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理论培训计划

2024-04-15

中医护理理论培训计划(精选8篇)

篇1:中医护理理论培训计划

中医护理理论

一、定义

中医护理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中基的各种技术、方法运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而形成的不同于现代护理的独特的护理体系。

二、中医护理学的优势与特色

与现代护理学相比,中医护理的优势与特色仍是无法替代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观:整体观是中医护理学的一大特色,也是搞好中医护理的基本要求,整体观也符合现代医学模式转换(如整体护理)的新要求。

2、辨证观:辨证观是全部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反映在中医护理学上,就是要根据每一护理对象的不同情况,予以具有很强针对性的不同护理,以达到最佳护理效果。

3、预防观:祖国医学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体现在护理学上,表现为运用中医护理手段来协助医生达到“未雨绸缪”的目的。

4、大众性与实用性:中医护理学理论通俗易懂,护理技术简便易行,护理措施舒适方便,(如气功、按摩、太极拳、刮痧),均使其成为贴近大众的独特优势。

三、中医施护原则

1、预防为主“预防为主”是指我国卫生工作四大方针之一。

1)、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达到防止疾病发生的目的。

2)、既病防变 一旦疾病发生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予以恰当地护理;既病防变的另一个目的是防止为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的传播创造条件。

2、护病求本,急则护标,缓则护本 标即是观象,症状,本即本质内因。

1)、护病求本 一般规律下的辨证护理是通过分析临床症候,辨证病变的本质进行护理。

2)、急则护标、缓则护本 在复杂的多变的病证中,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在实施护理时,必先辨明标本、分清主次,以免影响疗效,甚至延误病情,危及病人生命。

A、急则护标:当标证甚急、危及生命时,护理人员应当先紧急配合抢救,迅速采取护标措施以解除危急症状,待病情稳定后再处理本证的原则。

B、缓则护本:即在标证不急或标证处理后已缓解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祛除致病原因,调补人体正气以解除病证的原则。

3、正护反护①正护 通过分析临床证候,辨明病变本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不同方法进行护理。此原则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即寒病见寒象、热病见热象、虚病见虚象、实病见实象。②反护 某些复杂严重的病证,其临床表现与病变的性质不符,甚至出现假象,在护理时则采用顺从疾病之证进行护理,也就是服从疾病的假象。

4、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5、相因制宜护理 ①因时制宜护理②因地制宜护理③因人制宜护理。

四、中医护理作用及适应证

1、中医护理在疾病临证护理中的作用

①病情观察:中医护理始终遵循着辨证施护的原则,采用“四诊八纲”进行临床病情的观察,并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证分型。

②临证施护:与长期的医疗护理实践相伴随的是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发展。针灸、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熏等一系列临床技术操作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③危、重、急证救护。

2、中医护理适应证:中医护理学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坚持遵循“天人合一”的观点,采用灵活辨证的方法,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全方位地开展预防,治疗和养生保健。①适用于临床医疗护理。

②适用于人群的养生保健。

五、情志护理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意志的强弱,精神情志的正常与否和健康有很大的关系。精神心理活动正常,有助于使机体处于正常状态,适应周围环境和四时的变化,免受邪气侵害。反之,情志异常,精神内伤,则可使气机升降失调,气血运行紊乱,五脏功能失调,从而引起各种病变。

1、情志护理原则

①环境生活的各方面,都会对精神产生影响,因此给病人创造一个优美、安静、安全、清洁、优质服务的外部环境。

②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情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精神护理,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其各方面的情况,有的放矢,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情志护理具体办法

①养性立志法:指通过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性格,树立崇高的远大志向,从而促进身心健康的养生方法。

②清静养神法:即保持心神清静,适度感受外界事物,减少或排除各种不良情感刺激的方法,护士要开导病人在生病时静心养病,不可胡思乱想,否则不利于康复。

③乐观和畅法: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以开朗豪放的情怀处理世事,从而保持心情舒畅。

④调和喜怒法:通过自我调节,保持喜悦的心情,即做到不过喜,也不发怒的养心法。戒怒慎发,无论少怒、忿恨均损人寿命。先用一个忍字,后用一个忘字,忍可免一朝之忿,继之以忘,可无终身之憾也。

⑤发泄悲郁法:通过宣发疏泄之法,使心中悲哀郁闷得以发泄,从而达到养生防病的方法。悲哀,乃是一种消极情绪。护士在护理此类病人时,要关心体贴如亲人,使之能宣泄出来。⑥避免惊怒法:采用及时避开或逐渐接触身向壮胆之法,以摆脱惊恐的养生方法。

