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雾霾事件论文

2024-05-06

北京雾霾事件论文(共6篇)

篇1:北京雾霾事件论文

北京雾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简析

与对比

黄丽华

陈雅瑞

董亚楠

(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上海200093)

环境规划与管理

摘要:通过对北京雾霾事件、英国伦敦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大气污染情况及治理措施进行对比。总结英国与洛杉矶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为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经验。最后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北京雾霾;伦敦烟雾;洛杉矶光化学污染;治理措施;分析对比 前言

由亚洲开发银行行与众多专家完成的2013《中国环境分析》报告表明,数

据显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全国500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的不足5个。中国城市空气中悬浮的颗粒和硫磺目前是全世界最高的,大大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的标准,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人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而今年1月份北京发生的雾霾天气更是闹得人 心惶惶。本文主要介绍了2013年1月北京雾霾事件,上世纪五十年代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和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的发生过程、原因以及采取措施,并对三个事件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提出意见和建议。2 北京雾霾

2.1事件经过

2013年一月份,一场严重的雾霾天气笼罩了帝都。今年1月,全国中东部、东北及西南部分地区遭遇严重雾霾过程,涉及人口达8亿以上。北京更是连续遭受了四次雾霾过程,其中第一次是新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2013年1月13日雾霾仍盘踞京城,北京连续3天空气质量六级污染。当日9时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除定陵、八达岭、密云水库外,其余区域空气质量指数AQI均达极值500,为六级严重污染中的“最高级”。北京市气象台13日10时35分发布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预计13日白天北京平原地区将出现能见度小于2000米的霾,空气污浊。1月10日晚22时30分北京市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到13日10时发布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2013年第一场大雾笼罩在北京上空,久久不愿散去。截至14日中午13时,大雾持续时间已超过87小时。2013年1月18日晚22时北京市气象局发布大雾黄色、霾黄色预警,北京空气质量再现六级严重污染。23日,雾霾再袭北京。23日14时北京空气质量实况监测数据显示,城区AQI指数均在350以上,达到六级严重污染。

1月27-31日,北京第四次遭受雾霾侵扰,27日11时再次发布霾黄色预警。

1月份29天中,已有24天为雾霾天,是1954年以来同期最多。

雾霾天气,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比例同比明显上升。据北京市儿童医院统计,1月5日至11日,北京儿童医院日门急诊量最高峰曾达到9000多人次,呼吸道感染占到内科病人的50%左右。北京各大医院呼吸内科、过敏源测试科等接诊人数在短短几天时间里飙升了7至8倍。

雾霾天气,交通事故频发。京港澳高速公路长沙—湘潭路段上,13日的早上8点到下午5 点的9个小时内,连续发生40多起交通事故2.2 2.2产生原因

据2011年11月21日《经济参考报》“环保”板块报道,环保部有关官员指出,大气污染防控主要是三大污染源——煤、油和基建。一是火电、钢铁、水泥行业为主的煤炭消费;二是使用非清洁油品的机动车辆;三是 “大上快上”的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扬尘。有关研究表明,北京市PM2.5约60%来源于燃煤、机动车燃油、工业使用燃料等燃烧过程,23%来源于扬尘,17%来源于溶剂使用及其他。而本次1月份北京雾霾天气产生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污染物排放量大,二是扩散条件极端不利,三是区域与本地污染贡献的叠加。2.2.1 污染物排放量大(根本原因)

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等污染源排放量大,是造成此次污染的根本原因。2013年冬天持续低温天气,采暖燃煤消耗量相应增加而加重部分城市的污染。统计显示,津冀地区集聚大量的水泥、钢铁、炼油石化等高污产业,区域燃煤总量3.5亿吨,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为8.5吨/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7倍。使用柴油的车子是排放细颗粒物的“重犯”。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雾天,也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在2012年全世界燃烧的70亿吨标准煤中,中国就染烧了36亿吨,占了51%,排放出的废气可想而知。

2.2.2 扩散条件极端不利

雾霾天气期间,北京风速减小,湿度加大,逐渐形成静风、逆温(越高越热)、大雾的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各类污染物难以扩散。在静稳和大雾的条件下,高浓度气态污染物易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PM2.5,进一步提高了PM2.5的污染水平

2.2.3 区域与本地污染贡献的叠加

近期,北京市的西南部、东南部及周边地区污染水平明显高于市区及北部地区,西北侧煤工业区,大区域范围内的污染物输送与北京本地的污染物排放积累相叠加,使PM2.5污染物浓度水平进一步升高,也客观上加重了北京地区的污染水平。2.3北京采取的措施

2.3.1 应急措施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北京采取了相应的应急措施。

一是环保部门检查督促,58家重点企业实现了停产,完全切断了污染源,41家企业通过降低生产负荷等方式,减少了 30%以上的污染排放;

二是在极重污染日,市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带头停驶30%的公务用车。

三是制定了《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北京市成立了一个包括13个市级部门和16个区县政府在内的协调机构,出现重污染天时,每个区县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对应的应急措施。

四是从1月19日起,《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开始面向全社会征求民意,市政府可以根据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在一定区域内采取限行措施;重点污染源单位应该按照规定在本单位网站或其他公开场所公开其自行监测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等信息,这一系列有力措施,有望通过法规保证其贯彻执行。

五是北京市将继续通过发展新能源、降低汽车尾气排放等

9大举措,防治大气污染。在刚刚闭幕的北京市两会上,市提出了今年的治污目标:在严格落实2012至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基础上,要确保空气中主要污染物PM2.5的浓度平均下降2%。实现2%的目标将是一项项具体的任务:淘汰18万辆老旧机动车;在公交、环卫、政府机关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完成城区1600蒸吨燃煤锅炉、4.4 万户平房采暖清洁能源改造,基本实现中心城区“无煤化”;加强空气质量 监测分析和信息发布,推进区域联防联控。

3伦敦烟雾事件

上世纪五十年代,伦敦饱尝工业化恶果。1952年冬天,由于大雾笼罩,伦敦的光照时间每天仅为70分钟。同年12月5日至8日,整个城市空气刺鼻难闻,发生了环保史上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

