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学习与成长

2024-04-12

数字时代的学习与成长(通用6篇)

篇1:数字时代的学习与成长

数字时代的学习与成长:在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里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2014-06-26格智兴教育期刊

这个时代正在转变,传统教育当然面临挑战,如何学习?其前提其实是:学习方式已经改变。我至今记得上小学的第一天,母亲一大早起来给我煮了一碗面条,里面搁了两个炸得金黄的荷包蛋,撒了一层碎碎的小葱花。她说,吃葱会让小孩子变聪明。如今我理解母亲当年的郑重其事——这一天将是我一生启蒙的开始。

在绝大部分历史中,孩子是在一个智性的黑暗中成长起来的。在电视普及之前,除了他们自己的邻居和社区,整个世界对他们来说是未知的。很少有孩子有机会去旅行。有些孩子会听到关于冒险、战争的故事。父母所讲的关于外面的世界的故事中,必然包含它的危险性。很少有孩子有机会广泛地阅读。对于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而言,孩子被留在黑暗之中,直到他们开始上学——从这一天起,外面的世界开始向他开启窗口,第一次将他从智性的黑暗地带领入智识之光中。

随着年级越高,窗口开启得越大,更多的光涌入。老师告诉你很多神奇的事情,你知道那都是真的——因为他们是这么告诉你的。他们教你如何阅读,如何做实验,测试新的想法,区分事实与虚构;他们教你系统和框架,帮助你理解历史、地理、数学、科学以及你自己和别人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一点点被暴露在文明最伟大的成就之前,了解历史上那些著名的男人和女人。你学会逻辑的思考问题,总结自己的思想,并书写下来,以供别人阅读和批评。

然而,21世纪的孩子是在“光”中长大的。这句话几乎可以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从他们出生那一天起就被照相机的光包围,然后是电视机的光、电影屏幕的光、电脑屏幕上的动画、任天堂游戏机的光、手机的光、iPad的光……早在他们上学之前,就已经对这个世界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他们近距离观察过野生动物,在电视上看过遥远国家的风景,在游戏里体验过战争、玩过飞行、做过生意,探索过遥远的星球。对他们来说,世界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黑暗的、未知的世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世界有完美的理解,毕竟只是孩子,但当他们第一天背着书包上学时,是带着关于这个世界与宇宙的许多知识、想法和意见的。他们是纯粹意义上的“数字土著”,由技术,而非经济或者政治事件定义的一代。他们不再需要一碗葱花面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他们的智识武器库中储备丰富。我的小侄子今年10岁,小学三年级,每天,遇到不懂的,先问百度,而不是老师,在微信上与远在俄罗斯的小表弟聊天、分享音乐,写作业查维基百科,用scratch学编程,用iPad看青春喜剧,《魔兽世界》玩到90级……他熟练地敲击键盘、移动鼠标,稚嫩的脸上一副运筹帷幄的样子。

小孩子到一定的年龄(7岁或者8岁),就要到学校去,坐在几十人的课堂里,接受相同的教育,经过标准化课程的系统测试,这种制度起源于18世纪的普鲁士。

1736年,普鲁士首先公布了6~12岁的儿童,无论男女,无论出身贫富,都实施强迫性入学措施,开创了西方强迫入学的先例。他们规定,5~14岁的儿童必须具备读写算等基本能力;教师任教必须经过类似于军官学校的培训,并取得国家资格认证。学校被认为是训练纪律与服从性的地方,是创造一个工业文明社会的基础。学生被培养出来,就是为了未来适应一个等级化、规则严明的工厂环境。

其实,作为公共教育的象征,上课铃声就是典型的工业时代产物。因为教每个人如何准时到达学校/单位、如何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任务或者“主题”、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测试或者项目,是一种新的计算人类效率的方式。整个系统被设计出来,就是为了让学生为一个“出勤计时器”的世界做好准备。

但今天的学生们要进入的,是一个互动、全球化、参与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知识的本质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知道从何处寻找信息”比“知道的信息”更重要,“知道更多”的能力比“目前知道多少”更为重要。当一个孩子可以用一个iPad和一个搜索引擎,得到任何他想要的信息与知识时,学校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对此,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约翰·西利·布朗(JohnSeelyBrown)提出了“S曲线”社会与“大转变”社会的概念。他认为,从18世纪到20世纪,我们生活在一个S形曲线的社会,无论从社会到文化发展都相对稳定的时代。在这两三百年间,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如何最优化传递专家产生的知识。一个人的职业道路是清晰的,掌握的技巧可以依赖终身。

