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论文

2024-05-13

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论文(精选12篇)

篇1: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论文

近些年来,我国的医学检验技术快速发展,医学检验设备也得到了全面更新。医学检验技术在许多疾病的判断以及治疗中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让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医学检验技术的创新,像生化检验中的酶促速率法分析技术以及微生物检验中的全自动鉴定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检验工作的敏捷度,也让检验工作的功能更好地发挥,促进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除了医学检验技术,检验仪器的发展速度也可谓十分迅猛,在医学领域引起了不小的哄动。就目前来看,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以及临床检验,都已经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与传统的医学检验工作相比,当前的医学检验工作给临床部门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检验科在医院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受到更多人的重视。一个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高低,可以从其医学检验水平的高低上反映起来。在医学检验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可以被检测的项目越来越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更加依赖于医学检测,检验学科的教学发展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篇2: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论文

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重在促进学生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学习临床医学理论与检验的理论技术、基本操作技巧,让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可以在各级医院与防疫部门从事科学的医学检验工作,成为专业的医学人才。目前,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去处变得多元化,就业的基本方向基本为进入各级医院的检验科、防疫站检验工作、血站检验;商品的检验;环境保护与海关检验;医疗检测设备的维修等。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就业多元化趋势的出现,极大地体现医学检验专业人才适应市场经济化的一面。在医学检验工作自动化与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许多中小型医院以及防疫部门都提高了对检验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基层医院也认识到检验人员实践能力与素质的重要性,他们更加需要那些拥有全面医学检验理论知识以及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另外,疾病控制中心以及血站的成立以及私立医院的增多,使得社会对于医学检验人才的需求量有所提高,为当代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篇3: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论文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

我国的预防医学专业创立在动荡的战争时代, 而西方国家的预防医学专业创立在19世纪, 在发展的进程上, 我国预防医学落后于西方国家[1]。经过200多年的发展, 预防医学在预防重大传染病的传播与防治上起到了跨时代的意义。然而, 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环境的改变, 预防医学面临更多的挑战。其中, 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预防医学成功实施的重要环节, 因此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对高等院校的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我国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 现场调查和分析问题能力较低。

目前, 我国开设预防专业的院校有92所[2], 由于我国很多医学院校受到传统思维, 即“重理论、轻实践;重治疗, 轻预防”的影响, 预防医学专业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学校普遍注重整体的学生技能的掌握, 却忽略了预防的重要性。因此, 现场调查和分析问题作为实践的重要内容往往被很多的学生所忽略, 对理论内容的掌握非常熟练, 然而一旦面临具体公共卫生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对于本科阶段预防专业的学生, 这方面是严重欠缺的内容, 同时也是制约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就业与适应工作岗位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2. 缺乏科研创新精神。

预防医学重在应对各种疾病或者公共突发事件的预防上, 而疾病的发生机理、流行特征 (三间分布) 、影响因素、防治手段等都需要预防专业学生不断探索, 不断钻研, 而目前我国预防医学本科阶段往往把目标放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 缺乏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 同时也缺少创新精神[3]。而医学院校在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要求的水平也较低, 学生对科研的设计、选题、科研的方法等都缺少认识和了解, 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有待于提高。

3. 临床技能不足、英语水平落后。

由于很多医学院校往往认为预防医学专业不用像临床专业那样掌握临床技能, 导致预防医学的学生参加的临床技能实践时间非常有限, 而临床技能的不足严重制约了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应对公共突发事故的应对能力, 同时也限制了对临床知识系统的掌握。在前言中, 我们已经提到, 我国的预防医学落后于发达的西方国家, 因此了解和掌握西方国家的技术和理论知识是国内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所应必备的。因此, 就要求预防医学的学生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来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 了解国外预防医学的技术方法。然而, 目前我国的预防医学本科阶段的学生, 英语水平往往局限于普通大学四级, 而专业的医学英语水平较低, 这严重限制了他们获取大量国外信息的能力, 也限制了他们思维的发展[4]。

4. 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预防医学是与人群密切相关的专业, 它研究的就是人群, 所以不可避免地要与人群进行交流。然而, 由于我国预防医学的学生缺乏现场实践的机会, 因此这方面能力欠缺。预防医学专业是要与环境、人群密切打交道的, 例如在克山病高危因素的研究中, 该种疾病是一种地方病, 患病群体居住地域较为偏僻, 因此需要学生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然而, 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 适应艰苦环境的机会越来越少, 这种社会实践在我国很多预防医学院系都是缺乏的。

二、预防医学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五位一体”的内涵。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国内外参考, 提出了预防医学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五位一体”指专业教育、学业教育、实践教育、创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五者融为一体, 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基本技能, 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专业教育强调的是, 在大学教育阶段要掌握以卫生毒理学、卫生统计学为基石, 以流行病学为上层建筑的预防医学整体知识体系。学业教育强调的是, 在学生受教育阶段, 不仅要全面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 也要巩固发展相关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 提高人文素养, 提升整体学业水平。实践教育, 旨在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 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方法技能, 提升调查随访、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探索的能力。创业教育,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开拓学生的思维, 提升学生就业的水平与质量。综合素质是我国素质教育培养的目标, 同时也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预防医学专业综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 如专业素质, 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熟悉健康教育工作,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统计分析等技能以及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的能力。

