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

2024-04-13

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共10篇)

篇1: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

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

一、背景

1、甲午战争后,东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政府的惨败证明仅仅在器物层面零碎的.学习西方,不可能是中国走向富强。学习西方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

3、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二、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

2、内容: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3、影响:

(1)由于清政府内部顽固派官僚的阻挠,上书未能送达光绪帝手中。

(2)上书内容被广泛传抄,在朝野上下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3)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三、《时务报》与《天演论》

1、公车上书后,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学会、发行报刊、创办学堂,继续宣传变法维新思想

2、《时务报》:创刊于18,以“变法图存”为宗旨,猛烈批判顽固派的因循守旧,竭力鼓吹维新,是当时影响最大的维新报刊。

3、《天演论》

(1)在维新派中,严复是一位“致力于以译述警世”的思想家。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统治,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2)18发表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以此为理论依据,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呼吁自强保种。

(3)进化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对当时和后来的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百日维新

1、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之祸迫在眉睫。康有为再次上书痛陈变法的紧迫性,光绪帝深受震动。

2、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3、内容: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光绪帝陆续颁布100多道新政诏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

(1)政治上:广开言路,改定律法,澄清吏治

(2)经济上:提倡事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

(3)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

(4)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遣留学生

4、失败:

(1)原因:

①维新派所推行的改革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②某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于新政阳奉阴违,托词抗命。

③变与不变的矛盾空前激化。

(2)政变:

①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搜捕维新派。

②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5、影响

(1)戊戌政变后,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被废除

(2)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此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

(3)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先进的中国人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路。

篇2: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

戊戌变法从18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变法内容

文教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主要措施为:

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经济改革

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倡办实业,促进生产;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军事改革改用西洋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社会改革将城乡许多祠堂、庙宇改为学堂,破除迷信。

政治改革(一)开放言路。光绪皇帝下诏,允许报纸“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又下诏,凡院、部司员欲条陈意见,可以上书,通过本衙门的“堂官”(首长)代传。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呈递。(二)精减机构。撤销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内外章奏)等六个衙门,各省也要做相应精减。(三)任用新人。维新派杨锐、刘光第、谭嗣同都被光绪任命为“军机衙门章京上行走”(秘书),参与新政。(四)仿效康熙、乾隆时的旧制,在紫禁城内开“懋勤殿”,使之实际上成为皇帝与维新派讨论制度改革的机构(未能实行)。康有为还有些未发表的新政,如: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及教会、以孔子纪年、制订宪法、开国会、君民合治、满汉平等、皇帝亲自统帅陆海军、改年号为维新、断发易服及迁都上海等。根据康有为表示,自君民合治以下的新政都得到了光绪的同意。

三.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直接原因其一,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其二,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其三,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其四,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因王照上书被阻而一下子罢免六个部长级大员,也操之过急,并且失之过重。其五,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四.后世影响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政治经济

一、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19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二、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戊戌维新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此条更准确的说应为戊戌政变的影响,而不是戊戌变法本身的影响。)。

思想文化

一、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

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二、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戊戌变法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

五.历史评价

国内评价

中国历史学家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维新运动具有救亡和抵制人民革命的双重性质,但变法主张的公开提出,起了主要是积极的政治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萧功秦:

戊戌人士激进变法的失败,最直接的后果,是加剧了社会内部的政治两极化过程。

一方面,这这场变法引起了以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他们以情绪化的方式,更为顽固地坚持“祖法不可变”的立场。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进入了权力中枢,并进而强化了朝野本来就存在的非理性的排外主义势力。他们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

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革命排满”从此成为日益强大的政治思潮。清王朝充当中国变革的主导者的可能性,将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这种两极化过程使中国未来的命运,将由此充满了更多的变数。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喜所:

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缘由不在康梁维新派的变法内容和详细战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呈现一个使变法胜利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络的强大的促进变革的政治和经济力气。

国际评价

英国政治家罗伯特·赫德:

篇3: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

戊戌变法(1898年)

1、背景: 国际:

(1)政治背景:19世纪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民主化进一步扩大;(2)经济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并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

(3)思想条件:受启蒙运动和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国内:

(1)社会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失败,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大,将学习的对象转为日本。

(2)经济基础:洋务运动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戊戌无变法的产生奠定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严复的进步思想宣传,为变法奠定思想基础。

(4)组织基础:进步政治团体的成立(如保国会),推动戊戌变法的开展。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3、阶级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

4、目的: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5、侧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实行君主立宪制。

6、序幕:公车上书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时间、地点:1895年,在北京。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内容: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影响:从此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7、宣传变法:

(1)创办《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2)组织强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定期集会讲演。

(3)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8、高潮:百日维新

时间: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

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使国家富强。代表人物: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开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故称为戊戌变法。

内容:

