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实验学校“四在学校”工作情况汇报

2024-04-09

水西实验学校“四在学校”工作情况汇报(精选8篇)

篇1:水西实验学校“四在学校”工作情况汇报

水西实验学校

抓好“四在学校”工作 建设幸福校园

水西实验学校位于水西大道市东街道办事处办公大楼左侧,与水西田社区办公楼相邻,距中心城区1公里,交通便利,学校周边环境良好。学校占地面积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210平方米,其中学生宿舍面积1350平方米,教师宿舍面积2530平方米,学生食堂400平方米,建有篮球场两个。学校现有图书16500册,有教室34间,其中“班班通”教室18间,有教学班18个,在校学生873人,其中校内寄宿生194人。有教职工48人,其中专任教师46人。建有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实验仪器保管室、“梦想教室”、禁毒教育园地、道德讲堂、阳光儿童之家、谈心室等功能教室。

201 年,水西实验学校建立即实行寄宿制管理。为确保寄宿制办学工作抓出实效,学校紧紧围绕“四在学校.幸福校园”目标,通过争取上级投入、整合省均公用经费等渠道,先后投入资金200余万元用于“六化四园”建设,对教学楼、厕所、学生宿舍等校舍进行了粉刷装饰,安装了防盗门窗、防护栏,购置学生用床及床上用品、食堂设备设施和餐具等。通过努力,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校园环境全面优化,学校内涵水平不断提升,办学特色逐步凸显,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吃在学校解食忧、住在学校受关爱、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的办学目标。

——吃在学校解食忧。兴发乡中心小学的寄宿生全都来自本乡边远村寨,最小的才六岁。为了切实减轻家长的经济

负担,让这些孩子吃有保障,学校成立了寄宿生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学校的管理、经费的支出等,对每月食堂收支、每批次采购清单、每天菜谱进行公示,食材实行“统招、统购、统配、统送”,让学生吃得更健康、更安全。

——住在学校受关爱。学生刚来住校的时候,生活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差,不会铺床叠被、刷牙洗脸洗脚。宿管人员和学校老师当孩子们的代理家长,手把手一个一个地教,现在人人都会铺床叠被,养成了早晚刷牙洗脸、晚上洗脚,生活用品摆放整齐的良好习惯。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宿管员文富芬常常忙到深夜,有时甚至通宵达旦。晚上孩子们睡了,她还不能睡,她怕孩子被子没盖好着了凉,怕孩子尿床,怕有突然生病的孩子,每天晚上进行若干次查房,轻轻地帮孩子们盖被子,悄悄唤醒会尿床的孩子起来上厕所。一次,来自石板村的一年级学生殷露,半夜里突然肚子疼,她自己一人背着孩子去医院看病,守护在孩子身旁,回来时天都亮了。她把孩子们当做自己的亲人,孩子们亲切地尊称她为“奶奶”。通过努力,寄宿制管理效果明显,学生文明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得到极大改善。学校还通过“爱心妈妈、爱心人士、爱心邻居、爱心老师”等活动,让班主任、科任老师与寄宿生拉家常、谈理想、聊苦乐,宿管员和学校老师经常把自己的电话拿给寄宿生拨打给家长,学校设置亲情电话,方便寄宿生与父母进行沟通。通过全校教职工倾情关爱,严格管理,学习和生活上热心服务,让孩子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学在学校长知识。除法定假日和双休日外,寄宿生每天都在学校寄宿,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学校实行封闭式全寄宿每天24小时无缝隙管理。从寄宿生每天起床、早餐、学习、活动、洗漱、晚自习、就寝等都有具体的时间安排和相关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既当老师又当保姆,轮流负责寄宿生日常管理。学校安排担任同一年级语、数学科教学的老师,每晚轮流无偿辅导本年级寄宿生1小时的晚自习。通过实施寄宿制,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明显提升。原在边远校点读书的赵丽、苏灵丽、习新等,语文、数学只考40多分,经过两年的辅导后,今年语文、数学两科都考到80多分了。

——乐在学校感幸福。学校紧紧围绕学生“乐在学校感幸福”目标,认真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乐得开心。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学生良好品德。以活动开展为载体,积极开展“三爱三节”“三生四爱五心五好”“祖国好·家乡美”等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强化感恩教育和养成教育,培育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传承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教唱民族歌曲、教跳民族舞蹈,大力开展滚山珠、彝族铃铛舞、撮泰吉等少数民族文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开展德育教育,办好道德讲堂。扎实开展 “感恩与回报”和“道德讲堂”活动,从“仁、义、诚、敬、孝”五个方面讲身边人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学校领导、学校关工委成员积极走上讲堂,现身说法,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突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

学会感恩、学会合作、学会反思,从小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为了配合“道德讲堂”的正常开展,我校在学生中评选孝心少年、美德少年,评选道德模范,建立了“积德榜”,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

学校还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把养成教育渗透到各种活动之中。一是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学校开展了合唱、舞蹈、腰鼓、武术健身操、团体大课间、经典诵读、跳绳、踢毽子、呼拉圈、乒乓球、羽毛球、滚铁环、手工、篮球、足球、象棋、五子棋、跳棋、围棋、书法、绘画、唱歌、简笔画、写字等二十多种活动。老师走近学生,学生亲近老师。课堂上是师生,课堂外是朋友。校园的每个角落,回荡着师生幸福的笑声。二是大课间活动开展有力。每天课间操后,全校学生专注地做着“跪羊图”感恩手语操,成了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学生在反反复复的活动慢慢感悟到,子女应该感恩父母。三是读书活动效果明显。学校充分发挥图书室、阅览室等资源的教育作用,让每一本书都在学生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学校按照三个三分之一的模式,在图书室、教室、走廊处分别存放图书,并且号召每个学生捐书1—5本,丰富班级图书。通过读书讲故事、作文竞赛、朗读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努力,校园内嬉戏打闹的现象减少了,学生文明习惯得到加强,走进校园,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随处可见学生阅读的身影,书香校园的氛围浓了,校园内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习局面。

学校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阵地。通过实施寄宿制办学,兴发乡中心小学在没有编制,资金困难的情况

下,开源节流,聘请宿管员进行寄宿制管理。让学生“吃住学乐”在学校,学校的校风校纪和校容校貌得到了明显好转,以前学校里流言蜚语、乱涂乱画,乱扔乱吐,乱踩乱踏等现象得到了遏制,全校师生规范了自己的言行,言谈举止回归了文明,校园环境变得幽雅舒适,干净整洁,整个校园充满了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寄宿制虽然加重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但是看到学生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学得用心、乐得开心;看到通过自己的辛勤耕耘,渐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渐提高,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即使自己平常上班很苦很累,校长、老师们也倍感欣慰。

