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解析论文

2024-05-08

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解析论文(精选8篇)

篇1: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解析论文

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解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索科学合理的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方法分析目前急诊临床工作现状及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结果目前,我国的各级别医院中,急诊科所承担临床任务越来越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负责抢救、分流的科室,已经成为了很多医院临床工作中疑难、危重疾病的主要诊疗科室之一。当前的急诊临床教学不再能适应新时代对于急诊医生的要求,迫切需要进行改进。结论总结急诊临床教学的现状和不足,并借鉴北京安贞医院的急诊科教学经验,提出了应编纂注重实际的补充教材,学生应“跟病人而不跟老师”,用先进的仿生模拟人来学习非手术临床操作,增加急诊医学人文教育等多项措施。

【关键词】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医患沟通;人文教育

目前,我国临床医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来说差距在逐渐缩小,尤其是高精尖的专科医学水平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越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疾病常常不是单一系统独立出现,往往是多系统、多器官、多种类的杂合体,此种情况不可能由某一专科独立处理。且因我国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分科过细,碰到多系统交叉疾病的患者可能会互相推诿,再因床位的紧张,导致患者入院困难。因此,多系统交叉疾病的患者为得到及时的救治往往先送至医院的急诊就诊。因此急诊患者病情呈现复杂化、危重化特点,另外治疗及处置上不再像过去的急诊科主要是初步诊治后向各专科分流,而向着连贯性、彻底性的治疗方向发展。尽管急诊科已正式确立为我国的独立临床学科,我国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已有20多年[1]。然而,我国的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仍停留在过去的概念中,无论是教学计划或教材都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急诊医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2]。

1急诊医学的特点及诊疗范围的变化

1.1急诊医学的传统特点

主要表现在:①发病急,变化快,时间紧,无论是急性发病还是慢性病急性发作,或意外发生的外伤等,均较紧急。急诊工作者应快速判断,及时充分救治。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例,要体现“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②发病人群及病情种类无法预估,可能大批同时到来。如食物中毒,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所造成的成批病员,如若处理不当,社会影响极大。③工作紧张忙碌,易出问题。而且就诊患者常处于生命垂危边缘,家属情绪易激动。

1.2急诊医学的新特点

主要有:①急诊科成为医院的危重症患者集中区域,往往各科推诿后的复杂病情患者会于急诊科就诊,“急诊不能拒绝患者”的特点,导致大量复杂病情患者滞留于急诊,甚至全程无法住院,最终由急诊科给予彻底、连续的治疗。因此要求急诊医师具有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广泛的多学科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才能判断跨学科的疑难急诊,做到不误诊、漏诊,并且只有对各科疾病深入的学习及掌握才能做到对于多系统交叉疾病患者做到贯穿始终的治疗。②我国大型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挂号困难,部分患者往往等待时间过长无法就诊,而急诊因采取不限号的条令,导致很多慢性疾病及疑难病例进入急诊科就诊,所以如何从大量病人中挑出紧急、威胁生命的患者成为急诊安全保障的最重要一道关卡。③急诊科夜班情况复杂,常有酒后、打架后、吸毒人员就诊,情况复杂,处理病情的同时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及应变能力。

1.3急诊医学范围扩大

急诊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它是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综合的、全面的观念是它的基本医疗观念[3]。目前,临床各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以骨科为例,分为创伤、脊柱外科、关节外科、手外科、显微外科、骨肿瘤、小儿骨科等,而患者及家属并不能自行区分这些细化的专科,于是就诊地点往往选择急诊科。对于创伤严重的疾病,由于病情急骤、危重,首先会在急诊科做初步处理,而不是白白的浪费救治时间等待专科医生的到来。另外,临床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如患者就诊时以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理论上来讲,应该由呼吸内科或胸外科接诊,但常常这两个科室需要急诊科做第一步临床鉴别诊断,如需手术即送至胸外科,如无需手术由呼吸内科诊治,所以呼吸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实际上是由急诊科完成的。临床实际工作中,如遇呼吸科床位紧张,那么该患者的呼吸衰竭则是由急诊科医生完成治疗。这就造成了急诊医学范围变得更加广泛,需要的临床技能更加全面。

2急诊医学教学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设立急诊医学专业的少之又少,急诊医学教材多比较落后,还停留在过去的急诊初步诊疗、稳定病情的概念。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本科生均未受过系统的急诊医学教学,急诊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急救技术比较薄弱,分配到医院后,也未进行急诊医学课程的专门培训。其次,由于急诊医师不够,还需其他各专科医师轮流补充上岗,很多医院的制度为晋升职称前必须至急诊轮转,可是,往往这批高年资医生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急诊医学培训,对于急诊科的工作并不能完全胜任,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可见,我国急诊医学学科建设仍是相当落后,急诊医学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另外,医院对于急诊科的重视不够又决定了急诊科后备力量不足,现有人员忙于工作,参与教学的难度较大,资源无法充分调动,不能满足卫生医疗系统日益增长的培养高水平急诊科后备力量的要求。

2.1急诊医生时间紧张,造成理论教学不充分

目前,我国急诊科通常是医院内最繁忙的科室,由于投入不足导致储备力量薄弱,通常人员紧张,班次频繁,夜班较普通科室医生多出数倍。另外,急诊科就诊患者超出单位门诊患者数量,且处理复杂、危重患者较多,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下常常对于教学工作无暇分顾,学生常跟随老师进行临床操作较多,但理论教学不够充分,常常有学生与我抱怨说“上班只是重复的做心电图、写病历,并无老师讲解具体患者的疾病发生、发展、治疗的理论依据”,这对于青年医生的成长十分不利[3]。

2.2急诊科患者病情危重,且医患关系紧张,不易于诊疗过程中充分实施教学行为

急诊科患者发病急骤,需紧急处理突发状况,患者家属情绪不稳定,常处于易激惹状态,此时若接诊医生分出时间给予学生理论及实践教学,极易出现纠纷隐患[4]。而且因患者数量较大,不能因教学活动而造成患者的迟滞堆积,因此老师通常埋头干活,与学生交流甚少。另外,急诊科主要抢救工作,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胸腔穿刺引流及心包穿刺等等,因操作复杂,对成功率及操作时间要求极高,否则患者短时间内会出现生命危险,所以让学生能够亲自体会、学习的机会极少,造成了技术操作教学的不能充分实施。

2.3缺乏可控的临床病例

这使得教学工作不能按计划实施。例如在对心肺脑复苏、中毒、创伤救治等内容进行临床见习或实习教学时,常会出现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内没有相应的临床病例,原因是急诊病例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和夜间发病多等特点,造成白天学生见习期间无典型病例,夜间具备典型病例时学生又不在场的状况,导致无法规律有效的实施教学。

3探索科学合理的急诊临床教学途径与方法

急诊科的上述特点造成了急诊医学教学的困难与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教学经验,得到学生及上级领导的好评。当然,所有的前提是带教老师要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始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方法教导学生。