(1)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打击了封建顽固派,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2)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4)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增强军事力量,加强国防建设。

性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政治制度的探索。结果:

(1)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谭嗣同等人被捕牺牲。(2)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被废除,戊戌变法失败。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失败原因:改革派没有掌握实权;封建顽固派实力强大;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改革措施操之过急等。评价:

(1)性质: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作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化探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开始;推动了近代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直接原因:缺乏坚强的领导组织,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3)缺乏群众基础,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4)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5)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在变法措施上的冒进和激进。教训启示:

(1)它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2)改革是艰巨的、复杂的;

(3)要学习谭嗣同,要有为改革的正义事业勇于牺牲的精神。

9、综合联系:

(1)维新派思想上受到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思想影响(1)伏尔泰主张民主,不反对君主,主张开明君主执政。

(2)同时,也受到严复思想的影响,严复是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译述的《天演论》,激发中国知识分子去探索西学,救亡图存。(2)戊戌变法深受日本明治维新影响

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之路,是效仿日本明治维新,试图依靠清政府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上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道路。(3)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归类比较(1)性质不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结果不一样,戊戌变法失败,后两者成功。

篇4:商鞅变法知识点都要背吗

商鞅变法知识点都要背吗

答案是肯定的啦,如果不进行背诵的话,历史问答题考到这个知识点,我们就可以立马作答。

商鞅变法知识点

1商鞅变法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2商鞅变法的内容:

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

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1第一次变法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 法律,轻罪用重刑;

(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第二次变法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

3商鞅变法的结果: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4商鞅变法的影响: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记为新发,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

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他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这就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他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他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这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他打击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并且“燔《诗》《书》而明法令”,使变法令得以贯彻执行。由于这一切,秦国很快富强起来,奠定了此后秦统一全中国的基础。正如汉代王充所说的:“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书解篇》)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对此后秦国以及秦代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云梦出土的《秦律》就是在这个变法的基础上修订、补充、累积而成。《秦律》也多处讲到连坐法,例如户籍登记有隐匿或不实,不但乡官要受罚,同“伍”的也要每户罚一盾,“皆迁之”(即罚戍边)。《秦律》也把镇压“盗贼”放在首要地位,并对轻罪用重刑。例如盗取一钱到二百二十钱的要“迁之”,盗取二百二十钱以上和六百六十钱以上要分别罚作刑徒,盗牛者要罚作刑徒,盗羊或猪的也有相当的惩处,甚至偷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的也要“赀徭三旬”(即罚处徭役三十天)。对五人以上的“群盗”则追捕处罚更严。同时《秦律》还有许多对各种逃亡者追捕处罚的规定。

5商鞅变法的意义:

1.政治方面枣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斩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

2.经济方面枣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

3.废井田,开阡陌图

4.社会方面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具体规定:凡一户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

5、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积极影响:商鞅变法的成功,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最先进的强国,为统一六国打下基础;商鞅主张法家思想,也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消极影响:商鞅变法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也有消极影响。

怎么学好高中历史

1.读历史教材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

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

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历史知识

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篇5: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

商鞅变法的概念:

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备考资料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间,他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的目的和作用:

目的:富国强兵

篇6:戊戌变法

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

2.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

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3.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4.《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成立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四、百日维新(1898.6.11-9.21)

1.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

2.保国会的成立(1898.4)

3.《定国是诏》及变法内容

五、戊戌政变

1.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阴谋破坏

2.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篇7:戊戌变法

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18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不久,光绪帝召见康有为,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开始变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四、戊戌政变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板书设计

篇8:戊戌变法教案

(学生观看一组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

(教师引导)

一个民族的深重灾难,可以促成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奋起„„ 同学们刚刚我们看的那一组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场战争呢?(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教师引导)

甲午战败,举国震惊,堂堂天朝上国居然被小小岛国日本打败。而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都向西方学习后的一次较量,19世纪60年代中国兴起洋务运动办厂练兵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日本则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改革运动,全面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结果就是日本以全面的西学打败了我们片面的西学。然后也向西方列强一样要求割地、赔款签定《马关条约》,这更刺激了西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献计献策)

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面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和日本的崛起,你会想到该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

戊戌变法”运动。那么戊戌变法”是怎么一回事,它是如何兴起的,结果又怎样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新课学习

(教师讲述)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项重大历史事件,我们将从背景、序幕、发展、高潮、结果这五个方面去全面了解。

一、背景——甲午战败

首先我们来看背景:通过我们前面的导入部分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出戊戌变法”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兴起的呢?(学生思考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教师讲述)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签定《马关条约》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西方帝国主义即将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再不变法就要亡国灭种了!