百舸争流,奋楫则先。在下步工作中,兴发乡中心小学将持之以恒地坚持做好寄宿制工作,继续加强“四在学校.幸福校园”建设,坚持立德树人,用爱育人,努力使学校成为学生放飞梦想的家园,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篇2:水西实验学校“四在学校”工作情况汇报

情 况 汇 报

为全面贯彻省、州、县一系列深入开展“四在学校 幸福校园”活动的重要部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使我校广大学生“吃在学校解食忧、住在学校受关爱、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四在学校 幸福校园”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四小地处县城北侧,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已建有启智楼、励志楼、少年宫楼三栋教学楼,学生公寓楼一栋,学生食堂一座,总建筑面积11148.33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76人(包含校医和宿管)。行政人员3人,专任教师68人,保卫员4人,食堂工人16人。学前班到六年级共有28个教学班,学生1716人,其中双亲外出务工留守儿童177人,乡镇以上外籍人员1286人。学校服务半径为****街道办的松瓦、祥乐村。这两个村由龙滩库区移民迁入的“新市民”居民户较多,随亲戚搬迁入学及留守儿童多,在校外租房学生480人。“吃在学校解食忧、住在学校受关爱、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是广大学生及家长的共同期望。

二、抓好学校食堂工作,做到学生“吃在学校解食忧”

(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供餐设施设备。我校学生食堂于2013年10月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502.7平方米,烹饪间、冷藏间、存贮间、更衣间、资料间等各类功能室设置科学合理;电灶锅、蒸饭机、消毒柜、切菜机、冰箱、留样柜等设施设备配备基本齐全。1500余套餐具全部满足学生的就餐需求。

(二)配齐人员力量,确保安全正常供餐。学校共配备了15名专职食堂员工。工人培训合格证、健康证等证件齐全。同时为食堂配备

2名专职管理员,为学生的集中供餐、安全供餐提供人力保障。

(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学校膳食管理。严格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办好学生食堂,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我校食堂管理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全面落实学生食堂工作校长责任制,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食堂卫生检查制度》、《食堂食品贮存制度》、《学校食堂食品及原料出入库管理制度》、《学校食物中毒疫情报告制度》、《食堂餐具用具清洁消毒制度》、《食品索证索票制度》等管理、安全工作制度,完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应急预案》、《防控H7N9禽流感应急预案》等各类应急预案。用完善的制度保证学生食堂的饮食安全及食堂的资金安全。

(四)强化流程管理。加强对进货、仓储、加工、配餐等流程的管理。一是把好进货关,学校对学生食堂所有食品均实行“统招、统购、统配、统送”四统管理。食堂主要原料、辅料均采用定点、合同制进货,合同中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附有供货商的身份证复印件、详细家庭住址、联系方式,每天由食堂管理人员负责验货。建立了购物索证、报告资料。二是加强按操作规程,每天的蔬菜要入水浸泡半小时以上,除去残留农药或菜虫等,加工时不重复使用油料,加工储藏场所无关人员不得进出,除做好留样外,每餐安排教师、工人提前半小时试餐,每餐每个班级均安排有教师负责陪餐,同时详细记录食后反映。三是把好分餐关。严格按食品卫生安全要求做到“三防”(即:一防食物酸变,腐烂,变质及污染食品;二防他人投毒:在食品卫生管理中,食堂管理人员全面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督,严禁非操作人员进入食堂,从时间上和空间上拒绝了投毒事件的发生;三防疾病流行传染:坚持食堂工人每天晨检制度,每餐餐具专人操作,采用高温消毒,并做好餐具的保洁工作,防止交叉污染。定期做好灭蝇、灭蚊、灭蟑螂、灭鼠的工作,切断传染源,保证师生健康。)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们坚持“细节决定成败”、“过程决定一切”的方针,坚持从细节入手,从小处着手,从每个环节抓起,坚持事事抓,时时抓,力争使我校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三、扎实做好学生宿舍前期工作,力争学生“住在学校受关爱” 由于学生公寓楼于2013年12月方完成各类配套设施,因此上学期学生公寓楼未投入使用。本学期由于我校教师严重缺编(按在校生师生比尚缺编23名教师)。因此,在没有配备学生专职宿管人员的情况下,我校无法安排学生进入学校寄宿。为保证专职宿管人员一到位,学生可立即入住,学校已经抓好了学生入住的前期工作。

(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设施设备。按照每间寝室8名学生的标准,450个学生床位均安排完毕。被褥、床单等住宿所需的行旅已全部采购,并运到了学校。56个学生宿舍均已全部通水通电,各寝室校门牌、寝室名片已装订上墙。各类安全隐患已全面排查,学生入住的条件已全部具备。

(二)加强领导,完善制度。除成立领导机构,明确专职分管领导外,从学校工会、党组中安排两名教师具体专抓男女学生宿舍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形成学校的《学校寄宿生管理办法》,健全《寄宿生接送制度》、《****四小寄宿生管理制度》、《住校生安全管理制度》、《住校生寝室管理制度》、《寄宿生早操管理制度》、《住校生晚自习管理制度》、《宿舍卫生管理制度》等日常管理制度。拟定了与学生、与家长签订的《住宿安全协议书》。出台了《宿舍管理员工作职责及管理办法》、《学生宿舍管理员考核细则》、《“文明寝室”评比方案》等配套方案。

四、狠抓教学常规管理,促进学生“学在学校长知识” 几年来,我校上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校教职员工团结一致、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扎实拼搏,坚持以人为本,以教育教学为