3.1现代急诊理念教学及补充教材

传统教学方式通常先学习书本上的系统、连贯的理论知识,然后经过考试,确认学生掌握后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实习过程中常根据各科特点选择重点需要学习的病患,由学生进行病史采集及临床体检,由此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互相促进。而对于急诊医学,除了必要的理论学习外,更应加强对学生充分讲述急诊特有的思维模式——致命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关系。急诊患者常病情复杂,在看似无迹可寻的多种临床表现、体征或多项化验检查指标异常的情况下,急诊医学针对急危重症患者较为强调“致命矛盾”,也即最短时间内导致患者死亡的病理因素。我们总结归纳致死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比如心肌梗死、肺栓塞、恶性心律失常等,对学生进行充分讲解,使学生面对患者时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避免慌乱。另一方面,面对多器官、多系统复杂疾病的情况下,通过让学生对患者体内病理生理状况的了解,了解各脏器功能的状况以及各脏器功能间关联,抓住目前最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问题,同时注意寻找急性加重的诱因,并采用最简捷、最有效的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进行干预[5],这种理念是急诊医学的精髓,要始终贯彻整个诊疗过程。针对传统急诊教材偏重理论,实际操作细节不足的情况,我们科室总结出一部分补充教材。补充教材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急诊分诊标准,通过规范化的判断细则,让学生能够学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分清疾病的轻重缓急,对急诊工作减轻恐惧,掌握规律。②诊断及治疗的应用细则,将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和化验检查指标范围直接在教材中给出,并将治疗中可能遇到的药物使用剂量、药物及液体的配比方法等细节问题也落到实处。③临床常用操作技巧,将急诊常用到的胸腔穿刺、股静脉穿刺、气管插管等操作经验及技巧写入教材,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认为,补充教材是对传统教材的有力支持,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医学生一味偏重理论学习,而具体到实处、细节之处便无从下手的局面。另外,各医院应根据所在地区或医院自身特点编纂针对性的补充教材,尽量多的收纳本院常见病种,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更深刻的掌握所学知识。

3.2用先进方法学习基本操作技术

急救技能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最能体现急诊医学的学科特色和水平。急救技能复杂多样,包括了非手术性的急救技能如心肺脑复苏术、气管插管术、电击复律术、呼吸机呼吸支持技术等。手术性急救技能如开颅探查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开胸探查心脏缝合修补术、膈肌修补术、胸腔闭式引流术等。非手术急救技能通过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技术[6]用于急诊培训,收效很好。可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亲自示范来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技术要点。如气管插管技术的学习,高仿真模拟人可以模拟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出现呼吸困难或窒息,学生需通过正确的原发病处理和有效的气管插管才能获得模拟人的存活,过程逼真紧张,对于学生技术及心理素质的提高有较大帮助。

3.3创新的教学计划及方式

传统急诊教学计划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跟随带教老师上班,通过观察带教老师当天所做的临床工作来学习。这造成了学生的学习不连续,受带教老师责任心及临床水平影响较大。我们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学生跟随病人而不是老师学习。换言之,实习学生在抢救室或观察室接触到了2~3个病种后就不再接诊其他患者,要从患者入院一直追踪学习到该患者出院或死亡,然后才可以接触下一个病种,要尽量让学生不接触重复病种,这个调配由值班二线完成。每当实习学生完成对一个病种的跟踪学习后,要写病例总结,将所学到的知识彻底消化。同时,当另一名学生接触该病种时,所提出的临床问题需已完成追踪的学生回答,让他们教学相长。

3.4急诊人文精神的学习与善恶鉴别的传授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卫生实践中的应用与体现,是反映医生对生命的根本态度,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也是近年来临床医患矛盾和纠纷突出的重要原因[7]。急诊医学面对的是各类紧急及危重症病人,是与死亡最接近的学科,也是最易出现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的学科。因此,在临床教学中除了教授给学生基本的急救技能和知识外,培养学生尊重患者隐私,尊重患者人格和以人为本的医学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应是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目标。举例说明,以“您”来称呼每个患者就是一个良好交流的开始。礼貌用语是每个医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和基本要求。其实有的时候患者要求并不多,与家属真诚的握手或点头示意会减少很多的纠纷和冲突。另一方面,急诊也是社会阴暗面的缩影,一些吸毒、酗酒的人员也是急诊医务人员的安全隐患,教授学生临床知识的同时,也应教授基本的善恶鉴别方式,教会学生如何不被“恶”侵害自身权益,也是保护学生积极进取的迈向专业精英的手段。临床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急诊医学作为一个年轻的临床学科,临床教学任重而道远。在现有的教学体系和方法上,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还需要不断总结与开拓,逐步完善,要想形成既具有自身特色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急诊医学教学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进取、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王一镗.加强急诊医学教学的基本建设——祝全国第一个大学本科急诊医学专业的诞生[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1(4):272.

[2]王军,吴梦茹,杜俊凯.急诊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4(2):318-320.

[3]金伟,罗燕.急诊临床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s1):40-42.

[4]崔俐俊,季滨龙.急诊科医师职业压力源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6,23(11):1060-1061.

[5]李飞,成祥林,孙亚凌.“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5,(22):55-57.

[6]佟秀凤,佟丽波,李娟.仿真模拟人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38(6):139-140.

[7]吴宝捷,梁美英.医校结合模式下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30(8):1014-1017.

篇2: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解析论文

急诊医学(EmergencyMedicine)是现代临床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跨学科的边缘学科,是研究和处理各种急性疾病、各种疾病的急危重阶段的临床医学。它涵盖了各临床科室的急症、危重病、危重症监护、院外各种突发环境下的紧急医疗救护、灾害和灾难医学、创伤及中毒医学、急诊医学管理等。急诊医学的发展是在传统医学基础上形成的,与传统医学既相互关联,又显然有别。急诊医学相关领域宽,因此具有横向整合各门医学的特性,虽与其他医学专科有某程度的重叠,但更为深入且集中于急危重症阶段,它是医学中的医学。高等院校附属教学医院的急诊科,应当是由一群高素质的人才、能应对急重症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组成的医疗团队。因此,优质且专精于急重症医学之医师是提升急重症医学质量的基本要件。正是由于急危重症医学的特点及与其他专业的区别,它的人才培养也与其他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区别。作者结合近年协助急诊医学教学及临床实习管理的经验,从临床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两方面入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急诊医学的教育目标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急诊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急诊医学的教学必须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常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急诊临床思维方式和掌握临床技能的目的,这一方面由于原有急诊医学教学培养计划的局限性,使教学与临床实际工作脱节,从而无法适应学科快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医学招生人数的增多,医学发展观不一,使得其经过原有教学后仍有在临床思维局限、实践操作水平不高等问题。作为教学医院,我院已开展急诊医学教学18年,从开始把急诊医学作为选修课到现在列入必修课,由面向医学本科生教育到现在普及到七年制教育和急诊医学硕士生的培养,这些变化,对我们的急诊医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急诊医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急诊医学及相关人文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能够适应急诊医学飞速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对急诊医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以满足和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2充实急诊教学内容,紧扣医学发展

急诊医学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知识,目前我国急诊医学教育仍没有统一的教材,虽然卫生部先后组织专家编写并出版《急诊医学》及《急危重症现代救治方略》两本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但急诊教学时间较短,要全面学习急诊急救知识仍较困难,要使学生达到从整体上认识常见急危重症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能熟练进行急诊的基本操作的教学要求,必须要紧扣医学发展培养急救意识和能力,充实急诊教学内容。笔者先后多次在学生中进行急诊教学内容调查问卷,开展带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定了与学生需求相适应的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选择重点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真正实用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内外急诊急救最新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当今世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此起彼伏,如早期的SARS、禽流感爆发、当前的甲流肆虐,地震、矿难等天灾人祸,使我们要及时修改急诊教学内容,力求做到既符合现代急诊医学特点,又言语通俗、准确,深入浅出,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先进性、适应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及时了解和接受新理论、新进展,让他们牢固树立求新、探索及创造的思想,有利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授课质量,为医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目前医学生临床急救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将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人体模型和常见急救术作为教学小课补充引入教学内容。这样以来,在理论知识学习后进行人体模型操作训练,能充分利用模型训练感性、直观、易于记忆等特点,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具体操作方法,还能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相互联系和拓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急救技术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3改进急诊医学教学方法,提高急诊临床实习质量

