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等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思路校园管理论文

2024-05-08

加强高等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思路校园管理论文(精选8篇)

篇1:加强高等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思路校园管理论文

加强高等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思路校园管理论文

摘 要:管理队伍是高等学校一支重要的人才队伍,加强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必须本着一定的原则,注重内部制度的完善和外部环境的优化。

关键词:高等学校 管理队伍 建设

教师和管理人员是高校中两支重要的人才队伍,教学科研改革的深入进行,学校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也需要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管理是科学,也是生产力,一流的高校必须有一流的管理。在高等学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管理队伍的建设也亟待加强。

一、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管理队伍的建设是落实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三支人才队伍一起抓”。“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就高校而言,管理人员也是人才,是高等学校实现跨世纪的战略发展目标的主力军。管理队伍的建设应该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到同样的高度。

2、管理队伍的建设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建设职业化管理队伍的需要 2002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进入大众化阶段。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维持学校运行的工作日益繁杂,管理的内容由为教学科研服务扩大到学术性事务,管理的职能从计划、安排转变为协调控制和决策。在开放办学的独立实体型高校,管理人员还承担着同市场直接接触和联系其它社会组织的任务。因此,必须有一支专职管理队伍来承担这些工作。

我国加入WTO后,教育市场对外开放。一方面我们可以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加快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但另一方面教育市场的开放必然导致有一部分市场将被其他外国教育机构占领,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一些工作将面临严重的挑战。如何遵循世贸组织的运行规则,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如何发挥管理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职能,优化资源的配置;如何在借鉴的同时又不失自我地发展,这是摆在每一个教育管理者面前的课题。因此建设一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3、管理队伍建设是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稳定管理队伍,营造有利于管理人员职业发展的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的需要

长期以来,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一直被忽视。人们在观念上存在着误区,认为高校管理只是处理事务性的工作,忽视了其作为一门科学同时也是艺术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决定着行为取向,由此带来的是对高校管理人员工作的不重视,对他们的职业发展的不重视。高校管理人员也由于社会地位不高,职业发展前景渺茫而人心不稳。

十六大以来,我国高校开始了新一轮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牵涉的内容很广而且多没有前车之鉴。管理人员作为参与改革的主体必须具备很强的研究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在熟悉政策的同时必须具备相当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同时,作为改革的对象,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学校的发展。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需要重视管理队伍的建设,为管理人员设计好“职业跑道”,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将其职业发展的目标同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相一致。

4、管理队伍建设是紧跟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增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建立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

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以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为核心和切入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已经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稳定教师队伍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相对而言管理队伍的建设显得滞后。教师和管理人员好比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两者之间需要确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高校管理人员是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同时也承担着决策与协调控制的职能。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在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今天,管理队伍的建设也应该提高到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样高度。教师队伍与管理队伍的建设同时推进,平衡发展,才有利于建立管理人员和教师相互理解,通力合作的和谐关系。

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首先,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观念,根据人员个体的资质差异和能力特点合理使用,做到人尽其才。其次,要创造一个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内部环境。一方面,政策和规章制度的制定要人性化;另一方面,要关心管理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重视管理人员个人的职业发展。

2、分类管理的原则

高校管理人员不同于专业技术人员,也不同于政府公务员,必须制定一套适合高校管理队伍特点的管理制度。其次,要针对管理人员岗位性质的不同,服务内容的不同,职级和职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3、精简高效的原则

管理队伍建设的目标是“数量精简,结构优化,高效务实”。数量精简,结构优化要从科学设岗上下工夫,做到因事设岗、按岗聘任、事职相符、人事相宜;高效务实则要从人员的选拔和培养上下工夫,实现选人、用人和培养人的有机统一。

4、德才兼备的原则

德才兼备是选拔管理人员的基本原则。“德”是指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德”是才能够有效发挥的前提;“才”是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以及较强的业务能力。

5、服务性原则

高校的管理工作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管理人员要抛弃以往的“官本位”思想,树立为学生和教职工服务的意识。

6、和谐发展的原则

管理人员与教师之间的和谐,管理人员与其他职工的和谐,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一个基本要素。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与教师、与其他工作人员和学生的有效沟通。

三、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路

(一)完善内部制度建设

1、完善聘用制度,合理选拔人才

聘用制度的核心思想是“因事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约管理”。首先是科学设岗,建立柔性的用人机制。设岗时考虑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偏重管理的岗位可设为固定岗位。固定岗位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固定岗位的人员要相对稳定,因为他们肩负决策、控制和协调的职能。事务性较强的岗位可设为流动岗位。流动岗位基本上是按部就班的日常工作,不需要过多的创新,对人员的要求相对较低,人员变动的频度相对较大,从而引入竞争淘汰机制。与此同时,留出一部分高层次的管理岗位用于引进熟悉高校运作规律,具备丰富高校管理经验和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柔性的用人机制可以避免人才的浪费和低效率、低效益使用人才,降低培养人才的社会成本。其次,管理人员的招聘要面向社会公开进行,要根据岗位的要求确定不同的用人标准,采取不同的招聘方式。第三,根据分类管理的原则,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和薪酬体系。要完善合同内容,争取人员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2、完善培训制度,提高人员素质