二、序幕——公车上书

1895年春,《马关条约》的内容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群情激奋,纷纷来到“督察院”(当时清政府主管传达民情的机构)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举人更是义愤填膺地表示:“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这时当中的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短片去感受一下当时读书人的拳拳报国之心,以及了解他们当时对《马关条约》的态度和提出了救国的哪些主张。(学生观看短片)

(教师提问)当时各省举人对《马关条约》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康有为的万言书中提出了哪些救国主张?(学生回答)

“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的确正如康有为所言“近世日本胜我,决非其将相兵器能胜我也,”只有变法图强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才能使中国真正强大起来。

(教师提问)各位同学你们赞同康有为提出的变法图强的主张吗?(穿越时空)

假如你就是当时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你会在上面签下你的名字吗?

但清政府有“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签了名会有杀头的危险的,你还敢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这一次由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不过这明明就是举人上书啊,为什么要被称为“公车上书”呢?(若有学生知道就由学生解释,若没有就由老师解释何为公车)

(教师讲述)这次“公车上书”督察院以《马关条约》已经签字无法挽回为借口,拒绝接受没有上传给光绪皇帝。上书的直接目的――阻签《马关条约》虽未达到,但在封建专制时代,数以千计的爱国知识分子勇敢地冲破清政府“士人干政”的禁令,会集一堂,敲起祖国危亡的警钟,发出救亡图存的呐喊,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创举和爱国伟业,轰动了全国!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上书的内容被广泛传抄,维新变法形成不可阻挡的潮流,“公车上书”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三、发展——办报设会(教师过渡)“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感到单靠一些举人上书请愿力量太小,需要更多支持维新变法的人特别是王公大臣。

接下来同学们阅读书上33页第一段内容看看康有为为实现变法图强的愿望又做了哪些努力?

(学生看书回答)

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问他以后该如何作为时,康有为提出了一个初步计划:“办报——设会——合群——开风气”

办报——《万国公报》——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设会——“强学会”——联合朝中王公大臣定期集会演讲,探求中国自强之学 合群——《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开风气——维新变法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四、高潮——戊戌变法

(教师过渡)由于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就为后来戊戌变法在思想上、组织上奠定了基础。

1897年底预谋已久的德国侵略者悍然出兵强占胶州湾,激起全国上下的愤慨,康有为闻讯后又连续三次上书光绪帝,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式,痛切称述国家处于危亡时刻,瓜分大祸迫在眉睫,必须当即立断,迅速维新变法,否则“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光绪帝读后深手感动,表示不做“亡国之君”,令康有为提出变法的具体办法。1898年初康有为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变法的具体策略。此外康有为还进呈了他写的《日本变政考》《俄国大彼得变政记》等著作,作为借鉴。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变法决心日益增强,在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这次变法就被称作“戊戌变法”。从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同学们阅读书上变法内容的文字,看看戊戌变法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学生阅读概括)(教师引导)改革变法通常都要革旧布新,同学们看戊戌变法的内容哪些是颁布的新政呢?哪些是改革的旧制呢?(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展示表格)

(教师引导)接下来我们一起去分析一下这些新政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师:首先我们看政治方面的内容,有利于什么? 生:有利于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教师总结)这些变法内容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因而受到爱国知识分之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那有没有人会反对呢?哪些人会反对?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五、结果——戊戌政变

变法不可避免的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而实权又掌握在谁手中呢?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把光绪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不肯逃走,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被一起处死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变法的内容除京师大学堂(后来的北京大学)保留外,其余全部废除。变法的结果如何呢?失败!

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六、失败原因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我们后人来学习这段历史不禁要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变法的失败呢?(各抒己见)

各小组展开讨论: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可以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双方力量的对比、变法的内容等等)

(教师总结)

七、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以悲剧性的失败告终,它在历史上是不是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呢?有没有产生过一些积极的意义呢?同学们课前已经去收集了戊戌变法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的历史资料,下面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组长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一份资料在班上集体交流。(学生交流发言)(教师总结)

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帝国主义即将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要关头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戊戌变法又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提倡新学,在思想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开辟了新的局面,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也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同时变法的失败也证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洋务运动进行了技术层面的探索,戊戌变法进行了制度层面的探索,都以失败告终,也都是由于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所以后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才要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专政。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传承借鉴——史海撷珠

戊戌变法我们分析完了,留给我们的思考并没有结束。从公车上书时的义愤填膺到谭嗣同牺牲时的的英勇无畏,同学们从中是否感受到一种共同的精神在里面?(学生思考回答)爱国主义精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民族危难的时刻众多爱国志士挺身而出奋起抵抗,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其他班上这课的时候有同学说:康有为、梁启超逃到国外去是胆小怕死不爱国了。你们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学生思考回答)“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可以保存力量,继续进行斗争(教师引导)那谭嗣同慷慨就义岂不就白白牺牲了?(动脑筋题目讨论)