中心,强化目标管理,创设育人环境和科研氛围,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各项工作连上台阶,学生人数直线上升,班级数逐年增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连续多年升学率达100%。在2004年,学校被黔西南州教育局评为“先进家长学校”;在2005年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中,6人获国家级铜奖,是全县获奖率最高的学校。全国英语竞赛中,1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是全县唯一获二等奖的学校;2005年,被黔西南州教育局评为“教师继续教育(第二阶段)先进学校”;2006年,被黔西南州远程办评为“先进远程示范学校”;2006年7月被黔西南教育局和黔西南州交警大队评为“道路交通安全杯”作文大赛先进组织单位;2007年9月被****县教育局评为“先进教育工会”;2008年4月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校园”;2008年6月被黔西南州妇联、工委、教育局评为“黔西南州家庭教育工作创新项目学校”;2008年7月被****县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评为“‘五好’基层党组织”;在2009年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1人获一等奖,4人获3等奖。2012年在“祖国好.家乡美”主题系列活动中被评为“学雷锋学校”;2013年在****县中小学“祖国好,家乡美”主题系列活动“童心向党”歌咏大赛中荣获三等奖,我校六年级毕业班的学生参加各个学校的实验班、民族班的招生考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中13人去参加义龙新区义龙中学考试8人被录取,21人参加二中民族班的选拔招生考试20人录取,其中县前50名中我校占10人,还有一人在前10名;2人参加三中的实验班选拔考试2人都被录取;其余学生参加了四中实验班的选拔招生考试有33名被录取,其中还有一名学生取得了前3名的好成绩。迄今为止,先后有130余篇教师论文获奖,83人次受到国家、省、州、县的表彰。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正是有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无私奉献着,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添上了靓丽的一笔。

总之,学校一直围绕“质量”和“发展”两大主题,狠抓教育创

新和课堂效益的提高,努力打造一个高质量、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四小,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五、以创新校园文化,使学生“乐在学校感幸福”

“乐在学校”与“学在学校”相辅相成,为使学生能“乐在学校感幸福”,学校立足实际,整合资源,全力打造充满活力、和谐的校园文化。

一是依托乡村少年宫活动,促进学生“乐在学校”。2012年10月,我校少年宫正式启动后,按照一室多用、一地多用的原则对教学设施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造整合,建起了舞蹈室、毛笔书法室、硬笔书法室、绘画室、剪纸/手工室、棋艺室、电钢琴室、图书室、广播室、科学实验室等活动教室。通过学生日常活动在本班进行,少年宫活动室与常规教室分离和校内交替模式,整合学校现有教室和老师资源,正常教学和少年宫活动在相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有条不紊地交替进行。少年宫活动实施以来,学校利用少年宫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学校安排的活动及重大节目,学校少年宫多次成功举行了书画比赛、歌唱比赛、棋艺比赛、球类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在2013年5月成功举办了少年宫文艺汇演及书画成果展,学校少年宫活动真正成了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和生活的乐园。

二是依托关工委工作,全力营造人文关怀,促进在校学生的幸福感。以创建家长学校,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引进社会帮扶等手段,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关心和帮助,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人文的关怀,真正地乐在校园,在校园关怀文化中快乐地成长。

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四在学校 幸福校园”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我校“四在学校 幸福校园”创建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是由于我校校外租房儿童达712人,而学生公寓楼仅可容纳450

人,增建一栋学生公寓楼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是学生食堂集中供餐场处仅有100套餐桌椅,可容纳400名学生就餐,还有1000余名学生到教室就餐。集中供餐场的建设也极需解决。

三是由于学校面积窄,学生课外活动空间有限。学校绿化、读书角、休息停等寄宿生活动场紧缺,对寄宿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是由于学校场地有限,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学校单杠、双杠、跑道、跳远场地、投掷场地等运动设施奇缺。因此,在校园场地狭窄,只有硬化、缺少绿化的现实情况下,塑胶跑道、塑胶篮球场的建设显得尤为紧迫。

五是由于学校资金有限,学校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班班通工程建设等现代化办公设施设备的建设,还需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六是由于学校迁入新址,建成****小学时间不长,年轻教师居多,这是资本也是弱点。教师学习培训、与先进学校的结对帮扶、骨干教师的培养显得尤为紧迫。

当前世界竞争,空前激烈。科学进步,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学校教育,不进则退。我们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四小全体教师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时间观念,以全所未有的工作热情,团结拼搏,克难攻坚,锐意进取,狠抓学校内部常规管理,加强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坚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县****小学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县****街道办****小学

篇3:水西实验学校“四在学校”工作情况汇报

2012年, 学校工作以党的教育方针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2012年教育工作的要求, 深入落实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

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 (试行) 》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全面实施“尊重”的教育, 面向全体, 关注个性, 正视差异, 因材施教, 整体育人。以内涵发展为战略主题, 以加强课程建设和深化教学改革为工作重点, 以“让每一名学生都具有成就美好未来的素质”为根本任务, 以提升队伍素质为依托,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持续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发挥实验与示范作用, 为我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服务。推进“理念先进, 实力雄厚, 特色鲜明, 国内知名的素质教育品牌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

总体目标:

经过一年的工作使学校文化氛围更浓厚;课程更丰富科学;教育教学工作更扎实高效;教师队伍素质, 学生综合素质、创新与实践能力较上一年有明显提高;学校管理更科学;办学特色得到进一步凸显, 学校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具体目标:

1.以庆祝建校五十五周年为契机, 以“两园”建设为抓手, 以课程实施为依托,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努力彰显“尊重”的文化, 突出“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求真务实、和谐共生”的学校精神, 增强学校文化软实力, 使学校文化氛围更浓厚。

2.以优化德育常规、达成序列目标、实施序列活动、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和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强化班集体与年级组建设、强化教师榜样作用为抓手, 优化育人体系。注重文化引领, 注重体验教育, 强化习惯养成, 强调知行统一, 通过实施丰富合理的课程, 通过社团活动, 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结合等途径, 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提高德育实效。

3.以校本化落实国家课程、特色化开发校本课程为依托, 全面规划学校课程, 形成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需求的模块清晰、比较科学的课程实施方案, 提高干部的课程领导力管理力, 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4.以“生本”、“高效”理念为引领, 以优化“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为抓手, 深化教学改革, 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研制课堂教学质量标准。

5.以教育科研为增长点, 继续探索九年一贯制办学规律, 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实践研究, 促进内涵发展。

6.以学习落实《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为契机, 以学校文化建设与教育实践为载体, 加强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使队伍整体素质较上一年显著提升, 使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名优教师人数增加10%。

7.继续梳理办学经验, 以开展送教下乡、教育交流、农村教师岗位实践培训等活动为载体, 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 为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服务, 推动鲅鱼圈分校优质发展。

8.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扩大学校办学空间。

9.扩大对外交流, 扩大外籍学生教育规模, 扩大对外友好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使学校国际交流与教育服务工作较上一年有较大突破。

工作原则:

1.整体性原则:把学校工作作为一个整体, 把九年教育作为一个整体, 把师生的成长过程作为一个整体, 思考落实学校教育工作, 科学促进全体师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2.连续性原则:保持学校工作的连续性, 坚持九年教育一贯, 促进学校工作的持续发展。