⑦以情胜情法:通过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够影响自己情绪的语言和事物,改变自已的不良情绪,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⑧移情易胜法。

⑨自我暗示法。

⑩节制私欲法。

⑾解除疑惑法。

现代护理学发展进入系统代整体护理阶段,要求护理人员在治疗护理疾病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心理因素,并指导其进行适当的调护,使之适应社会、群体、家庭,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六、饮食护理

1、食性:即四气:寒、热、温、凉。

2、五味:酸、苦、甘、辛、咸。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缓,辛

者能散能横行,咸者有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

3、饮食宜忌:①寒证宜食温性、热性饮食物,忌用寒凉、生冷食物。

②热证宜食寒、凉、平性食物,忌食温、燥、伤阴食物。

③虚证 阳虚者宜温补;忌用寒凉;阴虚者宜滋补、清淡;忌温热。一般虚证

忌吃耗气、损津,腻滞难化的食物,也不宜吃肥腻、油煎、质粗坚硬的食物,以清淡富于营养为宜。

④实证如水肿忌盐、消渴忌糖。

4、服药食忌 《伤寒论》中指出“服药时忌生冷、粘腻、肉、面、五辛、酒、酪、臭物等”甘草、黄莲、桔梗、乌枝忌猪肉;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鱼忌苋莱;鸡肉忌黄鳝;蜜忌葱;天门冬忌鲤鱼;白术忌大蒜、桃李等,口服人参病人忌吃萝卜。

5、饮食调理:①饮食有节。

②食物要多样化。

③粗细搭配。

④油脂要适量、食盐限量。盐量以每天每人﹤10g为宜,糖要少加。

⑤三餐安排要合理,早点占总热量30%、中餐40%、晚餐30%,早晨吃饱,中午吃好,晚上吃少。

⑥宜清淡。

⑦定时定量。

⑧忌偏嗜。

⑨烟酒禁忌。

民以食为天,“人以水谷为本,人绝水谷而死”,食疗食补历来是我国人民防病治疗,保 健长寿的重要措施,是祖国医药学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份,中医食疗各具特色,应互补互 用,更好地为患者健康服务。

篇2:中医护理理论培训计划

中医操作评估内容包括: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治疗部位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用药患者须评估药物过敏史.患者体质等。

一、艾条灸法

用纯净的艾绒卷成卷成圆柱状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操作技术。分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三种施灸方法。艾灸距离皮肤2-5cm,每次艾灸时间20-30分钟,其中温和灸每处5-7分钟,雀啄灸每处5分钟,回旋灸20-30分钟。

1、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2、目标:

(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寒性病证如胃脘痛、风寒痹痛、月经不调等的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3、禁忌症:

(1)凡属实热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4、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情况;

(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治疗过程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泡。

5、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6、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中要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属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要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块,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二、拔罐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淤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操作技术。

1、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实施 拔罐处的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

2、目标:

(1)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3、禁忌症: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4、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泡;

(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吸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5、物品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带、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等。

6、护理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拔罐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5)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6)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块,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7)留罐时间为10分钟。

三、耳针法

耳针法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1、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5)心理状况。

2、目标:

遵医嘱选择穴位,减轻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症: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

4、告知: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5、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6、护理注意事项:

(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经经络反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四、刮痧法

刮痧法是应用边缘纯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勺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从而达到疏通凑理、逐邪外出为目的的一种操作技术。刮痧从上至下单一方向刮,不可来回刮。每部位刮20次左右。刮背部宜弧线由内向外刮,用来均匀。

1、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体质及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2、适应症:

(1)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2)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禁忌症:

(1)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症等慎用。如出血倾向严重者应暂不用此法。

(2)新发生的骨折患部不宜刮痧,须待骨折愈合后方可在患部补刮。外科手术疤痕处亦应在两个月以后方可局部刮痧。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疤痕局部处慎刮。

(3)原因不明的肿块及恶性肿瘤部位禁刮,可在肿瘤部位周围进行补刮。(4)妇女月经期下腹部慎刮,妊娠期下腹部禁刮。

4、告知:

(1)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瘀点或瘀斑,数日后可消失。(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疼痛.灼热的感觉。

5、物品准备: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6、操作注意事项:

(1)治疗刮痧时应避风和注意保暖。

(2)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3)刮痧后嘱患者1小时内刮痧处勿湿冷水、吹风。(4)治疗刮痧后饮热水一杯