3.1 当时的情况

1952年12月3日,是英国少有的一个晴朗的冬日,风从北方吹来令人舒适,天空中点缀着积云伦敦正处于一个巨大的反气旋,也就是高气压地区的东南边缘。风围绕这一高压中心以顺时针方向吹着。12月4日,这个反气旋沿着通常的路径移向东南方,其中心在伦敦以西几百公里,此时风向已稍转,从西北偏北的方向吹来,风速比原来慢了。空气中开始充满烟味,工厂,民居排出的煤烟和灰粒落入大气中。烟雾甚至进入到了室内。12月5日,烟的气味渐渐变得强烈。风太弱,不能刮走烟筒排出的烟。烟和湿气积聚在离地面几千米的大气层里。人们开始向他们的邻居相互叫苦,汽车司机嘟嘟嚷嚷地咒骂着浓雾。l2月6日,情况更坏。浓雾遮住了整个天空,所有的飞机的飞行都取消了,只有最有经验的司机才敢于驾驶汽车上路,步行的人不得不沿着行道摸索着走动。雾滴混杂上烟里的一些气体和颗粒,雾不再是洁净的雾了,也不再是清洁的小水滴了,而是烟和雾的混合物,我们称之为“烟雾”的混合物。当人们的眼睛感觉到烟雾时,眼泪就会顺着面颊流下来。对于这一异常情况首先有反应的是当时正准备在伦敦展出的一群获奖牛,表现为呼吸困难、舌头外伸,其中一头当即死亡,另有12头因病重只能送往屠宰场。

l2月7日和8日的伦敦天气仍没有变好。老年人和病人,在这污浊的空气中感到呼吸非常困难。伦敦的医院挤满了病人,都是烟雾的受难者,并且有许多人因此而死亡。

l2月9日,天气略有好转。南方吹来洁净的空气冲淡了烟雾。l2月l0日,一个冷锋通过英格兰,烟雾终于散去。3.2

“烟雾事件”造成的严重危害

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1月28日至12月6日,一周之内伦敦共死亡950人,而在烟雾严重的第二周内,死亡人数急增到2500人。伦敦地区在烟雾期间共有4703人死亡,与以往同期相比,多死亡3000~4000人。有人对烟雾期内死亡的年龄、死因做过调查与分析。从死亡者的年龄来看,45岁以上的死者居多,约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的死者居其次,约为平时的2倍。从死因上看,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为平时的9.4倍,因冠心病死亡281人,为平时的2.4倍;因肺结核死亡77人,为平时的5.8倍。除此之外,因心脏衰竭、肺炎、肺癌、流感以及其他呼吸道疾病而死亡的都成倍成倍地增长。除了烟雾期间有4700多人丧生外,在后来的两个月中还有8000多人相继病死。在此后几天里,市内某些地区的能见度曾经降到零,人们连自己的脚都看不到。即便如此,工业单位仍没有停止排放污染物。据统计,这段时期每天仍有l000吨烟尘粒子、2000吨二氧化 碳、l40吨盐酸和l4吨氟化物被排放到无力自我清洁的空气里。此外,空气中弥漫的还有370吨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的800吨硫酸。

这种污浊的空气不仅损害人体健康,而且严重腐蚀了建筑物。著名的伦敦议会广场和白厅大街周围,整齐地排列着许多白石砌成的建筑物,由于长期处在污染的空气中, 这些建筑物的外表已经由白转黑。据报道,一位建筑师甚至在墙上见到过厚达4英寸的含硫污垢。不仅如此,这种受到严重污染的空气还使土壤贫瘠,水质恶化,鸟类远辟他乡,并影响植物生长。3.3

造成伦敦烟雾事件的原因

科学家们经过近十年努力,终于查清楚了这场烟雾的元凶。原来煤炭燃烧释放出来的烟尘中含有三氧化二铁,它能促进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氧化,进而生成硫酸液附在烟尘上或凝聚在雾滴上,一旦被人们吸入,就会感到胸口窒闷,并伴有咳嗽、喉痛、呕吐等症状出现,使支气管炎、冠心病、流感等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成倍增加。但是,一般情况而言,空气污染对人体的伤害,是不知不觉的缓慢发展,像伦敦烟雾事件这样在短时间内对人们造成如此惨重伤害,还有另外的原因。伦敦烟雾事件的发生与伦敦的地形和气候亦相关。3.3.1 工业排放和冬季燃煤取暖(直接原因)

自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以来,煤炭成为工业和家庭使用的核心燃料,因此,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致使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英国冬季比较寒冷,居民家庭普遍要烧煤取暖,使烟尘排放量比平时更高。3.3.2 逆温现象和高压系统(间接原因)

12月5日,伦敦上空出现逆温现象,空气处于十分稳定状态,这就造成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等聚集在空中不易向上扩散和稀释。同时,英国大部处于高气压控制之下,多下沉气流,污染物难以向高层大气扩散,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3.4

采取的措施

“伦敦烟雾事件”之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尤其是伦敦市严重的大气污染引起中央政府及各界的高度重视。上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伦敦开始重点治理煤烟对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采取了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3.4.1 加强立法

伦敦市严重的大气污染引起了英国政府及各界的高度重视在整个治理过程中,政府发布了各种相应的法律、通告,为成功地控制大气污染奠定了基础。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后,著名的“比佛报告”(the Beaver Report)(迫于议员和伦敦城乡委员会的压力,英国政府做出了让步,一个由休·比佛爵士任主席的调查委员会随后成立。名为比佛委员会)由此产生,推动了《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4年后,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1958年又加以补充),该法案是一部控制大气污染的基本法,对煤烟等排放做了详细具体的规定,控制范围也进一步扩大。该法令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设立控烟区(也称无烟区)在控烟区内准许使用的燃料为无烟煤、焦炭、电、煤气、低挥发性锅炉煤、燃料油,禁止使用其它燃料。第二,控烟区住户改装炉灶以适应新燃料。其改造费用30% 自理,30%由地方解决,40%由国家补助。第三,规定超过林格曼二度的烟尘为黑烟,超过林格曼四度的为浓烟。地方管理局在控烟区内禁止排放黑烟。第四,新建工业锅炉在使用时尽量不排放黑烟