3.科学性原则:尊重教育规律, 遵循并不断探索教育规律, 深入思考、筹划和实施学校教育工作, 推动学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4.发展性原则:立足当前, 着眼未来, 以师生的发展为本。使学校一切工作为师生的发展服务, 为学生的人生奠基。

主要工作:

一、做好常规工作, 提高常态质量

(一) 做好安全工作

1. 加强安全教育。

完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落实安全课程计划, 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技能, 培养师生的自护自救能力。

2. 加强安全防范。

落实人防、物防、技防, 全面提升学校安全防护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3. 落实安全责任。

落实全员安全责任。

4. 建设和谐校园。

关注学校潜在安全危机, 以潜在危机课题研究为载体, 进一步改善人际关系, 培养师生处理人际关系技能和良好心理调节能力, 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 增强师生归属感, 建设精神家园。

(二) 做好德育工作

1. 落实规范。

强化学年组德育常规管理的作用, 统筹各学科、各项活动教育资源, 对学生开展富有实效的以体验式教育为主的道德教育。强化班集体建设, 以文明、和谐、民主、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影响和教育学生。提倡在学校宏观标准指导下进行特色、个性化年组与班级建设。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一日常规”等。

2. 教书育人。

引导教师把育人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既重教书更重育人, 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和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教书育人作为德育常规管理和教学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

3. 开发课程。

规划、实施“大德育”课程。

4. 建设社团。

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 科学调整学校教育时空, 探索学生社团建设的科学途径, 使文学、艺术、体育、科技、社会实践、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学生社团建设初见成效。

(三) 做好教学工作

结合我校情况, 深入落实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 (试行) 》。

1. 优化管理。

严格落实《教学常规》, 强化教学各个环节的管理, 教研组就本学科组织制定教学常规各环节标准并有效落实。引领教师精心制定学期 (学段) 教育教学计划;精心开发课程资源;精心备课;精心上课;精心设计作业;精心组织考试与评价;精心指导学生课外学习与生活;精心进行教育教学反思。

2. 优化教研。

研制教研活动指导意见, 规范教研活动管理。发挥教研组长、学科骨干的引领作用和教师的主体作用, 鼓励在学校统一标准指导下开展个性化的教研活动, 提高教研活动实效,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

3. 优化课堂。

增强常态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常态课堂教学质量, 落实学科育人任务。

(四) 做好科研工作

努力做到科研为教师成长服务, 为宏观决策服务, 为学校改革发展服务。立足学校实际, 关注教育教学热点难点与现实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实验, 让科研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成为优化常态工作的有效手段。

1. 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2012年继续开展《探索九年一贯制办学规律, 促进内涵发展研究》《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操作策略研究》《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化解潜在安全危机》《学习力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 注重与教育教学的一体化, 注重实效。

引导教师开展好小课题、小专题研究, 注重解决实际工作困惑, 注重总结经验, 优化工作, 提高工作质量。

2. 做好结题工作。

以展示“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完善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建设有效学校的实践研究》课题成果为契机, 以总结梳理素质教育经验, 彰显办学特色为目的, 召开现场结题会, 汇报在“实验创新, 整体育人”办学思想指导下, 我校探索九年一贯制办学规律, 促进内涵发展的实践与思考。重视汇集成果, 推广经验, 反哺实践。

3. 做好基地工作。

发挥“九年一贯制办学研究基地”的作用, 促进学校发展。

4. 开展调研与监测服务。

开展关于教育质量、管理效能的调研与检测分析, 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五) 提升队伍素质

以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为契机, 完善我校《各层级教师标准及履行职责考核办法》并实施, 在提升师德、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上, 深入探索, 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以“尊重”理念为价值引领, 以校本研修为基本途径, 以“教师共同体”为组织形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以教育科研为助推器, 以激励机制为动力, 切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努力打造乐于服务、肯于合作、精于管理、勤于研究、善于引领的专家型管理团队;打造结构合理、师德高尚、身心健康、理念先进、学识渊博、教艺精湛的研究型教师团队和高素质、专业化的综合服务保障团队。培养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

(六) 做好拓展教育服务工作

做好教育中心的工作, 形成学前教育品牌。拓展学校服务功能。

优化国际教育与交流工作, 构建外籍学生教育工作体系, 继续推进国际友好学校的建设, 开展好与国际友好学校的交流活动, 扩大交流范围, 建立相对稳定的国际交流合作方式, 扩大外籍学生招生学额, 建立外籍学生学业、教育管理相对独立的体系, 尝试外籍学生课程建设, 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开放办学, 加强与省内外优质学校的交流与合作。

(七) 做好义务教育示范与辐射工作

继续开展对农村骨干教师的岗位实践培训工作, 为我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贡献力量。

做好北票服务区对口学校的帮扶工作, 促进服务区对口学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做好鲅鱼圈分校工作, 创立品牌。

做好协作学校间的交流协作工作, 以协作促发展。

(八) 做好综合服务保障工作

优化协调工作, 细化保障工作, 强化资产设备管理工作。实行精细化管理, 提高工作质量。

(九)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对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整体规划, 让学科资源网站群有效服务于教育教学。建立学校教学、学生管理网络数据库。推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课题成果, 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应用。

二、做好重点工作, 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一)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1. 优化“学校文化纲要”, 使学校文化核心价值不断深入人心, 贯彻到教育实践中。

2. 梳理承载学校文化精神的师生活动, 明晰活动目标

任务, 优化活动形式, 不断彰显学校文化, 以浓郁的文化氛围陶冶人, 提升师生幸福指数。

3. 结合学校环境建设, 不断物化学校文化, 全面推进人文化、学习化、艺术化校园的建设。

(二) 加强学校课程建设

围绕办学理念、办学目标, 科学规划学校课程, 发挥九年一贯学制优势。优化德育课程资源, 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 明晰德育活动序列, 在此基础上探索养成教育内容、标准;进行学科课程的优化整合, 在已有课程整合和教学质量标准建设的基础上, 实现九年一贯教学质量标准的规划与衔接, 梳理、创生课程资源, 校本化落实国家课程。特色化开发校本课程, 规划涵盖语言、文学、艺术、体育、科技、学科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的校本课程, 初步建立体系, 为建设支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创新与实践能力提高的课程体系奠定基础。

(三)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1.完善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标准。基于教育任务和教学实效深入开展教学改革, 突出学生主体与课堂教学效率与效益, 完善课堂教学模式, 落实《有效教学策略实施指导意见》, 彰显各学科教育教学特色和优势。完善《课堂教学标准》, 增强可操作性, 提高教师进行课程实施质量观察、监测与分析的能力。