2. 预防医学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具体策略。

(1) “五位一体”思想指导教学内容的改革。我国预防医学仍然承袭前苏联的教育体系, 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 但是仍未发生革命性的改变。然而, 人们的医疗需求、外界环境以及各种疾病的发展已经发生变化, 如果仍然用以前的方式方法处理现在预防医学问题, 显然已经不再适用。因此, 我国的预防医学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做出相应的改革,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改革理论内容。理论指导实践, 而过时的理论将无法正确地指导实践。由于预防医学的防治重心已经逐步转移到常见病、慢性病及多发病上, 因此, 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进, 增加常见病、慢性病及多发病的防治手段与方法。本科阶段的预防专业学生专业英语能力较差, 同时文献查阅和统计分析等课程较少, 因此对于整体本科阶段预防专业学生水平都产生了制约, 所以可以增加此类课程。还可以增加一些选修课, 方向可以是多方面的, 如卫生法规、政策以及社会交往等[5]。 (2) “五位一体”思想指导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理论教学方法, 另一个是实践方法。前者主要是增加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例如开展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分析教学, 让学生真正参与进去, 对于培养学生的系统逻辑思维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后者的改进包括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如参与多种疾病的防治过程, 进行公共突发事件的现场调查与分析, 同时也增加学生科研的能力, 掌握预防医学实际应用的技能, 培养成应用创新型人才。实践方法的改进还包括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实验, 开设设计性实验, 增加对临床实践的重视程度和开展双语教学。

三、预防医学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展望

1.“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较传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明显的优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方法和内容更加全面。“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如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分析式、开设设计性实验、双语教学等教学方法, 教学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 不仅是专业方面的, 还包括临床专业、卫生检验、卫生政策、社交技巧、科研调查等多个内容。 (2) 更加凸显“应用”和“创新”。目前, 预防医学本科阶段就业并不乐观, 针对社会的需求以及终身发展的需要, 在培养人才方面需要更加突出预防的应用性和创新性, 才能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就业的质量和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能力[6]。

2.“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可行性。

“五位一体”成功将专业教育、学业教育、实践教育、创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五者融为一体, 是开拓我国新时代新目标预防医学的重要手段。首先, 它顺应社会医疗发展的要求, 符合预防疾病发展变化的趋势。其次, 它符合人才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目标, 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更加实用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最后, 它摒弃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 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四、结束语

预防医学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是符合时代发展、医学发展以及人才终身发展的重要教育理念与方案。本文分析了我国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即现场调查和分析问题能力较低, 缺乏科研创新精神, 临床技能不足、英语水平落后, 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因此提出了预防医学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展构建的具体策略。最后从“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可行性两方面对该方案与理念进行展望。

参考文献

[1]唐明德, 欧阳江, 唐美秀, 刘娟.构建应用型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 2013, (06) :72-73.

[2]袁利, 王家骥, 肖德生, 雷毅雄。我国预防医学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10) :44-45.

[3]贺庆芝, 曾怀才, 彭翠英.“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3, (14) :59, 53.

[4]欧阳江, 唐明德.构建应用型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长沙医学院学报, 2014, (03) :50-52.

[5]袁利, 王家骥, 肖德生, 雷毅雄.我国预防医学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10) :44-45+121.

篇4: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论文

关键词 动物科学 ;动物医学 ;复合应用型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S8;G642

Abstract Dur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profession about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science, we have cultivated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ve spirit and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social change through integrat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chang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structing training base. We have accomplished the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out multi-skill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of animal science & veterinary science. The quality of two major students have been accepted widely.

Key words animal science ; veterinary science ; multi-skill application ; talents cultivation

海南省是中国最大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动物遗传资源丰富,包括文昌鸡、加积鸭、东山羊、和乐蟹、五指山猪、海南猪(屯昌猪、临高猪、文昌猪和定安猪)和白莲鹅等16个畜禽品种与遗传资源[1],以及蟒蛇、金钱龟和黄喉拟水龟等特种野生动物资源[2]。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正是基于热带畜牧业和热带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发展应运而生[3-4]。

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培养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即培养具备畜牧兽医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与畜牧兽医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5]。该人才培养体系历经多年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成效显著。对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与手段、“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教学管理与考核制度建设等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实践与创新,为复合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思路。该成果获得了海南大学2014年度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在2014年,动物科学专业和动物医学专业进入全国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表明这2个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进入新的阶段。

1 全面深化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根据2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参考其它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内容,构建了“模块式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见图1。通过课程重组,加强了不同学科与不同课程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改变了原有教学计划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系列性和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了学生英语拓展教育、创新创业以及人文素质教育,加大了公选课和实践课教学的比例[5]。新的课程体系中实践课教学包括:社会实践、专业劳动、科研与技能训练、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与实习、临床诊疗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在动物科学专业和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率逐年提高,在2013级的培养方案中分别占到总学分的17.2 %和16.8 %。