地方管理局有权禁止建设烟囱高度不够的建筑。1956年英国政府还制定了《制碱等工厂法》,该法令的要点如下。第一,规定有污染的生产工艺每年登记一次。第二,登记条件是必须采用可以连续有效使用的最佳可行设施,以防止排出有害气体。第三,某些工艺须规定酸性上限浓度。第四,根据《清洁空气法》的规定,登记后的工艺不得排放黑烟。1967年,英国政府发布有关提高烟囱高度的通告。通告规定,工厂烟囱高度须为建筑物的2.5倍(据研究,当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与燃料用量成正比时,高烟囱能使地面大气中二氧化硫含量减少30 %)。

1974年英国政府又颁布实施了《控制公害法》。该法全面系统地规定了对空气、土地、河流、湖泊、海洋等方面的保护及对噪音的控镧条款。此外,英国政府颁布的关于控制大气污染的法令还有《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汽车使用条倒》和《各种能源法》等。上述各种法令、通告的颁布,对控制伦敦的大气污染和保护城市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3.4.2

改变能源结构

50年代,伦敦的有关部门通过对大气朽染源进行分析,发现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及家庭燃煤,因此,他们决定增加清洁能源比例,将燃煤改为使用油、天然气及电力等。为加快燃料结构的改变.政府采用补贴的办法帮助居民改造燃具而且要求市区和近郊区所有的工业企业都不准用煤炭和木柴作燃料,其产生的废气也均须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加以净化.达标后才可排出。由于采取了上述有力措施,到1965年,煤在燃料构成中的比倒为27%(1980年进一步减少到5%,而且还仅限于远郊区工厂使用),电和清洁气体燃料占24.5%(至1980年提高到51%,燃料油为43%(1980年为41%)3.4.3

疏散人口和工业企业

为了解决城市人口和工业企业过于集中 ,而给市区带来大气污染等问题,伦敦在40年代末建成8座新城的基础上,于60年代末在城市以北和西北地区又兴建了被得伯勒、米尔顿凯恩斯、北安普顿等3座新城(这3座新城距伦敦市中心的距离从 80 ~ 133公里不等),这些新城的建设为人口和工业外迁提供了有利条件。自1967年起,伦敦市区工业用地开始减少,至1974年市区共迁出2 4万个劳动岗位,以后又迁出4.2万个。与此同时,薪城企业由原来的823家,增加到2558家.新城的人口总数也由原来的45万增至136.7万(包括其他地区迁人的人口)。3.5

随着时代的发展,伦敦大气遇到了新问题

煤烟离开了,汽车却又开过来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汽车数量持续增加,汽车尾气逐渐取代煤烟而成为英国大气的主要污染源。起初,人们主要关注汽油中铅对人体踺康的影响,无铅汽油在此背景下逐渐受到重视。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们又逐渐认识到,汽车排放的其他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稳定有机化合物也是对环境和人体十分有害的成分。这些物质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可发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发生“光化学烟雾”。

3.5.1 采取的新措施

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于是,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措施,如:推广使用无铅汽油;在车辆年检中,严格检测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等的排放是否达标;在市中心设立污染检测点,警察可拦截有

过多排污迹象的车对其进行测试,并有权对未通过测试的车主实施罚款。伦敦市1999年建立了第一个P M2.5监测站从1993年1月开始,所有在英国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等一系列法规,伦敦主要是从法律,交通,城市规划三个层面入手,进行合理的治理。密如蛛网的地铁线是伦敦公共交通的重要保证。

2003年, 伦敦市政府出台了“堵塞费”措施,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买路费”,由此获取的收入完全用于改善伦敦公交系统。此外,伦敦市还公布了更为严厉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车进入伦敦,计划在近20年的时间里,减少伦敦私家车流量 9%。这一方案既有利于解决市区交通堵塞问题,也可改善空气质量。同时,实行向利用公共交通、步行、骑自行车等节油、无污染的出行方式转化的交通发展战略,以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 从而有效降低机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具体办法有:设立公交专用道,设立1000英里长的自行车线路网,设立林荫步道网, 投资发展新型节能、无污染的公交车辆。从2000年起提高停车费用,市内原有的各大公司、公共场所的免费停车场一律改为收费停车场。加强汽车制造业的技术改造,设计生产先进的环保型轿车。

环形绿化,改善城市环境。伦敦市在城市外围建有大型环形绿带,至20世纪80年代该绿带面积达4434平方公里,与城市面积(1580平方公里)之比达到2.82:1。远期绿带规划面积可达5791平方公里,与城市 面积之比可达3.67:1。伦敦绿带的建设在置换城市空气,保持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环境,控制城市向外扩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6

伦敦现状

1975年,伦敦的雾日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15天,1980年降到5天, 彻底摘掉了雾都的帽子。经过治理,伦敦空气环境得到良好改善,并成功举办了2012年夏季奥运会。

4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40年代初期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市。

1943年7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城市洛杉矶遭到“袭击”。当时的洛杉矶市中心被烟雾“占领”,浓重的烟雾遮住画面,楼房、街道朦朦胧胧。当时,数千人出现咳嗽、流泪、打喷嚏的症状,严重者眼睛刺痛、呼吸不适,头晕恶心。随后,洛杉矶经常在夏季出现烟雾不散的严重污染现象,成为美国最早陷入空气污染的“雾都”之一。

4.1 发生背景

洛杉矶位于美国西南海岸,西面临海,三面环山,是个阳光明媚,气候温暖,风景宜人的地方。早期金矿、石油和运河的开发,加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很快成为了一个商业、旅游业都很发达的港口城市。洛杉矾市很快就变得空前繁荣,著名的电影业中心好莱坞和美国第一个“迪斯尼乐园”都建在了这里。城市的繁荣又使洛杉矾人口剧增。白天,纵横交错的城市高速公路上拥挤着数百万辆汽车,整个城市仿佛一个庞大的蚁穴。4.2 发展与影响

从1943年开始,洛杉矶每年从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城市上空就会出现一种弥漫天空的浅蓝色烟雾,使整座城市上空变得浑浊不清。洛杉矶在40年代就拥有250万辆汽车,每天大约消耗1100吨汽油,排出1000多吨碳氢(CH)化合物,300多吨氮氧(NOx)化合物,700多吨一氧化碳(CO)。另外,还有炼油厂、供油站等其他石油燃烧排放,这些化合物被排放到阳光明媚的洛杉矶上空,不啻制造了一个毒烟雾工厂。这种烟雾使人眼睛发红,咽喉疼痛,呼吸憋闷、头昏、头痛。这种烟雾是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的,一般发生在湿度低、气温在24-32℃度的夏季晴天的中午或午后。汽车尾气中的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NO2)被排放到大气中后,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会吸收太阳光所具有的能量。这些物质的分子在吸收了太阳光的能量后,会变得不稳定起来,原有的化学链遭到破坏,形成新的物质。这种化学反应被称为光化学反应,其产物为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

