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2024-04-21

地方特色文化品牌(通用6篇)

篇1: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依托文化资源

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调研报告

撰 稿 人: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调研单位:

依托文化资源 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作者:

题目:

依托文化资源 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提纲:

一、瓜州县文化遗产资源现状

(一)独具特色的张芝文化

(二)资源丰厚的历史人文

(三)红色经典的革命文化

(四)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

(五)保存完好的自然资源

二、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一)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繁荣

(二)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不断涌现

(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五)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四、存在问题与不足

五、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设想

(一)找准特色定位,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二)完善文化网络,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

(三)完善发展规划,大力培育和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门类

(四)深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

(五)繁荣文艺创作,大力支持兴办瓜州县特色的节庆活动

依托文化资源 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摘要:瓜州县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基础薄弱,人才匮乏,要想在文化产业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依托资源优势,找准自身定位,打造体现瓜州特色的“张芝文化、玄奘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文化旅游品牌文化品牌,大力挖掘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的文化潜力。

关键词:文化 资源 文化品牌

瓜州县(原名安西县),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甘、新、青、蒙四省的通衢之地。东连石油城玉门市,西接旅游名城敦煌市,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邻,西北与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来就是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古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平均海拔1500米。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总面积23150平方公里,县境东西长185公里,南北宽220公里,面积2.41万平方公里,全县辖5镇10乡、73个行政村,总人口14.88万,有汉、回、蒙、藏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5万人。瓜州文化资源丰富,历史遗迹、自然景观、民俗文化都具有深厚的内涵,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具有较好的基础,现将瓜州县文化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文化资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三个方面的情况调研报告如下:

一、瓜州县文化遗产资源现状

瓜州县以建设西部文化重镇为目标,立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着力建设了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玄奘纪念园、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红西路军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批彰显“瓜州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项目,全力打造“张芝文化、玄奘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文化旅游品牌。

(一)独具特色的张芝文化。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开园迎客,标志着瓜州县在传承华夏文明、挖掘历史人文资源,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子。张芝被书法界尊称为草圣,他首创的草书给中国书法的发展演变作出了彪炳千秋的贡献。为了弘扬中国书法艺术,瓜州县投资1.6亿元,打造占地681亩的“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山水、园林、殿堂、雕塑、碑刻,这种自然与人文的紧密融合,把“草圣”张芝“书法自然”的艺术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该文化园在设计上以张芝为主线,以中国书法发展、演变、传承、创新为背景,以山水、园林、殿堂、雕塑、碑刻为手段,集中表现张芝的艺术精神。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是一处集休闲、旅游、展览等功能为一体的以“书法园林”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园,园区分为主园和景观带两大部分,主园有南北两湖及湖心岛、附岛组成,景观带由九支渠水系组成三公里书法文化长河。同时,在产业园内规划了玄奘取经博物馆、文房四宝一条街等文化产业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产业园的文化内涵高度。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西北第一座以书法艺术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园,全国书画、文房四宝、古玩拍卖的市场;书法论坛、展会、笔会的重要场馆;书法家集中培训、交流创作的基地;城乡居民休闲娱乐,提炼素养,传承书艺的摇篮。

(二)资源丰厚的历史人文。瓜州文物古迹众多,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保存完好的其它古遗存多达314处。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是中国著名的六大石窟之一;汉唐胜迹锁阳城和“康熙梦城”桥湾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稀世珍宝象牙佛,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见证。大漠驼铃、古道石窟、丝路艺术、瀚海蜃景、胡杨秋色、清泉绿洲构成了瓜州独具特色的西域文化景观。

瓜州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是甘肃省的文物大县,也是唐代高僧玄奘大师取经西行过程中最艰难、最重要的活动区域。在瓜州境内,玄奘大师留下了艰苦卓绝的经历和各类历史遗迹,瓜州保存了玄奘取经路上讲经说法的寺院,官员放行的州城,收徒买马的地方,偷渡玉门关的遗迹,夜渡葫芦河的遗迹,有玄奘取经路上最翔实的历史记载,瓜州榆林窟和东千佛洞保存了六幅玄奘取经图,更是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孙悟空最早的原型,是全国保存玄奘取经图最多的县份,壁画“玄奘取经图”,比《西游记》成书早300多年,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的珍贵雕刻艺术品象牙佛,其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和文物保存价值。众多文物遗迹构成了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瓜州玄奘文化,是华夏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瓜州历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新亮点。

(三)红色经典的革命文化。解放战争时期,瓜州县是重要的革命战略要地,县内设有红西路军安西战役陈列馆、蘑菇台磨坊旧址、安西古城遗址、白墩子军防遗址、红柳园战役遗址、李卓然墓、安西县城战役遗址、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塔等红色资源,逐步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扩大党员干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规模和影响力。等一批近现代革命史迹,都有强大的文化吸引力,凝聚着近代瓜州人民的心血和汗水,是红色旅游的理想阵地。

(四)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瓜州历史悠久,历史上,勤劳智慧、崇尚文明瓜州人民创造了大量民歌民谣、舞蹈杂技、工艺制作等民间艺术形式,成为瓜州文化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民族运动会、花儿会、皮影戏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风格独特,长盛不衰,至今绽放着绚丽的色彩。

(五)保存完好的自然资源。由于气候原因,使瓜州形成了西棉、南牧、东粮三大农业区域格局,享有“粮棉基地”和“瓜果之乡”的美誉,境内黄金矿藏和产量居全国第六位,是甘肃省重点产金区。已探明的有金、银、铜、铁、铝、铅、锌等40余种矿产品,总经济价值在7万亿元以上。境内盛产棉花、蜜瓜、小麦、葡萄,甘草,锁阳、苁蓉等,是“中国蜜瓜之乡”和“中国锁阳之乡”。

1.丰富的风力资源。瓜州素有“世界风库”之称,风能资源量大质优,风向稳定,风能密度高,年有效风能达5183小时,风能储量超过4000万千瓦,是全国风能储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同时,瓜州县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光照时间长,强度大,全年日照时数达3260小时,有效积温3582.9℃,位居全国前列,具备发展风电、光电产业的优越条件。2010年全县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80万千瓦,风机塔筒生产能力达到1200套。“十二五”末风电装机达到960万千瓦。新型能源产业已成为引领瓜州经济发展的龙头。

2.优越的光热气候。全年日照总时数3360小时,大于等于10℃的积温3661.5℃,年均气温8.8℃,平均日较差16.1℃,年较差35.3℃,极端最高气温42.8℃,极端最低气温-29.1℃;年均降水量45.7MM,年蒸发量3140.6MM,年相对湿度39—41%,无霜期138--146天。

3.丰富的水利资源。瓜州县境内有两条源于祁连山的河流。一条是疏勒河,在安西境内流程242公里,流域面积1.28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89亿立米;另一条是榆林河,流程118公里,流域面积5494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55亿立米。此外还有露头泉水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地面水年径流量4.44亿立米,可充分利用的3.7亿立米。地下水蕴藏量7.6亿立米,可开采量7570万立米。