我们从几年前开始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进行急诊医学教学。充分发挥我院急诊科急危重症多的资源优势,带教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急诊医学教学数据库,在平时临床工作中,通过用数码相机拍摄实物标本、典型病例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对一些成功病例急救过程进行录制,收集大量医学图片素材。把抽象的、复杂的理论通过表格、图片、照片、动画及录像等多种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多媒体模拟现场或者模拟人进行情景式教学,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急诊氛围,增加学习兴趣,又能向学生灌输急救理念,让学生学到更多急救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带教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自己作出诊断并拟出诊疗计划,带教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通过提问、引导和分析,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临床逻辑思维,加深理解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又能培养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习教学要求,制定完善临床实习计划和要求,明确急诊实习中必须掌握的内容,重点强调急诊中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此我们编制了常见危重病急诊救治技术的规范操作流程图,对于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术、呼吸机使用等等由带教教师除结合病例进行分析讲解外,还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查资料进行解答,对急救技术进行规范操作示范,让学生反复进行训练,使其掌握要领。学生实习结束后,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及临床操作考核,考核合格方可出科。与此同时,为在有限的实习期间内见到更多的急诊病例,掌握更多的急救知识与技能,达到急诊实习效果,我们灵活调整实习时间。如根据下午急诊患者较少,住院观察患者事情不多而晚上急诊及抢救患者较多的情况,让学生下午看书,晚上来科里参加急诊及抢救工作,这样以来,学生见到了更多的急诊抢救病例及急诊抢救技术,急诊实习兴趣也随之更浓了。

4加强急诊教学管理,提高带教教师素质

科室领导要重视和支持教学工作。在急诊临床实习过程中,设专门教学辅助人员进行临床实习管理,加强与实习生交流,了解实习生在急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将实习带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各带教小组的带教教师,从而不断改进临床带教工作,尽可能地满足实习学生的急诊实习要求,增加急诊实习兴趣,在有限的急诊实习期间内,见到学到更多的急救知识与操作技能,更好地完成急诊实习任务。要求临床带教教师正确协调处理医疗、教学、科研三重任务的关系,纠正重医疗轻教学不正确观念,把完成教学任务情况纳入到年终考评中去。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及时了解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新动向和相关文件,使教师真正认识到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通过观摩教学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青年教师试讲课及小讲课、参加教学竞赛等来积极探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关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要求教师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以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关爱学生,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以教师的榜样、风采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激发他们对急诊医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对急诊医学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树立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5培养学生换位思考及医患沟通能力,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急诊工作高强度、高风险,压力大,特别是危重患者,不论是患者和家属,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情绪常不稳定,甚至言语过激,容易发生医疗纠纷,甚至引起法律诉讼。医务人员的言谈举止也至关重要,对患者病情发展和家属情绪有着明显影响。粗俗的态度和言语可使病人情绪恶化,加重家属的焦虑,使患者和家属对医护人员产生反感和不信任,也是引起医疗纠纷的导火索。我们强调带教教师在学生急诊实习时,教导学生应该谦虚谨慎,注意说话的态度,把握分寸。不要盲目自信,切忌“没事”、“不要紧”之类的大话,因为病情的发展有时是不可预料的,特别是危重患者,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医患沟通,进行换位思考,使学生更真切的体会患者和(或)家属的心理状态,通过这样的途径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和实际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急诊临床教学中我们也加强了学生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尤其强调对医疗程序规范化,严格遵守相关指南,杜绝诊疗过程操作中的随意性和不规范行为。如:举证责任倒置、无过错原则,使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降低今后实际工作的医疗风险。

篇3: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探讨

急诊医学在我国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和时代要求仍相距甚远。高度重视为急诊医学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的急诊临床教学,是逐步缩小这种差距的重要途径之一。急诊临床教学应从自身规律和社会需要出发,确立科学合理的临床教学途径和方法,不断扩大学科受重面,合理安排实习时间,更要通过提高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完善其知识结构和技能,加强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为我国急诊医学这一新兴学科的不断发展提供根本保证。急诊医学现已成为与内、外、妇、儿各二级学科并驾齐驱的独立学科,其临床作用日益凸显,无论是培养新时期合格的医学专业人才,还是出于对急诊医学自身发展的考虑,急诊临床教学均应成为医学生临床实践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1 急诊临床教学的现状

1.1 对急诊教学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急诊医学等同于急诊科的治疗,使得该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存在诸多局限,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急诊医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是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包括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等,综合的全面的观点是它的基本医疗观念。在这一体系中,医院急诊举足轻重,可以说是急诊医学的主体,因此,目前人们对急诊医学学科尤其是急诊临床教学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医院急诊这一环节。虽然急诊医学学科建设这几年有了飞速发展,但就教学体系本身而言,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理论教学方面,急诊医学课程仍是选修课,不能引起医学生的足够重视;临床实习阶段,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也缺乏保障,首先是院前急救未开展,目前还是空白。其次,在教学计划安排上,时间仅为2周左右,较为短暂,加之未考虑急诊医学的临床特点,随机性较强,病人往往晚上较多,而白天因与其他科室门诊冲突,使急诊病人减少,这样医学生实习时一般在正常上班时间内无法遇到真正的急救病人。另外,每轮到急诊医学实习阶段,学生却面临着考研寻找分配单位等,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急诊科实习,从而使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实习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1.2 临床能力训练不够

急诊医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既具有普通二级学科的共性,即临床实践需要教师传、帮、带和言传身教,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即疾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主体的特殊性,使经典的床旁教学,现场教学受到极大限制,取而代之的是回顾性分析。带教老师就临床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原则的讲解较容易接受、理解。但这时学生也便成为医生所做诊断的接受者,医嘱的执行者,失去了自己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1]。而且由于患者病情较紧急的特点,学员有意或无意把自己放在接受和做一些具体操作工作的位置,这对今后独立接诊和处理病人很不利。一些学生偏重于依赖先进的仪器检查,乐于直接得出疾病的诊断结果。不愿通过问诊、查体等获得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不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而是图省事简单,相信仪器检查所提供的数据和图像。这样不仅有可能导致误诊误治,而且会在今后急诊工作中形成简化思维,不利于处理复杂病情及急诊思维能力的提高[2]。

1.3 教师编制紧缺

由于编制紧,高年资医生仍拼搏在第一线,并承担常规夜班轮值,自然存在补休问题,上班时间极不规律,因此实习排班只能实行值班医生带教制,而不能像病房那样固定班组带教,从而造成教师与实习学生间交流少、缺乏沟通,实习学生必须不断适应各个教师不同的带教风格,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教学效果。

1.4 临床教师的投入不足

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的提高,使临床诊疗及自我提高成为医生第一要务;另一方面,有限的师资力量承担着院内急救及危重监护等多个层面的工作面,日常工作运转困难,没有精力顾及教学,日常医疗工作与临床教学存在矛盾。

