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阅读时代

2024-05-07

数字阅读时代(精选十篇)

数字阅读时代 篇1

网络数字阅读时代的特点

网络时代的到来, 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和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改变。网上信息量时时更新, 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人们随时可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 出现了网络数字阅读方式。

网络数字阅读, 顾名思义就是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传输媒介, 以计算机或掌上阅读机等为事物载体, 从而将数字化信息传递给阅读对象, 即通过人机交流获取读者所需的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信息。

由于网络数字阅读是依托网络存在的, 而网络常被称为知识的海洋、数据爆炸地等等, 由此可知网络数字阅读必定具备网络所具有的特点。

数量大, 内容丰富

信息量大, 内容丰富已经成为网络数字阅读的首要特点。网络数字阅读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 网上信息量丰富, 更新速度快, 而且目前网络信息不仅有文本的, 还有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 蕴含内容丰富, 且很多阅读材料是声情并茂, 色彩纷呈, 能够极大的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

打破时空, 随时可获取信息

由于现在网络数字阅读往往使用掌上阅读机, 包括手机等, 携带方便, 随着随地都可以阅读;再加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 人们在有移动互联的任何地方都能得到网上存在的信息, 使得人们的阅读越来越方便, 从而不受时空的限制,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阅读兴趣。数字阅读使阅读变成了双向及多向的阅读交流, 创造了人人是读者, 人人是作者的阅读盛世。

阅读费用低

以往人们阅读往往需要图书, 为了阅读方便或者在阅读过程中记录笔记, 人们往往可能要花费一定的金钱购买图书, 特别是一些珍贵材料, 更使得阅读的成本大大增加, 极大限制了人们的阅读范围和阅读兴趣。而网络数字阅读时代的到来,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自己需要阅读的有用信息, 如图书、文章等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阅读经济费用。

网络数字阅读给图书馆带来的危机

网络数字阅读的到来, 为广大人民的阅读带来了方便, 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们的阅读。在这种形势下, 图书馆的服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图书馆面临着一定的危机。因为人们可以不用到图书馆中就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相应的信息资源, 特别是现在网络的利用者基本上是拥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知识分子”, 他们的需求具有多样性, 长此以往, 如果图书馆不改善服务方式, 不加强自身的资源建设, 人们将会遗忘图书馆, 从而大大降低图书馆的利用率, 甚至会造成图书馆“用”的功能的消失, 只存在一个“藏”的功能存在, 那么离图书馆的消亡也就不远了。

以网络数字阅读为契机的图书馆创新服务

在当代社会, 图书馆除了收藏信息资源这个主要功能外, 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图书馆“用”的各项功能, 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精神效益。因此图书馆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推动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提升, 必然要进行改革, 创新服务方式, 满足当前用户的阅读需求。

改进图书推介方式, 主动出击

以往图书馆在向读者推介图书时, 往往主要针对当前图书馆新进图书, 或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或者把流行的图书不定时地全部推向读者, 而忽视的读者的需求和需求的时效性, 致使常常出现图书馆供应与读者需求相矛盾的情况, 虽然图书馆也努力推荐图书, 但图书的利用率却不高, 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不大, 甚至会引起读者的厌烦情绪, 这样不利于图书馆的发展, 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馆藏资源的浪费。

而网络数字阅读时代的到来, 给图书馆发展以重大启示, 即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 有针对性的主动服务于读者, 也将促使图书馆改进图书推荐方式。

图书馆要认真分析读者群体的阅读倾向性和他们在某个时段的阅读需求, 并结合馆藏信息情况, 定期发布推荐书目, 有针对性的开展图书推荐服务, 主动向不同的读者推荐适合他们需求的图书, 帮助他们寻找需要的信息资源, 完善他们的阅读计划, 从而刺激他们到图书馆中阅读。

利用网络了解读者阅读需求, 加强与读者互动

网络的出现, 为读者的阅读带来了方便, 同时也为人们的交流带来了便利条件, 人们可以不用出门、不用见面, 通过网络这个传输媒介, 利用QQ、论坛、聊天室等各种方式, 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说出自己的需求等等。因此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有效的沟通工具, 主动加强与读者的交流和沟通, 走进他们的内心, 了解他们的阅读动机和阅读需求, 为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事实依据, 更好的改进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工作, 吸引读者主动到图书馆中来, 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

另外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建设专属本馆用户的服务博客或读者论坛, 既方便图书馆加强与读者的交流互动, 如给读者提供一些常用的阅读工具或者信息资源, 把本馆的信息资源推荐给读者等等, 又可以提供读者交流阅读心得, 深入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阅读动机和阅读兴趣, 从而为今后有效的开展针对性地阅读指导和阅读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丰富数字馆藏资源

网络数字阅读是以数字资源为基础的阅读, 因此图书馆要想开展数字阅读服务, 首先要建设丰富的数字资源建, 否则谈网络数字阅读则是空头支票, 是毫无意义的。数字资源是指文献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将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等, 以数字形式发布、存取、利用的信息资源。同印刷型信息资源相比, 数字资源更具有信息量大、类型丰富的特点。从数据的组织形式上看, 有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网页、多媒体资料等类型, 按数据传播的范围可分为单机、局域网和广域网等方式等等。便于广大用户同时使用。

图书馆建设数字资源, 即包括自建资源, 也包括引进资源、共建共享资源和网络资源。目前, 图书馆里的数字资源主要是来自于科技力量雄厚的科研单位或专门的信息资源建设机构建设的数字资源, 是通过购买、合作等方式取得的使用权;少数是根据自身的馆藏建设的各种类型的特色数据库。不管以何种方式取得的数字资源, 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 吸引读者到馆, 利用馆藏资源, 也促进了图书馆的发展。

加强硬件建设, 为数字阅读服务

图书馆软件建设是内涵, 硬件建设是外在, 缺一不可。因此图书馆在建设丰富数字馆藏资源的同时, 还要注意加强与之配套的硬件建设, 以便能够为图书馆开展网络数字阅读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 否则即使软件建设的再好, 资源再丰富, 也没法被用户所利用, 它的价值也就体现不出来了。

一般图书馆中与数字资源相配套的硬件设施包括网络、查询设备 (如电脑、PC终端) 等等, 使得读者能够在图书馆中不但能够查询馆藏资源, 获取满足需求的信息资源, 并最终能够下载, 在馆外的其他地方阅读。

提高馆员素质

馆员是图书馆建设的主体, 是图书馆的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因此馆员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质量的高低, 甚至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方向。网络数字阅读的出现, 是依赖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等, 这就要求馆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 能够熟练操作这些仪器设备, 只有这样, 才能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有效的针对性服务, 满足读者的需求。

数字阅读时代 篇2

我们的时代已不容置疑地进入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瞬息万变,进入了我们现实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领域。当代影视、摄影、广告的图像泛滥所形成的视觉文化转向,提供给大众的视觉形象是无限复制的影像产物,从而对大众的日常生活形成包围。消费型社会更加强化了建立在影像基础上的文化,越来越多的图像加速挪用现实,社会几乎被图像绑架。复制技术让影像的生产和消费不仅高度繁荣,而且正越来越自主化。传统社会,人们欣赏艺术是主体的自觉行为,在数字时代对数字技术所批量复制生产出来的视觉形象,人们是因拟像世界的围剿而不得不去关注与传播。这些视觉形象是符号,而不是传统的艺术。艺术审美的韵味被数字时代拟像世界的奇观所带来的震撼悉数替代,人们逐渐习惯于被动地被图像所逼迫,而不再有意识地、自为地去选择欣赏的对象。随之而采的便是印时审美的冷漠与疲劳。