21世纪则意味着“大转变”的开端。由于数字技术的驱动,“大转变”是在文化与社会层面均呈现指数级增长与变化的时代。随着技术的演化,不断出现新的需要学习的技巧和实践,通常不超过18个月。在S曲线社会中可以依赖终身的知识与技巧到了大转变时期会在几年之内就过时。也就是说,“变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准备进入各式各样、很可能毫无关联的领域学习。

△ 2012年10月22日,澳大利亚悉尼一所学校的孩子们利用一款APP程序种植“智慧种子”,迎接世界种植日到来

2011年,布朗专门写了一本书——《新的学习文化: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培养想象力》,探讨身处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首先,他区分“教”与“学”是两回事。“教”是别人为你提供知识,“学”是你为自己创造知识。“传”是关于答案,而“学”是关于问题——找到你所关心的问题,一步步探究挖掘,每个问题都可以是一个新的起点,通向更好的问题。“教”经常是机械的、孤立的传递,而“学”则可以无序的、社交的、好玩的、内置的、持续一生的。这种学习未必发生在学校里,或者课堂上,而是可以无所不在。一个不断膨胀的数字网络基础架构,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获取与使用各种学习资源与工具的能力,以及时时刻刻彼此连接的能力。这意味着,无论你想学点什么,总能找到学习的资源,也总能找到跟你趣味相投的人。

第二,这个时代要求我们更多地以“默会”的方式来把握知识。“默会知识”是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提出的概念。他将知识分为两种,“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用概念、命题、公式、图形等加以陈述的知识。这种知识是静态的、稳固的、客观的,可以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传递:你教,我学。大百科全书(源于古希腊对于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知识的概念)就是这种以固定形式保存知识的最佳例子。学习就是被教育、被衡量、被告知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仍然是工业化的本质,即模具制造、批量生产。在这一模型下,“教”是基础,效率是目的:学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标准化教学是合理方法,考试是合理的结果测试。至于天赋、个性、激情、想象力,都不在它的包容范围之内。

但是,波兰尼认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以“默会知识”为基础的——即人类知识总体中那些无法言传或不清楚的部分(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这种知识无法直接传递,只能在一个人的亲身经历、体验、发现与探究的过程中心领神会。这种学习不仅发生在大脑中,而且在身体和感官的各个层面,在不同维度的信息之间制造联想与连接。当你告诉一个小孩子“不许玩火”时,他所得到的知识是显性的,纯粹认知层面的,即“火是热的”。但当他用手去碰火苗时,他所体验到的感觉远比一句教训来得丰富。他不仅从此会避开火苗,而且会避开一切跟火有关的东西。

整个20世纪,显性知识足够稳固,足够重要,得以支撑起整个教育实践的主体,而将默会知识交给个人慢慢领会累积。但21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如此复杂多变的世界,大部分新创造出来的知识都是默会的,因为根本没有“提炼”和“编码”的时间,在下一个转变来临之前再传播出去。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能力都不是老师可以直接传授或者展示给学生的,而必须一个人在观察、探究、实验以及耳濡目染中学习的——一个人如何训练创造力、想象力或洞察力,如何对新的经验保持敏锐感和好奇心,如何不断接受新的知识以促进自身的发展。事实上,在数字媒体环境下,“默会”也是一种最为自然的掌握工具的方法。没有人会拿着一本用户手册来学怎么使用一个新的APP。他们上来就拿手指比画,玩得越多,学得越多。

第三,回归到孩童的状态,才是应对这个时代的最佳学习策略。

孩子怎么学习?当一个孩子到一个新的地方,遇到新的人与事,他们倾向于用玩和想象的方式来处理他们所接收到的大量信息。对他们来说,玩耍是体验世界的方式,而不断追问是理解世界的方式,所以他们的想象力在这个阶段是最为充沛的。当他们长大,逐渐习惯周边的世界后,玩的需求才慢慢减少。但今天瞬息万变的世界恰恰需要我们学会用孩童的方式来应对它——玩、追问、想象。

△ 2007年7月21日,澳大利亚悉尼的一位小哈利·波特迷正在翻看刚出版的该系列最后一部作品《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哈利·波特》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本书的读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本(包括图书、网站、WIKI、博客、同人小说),学习关于历史、地理、哲学、人际交流甚至基础社会学的各种知识。但他们的学习不是通过死记硬背某些信息或事实,而是置身于故事之中,他们的知识随着故事的演化而演化。故事中的角色、命运都是开放的问题,这些问题驱使他们创造自己基于《哈利·波特》虚构宇宙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游戏等等。共同的兴趣与激情将世界各地的读者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全球性的学习生态系统。