1.5 教学支撑条件的不足

如缺乏固定的教学场所及必须的教学设备,带教经费不足,教学时数与职称评定脱节等,势必影响带教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 改善急诊教学的对策

2.1 科学合理的安排急诊临床教学

首先,要把急诊医学作为新时期医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学安排上,面向全体医学生开设急诊医学课程,并且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乃至人文学科,以提高急诊医学学习的有效性。其次,医院应想方设法提高急诊临床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从实习时间、实习管理、教学方法等等环节加以保证。目前,院前急救是空白,可考虑医院与急救中心联合随急救车完成2~3次院前急救的实际操作,从而培养提高他们的院前急救意识。在急诊临床教学时间安排上应保证有3~4周,并且安排在其他科室实习后,学生实习应纳入临床医生的运作程序之中,实行跟班轮转,这样,从时间上保证学生系统地全面地接受急诊医学训练。另一方面,要切实理顺急诊临床教学管理,由急诊科具体负责急诊临床教学,做到统一安排。

2.2 重视入科教育

搞好入科教育是提高临床实习效果的前提,对急诊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入科教育应首先向实习医生交待急诊科工作性质及工作特点:病情急、时间急、患者与家属的情绪更急;病人就诊存在明显的高峰期,经常需要连续作战,抢救病人常持续数小时且人手紧缺;时间无定时,生活无规律,别人休息我们上班,别人过节我们正忙。还要交待急诊医师基本的素质要求:第一,知识面要广:急诊医师常面临各种复杂情况,涉及多学科领域的内容,同时需短时间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急诊医师拥有较全面的知识,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遇急不躁,临阵不乱;第二,需培养先救命后治病的思维方式:急诊医生首先应抢救病人的生命,稳定病人的病情,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争取时间和机会;第三,应具备三个能力:应急反应能力、急救思维及处理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此外还应具有爱伤观念、吃苦耐劳等精神;要主动参与、善于追踪;要有及时复习、总结的习惯。总之,通过入科教育,让学生对急诊医学做到心中有数,及早实现角色转换,避免学习上的依赖性,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2.3 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2.3.1 在工作中让学生体会急诊医学接诊、治疗中“急”的特点

工作中常常遇到紧急病症,这时在诊断和治疗的思维方式及采用的具体救治方法上与一些常规有所不同。例如对于一个严重多发伤患者,对于诊断何为主何为次、制订抢救措施、手术顺序、监护等应全局考虑,通常工作顺序是从诊断到治疗,而在严重创伤时应抢救先于一切,可边抢救边诊断边治疗。详细的诊断和确定性治疗必须在抢救获得一定的成效后才进行。急诊的病情往往是较紧急,常常不允许详细地询问病史,系统的体格检查,而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病史的要点,掌握已出现的体征,建立基本的体检和诊断思路,迅速提出处理方案。这样可在急诊学习中训练出敏捷的思维。

2.3.2 及时进行病例点评和讨论

即针对前一日尤其是夜班接诊的典型病例、特殊病例和死亡病例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点评和讨论,总结抢救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讨论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不明白的问题做必要的解答、分析,并指出常见思维错误的原因及正确的思维方法,使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取得临床经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还可拓宽知识面,扩大学习视野,有助于培养急诊思维[3];这也是急诊教学的重要渠道。

2.3.3 加强床边教学

对急诊抢救和急诊查房,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如何处理,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并且要掌握如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发生病情变化说明了什么,把病人的临床表现与基础理论密切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这样在查房时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独立诊断和处理急诊临床问题的能力,改变他们只当配角、记录员,事事等待和听从带教老师指示的被动局面[4]。

2.3.4 每周一次的专题讲座

使实习学生既受到全科教育,又能了解专科进展,实现专科基础上的全科和全科背景下的专科相统一,这就把急诊科实习与各专科实习有机衔接起来,前后呼应,有利于提高整体实习效果。

2.4 增加投入,改善临床教学条件

改善临床教学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增加硬件投入,设置专用教学场所,配备必须的教学器材,建立数字化教学平台,借助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展现心肺复苏、常见急危重症的救治流程,不定期进行师资培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及教育技术,积极探索适合当代医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2.5 提高临床教师的带教积极性

启动激励机制,激发带教积极性,医院应将临床带教情况纳入对高年资医务人员的工作考核范畴,并与教学职称评定挂钩;落实带教教师教学经费的发放;开展优秀带教、教学先进集体的评选工作,多渠道激发带教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总之,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急诊临床教学应从自身规律和社会需要出发,确立科学合理的临床教学途径,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使急诊医学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高加蓉,黄静,刘禹连.以加强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医院管 理,2006;26(12) :42~43

[2] 丁会,王建国,迟宝荣.启发诱导和互动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3) :49~50

[3] 裴红红,杜立峰,许明璋,等.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改革的经验和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1) :109~110

篇4: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解析论文

【关键词】 医学影像科;急诊处理;临床分析

在临床急诊之中,医学影像科工作所起到的作用非常重大;医学影像科在急诊处理方面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会对临床急诊处理工作造成直接影响1。本文分析了50例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到2012年5月医学影像科急诊处理的50例患者,男29例,女21例;患者的年龄为24至70岁,平均43.5岁。

1.2 方法 回顾分析5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资料,并分析医学影像科急诊处理工作的要点,总结临床急诊处理中应注意的事项。

2 医学影像科急诊处理工作的要点分析

2.1 对急诊患者所具有的特征进行了解,能优化急诊处理工作 急诊患者所具有的特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急。在急診科中的患者多病情危急,检查与救治患者的过程中应争分夺秒,稍有疏忽,将会对病人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或直接导致死亡2。第二,危。进行急诊处理的患者多为病情重及生命垂危者,必须迅速进行检查,否则将会为患者带来不可逆转之损失。第三,重。在急诊科当中的患者常常无法自行走动,更不能任意搬动,无法很好的配合检查。

2.2 医学影像科急诊处理分析

2.2.1 对急诊患者病情的变化及药物治疗进行观察 做好院前抢救工作,密切观察及记录患者的各项生命活动指标,如呼吸、心率及脉搏等变化,以便为判断病情状况提供参考,为病情预见及后期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如患者正在输液,要密切注意是否出现输液外渗及不良反应等,合理控制静脉滴注速度,避免接触注射部位。

2.2.2 医学影像科的接诊程序 医学影像科当中的工作人员应该在接到申请单及CT检查摄片时,就立即仔细阅读及观察相关的说明及患者情况,以便准确把握患者病情及相关的临床资料。如申请单上出现了字迹不清楚的现象,则需要马上联系临床医生,联系之后方可确认,万不可胡乱猜侧;同患者家属交流与沟通,以便了解患者具体的病情,进而制定出相应的急诊处理方案3。此外,为了能赢得最优抢救时机,可在后期处理具有复杂程序的事项,如急诊患者直接进入到医学影像科,则应经过临床医生的急救处理之后,才可以进行摄片或CT检查,以预防发生意外。

2.2.3 相关的检查准备工作要做好 以申请单作为依据,快速简单询问患者病情,以制定合适的影像检查方案。为患者检查时,检查参数就会对检查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必须准确调节及设置相应的检查参数。可选择大规格的数码板及片盒等进行摄片,让患者保持适合的体位,以方便常规检查,并使获得的影像检查资料变得相对精确。如急诊患者受到体位限制,则应选择患者能够接受的体位。在检查时,应尽量避免变动患者体位,可利用移动性的机架或X线球管,尽最大可能在同一体位下完成多项检查。