图像作为表述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欲望映像,强化了人类根深蒂固的囟恋情结人类的自身经验被最大程度地转化为满足人类意愿的观看的对象。数字时代既能生产图像,又能消解图像(泛滥的PS技术便大大提升了图像的虚拟化程度,将图像随意拼贴、篡改、美化)。于是各类恶搞、戏仿、游戏、虚无主义、道德主题等杂糅在一起,图像的表述失去目标与信念,人成为空洞的能指。图像和信息符号正在成为我们了解现实的主要来源。数字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复制和仿造了的世界中,对真实的证明是那么不可能,因为我们所掌握的一切都只是复制品而已。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广告、影视、信息爆炸所笼罩着,并置身于超现实之中:虚饰成了现实的核心,艺术因此表现为无处不在。艺术不再是单独的、孤立的、高悬于现实之上的精致的精神活动,艺术被符号统领,泛化为日常的一种基本审美和即时审美。

数字时代,技术作为物的存在逻辑已经让位于物与人相互融合的逻辑,即技术的人文性。随着人类对于机器以及对于机器与人类之间变化着的关系的认识不甚了了,人类对机器产生恐惧与敌意。事实上,我们不断与机器分享空间,并与之相互依赖。数字时代,网络似乎在构筑人类与机器的边界,但又不断让技术更吸引人,让人与机器更加唇齿相依。

艺术主体由此经历了一个解构与重构的过程。机器和技术的介入,使传统艺术家的中心和霸权地位被严重消解与解构,数字化网络使艺术家的中心身份模糊。发送者和接收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绝对界限已不复存在。

比特打造的数字化境遇为人类诗意栖居营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超现实氛围,逐渐走向成熟的虚拟现实技术,使得日常生活审美化和艺术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之间,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表现也逐渐成为可能。数字人格技术理性使主体变得越来越自由,也变得越来越肤浅与模糊。艺术本来是虚实相映的,文化则来自虚幻形象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在大众文化盛行的数字时代,却出现了用虚幻的形象代替一切现实、用形象化生存代替真实生存的趋势。

数字时代,技术创新带来了文化和艺术权力的场域重构,离艺术自律论越来越远的大众文化,重新定义了我们对艺术的认知。艺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在变,但每一次变,都带着数字时代的深刻烙印和脱胎于资本主义文化的大众文化的局限性其目的性、狭隘的功利主义、醉心效率的工具性以及非人性化的表演性,均在失去艺术自律的道德参照后,愈演愈烈,滑入失控的边缘。意义的丧失、道德视野的褪色;在工具主义理性猖獗面前目的的晦暗和自由的丧失这一切,都让我们熟悉的艺术面目全非。数字时代的艺术生存,已无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独辟蹊径地为我们勾勒出一个诗意而澄明的世界。

(摘编自王菱《数字时代的审美泛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复制技术让影像产物不断增加,影像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视觉文化呈现韵基本形态。

B.数字时代中,人们参与艺术审美活动的主动性逐步丧失,即时审美让人们失去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

C.图像能表述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欲望,并转化为满足人类意愿的观看的对象,使人类的自恋情结得以强化。

D.数字时代的视觉形象是现实世界的拟像,相比传统社会的艺术欣赏,一人们关注和传播它都显得被动而无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图像因数字技术的使用,虚拟程度大大提高,数字时代的图像并非全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让人更加真假难辨。

B.图像、信息符号,不断创新的数字技术改变着我们观看、认识和体验世界的方式,同时也改写着艺术生存的方式。

C.日渐成熟的虚拟技术让艺术泛化为日常审美,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表现成为可能。艺术虽被符号统领,但却不再让人觉得难以亲近。

D.数字时代,技术存在逻辑的转变,显示出技术的人文性。只要技术变得足够吸引人,就可以消弭人对机器的恐惧和抵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时代,凭借不断创新的技术或机器,人人都可能成为艺术活动的中心,传统艺术家的霸权地位遭到撼动,艺术主体被解构和重构。

B.人类在数字技术营造韵超现实氛围中栖居,这虽然可以让更多的人与审美结缘,但形象化生存代替真实生存的趋势,足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C.拟像的世界逐步远离真实的生活,忽略图像背后价值的趋势,也许会导致人们理性的萎缩,模糊真与假的价值判断。

D.大众文化盛行的数字时代,艺术失去了自律韵道德参照而越发在变化中显示出局限性,艺术将难以继续生存。

参考答案:

1.C(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原文中说的是图像作为表述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欲望映像,强化了人类根深蒂固的自恋情结人类的自身经验被最大程度地转化为满足人类意愿的观看的对象。选项中偷换了原文中的概念,把人类的自身经验换成了图像。)

2.D(本题考查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及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原文中数字时代,网络似乎在构筑人类与机器的边界,但又不断让技术更吸引人,让人与机器更加唇齿相依。原文的意思是技术变得更加吸引人,会让人与机器的关系更加密切,但并非就可以消除对机器的恐惧和敌意。选项中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

数字阅读时代的版权经纪 篇3

十年后,网络社会基础建设成熟,无论是网速、网络商城、电子商务、网络付费机制、搜寻引擎、物流配送系统、社群网站、博客(web2.0)都已然成熟,且拥有大量的使用者。

我们姑且略过电子书产业发展时必经的平台标准的竞争,直接来看已经成熟的电子书产业,无论内容、交易平台,还是电子书阅读器的规格和经营模式都已确立。从这个角度思考,出版产业的内容版权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毕竟,没有内容,无论是数字阅读还是纸本阅读,都无法成立。掌握内容版权,特别是畅销书的内容版权,是经营出版事业胜负的关键。

我认为,当数字阅读、出版完全成熟后,版权的买卖将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由于纸本书的制作成本高(必须编辑、排版、印刷、配送,还要承担退书与库存),出版社往往要对某一个作者的某一本书的内容拥有某种程度的把握,才敢出手签下版权。

数字、在线出版颠覆了以前的出版模式,未来数字、在线阅读成熟后,人们写好了作品,只要传至网络书店,就算完成了出版、发行工作,可以面对读者了。

新型态的数字出版模式里,有编辑能力的作者可以略过出版人与版权代理商,直接和交易平台业者合作。合作模式,我认为可以走目前Google ad的模式,让有意加入销售的作者自行在线完成一系列的登录程序,就可以成为交易平台的合作伙伴,交易平台业者甚至不需要逐一和作者洽谈合作,只要将合作流程标准化且上线就行了。

对于交易平台业者来说,多一本电子书销售,既不需要增加库存或商品陈列成本,又可多一件商品供消费者选择。至于没有编辑能力的作者,可能还是需要专门的编辑来帮忙文稿的编审,这也说明了未来的出版社与编辑工作很可能出现相当大的变化。

目前,华人出版界虽然没有像美国那样具规模且制度化的版权经纪人,上述的冲击似乎对美国或拥有版权经纪人的国家影响比较大,作者可以直接和交易平台合作而无须出版社进行文本的加工印制,未来的作者不需将文稿版权销售出去,其实对出版产业的生态是相当大的冲击。因为,当出版社买不到可供出版的文稿版权时,势必得另谋出路。

此外,内容数字化之后,文稿版权重新回到作者手上时,还可能冲击到一批人,那就是专门从事翻译版权买卖与版权代理商。

未来,当数字出版成熟后,书籍的销售不再以实体纸本为主而以数字电子档案的下载为主时,作者不再需要将书籍版权出售给世界各国的版权代理商,可以自己找合适的翻译合作伙伴,请求制作翻译版,翻译完成后,作者只需将作品上传到翻译国消费者熟悉的大型网络商城(交易平台),就可以进行出售。

虽然说这个翻译与跨国出售过程很可能需要当地的出版人帮忙打开市场(营销企划),不过,作者可以以合作出版的方式与当地的图书营销企划单位合作,如麦格劳一希尔的学术教科书就是走合作出版路线,并不将书籍版权卖出去。其合作模式为:在预翻译出版国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要求对方提供翻译与书籍加工编制服务,之后将文稿交给麦格劳一希尔,再由其决定印量与出货给合作厂商的成本价,合作厂商无法拥有版权,只能赚取成本与销售价差。

