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教学中团队模拟教学的应用论文

2024-05-06

急诊医学教学中团队模拟教学的应用论文(共10篇)

篇1:急诊医学教学中团队模拟教学的应用论文

针对以往急诊院前急救教学存在的不足,我们尝试引入了团队模拟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们的临床技能能力及相互沟通、协调和领导能力。

2.1研究对象

为我校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四年级学生共139人。

2.2教学方法

所有学生均先系统学习急诊院前急救相关的理论课程。带教老师准备好物品,包括复苏球囊、电除颤仪、喉镜、气管插管、口咽通气管、绷带、夹板、止血带等。每次带教学生约20人左右,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7人,由两名老师负责,每个老师负责一或两个小组。教学先由老师示范动作,再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模拟病人出现心脏骤停需CPR,医生接诊后快速评估其意识;继而10秒内判断其脉搏和呼吸;然后吩咐助手启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接着开始胸外按压,按压和通气的比例是30∶2,5个轮回后10秒内评估其脉搏呼吸,根据患者的情况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期间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轮换,尝试不同的角色,然后由轮空组员互相指出缺漏或者错误的地方以及注意事项。在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急救技术学习中,模拟病人出现多发伤,医生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迅速判断病情,还应调配指挥各组员的行动协助抢救,组员之间也可相互商量,最后由教师作点评。

3教学效果的初步评估

我院对2009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的急诊院前急救相关课程进行了团队模拟教学,在课程结束后抽取13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本次发放问卷139份,收回129份,问卷回收率92.82%。

4讨论

对急诊医学急诊院前急救相关课程采用团队模拟教学,是临床教学方式的一种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路,穿插讲解相关案例中的实际临床处理。通过各组间的集体交流和教师指导,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了急诊临床思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能力,通过团队间的合作和竞争,观察成员个体在团队中的表现,既能够从中发现具备优秀组织协调、沟通合作及领导能力的学生,又可以指导综合能力欠缺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团队协作,借助团队的力量将个人能力发挥到最大化。这种教学方式,与新的教育理念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相呼应。团体模拟教学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构建知识体系。临床事件的情景教学法给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在逼真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使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均得到锻炼。充分培养了学生应急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通过分工合作、互相学习,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广大医学生今后顺利适应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现代的医学发展中医疗团队非常着重三个关键部分:沟通、协调和谐及协作配合[4-5]。在团体模拟教学过程中,学生拥有的团队意识、掌握的技能和态度情感状况是被整体评价的。因此责任感、荣誉感、相互尊重和协助促使医学生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同时也逐步采取更加恰当的表达形式,达到阐述的目的。团体模拟教学鼓励学生学会倾听,在解决问题时相互合作,是临床沟通能力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并不是所有以团队方式进行的训练都是行之有效的。简单重复的操作,并不能明显提高团队合作技巧,要确保团队合作技巧的提高,必须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反馈。因此,要求带教教师的精心布置和积极引导,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达到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供即时的反馈,随时进行改进,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目前,团队模拟教学的教学模式在急诊院前急救的应用还处于摸索和发展阶段,挑战与机遇并存,需要广大临床医学教育者的积极参与,需要急诊教研室有计划地、系统地策划和支持,需要广大医学生的热情参与。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团队模拟教学的教学模式必将在急诊医学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江慧琳 叶显智 朱永城 李敏 罗汕 林珮仪 张弋

篇2:急诊医学教学中团队模拟教学的应用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生的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显得越来越重要。但在急诊临床教学中,医学生普遍反映院前急救单项技能容易掌握,但在临床中的综合应用则较为困难。因为其不仅要求医学生掌握的内容繁多,而且还需要医学生具备一定的协调组织能力。为了提高急诊医学的教学质量,我们在急诊院前急救教学中引入团队模拟教学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丰富、方便的学习窗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处理复杂临床情况的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增强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1开展团队模拟教学的意义

在传统急诊医学中,院前急救教学模式是学生先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到医院进行临床阶段的学习。因为院前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CPR)、电除颤、止血包扎固定等课程是分开讲授,学生“填鸭式”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归纳、分析,所以在遇到临床实际问题学生们往往不知所措,不懂得学以致用。因此旧的院前急救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培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目前,高等教育的趋势开始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而旧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急诊医学教育的发展,需要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团队模拟教学是将学生们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根据临床情况设置一定的情景,让组员一起学习、交流、协调、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团队教学的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还可以提高他们相互沟通、协调和领导能力,为将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3:急诊医学教学中团队模拟教学的应用论文

关键词:急诊医学,开放实验室,教学模式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它是因社会需要和医学发展而产生的,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 并且跨学科、跨专业, 是一门独立学科。 目前急诊医学的教学正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实践性强、应急性高、变化迅速、工作复杂等特点。 急诊医生担负着救命的重任, 这就需要每一位急诊医生必须熟练掌握各项急诊抢救技能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这些优秀素质的培养通常需要多年的临床实际工作磨炼。 同时, 急诊医学是一门高风险学科, 任何工作的失误或差错都可以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 甚至失去生命, 很难在真实危重患者身上练习操作。 因此, 如何培养合格的急诊医生从来都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之一。但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由于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 以致无论在教育设计、教学安排上, 都没有使临床技能实践教学处于足够重视的地位。 如何培养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抢救常规的优秀的急诊医生并使之适应当代急诊医学的新要求和新内容, 给急诊医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

开放急诊医学实验室可以促进医学生实践能力在充足的时间内得到更好的培养, 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急诊临床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有利于培养具有扎实临床基本功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1.急诊医学实验教学现状

1.1实验教学方法简单。 目前, 急诊医学实践教学主要为理论课服务, 开出的实践课程主要是为了理论课程的验证。 实验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教授实验内容和方法, 学生按部就班地模仿。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急诊临床思维方式和掌握急救技能的目的, 这一方面由于原有急诊医学教学培养计划的局限性, 使教学与临床实践工作脱节, 从而无法适应学科快速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 随着医学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多, 医学发展观不一, 使得其经过原有教学后仍有临床思维局限、实践操作水平不高等问题。