4.富庶的矿产资源。境内已勘察探明的各类矿藏近30种,产地78处。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铁、铅、锌等十多种,产地55处,地质储量达2413万吨以上,其中铅16万吨、锌8万吨、铁2000万吨、黄金20吨;非金属矿产有花岗石、大理石、白云石、石灰岩、萤石、磷矿、盐矿、重晶石、石墨、水晶石、冰洲石、芒硝等,产地23处,尤其花岗石资源分布广,地质储量超过10亿立方米,并以品种多、色泽好、块度大、石质坚硬、出材率高而闻名全国,极具开采价值。

5.富饶的农业资源。境内有可开发利用的宜农荒地资源281万亩,天然草场资源265万亩,其中优质草场面积42万亩。其它如林果资源、农产品资源、中药材资源、农业品牌资源,均适宜于规模发展,建立各类商品基地和加工企业。这里,畜牧业生产的潜力很大,“安西黄牛”在中国牛品种中,以抗性强、肉鲜美称为名优,“安西羊”以肉质鲜嫩、毛细绒长远销全国,是安西畜牧业的拳头产品。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尤为丰富,列为全国戈壁荒漠草地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有雪豹、金雕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26种。野生植物有甘草、锁阳、苁蓉等名优中药材,产量大,质量高,甘草、锁阳系列产品加工初具规模,前景诱人。

二、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近年,瓜州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战略,紧紧围绕瓜州文化元素,大力挖掘张芝文化、玄奘文化、红色文化内涵, 全力实施以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玄奘纪念园、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自然文化生态园、红西路军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龙头的“四园一基地”建设。

(一)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繁荣。近年来,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成功地举办了“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戈壁音乐节”大型歌会、少数民族运动会、张芝书法艺术节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大型文体活动,这些活动组织得力、运作良好、影响空前,已成为品牌文化项目,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实现了跨国界交流。

(二)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不断涌现。2013年2月,瓜州县6部作品荣获酒泉市第一届社会科学奖、飞天文艺奖。一等奖2部《汉敦煌郡渊泉县城新考》、《锁阳城遗址形制及相关遗存初探》;二等奖2部《瓜州县志》、《酒泉市城乡一体化研究》;三等奖1部《生物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文艺奖1部《阳光下的菜摊子》。

(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近年来,瓜州县始终坚持把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投入。瓜州县城“三馆一广场”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文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广大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条件。瓜州县文化馆综合活动楼内设卡拉OK厅、老艺人演唱厅、展览厅、舞蹈排练厅、台球室等“十室”,功能多、设施全,是全省两个国家一级文化馆之一,先后获得文化部群星奖和服务基层先进单位两个奖项。瓜州县博物馆大楼内设文物展厅、壁画展厅、书画展厅、工艺品展厅、锁阳系列产品展销厅等,结构配套合理,已被列入免费开放试点单位。引资2000多万元的桥湾博物馆建成开放,利用世行贷款新建的锁阳城博物馆即将开工。瓜州县图书馆内有借书室、成人阅览室、少儿借阅室、报刊资料室、工具资料室、采编室等,功能较为齐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投资800余万元建成的渊泉文化广场和大型塑胶运动场,保证了各类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展。基层文化网络健全,瓜州县除新建的5年移民乡外,其它8个乡镇、43个行政村全部建起了文化站和文化室,其中2个乡镇文化站被命名为全省示范乡镇文化站,6个乡镇文化站达到一类文化站标准,3个达到二类标准,31个村建起了示范村书库。这些文化设施,提升了瓜州县的城市文化品味。

(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在“十二五”时期加快瓜州科学发展、转型跨越,实现“五翻番一突破三提升”奋斗目标,打造世界风电之都、中国蜜瓜之乡、能源战略通道、西部文化重镇、陇上药材基地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人才是引领和支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为宝贵、最可持续和最具潜在优势的第一资源,是推动文化强县建设的第一要素,必须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人才优先发展,不断开创充满活力、人才辈出的文化人才工作新格局。为大力加强全县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近日县文体局组织专门力量,结合市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瓜州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瓜州县“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等纲要文件,对“十二五文化人才发展规划”进行了再次修订完善。计划到2015年,瓜州县文化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000人,其中文化领域副高职称以上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达到50人;实现文化人才工作“十百千”目标,入选省、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人数达到10名,重点培养200名优秀文化人才,培训5000名文化人才。使瓜州成为充满创新精神、创造活力、创作激情、创意思维的文化人才高地。

(五)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近年来,瓜州县大力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三项工程”,进一步丰富了基层精神文化生活。是实施文化下乡服务“三农”工程。二是大力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采取制定扶持政策、城乡文明牵手共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等措施,加大基层文化建设力度。三是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瓜州县将农村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农村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使广大农民群众活动有场所,“充电”有去处。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乡镇文化站15个,建筑面积均在300平方米以上,村、组文化室261个;建成73个“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站, 29个行政村分别硬化了标准篮球场1块。

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瓜州县以建设西部文化重镇为目标,立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着力建设了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玄奘纪念园、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红西路军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批彰显“瓜州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项目,全力打造“张芝文化、玄奘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文化旅游品牌。去年全县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8760万元,完成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08亿元。

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瓜州县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以项目建设带动文化产业集聚,以资源优势打造文化产业精品,以文化特色铸就文化产业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全力打造西部文化重镇。引资2000多万元的桥湾博物馆建成开放,利用世行贷款新建的锁阳城博物馆已开工建设,投资800余万元建成的渊泉文化广场和大型塑胶运动场,保证了各类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展。投资3200万元的锁阳城遗址保护开发建设项目、投资5047万元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建设项目正在紧张建设;瓜州县数字影院、六馆三中心、瓜州书城、瓜州饮食文化街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正在进行招商引资,力争尽快开工建设。这些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提升了瓜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品质和竞争实力。

瓜州县坚持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根本,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群众文化活动载体,推进文艺精品创作,文化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大力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去年,投资380万元,建筑面积达4000平米的全民健身综合馆投入使用,新建 “农家书屋”7个,实现了73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的目标, 积极争取县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项目资金871万元,完成了19个村、7个组的文化室和文化广场建设。为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套了70余万元的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音响设备、阅览书架、桌椅等办公用具,全面实施城乡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建设,完成转换10000户,扩大了数字电视用户的有效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深化。

文化项目稳步推进。按照《酒泉市2012年文化产业建设项目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包挂任务分解表》分配任务,涉及瓜州县的4个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已全部启动。一是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续建项目;二是瓜州玄奘取经博物馆建设项目;三是锁阳城遗址保护开发建设项目;四是瓜州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建设项目。

