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教育融入化学教学

2024-05-14

生涯教育融入化学教学(共8篇)

篇1:生涯教育融入化学教学

将环保教育融入高中化学教学中

作者/游小英

摘 要:环境保护问题是全球问题,化学教学中很多都和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保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为全球环境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对环保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融入策略进行了探讨。

篇2:生涯教育融入化学教学

目前人们所关注的一些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温室效应、臭气层空洞、酸雨等,都与化学有直接的关系,在化学教材中都有体现。因此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对教材进行充分挖掘与利用,并对与生态有关的素材予以利用,一定要找到教育切入点,对多媒体视频、课件以及课堂讲解予以充分运用,保证环保知识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被形象生动地渗透进去,这一方面使课堂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课堂气氛的活跃性,另一方面还使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得以增强。此外,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责任心得以增强。

化学学科包含着极其丰富的重要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化学中的很多章节都会有环保知识的相关内容,同时为学生提供有用的情景素材,像工业“三废”与生活污水排放的危害、空气污染指数、光化学烟雾、禁用含磷的洗衣粉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等。而且新课标也对化学教学有明文规定:“保证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生态及正确使用化学物质观念得以树立。”由此可见,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务必重视保护环境教育与化学知识教育的有效结合,将保护环境教育重点突出来,尽最大努力使学生环保意识得以树立。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理念

就本质而言,所谓化学,其实就是将实验作为学习基础、以学生为学习主导的自然性科学。此外,化学中的实验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会同时产生大量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被排入水中或者直接在空气中扩散,导致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将环保教育渗透在实验教学中,是对学生环保教育予以加强的大好机会。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要不断改进实验装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减少环境污染。此外,对污染相对较为严重的演示型实验,一般会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式演示教学,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增强其感性意识,另一方面还能使排放有害物质的量得以减少,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增强,最终使化学实验教学效率得到一定提升。

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反复强调排放废渣、废水以及废弃物一方面会对生态造成的危害,另一方面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健康。对于这种情况,就要求学生一定要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妥善处理剩余药品和废物。对于反应后的残余物,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或者作无害化处理。教育学生不能随便倒进下水道,这样不但会腐蚀下水道,而且会造成水体污染,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三、在生活实践中渗透环保教育

环保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仅靠严谨的课堂讲授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多种课外活动的形式,与当地经济发展时所遇到的生态问题进行完美结合,并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有一个环境在其周围的意识。并意识到污染物对生态自然所造成的危害,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关注环境,尊重环境,爱护环境。在生活中,要求学生不要乱扔白色垃圾;不要乱丢废电池;洗衣服时适量使用肥皂,不用合成洗涤剂;做饭时减少油脂、作料的污染,保持房间清洁,避免残汤剩饭,不往下水道里倾倒食物残渣和废食油等。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广大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的理念,并不断探索其渗透策略,从而对高中生的环保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帮助其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对其周围环境进行一定的保护。

参考文献:

肖震。高中化学课堂环保意识的渗透[J]。高中数理化,(24)。

篇3:在化学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

一、介绍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教材中很多章节涉及生态环境内容,并且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污染的成因、危害,特别指出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和赤潮等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保护自然环境已成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例如:一般认为, 酸雨中的酸度主要是由硫酸和硝酸造成的,它们占总酸度的90%以上。酸雨是由于人为排放的SO2等酸性气体进入大气后,造成局部地区大气中的SO2富集,在水凝结过程中溶解于水形成亚硫酸,然后在某些污染物的催化作用和氧化剂氧化作用下生成硫酸,随雨水降下,这就是酸雨。酸雨也称酸沉降,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霜、雹等大气降水,正常雨水的pH值约为5.6 (由于溶解了CO2的缘故) 。它们对人体的直接危害是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时还会使人死亡。它落到地面能直接毁坏农作物、森林和草原,使土壤酸性增强,使湖泊酸化,造成鱼类等死亡,加速建筑物、桥梁、工业设备以及电信电缆等的腐蚀,它的危害极大。1952年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就属此例。在世界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出现过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比如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等等。