1.2医学生的实践机会不足。 急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只有通过多次的临床技能操作训练才能掌握知识。目前, 医学生只能在规定的实验课时内完成实践操作, 动手机会不足, 一定时间限定的实验课堂无法满足学生反复技能操作训练能力, 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 针对学生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 做到教学相长。

1.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够。 医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堂时间内主要倾听和理解教师教授的方法, 观察操作技能手法。 急诊学实验课堂上教师运用急救模拟人进行急救演示, 因为教学资源的限制, 一堂实验课下来学生操作的机会很少, 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不够。

2.开放式急诊医学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2.1强化学生的急救技能训练。 急诊科医生肩负着处理和研究各种急危重症的任务, 但是实习学生由于长期在学校学习, 仅有书本知识而没有临床技能是不够的, 初到急诊科, 面对患者, 特别是急危重患者, 往往感到束手无策。一方面他们迫切地想为患者服务, 帮助患者解除痛苦, 成为急诊医生的好帮手, 另一方面不知从何做起, 唯恐给工作造成损失, 好心办错事, 这种思想矛盾在实习生中普遍存在, 是学生实习初期的巨大障碍, 这种情况在许多进修医生和低年资医生中同样存在。因此, 开放实验室不仅对于急症科实习的医学生有意义, 对于急诊进修医生和低年资临床医生的急症急救技能培训也必不可少。

2.2创新医学案例实践教学。 急诊医学教学强调在错综复杂的急诊环境下, 如何快速有效地诊断、鉴别诊断和如何采取快速救治措施, 这不但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 还要求教师在教学期间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实践性强的临床思维方式, 运用医学模型配合以医学案例软件。 针对医学案例进行选择急救项目, 使学生熟悉并理解急救技能的运用, 学会处理临床上常见的急诊学问题, 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对医学案例进行讨论, 面向实际, 从实际出发, 要求教学中所选的案例必须是真实的, 从急诊科室实际工作中选出来的, 同时根据临床中常见病, 多发病病例和医疗设备因材施教, 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2.3随时开放的ICU技能实验室增加了急诊医生急救技能训练的机会。 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下, 急诊实习医学生、进修医生和许多低年资急诊医生对于很多特殊急诊急救技能 (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深静脉穿刺等) 未能得到系统培训, 遇到临床病例后, 即使经过老师讲解, 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 医学急救技能的掌握, 是需要无数次的练习后才可能完成的, 但到临床工作以后不可能反复在患者身上进行训练。开放的急救技能实验室可以由急诊实习医学生、 进修医生许多低年资急诊医生自由选择,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自主安排训练。 通过反复的操作练习, 逐渐熟悉和掌握临床常用的操作技能。 用心肺复苏模型进行心肺复苏的训练, 掌握标准的心肺复苏技术, 模型可以反复操作, 对于错误的动作给予提示, 高年资医生对低年资医生进行错误的纠正, 参照2015年最新心肺复苏“指南”, 与国际急救标准同步, 使年轻医生可以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进行急救技能的训练。ICU技能实验室对于急诊医学教学培训的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胸穿、腹穿、腰穿、心肺听诊等。

2.4加强实验室设备的配置和管理。 开放实验室采取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开放实验室里可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充分讨论, 培养探索能力与实践精神。 实验室设备配置应以方便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如在医学模型上配备计算机智能软件, 可以针对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进行点评, 使医学生了解自己的操作水平, 规范临床技能操作。 实验设备可以以10-15个医学生为一个小组单位配备, 方便学生相互进行检体检查和临床技能训练、讨论和切磋。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要资源共享, 供学生合理选用。

3.开放实验室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3.1实验室开放理解误区。 实验室开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最终将实验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 而不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多几次进入实验室的机会, 增加实验时间。 如何将实验室开放和实验教学体系有效结合, 编写适合开放实验教学的手册或实验指导等文本课件, 是从事实验教学师资人员必须重视及提前准备的。

3.2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的建立。 实验室开放会涉及较多新的管理问题, 这就需有相关的管理制度对实验室开放运行提供运行保障。 如实验室开放, 试验器材消耗就会增大, 其所需经费问题;学生进入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学生开展实验项目的效果评定问题等, 都需要制定相关制度进行规范, 给实验室开放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3.3实验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及专业职业素质的提高。 实验室开放后对实验技术人员及实验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 专业素质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必须不断拓宽专业知识面, 提高对各种实验进行指导的技能。

急诊医学开放性实验教学不是简单的实验教学管理方式的变革, 而是整个实验教学系统的改革。 其中, 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实验管理人员、学生的思想观念需要很大的转变, 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手段和管理手段、实验教学评价必须随之改变, 以适应本校具体情况发展, 在开放性实验教学实施中, 取得有益的经验和效果。 同时, 要不断总结经验, 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医药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 实现中医药学实验中心的建设目标, 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特色现代研究的专门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新华, 刘建新.开放实验室促进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12 (25) :1589-1592.

[2]张彧, 刘楠.临床技能实验室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进修杂志, 2007.11 (30) :138-139.

[3]黄晓敏, 曾松荣, 柯野, 等.实验室开放式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 (23) :16-18.

篇4:急诊医学教学中团队模拟教学的应用论文

关键词:团队项目教学法 全科医学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123-01

《全科医学概论》是全科医学生临床医学教学中的重要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全科医学生能打好全科医疗工作学习、素质及能力基础,从而使得全科医学生基础医学水平能更好地满足全科医学岗位的需求[1]。传统教学方法其教学率低下,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团队项目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构建情景教学理论、学习主义理论及以杜威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指导,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团队学习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课程项目为驱动,从而立体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全面提高医学生医学知识及临床实践能力[2]。该研究将在《全科医学概论》应用团队项目教学法作为教学指导,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学习热情。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选取本院耳鼻喉专业的60名学生为教学对象,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20.85±2.15)岁。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学生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名,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入学成绩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教学大纲相关要求采用传统的“一对多”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台上讲授知识,学生在台下听讲。观察组实施团队项目教学法,具体如下:(1)组建团队:随机指定学生并让其组织团队,每个团队人数为6人,共分为5组。每组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选出相关人员扮演社区护士、公卫人员、全科醫生及团队长等角色。并根据每个团队自身特点,制定出相应特色的宗旨、口号及名称。(2)制定规则: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每个团队应预先设定符合自身小组的目标,对每个项目进行相应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团队间协调性及合作性,团队的创新性及专业性,并对团队合作成绩进行评分。(3)项目制定:根据全科医学生培养的目标及培养内容,选取符合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所需的核心内容细化项目要求,并完成相关标准。(4)创设情境:情境是指支持学生对外界学习探索的环境,良好的情景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热情,并可促进学生间交流及合作,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理解。每个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图片、文字、道具等方法来模拟学习情景。(5)项目探究:教师在课前一周向学生布置相关项目,并在队长的带领下进行分工合作,制定学习方案,并开展个人访谈、相关资料调查及社会调查等相关项目,资料收集完毕后,将上述资料共同制成视频、PPT、图片、文档等多媒体,并在上课前向教师提交。(6)成果展示:每个团队可根据相关项目内容,通过情景模拟及多媒体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并由教师让成员讲解相关项目的创新点,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讨论。