文艺活动精彩纷呈。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和“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先后举办广场锅庄舞、健身舞培训班2期,培训骨干100多人。按照“月月有重点、周周有活动、次次有影响”的思路,形成以渊泉广场、新洲里广场为主体,“三馆一中心”活动阵地为基地,机关、乡镇、社区、街道、学校活动场所为补充的群众文化活动平台,吸引1000多名居民参加,每天晚上人流如织,舞动锅庄,成为该县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组织开展了“春歌福联送下乡”、“千台大戏送农村”等形式多样的送文化下乡、进企业活动。县文化馆创作的情景剧《风动.舞动》、群口快板《风电之都添锦绣》在 “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中演出受到广大干部、群众好评;结合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大力开展送春联、象棋比赛、秦腔演唱、社火汇演等活动。2011年,全县共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 200余场次,美术书法展览2次,征集展览各类书画、摄影作品800余幅,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结合庆祝建党90周年,组织创作人员开展了张芝奖书法大赛、“爱我中华,颂我瓜州”书法美术摄影展,展出优秀作品500余副;县内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书法、绘画、舞蹈、文学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大赛和展览中获奖、入选。新创文艺剧(节)目4个,小品《借爹》荣获酒泉市第九届文艺精品“飞天奖”二等奖,新编小说《白雪花》获得“飞天奖”三等奖,短篇小说《风起时,你别走开》获《小说选刊》第二届全国小说笔会一等奖。编辑出版了《瓜州史话》、《瓜州石窟考古图录》、《瓜州考古46年文集》、《东千佛洞石窟临摹壁画画册》等文学书籍和画册,《瓜州颂歌》已经定稿,即将印刷出版。同时,注重充实文化人才队伍,为推动全县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存在问题与不足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文化市场普遍存在经营分散、规模较小、层次低的问题,特别是核心层文化企业少,科技含量低,许多门类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门类大都处于空白。二是文化专业人才短缺,文化市场培育不健全。文化经营人才缺乏,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经纪人才和文艺创作人才特别是创意人才严重匮乏。市场发育不健全,开放程度不高,市场主体规模弱小,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战略不明确,产业链不长,产业间的有机联结不密切,产业群体没有很好地形成,产品的规模优势也没有得到发挥。三是文化产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缺乏有实力的大企业或外资进入瓜州县经营文化产业。基层文化建设薄弱现象仍然存在,投入不足,设施简陋,人才缺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现有的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生活需求。

五、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设想

(一)找准特色定位,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瓜州县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基础薄弱,人才匮乏,要想在文化产业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依托资源优势,找准自身定位,打造体现瓜州特色的“张芝文化、玄奘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文化旅游品牌文化品牌,大力挖掘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的文化潜力。

(二)完善文化网络,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建立健全县、乡镇直至村的各级文化场所,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协调、功能齐全的文化网络,形成全社会促进文化发展的大格局。同时,通过加大政府投资,逐步建设瓜州县图书馆、美术馆、群众文化馆等,真正建成一批与瓜州县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目标相适应,有利于提高瓜州县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的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以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三)完善发展规划,大力培育和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门类。根据瓜州县城市特色、资源优势、文化消费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新世纪城市发展规划,结合瓜州县文化品牌建设,完善《瓜州县“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会展演艺业、文体娱乐业等产业,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积极培育特色文化市场,大力发展文艺演出业,积极开展国内外文化交流,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促进瓜州县文化产业整体实力的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发展。

(四)深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出台扶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财政、土地、税收、工商、价格等优惠政策,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文化产业投入机制,逐步完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文化产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把民营文化产业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积极鼓励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

(五)繁荣文艺创作,大力支持兴办瓜州县特色的节庆活动。围绕瓜州县的文艺创作现状、特色文化资源和民风民俗,有针对性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创作评比活动,积极承办、协办、联办省级、国家级各类文艺比赛、演出、评奖等活动,深入开展旅游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和会展演艺节庆活动,推动地方文艺繁荣,使之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 李忠文.瓜州县文化建设稳步推进

http://

篇2: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多次就依法治国发表重要阐述,而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更是提出了一系列法治新判断、新思想,成为了报告中的闪亮“音符”。学校作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重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基地,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高地,更要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

上海市桃浦中学创办于1965年,上世纪90年代初,学校立足桃浦特殊的社区环境,明确将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突破口。20多年的孜孜以求,从聚焦“法制”,到立足“法治”,进而探索“以法育人”特色发展模式,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全社会倡导依法治国的今天,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进一步彰显“法治素养培育”特色,实现文化认同的同时,积极呼应育人目标,对接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背景缘由

学校发展需要法治文化的充实和滋养。首先,实现依法治校,是构建校园法治文化的外在要求。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符合法律规定的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尊重教师、学生的权利。其次,贯彻依法执教,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扬教育民主,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活泼互动的教学氛围。在学校法治教育中,努力向他们传播现代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比向他们灌输大量的法律条文更有意义,用法治文化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

二、基本做法

(一)管理文化是学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

首先,建立健全学校的管理体制,学校章程是学校内部的宪法,串起校内各项制度,形成体系,为教育活动铺设起稳定运行的轨道;其次,建立民主管理和监督制度,规范权力的运行过程,完善教代会制度;再次,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和桃浦地区社会各界的教育听证制度,接受来自校内校外的监督,及时调整工作,明确责权,实现学校的规范化、法制化、民主化管理模式。

(二)校本课程是学校法治文化建设的载体。2007年至今,学校以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为抓手,使法制文化建设真正融入学校发展的主流。《法在我心中》校本教材1.0版、2.0版,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内容涵盖面广,其固定课程进入课堂,纳入课程计划,从时间上抢占了先机、在对象上实现了全覆盖,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它更是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素材参考,使法治文化的课堂渗透更有条理、更有规范。

(三)特色项目是学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抓手。

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法治辩论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特色活动项目,多年来始终是学校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抓手,使学生能在生动直观的法治课程教育中获得相关法律知识,从而提高法制观念,使道德素质、法律素养的发展成为自然、愉快的过程。

(四)教师文化是学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动力。

教师是学校文化形成的创造者,也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动力。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学校课程的开发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参与本身就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开展教育研究的过程,业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特色课程的建设助推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了教师文化建设。

(五)基地建设是学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外延拓展。

“法律咨询站”、“暑期热线”、“模拟法庭”、“法律演讲”等都是由检察院、法院、税务局等专业资源精心指导下,逐步推送出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法治教育活动项目。立足这些专业资源所建立起来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为学校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同时它的作用更是有效地向家庭、社区两端延伸,逐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三、主要成效

(一)特色学校建设。

让行政权力在法治的阳光下运行,学校从管理控制走向协调治理体系,治理结构日趋完善,强调了学校的多元性、参与性、协同性,持续推动学校现代转型。学校法治教育特色品牌建设捷报频传,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依法治校标兵校、上海市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学校等荣誉,展现了20多年桃中人对以法育人的坚守与责 任、智慧与汗水。同时,学校的法治文化建设还积极向家庭、社区、教育联合体不断延伸,桃浦的孩子们沐浴着法治文化的氛围,不经意间已经学到了法律知识。

(二)特色教师发展。

法治文化的建设关键还在于特色教师的成长和特色教师团队的形成。每位教师都是一座风景不同的高山,发现和点燃他们的特色亮点,不仅能使每个人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而且能有效促动学校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发现“特色”不是目的,提升“特色”,让“特色”成为教师发展的动力,让教研组内老师的特色相互兼容,相映成辉,形成教研组的特色,服务学生,这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就这样,先让一部分教师“特色”起来,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成就老师,进而成就学生、成就学校。

(三)特质学生成长。

浓厚的法育氛围,丰实的课程资源,敬业的教师团队,使桃浦中学逐渐成为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孵化器。

一个:钟佳妮同学在学校法治氛围的浸润下,获得首届全国中小学“学宪法讲宪法”演讲上海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了高中组的三等奖。