中国也不例外,2005年3月29日江苏淮安车祸导致液氯泄露事件,使周围几百米内都弥漫着黄绿色、刺激性的有毒气体,泄露出来的氯气流向低洼地带堆积。人体吸入高浓度氯气后,会刺激神经引起反射性的心跳停止。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为28人,中毒入院人数为350名,其中危重病人17人,大部分死者都是倒在那条路上的。介绍事件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液氯事故发生后,村民虽已知事故的发生,却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逃生。对此,你对学习化学有何感想?你对当前加强环保意识有何感想?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自2005年11月13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到2006年2月1日的两个半月时间,国家环保总局接到各类突发环境事件报告45起。其中较为重大的典型事件为广东北江镉污染事件、辽宁浑河抚顺段水质酚浓度超标事件、广西红水河天峨段水质污染事件、湖南湘江株洲和长沙段镉污染事件、河南巩义二电厂柴油泄漏污染黄河事件和江西赣江水域油轮起火事故污染事件。这些重大环境事件,使学生对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考验有了深刻的理解,更加深刻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结合教材知识点,在教学中传播生态文明信息

1. 开展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带着研究的眼光,结合课本中的知识和社会生活中发现的许许多多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转化为自主探究的课题,如:“铅中毒与污染”、“水的硬度与人体健康”、“了解现代家装的危害”、“食品添加剂与人体健康”等,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实施学科综合渗透,增强实践环节,布置一些有关生态文明的小论文,查资料等作业,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2. 开展绿色实验

以往,在实验设计中只重视操作方便、装置简单、现象明显,却很少顾及环境污染问题, 更谈不上对实验进行绿色化设计。而现在,绿色化学观念的影响已越来越广泛,因此,我们设计和进行绿色化学实验,并让学生明白实验改进的意图。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选择对环境影响尽可能小的反应物,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 将某些易产生有害物质的实验换成无害物质的实验。

(2) 进行微型实验,其优点是试剂用量少,是常量实验的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药品用量小,微量排放,减少了污染,增加安全系数。

(3) 对部分实验进行改革、整合和规范,例如: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实验,反应一旦开始,就不好控制,并会产生有毒气体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而一氧化氮在试管中立即与氧气结合变成二氧化氮,其自身的颜色却很难观察到。为此,可以这样改进:在一个洁净的针管中加入少许铜片,排除空气;另在一小烧杯中注入稀硝酸并微热,用注射器吸取少量稀硝酸,迅速用小胶帽盖住注射器吸口,当观察到蓝色溶液、无色气体时 (活塞会随着气体的产生缓慢外移) ,打开瓶帽,拉动活塞,吸入空气,会看到气体由无色变成红棕色,此时迅速将气体注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上述实验由于进行了少许改进而变得简单可行,效果明显,无污染。还有的实验对实验技术、方法、仪器等进行重新设计,把分散的实验综合起来,这样,可防止有毒气体进入空气,而且,还可以节约药品和缩短实验时间。如:铜分别与稀硝酸、浓硝酸的反应,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有,如果按课本上做,不仅浪费药品,而且产生释放出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等有毒气体,实践中可把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合并成边讲边做实验。

(4) 改进实验仪器, 用密封的成品仪器做有毒实验,避免了有害物质的产生, 仪器和药品可循环使用,不存在污染毒害。如碘的升华实验,可用碘锤 (密封的成品化仪器) 来完成,具体方法是:碘锤一头滴冷水,另一头在酒精灯上加热, 因冷水起到冷凝作用,碘升华后凝聚在碘锤上方内壁, 反之也可。再如, 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实验, 可采用密封有二氧化氮的U型胖肚管来进行。