1.3 观察指标

学期结束时由临床带教老师对学生病理分析能力、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临床实操能力及论文写作水平进行考核。每个项目的考核总分为100分,分值也高,表示学生掌握水平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均值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实习结束时病理分析成绩、理论考试成绩、临床实操成绩及论文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结语

在《全科医学概论》中引入团队项目教学法,能有效驱动相关项目的发生,以团队为单位的学习,不仅可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能提高学生积极探索的学习动力及热情,且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及基本素质均可得到提高及体现[3]。通过团队项目教学方法可增强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思考能力,让学生间学会沟通及合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朱舜,张昊,汪小玉,等.团队项目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9):2196-2199.

[2]胡伟玲,黄芳.团队项目教学法在《社区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23):2195-2196.

篇5:急诊医学教学中团队模拟教学的应用论文

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体系的建立

为了提高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作用,培训合格的医学人才,提高医院医疗及科教水平。作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我院从组织架构,管理实施方案、人事制度、带教老师甑选及考核制度、考勤考核制度、专项资金使用等各个方面,完善相关制度的制级落实。运用考核结果对住培学员及带教老师进行公正的评价、人事决策以及薪酬制度的分配等,激发学员及带教老师的培训热情、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

2急診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

2.1团队依托

我院急诊医学科是我市唯一的省级急诊医学临床重点专科,急诊医学专业为徐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培养点。学科成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小组,科主任一把手负责制,专职教学秘书负责住培工作的管理,团队指导老师均为高年资主治医师。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培训质量

带教老师在培训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科室在带教老师管理中明确1对1指导带教,责任明确,将带教学员的质量及数量纳入考核。所有带教老师均需全部参与院级带教老师培训及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可参与带教,组织代教老师积极主动参与国家及省厅带教老师培训班,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摈弃旧习,开展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参培学员的培训质量提高。

2.3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加强科学管理保证培训质量

所有参培学员按照专科、学历、培训时间不同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及带教计划。所有学员入科后统一接受入科教育管理,然后接受个性化的培训计划,教学秘书及基地主任按照个人培训计划进行计划落实考核。科室根据要求完成每周周的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科内讲座学习,鼓励参培医师参与讲座及学习;急诊医学专业的学员将根据参培时间组织他们进行专科学习,根据专业特长奠定今后专科医师培训专业的选择,组成学习团队,期间要求他们参与对低年资医师和实习生的时间教学,轮流担任讲课者,接受全科的统一评价及奖励。非急诊医学专业的学员除了完成个专业要求,也需要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心肺复苏、创伤急救及其他临床常见急诊的评估及处理。

3讨论

篇6:急诊医学教学中团队模拟教学的应用论文

一急诊医学实习的目标及特点

1.良好心理素质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急诊病人往往是急、危、重症病人,且病种和病情较为复杂,也存在各种疑难杂症,就医时患者及其家属心情均比较急切和焦虑,有时候可能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比如可能会要求医生第一时间诊断出病症或者使用特效药。这就需要医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沟通能力,而实习生因经验不足,在此方面非常薄弱。因此,这就需要带教老师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让他们敢于主动接触病人,告诉他们老师就在旁边,有不当之处老师可以立刻修正,不让他们有后顾之忧。并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病种或者病情以及特殊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以便让患者和患者家属了解病情,稳定他们的情绪,从而配合医生的工作,以利于患者的康复。

2.急救技能的熟练掌握

急救知识和急救操作技术是急诊医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急诊中,我们常常要先救命再治病,为病人以后的诊治赢得时间。因此,急救知识及技能对于一名急诊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抢救不当或者技术不熟练、不规范,患者的生命将会受到很大威胁,处理不当患者就会失去进一步治疗的机会。一个简单的急救操作技术往往能使病人转危为安。比如遇到一位室颤患者,如果我们身边缺少除颤设备,可以试用胸部捶击法。但在实践中常发现实习生的捶击力度和部位均不标准,往往轻轻地随意捶一下,起不到复律的效果。我们通过现场示范及理论讲授急救知识以增强实习生现场抢救以及对危重病人处理的能力。

3.急诊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急诊病人的特点是就诊者较少被明确诊断,大多数是各种急性症状或者危及生命的状态由救护车或者家人甚至路人送至医院,这就要求急诊医生在较短时间和简单检查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迅速给出治疗或者抢救措施。而实习医生在以往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以病种为章节,学习某一疾病的有关知识,而缺乏横向的知识梳理和联系。而急诊病人需要通过某一症状或伴随症状来逆向诊断,这就需要有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较全面且扎实的医学知识。如一位出现恶心呕吐的病人来就诊,若为青年女性首先要想到早孕反应的可能;若为老年病人应要考虑冠心病的可能,其他除了内科疾病还要考虑到有无外科疾病等问题,这就需要有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

二影响学生实习效果的因素

1.医患保护意识的增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鉴于医患关系的现状,病人的维权意识增强,带教老师由于担心患者不配合或学生处理不当引发医疗纠纷,宁愿自己操作也不敢给实习生太多实际治疗病人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大多数病人也不太情愿配合实习生完成带有创伤性的诊疗操作。