1943年以后,烟雾更加肆虐,以致远离城市100千米以外的海拔2000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减产。仅1950-1951年,美国因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就达15亿美元。

在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中,洛杉矶市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1955年9月,由于大气污染和高温,短短两天之内,65岁以上的老人又死亡400余人,许多人出现眼睛痛、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1955年,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1970年,约有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红眼病。直到20世纪70年代,洛杉矶市还被称为“美国的烟雾城”。与此同时,战后工业迅速发展和人口大幅增长,洛杉矶和许多其他美国城市一样开始大力发展飞机制造业、军事工业等现代工业。截至上世纪70年代,洛杉矶市汽车保有量从30年前的250万辆激增到400多万辆。美国空气污染问题专家迈克尔•霍夫曼说,在美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时期,不少没有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都会患上严重肺部疾病。加州理工学院多名教授回忆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学院里生活数月的人甚至不知道几英里外有座高山,而被称为“杀人尘”的空气污染物使不少人罹患疾病甚至死亡。1979年9月,洛杉矶空气中的臭氧含量临界“危险点”。1989年秋天,美国《洛杉矶时报》在头版登载了一幅洛杉矶市郊高楼大厦轮廓线的照片,烟雾笼罩了整个洛杉矶市中心,能见度已降至三个街区。《洛杉矶时报》近年报道说,洛杉矶地区仍是美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地区。尽管这一地区的污染颗粒物全年平均值已达标,但该协会仍把洛杉矶的臭氧超标天数和污染颗粒物超标天数列为不合格。该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由于长期呼吸被臭氧污染的空气,洛杉矶地区大约有100万成年人和30万儿童患哮喘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亿美元。4.3

查找原因

1943年的严重雾霾事件极大地刺激了美国民众的神经,人们在震惊、恐惧中开始反思。事件发生后,洛杉矶市很快成立了烟雾委员会。最初,所有人都将“毒气”的产生归罪于工厂排放。卫生部门开始排查工业排放,生产丁二烯的工厂随后被勒令暂时关门。然而,情况并未好转。1943年至1946年,当地政府、媒体和民间组织纷纷聘请空气污染专家对雾霾构成进行分析。

空气污染专家雷蒙德•塔克直言,不应盲目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某个产业、工厂或群体,问题面前各方“都有份”。他指出,当地官员缺乏法律赋予的进行雾霾治理的职权。

雾霾到底是什么?答案直到加州理工学院生化教授阿里•哈根-斯米特富有成效的雾霾研究后方才揭晓。

哈根-斯米特等人在1952年发表研究报告指出,“洛杉矶烟雾”属于光化学烟雾,主要是由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造成。这种有害混合烟雾中除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外,主要含臭氧和醛类物质等,也有细颗粒物,对人体呼吸系统有直接影响。

研究表明,美国的空气污染主要由六大因素所致:气态污染物、温室气体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可吸入颗粒物(PM)以及气候影响。

美国环保署新闻发言人内斯塔•琼斯介绍说,颗粒污染物对公众健康影响巨大。从1997 年开始,美国将颗粒物细分为细颗粒和粗颗粒分别监测,并设立了一套专门针对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即PM 2.5)含量的新标准。

研究结论为加州乃至美国的空气质量标准制订提供了基础。由此,洛杉矶开始了一场治理空气污染之战。4.4

采取的措施

随着民众对污染源和排放物及危害认识的增加,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美国在政府层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铁腕治理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污染。4.4.1 制定法律

严格标准

1970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了《国家环境政策法》,确定了国家环境保护目标,要求政府所有部门的工作都要考虑环境因素,成为美国最早确立的整体环境政策。同年12 月,美国环保署成立,其任务是“修复被污染的自然环境,建立新规则,引导美国人民创造更清洁的环境”。

1955年,美国联邦政府出台第一部治理空气污染的法律——《空气污染控制法》,为地方治理空气污染提供联邦补助和技术支持。此后,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多项立法和修正案,提出空气污染控制政策。其中,美国国会在1963年通过的《清洁空气法》是最重要的一部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该法案首次指出,空气污染是跨地区的全国性问题,美国此后开始根据该法案颁布全国空气质量标准。此后几十年间,该法案又经过了数次修改,其中1970年《清洁空气法》加强了对汽车排放尾气的控制。1990年该法案经过再次修改,规定了更严格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并对189种有毒污染物制定了新的控制标准。根据《清洁空气法》,美国环境保护署须每隔五年重新复核一次空气质量检测标准。2012年底的空气质量标准就是最近的一次更新,新规定将PM2.5年平均浓度标准从小于等于15微克/立方米降到了12微克/立方米。

据美国环保署估计,按照新标准,到2030年,随着PM2.5细微颗粒物污染水平下降,可以减少4万例过早死亡。加州空气治理委员会负责人理查德•科里介绍说,数十年来,加州形成了全美最严格的空气治理政策,很大程度改善了空气质量和公众健康情况。

4.4.2 源头治理 减少排放

加州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是汽车尾气,这是加州空气治理政策的战略重点。首先,在洛杉矶市出售的汽车须是“清洁的”,政府要求1994年以后出售的汽车全部安装“行驶诊断系统”,即时监测机动车的工作状态,让超标车辆及时脱离排污状态和接受维修。而且,加州通过了严于联邦的《污染防治法》,引导并促使美国和外国汽车生产厂商改进汽车的排放性能。其次,洛杉矶市采取了包括增加停车收费等多种方式,鼓励多人合乘一辆汽车,减少公路上的实际行驶量和尾气排放。政府还通过低息贷款和补贴的方式鼓励人们尝试使用清洁燃料的汽车。再者,加州是美国第一个在燃料泵上装配橡皮套的州,套内的填充装置可以减少汽油蒸气逸入大气。此外,加州在替代清洁燃料的研究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其已成为世界上利 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置较多的地区。如今,尽管洛杉矶依然被列为美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但在一年中的多数时间,从洛杉矶市中心已可以清晰地看到山上“好莱坞”的标志,从格里菲斯山上的天文台可以清晰地看到全城风貌,而在洛杉矶郊区生活的孩子也可以数着星星入睡。