(5)治疗刮痧后,一般约 3 小时左右即可洗浴

(6)皮肤有化脓性炎症、渗液溃烂的,以及急性炎症红、肿、热、痛者(如湿疹、疱疹、疔、疖、痈、疮等病症),不可在皮损处或炎症局部直接刮拭,可在皮损处周围刮拭。

7、操作方法:

① 拿刮板法

用手掌握着刮板,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若为达到治疗目的,刮板厚的一边对掌心,用薄的一边刮拭;若保健时,则薄的一边用对掌心,用厚的一边刮拭。

② 刮拭方向、部位

颈、背、腹、上肢、下肢部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

③ 刮拭角度

刮痧板与刮拭方向保持90°~45°进行。

⑤ 刮痧方法

(1)直接刮法:用器具蘸介质直接刮拭。

(2)间接刮法:在要刮的部位放一层薄布类物品,再用刮痧用具在布上进行刮痧,适用于3岁以下的小儿,高热出现抽搐者。

五.湿敷法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块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湿敷时药液温度50-60度,治疗时间15-20分钟。1.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2)患者体质及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3)心理情况。

2.目标: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3.禁忌症: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4.告知: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5.物品准备: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6.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配合。注意保暖,防止受凉。(2)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3)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泡、痒痛或破溃 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六、涂药法

涂药法是将各种外用药物直接涂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方法。

1、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变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2)、患者体质及涂药部位皮肤情况。(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4)、心理状况。

2、目标:患处涂药后可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等。

3、告知:局部涂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迹等污染衣物。

4、物品准备:治疗盘、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弯盘、棉签、镊子、盐水棉球、干棉球、纱布、胶布、绑带、橡胶单、中单等。

5、禁忌症:婴幼儿颜面部禁用。

6、护理及注意事项:(1)、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

(2)、涂药次数依病情、药物而定,水剂、酊剂用后须将瓶盖盖紧,防止挥发。

(3)、混悬液先摇匀后再涂药。

(4)、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5)、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

(6)、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婴幼儿忌用。

(7)、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奇痒后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时,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

七、穴位按摩法

穴位按摩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体质及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

2、目标:

(1)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2)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3、禁忌症: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 位禁止按摩。

4、告知:按摩时局部出现酸胀的感觉。

5、物品准备:治疗巾。

6、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

八、熏洗法

熏洗法是将药物煎好,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为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1、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评估胎、产、经、带情况。

(4)心理情况。

2、目标:

(1)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皮肤瘙痒等症状。

(2)减轻眼科疾病引起的眼结膜红肿、痒痛、糜烂等症状。

(3)促进肛肠疾患的伤口愈合。

(4)治疗妇女会阴部瘙痒等症状。

3、禁忌症:月经期、孕妇禁用

4、告知: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5、物品准备: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 椅、有孔木盖浴盆或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

6、护理及注意事项:(1)冬季注意保暖。

(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温度适宜,以防烫伤。

(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应揭开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4)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5)药液温度要适宜,熏蒸时温度为50-70度,洗时温度为38-42度为宜,以免蒸汽温度过高,烫伤皮肤。

篇3:中医护理理论培训计划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到我院肾病科就诊的60例肾病患者, 男性患者38例, 女性患者22例, 均住院治疗, 年龄在39~68岁。患者临床表现为低白蛋白血症、水肿、蛋白尿、高血脂症。中医护理师18名, 其中主任护师1名, 副主任护师1名, 主管护师2名, 护师4名, 护士10名。

1.2 方法

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意愿, 60例患者分为A、B2组, 每组30例, 对A组患者的护理中融入中医理论, 对B患者采取普通护理方式。A组护理中主要运用以下2项中医理论。

1.2.1 中医辨证理论

运用中医理论中的辨证思维指导护理诊断, 对细致、全面地反映患者健康问题意义重大。对于慢性肾病患者日常饮食方面: (1) 要注意低脂、低盐, 并适量补充优质蛋白; (2) 根据其身体症候设定不同的饮食方案:外感风热就需要辛凉解表食物, 肝肾阴虚需要滋阴食物, 脾肾阳虚需要温补食物, 燥热伤津需要清热生津食物;排泄方面, 在西医护理诊断认定的相关因素基础之上, 增加中医认定的相关因素, 气虚、饮食过于辛辣、血虚津少、胃肠积热等又有可能导致便秘。