另外,如果是必须制成实体产品以销售衍生性商品,作者还是必须寻找合作伙伴,将衍生商品的版权销售出去。

数字化阅读时代网络文学的特征 篇4

文学在不同的时期被赋予不同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 (第6版) 将文学定义为:“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1]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 人们逐渐倾向于通俗易懂、趣味横生的文学样式, 以实现心绪转换和自我认同。吴生华首次提出“网络工具论”, 认为“网络只是工具而已, 文学依然是文学, 不会有任何改变”。[2]从而认为, 网络只是负载信息的工具, 文学的本质不会随网络而发生变化。李敬泽持否定态度, 认为“网络在一种惊人的自我陶醉的幻觉中被当做了心灵的内容和形式, 所以才有了那个‘网络文学’”。[3]当前, 流传较为普遍的有欧阳友权的层级划分:“‘通过网络传播的文学 (广义) ’、‘首发于网络的原创文学 (本义) ’、‘通过网络链接与多媒体融合而依赖网络存在的文学 (狭义) ’。”[4]因此, 网络文学可认为是以网络和语言为工具反映客观现实和虚拟世界的艺术形式。

二、网络文学的数字化特征

随着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阅读终端进入寻常人家, 数字化阅读时代的网络文学展现出蓬勃生机和独特气质。

(一) 批量生产

从创作主体上来看, 从莫言、贾平凹等文学大腕到草根阶层都参与其中, 文学已不再单由精英占领, 创作主体大众化的趋势也愈发明显。此外, 网络文学网站的审批较为宽松, 造成了各类文学网站泛滥成灾、各自为阵的局面。同时, 网络文学的准入门槛低、出版周期短, 经济、环保的信息生产模式造成的是海量信息的生产。

(二) 大众化

首先, 网络文化具备大众文化的性质, 具有娱乐性、同质化乃至低俗性受到排斥。其次, 网络文化具有广大的受众基础。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 网络文学用户2.33亿, 网民的网络文学使用率为41.4%。网络文学发展10多年, 依托互联网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受众广泛的优势, 成为数字化阅读的新宠。在创作方面, 网络文学常经过编排后发布在网页上, 读者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进行点评, 促进网络写手更新文章内容、提高写作质量, 由于网页编排的灵活性, 网络写手可以随时根据广大受众的需求修改文章的内容, 使其更符合广大受众的需求。所以, 受欢迎的网络原创文学的市场活力往往较大。

(三) 日臻完善的产业结构

网络文学广大的受众基础以及广阔的市场潜力促进了产业链结构的完善, 也使互联网出版逐步规范化。当前, 我国互联网立法较为滞后, 这也为网络文学的发展留下了空档。以盛大文学为例, 盛大文学实行线上运营和实体经营等多种渠道, 在线上实行微支付阅读, 而线下则通过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开发数字阅读终端以及进行实体图书出版、版权经营等。盛大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 内容定位明确、栏目分类合理、作者群固定, 这就为其产业链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三、网络文学数字化发展趋势

网络文学的兴起使文学的数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而这些产业结构的变化, 势必对网络编辑的培养和资源的整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 重视对网络文学编辑的培养

相比于传统文学, 网络文学的传播面更大, 而对网络文学质量的监管显得尤为迫切, 网络文学编辑的培养显得迫在眉睫。“《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互联网出版机构应当实行编辑责任制度, 必须有专门的编辑人员对出版内容进行审查, 保障互联网出版内容的合法性。互联网出版机构的编辑人员应当接受上岗前的培训。”

(二) 重视网络文学的资源整合

网络文学过量的信息生产、同质化倾向, 已经严重麻痹着公众的神经, 在网站运营资金较为紧缺的情况下, 因此进行资源整合显得尤为重要。例如, 盛大先后收购“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红袖添香网”“榕树下”“小说阅读网”等七家领先的原创文学网站, 盛大文学还专注于文学版权运营, 为线下出版、电影、游戏、动画等提供版权的内容。而盛大文学已经与出版传媒、北京出版集团等数十家传统出版社开展合作, 帮助其已有的出版内容数字化。通过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发展将同步齐飞。

总之, 网络文学作为数字化时代的产物, 其发展方兴未艾。我们在探讨数字化阅读时代网络文学特征的同时, 还应注意到它在监管难度、影响强度、创作自由度等方面存在的弊端。若能在网络文学与大众传播、媒体出版以及传统文学之间取得平衡, 网络文学必将带来数字化出版的春天并且带动传统文学的复兴。

摘要:网络文学借助互联网工具而存在, 在数字化阅读时代, 具有批量生产、大众化和日臻完善的产业结构特征, 这就需要进行网络文学编辑队伍的建设和资源整合。

关键词:网络文学,数字化阅读,编辑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 2012.

[2]吴生华.网络工具论—关于网络是什么的一点思考[J].新闻实践, 2001.

[3]李敬泽.“网络文学”:要点和疑问[N].文学报, 2000.

数字桥梁数字时代教师的新角色 篇5

随着数字化学习时代的到来,人们认识到教师角色从权威的知识传授者向多元化角色转变――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者、信息时代的知识领航者、协作与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课程开发者、教学资源设计者和组织者。[1]本文基于Wesley Fryer描绘的数字景观,从数字桥梁的视角讨论数字化学习时代教师的新角色内涵。

Wesley Fryer描绘的数字景观

2001年,Mark Prensky在《数字原住民,数字移民》中首次提出“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把自然而然地使用技术的年轻人称为“数字原住民”,把大多数成年人以及大学、中学的教师归为数字景观里的“移民”。2006年10月,Wesley Fryer在《数字难民和桥梁》一文中,进一步提出了数字难民、数字桥梁、数字窥探者和身份不确定者的概念,并且描绘了数字景观。[2]

数字难民,指那些因为经济、社会、文化等原因远离数字文化的群体。数字桥梁既不是真正的数字原住民,也不是完全的数字移民,它既有原住民也有移民的特性。因此,数字桥梁与这两组人都可以相对有效地沟通。身份不确定者还没有决定他们适合哪一组,或者他们想适合哪一组。他们可能是移民或难民,但还没有采取足够的行动来表明自己的身份或身份偏好。数字窥探者虽然知道数字世界,但还非常初级,甚至还没有到入门级的水平。国内资深媒体人士胡泳研究了“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的特征。他提出,“数字原住民”是与科技一起诞生、一起长大的,他们使用电脑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他们吸收信息和做出决策都快得惊人。超文本、即时回应、多重互动等新媒体的特性,使得这一代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已发生显著变化,具有同时接受和处理多种信息流的能力。他们“以吞吃、消化和排泄信息为生”。而“数字移民”主要是指30岁以上的成年人,他们对科技必须经历截然不同且较为艰难的学习过程。他们好像是现实世界中新到一地的人,必须想出各种办法来适应面前的崭新数字化环境。[3]“数字经济之父”、“趋势大师”唐?泰普斯科特在其新著《数字化成长3.0》中,通过对自己的两个小孩以及无数N世代(互联网一代)个体的观察,总结了这一代人身上独特的“基因”,由此可以管窥互联网一代的全貌。[4]

你是数字景观中的哪一类

对照Wesley Fryer描述的数字景观,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即当前数字化角色――数字移民?数字原住民?数字难民?数字桥梁?身份不确定者?然后,认真思考自己将要转变成什么样的数字化角色――是从身份不确定者或数字难民转变为数字移民,还是从数字移民转变为数字桥梁?变与不变,总有一个角色属于你。

笔者在《青少年信息技术教育的“四结合”模式探析》一文中提出,作为“数字移民”的教师和家长,如何教育和培养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青少年,正面临巨大挑战。文章中通过个案研究揭示,要在“四结合”信息技术教育的框架下,加强与孩子的互动、交流与融合,走互学互教、互帮互促的共同成长之路。[5]