5三大事件对比分析

5.1 特点对比

北京与伦敦的空气污染均发生于冬季。冬季的扩散条件不好,容易形成逆温层,简单来说就是地表温度低、上面温度高,使得污染物难以扩散,污染物扩散不出去,都沉积在地表附近,使污染物浓度增大。污染物种类不同。伦敦是煤烟型污染,主要是一次污染物,北京基本都是复合型污染,既包括煤烟污染,也包括通过大气化学过程形成的二次颗粒物等。而在京津冀雾霾天气的专项研究中,专项组检出了大量含氮有机颗粒物,这是“最危险的信号”,因为这就是“洛杉矶上世纪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之一”。同时本次席卷中国中东部地区的强霾污染物化学组成,是英国伦敦1952年烟雾事件和上世纪40-50年代开始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的混合体,并叠加了“中国特色”的沙尘气溶胶。

5.2 措施对比与北京的不足

5.2.1 PM2.5监测

PM2.5的标准是由美国在1997年首先提出的,2000年以后,美国、欧盟、英国、加拿大、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分别制定了PM2.5的标准限值。2010年底,除美国、英国、日本和欧盟一些国家将PM2.5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而在我国,PM2.5走进公众的视野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2012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首次增加了PM2.5的监测。随后,各地对于PM2.5的监测才进入正轨。而且要全面落PM2.5监测到全国每个地方则要等到2016年。目前还不是强制性标准。5.2.2制定的标准问题

我国2012年03月02日发布《 环境质量标准》中,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技术规定,PM2.5首次被纳入监测控制范围,但是这个标准还有些问题,这个要等到2016年才实施的新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一期过度值相同,我国新标准每75微克立方米仅为世界卫生组织安全日均每25微克立方米的3倍。美国日均标准是每35微克立方米,我国是美国的两倍。

5.2.3立法以及执行力度

2012年3月2日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但于2016年才实施。而且由亚行与众多专家完成的《中国环境分析》报告称,数据显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全国500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世卫组织推荐标准的不足5个。这表明中国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距离世界的差距。英国1956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清洁空气法》1956年还制定了《工厂法》等;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催生了著名的《清洁空气法》,也始终起到了环境管理的先头示范作用。而且欧盟一直有规定,其成员国空气不达标的天数不能超过35天,否则就要支付高达3亿英镑的罚款。

5.2.4 态度与行动

据《看天下》2011年31期中《北京市环保局、美国大使馆“空”战》一文报道:11月6日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奥运后空气质量通报显示,奥运后北京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部分污染物浓度呈逐年递减趋势,颗粒物污染依然严重,但未出现恶化。但是,“奥运一过,北京市空气恶化”的质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奥运之前为了实现蓝天指标,北京市采取了工地停工,机动车单双号限行,重污染企业搬迁或减产等一系列措施,不过现在长期保留下来的只有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因此,工作态度上重视和积极行动是治理空气污染的出发点和成功的保障。5.2.5 时间因素

美国洛杉矶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治理至今,而英国伦敦从上世纪50年代治理至今,都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才有如今的成效。而我国如此严重的雾霾天气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同样,治理过程也并不是朝夕的事情,这是一项长久的战役,这都需要时间这一要素。这个时间必不可少,我们只能通过各种手段来将其缩短

6启示与建议

面对如此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有效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从大的角度来提出措施和建议。

(1)加强立法,加大惩罚力度

依法治理是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伦敦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使治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才能使治理工作顺利实施。所以必须采取严厉的政府管制,治理环境不能靠自律,要靠法律强硬手段。

(2)加强综合性治理

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既与燃料结构有关,也是人口、交通、工业、建筑高度集聚的结果。对于这样一个综合性的难题,必须结合地形、气象、能源结构、绿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筑布局、交通管理、人口密度等多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考虑,采用综合性的办法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城市大气污染,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3)制定具体标准、建立监测网

建立监测网的目的是了解城市大气污染的现状,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措施。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普遍建有大气污染监测网,并通过监测网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一旦监测到的空气污染浓度达到警戒线时,除向市民发出警报外,还要采取工厂限产,交通管制等方法,“强制”治理大气污染,以保证市民健康,保护城市环境。

(4)加强科技开发

科技工作在治污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决策作用。我们目前许多产品和科技还依赖与进口,这反应出我们的环保科技水平亟待提高,需要企业和科研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快更新技术。(5)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树立起危机感和紧迫感,人人从我做起,支持环保工作,以确保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全面、高效、迅速地开展。需要得到政府制定坚决的政策的同时,也需要公众的支持,治理不仅针对工业企业,也针对每个人。引导公众养成绿色低碳生活习惯,共同努力促进大气环境改善。让环保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6)民众监督,督促政府有所作为

英国比佛委员会的空气污染报告(比佛报告)的发表,空气立法才有了可能。西蒙·伯其特是英国民间空气运动的领军人物,他创办的伦敦清洁空气组织(Clean Air in London),在过去几年内不断给政府施压,游说欧盟提高空气质量标准。建议我国建立类似的民间团队,督促政府为大气治理作出及时的行动!

6.1 针对北京雾霾的建议

(1)多污染物综合控制策略。PM2.5是复合型大气污染,必须采用多污染物控制策略。首先要全名削减与大气复合污染有关的一次污染源(机动车,燃煤等)的排放,其次要加强对二次转化前体污染物(SO2、NOx等)的控制。

(2)区域协同控制策略。北京雾霾污染其中一个原因是局地加区域相互累积的结果,必须采用协同控制策略。北京的大气污染控制要注意西南方向污染物的输送以及重点源的控制。北京必须建立大气联防联控机制。北京奥运就是一个联防的好例子。

(3)更改交通模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520万辆,机动车剧增一个副作用是,城市中的交通拥堵日益严重,而拥堵本身又产生了更多的排放和污染。应鼓励人们采用公共交通或者自行车等交通方式出行。

(4)开发新能源,调整能源结构。今冬,用燃煤供暖造成的集中排放,也是加剧雾霾的重要因素。同时采用的清洁能源比重低。目前可以逐步采用电力或天然气逐步代替燃煤,减少污染。新能源方面目前我国一部分地区已开始研制无烟型煤,或者是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等能源。