2 加强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根据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的特点,结合海南特色畜牧业及热带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生产的需求,提出了“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3 a在学校内学习专业课程和进行校内教学基地实习,1 a在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在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 不断开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办学的优势, 建立了长期校企联合办学与共建关系[6]。每年派出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去锻炼,学习和参加生产。目前,该专业已建有校内养殖基地1个,龟鳖、蟒蛇、孔雀、野猪等校外特种养殖实践基地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基地多个(表1)。

3 积极探索本科生导师制,优化培养过程

当前,尽管本专业建立了多种校内实训平台,但学生一般都要到大学三年级甚至四年级以后才能进入论文指导老师的实验室开展相关研究,研究试验时间过紧,时有导致学生毕业论文因草率完成而出现质量欠佳的现象发生,有的甚至无法依据试验中的新发现开展探索性研究,影响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此,本专业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重点介绍本专业的特点、专业老师的特长、不同模块课程体系特点与差异等,加快学生对专业、专业老师和教学模块的认识;采用“双向选择”方式构建模块式教学和导师制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7]。针对大学四年级学生要面临毕业论文试验、考研、考公务员和择业等的不同情况,结合专业老师的特长,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每个教师5-6名学生。导师将全程跟踪,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升学和就业等方面的困难;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有效推动本科教育与科研和生产实际的有效衔接。

4 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除重视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是否合理外,特别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通过“引进来,送出去”培养和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一线参加生产实践,还聘请行业内有一定规模和声誉单位的高级技术骨干承担相应的实践教学任务, 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增加实践知识。截至目前,本专业高级职称教师任课率为100 %。

nlc202309011813

5 强化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建立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教学计划与文件,强化学生实践参与意识,并进行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体系建设。在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反映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能力训练的教材、实验讲义或指导书,有必需开设的经典性、验证性实验,也有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将教学与科研、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课程教学开展一些辅导、研讨、实验、设计、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等活动。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践教学基地中去,进行项目承包经营,获得的效益归班级所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生产经营与管理能力;其次,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让其主持或参加其中的某些子项目,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科研活动和直接参与科研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另外,实践教学必须要有与之相关的条件作保障,例如:实践教学基地、相关仪器设备、师资、内容、实验动物、实践教学环境、时间安排以及相关经费等。

6 进行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建立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核制度。教学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考试方法除笔试外, 还有口试、答辩、辩识、仪器设备操作和现场测试、技能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 着重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

通过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创新合作机制,以合作共赢为目的,建立起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与海南金龟园实业有限公司、海南临高狄娜孔雀养殖基地、海南文昌东盛弘蟒蛇基地以及儋州正清源野猪养殖基地等特色养殖企业合作,聘请企业的专家或技术人员来校讲学或担任兼职教师,组织专业教师现场听课与观摩,或到相关单位参观学习、考察锻炼和顶岗挂职,以及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研究技术攻关课题,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保证了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办出了独有的教学特色。

通过上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创新与实践,项目组成员累计主持校级和省级教改项目11项,发表教改论文9篇,主编教材3本,参编7本;建设校级精品课程2门;以第一完成人出版译著3部;近几年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8项。2011年以来指导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9名,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和参与发表的科研论文9篇;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提高,所培养的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 肖 杰.海南省畜禽遗传资源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

[2] 周 婷. 龟鳖分类图鉴[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 林 苓. 海南省畜禽遗传资源状况·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 170-7 171,7 173.

[4] 罗 锐,张 彬,宋虎威. 海南畜牧业资源现状及发展研究[J]. 饲料博览,2012(2):27-30.

[5] 海南大学教务处. 海南大学2013级本科培养方案(内部资料). 2013:16-25.

[6] 杜 丽,于向春,杨雨辉,等. 综合性大学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 热带农业工程,2014,38(2):64-66.

[7] 吴科榜,满初日噶. 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思考[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1):89-92.

篇5: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 通过创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院与基层医院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了专业与行业的对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接。

该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面向基层医院实用性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为基层医院培养实用性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值得推广。

篇6: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论文

摘要:高职人才培养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仅以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办学为例,从其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成效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以医学类为主要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突破口,校院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人才培养;模式

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形成了医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突破口,校院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 模式的主要特色

(一)“三层”内涵

1 坚持“三个”面向。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农村。是学院在办学过程中长期坚持的办学思想和服务定位,是人才培养的正确导向和服务宗旨,是特色的关键所在。“三个”面向,既体现在长期的人才培养和高职高专教育上,也体现在实用人才短期培训上。培训以乡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充分体现了“三个”面向办学思想,是践行办学思想和服务定位的特色彰显。

2 长育短训结合。长育短训结合是学院人才培养的成功样式和办学模式,“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用人才培训选项+长育短训机制=效果最佳”,这是学院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表达公式,是特色的创新之处。长育系指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大层面;短训系指基层实用人才的短期培训,是学院发挥和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直接实现产学结合、直通职场需求的人才“深加工”的重要形式。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长育短训结合,以长促短,以短优长。

3 高质量地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这是依据学院专业优势和社会需求而确立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是特色的核心表现,乡村医生免费培训则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形成特色的亮点和重要支撑。学院坚持立足山东,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农村培养德技双馨、理用结合的实用人才,不仅为基层输送了大批医务人员,而且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现了学院在回报社会中育人、在服务社会中发展的社会责任和办学宗旨。