篇2:数字时代的学习与成长

数字化时代的成人学习

人类社会日渐进入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成人学习呈现出新的特点,如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媒介的.多样性和学习关系的交互性.信息时代的成人学习应以终身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自我导向学习为途径、以形成信息素养为重点、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

作 者:葛长娜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5)分类号:G72关键词:数字化时代 成人学习特点 转变

篇3:数字时代的学习与成长

●小“龙套”,大角色

对于“跑龙套”,我认为只要策略得当,完全可以作为“大角色”的前奏。“小‘龙套’,大角色”的说法有三层含义,一是态度,虽然我们目前是“跑龙套”,但要把“跑龙套”当成“大角色”,要认真对待,勤学苦练。二是趋势,信息技术教师这个小“龙套”在学校信息化进程中越来越重要,成为“大角色”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三是梦想,小“龙套”最终的目标是大角色。为此,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跑龙套”,练兵场

信息学科的技术性赋予信息技术教师辅助教学的使命,如果说学校要求其他学科教师首先要站好课堂,对于信息技术教师,学校则会要求首先能胜任辅助教学这个角色,为了能胜任这种“救火队”性质的角色,我们需要迅速了解学校与教师当前最常用的应用,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用学相长”的历练中,提升能力,把知识与技能要与单位实际需求迅速接轨,“跑龙套”的过程也是我们专业技能实战演练的过程。

2.“跑龙套”,好环境

“跑龙套”这事儿,耗时、耗力,却又无法真正去计算工作量,年轻教师一般在初期都能虚心谨慎、竭尽所能地去做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的倦怠之心就来了,会推脱、会抱怨。在我看来,与其抱怨着干,不如开心地干,用心去干。信息技术学科是小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少,规模较大的学校,一个比较低调的教师,也许几年都没有人认识。因此,你尽可以把“跑龙套”看成一个机会,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一个汇集人脉的机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热心肠而又具有专业精神与技能的人一定能得到大家的喜爱与认可,好的口碑会让我们的成长道路通畅又开阔。

3.“跑龙套”,展风姿

信息技术教师的“跑龙套”往往不只是同专业有关,可能还会兼任干事、学生管理,甚至实验室管理等各项工作。无论做哪项工作,都不妨体现出专业精神与技术含量,与学校领导、同仁多沟通、多交流,依托技术专长,把事做漂亮,同时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校的数字化管理中去,献计献策,让学校的管理高效、便捷。任何时候,有“为”才会有话语权,有“为”才能有“位”。

4.“跑龙套”,前奏曲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情怀,都有自己最初的梦想,或是当一个知识渊博的好教师,或是当个受人尊敬的班主任,或是当一个学科专家等。为此,我们务必把“跑龙套”只当作一个过程,千万不能“沉迷”或者“被沉迷”,我们需要及时发现自己的成长空间,找到发展方向,然后慢慢转变工作重心。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有如下对策。

1多管齐下,工作分流。一定的话语权是使用“工作分流”策略的前提,而成功的“跑龙套”是获得话语权的前提。当你有了话语权,你可以建议学校通过外包的形式把大量硬件维修的工作量分流,如教室投影、教师手提电脑等,还可以是通过划分清洁区的方法把机房部分卫生分解到班级或者是专人。让领导认识到让你一直忙于修电脑,是对你才华的浪费,这个很重要,而你的精力节省出来,可以为学校做更有意义事情,这个也很重要。

2及时到位,校本培训。通过校本培训来整体提升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从装机到电脑基础、网络应用、课件制作、微课制作、平板电脑使用等,教师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做到紧跟时代,及时、到位,等到大部分人的信息技术水平提高了,你当然就有精力做其他事情了。校本培训要注意结合后期同步辅导,如通过建立教师QQ群来加强教师间的相互帮助,巩固培训成果。

3分层培养,科技团队。可以是组内的年轻人,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部分教师。对于组内的年轻人,开始要耐心帮带,当他们能独当一面的时候,要学会及时放手。此外有意识地在各学科组、各办公室培养科技骨干,这样也可以大大减轻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由于是同办公室或者学科组,他们的需求大体相同,相互之间更加熟悉,沟通也更方便,也可以使得服务更到位、更方便快捷。

●给你一个舞台,你准备好了吗?