2.2.4 影像学科的检查操作 科室内的工作人员应熟悉设备操作步骤及相关性能指标,并熟练掌握检查位置,轻巧适度操作检查设备,如检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则应立即进行检查,以为临床治疗赢得宝贵时间4。根据初步诊断报告及临床表现,准确判断检查角度、参数及部位,进而为治疗提供价值较高的影像资料。减少搬动病危及昏迷者,摄片工作可在担架或平车上完成;如病人有严重外伤,则需要行站立式检查,以观察是否存在血气胸及脏器穿孔等情况;如患者无法站立,则可取坐位及半卧位。

2.2.5 诊断报告的出具 检查完成后,应及时出具急诊报告,不可遗漏关键阳性征象;如在检查时,患者被体位所制约,不能获得准确的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为了确保顺利实施抢救工作,影像科也应提供一些参考价值较高的影像资料。

3 结 果

经过医学影像科的急诊处理之后,5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良好,影像科出具了及时、准确及清晰的报告单。

4 结 语

急诊患者具有多变及复杂的病情,这对医学影像科的处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操作不当,将引起病情的延误,造成救治困难。因此,在急诊处理工作中,医学影像科应及时出具性相应的检查报告。如患者出现了同病异影或异病同形的状况,则可根据临床病症与检查资料进行确诊5。医学影像科的急诊处理隐含的风险较大,所以必须科学防范风险,应急处理突发事件,努力将各个环节做好,以便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影像检查信息给临床医生,从而顺利开展急诊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惠军,和金玲,付国宝,陈庆,李晓真.急诊医疗工作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6(12):8720—8721.

[2] 刘静,马令.放射科急诊工作素养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9,26(3):312—313.

[3] 康腊梅,孙华.基层放射科急诊摄片工作的应急措施[J].实用医技杂志,2009,35(21):653—654.

[4] 贺斌,聂勤,谭隆旺.成友华医学影像科急诊处理的几点体会[J].西南军医,2009,11(2):649—650.

篇5:探究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模式论文

虽然目前急诊医学在国内医院临床体系中已得到充分重视,各类二甲以上医院基本都开设了急诊科室(笔者工作的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也于近年开设了急诊科室),但从调研反馈情况来看,国内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培养仍未成为独立体系,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急诊医学的理论教学仍未独立,仍然采用“大杂烩”式的内科、外科混合教学作为急诊理论教学基础;(2)临床实习欠缺,上海市住院医师职业培训培养计划中,在急诊见习实习时间非常有限,且大部分医院未对实习医生展开急救演练培训;(3)未针对急诊医学独特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医生心理培训和医患沟通技能培训;(4)由于急诊特有的倒班制度,急诊医学理论临床教学难以系统性的开展,大多为碎片化的临床个案教学。

急诊临床实习医师普遍特点

作者单位: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052医科大学生在经过五~七年的大学基础培训后(上海市还包括两年的住院医师职业培训),进入急诊科室工作,其自身能力素质与一名合格的急诊医师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1)对急诊环境陌生,心里上未做好应对急诊高强度节奏工作的`准备。

与其它门诊不同,急诊是24小时班制度。由于人员编制等原因,急诊医生大部分要求独立值班。作为实习医生,心里上暂未做好独立看诊的准备。急诊病患发病急、疾病谱广,病患和家属情绪激动,更加大了诊断的难度,作为实习急诊医生,心里承受压力大,暂时未能做好应对急诊高强度节奏工作的心里准备。

(2)临床经验少,缺乏足够应对能力。

实习医生一般临床经验较少,特别是急诊临床经验几乎没有。面对急诊发病急、发病重的工作情况,普遍缺乏足够应对能力。

(3)医学理论知识体系不够全面,临床操作技能欠缺,不能满足急诊临床的要求。

急诊医学作为综合性、全面性的医学学科,对执业医生要求极高,需要急诊医生具备全面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熟练的临床操作技巧,绝大部分急诊临床实习医生暂未达到要求。

(4)医患沟通能力欠缺

急诊临床医学面对病患发病急、发病重、不能准确表达症状、患者和家属情绪激动情况非常普遍,极易引发医患矛盾。因此要求急诊医生具备高超的医患沟通技能。目前来看,急诊临床实习医生普遍存在欠缺。

(5)对急诊倒班制度不适应

急诊作为24 小时班制,采用值班医生倒班制度。对急诊医生生物钟影响较大,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调整适应,急诊医生自身也需要心理建设和辅导,才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急诊特殊的值班制度。

目前急诊临床教学的特点和弊端

急诊临床教学工作,肩负着培养合格急诊临床医生的重任。作为带教导师,不仅要教授给实习医生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还要让实习医生学会如何与患者沟通,妥善处理好新环境下的医患关系,培养出适应当前医疗环境的实用型高级急救人才。目前国内医院急诊临床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临床集中教学采用多传统PPT 照本宣科式宣讲:缺乏针对性,不足以应对急诊复杂的病症特征。

(2)实习医师存在被动式的、跟随式的观察学习:带教导师在查房问诊时候,实习医生缺乏参与感,缺乏主动思考,不利于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合格急诊科医生。

(3)临床教学案例碎片化:带教导师结合临床病例讲解病理和施治,有一定实际意义。但由于其随机性较大,不系统,不利于急诊科实习医师的尽快成长。

(4)临床操作教学课时少,考核机制不完善:急诊医疗需使用很多医疗器械,对急诊医生操作节能水平要求较高,大部分急诊科室对此块内容重视不够,认识不充分,且未形成相应考核机制。

(5)理论知识学习采用放任型的自我学习:急诊医生需要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普遍存在急诊医师自我学习缺乏指导的情况,自我学习没有针对性,知识体系不健全,不能满足急诊科医师全面、准确的知识储备要求。

急诊临床教学模式上的探索和实效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室自创立以来,在急诊医学临床教学领域不断探索,形成了一整套急诊临床医生培养体系。针对急诊医学学科自身特点、急诊实习医生普遍特点、目前国内医院急诊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梳理和思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急诊临床教学要回到“病床前、仪器前、操作前”,一切教学工作围绕“切实提高急诊实习医师水平”这一目标进行。

(2)要尽可能创造实习医生临床操作的机会,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在医生个人能力考核中所占比重。在国内机制中,考核才是最高指挥棒,把急诊实习医生的考核评定与操作技能挂钩,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促进急诊实习医生提高和巩固操作技能的紧迫感,这也需要急诊科室乃至全院在医疗器械资源方面的倾斜和支持。

(3)角色换位:让急诊实习医生与带教导师角色换位,自己模拟充当主角,担任主讲,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在晨间查房时,针对急诊实习医生较为熟悉的病患,急诊带教老师在不影响诊疗且带教老师在旁指导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动手,尤其像心肺复苏(CPR)、气管插管、洗胃等操作,充分做到“放手不放眼”。

(4)开展急诊“临床急救演练”。笔者工作的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在这方面开展较为成功,已成功开展过多次“临床急救演练”。演练模拟实际急诊抢救全过程,从接诊、诊断、会诊、抢救全过程高仿真模拟。从调研反馈的情况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习医生普遍反映经过演练,对急诊的特点有了更直观、更深刻、更感性的认识。目前医学诊疗手段飞速发展,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开展高端模拟系统的训练,例如北京宣武医院,已经将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技术用于急诊培训,收效很好。