(二)“四个”特点

1 独特性。立足于学院高职高专教育平台建立起来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免费培训机制及产生的良好效果,是学院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貌。从垒省和全国来看,无论是同类院校,还是医学院校,开展以乡村医生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免费培训,至今只有该学院特有。

2 先进性。农村医疗卫生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培养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员则是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持,乡村医生是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学院在省内外率先开展多村医生免费培训,体现出围绕和服务重点的先行性,体现出推进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服务广大农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性。同时,学院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为平台开展多村医生免费培训,并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推手,促进垒日制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提高。免费培训以乡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具有办学特色的先进性。

3 稳定性。正确的办学定位、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以及规范的.高职高专教育,特别是长期为基层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医护类专业,促进和保证了乡村医生培训多年不间断,步入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呈现出稳定运行、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4 动态性。学院面向农村免费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是在动态中服务,在服务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高职高专教育,特别是医护类主体专业,引领着以乡村医生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工作继续深人推进。

(三)“五个”作用

1 服务作用。乡村医生免费培训最直接地体现了学院贯彻“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拓展和实现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办学功能,直接惠及农民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

2 双赢作用。乡村医生免费培训的双赢作用主要表现为:事业双赢,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和学院全日制教育事业,人才双赢,促进乡村医生职业素质提高和教师教学思想及学生就业观念转变;资源双赢,卫生资源共享互利,扩大了学院实习基地,有益农村相关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3 桥梁作用。通过乡村医生免费培训,搭建学校与农村、培训与就业、需求与服务的直通桥梁。通过这个桥梁,了解农村基层卫生状况和实用人才需求,检查和改进学院教育教学工作,有利于实用人才培养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4 促进作用。乡村医生免费培训对学院高职教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医学类专业更为明显。学院把从乡村医生培训中获取的经验和信息,移植到医疗和护理专业的教学中,按照贴近实际的要求,丰富教学内容,改革课程设置。强化实际技能,更好地适应了基层和农村卫生需求及发展。

5 示范作用。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作为最有成效独具风格的短期培训人才的形式,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了民办高职院校产学结合、四性凸显(实践性、开放性、服务性、职业性)的“学校面向基层、教育立足服务、培养促进培训、长育短训互动、育人注重需求、优化就业素质”的基层实用人才培切I机制。以这种机制运作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不仅对学院其它专业教学改革是一种示范,对省内外其它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也将起到示范作用。

二 模式的成效彰显

(一)深化了办学理念

通过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抓手和推力的的长育短训,引领垒院教职员工走进一个教育教学思想的新领地。确立了“诚信办学、质量立校、专家治校、名家执教”的办学理念l践行了“德慧双修、明道优术”的校训,弘扬了“诚信、奉献、求真、务实”的校风和“勤学、善思、笃行,创新”的学风。这些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具体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诚信办学,质量立校,内涵发展,突出特色,=是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农村,服务一线,三是德技双馨,理用结合,教书育人,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的深化,激发了办学活力,坚定了服务面向定位。

(二)提升了社会责任感

充分发挥学院教育资源潜能,服务基层,积极开展乡村医生免费培训,是在社会责任的推动下,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及形式。同时,以社会责任感为切入点,推进了职业道德建设。学院制定下发了《德育大纲》,注重对学生实施“德技双教工程”,坚持专业教育与品行教育相结合,坚持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促使学生在主要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通过多途径获得思想品德的丰收。

(三)推进了课程体系改革

学院坚持以社会服务为桥梁,以乡村医生培训为推手,多渠道地检验教学内容对人才标准要求的契合度,以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推进了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以临床医学为例,在限选课中增设了医用生物学、医用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设置了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政策和法规等人文社科课程,设置了临床中医、医疗康复、临床护理、皮肤性病学、农村(社区)卫生保健等专业拓展类课程,设置了地方病防治、健康医学等专业深化类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坚持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相继开设了摸拟医院、摸拟病房及摸拟护士站等。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实践性教学,加大技能培训比例,改善实验实训条件。目前拥有总值为4500万元的医学教学仪器设备,解剖标本陈列馆陈列标本7000余件,均为学生动手制作,是山东省最大的人体标本陈列馆,其中足神经血管等7件标本人选中华解剖图谱。学院医护实验实训中心,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建设基地和山东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四)提升了教师素质

短训优化长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是关键。通过乡村医生培训的教学实践、与乡村医生座谈交流以及其它途径等,教师们获取了有益经验及信息,启迪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强化了面向基层做好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另外,校院结合使教师有更多机会到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进修学习、参与临床实践和开展科研,这样不仅加强了教师队伍素质,而且还更好地促进了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引导了学生就业观念转变

由于就业观念异同和城乡差别等因素,不愿去基层和农村的现象普遍存在。为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学院组织在校学生与乡村医生进行座谈交流,以毕业学生和培训结业的乡村医生在基层事业成功的典型事例教育在校学生,促进择业、就业和创业观念的转变,引导医护类学生把基层医疗卫生一线岗位作为重要的就业去向。截止7月,学院为基层医疗卫生行业培养医护类毕业学生2835名。、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1.84%、91.0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4.41%。近三年来,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满意率为96.83%。