(5) 注意药品和“三废”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将实验药物回收利用能提高药物使用次数,节约能源;保护公共设施,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告诉学生大量废弃物长期倒入下水道后可能产生的隐患:制氢气的锌粒和废酸可能在下水道富集引起爆炸,重金属盐类对水质的污染等等,在学生中大力提倡“三废”的回收利用,如废酸、废碱的中和处理和循环使用,重金属离子的沉淀转化法等。

三、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组织学生分组收集生活地区的资料 (包括自然环境、气候、建筑物的特色、饮食、交通、疾病、工农业、公园、历史古迹、环境污染、经济活动和文化娱乐等方面) 。归纳总结生态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分析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主要环境因素;比较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时空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环境的状况的习惯,以及对自己生活区的责任感;调动学生对生态文明及生态保护的兴趣和积极性。在社区,学生可充当“环保卫士”到学校周边街道、居委会宣传环保知识,参加志愿者服务队,参加美化、绿化社区的活动,参与社区生态文明管理,清扫环境,进行节水漫画创作,进行噪声污染调查,给社区发环保警句等等。

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带领学生进行生态文明问题的实地调查,使学生感受生态保护的艰难,亲眼目睹环境的污染及生态破坏的状况,使他们考虑把自己的行为作为生态文明问题来重新认识,例如,当我们洗手间的水龙头滴水时,是不是能伸手关上?当电池用完之后,能否分类收藏处理而不随手扔掉呢?当购物时能否自觉不使用或少使用超薄塑料袋呢?一件件小事虽然都很不起眼,但却反映出我们究竟具备了多少环保意识。这样培养了学生走向社会,关心社会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的一种爱心、责任感。

四、提高生态文明素质,共创绿色文明

首先,认识到人类不可以随意夺取和使用自然资源,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自然观;其次,认识到应该把我们的生活与“绿色文明”结缘,加入到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交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的建设中去,以达到真正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目标。绿色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基础的文明。绿色是一种内向的文明。绿色文明提倡俭朴,倡导回归大自然,号召人们用心灵去贴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经常听从美国回来探亲的同学说,他们周末去海边游玩,投放网箱,可以收获很多螃蟹,他们自觉地把第一只母蟹放生,把不够尺寸的小蟹放生,而我们在市场上随处可见小鱼、小虾、小螃蟹出售,相比之下,人们观念和行为的差距有多大。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在化学学科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具备了生态文明的素质。

摘要:本文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立足教育, 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如何在化学学科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的同时, 逐步具备生态文明的素质。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化学教学,环境,绿色文明

参考文献

[1]盛连喜.现代生态文明科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2][日]饭岛伸子.生态文明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3]刘静玲.绿色生活与未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4]金鑫.中国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篇4:让环保教育融入我们的化学教学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中学化学教学;环保教育;环保意识

前言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一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决定我们最终能否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在我们中学化学教学中,怎样渗透环保教育,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每一个当代教育、教学者应当考虑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做到适时、适度的原则。

1.1通过课堂教育把环境保护作为小公民自觉行动

环境化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去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以及反应机制、积累和归宿等。由于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Cl2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

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

此外,还可以结合平时作业,单元练习,单元测验,在不偏离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穿插安排除杂质气体,提纯溶液和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题、习题。以便巩固保护环境的知识。

2.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对环保知识的认识

2.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健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础,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2.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2.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2.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

3.通过学生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 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报道1993年全年生产和使用化学农药达25万吨,农村改革后,单纯依赖使用化学农药的从过去60万个生产队,扩大分散到亿万农户,直接接触农药的约有2~3亿人,每年全国因农药中毒伤亡人数超过10万人。由于缺乏生态、环境意识与农药常识,环境科学教育又未跟上,因而全国各地滥用剧毒化学农药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不仅危及亿万农民的生命安全,也祸及全社会几亿个普通家庭。通过学生向亲人、朋友及社会各界宣传环保知识,不仅可促进当地环保工作的开展,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可推动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和使用。