一个典型的数字化家庭及其特征

下面将要描述的是一个典型的数字化家庭的数字景观。该家庭硬件共拥有:6台电脑(4个台式机,2个笔记本电脑,其中2个台式机已送给乡下亲戚),所有电脑开机即可同时上网;1个3G上网卡,方便笔记本电脑移动上网;1台扫描、复印、打印一体机;1个320G移动硬盘;2个MP4;1部电子书;1个可录像的数码相机;4部手机,其中2部可以随时上网,1部带126随身邮;1部带ADSL宽带的固定电话;2台数字电视;1台DVD……软件方面,除了电脑常用的系统软件和应用程序外,每人至少拥有1个博客、1个电子邮箱、1个QQ号、1个网盘……数字化应用方面,以上数字化装备主要用于家庭成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包括娱乐、休闲、人际交往等),但各有侧重。例如,父亲侧重于数字化学习、网络化教学(博客导学)、在线写作、网络办公、师生交流和扩展个人社会化网络,母亲侧重于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网络交流和数字娱乐。孩子侧重于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网络交流和数字娱乐。

图2描绘了该数字化家庭独特的数字景观。其中,女儿是15岁的初三学生,是数字原住民;母亲是医学工作者,是数字移民;父亲是大学教授、信息技术教师,是数字桥梁;伯父、伯母、姑母、姑父等是数字身份不确定者;爷爷、奶奶是退休乡干部和小学教师,是数字难民。父亲承担了家庭教育中极为重

要的“数字桥梁”角色。第一,理解孩子不断增长的数字化应用需求,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数字化环境(包括硬件、软件和应用示范3个方面)。第二,指导孩子配合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学习信息技术,使孩子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化学习和为班级服务(担任班长6年)。第三,通过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帮助孩子养成“依靠而不依赖,喜爱而不沉溺,为我所用,趋利避害”的信息技术态度和价值观,促使孩子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第四,帮助具有不同数字身份的家庭成员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特别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孩子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尽可能消弭数字代沟,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数字化文化。第五,帮助其他家庭成员提高信息素养,提升数字身份。例如,帮助母亲从最初的身份不确定者(半电脑盲)提升为数字移民,未来2~3年进一步提升为数字桥梁。总之,父亲这个数字桥梁在该数字化家庭中起到了无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作用。

目前,数字化家庭还没有一个明确、公认的定义。人们多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进行描述,较少从硬件、软件和数字化应用的结合上进行描述,更谈不上从数字景观、家庭教育和人的发展这样的新视角深层次地描述。从家庭教育和人的发展视角看,数字化家庭具有以下显著特征:第一,家庭成员具有较强且合理的数字化应用需求。第二,具备与时俱进的良好数字化环境。第三,支持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促进家庭成员共同发展。第四,促进不同数字身份的家庭成员有效沟通和理解,消弭数字代沟,促进家庭和谐。第五,促进家庭成员信息素养提高和数字身份提升。

数字桥梁:数字化学习时代教师的新角色

通过以上对数字化家庭的个案描述,我们对家庭教育中的数字桥梁有了初步的认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日益普及,数字化家庭、数字班级、数字校园大量涌现,数字社会亟需高信息素养的优秀教师担当数字桥梁的重任。以笔者为例,从教16年来,笔者先是花了5年时间,艰难地完成了从身份不确定者向数字移民的转变,接着又花了5年时间,顺利完成了从数字移民向数字桥梁的转变,继而作为数字化家庭的家长和数字校园的教师体验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数字桥梁的三重角色。通过多年丰富的体验,笔者越发感觉到,数字桥梁是数字化学习时代赋予新一代家长和教师的新使命和新角色。它应该成为每一个有责任感、时代感和使命感的教师的理想追求。数字桥梁赋予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以新内涵。

第一,数字桥梁是教师应对信息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教师要从容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必须掌握信息技术工具,融入21世纪的生活,学会使用信息化平台,创造21世纪的教与学。为此,必须完成从数字移民到数字桥梁的转变,成为新一代高信息素养的优秀教师和家长,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有效沟通数字原住民、数字移民、身份不确定者和数字难民的重任。

第二,数字桥梁是数字化学习的示范者和引导者。钟志贤在《学习是第一需要》一文中指出:“时代已翻开底牌:应变的唯一方法是学习。学习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是第一需要,是创新生命力的DNA。”[6]未来的学习将是以数字化学习为主要方式的混合学习。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含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三个基本要素。[7]作为数字桥梁的教师,理应在数字化学习方面作出表率,成为学生数字化学习的示范者和引导者。

第三,数字桥梁是沟通“四结合”教育的桥梁,是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和青少年四个方面的教育力量,是共同达成青少年教育目标的关键。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使“四结合”教育从早期的理念走向实践[8]、从应然走向实然成为可能,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无疑是担当数字桥梁角色的高信息素养的优秀教师和家长。

第四,数字桥梁是一类高素质的特殊教师群体,是信息化教育大军中的“特种部队”。其特征是:第一,具有高信息素养。第二,擅长信息化教学、数字化学习和知识管理,乐于知识分享。第三,熟知其教育对象(数字原住民、数字移民、数字难民)的心理特点,长于网络互动沟通。作为数字桥梁的教师非常清楚,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青少年是个性化的一代,是伴随电脑游戏和数字娱乐长大的一代,是网络社交的一代,是具有强烈非主流意识和后现代意识的新生代,是自主性强但需要引导的一代。数字原住民在数字化环境中长大,越来越不喜欢坐着静静听讲的学习方式,他们希望能有反驳、有交流,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时间和方式。

数字化家庭是个新事物,有待对其从不同视角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描述。从数字桥梁这个新视角理解数字化学习时代教师角色的新内涵是个新话题。本文基于Wesley Fryer描绘的数字景观,从四个方面揭示了教师作为数字化学习时代的数字桥梁的必然性和角色内涵,将丰富和深化人们对新时期教师角色和专业发展内涵的认识。本文对于教师教育的启示是,教师教育的决策者和相关机构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数字桥梁这支信息化教育大军的“特种部队”,以显著提升我国日益庞大的信息化教育大军的整体战斗力。

移动阅读时代的数字出版策略 篇6

【关键词】移动阅读;数字出版;应对策略

【作者单位】刘杨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图书馆。

互联网的普及已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网民使用网络不再仅仅是为了接触外界新鲜事物,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世界的需要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从这个层面讲,我国网络的发展开始从前十年的“普及率提升”向着“使用程度加深”的方向推进,由城市人群向农村人群扩散。网络通信技术的使用以及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已使多数人的生存、生活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移动阅读更是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

一、移动阅读已经成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

移动阅读,是指依托于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使用移动信息接收终端、信息存储设备等可移动电子产品或网络本身具有的虚拟存储设备,所进行的一种阅读方式。具体来说,移动阅读就是用户使用便携式笔记本电脑、PDA/MP4/MP5、电子阅读器、无线接收终端和高流量智能手机等设备进行的网络在线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 光盘阅读和手机阅读等。其阅读内容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EXE\DOC\PDF\TEXT等格式的电子书、网络数据库出版物、多媒体光盘音像制品和数字化阅读终端浏览物等。从广义上说,移动阅读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影像和虚拟合成仿像以及远程视频交流与对话等。这些数字化产品可以在不同的便携式移动终端或网络终端进行阅读。

手机、电脑和各种各样的数码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率令人难以想象。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在火车站、候机大厅和公交车站等公共场所使用手机和其他移动终端看电子书。在微传播和微营销时代,如何充分根据人们碎片化的时间来制定符合现代人们阅读方式的内容,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并以此来影响和重构社会时空,建立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理解和对话的桥梁,应该是诸多出版商、移动终端运营商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下,移动阅读的消费群体呈现出从主流人群向非主流人群发展,从城市人口向城镇甚至农村人口拓展的趋势。在我国实施城镇化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转型的节点上,数字化产品消费人群的不断扩大也在助推我国建设现代国家的发展速度。

