税收网站网页,对欠税人的情况公开曝光;一方面有利于公开曝光和各种欠税违法现象,宣传税法,弘扬纳税光荣正气;另一方面有利于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忠于职守,廉洁高效,提高工作效率。《征管法》对欠税实行定期公告制度,既是税务机关的职权,又是税务机关职责,采取定期公告制度,是税务机关对欠税的纳税人采取法律措施的前提。通过定期公告,税务机关拓宽与工商、公安、银行、司法机关等部门的信息情况交流渠道,为共同制定护税协税措施和办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5、建立健全内部目标责任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设置专门管理欠税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办理延缓税款、清理欠税工作。对欠税管理,长期是税务机关征管中最薄弱环节,由于受税收任务型的影响,在缓缴审批和欠税清缴上,管理不严,措施不力,责任不明。应以新《征管法》为契机,建立健全各项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对欠税管理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检查、事后有监督”的规范程序和方法,实行个人过错追究。如在缓缴申请审批中,是否对缓缴后的纳税人应税能力的预测、调查;是否对不符合条件予以上报审批;欠税率过高是否管理造成;清欠措施不当或侵权,造成侵权赔偿是否是行政管理不善造成;在追究领导责任的同时也应当追究当事人的过错责任。

6、实行综合治理、饱和式监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与各级政府息息相关,不仅要取得政府支持,还应当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参与下,制定由各职能部门参加的相关办法措施,使欠税清缴工作有根本性的改观,如用人、用地、资金信贷、商务考查、投资环境优惠上,从严把关,督促纳税人清缴税款,同时税务征、管、查各部门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及时掌握欠税动态,全方位的对欠税采取“票上管、网上查、下户摸、上门催”的态势,使欠税人意识到欠税对企业带来不是政策的优惠,而会带来负面影响。长期以来,企业欠税一直是税收工作的一大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小型国有、集体、私人企业因经营不善,破产、倒闭,一旦造成欠税,往往转变为陈欠,死欠,使税款流失,难以追缴。影响了税法的严肃性,造成税务行政执法操作难,不利于税务部门依法治税和提高征管质量。企业欠税的特点和原因主要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企业竞争更为激烈。部分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陈旧,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扩大经营规模,加快产品技改,投入了大量资金,使自有资金相对减少,难以及时缴纳税款。企业资金的匮乏是产生欠税的重要因素之一。

2、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形成的欠税转移。企业倒闭、破产、兼并、联营等经营行为极不规范,造成欠税责任不明。

3、一些纳税人税法观念淡薄,纳税意识较差,有意拖欠税款。一些企业误认为欠税不同偷税、抗税、骗税,不属违法行为,在概念上将欠税等同一般债务。

4、税收法规执行不到位,征管不力、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欠税的治理。清理和控制欠税的方法和建议

1、认真学习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欠税的清缴措施,是税务机关在欠税管理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进一步严格控制缓缴税款的审批权限,确定税款优先原则,还建立欠税清缴制度。清理欠税措施和欠税管理制度,不仅要严格执行《征管法》,同时还涉及《破产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

2、加大清缴欠~度,建立管理目标责任制。欠税顽症需要标本兼治,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新时期治税思想,“法治”是首位,依法治税是新时期税收工作的客观需要。种种欠税的存在,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税务机关通过税收计划把欠税列入任务、对欠税实行“以票管税”、税务内部欠税率考核、有转移逃避嫌疑可冻结帐户、扣押变卖货物,能从根本上杜绝欠税现象的发生。

3、明确征收、管理、稽查的职责,正确实施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的权力。税务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执法权,实施行政措施时享有优先权,在职务上有优先处置权,可以依法对欠税人进行处理,还可以获得社会协助权。强化滞纳金制度,对于纳税人新欠、旧欠、死欠,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实施行政预防、行政制止、行政执行“三位一体”体制,建立全天候预警系统。

4、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欠税公告机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工具,通过互联网,创建税收网站网页,对欠税人的情况公开曝光;一方面有利于公开曝光和各种欠税违法现象,宣传税法,弘扬纳税光荣正气;另一方面有利于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忠于职守,廉洁高效,提高工作效率。《征管法》对欠税实行定期公告制度,既是税务机关的职权,又是税务机关职责,采取定期公告制度,是税务机关对欠税的纳税人采取法律措施的前提。通过定期公告,税务机关拓宽与工商、公安、银行、司法机关等部门的信息情况交流渠道,为共同制定护税协税措施和办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5、建立健全内部目标责任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设置专门管理欠税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办理延缓税款、清理欠税工作。对欠税管理,长期是税务机关征管中最薄弱环节,由于受税收任务型的影响,在缓缴审批和欠税清缴上,管理不严,措施不力,责任不明。应以新《征管法》为契机,建立健全各项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对欠税管理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检查、事后有监督”的规范程序和方法,实行个人