结论

环境保护教育,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篇5:生涯教育融入化学教学

摘 要:本文首先对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的重要性进行阐述,然后对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德育融入实践进行研究,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生;德育课;职业生涯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逐渐加快,社会对人们的职业综合素养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虽然当前就业成功率非常高,但是在正式工作之后,因为受到工资待遇少、理想与现实落差较大、对公司环境不适应、不能满足公司要求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换岗率及失业率急剧升高。尤其是对于创业型学生而言,在创业的过程中,他们所面临的困难更加多样,因而导致创业成功者偏少。中职学生职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怎样才能将德育融入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育是目前中职院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本文将进一步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德育融入实践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中?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1.中职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能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

要想使中职学生步入社会后实现人生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中职学校就需要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经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后,学生可以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将自己的工作优势进行充分发挥,对自己工作能力进行准确评断,明确自身的社会价值。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自信心,同时还能使他们理性对待就业期望和现实之间的距离,让中职学生由之前的就业理想主义者逐渐转变为现实主义者,提高就业成功率,提升就业信心。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使学生对照自身的不足,加强职业技能学习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弊端,加大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力度,提升专业水平,从而保证就业方向具备前瞻性,进而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使学生结合自身特性,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保证学生的就业标准更加科学、合理。

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德育融入实践研究

1.融合德育教育,加大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力度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的影响下,要想提升就业率,使刚刚步入社会、缺少社会实践的中职学生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中职学校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中职学生就业的盲从心理,同时还给他们节约了大量的择业时间及经济成本。因此,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用到中职学校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职业生涯规则教育主要是指利用有针对性、有规划性、有组织性的方式对学生就业意识以及能力进行规划,推动其职业生涯稳定发展的教学活动。而德育是当前中职院校不可缺少的课程之一,更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关键内容。但是,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学生缺少职业规划意识,没有制订完善的就业目标。作为中职院校德育教学主要渠道的德育课程,承担着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教育。因此,学校需要以中职德育课为平台,加大对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注力度,切实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2.明确把握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趋势,满足就业要求,提高就业质量

社会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给学历不高的中职学生就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导致就业质量普遍较低的因素有两点:第一,专业不对口,学以非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二,工作缺少稳定性。某市一所中职院校的调查研究发现,有一半的学生在工作半年之后就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并且有很多学生还没有度过实习期就更换工作。笔者认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不仅可以对中职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还能促进学生今后的稳定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中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可以有效地提升中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语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专业能力,端正其工作态度,激发其工作热情。但是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中职院校还没有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德育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的方式,明确教学导向,借助德育教学平台,将其优势进行全面发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及创业观,从而培养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参考文献:

篇6: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历史教学

文安县大柳河镇中学 王震

摘要:九年级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教育的目标不只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获得了这些知识、技能后,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驾驭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创造性地从事工作。据联合国卫生组织报告:“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告诉我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方面。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有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全社会必须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历史教学 融入

九年级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教育的目标不只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获得了这些知识、技能后,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驾驭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创造性地从事工作。然而在现实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中国心理学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大约4500万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约有15%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并且还有上升趋势。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要重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主渠道则应是课堂教学。我们的教育除了传统的知识教育之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目标。

可见,把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呼唤,亦符合历史学科的内蕴和学科教育的一般规律,故而既必要又可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新课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越来越高规格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在人的所有素质中,心理素质是基础的素质,也是人的核心素质。世界卫生组织对人身心健康的解释认为,身心健康的人不仅指一个人身体健康,没有生理疾病,而且要有良好的精神和社会适应状态。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成功,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多种方法和途径,下面我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让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历史教学中:

一、教师要不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学完先秦历史后,我组织初一学生举办了一场历史故事演讲会。这就需要大家广泛地去搜集历史素材,利用课余时间多读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读物,其中包括从读物中搜集我国丰富的成语故事,从中挖掘对现实社会和现代人生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编写故事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课内与课外是个有机整体,应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从而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新世纪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强烈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带来了教育教学手段的全新变化。在教学中广泛利用这些先进的设备和资源,让历史“重演”,使学生体验到更多的感性熟悉,产生感情的共鸣。另外,还可以有效地组织学生参加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发扬团队