一支:在第二届上海市高中生法治辩论赛上,首次参赛的队员们,过五关斩六将,惊艳全场,一举夺得季军。

一群:十九届小小法律通,十九届队员们的集体照,不仅是孩子们成长的印记,更是学校以法育人的真实写照。

一个学生到一支队伍再到一群队员,乃至全体学生,这足以说明我们的法治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在于教导全体学生一套值得身体力行的价值观,使其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成为学生每天呼吸的空气、举手投足的修养、个人成长的空间,助推学生形成健康完善的个性,更自信、更从容地走进现代社会,走向未来生活。

四、推广价值

让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使法治成为全体师生的内在自觉。课程体验中心、文化墙……这些仅仅只是法治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而将法治素养和法治思维真正渗透到课堂中、浸润到师生们 的心中脑中,那才能做到内外融合,使校园环境达到实用、审美、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

法律一直以来就代表着公平和正义,学校的法制教育应从法律的本义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有益活动,营造一个浓厚的体现法制精神、法治文化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3: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珠海市唐家湾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珠海高新区的主园区,胜迹辉煌,文物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尤其是近年来珠海高新区深入挖掘,积极传承地方优秀民俗,打造了众多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其中包括:淇澳端午祈福巡游、中秋对歌会、七夕文化周等。为了保护地方优秀文化遗产,我市一直持续与中大非遗保护中心及北师大文学院合作开展各类历史文化课题研究工作;并成功申报中秋对歌会、淇澳端午祈福巡游为省级非遗项目,唐家湾茶果、金花诞、药线灸、银虾酱等5项为市级非遗项目,并建立各项非遗项目传承基地。

二、传承地方优秀民俗打造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化,推进场馆数字化,借助新媒体手段,促进文化宣传工作,全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每年举办迎新系列、新春系列、国庆系列、送文艺下乡系列等综合文化活动和社区文化节、社区体育节、非遗文化节等主题文化活动超过30场次,培育形成了古镇迎新年、“共乐唐家湾”元宵灯会、唐家湾美食节、淇澳端午巡游、高新区非遗文化节、粤韵唐曲夜、七夕文化周、中秋对歌会、会同情韵音乐节和大学生戏剧节等十大高新特色文化品牌活动。笔者在本文中就以下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进行简要分析,以发现机遇地方优秀民俗打造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价值。

1. 淇澳端午祈福巡游

淇澳端午祈福巡游是流传于珠海市唐家湾镇淇澳岛的一种民间习俗,原为不定期举行,于清同治三年(1863)始,为纪念1833年淇澳抗英战争胜利三十周年而每年举办一次。每逢农历五月初五,村名们将祖庙、天后宫等庙宇中的天后娘娘、水潮爷爷、蔡二将军等神像端放于两顶轿内,沿村中道路巡游,祈求风调雨顺、百姓平安;巡游结束,村中老人将祭拜过的贡品分发给前来参加活动的村民,祈盼将平安、吉利带给家人,体现当地人民重视家人平安、家庭和睦的伦理道德观念。淇澳岛留存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的端午祈福巡游,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淇澳老人协会牵头,2010年开始恢复淇澳端午祈福巡游活动,从2011年开始,区文化中心指导淇澳端午祈福巡游活动及着手非遗申报工作,从2012年开始区文化中心举办第三届高新区非遗文化节暨淇澳端午祈福巡游活动,往后每年均在端午期间举办高新区非遗文化节暨淇澳端午祈福巡游活动,成为高新区一个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每年参与人数超过1万人次。因“淇澳端午祈福巡游习俗表现淇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自然的敬畏(水潮爷爷)、对民族英雄的崇拜(蔡二将军),以及对海洋文化的传承(天后娘娘)。端午祈福巡游习俗的传承,对进一步弘扬优秀民俗文化,促进本地区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2013年,“淇澳端午祈福巡游”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5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 中秋对歌会

中秋对歌会是唐家湾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是村民庆贺中秋的一种民俗,歌会由两队各自挑选出来的声音宏亮的成年男性作歌手赛歌,并请村中或邻村有文化的人到现场作词,供歌手即席演唱,场上唱歌,场下作词,斗歌喉、斗文采、斗智慧,一片喜庆;中秋对歌会的目的不在于争胜负,只为讨个吉利,图个兆头,其胜负结果只为预测翌年“鱼虾大汛——好江海”或“五谷丰登——好收成”。中秋对歌会,源于明末,盛于清中,中断于1941年,恢复于1946年,至1965年第二次衰落,间中,村民自发地作歌、唱歌、对歌,延续中秋对歌会,中秋对歌会所唱的鸡山牛歌是当地方言咏唱的五声音阶徵调式的民歌,曲调优美抒情,歌词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其最大特色是将中秋传统节日与民间赛歌、民间创作相结合,是魅力独特的优秀民俗活动。2012年,中秋对歌会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经过历年打造,中秋对歌会已成为知名地方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通过举办这个活动,让大家能够深入地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和习俗,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髓。

3. 七夕文化周活动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为传承七夕优秀传统民俗,弘扬唐家湾传统文化,提升唐家古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我区文化旅游发展,七夕期间,即农历七月初一至初七(2015年8月14—20日),由珠海高新区社会发展局主办,珠海高新区(唐家湾镇)文化中心承办主题为“竞巧唐家湾相约七夕节”的七夕文化周活动在唐家古镇山房路(含唐家共乐园)隆重举行。在七夕文化周进行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能深入了解七夕传统民俗文化,又能品尝唐家传统美食、时尚咖啡、红酒及自制蛋糕,还能欣赏书画展、粤剧京剧表演、文艺演出、萨克斯演奏和怀旧音乐,更能体验茶道、武术、国学等传统文化,参与象棋比赛和七夕竞巧互动游戏,赢取代金券或礼品,享受山房路同盟商家提供的优惠服务。从不同的角度领略古镇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情怀。与此同时,这一文化活动还吸引了众多游客朋友前来参与,展示了高新区丰厚的历史人文和旅游资源,进一步提高了唐家湾历史文化名镇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结语

篇4:凝练学校文化 铸造特色品牌

一、理念引领,凝练优秀文化

打造管理文化,让管理彰显学校文化的价值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即学校通过文化的组织手段,整合人、财、物各方面资源,使学生全面而富有特色地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从教师层面上,要为教师营造和谐的精神家园,使教师有归属感、幸福感,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从学生层面上,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学校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全体教职员工投身教育事业的内驱力,推动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实施研训一体化,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利用专业资源,引领教师成长;完善培训机制,促进教师多元发展。

追求成功,不断超越,是我校教师的信念。他们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过硬的教育教学本领,他们与学生们同进步,共发展,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文化自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第一体验者,学校富有特色的教师文化,正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教师文化的转型,学校的组织文化、课程文化、教学文化、学生文化的重建就有了根基。

“文化自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制”。文化自觉使教师意识到自己是发展的主体,能够主动地在教育实践中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使教师明确自身的文化使命与教育职责,做出明智的文化选择;使教师能够意识到本民族的文化性格与自身文化性格的特点,形成多元的、融合的文化素养。这种文化自觉可以唤醒教师的生命发展意识,彰显教师发展的自主性,促使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加强教师间的合作。