在职培训是管理人员适应社会知识更新,适应学校发展建设以及个人事业发展的需要。首先,教育部应该出台《高等学校管理人员培训规程》,给管理人员的培训予政策上的支持。其次,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使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化、系统化、经常化。第三,完善培训制度。培训内容应当包括职业道德,管理理论,管理技能和业务知识。职业道德的培训贯穿于日常的工作当中,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相融合。管理理论,管理技能和业务知识的提高则需要举办专门的培训班。培训的形式可采取岗前培训、专项培训、参观考察、国内外研修等多种形式。岗前培训是新聘人员必须参加的,培训合格方可上岗。专项培训是提高管理知识、管理技能和业务水平的培训。外出参观考察、学习交流和研修是一种培训形式也可作为一项奖励制度。学校应该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管理人员的培训,同时组成专门的培训领导小组,研究培训计划,对培训工作总体指导,对培训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3、完善考核制度,增强竞争意识

目前的考核制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考核的主观性太强,缺乏客观而科学的指标体系;二是考核的结果没有反馈,不利于工作的改进。完善考核制度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岗位

分析。针对岗位的内容和性质制订详尽的岗位职责、岗位目标和任职要求,这是制定考核标准的依据。第二,科学制定考核标准。管理人员的考核主要从“德、能、勤、绩”几个方面入手,主观与客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主观的定性评价除了自评,同事和领导的评价外,应该特别考虑被服务对象,即教职工或学生的评价意见。考核指标的制定对于管理人员的考核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要努力探索科学的指标体系,使考核尽量客观、公正,不流于形式。第三,考核的结果不仅作为工资晋升和提升职务的依据,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考核,使管理人员认识自身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找出差距,利于今后工作的改进和绩效的提升。第四,在聘任制下,考核的结果是决定能否继续聘任的依据,借此增强管理人员的岗位意识和竞争意识。

4、健全激励机制,兼顾公平与效率

激励包含两方面,一是物质激励,二是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着重于薪酬设计,薪酬的设计要坚持公平、适度、认可、平衡以及刺激性和交换性原则。薪酬的设计一方面要体现职务高低,责任轻重和工作难易,另一方面要体现能力和资历。管理人员的薪酬一般包括职务工资和津贴,职务工资与资历挂钩,津贴则根据岗位性质,职务高低和业绩能力来确定。薪酬的设计要在适当拉开收入差距的同时兼顾公平,否则会影响积极性的发挥,只有真正作到“按劳分配,优劳优酬”,才能产生激励的效应。精神激励是物质激励的有效补充,物质激励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人在一定的需求层次满足后更为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精神激励着重于对人的关心和爱护,注重道德感召和思想政治工作,核心的问题就是将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5、完善职员制度,推动体制创新

目前在武汉大学等几所高校实行的职员制度对于管理队伍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实行职员制度改革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试点高校通过实行职员制度,初步理顺了高校人员关系,作到了人员分类管理,管理队伍分开跑道运行;强化了岗位职责和岗位管理,推进了职员任用机制转化;强化了以岗定薪和按劳取酬,调动了管理队伍工作的积极性;通过改革对学校管理人员进行了一次爱岗敬业的教育,学校管理队伍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有合校任务的试点高校通过试行职员制促进了管理队伍的实质性融合”。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要以职员制的完善和进一步推行为依托,改革用人机制,推动体制创新,努力建设优化、精简、高效的管理队伍。

(二)优化外部环境

1、加强宣传,加深对管理队伍的了解

高校管理队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也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高校管理人员在社会上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我国教育法规定,高校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职员制明确了高校管理人员的身份,他们不同于教师也不同于政府公务员,是高等学校为教学科研服务,同时肩负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使命的,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管理队伍。职员制为管理队伍的建设明确了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由于目前职员制只是处在试点阶段,社会对此还缺乏了解,在对外交流和校内外岗位流动中缺少认同,甚至产生交流阻碍,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政府和高校应该广泛宣传,扩大社会对高校教育职员的认知面,加深对高校管理工作的了解。

2、健全法律法规,保证管理队伍的建设

政府在推行高校教育职员制的同时,应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的力度。我国已经颁布的《劳动法》涉及的是企业及其职工,《国家公务员法》适用于政府机关及公务员,《教师法》面对的是高校教师,而对于高校管理人员的管理,目前尚缺乏明确具体的,可操作的法律规范。笔者呼吁尽快出台《高等学校教育职员法》,以规范高校管理人员的权利与义务。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建设一样给予管理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地方政府也必须大力支持。与此同时,要为高校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证管理人员进出畅通,使高校管理人员的流动与社会人才流动体系接轨,为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篇2:加强高等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思路校园管理论文