过错追究。如在缓缴申请审批中,是否对缓缴后的纳税人应税能力的预测、调查;是否对不符合条件予以上报审批;欠税率过高是否管理造成;清欠措施不当或侵权,造成侵权赔偿是否是行政管理不善造成;在追究领导责任的同时也应当追究当事人的过错责任。

6、实行综合治理、饱和式监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与各级政府息息相关,不仅要取得政府支持,还应当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参与下,制定由各职能部门参加的相关办法措施,使欠税清缴工作有根本性的改观,如用人、用地、资金信贷、商务考查、投资环境优惠上,从严把关,督促纳税人清缴税款,同时税务征、管、查各部门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及时掌握欠税动态,全方位的对欠税采取“票上管、网上查、下户摸、上门催”的态势,使欠税人意识到欠税对企业带来不是政策的优惠,而会带来负面影响。长期以来,企业欠税一直是税收工作的一大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小型国有、集体、私人企业因经营不善,破产、倒闭,一旦造成欠税,往往转变为陈欠,死欠,使税款流失,难以追缴。影响了税法的严肃性,造成税务行政执法操作难,不利于税务部门依法治税和提高征管质量。企业欠税的特点和原因主要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企业竞争更为激烈。部分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陈旧,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扩大经营规模,加快产品技改,投入了大量资金,使自有资金相对减少,难以及时缴纳税款。企业资金的匮乏是产生欠税的重要因素之一。

2、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形成的欠税转移。企业倒闭、破产、兼并、联营等经营行为极不规范,造成欠税责任不明。

3、一些纳税人税法观念淡薄,纳税意识较差,有意拖欠税款。一些企业误认为欠税不同偷税、抗税、骗税,不属违法行为,在概念上将欠税等同一般债务。

4、税收法规执行不到位,征管不力、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欠税的治理。清理和控制欠税的方法和建议

1、认真学习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欠税的清缴措施,是税务机关在欠税管理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进一步严格控制缓缴税款的审批权限,确定税款优先原则,还建立欠税清缴制度。清理欠税措施和欠税管理制度,不仅要严格执行《征管法》,同时还涉及《破产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

2、加大清缴欠~度,建立管理目标责任制。欠税顽症需要标本兼治,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新时期治税思想,“法治”是首位,依法治税是新时期税收工作的客观需要。种种欠税的存在,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税务机关通过税收计划把欠税列入任务、对欠税实行“以票管税”、税务内部欠税率考核、有转移逃避嫌疑可冻结帐户、扣押变卖货物,能从根本上杜绝欠税现象的发生。

3、明确征收、管理、稽查的职责,正确实施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的权力。税务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执法权,实施行政措施时享有优先权,在职务上有优先处置权,可以依法对欠税人进行处理,还可以获得社会协助权。强化滞纳金制度,对于纳税人新欠、旧欠、死欠,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实施行政预防、行政制止、行政执行“三位一体”体制,建立全天候预警系统。

4、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欠税公告机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工具,通过互联网,创建税收网站网页,对欠税人的情况公开曝光;一方面有利于公开曝光和各种欠税违法现象,宣传税法,弘扬纳税光荣正气;另一方面有利于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忠于职守,廉洁高效,提高工作效率。《征管法》对欠税实行定期公告制度,既是税务机关的职权,又是税务机关职责,采取定期公告制度,是税务机关对欠税的纳税人采取法律措施的前提。通过定期公告,税务机关拓宽与工商、公安、银行、司法机关等部门的信息情况交流渠道,为共同制定护税协税措施和办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5、建立健全内部目标责任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设置专门管理欠税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办理延缓税款、清理欠税工作。对欠税管理,长期是税务机关征管中最薄弱环节,由于受税收任务型的影响,在缓缴审批和欠税清缴上,管理不严,措施不力,责任不明。应以新《征管法》为契机,建立健全各项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对欠税管理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检查、事后有监督”的规范程序和方法,实行个人过错追究。如在缓缴申请审批中,是否对缓缴后的纳税人应税能力的预测、调查;是否对不符合条件予以上报审批;欠税率过高是否管理造成;清欠措施不当或侵权,造成侵权赔偿是否是行政管理不善造成;在追究领导责任的同时也应当追究当事人的过错责任。