每一位教师,都有着崇高的理想追求,他们期待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的学校环境。面对教师的期待,学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尊重教师,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让教师在这充满阳光的环境里专心谋事而不需分心谋人。

学校要始终把以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重点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建设高尚善导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的关键。

学校注重对教师的道德修养教育,帮助教师领悟教育的本质与内涵。以党支部为核心,组织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订阅期刊,定期组织交流学习,邀请名师专家到校演讲,让教师从讲座中感悟“尊德性而道文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到中庸”的教师文化,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通过优化校本培训体系,不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到北师大参加培训学习;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组织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公开课,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还积极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师达标课活动。在教学中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教研组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互助互学,组织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深入课堂,指导青年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学校发展永恒的主题,尽管学校的教育宗旨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但是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说,学校管理的根本应该是教师管理。因为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必须要通过每一个教师去完成,所以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就成了学校极为关注的问题。

学校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一个学校真正的特色就是有符合学校文化特点的课程体系。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宗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校的育人目标逐步分解成领域、学科、模块三级课程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文化。”刘迪说。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学校推行的三级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加快了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步伐。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深刻地认识到进行学校课程开发就是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文化见长、特长发展等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教师的成长,带动了学校的发展。学校以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撑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校的特色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建立了一套有利于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特色教育机制,在保证学科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开展了特色教育。一方面,通过美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使之身心诸方面均得到和谐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艺术欣赏课发现具有艺术潜质的学生,以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最灿烂的那片云彩”,使有限有形的“小校园”发挥出无限无形的教育“大效益”。

学校管乐队组建才两年,参加广州市第七届艺术节器乐类比赛,荣获海珠区一等奖、广州市二等奖;参加广州市中小学生吹奏比赛获海珠区一等奖、广州市一等奖。打击乐队参加广东省第二届学生器乐比赛暨首届行进管乐和行进打击展演三等奖。田径队多次在海珠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斩获男子组团体第一名,女子组团体第一名,学校团体总分第一名。另外,学校首次组建手球队参加广州市中小学生手球锦标赛,经过奋力拼搏,荣获女子组第六名。

三、彰显特色,提升办学品质

学校的特色文化虽然基于学校历史、地域文化,但也必须不断地加以提升和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任何一种观念上的变革和行为上的突破,都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我校就是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始的,并使之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生长点。而教师的特长、爱好、志趣甚至个性也在这些特色教学中得到了展示。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学校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构筑学校特色文化的支撑点,完成了由关注学生外部发展到聚焦学生生命成长的提升。

德育文化建设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在管理文化、课程文化等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首要地位。在教育的新形势下,学校要以德育文化建设为载体,对学生的成长施加正面的影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在学校的德育文化建设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最具凝聚力的是德育文化中的活动系统。学校通过系列化的主题活动,提炼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奠定了学生的人生基础,打好了学生的人生底色,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学生社团是学生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或自身需要为基础形成的群众团体。因其具有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动灵活等特点,已成为德育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成立了合唱团、舞蹈团、武术队、拉丁组、美术组、书法组、科技组等,活跃的社团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德育活动异彩纷呈。

学校通过体验式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等。多层次、多角度地强化学生的认知,营造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氛围。

校园传统性的节日是全校师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文化特色的体现,而且还是一个不断积累、丰富和创新的过程。有特色的校园活动能融实用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让人感悟到一种理念、一种特质和一种精神的力量。校园传统节日。如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读书节,体育艺术节、科技节等。“六一”儿童节活动,要让学生过得开心有意义,并使之从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度过一个快乐、精彩、向上的“六一”儿童节;读书节活动,用阅读引领成长,让师生亲近书籍,与好书为友,与经典对话,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让书香飘满校园;体育艺术节活动,以“让学生亲近艺术、显示身手、展示风采”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性体育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营造更加浓郁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为学生的才艺展示提供一个大舞台。这些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增强了同学们的团结意识和班级的凝聚力。

学校文化建设,显示着学校办学的境界与品位。学校文化的凝练过程,使学校文化得到了深度挖掘,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得到进一步明确。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智慧的积淀,这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基于情感教育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2012ZQJK016)阶段性成果。

篇5:1文化引领发展 特色铸就品牌

特色铸就品牌 ——荣成市实验小学2009年工作总结

2009年我校围绕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挖掘内部潜能,以物质文化建设为依托,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规范管理,深化改革,用扎实求真的工作作风和勇于拼搏的实干精神努力造就特色鲜明、和谐向上的文明集体,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在新起点上出现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本在原有50多个荣誉称号的基础上,我校又被评为“山东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少先队工作规范化学校”及“荣成市校本培训示范学校”。

一、管理文化——储备学校发展强势

管理文化是推进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本我们继续通过“实”、“细”二字严格要求,凝聚力量,为学校发展储备强势。

1、示范带动规范

我们把“精细化管理”确立为学校管理的基本策略,强调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提出了“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的口号,实践出“三无”“三有”的工作方法,即:执行无理由、工作无借口、管理无缝隙;思想有人交流、情感有人沟通、工作有人引领。在教职工会上,学校领导郑重做出“一切向领导看齐”的承诺,“有学生的地方就有教师,有教师的地方就有领导”是领导干部的常态做法。坚持开展好“校长主任一日动”活动,深入一线,了解实情,将生活服务、教学管理、安全防护、监督指导等工作在“勤”字中做精做细,以自身的示范带动全校的规范。

2、心细带动精细

学校要求领导成员要做工作的“有心人”,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必须有清晰的工作思路,确定分管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避免工作的随意性。进一步完善《教师量化考核方案》,从教师的“德、能、勤、绩”到日常教学中的备、讲、查、批、导等都做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使学校的管理制度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环环相扣。每周例会上,分管领导都要对工作自检回头看,下阶段工作进行细打算,一事一清,一周一通报,一月一小结,让每一名教工都能明白自己在某一时段、某一活动中的所得所失,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提高工作针对性。

二、学习文化——增强学校发展底蕴

引领教师成长是学校发展第一要务,为此我们积极推出“学习富脑”工程,把学习活动与师德建设、教师业务素质提高结合起来,使其形成主题化、系列化、生活化。

1、师德专题学习让教师牢记为人师表。历时45天的“讲师德、正校风、做楷模、树形象”专题教育活动,我校严格按照市局要求,开展好每个阶段专题工作。通过观看影片、举办专题报告会、演讲比赛及“三评议”、“三自查”等活动,进一步强化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涌现了大批表现优秀的教师。总结会上我们隆重表彰了19名先进典型。在全市组织的读书评比活动中,我校荣获优秀组织奖,陈雪源老师获演讲比赛一等奖,周景静老师获读书笔记一等奖。

2、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让党员教师率先垂范。3月份我们全面启动了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张兴民同志莅临我校为全体党员上党课,实地参观调研后,对我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管理给予了高度评价。市委综合指导组也几次到校进行实地指导与抽查,对我校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表示赞同,并将我校的经验性做法在全市学习实践活动专题简报上发表。另有4篇报道发表于市局科学发展观专题网站,成为全市宣传报道较多的学校之一。