合作精神,学会与别人和睦相处。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熟悉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给学生播放南京大屠杀的视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如何对待这段历史?已达到最佳效果。

二、教师要从自身出发,不断提高各方面素质,做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师益友”。

做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教师的主要职责,然而作为一名教师,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各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作用。有学者研究指出:教师的教育能力应该包括“热心、幽默、老实、正直”等实际上多达1000个以上的素质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社会心理学认为,当对某个人的某一方面作出一种或好或坏的判定之后,往往会对这个人的其它方面形成肯定或否定的判定,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光环效应”。一个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老师,他必定有强烈的求知欲、广泛的爱好、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认真负责、热爱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等等。这样的历史老师正是学生喜欢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模拟的对象。学生就会自觉地、潜移默化接受老师的影响,从而促进自身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教师要不断通过激励与表扬,塑造学生积极成功的自我意象。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中国的未来正布满希望地注视着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善于交往、乐于奉献、具有较强的反省能力;能正确对待挫折,勇敢面对现实,有一定的忍耐力;能勇于负责、独立思考、不盲目冲动。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愿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去辛勤耕耘、播种、采摘、并长期坚持,系统规划,总结经验,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拓荒者。

在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采取不同的激励标准,热情鼓励中等生和后进生参与课堂,大胆发言,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学生就不会轻易产生厌学情绪,师生之间就会关系融洽,从而塑造了学生积极成功的自我意象。

四、教师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历史学科内容丰富,赋予了活动空间广、方式多,只要教师精心组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竞争、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采用“辩论会、竞猜、抢答竞赛、小品表演、故事演讲、撰写历史小故事、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等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随着活动的日益增多,学生人格也日趋完善和健全,心理也得到健康发展。在课外活动中,要放手让学生去创造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社会为历史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设计课外活动,不断注入“活水”,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寓教于乐,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五、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取有效资源,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全人格。

1、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当代中学生一般在长辈几乎过分精心的呵护下成长,成了“温室里的花朵”。

当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时,生活中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他们就会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正如司马迁所说,学历史是为了“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历史同样告诉我们现实是残酷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拥有坚强的意志才能顺利地走过人生中的磨难与坎坷。在教学中,我会精心挖掘历史素材,用丰富的史实,优秀的历史人物,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效用的巨大的。如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屡战屡败,终于推翻清朝;发明家爱迪生在经历数百次失败之后,终于研制出耐用的碳丝灯泡;居里夫人在设备简陋,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经过四十五个月的工作,从一吨沥青铀矿的残渣中终于成功制取十分之一克的氯化镭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好材料。

2、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他们规划着自己未来。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来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持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在历史课上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升华学生的情感。比如,在学习到李白时,我引用“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教育学生要向他学习,改变贪玩的习惯,增强自己的自制力,使学习成为一项自觉的行为,为自己的明天、为自己人生而努力奋斗;讲到周恩来总理时,强调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号召大家向周总理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3、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古语云:“人之挫折十之八九”,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经常会碰到挫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提高抗挫能力,做到在面前挫折不气馁、不悲观,坚忍不拔、迎难而上。在平时历史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历史名人故事,教会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也可以充分利用名言警句,激励学生应对挫折。例如,孔子为宣传自己的思想,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鉴真和尚不顾年老体弱,六次东渡最终成功的精神;牛顿“假如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如何学得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便会成功”;鲁迅“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等等。这些名人的故事和名言警句,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勇敢地去面对挫折、战胜挫折。

4、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可以找到观察熟悉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这就是历史的借鉴作用。

当今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舒适、家庭条件优越,从小是家族长辈围着转的“小皇帝”、“小公主”,娇生惯养,缺乏竞争意识和良好的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在历史教材中,含有大量具有强烈竞争意识和适应生存的史实。如,斯巴达国家对对年满七岁的儿童离家编入团队,进行严格的军事练习,练习忍耐性、顽强的意志及独立生存的能力。“斯巴达”式的教育固然带有残酷和不人道的,但培养出的却是能够战胜一切的勇士。再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建立、历次改朝换代的实现、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等都是激烈竞争的结果。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这些素材坚持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和适应生存环境的教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能事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我特别强调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到历史教学中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把握自己,创造未来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陈国明编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宁波出版社