6、实行综合治理、饱和式监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与各级政府息息相关,不仅要取得政府支持,还应当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参与下,制定由各职能部门参加的相关办法措施,使欠税清缴工作有根本性的改观,如用人、用地、资金信贷、商务考查、投资环境优惠上,从严把关,督促纳税人清缴税款,同时税务征、管、查各部门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及时掌握欠税动态,全方位的对欠税采取“票上管、网上查、下户摸、上门催”的态势,使欠税人意识到欠税对企业带来不是政策的优惠,而会带来负面影响。长期以来,企业欠税一直是税收工作的一大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小型国有、集体、私人企业因经营不善,破产、倒闭,一旦造成欠税,往往转变为陈欠,死欠,使税款流失,难以追缴。影响了税法的严肃性,造成税务行政执法操作难,不利于税务部门依法治税和提高征管质量。企业欠税的特点和原因主要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企业竞争更为激烈。部分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陈旧,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扩大经营规模,加快产品技改,投入了大量资金,使自有资金相对减少,难以及时缴纳税款。企业资金的匮乏是产生欠税的重要因素之一。

2、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形成的欠税转移。企业倒闭、破产、兼并、联营等经营行为极不规范,造成欠税责任不明。

3、一些纳税人税法观念淡薄,纳税意识较差,有意拖欠税款。一些企业误认为欠税不同偷税、抗税、骗税,不属违法行为,在概念上将欠税等同一般债务。

4、税收法规执行不到位,征管不力、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欠税的治理。清理和控制欠税的方法和建议

1、认真学习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欠税的清缴措施,是税务机关在欠税管理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进一步严格控制缓缴税款的审批权限,确定税款优先原则,还建立欠税清缴制度。清理欠税措施和欠税管理制度,不仅要严格执行《征管法》,同时还涉及《破产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

2、加大清缴欠~度,建立管理目标责任制。欠税顽症需要标本兼治,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新时期治税思想,“法治”是首位,依法治税是新时期税收工作的客观需要。种种欠税的存在,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税务机关通过税收计划把欠税列入任务、对欠税实行“以票管税”、税务内部欠税率考核、有转移逃避嫌疑可冻结帐户、扣押变卖货物,能从根本上杜绝欠税现象的发生。

3、明确征收、管理、稽查的职责,正确实施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的权力。税务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执法权,实施行政措施时享有优先权,在职务上有优先处置权,可以依法对欠税人进行处理,还可以获得社会协助权。强化滞纳金制度,对于纳税人新欠、旧欠、死欠,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实施行政预防、行政制止、行政执行“三位一体”体制,建立全天候预警系统。

4、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欠税公告机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工具,通过互联网,创建税收网站网页,对欠税人的情况公开曝光;一方面有利于公开曝光和各种欠税违法现象,宣传税法,弘扬纳税光荣正气;另一方面有利于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忠于职守,廉洁高效,提高工作效率。《征管法》对欠税实行定期公告制度,既是税务机关的职权,又是税务机关职责,采取定期公告制度,是税务机关对欠税的纳税人采取法律措施的前提。通过定期公告,税务机关拓宽与工商、公安、银行、司法机关等部门的信息情况交流渠道,为共同制定护税协税措施和办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5、建立健全内部目标责任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设置专门管理欠税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办理延缓税款、清理欠税工作。对欠税管理,长期是税务机关征管中最薄弱环节,由于受税收任务型的影响,在缓缴审批和欠税清缴上,管理不严,措施不力,责任不明。应以新《征管法》为契机,建立健全各项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对欠税管理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检查、事后有监督”的规范程序和方法,实行个人过错追究。如在缓缴申请审批中,是否对缓缴后的纳税人应税能力的预测、调查;是否对不符合条件予以上报审批;欠税率过高是否管理造成;清欠措施不当或侵权,造成侵权赔偿是否是行政管理不善造成;在追究领导责任的同时也应当追究当事人的过错责任。