通过“跑龙套”,我们提高了基础应用能力,在相应的兼职中得到了历练,展示了技术魅力,获得了领导与同事的认可,为自己营造了很好的成长环境,这些只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基础工作,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还需要不断前行。

1.站好课堂是我们专业成长的基本要求

(1)端正态度,明确目标

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做着“跑龙套”的事情,但绝不能忘记我们最本质、最根本的身份是教师,教师的生命价值在课堂,上好课是对我们最基本的要求。在成长过程中困惑与迷茫如影随形,但我们需要保持对专业的热爱,对专业的热爱才是促使我们奋勇前行的最强劲的动力。领导可以不重视我们的课堂,同事也可以不重视我们的课堂,但我们自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才是我们专业发展的落脚点,也是我们智慧的源泉。

(2)用心经营课堂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信息技术学科没有参加中考、高考,相对宽松的环境导致部分教师的课堂散漫与随意,不讲究教法学法,急功近利。出现驾校式的教学,目标是“学业考试”,方法是“到点打方向”。这些现象的出现不只是学生的悲哀,更是教师的悲哀。相对宽松的学科环境,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自主空间,能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协同与合作的能力。为此我们需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组织、精心策划,分析学生、分析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我们可以成为数字化学习模式探索的排头兵,成为信息化应用的先行者,我们的课堂可以成为最有创意的课堂。

(3)重视日常教研

英国教育家贝克汉姆曾经说过,研究不是一个专有的领域,而是一种态度。我们需要有强烈的研究意识,日常的教研很重要,能够及时解决手头的问题,让探索能顺利进行,研讨还能从同伴处获得鼓励,相互的支持与鼓励可以让我们探索的脚步不孤独,这样不断地探索与改进才能实现“年年课相似,岁岁教不同”,让我们的课堂越来越具有活力,越来越符合学生成长需求。

现实中,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很多时候根本无法集中,还有些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人数很少,常常导致日常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无法正常进行,或者没有明显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妨另辟蹊径,充分利用网络。我校尝试利用博客群进行教研活动,发布主题,让教师在规定的期限内参加讨论,推行网络备课、评课,主备教师给出方案,大家提出改进,主讲教师给出上课策略与简案,听课教师给出评课建议,这些都是通过教研组博客群来完成。此外,我们还可以参与到学科研讨的大群体中去,通过论坛或者学科QQ群,参与到区域教育甚至是省际教研这样广阔的教研活动中去,也就是采取校本教研与跨区域教研相结合的策略。总之,在数字化时代,交流的渠道很多,我们千万不能闭门造车。

(4)勇于与高手“过招”

通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赛课”活动,得到与高手“过招”的机会对我们的专业成长很重要。“赛课”活动准备阶段的高强度学习,可以迅速提升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赛课”过程中,面对如林高手,可以大大开阔眼界,在领略高手风采的同时知道什么是“山外有山”,还能聆听专家教诲,得到专家指点,在展示自我的同时知道自己的不足。可见,“赛课”的过程是“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的过程,也是确立自己学科地位的过程,一个在基本功比赛中胜出的教师,一定是各方面素质比较全面的教师。

2.专项突破,给自己一个“名片”

站好课堂是基本要求,此外我们还需要有些“绝活儿”,也就是专长,只要你稍微注意一下信息技术教师先行者中的知名人士,你就能发现,他们人人都有绝活儿。为此,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技能专长。信息时代,新技术、新概念日新月异、层出不穷,而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如何找准发展的方向,把握好持续发展的节奏,是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慎重考虑和认真面对的,建议不妨采取“全面发展、专项突破”的策略,结合自己的喜好与学校工作分工,找到自己的“专长”,如摄影、摄像、网络管理、竞赛辅导等,然后深入研究,做到最好,让它成为我们的一张闪亮名片,为我们“锦上添花”。

3.写好文章,让“做”的价值得到提升

教学好,我们可以称之为教学能手,有专长,我们称之为技术专家,要想真正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我们还需要对自己的教学、专长作深入思考与总结,通过论文写作、课题研究,让我们的经验为更多人分享,让我们的教育理念为学科与专业发展提供思路。写,是总结,更是提升;是展示,更是分享。关于论文,我觉得应该要纠正几个思想上的误区。

误区一:重技术,轻提炼。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常会把“做”与“写”对立起来,“做”很受看重,对“写”则怀着某些轻视,甚至认为写文章就是高谈阔论、弄虚作假。就信息技术学科而言,踏踏实实地“做”是写出好文章的必要前提,“做”的范围很广,千万不要把“做”只局限在修电脑、弄网络,利用学科知识,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发展也是“做”,培养学生更是实实在在的“做”。可以“做”完了再写,也可以边做边写,写你的设想与思路,写你的独特见解。