2.就业压力和读研备考的影响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忙于准备推荐材料和奔波于各种面试等,甚至放弃

实习的机会全力考研。许多学生一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就开始做考研的准备,复习考试科目,报名参加各种考研辅导班,正常工作时间也是看书,看各种复习资料,很少接触病人,也不太关心带教老师的病情分析。因此,他们无法在实习这个难得的机会中提高自己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实习生的自信心不足

鉴于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的特殊情况,医患之间信任度下降,低年资医师尚得不到患者的信任,部分学生会因此产生自信心不足,面对病人特别是急诊病人畏首畏尾,不敢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甚至连门诊病历也不能书写,只能旁观。

4.对实习生的管理松懈及实习考核缺乏客观标准

因实习生的各种就业面试及考研备考,均可能影响其未来发展,带教老师也不好拒绝,只好听之任之。而实习考评的形式化,对学生也形成不了很好的约束和激励。

三提高实习生实习质量的措施

1.使学生认识到临床实习的重要性

临床实习有老师带教指导,实习生要抓住提高自己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机会。临床医学专业不是学会了书本知识就能做一个合格的医生的,临床病情复杂、变化多样,这些都需要长时间临床经验的积累。它是一门经验科学和实践科学,如果过早分散精力,摆不正实习态度,如果一些基本的技能也没能掌握,以后在独自工作中就会感觉很吃力。使学生认识到实习不仅可以提高实践能力,也可以使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拓展,让他们从内心重视临床实习,使实习与考研可以相互兼顾和促进。

2.加强实习生的自信心

实习期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作为实习生,应把自己当作一名临床医生,以一个临床医生的标准要求自己,这样才能更有责任心,才能更努力学习、更有自信,才能独立思考,有问题才能多想多问。利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实习生在与病人交流时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完全可以应对,要敢于细致、大胆地询问病史和查体。在病人面前自信、大方,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病人的病情给予解释,给病人以指导,就会得到病人的信任,从而病人也会乐于交流。

3.对急诊带教教师进行全面培训

培训带教老师正确的带教方法,提高他们的带教水平。我们急救医学教研室经常集体备课、讨论教学方法,高年资教师对低年资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意见及建议,介绍自己的带教经验,以利于各级教师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并要求每位教师认真撰写教案、准备课件。实行导师负责制,实习生具体分配到人,实习生出科考试评比,以及实习生对带教老师的评价,从多方面促进整个教研室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加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临床技能特别是临床工作能力的关键,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1)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查房。开展疑难危重病讨论和典型病例讨论,每周进行一次教学查房,让学生准确掌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并讲授国内外此领域的最新进展动态。进行疑难危重病例和典型病例的病情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巩固他们的知识,加深他们的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启发学生去看书、钻研。(2)提高查房质量。床边查房时指导学生是培养他们临床思维能力的方法之一,查房时指导学生询问病史,进行全面正确的体检,提问学生如何对该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并讲授相关知识。(3)要求学生参与诊疗活动。在现有的医疗机制和各种政策法规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临床诊疗活动,参与科室病例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负责一定数量的床位,独立接收病人,完成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学生先提出自己的诊疗意见,书写病历,老师再进行分析及点评,并修改他们的病历,指导学生书写各种医疗文件。(4)培训学生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气道开放术、电除颤及各种急诊穿刺术、洗胃术等。使学生学会使用各种抢救器材,如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等。

5.严格管理和考核

临床实习期间,书面考试较少,临床实习时间弹性较大,部分学生因为考研而放弃实习,有些学生认为实习成绩与就业无关,或者带教老师要求不严,学生产生懈怠心理,自我要求降低,责任心下降,对临床实习的安排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应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及出科考试制度,对实习生进行理论和操作技能考试,以检验实习生学习的效果,对考试不合格者限期补考或延长实习时间或补实习,延期毕业,使他们必须认真对待实习,重视实习,切实提高临床实习质量。

篇7:急诊医学教学中团队模拟教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目的:分析基层军人绿色通道开辟情况、救治效果,总结绿色通道管理经验、抢救救治经验。方法:分析军人绿色通道开辟现状。结论:军人绿色通道的急救效率仍有待提高,需特别注意提高心肺复苏技术水平。

关键词:急诊科;绿色通道;抢救

急诊科是医院收治危急重症的一线科室,急诊科抢救符合绝大多数危急重症抢救存在“时间窗”、损伤控制理论,在黄金时期内采取有效的干预策略,是许多疾病患者存活的关键,这是活体组织生理性、病理性变化客观规律决定的[1]。对于那些需要优先抢救的濒死、高死亡风险对象,及时开辟绿色通道,可争取时间窗,从而降低病死率。军人绿色通道与普通医院的绿色通道存在较大差异,军队因其特殊性,急诊危重症多见心脏骤停、创伤患者,病种相对集中,这要求急诊科不仅需要关注绿色通道的管理效率,还需要关注特殊病种管理,注重某类疾病的急救技术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军人急诊绿色通道的管理水平,本次研究试回顾性分析基层军人绿色通道开辟情况、救治效果,总结绿色通道管理经验、抢救救治经验。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X年1月1月~201X年12月31日,医院急诊科开辟军人绿色通道主要用于现役军人、预备役创伤、心脏骤停等疾病的现场抢救。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201X-201X年绿色通道患者基本情况。

2结果

基层开辟绿色通道转运的现役军人,从病种分布来看,以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创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为主。采用的急救技术主要为心肺复苏,主要针对大量失血、原发心脏病、严重脱水等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神经系统疾病多见脑梗死、脑出血,此类对象多发生在气候剧烈变化时,另多见军队战士青年型卒中,多在训练过程中发生,无明显先兆。创伤疾病包括严重的骨折、内脏破裂、创伤出血导致的休克、血管损伤,极少部分包扎、枪弹伤、刀伤,也多见于训练创伤,多为保护措施不到位所致。消化系统疾病多见急性胃肠炎、消化道出血以及食物中毒。典型案例:男,21岁,战士,训练过程中突然晕倒、心脏骤停,现场急救员进行了简单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敞开衣襟、开口预防窒息,接到呼叫后,10min内卫生员抵达现场,查体见患者面色苍白、腹部下可见散在的黄斑、肢冷、心率为0,无呼吸,双侧瞳孔散大,判断为心脏骤停。进行胸外心脏按压,速率100~110次/min,持续替换人员维持有效的按压,持续6min,同时连接便携式呼吸机供氧,在此同时,迅速转运到当地医院急救,心跳恢复。转运过程中开通静脉通道,院内应用扩血管复苏药物,心电图恢复,期间停跳1次持续十数秒,立即采用电击除颤,能量200J,恢复正常,转移到上级医院。