(学生思考回答)各国变法都有人流血牺牲,变法维新需要唤醒民众,在关键时刻,需要有人付出生命代价,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很值得!他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教师总结)不论是暂时逃离的还是留下牺牲的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都是有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

篇9: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

变法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自惭到府来周岁,惠爱威棱一事无。

篇10: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反思一: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这节课运用小品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充分了解文中人物,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怀疑能力及解疑能力。学生的参与性较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也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系统化,但就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把“谭嗣同为变法而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现实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得到启发。希望自己在今后能够更合理地调整好教材与活动的展现的关系和调配。

反思二: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我校“自学交流模式”的适时出台,在很大程度上改革了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互动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创新能力。本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情景创造、问题探究、合作学习、自我评价等人本主义的过程,对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进行训练。

轻松导航栏目让学生带着自学提纲看书,不会的小组讨论,采用兵交兵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课前分组资料收集(有关维新变法及变法人物资料),历史人物介绍、历史故事小品的编写和模仿表演,培养了①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②口头表达历史的能力。③学生收集历史资料、整理资料及从有关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恰当的运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历史短剧的上演,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缩短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感到新颖,印象深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影音资料《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结果》的播放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灾难深重的民族危机,使学生对戊戌变法的背景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欲望。

课堂小论坛的思考与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戊戌变法的爱国与进步意义,以及在当时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的作用。也使学生感受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励学生敬仰和学习谭嗣同等为国家前途不惜流血,慷慨捐躯的精神和气节。

歌谣式课堂小结朗读起来琅琅上口,既>总结了全文,又方便了学生记忆。

另外这堂课我还注意了充分利用知识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让学生讨论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是否值得?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高贵品质?通过点播,使知识得到了升华,学生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如课堂环节的组织考虑不周。

2、时空的安排上不太合理。

3、小组成果展示还不是很到位。

这些都是我今后要注意改进的。

反思四: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内容为“近代化的探索”,是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学习本课时力求让学生对该单元内容形成整体的认识,并逐步学会辨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戊戌变法》这一课是第二单元较重要的一课,此时正是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的阶段,中国逐步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这一课是较难理解的一课,维新派为了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1、在教学目标这一点,紧承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达到三维目标,又要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2、在“自学检测”题设计的主要思路是:针对学习目标进行设计,同时开启学生思路,在上新课前让学生做准备,查找相关的图片与资料,为重点掌握“百日维新”内容打下基础。

3、运用学习小组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说中学,在争论中加深理解,效果较好。

4、不足: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影响还是理解得不好,部分学生其实是蛮想事的,联系到戊戌变法中的历史背景是比较复杂,因为维新派依靠的是封建皇帝,但又没有实权,掌权的是慈禧太后,所以戊戌变法中又牵扯到封建势力争权夺利的斗争。有学生在课后还问到什么是资产阶级,这些学生看来是学进去了,这一点就是平时成绩相当好的也并非知道这个概念,理解其内涵。

反思五:戊戌变法教学反思

1、巧用主题曲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为了给学生一个既熟悉有可以调动兴趣的情景,我首先想到了历史味很浓的《走向共和》主题曲。在制作教学软件的时候,笔者根据《走向共和》主题曲和本课的内容制作了一个“导语powerpoint”:以《走向共和》主题曲为背景音乐,配上从《走向共和》中“抓取”的图片。课堂上,学生在“导语powerpoint”的歌声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专注,甚至有同学开始小声议论。在音乐声结束的时候,我开始引用歌词中的一句“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过渡到本课的教学——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再一次被“铁蹄践踏”!学生开始溶入本课悲壮的历史气氛中。

2、将学生置身于历史场景

讲到民族危机的深重,设计情境模拟题目——“献计献策”: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面对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和日本的崛起,你会想到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请你来献计献策!通过这一情景模拟,再加上前面几节课所学习的近代中国的屈辱的知识,学生争相介绍拯救中国的良策。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可相应的分析总结,让学生了解在当时的中国,进行变法改革是中国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为了自强而采取的促进国家富强的探索。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由被动便主动。

3、合作探究法,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

讲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学生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双方力量对比、变法的内容及过程等方面)来归纳概括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

4、结合史料,真确评价历史人物。

在学习了戊戌变法之后,针对变法失败后康、梁二人“逃”往国外,而谭嗣同流血牺牲的不同做法,以“传承借鉴——史海撷珠”小组讨论、个人辩驳的方式思考“有同学说:康有为、梁启超逃到国外去是胆小怕死不爱国了。你们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不论是暂时的逃离还是留下牺牲的,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都是有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让学生达到了一种感情上的共鸣。在思想上,情感上受到了未曾有的震撼。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激发出奋发读书、振兴中华的激昂情感,没有一句口号,也没有一句说教,潜移默化的民族精神教育水到渠成。

上一篇:变幻的四季作文下一篇:上海初中入学告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