1.2.2 中医特有护理技术的运用

患者如果出现神情倦怠、面色暗沉等状况, 注意观察患者的睡眠状况, 中西医理论认为如果患者入睡困难、易醒多梦, 则可能是其心理负担重、压力大所导致。采取中医望、闻、问、切手段, 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舌苔、询问排便情况、以及脉象, 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 在饮食方面, 注意摄取莲子、百合、红枣等, 以起到养心安神之功效; (2) 建议患者适当增加娱乐活动, 如听听轻音乐、相声、小品等, 缓解紧张情绪; (3) 建议患者睡前热水泡脚, 并揉搓左、右脚心, 通过相关穴位的按摩, 辅助入睡;最后, 可以采取埋耳豆方法, 让患者睡前按压相应穴位。

2 结果

B组患者在普通护理方式下, 效果一般, 虽然部分患者病情有所好转, 但是与A组在中医理论辅助的护理方式相比, 存在一定的差距。A组通过中医理论辅助护理, 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较高, 患者的心理也更加乐观, 更有信心接受治疗, 病情恢复程度较高。患者对中医理论辅助整体护理满意度见表1;中医理论辅助整体护理患者康复效果见表2。

由表1可见, A组患者对中医理论辅助整体护理满意度:优25例, 良4例, 差1例, 护理优良率为96.7%, 表明肾病患者对中医理论辅助整体护理满意程度高。

由表2可见, 采取中医理论辅助整体护理的A组患者, 患者康复效果显著26例, 好转4例, 无明显效果0例, 可见中医理论辅助整体护理对肾病患者康复作用巨大。

3 讨论

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 中医理论在肾病科病人整体护理中效果十分显著, 应用价值极大。在对肾病患者整体护理中融入中医相关理论, 首先可以指导护士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 更加全面的收集相关资料, 为护理工作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依据;其次, 中医中的辩证理论, 对患者护理中的诊断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中医特有的护理技术为整体护理手段和方法增加了新的内容能够有效解决护理难题;最后, 三因制宜理论可以对相关的整体护理计划的制订提供理论指导, 丰富整体护理的实施、评价内容。

参考文献

[1]张胜容.名中医肾病科绝技良方[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

[2]孙世发.中医肾病良方[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5.

篇4:中医护理理论培训计划

【中国分类号】 R24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30-01

近年來,我国的中医事业发展迅猛,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同程度的重视,中医理论不断被人们关注,不论在诊断,治疗及护理上,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中医已经走向了世界,中医理论在西方普及及应用能让很多人吃惊,可以想象,在更多健康方面中医理论起到了重要作用。祖国医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一定要符合自然界规律,人的意志说明,精神状态的好坏与健康是密切相关的,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情志活动的适度,有益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反之情志异常,精神内伤,对机会生理活动的影响,也干扰了正常的气血运行,《素问举痛论》所说的“百病生于气也”就是针对情志所伤;影响气机调畅而言。

运用中医理论开展专病施护,是我们每个医务人员如何做好患者的精神及心理护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专病施护,护士在业务水平上及患者病情转归都是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将辩证施护开展下去。

几年来,我科开展了多种专病施护,其中以子宫肌瘤、异位妊娠。我们根据不同患者提出不同护理问题,针对护理问题制定相应的辩证施护措施。

1 情志方面

有的患者平素情志易抑郁易怒,我们耐心做真思想茶,调理其情志,劝其少生气动怒,消除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广避免不良刺激,防止七情致病,经常与患者交谈,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向患者介绍病情转归,鼓励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生活上照顾关心体贴患者,给患者以温暖,取得患者的信赖。

2 术后纳差

手术和麻酸影响胃肠功能,使胃肠功能减弱,可右术后第2天少量进流质饮食,以促进肠蠕动功能早日恢复,不能进食或进食不足者,应由静脉补充液体能量和电解质保持电解质平衡。

3 术后褥疮的发生

术后由于病员体质虚弱,无力活动,使局组织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皮肤出汗受潮湿、摩擦等,协助患者翻身,按摩受压皮肤,促进受压部位血液循环,防止妊娠的发生了。

4 一刀口感染渗出

术后第二天可取半卧位,以减轻腹壁肌张力,减轻疼痛,腹部有化脓病灶时更应取半卧位,使炎症局限有利于引流,并防止隔下脓肿,鼓励病人早日离床活动以促进康复,体制弱者可适当延迟离床活动时间,保持手术也清洁,注意切口渗出,血肿,感染,术后第2天更换敷料,术后如有咳嗽鼓励患者将痰咳出,咳嗽时协助患者按压刀口两侧以减轻腹压和切口疼痛,术后24 h内切疼痛时,根据医嘱给予镇痛剂,患者自诉刀口疼痛时,要了解是否体位不适,腹部胀痛或导床管刺痛等引起,须对症处理,不要滥用止痛剂。