6、实行综合治理、饱和式监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与各级政府息息相关,不仅要取得政府支持,还应当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参与下,制定由各职能部门参加的相关办法措施,使欠税清缴工作有根本性的改观,如用人、用地、资金信贷、商务考查、投资环境优惠上,从严把关,督促纳税人清缴税款,同时税务征、管、查各部门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及时掌握欠税动态,全方位的对欠税采取“票上管、网上查、下户摸、上门催”的态势,使欠税人意识到欠税对企业带来不是政策的优惠,而会带来负面影响。长期以来,企业欠税一直是税收工作的一大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小型国有、集体、私人企业因经营不善,破产、倒闭,一旦造成欠税,往往转变为陈欠,死欠,使税款流失,难以追缴。影响了税法的严肃性,造成税务行政执法操作难,不利于税务部门依法治税和提高征管质量。企业欠税的特点和原因主要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企业竞争更为激烈。部分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陈旧,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扩大经营规模,加快产品技改,投入了大量资金,使自有资金相对减少,难以及时缴纳税款。企业资金的匮乏是产生欠税的重要因素之一。

2、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形成的欠税转移。企业倒闭、破产、兼并、联营等经营行为极不规范,造成欠税责任不明。

3、一些纳税人税法观念淡薄,纳税意识较差,有意拖欠税款。一些企业误认为欠税不同偷税、抗税、骗税,不属违法行为,在概念上将欠税等同一般债务。

4、税收法规执行不到位,征管不力、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欠税的治理。清理和控制欠税的方法和建议

1、认真学习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欠税的清缴措施,是税务机关在欠税管理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进一步严格控制缓缴税款的审批权限,确定税款优先原则,还建立欠税清缴制度。清理欠税措施和欠税管理制度,不仅要严格执行《征管法》,同时还涉及《破产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

2、加大清缴欠~度,建立管理目标责任制。欠税顽症需要标本兼治,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新时期治税思想,“法治”是首位,依法治税是新时期税收工作的客观需要。种种欠税的存在,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税务机关通过税收计划把欠税列入任务、对欠税实行“以票管税”、税务内部欠税率考核、有转移逃避嫌疑可冻结帐户、扣押变卖货物,能从根本上杜绝欠税现象的发生。

3、明确征收、管理、稽查的职责,正确实施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的权力。税务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执法权,实施行政措施时享有优先权,在职务上有优先处置权,可以依法对欠税人进行处理,还可以获得社会协助权。强化滞纳金制度,对于纳税人新欠、旧欠、死欠,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实施行政预防、行政制止、行政执行“三位一体”体制,建立全天候预警系统。

4、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欠税公告机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工具,通过互联网,创建税收网站网页,对欠税人的情况公开曝光;一方面有利于公开曝光和各种欠税违法现象,宣传税法,弘扬纳税光荣正气;另一方面有利于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忠于职守,廉洁高

效,提高工作效率。《征管法》对欠税实行定期公告制度,既是税务机关的职权,又是税务机关职责,采取定期公告制度,是税务机关对欠税的纳税人采取法律措施的前提。通过定期公告,税务机关拓宽与工商、公安、银行、司法机关等部门的信息情况交流渠道,为共同制定护税协税措施和办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5、建立健全内部目标责任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设置专门管理欠税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办理延缓税款、清理欠税工作。对欠税管理,长期是税务机关征管中最薄弱环节,由于受税收任务型的影响,在缓缴审批和欠税清缴上,管理不严,措施不力,责任不明。应以新《征管法》为契机,建立健全各项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对欠税管理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检查、事后有监督”的规范程序和方法,实行个人过错追究。如在缓缴申请审批中,是否对缓缴后的纳税人应税能力的预测、调查;是否对不符合条件予以上报审批;欠税率过高是否管理造成;清欠措施不当或侵权,造成侵权赔偿是否是行政管理不善造成;在追究领导责任的同时也应当追究当事人的过错责任。

篇3:欠税企业强制措施流程

一、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政策解读

国家税务总局2008年12月发布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 (国税发[2008]116号) 文件规定, 对于财务核算健全并能准确归集研究开发费用的居民企业从事国家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规定项目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 可按当年实际发生额在所得税前扣除, 并可按发生额的50%加计扣除。该政策自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的加计扣除政策以来, 其内容发生较大变化, 主要特点可归纳如下:

第一, 扣除主体限制逐渐放宽, 受惠范围扩大。主要体现在主体性质的变化 (政策享受主体从最初的“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到现在的“财务核算健全并能准确归集研究开发费用的居民企业”) 和主体限制条件的改变 (即2006年取消了“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达到10%以上”的要求。