(5)充分利用微信、APP 等新媒体模式,增加急诊医学学习的趣味性,激发急诊实习医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趣味学习。急诊医学临床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理论课中适量的插入结合教材的影像学资料,加深实习医生对急诊医学的直观印象。各种医学APP 广泛使用,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身临其境的体会,例如制作气管插管的Flash 动画,可直观反映气管插管的过程、易发生误插的原因及避免措施,给学生留下深刻记忆,取得了良好效果。

(6)加强急诊临床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医务人员调整自己和患者的医学观念,有助于医患双方相互正确理解对方、协调关系,保证医疗活动顺利进行。医患纠纷日益增多的当今时代,急诊科室作为医患高危区域,医患沟通能力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是医学诊断和临床治疗的需要,是减少纠纷、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也是社会对医师从业的基本要求。笔者工作的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室,非常注意对急诊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经常利用科会时间沟通交流相关经验体会,培养提高急诊实习医生实际沟通能力,患者投诉率长期保持在极低水平。

(7)每周组织科内小讲课或病例讨论,让年轻的急诊实习医生在交流中学习提高,也起到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作业,在科室内形成良好的学习奋进的氛围,给年轻的急诊实习医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结 语

篇6: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解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究如何在急诊医学临床实践中运用循证医学理论方法及成果。方法对比分析循证医学在急诊科临床实践中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满意度、治疗效果、诊断符合率等方面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结论急诊临床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方法理念及其原则,是急诊医学临床的的有效手段,值得在急诊临床医学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急诊医学临床实践;循证医学;运用方法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医疗事业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急诊是医院医疗服务的窗口,直接反映了医院医疗水平。所以,临床医护工作者应该在急诊过程中运用循证医学思维,结合临床实践,更好、更快的挽救急救患者的生命。目前,从急诊医学的发展角度来看,因其跨多个学科的特点,要求医护工作人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引用循证医学思维、学习循证医学得理念、更加具体的了解目前急诊临床实践的应用方法的。本文通过对急诊临床实践诊疗过程中的理念及其具体措施来探讨急诊医学临床实践中循证医学的应用[1]。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我院7月至9月的82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救治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1名,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在8~58岁之间,平均年龄(25.36±4.24)岁。其中心脑血管疾病病23例,突发事故致伤11例,肾绞痛患者7例;对照组患者41名,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在10~59岁之间,平均年龄(26.16±4.32)岁。其中心脑血管疾病病22例,突发事故致伤10例,肾绞痛患者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类型、性别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比较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以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治疗,方法如下。成立循证小组,包括医疗人员和护理人员共同研究急诊医学临床实践中应如何应用循证医学的成果和理论。首先对患者类型进行分析,包括病史、体征、事业检测结果等,并提出问题,探如何提高急诊科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护理过程中如何加强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怎样加强医师和护理人员的合作,提高医院整体的义务水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制定怎样的治疗和护理步骤、肾绞痛患者治疗的标准化流程、院前急救对整体急诊临床医学的提高等问题。在提出相关课题后,小组成员进行专项研究,共同对相关问题进行检索,总结相关治疗经验。本次共检索134篇文献,并分析了我院以往病理,得出如下几项理论成果:①肾绞痛患者应着重注意体征、症状方面的监测,并做好辅助检查;②院前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救治率,应作为急救的一部分在临床中推广;③医护人员应与主治医师加强沟通,并共同制定重症患者的护理计划;④舒适护理能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满意度[2]。此外还制定了相应的不同疾病急诊的标准化流程并在全员进行了推广。对我院的医疗设施、人员设置、科室分布都做了一定的调整。收集观察组患者的基本信息,着重对急诊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在治疗那过程中对先关流程和措施进行验证并改正。治疗结束后,收集两组患者在诊断准确率、治疗效果、护理及治疗满意度、治疗依从性评分方面的差异。满意度评价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级别。治疗依从评分包括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患者用药依从性、检查配合度等24个项目,共100分。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统计相关数据,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

2结果

经过本次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95.12%,治疗依从性评分为(91.57±3.22)分。诊断准确率为92.68%,治疗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70.73%,治疗依从性评分为(73.64±5.63)。诊断准确率为75.60%,治疗有效率为85.36%。观察组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3讨论在传统医学中,医生一般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自身所具备的医学知识、及临床经验来对病情进行诊断。而医生的临床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凭借医生经验的治疗方法一般可能会影响临床疗效,耽误了正确的诊断延长治疗周期,增加病患痛苦,浪费医疗资源。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及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型的科学诊疗技术不断开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现代循证医便是其中之一。循证医学是近年来在医学的不断实践中发展起来的.[3]。循证医学可以准确地应用当前最好的研究依据,并且结合临床医生的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与此同时,了解患者的愿望,将三者完美的结合而得出的治疗方案。循证医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的学习方式。主要包含了以下步骤方法:首先要根据病人的病史及对患者的检查结果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对其进行有价值的治疗方法匹配,找出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再次,检测临床证据的真实性、合理性及其实用性;最后,可以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对病人制定最有效的诊断及诊疗策略。循证医学的最大优势是可以诊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疾病,并有良好的预后治疗方案[4]。综上所述,循证医学取代传统的经验医学,将会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急诊临床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方法理念及其原则,是急诊医学临床的的有效手段,值得在急诊临床医学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利.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循证医学工作平台的构建和应用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

[2]杨德兴,李瑶,王碧成,等.急诊医学专业住院医师应用临床决策方法的探索与研究[J].重庆医学,,11:1524-1526.

[3]李婷婷,周光帅,陈侃侃,等.苏北三甲医院临床医生对循证医学的了解和实践现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01:9-12.

篇7:急诊医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内容广泛。该课程目前作为医学本科生的指定选修课。

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急诊医学、急症和危重症的临床特点和诊治规律。掌握常见急、危重症,各种急救技术和监测技术。

二、课程基本要求:

1、急诊医学的理论部分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1)使学生了解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加,急诊医学是一门日益重要的学科,有其特有的临床认识方法和要求。

(2)使学生明白善于发现和预测病人的危急情况,稳定生命体征,抢救生命是急诊的主要任务。

(3)使学生精熟各种常见危重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判断及正确的处理。(4)使学生掌握为抢救危重病人而必须进行的各种急救技术和监测技术。

(5)使学生能全面的评估不同阶段的危重病人的病情,并会合理的分流病人。

2、急诊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各种急救技术和危重症监测技术将是教学中的重点。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模拟现场、实地操作,并通过录像、幻灯、多媒体教学等手段达到教学目的。另外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急诊抢救室和EICU。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题下,观摩急救现场,感受紧张气氛,见习危重症的救治方法

3、院前急救部分的学习是先通过课堂讲解,重点介绍什么是院前急救,院前急救的意义,国际、国内、上海地区急救现状,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发展趋势,然后安排学生参加“120”急救工作来达到熟悉了解院前急救的目的。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急诊医学总论

1、急诊医学的概述。

2、急诊医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

3、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

4、急诊医学特点,急诊思维方法,急救原则,急诊医生的素质要求。学习急诊医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章、心肺脑复苏