一、关于加强车间管理思路

1、为促进车间车间管理的规范化,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以安全生产为中心,制定车间管理的方法,表彰车间班组和个人,营造安全生产的气氛,使车间工作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2、为促进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质量,专门设立1名质检员,负责车间的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命脉,使员工知道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以减少公司的产品售后服务,提高公司业绩。

3、车间仓库的材料管理,我公司的材料主要以箱体、元件、铜排等为主要,合理的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安装车间严格合里排板,仓库应明确堆放,不能杂乱无章。是否可以考虑增设一名管理员。

4、卫生管理的工作,卫生管理决对可以说明公司的形象,同时也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如产品的包装拆卸后可直接提到垃圾堆放处,等等,一个好的卫生环境可以带动车间的积极性。

二、关于加强班组建设的思路

1、为车间促进企业的管理化、规范化、积极地开展标准化检查评比活动,建立班组制度。

2、为推进班组化建设的制度,现将本公司的安装车间总体分为两组,从中推选出两位班组长,班组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提高车间的管理。

3、为提高公司产品质量及服务问题,由王荣波为专质量检验员,质量把关,做做无一问题流入市场,在售后服务之前期服务上也可分担,两组车间班组长可以当自检员。

4、车间各员工任务分配情况,付单另后

(1)各组长员工听命于各自的班组长,在除特别情况下不听命于任何人

(2)如需售后服务张智海、程亮、王荣波在特别情况下可直接调动员工

篇3:加强高等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思路校园管理论文

1 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重要意义

学籍管理所反映出来的主要是成人学生和学校之间的隶属关系。成人学生既然有了某所高校的学籍,就应当享受成人高校所规定的各类权利,并且履行相应的义务。同时,成人高校也应当对学生从入学之日到毕业时的全过程加以记载与管理。所以,学籍管理已经成为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成人高校的等学籍牵涉到成人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各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入学、注册、考核、升降级、转学、转专业、休学和退学、纪律、奖励、惩处、结业与肄业等。可见,成人高教学籍管理涵盖了诸多环节,与此同时,成人高教学籍管理中的各项内容均和学生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一旦在某个环节上出现了差错,肯定会影响到成人大学生群体的利益,甚至会扰乱成人高校管理,这是成人高校办学所不应当出现的。因此,可形象地把成人高校学籍管理视为高压线。

2 强化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几点思路

2.1 切实提高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之中诸多工作均和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甚至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成人高校能否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成人高教唯有应用学籍管理的各项规定,对教育对象、内容以及要求等实施更加明确的规定,这样才能让教育教学活动更好地运行,并且形成本校教师严谨治学、学生认真学习的良好学风。由于学籍管理的水平与服务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对办学质量是否认可。加强学籍管理,有助于促进本校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顺利实施。

2.2 健全完善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制度

任何高校的管理均是依据一定的章法开展的,唯有健全完善成人高等院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保障学籍管理的规范。成人高校学籍管理机制之制定包括了从招生开始一直到毕业的诸多环节,且一定要对各环节有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证,并对已经建立的各项制度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操作规定,以确保学籍管理制度的严谨与规范。当然,在学籍管理制度上,应当实现和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而不应当过宽或者过严于现行法律规定。为此,应当高度尊重成人大学生所应当具有的权利以及合法权益。同时,鉴于成教大学生的生源结构十分复杂,学籍管理制度要更加充分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观,适应于大学生群体的要求,以实现学籍管理的开放化、灵活化。在制度的制定上,应当为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要真正地从有利于成人大学生成长的视角出发,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其在学习中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籍管理制度实施之后,管理人员必须严格加以落实,切实做到学籍管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2.3 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的使用效率

加强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的重点就在于如何提升使用效率,其目的就在于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一定要建立起激励机制以及监督机制,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检查成人大学生学籍档案的应用状况,开展横向以及纵向评比,从而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与改正错误,加快发展。一是要认真检查学籍档案的内容是不是健全完整,形式是不是足够新颖,格式是不是规范完善,层次是不是清晰明确。二是要看学籍档案的提供是否及时,是否经常应用,个别档案是否存在特殊的作用。三是要了解清楚档案的价值,以及对教学管理是否有所启示,对于成人高校的办学是否有帮助。对于学籍管理有特色和有成效的成人高等院校,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加以表扬,推广其先进经验,从而提升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籍管理能力。鉴于学籍档案管理牵涉到每一位成人大学生,也牵涉到高校管理的水平以及工作质量。所以,一定要充分强化成教大学生学籍档案管理,从而提升成教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

