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IT项目管理”课程中融入职业生涯设计的教学方法

2022-09-10

1 引言

近几年, 就业难已成为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比例也已成为衡量学校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 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方向十分模糊, 缺乏职业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 这对他们择业和长远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笔者以为, 就业不应是一项只在大学生毕业前夕才大呼“狼来了”的工作, 而应当把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视为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 跳出单纯从事就业指导服务的局限, 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把职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 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设计自我, 进行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设计, 从而让学生能“水到渠成”式的面对市场的竞争和挑战。因此, 笔者在“IT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带领学生们共同探讨IT项目经理的作用和所应具备的才能, 将职业生涯设计引入具体的教学实训中,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

2 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设计, 是指根据人生发展各个阶段的不同, 在对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 自行设计的、适合自己各阶段发展的、带有个性化色彩的个人职业生涯的一种中长期发展计划。职业生涯设计是一个有机的、动态的、逐步展开的过程。它不仅能帮助个人实现目标,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真正的了解自己, 从而规划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尤其是在目前随着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日益加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 只有充分挖掘个人潜能、掌握个人的竞争优势, 才能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 实现预定的目标。可以说, 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西方发达国家对青少年的职业生涯设计一直比较重视, 许多国家从中学开始, 就有职业设计辅导这一课程。例如在美国, 中学在学生上八年级时就请专家给孩子们做职业兴趣分析。并有意识的通过职业日、职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的职业兴趣,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 达到以兴趣定职业的目的。

相比之下, 我国的学生只是在高中阶段懵懵懂懂的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 许多学生在报考大学选择专业时盲从、随大流, 很少考虑到其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上了大学以后, 不重视、甚至于不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 到毕业的时候,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 表现出急功近利, 心态浮躁, 能找着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 以至于不少人到了30多岁的年龄还在频繁的更换工作, 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

最近, 我在《IT项目管理》课程中, 给学生出了一道题“走近项目经理:从技术到管理——职业旅途的一次升华”, 要求学生就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谈谈个人的想法, 在参与答题的128名学生当中, 仅有7名同学对自己的未来从业计划有过考虑, 不足总人数的5%。有学生自嘲地说, 上小学时想当个世界闻名的科学家, 中学时想当个有钱的企业家, 现在想的是毕业后能进入企业当个工作稳定的小职员, 在大城市里有口饭吃就行了。

事实表明, 在大学期间, 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规划不明确, 不能运用职业设计理论, 规划未来的工作与人生发展方向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会影响学生为未来就业所做的提前准备和准确定位, 甚至于影响学生在以后的职业旅途上对工作的适应性。

3 如何在《IT项目管理》课程中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职业生涯设计受到个人、市场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制约, 但更多的是受大学生个人自身素质的影响, 一项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当事人在内心动力的驱使下, 结合社会职业的要求和社会发展利益, 依据现实条件和机会所制定的个人化的实施方案。因此, 《I T项目管理》课程中, 我们从目前的市场需求出发, 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IT从业人员,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 了解自我

自我评估包括对个人的兴趣、性格、技能、特长、思维方式等的自我认识。许多学生并不真正的了解自己, 到学校报到或就读一段时间后, 听说哪个专业好分配, 哪个专业时髦, 就要求转到哪个专业, 既不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也不分析社会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 盲目跟风, 以至于学了一段时间后, 才发现自己的不适应。因此, 《I T项目管理》课程的第一节, 让学生设问自己:你喜欢什么?你学习了什么?你曾经做过什么?你最成功的是什么?你性格的弱点是什么?……在思索和探索过程中, 渐渐明了自我。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借助于项目经理所需要的才能和在项目实现过程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学会听取别人意见, 参考家庭、同学、师长和其它专家的看法, 力争对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有一个真正全面的了解。