2.开展专题研究。带领教师从工作实践出发, 基于课程资源建设、学生高效学习、有效教学策略等教学问题, 开展好小课题小专题研究, 优化教学实践, 提高质量。

(四) 完善评价机制

制定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五) 改善办学条件, 拓展发展空间

1.完善教育设施功能。根据教育教学需求和学生成长需要, 完善学校专用教室功能。

2.拓展学校办学空间。抓住机遇, 积极进行扩大学校办学空间的努力。

(六) 做好毕业年级工作

确保毕业生质量, 力争2012年九年级毕业生质量保持上一年水平。

三、加强党建工作, 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

2012年, 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坚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服务教育教学中心、凝聚人心”的原则, 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 以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科学管理、科学决策水平, 提高党员队伍创新奉献意识,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觉悟为重点, 继续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 为学校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提供思想和组织保证。

(一)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

落实校级领导和干部培训计划, 提高科学管理、科学决策水平。坚持民主集中制, 增强服务廉政意识, 实行中层干部工作目标考核制度。

(二) 加强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 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党支部和党总支制度化、规范化地开展活动。继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党员培训, 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和责任意识。

(三) 做好教代会、工会工作, 发挥凝聚人心作用

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加强师德建设。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 建设幸福家园。

(四) 规范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切实发挥引领作用

篇4:水西实验学校“四在学校”工作情况汇报

经验做法

着力围绕吃、住、学、乐,充分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帮助农村寄宿制学校青少年解决实际问题。

吃在学校解食忧。积极争取中国关工委、中国安利公益基金会等支持,利用“困难留守儿童补助金”等项目,大力实施“春苗营养计划”,建设一批示范项目,结合“村校共建”、“家校共建”等形式,集中解决“吃”的问题。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实行试餐、陪餐制度,让学生安全、放心用餐;认真研究儿童的饮食结构,科学制定一周五天食谱;专门成立膳食委员会,每月集中反馈问题。

住在学校受关爱。成立由教职工组成的关爱组,确保留守儿童在学校住得安全,住得温暖;建立卫生室,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完善学校宿舍、厕所、浴室等环境和条件;开通“亲情视频”、“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与千里之外的家长“零距离”交流;村“五老”联合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儿童谈心,及时掌握学习、生活、情绪等情况;采取“同一个寨子的寄宿生由一人(家长轮流)接送”方式,减轻家长负担;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交流;建立“代理家长”和“伙伴结对”制度,让他们时刻感受到亲人就在身边,消除孤独感。

学在学校长知识。根据“培养兴趣,发展特长”的要求,积极推行多门类的文化艺术特色课程;积极创建学校“梦想中心”,开设梦想课程;采取不同方式从德、能、勤、绩鼓励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利用下午放学后的一个小时开设“四点半学校”,对留守儿童“一对一”辅导,有效解决部分家庭辅导子女学习难的问题;配备电视机、图书、文体器材等,让留守儿童学习渠道畅通,全面发展;建立棋廊、体育走廊、英语角等文化长廊,丰富文化生活。

乐在学校感幸福。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打造乡村学校少年宫或青少年文化场所,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之乐、生活之乐、成长之乐;积极打造高效课堂,探索“四步导学(自主研习、合作究疑、适度拓展、评价巩固)”模式,让课堂呈现“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每天组织开展球类、歌舞类等课程,丰富课余生活;充分发挥村(校)关工委中村“五老”人员与学校教师特长,成立朗诵、合唱等兴趣小组,结合民族特色,开展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民族风情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受到艺术魅力的熏陶感染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主要成效

进一步增强了幸福感。全州各中小学组织开展文娱、体育等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使留守儿童体验“五老”和集体的温暖,感受党和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爱,弥补亲情缺失,增强了农村学生幸福感。

进一步弥补了失落感。通过这项活动,一些留守儿童心理失衡、性格扭曲的问题得到了缓解,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安全问题明显减少。同时,坚持“三优先”、“五必访”活动。即对留守儿童优先实行最低生活保障、优先接受社会资助、优先获得“结对关爱”;做到情绪不好、身体不好、成绩不好、迟到早退旷课、同学间争吵必访,“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问题。

进一步彰显了责任感。创新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方法,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丰富了家校共育经验,让教师乐于操心、留守儿童舒心、打工者安心、政府放心、社会满意。

2014年9月,贵州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推进会在贞丰县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到会指导并指出,“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有效探索,是适民情、顺民心、惠民生的好事实事,是实实在在的希望工程、德政工程。并表示将在全国30个民族地区进行宣传推广。

篇5:水西实验学校“四在学校”工作情况汇报

活动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在全省农村寄宿制学校深入开展“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的通知》(黔教基发〔2014〕32号)精神,让我校学生“吃在学校解食忧、住在学校受关爱、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的要求,我校结合实际,扎扎实实开展相关工作,先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1、加强宣传。我校通过国旗下的讲话、黑板报、校园广播、主题班(队)会、制作发放宣传页、张贴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横幅等形式,对“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的意义、内容等进行广泛宣传,为工作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我校通过开展调查和走访交谈等形式,认真了解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了解学生对在校学习、生活的幸福感认同程度,认真梳理情况,明确重点难点,制定工作措施;同时,要认真分析学校配套设施、校园文化、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改革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找出制约学校发展、影响学生幸福感认同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方案。

3、为了让学生吃得放心、吃得舒心,解决无食之忧,我校进一步推进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加强学校食堂管理,做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合理搭配膳食,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实用的食堂管理工作制度。认真落实国家对营养午餐资金,筹集资金加强学校食堂配套设施建设,使食堂能满足学生营养就餐的需要。

4、为了让学生在学校快乐的学习,愉快的生活,我校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少年为重点,定期对学校特殊困难学生进行摸底排查,建立健全关爱特殊困难学生工作机制,协调家长、社会力量加入关爱行动,逐步建立关爱学生的领导小组,为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打牢基础;认真开展关爱学生行动,让他们感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统计特殊困难学生的数据,及时组织开展关爱行动。我校要通过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解决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塑造健全的人格。

5、我校以落实“立德树人”第一要务为核心,以深化农村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重点,切实加强德育体系建设;加快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上下功夫,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了学习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6、我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满足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所需,让学生在校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学得用心、乐得开心;大力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环境,促进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在学校享有促进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公平机会,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身心健康,心态积极,人际关系和谐,为全面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良好基础。

7、加快学校制度建设,优化学校管理。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实现依法办学。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文关怀、优化学校管理,把学校办成学生健康成长的温馨家园和精神乐园,让学生在健康、幸福中成长。

8、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主动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入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我校特色文化学校创建活动的成果,积极弘扬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让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挖掘农村教育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9、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丰富课外活动。通过开展兴趣小组、大课间等途径,丰富学生课外活动,为学生成长提供个性化、可选择的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发展兴趣特长,发挥独特优势,让学生多元化发展。在节假日、周末和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学校教育教学设施,为学生课外活动和个性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保障,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和促进学生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再接再厉,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坝力小学再造辉煌!