2.4 积极引入现代化学籍管理手段

鉴于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教学管理模式已发展成为成人高等院校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和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籍管理人员一定要切实转变观念,强化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认识,不断将自身从繁重而低效的重复性工作之中解脱出来。成人高等院校一定要不断加快网络建设之步伐,开发出更为健全完善的学籍管理软件。这一系统不但涵盖了大学生信息管理维护、课程注册管理维护、成绩管理维护以及毕业审核等各项基本功能,而且还能依据成人教育的具体需要,融入部分新功能。例如,可以在成人教育成绩管理的基础之上增加预警性功能,对大学生群体的成绩加以筛选,从而找到那些学籍即将到期然而尚有课程没有参加考核的成人大学生。成人高校应当依据系统所提供的以上信息,能够及时和这些学员进行联系,督促其及时完成学业。因此,这些新功能不但能够为学籍管理者带来很大的便利,而且还能为成人高等教育大学生和本校其他部门提供高质量服务。

3 结语

总的来说,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不仅十分琐碎,而且政策性非常强,所涉及到的因素往往是十分复杂的。成人高校学籍管理水平之高低,不但将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以及在社会上的声誉,而且还将影响到成人学员的自身利益。有鉴于此,必须深入研究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综合运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致力于不断提升学籍管理的成效与管理水平,才能为成人高等教育创设出更好的环境,促进成人高等教育更好地发展。

摘要:加强学籍管理对于确保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秩序,提高成人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保障性作用。本文依据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阐述了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强化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几点思路。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思路

参考文献

[1]彭若霞.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韶关学院学报,2006(5).

[2]林懋.提高学籍管理水平,创造良好育人环境[J].高教论坛,2008(8).

[3]韩京慧,王红梅.高等院校学籍档案管理的特点、功能、问题成因及对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篇4:加强学校会计预算管理的思路

【关键词】学校;会计预算管理;问题及建议

预算管理是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其在学校的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学校的综合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学校的会计预算管理仍面临着一些发展问题,这些发展问题影响着学校会计管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影响着学校管理工作的运行。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现阶段学校会计预算管理出现的问题以及加强学校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建议提出了如下的分析与探讨。

一、现阶段学校会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的措施不全面

在目前的学校会计预算管理工作中,学校对预算管理的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经济责任制度,这就造成了预算管理措施的不全面。具体而言,学校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其自主办学的法人意识滞后,这就使得学校的管理者在学校内部没有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预算管理监督体制,也使得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没有明确自身的职责,没有相应的经济责任制度作为指导,从而使得预算管理措施不完善。

2.收入预算编制不完整

在学校的收入预算编制中,大多数学校编制的预算只是校级预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总体预算。其没有反映出大收入大支出的预算特征,也没有详细的反映出预算资金的全貌,这就使得预算编制的执行情况无法真实体现,收入预算编制不完整。

3.预算编制的依据缺乏科学性

现阶段,我国的学校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学校的预算收支较之以前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仍存在部分学校在编制预算工作时,仍然使用着以往“基数+增长”的落后的预算编制的方法。这种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以过去学校发展运行的经费水平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来完成对以后的编制预算。它认为过去的发展预算都是合理的,不需要进行改正,但如果长期的延续下去,就会出现不合理的支出继续存在,从而导致学校的资金浪费现象严重。

4.预算执行过程具有盲目性

预算编制完成后,部分学校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对预算执行工作进行及时有效合理的监督、管理以及指标考核,这就导致着学校的预算执行工作缺乏有力的指导以及会令人信服的执行结果。并且,有的学校各部门的负责人,他们的预算意识薄弱,在工作中会盲目的使用资金,甚至有时只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办事,使学校的会计预算管理与计划相差甚远。

二、加强学校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建议

1.做好学校预算管理观念的更新工作

在学校的会计编制预算的过程中,要做好更新学校预算管理观念的工作,就需要深入研究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及中长远发展计划,并将学校的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做好统筹兼顾,全面发展,以此来促进学校的日常工作运转及未来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学校的预算管理工作中,要渗透前瞻性的方针,重视在新时期下的发展机遇,并结合学校的发展实际,将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做出超前安排,从而加快学校发展与进步的步伐,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加强。

2.要对收入预算进行全面编制

学校的资金收入渠道有许多,比如: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因此,在学校的预算编制管理工作中,要全面考虑各方面收入的影响因素,做好详细准确,但又不盲目和重复。在工作中,把学校所得的资金收入到学校的财务上来,以此来避免学校资金的流失和浪费。另外,在做好收支预算编制的同时,也要调动各方面筹集资金的积极性,旨在获得更多的办学费用,促进预算收入的增多。

3.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机构

要加强学校会计预算管理的工作,拥有一个高水平的预算管理机构是必不可少的。在学校预算管理工作中,优秀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能够为学校的预算管理决策工作提供可靠的执行依据。并且,通过有效科学的预算管理机构能够对学校中每个部门的预算编制进行准确的调查和管理,并对预算支出的情况以及编制预算的执行经过做出合理的分析及考核,以此保证学校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合理性。