总的来讲,移动阅读既是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人们选择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是科技属性与人文属性完美结合的产物。因此,出版机构需要针对移动阅读消费方式,改进原有阅读消费品的生成形态,向数字化方向发展,走数字化出版的新道路。

二、数字化出版策略

当下,我国正在从3G时代向4G时代过渡。3G移动通信系统能向所有移动阅读的消费者提供丰富多彩的移动多媒体业务。消费者可按照信息消费的流量或时长进行在线付费,而且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在搜索引擎中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目前,3G移动通信系统智能终端是我国的主流消费产品,而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4G将逐渐取代3G。4G数据传输速度更快,流量耗损更小,其信号覆盖区更广,并逐步向移动终端彩色打印业务、4D产品拓展。在这种情况下,出版机构应积极应对这种技术变革所引发的数字产品消费市场的巨大转变。

1.主打社交类综合平台数字产品

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权威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6月,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6.06亿,较 2014年底增长1850万,使用率达91%。与传统即时通信工具、社交网站相比,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不仅拥有更强的通信功能,还增加了信息分享等社交类应用,并为用户提供了诸如支付、金融等内容的综合服务,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用户黏性,保证了用户规模的持续增长。”[1]在我国手机用户逐年攀升的形势下,截至2015年6月,网民中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80亿,较2014年底增长了1436万人,占整体网民的56.9%;其中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为2.67亿,较2014年底增长了1876万人,这对传统的网络游戏产生了猛烈的冲击。

当前,数字出版需要结合市场规律,主打社交类综合平台数字产品,将传统的纸质出版内容转化为数字化产品,以适应人们文字、声音、图像、3D或4D影像的阅读需求。这是有效延伸数字产品消费链条和拓展数字产品品牌的重要措施。在休闲娱乐文化盛行的当下,出版机构可以转换严肃内容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促使产品从一次性消费转向N次消费。数字产品能一次性降低生产成本,并通过拉长消费链条获得长期的市场收益。由于社交类综合平台简易便捷、消费人群的流动性大、范围广,出版机构可以整合力量大力推出一批能满足这个平台的数字产品。

2.积极开发网络支付的第三方平台,为数字产品的线上销售提供便利

在线第三方平台即时支付是目前各大电商和运营商的主体运营模式,而且移动支付也是未来网络科技及数字产品销售的主要发展方向,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国家于2014年3月15日起正式施行网购“后悔权”[2],从保护消费者权益出发制定出系统化的网络销售制约条款。这就要求网络中销售的产品必须以质量为发展之本。这也是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必然发展趋势,对提升出版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也具有重要意义。张萌认为,“移动化、电商化和自金融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向。从技术方面来说,未来互联网的方向会从 PC 向移动终端转移。同时,电商化也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大趋势。现有的很多金融产品将会越来越多地实现电商化,一些理财产品、证券也有可能会出现在证券电商平台。而强调资金供求双方通过平台直接达成借贷或者投资交易的自金融,也有着显著的优势:简捷、方便、成本低,像 P2P、众筹投资等模式,都会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重要的创新点。”[2]

移动在线支付第三方平台的建立,要求出版机构和单位积极地与国内主流电商和运营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因为在移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即时支付功能,是满足移动阅读即时消费行为的前提。这既为消费者节约时间,也大大提高了消费者使用数字产品的便捷性。此前的网络消费形式,如网购图书,是以下订单的方式预约购书,再通过订单审核、图书移仓、图书托运和图书目的地分投多个环节来实现图书的销售,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所以,这种订单式网络销售渠道的盈利空间非常有限。而移动在线支付则避免了多环节周转和区域范围限制,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市县和农村的消费需求。

nlc202309082330

3.建立集团数字内容资源集聚平台

从出版机构自身来讲,小作坊式的出版机构是有很大局限性的,难以满足网络移动阅读时代人们的需求。因此,出版机构要积极地寻求集团化经营,以规避恶性竞争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在“内容为王”的数字化发展战略中,集团化经营还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建立集团数字内容资源集聚平台上去。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谭跃说:“数字内容集聚是集团实施数字化战略的重要基础、基本前提,也是数字出版的灵魂所在。”[3]也就是说,内容集聚需要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结合,整合现有内容资源,生产多种样式、满足多种需求和多种传播模式的内容产品,通过集聚平台形成出版机构的市场竞争优势,并使内容资源得到有效的长期储存,以满足市场的“长尾”消费需求。

同时,出版集团要积极开展产品研发,不断丰富数字产品的内容。出版集团数字化要树立品牌意识,能够依据消费市场及移动技术手段的变革而制作新颖的内容。在具体的出版流程中,出版集团首先要依据自身的品牌定位来制定数字化标准体系。无论在社交类综合平台,还是内容集聚平台,消费者可迅速获取数字产品信息。在语联网平台和国际化平台的建设中,出版集团对数字产品的音频设置、图像色素等都要进行精细处理,力求以精良的产品占有市场。

另外,国家积极支持数字出版发展,制订了一系列数字出版支持政策。那么在这种前提下,出版机构可以积极申报国家级数字产品出版选题,以获得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从而更加有效地推动整个数字化产品系列的研发和推广。数字出版表现出鲜明的技术创新的特征,产品研发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所以,在数字化转型中,出版机构要处理好动与静、快与慢、先与后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让所有项目在短时期内全部启动。这种盲目开发存在巨大的市场风险,也无法有效地保证出版质量。如果出版机构内部能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收益关系,处理好主打品牌与衍生品牌的关系,那么将会促进数字出版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 http://www. cnnic. net. cn / hlwfzyj / hlwxzbg / hlwtjbg / 201403 / t20140305_46240.htm.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编. 数字中国 [J].互联网发展信息与动态,2014(98).

[3]袁思源. 集中力量打好集团数字内容集聚的“攻坚战”[EB/0L] . http://www.cnpubg.com/digital/2013/0823/17671.shtml.

图书馆如何适应数字化阅读时代 篇7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的功能是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书籍资料等, 它是一种为国家保存文化典籍和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的文化机构, 传统图书馆的特点和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具体分析如下:

1) 传统图书馆重视收藏功能, 而轻视使用功能。传统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使用率较低, 它主要是收藏纸质文献为主, 对于服务于读者阅读的工作不太看重, 从而形成了“重馆藏轻使用”的观念。传统的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将工作内容过多的局限在书籍资料的物理处理与传递上, 对于读者的服务范围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到目前为止已经不能满足读者多方位的需求, 图书馆的功能受到了大大限制, 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

2) 传统图书馆的藏书体系过于单一。传统的图书馆藏书整个体系过于单一, 缺乏全面建设的观念, 整体意识差,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多层次需求, 我们必须逐步完善藏书体系。

3) 传统图书馆服务方式文献化和运行模式机械化。传统图书馆对于读者的服务仅仅局限于文献方面, 给作者提供文献资源, 这样的服务只需要图书官员对文献加以整理、摆放、搜索即可。传统图书馆对于技术革新持有无所谓的态度, 导致图书馆服务功能越来越差。

二、数字化图书馆的特点

何为数字化图书馆?目前对数字化图书馆的定义是以数字形式贮存和处理信息的图书馆, 通过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 将馆藏实现网上服务, 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查询。数字化图书馆的特点如下:

一是社会化的协作。数字化图书馆将打破原有图书馆的整体格局, 集合所有的资源优势, 达成彼此之间的共享。这样一来可以促进国家各个图书馆的社会化和信息化, 构建起庞大的文献信息资源, 这是之前单个图书馆不能相媲美的。读者面对如此丰富的信息, 其需求将会越来越旺盛, 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也会越来越健全。

二是信息化的服务。数字化图书馆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重视信息的传递和利用, 通过现代化的服务方式, 为社会和读者提供大量的有用信息。数字化图书馆就是以信息为中心, 通过动态的开发联接各类的服务和信息, 从而帮助读者去利用信息。