(5)升级油品标准。最新数据显示,在北京PM2.5来源构成中,机动车排放已由去年的第二位(22%)升至第一位(25%)。在过去的十年,国Ⅰ、国Ⅱ、国Ⅲ标准陆续实施的过程中,车用燃油标准滞后于车辆排放标准的桥段反复上演。油品升级迟滞,使得大部分地区的油品含硫量居高不下,进而导致尾气净化装置和颗粒捕集器等清洁化技术无法应用。

(6)加大绿化。通过加大绿化力度提高绿化水平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

(7)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大力发展金融、软件、旅游和文化创意等污染 排放低的新兴产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换取环保。

(8)社会力量。发挥群众的力量,公众以各种方式,督促政府采取更积极 的做法。

参考文献

60年前的伦敦烟雾事件 世界环境·图文故事 world environment 冬雾与污染——从英国伦敦烟雾事件谈起 刘光生

伦敦:告别雾都由然《中国石油企业》 2012

伦敦,让烟雾走开 London,let the fog go away seuly 2005 《见证·思 考》

伦敦的光化学空气污染 朱来东译自《Geographical Magazine》 June 1983 伦敦综合治理城市大气污染的举措

北京规划建设·城市环境 雾都劫杨艳湖南安全与防灾·域外采风 2009

英国大气污染控制及行动措施 李浩 奚旦立 唐振华 陈亦军《干旱环境检测》2005

英国伦敦:从“雾都”到绿城 china report 2009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张庸 环境导报 2003

北京市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 周涛 汝小龙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2 北京PM2.5污染特点及防治途径 彭应登 钟良 刘翠玲《节能与环保》2012

篇2:北京雾霾事件论文

市气象台连续发布大雾黄色预警,预计今日冷空气“赶走”雾霾

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昨日傍晚,北京大雾,一名男子在景山顶上看风景。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新京报讯(记者金煜邓琦)昨日,北京遭遇严重的雾霾天。市气象台连发大雾黄色预警信号,至截稿时,全市PM2.5浓度普遍超标两倍至三倍,为新标准下的“重度污染天”。今日,受冷空气影响,预计污染将结束。

能见度最低不足500米

这场大雾持续了两个晚上,一个白天。

据市气象台发布的消息,从前天晚上开始,京城气温下降,湿度迅速增加,相对湿度超过了90%,最终,从后半夜开始,雾气逐渐加重。

到了昨日早上,京城出现了大雾。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郭金兰表示,昨天早上东部和东南部的能见度小于1公里,其余大部分地方都维持在1-2公里。

这种状况一直维持至昨22时许尚未结束,郭金兰表示,中午,随着气温上升,能见度稍微有所好转,但没有明显改观,而昨天进入傍晚和夜晚后,随着气温下降,相对湿度再次升高,能见度变得更差,傍晚时候,大部分气象站观测到的能见度都在1公里左右,部分地区能见度则在夜间降至500米以下。

昨日,市气象台在凌晨5时30分发布了大雾黄色预警。到下午,大雾依然没有消散的迹象,市气象台继续发布该预警信号,至截稿未解除。今年入秋以来,这是第二次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号。上一次是8月31日和9月1日。

马路边污染更严重

这也是北京自9月底至10月初公布了全部35个PM2.5监测站点数值之后,首次迎来的大范围、持续的严重污染过程。

从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实时公布的PM2.5数据看,从前晚到昨夜,所有35个PM2.5监测站监测数据都处于高浓度值,普遍在200微克上下起伏。在一些时段,平原、东部和南部一些站点的实时浓度一度超过300微克,甚至接近400微克。

昨日至19时的24小时均值,大部分区县都超过了200微克,数值最高的亦庄开发区达到了268微克。记者对除数据缺失的门头沟站点之外的剩余22个城市空气质量评价点计算,PM2.5的日均值为223微克。

根据新的空气质量标准,PM2.5日均值在75微克/立方米以下才达标,均值在150到250微克之间时,为五级“重度污染”,昨日的全市平均值,为达标值的三倍。今年上一次严重的污染,发生在8月底9月初大雾时。

此外,设置在交通主干道上的5个交通站点数据显示,PM2.5日均值均超过250微克,接近300微克。在密云水库,PM2.5均值也达到了155微克,超标一倍。

■ 影响

多条高速封闭

受大雾影响,昨日早晨开始,北京管界内京开高速、京港澳高速、京哈等多条高速公路采取了临时封闭措施,高速上排队车辆也影响到昨天的早高峰,北京西南部地区环路以及东五环拥堵持续时间长。上午至中午,各条高速路的封闭措施陆续解除。

24航班取消

首都国际机场受大雾影响能见度较低,部分航班延误。截至上午11时,首都机场出港延误滞留1小时以上的航班有24班,取消24班。大雾消散后,机场运行逐步恢复正常。

新京报记者 郭超

■ 解读

秋冬换季多雾霾

专家建议市民多关注污染数据

去年10月底11月初也发生了一次持续多日的严重雾霾天,并引发公众对PM2.5污染的热议。此后不久,国家将PM2.5纳入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并启动了PM2.5治理。

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说,目前正好是秋转冬的季节,北京往往在10月末到11月初,特别是供暖之前出现这种雾霾天,这是由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造成的。

郭金兰表示,此时冷空气开始有所影响,但因气温降低,湿度也增加,出现雾的频次也较高,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她表示,此次雾霾天,不仅北京,河北中南部、天津等都有影响。她表示,去年同期的雾霾天持续时间更长,而今年接下来的秋冬季节,这样的天气还会出现。不过,今天冷空气就会进入北京,空气很快会改善。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市民应该多关注发布的数据,可以去看一下35个监测点中距离自己比较近的点,把它作为一个参考。污染严重的时候,有官方的数据和报告,这是一个进步,他也表示,比较遗憾的是,全市还没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新京记者 金煜 邓琦

篇3:北京雾霾事件论文

关键词:新闻客户端,北京雾霾,框架理论

2015年12月7日, 北京市首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 雾霾天气对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市民的健康及出行带来了严重影响, 众多媒体均对该事件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和评论。本研究以近期“北京雾霾”为案例, 通过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对新闻客户端环境新闻的报道建构展开分析, 从而呈现出不同新闻客户端的侧重点。