(六)扩大了实训基地

学院把参加培训的乡村医生所在地医院和乡村卫生室都作为医学类学生见习和实习的基地,形成了实习实训网络体系。

三 模式的的具体做法

(一)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学院在校外拥有多所附属医院和数十个临床实习基地。学院把参与培训的乡村医生所在医院和乡村卫生室也作为医学类学生见习和实习的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和扩大,为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实习实训问题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了搞好实习,增强实习环节的针对性和职业性,我院与附属医院共同研究制订实习计划,科学安排实习任务,并成立了实习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学生实习工作,并选派优秀的代课老师负责实习管理。

(二)聘请兼职教师任教

为了使乡村医生培训更具实效,学院还从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聘请了大批既有理论功底又有临床经验的中高级职称的医护人员为乡村医生授课。例如,学院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乡村医生免费培训班上课,深受乡村医生的欢迎。

(三)建立临床教研室

为了组织好校外临床教学和实习实训,学院在附属医院都建有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由医院科室主任担任,并且教研室做到了“四有”:有教学场所、有教学制度、有教学课件、有教研活动。

(四)开展校院技术合作

每年学院教师都会分批分期到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开展课题研究。同时,医院医生也会不定期到学院参加业务培训,理论深造,实验研究和学术活动等。例如,学院组织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有关专家参与编写了《中西医临床医学高职高专系列教材》(共18册),此教材填补了我国高职高专中西医临床医学教材建设的空白。

(五)发挥技术优势帮扶

学院充分发挥教学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为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服务的帮扶活动。例如组织专家教授为医务人员进行专题讲座。此外,学院还组织教师到附属医院帮助培训卫生技术人员、指导考试工作等,并于学院在开展医疗帮扶活动中向济阳县等卫生和教育单位无偿捐赠了100台显微镜。

四、模式的前景展望

“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突破口,校院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院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产生了显著的人才培训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好地实现了学院在回报社会中育人、在服务社会中发展的责任和宗旨,获得上级领导及主管部门的认可。在省教育厅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校院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乡村医生免费培训这一突破口和抓手,得到省部级主要领导的高度赞扬。今年初卫生部主要领导派调研组到我院对乡村医生培训进行了垒面调研,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省长姜大明在一份介绍我院乡村医生免费培训情况的新闻内参上批示分管省领导组织力量对此项工作进行调研。其它省市领导和主管部门同志也先后到学院指导乡村医生免费培训,都给予了褒奖。这些都将成为推进“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突破口,校院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运行和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同时,具有学院特色的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突破口和抓手与校院结合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彰显出明显的职业教育现实意义及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它将在高职教育教学中不断丰富、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显示出更为广阔和光明的前景。

篇7: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论文

英语专业医学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文章从课程体系优化、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学科建设、构建多元化评价方式、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外部保障措施等方面论述了英语专业医学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期推动中医药对外交流,深化英语专业建设内涵,为今后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立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作 者:朱剑飞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6刊 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827(6)分类号:H31关键词: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 教学改革 医学英语

篇8: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论文

1构建“三二三”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根据国内外动物医学发展的趋势和现状,以社会需求为动力,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纽带,构建“三二三”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以先进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为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办学中树立质量是专业生命线的观念,培养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 “三二三”人才培养模式

“三二三”人才培养模式,即三个学段( 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分类培养) 、二次分流( 专业分流和分类培养分流) 和三种人才培养类型( 专业学术型、创新应用型和特殊需求型) ,按照该培养模式构建基于服务现代畜牧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学段( 第1 ~ 2学期) : 主要完成公共课以及学科基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同时开设动物医学专业导论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意识,明确学习目标,规划设计适合个性发展的职业生涯。第一次分流采取大类招生,按照学生兴趣和成绩等进行专业分流。

第二学段( 第3 ~ 5学期) : 主要开展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例如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家畜组织与胚胎学等,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实验条件,提高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实验的操作能力。专业主干课前移,第5学期主要开展兽医临床诊断学、家畜外科手术学、动物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动物传染病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兽医寄生虫病学、中兽医学等主干专业课程, 并且增加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择业发展选择专业选修课,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突出个性化发展。

第三学段( 第6 ~ 7学期) : 即二次培养分流。按照三种人才培养类型( 专业学术型、创新应用型和特殊需求型) 进行分类培养。专业学术课程包括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生物技术概论、兽医专业英语、实验动物学、动物福利、动物性食品卫生学、人兽共患病学、 畜牧业经济管理和禽病学。专业应用课程包括犬猫疾病学、禽病学、兽医生物制品学、动物医学临床技术、牛病学、畜牧兽医法规、猪病学等。新开设符合畜牧业发展要求的专业课程,例如标准化养殖与管理、 动物生物安全与福利、中药饲料添加剂学、兽医临床、 兽药学等课程。进入动物医学专业兽医临床综合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阶段,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锻炼其工作能力,增强就业、创业能力。特殊需求的课程,主要由行业企业根据“订单式” 培养的协议进行定向开设,主要包括现代化、标准化养殖厂管理技术、疫病防制和相关动物生产产品经营等课程。