3讨论

应加强对部队以及专业卫生人员心肺复苏术的培训。从基层卫生机构转运上级医院开辟绿色通道情况来看,多见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心脏骤停也是致死率最高的危象之一,心肺复苏是最急需的抢救技术。本例对象在早期接受急救员的现场基本处理,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呼吸道管理预防误吸。卫生员迅速抵达现场进行了徒手胸部按压。心肺复苏技术培训推广要点:①有报道显示,心肺复苏失败与心率恢复速度有关,需做好对基层急救员的培训,重视现场的心肺复苏,组织部队干部、战士,特别是一线救护员,学习心肺复苏技术;②心肺复苏成功率与心电图表现、早期通气方式有关,对于送院、急救过程中出现的VF心电图表现,需予以重视,遵照指南尽快、有效完成心肺复苏各项操作,包括强化通气措施、必要时气管切开、合理的胸外按压,准备好心电除颤、药物复苏,及早除颤,使用束缚带有助于增加潮气量,有助于肺通气,在进行人工呼吸时,也不应停止按压,适当引入心肺复苏仪等辅助设备;③对心脏骤停者短暂复苏者,也不应放松警惕;④积极控制心脏骤停的原因;⑤尽量安排2人配合,1人取器,1人开展胸外按压等操作,100/min的速度可能影响生理病理状态,100~120/min的胸外按压是合理的,按压的深度在5cm为宜,应避免过深,但实际情况是出于担心按压过深导致肺创伤,绝大多数心肺复苏实际按压深度几乎不会超过5.5cm,对于心肺复苏,非必要的中断是被允许,但应尽量缩短,特别是除颤前,应避免按压中断;⑥准备好急救药物,针对顽固性VF、pTV,首选胺碘酮、利多卡因,急救员做好药箱的管理,做好扩血管药物、抗心律失常、强心等药物等管理,确保足量、合格、方便取用。军队急救,多见于训练、军队生活有关的病种,包括潜在的`由高强度的训练诱发的急性心肌梗死等病变,往往表现为发病急骤,可出现心脏骤停,死亡率高。另外青年型卒中,病情相对较轻,多见于训练后,另见训练保护措施不到位、器械操作不当等引起的创伤,包括严重的骨折、内脏破裂、创伤出血导致的休克、血管损伤,此类伤情可轻可重,医院应购入应对创伤的外固定设备,可借鉴美国的战伤现场救助设备,如Bastiani架、许氏单边固定支架、Wagner、Charnely、hoffnann支架等。站点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了解战士们的身体负荷情况,做好体检,发现冠状窦性电轴左偏、右偏,心房颤动、束支传导阻滞等心电图异常表现,结合动态心率评估身体压力状态,采用更科学的方法,评估展示的健康状态,寻找潜在的心脏骤停风险因素。综上所述:军人绿色通道的急救效率仍有待提高,需特别注意提高心肺复苏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韦再华,高燕琳,苏建婷,等.20XX-20XX年北京户籍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人群分布特征[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XX,46(7):651-652

[2]刘元生.心肺复苏20XX年指南与解读[J].临床心电学杂志,20XX,24(6):401-408

[3]魏捷,胡念丹.《20XX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解读之急救系统和持续质量改进[J].临床急救杂志,20XX,17(1):1-3.

篇8:急诊医学教学中团队模拟教学的应用论文

关键词:急诊医学,临床见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

急诊医学在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教学中的理论课时少,见习时间短,要掌握必要的急诊医学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具备较好的临床急诊思维能力,教学难度较大。在多年临床带教过程中,我们发现口腔医学生急诊医学基础知识薄弱、技能生疏、临床思维广度和深度不足[1]。如何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急诊医学的正确思维方式、基础理论知识及技能,采用何种合适的临床见习模式是急诊医学教学的关键。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指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该模式在内、外科专业的教学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3]。本文旨在对我院急诊医学教研室在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临床见习中应用PBL教学方法及效果进行总结及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选用2013-2014年在我科临床见习的口腔医学专业学生106人,按照授课方式分为PBL组和传统教学组2个小组,两组临床见习前急诊理论考试成绩无明显差异。

研究方法:PBL组见习分两个阶段:①引入阶段: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前,教师提前一周将临床见习病例发放给学生,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罗列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文献查阅、组内解答,就解答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记录,最后将组内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提炼;②问题解决阶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由教师对学生所罗列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评估,对错误或不完善的地方进行纠正,对组内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师引导下的探讨和分析。本组所有学生在临床见习过程中随教师深入病房,对临床病例进行床旁学习和分析。

传统教学组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后,以小组为单位,由教师在临床查房过程中对相关临床病例进行讲解,对所有知识点、临床诊疗细节进行分析传授。对于典型病例,在床旁教学后由学生进行总结和分析,教师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估和纠错。

考核指标和调查内容:①理论考核。学生见习结束后,由题库随机抽选试题对学生进行闭卷考核,题型以客观题为主,类同执业医师考试,着重考察学生对急诊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急诊临床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临床操作技能考核。通过设定特定的临床病案场景,应用高端模拟系统进行临床技能考核,按照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操作部分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对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进行逐条逐点评分,对每个学生的操作技能考核进行量化评估。③问卷调查。对所有临床见习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急诊医学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对基本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对参与PBL教学的学生,还进行了以下问卷调查:PBL教学对激发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PBL教学对沟通与表达能力的作用、PBL教学在临床见习中的可行性、PBL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行的改进方法。

2 结果

理论考核成绩:PBL组平均分为(81.31±9.65)分,传统教学组平均分为(76.45±10.24)分,两组对比平均分具有统计学的显著性差异(P<0.05)。

操作技能考核:PBL组及格率为95.32%,优秀率(百分制90分以上)为21.33%;传统教学组分别为84.25%和8.21%。两组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对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BL组学生对急诊临床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