5 术后腹胀

腹部热敷,同时忌食糖,牛奶产气食物,必要时可腹部等灸也可针刺大肠俞,足三里,公孙等穴,排除机械性更阻后再肌注新斯的明0.5~1 mg。

6 术后膀胱胀痛,阴道血性分泌物

6.1 手术后一般24 h留置导尿,观察尿量及颜色,鼓励患者可适当饮水,以便尿路通畅,拔管后膀胱早日恢复排尿功能,以免出现尿潴留,产后尿潴留可发生于正常分娩之后,但以难产及产科术后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小便不通,小腹胀满而痛,属祖国医学“产后小便难”,“产后小便不通”等范畴,如患者出现尿潴留,临床上我们的一般采用温水冲洗外阴或热敷下腹部或用流水声诱导排尿或用针刺疗法;抽取新斯的明1 mg,双侧三阴交穴局部常规消毒后,以7号针头进针并反复刺激局部有酸胀感后回抽无血将药缓慢注入穴位内,每侧穴位注入0.5 mg,因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具有利尿活血功能而恢复膀胱气化,新斯的明为抗胆碱脂酶药,能促进膀胱平滑肌的收缩,故在三阴交穴注射新斯的明更能加强膀胱肌肉收缩,促使潴留的尿液排出。

6.2 阴道血性分泌物也称血性恶露,因含大量血液得名,色鲜红量多,有时有小血块,镜下见多量红细胞,坏死蜕膜及少量胎膜,血性恶露持续3~4 d,应每日观察恶露数量,颜色及气味,若子宫修复不全,恶露增多色红且持续时间延长时,应及早给予宫缩剂,保持外阴清洁,每日擦洗外阴1~2次,观察阴道分泌物的性质及气味。

7 小结

患者住院期间,我们根据病情从饮食调护、生活护理着手,协助患者做一些必要的生活需要,严格落实完成护理计划等方面人手,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使患者很快痊愈,没有发生褥疮便秘、刀口感染及渗出,患者痊愈出院,出院后应注意的问题已患者做明确指导。

篇5:中医护理理论培训计划

在教学当中,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具体的预先安排,教师只有充分认真准备,教学才会收到预期效果,在外科护理学的各章节教学中,应仔细剖析每章节内容,尤其是基本的概念及重难点等,将中医护理理论方面的知识有机融入其中,并尽量用最准确文字进行层次归纳整理,从生理解剖至健康教育、由浅入深、从理论至实践,逐层展开,让有关的中、西医理论点充分展示,并且条理清楚。

2.2中医护理理论知识的贯穿应用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评估是项连续系统的资料记录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将西医学中的交谈法、观察法与护理检查等和中医护理中的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对外科护理学中的各章节进行护理评估,让护理资料收集更为客观全面。同时,可用中医学里的护理知识对外科护理进行内容补充,尤其是中医里的辨证护理及整体护理观念,可与现代护理观念相融合,便于护理诊断的确定。在护理计划当中,可把中医护理基本原则有效融入到护理计划中,其实中医西医的护理诊断排序原则大致相同,都是根据首中次优来设置先后顺序,把中医的急护其标,缓护其本,标本兼治等原则有效融入外科护理讲解中,对于患者现存生理心理及社会问题进行启发,采用中西医中的有效护理措施,并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对护理措施进行充实。同时,依据外科疾病特征,将中医特色和现代护理理论的优势进行结合,如饮食调护中,可突出辨证膳食护理,尽量做到药食相辅,病食相宜,以提升疗效。

2.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穿中医护理理论

在《外科护理学》的护理教学中,其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及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师对学生的护理认识起引导作用,教师可将中医里的整体观念与人本思想贯穿到外科护理工作中,将传统中医护理理念与外科护理理论进行结合,以培养学生在护理工作中的分析解决能力。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可运用情景模拟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及角色扮演等教学法,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护理知识,教学中,也可原文引用,激发学生对中医理论学习的兴趣,如说明饮食护理方面的重要性时,可引用中医著作《素问热论》中的原句进行说明。又如讲解脑卒中的护理知识时,可运用典型病例的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具体的病理,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对病例中的护理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在讨论当中,能使学生的总结、分析归纳及语言表达等能力达到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4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中医护理理论