4.加强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

对预算管理加强重视,可以使得学校的预算编制更加的严肃、科学。当学校的预算编制通过批准后,就需要按照预算编制的计划进行严格执行。而这执行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预算管理机构、经济管理制度以及全体工作人员等来对预算的执行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从而加强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促进预算编制计划的顺利开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预算管理是学校经济建设的命脉,是做好学校经济管理的核心环节。要做好学校会计预算管理的工作,就需要更新学校预算管理观念,全面编制收入预算,建立好预算管理机构,加强预算的执行力度。这样将不仅有利于加强学校的财务管理,促进学校各项资金的合理使用,还能强化学校预算编制的约束性,加强对预算执行工作的监督力度,从而达到预期的学校预算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杜育红.关于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09(04)

篇5:加强高等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思路校园管理论文

确保城市管理综合治理实效

面对城市发展进程快速推进、流动人口迅速增加的新情况,位于城郊接合部的地区,如何有效医治城市管理中的顽症?在城市管理中,城管、工商、卫监、环保、公安、等部门怎样实现协同执法、提高效率?建立大联动长效机制,不乏为行之有效的途径。仙霞地区半年多大联动联合执法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仙霞地区由于KTV等娱乐场所众多,从业人员多,外来人员在仙霞地区内租住人员较多,导致了各类设摊商贩云集于仙霞地区随处占道设摊,经营夜排档、小百货,造成了夜间辖区市容环境脏乱、交通拥堵,并有泛滥之势。尽管城管进行多次整治,也组织过突击联合整治,但效果不明显,针对上述突出问题,今年仙霞街道召开各相关部门会议,研究对策,最终确定了开展仙霞地区以大联动形式集中整治的方案。

此次集中整治由仙霞街道牵头,自2011年5月12日起采取大联动模式,每天由仙霞街道书记、主任、科长轮流带班,组织了区工商局1人、药品食品监督所1人、长宁交警支队2人执法车1辆、仙霞市容所2人环卫清运车1辆、城管大队机动队6人执法车1辆、城管六分队5人执法车1辆、市容指导员10人执法车1辆、派出所副所长带领2名警察1辆警车,一起参与执法保障。每天出动近30人次,从晚上7点一直至凌晨2点,对辖区内的夜排档进行全面整治,对辖

区乱设摊容易出现的地点,反复进行集中巡查整治。大联动实行综合治理的形式,采用多部门、多层面、多重点、多方法。

一、宣传教育先行。我们采取整治前张贴公告,并加强大联动执法现场的宣传教育力度,使群众明确整治要求,了解整治目的,理解整治难度,进而支持大联动整治。

二、整治方法由刚性执法向柔性执法转变。

不是单纯等摊贩设摊后,再进行暂扣取缔,而是在对夜间设摊的治理上,坚持巡查整治与固守相结合,我们坚持在他们还未出摊前即进行固守和管理,使摊贩无法随地设摊,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水城路仙霞路、水城路虹古路、古北路茅台路夜间乱设夜排挡现象明显改观,仙霞路水城路口、水城路洛城广场、茅台路水城路口乱设摊经营小百货情况明显减少。

三、发现难点、重点问题有针对性进行解决。

太阳市场西南侧商户夜间跨门烧烤烟雾缭绕,影响居民的问题,我们在仙霞街道的牵头组织下,联系九华集团、周桥工商所,太阳市场等部门逐户上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敦促商户自行整改不再进行烧烤经营。

从实践情况看,大联动工作机制的构建是一项涉及面广,需要有关部门共同发挥作用的社会工程,也是抓住结合点、找准切入口,及时处臵和化解城市管理中的违法违章问题,用体制创新破解城市管理难题的好方法。

1、联动工作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责能。

城市管理法律赋予城管部门的执法手段不足,以致不能有效制止行政违法行为。联合执法整合了各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权和各执法部门的执法权,各职能部门可以运用有效执法程序,权随责走,弥补了城市管理执法手段不足,责权不到位的情况。

2、联动工作机制可以降低执法成本。

各个城市管理部门既各司其职又协同作战,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公共服务,有效保障执法实效,克服了部门单一执法人手少的矛盾,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快速。

3、联动工作机制可以有效预防暴力抗法事件发生。

对暴力抗法事件,城管部门难以独立依据现有的城市管理方面的法规进行解决。建立联合执法的机制,增加联动工作机制队伍中的公安力量。这是增强城管执法威慑力和预防暴力抗法事件的有效手段。这样既可对违章者形成震慑,又可随时调处城管执法中的各种纠纷,避免抗法事件的发生。