3、读书专题讲座让教师学会打点幸福人生。继全市组织陶继新《读书与教师专业成长》专题报告会后,我校又专程将陶教授请到学校,为教师零距离作专场报告《打点幸福人生》。此次学习给全体教师带来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震撼,学习体会真实、感人。开展“我的工作我负责”主题论坛活动,全体教工历时一个多月完成了全程参与、全部交流的任务。大家结合工作谈认识、谈做法、谈打算,用理性的思考、实践性的例子,唤醒教师的责任感。很多感人的事迹及经验性做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三项工程”提高教师工作能力。①继续教育工程。学校最大限度为教师大开继续教育之门,提供多样的学习条件和机会。先后派遣?人次的教师到南京、哈尔滨、潍坊等地学习培训,将先进经验带回,为学校发展添砖加瓦。多次组织学科培训、班主任培训及各类专题培训,集中学习《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的讲话》,深刻领会讲话精神,撰写心得体会,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素养,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②“结对子”工程。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带教,全力实施学科教材关、教育理论关、教育教学方法关。青年教师在辅导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迅速成长,在各级各类评比中频频获奖,崭露头角,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新的骨干力量。本优质课评选1节获国家级奖项,省级2节,地市级3节。18篇论文、教学案例获省市级不同奖项。③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学校致力打造一支观念新、能力强、科研型、学者型的骨干教师队伍,积极为一批年富力强、年轻有为的优秀教师提供发展平台,一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教学科研中不断取得突出的成绩。2009年我校1人被评为“威海市优秀教师”,2人被评为“荣成市优秀教师”、2人被评为“荣成市优秀班主任”、1人被评为“荣成市师德标兵”、2人被评为“荣成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校长被评为“威海市十佳校长”。

三、课堂文化——筑牢学校发展基础

2009年是全市推行教学改革新举措的实施年。我们通过抓牢教学中心,抓住课堂主阵地的做法,严格教学管理,形成严谨教风,让教师具有扎实的授课技能,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各种举措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学科树标与全员达标相促进。为了让教学真正落实到“高效”上,我们开展了教师课堂教学达标活动。本次达标在原来“分科达标、同步进行”的基础上,增加了“先树标后达标”的环节,各学科骨干教师勇担学科树标任务,为新型课型的构建及之后的“学标、达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所以达标环节中教师都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上出了各自精彩的课例,使本次教学达标活动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活力。

2、校内铺开与校际联谊相融合。面对今年教学工作的新策略,我们首先从思想上入手,让教师积极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一是组织全体教师集中学习了《让有效教学在课堂落地生根》、《高效课堂的秘诀是什么》、《语文课,让习惯培养“如影随形”》等资料。之后又介绍了《洋思中学成功经验介绍》、《洋思中学教学模式简介》,要求任课教师针对学习内容实施方法的移植改造,寻求自己课堂的秘诀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二是印发并学习《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课堂教学达标》评估标准,并对照标准探索、构建学科教学最优化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案一体化”设计要求,从改进教案入手,让自己的课堂更贴近常态,更注重实际。其次是从实践中摸索,让教师在相互探讨中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为了确保“教案学案一体化”的顺利实施,我们实行了“小块实验”的策略,每名教师上交一份自主研发的教案“模子”,教导处进行梳理、汇总。然后借助全校教研的时间,我们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对全体老师进行专题培训: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教学方法的选择,从教学程序的设计到研读教材、处理教材应注意的事项等都一一做以说明,为教师在实际中更好地进行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理清了思路,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与此同时,我们认真开展联谊校活动,积极邀请市教研中心各科教研员到校进行实地指导,与联谊校教师同课异构,共同研讨“教学案一体化”设计要求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同课异构实施模式为联谊校研讨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素材,得到了教研员及联谊校领导与教师的高度评价。

3、常规督查与经验总结相结合。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我们坚持教学督查制度,强化每天的课表执行情况、学生作业负担情况、有效课堂教学情况、校本教研情况、大课间、活动课等学生参与情况的日常检查,将定时检查与随时抽查相结合,做到有检查必有通报,并将成绩记入教师百分考核之中。同时强力推进教师过“教材关、教法关、学法关”活动,引导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研究各种教法的内涵和外延,洞悉学生的各种学习方法,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内在规律,借“过三关”的拉练,提高教师授课的高效性。

实践的同时我们坚持做到及时总结,有效提炼。我们先后召开了“有效课堂”达标活动总结会、教学质量分析会、名师素养培训会等专题会议。会上介绍、交流了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及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的亮点,大量的经验做法、成功的教学案例给广大教师以启示,提供了众多有益的借鉴。

4、科研实施与信息素养相带动。本学年我们继续做好1个国家级,2个省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和3个县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国家级课题“小学数学动态课堂的生成与发展性教学手段运用策略的研究”经过教师大量的资料收集与实践研究,形成了内容详尽的档案资料,正在准备结题之中。省级科研课题《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顺利结题,课题研究报告获省级一等奖。英语组负责的网络课题省级获奖,研究论文获省级一等奖。另有荣成级两个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科教学中的渗透》和《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网络建设研究》已于9月份顺利结题。

继续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及应用,以网站建设为平台,丰富资源,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积极组织教师上传优秀稿件于学科网站和学校网站,大量稿件被录取,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学习资源,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同时加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力度,提高课堂效率。本学期对教师进行了“中教育星网络教学平台”、“教室多媒体”、“趋势杀毒软件”的使用与维护的培训,现在学科教师均建立了个人电子资源库,大部分教师能进行网上备课、网上教学。同时还征集各学科自制的优秀课件、优秀教学设计等资源丰富了学校资源库,促进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了课堂利用率。

四、环境文化——提升学校发展的品味

以全市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观摩会为契机,我们对校园环境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功能完善,凸显其特色,实现了文化品味的上档升级。

院落改造

利用暑假的时间完成院面的改造工程,平整宽阔的前院与后操场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活动范围,为多样化的锻炼活动提供可能。充分利用操场跑道将其划分若干活动区域,让孩子在蹦蹦跳跳中锻炼身体,享受乐趣。借助大花坛及墙角平台,设计制作文化黑板,让教师勤练基本功的同时,达到了练字炼人的目的。

橱窗文化

在原有东西两大宣传长廊的基础上,我们又于西面小树林新增长达11米的橱窗,集中展示我校实施的“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和“做文明实小学子,创和谐礼仪校园”两大活动的目标体系,标准细化、操作具体化让学生更易规范自己的言行,借以达到修身立本的目的。

墙体文化

新开辟励学楼长达150米的墙角文化,以问答的形式展示百余条有关国学内容的知识点,不经意间即可扩大知识贮备。充分利用校园各功能区的墙体设计内涵丰富的大字标语,激励全校师生奋发进取,展示自我。院落中11根柱子上则是名诗经典、礼仪故事等不同内容,字里行间传承着中华文明,浏览诵读中与圣贤同行。

主体楼文化 我们将4大主体楼命名为励学楼、善学楼、博学楼及艺韵楼,原来的阶梯教室命名为博汇厅。重新铺设地面,更换所有老式座椅,为我们今后开会、组织各类活动提供了更为舒适的环境,也为我们承接上级的各级各类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德育室全部装修一新,集中制作了涵盖学校概况、安全法制、党建、师德、少先队、妇女儿童六大类46块宣传看板,可根据需要变换不同内容,大大提高了一室多能的利用率,达到和谐、自然、时尚的文化要求。