误区二:认为写文章是天生的,而自己不是那块料。从客观的角度看,无论哪方面,天赋异禀的人毕竟很少,人常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文章也一样,做教研的有心人,养成及时总结和反思的习惯,要把心得体会、经验教训、改进措施以及产生的灵感火花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教研素材和资料越来越丰富,文章自然就有了。

对于文章的撰写,我还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立意要新。“新”从哪里来,就是要关注学科前沿,积极参加培训,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培养自己捕捉灵感的能力。

其次切入点要小。一般而言,大部分教师在分析数据的时候很难掌控全局,也分析不出专业发展方向等的宏观内容,加上又没有很新颖的选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小,从细微处入手,通过观察、分析,把小的东西总结一下,小到“课堂留白”、“课堂引入”,甚至是“上课用语”,“小”不但好把握,而且通过比较、总结、挖掘,自己也能提升很多,很适合入门阶段的同仁。

最重要的是勇于动笔。不要以为这个主题人家已经写过了,就没有写的必要了。任何一个主题“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如同一座山、同一个景点甚至是同一棵树,不同的作画者都能画出不同的意境来,事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个主题,所以只要你站在合适的角度,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就可以,相信自己会有独特的地方。

当然还需要具备一点写的策略。第一,列出精华。写出你想法的精要部分,列出提纲,提纲与精要的部分弄好了,骨架基本就有了。第二,进行论文综述。我们千万不能做井底之蛙,对于自己要写的东西,首先必须看一看其他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了解一下你的思想,你要写的内容,在此项研究中处在什么位置,人家有什么样的观点,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微调你的文章切入点、文章结构、文章重点,甚至要换主题,主题要有独到之处,不能人云亦云。第三,要符合基本规范。摘要的写法、关键词的选取、文章的项目编号、字体字号设置、参考文献的写法,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刊物有明确的要求,就严格按照要求做。第四,投稿最好做分析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对将要投稿的刊物要多点了解,跟踪一段时间,看看人家的板块,看看人家的侧重,了解刊物的走向,为了能精确掌握信息,最好是有针对性地订阅,如果实在是手头没有,可以去图书馆翻翻,或者上网去看看刊物的电子版。

此外,还有必要提高理论水平。信息技术教师的论文“技术味儿”还比较浓,一篇高水平的文章,一定是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如何提高?我们可以看专业杂志,网络也是很好的渠道,专题网站、论坛,里面有很多学科专家们的文章,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

4.做专题研究是我们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专题的研究是我们专业提升的必经之路。专题研究是针对需要长期跟踪、对比,反复实践、论证才能得出结论的主题进行的。

(1)研究主题的确立

信息技术学科专题研究的主题比较广,可以是学科教学、竞赛辅导、校本资源,也可以是教育管理、技术应用等方面。“跑龙套”的过程,让我们涉及很多事情,了解很多领域,大大拓展了我们的主题选择面,我们可以主动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行为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把我们的关注点、研究主题与学校的需求结合起来。要特别说明的就是,无论是哪方面,所研究的主题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在做的或者能做的。

(2)做实实在在的研究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课题是空洞的;事实上,它可以是实实在在的。你的课题你作主,基层的研究大部分算是实证研究,就是要踏踏实实去调查、去实践、去分析、去总结,再去验证。正所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3)研究成果得到充分应用

一个课题就是一个系列的研究,当我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去探索,自然在相关领域就可以更加精通,专业得到提升,同时,相关的经验总结也能形成系列文章。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作用。以我为例,2004年开始了网络教学探索、网络资源应用研究探索后,为学校搭建了学校内网,推行无纸化办公,带领年轻教师尝试依托主题站点的网络教学,推行博客叙事撰写、推行网络备课评课,2012年江苏省数字化试点学校的成功申报为我校的数字化教与学的推行带来了契机,目前正带领几个学科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此外,还申报了江苏省机器人创新教育课程基地,让学校机器人教学从参加竞赛活动,发展到课程层面,再发展到探索素质教育的方法、方式层面,成为我校的一项重要特色。

●结语

篇4:数字时代的成长之惑

Vishal, a bright 17-year-old at Woodside High School in Redwood City, California, should already have finished his summer reading assignment, Kurt Vonnegut's2) Cat's Cradle. But Vishal, who typically spends most of his time on Facebook3) and YouTube4), had managed to read only 43 pages in two months.

That day, instead of picking up the book, he clicked over to YouTube. "You can get a whole story [on it] in six minutes," he explains. "A book takes so long. I prefer the immediate gratification5)."