4、联动工作机制可以使执法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提升执法威信。

由于在城市管理中,往往城管部门始终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被指责滥用职权,多部门联合执法可以弥补立法漏洞、完善强制处罚的法律制度、完善执法程序、完善执法机关内部监督措施,做到各司其责、依法行政。

5、联动工作机制可以有效降低治安案件的发案率。

大联动从常态长效管理入手,从问题式管理向预防式管理转变入

手,减少了违法违章人员聚集,矛盾的发生得到控制,治安案件发案率自然而然会降低。

6、联动工作机制可以实现城市管理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过往,单一部门在街面执法不能做到全方位,如城管在执法中管理对象多为无证设摊人员,而对从事无证经营,违反食品卫生安全的违法行为等往往无权执法,白天一般执法部门都各司其职,而夜间则成了执法的真空时段,通过执法大联动,可以有效的克服上述问题。真正实现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

大联动工作机制,是在城市管理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下应运而生的新的工作模式,“大联动”没有增加人手,只是整合了行政执法资源,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只要我们不断用创新、改革、发展的思想来指导统领我们的城市管理工作,“大联动工作机制”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常态长效管理”的城市管理理念就能得到充分的贯彻和落实。

篇6:加强高等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思路校园管理论文

——×××学校管理团队建设的探索

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对于全面推进教育创新,特别是教育制度创新,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法制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是学校管理创新的一次飞跃。而打造一支优秀的学校管理团队,是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提升管理能力和拓展学校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以“精细化管理年”为依托,积极构建与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相适应的“三级管理、多方联动、下放重心、权责明确、高效协作、和谐运行”的“三三三”学校管理体系,加强学校管理团队建设,有效推进了学校管理体系的整体越升。

“三三三”学校管理体系,即校长团队——级部团队——班级团队三级管理体系,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三部门协调监控体系,级部三人管理团队体系。校长团队出思想出思路,级部团队抓落实,班级团队重执行。

一、校长团队出思想定思路。在学校的发展变革中,学校领导团队的发展,校长承担着重大的责任,起着核心引领的作用。校长的办学思想与教育理念会影响团队的发展方向,校长的策划能力与研究水平会影响团队的工作成效,校长的工作状态与实践能力会影响团队的工作士气,校长的领导艺术与人格魅力则会影响团队的凝聚与和谐。因此,以校长为核心的校级领导班子,应该将思想转化为指导实施的思路,搭建发展平台的框架,形成一个“有思想善思考”的领导团队,起到引领作用。

据此,我校建立了学校决策子系统,校长、副校长构成决策中心,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要点,研究和决定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中层团队出措施抓落实。学校中层领导团队,既是校长团队理念思路的执行者,又是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组织者。中层团队不仅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要具备促进学校整体科学发展的合作品质。每一个部门的中层管理人员既要了解全校层面各条线在开展和推进的各项工作,又要对分管的工作自主研判,主动地进行反思和研究,提出具体措施。据此,我校建立了监控子系统,教导处等科室是管理职能部门和监控机构,通过目标监控、人员监控、制度监控及考核评估,发挥指导与评价、管理与服务、协调与监督智能,形成了立体化的监控体系。

三、教师团队出行动重协作。一所学校如要谋求发展,必然要打造一个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教师团队。参与改革,团结协作,这是新时期学校教师团队建设的必然要求。也只有这样,学校发展的理念才得以贯彻,学校各项工作才能异彩纷呈。

篇7:加强高等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思路校园管理论文

----秦文贤(江苏省无锡市雪浪中心小学校长)

毛泽东同志说过:思想路线确立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学校更是如此。用不好一个教师,贻误的是一个班级;用不好一个干部,损害的是一个条线甚至一个单位。可见干部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与关键作用。因此,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乃是抓住了学校管理工作的关键。干部正则校风正,干部优则群体优,干部强则学校强。每一个学校必须立足校本实际,强化学校干部的在职培训,全面提高干部素质,才能保证学校工作的有序运行和持续发展。建设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明确干部的素质要求

学校干部的设岗原则是:以中青年骨干为主体,少而齐、齐而精,专兼职结合、多功能组合,实现专业互补、个性互补。本着这一原则,需要我们的学校干部具备以下素质要求:一是先进性。必须德才双馨、率先垂范,成为群众的表率。他们在思想上、品行上是出类拔萃的,且术有专攻、业有专长,言行规范,有职业修养,为人称道和尊重。二是服从性。必须尊重领导、服从分配。作为干部要有大局意识,把学校工作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天职,临时的调用甚至是一时的屈居都是有可能的,要乐意而为。三是合作性。要全面合作、多方协调。学校工作会涉及到各部门、各条线,涉及到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要学会合作、学会协调、学会统筹工作关系,为工作的开展铺平道路。四是实践性。要踏实工作,探索求精。干部工作实践性强,要在做中学、做中练、做中精,在实践中积累,在实践中探索工作规律和成功途径。五是创新性。要锐意改革、求新创效。工作的创新是干部的活力所在,也是成功的途径。死守程式,不思变革的干部不是好干部,学校干部有创新精神,工作才能出彩、出色、出成果。