外科护理学的见习与课堂教授大致是同步开展的,我校的见习医院师资力量是较为雄厚的,也是经国家相关教育部门进行过教学评估的,其临床实践也更为规范,在各科室当中,均有教学秘书、专职教师来带教,学校教师依据见习疾病特征与护理原则,对教学内容、目标与方法进行合理设计,尤其是在实践过程中,要合理贯穿中医护理方面的理论,如乳痈疾病,学生对病患实施评估、健康教育及查体的时候,教师要给予指导,尤其是中医里的`四诊八纲理论,教师要适当给予启发,利用不同方法进行不同病情的辨证护理,把课堂理论知识应用至临床实践当中,以强化学生的护理知识,锻炼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给毕业生奠定良好基础。在学生毕业实习时,也强化中医护理方面的知识,为外科护理教学提供中医护理时间方面的可能,当学生在西医医院进行实习时,可侧重外科疾病手术前的准备与手术后的护理工作,并参与重症、急病患者的监测工作,积极参与腹腔引流管及胸腔闭引流管等管道护理工作。当在中医医院进行实践时,要突出中医方面的护理特点,如对于晚期的肿瘤患者,可用水针治疗法,这比镇痛剂注射效果好;对于肩周炎患者,可采取中药熏蒸的治疗法,让中医护理法在临床上充分发挥优势,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实践结束的时候,让学生用中医理论思维书写份外科护理病历,以巩固学生的护理知识。

3结语

篇6:在职培训中医理论与技能的探讨

首页> 原创作品> 正文 护理人员在职培训中医理论和技能方法的探

发表时间:2012-2-9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0期供稿 作者:

邹晓峰

[导读] 探讨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在职培训中医理论和技能的方法。邹晓峰(辽宁省抚顺市中医院护理部

113000)

【摘要】目的 探讨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在职培训中医理论和技能的方法。方法 组织在职护理人员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及中医护理操作技能,通过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的培训,让护理人员树立中医整体观念,实施中医辩证施护。结果 护理人员掌握中医基础护理知识和护理操作方法,正确运用中医术语,提高中医护理质量。结论 加强了院内护理人员的中医在职教育,有效提高在职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水平。

【关键词】中医理论和技能 护理人员 在职培训

我院是一所国家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开放床位530张,拥有临床科室19个,护理人员386名,她们几乎都是西医护理专业毕业

生,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毕业生寥寥无几,缺乏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因此我院特别重视对其进行中医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培训,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体现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特点,培养贴近临床、贴近患者的合格的中医护理人员,我院于2007年以后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的规范化培训,培训后护理人员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的能力(基础理论和技能考试成绩、护理文件书写、护患沟通能力、辨证施护能力)显著提高。现将培训方法介绍如下:1 培训方法

根据不同年资护士实施有计划、分阶段、有针对性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培训。

1.1参加工作五年内护士

处于这一阶段的护士全部来自西医院校,从未进行过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医理论很抽象,不同于西医知识,所以宜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对于这一阶段的护士更注重中医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

1.1.1发放护士手册,内容包括中西医知识和其它护士必须掌握的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护理紧急风险预案、护理工作流程、法律法规等)人手一本,以自学为主。

1.1.2采取学习班集中授课,完成中医理论、中医药知识入院三年

内培训时间≥100学时学习。学习班中特别邀请科主任、老中医、主治医师结合临床病例和实际工作,讲授中医辨证知识,便于理

解和掌握。

1.1.3专题知识讲座,讲授中医、中西医结合新进展,每季度1-2次。1.1.4成立中医护理技术示范小组,举办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班,每季度1期。培训班主要采取集中示教、分散练习、统一考试的形式,将拔火罐、艾条灸、刮痧、耳穴压籽等操作技术进行现场演示,讲解相关注意事项,并通过现场提问互动讲解难点,强化记忆。

1.1.5利用院内计算机局域网将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基本知识、中医护理常规等)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和操作示范课件,发送到临床各护理单元,供大家阅读训练。

1.2参加工作五年以上的护士

处于这一阶段的护士经过前期培训,具备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经验,对她们更注重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病情观察和中医健康教育的培训,运用中医理论做好临床宣教沟通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1根据中医专科疾病护理特点,各科室制定专科中医护理常