第二, 研发活动范围界定明确。新政策明确研发活动为企业为获得科学与技术 (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 新知识, 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 或实质性改进技术、工艺、产品 (服务) 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研究开发活动。并且规定研究开发活动仅限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 (2007年度) 》所规定的项目。从而使得研发活动的范围确定操作性增强。

第三, 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支出逐步规范与细化, 研发费用可向后结转抵扣, 政策激励性增强。新政策对研发费用强调直接相关性, 将“技术开发费”改称为“研发费用”, 并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研发费用分为八大类。另外, 2008年开始, 政策规定研发费用无论当年是否亏损, 都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前直接全额扣除。这对初创企业或一次性大规模投入企业意义重大。向后结转抵扣采用“5年”的时间段, 比较好地反映了一项研发活动从投入期到收获期的主要过程, 其费用选择摊销在这个时间周期也是比较适当的。

二、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政策应对流程

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于2008年实施后, 对不同所有制企业无形资产研发支出、摊销、转让与投资的涉税处理和税收优惠规定进行了统一, 为各类企业进行无形资产的研发与管理活动创造了一个公平的税收环境。因此, 对企业来说, 财务人员必须合理区分无形资产研究支出、开发费用和一般经营支出的界限, 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降低无形资产研发活动的风险和成本。

(一) 设立专门研发机构

为了准确核算研发费用, 用足用好加计扣除, 避免不必要的涉税风险, 企业应尽量成立研发机构。如果不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 一些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很难分清的项目, 则可能失去加计扣除的机会。有企业技术中心并且经外部行文认定过的, 可通过公司管理层决议的形式在年初明确由企业技术中心承担。如果没有企业技术中心的, 则由公司董事会以决议形式确定内部研发机构的设立及组成人员。

(二) 确定研究开发项目

年初, 由研发机构编制研究开发项目立项任务书, 经企业总经理办公会或董事会审议通过, 报相关部门批复后执行。属外部立项的项目, 应提供国家有关部门的立项文件或备案证书, 以及单位与有关部门签订的项目任务书或合同;无外部立项的, 应提供企业总经理办公会或董事会关于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立项的决议文件。企业的研发活动, 仅限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 (2007年度) 》规定的项目。

(三) 编制研究开发项目财务预算

通常, 应针对研究开发项目制定明确的财务预算, 以便在后续环节中准确、及时归集研究开发项目的费用和成本。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项目预算管理体系, 企业在研究开发过程的具体操作中就缺乏依据, 也存在虚报研究开发项目骗取国家税收政策优惠的嫌疑。研发项目财务预算包括经费预算总额、具体支出结构、项目开发期、各研究开发年度计划投入额、项目研发人员构成等内容, 皆为项目预算的重要内容。

(四) 研发活动的组织实施

由于部分研发项目与生产活动紧密相关, 因此, 在研发活动过程中, 应严格区分研发支出与正常生产经营支出, 避免随意扩大或虚列研发成本费用现象的出现。为此, 在研发活动中, 应建立有效措施, 以保证研发活动的正常实施和为税前加计扣除提供证明文件或依据:第一, 加强研发人员的日常考核管理, 包括考勤、科技活动、参与项目时间等情况的每月考核。此项日常工作, 可由项目组专人结合有关考核用表格进行。第二, 加强研发项目专用设备、仪器管理和维护。最好是实施专人管理;实务中, 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活动是基于企业的正常生产线上进行的, 而税前加计扣除办法中只有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才可以享受加计扣除, 因此, 对于在生产线上实施的研发活动, 应由研发机构与生产部门共同协商解决研发活动时间安排, 并作出相应记录。第三, 加强研发活动耗用材料的管理, 完善相关手续。研发材料的领用应由研发机构 (或研发小组) 专人领用, 并注明是何研发项目使用。研发项目活动耗用材料应与研发项目相关。

(五) 研发项目的成本费用归集

企业应严格按照所执行的会计制度及财企[2007]194号《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进行会计核算, 所以项目管理的相应部门要配合财务做好研发费用的归集工作。核算时一般直接将有关费用计入相应研发项目, 对于共耗费用要按合理的办法进行分摊。一般来说, 设计部门要区分设计研发费支出, 材料部门要区分用于研发的材料与动力费支出, 人力资源部门要区分研发人员的工资与附加费支出, 资产管理部门要区分用于研发设备的折旧费或研发设备租赁费支出等, 交由财务部门及时入账, 正确归集。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企业的研发支出不仅包括可以税前加计扣除的费用支出, 而且还包括不能加计扣除的费用项目, 因此, 在进行项目核算时, 不仅要按项目进行划分, 而且还要按不同项目的不同费用类别进行划分。