问卷调查结果:在对基本知识掌握方面的调查中,PBL组学生认为熟练掌握的占31.13%,基本掌握的占64.20%,未掌握或掌握不足的占4.67%;传统教学组的比例分别为16.67%、42.86%和40.47%。两组在熟练掌握、基本掌握和掌握不足三个层面对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基本技能的掌握方面,PBL组学生认为熟练掌握的占37.21%,基本掌握的占51.16%,未掌握或掌握不足的占11.63%;传统教学组所占比例分别为11.90%、40.48%和47.63%。两组在熟练掌握、基本掌握和未掌握三个层面对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P<0.01)

PBL问卷调查显示,49.24%的学生认为PBL教学对激发自主学习能力非常有帮助,50.76%的学生认为PBL教学对激发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帮助。57.64%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沟通及表达能力非常有帮助,42.36%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沟通及表达能力有一定帮助。PBL教学在急诊医学临床见习中的认可率达到100%。

3 讨论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知识面广和紧迫性强的特点,其跨多学科专业的特点要求医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在急诊医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学生的急诊思维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对危及生命的症状或体征进行识别,并启动相应的紧急救治程序,是我们教学的侧重之处[4]。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内、外科知识的掌握方面较同阶段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知识面窄,且临床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因此,在进入急诊医学的见习阶段后,他们对疾病的危急状态的判断、解读和处置就显得较为吃力。

PBL教学是以临床疾病为线索,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以小组为中心,进行主动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均大有裨益,而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PBL教学模式也为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网络信息进行主动探索、归纳、甄别提供了可能。

从本次研究可以看出,PBL组与传统教学组学生,二者在理论考试成绩方面、理论知识掌握及临床技能掌握情况的自我评估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分析,PBL教学模式在口腔医学生见习教学中的优势包括:①打破了传统的被动式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对典型病例的相关知识点和鉴别点较为模糊,学生无法在短期内有效地接受与消化教师的讲解内容,见习结束后,学生又未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和精炼;在PBL教学中,学生提前针对病例进行文献查阅、讨论,使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在见习中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见习结束后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析,进一步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②学生进行医患沟通的效果增强。本次研究发现,通过PBL教学后,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为熟练,进行医患沟通时沟通效果也更佳。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学组的学生,对所见习病例不熟悉,病史征集点、诊疗要点等不够明确,不能有效地和患者进行沟通。PBL组学生经过团队文献资料的回顾、讨论,对病案的发病经过、诊疗要点及注意事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更为自信,患者及其家属表现出较好的配合与信任,甚至部分学生还在沟通过程中获得了一些对疾病诊治较为有利的意外线索。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PBL教学要求每个小组内的成员都积极参与,从开始接触病例到临床见习结束后的总结,都是每个团队成员进行自我发挥、同时也相互进行补充和完善的阶段;临床见习中的团队合作部分,是真正的临床实践工作的一种模拟,而这种团队精神在临床危重症疾患的救治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裴红红,张正良,许明璋,等.高端模拟系统在急诊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16-418.

[2]邓红珠,董阳深,陈岩峰,等.PBL教学模式在临床儿科学见习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16-17.

[3]冯明,王洁妤,曹若瑾,等.PBL教学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30):5988-5990.

篇9:急诊医学教学中团队模拟教学的应用论文

关键词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 医学教学 应用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是2002年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sen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基础上提出的新模式。①与通常所说的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TBL)不同,TBL是以一个小型组织化的学习环境为条件,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抓手,以教师的有效教学和管理方式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②该模式在医学教学中正逐渐被推广应用。

1 TBL模式简介

TBL模式主要以团队协作为基础,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形式。

它通过构建学习团队,充分挖掘每名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认知、心理、情感上都与学习联系起来,提高学习效率。③其基本教学过程是:组建团队(人数3~7人,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成员一般固定不变,利于建立互信与默契,使最初的“小组”变成有战斗力的“团队”)、教师布置任务(教师提前发布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病例、问题等资料,确定学习目标和范围)、学生课前阅读和准备(主要由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可与他人讨论,可组内分工合作)、个人测试(上课时首先进行有关基础知识的个人小测验,为选择题,学生闭卷独立完成)、团队测试(小组讨论完成与个人测试相同的问题,也可另外布置选择题)、应用性练习(对提前发布的病例、问题进行讨论,各组选派代表陈述,组间辩论,教师总结,最后对小组和个人表现作出评价)。

TBL 以设计好的问题为导向,避免了PBL中的问题过于分散,且相对于PBL而言,既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基础和临床的衔接。④而PBL由临床病例或问题引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缺失。与PBL相比,TBL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降低,学生教师比高,团队合作加强,课外用时减少,实施难度相对较小。⑤尽管PBL克服了传统讲授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的弊端,强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PBL的上述缺陷是至今难以在我国医学院校普及的重要原因。

2 TBL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TBL模式在国外商业领域的应用已有多年,效果满意。近年来,该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医学教学中的应用逐年增多,它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上的作用已被初步证实。⑥如美国的贝勒医学院、亚利桑那大学医学院等10所医学院校主要在解剖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中开展TBL教学,取得较好效果;怀特大学在180名医学生一、二年级课程中开展TBL教学的学生问卷调查显示:满意度高、利于培养临床思维和提高学习质量;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积极推行TBL模式,已有94门课程采用了TBL教学。

由于TBL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都与传统教学模式有较大差别,故到目前为止,我国各个领域的TBL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就医学教学而言,我国部分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蚌埠医学院等)本科的部分基础医学课程(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及临床医学课程(耳鼻咽喉科学、内科护理学)已开展了TBL教学。

研究认为,TBL教学能够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该模式在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还能较好地解决基础与临床教学脱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不仅如此,TBL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3 TBL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TBL在应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师生课前准备不充分、团队组建不合理、课堂时间限制、学生讨论参与度不够、没有发言机会的学生得分偏低等将影响教学效果和对学生的正确评价。此外,教师通过TBL传授的内容往往较LBL为少,造成学习能力及知识储备欠佳的学生对一些最基础的内容和较难的知识点仍然存在着理解上的不足。