三、面对数字化进程图书馆应有措施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阅读已经成为潮流, 越来越大的年轻人热衷于网络阅读, 因此, 图书馆被数字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面对机遇与挑战, 传统图书馆应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传统图书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 服务理念的转变

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地方, 因此, 它的首要责任是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 数字化阅读的时代已经来临, 数字化阅读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更加方便、快捷。未来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就是围绕用户需求, 以读者为中心, 为读者提高舒适、愉悦的阅读环境, 可以不用固定某一场地进行阅读活动, 在家中、办公室甚至行走的道路上都可以尽情的阅读。因此, 传统图书馆应认清时代形式, 转变观念, 改变以往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服务为理念, 树立以读者为中心, 为读者提高方便、快捷的阅读环境。

(二) 将馆藏数字化

将图书馆数字化, 首先将馆藏数字化, 衡量一个图书馆的重要因素就是图书馆的馆藏量。在数字化的趋势下, 图书馆的馆藏应在传统纸质图书资源为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 努力建设一个内容丰富、全面, 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的图书馆藏体系结构。将来的数字化图书馆, 不再以纸质图书为主要读物, 它将是以电子的方式为阅读对象, 不再局限在印刷体的读物, 数字化将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 具有声音、图像、影视等多种方式的读物, 其存储可能是光盘、录像、及各种数字化的设备。因此, 未来的数字化图书馆将是一个多元化的信息体系结构, 不仅包含传统的图书资源, 还包含电子读物、网络信息等方面, 馆藏实现实体与虚拟结合的结构。

(三) 提升工作人员服务质量

数字化以及进入到人们的生活, 并且越来越受人们的亲睐, 但是相对应的, 对于数字化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不久后的数字化图书馆, 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决定了图书馆的能否拥有丰富信息资源, 能够为用户提高全方位、体系化的服务。所以, 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 个人素质与能力成为了数字化图书馆优劣的重要因素。这些素质与能力是传统图书馆工作人员所不具备的, 为适应数字化进程, 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必须学会并且数量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 比如基本计算机操作、维护, 信息存储方式等技术, 这些基本技术都是为处理大量的信息做必备的, 也是数字化进程的基础;其次, 就是服务态度, 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对待每一位读者都要积极热心;最后一点, 图书馆必须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素质等各方面, 不仅能适应数字化进程, 还能利用数字化创造出新的价值。

(四) 服务方式的改变

在数字化不断发展成熟的趋势下, 读者对于信息的需求与服务水平的期望值不断提升, 为适应时代发展, 图书馆应该就服务方式上不断变革。首先, 数字化图书馆应借助网络的丰富资源, 来完善自身的数字馆藏量。在现阶段, 图书馆大多不可能具备雄厚的资金来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电子阅览室, 因此, 就需要利用网络, 将图书馆与internet相链接, 构建导读系统;其次, 随着网络、计算机等逐渐成为必备品, 读者的用户数在逐年增加, 用户咨询服务成为了很重要的业务, 图书馆应主动出击, 积极的为读者服务, 建立一套科学的参考咨询服务, 提升图书馆的业务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到来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我们必须要转变服务观念, 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我们要完善传统图书馆的馆藏结构, 实现馆藏网络化管理, 从而加快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转型的速度, 提高图书馆的生命力。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 信息快速的传播, 传统图书馆提供阅读的功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 其不足之处逐渐显现出来。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读者, 我们必须将图书馆从传统型转成数字化型。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图书馆的特点及不足之处, 进一步探析了数字化图书馆的特点, 最终研究出图书馆应对数字化的措施,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在需求。

关键词:传统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措施

参考文献

[1]赵荣.浅谈图书馆服务工作如何应对数字化阅读的挑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1.

[2]张成林, 姚依民.数字阅读与未来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3]李路.全媒体时代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图书馆学刊, 2014.

[4]刘畅.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7.

数字时代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篇8

其实,要想了解碎片化阅读的概念,应该先了解碎片化的概念,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至今也没有文献资料对碎片化做出一个确切的定义。笔者比较赞同喻国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对碎片化的界定:他认为碎片化是新兴媒介的产生,分割了传统媒介的市场份额,新兴媒介增加了,信息传播的量就增大了,表达的观点就出现自由化。所以笔者认为碎片化阅读就是指通过QQ、微博、微信等平台接收到一些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内容来进行阅读的一种方式。地下铁里、公交车上、候机大厅、火车站等等只有网络的地方,大部分人手里都会拿着手机、电子书、电脑等数字终端在浏览,不可避免地,我们已经进入了碎片化阅读的时代。

2 碎片化阅读的利

1)阅读成本低。通过各种数字终端来时行阅读的成本比较低,因为大部分内容都是免费的,即使是收费的,也要比纸质出版物的价格低很多。另外,如果觉得内容不好或者不适合阅读可以随时放弃,而纸质出版物一旦买了,就别无选择,不管内容是否适合,而且我们也不可能把所有领域的书籍都买到手。

2)可以充分利用零散时间阅读。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工作、生活、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安安静静地享受阅读时光。而碎片化阅读恰好弥补了这样的缺憾,人们可以利用等车、等人、等餐……这些等待的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充分利用了零散时间,在很在程度上节约了时间。

3)阅读更方便快捷。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阅读终端也应运而生,QQ、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给碎片化阅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浏览想要浏览的内容。

4)阅读内容更新及时。因为互联网的快捷,内容生产的时间也大大缩短,很多内容几乎是时时更新,只要关注了相关的内容生产者,就可以随时阅读到最新的内容。

5)阅读内容更丰富多彩。和传统出版物相比,这种碎片化的阅读的内容更加丰富,可以同时出现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相结合的内容,给阅读者更大的视觉冲击,更能吸引阅读者的眼球,这也是人们更倾向于碎片化阅读的主要原因之一。

6)信息量更大。互联网阅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内容生产者可随时生产出新鲜的内容,不用担心库存、积压等传统出版物面临的这些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做任意接受所感兴趣的信息,使得我们获取信息的量越来越大,知识层面也越来越丰富。

7)阅读内容的可选择性更强。碎片化阅读时代的一个的特点就是我们对阅读内容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强。就拿微博或微信的公众号来说,如果我们关注了一个感兴趣的公众号,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其内容并不适合,那么我们可以随时取消关注。再比如我们特别想获取某一方面的内容,那么我们就去搜索相关内容,马上就会出来大量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通过筛选和比较选择最符合需要的加以关注,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约了成本。

8)存储更方便,查阅更便捷。一本纸质出版物,不可能每个字每一句话都是对我们有用的,有时候可能只有一小部分的内容是我们需要的,但是我们却要把整本书买下来。而碎片化阅读的内容存储起来就方便多了,如果我们在数字媒介上发现自己想要的信息,可以用收藏、下载、复制等手段存储在电脑、手机里,当我们需要查阅的时候,只要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找到相关内容或者链接。

3 碎片化阅读的弊

1)碎片化阅读的印象不深刻。由于碎片化的内容太多,令人很难招架,一时间接受的信息量太大,在还没有消化吸收的时候,又一波信息纷涌而至,因此很难对阅读过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这些内容都相对较短,对问题的剖析不是特别深刻,看不到本质。浅层次的阅读,当时看了觉得很多,但是很难在大脑中停留太长时间。

2)生产流程不够严谨。碎片化内容和生产流程无法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相比。监督环节几乎没有,作者写完可能不经检查就直接上传。常常会出现错别字、用词不严谨等语法错误,这样会误导一些读者,特别是学生,他们正是在学知识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在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被误导,形成错误的认知体系。网络上还充斥着一些虚假不良信息,对那些辨识能力差的学生来说,打击更大,有很多青少年犯罪就是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侵害。最可怕的是还有很多与主流思想背道而驰的信息,在不知不觉中腐化人心。