篇7:生涯教育融入化学教学

佛山市实验中学

石涌志

内地西藏班散插班是国家1985年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做出的一项重要民族政策,2010年下学期我校开始承担内地西藏班高中班,是属于广东省第一个内地高中西藏班。作为西藏班的音乐老师,我尽快的熟悉了所有西藏学生。在一开始组成学校合唱团时,我就选中了藏族44人中的38人(其中有人因身体问题,声带问题没有参加),另外再在其他汉族班内选出22人(其中大部分为学生干部,大部分为文艺积极分子)。在整个训练和演出中,充分实施民族团结教育,取得很好的效果。

合唱能够体现一个群体以及民族的精神风貌,在高中积极广泛的开展合唱教学课,让学生接受正确积极的合唱训练,对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和谐的团队关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合唱的训练中,我首先考虑的是由于地域关系,汉藏学生的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交往方面的些许隔阂,所以我首先让合唱队的同学大家互相先熟悉起来,多次点名,或者介绍,很快汉藏同学间就互相熟悉了。总所周知,合唱以人声的多声部演唱作为主要特征,是一个整体合作的歌唱活动,对于培养团队精神、群体意识是学校教育极好的选择。所以我要让学生学会团结协作,分工有序,分成四个声部,每个声部都选出一个唱歌好、能负责的同学做声部长,他们分别是霍森、丹珠拉姆、平措朗杰、平措卓玛。训练中,我发现西藏生天生就喜欢唱歌,声音特别原声态、高亢,而且表现欲望比较强,而汉族学生相比之下还显内敛一些,所以我就大力表扬藏族学生,并要求他们示范给汉族学生看,大家一起练,取长补短,先是有些拘谨,不过很快大家就放开了,相处也愈加融洽。

因为合唱必须组织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和场合排练,合唱的训练需要每一个合唱队员的参与,要求遵守纪律,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只有好的纪律保证才能有效的进行合唱训练。在这方面,西藏生的时间观念明显差很多、生活习惯较为自由,因此他们会习惯性的迟到几分钟;而汉族学生方面大多是学生干部或文艺积极分子,他们在训练中就比较准时。这时候,我就想办法委婉的表达,迟到是一个不好的习惯,表扬汉族学生,并要求他们做出表率,几次以后,西藏生就会觉得迟到会不好意思,所以时间观念就明显加强了。歌曲的训练中,我会选择一些好听的、兼顾到藏族作品的一些歌曲,譬如《多彩的哈达》、《卓玛拉》等歌曲,并查阅大量有关西藏风土人情的资料,讲解给汉族同学听,藏族生也觉得很亲切,把汉族同学的思维带到那片神奇的土地,要他们主动问及藏族同学,加深了解,然后再回到作品处理中,全部同学一下就了解了,歌唱就更加投入了,《卓玛拉》这首歌我安排了藏族学生平措朗杰与霍森领唱,并叫他们用藏文翻译歌词,用藏语演唱,给汉族同学看藏文,并让西藏学生教他们用藏文演唱,大家都觉得非常有兴趣,气氛非常好。

合唱训练过程中,我会积极组织参加各种演出和活动,让学生在舞台上体会集体付出所带来的荣誉和快乐,在这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就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也加强了汉藏两地学生之间的的友谊。在与香港圣丽亚女子学院学生的交流活动与演出中,我把合唱队的同学混合分成多组,让他们与香港学生围成小圈进行交流,并互赠小礼物作纪念,鼓励他们交朋友,活动气氛在两地学生同唱《友谊地久天长》中达到高潮,歌唱时两地学生都是用真心、真情演唱,声音响彻整个体育馆会场,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学生们都觉得活动很成功,活动结束很久后两地同学才恋恋不舍地分开,他们都很有收获。(附照片)