篇10: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解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索科学合理的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方法分析目前急诊临床工作现状及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结果目前,我国的各级别医院中,急诊科所承担临床任务越来越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负责抢救、分流的科室,已经成为了很多医院临床工作中疑难、危重疾病的主要诊疗科室之一。当前的急诊临床教学不再能适应新时代对于急诊医生的要求,迫切需要进行改进。结论总结急诊临床教学的现状和不足,并借鉴北京安贞医院的急诊科教学经验,提出了应编纂注重实际的补充教材,学生应“跟病人而不跟老师”,用先进的仿生模拟人来学习非手术临床操作,增加急诊医学人文教育等多项措施。

【关键词】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医患沟通;人文教育

目前,我国临床医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来说差距在逐渐缩小,尤其是高精尖的专科医学水平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越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疾病常常不是单一系统独立出现,往往是多系统、多器官、多种类的杂合体,此种情况不可能由某一专科独立处理。且因我国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分科过细,碰到多系统交叉疾病的患者可能会互相推诿,再因床位的紧张,导致患者入院困难。因此,多系统交叉疾病的患者为得到及时的救治往往先送至医院的急诊就诊。因此急诊患者病情呈现复杂化、危重化特点,另外治疗及处置上不再像过去的急诊科主要是初步诊治后向各专科分流,而向着连贯性、彻底性的治疗方向发展。尽管急诊科已正式确立为我国的独立临床学科,我国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已有20多年[1]。然而,我国的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仍停留在过去的概念中,无论是教学计划或教材都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急诊医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2]。

1急诊医学的特点及诊疗范围的变化

1.1急诊医学的传统特点

主要表现在:①发病急,变化快,时间紧,无论是急性发病还是慢性病急性发作,或意外发生的外伤等,均较紧急。急诊工作者应快速判断,及时充分救治。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例,要体现“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②发病人群及病情种类无法预估,可能大批同时到来。如食物中毒,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所造成的成批病员,如若处理不当,社会影响极大。③工作紧张忙碌,易出问题。而且就诊患者常处于生命垂危边缘,家属情绪易激动。

1.2急诊医学的新特点

主要有:①急诊科成为医院的危重症患者集中区域,往往各科推诿后的复杂病情患者会于急诊科就诊,“急诊不能拒绝患者”的特点,导致大量复杂病情患者滞留于急诊,甚至全程无法住院,最终由急诊科给予彻底、连续的治疗。因此要求急诊医师具有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广泛的多学科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才能判断跨学科的疑难急诊,做到不误诊、漏诊,并且只有对各科疾病深入的学习及掌握才能做到对于多系统交叉疾病患者做到贯穿始终的治疗。②我国大型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挂号困难,部分患者往往等待时间过长无法就诊,而急诊因采取不限号的条令,导致很多慢性疾病及疑难病例进入急诊科就诊,所以如何从大量病人中挑出紧急、威胁生命的患者成为急诊安全保障的最重要一道关卡。③急诊科夜班情况复杂,常有酒后、打架后、吸毒人员就诊,情况复杂,处理病情的同时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及应变能力。

1.3急诊医学范围扩大

急诊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它是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综合的、全面的观念是它的基本医疗观念[3]。目前,临床各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以骨科为例,分为创伤、脊柱外科、关节外科、手外科、显微外科、骨肿瘤、小儿骨科等,而患者及家属并不能自行区分这些细化的专科,于是就诊地点往往选择急诊科。对于创伤严重的疾病,由于病情急骤、危重,首先会在急诊科做初步处理,而不是白白的浪费救治时间等待专科医生的到来。另外,临床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如患者就诊时以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理论上来讲,应该由呼吸内科或胸外科接诊,但常常这两个科室需要急诊科做第一步临床鉴别诊断,如需手术即送至胸外科,如无需手术由呼吸内科诊治,所以呼吸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实际上是由急诊科完成的。临床实际工作中,如遇呼吸科床位紧张,那么该患者的呼吸衰竭则是由急诊科医生完成治疗。这就造成了急诊医学范围变得更加广泛,需要的临床技能更加全面。

2急诊医学教学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设立急诊医学专业的少之又少,急诊医学教材多比较落后,还停留在过去的急诊初步诊疗、稳定病情的概念。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本科生均未受过系统的急诊医学教学,急诊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急救技术比较薄弱,分配到医院后,也未进行急诊医学课程的专门培训。其次,由于急诊医师不够,还需其他各专科医师轮流补充上岗,很多医院的制度为晋升职称前必须至急诊轮转,可是,往往这批高年资医生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急诊医学培训,对于急诊科的工作并不能完全胜任,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可见,我国急诊医学学科建设仍是相当落后,急诊医学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另外,医院对于急诊科的重视不够又决定了急诊科后备力量不足,现有人员忙于工作,参与教学的难度较大,资源无法充分调动,不能满足卫生医疗系统日益增长的培养高水平急诊科后备力量的要求。

2.1急诊医生时间紧张,造成理论教学不充分

目前,我国急诊科通常是医院内最繁忙的科室,由于投入不足导致储备力量薄弱,通常人员紧张,班次频繁,夜班较普通科室医生多出数倍。另外,急诊科就诊患者超出单位门诊患者数量,且处理复杂、危重患者较多,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下常常对于教学工作无暇分顾,学生常跟随老师进行临床操作较多,但理论教学不够充分,常常有学生与我抱怨说“上班只是重复的做心电图、写病历,并无老师讲解具体患者的疾病发生、发展、治疗的理论依据”,这对于青年医生的成长十分不利[3]。

2.2急诊科患者病情危重,且医患关系紧张,不易于诊疗过程中充分实施教学行为

急诊科患者发病急骤,需紧急处理突发状况,患者家属情绪不稳定,常处于易激惹状态,此时若接诊医生分出时间给予学生理论及实践教学,极易出现纠纷隐患[4]。而且因患者数量较大,不能因教学活动而造成患者的迟滞堆积,因此老师通常埋头干活,与学生交流甚少。另外,急诊科主要抢救工作,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胸腔穿刺引流及心包穿刺等等,因操作复杂,对成功率及操作时间要求极高,否则患者短时间内会出现生命危险,所以让学生能够亲自体会、学习的机会极少,造成了技术操作教学的不能充分实施。