木咱镇坝力小学

篇6:S中学实验学校家长学校工作汇报

——S中学实验学校家长学校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

今天很荣幸由我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我校创全国优秀家长学校所开展的工作,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S中学实验学校根植于1910年创建的S中学、脱胎自1929年开办的F省S师范学校,历来就有重视家庭教育指导、常抓家长学校建设的优良传统,并在多年的精耕细耘中积淀了丰厚的教育资源和丰富的工作经验。2011年9月我校获得教育部关工委授牌,成为首批创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实验基地,我们深感压力更大了,担子更重了,但动力和干劲也更足了。在致力于开展创优活动的近两年实践探索中,我们得到了来自各级专家领导的悉心指导和大力帮助;同时我们还得到了B市关工委、B市教育局关工委、S市关工委的经常性指点和针对性帮助。我们把家校同心共育作为学校第三课堂主要阵地,着力开展实验基地创优工作,积极探索家校共育有效途径,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我们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现向大家作简要汇报。

第一、学校教育“顶层设计”支撑家长学校工作

近年来,我们秉承“为教师成长搭台,为学生成才奠基”的办学理念,切实弘扬“尊重个性,和谐发展”的校训,紧紧围绕“推进四个工程、激活四个课堂”的主线,努力实现“管理服务的楷模、教改探索的前沿、师德校风的表率、育人质量的标兵”的办学愿景,致力于把学校办成教学质量B领先、办学特色省内有名的品牌学校。推进四个工程,就是推进以技为力的名师工程、以章为绳的规则工程、以景立魂的校园文化工程、以心为本的温情工程;激活四个课堂就是夯实以智育课程为根本的第一课堂、丰富以艺体课程为核心的第二课堂、拓展以家长学校为阵地的第三课堂、开发以区校联动为平台的第四课堂。

第二、家长学校理念引领家庭教育协调发展

我们家长学校确定的理念是“为每一个家庭提供最佳的服务,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我们家长学校的核心追求是“三园同建”“三教同步”“家校同心”。三园同建指的是:家庭即学园――我们倡导家长要把家庭当成学校,家长要做教师一样的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命成长,更要对子女科学地哺育;学校即家园――我们要求教师要把学校当成家庭,教师要做父母一样的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真心呵护每一个学生;家校共建育人乐园――是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在家庭有学校一样的同伴和快乐,在学校有家庭一样的亲情和温暖”。三教同步,就是树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教指导三种不同教育协调发展的大教育观。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家长的教育素质也得到提高,大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圆幸福梦。家校同心就是指家长和老师瞄准同一个准心――针对不同的学生和学生的不同个性,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家长和老师要树立同一个恒心――对学生德行教育的“反复”现象,要耐心引导,持之以恒;家长和老师要围绕同一个圆心――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快乐成才。第三、开办家长学校的主要途径

1、建立健全家长学校组织机构,形成“学校—年级—班级”的“三级教育”格局

去年9月,我校家校同心圆服务网络建成,设学校领导机构1个、年级服务中心3个、班级服务站36个。与此同时召开了家校同心圆服务中心成立大会。

在学校层面,设立家校同心圆领导机构,确立“为每一个家庭提供最佳的服务,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的办学目标。着力建设好“三园”——家庭即学园,学校即家园,家校共建育人乐园。要求家长要做教师式的家长,科学引导子女的成长;要求教师要做家长式的教师,精心呵护学生的发展。

在年级层面,设置“家校同心圆服务中心”。家长委员会成员任中心主任,年级主任担任秘书长,班主任担任辅导员,为家庭教育提供常态化的指导和服务,有效落实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要求。定期举行家校共育磋商会、碰头会,并为指导家校同心圆服务站开展好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在班级层面,组建“家校同心圆服务站”(也称第三课堂、家长课堂)。每个班由家长和教师共同推荐选出3—5名学生家长和1—2名教师代表组成,班主任担任服务站的秘书和辅导教师。家长课堂使用的教材以《父母课堂》为主体,教学的基本形式有“集中授课、个别指导、自主学习、多向互动”等,其中以家长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为主要学习形式。

2、自主创办家长学校校本教材,搭建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平台。征集学生身边的家教故事,编印《家校同心圆》校刊,每年一期,经费由爱心企业赞助。第一期收到约3500篇并从中遴选出学校三个年级近200篇学生和家长的感悟文章。三个年级分别按照“感受成长”“感悟成长”“感恩成长”的逻辑顺序编辑。七年级篇展现了学生和家长学习《父母课堂》产生的变化,感受着由变化带来的成长;八年级篇展现了他们在学习中联系自家的实际,践行教育理念,交流教育故事和经验,共同感悟着成长;九年级篇展现了在即将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之际,他们家庭中亲子关系发生的变化,用传统的书信传送方式表达了父母对儿女的爱与期待,子女对父母的敬仰和感恩,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创办的《家校同心圆》校刊获得了教育部关工委创优办主任信毅的肯定和赞誉,今年3月他到我校调研创优工作时说“(校刊)里面的内容真实感人,富有教育意义和可操作性”。不久前,《家校同心圆》被教育部关工委翻印7000余册,推荐给F、广东、山东三省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实验基地学校交流分享。另外这本校刊还得到了我们当地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F等相关领导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并为创刊号题词。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家校快捷沟通。我们在继续用好校讯通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创建并用心经营家校互动QQ热线这一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的学习状况,排解家长的育人困惑,引领家长更好地了解和支持学校工作,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的实施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主动交流,信息反馈,优势互补,达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间的相互协调,形成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最佳辅助环境,营造出学校与家庭共育共建的新气象,实现家校和谐双赢。这也是我们开通家校互动QQ热线的初衷。从去年10月至今近8个月时间,参与QQ热线互动的家长已经超过2000人次,咨询内容涵盖学校的管理措施、教师的教学要求和家庭教育的种种困惑等。