为了达到以上的素质要求,我们的干部须确立人本意识。人本意识的集中体现是尊重人、相信人、依靠人、组织人、提高人、关爱人、服务人、造就人、解放人、发展人。就具体的岗位工作而言,必须有五个意识:一为目标意识。确立工作目标,工作才有方向,计划要细实,目标要可行,且要自我加压、自我激励、自我超越。二为服务意识。学校干部岗位是服务岗位,为教学服务、为教改服务、为师生服务是干部工作的本分。要有服务的意愿,有服务的心态,有服务的精神,保证服务到位,群众满意。三为全局意识。无论哪个岗位的干部,心中要装着学校大局,一切从学校利益出发,克服自私、本位的观念,加强合作与交流。四为效率意识。不浮夸,消除有布臵、无行动、搞花架子的现象,踏踏实实去做每一件事;不拖沓,克服办事拖拉、得过且过的现象;不马虎,克服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不求精品、不讲质量、敷衍塞责的现象。五为实践创新意识。克服固步自封、不思求新、岗位倦怠的现象。

要求干部把握工作准则:即工作到位不推诿,强调主观能动作用;正确定位不越位,明确职责范围,凡超越职责范围的事不轻易下结论、做承诺:积极作为争有威,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威,说千遍不如做一遍,威信是自己确立的。对干部工作,我们提出的总要求是“三个高”:一是高起点思考。在本职工作中,思维方式要新,思考立意要高,思想路线要清。二是高效率运作。工作运行要力求优质、高效、既快又好,保质保量保速度。三是高品位展示。工作要有精品意识,所有物化成果的展示要不落俗套,不循老道,品位要高。

二、加强干部岗位实践

干部工作能力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实践,因此,学校领导者应为广大干部提供实践的平台。首先是给目标。对每一个岗位的干部,都要根据岗位工作的特点提出合理的工作要求,让他们树立工作目标,引导他们走向成熟。其次是给机会。外出学习的机会要给,外出锻炼的机会要给,挂职、支教、换岗培训等都是丰富干部阅历,提高干部工作能力的良好途径。其三是给环境。要为干部的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其提供工作保障。其四是给支撑。学校主要领导要充分信任下属,以鼓舞干部的工作激情,要主动为其无意的过错承担责任,允许其犯错,允许其在挫折中获得成长。其五是给待遇。要贯彻“责大利大”的学校内部分配原则,以激励干部廉洁从政。

在干部岗位实践中,我们积极提倡工作创新,但为了保证工作质量,也要有一定的操作流程。我们提出的干部工作基本的操作流程是:计划创新——执行指导——检查落实——总结提升。要求:计划要实,更要有新意,以保证各条线工作的活力;执行计划要不折不扣,指导要到位;检查要细致,分析要透彻,工作要全面落实,把求真务实作为工作的主要求;要善于总结反思,把实践提升为理论,使工作精益求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态势。

三、启动多重训导机制

对干部的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启动多重训导机制,保证干部健康成长。一是启动助理制培养新干部。让干部培养对象在部门中任助理,给他一个熟悉管理业务的平台,也作为日后干部竞岗的一个台阶。二是采用竞岗制选用干部。按照干部的基本要求设岗竞岗,通过规范程序聘用干部。对竞争上岗的干部实行试用制,这既有利于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又是激励干部成长的重要措施。三是实行轮岗制锻炼干部。在不同的岗位上加强对干部的实践锻炼,使其熟悉学校工作多重业务,提高其全面工作的能力。四是实行任期制聘用干部。对在职干部实行考核奖励制,提出考核目标要求,由领导、同行、教师进行立体评价,将考核评价的结果作为是否续聘的参考,以激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四、发挥校长在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篇8:加强高等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思路校园管理论文

水利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架设,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时期我国的水利建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 而加强关于我国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就成为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尤其是对我国的生态系统的顺利运行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等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 现代经济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 也对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立足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 努力完善新的管理体制, 加强相关措施的改善和实施, 成为新时期我国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1 我国水利建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建管体制的不断深入, 我国各项建管体制的改革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但是, 体制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 在这个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 它们严重制约着水利建设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 完善我国水利建设管理体制, 就必须从水利建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着手。

1.1 水利建设管理模式滞后

目前, 我国的水利建设管理体制落后主要是由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 我国绝大部分水利建设单位一直都是沿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的管理模式, 同时, 整个水利建设管理体系的管理方式都比较粗糙, 各项管理工作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管理方式过于粗放, 现代化的管理的精细化特征得不到显现, 使得目前我国水利系统的经济效益普遍偏低。 (2) 政府对水利产业的各项政策严重滞后, 对水利建设的各项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日常监督。水利建设管理模式的实施得不到政府政策的支持, 无法很好地发挥对水利建设管理工作的宏观调控, 致使水利建设管理模式持续滞后, 进而导致整个水利建设的管理体制得不到发展。