走廊文化

以文明礼仪教育为切入点,我们在每间教室门旁的墙裙上设有专题,并于展示台上张贴不同时期评选的礼仪之星,鼓励更多的孩子行动起来,让文明相伴,让礼仪植根。国学经典则突出弟子规、论语、楚辞诗赋等内容,古典的设计不仅给人以视觉享受更启迪着学生的智慧。为凸显艺术特色,艺韵楼的廊道我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我们的民族舞蹈及民族器乐,而跳动的五线谱则展示了我校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善学楼则分楼层悬挂着学生的彩画、书法、国画、手工作品,精巧的画作配以精美的装裱,不但展示了师生的艺术水平,更为大家创设了一个知识化的人文环境。

处室文化

班级文化以打造优秀团队为主旨,突出环境布局、班级制度、精神文化三大方面,将养成教育、礼仪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渗透于各学科之中,寓于各种活动之中,让学生得到文化熏陶的同时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办公室文化我们要求统一中求个性。在原有布局基础上,广大教师发挥自身才能,动手剪裁各种边框用于墙面装饰,亲自动手制作相框用于展示教师风采,当件件作品展示于墙的时候,给人的不仅仅是精神的享受,更是技能的提高。专用教室文化根据省级标准,我们努力配齐各类专用教室的设施与设备。在此基础上,做到制度、标语、挂图等上墙,营造各富特色的专有文化。图书室在增加藏书量的同时,我们更重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放阅览室,开设阅览课,与书为友,书香常伴。实验室、劳技室在营造浓厚文化氛围的同时上好实验与操作课,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未知,提高能力。

五、活动文化——彰显学校发展活力

学生的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为此,我校积极拓展学生活动领域,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彰显了“动态”文化的魅力。

1、“星级班级”于竞争中强化常规。出台的《星级班级考核细则》涵盖了六大类共计80余条的学生常规要求,政教处及少先大队坚持做到天天有监督,周周有评比,每周一升国旗时授予表现优秀的班级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班级”称号。“星旗”的流动实现了双向制动,在“争旗、夺旗、保旗”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文明、有序”的行为要求,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2、“文明礼仪”于言行中体现素质。开展“做文明实小学子,创和谐礼仪校园”礼仪教育系列活动,以礼仪、礼貌、礼节“三礼”教育和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为重点,重点树立学生“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公德礼仪”三大文明形象。同时结合我校开展的“随乐走路”和“音乐指挥下的大课间”常规训练重点抓落实,形成实践中逐步完善,完善中具有特色的育人模式。

3、主题活动于引导中渗透教育。结合“学雷锋活动月”我们开展了“雷锋精神代代相传”为主题的班队会,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并提出学雷锋活动的班级口号。3月5日组织部分学生走进军休所进行义务劳动,听老红军讲战争年代的真实故事,在亲历实践中增长见识,增进才能。“三八”妇女节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五大感恩行动”,融洽亲子之情。为纪念四川地震一周年,我们开展了“心手相连 你我同行”主题教育,聘请边防官兵到校做专题讲座并组织学生进行逃生演练,主题班会、网上纪念等活动让全体同学再次体会到博爱、奉献、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央4台新闻60分及山东电视台早间新闻栏目分别做了报道。积极组织开展“阳光体育,健康快乐”趣味运动会,倡导学生全员参与,在分享健康运动的同时,也品尝了趣味运动的快乐。“减少污染——行动起来”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中,“绿色小卫士”走进社区,积极向街道行人宣传绿色环保、减少污染的重大意义。变废为宝的创意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绿色家园,从我做起”的理念根植心间。九月份,我们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为契机,深入进行爱国主义及传统教育,组织收看《开学第一课》,倡导大爱从小爱做起。为庆祝见过60周年,我们举办了歌咏、口风琴比赛,然师生于嘹亮的歌声中抒发对祖国60辉煌成就的赞美之情。

六、特色文化——熔铸学校发展品牌

艺术教育是我校的特色,更是我们的品牌。本学年我们进一步找准定位、普及教育,借辐射效应提高特色建设的整体水平。

1、组织好专项活动。学校需要品牌,更需要展示品牌。第六届校园艺术节创历届参加人数之最,内容多样之最。教师的全员参与、学生的全面参与、家长的积极参与,让我们这届艺术节盛况空前。艺术篇中多样的曲艺形式充分展示了特色教育的丰硕成果,阅读篇将国学经典搬上舞台,实现了艺术与文学相溶,和谐篇中家长的登台献艺成为本届校园艺术节的亮点,家校联谊让我们的教育更具向心力。艺术节的圆满落幕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家长的赞誉,进一步提升了我们的知名度,扩大了社会效应。

各类单项比赛,如分列式表演、大型口风琴展演、庆元旦文艺演出、各类主题的书画展、手工作品展等等,以及外事活动,如全市文艺汇演、教师节庆祝演出、素质教育成果展示等都显示我校一定的实力,成为学校独特的标志和永不褪色的名片。

2、抓好品牌项目。在抓好百余人乐队训练的基础上,我们在3-5年级学生中普及口风琴。班主任老师积极协助音乐教师辅导学生的口风琴练习,大型活动中学生均可完成集体演奏任务。全面开展“翰墨陶情 练字炼人”规范书写活动,注重教给学生写字方法,对各年级的写字提出具体要求,学生人手一本写字本,随堂练字,随文练字。定期写字竞赛活动,以赛促写,以赛促练。舞蹈作为主打项目,更加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为今后确立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绘画方面,教师的巧妙引导与艺术氛围的创设,进一步提高了孩子的绘画才能,本在国家、省市级赛事中获奖连连。综合实践活动,我们继续抓住农田和木工两大特色,扩展编织、环保手工等项目,将学习技能与创意活动结合起来,使其更有创新空间。在全市素质教育成果展中,我校学生创作的各类作品构思奇妙,种类繁多,得到了参观者的一致好评。

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极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才能。2009年在全市的特长生比赛和文艺汇演中,我校均以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位居榜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美术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级书画比赛,每次都有大批学生获得等第奖。特别是在全省第三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我校的舞蹈、声乐、绘画、书法分获二三等奖,4名教师获省级优秀指导奖,学校荣获“山东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这是全市教育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

环境吸引人,文化影响人,特色造就人。2009年,作为基层学校,我校多次代表全市教育系统迎接省市级检查验收工作,先后接待市内外10余次参观学习活动,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科学发展观“三进”及课程实施情况、省文明办文明礼仪教育、威海市督导室教育示范县复查、威海市卫生先进单位、荣成市委科学发展观综合检查组及荣成市校园文化建设观摩会等检查验收工作,得到了省市领导及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

篇6: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实施六大品牌课程 彰显小学文化特色

—— 株洲外国语一小六大品牌课程的建设及实施

【摘要】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与重心,因此学校品牌课程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学校未来方向与发展水平。为此,在外国语教育集团的引领下,株洲外国语一小推进六大品牌课程 “生命课程、生活课程、修养课程、语言课程、思维课程、艺体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以战略的高度彰显学校品牌特色,让优秀的课程文化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形成自己独特的积极向上的课程文化品牌,促进学校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关键词】品牌 课程 建设 实施 特色