3.2 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

我们招收的大专生, 年龄一般在18到24岁期间。这一年龄段的青年开始逐步对自身的兴趣、能力以及职业的社会价值、就业机会进行考虑。因此, 要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就必须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正所谓的:“志不立, 天下无可成之事”。职业发展目标, 反映了一个人的理想、胸怀和价值观, 影响着一个人的未来奋斗及成就的大小。所以确立志向, 确定目标, 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 也是职业生涯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通常, 选择职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然受到一定的社会制约, 任何人选择职业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所以在大学期间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必须将社会需要和个人愿望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课程开始的自我调查、评估、定位之后, 向学生提出“如何才能走近项目经理?”“你适合做项目经理吗?”“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I T从业人员?”等课题, 要求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让学生在社会调查中, 了解社会的需要和环境的许可程度, 积极把握社会人才的需求动向, 注意分析社会环境, 职业环境的特点, 尽可能的既要考虑眼前利益, 又要考虑长远发展。只有把自身因素和社会条件做最大程度的契合, 才能在现实中避害趋利, 择己所爱, 择己所能, 择世所需,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目标。每位学生在进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 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努力方向提交一份相关课题的书面报告。

4 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未来的职业规划之后, 大学生应该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 将学到的知识合理的重组,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同时提高自身的再学习能力。现在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时有一个误区, 认为就业时碰到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试想想:不给我工作机会, 我怎么会有工作经验呢?那是不是没有工作经验就没有了工作机会?一位著名的国企老总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工作经验并不是最重要的, 我们对学业成绩也同等看重, 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成绩, 未来才具有竞争力。”可见, 企业的领导者还是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看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而不是一时的经验。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调查报告也表明, 在初次选聘大学生时, 注重“实践经验”的单位仅占16.37%。我们必须让大学生们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 不要因为担心自己没有工作经验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在《IT项目管理》课程过程中, 我们通过案例教学, 引导大学生采取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注意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有意识的培养自己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文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 将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制定包括学习、培训、工作、训练、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例如:在项目的获取这一章节中, 我们设立了项目招投标这一实训环节, 在模仿项目招投标的过程, 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 第一个小组, 根据项目需求, 写出招标文件, 设立公开招标项目;第二个小组, 模拟成立公司, 并通过社会调查, 了解公司的注册资金、项目经理、所获的各种资质认证等对参加项目投标的影响, 书写投标书, 第三是成立评标委员会, 由评标委员会进行评标。通过这种实际案例的操作, 引导学生设问自己:如果你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一名IT行业的项目经理, 在技术上, 除了正常的课程学习外, 你还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来进一步提高你的业务能力?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上, 你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有意识的培养自己满足社会需要的综合执行力。你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尽量与职业目标相一致的工作和学习项目, 确定具体的计划和明确的措施, 坚持不懈地努力。总之, 在学习中学生充分认识到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没有捷径可走, 只能靠学习和积累, 采取适合自己的科学方法, 持续不断地付出艰辛的劳动, 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5 结语

影响职业生涯设计的因素很多。有的因素是可以预测的, 而有些因素却难以预测。因此, 笔者认为, 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工作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期间。通过“I T项目管理”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学会时时审视内外环境的变化, 不断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反思和修订并调整自己的前进步伐, 才有可能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变化, 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总之, 我们应力求使每一位大学生明白:人生成功的秘密在于当机会来临时你已经充分的准备好了!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摘要:在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日益加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在, 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设计自我, 进行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设计, 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在“IT项目管理”课程中, 结合市场需求, 教导学生在探讨如何成为项目经理的过程中, 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

关键词:IT,项目管理,职业生涯,设计

参考文献

[1] 王浪, 凌云.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 2003 (20) .

[2] 高林, 鲍洁, 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计算机教育, 2004 (1) .

[3] 徐静.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4 (6) :45-46.

[4] 姚国成.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发展观的六个透析[J].教育与职业, 2004 (14) :13-15.

上一篇:企业共青团组织如何发挥生力军作用下一篇:从校园贷的整治看互联网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