一、理论与研究设计

(一) 理论概念

框架理论源自加拿大学者贝特森 (Bateson) , 德国学者高夫曼 (Goffman) 于1974年在《框架分析》 (Frame Analysis) 一书中将这个概念首次引入社会文化学, 并逐步引起语言学、传播学等其他学科的注意。高夫曼认为“所有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解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我们能够确定、理解、归纳、指称事件和信息”。[1]

高夫曼的框架理论在新闻传播学中主要应用于3个领域:从新闻生产的角度研究媒体框架如何被建构;从内容研究的角度考察媒体框架是什么;从传播效果的角度研究受众如何接收和处理媒介信息。[2]本文以“北京雾霾首次启动红色预警”这一突发事件为案例, 从内容研究的角度对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报道框架展开分析, 从而探讨全媒体环境下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报道方式、手段以及特点。

(二) 研究样本与类目建构

本研究主要采取内容分析法, 从2015年12月7日18时北京首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开始, 分析一周内 (2015年12月7日18时~2015年12月14日18时) 澎湃、界面、并读3个新闻客户端围绕“北京雾霾红色预警”事件展开的报道。以时间为序, 以“篇”为单位, 剔除重复的新闻, 共选取有效样本99篇, 其中, 澎湃新闻41篇, 界面新闻31篇, 并读新闻27篇。

本研究的类目构建共分为五个部分, 即对报道数量、报道角度、新闻来源、报道主题、新闻呈现方式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探索不同移动新闻客户端有关北京雾霾新闻报道的框架与特点。

二、研究内容

(一) 报道数量在事件的时间发展上呈递减趋势

3个客户端在报道数量和发表时间上, 显示出新闻价值五要素中的时新性。2015年12月7日18时, 北京市首次发布雾霾红色预警, 3个新闻客户端的报道数量以事件发生之后的前三天为最, 并呈逐步递减的状态, 并读新闻客户端尤为明显, 红色预警发出四天之后, 报道数量大幅度减少, 具体报道数量详见表1所示:

(二) 报道角度

本文将新闻客户端对雾霾的报道分为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和客观报道。负面报道是对造成雾霾的人为因素以及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报道, 如《重雾霾下北京仍有企业烟囱排放黑烟, 环保部批其顶风作案》;正面报道是偏向积极的和正面的引导, 如《政府出台措施积极应对, 雾霾天气将会发生好转, 市民晨练依旧》;在正、负面报道之间的可称之为“客观报道”, 常见为单纯的描述性报道, 如《北京发布空气重污染蓝色预警, 预计13日夜间将好转》。从整体来看, 客观的报道所占的比重最大, 共55篇, 达到了53%;负面报道以28篇位居第二, 达到30%;而正面报道共16篇, 占总数的17%。

(三) 新闻来源

澎湃、界面、并读3个新闻客户端的新闻来源主要由3个部分构成, 分别是自采原创、新闻转载以及自媒体。原创新闻分别是18篇、15篇和7篇, 原创率为44%、48%、24%, 原创新闻大多属于实时消息、政府政策解读以及现场报道;新闻的转载率分别是46%、16%、62%, 来源于自媒体的新闻比例分别是10%、36%、14%;自媒体报道数量的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自媒体在新闻客户端中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使新闻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扩展, 增强了新闻内容的趣味性, 曾经的“议题真空地带”被填补。其中, 界面新闻自媒体联盟 (JMedia) 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自媒体社群平台, 具有很强的原生内容创造力。

(四) 报道主题

根据对选取样本的分析, 将报道主题分为5大类, 分别为:关于雾霾情况的描述;雾霾给民众带来的影响;气象信息;对雾霾原因的分析;围绕雾霾提出的措施和建议 (详细分布如表2所示) 。通过分析得出, 三类新闻客户端对新闻事件报道的侧重存在差异。澎湃新闻对雾霾情况的描述性报道以及措施建议有所侧重, 如《环保组织献策根治雾霾:以国控标准联网监测地方重点排污企业》《北京启动首次雾霾红色预警前, 市环保局曾开会反思应对工作》, 报道内容相对客观, 面对雾霾带来的争议性问题, 理性引导, 体现了媒体的责任感。界面和并读两类新闻客户端更侧重于报道雾霾给民众带来的影响。而界面新闻也体现其对财经新闻的倾向性, 如《京城红色雾霾预警看看哪些重仓环保的基金帮你赚钱》、《北京出现重污染红色预警, 这些个股却将受益》,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界面新闻客户端的人群定位相对准确, 不拘泥于原有的新闻范围, 与其他移动新闻客户端相比, 具有自身独特的差异性。并读新闻侧重于展现雾霾天气对民众生活带来的影响, 如《雾霾“红警”下的户外工作者》、《雾霾又双叒叕来, 看我如何玩转它》, 这类报道不再局限于对雾霾成因以及应对措施的探讨, 多以具体新闻人物的方式来呈现, 将雾霾对民众生活的影响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五) 新闻呈现方式

全媒体背景下, 阅读时间碎片化和空间碎片化日趋显著, 单调乏味的文字报道已经无法充分满足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因此, 移动新闻客户端对新闻的报道, 不仅要包含文字、图片, 还要融合视频、H5页面等多种形式。

澎湃新闻客户端对雾霾新闻的报道表现形式比较灵活, 以文字配图片为主。在一周的新闻报道中, 纯文字报道只有9篇, 占总数的21%;而图片配文字的新闻报道数量 (包括图片新闻) 则为40篇, 占总数的75%。在《主要看“气质”, 红色预警下的灰色北京》这篇报道中, 图片大多使用冷色调, 并辅助文字的表达, 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刺激。值得注意的是, 澎湃新闻除了传统的图片配文字的表现形式外, 还加入了视频报道, 并且有出镜记者对北京某地区的空气状况进行现场报道, 这也充分地体现了新媒体的优势。例如, 在《北京再次遭遇大范围严重雾霾, 首发红色预警》这篇报道中, 用视频拍摄了北京天气的实时状况, 提高了新闻的时新性。但是, 在一周的新闻中, 视频报道仅有澎湃新闻的2篇, 还很难占到一定的比例。