品牌课程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公众认可、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符号的一种无形资产,是学校教育理念、办学特色、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等综合实力的表现。在教育、教学质量相当的情况下,课程品牌是学校制胜的法宝。

品牌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特色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1

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但怎样把学校已有的特色课程提升到品牌课程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和潜力研究。

基于此,我们在外国语教育集团的引领下,从已有基础上,推进六大品牌课程 “生命课程、生活课程、修养课程、语言课程、思维课程、艺体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以战略的高度彰显学校品牌特色,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实力。

一、生命课程——显生存教育特色

为了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彰显生命教育课程,学校提出生存技能课程——游泳,课程化的生存技能为生命教育打造亮色。自2008年建校以来,学校十分重视生命教育,坚持游泳技能生存训练,坚持引导学生在运动中锻炼筋骨,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在竞争中磨练意志,实现自我价值。

2010年,学校以生命教育为蓝本,正式推进游泳课程,引进专职游泳教师,成立了全国首个小学花样游泳队,将游泳生存技能课纳入正常教学,充分发挥独创《游泳》校本教材的作用,实施游泳课程。游泳理论和实践成绩合格者,颁发游泳等级结业证。此举开启全国生命教育之先河。

具体措施:

1、日常陆上教学(双周一次)中,充分考虑各学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低—中—高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更加系统的获得游泳理论知识、掌握技术技能。

2、利用暑假放假后和开学前各三天,开展特色暑假游泳夏令营——全校师生走进游泳馆,进行分层次、分学段的游泳实践训练。

3、每学期,针对游泳理论和实践成绩综合考评,成绩合格者,颁发游泳等级结业证。

4、学校的花样游泳队有计划地参与训练,代表株洲市,征战湖南省及全国游泳竞赛。

5、由生命教育课程拓展其他安全教育,含日常生活安全、校园生活安全、交通出行安全、自然灾害安全、青春期安全教育等。由教育中心牵头,策划编写《安全读本》,体现中英文、图文并茂,并以微视频方式学习和宣传。

二、生活课程——学技能教育特色

学校根据寄宿生较多的现象,以“快乐成长”为主题,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拓展性、探究性的生活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各种技能活动中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具体措施:

1、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凸现“生活技能”校本课程特色和年级特色,掌握具有外国语一小特色的《生活技能》读本,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活技能趣味竞赛。

2.与“家校联系本”和班级管理APP相结合,布置周末生活实践作业,家长将完成做具体评价写入“家校联系本” 和“班级管理+互联网”互动模式中。

3.开展每月“生活技能小明星”的评选活动,评选出优秀的“生活技能小明星”;期末总测评,颁发《外国语一小生活技能明星》、《优秀小寝员》证书。

三、修养课程——展礼仪教育特色

学校把着装整洁大方,行为不亢不卑、气质有礼有节作为外国语一小学生的基本形象要求。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性,努力营造一种人本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文化的陶冶中形成良好习惯和高尚人格。

具体措施:

1、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都设有一个校长点评专栏,专门用来表扬前一周各班推荐上来的表现突出、优秀的学生,项目不限。凡是被表扬的学生都被邀请到前台合影或者学校网站上,让赏识教育激励引导,以点带面。

2、每周五的班队或礼仪课中,必修传统礼仪教育、经典诗文诵读、团队融入训练等活动,让我们对学生的公德、礼仪教育不是刻意的说教,而是注入学校文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深刻领悟中国修养礼仪的博大精深。

3、每月一次的“礼仪之星”和“星级班级”的评比,使同学们养成各种良好习惯和礼仪修养,让人人争当“礼仪标兵”、“班级4

之星”、“外国语之星”,班班争当“流动红旗班级”、“月度星级班级”在学校蔚然成风。

四、语言课程——扬双语文化特色

以“株洲市小学校长专业学术委员会”为引领,结合“株洲市青语工作室”、“芦淞教研体”“中国航发南方”等方面的优质教育资源,倾心打造两大核心课程。其中,一、二年级语文开展自主识字教学,三至六年级实施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一至六年级的外教口语等,让学生的国学素养和国际视野得以提升。

具体措施:

1、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开心阅读》和《外教口语》,并利用好提质改版的校本教材《国学晨读》、《日积月累》和《英语口语》的实施,每日晨读、每周一次的阅读和外教课,每周1+1技能选修课都有小主持人班和英语学段课程,让学生们在开心愉悦中掌握双语,为打造语言课程特色增光添彩。

2、举行英语故事和小主持人、故事大王比赛,选拔出优秀的双语小明星参加校级故事比赛及区、市、省级甚至全国的比赛。

3、各班“每周英语谚语和语文诗词”诵读积累,每年定期举行语文文化节和中英文合唱节活动。让学生在展示中获得自信,获得进步。

4、在校园内营造国学和英语氛围,设置双语展示板,张贴学生的各类作品,如绘本、征文、手抄报、卡片、书信等,激发学生学习双语的热情。

5、学期期末评比,颁发《株洲外国语一小英语口语等级证书》和《株洲外国语一小普通话等级证书》、《阅读小明星》、《写作明星》等荣誉证书。

五、思维课程——现智慧教育特色

学校将在教育集团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中,用好数学校本教材《数学思维》,以思维训练为突破口,通过精心设计的数学课堂及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的数学品质得以提升,掌握多种数学思维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具体措施:

1、加大对数学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每一位教师切实认识到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掌握多种思维训练方法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2、以数学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找准学生思考点,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元素,一年级数学实施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课程,二至六年级重视数学思维训练。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

3、通过开展多种数学学科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绽放思维的火花。

4、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数学竞赛,如“华杯赛”“希望之星”、“数奥”比赛等,让学生在竞争状态下高效思维,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5、进行“思维小达人”、“最强大脑”等荣誉的评比、表彰。

6、收集整理《数学游踪》相关研究成果,汇集成册,编写《数6

学游踪》校本教材。

六、艺体课程——绘美育文化特色

一直以来,学校的个性化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我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给每个孩子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和空间,有合唱队、舞蹈队、鼓乐队、羽毛球、篮球队、足球队、美术组、二胡班、古筝、小主持人、演艺班、航模班等18个艺体社团供学生自主选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培养的艺体活动。

具体措施:

1.精心夯实艺体常规教学,指导课程训练,不定期制作《艺体》特色展板,展示成果。

2.组织、参与每年的“六一”汇演、艺术节、“三独比赛”、体育文化节、合唱节、社团节、书画节等校内外的竞赛活动,让全体学生激活兴趣、释放激情。并通过家校通、微信圈等投放软文,加大宣传。

3.举办、承办各种宣传活动及公益事业,展示学生的艺体成效。

总之,六大品牌课程建设及实施以来,教师的课程素养在提升,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张扬;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凸显,教育品牌更加突出,并把这种品牌意识和教育特色传递给学生,转化成给学生最需要的教育;辐射到社会,使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 2003年第六期 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 2006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张璐

单位:株洲市外国语一小

上一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章程下一篇:致感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