3促进“三二三”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

3.1专业调研

组织开展大型的专场人才供需见面会,以供需见面会为契机,组织至少有30家企业领导、专业教师参加的人才需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座谈会。教师每年深入毕业实习单位进行1 ~ 2次的毕业实习检查和调研,同时到5 ~ 6所同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调研与对口交流,及时反馈人才培养需求信息。建立完善的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体系数据库,与行业单位数据库融合,全面监测毕业生就业分布状态、岗位能力和就业质量等。通过以上三种途径,可有效了解人才需求动向,使动物医学的人才培养从原来以学历教育为主上升到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按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3. 2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3. 2. 1整合实验课程整合为动物医学基础实验、 动物科学基础实验两门实验课和预防兽医实验、临床兽医实验两门专业实验课,组成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实验课程独立开设,纳入培养方案和选课指南。

3. 2. 2调整实验大纲为了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动物医学专业实验大纲,增加常见动物疫病诊断、临床处方开具等4项实验项目,合并5项同类或重复项目,使实验项目内容前后呼应,前面的实验课既能考核、巩固知识,又能很好地为后期课程服务; 后期课程实验,能有机结合前期实验掌握知识,从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3. 2. 3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大实验例如兽医微生物设计性实验项目、临床诊断实验、动物解剖综合实验等。学生根据实验指导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技能。实验项目将单一、零散的实验通过一条主线联系起来,并与临床实际紧密相连。

3. 3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利用百度文库、优酷等资源,建设包含所有专业课程的教材信息、教案、课件、电子标本、大纲和习题库等专业教学资源库。

3. 4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通过引进高学历人才、在职攻读博士和国外访问等途径,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使人才队伍的年龄、职称、学科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3. 5 “订单”培养

积极探索动物医学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提高就业竞争力。双方协商制订合作管理规定和学生培养计划,“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可获得公司提供的奖学金,开展各种职业能力培训、行业知识学习和带薪实习。同时开设校企合作课程,由公司每学期派人到校授课。

3. 6奖励、激励机制

与国内外知名畜牧业企业建立良好就业实习关系,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和基金,奖励本专业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完善颁发现有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和基金管理办法和评奖机制,提高学生获奖比例。重点建立鼓励和引导行业企业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有效机制,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3. 7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增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计入相应学分,纳入培养计划。大学生要具备宠物医师、动物检疫检验员等职业技能素质,通过国家农业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根据国家兽医体制改革和行业准入制度的需要,鼓励本专业大学生考取国家相关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国家执业兽医师。购买充足的实验动物,给本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使其具备更强的独立诊断和手术的能力,为毕业后考取执业兽医师资格证打好坚实基础。启动校内“卓越兽医师” 培养计划,每年资助优秀学生到国内外高校学习。

参考文献

篇9: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论文

应用型人才生物技术实验教学近几年来,随着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生物技术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生产企业中,这就要求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不断自我提高,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和科研素质,适应行业的高速发展。因此,强调应用型人才对于医学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显得尤为重要。实验教学是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对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因此,建立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更加重要。

吉林医药学院依托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的特点与相关学科优势,适应生物医药产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建立了具有医学背景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了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实验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应用能力,取得了一些成果,更好地满足了社会对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

一、医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

医学生物技术主要是由生物学、医学等学科交叉而成的一种应用型很强的新兴学科,是集医学、生物学、药学、实验方法等为一体的综合技术,这就要求学生不但具有生物学和医学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有生物学和医学的实验技能。形成符合国家对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现代生物技术和医学背景的,满足我国医学生物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生物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二、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吉林医药学院原先是一所军队院校,2004年移交给地方办学,是一所医学类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是我校新办专业,在实验教学方面比较薄弱。在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方面,主要存在基础仪器设备数量不够,而且有的仪器设备比较陈旧,缺少一些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些仪器设备;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缺少具有医学背景的应用型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实验内容脱离时代前沿,和生产实际结合不够,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一般采用教师讲解学生操作的教学模式;另外在实验考核方面,还缺乏科学合理性。

三、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以上问题和不足,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以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制定了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教育理念,对医学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1.通过更新整合资源,建立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在我院实验室原有的仪器的基础上,进行了资源整合,又购进了PCR仪,凝胶成像系统,二氧化碳培养箱,荧光倒置显微镜,发酵罐,蛋白质纯化系统,高效液相色谱,多功能酶标仪等先进的实验设备。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细胞培养室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医学背景的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中心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发酵实验室、蛋白质纯化分析室、药物筛选实验室,并且还做到对学生完全开放,学生可以申請毕业论文和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等。通过教学中心的建设,既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又顺应了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2.引进优秀实验教师

医学生物技术实验课具有医学和生物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实践性很强,实验室技术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还要有高水平的医学和生物学相关的实验技术。我们实验室对人才的引进,要求具有医学相关学科背景的硕士研究生,优先录用具有医学和生物技术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并且由科研骨干教师考核,考核期合格才能被录用。并且新入职的实验教师还要进行生产实训,到医药生物技术公司进行系统培训。