Students have always faced distractions6). But for kids in our digital age, the constant stream of stimuli from computers and cell phones is a new challenge to focusing and learning. The risk, researchers say, is that developing brains can get too used to constantly switching tasks—and become less able to stay focused on anything.

"[Kids'] brains are rewarded not for staying on task but for jumping to the next thing," says Michael Rich, a professor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in Boston, Massachusetts. "The worry is that we're raising a generation of kids in front of screens whose brains are going to be wired7) differently."

This concern comes at a time when mastering modern technolog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Parents and educators are intensifying efforts to use technology at home and in the classroom, seeking to give young people the skills they'll need to get ahead.

Across the country, schools are being equipped with computers and mobile devices so that they can teach students on their own technological territory.

That territory is vividly displayed on the sprawling8) Woodside High campus. Here, as in many American schools, it's not uncommon for students to send hundreds or even thousands of text messages a day, or spend hours playing video games. And just about everyone is on Facebook.

高中最后一年开学前一天,维沙尔·辛格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卧室书桌上摆放着一本书和一台电脑,该选哪个?

维沙尔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雷德伍德市伍德赛德高中的一名学生,今年17岁,人很聪明。本来这个时候他应该已经完成了暑期的阅读作业,即读完库尔特·冯内古特的《猫的摇篮》,但在这两个月假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他基本都在浏览脸谱网和YouTube视频网站,而这本书只勉强读了43页。

那天,维沙尔并没有拿起《猫的摇篮》看,而是选择点开了YouTube网站。“通过YouTube了解这部小说的全部故事只需六分钟,”他解释说,“看书太费时间,我更喜欢即刻得到满足的感觉。”

一直以来,学生们总是会面临各种让人分心的诱惑。但对于成长在我们这个数字时代的孩子们来说,电脑与手机源源不断的刺激是一项新的挑战,令他们难以集中精力,专心学习。研究人员表示,这样做所带来的隐患在于,尚在发育的大脑习惯了总是不断切换任务,结果就会变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难以集中精力。

“[孩子们的]大脑不是被鼓励去专注当前事务,而是被鼓励将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件事上,”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哈佛医学院的迈克尔·瑞奇教授说,“令人担心的是,如今我们抚养长大的这一代孩子整天都对着各种电子屏幕,他们大脑的运作方式将会变得不同。”

当掌握现代技术变得比过去更加重要时,这种担忧就会随之出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正在努力推进科技设备在家庭和课堂上的使用,希望能让年青一代学会所需的相关技能,以获取领先优势。

全美各地的学校都在配置电脑和各类移动设备,以便能够在自己的“科技领地”里展开教学。

而伍德赛德高中那不断扩张的校园里正生动地展示着其所谓的“科技领地”的内涵。在这里,正如在美国许多学校一样,学生一天发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短信或玩数个小时电子游戏并不算什么新鲜事儿。此外,几乎人人都在上脸谱网。

27,000 Texts 2.7万条短信

Allison Miller, 14, sends and receives a total of about 27,000 texts a month. The Woodside student texts between classes, the moment soccer practice ends, while being driven to and from school, and often while studying. But all this multitasking comes at a price: she blames multitasking for her lower grades.

"I'll be reading a book for homework, and I'll get a text message and pause my reading [and] pick up the phone to reply to the text message," she says. "Then 20 minutes later [I'll] realize, 'Oh, I forgot to do my homework.'"

Vishal's ability to be distracted by computers is rivaled9) by his talent for using them. During his junior year, he discovered a passion for digital filmmaking and made a name for himself among friends and teachers with his short films.

But he also plays video games 10 hours a week and routinely10) posts Facebook status updates at 2 am, even on school nights.

Several teachers call Vishal one of their brightest students, and they wonder why things are not adding up11) with him. Last semester, Vishal's grade-point average was 2.3 after he earned a D+ in English and an F in Algebra II. (He got an A in film critique.)

Determined to engage his students with 21st-century technology, Woodside's principal, David Reilly, nonetheless recognizes the problem that Vishal faces.

"He's a kid caught between two worlds," Reilly says, a virtual world and the real world—with its real-life demands.