1、心肺脑复苏的概念,临床死亡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死亡的分期。

2、心跳骤停的诊断。

3、心肺复苏。

4、脑复苏。

5、脑死亡的概念、判断方法。第三章、休克

1、休克的概念、病因分类、分期和动向的判断。

2、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的诊治方法。第四章、MOSF

1、MOSF的概念和发病机理探讨。

2、MOSF的早期临床表现、诊断标准。

3、MOSF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第五章、昏迷的诊治

1、昏迷的概念及昏迷程度的判断。

2、昏迷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3、昏迷的治疗原则。第六章、急性腹痛

1、急性腹痛的病因及发病原理。

2、急性腹痛的诊断。

3、急性腹痛的治疗方法。第七章、急性中毒

1、急性中毒的概念、流行病学资料。

2、急性中毒的诊断。

3、急性中毒的治疗方法。第八章、常用急救术

1、徒手紧急气道开放的方法:舌跟后坠的处理;异物梗阻气道的处理;喉梗阻的处理。

2、使用器械紧急气道开放的方法:口咽通气管、鼻咽通气管、喉罩、气管插管、环甲膜穿刺术。

3、动脉穿刺。

4、深静脉穿刺。

第九章、机械通气

1、呼吸机工作原理及对机体生理的影响。

2、人工呼吸器使用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3、机械通气的监测、模式、撤机指征和方法。

4、机械通气中存在的问题。第十章、ICU的设置与监测

1、重症监护病房的设置。

2、重症监护病房的收治适应症。

3、重症监护病房的监测内容和方法。第十一章、多发伤

1、多发伤的定义。

2、多发伤创伤后的全身反应。

3、多发伤的伤情评估。

4、多发伤的处理。第十二章、急诊影像

1、损伤性急诊影像学诊断。

2、非损伤性急诊影像学诊断。

3、介入放射学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第十三章、院外急救

院外急救的重要意义、具体方法和发展前景。

四、实验课设计的内容:

第一次实习:心肺脑复苏和徒手紧急气道开放术 学时:3学时

方法:模拟现场:病人发生心脏呼吸停止—判断—呼救—就地CPR 内容:

1、体外心脏按压在模拟人上进行(病人体位、按压部位、方法、注意事项等)。

2、徒手气道开放术在模拟人上进行。

3、口对口、口对鼻人工呼吸在模拟人上进行。

4、简易呼吸器的使用。

5、体外心脏按压机的使用。

6、心脏穿刺术的见习。

7、开胸按压的准备、实施及手法见习。

8、除颤机的应用见习。

9、体外心脏起搏术见习。

10、经皮心腔内起搏术(录像)。重点:1—4 第二次实习:使用器械紧急气道开放及人工呼吸器的使用 学时:3学时

方法:观看录像,并在模拟人上进行操作。内容:

1、口(鼻)咽通气道的安放。(附:喉罩的安放)

2、经口、经鼻气管插管的步骤及方法。

3、环甲膜穿刺术。

4、气管切开术。

5、深静脉穿刺术。

6、动脉穿刺术。

7、呼吸机的结构和使用方法。重点:2、5、7 第三次实习:多发伤的救治 学时:3学时

方法:同学间互相进行

内容:

1、包扎、止血、固定、清创、缝合和搬运。

2、心电图的描记。

3、微量血糖的测定。

4、浅静脉穿刺术及输液准备。

第四次实习:院外急救

学时:8小时工作

内容:每人跟一辆急救车,上班8小时,实地参加院外急救。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

篇8:眼科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探讨

关键词:急诊眼科,临床教学,教学内容

急诊医学是1979年在国际上被公认的一门独立医学学科,我国急诊医学于1983年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承认为一个独立的专科,并明确规定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均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急诊科[1]。眼科急诊是伴随急诊医学快速发展的边缘子学科,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及不少区域工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眼科疾病谱已较20年前发生了一定变化,以眼外伤为主的急诊患者群体近年来明显增加。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医院尚未开展规范、系统的眼科急诊医疗临床教学,而眼科急诊临床工作对眼科急诊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眼科急诊医学的教学必须向更高层次迈进。

1 眼科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现状

多年来,在我国绝大多数综合医院均没有设置独立的眼急诊专科,眼科急诊患者白天被分诊到眼科由眼科门诊医师治疗,夜间则由安排到急诊科值班的眼科医师治疗,需进一步治疗者则于次日转入眼科。尽管近年随着各地为数众多的眼科专科医院相继建立,隶属于眼科的各亚专业学科进一步分化,眼科急诊临床工作得以重视并迅速发展,然而即使在绝大多数的眼科专科医院,也没有设立独立的眼科急诊专科和建立专职的眼科急诊医疗队伍,眼科急诊临床工作仍然由各眼科亚专业组医师轮流担任,有的地方甚至将眼科急诊手术作为年轻医生练习手术的机会。当前,各眼科亚专业汇聚的人才是我国眼科急诊的主要技术力量,由于无独立的眼科急诊专业组专管,这当中大多数医师没有接受真正意义的眼科急诊教育培训,其急诊知识与临床技能主要来自上级医师“师带徒”形式的传授,而这些上级医师本身也无接受全面、系统、规范的眼科急诊培训经历,其临床教学水平可想而知。

我国眼科急诊医学继续教育资源也十分贫乏,目前国内尚无眼科急诊教学培训的组织机构,在全国及各省市、地等各级眼科学会组织中均无眼科急诊学组,各级眼科培训单位几乎未开展过眼科急诊教学进修与培训工作,各类眼科专业期刊与各级学术年会也几乎没有涉及急诊教学相关内容,已出版的为数极少的几本眼科急诊专著形同普通眼科临床著述,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未能全面系统地体现急诊、急救的特殊性。随着眼科急诊患者数量增长及眼科向更细专业的进一步分化,从事眼科急诊工作医师数量逐步增加,专业性的眼科急诊医生培养迫在眉睫,如何建立正规的师资队伍、如何用规范化的方法指导下级急诊医师的进修学习、如何正规化地培养下一代的急诊医师,是急诊医学建立以来的首要任务[2]。

2 临床教学对象与教学范畴

眼科急诊临床教学对象,主要有从事眼科急诊工作的临床一线医师、未来的眼科急诊医师(即实习、进修学员)以及通科急诊医师。对一线医师主要进行眼科急诊临床诊治思路与决策、临床技术规范、临床手术技巧培训,以提高其急诊临床技能水平,使之成为具有全面过硬技术本领的急诊骨干,这也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实习、进修学员和通科急诊医师,则要求掌握眼科常见急诊疾病的基本临床特征、诊疗常规等基本理论,接诊急诊病例的基本技能如病人检查、病情判断、病历规范书写、一般临床急诊处理技能等,以全面、系统的眼科急诊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教学目标,为他们从事眼科急诊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眼科急诊临床教学范畴主要有三方面:①现场急救,即院前抢救,包括在工厂、家庭、公共场所等事发地点对眼部急症患者的现场救治,以最大限度减少眼部组织的进一步损伤,最大限度地挽救其视功能,另外还包括患者生命体征的救治与观察如心肺复苏等技术。 ②医院急诊,即在医院眼科急诊室对急重眼病患者进行及时、有序、规范、有效地救治,以尽快地减轻或消除患者的主要痛苦,提高手术或非手术病人诊治的有效率,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这是临床教学的主要环节;③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如社会公共场所或工厂出现群体性化学伤害、地方医院内眼手术群发性感染等事件,眼科急诊工作者应具备充分的应急能力,能迅速地组织起来奔赴事故现场,对成批出现的伤病员进行有条不紊的现场抢救、分诊和安全转运等[3]。