(六) 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

企业应在年度终了的限期内, 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 并报送相关资料。年度终了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时, 及时将资料准备齐全, 与可以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归集表一并报税局审查, 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

三、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 完善研究开发费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对可以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强调了与研发项目的直接相关性和关联性, 且采取了列举的方式进行, 不在列举的8个费用范围内的支出不得作为加计扣除项目计算。为此, 企业必须加强研发项目管理, 完善财务核算制度。如对研究开发费用实行专账管理, 准确归集年度可加计扣除的各项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金额, 并设置明细项目, 做到账目清晰、核算有据, 以切实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其次, 建立研发各相关部门协调与合作机制。企业研发项目的立项、研发费用的归集涉及财务部门、技术部门、生产部门等。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加强沟通与协调, 按管理制度、工时管理及流程办事, 确保日常工作能按税收法规的各项规定、科技局的相关要求和会计准则的规定归集和核算研发成本和费用, 维护企业利益, 共同做好研发费用的归集和申报工作。

第三, 积极与相关中介机构及税务部门进行沟通。企业在进行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时, 要向税务师事务所和税务部门据实沟通企业研发情况, 以便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在和外部各中介机构及税务部门沟通过程中, 企业应积极主动地阐明会计核算和税务管理的目的以及做法, 以求其理解并认可。

第四, 亏损企业也应积极申请加计扣除。部分企业由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等活动投入较大产生亏损, 并未积极申请加计扣除优惠政策, 原因是其认为亏损状态下申请加计扣除没有必要。其实, 这些企业只关注正常经营亏损后转弥补的利益, 却忽视了加计扣除可以加大亏损, 带来更大的抵减效应。《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98号) 规定加计扣除部分所形成的亏损可以用以后五年的所得弥补。加计扣除属于税法与会计核算不一致所产生的一项可抵减永久性差异。因此, 企业即使正常经营活动产生亏损, 也应积极申请加计扣除, 这样可以抵减以后年度更多的应纳税所得额, 从而减轻以后年度的所得税负担。

第五, 加计扣除优惠可与其他税收优惠政策叠加使用。企业所得税法中除了明确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外, 还设置了诸如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优惠、加速折旧、技术转让所得减免等其他扶持企业自主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而且, 为了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调节作用, 税法还规定对于税收优惠政策存在叠加时, 企业无需选择最优惠的政策, 可以同时申请享受各类优惠政策。

篇4:欠税企业强制措施流程

1. 资金管理意识薄弱。

由于自身规模和管理水平的限制,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通常表现为在短期内追求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缺乏对现金流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企业的生产、采购与销售人员认为现金流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各部门对现金流的管理缺乏合作与协调,影响现金流管理的整体规划。

2.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规范和约束企业各种行为的准绳,理应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保障,但由于中小企业不能充分认识到现金流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也不健全,对于企业的采购、生产及销售等一系列运营过程不能形成现金预算,也不能对企业的投资和融资活动进行良好的规划并设定相应的措施预防风险的产生。

3. 资金管理缺乏统筹规划。

多数中小企业不能从战略发展高度对自有资金进行合理筹划,对投融资活动缺乏有效规范,盲目追求筹资数额和投资多元化,导致资本结构不合理,使用成本过高。且很多中小企业为了获得供应商的销售折让,大量储备原材料,导致存货过多占用企业大量资本,或者在竞争压力下采用先货后款的赊销策略,导致企业存在大量应收账款甚至日积月累形成死账,降低企业资金利用效率和流动率。

二、现金流管理视角下中小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设计原则

1. 从现金流管理分析入手,突出核心业务流程。现金流管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且与企业业务流程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流程再造的过程中要将现金流管理目标贯穿整个再造环节始终。中小企业只有将涉及到现金流的各流程环节进行有效再造,建立以现金流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流程运行体系,将造成现金周转期延长和资金浪费的流程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重组现金流管理体系的环节,提升各流程运行效率,才能尽可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使企业获得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2. 注重业务流程的整合。