4、专业引领,提升家教。依托家长学校教材《父母课堂》和《家校同心圆》校刊,开展家校共育研讨。我们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指导,去年至今,我们举行了以家校同心圆服务中心(年级)为单位的专题研讨会8次,以家校同心圆服务站(班级)为单位的专题研讨会150班次,吸引7000余人次参与活动。今年1月和5月,我们邀请到省社科院教育专家查有梁教授来校为家长、辅导员做家教专题培训。特聘F教育学院 教授为我校顾问,并为我校所有教师带来“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的专题讲座,以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梦”的方式,帮助广大家长圆科学教育子女梦,助推广大学生圆健康快乐成长梦。

5、互进互动,给力家教。我们开展家长进课堂和教师进家庭的“互进”活动。今年4月我们举办了校园开放日活动,200多项办学成果完美展示,全部教学时段推荐课、生态课无限制开放,6场教学讲座深入人心,吸引包括本校和城区其他中小学在内的家长近1000人深入校园,深入课堂,深入教学全过程,零距离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状况。去年以来,我们先后邀请家长进校观摩第二课堂成果展示、英语才艺周汇演、学生军训汇报表演等多项大型活动,强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自豪感,激发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搞好学校教育并反哺家庭教育的热情。另一方面,我们要求教师以深入学生家庭为主,以电话访问为辅的多种形式家访,全方位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状况,要求班主任做到三必访:困难学生家庭必访、学生出现问题必访、学生发生意外事故必访。通过“两访”增进家长对学校的了解,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关注程度,在班主任与家长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态势,最终达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频共振的和谐效应。

第四、开办家长学校的主要效果

1、家庭和学校的配合更密切,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更强,学校教育的效果更明显。(仅上学期,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都如愿地获得了若干个第一名。)

2、家长对学校的工作更理解更支持了,家校之间更和谐了,家庭和学校成为了整体,家长和老师成为了朋友,实现了和谐双赢的愿景。(列举学生参加献爱心活动)

3、家校同心共育,教育合力倍增,育人质量可持续发展。(列举上期末全市调研测试结果统计)

4、家校同心共育,践行了以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学校发展的活力增强,社会的积极评价鼓舞着全校师生。去年我校的各项工作均获得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和好评。

第三、开办家长学校的两点体会

首先、家长学校是指导家长科学高效教育孩子的重要平台。创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实验基地,为我们进一步提升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搭建了一个起点更高、视野开阔的平台,有助于我们向外学到更多更好创新的做法和举措、向内更加理性、前瞻地谋划和实施我们连续性、多层域的实践探索。

其次、一个深刻、全面和真实的教育,必须是教师要了解家庭,做好与家长合作的心理准备,并且要积极鼓励家长成为学校的密切伙伴;家长要承担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积极参与学校事务,本着对教育的负责,用积极的态度成为学校的智囊,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篇7:水西实验学校“四在学校”工作情况汇报

一、积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我们积极坚持走文化办学之路,确立了“正直、善良、尊重、用心”的教育理念,立足于每一位教师的发展,致力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养成习惯、塑造性格和形成品质等方面获得全面、均衡的发展,注重开发人的创新潜能。我们致力于为培养能够创造幸福生活、有益于社群、身心健康、才智清明、性情通达、个性丰富、人格健全的文化新人打好基础。我们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其提供最佳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气质和性格以及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我们强调建设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倡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共同成长,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以发展和信任的态度关注师生的内心世界。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着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并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学校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正直、善良、尊重、用心;校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校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教风:敬业爱岗、严谨治学、循循善诱、教书育人;学风:尊师守纪、勤学善思、上进求新、立志成才;办学思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为民族的前途命运负责;办学理念:立足于每一位教师的发展,致力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验精神:尽我所能,追求卓越。

二、不断丰富课程文化建设

依据淄博市学校文化建设要求,教育要注重发挥课程的文化功能,在必修课、地方课、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课程中挖掘体现学校文化的内容,重点渗透和彰显体现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培养目标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即在课程共性中突出学校的课程个性,在教育效果上突出学校文化个性。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程,开好课程。我校在开设国家规定必修课的同时,开设了《山东文化名胜》、《山东文化名人》、《人防教育》、《科学发展观》等地方课程,开设了《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学期组织学生到淄川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时还开发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学习心理导航》、《书法》、《足球》、《科技创新》等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学校特色。努力探索、形成体现学校文化的校本课程体系,不断丰富校本课程内涵,发挥校本课程的教育作用。我们要在此基础上重视环境课程开发,体现学校文化特征,突出环境育人功能。重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工作,打造课堂文化,努力形成鲜明的学校教学风格。

三、努力创新师生文化建设

鼓励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引导广大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建立了我校的“课堂教学三个有利于”的教学观,即课堂教学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自主性学习能力;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究,驰骋想象,发展思维;必须有利于促进师生完善自我、体验丰富人生和生命价值。要求老师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通过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视野和胸襟,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总结以往教师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扎实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在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计划的基础上,以学科组,年级组为单位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创“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般阳名师效应争取用一年的时间每个教研组培训出引领3-5名具有我校特色的新型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中,我们以师德教育为核心,以培养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基本功训练为切入口,以校本研修为抓手,以新课程实践为载体,以激发教师的发展内驱力为前提,全面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力争经过三年的时间,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过硬、观念先进、善于创新、有团结精神并能自主发展的教师队伍,以确保学校在新的发展时期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努力做好升本教育这块教学阵地建设。学校领导没有给老师们作出硬性要求,而是采取了非常民主的做法:第一实践先行,心动不如行动,先做起来,在“做”中学习、在“做”中感悟、在“做”中完善、在“做”中提高,在“做”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第二感悟交流,在学习中和在实践中不断感悟,及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产生思想与思想碰撞的智慧火花。第三观念更新,多用素质教育的理念、生本教育的理念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不断的改革和完善评价机制。“生本教育”理念一经引入我校,许多教师跃跃欲试,热情高涨地投入到“生本”的学习和实践中。一方面积极学习有关理论,一方面外出听课学习。学校网站设立“升本教育”专栏,校园网上登载了五十多篇“生本教育”感悟和学习材料、课堂视频等材料;走进教室,许多课堂已尝试进行“生本”,合作小组初步形成,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热情高涨。逐步形成了一个勇于追求真理、努力探索教育本质的优秀教师群体。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突出班级文化主题,搞好主题班队会,开展班级特色活动,形成班级风格。每一个教室墙壁上都装饰着一处“明星榜”,上面悬挂着班级明星的彩色照片,他们是音乐、美术、体育、制作、写作、书法等方面的优秀者,他们是班里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墙壁上悬挂着名人照片和警句格言以及学校的班级建设要求,板报有学生轮流更换新的内容,充分利用好各种文化宣传阵地。许多班级还根据本班特点建立了班级文化,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如将学生书法、绘画、摄影、优秀作文、手抄报等作品在班里展示,既美化了教室,又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熏陶。