在参加禅城区文艺汇演比赛准备中,我们利用业余时间加紧排练,大家真正做到力往一块使,团结一致,尽量配合老师,把作品演绎得更好。在这过程中,有时会有同学发烧感冒,耽误排练,大家都会互相帮助、互相关心,问寒问暖,争取不或者少耽误排练影响进度,作为老师,我为他们的互帮互助所感动。合唱轻松、愉悦、团结、紧张的训练方式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保持良好积极的精神状态,积极健康的抒发自己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品位,锻炼了与人相处和协调合作的能力。合唱的训练就是一个统一的训练。统一的概念包括音准、节奏、起声、换气、发声技巧、咬字吐字、声部均衡、眼神等全方位的统一。在合唱中,只有全体合唱队员拧成一股绳,形成统一的合唱状态,才能达到完整的合唱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全体合唱队员高度集中,听从指挥的安排,发挥团队协作的精神,在排练时注重集中歌唱注意力,不允许有个别的合唱队员出现思想松懈、注意力分散的现象,每位合唱队员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歌唱当中;还有一些作品要求合唱队员做一些表演动作,已达到更好的诠释作品,特别强调团队的力量,这个力量不是要你用多大的力,相反是要学会控制,学会融合,学会理解合唱的和谐的声音。通过几个月的认真训练,我校合唱团在参加禅城区中学生文艺汇演合唱比赛中,一举夺得金奖第一,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也让汉藏两地的合唱队员感受到团结合作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

另外,我感受最深的是,在合唱训练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好的途径。古人说:“乐者,乐也。“音乐教育应当体现寓教于乐、“乐中施教”的特点,音乐教育可以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例如在学习歌曲《七子之歌》时,音乐响起就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体会了游子回归祖国的感情。歌中唱到“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当唱起这首歌,所有合唱队员的民族责任感由然而升,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紧紧相联。当唱到“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在视频中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澳门特区高高飘扬时,不少学生流下了激动的热泪,情绪高涨。通过这一支支动听的乐曲,一声声由衷的赞叹,爱国之情已悄悄渗入到同学们的心田。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在合唱活动中,无时不渗透集体主义教育。合唱采取的是集体协作形式,合唱一首歌曲,首先必须做到音色统一,学生的音色有明亮圆润的,有尖细高亢的,还有粗糙苍白的,要将他们的音色统一起来,就必须将自己原有音色隐藏起来,从集体效果出发,使数十人的声音统一成一个人的音色。相对来说,藏族学生歌唱的位置偏高靠前,而汉族学生歌唱的位置则偏低靠后,而声部间的和谐均衡是合唱成功的又一关键。在初始训练时往往是几个声部你争我抢,以突出自己的声部为荣,这时抓住时机给学生讲述互相协作的集体艺术,将他们的合唱录音放给他们听,共同讨论分析不足之处以及怎样改善的办法,在训练过程中,让汉藏学生都学会个人服从集体,小局服大局,形成有统一意识和共同感情的团结的学生集体,从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出发,培养协调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众所周知,在训练中如果声音统一了,音乐就动听,如有人不协作或唱错音,整体效果就受到很大的影响。通过用声音的和谐、音色的统一、表情的一致等训练方法,就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公德和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这种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行为,就是符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的健康的行为,加强了对学生集体化的音乐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懂得了互敬互助,懂得了集体荣誉高于一切。

篇8:生涯教育融入化学教学

“保护环境,教育为本”。近年来,我国各类学校先后开设了环境教育课程,在中小学的有关课程中也增添了一些环境教育的内容。就幼师化学教学而言,如何将环境教育融入其中,笔者根据经验,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化学基础知识与环境保护知识的融入