3)碎片化阅读更偏向于娱乐性。碎片化阅读更能冲击人们的感官系统,因为其特有的“有图有真相”的阅读方式,人们更易于接受其娱乐性。所以人们的阅读内容看似越来越轻松,但实则却很难领略到深层次的东西,阅读的效果就越来越差。

4)碎片化阅读遏制了想象力的发展。在阅读纸质出版物的时候,主要是以阅读文字为主,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产生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文字表达来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而碎片化阅读就像电视剧一样,遏制了人们的想象力,跟着剧情被动地接受,完全没有时间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想象。在这种碎片化阅读的方式下,很容易产生惰性思维主,还没有机会去想问题、分析问题,浅显的结论已然呈现在你面前,只有被动接受。

5)容易导致网络依赖。碎片化阅读的必要前提条件是一定要有网络,没有网络,就无法实现阅读。久而久之,人们很容易形成网络依赖。当没有网络时,则会产生焦躁不安、无所适从、莫名的惆怅感、很难集中注意力、过一会儿就要拿起手机看一看等现象。网络依赖的更显著后果就是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人与人之间交流时的漫不经心,在聚会场所人手一机,放眼望去全是低头族,用社交软件交流而不是面对面交流……人们与现实生活接触得越来越少,人情淡漠,不利于人们正常健康的生活。

4 建议

1)健全碎片化内容生产的监督机制。面对如此巨大的碎片化内容生产,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生产的内容时行监管,保证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和严谨性。

2)国家政策应偏向于纸质出版物。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纸质出版物的打击空前巨大,很多纸质出版物不得不淡出历史舞台。国家应当加大力度扶持,出台一些免税、补贴等相关政策来保护纸质出版物。

3)多开辟一些鼓励阅读纸质出版物的途径。可以多开放图书馆、阅读室,并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可以逐步将大学校园里的图书馆部分对外开放;图书馆里多下设儿童区,让儿童从小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说故事”区,吸引更多的人爱上读书;给24小时营业的书屋更多的政策支持……把人们从碎片化阅读拉到现实阅读中来。

4)静下心来制定读完一本书的计划。每个人都要刻意地远离碎片化阅读,尽量减少碎片化阅读时间,从自身做起,制定一个读完一本书的计划,不论从何时开始读书,都要坚持读完,刚开始读完一本书的时间可能会很长,但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越来越短,逐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碎片化阅读,有利有弊,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其优势,坚决规避其劣势,让先进的生活方式为我们所用,而不是我们被利用。

摘要:最近常常看到这样一句话:你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了?看完之后,心会猛然一颤,我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了呢?仔细想想,确实是个现实的问题,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现象。不是不想阅读,而是常常拿起一本书来,刚刚看了几页就放下了,然后又去忙其他的事,当想起来再拿起来看,可此时发现前面的内容似乎已经模糊,只好再重头看,就这样很难坚持看完一本书。其实仔细分析,出现这个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数字时代的迅猛发展造成的。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QQ、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崛起,使自媒体的发展空前壮大,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令人应接不暇。看似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阅读内容,但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和传统书籍相比,究竟是好是坏呢?在这里笔者想重点分析一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希望能给读者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从中受益。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阅读成本,利与弊

参考文献

[1]六大举措应对“浅阅读”[J].信息网络,2007(12):13.

[2]刘晶瑛.碎片化阅读对高中阅读教学影响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泛在信息化时代下的数字化阅读 篇9

在当今, 信息技术正在不断取得进步, 而数字化阅读作为全新的一种阅读形式, 对传统纸质文献阅读方式的相关局限性进行了突破, 并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然而, 在当今数字化阅读逐渐普遍的发展进程中, 也开始出现某些不良的阅读行为和习惯, 给大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起身心健康的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大学图书馆拥有海量电子资源, 有义务去满足大学生在进行数字化阅读活动中的相关需求。

二、大学生在进行数字化阅读时的常见问题

( 一) 太过于随意

根据相关研究中对大学生进行数字化阅读的目的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大半的大学生并没有在阅读前制定相应的计划, 而只是随着自己是否有时间和阅读心情等条件决定对各种网页、电子刊物、段子小说进行点击和浏览, 这过程中缺乏了阅读目的, 计划性不明确[1]。在这些大学生眼里, 进行数字化阅读往往并不是为了开展学习活动以及查找相关资料等, 而是只是一种用来休闲娱乐和打发时间的消遣方式罢了。

( 二) 普遍“浅阅读”

在进行数字化阅读时, 大学生普遍都会进行“浅阅读”, 而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错误的阅读观念。很多大学生都认为进行数字化阅读代表了“快餐文化”, 因此只要广泛阅读而不用深入研究, 对于数字图书中的任何信息和知识都只是了解了其大概而已; 2没有对课余时间合理进行分配。大学生的课外时间一般就是进行运动、聊天、娱乐以及购物等, 除此之外剩下来的时间就有些不多, 然而大学生对每天网上出现的各种信息都十分好奇, 因此就只能匆匆进行浏览; 3大学生认识中存在较多误区。很多大学生一般比较缺乏兴趣去研读那些需要读“深”的读物, 觉得只需浅读的读物在读起来会轻松有趣; 4只求达到目的。很多大学生在阅读时只追求了解到那些当时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便感到满足, 而蕴藏了有关联性知识的其他的内容则直接忽视[2]。

( 三) 阅读能力参差不一

大学生在数字化阅读方面的能力一般表现在其选择文献的方式、所掌握的阅读方法以及对文献内容的理解等诸多方面。根据相关学者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出, 现如今大学生阅读的能力明显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大约只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能够对与其专业相关的电子刊物和书籍来进行自主选择和开展相应的阅读活动, 并能够在阅读后进行深入思考并整合资源。而大部分的的大学生还比较缺乏自主阅读的能力, 他们阅读时在主观上存在惰性, 而且容易出现从众心理, 很容易因为周围同学的选择而盲目进行阅读, 这对他们阅读活动的计划造成了严重干扰, 从而难以获取新知识。

三、大学图书馆如何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数字化阅读

( 一) 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首先, 大学图书馆必须要给大学生营造出良好的的数字化阅读氛围和空间, 从而对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的成果进行促进及提升[3]。其次, 大学图书馆必须积极地创建出井然有序的数字化阅读环境, 利用各种手段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在线信息咨询等服务。最后, 大学图书馆还需要推出各种有效的阅读激励机制, 使大学生都能够自觉且自愿地进行数字化阅读, 并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来收获各种知识, 掌握适合自身的阅读方法, 从而将阅读活动的根本目的充分实现, 积累的对自身大学生涯有价值的更多信息及资源, 进而能够使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及工作活动中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

( 二) 普及网络知识

由于大多数大学生没有正确地理解到数字化阅读的相关内涵及其本质, 因此他们在进行阅读是容易出现很多问题[4]。大学图书馆有必要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网络学习, 并在大学生进行数字化阅读时普及相关知识, 从而增强大学生关于数字化阅读的能力和免疫力, 进而塑造其正确而又恰当的理念, 培养出较高的阅读素养。

( 三) 开展阅读培训

大学图书馆应该要针对大学生开展数字化阅读的培训及导读活动, 使大学生在进行阅读之前可以端正其阅读态度, 明确自身阅读的目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明白如何选择有用的资源, 并学会利用这些资源将其效益最大化, 并及时调整自身的的阅读方法及心态; 在阅读完成后, 大学生可以针对自身的阅读行为进行反思, 从而将阅读品质不断完善, 掌握更好更高效的阅读技巧[5]。

四、结语

总而言之,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移动阅读时代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大学图书馆提供相关服务的功能、手段以及评价体系等都在进行默默而又巨大的变化, 对于在大学图书馆为大学生提供服务的馆员来说, 有必要重新进行思考, 怎样才能抓住数字化阅读所带来的契机, 怎样将传统的服务基本模式和方法进行调整, 从而更好地把数字化阅读服务提供给每一位大学生。

摘要:泛在信息化时代下, 大学生在进行学习和娱乐活动时, 越来越依靠数字化阅读方式来进行。但是, 如今大学生面对的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而又复杂, 其在进行数字化阅读的过程中, 通常都不能辨识出有用的信息, 也无法筛选出真正需要的资源, 更不要说利用合法适当的方式来对使用价值较高的信息资源进行获取、分析、整合以及利用了。本文从大学生在进行数字化阅读时的常见问题出发, 分析了大学图书馆如何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数字化阅读。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数字化阅读,图书馆

参考文献

[1]陈丹, 杨萌, 李蒲.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现状及特征分析[J].科技与出版, 2013, 07 (01) :18-19.