3.改革教学方法和实验内容

改变传统的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将多媒体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到实验课中。它可以将一些陌生、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对于一些抽象的实验,如PCR实验,可以用动画讲解整个实验过程,将抽象的原理变得形象化,并可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理解和记忆。在实验内容上,减少一些陈旧性的实验内容,多开设一些设计性、应用型实验,与医药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紧密结合,如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蛋白质药物的纯化,基因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等综合性实验。

4.改革实验考核制度

改变评分标准主要依据实验报告的传统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我们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实验考核制度。在学期实验结束后,除了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外,还要考察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对其进行量化打分。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实验数据20%,实验操作50%,解决问题的能力20%,创新能力10%。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地位,转变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四、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在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在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改革探索,初步建立了以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大学生实验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还不够完善,医学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想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与尝试。

参考文献:

[1]姜勇,王会岩,张磊.等.普通医学高校生物技术教学改革[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147-148.

[2]李艳,王会岩,郝峰.等.为地方生物产业发展培养医学生物技术人才[J].中国卫生产业,2013,(1):185-187.

篇10: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 养 方 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系统而扎实的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毕业后能够从事中医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始终以防病治病、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为己任。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和社区群众健康利益,较好利用可用资源达到康复的最大效益。

3.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与病人、家属、同事等沟通与合作。

4.树立终生学习观念,具有在医学某一学科领域内进一步深造的基础。

5.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真理。

6.主动获取各专业信息,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适应能力及分析批判的精神。

7.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一般专业外语书刊。

(二)专业知识要求

1.具有系统的中医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熟练运用中医理、法、方、药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

2.熟悉西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3.熟悉中医养生、康复的理论和方法。

4.具有一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能顺利地阅读中医古籍。

5.了解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三)专业能力要求

1.具有能熟练运用望、闻、问、切等基本技能诊断疾病的能力,具有全面、系统、正确采集病史和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2.熟练运用中医理、法、方、药对中医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

3.具有较好的中医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

4.具有对危急重症的一般处理能力。

篇11: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论文

关键词:医学影像;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大量增多,规模扩大,设备更新,大多配备了X线、超声、心电图等辅助诊断设备,基层医学影像专业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加。为适应基层卫生服务的要求,我校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提出了适应基层的培养标准,改革了课程设置、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形成了我校医学影像专业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基层卫生服务对医学影像人才的要求

经过对基层卫生服务点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最受基层欢迎的医学影像专业人才是一人能兼多项业务的多能人才。大的医疗机构分科细,业务人才属于专家型人才,专长突出但专业单一,例如从事X线诊断的往往不熟悉超声和心电图;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规模小,单一业务量不大,因而,能同时胜任常见病X线、超声及心电图检查操作和诊断的医学影像人才最受欢迎。

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鉴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对多能型医学影像人才的需求,我们修订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方案,明确定位基层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重新规划了专业课程设置,加大实训设备投入,以校园网为依托构建了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改革了课堂教学模式,专业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一体化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1 培养标准明确定位

2007年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有关培养标准第五点明确提出毕业生要具有对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做出影像学诊断的能力[1],这是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正确提法,是我校实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政策依据,我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毕业生能够熟练操作X线、超声、心电图设备,并能对常见病多发病作出相关的影像学诊断。

2.2 改革课程设置

主要是增加了超声诊断学课时和增开心电图诊断学课程。《大纲》的专业课程设置超声诊断仅安排72学时,只能达到让学生了解的水平,要真正达到熟练的层次必须加大课时,尤其是实训课时。我校目前实施的教学计划中超声诊断学安排144学时,理论实践比为1:1。《大纲》中无心电图诊断学教学要求,鉴于该门技术在基层已经普及应用,我校在选修课程模块中安排114课时,采用直观视图加问题驱动教学法[2],很受学生欢迎。

2.3 构建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

医学影像诊断教学大多数时间都是进行图谱分析,为了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大量接触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图谱资料,我校以校园网为依托构建了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3],接入了正常人体学图谱424幅、X线摄片图谱303例、X线CT诊断学图谱533例、超声诊断图谱323例、心电图图谱81例、磁共振成像图谱418例。以往学生主要使用观片灯看X线胶片,存在着片源种类和数量不足,保管困难等弊端。中心建成后,学生可以在开放的影像实训室、电子阅览室及其他校园网内任一终端机上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打开相关的内容学习,可以说,学生读片实践的机会得到了无限量的增加。

2.4 改革教学模式,实施一体化教学 为节约教学时间,保证学生充分实践,我校大力提倡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资源,贯彻多媒体视图直观教学、多图纵横对比、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精讲多练、调动学生参与等教学原则。学校加大投入,新建了两个各拥有30台计算机,配备投影设备的医学影像诊断一体化实训室,新建了一个拥有8套先进B超设备,电脑捕获实时图像可大屏幕投影演示的超声诊断实训室,各课室均安装多媒体大屏幕投影并连接校园网,可随时调用网络资源中心的教学资源上课,这一系列的建设投入有力地保证了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也保证了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教改成效与主要制约因素 3.1 办学规模扩大,生源稳定