三、结语

本文选取澎湃、界面、并读三类新闻客户端对北京雾霾红色预警的报道, 探究新闻客户端呈现新闻事件的手段和特点。这三类新闻客户端都是传统纸媒与移动互联网结合的产物, 具有专业的记者团队, 总体来说, 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 新闻转载居多, 原创比例还有待提高。第二, 对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 几乎没有在标题和文章内容上进行二次加工, 导致各客户端差异性不明显。第三, 专题性的深度报道以及调查类的报道比较匮乏。第四, 报道形式和报道手段与其他商业类新闻客户端相比, 缺乏创新性, 传统媒体色彩还比较浓厚。第五, 自媒体生产内容是客户端差异化的手段之一, 但是, 当前各个客户端自媒体生产内容占比还有待提高。

移动新闻客户端要想在目前市场格局初定的情况下脱颖而出, 占有一席之地。笔者认为应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雾霾报道的框架,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首先, 在报道体裁上可适当增加一些有关雾霾的深度报道。事实上, 雾霾并不仅仅是气象问题, 它还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因此, 对于雾霾这类较为复杂的环境议题, 可以采用深度报道的形式, 深入挖掘雾霾的成因, 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 追踪和探索雾霾的发展趋向, 从而达到对雾霾进行客观、专业、深度的解读。

其次, 要突出差异化。新闻内容的竞争要着力打造原创内容以及同一新闻内容表现形式的不同体验, 同时转向读者定位的精准匹配以及客户端的个性化体验上, 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 才能吸引受众, 提升品牌价值。

最后, 加强新媒体手段在客户端新闻报道中的运用。例如, H5页面、视频等元素, 将互联网思维真正融入移动新闻客户端当中, 在内容呈现、版式设计、互动方式等方面都充分迎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参考文献

[1]Owen Goffman.Frame Analysis[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4:10-11.

篇4:少年侦探团之“雾霾”捣乱事件

法官大人清了清嗓子,开口道:“先请各位市民看一段VCR!”

大屏幕上马上播出了一段视频: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放眼望去,一片茫茫……简直是2013年新上映的科幻大片啊!仔细一看,这不是前一阵我国华北地区的真实景象吗?唉,道路管制,机场关闭,港口停运,企业停产,医院里呼吸道疾病的病人大幅增加,连体育课都改在了室内,还有那位外国友人,简直戴上了“防毒面具”……生活真是乱了套!没错,这都是“雾霾”惹的祸!

现场已经开始了一阵躁动,法官再次清了清嗓子:“肃静!”终于开始审理。

法官:雾霾,你为什么要捣乱?

雾霾:法官大人,我是冤枉的!我是受“逆温层”指使的!它才是幕后老大!

法官:逆温层?我怎么没听说过?

雾霾:您听我来解释。一般来说,越接近地面的空气温度越高,空气一热,体积就膨胀,然后上升,污染物也就带走了。可是阴天时,地面的温度反而比空中低,这就是“逆温层”,空气无法上升,污染物就一直在原地积累了,就产生了“雾霾天”喽。

法官:说的有道理,速速通缉“逆温层”!

这时,现场响起了一个声音:“法官大人受骗了,雾霾是俩兄弟嘛,还有一个躲起来了。”原来是少年侦探团的可乐王。

法官脸红了起来,说:“你说雾霾是俩兄弟,你有什么证据呢?”

同为少年侦探团成员的乔乔木站起来说道:“还是我来解释吧,雾和霾虽然看起来很相似,可实际上它们是双胞胎。空气所含的水汽量饱和,在低温与凝结核的辅助下,凝结成微小的水滴,悬浮在空中就是雾。而霾是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在空中而形成的空气混浊现象。很多情况下,霾中的微粒可以充当水汽的凝结核,所以雾和霾也会同时发生,无法区分开。法官大人,我也带了一段VCR,请大家再进一步认识下它们兄弟俩。请看大屏幕——”

原来,雾和霾都能导致能见度较低,因此经常妨碍交通。但是,如果雾的凝结核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污染物,雾就变成了“毒雾”,所以雾天最好不要出门。而霾比雾还要脏好多,它是由空气中的污染物造成的,这些污染物对人体都有害,可以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还有可能诱发心脏等器官的问题,甚至致命。

霾终于被抓住了,法庭第二次开庭。雾和霾俩兄弟站到了一起,前来的市民更多了,这一次,编辑姐姐和少年侦探团一块儿来了,她有更重要的发现告诉大家。

大屏幕播放起了VCR:工业废气直接排入了空气中,汽车拥挤不堪,路面俨然成了巨大的停车场,北方的城市供暖正在火热进行中……

看来雾霾天的产生,虽然有逆温层的唆使,但是主要原因还是我们自己,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等正是空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篇5:北京雾霾停课通知

为保护幼儿健康,依据《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和《昌平区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有关规定,结合昌平区教育系统实际,要求:20xx年19日—21日(下周一—周三) 放假三天。

备注:请各位家长安排好工作和生活。如特殊原因幼儿在家无人照看,需要来园请家长在来园填写书面《来园协议》,谢谢配合!

xx艺术幼儿园

篇6:北京雾霾的原因

研究显示,沙尘天气常对春季气溶胶有重要影响,而在秋冬季节,来自建设工地的浮尘和街道的再悬浮尘是土壤尘的主要来源。燃煤源在冬季贡献最大,生物质燃烧源贡献春、秋季较高,冬、夏季较低。工业污染源贡献在夏秋季节较高。硫酸盐、硝酸盐等组成的二次无机气溶胶在夏季和春季的贡献最高。

研究表明,对于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等六类主要组分来说,北京的南部地区是来源可能性最高的区域。来自北京南部的气流常携带较高浓度的二次无机气溶胶和含碳气溶胶,西北向的气团则含有较多的土壤尘和含碳气溶胶。北京发生雾霾时,来自南向的气流会使二次无机气溶胶的浓度变得很大,这可能与高湿度的云雾中较强的非均相反应以及较强的光化学反应有关。

研咳嗽北硎荆绻济骸⒐ひ滴廴竞投挝藁芙喝隼丛春喜⑵鹄矗剂先忌张欧懦晌本㏄M2.5污染的主要来源。北京周边省份快速发展的工业生产会带来跨境传输的污染。治理北京本地空气污染,不仅需要改善能源结构,还需要区域联合防治。

上一篇:产品计划书样本下一篇:校园安全演讲稿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