中小企业实施流程再造是为了以最高的效率实现满足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要求的目的,达到企业内各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在这个目标下,清除企业非增值、冗余的流程,通过整合使其流畅、连贯但又不给流程运行带来负面效应是非常重要的。业务流程的整合包括:(1)整合工作。将一系列前后衔接的简单工作任务交由一个人完成,能够大大提高物流和信息传递的速度;(2)整合团队。尽量使一个团队的成员处于一处,使得物料、信息的传递距离最短,同时可以加强同一流程上工作人员间的沟通交流;(3)整合顾客和供应商。通过将自身服务和顾客、供应商的流程直接衔接起来,可以减少企业和顾客、供应商之间不必要的手续,提高流程运转的效率。

3. 遵循管理的原则。

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是在企业内部进行,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到易于管理的基本原则,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再设计必须符合企业管理的要求,在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下进行,通常来说要遵循计划与执行相分离、人力资源的选择权与使用权分离、供应商的选择权与采购权分离、监督机构的独立设置等原则基础上进行业务流程再设计。

三、现金流管理视角下的中小企业业务流程再造设计的步骤

1. 内外部环境分析。

中小企业在进行流程再造设计前必须认识到: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重构是内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企业流程和组织结构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因此,通过分析中小企业面临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以及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并将其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明确企业当前所处行业现有政策能否支持企业的远景规划,了解自身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以提高自身能力,同时有助于企业明确未来的战略重点和进行流程再造的改进方向。

2. 流程再造的准备。

由流程再造的支撑要素分析可知,中小企业进行流程再造必须首先有一个强有力的流程再造项目小组对整个流程进行规划,由具备创新意识并全面了解再造内容且对业务和经营全貌精通的领导者进行指导,从了解实际情况的一线员工获取流程设计的反馈意见,对相应员工进行相关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同时在小组内领导和成员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和集体决策,使得每一个员工都能明晰流程再造将带来的变化,保证流程再造的整体协调。

3. 流程的识别。

中小企业的流程由一系列活动组成并由相关部门的个人或集体完成,其运转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并按照程序要求以一定顺序层层推进,形成流程结果自上而下、信息自下而上的循环过程。因此,可以采用价值系统分析法对流程进行识别,沿实物流的运转方向认识流程各环节,再对其进行分类确定流程具体过程。如订单流程就包括接受订单、登记订单、审批订单、根据订单进行生产、发送货物、开具发票等一系列运行过程。此外,企业流程的运转过程与现金流转过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现金流转过程包含于流程运转过程中,因此还可以采用现金流分析法对流程进行识别。如库存管理流程通过购买原材料产生现金流出,销售流程通过销售货物形成现金直接流入或是形成应收账款后再收回方式取得现金。

4. 流程的分析和诊断。

流程的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通过对单项业务流程进行分析,特别是需要对核心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即从企业内部视角如现金流的占用量等判断某一流程对企业影响的重要性程度,占用量较大且影响较大的即为核心流程,找出需要进行改造的单个关键环节作为整个流程再造活动的突破点和重点;(2)对业务流程进行整体分析,找出业务流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出现问题的环节。

5. 流程的再设计与评估。

流程的再设计是流程再造工作的重点,通过对流程进行合并或者拆分改变流程活动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整个流程的运行效率。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将相类似的、冗余的流程合并;重新构造不合理的流程,彻底打破固有的流程顺序;将连续或者平行式的流程改为同步进行的工作。同时,要对整个企业的管理流程进行审视,改变固有的局限性观念,为业务流程再造的顺利进行塑造良好的环境。

四、现金流管理视角下的中小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保障措施

1. 组织文化的变革。

组织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被组织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基本理念和认知,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目前来看,中小企业的组织文化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企业高度集权,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不够,内部竞争相对不够公平。因此,在实施流程再造的同时,中小企业必须进行组织文化的变革,使得流程决策者能够及时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相应决策,流程执行者则能够正视自身局限,吸收新知识,培养新能力,在整个企业塑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2. 领导方式和领导观念的转变。

再造能否成功实施首先取决于企业最高领导者的观念转变,只有企业高层管理者认识到实施流程再造的目的,明确其中存在的风险,才能投入足够的精力参与项目的重大决策,为流程再造提供积极支持,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员工都意识到流程再造的重要性,从而获得中层领导的配合和基层人员的积极参与,从主客观上做好迎接管理变革的准备。此外,企业管理层还应转变以往过于强调监督与控制的管理理念,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充分授权的新管理方式,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激励机制变革。

上一篇:公务员平时考核方案下一篇: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职位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