2000年国家公布调整中职专业目录,医学影像诊断专业更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后,我校该专业的招生人数曾降至每年不足50名的尴尬境地,2004年起我校实施调整教学方案后招生人数逐年回升,近三年一直稳定在年招生250名左右。

3.2 毕业生普受欢迎,就业率稳居各专业之首

由于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只要一人当班即可同时兼X线、超声和心电图仪器操作和常见病看图诊断工作,深受乡镇医院和社区医院的欢迎,常常在实习阶段学生即与接收单位签定了工作合同,近三年平均该专业当年对口就业率达到了91.47%。

3.3 专业特色鲜明,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凝聚了近40年影像专业(初为放射医士)办学经验,加之进入新世纪后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已经发展成为我校的特色专业,2005年该专业被自治区教育厅认定为全区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在区内二十几所中等卫生学校中,唯我校获此殊荣,2007年和2010年经两次复评认定,2010年同时被确定为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在该专业的带动下,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专业教改创新深入开展,招生爆满,2011年秋季招生首次突破了3000人。

3.4 主要制约因素

目前影响中职医学影像专业发展主要的制约因素是技术类专业无法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严格来说,这类人员不能在诊断书上签字负责,否则涉嫌非法行医。但目前的现状是基层需要他们能提出诊断意见,很难设想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专设技术操作岗位,操作结果要请另一位有诊断签字权的医师书写报告。建议上级主管部门考虑制定相关政策,让这类人员在基层(乡镇及以下)卫生服务机构有机会获取合法的诊断签字权。

参考文献:

[1] 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 刘

伟,肖智谦,邱琼华,心电图诊断视图直观加问题驱动教学法实践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8):76~77 [3] 刘

伟,曾以初,曹

篇12: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论文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1998年启动试点以来,历经10多年的发展,其培养规模逐渐扩大,虽然向社会输送了大批高层次的临床医生,但其培养模式照搬科学学位研究生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高层次医学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了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华北理工大学结合2012年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联合出台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积极尝试构建能够将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的新型培养模式,以期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医学人才。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到2015年,积极发展硕士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到2020年,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转变,给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复杂,临床诊疗能力参差不齐

我校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分往届本科生和应届本科生(含推免研究生)两种:其中应届生由于经历了考研,有的甚至因考研而放弃了大部分的临床实习,因此,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临床实践操作技能薄弱;而往届生和推免生要虽然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但其临床诊疗能力因来自不同级别的医院和在医院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参差不齐。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照搬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其课程安排也雷同,因此其课程设置更倾向于科学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临床操作能力;其次,课程内容及教材陈旧,不能很好地把握医学发展的前沿及动态,对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意义不大;再次,专业基础课设置过多,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难以完成,从而挤占了宝贵的临床能力培养时间。

(三)临床专业技能训练机会不足

首先,受近年研究生扩招的影响,导师年均指导学生数逐渐递增,学生接受一对一临床指导的时间相应缩减,致使临床思维相对单一。其次,由于医疗责任风险的问题,带教人员也不敢放手,致使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大大减少。再次,由于准备毕业论文和应聘工作,个别学生挤占临床实践时间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毕业前的最后半学期更是不能全身心的投入临床实践中去!

(四)考核体系不完善

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在临床实践操作环节未形成完善的考核体系,缺乏客观的的评价标准,对于研究生操作能力的优劣没有量化指标,临床专业各学科的.考核方案不够细致,缺乏统一性。

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针对生源的差异,因材施教

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针对生源的临床教育及训练背景不同,因材施教,适当调整培养方案:首先,增加往届生专业外语课程的学时,强化其听书读写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外文文献阅读及翻译能力,为临床业务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增开临床技能操作实训课,通过临床教师的理论讲解、实验室的带教及学生的动手训练,强化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为顺利进入临床实践好做准备工作。

(二)针对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与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其更重视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首先,适当压缩理论课程的学时比重,将临床专业研究生进入临床的时间提前,并实行弹性课程学习制度,充分利用第一学期的晚上和周末时间进行安排课程学习;其次,课程内容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以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再次,结合学分制,开设多元化的跨学科课程,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讲座、国内外学术会议,以便及时掌握医疗前沿动向,了解疾病的最新诊疗方法和手段。

(三)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建立轮转体系

按照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要求,华北理工大学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三年培养过程与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相互融合、有效衔接。为了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轮转的时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经过入学教育和岗前培训后,遂进入临床科室进行轮转。其培养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学年,实现医院全部临床科室及部分辅助科室的轮转,组织应届生入学次年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合格者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第二阶段第二学年即二级学科及相关专业的的轮转。例如,根据临床工作的需要,内科学研究生需要轮转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肾脏内科、内分泌;外科学研究生需要轮转普通外科、骨外科、肿瘤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胸心外科,每个科室轮转时间为8周;第三个阶段即第三学年为本科室临床能力的定向培养,要求其担任24h住院医师不少于6个月。

(四)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对接,完善考核体系

上一篇:(重庆理工大学)在奉献中收获快乐下一篇:中国教育大会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