加强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突出学生主体性,建设了文学社、民乐团、合唱团、打击乐队、安塞腰鼓队、舞蹈队,形成稳定的社团组织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社团活动水平和学生参与率。

今年文学社组织了启明星校园第四届“读书节”活动,围绕建设“书香班级”开展了读书沙龙、古诗文诵读、课本剧创作表演比赛、优秀读书手抄报展评、“我与书的故事”征文大赛、读书笔记展评,“启明星”文学社笔会、“暑期阅读,每月一书”、“书店进校园”等系列活动,激发了师生读书的兴趣,为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打下良好基础。启明星文学社社长初四一班王来同学的文学作品集《梦在天边》已由国家级出版社——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实现了淄川区在校中学生个人出版文学作品零的突破。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主办的《语文世界》2010年第3期“校园文学月报栏目”介绍了我校启明星文学社。唐金生校长为文学社题写了校长寄语,栏目登载了文学社会员孙闻悦的文章《感恩书籍》,赵敏晴的文章《心灵的伙伴》。

2010年成立科技创新发明协会并举办首届科技节。由科技教师指导环保小组学生进行了“通过互联网认识塑料的利与弊”实践活动,“环保小制作”比赛、“绿色家园”为主题的科幻画比赛、还有节能为主题的科技征文活动。通过评比,选出了“校园循环水处理系统”科技成果、“自由之路”科学幻想画报到上级部门参加省大赛。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还举行了“环保”主题班会,举行了为期一周的科普教育宣传活动,科技节期间各班利用黑板报进行宣传环保知识、制作了科技活动展示版等,通过各种途径营造了科技节的氛围。5月学校选拔的10名学生首次参加了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山东赛区选拔赛并荣获团体一等奖,个人单项比赛两名学生分别获得“十佳太阳能车模创意奖”第一、二名,作品将参加全国巡回展出,个人综合比赛:两名学生双双喜获一等奖。

日前,学校成立了启明星电视台。本着校园电视台学生办的宗旨,选拔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参与电视节目制作,从栏目策划、采访、摄像、播音主持到节目编辑制作都有学生参与。电视台将自制节目转播至学校每一个教学班,同时放在校园网上发挥宣传教育作用。迄今为止,电视台已顺利制作、播出了新闻片120多条,专题片21部,录制教师优秀课堂教学共30多课时,送交区电视台新闻几十条以及专题片6部,其中学生自编自拍的《化学的魅力》、《让存钱罐放光芒》、《天天读书·快乐成长》、《老师的一天》等4部展现中学生风采的短片经淄川区电视台播出后在全区引起了不小反响,被中央电教馆评为“全国百佳优秀校园电视台”。

2010年上半年举办第十一届启明星艺术节活动,各类兴趣小组在专任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活动时间认真积极的训练做准备,其中老师们培养出了许多“小老师”和“小教练”在活动中更是发挥着积极作用。期间开展十几项系列活动计划:包括书法展、美术作品展、网页制作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语文课本剧、腰鼓比赛、合唱比赛、舞蹈比赛、超级模仿秀、短剧及曲艺表演、乐器演奏、文艺汇演。艺术节历时2个月,有XX多名学生直接参加活动,评选35个获集体奖班级,400多名获单项奖同学。下半年举办第十一届启明星体育节。体育节由田径运动会和师生系列体育活动组成。开展广播体操、拔河、跳绳、篮球、足球、教工篮球、踢毽子、乒乓球、越野长跑等比赛活动,比赛时间截止到12月下旬。其中的教职工健身活动在学校组织的集体比赛活动同时,又有自发的太极拳、八段锦等兴趣活动。同时广泛开展快乐大课间活动,为各班配备体育健身器械,积极开展“两操一拳”体育健身活动,使学校呈现一道亮丽的阳光体育运动风景线。

四、逐步完善制度文化建设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并改革原有的评价制度,建立更能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评价制度,努力做好制度文化建设。在制度形成过程中充分吸纳广大师生的意见建议,按照民主、法制程序制定、修订学校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完善、可行的制度体系。改革制定实有成效的检查、考核、激励机制,负担要尽可能的减少,尤其是减去仅作表面文章的无用功,使老师们在创新教学上下工夫,使各项工作既能够漂亮的完成,又能使老师们有收获感和幸福感。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实实在在为学校工作发挥作用的档案室,任用能扎扎实实工作的档案管理员。学校的档案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改进和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只有通过规范和必要的档案管理,才能迅速、高效、超前地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优质服务。我们的做法:一是加强意识,建立机构;二是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三是强化业务,提高能力;四是注重收集,加强管理;五是提供服务,开发利用。制度建设工作力争在2010年元旦以前形成制度框架,以后逐步完善,做好制度的发布和宣传解读工作,使学校师生熟知和认同各项相关制度,不断形成自觉遵守制度的局面。

五、积极做好物质文化建设

篇8:水西实验学校“四在学校”工作情况汇报

会议指出, 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 提升学校品质, 是提高教育质量、 推进均衡发展、 提升治理能力、 规范办学行为的需要。 实验区和试点运行一年来, 取得了积极成效, 积累了丰富经验, 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会议强调, 各地要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不断深化对实验、 试点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进一步增强深化实验、 试点工作的紧迫感,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工作方案、 加大经费投入、 大力开展宣传, 务求实验、 试点工作在政策上实现有效突破, 在制度上实现持续创新。 要在坚持整体推进的同时突出工作重点, 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构建政府、 学校、 社会之间新型关系, 加快制定义务教育学校章程, 不断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要做好实验、 试点工作的全面总结, 形成可复制、 可推广的操作模式。

据悉,《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 于2014 年8 月颁布, 从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营造和谐安全环境、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六个方面详细规定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内容。 随后, 教育部确定了8 个管理标准实验区和3 个学校品质提升试点地区,实验时间为2014 年至2016 年。

上一篇:这也是课堂初中叙事作文下一篇:突出重围--读史铁生《我与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