[2]杨美玲.数字化时代大学生阅读方式的调查与研究[J].前沿, 2015, 04 (08) :93-94.

[3]杨美玲.浅析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的变革与思考[J].经济师, 2014, 06 (01) :56-57.

[4]王健, 张立荣.新媒介时代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素养的内涵与培养[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3, 03 (06) :43-44.

数字阅读时代 篇10

1 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形态变化下的大众阅读方式变化

1.1 阅读视觉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传播媒介技术得到了良好应用,传统的印刷阅读时代,已经逐渐被数字电子阅读时代所主导,Flash以及Photoshop等软件亦对排版印刷技术产生了冲击。全新的科学技术使得新时代的大众在阅读时能够涉及到更多图片与影像,由此,大众阅读逐步进入到了一个“读图的时代”。人们生活当中,包括传统的纸质阅读书店,均充斥着以图片、影像为主的阅读海报、阅读广告。其存在的主要目的便是吸引大众的关注。鉴于此,传统的媒介出版物亦受其影响推出了带有图片、影像的版面。与此同时,该种阅读形式的盛行,相应地引发了消费性的“浅阅读”现象。

1.2 阅读娱乐性

新媒体时代到来所产生的传播媒介,凭借其比较简便的搜索方式、较大的信息储备量,促使大众阅读更加便利化。读者根据所需要阅读的简单信息便能够查找到相关内容。但是,与该阅读快捷化相对应的,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媒介亦使得阅读变得更具娱乐性。例如,读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通过手机等先进的移动设备获取阅读内容,将传统的、枯燥的阅读方式作出改变,增强阅读娱乐行。正常情况下,以文字为主的纸质载体读本,更加能够促使读者对所读内容作出理性分析与描述,而带有图片、影像的视觉化读本,则能够促使读者进行感性思维[1]。主要由于视觉化的读本更会促使读者直观的、不加思考的获取阅读信息,因而该种阅读方式并不利于提升大众素养,反而能够促使读者放松身心,获得消遣娱乐。

1.3 阅读多元性

虽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传播媒介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形态变化,但是由于纸质书籍和报纸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长时间存在,几乎已经成为了较为固定的阅读方式之一。即便如此,面对互联网技术的冲击,该种传统的,相对固定的阅读方式仍旧受到了影响。主要由于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大众阅读所能够选择的阅读媒介具有了多元性,人们若要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与意识时,大多选择的阅读方式为书籍、电视、手机、电脑等。相对于传统单纯的纸质阅读媒介而言,当前的阅读形式较为多元化,在阅读内容方面亦不断扩张,整体均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 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对大众阅读心理与阅读方式的影响

2.1 倾向“浅阅读”

传统阅读方式多为文字为主的纸质读本形式,比较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大众采用传统阅读方式获取知识与意识时,一般均比较倾向于理性的思考,且能够做到不浮躁和善于思考,因而传统阅读方式亦被理解为深阅读方式。但是,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的变化,使得大众阅读逐渐倾向于“浅阅读”,大部分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均以“知道”为主,进而走马观花地提升阅读速度[2]。与此同时,对于所阅读的内容并不会深入的思考与求解,阅读的主要目的亦并非获取知识与意识,反而为消遣与娱乐。由此,碎片化、快餐化、随意化已经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阅读比较鲜明的特征。

2.2 另类阅读自由化

互联网是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最主要的一种阅读形式,亦是大众获取阅读信息的主要来源。与传统阅读形式不同之处在于,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阅读背景下,大众能够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阅读内容进行阅读信息的自由筛选,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互联网上自由的发布信息。如此阅读形式下,大众十分重视展现自己的才华,彰显自己的个性。由此,社会风气、伦理和道德标准均出现了较大变化,受众在此另类的阅读自由化影响下,难以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对于互联网上所发布的以及自身所要发布的阅读信息均难以有效掌控,甚至会受到大量不良信息的影响,因另类阅读自由化而产生的阅读隐忧愈加明显。

2.3 信息繁杂超载

信息繁杂是指在新媒体时代,受多元化的传播媒介影响,大众阅读的信息较多,涉及到各个方面。信息超载主要是指大量的信息已经超过了整个阅读系统以及大众个人的阅读承载能力,简而言之,当前整个阅读系统和个人在阅读当中所能够接受到的信息量,已经完全超过了自身原有的承载能力[3]。由于信息繁杂超载,使得大众面对多元化的阅读信息难以产生阅读兴趣,甚至会出现无形的压迫感,对所能够接受到的阅读信息难以作出良好的选择、处理和分析。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在多元化传播媒介的背景下逐渐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要重视对“黄、赌、毒”等不良信息进行原理,以免大众受到低俗文化的侵害。

3 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影响大众阅读心理与方式的应对措施

3.1 媒体承担责任

面对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对大众阅读心理与阅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媒体必须要勇于承担责任。首先,必须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对新媒体阅读议程进行优化设置[4]。出版业要在出版作品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必须保证阅读作品质量,提升大众阅读品位,促使大众在阅读当中传承文化,传播知识。其次,新旧媒体需要良好的结合,促进新时代阅读形式更加理性化。最后,媒体需要营造有思想、有深度的阅读环境,广泛容纳高雅的阅读内容,避免发生上述系列问题。

3.2 政府承担责任

政府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影响大众阅读心理与方式方面亦要相应的制定应对措施。首先,必须要能够积极引导正确的网络舆论。互联网由于传播速度较快,互动性较强、信息量较大,已经成为了当前的舆论集散中心,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5]。但是,由于缺少门槛限制,使得网络出现了诸多负面的、极端的言论。政府引导正确的网络舆论,将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其次,政府应该积极的鼓励发展公益性出版。出版物承担着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众人,能够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面对当今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媒介,政府可以鼓励大力发展公益性出版,不断扩大规模,以便增加其社会影响力。

4 结论

综上所述,由大众的阅读习惯会随着传播媒介的变化而改变,可以说大众阅读史便是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当前,受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的影响,大众阅读出现了“浅阅读”现象,并且出现了另类阅读自由化和信息但在超载,为此,媒体与政府均应该积极承担责任,为大众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引导大众正确阅读。

摘要:阅读自古以来便是人们通过文字符号获取知识和意义的重要手段,通过阅读,人们能更加了解世界,并且使得多种文明得以延续。传统的阅读基本以书本载体形式为主,但是在传播媒介不断变化的现今时代,人们的阅读心理以及阅读方式亦在不断变化。尤其当前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更使得传播媒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增多,对大众的阅读心理以及方式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在阐述了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形态变化下大众阅读方式的变化后,主要从对大众阅读心理与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和相关应对措施两个方面作出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阅读心理

参考文献

[1]唐芃.数字网络时代的电子图书形态设计[J].艺术设计研究,2013(4):88-93.

[2]刘澜.新媒体时代图书馆知识传播效果研究——基于辽宁大学图书馆读者的调查[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2):89-92.

[3]王芬.数字媒体对大众阅读的影响及图书馆服务创新[J].河北科技图苑,2014(2):37-40.

[4]胡凯.媒介形态变迁视野下阅读行为嬗变——以印刷媒介和数字媒介为例[J].中国出版,2014(14):10-13.

上一篇:党员先进性教育下一篇:大豆食品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