规,内容包括疾病证候分类与治疗原则,一般护理,辨证施护,健康教育等,每天坚持利用晨会时间学习,提高其病情观察能力。

1.2.2举办中医健康教育大课堂,将中医饮食指导、情志护理、起居调护、养生康复等基本知识传授给病人,做好自我调护和出院后护理。护士在讲课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1.2.3对特殊病例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查房,利用掌握的中医知识,制定最佳护理方案,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不足之处由护士长补充,通过参加此类查房,不断提高她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1.2.4选拔综合素质好、专业技术过硬的护师以上人员担任实习带教老师,督促其不断加强自身的中西医操作技能,在带教学生过程中提高自身水平。

1.2.5选送护士参加省、市各类学术会议及学习班,通过外出学习提高中医知识水平,每名参加者回院后必须完成一次讲座,提出1-2项合理化建议,在临床工作中有新的起色。

1.3高年资护理人员的培养

高年资护理人员除继续强化前两个阶段的培训内容外,重点加强对中医急、危、重症及疑难病例抢救护理的培训,既要不间断的对其进行培训,又要充分发挥高年资护理人员的作用。

1.3.1自学并写学习笔记,护理部根据各科特点推荐必读的中医书籍,定期抽查学习笔记。

1.3.2举办高年资护理人员中医培训班,针对临床各科出现的急、危、重症病人病情观察和急救护理进行情景模拟培训,通过反复实践提高处理技能。

1.3.3选出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娴熟的高年资护士协助护士长做临床科室总带教老师,负责实习生、见习生、本科护士的中西医培训和考核工作,通过授课、操作培训和考试考核提高自身素质,培训低年资护士。

1.3.4鼓励外出学习提高中医护理水平。考核

各层次护理人员培训后每月接受护理单元、科室、护理部的逐级考核,按照计划参加院内各项考试,高年资护士定期参加护理部考试。结果

通过系统培训,护理人员掌握了一般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如拔火罐、刮痧、艾条灸、耳穴压籽、中药保留灌肠、中药换药、中药超声雾化吸入、中药热敷、中药熏蒸、中药足浴等;能将中药的服药方法、饮食指导、情志护理、起居调护、养生康复等基本知识在临床有效应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基本能运用中医术语书写护理记录;根据辨证分型,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对病人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整体护理。全院护士中医护理理论考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均达标。体会

篇7:中医护理培训课件

一、培训目标

了解中医理论知识,掌握专科专病中医护理常规,开展突出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提高运用辨证护理措施的能力。

二、培训形式与时限

制定培训计划,集中授课,时间两年,100学时,其中 50学时,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护理理论;

50学时,专科专病中医护理常规、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

三、课程安排

培训自xxx年3月1日始,中医知识培训每月?次理论讲座,每次2个学时,全年共?学时。西医护理知识理论培训每周?时间

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护理、基础护理、内、外科护理。

四、培训人员

中医知识培训,45岁以下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人员。

西医知识培训,xxx年来院工作的护理人员。

五、培训对象及学习内容

1. 护师以下人员学习掌握内容:

(1)了解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八纲辨证);

(2)了解专科专病中医护理常规(以情志、饮食护理内容为主);

(3)了解突出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知识。

2. 主管护师以上人员学习掌握内容:

(1)了解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八纲辨证、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2)掌握专科专病中医护理常规(以情志、饮食、用药护理内容为主);

(3)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指导下级开展突出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工作,力争在护理(教学)查房中提出辨证护理的具体措施。

3. 副主任护师学习内容:

(1)掌握中医基础理论;

(2)掌握并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专科专病中医护理常规(中医康复护理及用药护理);

(3)能够指导下级或学生开展突出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工作;