2.3缺乏可控的临床病例

这使得教学工作不能按计划实施。例如在对心肺脑复苏、中毒、创伤救治等内容进行临床见习或实习教学时,常会出现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内没有相应的临床病例,原因是急诊病例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和夜间发病多等特点,造成白天学生见习期间无典型病例,夜间具备典型病例时学生又不在场的状况,导致无法规律有效的实施教学。

3探索科学合理的急诊临床教学途径与方法

急诊科的上述特点造成了急诊医学教学的困难与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教学经验,得到学生及上级领导的好评。当然,所有的前提是带教老师要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始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方法教导学生。

3.1现代急诊理念教学及补充教材

传统教学方式通常先学习书本上的系统、连贯的理论知识,然后经过考试,确认学生掌握后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实习过程中常根据各科特点选择重点需要学习的病患,由学生进行病史采集及临床体检,由此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互相促进。而对于急诊医学,除了必要的理论学习外,更应加强对学生充分讲述急诊特有的思维模式——致命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关系。急诊患者常病情复杂,在看似无迹可寻的多种临床表现、体征或多项化验检查指标异常的情况下,急诊医学针对急危重症患者较为强调“致命矛盾”,也即最短时间内导致患者死亡的病理因素。我们总结归纳致死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比如心肌梗死、肺栓塞、恶性心律失常等,对学生进行充分讲解,使学生面对患者时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避免慌乱。另一方面,面对多器官、多系统复杂疾病的情况下,通过让学生对患者体内病理生理状况的了解,了解各脏器功能的状况以及各脏器功能间关联,抓住目前最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问题,同时注意寻找急性加重的诱因,并采用最简捷、最有效的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进行干预[5],这种理念是急诊医学的精髓,要始终贯彻整个诊疗过程。针对传统急诊教材偏重理论,实际操作细节不足的情况,我们科室总结出一部分补充教材。补充教材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急诊分诊标准,通过规范化的判断细则,让学生能够学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分清疾病的轻重缓急,对急诊工作减轻恐惧,掌握规律。②诊断及治疗的应用细则,将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和化验检查指标范围直接在教材中给出,并将治疗中可能遇到的药物使用剂量、药物及液体的配比方法等细节问题也落到实处。③临床常用操作技巧,将急诊常用到的胸腔穿刺、股静脉穿刺、气管插管等操作经验及技巧写入教材,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认为,补充教材是对传统教材的有力支持,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医学生一味偏重理论学习,而具体到实处、细节之处便无从下手的局面。另外,各医院应根据所在地区或医院自身特点编纂针对性的补充教材,尽量多的收纳本院常见病种,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更深刻的掌握所学知识。

3.2用先进方法学习基本操作技术

急救技能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最能体现急诊医学的学科特色和水平。急救技能复杂多样,包括了非手术性的急救技能如心肺脑复苏术、气管插管术、电击复律术、呼吸机呼吸支持技术等。手术性急救技能如开颅探查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开胸探查心脏缝合修补术、膈肌修补术、胸腔闭式引流术等。非手术急救技能通过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技术[6]用于急诊培训,收效很好。可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亲自示范来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技术要点。如气管插管技术的学习,高仿真模拟人可以模拟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出现呼吸困难或窒息,学生需通过正确的原发病处理和有效的气管插管才能获得模拟人的存活,过程逼真紧张,对于学生技术及心理素质的提高有较大帮助。

3.3创新的教学计划及方式

传统急诊教学计划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跟随带教老师上班,通过观察带教老师当天所做的临床工作来学习。这造成了学生的学习不连续,受带教老师责任心及临床水平影响较大。我们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学生跟随病人而不是老师学习。换言之,实习学生在抢救室或观察室接触到了2~3个病种后就不再接诊其他患者,要从患者入院一直追踪学习到该患者出院或死亡,然后才可以接触下一个病种,要尽量让学生不接触重复病种,这个调配由值班二线完成。每当实习学生完成对一个病种的跟踪学习后,要写病例总结,将所学到的知识彻底消化。同时,当另一名学生接触该病种时,所提出的临床问题需已完成追踪的学生回答,让他们教学相长。

3.4急诊人文精神的学习与善恶鉴别的传授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卫生实践中的应用与体现,是反映医生对生命的根本态度,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也是近年来临床医患矛盾和纠纷突出的重要原因[7]。急诊医学面对的是各类紧急及危重症病人,是与死亡最接近的学科,也是最易出现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的学科。因此,在临床教学中除了教授给学生基本的急救技能和知识外,培养学生尊重患者隐私,尊重患者人格和以人为本的医学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应是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目标。举例说明,以“您”来称呼每个患者就是一个良好交流的开始。礼貌用语是每个医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和基本要求。其实有的时候患者要求并不多,与家属真诚的握手或点头示意会减少很多的纠纷和冲突。另一方面,急诊也是社会阴暗面的缩影,一些吸毒、酗酒的人员也是急诊医务人员的安全隐患,教授学生临床知识的同时,也应教授基本的善恶鉴别方式,教会学生如何不被“恶”侵害自身权益,也是保护学生积极进取的迈向专业精英的手段。临床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急诊医学作为一个年轻的临床学科,临床教学任重而道远。在现有的教学体系和方法上,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还需要不断总结与开拓,逐步完善,要想形成既具有自身特色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急诊医学教学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进取、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王一镗.加强急诊医学教学的基本建设——祝全国第一个大学本科急诊医学专业的诞生[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1(4):272.

[2]王军,吴梦茹,杜俊凯.急诊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4(2):318-320.

[3]金伟,罗燕.急诊临床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s1):40-42.

[4]崔俐俊,季滨龙.急诊科医师职业压力源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6,23(11):1060-1061.

[5]李飞,成祥林,孙亚凌.“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5,(22):55-57.

[6]佟秀凤,佟丽波,李娟.仿真模拟人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38(6):139-140.

上一篇:关于XX学院建立书店的市场调查策划书下一篇:中学生比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