3 眼科急诊临床教学内容

3.1 了解眼科急诊医学特点及对急诊医师的要求

眼科急诊与普通门诊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急”字,与其他急诊科具有一些共同点,但也有其特殊性:①急性发病,变化迅速,若延迟处理多会造成不良后果。例如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超过90分钟可出现不可恢复的完全失明。因此急诊医师应迅速敏捷,有条不紊,及时救治,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理念。②症状剧烈,病情严重,难以细致、深入检查。多数急诊患者因眼部剧烈疼痛、眼睑痉挛、屈光间质模糊等因素而影响检查,如严重眼外伤患者存在眼部多处组织受损、血肉模糊、结构紊乱等情况。急诊医师应具耐心、同情心,稳定患者急躁情绪,动作应轻柔,必要时应用局部止痛药,防止医源性眼部二次损伤。③病谱广泛,病情复杂,常涉及眼科多个专业领域。这就要求急诊医师具备多专业、较全面的知识与技能,首先应判断患者有无生命危险,必要时请内、外科医师会诊、抢救,在生命体征稳定情况下,对眼部病症进行有针对性急诊救治、一期处理。④随机性大,社会性强。发生于群体突发事件的急诊患者,因涉及面广,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影响大,在关键时刻急诊医师应经得住考验,挺身而出,用过硬的技术救治于危难之时,给民众以满意答案。⑤病情紧急,关系复杂,易出纠纷。眼科急诊患者,尤其眼外伤患者常涉及民事、刑事、医疗费用、保险、医患关系等种种纠纷,急诊医师应保持清醒头脑,高度警惕、严防差错,减少节外生枝事件发生。

3.2 掌握眼科急诊病种的诊疗技术常规

眼科急诊病种主要有以下几类:①眼外伤,包括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眼部创伤;②急性疼痛性眼病,包括睑腺炎、急性结膜炎、溃疡性角膜炎、急性虹膜炎、眼内炎、眼眶蜂窝织炎等;③急性高眼压,如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各类内眼手术术后高眼压;④视力急性下降性疾病,包括视网膜动脉阻塞、急性视神经炎、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脱离、癔病、一过性视朦等[4]。熟练运用这些疾病的治疗常规,才能保证急诊救治的成功,为后续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可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如眼部酸、碱烧伤必须争分夺秒地彻底现场冲洗,否则将对角、结膜组织产生严重伤害,对眼外伤急诊应在一期进行规范清创缝合,所有眼外伤患者都应排除异物存留的可能等等。

3.3 熟悉眼科急诊病历的书写要点

急诊病历不仅是患者病情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的原始记录,也是解决各种纠纷需要的有力证据,急诊病例因病情复杂,在后续治疗中往往还有多个专业的医师需要了解急诊时的初始情况。另一方面,眼科急诊患者多就诊于深更半夜,常需立即手术处理,接诊医生在短时间内难以耐心询问、全面把握病史与仔细检查,急诊住院病历书写者多为低年资、无眼外伤专科培训经历的跟班医师或研究生,不熟悉眼外伤专科病历书写基本特点与技巧,参与医师人数众多,流动性强,职责难以分明,常遗留很多未尽事宜,前后难以衔接沟通。因此,规范书写、记录急诊病历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眼外伤急诊患者,应在首诊中注意描述致伤当时的情况,如致伤物去向与作用力、眼部当时症状描述,阴性症状记录,现场处理及当地治疗情况,当前情况等;对伤口及阳性体征的部位、深度、程度、大小、长度等方面作细致记录,不能简单以图示表示,对手术中所见也应作详尽的描述;诊断过程中,因眼外伤常合并多种复合损伤,特别是因屈光间质混浊不能检查到的病变应予考虑分析其有无,不能确定者,应以“是否合并眼内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及有无球内、球后异物等病变,有待术中及术后进一步检查”之类的分析进行评述等等。

3.4 重视医患间沟通及告知工作

眼科急诊特别是需手术患者,因病情急、时间急,急诊医师术前与患者交流、沟通时间有限,术前谈话易草草了事,不能体现眼科急诊病例的预后不可确定性、复杂性、严重性、需多次手术等多种要素,使患者对后续治疗存在怀疑和误解等。有效、合理的术前谈话,不仅可以让患者及家属对其病情与预后有正确的认识,降低其过高的期望值,取得术中、术后治疗的积极配合,还可以树立患者通过手术解决病痛的信心,取得患者方的理解。要实事求是、客观地解释患者的病情,讲明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不治疗存在的严重后果,一方面不能夸大病情与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发生概率,使患者丧失手术治疗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不能对潜在风险轻描淡写或予以隐瞒,以减少可能存在的误解与潜在纠纷。谈话应尽可能全面,又体现患者病例特殊性,对预后中可能发生的多种转归及多次手术,不能将后果夸大或绝对化,尤其不能武断许言其良好的后果。为防止谈话要点的遗漏,应尽可能根据其解剖部位从前向后进行选择性谈话。

4 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途径

在我国,眼科急诊临床教学还是一个新课题,除各医疗单位提高对急诊临床教学重视程度外,拓宽眼科急诊临床教学渠道、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是今后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方向。

4.1 拓宽眼科急诊教学途径

临床基本知识是开展急诊临床工作的指南。目前“师带徒”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远远不能满足全面、系统、规范化眼科急诊临床教学的需要,拓宽眼科急诊临床知识教学渠道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眼科急诊医学作为新时期眼科医生、眼科专业医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在眼科学理论与临床教学中强化急诊教学内容,安排眼科住院医生、实习医师系统地专门学习急诊临床知识。其次,要加强眼科急诊医学继续教育,一方面对眼科急诊专科医师进行岗位突击培训,使其在短期内获得急诊知识与技能,以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各级眼科学会、眼科专业期刊、眼科专业网站、继续教育培训单位等组织,要利用现有的学术资源与载体,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眼科急诊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以提高眼科急诊医师的专业素质。

4.2 加强临床实践技能培训

眼科急诊医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基本理论知识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来检验、丰富和提高。由于急诊情况紧急,时间紧迫,带教老师在急诊过程中多不能在现场进行详细讲解、带教,因此初级急诊医师必须坚持在急诊一线,并全程跟随学习,多看、多记,对当时不方便提出的问题,在事后应及时请教答案;带教老师对急诊典型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和结束后,也应进行剖析、讨论和总结教学。在眼科急诊手术技能培养方面,一定要摈弃用急诊外伤患者“练习”手术技能的错误观念,首先要通过动物眼(如离体猪眼)实验进行眼科手术基本技能模拟练习,并组织学员进行显微切开、缝合、制作结膜瓣、巩膜瓣、晶状体摘除等不同层次的考核,合格者方能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放手不放眼”地开展急诊手术,以确保急诊手术质量。

4.3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由于眼部范围狭小、感觉灵敏,检查时需借助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等特殊仪器才能看清,让每位初学者都在急诊病人身上操作练习是不现实的。而眼是特殊屈光介质构成的视觉器官,在临床上不仅很容易拍摄到外眼、内眼的病变图片,还可以录制内外眼病的手术录像,并且通过多种眼科影像学检查还能得到肉眼观察不到的更深层、细致的图像资料。如果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临床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手术视频和动画资料进行演示,使一些抽象、不易观察和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易懂,则可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增进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惠云,施小燕.我国急诊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5):20-21.

[2]宋观志,赵晓琴,刘唐威.急诊医学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2(9):108.

[3]程三放,封英群.如何搞好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3):235.

上一篇:校园的清晨优秀作文下一篇:过年的早晨作文