1.2 水利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水利建设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 它必须从全局加以考虑水利建设各项管理工作的运转, 这就需要有效的水利建设管理机制作为其正常运转的保障。但是, 目前我国水利建设的管理机制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全国水费水价的运行、计价机制还属于比较落后的, 水价的审批仍然由国家相关计价部门来进行严格的把控, 这无疑加剧了相应水利单位的负担。同时, 对于水利资源的收入性质的划分也比较模糊, 在公益性收入与商品性收入之间飘忽不明。而对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机制方面也大多存在工程维修养护与实际的建设标准不相配套等复杂问题。

1.3 水利工程项目的投招标行为不规范

水利工程项目的投招标行为表现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相关方面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树立工程的建设体制不完善、水利工程项目体制不灵活等方面。这就使得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项目的投招标活动普遍存在因恶性竞争而导致的失控、变形等现象的出现。部分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 而随意压低标价, 企业获取其他承包商的合法利益。同时, 政府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投招标上的行政干预过多, 使得某些企业一家独大, 对于工程施工质量的维护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甚至存在业主与承包商之间暗中勾结的现象。水利工程小牧的投招标过程不透明、项目投招标活动不能公正、公平地得到开展。

1.4 水利工程缺乏综合型管理人才

水利建设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既符合国家建设的各项需求, 同时又必须积极面向市场。因此, 水利建设对管理人才的要求也比较高, 既要保持严谨科学的态度, 又要充分掌握市场经济的发展理论, 了解经济的运作情况, 在充分考虑政治环境的大前提下, 开展水利建设的市场化运作。可是目前, 我国的水利建设部门非常缺乏这类既懂管理、又懂经营的组合型专业人才。特别是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建设, 更是缺乏这方面的高精尖管理人才。

2 完善我国水利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

面对当前我国水利建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积极推进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就要充分掌握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不断完善我国水利建设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 积极探索相应的改革措施:

2.1 切实转变我国水利建设的管理理念

水利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 首先要从改善水利建设管理的观念和思想意识方面来着手。水利建设管理人员要做好相应的心理建设, 要对水利建设管理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 做好吃苦的准备。同时, 还要积极加强对水利建设管理模式的转变, 对那些不适应现代水利建设的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积极改善。 (1) 要善于将实现水利建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以科学发展观为发展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 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利建设管理模式。 (2) 政府和水利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水利建设管理法规政策的完善, 加强水利建设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实行政企分离、进一步明确岗位责任制。与此同时, 还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监管、法律监督以及社会日常监督, 积极引导我国的水利建设向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

2.2 建立健全我国水利建设的管理体制

改革水利建设管理体制, 有利于水利建设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水利建设管理的体制要统一管理, 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建立符合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新的运行机制。我国水利建设管理体制的建设, 能够推动我国水利系统的正常运转, 保证各项水利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完善水利建设的管理体制, 就是要建立符合生产力发展以及与新时期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的运行体制。它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 要努力完善全国水价的统一调控机制。水价的划定, 既要保证市场的供需平衡, 同时也要充分反映价值规律。 (2) 要尽可能精简水费的征管机制, 使水费征管更加高效、合理。 (3) 在城市用水机制方面, 要进一步加强节约用水和计量用水等方面的建设, 努力推进节水工程的深入发展。 (4) 不断完善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机制, 建立统一的工程维修标准, 提升工程维修的效率。

2.3 实行规范化的招投标运作方式

建立完善的水利工程投招标评估体系。首先要充分实现水利工程投招标活动的公开、公正, 加强对投招标市场的社会监督和行政监管, 建立透明、公开、公正的统一招投标市场。保证各方在整个投招标活动过程中的平等性, 采取严格的法律手段, 对任何不公平竞争行为进行厉的处罚。努力完善对招投标评估制度的建设, 保证水利工程的投招标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

2.4 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

加强相关专业管理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水利建设部门要为相关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努力培养具有现代管理意识和经济发展眼光的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努力完善水利建设领域人才的高等教育体系, 保证水利建设人才供需的平衡。

3 结语

总之, 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不断开放的市场经济新体制和激烈竞争的社会发展要求, 加强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对维持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加强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努力实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才能不断推进水利建设管理工作的深入发展, 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决策科学化、建设市场化、管理专业化的良性运行机制, 使水利建设事业跃上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重点突出成效显著[J].中国水利, 2011 (01) :11~12.

[2]陈林.黔南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科协论坛 (下半月) , 2010 (06) :22~23.

[3]高瑜, 闻丽颖, 付静.水利工程在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15) :45~46.

上一篇:识字教学新探索下一篇:社区党支部书记在培训班上的典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