(4)能够在护理(教学)查房中提出辨证护理的具体措施。

护理部

xx年3月1日

篇8:中医护理理论培训计划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诊断为中风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0例。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5]:(1)主症:偏瘫、言语赛涩或不语、神识昏蒙、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2)次症:头痛、瞳孔变化、目偏不瞬、眩晕、饮水发呛、共济失调;(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具备两个主症以上或一个主症加两个次症,同时结合病因、诱因、先兆症状等即可确诊。其中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年龄44~86岁,平均(63.91±10.8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等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1)心理护理:中风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肢体康复问题,有的患者因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进而产生焦虑、难过、抑郁、自暴自弃等情绪,针对此时患者出现的心理变化,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及时察觉,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给予患者安慰、鼓励,了解每位患者的性格、家庭情况、适应能力、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用真情实意打动患者,使他们产生信任,进而影响和改变患者的消积情绪,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摒弃杂念,专心治病。(2)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是皮肤护理的重点。a每日更换床单、被褥、病号服等,保持床单干燥;b有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每日进行皮肤清洁一次,特别注意腋窝、腹股沟等部位,以及枕骨粗隆、肘部、骶尾部、足跟、髂后上棘等粗隆突出、易受压处;c使用滑石粉或爽身粉使皮肤保持干燥。(3)饮食护理:a嘱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进食时应细嚼慢咽,避免呛咳发生。多进食蔬菜、水果及高营养物质;b水、粥等流质物质应多次、少量服用,以防呛咳。(4)一般护理:a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环境安静,光线适宜,温湿度适中,搞好患者个人身体卫生,保持大便通畅;b病床上放置床栏,防止跌落;c严密监测患者神志、血压,心率、呼吸等变化;d防止肢体受压并保持患侧肢体功能位,病情稳定后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人性化护理。(1)中经络可分为中经与中络,二者无神识昏蒙,护理原则为育阴潜阳,熄风通络[3,4]。a嘱患者绝对卧床信息,不过多搬动患者;b配合中医按摩护理,增强局部血液循环;(3)给予流质、半质流质高营养饮食,宜食菠菜、黄瓜、冬瓜、丝瓜、桔、梨等清淡食物,忌羊肉、鸡肉、鲢鱼、葱韭菜等辛香走窜之品;c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患者呕吐;d观察患者病情,若患者无眩晕头痛且舌质不红,表明病情平稳,可以进行功能锻炼;如果舌苔变黄变厚腻,出现便秘,脉弦滑而大,则立即汇报医生。(2)中脏俯分为闭证和脱证,均有神昏,半身不遂,言奎语塞,口舌歪斜[5,6]。闭者属实证,而脱证乃中风危侯。闭证的护理原则为:a阳闭者清热化痰,息风醒神开窍;b阴闭者辛温开窍,豁痰息风。脱证护理原则为回阳固脱:患者取平卧位或头低足高位;给予吸氧;准备好急救药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可针刺人中,艾灸关元、气海穴[7]。(3)后遗证期护理原则为益气活血,通经活络[5]。嘱患者避免情绪激动,尤其是避免生气;给予针灸治疗护理;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1.3 疗效评判标准[8]

依据患者症状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分为4个等级。(1)痊愈:语言蹩涩、口眼歪斜等症状消失,偏瘫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正常,生活能自理。(2)显效:语言蹩涩、口眼歪斜等症状明显好转,偏瘫的肢体运动功能部分恢复,肢体肌力达到4级,生活能基本自理。(3)有效:语言蹩涩、口眼歪斜等症状轻微好转,偏瘫的肢体运动功能稍有好转,肢体肌力达到2级,生活需要人照顾。(4)无效:流涎、口眼歪斜等症状无明显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亦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痊愈17例、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痊愈11例、显效9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注:与观察组比较,a P<0.05

3 讨论

中风又名“卒中”,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甚至碎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为主证,病位在心、脑、肝、肾,多由忧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引起[6]。中风发病率、致死率高,致残率高,达75%[8]。其中绝大多数患者因遗留后遗症而导致生活需人护理,而且对中风偏瘫患者的护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故对患者身心造成巨大影响,而且给社会生产力带来影响。所以,加强中风患者的护理是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合并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对中风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医辨证论治人性化护理,有良好的效果[9,10]。本文研究得出,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人性化护理能有效提高中风患者护理的有效性,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策略,能够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使其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风杰.脑中风后的康复与心理护理.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2(13):35.

[2]邹旭,陈秀华,梅广源.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北京中医,1996(05):12-15.

[3]陈丽芳.辨证护理在预防中风并发褥疮中的应用.江苏中医,1995,03(2):22-23.

[4]孙丽娜.脑中风患者的中医辨证护理体会.辽宁中医杂志,2012,10(5):57-59.

[5]景秀美.对中风患者施护浅析.河北中医,2000,05(12):23-25.

[6]卢萍.中西医结合护理中风患者的体会.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03):45-46.

[7]吴桃满.浅谈中风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湖南中医杂志,1999,03(21):35-38.

[8]杨红莉.中西医结合分期护理中风患者36例.湖北中医杂志,2003(11):121-123.

[9]刘姝.中风的辨证施护.河北中医,2003,06(11):120-122.

上一篇:勤于沟通心得下一篇:小班折花手工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