14岁的阿莉森·米勒每个月总计要收发大约2.7万条短信。不论在课间、足球训练一结束后、上学和放学乘车期间还是平时学习的时候,这名伍德赛德高中的学生都会发短信。不过,这样的一心多用是有代价的——米勒抱怨说,一心多用导致她成绩下滑。

“我正在读一本书,想要完成我的家庭作业,这时我收到一条短信,于是我放下书,拿起手机回复短信,”她说,“等20分钟过后,我才意识到,‘哦,我忘记做作业了。’”

而对于维沙尔来说,他很容易因电脑分心,但在电脑方面也同样有很高的天赋。在读11年级(编注:相当于国内高二)时,他突然迷上了数字电影制作,还因自己制作的一些微电影在朋友和老师中间小有名气。

但他也玩电子游戏,每周玩十个小时,并且例行公事般地于凌晨两点在脸谱网上更新状态,甚至在上学日的晚上也不例外。

有好几位老师都说维沙尔是他们教过的最聪明的学生之一,只是他们不明白为何有些事情在他身上说不通。上学期,维沙尔的英语得了D+,代数2得了F,平均学分才2.3分。(他的影评倒是得了A。)

伍德赛德高中的校长大卫·赖利之前一心想让他的学生们学习21世纪的科技,但他现在也认识到了维沙尔所面临的问题。

“他困在了两个世界之间。”赖利说,一个是虚拟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而后者是有实实在在的要求的。

Needed: Downtime 应对措施:停休片刻

Neuroscientists have been studying people like Vishal who are always online. Their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brain needs periods of rest in order to absorb information and make connections between ideas. This could explain why many digital teens are having more trouble than ever focusing on schoolwork and setting priorities.

"Downtime is to the brain what sleep is to the body," observes Rich of Harvard Medical School. "But kids are in a constant mode of stimulation."

Rich isn't suggesting that kids toss out12) their phones and computers. He simply advises that they take a more balanced approach to what he says are powerful tools necessary to compete and succeed in modern life.

Vishal's English teacher, Marcia Blondel, is more pessimistic about the changes technology has brought. She now has students read aloud in class because many lack the attention span to read assignments on their own.

"You can't become a good writer by watching YouTube, texting, and e-mailing a bunch of abbreviations," Blondel tells her students.

It's a reminder of the choices they must constantly make. Computer games or homework? Immediate gratification or investing in the future?

神经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像维沙尔这样总是泡在网络里的人群。他们的研究表明,大脑需要不时休息一下来消化信息,梳理各种概念之间的关联。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沉迷于数字世界的青少年比以往更加难以专心做作业,更加不容易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停休之于大脑,就像睡眠之于身体,”哈佛医学院的瑞奇评论说,“但现在的孩子大脑总是处于亢奋状态。”

瑞奇并不是建议孩子们抛开他们的手机和电脑。他认为手机和电脑是参与现代社会竞争并获得成功的必备利器,对于这些工具,他只是建议孩子们应该更加均衡合理地去利用。

维沙尔的英语老师马西娅·布隆德尔对科技业已带来的变化持更为悲观的态度。她现在要求学生们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因为很多学生独自做阅读作业时无法保持注意力。

“靠看YouTube视频、发短信和写缩略词堆砌的邮件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布隆德尔对她的学生说。

这就提醒他们必须要不断做出选择。是选择电脑游戏,还是选择家庭作业?是选择一时痛快,还是选择投资未来?

About That Homework 再谈维沙尔的暑期作业

Principal Reilly hopes that technology can help students develop essential skills without compromising13) analytical thought. But in Vishal's case, computers and school-work seem to be competing forces.

Blondel says that Vishal, after a decent start to the school year, fell into bad habits. By late October, when he handed in a short essay weeks late, his English grade had slipped.

What was Vishal up to? A string of one weekend's Facebook updates about his latest video gives us a good idea:

Saturday, 11:55 pm: editing, editing, editing.

Sunday, 3:55 pm: 8+ hours of shooting, 8+ hours of editing.

All for just a three-minute scene.

Mind = Dead.

Sunday, 11:00 pm: fun day, finally got to spend a day relaxing ... now about that homework ...

赖利校长希望科技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同时又不损害他们的分析思考能力。然而,维沙尔的情况表明,电脑和学业似乎是相互冲突的。

布隆德尔说,维沙尔在新学期伊始表现还算不错,但之后却染上了坏习惯,到10月下旬,等他交上来一篇已经拖了几个星期的短文作业时,他的英语成绩已经下滑了不少。

维沙尔到底在做什么呢?他在某个周末更新的一连串脸谱网状态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这些状态都与他最新制作的一个视频有关:

星期六晚上11:55:剪辑,剪辑,剪辑。

星期天下午3:55:八个多小时的拍摄,八个多小时的剪辑。

这一切为的只是一个三分钟的场景。

脑细胞已经死光。

篇5:数字时代 酒水行业的气数与变数

数字时代 酒水行业的气数与变数

。只是,今岁将尽,通过一年观察,可以断言“取暖”为实,“抱团”却不见得;“冰期”不假,要波及到整个行业也不尽然。

两个故事带来的思考

就在去年12月下旬,先后发生两件颇耐人寻味的事与大家分享,意义不大却值得从业者管窥行业气数如何。

12月22日,身兼香港居民和内地富商的郝琳携其子乘直升飞机游览新近购入的法国酒庄,不幸发生坠机事件即时殒命。更为大众所关注的是此酒庄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坠机事件,郝琳也不是唯一一位因坠机殒命的新庄主,有关超自然的神秘氛围迅速弥漫开来,使之突破了行业新闻的范畴,进入大众舆论圈子。不过对于国内酒水行业而言,这件事的发生似乎并无行业意义,可是正值西方传统大节圣诞之际,事件的后续发展颇耐人寻味, 如这桩在事件发生后法国酒庄内进行的中国法事。

另一件也是12月22日的事,当日冬至,是岭南重要团圆佳节,

《数字时代 酒水行业的气数与变数》()。我也不例外与家人团聚打羊肉边炉。席间,一长辈知道我从事酒水营销十数年,好意告知一个“大福利”――当日《广州日报》的某版中有五粮液某系列酒的直销广告,整箱订购,送货上门,折合每瓶单价仅两百多元。由于当日要出门办事,初听时也未太在意。长辈不喝酒,不知具体是五粮液系列中的哪种产品,到底福利有多大未能核实。不过价格和福利并不重要,而是报纸直销五粮液的方式也颇有年度特色。

篇6:《数字时代的人与商业》读后感

第一个故事的标题是“穷得只剩钱”。讲的是一个百万富翁买了台电脑,但里面有个文件调不出来了,自己又不会弄,于是就大老远的去朋友家寻求帮忙。

可路途坎坷,在付出了两辆车破损的惨痛代价后终于到达朋友家。朋友三两下就搞定了,富翁就感慨到自己穷得就只剩钱了。

一般人家说“穷”,应该都是物质上的,是生活条件的不充裕而让他们感觉到穷。而富翁说“穷”,显然不是物质上的,那是精神上的,知识上的。

在以前,例如封建时期,农业时代,有钱就有好日子过,有钱就不穷,就能够欺压别人,但在21世纪的今天,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有钱并不代表一切,知识才是硬道理。虽然说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就算你有再多的钱,没有知识学问,那你也只是外表光鲜亮丽却毫无内涵的文盲。

这样想来,那些百万富翁该有多可怜,没有学问没有知识,我们在羡慕他们的同时,也要为他们感到悲哀。

在每个时代,我们所追求的,所要学习的主要财富都不相同。农业社会的中心问题是生存,追求温饱和健康,这种价值直接应验在个人身上;工业社会的中心问题是发展,人们追求金钱,金钱这种价值寄存在人身之外的`中间物上,只能迂回间接地实现,而这常常使金钱成为人自己的敌人;信息社会的中心问题是自我实现,人们开始追求自我成就,价值又重新回到人本身。

著名思想家彼得・罗素说:“正在我们这个社会发生的事情,将对现有价值体系产生深远广泛的冲击。我们对物质及财务收益的执著追求将受到挑战。人们开始崇尚实现另一种进步。我觉得这是一种人本身内在的进步,一种更能管理好自己的能力,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因素。”

在21世纪,人们追求什么。当然,金钱依然是他们追求的,但这已经不占主导地位,金钱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不会盲目的通过各种方式去获取金钱。他们在赚取金钱的同时,会想这是不是自己向往的方式、生活,这样做会不会为自己带来人生的乐趣,让自己得到更多的体验与收获。

步入二十世纪,就意味着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也将会被数字化。

数字时代的人在发展,伴随着的商业、技术、科技也在不断进步发展。人类的科技从落后变为先进,人类的思想从简单成为复杂。人与商业结合的时代正向我们迎来,数字时代的人与商业是紧密相连的。

现在,淘宝,京东等各大网络商城也办得红红火火,网络越来越服务人民。人们可以用网络来学习、工作、娱乐、查找信息、购物、宣传、与亲友联系等等。网络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全球的人连在一起。网络正在改造世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但是我想,网络的发展并不会就此止步,它还有无比漫长的一条路,它还要满足这个社会,未来的人类更多的需求。科学探究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它一定会发展的更好。

回想起以前没有网络的日子,虽然不至于贫困潦倒,但很多生活中繁琐的事都不能快速解决。网络真正做到了造福人类。

上一篇:事业真题汇总下一篇:鲁滨逊漂流记读书心得初中生观后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