环境保护知识涉及环境、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污染及防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监测、环境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这其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内容非常多,分析发现幼师化学教材涉及化学方面的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在元素及化合物部分表现最为突出,每章节中都可以进行渗透,如卤素部分:氯气污染及其危害和防治方法等;氧族元素部分:空气的重要性、空气污染及其危害、臭氧层的破坏及保护等;讲授硫和氮时,渗透酸雨的危害、光化学烟雾等;讲授水时,讲解水污染状况、水资源的状况及其保护等;讲授金属部分时,渗透重金属污染、人体营养元素等;在有机化学中,渗透有机溶剂的挥发性污染、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利用等。在教学中,适时适量地将化学基础知识与环境保护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又能使学生学到一定的环境保护知识。

二、化学实验与基本环境保护技能的培养

所谓环境保护技能,是指人类进行环境保护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必须具备的能力。一方面,对中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基本技能的教育,包含保护生活环境、形成清洁环境的习惯,如:生活垃圾、废品的正确处理,有毒、有害物质的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保护环境卫生、美化周围环境等。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环境监测技能,如:空气中飘尘的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测定、雨水的采集及其pH值的测定、离子交换法处理硬水、土壤酸碱性的测定等。

作为化学学科,实验教学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环境保护技能教育,结合点很多。(1)通过规范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清洁习惯,如:如何嗅气体气味,药品的正确取用、适量取用,制取气体时如何对多余的气体进行处理,实验中废液、废渣的处理,仪器的正确清洗,等等。(2)在学生实验中,适当补充有关环境保护监测的一些简单实验。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环境保护技能,学生才能将环境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为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对幼师生来说,也给他们在未来的学前教育中开展各种环境教育活动提供了学习实践的机会。

三、化学科学教育与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态度的树立

化学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赋予化学的新的教育目标,即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观念、科学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环境保护是一门科学,其中就蕴藏着相应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如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态度。目前我国的中专教育中一般专业没有对环境保护进行单独设课,而化学与环境保护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在化学科学教育中应重视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态度的教育以避免一种错误倾向:化学与环境保护教育的结合仅仅是环境保护知识、技能的培养。就目前而言,这种倾向相当普遍。从根本上来说,对中专生的环境保护教育最重要的还是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态度的教育。

那么,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态度的内涵是什么呢?对中等幼儿师范学生的培养目标怎样界定?

笔者认为,对幼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应着重落实以下三个目标:(1)使学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自然意识。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紧密地联系着人类的发展和未来,人类维护环境就是在维护自身的生存。(2)建立人类发展走科学发展的道路的思想意识———让学生不仅知道“科学发展观”这个词,而且知道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含义。(3)使学生建立作为未来的幼儿园教师,肩负着对学前儿童进行环境教育的责任意识。

对幼师生环境保护态度的培养,应强化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关心、维护自然环境的态度。(2)关注、参与环境保护的态度———从国情来看,很多人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行为,对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知之甚少,对国家的环境保护建设漠不关心,对身边的环境问题听之任之、见之随之、忍之受之,甚至本身就在制造环境污染。因此要强化关注、参与环境保护的态度培养。(3)强化作为一名学前教育教师对幼儿环境教育必须尽职尽责的态度。

四、化学和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环境保护参与动力的加强

开展各种活动,本来就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结合化学学科,开展一些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活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启发、引导他们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如:结合教学,适时组织学生参观化肥厂、造纸厂、酿酒厂、塑料厂和日用化工厂等,了解“三废”处理情况及综合利用情况等;带领学生到农村参观沼气池,了解兴建沼气池对改善环境卫生的作用等;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对家乡自然资源、乡镇企业现状、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调查;成立环境保护宣传小组,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意义;举办“生活与化学”、“化学与环境”、“化肥、农药、除草剂和绿色农业”、“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安全”等专题讲座,等等。

中专幼师生通过环境保护教育,应做到:(1)作为一个社会人,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中,自觉维护生活环境,主动有关环境保护的社会活动;(2)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并时时处处率先垂范,做好学习和工作环境的保护。

上一篇:试验及检测管理办法下一篇:煤矿错峰运输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